一、运动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GLUT4和MAPK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姜立娟[1](2021)在《经典名方玉液汤通过PI3K/AKT信号途径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机制,在2型糖尿病患者,约90%以上伴有胰岛素抵抗,所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成为延缓、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玉液汤是中医经典名方,研究证实,其具有降低血糖、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胰岛素抵抗等药理作用,临床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疗效确切,但其作用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对玉液汤治疗2型糖尿病作用机制以及相关信号通路进行预测。结合体内外实验,观察玉液汤对高脂饮食联合STZ诱导的T2DM大鼠和棕榈酸诱导的IR-HepG2细胞胰岛素抗的改善作用,进而以网络药理学所预测的PI3K/AKT信号通路为切入点,探究玉液汤改善2型糖尿病肝脏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玉液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依托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查询玉液汤的有效化合物成分和相应的靶蛋白;利用Gene Cards数据库筛选2型糖尿病的差异基因,然后对二者的共同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应用String平台及Cytoscape3.7.2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利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以及靶点-富集通路网络图筛选核心化合物、靶点以及通路,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对核心靶点和化合物进一步模拟验证两者结合性。2.体内实验:通过高脂饮食喂养4周联合STZ(35mg/kg)注射建立SD大鼠T2DM IR模型。将造模成功的60只T2DM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和玉液汤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2只,另设正常组10只,各组大鼠给予相应药物干预,定期检测各组大鼠体重、空腹血糖变化;并且分别于7周末和8周末对大鼠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及空腹胰岛素耐量测定,对其曲线下面积进行评估。干预8周后进行大鼠取材,腹主动脉采血并分离血清。检测血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检测血脂(TC、TG、LDL、HDL)水平、肝功(ALT、AST、ALP、TP)水平;对肝脏进行称重,计算脏器系数,检测肝组织糖原含量及肝脏病理形态学改变。通过观察以上指标明确玉液汤调节T2DM IR大鼠糖脂代谢紊乱,减轻胰岛素抵抗,保护肝脏损伤的作用。为进一步明确玉液汤改善T2DM肝脏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采用ELISA检测肝脏组织内TNF-α、IL-6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IRS-1、GSK3β、AKT、PI3K p110a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并且采用qRT-PCR法检测IRS-1、PI3K、AKT、GSK3βmRNA相对表达量。3.体外实验:采用0.25mM棕榈酸诱导HepG2细胞24h建立IR-HepG2细胞模型。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细胞葡萄糖消耗量,最终确定100μg/ml、200μg/ml、400μg/ml分别作为玉液汤低、中、高浓度组,开展后续实验。葡萄糖氧化酶法和蒽酮法分别检测IR-HepG2葡萄糖消耗量和糖原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IRS-1、p-IRS-1、PI3K p110a、p-PI3K、AKT、p-AKT、GSK3β和p-GSK3β表达水平,并且采用qRT-PCR法检测G6pase、GSK3β、AKT、IRS-1、PI3K mRNA表达水平,通过体内实验对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结果:1.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结果:经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最终筛选出玉液汤核心化合物108个,药物-疾病共同靶点117个,富集信号通路152条。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玉液汤中的核心化合物与PI3K/AKT信号通路中的AKT1、GSK3β具有较好的结合性。2.体内实验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玉液汤各组T2DM大鼠体质量明显增加,FBG、Hb A1c、FINS、HOMA-IR明显降低(P<0.05),ISI水平显着升高(P<0.05),血清中ALT、TC、TG水平降低(P<0.05),玉液汤能够调节糖脂代谢、增加胰岛素敏感性;(2)玉液汤改善肝脏组织形态,减轻肝脏系数,增加肝糖原合成含量;(3)ELISA结果显示:玉液汤高剂量组与二甲双胍组T2DM大鼠肝脏TNF-α、IL-6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玉液汤及二甲双胍组都能够上调T2DM大鼠肝脏IRS-1、p-IRS-1、PI3K、p-PI3K、AKT、p-AKT蛋白表达,下调GSK3β、p-GSK3β蛋白表达(P<0.05或P<0.01)。其中,玉液汤高剂量组显着上调IRS-1、PI3K、p-PI3K蛋白表达(P<0.01),下调p-GSK3β表达(P<0.01),玉液汤中剂量组显着上调p-IRS-1表达,增强p-AKT表达(P<0.01)。(5)qRT-PCR结果显示:玉液汤各组及二甲双胍组均可不同程度上调PI3K mRNA表达量,降低IRS-1、GSK3βmRNA表达量(P<0.01)。其中玉液汤高剂量组显着下调IRS-1mRNA、上调PI3K mRNA表达(P<0.01),玉液汤低剂量组显着下调GSK3βmRNA表达水平(P<0.01)。3.体外实验结果:HepG2细胞经0.25 mM棕榈酸处理24h后,细胞葡萄糖消耗量明显增加,糖原含量明显减少(P<0.05),提示IR-HepG2细胞模型成功建立。应用不同浓度玉液汤干预IR-HepG2细胞,根据葡萄糖消耗量和糖原含量确定玉液汤400、200、100μg/ml作为高、中、低浓度进行分子机制研究。qRT-PCR结果显示:玉液汤高浓度组下调IR-HepG2细胞G6Pase mRNA、GSK3βmRNA表达(P<0.05),上调IRS-1mRNA、PI3K mRNA表达水平(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玉液汤各组能够上调AKT、IRS-1及p-IRS-1蛋白表达(P<0.05),下调GSK3β、p-GSK3β的表达(P<0.05),其中,玉液汤高浓度组能够显着抑制GSK3β、p-GSK3β蛋白表达水平(P<0.01)。此外,玉液汤低浓度组能够上调PI3K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P<0.05),结果与二甲双胍组相似。结论:1.玉液汤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玉液汤中的核心化合物与PI3K/AKT信号通路中的AKT1、GSK3β具有较好的结合性。2.玉液汤能够调节T2DM大鼠的糖脂代谢紊乱,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肝脏损伤。3.玉液汤通过上调IRS-1、p-PI3K、PI3K、p-AKT、AKT蛋白表达、下调GSK3β蛋白及mRNA水平,改善肝脏组织胰岛素传递信号的水平,减轻肝脏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抵抗,改善T2DM。4.玉液汤可以调节IR-HepG2细胞中的关键酶来促进糖原合成和减少糖异生,通过激活PI3K/AKT途径改善PA诱导的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
魏鲟钰[2](2021)在《花椒麻味物质对2型糖尿病大鼠蛋白质代谢影响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截止到2019年,全球已有4.63亿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45年会增加到7亿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发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以持续高血糖为特点,易引发机体糖脂代谢、蛋白质代谢、矿物质和维生素代谢紊乱,或易引发炎症反应而导致骨骼肌萎缩。目前,口服降糖药物是提高机体胰岛素敏感性和降低高血糖最常见的方法,然而大多数口服降糖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因此,发现高效、低毒、可替代的治疗T2DM的天然新化合物已成为预防或治疗糖尿病的当务之急。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属于芸香科(Rutaceae)花椒属(Zanthoxylum L.),是我国传统的“八大调味品之一”。其中,酰胺类物质是花椒的主要呈味成分,也称为花椒麻味物质(Zanthoxylum alkylamides)。近年来研究表明花椒麻味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镇痛、降血糖、降低胆固醇以及麻醉等多种生理活性。近年来,有研究者将目光转向了花椒麻味物质在蛋白质代谢方面的影响上。已有证据表明,花椒麻味物质能够促进健康SD大鼠机体蛋白质合成,并改善1型糖尿病大鼠蛋白质代谢紊乱,然而,花椒麻味物质是否能够改善由T2DM造成的蛋白质代谢紊乱以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并结合低剂量(40 mg/kg·bw)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腹腔注射诱导构建T2DM大鼠模型,并根据体重和空腹血糖随机分为5组(n=6):(1)模型对照组(Diabetes model group,DM):灌胃相同体积大豆食用油;(2)二甲双胍阳性对照组(Metformin group,ME):灌胃135 mg/kg·bw二甲双胍;(3)低剂量组(Low-dose group,LDG):灌胃2 mg/kg bw花椒麻味物质;(4)中剂量组(Medium-dose group,MDG):灌胃4 mg/kg·bw花椒麻味物质;(5)高剂量花椒麻味物质组(High-dose group,HDG):灌胃8 mg/kg·bw花椒麻味物质;并以普通标准饲料喂养的正常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 normal,CN),灌胃相同体积的大豆食用油。实验周期为28 d,实验期间每周测定实验大鼠体重和空腹血糖,实验结束后,采集大鼠血浆、空肠、肝脏和骨骼肌等组织,测定血浆生理生化指标并从分子水平上探讨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蛋白质代谢的影响以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为探寻治疗T2DM的天然药物提供科学依据。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机体基础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表明,与DM组相比,花椒麻味物质能够显着抵抗由于T2DM而导致的T2DM大鼠体重的下降(p<0.01),并显着改善由T2DM引发的肝脏和肾脏肿大;呈剂量依赖性地显着降低T2DM大鼠高血糖症状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显着降低(p<0.05)T2DM大鼠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着增加(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效果以高剂量花椒麻味物质和二甲双胍最佳;显着增加(p<0.05)T2DM大鼠血浆总蛋白(Total protein,TP)和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显着降低(p<0.05)球蛋白(Globulin,GPs)水平,但对白蛋白/球蛋白水平影响效果不显着(p>0.05);呈剂量依赖性地显着降低(p<0.05)T2DM大鼠血浆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肌酐(Creatinine,Cr)水平,作用效果同样以高剂量和二甲双胍最佳;显着增加(p<0.01)T2DM大鼠血浆C肽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水平;显着降低(p<0.05)T2DM大鼠血浆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和血浆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水平,显着增加(p<0.05)血浆白脂素(Asprosin,ASP)水平;显着降低(p<0.05)T2DM大鼠血浆促炎因子(IL-6,CRP)水平并增加抗炎因子(IL-10,ADP)水平;显着降低(p<0.05)T2DM大鼠肝脏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acetic transaminase,AST)和谷丙转氨酶(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ALT)活性;显着增加(p<0.01)T2DM大鼠粪便中6种短链脂肪酸含量。综上,花椒麻味物质和二甲双胍相似,能够改善T2DM大鼠体重下降和高血糖症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并改善胰岛素抵抗。此外,T2DM大鼠中作为蛋白质代谢诊断标志物(TP、BUN、Cr、胰岛素、IGF-1等)和能量代谢诊断标志物(FT3、FT4、ASP、短链脂肪酸等)的水平发生了紊乱,而花椒麻味物质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症状且该作用呈现剂量效应,表明花椒麻味物质能够作为改善T2DM大鼠蛋白质代谢的潜在物质,且高剂量花椒麻味物质与二甲双胍作用相似。(2)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血浆以及组织内氨基酸含量及氨基酸运载体m RNA的影响采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T2DM大鼠血浆、空肠、肝脏和骨骼肌内氨基酸水平,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探究不同组织内基酸运载体的基因表达量。实验表明,谷氨酸(Glutamate,Glu)和丙氨酸(Alanine,Ala)是造成T2DM大鼠血浆、空肠和肝脏中氨基酸水平显着差异的主要成分,而组氨酸(Histidine,His)、脯氨酸(Proline,Pro)、苏氨酸(Threonine,Thr)、缬氨酸(Valine,Val)和胱氨酸(Cystine)则是造成T2DM大鼠骨骼肌氨基酸水平显着差异的主要成分。与DM组相比,二甲双胍和花椒麻味物质能够显着降低(p<0.05)T2DM大鼠血浆中Glu和支链氨基酸(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BCAA)等氨基酸水平;显着降低(p<0.05)T2DM大鼠空肠BCAA、蛋氨酸(Methionine,Met)和半胱氨酸(Cysteine,Cys)等氨基酸水平并增加谷氨酰胺(Glutamine,Gln)、Ala和甘氨酸(Glycine,Gly)等氨基酸水平;显着降低(p<0.05)T2DM大鼠肝脏BCAA、Val、Met和Glu等氨基酸水平,而显着增加(p<0.05)Ala和Gln等氨基酸水平;显着降低(p<0.05)T2DM大鼠骨骼肌BCAA、亮氨酸(Leucine,Leu)、Cystine和Thr等氨基酸水平并增加Gln、Cys和Gly等氨基酸水平。花椒麻味物质和二甲双胍还能显着上调(p<0.05)T2DM大鼠空肠中碱性氨基酸运载体(b0,+LAT、CAT1和y+LAT1)以及以及肝脏中CAT2 m RNA相对表达,与之对应的,在血浆、空肠和肝脏中,其所转运的氨基酸(Arg、Ala、Asn、Gln等)水平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显着下调(p<0.05)T2DM大鼠空肠中中性氨基酸运载体LAT1mRNA相对表达量并显着上调(p<0.05)T2DM大鼠空肠和骨骼肌中SNAT2 m RNA相对表达量,相应的,T2DM大鼠血浆以及各组织中中性氨基酸水平也有所改善;显着上调(p<0.05)T2DM大鼠空肠和骨骼肌中PAT1 mRNA相对表达量,调节了Pro、Ala、Gly、Ser等水平的异常。综上,T2DM大鼠机体内血浆和各组织内氨基酸水平的紊乱是由不同氨基酸主导的,花椒麻味物质能够调控T2DM大鼠空肠、肝脏和骨骼肌中氨基酸运载的表达进而促进氨基酸的转运,进一步提示花椒麻味物质可能是改善T2DM大鼠蛋白质代谢的潜在物。其中,高剂量花椒麻味物质作用效果与二甲双胍最相近。(3)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蛋白质合成代谢的影响实验表明,花椒麻味物质能够显着上调(p<0.05或p<0.01)T2DM大鼠肝脏和骨骼肌中IGF-1、IGF-IR、PI3K、Akt和m TOR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或p<0.01)T2DM大鼠骨骼肌PI3Kp85、PI3Kp110、p-Akt、p-TOR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及增加p-Akt/Akt和p-m TOR/mTOR比值。此外,花椒麻味物质同样能够显着上调(p<0.05或p<0.01)T2DM大鼠骨骼肌AMPK、PPARγ和GLUT4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或p<0.01)p-AMPK、PPARγ和GLUT4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及增加p-AMPK/AMPK比值。结果提示:花椒麻味物质能够上调IGF-1,IGF-1的表达进而上调PI3K表达量,促进下游信号因子Akt磷酸化活化,从而上调mTOR表达,最终促进蛋白质合成;同时通过促进AMPK磷酸化活化,进而调控GLUT4转运,促进骨骼肌葡萄糖转运进而改善能量代谢,最终改善蛋白质合成代谢;上调PPARγ表达,进而改善能量代谢,但其具体机制还需深入探究。(4)花椒麻味物质对T2MD大鼠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影响实验表明,花椒麻味物质能够显着下调(p<0.05或p<0.01)T2DM大鼠骨骼肌Fox O1、Fox O3a,MuRF1,MAFbx,TNF-α和NFκB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调(p<0.05或p<0.01)T2DM大鼠骨骼肌FoxO1、FoxO3a,MuRF1,MAFbx,TNF-α,p-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及p-NFκB/NFκB比值。结果提示:花椒麻味物质能够上调PI3K表达,促进Akt表达,从而下调FoxOs基因表达并下调E3泛素蛋白酶MuRF1和MAFbx表达,通过泛素蛋白酶系统抑制了蛋白质分解,改善蛋白质分解代谢;下调了TNF-α表达,抑制MSTN表达进而上调MyoD表达,促进蛋白质合成;下调TNF-α表达,抑制NFκB活化,抑制炎症因子IL-6和CRP分泌,改善炎症,同时下调MuRF1和MAFbx表达,并通过泛素蛋白酶系统抑制了蛋白质分解。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花椒麻味物质能够改善T2DM大鼠体重下降趋势,降低高血糖,改善血浆胰岛素水平异常并增加IGF-1含量,激活Ins/IGF-1介导的PI3K/Akt/m TOR来促进T2DM大鼠骨骼肌蛋白质合成;促进AMPK以及PPARγ信号通路转导进而改善T2DM大鼠机体能量代谢,为蛋白质合成提供能量;(2)花椒麻味物质能够显着降低T2DM大鼠血浆炎症因子水平,通过抑制TNF-α/NFκB信号转导,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抑制TNF-α/MSTN信号转导进而促进蛋白质合成;通过下调TNF-α/NFκB和PI3K/Akt/FoxOs途径转导,通过抑制泛素蛋白酶系统,抑制T2DM大鼠骨骼肌蛋白质分解,最终改善T2DM症状。
