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洲——地名溯源

七大洲——地名溯源

一、七大洲——名称溯源(论文文献综述)

顾朝林[1](2021)在《地理学与地理学发展简史(连载一)》文中提出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赋予了地理学新的使命,也产生了对地理学的新需求。本文从地理学内涵和历史角度梳理地理学发展脉络,内容包括:一、新时代地理学的新使命;二、地理学萌芽和大地记录;三、古希腊地理学形成与发展;四、湮灭的中世纪地理学及其浴火重生;五、阿拉伯世界地理学的继承和超越;六、古代中国地理学的伟大成就;七、大发现时代的地理学:海上贸易与探险;八、近代地理学及其发展;九、现代地理学及其发展;十、中国现代地理学发展与科学救国;十一、当代地理学新进展;十二、面向"人类世"的地理学发展展望。

李兰星[2](2021)在《初中地理课堂问题情境的合理设计与应用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文中提出

郑敏玉[3](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的知识观研究》文中提出

汤叶舟[4](2021)在《街舞Breaking项目竞技格局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帕累托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对近30年世界Breaking竞技格局基本分布情况以及我国该项目未来竞争对手的竞技实力变化特点进行分析,寻找出我国的项目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好相应的对策,从而促进我国快速发展该项目,提升竞技实力。主要结论如下:1、从洲际角度来看,欧洲优秀运动员数量占51.06%,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竞技实力在各个阶段始终具有优势。亚洲虽然发展时间短,但是进步速度快,在第2、第3阶段便与欧洲势均力敌。北美洲的优势在第一阶段达到顶点随后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大洋洲和非洲实力最弱,暂无运动员在国际级Breaking大赛上获得奖牌。2、从整体角度来看,韩国、法国、美国和日本位于第1集团。位于第3集团中的国家变动率最高,竞技水平发展不平衡,而位于优势、潜力优势集团的国家变动率低,竞技实力较稳定。自2016年Breaking项目成为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后,国际竞技格局从法国、韩国和日本“三足鼎立”的非衡态势逐步向“全面开花”的均衡状态发展。3、团体与单人项目发展不同。Breaking单人项目与团体项目的各国家竞技格局集团布局较为分散,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波动较大。团体项目上,随时间发展从各个国家的竞技实力布局较为分散的情况逐渐发展成以韩国、法国和日本为主的三足鼎立的态势。单人项目上,从美国、韩国和法国遥遥领先的局面逐渐演变为各国家之间的差距缩减,世界竞技格局全面发展的态势。4、国外优秀运动员具备的特点是:独创的个人风格、突出的音乐表达、全面的基本技术、灵活的战术策略、合理的体能分配、新颖的动作组合。5、我国Breaking项目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国家队训练方式亟待改进、国内运动员训练方式单一、人才隐没现象严重、街舞的竞技化与商业化发展非衡。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Breaking项目发展的提升路径:构建科学系统备赛训练体系、健全国内街舞赛事规则与体系、融合中国元素多方位多角度宣传推广。

