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临床实习初期常见问题及对策

学生临床实习初期常见问题及对策

一、临床实习初期学生常见问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锐杰[1](2021)在《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通过对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该类企业薪酬绩效管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从内外部薪酬绩效水平调查来看,其仍需通过内部薪酬绩效的完善与优化,提升整体管控水平,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期待本次研究能够为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肖雄[2](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高欢[3](2021)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卫校职业培训研究 ——以文山卫校“云嫂”培训为例》文中指出在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是两大必不可少的举措。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担负着为国家输出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校企合作,是当务之急。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也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且,再次强调了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群众健康意识在不断提升,中职卫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中职卫校需不断与时俱进,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及企业需求,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本文以文山卫校“云嫂”培训为例,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政府职能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卫校职业培训进行了研究。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的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中职卫校校企合作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企业参与度低、校企合作深度浅、政府支持力度小等问题,并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为中职卫校校企合作职业培训提出了以下对策。学校方面,需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校企合作配套机制。企业方面,需转变观念,加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健全体制,实现资源共享。政府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相关保障机制;搭建平台,促进长效合作;转变“重仕途,轻技能”的观念,为校企合作营造出良好的发展氛围。

刘萍[4](2021)在《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为依据,充分调研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需求,并结合内容分析法和Delphi专家函询法构建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MNS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水平护理人才提供借鉴。研究方法系统检索我国MNS研究生培养方案相关文献,运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循证护理实践(Johns Hopkins Nurs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JHNEBP)模型中的科研证据评价工具和非科研证据评价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质量评价等级为A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得出现有培养方案的要素及内容,为本培养方案的构建提供内容来源。采用目的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方法,选取14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3年内的MNS毕业生和8名经验丰富的护理管理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使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明晰“需求二元体”视角下MNS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需求,为本培养方案的构建提供能力需求指导。综合文献内容分析和质性研究的结果形成本研究培养方案初稿。采用Delphi专家函询法对24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使用优序图法确定各种能力的权重,形成最终版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MNS研究生培养方案。结果1.共纳入42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提取出MNS研究生培养方案的4个要素及内容包括:培养目标(10个主题,40项内容)、课程设置(29种课程)、临床实践(4个主题,30项内容)、考核评价(8个主题,31项内容)。2.通过对14名MNS毕业生和8名护理管理者进行深度访谈,得到MNS研究生2个层面8种需求能力,基本需求层面:专业实践能力、护理科研能力、教育指导能力、护理管理能力、软技能;发展需求层面:学科领导力、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3.共有24名专家完成了两轮Delphi专家函询,专家的积极程度较高(两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分别为85.71%和100%,两轮函询提出意见的专家比例分别为79.17%和33.33%),权威性较好(Cr=0.88),协调程度较好(两轮函询的和谐系数分别为0.160和0.201);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确立的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临床实践内容与要求、考核评价五个部分共236项内容。4.应用优序图法确定2个层面9种能力的权重。9种能力的组合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专业实践能力(0.1101)、护理科研能力(0.0843)、教育指导能力(0.0615)、护理管理能力(0.0584)、基本非技术技能力(0.0577)、创新实践能力(0.0559)、护理领导力(0.0380)、职业规划能力(0.0380)、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0.0202)。