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皮褐变机理研究进展

荔枝皮褐变机理研究进展

一、荔枝果皮褐变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甜[1](2020)在《外源褪黑素对荔枝采后褐变和病害的控制作用》文中提出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然而荔枝在采后贮运过程中极易发生褐变并易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导致果实腐烂、品质劣变,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由荔枝霜疫霉菌(Peronophythora litchii)引发的霜疫霉病是荔枝主要的病害之一。近年来,使用安全、高效、环保的天然产物作为防腐保鲜剂来控制果蔬采后腐烂与品质劣变已成为研究人员的关注热点。褪黑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可参与调节植物体多种生理过程。本文以‘A4无核’荔枝和‘妃子笑’荔枝为实验材料,分别研究了外源褪黑素对荔枝果实采后褐变的影响和对荔枝霜疫霉病的控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所得结果如下:(1)外源褪黑素(0.4 mmol L-1)浸泡处理有效延缓了‘A4无核’荔枝果实采后贮藏中的褐变进程,推迟了果皮色泽损失以及维持了荔枝果皮细胞膜的完整性。(2)0.4 mmol L-1外源褪黑素处理显着抑制了荔枝果皮磷脂酶D(PLD)、脂肪酶和脂氧合酶(LOX)活性增加,延缓了磷脂酰胆碱(PC)含量下降和磷脂酸(PA)含量上升;在贮藏8 d后,处理组果实的PC含量较对照高11.9%,而PA含量比对照果实低7.0%。(3)0.4 mmol L-1外源褪黑素处理显着抑制了荔枝果皮中饱和脂肪酸(SFA)(棕榈酸和硬脂酸)相对含量上升,延缓了三种不饱和脂肪酸(USFA)(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下降。此外,在贮藏第4、6和8 d时,经褪黑素处理的荔枝果实的USFA/SFA比值较对照组果实分别高22.2%、34.9%和32.5%。(4)0.4 mmol L-1外源褪黑素处理可延缓ATP、ADP及能荷(EC)水平下降,同时抑制了果皮细胞线粒体内能量代谢相关酶(H+-ATP酶、Ca2+-ATP酶、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下降,从而维持了果皮细胞较高的能量状态。(5)外源褪黑素可抑制体外P.litchii的生长,抑制效率呈现浓度依赖关系,其中以2 mmol L-1效果最为显着。果实活体实验结果显示,0.25 mmol L-1外源褪黑素处理可抑制‘妃子笑’荔枝果实损伤接种P.litchii后的发病率及病斑扩展。(6)褪黑素处理抑制了荔枝接种P.litchii后果皮细胞的ATP、ADP含量与能荷水平(EC)下降及AMP含量的上升,从而使接种果实具有高于对照组果实的能量状态。此外,褪黑素处理减缓了果实接种P.litchii后的线粒体H+-ATP酶、Ca2+-ATP酶、SDH和CCO等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下降,故正向调节了果实细胞能量水平并维持了果实的抗病能力。(7)0.25 mmol L-1外源褪黑素处理可诱导接种果实体内的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基化酶(C4H)和4-香豆酰-Co A-连接酶(4CL)等苯丙烷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上升及总酚和类黄酮等代谢产物含量积累,从而提高了果实抗病性。(8)0.25 mmol L-1外源褪黑素处理显着抑制了接种P.litchii后果实NADPH含量下降,提高了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GPDH)活性,进而改善了果实抗病防御反应对还原力的需求。

蔡灿军[2](2020)在《不同MA包装对荔枝采后贮藏生理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以‘乌叶’、‘元红’等荔枝成熟果实为材料,筛选了0.035mm PE、0.1mm PE以及0.1mm PA三种薄膜进行自发气调(MA)包装;以吸氧剂和CO2吸收剂为辅助,利用MA贮藏形成了不同的气调环境,观测、比较了果实在不同MA包装贮藏过程中袋内O2和CO2的动态变化;研究了不同MA包装贮藏处理对荔枝采后品质指标以及若干采后生理生化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气体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MA包装内O2浓度逐渐下降,0.035mm PE>0.1mm PE>0.1mm PA;而CO2呈上升趋势,0.035mm PE<0.1mm PE<0.1mm PA,PA膜包装处理下,‘乌叶’果实在采后30d,其袋内CO2浓度高达50.4%。CO2吸收剂有助于控制袋内CO2浓度的稳定。添加CO2吸收剂后,PA包装在采后10~30d,其袋内CO2维持在2.8~3.4%之间,而0.1mm PE袋内CO2分别为2.3~3.6%。吸氧剂处理可以显着加快袋内降O2。观测结果显示,预冷后的果实,采用3种不同薄膜包装,其袋内O2浓度在采后5d内差异较小,至采后10d差异开始显着变大;经吸氧剂处理可使0.1mm PE和0.1mm PA包装在采后5d内实现快速降O2。经上述优化,‘元红’荔枝在0.035mm PE膜处理下,O2浓度为14.7%~16.4%,CO2浓度为1.1%~1.7%,;0.1mm PE处理O2浓度在4.9%~5.1%左右,CO2浓度维持在3.3%~3.6%左右;而0.1mm PA处理,其O2浓度则为4.7~6.6%,CO2浓度为2.9%~3.2%。2.研究建立了UPLC荔枝果皮和假种皮的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的测定方法,以此确定荔枝果皮和假种皮的糖酸组分并探讨采后不同MA贮藏下果皮和假种皮糖酸组分的变化情况。采用UPLC-ELSD确定了荔枝果实主要可溶性糖组分包括果糖、葡萄糖和蔗糖;采用UPLC-MS首次确定了荔枝果皮有机酸主要包含莽草酸和奎尼酸,其次是苹果酸、富马酸、柠檬酸、酒石酸和琥珀酸。同时也确定了成熟果肉有机酸主要包含苹果酸和富马酸,草酸含量低。3.采后品质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散装贮藏下,采后各项品质指标均显着变化。而在包装贮藏下,采后各项品质指标均显着受到抑制。其中含水量、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在包装处理下均无明显差异。而褐变指数、果实霉变率和假种皮糖酸各组分在不同MA处理下则差异显着,0.035mm PE处理下,果实褐变指数、霉变率以及假种皮糖酸各组分综合均较0.1mm PE更优,而0.1mm PA膜处理虽然在整个贮藏期间并无霉变果,但在采后20d,果实褐变指数即到达5级,且在贮藏过程中检测到假种皮有大量乳酸生成,初步认为乳酸的积累与果实在低氧条件下的发酵代谢有关。4.采后果皮生理生化结果如下(1)电渗率测定结果表明:散装贮藏下,果皮电渗率显着上升,而包装贮藏显着抑制以果皮电渗率的上升。低温下不同MA包装处理果皮电渗率差异显着,PE组处理的荔枝果实,果皮电渗率均呈缓慢上升趋势,当果实大量霉变时,电渗率大幅度上升;而PA处理下的果实,无论是否经过CO2吸收剂处理,从采后10d开始,即出现电渗率的显着上升。表明PA处理下,至采后10d,果皮细胞的膜系统完整性已被显着破坏。(2)酶活测定结果表明:散装贮藏下,褐变相关酶变化显着。25℃贮藏条件下,褐变相关酶受到明显抑制;而在4±1℃贮藏下,酶活性则受到显着抑制,不同处理间酶活性差异显着。PE处理,果皮褐变相关酶活性均在采后10-30d内保持稳定,其中尤以0.035mm PE组处理效果最佳。而PA处理下褐变相关酶则均在采后10d明显区别于PE处理,品种间也存在明显差异。‘乌叶’荔枝在PA处理下,PPO、SPOD均显着上升,而BPOD波动剧烈;而‘元红’荔枝在PA处理下,PPO、SPOD和BPOD均显着下降。初步认为,PA组由于袋内O2下调速度在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使得袋内O2下调速度慢的‘乌叶’荔枝得以对逆境做出反应,造成品种间褐变相关酶存在明显差异。表明PA处理并不适合供试荔枝的贮藏。关于ADH酶,在25℃贮藏条件下,果皮ADH活性呈上升趋势。而在4±1℃贮藏下,PE组在采后30d内ADH活性均维持在一定范围,而PA处理则在整个贮藏期间显着降低。为此我们推测PA处理下,ADH酶活性与袋内乙醛的积累有关。但是试验中也在PA处理的果皮组织中检测到大量的乳酸。关于荔枝采后低氧条件下无氧呼吸是经由乳酸发酵还是乙醇发酵,或者兼而有之,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3)研究利用UPLC-MS检测了荔枝果皮多酚类17个组分,为黄烷-3-醇单体,(+)-儿茶素和(-)-表儿茶素;4种以黄烷-3-醇为单位的原花青素二聚体,包括原花青素A2、原花青素B1、原花青素B2以及原花青素B4;7种原花青素三聚体;花色苷和芦丁。定量结果表明,采后散装处理下,果皮多酚类急剧损耗,包装贮藏显着抑制果皮酚类组分的降解,4±1℃各处理均差异显着。作为褐变直接底物EC以及作为荔枝果皮着色最重要的花色苷物质Cya-3-O-rut这两个标志性的物质在两个品种都表现为0.035mm PE最高,而0.1mm PA最低。花色苷的合成可能与果皮有机酸总量的上升有关。(4)试验首次对果皮中可溶性糖组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还原糖各组分,PA组明显高于PE组,而蔗糖组分则是PE组显着高于PA组。表明PE包装处理采后还原糖作为呼吸直接基质被利用,因此低于PA处理;而PA处理,果实显着加快蔗糖转化,结果表现为低于PE处理。表明PA处理不利于果实可溶性糖的维持,相比之下,0.035mm PE更为适合。(5)试验首次对果皮中有机酸组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MA贮藏下,果皮总酸含量,0.035mm PE>0.1mm PE>0.1mm PA。有机酸各组分则在采后贮藏过程中变化不一,显示由于糖酵解滞后,果实呼吸商上升,三羧酸循环出现紊乱的问题。0.035 mm PE由于其袋内气调环境接近大气,得以在低温贮藏条件下,长时间进行正常的生理代谢,而0.1mm PE和0.1mm PA袋内的低氧条件加剧了三羧酸循环紊乱。表明0.035mm PE更有利于果皮有机酸各组分的维持。