谈婷婷[5](2021)在《框架理论视域下《环球时报》涉外抗疫报道研究》文中提出戈夫曼认为,框架是一种解释和认知我们所处环境的工具。的确如此,作为“历史的初稿”的新闻也能看到贯穿其中的新闻框架,而这些框架对塑造公众理解和认知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冠疫情中国际舆论场的复杂多变暗藏着激烈的“话语”博弈。我们便可以通过对新闻报道框架的研究,从而对媒体塑造的社会真实有所了解,重新体验新闻中的各国抗疫发展史。本研究选取《环球时报》2020年上半年(即第一波疫情)期间中文版报纸涉外抗疫报道为研究范本,并依据国外疫情应对措施即蔓延—“封城”—解封为依据,将在此期间的报道划分为三个阶段。在议题周期内,力图从高、中和低三层进行框架分析。在高层结构中从德弗雷斯总结的七个新闻通用框架入手进行历时框架分析。在中层结构中,根据划分的三个阶段和围绕具体疫情事件进行国家群像式中层框架分析。在低层结构中,一方面选取报道频率最高的国家美国,对其相关报道用词和情绪进行细致分析,另一方面根据提炼出的三种典型常用框架进行具体分析。结果发现,《环球时报》在报道各国抗疫新闻时存在着报道篇幅不均的倾向。除了随着疫情蔓延部分国家如日本、韩国、意大利、美国等成为实际疫情的“震中”,所以报道篇幅较多之外,《环球时报》对欧洲、美洲和亚洲这三大地区国家的报道所占篇幅更多。此外,客观事实主导框架内的新闻报道最多,占据一半以上,其次是偏向经济后果框架内的新闻报道和偏向人情味框架内的新闻报道。总体报道情绪为客观中立态度,并不存在污名化外国抗疫报道的现象。《环球时报》报道美国的新闻更为关注的是疫情、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硬新闻,而较少报道相关软新闻。其涉美疫情报道将美国呈现为一个前期宣扬排华等种族歧视言论,中期大肆实施地缘政治和极力“甩锅”中国,后期国内疫情难以控制的国家形象。尤其,在病毒溯源论、甩锅推责问题、蓬佩奥反华言论和特朗普抗疫政策等等争端框架的新闻中,其用词往往较为大胆。《环球时报》旗帜鲜明地在重要版面及时抗议和澄清有关抹黑中国的言论,并且通过大量引用国内外有影响力人士、媒体或组织的观点进行有力驳斥。此外,影响《环球时报》涉外抗疫报道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综合国力影响报道注意力、文化隔阂催生价值观差异、部分国家涌现的种族歧视和地缘政治、以及抗疫时差和抗疫焦虑导致必然性。最后,疫情常态化下,《环球时报》在进行国际健康传播时应该一方面洞察国际舆论动向,及时反驳有心人士煽动的有关中国的错误言论,担当好外宣旗舰媒体的责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采用红绿灯伦理原则报道外国抗疫新闻,从而努力降低外界传来的信息瘟疫的熵影响。通过建立中外民众的共通意义空间,实现跨文化同情,从而最终构建起人类健康共同体。

吴敬辉,吴梦莎,荆文静[6](2021)在《英语专业人才英文报刊阅读的文化溯源与视野融合》文中指出阅读英文报刊语料在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学习者在阅读媒体语料时,不仅有大量的词汇量要求,还会遇到文化障碍。该文着重分析英语专业人才文化溯源的意识培养及实践,并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方法,以期积累所需新闻阅读基础,追溯部分涉猎文化的来龙去脉,扩大学习者的文化视野,达到了视野融合的阅读宏观目标。