结论1.本研究确定了 MNS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需求,包含基本需求和发展需求2个层面9种能力,为本研究中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可为今后MNS研究生能力培养相关研究提供借鉴。2.本研究构建了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MNS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临床实践内容与要求、考核评价五个部分共236项内容。研究方法科学严谨,研究内容贴近现实需求,研究结果合理可靠,以期为我国改进MNS研究生培养方案,提高MNS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刘荣华[5](2021)在《生态系统视角下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研究 ——以T市Y中学J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同辈群体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格塑造、价值观树立和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同伴关系的融洽程度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和社会化进程。由于身体症状、心理状态等各方面原因,多动症中学生群体的同辈融入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研究是各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首先,本研究从生态系统视角入手,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参与式观察法,从微观、中观、宏观等方面,综合分析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层面陷入困境的原因。其次本研究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以个案J某为例,探讨改善交往关系和学习融入同辈群体的方式,促进多动症中学生个体行为表现适应社会规范,提升同辈融入能力。社会工作者联动该群体周围环境系统,为多动症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同辈接纳环境和交往氛围,建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最后,本研究从政府政策制定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制度层面、家庭教育层面、个体层面为改善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情况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此外,本研究为社工介入同类群体同辈融入问题提供实践工作范式,丰富相关理论研究。

孙博楠[6](2021)在《个案工作介入救助站工作人员对流浪乞讨人员非理性信念的实务研究 ——基于理性情绪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流浪乞讨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广泛的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一群体主要以流浪乞讨作为自身生存的主要方式,生活极为艰辛。自2003年出台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来,通过在全国各地建立救助管理站来进行临时救助,为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存提供了基本保障,救助过程的施行也朝着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然而随着救助制度的演变,一线救助人员的工作任务以及工作难度却与日俱增。在开展日常救助工作的同时还要面对诸如“精神障碍”人员、“跑站”人员以及“恶性求助”人员等特殊群体,给救助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同时也给一线救助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心理阴影,使其对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群体产生了一定的非理性信念。因此本文试图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以及方法,通过对救助站工作人员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实地观察和资料收集,进行成因分析。在此基础上评估需求,选取服务对象,以理性情绪为指导,个案工作为介入方法改善其对流浪乞讨人员的非理性信念,发掘自身的优势和价值,重塑职业期待,探究社会工作介入救助领域的新方向与角度。最后本文从实务介入的角度总结经验,并从时刻关注救助体系内工作人员心理状态、将社会工作嵌入社会救助体制、拓宽救助社工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等三个方面提出发展对策。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冠男[8](2020)在《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筑波大学是由日本政府于1973年创立的新型国立大学,它的前身是东京教育大学。筑波大学顺应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采用新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与科研并重、注重实践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开放式大学”着称于世。尤其是,筑波大学作为一所跨学科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跨学科教育、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在世界大学之林中独树一帜。筑波大学进行的各项体制创新,与日本近年大学改革的方针,具有很多相同之处。并且,筑波大学的“开放式大学”办学理念,在日本的大学也很普及。筑波大学创设时的“新构想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本研究针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这一核心问题,以筑波大学40多年的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为主线,以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为研究思路,以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和科研组织形式、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制度为研究内容,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分析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问题,总结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经验。自1973年创立以来,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作为日本政府制定大学改革政策的引领作用,筑波大学在学校自身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其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经历了“探索奠基”、“评估整改”和“深化改革”这三个历史时期。