章欣[3](2019)在《荔枝果皮漆酶介导的单宁缩合与果皮褐变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原产于我国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亚热带水果,但果实采摘后会以极快的速度发生褐变,导致保质期变短,影响销售。尽管国内外对荔枝果皮褐变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未能提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本文从荔枝果皮单宁缩合反应入手,从荔枝果皮中分离纯化出高活力漆酶(Laccase,LAC),通过体外反应体系研究LAC在单宁缩合及延长过程中的作用,一方面,探讨荔枝果皮LAC催化的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与花色素苷(或其它单宁类物质)协同氧化反应与缩合单宁(亦称原花青素)聚合体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探讨单宁的缩合过程与果皮褐变的关系。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使用70%丙酮提取采后淮枝(Litchi chinensis Sonn.cv.Huaizhi)果皮中的可提取多酚(EPP),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LC-MS检测确定其成分为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Cyanidin-3-O-rutinoside,Cy3R)、芦丁糖苷(Rutin hydrate,Rutin)、表儿茶素(原花青素单体,Epicatechin,EC),以及原花青素A2、B1、B2、C1、B型二聚体、A/B复合型三聚体等多种原花青素低聚物。原花青素低聚物的含量随着果皮褐变而下降,与果皮褐变程度呈显着的负相关。2、以采后淮枝果皮为材料,通过初提、硫酸铵分步盐析、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柱层析和Sephadex G-200凝胶过滤层析分离后获得高纯度LAC,分子量为116k Da。利用HPLC分析该酶对各种单宁单体标准品和荔枝果皮天然底物的酶动力学特性,明确EC为LAC在荔枝果皮内的最适底物。3、利用HPLC和LC-MS分析体外酶促反应发现,LAC可催化EC、二聚体、三聚体缩合成原花青素低聚物,还能催化原花青素进一步延长,形成聚合度更高的缩合单宁。4、利用HPLC和LC-MS分析体外反应产物发现,LAC催化Cy3R和EC形成表儿茶素-花色素苷二聚物。LAC催化Rutin和EC反应形成表儿茶素-芦丁糖苷二聚体。5、通过酶学动力学分析发现,Cy3R对LAC催化EC反应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而Rutin对LAC催化EC反应具有非竞争性抑制作用。另一方面,Cy3R和Rutin可作为底物参与酶催化EC的氧化聚合反应,第二底物的加入,促使反应后期EC反应,生成更多的沉淀。综上所述,荔枝果皮内既有产生由EC缩合而成的原花青素均聚体,也有与Cy3R或Rutin形成的杂聚体,以原花青素均聚体为主。LAC催化原花青素缩合,催化EC与其他酚类物质形成杂聚体高聚物,是荔枝果皮褐变的重要原因。

郑丽[4](2019)在《防治荔枝霜疫病的生防菌筛选及防病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荔枝霜疫病是我国荔枝产区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的重要病害,极大影响了荔枝的产量和果实品质,急需发展生物防治技术。本研究发现生防菌及其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可有效防控荔枝果实霜疫病,分析了生防菌在荔枝果皮上的定殖趋势及相关抗病保鲜酶变化趋势,根据表型确定分析差异表达时间点,将优选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预测和抗病相关基因,为生防菌及源VOCs发挥生防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生防菌对荔枝霜疫病及其它水果病害防控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荔枝不同生境(土壤、叶片、果实)分离188株细菌,赋值评估82株进行测序和聚类分析,分为12属21种。优选20个菌株发现其对室内“桂味”叶片和“白糖罂”果实霜疫病的防效和保鲜效果分别为0-35.42%,30.16-100%和2.22-72.22%%。2016年在LT和FLT(laboratory trial,field plus laboratory trials)模式下,分别测定7个生防菌(Biocontrol agents,BCAs)对“妃子笑”和“糯米糍”果实霜疫病防效,发现2种方法的防效存在差异,PP19和SI17均表现稳定防效(40%-90%),以48-60hpi最好。2017年优选其中5个菌株在LT(laboratory trial)条件下分析对“妃子笑”/“淮枝”果实霜疫病防效,发现SI17和PP19对霜疫病防效为40-85%(36-60hpi),保鲜效果30%-50%(168-180hpt);FLT(field plus laboratory trial)模式中,1DS的PP19、SI17、LI24、PI26高达90%防效(48hpi),60hpi时化学药剂仅为3.95%,PP19为24.69%;2DS的PP19防效为23.58%(60hpi)。FT条件下,SI17和SP6防效分别为40-57%和21-52%(90-168hpi)。分析PP19和SI17对果实抗病、保鲜酶活性和相关物质含量,发现不接种病原菌,生防菌可改善酶活性,但和对照组差异不显着,后期随果实褐变,均呈现下降趋势;接种霜疫霉菌,生防菌能降低病原菌对果实酶活性的影响,先于对照组12-24h激发寄主的酶活性。分析PP19和SI17对果实品质影响,发现和对照组无显着差异。初步推测,BCAs可能通过诱导了荔枝果实对霜疫霉菌的抗性,从而提高防效,延缓褐变,该抗病途径极有可能是priming方式。2.在FLT模式下,5个BCAs(PP19、SI17、PI26、LI24、HS10)在荔枝果实上定殖趋势为2DS模式的变化率高于2RS模式;同一BCAs在“妃子笑”和“淮枝”上趋势相似,但PP19在“淮枝”上定殖能力更强,SI17则在“妃子笑”上更优。在霜疫霉菌胁迫下,菌悬浮液可影响荔枝果皮抗病保鲜酶活性,提高果实CAT、SOD、β-1,3-葡聚糖、PAL、PPO活性,增加花色素苷含量,降低花色素苷酶活性,SI17比PP19更能提高植物几丁质酶活性。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PP19对果皮菌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一步表明该菌株可在果皮定殖(60hpi),且对果皮微生态结构有改善作用,影响某类菌群在果皮的分布比例,如Gluconobacter。3.生防菌源VOCs诱导荔枝果实时间(24、36、48h)以24h效果最好,防效最高可达61.40%(SI17,48hpi,SP)和64.83%(SI17,60hpi,FP)。SPME-GC-MS分析表明在24、36、48、60、72h产生VOCs组分分别是酮类、醇类、酸类、烃类、苯、烯、萜类等,选择11个物质组分和其他4种报道物质,测定对P.litchii平板颉颃效果,发现8种组分(3-Aminobutanoic acid、Bicyclo[4.2.0]octa-1,3,5-triene、Pentadecane、2-Nonanone、α-Farnesene(AF)、1-Tridecene、2-Heptanone、6-methyl-,2,6-Di-tert-butyl-p-cresol)无抑菌圈,其他7种组分均有抑菌作用,其中1-(2-Aminophenyl)ethanone(EA)、BTH、SA的EC50分别为170.29、146.39、175.97 mg/L。测定3个物质组分EA、BTH、AF和3个文献报道物质(BABA、SA、Me JA)不同浓度(1000、500、200、100 mg/L)对淮枝离体果实/叶片的防病效果,发现均以100 mg/L浓度防效较好(26.09~66.94%)。检测Bc PP19和Bc SI17源VOCs诱导果实后对抗病保鲜酶活性影响,发现0-24hpt呈现“上升-下降”趋势;接种病原菌后(24-72h),呈现“下降-上升-下降”趋势。2个菌源VOCs表现效果相似,以对花色素苷酶、β-1,3-葡聚糖酶、几丁质酶、总酚影响较大。推测菌源VOCs可诱导荔枝果实对霜疫病的抗性,极有可能是通过影响某些抗病酶的活性;某些组分如AF和BTH可能作为荔枝果实采后病害防控的潜力物质。4.Bc PP19处理荔枝果实后,霜疫霉菌含量在12和24hpi无显着差异,但在36hpi对照组含量显着高于生防菌处理组。通过转录组学分析,发现荔枝果实感染霜疫霉菌后12至36小时间,大量基因在转录水平出现显着变化。同时,生防菌预处理明显改变了荔枝果实对霜疫霉菌在基因转录调控水平的应答。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差异倍数在1.5及以上的基因可聚为4类,基因功能富集显着性分析显示,主要集中在糖类代谢、细胞质膜调控、乙醇生物合成和植物抗逆应答上。其中最为显着的是与植物抗逆应答相关的基因,定量PCR验证结果与预测结果相似。推测Bc PP19预处理可引起荔枝果实相关基因在转录水平的变化。

陈明林[5](2019)在《基于荔枝降温特性的蓄冷喷淋预冷车设计》文中认为预冷是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要环节。为实现荔枝产地快速预冷,搭建了荔枝喷淋预冷试验平台,研究了不同预冷方式对荔枝降温特性及贮藏品质的影响,分析了喷淋温度、喷淋流量、荔枝层数等工艺参数对荔枝冷却过程的影响,探讨了喷淋预冷后荔枝表面残留水的去除方法;并结合市场“小投入,高效率”的需求,设计了蓄冷喷淋预冷车,能够精准到达产地快速预冷。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为掌握不同预冷方式对荔枝降温特性及贮藏品质的影响,以“淮枝”荔枝为试验材料,采用浸泡、喷淋、冷库预冷处理,记录预冷过程荔枝果实温度变化,然后进行25 d贮藏试验,对比分析了3种预冷方式对荔枝降温特性及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淋预冷上层荔枝果实温度下降最快,中层次之,下层最慢;浸泡预冷下层荔枝果实温度下降最快,预冷速率显着大于中上层(P<0.05);冷库预冷中间处的荔枝果实预冷速率显着(P<0.05)小于左右两侧;喷淋、浸泡、冷库预冷7/8预冷时间分别为7.54 min、11.77 min、119.51 min,达到7/8预冷时间预冷均匀度σ分别为0.12、0.081、0.305。喷淋预冷能保持较高的好果率、果皮含水率,贮藏10 d,好果率与果皮含水率分别为82.5%、75.49%;喷淋、浸泡预冷处理的荔枝果实质量损失率与果皮褐变指数显着(P<0.05)小于冷库预冷;喷淋预冷有利于维护荔枝鲜艳红色,贮藏25d,L*、a*、b*分别为29.80、24.09、13.76,预冷方式对TSS、TA含量无显着(P>0.05)影响。(2)为探寻荔枝喷淋预冷传热机理,利用非稳态导热理论对荔枝冷却过程进行分析,通过解析法推导出傅里叶级数解,采用该模型对预冷时间进行了预测与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喷淋温度(5±0.5)℃,喷淋流量6 L/(s·m2)的条件下对初始温度为26.94℃的荔枝果实进行预冷,传热系数h为250.6W/(7)m2?K(8)、毕渥数Bi为7.96;预冷至25、22、19、16、13、10、7℃时所需的预测时间相较试验值,平均误差EMD为9.66%,均方根误差ERMSE为12.53%,预测结果和试验结果能较好吻合。(3)为掌握喷淋预冷工艺参数对荔枝降温特性的影响,搭建了荔枝喷淋预冷试验平台,以“淮枝”荔枝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喷淋温度、喷淋流量、荔枝层数对荔枝果实喷淋预冷降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淋温度越低,冷却系数越大,7/8预冷时间越短,果实温度均匀性越差,选择(5±0.5)℃,能够保持较好预冷均匀性和较快的预冷速度;喷淋流量增大,冷却系数先增大后趋于稳定,7/8预冷时间先缩短后趋于平缓,与喷淋流量呈二次函数关系,果实温度均匀性提高,临界喷淋流量为5.9 L/(s·m2);多层荔枝堆叠时,果实离喷头越近,冷却系数越大,7/8预冷时间越短,果实温度均匀性越好,相对预冷时间与层数呈二次函数关系,临界预冷层数为4;正交试验,最优参数组合为喷淋温度5℃,喷淋流量5 L/(s·m2),荔枝层数3。(4)为研究晾干方式对荔枝贮藏品质的影响,搭建了通风晾干试验平台,以“淮枝”荔枝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通风风速对晾干过程的影响,对比分析了通风晾干、冷库晾干和自然晾干3种晾干方式对荔枝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通风晾干过程分四个阶段,阶段一,以去除荔枝表面液滴为主;阶段二,去除荔枝表面液滴与薄层水膜蒸发同步进行;阶段三,以荔枝表面薄层水膜蒸发为主;阶段四,荔枝表面薄层水膜蒸发与果皮失水同步进行。晾干速率与晾干时间呈二次函数关系,综合考虑晾干各阶段荔枝果皮失水情况及风机能耗选取通风风速为6 m/s,通风时间为24.53 min。通风晾干能保持荔枝较高的果皮含水率,维护荔枝果皮结构,抑制果实失水,降低果实质量损失率和褐变指数;贮藏10 d,通风晾干与冷库晾干均能保证85%以上的好果率,且无显着性差异(P>0.05)贮藏前期通风晾干和冷库晾干均能减小荔枝果实质量损失率、保持较高的好果率,但后期通风晾干方式的效果更显着。(5)根据荔枝产地分散、上市时间集中的特点,结合荔枝喷淋预冷降温特性及通风晾干对荔枝表面残留水的影响,设计了蓄冷喷淋预冷车,为荔枝预冷技术与装备的优化提供参考。