朱昱坤[7](2021)在《中国传统科学与公民科学素质研究 ——以“阴阳五行”引争议为例》文中认为阴阳五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被作为一种公民应具备的科学素质出现在2016年由科技部、中宣部颁发的《基准》文件中,引发了一场争议性的热点事件。双方在争论中围绕对阴阳五行的理解、承认科学是否具有多元文化性以及中国传统“科学”融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等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了明显分歧。本文即聚焦于此展开讨论。首先,文章对阴阳五行的含义及其科学价值进行了探讨,并以此追溯了目前社会中唯西方的一元论科学观占主流现象的历史成因。其次,对比分析了西方科学哲学视野下科学观念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如何在研究实践中落实科学的文化多元性的理论取向,进而在多元维度下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科学”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在此基础上,面对目前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深入分析了与我们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日本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是如何关照本国传统文化。最终以日本的实践经验为今天我国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一些积极的启发。本论文共分为四章内容: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第二章详细分析了阴阳五行写入《基准》引发争议问题的来龙去脉,包括争论双方观点的解读、阴阳五行的科学价值梳理并追溯了产生争议问题的历史原因,旨在说明长期以来我们理解传统知识与科学之间关系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则用历史的维度考察了西方科学哲学视野中科学观念的发展脉络,并揭示了目前西方学界对于非西方知识存在的合理性的研究取向,进而立足于今天的科学多元文化视角,对中国传统知识与西方科学之间的关系重新进行了反思,以便更深刻的去认识科学多元文化观的价值与意义。第四章则通过介绍日本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重视弘扬传统的优秀经验,最后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本土化探索给出了积极建议。本文的研究表明,阴阳五行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一定时期内在古人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在当今世界倡导科学多元文化的潮流中,以阴阳五行为重要思想基础的中国传统“科学”也能够成为西方近代科学对于自然界本质有限认知的一种重要补充。其存在具有合理性与价值,理应作为一种科学素质被人们所了解和重视。事实上,对于西方科学知识、方法等的有限性的认知正是科学素质更为本质、核心的内涵。从这场争论的分析来看,在这一点上,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似乎有更多可做的工作。因此,我们认为今后需要加强科学的文化多元性的理论建设的同时,科普工作则也需要探索更多元的方式、途径把中国传统知识的科学性解读纳入到当前科学传播进程中。上述认识对于未来更好的建设我国本土特色的公民科学素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孟志远[8](2021)在《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网络技术发展和移动终端多样化,学习者得以随时随地获取互联网中的学习资源,泛在学习逐渐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新学习样态。泛在学习所带来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鲜明变化冲击着人们对传统学校、校园和教师的概念,渲染出学校教育将在泛在学习冲击下消亡的可能性。但应当明确,学校教育之所以能够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中承担主要的教育任务且至今未变,是因为其教育供给始终依据学习者个体需求和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而调整。学校的存在对于人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作为千百年来始终担负着核心教学任务的场所,很难会在数字时代中被基于网络环境的泛在学习所取代。与泛在学习相比,学校教育具有前者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也存在极易受到冲击的薄弱之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应当思考在泛在学习背景下如何重新理解学校,重新审视学校教育,重新规划学校教育供给的问题。基于以上思路,本研究在进行了相关文献阅读与梳理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并结合调查研究与访谈,围绕学校应在教育供给方面进行怎样的变革才能适应孕育泛在学习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时代这一问题,先后梳理了泛在学习的内涵,泛在学习引发的学习者对学校的新需求,以及泛在学习为学校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回溯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历史,描述学校教育供给现状,明确了学校教育不会为技术变革所动摇的价值坚守,以及学校教育之于泛在学习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从价值导向与变革路径方面提出了学校教育供给的变革策略,从而为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供给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导向与可参照的实践路径。本研究共有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的缘起与研究意义,对相关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研究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泛在学习”、“学校教育供给”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进而明确了本研究的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并依此选取了理论分析、比较研究、调查研究与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的第二部分描述作为万物互联时代新学习样态的泛在学习。首先回溯了泛在学习的概念来源——泛在计算,以及支持泛在学习的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其次描绘了泛在学习的特征,如提供高度技术化的学习体验,实现学习与真实生活的联结以及面向学习者多样化学习特征等。泛在学习对学习者多方面的支持催生了学习者对学校教育知识教学质量、人际交往机会、个性化成长服务以及数字化教学手段的新需求,各种来自学习者的新需求进一步为学校教育带来知识教学、人际关系、现代学校标准育人模式以及学校存在方式的挑战。研究的第三部分梳理学校教育供给的历史与现状。将符号与文字的创造使用、造纸与印刷技术的发明应用、视听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界定为对学校教育供给变革产生推动作用的四种技术力量。进而梳理学校教育供给面临的四次变革进程中社会对劳动者需求的变化:由掌握农耕技术以满足物质生活转向满足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而后进一步多样化专业化,至今已形成更多元的创新型劳动者需求。同时,学校教育供给由早期具有明显阶级性的教育供给、工业化时代统一的标准化教育、将视听技术充分应用于学校教学培养社会紧缺人才,转向当前以培养学习者的创新、合作、探索能力,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为导向实施的供给。研究的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的价值。首先结合第三部分对学校教育供给变革历程的梳理,总结出学校教育之所以传承千年且仍具有核心教育价值的原因,包括学校中“百年树人”的德育坚守、传道从师的师生联结以及共生并育的生长环境等亘古不变的内涵。学校教育所传承的珍贵财富与泛在学习相比自然具有诸多优势,体现在学习者隐性知识习得、非认知因素培育、现实环境创设以及学校教师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等方面。其次,对学校教育利益相关者进行访谈,了解学校教师与管理者、学生、家长以及网络教育产品开发者对泛在学习及学校教育的主观认识。研究的第五部分提出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策略。在理论导向方面,学校教育供给的变革应以学习者的个体需求和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为导向,以学习者知识技能的掌握,求知精神的生成,合作能力与领导力、科学精神与创造力、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文精神以及数字化时代的信息素养的生成为目标。在实践方面,学校教育供给应从学校课程资源、校园空间、学习者培养方式、学校教育供给主体和学习者的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具体包括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教辅机构教学资源的变革;室内学习空间和室外活动空间的改造;育人模式的循证化,教师身份的大众化,教学手段的智能化;学校与社会、家庭、自然的教育供给功能、责任、环境的联结;学习者学习评价内容、手段、方式、主体等方面的变革。研究的最后一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研究问题的总结和结论的梳理,指出本研究所作访谈的代表性不高、个人写作视角局限、教育供给变革策略的可行性未得到验证且普适性较弱等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