王婷婷[3](2021)在《海参肽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活性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源性生物活性多肽因其来源广泛、制备工艺简单、易消化吸收以及活性多样等特点,逐渐成为健康功能因子开发的研究热点。糖尿病是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会导致很多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具有降血糖作用的生物活性多肽或酶解产物的相关研究较少,降血糖肽的体外活性评价及其作用机理仍不完善。本论文着重于从海洋资源海参中,定向制备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血糖作用的生物活性肽,用T2DM动物模型深入研究海参肽降血糖活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而对活性肽进行鉴定和合成,并研究合成的活性肽对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以及对MES13细胞炎症和氧化应激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所述:(1)探究了木瓜蛋白酶、复合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菠萝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这6种蛋白酶对海参酶解产物的蛋白回收率、水解度、抗氧化活性及Hep G2-IR细胞葡萄糖摄取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木瓜蛋白酶酶解产物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活性。木瓜蛋白酶与其它五种蛋白酶进行1:1双酶复配后,木瓜与复合蛋白酶复配的酶解产物的Hep G2-IR细胞葡萄糖摄取量最高,具有最强的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在上述加酶方式的基础上,对加酶量和酶解时间进行进一步探究,筛选得出海参的酶解制备工艺为:木瓜蛋白酶与复合蛋白酶1:1进行复配,总加酶量为1%,酶解时间为4h,酶解温度55°C,p H 7。(2)通过STZ联合高脂饮食诱导的T2DM大鼠模型,研究了海参酶解物(Sea cucumber hydrolysates,SCH)的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SCH能改善糖尿病大鼠的体重、饮水量、血脂代谢、肝功能和肾功能。而且,与模型组相比,SCH组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分别降低了40.39%和33.96%。此外,采用UPLC-q TOF-MS/MS对SCH进行鉴定得到242条肽。SCH的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可能由于其含有大量的疏水氨基酸和脂肪族氨基酸肽。通过Peptideranker评分和峰强度筛选得到30条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肽。(3)为了探究SCH在STZ联合高脂饮食诱导的T2DM大鼠中降血糖的作用机制,我们测定了大鼠体内血脂代谢、血清胰岛素以及胰岛素依赖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SCH能够改善T2DM大鼠血糖水平、血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潜在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SCH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进一步调节GLUTs和GSK-3β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糖原合成,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通过对242个鉴定肽的进一步分析,认为SCH的抗糖尿病作用与低分子量的肽有关,这些肽含有丰富的疏水性氨基酸、脂肪族氨基酸和一些具有潜在的胰岛素增敏作用的特异性氨基酸,例如Pro、Phe、Leu/Ile和Ala。(4)为了鉴定SCH中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的活性肽,采用高糖和软脂酸(PA)联合诱导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IR-Hep G2),评价海参肽对Hep G2细胞的促进葡萄糖摄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并阐明其保护作用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结果表明,SPA能够促进IR-Hep G2细胞葡萄糖摄取,分子机制表明SPA提高了IR-Hep G2细胞中GLUT2、p-GSK-3β、GS、IRS1、PI3K和p-Akt的表达,并且降低GSK-3β、p-GS和p-IRS1表达。综上所述,SPA可以通过激活PI3K/Akt胰岛素依赖性通路,减轻胰岛素抵抗,促进葡萄糖转运及糖原合成,从而改善IR-Hep G2细胞的糖代谢。(5)为了评价SCH对糖尿病肾病并发症(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影响,我们对T2DM大鼠肾脏组织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SCH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SCH能显着减轻小鼠尿微量白蛋白,且SCH可通过提高SOD和GSH-px的活性和降低MDA的累积来减轻氧化应激。此外,SCH可降低IL-1β、TGF-β和TNF-α等炎症因子的水平。组织学观察还表明,SCH治疗可显着改善肾脏损伤,保护肾脏免受高血糖介导的氧化和炎症损伤。潜在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SCH通过触发Akt/Nrf2信号通路和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改善肾脏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对糖尿病大鼠的肾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6)为了探究海参肽的肾脏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通路,采用高糖诱导的MES13细胞损伤模型评价海参肽对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了Nrf2和NF-κB通路下海参肽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WWGP和APGY的抗氧化作用与疏水性(Tyr、Pro和Ala)和芳香性氨基酸(Tyr、Trp和Phe)有关,潜在分子机制表明WWGP和APGY可能通过促进Nrf2的核转位减轻了一系列氧化应激反应。分子对接结果表明,WWGP和APGY可能直接与Keap1结合,干扰Keap1-Nrf2相互作用,从而调节Akt/Nrf2途径。另一方面,ALGP和WWGP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其疏水性(Pro、Ala和Trp)、芳香性氨基酸(Tyr、Trp和Phe)和具有抗炎作用的特异性氨基酸如甘氨酸(Gly)等有关。潜在分子机制表明ALGP和WWGP通过阻止NF-κB的核移位减轻了一系列炎症反应。分子对接结果表明,ALGP和WWGP可能直接与TLR4结合,干扰IκBα-NF-κB的相互作用,抑制NF-κB的积累和核转位,从而调节TLR4/NF-κB信号通路。
张小清[4](2021)在《葛根芩连汤促进脂肪能量代谢改善糖脂紊乱的分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首先检测葛根芩连汤干预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分化及糖脂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IPA分析差异基因相关信号通路、上游调控和疾病与功能关系,然后检测棕色脂肪组织分化及糖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最后研究方剂重要活性成分异甘草素干预胰岛素抵抗(IR)3T3-L1细胞和正常3T3-L1细胞棕色化及糖脂代谢的效应机制,为葛根芩连汤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物质基础。方法:1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转录水平影响采用已建立的高脂饲料喂养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二甲双胍阳性组、葛根芩连汤组,并以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给药13周,确认葛根芩连汤体内降糖药效,收集各组大鼠肩胛骨周围棕色脂肪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并对相应qPCR数据集进行IPA分析。(1)qPCR检测大鼠棕色脂肪组织核转录基因表达,包括Prdm16、Pparγc1α(Pgc-1α)、Pparα、Pparγ、Clock 和 Sirt1。(2)qPCR检测棕色脂肪标志基因和关键能量基因表达,包括Ucp1、Cidea、Dio2和Ampkα2。(3)qPCR检测棕色脂肪分泌因子表达,包括Adpn、Fndc5、Angptl8、Rbp4和Il6。(4)IPA分析数据准备:根据qPCR结果计算目标基因表达差异(Fold change),将Gene、Fold change、P-value制作Excel表格上传用于IPA分析。将基因名称栏设为“ID”,Observation 1设为“Fold Change”,Observation 2设为“P-value”,其它栏设为“Ignore”。(5)提交IPA数据分析、查看结果:选择核心分析“Core Analysis”,设置参数进行分析,依次在“Summary”中查看分析结果总结,“Canonical Pathway”中查看通路分析,“Upstream Analysis”中查看上游调控分析,“Diseases and Functions”中查看疾病与功能分析。2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蛋白表达的影响(1)WB检测棕色脂肪分化和脂代谢相关核转录蛋白PRDM16、PGC-1α、PPARα、PPARγ、SIRT1和Ch REBP表达。(2)WB检测能量代谢和糖脂代谢效应靶蛋白AMPKα、UCP1、GLUT1、GLUT4、ADPN和NRG4表达。3异甘草素体外干预3T3-L1脂肪细胞棕色化和糖脂代谢的效应机制研究用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胰岛素和地塞米松联合诱导3T3-L1前脂细胞成成熟脂肪细胞,研究葛根芩连汤中重要活性成分异甘草素对IR-3T3-L1和正常3T3-L1细胞棕色化及糖脂代谢的效应机制。3.1异甘草素干预IR-3T3-L1细胞的研究:地塞米松作用96h建立IR-3T3-L1细胞模型,分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10μmol/L罗格列酮组)和给药组(20、40、80μmol/L异甘草素组),给药干预24h。(1)CCK-8法和葡萄糖氧化酶法分别检测异甘草素对IR-3T3-L1细胞活力和葡萄糖消耗量。(2)油红O染色观察异甘草素对IR-3T3-L1细胞脂滴大小的影响。(3)GPO-PAP法检测异甘草素对IR-3T3-L1细胞胞内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4)提取总蛋白,WB法检测异甘草素对IR-3T3-L1细胞白色脂肪棕色化相关蛋白PRDM16、PGC-1α、PPARα和PPARγ,能量代谢和糖脂代谢相关蛋白UCP1、AMPKα、GLUT4、Ch REBP和ADPN表达。3.2异甘草素干预正常3T3-L1细胞的研究:诱导分化成熟的3T3-L1细胞分成正常组和40μmol/L异甘草素组,给药干预60h,CCK-8法、葡萄糖氧化酶法、油红O染色、GPO-PAP法和WB法检测异甘草素对正常3T3-L1细胞细胞活力、葡萄糖消耗量、胞内脂滴大小、胞内甘油三酯和白色脂肪棕色化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1葛根芩连汤促进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分化改善糖脂代谢紊乱(1)葛根芩连汤上调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Pparγc1α、Pparγ和Pparα基因表达(P<0.01,P<0.05,P<0.001),Prdm16和Clock表达有上调趋势(P=0.182,P=0.167),而Sirt1表达有下调趋势(P=0.104)。(2)葛根芩连汤上调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Ucp1、Cidea、Dio2、Ampkα2基因表达(P<0.001,P<0.01,P<0.05,P<0.05)。(3)葛根芩连汤上调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Fndc5、Angptl8和Rbp4基因表达水平(P<0.05,P<0.05,P<0.01),下调Adpn和Il6表达水平(P<0.05,P<0.01)。(4)经典通路分析富集到葛根芩连汤4条主要干预信号通路:激活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White Adipose Tissue Browning Pathway)、PPARα/RXRα(PPARα/RXRαActivation)和SIRT1(Sirtuin Signaling Pathway)信号通路,抑制骨关节炎信号通路(Osteoarthritis Pathway)。(5)上游调控分析预测22个上游调控子,其中15个激活上游调控子(z-score≥2),7个抑制上游调控子(z-score≤-2)。(6)疾病和功能分析发现葛根芩连汤干预主要与脂肪细胞的分化、碳水化合物合成与代谢和减重相关。2葛根芩连汤促进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分化和糖脂代谢蛋白表达(1)葛根芩连汤上调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PRDM16、PGC-1α、PPARα、PPARγ、SIRT1和Ch REBP蛋白表达(P<0.05,P<0.001,P<0.01,P<0.05,P<0.05,P<0.05)。(2)葛根芩连汤上调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AMPKα、UCP1、GLUT1、GLUT4和NRG4蛋白表达(P<0.01,P<0.001,P<0.01,P<0.05,P<0.01),下调ADPN(P<0.01)表达。3异甘草素体外改善糖脂代谢的效应机制3.1异甘草素促进IR-3T3-L1细胞棕色化改善糖脂代谢(1)20μmol/L、40μmol/L和80μmol/L异甘草素对IR-3T3-L1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并促进葡萄糖消耗(P<0.001)。(2)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内脂滴明显偏大;与模型组相比,罗格列酮组和40μmol/L异甘草素组细胞内脂滴变小。(3)20μmol/L和40μmol/L异甘草素组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有减少的趋势,80μmol/L异甘草素组胞内甘油三酯含量显着减少(P<0.05),呈现剂量依赖性。(4)异甘草素促进IR-3T3-L1细胞棕色化相关蛋白PRDM16、PGC-1α、PPARα和PPARγ(P<0.05,P<0.001,P<0.05,P<0.05)表达,促进能量代谢和糖脂代谢相关蛋白UCP1、AMPKα、GLUT4、Ch REBP和ADPN表达(P<0.05,P<0.001,P<0.01,P<0.01,P<0.01)。3.2异甘草素促进正常3T3-L1细胞棕色化异甘草素对正常3T3-L1细胞葡萄糖消耗量没有显着影响,但减小脂滴大小,减少胞内甘油三酯含量(P<0.01),促进脂肪棕色化相关蛋白PRDM16、PGC-1α、PPARα和PPARγ表达(P<0.001,P<0.05,P<0.01,P<0.05)。结论:体内组织研究结合IPA通路分析显示葛根芩连汤促进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分化改善能量代谢和糖脂代谢。葛根芩连汤中重要活性成分异甘草素增强IR-3T3-L1细胞和正常3T3-L1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胞内甘油三酯含量,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本研究结果表明葛根芩连汤及其重要活性成分异甘草素可促进棕色脂肪分化和白色脂肪细胞棕色化,调控能量代谢和糖脂代谢稳态,改善糖尿病症状。
