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业银行信息化与计算机审计(论文文献综述)
冉孟超[1](2021)在《D银行IT风险识别与防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金融科技手段的日益普及,银行传统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以及运营流程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健壮性及有效性愈加关系到了银行业务安全及金融体系稳定。与此同时,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银行信息安全事故和日趋严格的信息科技监管政策,使得IT风险识别与防控成为各大银行近年来信息系统工作的研究热点。为此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在对D银行所面临的IT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以及对不同危害等级IT风险拟定短期措施与长期防控机制上。为达成研究目标,笔者首先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国外研究多集中于对IT项目风险的定义与识别,以及项目开发及外包领域风险管控的理论问题,国内研究更多关注银行IT项目的管理方面,但比较缺乏对中小型银行信息系统安全的微观层面思考和成体系的配套措施支撑,本文研究尝试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文作者借助于在金融机构信息技术部门从事信息系统开发及IT基础设施及应用系统运维管理工作的经验,首先从IT基础设施、信息系统架构、软件开发项目、日常运维管理、系统内部审计五个维度对D银行当前的核心信息系统和管理体系所面临的威胁、存在的弱点进行识别;其次借助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方法与风险矩阵对识别出的IT风险的严重性、可能性以及提前侦测难易程度进行评估;最后根据评估结果,从IT技术与IT管理两个方面制定出D银行应对高等级IT风险的短期防控措施,进而构建起责任、机制、管理三位一体,制度、检查、应急处置相互配套的D银行IT风险长效防控机制。研究表明D银行的IT风险防控涉及项目开发、系统架构、外包管理、网络安全、人员管理、数据安全、制度设计以及软硬件安全等众多方面,除了强化技术层面的安全防控以外,还需要在信息管理层面对系统中的IT漏洞进行排查与封堵,形成权责明晰、分级管理、预防优先、多方联动、快速响应、覆盖全局的IT风险排查机制和安全事故应急响应机制,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现在与未来、创新与约束三大关系,从而为D银行的信息化建设筑立起一道立体式的安全防护墙。
张永建[2](2019)在《商业银行金融科技风险防控策略的研究 ——以A银行为例》文中认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金融方面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科技的发展带动了互联网领域的改革,为金融市场中的投资人员创造了有利的外部因素,促使交易活动极为快速地从国内市场过渡到国外的其他市场当中,为国际市场的金融以及资本交易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银行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往往体现在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战略,金融科技投资以及绩效管理等。伴随着信息化建设不断开展,如何制定符合业务战略的金融科技战略,如何监防范金融科技风险、已成为银行面对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分析和总结现有技术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金融科技风险管理先进技术标准与经验。透过A银行金融科技风险管理的现状,提出了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金融科技风险方法和措施。在对银行金融科技风险的形成原因、管控措施以及监督管理体系展开深度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国内金融科技的实际发展状况、风险管控方案的制定与落实情况以及外部风险监督管理的实行情况,给出了建立适合国内银行现状的金融科技风险防范体系与监督管理体系的具体方案,银行金融科技风险的形成原因,不单单是信息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是涉及人员、管理以及流程等方面问题的综合体现。正由于银行金融科技风险本身的独特性,所以针对此风险构建防控体系,需要银行本身的技术执行、内控符合规定以及构建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完善和达成。其集中反映在银行科技项目风险的管控、金融科技的治理、技术外包管理、内审与外审、信息安全系统的构建以及信息系统的研发、运作、维护管理等不同方面展开风控策略的综合,构建起全方位、一体化的风控体系,进而降低金融科技风险给银行本身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助推国内银行实现长久、平稳、安全的运作,加速银行业务革新,增强银行管控金融科技风险的能力,提升银行的持续发展能力与竞争实力,有力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金丽敏[3](2019)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研究 ——以A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为例》文中认为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在“金审工程”三期建设推进培训会上,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在会上作讲话,推进科技强审工作。可见在新时代党和国家重视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探索内部审计信息化成功经验是内部审计工作实践探索的关键一步,是新时代发展下的必由之路,也是审计全覆盖的必然选择。作为单位内部管理和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正从传统模式逐渐演变成为与信息化环境相适应的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内部审计信息化在商业银行日常内部审计工作运行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与业务系统相辅相成。