苏子寒[6](2019)在《外源苹果多酚对荔枝采后品质及病害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属非呼吸跃变型亚热带水果,含有多种糖、维生素、有机酸、酚类化合物和香气成分,营养价值很高。荔枝采摘于完熟时期,采后极易衰老,易发生果实褐变、失水、风味丧失及营养成分下降等品质劣变现象,极大缩短了产品货架期并制约其商品销售。此外,由荔枝霜疫霉菌(Peronophythora litchii Chen ex Ko et al.)所引发的霜疫霉病是荔枝最常见的病害之一,易导致果实采前落果和采后烂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使用安全有效的天然产物来防控果蔬采后病害、抑制衰老并维持采后品质以延长货架期的方法最易被消费者接受,现以成为采后保鲜研究的热点之一。我们前期实验筛选到一种有效的植物源天然产物—苹果多酚,其处理可有效抑制采后荔枝果实酶促褐变并提高果实抗氧化能力,从而延缓了果实衰老并使其货架寿命得到有效延长。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本研究以’大丁香’荔枝和P.litchii为生物试材,通过外源苹果多酚处理,调查外源苹果多酚处理对荔枝采后品质的影响及其对荔枝霜疫霉菌的抑菌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苹果多酚(5 mg mL-1)处理有效推迟了 ’大丁香’荔枝果实的褐变进程,减少了果实失重率,抑制了果实的呼吸速率,延缓了果肉中葡萄糖和果糖的变化趋势,同时延缓了果肉中蔗糖、有机酸、酚类化合物、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下降,提高了果肉的抗氧化能力,从而延缓了采后荔枝果实衰老与品质劣变速度,并使果实货架期得到延长。(2)5 mg mL-1苹果多酚处理对’V8汁’培养基中P.litchii菌丝生长抑制率为64.25%,对PDB液体培养基中菌丝干重的抑制率达到81.63%;活体损伤接种实验结果显示,5 mg mL-1苹果多酚处理可抑制果实接种P.litchii后的发病率,其处理果实在接种36 h后的发病率较对照低27.78%,且苹果多酚可抑制病斑直径扩展及菌丝数量形成。(3)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5 mg mL-1苹果多酚处理对P.litchii孢子囊形成的抑制率高达94.12%,并且显着降低了孢子囊萌发率,处理后的孢子囊萌发芽管基部多分枝,菌丝折叠、末端分支减少,孢子囊皱缩;扫描电镜观察发现,5 mg mL-1浓度苹果多酚处理导致菌丝扭曲及断裂、表面褶皱、孢子囊塌陷、表面凹凸不平且呈沟壑状;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苹果多酚处理的菌丝细胞壁表面粗糙且明显增厚,部分细胞壁开始消解,液泡和线粒体等细胞器被破坏、消失,造成细胞质缺失、空泡化严重并出现质壁分离。(4)苹果多酚处理可引起孢子囊内ROS含量在初期快速升高并极显着高于对照;碘化丙啶(PI)染色结果发现,孢子囊质膜完整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此外,苹果多酚处理促使菌丝细胞内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下降,同时造成菌体DNA的降解。(5)苹果多酚处理可导致P.litchii菌丝细胞内还原糖含量急剧减少,同时细胞内ATP酶活力显着下降;随着苹果多酚处理时间的延长,菌体的呼吸强度显着减弱。

龚意辉[7](2018)在《采后苹果虎皮病和荔枝果皮褐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漆酶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个重要酶,其底物具有广泛性。苹果(Malus domestica)是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苹果在长期低温贮藏后或从低温贮藏结束转移到货架后易发生虎皮病,症状表现为果皮褐变,严重降低了果实的商品价值。尽管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苹果虎皮病发生过程中的褐变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DPA(diphenylamine)和1-MCP(1-methylcyclopropene)处理能有效抑制苹果虎皮病的发生,而这些处理对苹果次生代谢物质和漆酶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文以两个易发虎皮病品种‘Red delicious’和‘Cortland’苹果为材料,首先对采后苹果虎皮病发病过程中的代谢物进行了研究,以探索相关代谢物与采后苹果虎皮病的相关性;随后探讨了漆酶在苹果虎皮病发生过程中的表达规律,以及DPA和1-MCP处理对苹果漆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揭示苹果漆酶及相关代谢化合物在虎皮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典型的非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荔枝极易失水发生褐变,严重影响了荔枝的货架期和商业价值。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漆酶是荔枝果皮褐变的关键酶,通过催化表儿茶素与花色素苷协同反应的模式参与果皮褐变,因此对荔枝果实发育过程中漆酶底物的积累规律及其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荔枝果皮褐变机理。此外,失水导致荔枝果皮褐变,促进漆酶活性的提高,而果实外果皮覆盖着的蜡质膜有助于防止水分散失。因此,本文还从蜡质层的角度,探讨了采后荔枝果皮褐变与表皮蜡质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了荔枝蜡质合成关键基因WAX2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后苹果虎皮病代谢组学研究在苹果冷藏期间共检测到545种代谢化合物,目前已鉴定出57种化合物,其中10种代谢化合物在虎皮病发病、DPA和1-MCP处理的苹果组织中呈极显着性的差异,分别为甘油酸、肉桂醛、6-甲基-5-庚烯-2-酮、2,4-二羟肉桂酸、肉桂酸肉桂酯、甲基熊果苷、3,2’,4’,6’-四羟基-4-甲氧基-3’,5-二丙基二氢胆碱酯、5,7,4’-三羟基黄烷酮-7-O-阿拉伯糖基葡糖苷、槲皮素-3-芸香糖苷、鼠李糖素-3-新橙皮苷。PCA分析表明,苹果品种、DPA和1-MCP处理、贮藏时间四个因子之间存在显着性的差异,占总体差异的72%,其中6-甲基-5-庚烯-2-酮、4-O-咖啡酰奎宁酸、鼠李糖素-3-新橙皮苷、槲皮素-3-芸香糖苷、3-O-β-D-吡喃半乳糖基原花色素A5’、矢车菊素-3-二葡萄糖苷-5-葡萄糖苷等可能与苹果虎皮病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关系。两个苹果品种中6-甲基-5-庚烯-2-酮、4-O-咖啡酰奎宁酸、鼠李糖素-3-新橙皮苷、槲皮素-3-芸香糖苷、3-O-β-D-吡喃半乳糖基原花色素A5’、矢车菊素-3-二葡萄糖苷-5-葡萄糖苷的含量在虎皮病发病过程中呈增加的趋势,而这些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在DPA和1-MCP处理的苹果中呈下降的趋势。表明六种代谢化合物可能在虎皮病发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LC-MS分析推测,4-O-咖啡酰奎宁酸可能与苹果漆酶发生反应,与虎皮病发生过程中的褐色物质的形成有关。2.采后苹果虎皮病与漆酶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关系在‘Red delicious’和‘Cortland’苹果中克隆得到多个漆酶基因,发现与荔枝、拟南芥漆酶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在两个苹果品种中,对照果皮中的Md LAC7(Laccase,LAC)的表达量随冷藏时间的延长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冷藏7个月时,表达量大幅度增加。DPA和1-MCP处理对‘Cortland’苹果果皮中Md LAC2、7的表达量存在显着性差异。‘Red delicious’苹果果皮中Md LAC12、14、15、16的表达量呈下降的趋势,DPA和1-MCP处理均能明显抑制‘Cortland’苹果果皮中Md LAC7、9、14的表达以及‘Red delicious’苹果果皮中Md LAC7、9、12、14的表达。DPA和1-MCP处理对‘Cortland’果皮中Md LAC12、15、16的表达量不存在显着性的差异。对照的苹果漆酶活性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的趋势,而DPA和1-MCP处理明显抑制了漆酶的活性。苹果果皮中的酚类化合物含量在采后贮藏期间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是绿原酸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冷藏4个月,DPA处理能够诱导根皮苷、芦丁、花色素苷含量的增加,在鉴定到的酚类化合物中,两个苹果品种中表儿茶素的含量明显高于绿原酸和儿茶素,但是DPA和1-MCP处理对绿原酸、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含量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CA分析表明,苹果虎皮病与根皮苷含量变化呈负相关,与绿原酸含量变化呈正相关,但在‘Red Delicious’品种中与儿茶素含量变化呈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漆酶和酚类物质在苹果虎皮病发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3.荔枝果皮褐变关键酶-漆酶底物的分离纯化及其积累规律在荔枝果实发育过程中,原花青素类物质和儿茶素类物质已经在幼果中大量合成,这些化合物的含量随着果实发育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与荔枝果皮中Lc LAR和Lc ANR表达量的下降趋势相一致,推测Lc LAR和Lc ANR是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两个关键基因。Lc LAC在荔枝幼果中表达量高,而在果实成熟时表达量较低。漆酶能催化表儿茶素反应并形成表儿茶素二聚体。荔枝果皮提取液经葡萄糖凝胶柱LH-20分离,得到P1-P4四个组分,采用HPLC-Q-TOF-MS/MS方法对P1-P4组分中的化合物种类进行了鉴定,发现在P3组分中鉴定出一种B型和一种A/B复合型表儿茶素三聚体,在P4组分中鉴定出一种B型和两种A/B型表儿茶素三聚体。