在探索奠基期(1973-1981年),筑波大学基于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了学群这一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相继设立了第一学群、第二学群、第三学群、体育专门学群、医学专门学群和艺术专门学群。同时,筑波大学将教学与科研组织相分离,建立了学系这一教师所属的新型科研组织,鼓励教师进行合作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并将跨学科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此外,筑波大学还设立了教学和研究中心,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起到辅助作用。筑波大学重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在本科阶段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开设文理融合的综合课程,注重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开展跨学科的科学研究。筑波大学在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实施了三学期制、班级制和“学生担当教官制度”等。在评估整改期(1982-2003年),随着1981年第三学群的首批毕业生步入社会,各学群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均步入正轨,筑波大学对新构想理念下的组织运营、跨学科整合型的综合课程、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教育、教师教育意识与学生指导等涉及人才培养的各关键环节进行了自我评估。特别是筑波大学重点分析了学群制度,在肯定其在日本大学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诸如教学组织内外部之间的协调性不强、教师对本科课程教学的投入度不高等问题,对学群学类的重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由于1991年日本重新修订了大学设置基准,筑波大学也朝着强化大学教育职能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着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一时期,筑波大学主要对本科教学与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施了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在深化改革期(2004年以来),由于2004年日本实行了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国立大学法人筑波大学成立,筑波大学由“新构想大学”时代迈进法人化大学时代。这一时期,筑波大学基于《筑波大学的将来设计》报告,对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科研机构、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改革:重组学群、学系和教学研究中心,制定本科教育及通识教育标准,改革本科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在这些改革措施的驱动下,筑波大学以“未来构想大学”作为发展目标,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以及国际化大学的作用,培养能够解决全球性课题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筑波大学在40多年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中,始终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始终坚持组织建设与制度改革,始终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形成了“理念领先”、“体制创新”、“通专融合”、“追求卓越”的特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发展实践,为我国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统筹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打造通专融合和跨界培养的育人模式,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课程体系,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韩鸽鸽[9](2020)在《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现况及培训方案的构建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编制适用于我国的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问卷并测量其信效度,使用该工具调查安宁疗护护士的核心能力水平现况,基于此构建安宁疗护护士培训方案,为安宁疗护护理专业人才的培训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问卷的编制及评价本部分结合文献回顾及半结构式访谈结果,编制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问卷初稿,然后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形成问卷施测稿。问卷测试包括小样本测量和大样本调查,大样本调查分为三个阶段:使用IBM SPSS21.0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项目分析、内部一致性、内容效度分析,第二阶段用于测试问卷的重测信度,第三阶段使用AMOS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第二部分: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水平现况调查使用第一部分编制的问卷调查安宁疗护护士的核心能力水平,共收集有效问卷436份(包括第一部分第三阶段302份),采用IBM 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分析,探讨安宁疗护护士的核心能力水平现状,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安宁疗护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依据前两部分研究结果,在COPA理论及Fink的有意义学习目标理论指导下,设置安宁疗护护士的培训方案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考核评价方式。结果第一部分:编制了的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问卷共有28个条目,包括4个维度:伦理护理能力,身心照护能力,灵性照护能力及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出4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4.10%。问卷总体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970,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均>0.9,折半信度为0.889,重测信度为0.976。