同时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转型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信息技术手段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审计模式的缺陷,给银行从业人员带来了便利,与此同时,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同样给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造成困难,促使商业银行加大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完善和改进的支持力度。如何更好地对内部审计信息化扬长避短,发挥其优势,是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信息化过程中亟待克服的难题。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方法,研究了A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首先,阐述A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功能模块、应用实例以及重点转变等,并针对其内部审计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各分行信息化规划差异大、各模块间关联性小、内部审计信息化评价过分关注业务层面和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不足等,分析其缺乏审计信息化统一规划、数据信息对审计系统支持有限、审计信息化评价体系不全面和内部审计人才建设不重视等多个原因。最后,在结合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提高内部审计信息化实施的规划、加强数据信息对审计系统的支持、持续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队伍建设以及构建内部审计信息化应用综合评价体系等举措以加强A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详细分析A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丰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案例研究,有利于规范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第二,本文通过对A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探析,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流程和成效的梳理,密切结合实际工作应用层面,开展对于应用层面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功能系统设计分析,为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及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式。
严兴[4](2018)在《C银行信息化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革命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对银行的基石作用也越来越大。从银行的硬件设施到软件开发,从人员管理到风险防范,银行日常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在依赖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银行的业务面拓宽及深度的提高,也促进了银行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信息化推动银行业务发展的同时,银行业务的发展也对信息化的不断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由于银行前期的信息化建设中,为了抢占市场先机,存在着重视业务发展而忽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大部分的信息系统都是在业务需要的时候针对单项业务设计,没有对信息化进行系统的规划,存在"重建设而轻规划"的做法。这些历史原因导致了银行在多年的信息化进程中,普遍存在如下几个大的问题:信息技术与产品的战略匹配度不足、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数据难以实现共享、缺乏对信息系统的架构规划而导致IT投资浪费、形成了信息累赘或信息孤岛等问题。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技术在银行的全面应用,在未来的信息化进程中,如何有效的结合业务战略进行信息化战略规划、不断提高信息系统与产品、业务的融合程度,更好地满足业务发展、变化的要求,实现银行内外部信息的共享,避免上述问题的重现等,是亟需解决的句题。本文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要研究对象,以C银行为案例,运用战略管理理论、信息化理论、商业银行管理理论对C银行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用PEST分析法和SWOT分析方法对C银行进行分析后,结合C银行的具体发展情况,对其未来的信息化战略目标及原则进行了探讨,明确了C银行未来信息化战略的主要原则是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管理制度、重视信息安全,并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最后,结合“大数据”背景下市场对金融机构的需求导向,提出了C银行在未来的信息化建设中可通过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研发新型移动支付方式等途径实现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目的。本文选择C银行作为研究对象,为其设计了未来信息化的实施途径,以期对C银行未来的业务拓展有一定借鉴作用。本文总共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等。第二章重点阐述与论文内容相关理论,并介绍了信息化常用的分析方法,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战略管理理论;第二部分针对信息化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第三部分介绍了针对商业银行管理的相关理论,第四部分则对PEST分析方法和SWOT分析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三章为C银行为例,分析其信息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四章运用前述两种分析方法对C银行进行了外部环境和内部竞争力分析后,对C银行的信息化战略规划提出了建议;第五章在第四章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C银行战略如何实施的途径以及期间的保障措施。第六章为总结、展望部分,对本论文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最后对研究提出展望。