分别在P1和P2组分中鉴定出表儿茶素和原花青素B2。首次在荔枝果皮中鉴定出两种B型表儿茶素三聚体(Litchitannin B1和Litchitannin B2)。这些结果表明,低聚合度的表儿茶素可能作为荔枝漆酶的底物。4.荔枝果皮褐变与表皮蜡质的关系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荔枝失水导致果皮褐变并促进漆酶活性的提高。而果实外果皮覆盖着的蜡质膜有助于防止水分散失,但是荔枝果皮褐变与表皮蜡质的关系鲜有报道。荔枝蜡质总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开花后60 d大量积累,但桂味蜡质总量高于糯米糍;扫描电镜表明,蜡质在开花后60 d大量沉积,糯米糍在果实成熟时,蜡质层形成凸起,蜡质覆盖在上面,容易脱落,而桂味蜡质形成交叉的网状结构,不易脱落;采后贮藏的各项生理指标表明,糯米糍失水快、蜡质总量下降快,褐变快,不耐贮藏;但包装均能延缓两种荔枝果皮的褐变。克隆了参与荔枝蜡质合成的Lc KCS、Lc KCR、Lc LACS、Lc CER1、Lc WAX2、Lc ECR、Lc FAH2和Lc WIN1的ORF序列;它们分别与其它物种中参与蜡质合成的基因有较高的相似性。基因表达结果表明,荔枝发育期间果皮中Lc CER1、Lc WIN1、Lc WAX2表达模式与蜡质总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可能在荔枝蜡质合成中起重要的作用;贮藏期间,当果皮开始失水或失水较严重,对照果皮中Lc KCS、Lc ECR、Lc LACS、Lc WAX2、Lc WIN1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包装,对失水敏感,表明这些蜡质合成相关基因响应果皮失水逆境,在延缓荔枝果皮失水与褐变中起作用。5.荔枝果皮蜡质合成关键基因Lc WAX2功能的研究利用Clustal X和MEGA6.0软件对Lc WAX2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分析,发现Lc WAX2蛋白含有六个跨膜结构域,与Rc WAX2的同源性高达99.57%。利用农杆菌介导法注射烟草表皮细胞,Lc WAX2定位于内质网中。构建了稳定遗传表达载体p B2GW7-Lc WAX2,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过量表达Lc WAX2的转基因番茄。利用荧光定量技术检测了番茄阳性植株的Lc WAX2的表达量,发现只成功筛选出2个株系(OX-Lc WAX2-1和OX-Lc WAX2-2),OX-Lc WAX2-1和OX-Lc WAX2-2的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组的8倍和4.5倍。OX-Lc WAX2-1和OX-Lc WAX2-2的蜡质总量分别是野生型(WT)的1.94倍和1.78倍。利用GC-MS法对番茄果实蜡质成分进行了分析,表明蜡质主要由烷烃、醛类物质、酮类、初级醇、脂肪酸等化合物组成。OX-Lc WAX2-1和OX-Lc WAX2-2中烷烃物质含量分别是野生型的2.27倍和2.07倍。过表达的Lc WAX2有效降低了番茄果实的失重率。这些结果表明,Lc WAX2基因参与烷烃类物质的合成,可能在延缓荔枝果皮失水及褐变中起的作用。

武惠桃[8](2018)在《荔枝保鲜剂配方筛选及其保鲜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为无患子科荔枝属亚热带名贵水果,素有“岭南佳果”之美誉。但由于荔枝成熟于高温高湿的盛夏,加上其特殊的果实结构和生理特性,采后极易发生褐变和腐烂。本文以桂味(Litchi chinensis Sonn.cv.Guiwei)、妃子笑(cv.Feizixiao)和怀枝(cv.Huaizhi)三个品种荔枝果实为材料,分别研究了施保克、施保克+曲酸(施+曲)和施保克+油菜素内酯(施+BR)在荔枝上的保鲜效果及其作用的可能机理,再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方案筛选出可有效减轻荔枝果皮褐变和腐烂的保鲜剂配方;测定了不同处理贮藏过程中果肉营养品质指标、果皮褐变指数、色度、花色苷含量、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p H值以及过氧化物酶(POD)、漆酶(Lac)和几丁质酶(CHI)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如下:1.与对照(CK)和‘施保克’处理相比,‘施+曲’处理明显延缓了果皮褐变指数的增加,维持了较高的色度L*、a*、C*和花色苷含量;延缓了果肉可滴定酸(TA)和维生素C(Vc)含量的下降,但对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变化无明显影响;延缓了果实失重率及果皮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和p H值的上升;提高了POD和Lac活性,但对CHI活性无明显影响。2.与CK和‘施保克’处理相比,‘施+BR’处理显着延缓了荔枝果皮褐变指数的增加,维持了较高的色度L*、a*、C*值和花色苷含量;抑制了果肉TA和Vc含量的下降,对TSS的含量变化无明显影响;延缓了果实失重率及果皮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和p H值的上升;提高了POD、Lac和CHI活性。3.在常温贮藏条件下,‘施+曲’处理的防褐效果优于‘施+BR’处理;而低温贮藏条件下,‘施+BR’处理的防褐效果优于‘施+曲’处理。4.‘施+曲’和‘施+BR’处理的防褐效果对不同荔枝品种有一定差异,总的来说,两个处理在延缓褐变效果上‘怀枝’优于‘妃子笑’荔枝。5.通过正交试验的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中可以得出本试验中最佳的荔枝保鲜配方为500 mg/L施保克、0.75%曲酸、0.20%生防1号和50μmol/L油菜素内酯。研究表明,‘施+曲’和‘施+BR’处理能够显着抑制荔枝果皮的褐变,且能维持较高的风味品质,延长了果实的货架期。

吴怡彤[9](2018)在《荔枝物流保鲜技术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的特产水果之一,荔枝成熟于高温的夏季,加之其特殊生理结构和特性,采后极易发生褐变,使荔枝采后的商业价值和贮藏时间大幅度降低。我国作为农产品生产大国,以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业务作为农产品销售的新渠道,对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有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冷链运输尚未完善,就荔枝产业的生鲜物流而言,荔枝北运仍需要泡沫箱加冰作为主要保鲜手段。近年来,荔枝物流保鲜技术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不同预冷程度或不同加冰量的保鲜效果,往往单一的操作方法不能达到预期的贮藏效果;且果农在实际操作中的对加冰量和预冷程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影响经济效益。实验以预冷程度、加冰量及有无果枝处理对物流保鲜中荔枝温度、品质与生理的影响进行探究,为生产上找到科学延长荔枝物流保鲜效果的方法提供依据,以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指导荔枝物流包装的操作,实现果农增收。本试验以‘怀枝’荔枝作为实验材料,以不同预冷程度(不预冷、预冷到15℃、预冷到10℃、预冷到5℃)、不同加冰量(加冰0 g、500 g、625 g、833 g)、果实带果枝情况(果实带枝包装、果实不带枝包装)作为试验因素,生成L16(34)正交设计。试验选择以聚乙烯袋包装2.5 kg荔枝后,密封于泡沫箱内作为物流运输的包装,研究不同因素对荔枝贮藏过程中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并设置3 d、5 d模拟不同运输时间,并在开箱后进行货架期观测。对3 d开箱荔枝货架期0、4、6 d和5 d开箱荔枝货架期0、3、5 d内所测得的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3 d货架期和5 d货架期荔枝各指标的综合值,并结合模拟物流运输中泡沫箱内的最低温度、低温维持时长、最低温出现时间进行正交试验的直观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预冷处理可以有效降低果实温度,通过直观分析可以看出,在模拟物流运输的3 d、5 d路程中,预冷处理过的果实在泡沫箱内温度更为稳定,长时间的低温对维持果实的商品率、果皮相对电导率、果肉营养成分都有较好的效果。预冷到15℃的果实在货架期内维持较高的果肉维生素C(Vc)含量;预冷到10℃的果实在货架期内果皮膜透性较低;预冷到5℃的果实在货架期内整体维持了果实较高的商品率和果肉可滴定酸(TA)含量。2、加冰量主要决定了模拟物流途中泡沫箱内的最低温度、最低温时长及最低温出现时间,并且对3 d、5 d开箱货架期内综合果实褐变指数、商品率、腐烂率、果皮膜透性、色度L*值的保持很有帮助。加冰量625 g和加冰量833 g的处理,使模拟运输途中箱内果实的最低温度越低、温度下降速度越快、较低温度持续的时间越长,较为稳定的温度对维持果实货架期的外观、营养品质非常有效;同时,有效降低了货架期中的腐烂率,使果实维持较高的商品率及商品价值。3、荔枝果实包装时是否带枝不直接影响模拟物流运输中泡沫箱内的温度变化,但对果实褐变指数、果皮颜色及果肉营养成分影响极大。不带枝条包装的荔枝果实在3 d、5 d开箱货架期能减缓果实褐变,使色度值L*值、a*值、C*值都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有效减少了货架期内果肉营养成分的损失,使得果肉的TA含量、Vc含量及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都维持在较高水平。4、在‘怀枝’荔枝货架期观测中,经过冰水预冷、低温运输且果实不带枝的荔枝果实与未经处理的果实相比,其货架期内果实褐变指数、腐烂率及膜透性的上升速率更为缓慢;有效减慢货架期内果实商品率、色度值L*值、a*值、C*值及TA含量的下降,并有效保持花色素苷含量的稳定。5、在‘怀枝’荔枝货架期观测中,果皮花色素苷含量在货架期内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其中未经预冷、物流运输中泡沫箱不加冰且果实带枝的处理,货架期内花色素苷含量的下降速率明显大于预冷、低温运输且果实不带枝的处理。随着货架期的延长,果皮漆酶活性前期整体呈上升趋势,货架后期果实褐变指数与腐烂率加剧,漆酶活性出现轻微下降。果肉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在货架期内呈下降趋势;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变化与果肉TA含量变化基本一致,随着货架时间的延长整体呈下降趋势;乙醇脱氢酶(ADH)活性在货架前期呈现降低趋势,后期活性轻微上升。6、根据物流时间和货架期要求不同,其适宜的方案有所不同。以“冰水预冷到15℃,加冰625 g,果实不带枝”或“冰水预冷到5℃,不加冰,果实带枝”处理适合作为运输路程3 d预计销售4 d的物流处理方案;“冰水预冷到15℃,加冰500 g,果实不带枝”或“冰水预冷到10℃,加冰625 g,果实不带枝”处理适合作为运输路程3 d预计销售6 d的物流处理方案;“冰水预冷到15℃,加冰833 g,果实不带枝”或“冰水预冷到10℃,加冰500 g,果实不带枝”处理适合作为运输路程5 d预计销售3d的物流处理方案;“冰水预冷到15℃,加冰500 g,果实不带枝”或“冰水预冷到10℃,加冰833 g,果实不带枝”处理适合作为运输路程5 d预计销售5 d的物流处理方案。