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指标为?2/df=1.650,GFI=0.909,AGFI=0.884,CFI=0.809,IFI=0.819,RMSEA=0.04。信效度检验结果均符合心理学测量要求,可用于对安宁疗护护士的评价。第二部分: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总分标准化得分为(38.60±1.22)分,得分最低的两个维度为身心照护能力及灵性照护能力维度,标准化得分分别为(34.37±1.41)及(29.50±0.37)。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职称、科室性质、是否带教及有无培训经历的安宁疗护护士其核心能力水平具有显着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上5个变量可解释总变异的37.3%(P<0.05)。第三部分:设置培训培训对象为工作在安宁疗护病房(机构)的注册护士。将前期编制的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问卷的条目转化为安宁疗护护士培训方案的培训目标,又依据Fink的有意义学习目标将培训目标分为6类,根据不同的目标分类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考核评价方式。培训内容包括伦理护理、身心照护、灵性照护及自我心理调适四个部分,包括讲授、阅读文献、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实习等培训方式,考核评价方式包括问卷测量、理论考试、OSCE等形式。然后邀请7位安宁疗护相关领域的专家开展专家咨询,形成了安宁疗护护士培训方案初稿。结论本研究形成了包括4个维度,28个条目的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问卷,对安宁疗护护士的调查结果表明其核心能力得分较低,又基于此构建了包括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及考核评价方式的安宁疗护护士培训方案初稿,后期还需要开展实验研究来测试培训方案的实用性及有效性。

潘慧[10](2020)在《硕士研究生的实习体验研究 ——基于NVIVO软件的分析》文中提出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及格线。“量”的增长带来“质”的挑战,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实现高等教育“质”的飞跃,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而实习是研究生教育阶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促进研究生学识和能力的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重视研究生的实习体验,了解他们在实习中的经历与感悟、收获与遗憾,是改进实习工作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关注学生成长”等先进教育理念对于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本文立足于学生发展理论,结合组织社会化理论,以及作为研究方法的扎根理论,采用质性访谈法来探究硕士研究生的实习体验,选择了N市5所高校的30位硕士研究生为访谈对象,通过深度访谈来获得有关他们实习体验的第一手资料。然后通过NVIVO 11 plus质性研究软件,对访谈得到的文本进行分析,得出了硕士研究生“实习选择的体验”、“实习过程的体验”和“实习成效的体验”。具体内容和观点如下:1.硕士研究生实习选择与学校相关的体验:实习体验的选择与提升学历、圆梦名校、学术研究等因素有关。受访者充分肯定了读研以来的各种收获,不但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并且学业和职业的规划逐渐明朗。很多学生在综合考虑以后,放弃读博深造,选择实习。但是,导师对待学生参与实习的态度却大相径庭,有的导师想让学生专心治学而成为“明确反对型”,更多的导师是“理解支持型”和“模棱两可型”。2.硕士研究生实习选择与个人相关的体验:学生会通过网络信息、自己的人脉关系网,以及高校就业信息资源,寻找合适的实习。不断地比较岗位的、不同实习单位之间的差异,并且结合自身的需求,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但这也暴露了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盲目“试误”而缺乏自我评估,以为追求最新最热行业而脱离个人的实际需求。3.硕士研究生实习过程的体验:实习初期,刚到新的工作环境,在情绪方面体验陌生与新鲜。实习过程中,工作内容对于实习生的挑战。而岗位与人之间是一种双向匹配,这取决于是否符合个人的职业规划、是否适合该岗位的工作内容、是否喜欢这份实习、能否胜任这份实习、能否适应实习节奏,以及能否坚持到预期时长。对不同实习单位环境的体验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互联网企业很前沿,富有公司情怀、工作环境先进,但加班文化盛行;国有企业很规范,表现为强调规章制度和流程、上下级等级森严、福利普遍好于私企;传统事业单位很稳定,看起来工作氛围安逸平缓、工作人员拼搏精神偏弱、发展前景明确但有限。在人际关系方面,跟同事相处的体验包括关系亲密、关系疏离、理性相处三种类型,跟领导相处有人受教良多,有人忍气吞声。4.硕士研究生实习成效的体验:实习过程中付出了很多“代价”,使得学生对学业的投入减少、也会面临不公正的对待,所以会出现心态崩溃的情形。但实习的确给他们带来了变化和成长,首先是外在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沟通表达、学习能力等方面;其次是内在能力的增强,主要体现在抗压、自我驱动和认知等方面;最后是情绪态度、心智水平的提高,表现为学生个体会主动疏导负面情绪、培养正面情绪。实习的总体收益既提升了心智与能力的成长,又促进了择业与就业的规划。5.硕士研究生实习体验的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首先是实习内容、实习单位和实习生个人,这三方面是影响实习体验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如何优化实习生的实习体验,主要是从研究生、学校、企业和社会出发。第一,研究生要选好专业并平衡好学业和实习、杜绝无意义实习、放低姿态调整心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第二,企业要增强实习内容的计划性、挑战性和丰富性,通过培训或导师制来提升组织社会化水平;第三,社会要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校企合作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辅助财政政策营造实习就业氛围。综上,本研究主要是对通过访谈得到的纷繁复杂的个人体验进行展示和解释,并进一步分析个体体验所反映出的实践问题,最终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定位主要是调查学生所做所想,把缄默知识外显化,让学生模糊的个人体验得到文字化保存,从而能够被后来者所知晓,进而间接学习到相关经验和教训,为学生这种“流水的兵”增加一份来自学长或同伴的“成长手册”的指导。

二、临床实习初期学生常见问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床实习初期学生常见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方法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员工薪酬绩效满意度的整体调查结果
    ●影响员工内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影响员工外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结论