张宁[5](2017)在《A商业银行基于XBRL的持续性内部审计模型构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经济社会进步、企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产生了革命性的改变。我国商业银行在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同时会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推进。2012年4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通知》,XBRL技术的运用正式在我国商业银行拉开帷幕。目前,XBRL技术已在我国商业银行得到广泛的应用,商业银行信息化会计系统建设不断完善,但这也为以经营风险为特质的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的日常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XBRL信息数据环境下,信息化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信息化会计系统的顺利运行都要求作为商业银行“免疫系统”的内部审计进行信息化建设,以此实现多元化的数据信息的动态的关联性分析,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做到实时审计,从更高的层面、更广阔的范围、更加综合的角度提供更具时效性、战略性、系统性、预见性和价值性的审计意见。基于上述分析,文章将从个案入手,以A商业银行为例,首先,明确构建A商业银行基于XBRL的持续性内部审计模型的必然性。其次,对A商业银行基于XBRL的持续性内部审计模型的相关主体进行分析;再次,确定A商业银行基于XBRL的持续性内部审计模型的构建目标;之后,文章将分析由于A商业银行基于XBRL的持续性内部审计模型技术驱动性等特点,该模型在运行过程中将会面临哪些方面的风险;然后,依据该模型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文章将在模型设计初期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以此进行风险控制,尽可能的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最后,文章以智能代理模型为A商业银行基于XBRL的持续性内部审计模式实现的基础,将XBRL技术与持续审计相结合,为A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一个新方法、新思路。同时文章将会根据A商业银行基于XBRL的持续性内部审计模型的实施,对该模型进行评价,并站在A商业银行的角度,从应用该模型的准备、实施、报告三个阶段分别提出相关的注意事项,最终总结出保障该模型顺利运行发展的措施。文章通过对A商业银行基于XBRL的持续性内部审计模型的构建研究,以期待能够有效利用XBRL信息数据环境特点提高A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时效性,为A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一个新思路、新方法,使A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提供更为及时、准确的信息数据,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制定风险预测及报警机制,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给予支持,从而使内部审计的增值性职能得以充分体现。
李康平[6](2016)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化审计研究 ——以B银行信息化审计体系建设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创新成果正在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数据仓库、移动互联、云计算等互联网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数据规模和种类上的空前增大,数据从简单的处理对象转变为一种基础性的资源。大数据时代下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企业推进内部审计改革,走信息化审计的升级发展道路创造了机遇和条件。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发展态势直接影响企业管理的效率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效果。基于此,本文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态势,系统的探讨了信息化审计的基本涵义及其与审计信息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流程再造论和内部控制论等系统理论层面梳理总结了信息化审计发展的理论基础,明确了大数据时代下从审计信息化向信息化审计过渡发展的重要意义。紧接着本文选取了国内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的B银行作为案例,在归纳总结其内部审计体系演进的基础上,较为全面的分析了其信息化审计建设面临的环境条件、建设的总体思路、信息化审计系统的具体构建模式及应用成效,并结合信息化审计的发展方向指出了B银行信息化审计还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最后,本文在前述信息化审计理论基础和B银行信息化审计建设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B银行信息化审计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其不仅要积极向全面信息化审计理念转变,从审计信息化下的“审计+互联网”的阶段向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广泛应用下的“互联网+审计”过渡,让互联网成为本质,审计成为内容,构建出审计新的生态系统,也要进一步完善信息的全流程管理机制,增强对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应用能力,实现由信息驱动式的审计工作模式,同时还要进一步创新审计方法与技术,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审计队伍,为持续深入的开展信息化审计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人才、机制和组织保障。论文最后结合信息化审计的发展方向给出了研究结论和进一步的展望。