李可[5](2021)在《藤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骨骼肌细胞IRS-1/PI3K p85/AKT/GLUT4信号转导通路为研究切入点,分别进行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观察藤茶总黄酮对自发性糖尿病ZDF大鼠糖代谢的调节,探讨骨骼肌糖代谢的分子机制,为藤茶的临床降糖应用提供数据依据。方法1.动物实验 将40只雄性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ZDF大鼠(fa/fa)适应性喂养1周后,给予pumina#5008高脂饲料诱导喂养4周,根据尾静脉血糖水平筛选糖尿病造模成功者纳入实验。采用随机数字表分层随机分为模型组(DM),二甲双胍组(MET)、藤茶总黄酮高剂量组(AGH)、藤茶总黄酮中剂量组(AGM)、藤茶总黄酮低剂量组(AGL),每组8只。同时设8只健康同周龄雄性ZL(fa/+)大鼠为正常对照组(NC),给予普通饲料喂养。阳性药物对照MET组的剂量:0.158 g/Kg·d-1,藤茶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 400 mg/Kg·d-1、200 mg/Kg·d-1、100 mg/Kg·d-1;各治疗组按 0.01 ml·g-1 体重计算给药量,溶于生理盐水后灌胃给药连续6周。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每周监测大鼠的空腹血糖、体重。干预结束后大鼠麻醉取胰腺和腓肠肌组织,用胰腺组织匀浆检测组织内的胰岛素水平;腓肠肌组织用于检测骨骼肌糖原含量、组织形态学检测;HE染色观察骨骼肌组织形态改变,PAS染色观察糖原沉积情况;Avizo图像处理软件分析肌糖原沉积面积;应用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法分别检测骨骼肌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的蛋白表达和靶基因的转录水平。2.细胞实验 应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藤茶总黄酮(5μg·ml-1、10μg·ml-1、20 μg·ml-1、30 μg·ml-1、50 μg·ml-1、80μg·ml-1)对 C2C12 细胞增殖的影响,计算细胞存活率,确定后续实验的藤茶总黄酮高、中、低浓度。用0.5 mmol·l-1棕榈酸造模液建立细胞IR模型,将C2C12细胞诱导成熟的肌管细胞分为正常组(NC)、高糖模型组(DM)和藤茶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AGH、AGM、AGL)浓度分别为80 μg·ml-1、50 μg·ml-1、30 μg·ml-1,检测各组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以及Western Blot法检测C2C12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结果1.动物实验(1)体重和糖代谢血清学检测: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和藤茶总黄酮各剂量组大鼠的体重在干预6周的各周测量时间点体重较正常组均显着升高(P<0.01);藤茶总黄酮高、中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分别在第4、5周较模型组大鼠体重显着降低(P<0.05),在干预6周时体重呈持续下降趋势。与模型组相比,藤茶总黄酮高剂量组、二甲双胍组和藤茶总黄酮中剂量组在第4、5、6周各时间点分别表现出显着降低大鼠的空腹血糖的作用(P<0.05或P<0.01)。模型组OGTT、ITT试验峰值后移(P<0.01);模型组大鼠胰腺组织匀浆检测胰岛素水平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1);藤茶总黄酮各剂量组、二甲双胍组的胰岛素水平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估测HOMA-IR的趋势,模型组HOMA-IR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1);藤茶总黄酮高、中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的HOMA-IR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模型组大鼠骨骼肌糖原含量在干预6周后显着降低(P<0.01);藤茶总黄酮高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骨骼肌糖原含量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5)。(2)骨骼肌形态学检测:HE染色显示藤茶总黄酮组和二甲双胍组改善大鼠骨骼肌纤维萎缩;PAS染色提示藤茶总黄酮组和二甲双胍组较模型组改善肌纤维糖原着色。藤茶总黄酮高、中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骨骼肌糖原沉积面积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3)Western blot、Real-time PCR:藤茶总黄酮高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通过促进IRS-1/PI3K p85/AKT/GLUT4信号通路传导,显着提升IRS-1、PI3K p85、AKT、GLUT4蛋白表达(P<0.01或P<0.05)。藤茶总黄酮和二甲双胍组显着提升 IRS-1、PI3K p85、AKT、GLUT4 基因转录水平(P<0.01 或P<0.05)。2.细胞实验 据C2C12细胞活性检测,得到用于后续细胞实验的藤茶总黄酮高、中、低浓度分别为80μg·ml-1、50 μg·ml-1、30μg·ml-1。藤茶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葡萄糖消耗量与高糖模型组比较显着增加(P<0.01)。藤茶总黄酮高、中剂量组显着提升IRS-1/PI3K p85/AKT/GLUT4 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P<0.01)。结论1.藤茶总黄酮显着降低ZDF大鼠的体重,改善糖代谢、高胰岛素血症和IR。2.藤茶总黄酮改善ZDF大鼠骨骼肌糖原含量和肌糖原沉积面积,改善骨骼肌IR。3.藤茶总黄酮通过上调骨骼肌细胞IRS-1/PI3K p85/AKT/GLUT4的蛋白和基因表达,上调C2C12成肌细胞的IRS-1/PI3K p85/AKT/GLUT4胰岛素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可能是改善骨骼肌的IR的作用机制之一。
段浩茹[6](2021)在《基于APN/AMPK/PPARα、GLUT4通路研究电针对ZDF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高血糖引起的慢性代谢紊乱性疾病,是糖代谢紊乱和脂质代谢紊乱的结果,而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T2DM发病和病情进展的关键因素,表现为外周组织尤其是肌肉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以及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脂代谢紊乱是胰岛素抵抗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而胰岛素抵抗是引起脂代谢紊乱的关键环节。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故有效地控制血脂对改善T2DM胰岛素抵抗具有显着意义。本团队前期研究已表明,电针疗法能有效降糖降脂,调节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PN)分泌,改善T2DM大鼠胰岛素抵抗状态。然而以往的机制研究以电针降糖为中心,其调控血清脂联素水平进而调节脂代谢紊乱、改善IR的机理尚未阐明。因此本实验基于前期研究基础,在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电针通过AMPK/PGC-1α通路调控骨骼肌快慢肌纤维转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编号:81973935)的支持下,以自发型Zucker糖尿病肥胖(zucker diabetic fatty,ZDF)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电针疗法对血清APN水平、下游骨骼肌关键分子脂联素受体 1(adiponectin receptor l,AdipoR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mlifemtor activated receptor-α,PPARα)、葡萄糖转运子4(glucose transporter-4,GLUT4)蛋白表达以及骨骼肌形态学变化的影响,为临床运用电针治疗T2DM糖脂代谢紊乱提供科学依据。目的以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为出发点,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方法进一步挖掘电针降糖降脂机制:①观察电针干预对ZDF大鼠血糖、体质量、血脂、血清胰岛素、C肽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探讨电针是否具有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②观察电针干预对ZDF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及下游骨骼肌信号分子AdipoR1、AMPK、PPARα、GLUT4蛋白表达以及骨骼肌形态学的影响,进而探讨电针改善血糖血脂、缓解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为电针疗法的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取2月龄SPF级雄性ZDF大鼠12只及2月龄SPF级雄性Zucker瘦型(zucker lean,ZL)大鼠6只,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一周后,以purina#5008高脂饲料饲喂大鼠4周诱导T2DM模型。成模后的ZDF大鼠按血糖高低随机区组分为模型组、电针组,6只ZL大鼠为空白组。电针组大鼠给予双侧“脾俞”、“胃脘下俞”、“足三里”、“三阴交”4周低频15Hz连续波电针治疗,每日一次,每周干预6次;并对模型组与空白组进行同样的抓取与固定。造模及干预期间每周末测量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及体质量,干预结束后取大鼠血清以放射免疫法测量胰岛素(insulin,INS)、C肽(C-peptide,C-P)、APN水平,以酶比色法检测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胆固醇(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含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以Western Blot法检测股四头肌AdipoR1、AMPK、PPARα、GLUT4蛋白表达量,以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股四头肌形态学变化。结果1.一般状况: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明显肥胖,精神较萎靡,活动减少,毛发光泽度降低且有断毛现象,饮食饮水增加,排便排尿量明显增多,并具有明显异味;电针干预后大鼠较模型组体型变化不明显,活动、精神状态、皮毛色泽、断毛现象及排便情况有所改善。2.空腹血糖:造模前,三组间FBG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模型组FBG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电针组FBG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模型组FBG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电针组较模型组FBG明显下降(P<0.05)。与干预前比较,空白组、模型组FBG显着升高(P<0.05,P<0.01),电针组FBG无明显变化(P>0.05)。3.体质量:造模前、干预前、干预后,模型组体质量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电针组体质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前后体质量增值比较,模型组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体质量增值比较,模型组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电针组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4.血清胰岛素、C肽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干预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C-P、INS、HOMA-IR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血清 C-P、INS、HOMA-IR 显着降低(P<0.01)。5.血脂及血清脂联素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FFA、LDL、TC、TG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血清APN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血清FFA、LDL、TC水平显着降低(P<0.01),血清TG水平下降,但与模型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APN水平明显升高(P<0.01)。6.骨骼肌AdipoR1、AMPK、PPARα、GLUT4蛋白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骼肌AdipoR1、AMPK、PPARα、GLUT4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骨骼肌AdipoR1、AMPK、PPARα、GLUT4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7.骨骼肌形态学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骼肌细胞排列紊乱,肌纤维断裂、不清晰,肌纤维间隙变大,局部可见少量的脂肪细胞浸润。电针组大鼠肌纤维排列与模型组相比有一定改善,局部有少量脂肪细胞浸润。结论1.ZDF大鼠采用purina#5008饲料喂养可诱导自发性T2DM模型,其具有血糖、血脂水平异常、肥胖、高胰岛素血脂及胰岛素抵抗现象,表现出多饮、多食、多尿、尿中异味及精神萎靡、毛发暗淡无光泽等2型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合适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肥胖模型。2.电针能够调节ZDF大鼠的血糖、血脂水平,减少胰岛素、C肽分泌,缓解胰岛素抵抗症状,进而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荷。3.电针能够增加血清脂联素水平,继而发挥降糖降脂的生物学效应。4.电针可以通过增加血清脂联素水平,继而提高骨骼肌脂联素受体的蛋白表达,进一步促进AMPK/GLUT4及AMPK/PPARα信号通路的传导,从而上调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及对脂肪酸的氧化利用。5.电针可以改善T2DM大鼠骨骼肌纤维排列,保护骨骼肌形态,使骨骼肌调节糖脂代谢、缓解胰岛素抵抗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杨兵[7](2020)在《拐枣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及其降血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内分泌代谢疾病,是由于机体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绝对不足而引起机体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并以持续高血糖为典型特征的一种综合症。世界卫生组织将糖尿病分为以下四类: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e,T1DM)、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e,T2DM)、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和其他糖尿病。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统计,2019年全球约有4.63亿糖尿病患者,而我国糖尿病患者约为1.16亿,居全球首位。以目前趋势推测,到204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到7亿。目前,糖尿病最有效的治疗途径为注射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但大多数口服降糖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寻找方便易行、疗效确切、无副作用或副作用很小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天然药物显得十分重要。拐枣(Hovenia dulcis)是一种鼠李科枳椇属植物,其可食部分为拐枣果梗。拐枣中富含植物多糖、黄酮类、三萜皂苷类和生物碱等活性成分。近年来,拐枣在营养和保健功效方面的功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有关拐枣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拐枣种子(枳椇子)方面,对其可食部分(拐枣果梗)的研究较少,一般为利用拐枣果梗开发拐枣果醋、果酒和果汁等产品。同时,也有少量研究报道了拐枣果梗中小分子活性物质(如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分离纯化和功能方面的研究。可见,由于对拐枣果梗活性成分研究的不深入,造成其工业化产品附加值低,进而导致资源浪费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提高拐枣资源开发的附加值,减少资源浪费已成为拐枣产业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实验以拐枣(果梗)为研究对象,瞄准其活性成分拐枣多糖,采用三种提取工艺提取拐枣多糖,筛选出体外降血糖活性最高的拐枣多糖样品;并对拐枣多糖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以及探讨拐枣多糖纯化组分对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性及生物活性的影响采用热水提取(Hot water extraction,HWE)、快速溶剂萃取(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ASE)和超声辅助提取(Ultrasonic-assisted extraction,UAE)三种提取工艺提取拐枣多糖,分别命名为:HWE-HDPs、ASE-HDPs和UAE-HDPs,探讨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性以及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种提取工艺的拐枣多糖基本化学组成成分具有显着性差异;拐枣多糖HWE-HDPs的平均分子量显着高于拐枣多糖ASE-HDPs和UAE-HDPs;拐枣多糖HWE-HDPs的单糖组成以鼠李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和阿拉伯糖为主,拐枣多糖ASE-HDPs和UAE-HDPs的单糖组成以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为主;三种提取工艺的拐枣多糖均具有一定的潜在降血糖活性,其中拐枣多糖HWE-HDPs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能力和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改善效果均显着高于拐枣多糖ASE-HDPs和UAE-HDPs。(2)拐枣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采用DEAE-52阴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和Sephadex G-100柱层析法对拐枣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得到拐枣多糖的纯化组分,对其进行纯度鉴定并测定其分子量分布,最后结合化学分析法和现代仪器分析法对多糖的纯化组分进行结构解析。结果显示:采用DEAE-52阴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分离纯化得到三个拐枣多糖组分(HDPs-1,HDPs-2和HDPs-3),其中HDPs-2的纯化得率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能力最高;进而对HDPs-2进行Sephadex G-100柱层析,得到单一多糖组分HDPs-2A,其得率为粗多糖HDPs的19.63%;HDPs-2A平均分子量为372.91 k Da,其总糖含量为84.22%,糖醛酸含量为5.35%,不含蛋白质;HDPs-2A的单糖组成主要包括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等,摩尔百分比分别为:3.64%、1.41%、4.67%、5.16%、3.01%、60.02%和22.09%;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甲基化和核磁共振分析结果表明,HDPs-2A是由α-L-Araf-(1→、→3,5)-α-L-Araf-(1→、→3)-α-L-Araf-(1→、→3,6)-β-D-Manp-(1→、→3)-β-D-Galp A-(1→、→6)-β-D-Galp-(1→、α-D-Glcp A-(1→和→6)-α-D-Glcp-(1→等8种糖苷键组成;原子力显微镜结果表明,HDPs-2A在水中呈不规则的聚合物颗粒形态;X-RD结果表明,HDPs-2A呈单晶体结构存在。