党朝霞[10](2017)在《漆酶在龙眼果皮褐变中的作用及湿度调控处理对荔枝贮藏效果的影响》文中提出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和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优势特色水果。采后极易果皮褐变、品质劣变和腐烂而使货架期很短,不耐贮运,严重限制了龙眼和荔枝的贮运和销售。其中,影响龙眼和荔枝贮运和出口销售的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果皮的迅速褐变。国内外对龙眼和荔枝果皮褐变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很多不易解释的问题。本课题组报道了漆酶通过催化表儿茶素的氧化介导花色素苷的降解,从而在荔枝果皮褐变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龙眼果皮是否存在漆酶目前尚无报道。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以‘石硖’龙眼果实为材料,比较了熏硫处理对采后龙眼果皮褐变及其漆酶活性的影响,并从果皮中分离和纯化了龙眼漆酶,研究了其酶学性质,以探讨漆酶在龙眼果皮褐变中的作用。此外,还从湿度调控处理的角度,以‘白蜡’荔枝和‘黑叶’荔枝为材料,探讨了新型聚丙烯胺复合湿度调节剂处理对采后荔枝果实保鲜效果的影响。旨在为龙眼和荔枝的采后保鲜技术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Na2S2O5(焦亚硫酸钠)与稀HCl反应释放出SO2的方法,计算好释放SO2含量为2%,对新鲜龙眼进行熏硫处理(每个处理设定三个样品重复)。对硫处理后的龙眼及对照组的龙眼的龙眼色泽、果肉自溶指数、果皮褐色产物、龙眼果皮漆酶活力的测定可知:硫处理可以抑制漆酶的活力从而延缓龙眼采后果皮褐变及果肉腐烂。2.通过硫酸铵分级盐析、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柱层析和Sephadex G-200凝胶过滤层析分离后,从新鲜龙眼果皮中得到了纯化倍数为65.2的表儿茶素降解酶,经SDS-PAGE凝胶电泳,测定的分子量约为110 kDa左右,近似与荔枝漆酶大小;进一步经过漆酶特异性抗体Western blot检测确定其为漆酶。3.研究了龙眼漆酶的酶学性质,发现龙眼漆酶最适反应温度为40oC,在不同温度下保温60 min,发现在20-40oC温度范围内活力比较稳定,达到或超过50oC后,漆酶活性急剧下降;最适反应pH值为6,在pH 5.5-8.0范围内比较稳定,表现出较强的耐酸碱性。通过龙眼漆酶对表儿茶素、儿茶素、绿原酸、4-甲基-邻苯二酚的Km值测定可知,该酶对这几种底物都有一定的亲和力。漆酶对等底物都有较强的亲和力。选取Na2SO3、植酸、乙醇、EDTA、曲酸、L-半胱氨酸6种具有代表性的抑制剂,以表儿茶素为底物进行酶促反应,发现Na2SO3和L-半胱氨酸对龙眼漆酶有极强的抑制效果。选常见金属离子Fe2+、Fe3+、Go2+、Mg2+、K+、Ba2+、Zn2+、Cu2+、Ca2+研究了金属离子在对漆酶的作用,发现0.1 mol/LBa2+离子对龙眼漆酶有激活作用,其他金属离子则对漆酶有较弱的抑制作用。4.聚丙烯酰胺新型复合湿度调节剂有较高的吸水能力。通过加入不同量的复合湿度调节剂对‘白蜡’荔枝和‘黑叶’荔枝进行湿度调控处理,发现复合湿度调节剂加入量为5.0 g对荔枝(20个,450 g左右)保鲜效果最好,同时,通过花色素苷含量、TSS、Vc、TA含量的测定得出,添加5.0 g湿度调节剂处理在贮藏期间仍能较好保持荔枝果实的外观和营养品质。综合考虑,复合湿度调节剂添加量为5.0 g能对荔枝(20个,450 g左右)起到较好的湿度调控作用。

二、荔枝果皮褐变机理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荔枝果皮褐变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外源褪黑素对荔枝采后褐变和病害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荔枝采后贮藏保鲜研究进展
        1.1.1 荔枝概述
        1.1.2 荔枝采后生理研究现状
        1.1.3 荔枝采后霜疫霉病研究现状
        1.1.4 荔枝采后保鲜技术
    1.2 褪黑素及其研究进展
        1.2.1 褪黑素概述
        1.2.2 褪黑素对果实采后生理品质及抗病性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果实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荔枝采后褐变的影响研究
        2.2.1 果实的处理方法
        2.2.2 褐变指数测定
        2.2.3 果皮色泽测定
        2.2.4 膜透性测定
        2.2.5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荔枝果实膜脂代谢的影响
        2.2.6 荔枝果实能量代谢分析
    2.3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P.litchii的抑制作用分析
        2.3.1 In vitro抑菌活性测定
        2.3.2 In vivo抑菌力测定
        2.3.3 荔枝果实能量代谢分析
        2.3.4 荔枝果实苯丙烷代谢途径分析
        2.3.5 荔枝果实磷酸戊糖代谢途径分析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荔枝采后生理品质的影响研究
        3.1.1 褪黑素处理对荔枝果皮褐变指数的影响
        3.1.2 褪黑素处理对荔枝果皮色泽的影响
        3.1.3 褪黑素处理对荔枝果皮膜透性的影响
        3.1.4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荔枝果实膜脂代谢的影响
        3.1.5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荔枝果皮能量代谢的影响
    3.2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荔枝霜疫霉菌的作用效果研究
        3.2.1 褪黑素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
        3.2.2 外源褪黑素对采后荔枝果实霜疫霉病的的抑菌作用(In vivo)
        3.2.3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荔枝果实损伤接种P.litchii后能量代谢的影响
        3.2.4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荔枝果实损伤接种P.litchii后苯丙烷代谢的影响
        3.2.5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果实接种后磷酸戊糖途径的影响
4 讨论
    4.1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荔枝果实采后褐变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4.1.1 褪黑素处理对荔枝果皮褐变指数和色泽的影响
        4.1.2 褪黑素处理对荔枝果实膜脂代谢的影响
        4.1.3 褪黑素处理对荔枝果皮能量代谢的影响
    4.2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P.litchii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
        4.2.1 褪黑素对P.litchii的抑菌效果
        4.2.2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接种后荔枝果实能量代谢的影响
        4.2.3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接种后荔枝果实苯丙烷代谢途径的影响
        4.2.4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接种后荔枝果实磷酸戊糖代谢途径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不同MA包装对荔枝采后贮藏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荔枝概况
    2 荔枝采后生理研究进展
        2.1 采后褐变生理
        2.1.1 酶促褐变
        2.1.2 果皮多酚类物质
        2.1.3 果皮失水与果皮渍水
        2.1.4 微生物引起的病变
        2.1.5 生理代谢活动
        2.2 荔枝果实采后糖酸代谢
    3 荔枝贮藏保鲜研究进展
        3.1 低温贮藏保鲜
        3.2 气调贮藏保鲜
        3.3 热处理保鲜
        3.4 果实预冷和冷链运输
        3.5 化学药剂保鲜
        3.6 涂膜处理保鲜
    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不同MA贮藏处理对包装袋内气体浓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处理
        1.2 仪器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25℃包装贮藏期间气体浓度的变化
        2.2 低温贮藏期间气体浓度的变化
        2.2.1 乌叶’低温贮藏期间O_2浓度的变化
        2.2.2 乌叶’低温贮藏期间CO_2浓度的变化
        2.2.3 ‘元红’低温贮藏期间O_2浓度的变化
        2.2.4 ‘元红’低温贮藏期间CO_2浓度的变化
    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MA贮藏对荔枝果实品质指标的影响
    第一节 荔枝果实糖及有机酸UPLC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处理
        1.2 仪器与试剂
        1.3 荔枝果实糖酸组分的提取测定
        1.3.1 荔枝果实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的提取方法
        1.3.2 UPLC-ELSD可溶性糖方法的建立
        1.3.3 UPLC-MS有机酸方法的建立
        1.3.4 可溶性糖定量分析
        1.3.5 有机酸定量分析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UPLC-ELSD条件优化
        2.2 UPLC-MS条件优化
        2.3 可溶性糖组分UPLC-ELSD分析
        2.4 有机酸组分UPLC-MS分析
    第二节 不同MA贮藏对荔枝采后品质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处理
        1.2 仪器与试剂
        1.3 荔枝果实外观指标的测定
        1.4 荔枝假种皮糖酸含量的提取测定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MA贮藏处理对果实褐变指数的影响
        2.2 不同MA贮藏处理对果实霉变率的影响