雷蕙宇,曹延华[7](2014)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数据大集中、网络电子银行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正在迅猛发展,使得传统的审计内容、审计线索、审计范围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而内部审计信息化也随之成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升内部审计监督能力的重要途径,成为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数据信息采集、整合、分析、信息系统建设及人才队伍建设五个方面入手,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努力方向。
荀大志,王文胜,毛勇,丁文,刘睿,郑磊,孟令谦,付苓[8](2014)在《商业银行信息化内部审计发展路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银行业面临全新挑战,商业银行已经以不可逆转之势从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步入了向信息化银行快速发展的道路。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必然会发生质的蜕变,只有致力于信息化内部审计建设与发展,才能契合信息化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和风险管理要求,并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作用,以有效支持和促进信息化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拟在深入分析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与信息化商业银行发展进程的契合度的基础上,研究探索商业银行信息化内部审计的建设方向和发展路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信息化内部审计建设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发挥作用,信息不对称较为明显,现有的数据挖掘技术难以支撑对异构化信息的分析和利用,以信息为中心的新型审计模式尚未形成。以信息化商业银行业务为审计对象的内部审计,将面临审计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内在要求,其必然会发展为信息化内部审计。商业银行信息化内部审计,并不独立于信息化商业银行而存在,且必然以信息化商业银行的发展为前提,在信息化商业银行的信息平台和科技环境基础上,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采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科学技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内部审计应该更多地从事后审计走向事前预警、从识别确认走向预测研判、从条块分割走向融会贯通、从风险导向走向商业智能。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内部审计建设主要内容:一是努力拓宽信息化内部审计理念,保持不断创新的审计活力;二是跟踪审计前沿技术,开展商业智能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发展智能技术下的持续审计;三是全面整合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提升审计平台信息化功能;四是着力于探索性数据挖掘,捕获各类信息潜在审计价值;五是打造信息化审计团队,优化审计知识结构。其发展路径:一是致力于风险预测和趋势研判,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谋士"作用;二是拓展数据使用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卫士"作用;三是深入开展持续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医士"作用;四是扩展IT审计应用领域,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信息化商业银行发展的保障作用。
李达,马鸿胤,张勇刚[9](2014)在《商业银行IT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对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和IT审计标准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商业银行IT审计领域中利用审计信息化技术的可能性。首先以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Cobit)为基础,讨论具有不同信息化程度的商业银行使用信息化技术进行IT审计的原则与方法,主要包括信息系统建设中对于审计信息化的考虑,审计数据的准备、获取与利用,IT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其次介绍了审计人员针对商业银行不同的IT流程与信息化程度制定IT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具体实施方式;最后提出了IT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三点建议。
李东[10](2011)在《CD商业银行IT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CD商业银行作为一家由城市信用社发展起来的城市商业银行,目前已发展为员工3500多名、分支机构120多家、覆盖3省6市、资产规模上千亿元、资本比较雄厚和综合化经营的区域性商业银行。为适应内外经营环境挑战对经营变革的需要,开始深入进行企业信息化全面发展建设。先于CD商业银行开展企业信息化全面建设,并已呈现出“水泥+鼠标”特征的商业银行,近年来频频发生IT风险事件,给企业自身、社会公众甚至国家经济秩序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严重不良影响。而全面实施IT风险管理所需要的不菲成本,又会极大地挤占CD商业银行经营变革所需信息化建设的有限资源,影响企业信息化全面发展速度和经营变革的快速实现。CD商业银行目前的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是否有必要全面开展IT风险管理?其现有IT管控体系与成熟完整的IT风险管理体系相比存在哪些差距性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又如何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等重要管理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CD商业银行在企业信息化全面发展中实现IT的价值交付,确保其经营变革的成功。