(3)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机制研究以拐枣多糖HDPs-2A为研究材料,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构建T1DM大鼠模型,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NG)、模型组(DM)、阳性对照组(MET)、拐枣多糖HDPs-2A低(L-PA)、中(M-PA)、高(H-PA)剂量组,分别灌胃干预4周。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提高T1DM大鼠的体重、血清胰岛素水平和肝糖原水平,降低T1DM大鼠的空腹血糖水平,并改善其口服葡萄糖耐量能力;此外,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还能部分修复胰岛β-细胞损伤,减轻胰腺氧化应激反应,降低血清促炎因子水平;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对T1DM大鼠的降糖效果与MET组无显着性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1)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显着上调胰腺中PDX-1的表达,激活并上调IRS2的表达,以调控胰岛β-细胞的凋亡和再生,达到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的作用,此外,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也可上调胰腺GK和GLUT2的表达,以提高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能力,最终改善T1DM大鼠的糖代谢紊乱;2)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显着上调肝脏中GK的表达,显着下调G6Pase的表达,以提高肝糖原合成能力,抑制肝脏糖异生作用,最终改善T1DM大鼠的肝脏糖代谢紊乱。综上,拐枣多糖HDPs-2A对T1DM的降糖机制可能为:通过上调胰腺PDX-1、IRS2、GK和GLUT2等信号分子的表达,以调控胰岛β-细胞的凋亡和再生,促进胰岛素分泌,同时也可通过上调肝脏GK的表达和下调G6Pase的表达,来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最终达到改善T1DM的作用。(4)拐枣多糖HDPs-2A对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机制研究以拐枣多糖HDPs-2A为研究材料,采用高脂高糖结合小剂量STZ诱导构建T2DM大鼠模型,分组与T1DM的降血糖实验一致,灌胃干预4周。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提高T2DM大鼠的体重和肝糖原水平,降低T2DM大鼠的空腹血糖水平,并改善其口服葡萄糖耐量能力,提高胰岛素的利用和降低胰岛素抵抗,此外,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还可部分修复肝脏组织损伤,减轻肝脏氧化应激反应,并提高T1DM大鼠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SCFAs)水平;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对T2DM大鼠的降糖效果与MET组无显着性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1)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显着上调T2DM大鼠肝脏中Ins R和IRS2的表达,激活PI3K,进一步激活并上调PI3K下游关键信号分子Akt的表达,从而上调肝脏中GLUT4的表达,以促进T2DM大鼠肝脏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同时提高肝脏的胰岛素敏感性,最终降低肝脏胰岛素抵抗;2)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显着上调T2DM大鼠肝脏p-AMPK的表达,激活AMPK途径,进而下调AMPK途径介导的糖异生关键酶G6Pase与PEPCK的表达,以抑制肝脏糖异生作用,最终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3)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显着下调T2DM大鼠肝脏中糖原合成酶激酶GSK-3β的表达,并上调糖原合成酶GS的表达,以促进肝糖原合成,还可显着下调肝脏糖异生关键调控因子Fox O1的表达,以抑制肝脏糖异生作用,减少肝糖输出,最终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并降低肝脏胰岛素抵抗;4)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显着上调T2DM大鼠肝脏中PPARγ和PGC-1α的表达,激活PPARγ/PGC-1α信号通路,进而上调PI3K-p85和GLUT4的表达,以及激活AMPK途径和调控与糖代谢相关激酶的表达,以提高葡萄糖的转运,促进肝糖原合成,最终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并降低肝脏胰岛素抵抗。综上,拐枣多糖HDPs-2A对T2DM的降糖机制可能为:通过激活胰岛素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上下游相关信号分子,降低肝脏胰岛素抵抗;另外,通过激活AMPK途径和糖代谢相关酶,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同时,也可通过调控GS/SGK-3β信号通路和下调Fox O1的表达,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并降低胰岛素抵抗;还可通过调控PPARγ/PGC-1α信号通路,进而调控其他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并降低胰岛素抵抗。因此,拐枣多糖HDPs-2A可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并降低肝脏胰岛素抵抗,且两种机制相互调节,共同改善T2DM。结论:本实验以拐枣多糖的降血糖活性为出发点,首先对拐枣多糖进行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然后探讨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机制。实验结论为:采用三种提取工艺提取拐枣多糖,其中HWE-HDPs具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Hep-G2胰岛素抵抗细胞改善作用;以HWE-HDPs为研究材料,经分离纯化得到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其主要含α-L-Araf-(1→、→3,5)-α-L-Araf-(1→、→3)-α-L-Araf-(1→、→3,6)-β-D-Manp-(1→、→3)-β-D-Galp A-(1→、→6)-β-D-Galp-(1→、α-D-Glcp A-(1→和→6)-α-D-Glcp-(1→等8种糖苷键;然后以拐枣多糖HDPs-2A为研究材料,发现拐枣多糖HDPs-2A对T1DM的降糖机制可能为:通过调控T1DM大鼠胰腺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控胰岛β-细胞的凋亡和再生以及促进胰岛素分泌,还可通过调控肝脏糖代谢相关酶的表达,以改善T1DM大鼠肝脏糖代谢紊乱,最终达到改善T1DM的作用;拐枣多糖HDPs-2A对T2DM的降糖机制可能为:通过激活胰岛素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以及肝脏糖代谢相关的通路和信号分子的表达,以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并降低肝脏胰岛素抵抗,最终改善T2DM。
郝光[8](2020)在《蓝刺头黄酮对C2C12骨骼肌细胞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胰岛素抵抗(IR)是Ⅱ型糖尿病(T2DM)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是由各种因素导致胰岛素类靶器官对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率降低,进而引发高血糖。因此,研究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制,以及研发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已成为当前防治糖尿病的热点之一。多种植物黄酮类化合物在此方面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效应,蓝刺头黄酮作为其中之一种,同样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然目前国内外关于蓝刺头黄酮对胰岛素抵抗作用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探究蓝刺头黄酮对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本试验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蓝刺头黄酮(ELTF)的提取方案,通过RT-PCR和Wester blot检测ELTF作用体外试验构建胰岛素抵抗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模型、体内试验高脂高糖+链脲佐菌素构建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抵抗模型肌肉组织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本试验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蓝刺头黄酮的提取方案:具体参数为无水乙醇、提取时间为120min、料液比为1:50、提取温度为65℃,实验得率为7.18%。2、蓝刺头醇提物经5kDa中空纤维素膜过滤、乙酸乙酯3次萃取、等体积水饱和正丁醇3次萃取、乙醇处理30~80目聚酰胺粉过滤后得蓝刺头黄酮纯度为 84.8%。3、通过马血清培养基培养C2C12小鼠成肌细胞4d后分化成为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在试验最大安全浓度内,通过棕榈酸诱导的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效应的最适浓度为0.2mmol/L。4、使用CCK-8法评定ELTF作用24h的最大安全浓度为200μg/mL;试验各ELTF剂量组作用24h后与模型组相比,可显着增强胰岛素抵抗型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耗糖量(P<0.05)。5、使用RT-qPCR检测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mRNA表达,与模型组相比ELTF 可提高AMPK、GLUT4、IRS-1、Pparγ、PI3 Knase p85mRNA 表达量(P<0.05);使用Western Blot试验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ELTF各剂量组可显着提高AMPK表达量(P<0.05)、ELTF低剂量组可显着提高GLUT4表达量(P<0.05)、ELTF低、中、高剂量组可显着提高IRS-1表达量(P<0.05)、ELTF低剂量组可显着升高Ppary表达量(P<0.05)、ELTF低剂量组可提高PI3 Knasep85表达量。6、使用ELTF作用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28d,与空白对照组体重相比较,实验性Ⅱ型糖尿病模型组体重显着降低(P<0.05),ELTF高、中、低剂量组、二甲双胍组体重均降低,其中高、低剂量组差异显着(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糖尿病模型组、ELTF高、中、低剂量组、二甲双胍组血糖均升高,差异显着(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物组和ELTF高、中、低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糖尿病模型组TC、TG和LDL含量显着升高(P<0.05);HDL含量降低不显着(P>0.05);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ELTF高、中、低剂量组、二甲双胍组TC、TG、LDL、HDL含量均升高或降低不显着(P>0.05)。7、使用RT-qPCR检测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骨骼肌mRNA表达,与模型组相比 ELTF 可提高AMPK、GLUT4、IRS-1、Ppary、PI3 Knasep85mRNA 的表达量(P<0.05);使用Western Blot试验检测相关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ELTF高剂量组可显着提高AMPK表达量(P<0.05)、ELTF低、高剂量组可显着提高GLUT4表达量(P<0.05)、ELTF各剂量组可显着提高IRS-1表达量(P<0.05)、ELTF低剂量组可显着升高Ppary表达量(P<0.05)、ELTF高剂量组可提高PI3 Knasep85 表达量(P>0.05)。结论:1、蓝刺头黄酮的提取方案为无水乙醇、提取时间为120min、料液比为1:50、提取温度为65℃,实验得率为7.18%。蓝刺头醇提物经中空纤维素膜过滤,再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再用等体积水饱和正丁醇萃取3次,再用乙醇处理30~80目聚酰胺粉过滤最终可得到纯度为84.8%的黄酮2、ELTF可显着增强由棕榈酸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型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的耗糖量。ELTF可改善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血脂情况,降低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有效的改善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状态。3、ELTF可通过调节相关AMPK信号通路基因及蛋白的调控而改善骨骼肌细胞胰岛素抵抗及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
金永祚[9](2020)在《电针调控T2DM大鼠骨骼肌内质网应激IRE1/JNK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意义: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并伴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或胰岛素相对分泌障碍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中IR贯穿于T2DM病程的所有阶段,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IR的发生主要涉及骨骼肌、脂肪、肝脏组织。其中骨骼肌摄取约80%的葡萄糖,是维持恒定血糖平衡和利用葡萄糖的重要组织,因此骨骼肌在IR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糖尿病是当前公共健康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已被确定为代谢疾患重点疾病。针刺疗法属于非药物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之一,已通过临床及实验研究证明疗效。胃脘下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为T2DM常用穴,因此本研究探讨电针干预胰岛素抵抗及降糖机制,对T2DM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基于T2DM研究热点的内质网应激,从白肌醇需求酶1(inositol requiring enzymel,IRE1)激活 c-Jun 氨基末端激酶(c-Jun N terminal kinase,JNK)进而影响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hydroxy kinase,PI3K)信号通路出发,采用自发性2型糖尿病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电针胃脘下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对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1R)、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ISI)的影响,并从 IRE1、JNK、p-JNK、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1,IRS-1)ser307、PI3K p85和葡萄糖转运蛋白 4(glucose transporter Type 4,GLUT4)蛋白表达层面分析电针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4只体质量140-1 60g(2 月龄)SPF级雄性zucker糖尿病肥胖型(zucker diabetic fatty,ZDF)大鼠(fa/fa),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另取7只同月龄SPF级雄性zucker糖尿病瘦型(zucker lean,ZL)大鼠(fa/+)作为空白组。成模后测定各组空腹血糖及OGTT,连续干预4周(周一至周六),末次干预第二日测定空腹血糖以及OGTT。干预后测定血清中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含量,并分析电针对血脂的影响,取大鼠股四头肌,Western Blot法检测骨骼肌中IRE1、JNK、p-JNK、IRS-1 ser307、PI3K p85、GLUT4表达水平,验证电针是否通过调控内质网应激及PI3K信号通路从而改善IR。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实验结果中所有ZDF大鼠高糖高脂饲料诱导一个月后均出现FBG明显升高,且在实验过程中出现ZDF大鼠饮食量增加、口服糖耐量异常。干预4周,电针组FBG低于模型组(P<0.05),显示电针可降低FBG。OGTTAUC干预后较模型组部分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针组的HOMA-IR和ISI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显示电针可降低改善胰岛素抵抗症状。电针干预后血清TC、TG、HDL含量较模型组轻度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LDL和LDL水平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针干预改善胰岛素抵抗机理研究显示,电针组IRE1、JNK、p-JNK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P<0.01),显示电针可控制内质网应激。电针组IRS-1 ser307蛋白表达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电针组P13K p85和GLUT4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显示电针可调控内质网应激缓解IRS-1 ser307的过度表达,提高PI3K p85和GLUT4的表达。结论:电针胃脘下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干预4周,可降低自发性2型糖尿病大鼠FBG、HOMA-IR及ISI水平,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症状及糖代谢异常。同时电针可以控制内质网应激IRE1/JNK,抑制IRS-1 ser307的过度表达,恢复胰岛素的正常转导,上调PI3K p85和GLUT4的表达,最终达到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降低血糖的目的。