        2.3 不同MA贮藏处理对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2.4 不同MA贮藏处理对果实含水量的影响
        2.5 不同MA贮藏处理对果实TSS的影响
        2.6 不同MA贮藏对果肉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6.1 不同MA贮藏对果肉果糖含量的影响
        2.6.2 不同MA贮藏对果肉葡萄糖含量的影响
        2.6.3 不同MA贮藏对果肉蔗糖含量的影响
        2.6.4 不同MA贮藏对果肉总糖含量的影响
        2.7 不同MA贮藏对果肉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2.7.1 不同MA贮藏对果肉苹果酸含量的影响
        2.7.2 不同MA贮藏对果肉富马酸含量的影响
        2.7.3 不同MA贮藏对果肉草酸含量的影响
        2.7.4 不同MA贮藏对果肉乳酸含量的影响
        2.7.5 不同MA贮藏对果肉总酸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MA贮藏处理对荔枝采后果皮生理生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处理
        1.2 仪器与试剂
        1.3 荔枝果皮电渗率的测定
        1.4 酶液提取测定方法
        1.4.1 可溶态POD及 PPO的提取
        1.4.2 结合态POD的提取
        1.4.3 POD活性的测定
        1.4.4 PPO活性的测定
        1.4.5 乙醇脱氢酶酶液提取测定方法
        1.5 荔枝果皮总酚粗提物提取及UPLC-MS分析
        1.5.1 荔枝果皮总酚粗提物的提取
        1.5.2 酚类定量分析
        1.5.3 UPLC-MS检测条件的建立
        1.6 荔枝果皮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的提取测定
        1.7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MA贮藏处理对电渗率的影响
        2.2 贮藏期间果皮PPO活性的变化
        2.3 贮藏期间果皮SPOD活性的变化
        2.4 贮藏期间果皮BPOD活性的变化
        2.5 贮藏期间果皮ADH的活性变化
        2.6 荔枝果皮酚类物质UPLC-MS分析
        2.6.1 酚类物质UPLC-MS定量分析
        2.6.2 贮藏期间荔枝果皮(-)-表儿茶素含量的变化
        2.6.3 贮藏期间荔枝果皮(+)-儿茶素含量的变化
        2.6.4 贮藏期间荔枝果皮原花青素A2含量的变化
        2.6.5 贮藏期间荔枝果皮原花青素B2含量的变化
        2.6.6 贮藏期间荔枝果皮原花青素B4含量的变化
        2.6.7 贮藏期间荔枝果皮原花青素B1含量的变化
        2.6.8 贮藏期间荔枝果皮花色苷含量的变化
        2.6.9 贮藏期间荔枝果皮芦丁含量的变化
        2.6.10 贮藏期间荔枝果皮原花青素三聚体含量的变化
        2.7 荔枝果皮可溶性糖组分的变化
        2.7.1 荔枝果皮果糖含量的变化
        2.7.2 荔枝果皮葡萄糖含量的变化
        2.7.3 荔枝果皮蔗糖含量的变化
        2.7.4 荔枝果皮总糖含量的变化
        2.8 荔枝果皮有机酸组分含量的变化
        2.8.1 荔枝果皮莽草酸含量的变化
        2.8.2 荔枝果皮奎尼酸含量的变化
        2.8.3 荔枝果皮苹果酸含量的变化
        2.8.4 荔枝果皮富马酸含量的变化
        2.8.5 荔枝果皮柠檬酸含量的变化
        2.8.6 荔枝果皮酒石酸含量的变化
        2.8.7 荔枝果皮琥珀酸含量的变化
        2.8.8 荔枝果皮乳酸含量的变化
        2.8.9 荔枝果皮总酸含量的变化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
致谢

(3)荔枝果皮漆酶介导的单宁缩合与果皮褐变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及英汉对照
1 前言
    1.1 荔枝果皮褐变机理研究进展
        1.1.1 酶促褐变被认为是荔枝果皮褐变的主要原因
        1.1.2 荔枝果皮褐变的关键酶是漆酶而非通常所认为的PPO
        1.1.3 荔枝果皮褐变与单宁缩合度密切相关
    1.2 LAC的底物多样性
    1.3 单宁缩合机理的研究进展
        1.3.1 单宁缩合机理对的研究价值
        1.3.2 单宁的缩合机理仍然被认为是一个“谜”
    1.4 酶促反应动力学
        1.4.1 酶的抑制作用模型
        1.4.2 双底物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1.4.3 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及处理
    2.2 方法
        2.2.1 荔枝果皮可提取多酚(EPP)的分析
        2.2.1.1 荔枝果皮EPP的提取
        2.2.1.2 HPLC分析荔枝果皮EPP物质
        2.2.1.3 荔枝果皮完全褐变时期EPP提取液内标HPLC检测
        2.2.1.4 液相-质谱(LC-MS)联用进行EPP物质鉴定
        2.2.1.5 荔枝果皮褐变过程中EPP含量变化
        2.2.2 荔枝果皮LAC和天然底物的纯化
        2.2.2.1 荔枝果皮LAC的提取
        2.2.2.2 荔枝果皮LAC的分离纯化
        2.2.2.3 LAC的纯度和活性胶检测
        2.2.2.4 荔枝果皮花色素苷的提取和纯化
        2.2.3 荔枝果皮LAC对不同底物的酶学动力学分析
        2.2.3.1 单底物酶学动力学测定
        2.2.3.2 双底物反应动力学初速度测定
        2.2.3.3 Rutin和 EC双底物Km值测定
        2.2.3.4 Cy3R和 Epicatechin双底物Km值测定
        2.2.4 荔枝果皮LAC催化各种单体底物的体外反应及其产物分析
        2.2.4.1 LAC催化EC体外反应产物物质鉴定
        2.2.4.2 荔枝果皮LAC体外反应平均聚合度
        2.2.4.3 LAC催化双底物体外反应产物物质鉴定
        2.2.4.4 Cy3R和 Rutin对 lac催化EC反应的影响
        2.2.4.5 体外反应所得产物沉淀重量比较
        2.2.5 荔枝果皮LAC催化二聚体、三聚体底物的体外反应及其产物分析
        2.2.5.1 LAC催化荔枝果皮天然产物反应
        2.2.5.2 LAC催化二聚体、三聚体体外反应
        2.2.6 体外化合产物与果皮成分比较
3 结果与分析
    3.1 荔枝果皮EPP分析
        3.1.1 不同褐变程度荔枝果皮EPP提取物的差异
        3.1.2 分析不同褐变程度荔枝果皮EPP物质种类的差异
        3.1.2.1 HPLC分析不同褐变程度荔枝果皮EPP物质
        3.1.2.2 荔枝果皮EPP提取物与标样的光谱对比
        3.1.2.3 荔枝果皮完全褐变时期EPP提取液内标HPLC检测
        3.1.2.4 荔枝果皮EPP未知物的LC-MS鉴定
        3.1.3 不同褐变程度荔枝果皮EPP物质的含量变化
        3.1.3.1 不同褐变程度荔枝果皮中几种已知EPP的含量变化
        3.1.3.2 不同褐变程度果皮中几种未知物质EPP的含量变化
    3.2 荔枝果皮LAC和天然底物的纯化
        3.2.1 LAC的纯化与鉴定
        3.2.1.1 DEAE 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荔枝LAC
        3.2.1.2 Sephadex G200 葡聚糖凝胶过滤层析分离荔枝LAC
        3.2.1.3 LAC的纯度和活性胶检测
        3.2.2 荔枝果皮花色素苷的分离纯化
    3.3 荔枝果皮LAC对不同底物的酶学动力学分析
        3.3.1 单底物Km值测定
        3.3.2 双底物Km值测定
        3.3.2.1 LAC催化EC体外反应初速度测定
        3.3.2.2 Rutin和 EC双底物Km值测定
        3.3.2.3 Cy3R和 EC双底物Km值测定
    3.4 荔枝果皮LAC催化各种单体底物的体外反应及其产物分析
        3.4.1 LAC催化EC体外反应产物液质鉴定
        3.4.2 LAC催化EC体外反应平均聚合度(m DP)测定
        3.4.3 LAC催化Cy3R与 EC体外反应产物液质鉴定
        3.4.4 LAC催化含Rutin的 EC体外反应产物液质鉴定
        3.4.5 Cy3R和 Rutin对 LAC催化EC反应的影响
        3.4.5.1 LAC底物体外反应体系
        3.4.5.2 LAC催化Rutin和 EC体外反应中Rutin的含量变化
        3.4.5.3 LAC催化Cy3R和 EC体外反应中Cy3R的含量变化
        3.4.5.4 LAC催化Cy3R、Rutin和 EC体外反应中EC的含量变化
        3.4.6 体外反应沉淀重量比较
    3.5 荔枝果皮LAC催化二聚体、三聚体底物的体外反应
        3.5.1 LAC催化荔枝果皮天然产物反应
        3.5.2 LAC催化二聚体、三聚体反应
        3.5.2.1 LAC催化原花青素A2体外反应
        3.5.2.2 LAC催化原花青素B1体外反应
        3.5.2.3 LAC催化原花青素B2体外反应
        3.5.2.4 LAC催化原花青素C1体外反应
    3.6 荔枝果皮LAC催化多种底物的体外反应产物与果皮褐变产物的比较
4 讨论
    4.1 荔枝果皮褐变过程中原花青素低聚物的分析
    4.2 体外反应体系的建立及其在褐变研究中的作用
    4.3 LAC催化的体外反应产物与荔枝果皮褐变过程中提取物的比较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4)防治荔枝霜疫病的生防菌筛选及防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前言
    1.1 荔枝霜疫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1.1 荔枝霜疫病的研究进展
        1.1.2 荔枝霜疫病的防治研究
        1.1.3 荔枝霜疫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1.4 生物防治的生防机理
    1.2 微生态重置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1.2.1 微生物的微生态重置效应
        1.2.2 微生态重置的研究进展
        1.2.3 研究展望
    1.3 微生物VOCS诱导植物抗病机制研究进展
        1.3.1 VOCs的定义和发生
        1.3.2 VOCs和植物的抗病
        1.3.3 Priming和植物的抗病性
        1.3.4 VOCs诱导Priming的机制