本文在国内外商业银行IT风险管理研究现状分析基础上,对商业银行IT风险管理及定义分类进行了总结提炼;借鉴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理论思想,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了银行信息化发展阶段评价体系,以此体系对该银行的信息化阶段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基于调查结果分析其面临的固有IT风险,说明其开展IT风险管理的必要;以S省银监局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监管等级达标标准为成熟完整IT风险管控体系的基准,运用差距分析法分析了该银行IT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本文对CD商业银行IT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CISR((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模型理论提出了IT组织治理的对策;采用风险因素关系分析对IT系统交付风险和IT系统运行风险的识别评估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的构建;并对IT系统服务持续性和IT服务外包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对其它商业银行的IT风险管理起到有益的借鉴作用。
二、商业银行信息化与计算机审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业银行信息化与计算机审计(论文提纲范文)
(1)D银行IT风险识别与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银行IT风险的内涵 |
1.2.2 银行IT项目管理风险管控 |
1.2.3 银行IT外包风险管控 |
1.2.4 银行IT风险管控体系 |
1.3 论文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章 D银行IT风险识别与防控的理论基础 |
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 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
2.3 银行IT风险管理理论 |
2.3.1 银行IT风险的定义 |
2.3.2 银行IT风险的特点 |
2.3.3 银行IT风险识别的层次 |
2.3.4 银行IT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 |
第3章 D银行IT现状 |
3.1 D银行基础情况介绍 |
3.2 D银行信息系统介绍 |
3.3 D银行IT发展历程 |
第4章 D银行IT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
4.1 D银行IT风险源的识别 |
4.1.1 从基础设施维度识别IT风险 |
4.1.2 从系统架构维度识别IT风险 |
4.1.3 从开发项目维度识别IT风险 |
4.1.4 从运维管理维度识别IT风险 |
4.1.5 从内部审计维度识别IT风险 |
4.2 D银行IT风险的评估 |
4.2.1 基础设施风险评估 |
4.2.2 系统架构风险评估 |
4.2.3 开发项目风险评估 |
4.2.4 运维管理风险评估 |
4.2.5 内部审计风险评估 |
第5章 D银行IT风险漏洞的防控 |
5.1 IT风险短期防控措施 |
5.1.1 信息技术维度的防控 |
5.1.2 信息管理维度的防控 |
5.2 IT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
5.2.1 构建D银行IT风险日常监控机制 |
5.2.2 完善D银行IT风险管理架构体系 |
5.2.3 构建D银行IT风险联动应急机制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内容总结 |
6.2 研究展望和未来的改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商业银行金融科技风险防控策略的研究 ——以A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商业银行金融科技风险的理论分析 |
2.1 金融科技风险概要 |
2.2 技术风险 |
2.2.1 技术选择风险 |
2.2.2 信息系统安全性风险 |
2.2.3 外包技术支持风险 |
2.2.4 其他技术风险 |
2.3 管理风险 |
2.4 法律风险 |
2.5 声誉风险 |
第三章 商业银行金融科技风险防控策略 |
3.1 银行金融科技治理 |
3.1.1 银行金融科技治理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
3.1.2 银行金融科技治理的内容 |
3.1.3 银行金融科技治理的实施 |
3.2 银行金融科技项目开发 |
3.2.1 事前控制——风险管理规划 |
3.2.2 事中控制——风险管理方法 |
3.2.3 事后控制——风险管理报告 |
3.2.4 银行金融科技项目的开发风险控制策略 |
3.3 银行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 |
3.3.1 银行信息系统的运行 |
3.3.2 银行信息系统的维护 |
3.3.3 银行信息系统的评价 |
3.4 银行信息安全体系的建立 |
3.4.1 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
3.4.2 银行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的建立 |
3.4.3 银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评估 |
3.5 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 |
3.5.1 银行业务连续性概述 |
3.5.2 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实施策略 |
3.6 银行金融科技外包服务管理 |
3.6.1 建立外包事务管理团队 |
3.6.2 明确金融科技外包范围 |
3.6.3 建立外包商资格审查制度 |
3.6.4 对外包实施进行风险监控和管理 |
3.7 银行金融科技内、外部审计 |
3.7.1 银行金融科技审计的内容 |
3.7.2 银行金融科技审计的依据 |
3.7.3 银行金融科技审计实施策略 |
第四章 A银行金融科技风险防控策略 |
4.1 A银行金融科技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 |
4.2 A银行实施金融科技风险控制策略 |
4.2.1 建立起金融科技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 |
4.2.2 金融科技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
4.2.3 完善规章制度、标准及规范 |
4.2.4 规范生产运行管理、金融科技服务管理 |