(2)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3)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卫校职业培训研究 ——以文山卫校“云嫂”培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三)综合评述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校企合作
        二、中等职业卫生学校
        三、职业培训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公共产品理论
        三、政府职能理论
    第三节 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培训主要内容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培训的主体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培训的构成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培训的实施
第二章 校企合作背景下文山卫校“云嫂”培训分析
    第一节 文山卫校基本概况
        一、学校基本概况
        二、校企合作概况
    第二节 文山卫校“云嫂”培训概况
        一、“云嫂”培训简介
        二、“云嫂”培训合作背景
        三、开展“云嫂”培训政策依据
        四、“云嫂”培训合作企业概况
        五、“云嫂”培训内容
        六、“云嫂”培训成效
    第三节 文山卫校“云嫂”培训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构成
        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第三章 校企合作背景下文山卫校“云嫂”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校企合作背景下文山卫校“云嫂”培训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三、学员质量参差不齐
        四、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
        五、校企合作层次浅
        六、政府缺乏监督管理
        七、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第二节 校企合作背景下文山卫校“云嫂”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学校对市场人才需求不了解
        二、“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
        三、学校缺乏配套机制建设
        四、企业观念陈旧
        五、校企双方利益诉求不一致
        六、法律法规不完善
        七、未建立有效运行机制
第四章 国内外典型校企合作模式分析借鉴
    第一节 国外校企合作模式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
        二、美国“合作教育”模式
        三、英国“学徒制”模式
        四、澳大利亚TAFE学院校企合作模式
        五、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
    第二节 国内校企合作模式
        一、甘肃“订单式”模式
        二、长春“工学交替”模式
        三、江苏“校中厂”模式
        四、山东“现代学徒制”模式
    第三节 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的借鉴与启示
        一、国外校企合作模式的借鉴与启示
        二、国内校企合作模式借鉴与启示
第五章 完善校企合作背景下文山卫校“云嫂”培训的对策
    第一节 学校对策
        一、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优化课程设置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构建校企合作配套机制
    第二节 企业对策
        一、转变观念,积极参与
        二、健全体制,资源共享
    第三节 政府对策
        一、做好顶层设计,健全保障机制
        二、搭建平台,促进长效合作
        三、转变观念,营造良好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4)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2.2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求的现状概述
    2.3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供给的现状概述
    2.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相关研究的内容分析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确定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3.2.2 文献检索策略
        3.2.3 文献质量评价
        3.2.4 资料分析与整理
    3.3 研究结果
        3.3.1 文献检索结果
        3.3.2 内容分析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需求的质性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2.1 纳入标准
        4.2.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的确定
    4.3 研究方法
        4.3.1 制定访谈提纲
        4.3.2 资料收集方法
        4.3.3 资料分析与处理
        4.3.4 伦理学原则
        4.3.5 质量控制
    4.4 研究结果
        4.4.1 受访者一般资料
        4.4.2 主题提炼
    4.5 小结
第五章 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专家遴选
        5.2.2 拟定初始函询问卷
        5.2.3 函询过程
        5.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5 伦理原则
    5.3 研究结果
        5.3.1 专家基本情况
        5.3.2 专家意见整理
第六章 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求能力的权重确定
    6.1 研究方法
    6.2 研究结果
        6.2.1 确定2个层面的能力权重
        6.2.2 确定9种能力权重
第七章 讨论
    7.1 方案构建的科学性分析
    7.2 方案构建的内容分析
    7.3 方案构建的意义分析
第八章 结论
    8.1 结论
    8.2 创新性
    8.3 局限性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生态系统视角下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研究 ——以T市Y中学J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多动症研究进展