        1.3.5 研究展望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防治荔枝霜疫病的生防细菌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本采集、分离和保存
        2.2.2 水解酶和代谢产物活性测定
        2.2.3 颉颃活性测定
        2.2.4 赋值评估
        2.2.5 指纹图谱聚类和16sRNA测序分析
        2.2.6 生防菌对荔枝果实和叶片霜疫病的室内防病和保鲜效果评价
        2.2.7 生防菌对荔枝果实田间-室内条件下霜疫病防病和保鲜效果分析
        2.2.8 生防菌对荔枝果实霜疫病的田间防效评价
        2.2.9 生防菌PP19和SI17对“妃子笑”果实相关酶活性分析
        2.2.10 生防菌PP19和SI17对荔枝果实品质的影响
        2.2.11 数据统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分离和酶活性及颉颃效果分析
        2.3.2 82个BCAs聚类和测序分析
        2.3.3 20个BCAs对室内荔枝果实/叶片霜疫病防效分析
        2.3.4 BCAs对荔枝霜疫病防效分析(2016年)
        2.3.5 BCAs对荔枝果实霜疫病防效分析(2017年)
        2.3.6 BCAs对荔枝果实品质影响分析
        2.3.7 BCAs对荔枝果实酶活性影响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生防菌在荔枝果实上定殖强度及对果皮菌群多样性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方法
        3.2.1 病原菌来源
        3.2.2 BCAs在荔枝果皮定殖能力测定
        3.2.3 PP19和SI17菌悬浮液对“妃子笑”果实相关酶作用分析
        3.2.4 BcPP19对荔枝果皮菌群多样性分析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抗性标记菌株对离体荔枝果实霜疫病防效分析
        3.3.2 生防菌在荔枝果皮定殖能力分析
        3.3.3 PP19和SI17菌悬液对荔枝果实“妃子笑”酶活性影响分析
        3.3.4 PP19对荔枝“淮枝”果皮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生防菌源VOCS的鉴定及对荔枝霜疫病防病效果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病原菌和生防菌制备
        4.2.2 生防菌对采后荔枝果实的防效分析
        4.2.3 生防菌源VOCs对采后荔枝果实的防效分析
        4.2.4 细菌产VOCs的物质成分测定
        4.2.5 单一组分对病原菌平板颉颃效果测定
        4.2.6 VOCs物质组分对荔枝离体果实/叶片防效测定
        4.2.7 生防菌源VOCs对荔枝果实酶活性及相关物质含量分析
        4.2.8 荔枝果皮霜疫霉菌含量检测
        4.2.9 数据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生防菌及其源VOCs对采后荔枝果实霜疫病防效分析
        4.3.2 GC-MS测定菌源VOCs物质组分
        4.3.3 VOCs组分的平板颉颃效果分析
        4.3.4 单组分对室内荔枝离体果实/叶片防效测定
        4.3.5 生防菌源VOCs对采后荔枝果实酶活性影响分析
        4.3.6 生防菌源VOCs对荔枝霜疫霉菌含量的影响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生防菌诱导荔枝果实对霜疫霉抗性的转录组学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病原菌来源
        5.2.2 样本采集
        5.2.3 BcPP19对荔枝果实霜疫霉菌含量影响
        5.2.4 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5.2.5 荔枝果皮总RNA提取与Q-RT-PCR分析
        5.2.6 数据统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荔枝果皮霜疫霉含量分析
        5.3.2 BcPP19诱导荔枝果实对霜疫霉抗性的转录水平分析
        5.3.3 转录组学预测相关调控基因Q-RT-PCR验证
    5.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总结论
    6.1 防治荔枝霜疫病生防菌筛选策略分析
        6.1.1 关于菌株的分离筛选分析
        6.1.2 关于BCAs的赋值评估策略分析
        6.1.3 关于BCAs的生防效果筛选策略分析
        6.1.4 关于BCAs和菌源VOCs招募机制分析
        6.1.5 关于生防菌对抗病保鲜酶效果分析
    6.2 生防菌对荔枝果皮菌群多样性影响
    6.3 生防菌源VOCS及组分对荔枝霜疫病防病机理分析
        6.3.1 关于诱导模式
        6.3.2 关于诱导时间
        6.3.3 关于持续诱导
        6.3.4 关于化学组分防病效果
        6.3.5 关于菌体直接喷雾和源VOCs
    6.4 生防菌转录组测序分析
    6.5 总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申请
附录B:附图和附表

(5)基于荔枝降温特性的蓄冷喷淋预冷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预冷方式对果蔬预冷效果的影响研究进展
        1.2.2 预冷工艺参数对果蔬预冷效果的影响研究进展
        1.2.3 预冷过程中的数学模型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预冷方式荔枝的降温特性及对贮藏品质的影响
    2.1 不同预冷方式荔枝的降温特性
        2.1.1 试验装置及方法
        2.1.1.1 试验装置
        2.1.1.2 试验材料
        2.1.1.3 试验方法
        2.1.2 评价指标
        2.1.2.1 1 /2、3/4、7/8预冷时间
        2.1.2.2 均匀性
        2.1.3 数据统计及分析
        2.1.4 结果与分析
        2.1.4.1 冷库预冷对荔枝预冷效果的影响
        2.1.4.2 浸泡预冷对荔枝预冷效果的影响
        2.1.4.3 喷淋预冷对荔枝预冷效果的影响
        2.1.4.4 不同预冷方式对荔枝预冷效果的影响
    2.2 不同预冷方式对荔枝贮藏品质的影响
        2.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1 试验材料
        2.2.1.2 检测指标与方法
        2.2.2 数据统计及分析
        2.2.3 结果与分析
        2.2.3.1 荔枝果实质量损失率的变化
        2.2.3.2 荔枝果皮褐变指数的变化
        2.2.3.3 荔枝果实好果率的变化
        2.2.3.4 荔枝果皮含水率的变化
        2.2.3.5 荔枝果皮色差的变化
        2.2.3.6 荔枝果实风味的变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荔枝喷淋预冷传热模型
    3.1 数学模型与傅里叶级数解
        3.1.1 模型假设
        3.1.2 数学模型
        3.1.3 模型的近似方程
    3.2 荔枝传热模型的应用
        3.2.1 荔枝喷淋预冷表面传热系数的测定
        3.2.1.1 材料与方法
        3.2.1.2 荔枝几何尺寸
        3.2.1.3 荔枝果实热物性参数的估算
        3.2.1.4 毕渥数与传热系数的测定
        3.2.1.5 荔枝喷淋预冷时间的估算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喷淋预冷工艺参数对荔枝降温特性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及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试验内容与步骤
        4.1.3.1 荔枝喷淋预冷工艺参数单因素试验
        4.1.3.2 荔枝喷淋预冷工艺参数正交试验
    4.2 评价指标
        4.2.1 /8预冷时间
        4.2.2 均匀性
        4.2.3 冷却系数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荔枝喷淋预冷工艺参数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1 喷淋温度对荔枝果实喷淋预冷效果的影响
        4.3.1.2 喷淋流量对单层荔枝喷淋预冷效果的影响
        4.3.1.3 荔枝堆叠层数对喷淋预冷效果的影响
        4.3.2 多层荔枝堆叠对喷淋预冷效果的影响
        4.3.3 荔枝喷淋预冷工艺参数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4.3.3.1 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
        4.3.3.2 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冷水预冷后晾干方式对荔枝贮藏品质的影响
    5.1 试验装置及方法
        5.1.1 试验装置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处理
    5.2 测量指标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风速对通风晾干过程的影响
        5.3.2 不同晾干方式对荔枝贮藏品质的影响
        5.3.2.1 荔枝果实质量损失率和好果率的变化
        5.3.2.2 荔枝果皮含水率的变化
        5.3.2.3 荔枝果皮褐变指数的变化
        5.3.2.4 荔枝果实风味的变化
        5.3.2.5 荔枝果皮色差的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蓄冷喷淋预冷车的设计
    6.1 蓄冷喷淋预冷车的整体设计方案
        6.1.1 设计要求
        6.1.2 基本组成
        6.1.3 工作原理
    6.2 蓄冷喷淋预冷车关键零部件
        6.2.1 蓄冷装置
        6.2.2 喷淋装置
        6.2.3 晾干装置
        6.2.4 传送装置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6)外源苹果多酚对荔枝采后品质及病害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荔枝采后贮藏保鲜研究进展
        1.1.1 荔枝概述
        1.1.2 荔枝采后生理特性
        1.1.3 荔枝采后防腐保鲜技术
    1.2 荔枝采后霜疫霉病及其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1.2.1 荔枝霜疫霉病