林小晶[10](2020)在《chemerin在运动改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中的作用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chemerin是一个脂肪和炎症因子,与肥胖及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糖代谢紊乱密切相关。运动降低患肥胖、糖尿病的人或动物的血清chemerin和组织chemerin水平,同时糖脂代谢得以改善,但运动降低chemerin水平后,通过什么机制来改善紊乱的糖脂代谢目前还不清楚。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有氧运动改善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作用可能与运动降低chemerin水平有关,减少的chemerin可能是通过上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糖脂代谢关键酶(如脂肪甘油三酯水解酶(adipose triglyceride lipase,ATGL)和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等途径来实现改善糖脂代谢的作用。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外源补充chemerin来证实减少的chemerin在有氧运动改善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是否与PPARγ调控的糖脂代谢酶或蛋白[ATGL、LPL、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PEPCK)和葡萄糖转运子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有关?机体chemerin的来源主要是脂肪组织和肝的分泌。脂肪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在调节全身代谢平衡以及脂肪因子的分泌中起着关键作用,且chemerin及其受体CMKLR1在脂肪组织中高表达。因此,本研究构建了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研究其与野生型小鼠比较,在普通和高脂喂养时糖脂代谢紊乱和肥胖发生的难易和严重程度,以明确chemerin在糖脂代谢中的作用。进一步研究脂肪chemerin敲除对血清chemerin、其他外周代谢器官(肝和骨骼肌)的糖脂代谢酶及其上游分子PPARg是否有影响,以证实chemerin在调控糖脂代谢中的作用及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体脂和糖脂代谢的影响,以探讨有氧运动的作用是否与PPARγ和糖脂代谢酶(ATGL、LPL和GLUT4等)有关。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实验:外源补充chemerin逆转运动对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的改善作用及机制。6周龄的雄性ICR小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24)和2型糖尿病造模组(n=46)。采用6周高脂饲料喂养合并空腹腹腔注射STZ(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100 mg/kg)方法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正常对照组随机分为正常组(Con,n=8)、正常运动组(E,n=8)和正常+外源性chemerin组(C,n=8)。建模成功的糖尿病模型小鼠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DM,n=8)、糖尿病运动组(EDM,n=9)和糖尿病运动+外源性chemerin组(EDC,n=10)。运动组小鼠进行为期6周的递增负荷中等强度跑台运动,每周6天,每天1次。外源性补充chemerin(剂量为8 ng/g,采用腹腔注射)小鼠在运动后3周开始补充chemerin。检测小鼠的体成分、血脂四项、FBG水平,ELISA检测血清chemerin和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并根据FBG和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HOMA-IR)。用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小鼠肝、腓肠肌和附睾脂肪chemerin、CMKLR1、PPARγ、ATGL、LPL、GLUT4和PEPCK的蛋白水平。第二部分实验: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在普通和高脂喂养时的肥胖发生率和糖脂代谢紊乱及机制1.脂肪chemerin敲除(fabp4-cre)小鼠普通和高脂喂养时的肥胖发生率和糖脂代谢动物分组:8周龄的小鼠分为野生对照C57小鼠(WT)组、flox对照组(flox/flox)、脂肪chemerin敲除杂合子组[chemerin(+/-)]和脂肪chemerin敲除纯合子组[chemerin(-/-)](此部分敲除小鼠采用的cre工具鼠是fabp4-cre),雌雄各半,共4组,每组6只,给予11周普通饲料喂养。此外,另有上述相同的4组小鼠给予11周高脂饲料喂养,每组6只。检测指标和方法均与第一部分相同。2.另一种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adiponectin-cre)高脂喂养时的体脂和糖脂代谢改变fabp4-cre和adiponectin-cre都是脂肪特异性敲除靶基因的工具鼠,但两种工具鼠的特异性存在争议。fabp4-cre工具鼠敲除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的靶基因,而adiponectin-cre工具鼠只敲除白色脂肪的靶基因。因此又构建了adiponectin-cre敲除小鼠。动物分组:8周龄的小鼠随机分为WT组、flox/flox组、(-/-)·fabp4组、(-/-)·adiponectin组,雌雄各半,共4组,每组6只。全部高脂喂养11周。检测指标和检测方法同上。第三部分实验: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动物分组:8周龄小鼠分为WT组、flox/flox组、(-/-)·fabp4组、(-/-)·adiponectin组,雌雄各半,每组12只。5周高脂喂养后,这4组小鼠分别再随机分为高脂对照组和高脂+运动组,雌雄各半,总共8组,每组6只。运动组小鼠进行为期6周的递增负荷中等强度跑台运动,每周6天,每天1次。检测指标和检测方法同上。研究结果:1.外源补充chemerin逆转运动对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及机制(1)外源补充chemerin可逆转6周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脂肪肝和肝重量的改善作用。(2)外源补充chemerin可减弱6周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小鼠chemerin(血清、肝、腓肠肌和脂肪)和CMKLR1(肝、腓肠肌和脂肪)蛋白水平的降低作用。(3)外源补充chemerin可降低6周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小鼠肝、腓肠肌和脂肪PPARγ、ATGL、LPL和GLUT4蛋白水平的增加作用,但对肝PEPCK蛋白水平无显着影响。2.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在普通和高脂喂养时的肥胖发生率和糖脂代谢紊乱及机制2.1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fabp4-cre)小鼠在普通和高脂喂养时的肥胖发生率和糖脂代谢紊乱(1)肥胖发生率:普通膳食时,与野生型或flox对照小鼠相比,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的肥胖发生率无差异(未见肥胖小鼠)。但高脂膳食时,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的肥胖发生率,雌性增加、雄性降低。(2)糖脂代谢和脂肪肝情况:普通膳食下,与WT或flox对照组小鼠相比,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的体脂含量、糖脂代谢无显着差异,且都在正常值范围。但高脂膳食下,与WT或flox对照小鼠相比,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出现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脂代谢紊乱(血清TC、LDL和TG升高)以及肝重量增加和脂肪肝。此外,chemerin敲除小鼠在高脂膳食下的上述改变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雌性更易胖,但未出现脂肪肝;而雄性不易胖,但出现了脂肪肝。2.2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fabp4-cre)小鼠普通和高脂喂养时chemerin、CMKLR1、PPARg和糖脂代谢酶的蛋白水平普通膳食下,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与WT小鼠相比:(1)血清chemerin水平显着降低;(2)肝chemerin、CMKLR1、PPARγ(但雄性增加)、LPL(但雄性增加)和PEPCK的蛋白水平无显着变化,ATGL蛋白水平增加;(3)腓肠肌的chemerin和CMKLR1蛋白水平显着增加,PPARγ、ATGL和LPL的蛋白水平显着降低。高脂膳食下,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与WT小鼠相比:(1)腓肠肌、肝的chemerin和CMKLR1的蛋白水平均显着增加,这可能是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在高脂膳食下血清chemerin与高脂喂养WT小鼠相比无变化的原因(因为除脂肪外,肝也是血清chemerin的来源,高脂喂养增加了肝chemerin分泌)。(2)与WT小鼠相比,雄性chemerin敲除小鼠肝和腓肠肌PPARγ、ATGL和LPL蛋白水平降低、肝PEPCK增加,仅腓肠肌GLUT4增加,这可能是雄性chemerin敲除小鼠脂代谢异常更严重、且有脂肪肝的原因。对于雌性chemerin敲除小鼠,肝LPL和PEPCK增加、ATGL降低,腓肠肌ATGL和LPL降低、PPARγ和GLUT4增加。2.3高脂喂养的另一种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adiponectin-cre)的肥胖率、体脂、糖脂代谢和chemerin等靶分子水平,及其与chemerin(-/-)·fabp4的比较(1)肥胖发生率:高脂喂养的chemerin(-/-)·adiponectin小鼠的肥胖率,与WT小鼠相比,雄性降低(67%vs 100%)、雌性增加(67%vs 50%)。这个特点也出现在chemerin(-/-)·fabp4小鼠(雄性:80%vs 100%;雌性:100%vs 50%)。(2)糖脂代谢和脂肪肝:高脂喂养的chemerin(-/-)·adiponectin小鼠,雄性的胰岛素敏感性增强,没有脂代谢紊乱和脂肪肝,且血清TC和TG水平还低于野生对照小鼠;雌性的糖耐量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不变,但血清LDL升高。而chemerin(-/-)·fabp4小鼠,雄性出现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脂代谢紊乱(血清TC、LDL升高)、肝重量增加和脂肪肝;雌性则糖耐量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和脂代谢紊乱(血清TC、LDL升高)。(3)chemerin等各靶分子的蛋白水平:高脂喂养的chemerin(-/-)·adiponectin小鼠与野生型的相比:(1)血清:雌雄均出现血清chemerin显着降低。(2)肝:雄性的chemerin无变化、CMKLR1增加,PPARγ无变化、ATGL和LPL均增加;雌性的chemerin增加(低于(-/-)·fabp4小鼠)、CMKLR1无变化,PPARγ、ATGL和LPL均增加。(3)腓肠肌:雄性chemerin和CMKLR1增加、PPARγ、ATGL无变化、LPL降低、GLUT4增加(但chemerin和CMKLR1低于(-/-)·fabp4小鼠,PPARγ、LPL和GLUT4高于(-/-)·fabp4小鼠);而雌性的chemerin和CMKLR1增加,PPARγ不变、GLUT4增加、LPL降低。而高脂喂养的chemerin(-/-)·fabp4小鼠与野生型的相比:(1)血清:雌雄小鼠的血清chemerin水平与野生型相比没有变化。(2)肝:雌雄的肝chemerin和CMKLR1蛋白水平均升高,但雄性PPARγ、ATGL和LPL蛋白水平降低,而雌性PPARγ无变化、LPL和PEPCK增加、ATGL降低;(3)腓肠肌:雌雄的腓肠肌chemerin和CMKLR1增加,但雄性PPARγ、ATGL、LPL降低、GLUT4增加,而雌性PPARγ增加、ATGL和LPL降低、GLUT4增加。3.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1)运动对chemerin敲除小鼠体脂含量的影响:6周有氧运动降低这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的雄性小鼠体脂含量,但对雌性敲除小鼠无影响。(2)运动对chemerin敲除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6周有氧运动改善雄性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的糖脂代谢及减轻脂肪肝[仅(-/-)·fabp4小鼠有脂肪肝]。运动也能改善雌性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的糖脂代谢(降低血清胰岛素和HOMA-IR水平,降低血脂)。(3)运动降低chemerin敲除小鼠的血清chemerin水平:尽管高脂膳食下,(-/-)·adiponectin小鼠血清chemerin水平降低、而(-/-)·fabp4小鼠的不变,但6周有氧运动可降低这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的血清chemerin水平。(4)运动对chemerin敲除小鼠糖脂代谢相关蛋白的影响:6周有氧运动对这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的雌雄小鼠糖脂代谢相关蛋白均有改善作用,表现为增加雌雄chemerin(-/-)·adiponectin小鼠的腓肠肌PPARγ(仅在雄性)-糖脂代谢酶(ATGL、LPL和GLUT4)水平,以及上调雌雄的chemerin(-/-)·fabp4小鼠肝PPARγ和糖脂代谢酶ATGL、LPL(雌性仅增加ATGL)水平。结论:1.证实了减少的chemerin在6周有氧运动改善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中的重要作用,且该作用是通过chemerin受体(CMKLR1)的介导来上调PPARγ-糖脂代谢酶(ATGL、LPL和GLUT4)实现的。2.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adiponectin]小鼠喂以高脂膳食后体脂和糖脂代谢的变化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雄性小鼠不易胖、胰岛素敏感性增强和血脂降低,而雌性小鼠易胖、血脂LDL升高);性别差异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雌雄chemerin敲除小鼠肝和骨骼肌chemerin和PPARγ-糖脂代谢酶(如ATGL和LPL等)水平不同所致。3.无论雌雄,脂肪chemerin敲除[(-/-)·adiponectin]小鼠都比脂肪chemerin[(-/-)·fabp4]小鼠的糖脂代谢要好(后者的雄性小鼠尽管仍然不易胖,但出现血脂异常和脂肪肝);其机制可能也是与chemerin(-/-)·adiponectin小鼠的肝或腓肠肌PPARγ-糖脂代谢酶更高以及血清chemerin更低有关。4.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这2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仅降低雄性的体脂含量(对雌性无影响),但改善雌雄小鼠的血糖血脂水平、改善程度雄性更佳;其作用机制可能还是与运动降低血清chemerin以及增加肝或腓肠肌PPARγ-糖脂代谢酶的程度不同(雄性的上述指标改变更明显)有关。简言之,本文利用外源chemerin和chemerin敲除小鼠证实了chemerin在高脂喂养所致糖脂代谢异常中的作用,以及减少的chemerin在运动改善糖脂代谢中的作用;且chemerin的上述作用都是通过调控PPARγ-糖脂代谢酶(ATGL、LPL和GLUT4)水平实现的。
二、运动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GLUT4和MAPK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动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GLUT4和MAPK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经典名方玉液汤通过PI3K/AKT信号途径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综述二 玉液汤现代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综述三 中医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玉液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玉液汤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肝脏保护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玉液汤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玉液汤改善PA诱导的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花椒麻味物质对2型糖尿病大鼠蛋白质代谢影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索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花椒麻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
1.1.1 花椒麻味物质概述 |
1.1.2 花椒麻味物质的生理功效 |
1.2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