        1.3.2 国内外多动症同辈融入研究进展
        1.3.3 研究评述
    1.4 概念界定
        1.4.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1.4.2 同辈群体和同辈融入
    1.5 理论基础
        1.5.1 生态系统理论
        1.5.2 认知行为疗法
    1.6 研究方法和思路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个案研究法
        1.6.3 参与式观察法和访谈法
第二章 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困境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困境
        2.1.1 多动症中学生自身融入困难
        2.1.2 同辈群体对多动症中学生接纳程度低
        2.1.3 双方缺乏互动和相互了解的机会
    2.2 生态系统视角下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微观个体系统
        2.2.2 中观支持系统
        2.2.3 宏观文化系统
第三章 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个案J某介入设计
    3.1 需求评估
        3.1.1 接案并评估是否可建立专业关系
        3.1.2 收集资料和需求评估
        3.1.3 服务对象问题评估
        3.1.4 问题原因和评估分析
    3.2 个案介入理念
    3.3 个案介入目标
        3.3.1 制定长期服务目标
        3.3.2 制定短期服务目标
第四章 J某同辈融入的个案介入与评估
    4.1 服务方案
        4.1.1 基本情况
        4.1.2 服务计划
        4.1.3 服务提供方式
        4.1.4 服务期限
        4.1.5 接触和联系方式
    4.2 服务过程
        4.2.1 建立关系初期:树立个人良好形象,与教师建立联系
        4.2.2 社工服务前期:与关系疏远的同辈互动,处理亲子关系
        4.2.3 社工服务中期:巩固已建立的同辈系统,促进师生关系
        4.2.4 社工服务后期:提升学校社工站内同辈群体的接纳程度
        4.2.5 社工服务终期:与教师联动,增加同辈互动平台和机会
    4.3 服务评估
        4.3.1 J某学习和学业规划方面
        4.3.2 J某多动症行为表现
        4.3.3 融入同辈群体情况和能力提升情况
    4.4 反思服务有效性和不足
        4.4.1 社工介入多动症初中生同辈融入有效性
        4.4.2 社工介入多动症初中生同辈融入不足之处
第五章 提升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能力的对策建议
    5.1 政府政策层面
    5.2 社会层面
    5.3 学校制度层面
    5.4 家庭教育层面
        5.4.1 树立模范榜样
        5.4.2 多创造与同辈交往的机会
        5.4.3 改变家庭教育模式
        5.4.4 社会工作者进行干预
    5.5 同伴层面
    5.6 个体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个案工作介入救助站工作人员对流浪乞讨人员非理性信念的实务研究 ——基于理性情绪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1.3.1 相关概念
        1.3.2 理论依据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参与观察法
        1.4.3 半结构访谈法
第二章 救助站工作人员对流浪乞讨人员非理性信念表现及原因
    2.1 对T市救助站的调查
        2.1.1 查阅电子救助记录
        2.1.2 了解流浪乞讨人员情况
        2.1.3 访谈救助站工作人员
    2.2 对流浪乞讨人员非理性信念的表现
        2.2.1 对流浪乞讨人员概括化的思维方式
        2.2.2 对流浪乞讨人员绝对化的思维方式
        2.2.3 对流浪乞讨人员糟糕至极的思维方式
    2.3 对流浪乞讨人员产生非理性信念的原因
        2.3.1 对流浪乞讨人员的负面印象
        2.3.2 救助站老员工经验传授
        2.3.3 精神障碍求助人员众多
        2.3.4 恶意求助频发
        2.3.5 “职业跑站”现象严重
第三章 理性情绪模式下对工作人员非理性信念的个案服务
    3.1 个案工作方法主要流程
    3.2 理性情绪治疗的操作过程及技巧
        3.2.1 操作原理及过程
        3.2.2 介入技巧
    3.3 个案过程
        3.3.1 案主的基本情况
        3.3.2 评估工具的选取
        3.3.3 个案实施过程
        3.3.4 评估
        3.3.5 结案与回访
第四章 个案工作介入救助站工作人员非理性信念的专业反思
    4.1 实务经验的总结
        4.1.1 拓展理性情绪疗法的应用对象
        4.1.2 以不同群体划分介入目标
        4.1.3 探索理性情绪疗法在个案工作中的应用
        4.1.4 关注宏观环境对救助站工作人员非理性信念的影响
    4.2 个案工作介入救助站工作人员非理性信念的建议
        4.2.1 时刻关注救助体系内工作人员心理状态
        4.2.2 将社会工作嵌入社会救助体制
        4.2.3 拓宽救助社工服务范围与服务内容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针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附录 B 对流浪乞讨人员态度量表
附录 C 理性情绪自助表
附录 D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本科教育
        (二)人才培养模式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
        (一)历史分期依据
        (二)主要研究内容
    六、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奠基期(1973-1981 年)
    第一节 筑波大学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要求
        二、欧美国家大学改革对日本教育改革的影响
        三、日本科技强国建设对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四、日本传统大学内部的学部讲座制的弊端
    第二节 筑波大学教育理念及目标的提出
        一、“新构想理念”的酝酿与形成
        二、“开放式大学”办学理念的提出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革新
        一、建设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的学科群
        二、创建教师所属的新型科研组织
        三、建立教学研究中心与特别课题组
    第四节 筑波大学综合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通专融合型教育的确立
        二、特色公共课程群的建设
        三、跨学科专业教育的实施
    第五节 筑波大学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建设
        一、推进开放性办学的“三学期制”
        二、促进师生互动交流的“班级制”