4.2.5 完善应用开发和软、硬件质量控制体系 |
4.2.6 业务系统连续性建设 |
4.2.7 金融科技风险内控管理体系建设 |
4.2.8 实施金融科技风险评估 |
4.2.9 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
4.2.10 开展金融科技风险审计工作 |
4.3 实施金融科技全面风险控制策略的成效 |
4.3.1 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
4.3.2 强化生产运行的管理 |
4.3.3 软件开发和测试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建立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研究 ——以A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研究 |
1.2.2 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研究 |
1.2.3 现有文献评述 |
1.3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2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概述 |
2.1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必然性 |
2.2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特点 |
2.2.1 审计程序具有全面性 |
2.2.2 审计监督具有实时性 |
2.2.3 审计过程具有远程性 |
2.3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实践进展 |
2.3.1 我国审计信息化准则建设状况 |
2.3.2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
3 A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案例介绍 |
3.1 A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历程 |
3.2 A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功能模块 |
3.2.1 A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门户 |
3.2.2 A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作业系统 |
3.2.3 A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管理系统 |
3.2.4 A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系统 |
3.3 A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应用实例 |
3.3.1 非现场风险监测实例 |
3.3.2 资金流向监测实例 |
3.3.3 在线审计实例 |
3.4 A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重点转变 |
3.4.1 关注风险管理审计 |
3.4.2 探索智能化审计 |
3.4.3 注重数据信息安全 |
3.4.4 建立内部密报体系 |
4 A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A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
4.1.1 分行审计信息化差异大 |
4.1.2 各审计模块间关联性小 |
4.1.3 内部审计信息化评价过分关注业务层面 |
4.1.4 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不足 |
4.2 A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缺乏审计信息化统一规划 |
4.2.2 数据信息对审计系统支持有限 |
4.2.3 审计信息化评价体系不全面 |
4.2.4 轻视内部审计人才建设 |
5 加强A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措施 |
5.1 提高内部审计信息化规划 |
5.1.1 提升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计划性 |
5.1.2 做好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标准化 |
5.2 加强数据信息对审计系统的支持 |
5.2.1 拓宽内部审计数据收集范围 |
5.2.2 优化内部审计系统取数功能 |
5.3 构建审计信息化综合评价体系 |
5.4 建设高层次内部审计信息化团队 |
5.4.1 打造审计人员多样引进化渠道 |
5.4.2 完善审计信息化培训机制 |
5.4.3 建立内部审计人员考核机制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4)C银行信息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
2.1 战略管理理论 |
2.1.1 战略与战略管理 |
2.1.2 银行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 |
2.2 信息化理论 |
2.2.1 信息化的内涵 |
2.2.2 信息管理系统 |
2.2.3 银行信息管理系统 |
2.3 商业银行管理理论 |
2.4 研究运用的分析方法 |
2.4.1 PEST分析法 |
2.4.2 SWOT分析法 |
3 C银行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C银行简介 |
3.2 C银行信息化发展现状 |
3.2.1 不断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 |
3.2.2 不断提升的IT内控水平 |
3.2.3 不断整合的信息系统 |
3.3 C银行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3.1 产品营销力有待提高 |
3.3.2 资源共享程度有待加强 |
3.3.3 操作便捷度有待提高 |
3.3.4 信息累赘有待解决 |
3.3.5 复合型人才有待培养 |
3.4 C银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 C银行信息化战略规划 |
4.1 C银行的PEST分析 |
4.1.1 政策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C银行的SWOT分析 |
4.2.1 C银行的优势 |
4.2.2 C银行的劣势 |
4.2.3 C银行的机会 |
4.2.4 C银行的威胁 |
4.2.5 C银行信息化战略定位 |
4.3 C银行信息化战略制定总体原则 |
4.3.1 战略制定的目标 |
4.3.2 战略制定的原则 |
4.4 C银行信息化战略 |