1.2.1 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 |
1.2.2 激素分泌异常 |
1.2.3 胰岛素抵抗 |
1.2.4 脂质异位沉积 |
1.2.5 炎症和氧化应激 |
1.2.6 线粒体功能障碍 |
1.2.7 内质网应激 |
1.3 动物体内蛋白质合成代谢机制研究 |
1.3.1 机体蛋白质合成代谢关键调控通路 |
1.3.2 影响机体蛋白质合成代谢的因素 |
1.4 机体蛋白质分解代谢机制研究 |
1.4.1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
1.4.2 机体蛋白质分解代谢关键调控因子 |
1.5 研究意义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花椒麻味物质对2 型糖尿病大鼠机体基础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原料 |
2.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花椒麻味物质的提取与制备 |
2.2.2 花椒麻味物质灌胃溶液的配制 |
2.2.3 试验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分组 |
2.2.4 指标分析测定方法 |
2.3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受试物花椒麻味物质含量的测定 |
2.4.2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体重的影响 |
2.4.3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2.4.4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空腹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的影响 |
2.4.5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OGTT的影响 |
2.4.6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
2.4.7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血浆血脂水平的影响 |
2.4.8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影响 |
2.4.9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血浆尿素氮和肌酐的影响 |
2.4.10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血浆激素的影响 |
2.4.11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血浆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
2.4.12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肝脏酶活的影响 |
2.4.13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
2.5 讨论 |
2.6 结论 |
第3章 花椒麻味物质对2型糖尿病大鼠组织内氨基酸含量以及氨基酸运载体mRNA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动物材料 |
3.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氨基酸标准溶液的制备 |
3.2.2 氨基酸的衍生 |
3.2.3 液相色谱条件 |
3.2.4 组织中氨基酸运载体mRNA表达测定 |
3.3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血浆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4.2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空肠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4.3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肝脏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4.4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骨骼肌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4.5 不同组织内氨基酸水平的多元数据分析 |
3.4.6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空肠中氨基酸运载体mRNA表达的影响 |
3.4.7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肝脏中氨基酸运载体mRNA表达的影响 |
3.4.8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骨骼肌中氨基酸运载体mRNA表达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结论 |
第4章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蛋白质合成代谢紊乱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动物材料 |
4.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4.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RT-qPCR |
4.2.2 Western Blot |
4.3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肝脏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4.4.2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骨骼肌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4.4.3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结论 |
第5章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蛋白质分解代谢紊乱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动物材料 |
5.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5.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RT-qPCR |
5.2.2 Western Blot |
5.3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骨骼肌MSTN和 MyoD表达量的影响 |
5.4.2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骨骼肌MuRF1表达量的影响 |
5.4.3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骨骼肌MAFbx表达量的影响 |
5.4.4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骨骼肌FoxOs表达量的影响 |
5.4.5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骨骼肌NFκB表达量的影响 |
5.4.6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骨骼肌TNF-α表达量的影响 |
5.5 讨论 |
5.6 结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海参肽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活性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中重要名词缩写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
1.2.1 糖尿病的分类 |
1.2.2 糖尿病的并发症 |
1.2.3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
1.2.4 降血糖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
1.3 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
1.3.1 发病机理 |
1.3.2 糖尿病肾病治疗进展 |
1.4 海参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
1.4.1 海参概述 |
1.4.2 海参的主要营养成分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研究的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立题依据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海参酶解产物抗氧化及改善胰岛素抵抗功效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海参氨基酸组成 |
2.3.2 海参酶解蛋白酶筛选及酶解工艺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参酶解物调节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活性研究及活性肽鉴定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海参酶解物的组成分析 |
3.3.2 海参酶解物的鉴定和表征 |
3.3.3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的体重、饮水量、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 |
3.3.4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口服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
3.3.5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
3.3.6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脏器指数及肝肾功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参酶解物调节Ⅱ糖尿病大鼠血糖作用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
4.3.2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
4.3.3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组织病理的影响 |
4.3.4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肝脏和骨骼肌糖原含量及胰岛素信号转导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参酶解物中胰岛素增敏肽对软脂酸诱导的HepG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2.3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海参酶解物的潜在活性肽对软脂酸诱导HepG2葡萄糖摄取的影响 |
5.3.2 不同浓度的AAE、SPA和ALGP对软脂酸诱导HepG2葡萄糖摄取的影响 |
5.3.3 SPA对GLUTs和GSK-3的影响 |
5.3.4 SPA对PI3K/Akt通路调控的影响 |
5.3.5 SPA在胃蛋白酶-胰酶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中的稳定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海参酶解物改善Ⅱ糖尿病大鼠肾病并发症作用机制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方法 |
6.2.3 数据分析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 |
6.3.2 海参酶解物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脏GSH-px、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
6.3.3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炎症因子的影响 |
6.3.4 组织病理学分析 |
6.3.5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Akt/Nrf2/Keap1信号通路的影响 |
6.3.6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TLR4/NF-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海参酶解物中抗炎肽及抗氧化肽对高糖诱导的MES13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实验材料 |
7.2.2 实验方法 |
7.2.3 数据分析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WWGP和APGY对高糖诱导MES13 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
7.3.2 WWGP和APGY对Akt/Nrf2通路调控的影响 |
7.3.3 Keap1与抗氧化肽的分子对接 |
7.3.4 ALGP和WWGP对MES13 细胞IL-1β和TNF-α含量的影响 |
7.3.5 ALGP和WWGP对TLR4/NF-κB通路调控的影响 |
7.3.6 TLR4 与抗炎肽的分子对接 |
7.3.7 ALGP、WWGP和APGY在胃蛋白酶-胰酶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中的稳定性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葛根芩连汤促进脂肪能量代谢改善糖脂紊乱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转录水平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与软件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器材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棕色脂肪组织总RNA提取与纯化 |
2.2 RNA浓度、纯度和完整性的检测 |
2.3 cDNA的合成 |
2.4 qPCR扩增 |
2.5 IPA分析数据准备与上传 |
2.6 提交IPA数据分析、查看结果 |
2.7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分化基因的影响 |
3.2 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标志基因和关键能量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 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分泌因子表达的影响 |
3.4 基因差异化表达汇总 |
3.5 基于IPA分析平台的经典通路分析 |
3.6 基于IPA分析平台的上游调控分析 |
3.7 基于IPA分析平台的疾病和功能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器材 |
1.4 主要试剂的配置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棕色脂肪组织总蛋白提取 |
2.2 BCA法检测蛋白浓度与蛋白变性 |
2.3 SDS-PAGE凝胶垂直电泳 |
2.4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分化和脂代谢重要核转录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 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能量代谢和糖脂代谢重要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异甘草素体外促进3T3-L1 脂肪细胞棕色化改善糖脂代谢的效应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试剂与药物 |
1.3 实验器材 |
1.4 主要试剂的配置 |
2 实验方法 |
2.1 3T3-L1 细胞的培养 |
2.2 3T3-L1 细胞的诱导与建模 |
2.3 异甘草素干预IR-3T3-L1 细胞的研究 |
2.3.1 异甘草素干预IR-3T3-L1 细胞的细胞活力及葡萄糖消耗量测定 |
2.3.2 异甘草素干预IR-3T3-L1 细胞脂滴大小的变化 |
2.3.3 异甘草素干预IR-3T3-L1 细胞胞内甘油三酯含量的变化 |
2.3.4 异甘草素干预IR-3T3-L1 细胞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
2.4 异甘草素干预正常3T3-L1 细胞的研究 |
2.5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异甘草素干预对IR-3T3-L1 细胞的影响 |
3.1.1 异甘草素干预对IR-3T3-L1细胞活力及葡萄糖消耗量 |
3.1.2 异甘草素干预对IR-3T3-L1 细胞脂滴大小的变化 |
3.1.3 异甘草素干预对IR-3T3-L1 细胞胞内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 |
3.1.4 异甘草素干预对IR-3T3-L1 细胞白色脂肪棕色化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1.5 异甘草素干预对IR-3T3-L1 细胞能量代谢和糖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 异甘草素干预对正常3T3-L1 细胞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白色脂肪与棕色脂肪的差异化及中药干预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5)藤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新食品原料藤茶的药用研究进展 |
一、藤茶的中药属性研究 |
二、藤茶的化学成分分析 |
三、藤茶的药理作用研究 |
四、结语 |
综述二 2型糖尿病IR和骨骼肌在IR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一、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和IR |
二、影响IR的因素 |
三、骨骼肌参与IR的机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藤茶总黄酮对自发性糖尿病ZDF大鼠糖代谢的影响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小结 |
实验二 藤茶总黄酮对自发性糖尿病ZDF大鼠骨骼肌IR的作用机制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小结 |