        三、强化指导的“学生担当教官制度”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问题
第二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评估整改期(1982-2003 年)
    第一节 筑波大学评估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日本经济衰退和人口少子化
        二、教育审议会主导的大学改革
        三、筑波大学建校计划基本完成
    第二节 筑波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自我评估
        一、新构想理念下的组织运营
        二、跨学科整合性的综合课程
        三、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教育
        四、教师教育意识与学生指导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发展充实
        一、教学组织的新设与调整
        二、科研组织的稳定与发展
        三、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创设
    第四节 筑波大学本科教学与课程体系的完善
        一、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特色化推进
        二、通识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改进
        三、实践课程与毕业设计指导的重视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
    第五节 筑波大学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举措
        一、全面推行和完善教学助理制度
        二、实施学生评教与教师听课项目
        三、建立和健全校内就业指导体制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问题
第三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深化改革期(2004 年以来)
    第一节 筑波大学改革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世界全面进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
        二、日本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
        三、本科教育向“学士课程教育”转变
    第二节 筑波大学教育理念与教育方针的细化
        一、“学群教育标准”的制定
        二、课程大纲编写方针的确定
        三、教师行为规范的颁布实施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全面性改革
        一、兼顾跨学科和专业性的学群改组
        二、作为教师新组织的“系”的建立
        三、教学研究中心的改组与职能划分
    第四节 筑波大学面向T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
        一、依托“教育GP”的通识教育重构
        二、多样化与整合式的综合课程改革
        三、文科生科学教育的示范课程建设
        四、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专业课程设置
    第五节 筑波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改革
        一、“两学期、六分段”的学期制改革
        二、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绩点制的实施
        三、促进全面发展的学生支援项目建设
        四、PDCA循环在教育质量管理的运用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问题
第四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第一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
        一、理念领先:始终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
        二、体制创新:始终坚持组织建设与制度改革
        三、通专融合:始终坚持通识与专业教育并举
        四、追求卓越: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第二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经验
        一、改革与创新:统筹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
        二、通才与专才:打造通专融合和跨界培养的育人模式
        三、分科与综合: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课程体系
        四、特色与普适: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现况及培训方案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背景
        1.1 安宁疗护护士培训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安宁疗护护士培训现状
        1.3 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评估是制定培训方案的基础
        1.4 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现况
        1.5 国内外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评价工具
        1.6 小结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操作性定义和理论框架
        3.1 操作性定义
        3.2 理论依据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问卷的编制及评价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质性研究
        2.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2.3 问卷调查
        2.4 质量控制
        2.5 伦理原则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研究
        3.2 质性研究
        3.3 德尔菲专家咨询
        3.4 小样本施测
        3.5 正式施测
    4 讨论
        4.1 问卷编制符合临床需要
        4.2 问卷编制的流程科学严谨
        4.3 问卷信效度良好
    5 小结
第二部分 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水平现况调查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样本量及抽样方法
        2.4 资料收集
        2.5 数据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原则
    3 研究结果
        3.1 安宁疗护护士一般资料