4.4.1 整合业务构架 |
4.4.2 完善技术构架 |
4.4.3 明确应用构架 |
5 C银行信息化战略的实施 |
5.1 C银行信息化建设实施策略 |
5.2 C银行信息化建设实施途径 |
5.2.1 以市场为导向 |
5.2.2 规范数据共享机制 |
5.2.3 加强对存量系统问题的治理 |
5.3 C银行信息化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3.1 完善组织机构 |
5.3.2 优化管理制度 |
5.3.3 重视信息安全 |
5.3.4 重视人才培养 |
6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5)A商业银行基于XBRL的持续性内部审计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
2.1 内部审计概念及发展历程 |
2.1.1 内部审计的概念 |
2.1.2 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 |
2.2 基于XBRL的持续性内部审计相关概念 |
2.2.1 XBRL的概念及特点 |
2.2.2 持续审计的概念及特点 |
2.3 持续审计的实现模型 |
2.3.1 智能代理的概念及特点 |
2.3.2 典型的智能代理 |
2.3.3 智能代理模型下持续审计的实现过程 |
3 案例简介 |
3.1 A商业银行简介 |
3.2 A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概况 |
3.3 A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遇到的挑战 |
4 A商业银行基于XBRL的持续性内部审计模型分析与构建 |
4.1 构建A商业银行基于XBRL的持续性内部审计模型的必然性 |
4.1.1 A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进程加速 |
4.1.2 国内外政策法规因素 |
4.1.3 A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需求 |
4.2 A商业银行基于XBRL的持续性内部审计模型相关主体分析 |
4.2.1 信息需求者 |
4.2.2 被审计对象 |
4.2.3 内部审计部门 |
4.3 A商业银行基于XBRL的持续性内部审计模型构建目标 |
4.4 A商业银行基于XBRL的持续性内部审计模型风险分析 |
4.4.1 传输路径风险 |
4.4.2 技术风险 |
4.4.3 审计方法风险 |
4.5 构建A商业银行基于XBRL持续性内部审计模型的关键技术 |
4.5.1 数据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 |
4.5.2 数据的存储技术 |
4.5.3 数据挖掘技术 |
4.5.4 XARL技术 |
4.6 A商业银行基于XBRL的持续性内部审计模型构建与实施 |
4.6.1 构建A商业银行基于XBRL的持续性内部审计模型 |
4.6.2 A商业银行基于XBRL的持续性内部审计模型的实施 |
4.7 A商业银行基于XBRL的持续性内部审计模型评价 |
4.7.1 扩大了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 |
4.7.2 提高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时效性 |
4.7.3 具有智能代理特点 |
5 基于XBRL的持续性内部审计模型注意事项及保障措施 |
5.1 应用基于XBRL的持续性内部审计模型应注意的事项 |
5.1.1 准备阶段 |
5.1.2 实施阶段 |
5.1.3 报告阶段 |
5.2 保障基于XBRL的持续性内部审计模型顺利运行的措施 |
5.2.1 树立持续性审计理念 |
5.2.2 加大审计技术的创新 |
5.2.3 培育综合型审计人才 |
5.2.4 加速A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 |
5.2.5 加强信息系统审计 |
6 研究结论及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化审计研究 ——以B银行信息化审计体系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信息化审计的基本认识 |
2.1.1 信息化审计的内涵 |
2.1.2 信息化审计与审计信息化 |
2.2 基于流程再造论的信息化审计 |
2.3 基于内部控制论的信息化审计 |
2.4 信息化审计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 |
2.4.1 宏观层面 |
2.4.2 微观层面 |
3 B银行信息化审计建设案例分析 |
3.1 B银行概况 |
3.2 B银行内部审计体系演进 |
3.2.1 起步阶段 |
3.2.2 发展阶段 |
3.2.3 深化阶段 |
3.2.4 转型阶段 |
3.3 B银行信息化审计系统建设现状 |
3.3.1 环境条件分析 |
3.3.2 信息化审计建设总体思路 |
3.3.3 信息化审计系统具体构建 |
3.4 B银行信息化审计系统应用成效 |
3.4.1 信息化审计平台对内部审计的支撑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
3.4.2 现场与非现场审计逐渐形成良性互动 |
3.4.3 审计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
3.5 B银行信息化审计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3.5.1 信息化审计基础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
3.5.2 信息化审计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
3.5.3 信息化审计技术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
4 完善B银行信息化审计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
4.1 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审计平台系统 |
4.1.1 优化升级现有信息化审计平台 |
4.1.2 建立智能化和资源共享的审计云服务平台 |
4.1.3 整合强化大数据应用平台体系建设 |
4.2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审计技术体系建设 |
4.2.1 加强信息技术审计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
4.2.2 积极创新信息化时代先进的审计方法与技术 |
4.3 积极推动信息化审计的应用 |
4.3.1 进一步扩大信息化审计覆盖面 |
4.3.2 进一步完善非现场审计系统 |
4.3.3 构建持续性审计模式 |
4.4 向以信息为中心的内审工作体制转变 |
4.4.1 健全面向信息化的内审组织结构 |
4.4.2 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审计体系建设环境 |
4.4.3 完善信息驱动式的审计工作模式 |
4.4.4 形成逻辑严密的审计管理模式 |