姜鑫[9](2020)在《多元智能视野下初中地理探究任务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初中地理课堂作为教学探究的主阵地之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运用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探究课作为地理知识落地的核心环节,与之联系的研究较多,探究能力作为地理实践的检验目标,向来便是教学界研究的重点。根据义务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初中地理探究课更加注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具有地理独立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双重能力[1]。就当前现状而言,初中阶段学生的地理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探究能力不强。因此,设计出一系列高效的、符合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探究任务至关重要。本文以探究教学为研究基础,以多元智能作为理论导向,针对“初中学生地理探究能力不强、初中地理探究教学缺乏多元智能导向”的问题,以任务设计为抓手,研究了多元智能视野下的地理探究设计思路。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初中地理探究教学现状陈述及归因分析:通过初中地理师生的问卷调查和近几年初中地理探究教学文献的分析,发现,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探究教学,存在着探究比例较为不足、探究任务缺乏多元智能导向、学生探究参与度低下等诸类问题。所以,突破上述问题意义重大。同时,通过对探究教学现状的分析,上述问题尚存之因归结于以下内容:探究活动流于形式;地理探究课缺少探究的氛围;多元智能与地理探究教学缺乏整合,呈现方式较为单一;任务设计不符合学情,指向模糊,较难顾及到学生已有智能。2.在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初中地理探究教学问题解决思路如下:按照学习的规律,探究能力的提高得益于高质量的探究训练,而最高效的方式便是完成一系列基于多元智能的探究任务。故此,本研究以基于多元智能的任务设计为着眼点,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了初中地理探究教学的特征、目标、及其内容选取,总结出了多元智能视野下初中地理探究任务的内涵、选取原则和影响因素,给出了多元智能视野下探究任务设计的主要类型和案例设计。3.效果分析:为了验证多元智能视野下初中地理探究任务设计的实用性、可行性,本研究借助一学期的探究教学实践,并以多元智能量表对学生进行智能测量,通过学生考试成绩前后对比,学习态度量表测量,得到了较好的教学反馈。反馈结果显示,基于多元智能的探究任务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及参与热情的激发,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陈琴[10](2020)在《全球602例毛孢子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近年来,机会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其中毛孢子菌病越来越受到各科临床医生的关注。毛孢子菌病是由毛孢子菌属真菌感染引起的真菌感染性疾病,目前已发现有50多种,其中临床致病的有16种。毛孢子菌属于担子菌类酵母菌,不仅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分布,还是人类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的定殖菌群,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人类的浅表性真菌感染甚至侵袭性真菌感染。毛孢子菌引起的浅表感染无特异性,常容易误诊、漏诊。既往研究表明:血液恶性肿瘤、器官移植、HIV感染患者晚期以及糖尿病患者等免疫受损患者为易感人群,易引起毛孢子菌侵袭性感染。对于侵袭性毛孢子菌感染,治疗上由于该对多数抗真菌药耐药,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2014年,欧洲制定了少见侵袭性酵母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指南,指南推荐临床首选使用伏立康唑(推荐级别为B-Ⅲ),其次为氟康唑(推荐级别为C-Ⅲ)治疗毛孢子菌病,但推荐级别均较低(均为Ⅲ级:基于临床经验、病例报道或专家共识等,缺乏临床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予支持)。因此,本研究拟对近69年毛孢子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感染情况、治疗及转归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使临床医生、专家学者能够对毛孢子菌病有更深入系统的了解,为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的依据。