        3.2 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水平现况
        3.3 不同人口学特征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得分水平差异
        3.4 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得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4.2 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5 小结
第三部分 安宁疗护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
    1 培训方案构建
        1.1 培训对象
        1.2 培训目标
        1.3 培训内容
        1.4 培训方式
        1.5 考核评价方式
        1.6 培训方案整合
    2 专家咨询
        2.1 咨询专家的选择
        2.2 专家咨询的方法
        2.3 专家咨询结果
    3 实施培训方案的建议
    4 讨论
        4.1 安宁疗护护士培训方案的形成较为科学
        4.2 培训方案能较好地指导安宁疗护护士培训开展
        4.3 根据安宁疗护护士的核心能力水平现况选择培训方式
    5 小结
结论
    1 研究主要结论
    2 研究创新性
    3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国内外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现状及培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10)硕士研究生的实习体验研究 ——基于NVIVO软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硕士研究生
        二、实习
        三、体验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学生发展理论
        二、组织社会化理论
        三、作为研究方法的扎根理论
第一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预研究的开展
        二、访谈提纲的设计
        三、访谈对象的选取与确定
        四、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初步分析
    第三节 NVIVO研究工具的选择与使用
        一、NVIVO软件概述
        二、NVIVO软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
        一、质性访谈法
        二、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硕士研究生选择实习的体验
    第一节 硕士研究生影响实习选择
        一、考研的原因折射实习选择
        二、读研的收获积累实习能力
        三、读博的放弃坚定实习想法
        四、导师的态度影响实习体验
    第二节 硕士研究生选择实习的规划体验
        一、寻找实习途径的体验
        二、规划实习类型的体验
        三、选择实习岗位的体验
        四、最受青睐的岗位和行业之体验
        五、盲目选择的体验
第三章 硕士研究生实习过程的体验
    第一节 刚开始实习的感受
        一、“陌生环境”的紧张与焦虑
        二、“新鲜事物”的刺激与憧憬
        三、“知识盲区”的困难与挑战
    第二节 对工作难度的体验
        一、工作内容对于业务能力的挑战
        二、对接不同领导和部门的沟通挑战
        三、紧急和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挑战
    第三节 对岗位匹配的体验
        一、是否符合职业方向
        二、是否适合该岗位内容
        三、是否喜欢这份实习
        四、能否胜任这份实习
        五、能否适应实习节奏
        六、能否坚持到预期时长
    第四节 对工作环境的体验
        一、互联网企业很前沿
        二、国有企业很规范
        三、传统事业单位很稳定
    第五节 人际关系的体验与感受
        一、跟同事的相处
        二、跟领导的相处
第四章 硕士研究生实习成效的体验
    第一节 实习付出的“代价”
        一、实习时间普遍较长
        二、实习减少了对学业的重视度和投入度
        三、实习生可能受到不公正对待
        四、实习内容可能与承诺不符
        五、实习的通勤成本太大
        六、实习的薪酬与付出不成正比
        七、实习生可能面临心态的崩溃
    第二节 实习带来的变化
        一、从宏大的“人生理想”向现实的“职业理想”转变
        二、从青涩的“学校人”到成熟的“职业人”的转换
        三、从单纯简单的处理问题向复杂的人际关系转变
        四、从系统的理论学习到多方位的实际应用转变
    第三节 实习收获
        一、外在能力的增强
        二、内在能力的增强
        三、情绪态度心智水平的提高
        四、择业就业实力增强
第五章 硕士研究生实习体验的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
    第一节 硕士研究生实习体验的影响因素
        一、实习内容的挑战性优劣
        二、实习单位组织社会化水平的高低
        三、实习生个人表现的好坏
        四、导师的支持度大小
        五、学校的支持度大小
    第二节 硕士研究生实习体验的优化策略
        一、研究生层面的改进
        二、学校层面的改进
        三、企业层面的改进
        四、社会层面的改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临床实习初期学生常见问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J]. 王锐杰. 人力资源, 2021(22)
  • [2]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卫校职业培训研究 ——以文山卫校“云嫂”培训为例[D]. 高欢.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D]. 刘萍. 山东大学, 2021(12)
  • [5]生态系统视角下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研究 ——以T市Y中学J为例[D]. 刘荣华.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9)
  • [6]个案工作介入救助站工作人员对流浪乞讨人员非理性信念的实务研究 ——基于理性情绪视角[D]. 孙博楠.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9)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D]. 李冠男. 河北大学, 2020(08)
  • [9]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现况及培训方案的构建研究[D]. 韩鸽鸽. 郑州大学, 2020(02)
  • [10]硕士研究生的实习体验研究 ——基于NVIVO软件的分析[D]. 潘慧.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学生临床实习初期常见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