实验三 藤茶总黄酮调节C2C12成肌细胞IRS-1/PI3K p85/AKT/GLUT4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小结 |
讨论 |
结语 |
创新点与不足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6)基于APN/AMPK/PPARα、GLUT4通路研究电针对ZDF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脂联素在糖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
1 脂联素的结构 |
2 介导脂联素生理功能的相关分子 |
3 脂联素与糖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关系 |
4 脂联素调节糖脂代谢的信号途径 |
5 中医在脂联素及其信号通路中的应用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进展 |
1 IR的现代机制研究进展 |
2 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IR的机制研究进展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研究 |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分析与讨论 |
6 结论 |
7 创新点 |
8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拐枣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及其降血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拐枣概述 |
1.1.1 拐枣资源概况 |
1.1.2 拐枣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
1.1.3 拐枣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 拐枣多糖研究进展 |
1.2.1 拐枣多糖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
1.2.2 拐枣多糖的结构解析 |
1.2.3 拐枣多糖的生物活性 |
1.3 植物多糖研究进展 |
1.3.1 植物多糖简介 |
1.3.2 植物多糖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
1.3.3 植物多糖的结构解析 |
1.4 糖尿病概述 |
1.4.1 糖尿病的分类 |
1.4.2 糖尿病并发症 |
1.4.3 糖尿病的治疗现状 |
1.4.4 植物多糖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 |
1.5 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5.1 糖尿病的研究模型 |
1.5.2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
1.5.3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
1.6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2章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性及生物活性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1.4 实验方法 |
2.2 分析方法 |
2.2.1 拐枣多糖样品总糖含量的测定 |
2.2.2 拐枣多糖样品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2.3 拐枣多糖样品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
2.2.4 拐枣多糖样品结构性质的测定 |
2.2.5 拐枣多糖样品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测定 |
2.2.6 拐枣多糖样品对Hep-G2胰岛素抵抗细胞葡萄糖摄取的测定 |
2.2.7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 |
2.3.2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化学成分组成的影响 |
2.3.3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的单糖组成的影响 |
2.3.4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
2.3.5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红外光谱的影响 |
2.3.6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热稳定性的影响 |
2.3.7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影响 |
2.3.8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的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葡萄糖摄取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节 |
参考文献 |
第3章 拐枣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1.4 实验方法 |
3.2 分析方法 |
3.2.1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的纯度鉴定及分子量测定 |
3.2.2 理化性质分析 |
3.2.3 单糖组成分析 |
3.2.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3.2.5 紫外光谱分析 |
3.2.6 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 |
3.2.7 甲基化分析 |
3.2.8 核磁共振波谱(NMR)分析 |
3.2.9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
3.2.10 X衍射(XRD)分析 |
3.2.11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拐枣多糖的分离纯化 |
3.3.2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纯度鉴定及其分子量测定 |
3.3.3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化学组成分析 |
3.3.4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溶解性分析 |
3.3.5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单糖组成分析 |
3.3.6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7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紫外光谱分析 |
3.3.8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高碘酸氧化 |
3.3.9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 Smith降解 |
3.3.10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甲基化分析 |
3.3.11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核磁共振分析 |
3.3.12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
3.3.13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 X衍射分析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节 |
参考文献 |
第4章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机制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与动物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设备与仪器 |
4.1.4 实验方法 |
4.2 分析方法 |
4.2.1 糖尿病大鼠血清指标测定 |
4.2.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 |
4.2.3 肝糖原水平的测定 |
4.2.4 胰腺组织相关指标的测定 |
4.2.5 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
4.2.6 Western blotting实验 |
4.2.7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体重的影响 |
4.3.2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血糖的调节作用 |
4.3.3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血清血脂水平的影响 |
4.3.4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胰腺相关指标的影响 |
4.3.5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
4.3.6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胰腺相关基因及蛋白的影响 |
4.3.7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糖代谢相关基因及蛋白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节 |
参考文献 |
第5章 拐枣多糖HDPs-2A对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机制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与动物 |
5.1.2 实验试剂 |
5.1.3 实验设备与仪器 |
5.1.4 实验方法 |
5.2 分析方法 |
5.2.1 糖尿病大鼠血清指标测定 |
5.2.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 |
5.2.3 肝脏相关指标的测定 |
5.2.4 粪便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CFA)水平的测定 |
5.2.5 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
5.2.6 Western blotting实验 |
5.2.7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拐枣多糖HDPs-2A对2型糖尿病大鼠体重的影响 |
5.3.2 拐枣多糖HDPs-2A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的调节作用 |
5.3.3 拐枣多糖HDPs-2A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血脂水平的调节 |
5.3.4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血清胰岛素和相关指数及血清GLP-1 的影响 |
5.3.5 拐枣多糖HDPs-2A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相关指标的影响 |
5.3.6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粪便短链脂肪酸(SCFAs)的影响 |
5.3.7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肝脏PI3K/Akt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
5.3.8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肝脏AMPK介导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
5.3.9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肝脏GS/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 |
5.3.10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肝脏Fox O1 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
5.3.11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肝脏PPARγ/PGC-1α信号通路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节 |
参考文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退修文章 |
(8)蓝刺头黄酮对C2C12骨骼肌细胞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黄酮 |
1.1.1 调节糖代谢 |
1.1.2 调节脂代谢 |
1.1.3 抗氧化作用 |
1.1.4 其他作用 |
1.1.5 蓝刺头(黄酮)研究现状 |
1.2 糖尿病 |
1.2.1 糖尿病 |
1.2.2 糖尿病治疗现状 |
1.2.2.1 西医临床应用 |
1.2.2.2 中医临床应用 |
1.2.3 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概况 |
1.3 胰岛素转导相关信号通路 |
1.3.1 胰岛素转导相关信号通路mRNA |
1.3.2 胰岛素转导相关信号通路蛋白 |
1.4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目的 |
2 蓝刺头黄酮提取与纯化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1.1 药品 |
2.1.1.2 仪器 |
2.1.1.3 试剂 |
2.1.2 方法 |
2.1.2.1 蓝刺头黄酮的鉴定 |
2.1.2.2 蓝刺头黄酮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
2.1.2.3 总黄酮得率 |
2.1.2.4 单因素试验 |
2.1.2.5 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 |
2.1.2.6 蓝刺头黄酮的纯化 |
2.1.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及分析 |
2.2.1 蓝刺头黄酮的提取 |
2.2.1.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2.1.2 响应面优化试验 |
2.2.1.3 最佳工艺条件的预测和检验 |
2.2.2 蓝刺头黄酮的鉴定 |
2.2.3 蓝刺头黄酮的纯化 |
2.2.3.1 标准曲线绘制 |
2.2.3.2 样品测试 |
2.3 讨论 |
3 C2C12小鼠成肌细胞的培养、分化及细胞胰岛抵抗模型的构建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1.1 试验细胞 |
3.1.1.2 主要试剂 |
3.1.1.3 主要仪器 |
3.1.2 方法 |
3.1.2.1 C2C12骨骼肌细胞培养 |
3.1.2.2 细胞毒性试验 |
3.1.2.3 PA对C2C12骨骼肌细胞安全浓度筛选 |
3.1.2.4 葡萄糖消耗实验 |
3.1.2.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及分析 |
3.2.1 C2C12成肌细胞培养与分化的结果 |
3.2.2 PA对C2C12骨骼肌细胞安全浓度筛选的结果 |
3.2.3 葡萄糖消耗试验的结果 |
3.3 讨论 |
4 蓝刺头黄酮对胰岛素抵抗骨骼肌细胞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1.1 试验细胞 |
4.1.1.2 试验仪器 |
4.1.1.3 主要试剂 |
4.1.1.4 主要试剂配制 |
4.1.2 方法 |
4.1.2.1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安全浓度的筛选 |
4.1.2.2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 |
4.1.2.3 统计学处理 |
4.2. 结果及分析 |
4.2.1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安全浓度筛选的结果 |
4.2.2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葡萄糖消耗影响的结果 |
4.3 讨论 |
4.3.1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安全浓度筛选 |
4.3.2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葡萄糖消耗 |
5 蓝刺头黄酮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胰岛素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1.1 实验用细胞 |
5.1.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5.1.1.3 主要试剂 |
5.1.1.4 主要试剂配制 |
5.1.2 方法 |
5.1.2.1 RT-qPCR检测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5.1.2.1.1 细胞处理 |
5.1.2.1.2 细胞总RNA的提取 |
5.1.2.1.3 细胞总RNA质量检测 |
5.1.2.1.4 细胞总RNA反转录为cDNA |
5.1.2.1.5 引物设计 |
5.1.2.1.6 RT-qPCR扩增反应 |
5.1.2.1.7 RT-qPCR数据处理及分析 |
5.1.2.2 Western Blot检测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5.1.2.2.1 细胞处理 |
5.1.2.2.2 蛋白提取 |
5.1.2.2.3 蛋白浓度测定 |
5.1.2.2.4 蛋白变性 |
5.1.2.2.5 实验前准备工作 |
5.1.2.2.6 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
5.1.2.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5.2 结果及分析 |
5.2.1 RT-qPCR检测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结果 |
5.2.1.1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AMPK mRNA表达的结果 |
5.2.1.2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GLUT4 mRNA表达的结果 |
5.2.1.3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IRS-1 mRNA表达的结果 |
5.2.1.4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Pparaγ mRNA表达的结果 |
5.2.1.5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PI3 Knase p85 mRNA表达的结果 |
5.2.2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的结果 |