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1951年12月至2019年6月所有毛孢子菌病英文文献及中文文献中原始病例报告/病例系列分析报告中的病例,引领临床医生充分认识毛孢子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体外药敏、治疗药物选择及预后转归情况等,并为临床医生诊治毛孢子菌病提供重要依据和思路。研究方法基于 PUBMED 数据库以“trichosporon”、“trichosporonosis”、“trichosporosis”、“white piedra”、“piedra”等关键词进行扩大检索,和CNKI、维普、万方三大中文数据库以“毛孢子菌”、“毛孢子菌病”等关键词进行扩大检索,前后分别进行三次独立检索,为避免遗漏,让第二人(李海涛)对检索结果进行复审。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02例毛孢子菌病患者。2.全球七大洲中除了南极洲和大洋洲外,其余五大洲均有毛孢子菌病患者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洲,且报道病例的数量逐年增加。各年龄段均有分布,以41-65岁患者最多;男性患者始终为主要受累人群。3.诱发因素主要为抗生素使用、化疗;最常见的基础疾病为血液系统疾病;主要的感染类型为菌血症、播散性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最常累及的部位为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常见标本来源为血液标本、尿液和皮肤组织;形态学结合生化方法是最常见的菌种鉴定方法;最常见的菌种为Trichosporon asahii(39.7%),其次是Trichosporon inkin(9.8%)、Trichosporon cutaneum(4.8%),以Trichosporon laibachii(0.2%)、Trichosporon montevideense(0.2%)、Trichosporon terrestre(0.2%)最少。4.602例毛孢子菌病患者中,123例报道了体外药敏中最敏感的抗真菌药,药敏结果显示:T.beigelii感染的患者中,多数患者对两性霉素B最敏感,T.asahii和T.inkin感染的患者中,多数患者对伏立康唑最敏感。5.602例患者中523例患者说明了治疗药物的选择情况(86.9%),79例患者未说明治疗用药情况(13.1%)。其中,最常见的抗真菌治疗方案为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13.6%),其次为氟康唑(10.1%)、两性霉素B联合三唑类药物(9.3%)、伏立康唑(8.8%)。6.在523例有明确治疗方案的患者中,有490例报道了预后情况,286例患者为正面结局(好转或者治愈),204例则是负面结局(病情恶化或者死亡)。7.对侵袭性毛孢子菌病的四种常用的抗真菌治疗方案的临床预后进行分析:单一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的有效率为30.9%,单一使用氟康唑的有效率79.3%,单一使用伏立康唑的有效率为72.5%,两性霉素B联合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有效率为42.9%。对这四种不同的抗真菌治疗方案进行两两比较发现: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两性霉素B与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联合唑类抗真菌药物与氟康唑、两性霉素B联合唑类抗真菌药物与伏立康唑的临床结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而其他抗真菌治疗方案之间临床结局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83)。8.对浅表性毛孢子菌病两种常用的抗真菌治疗方案的临床预后进行分析:口服抗真菌药联合外用药物的有效率为100.0%,单用外用药物的有效率为96.8%,这两种治疗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全球毛孢子菌病的病例报道数量正逐年上升;毛孢子菌病患者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洲;发病年龄以41-65岁为最多;主要感染部位为血液系统;主要感染类型为菌血症;主要感染菌种为T.asahii;体外药敏显示:T.asahii感染的患者中多数患者对伏立康唑最敏感。2.毛孢子菌病的全因死亡率为39.6%。按不同感染类型分类,播散性感染和菌血症的死亡率分别为64.3%、56.3%。3.氟康唑、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毛孢子菌病的疗效最好,且与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组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口服抗真菌药联合外用药物、外用抗真菌药物对浅表毛孢子菌病的疗效相当(P>0.05),且疗效均很好。