4.5 提升信息化审计建设的软实力 |
4.5.1 积极向信息化审计理念转变 |
4.5.2 强化信息化审计规范体系建设 |
4.5.3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审计队伍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信息化银行内部审计的定义及特点 |
(一) 信息化银行内部审计的定义 |
(二) 信息化银行内部审计的特点 |
1. 信息载体电子化。 |
2. 审计范围扩大化。 |
3. 审计风险复杂化。 |
三、银行内部审计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必要性 |
四、信息化环境下银行内部审计工作重点的探索 |
(一) 加强基础信息源的渠道拓展及质量控制 |
(二) 建立高度共享的信息集市 |
(三) 构建信息分析动态优化机制 |
(四) 采用多功能化内审信息系统 |
(五) 重视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 |
(10)CD商业银行IT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CD 商业银行简介 |
1.1.1 经营现状 |
1.1.2 经营变革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体系结构 |
第二章 国内外商业银行IT 风险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
2.1 商业银行IT 风险管理简介 |
2.1.1 企业信息化发展理论及评述 |
2.1.2 商业银行IT 风险管理 |
2.2 国外商业银行IT 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商业银行IT 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
2.2.2 国外商业银行IT 风险管理实践研究现状 |
2.3 国内商业银行IT 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 |
2.3.1 国内商业银行IT 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
2.3.2 国内商业银行IT 风险管理实践研究现状 |
2.4 评述 |
2.4.1 银行类IT 风险定义 |
2.4.2 银行类IT 风险特性 |
2.4.3 银行类IT 风险分类 |
第三章 CD 商业银行IT 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
3.1 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阶段评价体系构建 |
3.1.1 国内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实施路线 |
3.1.2 指标的构建方法 |
3.1.3 银行信息化发展阶段评价体系指标特征 |
3.2 CD 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阶段状况的调查 |
3.2.1 调查的方式 |
3.2.2 调查的内容 |
3.2.3 调查的结果 |
3.3 调查结果的评价与分析 |
3.3.1 调查结果评价 |
3.3.2 CD 商业银行固有IT 风险分析 |
第四章 CD 商业银行IT 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4.1 CD 商业银行IT 风险管理差距分析法实施过程 |
4.1.1 差距分析法的衡量指标选择 |
4.1.2 差距分析法的调查结果 |
4.1.3 CD 商业银行IT 风险管理现状的雷达图展示 |
4.2 CD 商业银行IT 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风险管理环境 |
4.2.2 风险识别评估 |
4.2.3 内部控制措施 |
4.2.4 信息交流沟通 |
4.2.5 监督评价纠正 |
4.3 CD 商业银行IT 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经营管理意识问题 |
4.3.2 组织人员问题 |
4.3.3 IT 应用活动过程控制规范性问题 |
第五章 CD 商业银行IT 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
5.1 IT 的组织治理 |
5.1.1 组织的职责分工 |
5.1.2 人力资源配置 |
5.1.3 教育培训 |
5.2 IT 风险的识别评估方法 |
5.2.1 IT 系统交付风险的识别评估 |
5.2.2 IT 系统运行风险的识别评估 |
5.3 IT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措施的规范性 |
5.3.1 IT 系统服务持续性管理 |
5.3.2 IT 外包服务管理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商业银行信息化与计算机审计(论文参考文献)
- [1]D银行IT风险识别与防控研究[D]. 冉孟超.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商业银行金融科技风险防控策略的研究 ——以A银行为例[D]. 张永建.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3]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研究 ——以A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为例[D]. 金丽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10)
- [4]C银行信息化战略研究[D]. 严兴. 贵州财经大学, 2018(03)
- [5]A商业银行基于XBRL的持续性内部审计模型构建研究[D]. 张宁. 兰州财经大学, 2017(02)
- [6]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化审计研究 ——以B银行信息化审计体系建设为例[D]. 李康平.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2)
- [7]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 雷蕙宇,曹延华. 区域金融研究, 2014(12)
- [8]商业银行信息化内部审计发展路径探讨[A]. 荀大志,王文胜,毛勇,丁文,刘睿,郑磊,孟令谦,付苓. 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3), 2014
- [9]商业银行IT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A]. 李达,马鸿胤,张勇刚. 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3), 2014
- [10]CD商业银行IT风险管理研究[D]. 李东.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