5.2.2.1 BCA的标准曲线 |
5.2.2.2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AMPK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5.2.2.3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GLUT4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5.2.2.4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IRS-1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5.2.2.5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Pparaγ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5.2.2.6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PI3 Knase p85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5.3 讨论 |
6 蓝刺头黄酮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降糖作用的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1.1 动物 |
6.1.1.2 主要试剂 |
6.1.1.3 主要仪器设备 |
6.1.2 方法 |
6.1.2.1 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构建 |
6.1.2.2 药物干预对实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体重的测定 |
6.1.2.3 药物干预对实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空腹血糖的测定 |
6.1.2.4 药物干预对实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TC、TG、HDL、LDL的测定 |
6.1.3 数据分析 |
6.2 结果及分析 |
6.2.1 药物干预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行为学观察 |
6.2.2 成模率与死亡率 |
6.2.3 药物干预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
6.2.4 药物干预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的影响 |
6.2.5 药物干预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TC、TG、HDL、LDL的影响 |
6.3 讨论 |
7 蓝刺头黄酮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胰岛素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材料 |
7.1.1.1 骨骼肌 |
7.1.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7.1.1.3 主要试剂 |
7.1.1.4 主要试剂配制 |
7.1.2 方法 |
7.1.2.1 RT-qPCR检测ELTF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7.1.2.1.1 肌肉组织总RNA的提取 |
7.1.2.1.2 肌肉组织总RNA质量检测 |
7.1.2.1.3 肌肉组织总RNA反转录为cDNA |
7.1.2.1.4 引物设计 |
7.1.2.1.5 RT-qPCR扩增反应 |
7.1.2.2 Western Blot检测ELTF对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7.1.2.2.1 组织处理 |
7.1.2.2.2 蛋白提取 |
7.1.2.2.3 蛋白浓度测定 |
7.1.2.2.4 蛋白变性 |
7.1.2.2.5 实验前准备工作 |
7.1.2.2.6 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
7.1.2.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7.2 结果及分析 |
7.2.1 RT-qPCR检测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结果 |
7.2.1.1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AMPK mRNA表达的结果 |
7.2.1.2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GLUT4 mRNA表达的结果 |
7.2.1.3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IRS-1 mRNA表达的结果 |
7.2.1.4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Pparaγ mRNA表达的结果 |
7.2.1.5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PI3 Knase p85 mRNA表达的结果 |
7.2.2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的结果 |
7.2.2.1 BCA标准曲线 |
7.2.2.2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AMPK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7.2.2.3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GLUT4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7.2.2.4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IRS-1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7.2.2.5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Pparaγ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7.2.2.6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PI3 Knase p85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7.3 讨论 |
8 结论 |
9 论文的创新点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参考文献 |
(9)电针调控T2DM大鼠骨骼肌内质网应激IRE1/JNK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 |
2 中医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 |
3 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
4 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的实验机制研究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内质网应激与2型糖尿病 |
1 内质网应激 |
2 UPR信号通路 |
3 内质网应激与β细胞凋亡关系 |
4 内质网应激与胰岛素抵抗关系 |
5 调控内质网应激改善2型糖尿病的实验研究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观察电针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电针干预对2型糖尿病大鼠骨骼肌内质网应激IRE1/JNK与PI3K通路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1 实验依据 |
2 电针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
3 骨骼肌胰岛素抵抗 |
4 电针对骨骼肌内质网应激IRE1、JNK、p-JNK蛋白表达的影响 |
5 电针对骨骼肌IRS-1 ser307、P13K p85、GLUT4蛋白表达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chemerin在运动改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中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写一览表 |
文献综述 |
1 chemerin概况 |
1.1 chemerin促进脂肪分化、脂肪分解和维持血糖 |
1.2 chemerin参与炎症反应 |
1.3 chemerin其他方面的作用 |
2 chemerin在肥胖及其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
2.1 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血清和脂肪等组织chemerin水平显着增加 |
2.2 肥胖及其相关疾病中高水平chemerin的作用 |
3 chemerin在运动改善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糖脂代谢紊乱中的作用及机制 |
3.1 运动降低血清和组织的chemerin水平、改善糖脂代谢紊乱 |
3.2 运动降低肥胖及其相关疾病chemerin的机制-增强PPARγ表达 |
3.3 运动所致的chemerin减少改善糖脂代谢紊乱的机制-调控糖脂代谢关键酶的表达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实验整体流程图 |
第一部分 外源补充chemerin逆转运动对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及机制 |
1 实验设计 |
2 实验技术路线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3.2 主要试剂的配制 |
3.3 糖尿病模型小鼠的建立 |
3.4 实验分组 |
3.5 运动方案 |
3.6 小鼠补充外源性chemerin半衰期的测定 |
3.7 小鼠体成分的测量 |
3.8 组织样本的收集 |
3.9 空腹血糖和血脂四项的检测 |
3.10 ELISA方法检测血清胰岛素和chemerin的水平 |
3.11 Western blot检测组织蛋白 |
3.12 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0 糖尿病模型小鼠的成功建立 |
4.1 外源chemerin的补充剂量和补充频率的确定 |
4.2 补充外源性chemerin可逆转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小鼠FBG水平的改善作用 |
4.3 补充外源性chemerin对正常和糖尿病小鼠体重和进食量的影响 |
4.4 补充外源性chemerin对正常和糖尿病小鼠体脂成分的影响 |
4.5 补充外源性chemerin可逆转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小鼠骨骼肌重量增加的作用 |
4.6 补充外源性chemerin可逆转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小鼠血糖和血脂的改善作用 |
4.7 补充外源性chemerin对正常和运动糖尿病小鼠肝脏形态的影响 |
4.8 补充外源性chemerin减弱运动对糖尿病小鼠血清chemerin和肝靶蛋白的影响 |
4.9 补充外源性chemerin减弱运动对糖尿病小鼠腓肠肌靶蛋白影响 |
4.10 补充外源性chemerin减弱运动对糖尿病小鼠附睾脂肪靶蛋白的影响 |
5 分析与讨论 |
5.1 chemerin在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糖脂代谢紊乱中的作用 |
5.2 减少的chemerin在有氧运动改善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中的作用及机制 |
6 结论 |
第二部分 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在普通和高脂膳食喂养时的肥胖发生率和糖脂代谢紊乱及机制 |
1 实验设计 |
(1)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的建立 |
(2)脂肪chemerin(fabp4-cre)敲除小鼠普通膳食喂养下体脂和糖脂代谢的改变及机制 |
(3)脂肪chemerin敲除(fabp4-cre)小鼠高脂膳食喂养时肥胖发生率和糖脂代谢的改变及机制 |
(4)高脂膳食喂养下,两种脂肪特异性敲除方法(fabp4-cre诱导和adiponectin-cre诱导)对脂肪chemerin小鼠糖脂代谢改变的影响 |
2 实验技术路线 |
(1)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的建立 |
(2)普通饲料喂养情况下,脂肪chemerin敲除(fabp4-cre)小鼠的体脂、糖脂代谢及机制 |
(3)高脂喂养情况下,脂肪chemerin敲除(fabp4-cre)小鼠的体脂、糖脂代谢及机制 |
(4)另一种脂肪chemerin敲除(adiponectin-cre)小鼠的体脂和糖脂代谢,及其与chemerin(-/-)·fabp4 小鼠的比较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3.2 主要试剂的配制 |
3.3 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的建立 |
3.4 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的繁殖与鉴定 |
3.5 实验分组 |
3.6 OCTT实验 |
3.7 ITT实验 |
3.8 小鼠体成分的测定 |
3.9 组织样本的收集 |
3.10 空腹血糖和血脂四项的检测 |
3.11 ELISA方法检测血清胰岛素和chemerin水平 |
3.12 Western blot检测组织蛋白 |
3.13 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的成功建立 |
4.2 普通膳食喂养的脂肪chemerin敲除(fabp4-cre)小鼠的体脂、糖脂代谢及其机制 |
4.3 高脂膳食的脂肪chemerin敲除(fabp4-cre)小鼠的体脂、糖脂代谢改变及其机制 |
4.4 另一种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adiponectin-cre)小鼠在高脂膳食时的体脂和糖脂代谢 |
5 分析与讨论 |
5.1 chemerin敲除对小鼠血清chemerin水平的影响 |
5.2 chemerin敲除对小鼠肥胖率和糖脂代谢的影响 |
5.3 chemerin敲除影响小鼠糖脂代谢的可能机制 |
6 结论 |
第三部分 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 |
1 实验设计 |
2 实验技术路线图 |
3 材料与试剂 |
3.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3.2 主要试剂的配制 |
3.3 脂肪chemerin特异性敲除小鼠的建立 |
3.4 敲除小鼠的繁殖与鉴定 |
3.5 实验分组 |
3.6 有氧运动方案 |
3.7 OGTT实验 |
3.8 ITT实验 |
3.9 组织样本的收集 |
3.10 空腹血糖和血脂四项的检测 |
3.11 ELISA方法检测血清胰岛素和chemerin水平 |
3.12 Western blot检测组织蛋白 |
3.13 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体重的影响 |
4.2 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体成分的影响 |
4.3 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
4.4 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
4.5 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内脏脂肪和骨骼肌重量的影响 |
4.6 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血清chemerin水平的影响 |
4.7 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肝脏形态的影响 |
4.8 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肝脏靶蛋白的影响 |
4.9 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腓肠肌靶蛋白的影响 |
5 分析与讨论 |
6 结论 |
全文研究结论 |
研究不足、展望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科至博士期间学习经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四、运动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GLUT4和MAPK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经典名方玉液汤通过PI3K/AKT信号途径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姜立娟.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花椒麻味物质对2型糖尿病大鼠蛋白质代谢影响的机制研究[D]. 魏鲟钰. 西南大学, 2021(01)
- [3]海参肽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活性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王婷婷. 广西大学, 2021(01)
- [4]葛根芩连汤促进脂肪能量代谢改善糖脂紊乱的分子机制[D]. 张小清.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藤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D]. 李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APN/AMPK/PPARα、GLUT4通路研究电针对ZDF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D]. 段浩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7]拐枣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及其降血糖活性研究[D]. 杨兵. 西南大学, 2020(04)
- [8]蓝刺头黄酮对C2C12骨骼肌细胞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作用及机制研究[D]. 郝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9]电针调控T2DM大鼠骨骼肌内质网应激IRE1/JNK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D]. 金永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chemerin在运动改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中的作用及机制[D]. 林小晶.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