二、七大洲——名称溯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七大洲——名称溯源(论文提纲范文)

(4)街舞Breaking项目竞技格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了解当前竞技格局和把握未来发展趋势的需要
        1.1.2 我国对Breaking项目的学术研究内容匮乏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思路图
    1.4 研究意义
        1.4.1 研究的学术意义
        1.4.2 研究的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Breaking
        2.1.2 竞技格局
    2.2 关于Breaking项目的研究
        2.2.1 国内对Breaking项目的研究
        2.2.2 国外对Breaking项目的研究
        2.2.3 Breaking项目竞赛规则的研究
    2.3 关于竞技格局的研究
        2.3.1 夏季奥运会项目竞技格局的研究
        2.3.2 国内各运动项目的竞技格局的研究
        2.3.3 技能主导类难美性项群运动项目竞技格局的研究
        2.3.4 新入奥项目竞技格局的研究
        2.3.5 竞技格局的发展与演变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录像观察法
        3.2.3 帕累托分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专家访谈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Breaking项目世界级大赛概况
        4.1.1 Battle of the year
        4.1.2 Red Bull BC One
        4.1.3 2018年布宜诺斯艾利斯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4.1.4 三大赛事对比
    4.2 Breaking项目竞技格局分析
        4.2.1 洲际整体竞技格局分析
        4.2.2 国家(地区)Breaking项目整体竞技格局分析
        4.2.3 Breaking团体项目竞技格局分析
        4.2.4 Breaking单人项目竞技格局分析
        4.2.5 小结
    4.3 Breaking项目竞技格局演变情况
        4.3.1 洲际Breaking项目竞技格局演变情况
        4.3.2 国家(地区)Breaking项目整体竞技格局演变情况
        4.3.3 Breaking团体项目竞技格局演变情况
        4.3.4 Breaking单人项目竞技格局演变情况
        4.3.5 小结
    4.4 优秀Breaking项目运动员特点分析
        4.4.1 Breaking的主要动作元素
        4.4.2 2018年布宜诺斯艾利斯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男子单人决赛
        4.4.3 2016年-2018年红牛世界街舞大赛男子单人总决赛
        4.4.4 世界优秀Breaking运动员特点
    4.5 Breaking项目强国发展情况
        4.5.1 韩国
        4.5.2 法国
        4.5.3 美国
        4.5.4 日本
        4.5.5 小结
    4.6 中国Breaking项目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提升路径探索
        4.6.1 存在的问题
        4.6.2 提升路径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5)框架理论视域下《环球时报》涉外抗疫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3.研究目的
    (二)文献综述
        1.框架理论研究
        2.国际健康传播研究
        3.《环球时报》相关研究
        4.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分析法
        3.内容分析法
        4.文本分析法
一、 《环球时报》涉外抗疫报道的研究背景
    (一)新冠疫情国际时间线梳理
    (二)古代疾疫传播的偏见和后疫情时代信息瘟疫
        1.古代疾疫与偏见形成
        2.后疫情时代信息瘟疫
    (三)媒介化的他者苦难
二、 《环球时报》涉外抗疫报道的高层框架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界定
        2.研究具体思路
    (二)高层框架分析
        1.报道主题分布
        2.报道主体频率
        3.报道倾向分析
        4.新闻通用框架
三、 《环球时报》涉外抗疫报道的中层框架分析
    (一)外国抗疫报道的阶段性群像
        1.前问题阶段:2020年1月15日—2月26日,国外疫情逐渐蔓延阶段
        2.预警和反思阶段:2020年2月27日—4月27日疫情大流行,多国开始“封城”抗疫
        3.后问题阶段:2020年4月28日—6月30日开始解封与疫情常态化
    (二)涉外抗疫报道的框架周期模式
        1.阶段性报道数量
        2.冲突性和戏剧因素
四、 《环球时报》涉外抗疫报道的低层框架分析
    (一)典型国家抗疫报道框架
        1.报道频率
        2.报道主题
        3.报道情绪
        4.报道用词
        5.美国抗疫形象
    (二)常用涉外抗疫报道框架
        1.回应式报道框架分析
        2.人情味框架分析
        3.特有图文配置框架分析
五、影响《环球时报》涉外抗疫报道的因素
    (一)综合国力影响报道注意力
    (二)文化隔阂催生价值观差异
    (三)部分国家涌现种族歧视和地缘政治
    (四)抗疫时差和抗疫焦虑导致必然倾向性
        1.外国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
        2.中国对外国的“担忧”
六、国际健康传播框架的思考
    (一)报道原则:遵守红路灯伦理报道原则,降低负面熵影响
    (二)焦点选择:污名化外国抗疫并不存在,合作仍将是报道焦点
    (三)价值取向: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反对疫情政治化
    (四)责任意识:做好外宣旗舰媒体,深度剖析社会根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英语专业人才英文报刊阅读的文化溯源与视野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1 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
2 英文报刊阅读的重要性,对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3 英文报刊阅读的语言障碍
4 英文报刊阅读的非语言障碍
5 英文报刊阅读非语言障碍的解决方案——文化积累,追根溯源
6 培养文化累积,追根溯源的意识及方法

(7)中国传统科学与公民科学素质研究 ——以“阴阳五行”引争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问题意识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第2章 《基准》引争议:焦点及其历史成因
    2.1 争论:“阴阳五行”写入《基准》引热议
        2.1.1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出台背景
        2.1.2 争议事件回顾
    2.2 追因:“阴阳五行”引争论诱因分析
        2.2.1 反对方:科学要满足逻辑化、实证化、定量化
        2.2.2 支持方:西方科学不是唯一途径,阴阳五行自有立足点
        2.2.3 争论原因分析
    2.3 溯源:旧说之评述与争议历史根源浅析
        2.3.1 “阴阳五行”之评述
        2.3.2 争议的历史根源浅析
第3章 当代西方科学观念的多元转向与思考
    3.1 科学划界:各种划界标准及其变迁
        3.1.1 逻辑主义的绝对标准及影响
        3.1.2 科学划界标准的转变
    3.2 科学文化观的多元转向:理论与实践表现
        3.2.1 理论:“地方性知识”研究的兴起
        3.2.2 实践:非西方科学的研究现状
    3.3 中西科学关系:多元视角下的再反思
第4章 日本:多元科学观下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发
    4.1 日本公民科学基准建设情况
        4.1.1 日本国民科学素质基准制定过程
        4.1.2 《综合报告书》的整体认识
    4.2 日本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建设的优秀理念
        4.2.1 日本基准建设重视融入本国的文化传统
        4.2.2 科学技术的整体性理念:多领域知识的“融合”
        4.2.3 面向未来:落实战略的制定与执行
    4.3 日本公民科学素质的本土化探索经验对中国的启发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泛在学习:万物互联时代的学习样态
    第一节 泛在学习概念与发展溯源
        一、概念溯源: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泛在计算
        二、发展溯源:始于20世纪初的现代教育技术
    第二节 泛在学习样态特征
        一、提供高度技术化的学习体验
        二、实现学习与真实生活的联结
        三、面向学习者多样化学习特征
    第三节 新学习样态催生对学校教育的新需求
        一、对知识教学质量的需求
        二、对人际交往体验的需求
        三、对个性化成长服务的需求
        四、对数字化教学手段的需求
    第四节 新教育需求为学校教育供给带来的挑战
        一、泛在化知识对学校知识教学的冲击
        二、虚拟化交往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冲击
        三、个性化需求对标准学校模式的冲击
        四、数字化学习对学校存在方式的冲击
第二章 学校教育供给: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推动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四次浪潮
        一、人类社会发展变迁与学校教育变革
        二、变革性技术、社会形态与学校教育供给的关系
    第二节 符号与文字初创使用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一、从口耳相传到符号与文字的产生
        二、以满足物质生活为目的的劳动者需求
        三、具有明显阶级性的学校教育供给
    第三节 造纸印刷技术发明应用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一、造纸与印刷技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二、以满足大规模工业生产为目的的劳动者需求
        三、工业生产催生统一化的学校教育供给
    第四节 视听技术发展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一、视听技术发展提高信息传播速度
        二、多样化专业化的劳动者需求
        三、视听教学为新形式的学校教育供给
    第五节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普及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一、快速迭代与丰富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二、面向信息社会活动的新型劳动者需求
        三、融合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学校教育供给
第三章 泛在学习背景下的学校教育供给:传承与优势
    第一节 学校教育传承的珍贵财富
        一、百年树人的德育坚守
        二、传道从师的师生联结
        三、共生并育的生长环境
    第二节 学校教育之于泛在学习的优势
        一、学习者隐性知识习得的优势
        二、学习者非认知因素培育的优势
        三、学校现实环境创设的优势
        四、学校教师育人功能的优势
    第三节 泛在学习与学校教育供给的关系:基于访谈的结论
        一、中小学教师与管理者的观点
        二、高校教师与管理者的观点
        三、高校学生的观点
        四、学生家长的观点
        五、网络教育产品开发者的观点
第四章 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策略(上)
    第一节 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价值指向
        一、以学习者与社会需求为导向
        二、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求知精神
        三、培育合作能力与领导力
        四、培养科学精神与创造力
        五、培育全球化时代人文精神
        六、培育数字时代信息素养
    第二节 学校课程资源的变革
        一、重设显性课程教学内容
        二、强化隐性课程育人价值
        三、丰富教辅机构教学资源
    第三节 学校校园空间的变革
        一、调整室内学习空间
        二、丰富室外活动空间
第五章 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策略(下)
    第一节 学习者培养方式的变革
        一、育人模式的循证化
        二、教师身份的大众化
        三、教学手段的智能化
    第二节 学校教育供给主体的拓展
        一、学校与社会的功能联结
        二、学校与家庭的责任联结
        三、学校与自然的环境联结
    第三节 学习者学习评价的变革
        一、从重知识到重素养:评价内容的变革
        二、从纸笔化到智能化:评价手段的变革
        三、从封闭式到开放式:评价方式的变革
        四、从多元化到多维化:评价主体的变革
结语
    一、研究问题与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及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录二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三 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四 网络教育产品开发者访谈提纲
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9)多元智能视野下初中地理探究任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1.1 初中地理探究教学国外研究进展
        1.2.1.2 任务设计国外研究进展
        1.2.1.3 多元智能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2.1 初中地理探究教学国内研究进展
        1.2.2.2 任务设计国内研究进展
        1.2.2.3 多元智能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多元智能视野下初中地理探究任务设计的理论依据
    2.1 相关理论
        2.1.1 默会知识理论
        2.1.2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
        2.1.3 认知负荷理论
        2.1.4 建构主义学习观
    2.2 对本研究的启示
3 初中地理探究教学现状分析
    3.1 调查方案设计
    3.2 结果分析
        3.2.1 学生问卷统计与分析
        3.2.2 教师问卷统计与分析
    3.3 存在问题
4 多元智能视野下初中地理探究教学分析与任务设计
    4.1 初中地理探究教学的特点
    4.2 初中地理探究教学目标及内容分析
        4.2.1 教学目标分析
        4.2.1.1 地理探究教学三维目标概述
        4.2.1.2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探究教学目标的描述
        4.2.2 教学内容分析
    4.3 多元智能视野下初中地理探究教学的内涵分析
    4.4 多元智能视野下初中地理探究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4.4.1 多元智能视野下任务设计的影响因素
        4.4.2 多元智能视野下任务设计的基本原则
        4.4.2.1 有效性原则
        4.4.2.2 综合性原则
        4.4.2.3 实践性原则
        4.4.2.4 合作性原则
        4.4.2.5 实用性原则
        4.4.3 多元智能视野下主要任务类型的设计
        4.4.3.1 基于言语智能的探究任务设计
        4.4.3.2 基于数理-逻辑智能的探究任务设计
        4.4.3.3 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探究任务设计
        4.4.3.4 基于身体动觉智能的探究任务设计
        4.4.3.5 基于人际智能的探究任务设计
5 任务案例设计与成效分析
    5.1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5.1.1 分析探究内容
        5.1.2 分析学习者
        5.1.3 确定探究目标
        5.1.4 探究重难点
        5.1.5 任务选取
        5.1.6 教学活动——任务推进
    5.2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5.2.1 分析探究内容
        5.2.2 分析学习者
        5.2.3 确定探究目标
        5.2.4 探究重难点
        5.2.5 任务选取
        5.2.6 教学活动——任务推进
    5.3 教学反馈与案例分析
        5.3.1 教学反馈
        5.3.2 案例分析
    5.4 实践研究与效果检验
        5.4.1 调研对象与变量选取
        5.4.2 研究方法与过程
        5.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5.4.3.1 班级整体智能分布分析
        5.4.3.2 实验前后班级整体成绩表征对比
        5.4.3.3 学生地理学习的态度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全球602例毛孢子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二章 研究目的与方法
    2.1 目的
    2.2 方法
        2.2.1 检索策略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毛孢子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3.1.1 近69年全球毛孢子菌病发病趋势演变
        3.1.2 近69年毛孢子菌病的全球地区分布特点
        3.1.3 基本人口学资料
        3.1.4 讨论
    3.2 毛孢子菌病的临床特征
        3.2.1 毛孢子菌病的诱发因素
        3.2.2 基础疾病的类型
        3.2.3 感染类型
        3.2.4 感染累及的部位
        3.2.5 标本来源
        3.2.6 近69年毛孢子菌感染的菌株及菌种数量演化
        3.2.7 毛孢子菌病的菌种鉴定方法
        3.2.8 讨论
    3.3 毛孢子菌病的治疗与转归
        3.3.1 体外药敏试验
        3.3.2 治疗药物的选择
        3.3.3 不同用药方案对毛孢子菌病的治疗有效率
        3.3.4 毛孢子菌病的预后及转归
        3.3.5 讨论
第四章 不足与展望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基金课题情况
致谢

四、七大洲——名称溯源(论文参考文献)

  • [1]地理学与地理学发展简史(连载一)[J]. 顾朝林.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1(17)
  • [2]初中地理课堂问题情境的合理设计与应用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D]. 李兰星. 西南大学, 2021
  • [3]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的知识观研究[D]. 郑敏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街舞Breaking项目竞技格局发展研究[D]. 汤叶舟.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
  • [5]框架理论视域下《环球时报》涉外抗疫报道研究[D]. 谈婷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12)
  • [6]英语专业人才英文报刊阅读的文化溯源与视野融合[J]. 吴敬辉,吴梦莎,荆文静. 海外英语, 2021(09)
  • [7]中国传统科学与公民科学素质研究 ——以“阴阳五行”引争议为例[D]. 朱昱坤.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8]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研究[D]. 孟志远.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9]多元智能视野下初中地理探究任务设计研究[D]. 姜鑫.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10]全球602例毛孢子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D]. 陈琴.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七大洲——地名溯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