        1.2.2 荔枝霜疫霉病的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1.3 苹果多酚及其研究进展
        1.3.1 苹果多酚概述
        1.3.2 苹果多酚中的生物活性成分
        1.3.3 苹果多酚的生理功能及抑菌作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果实
        2.1.2 供试苹果多酚及其配制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供试病原菌及孢子囊悬浮液的配制
        2.1.5 主要试剂(包括试剂盒)
        2.1.6 主要仪器设备
    2.2 外源苹果多酚处理对荔枝采后品质的影响研究
        2.2.1 试验试验果实处理方法
        2.2.2 褐变指数测定
        2.2.3 果皮色泽测定
        2.2.4 失重率
        2.2.5 呼吸速率测定
        2.2.6 糖组分含量测定
        2.2.7 有机酸含量测定
        2.2.8 总酚含量测定
        2.2.9 酚单体含量测定
        2.2.10 抗坏血酸(AsA)含量测定
        2.2.11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测定
        2.2.12 总抗氧化活性测定
    2.3 外源苹果多酚处理对荔枝霜疫霉菌的作用效果研究
        2.3.1 室内毒力测定
        2.3.2 In vivo抑菌力测定
        2.3.3 苹果多酚P. litchii生物量的影响
    2.4 苹果多酚处理对荔枝霜疫霉菌生长发育与形态的影响
        2.4.1 产孢子囊量测定
        2.4.2 孢子囊萌发测定
        2.4.3 孢子囊萌发芽管形态观察
        2.4.4 菌丝生长形态观察
        2.4.5 扫描电镜(SEM)
        2.4.6 透射电镜(TEM)
    2.5 苹果多酚处理对荔枝霜疫霉菌作用位点的研究
        2.5.1 P. litchii孢子囊活性氧(ROS)生成
        2.5.2 P. litchii孢子囊细胞膜完整性测定
        2.5.3 P. litchii菌丝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测定
        2.5.4 P. litchii菌丝DNA含量测定
    2.6 苹果多酚对霜疫霉菌呼吸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2.6.1 P. litchii菌丝还原糖含量变化测定
        2.6.2 苹果多酚对P. litchii呼吸速率的影响
        2.6.3 苹果多酚对P. litchii菌丝ATP酶活力的影响
    2.7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外源苹果多酚处理对荔枝采后品质的影响研究
        3.1.1 苹果多酚处理对荔枝果皮褐变指数的影响
        3.1.2 苹果多酚处理对荔枝果实色泽的影响
        3.1.3 苹果多酚处理对荔枝果实失重和呼吸速率的影响
        3.1.4 苹果多酚处理对荔枝果肉糖组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3.1.5 苹果多酚处理对荔枝果肉有机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3.1.6 苹果多酚处理对荔枝果肉酚单体和总酚含量变化的影响
        3.1.7 苹果多酚处理对荔枝果肉AsA和GSH含量变化的影响
        3.1.8 苹果多酚处理对荔枝果肉总抗氧化活性变化的影响
    3.2 外源苹果多酚处理对荔枝霜疫霉菌的作用效果研究
        3.2.1 菌丝生长抑制率
        3.2.2 苹果多酚对果实P. litchii的抑菌(In vivo)
        3.2.3 苹果多酚对P. litchii菌丝干重的影响
    3.3 苹果多酚对荔枝霜疫霉菌生长发育与形态的影响
        3.3.1 产孢子囊量
        3.3.2 孢子囊萌发及芽管形态
        3.3.3 菌丝形态变化
        3.3.4 菌丝及孢子囊超微形态变化(SEM)
        3.3.5 菌丝超微结构变化(TEM)
    3.4 苹果多酚对荔枝霜疫霉菌作用位点的研究
        3.4.1 P. litchii孢子囊活性氧生成
        3.4.2 P. litchii孢子囊细胞膜完整性
        3.4.3 P. litchii菌丝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测定
        3.4.4 P. litchii菌丝DNA含量变化
    3.5 苹果多酚对霜疫霉菌呼吸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3.5.1 P. litchii菌丝还原糖含量变化测定
        3.5.2 苹果多酚对P. litchii呼吸速率的影响
        3.5.3 苹果多酚对P. litchii菌丝ATP酶活力的影响
4 讨论
    4.1 外源苹果多酚处理对荔枝采后品质的影响研究
        4.1.1 苹果多酚处理对'大丁香'荔枝褐变、色泽、失重和呼吸速率的影响
        4.1.2 苹果多酚处理对'大丁香'荔枝果肉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1.3 苹果多酚处理对'大丁香'荔枝果肉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4.1.4 苹果多酚处理对'大丁香'荔枝果肉酚单体和总酚含量的影响
        4.1.5 苹果多酚处理对'大丁香'荔枝果肉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
        4.1.6 苹果多酚处理对'大丁香'荔枝果实果肉总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4.2 外源苹果多酚处理对荔枝采后病害的影响研究
        4.2.1 苹果多酚处理对P. litchii的作用效果
        4.2.2 苹果多酚处理对P. litchii生长发育与形态的影响
        4.2.3 苹果多酚处理对P. litchii作用位点的研究
        4.2.4 苹果多酚处理对P. litchii呼吸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采后苹果虎皮病和荔枝果皮褐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及英汉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1.1 漆酶的研究进展
        1.1.1 漆酶的来源及生物学功能
        1.1.2 漆酶底物的研究
        1.1.3 温度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1.1.4 pH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1.1.5 金属离子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1.1.6 抑制剂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1.2 苹果采后贮藏期间生理病害的研究进展
        1.2.1 苹果贮藏生理病害简介
        1.2.2 苹果虎皮病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2.3 苹果虎皮病的预防措施
    1.3 漆酶与荔枝果皮褐变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1.4 植物表皮蜡质合成的研究进展
        1.4.1 植物蜡质的主要组分
        1.4.2 植物蜡质的主要功能
        1.4.3 蜡质合成途径的研究
    1.5 荔枝果实褐变与果皮蜡质及果皮失水的关系
        1.5.1 蜡质与果皮失水的关系
        1.5.2 荔枝果实褐变与蜡质的关系
        1.5.3 采后预防荔枝褐变的措施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采后苹果虎皮病代谢组学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植物材料
        2.2.2 仪器与试剂
        2.2.3 苹果代谢化合物的LC-MS分析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苹果冷藏期间酚类化合物的鉴定
        2.3.2 苹果冷藏期间虎皮病发生过程中代谢化合物的鉴定
        2.3.3 采后苹果虎皮病与代谢物的PCA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采后苹果虎皮病与漆酶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关系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苹果漆酶基因全长的获得
        3.3.2 DPA、1-MCP处理对苹果漆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3.3.3 DPA、1-MCP处理对苹果漆酶活力的影响
        3.3.4 DPA、1-MCP处理对苹果酚类物质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荔枝果皮褐变关键酶-漆酶底物的分离纯化及其积累规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荔枝果皮粗提液制备和纯化
        4.2.3 P1-P4 组分中化合物的HPLC-ESI-MS/MS鉴定
        4.2.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儿茶素类和原花青素类化合物的含量
        4.2.5 荧光定量分析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漆酶与底物表儿茶素反应后的质谱鉴定
        4.3.2 P1-P4 组分的HPLC鉴定
        4.3.3 P1–P4 组分中化合物的LC-MS鉴定
        4.3.4 荔枝发育期间儿茶素和原花青素含量的变化
        4.3.5 荔枝发育期间儿茶素和花色素苷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变化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采后荔枝果皮褐变与表皮蜡质的关系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果皮褐变程度评价
        5.2.3 果实失重率、果皮厚度和含水量的测定
        5.2.4 果皮花色素苷含量的测定
        5.2.5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5.2.6 蜡质总量的测定
        5.2.7 蜡质结构的观察
        5.2.8 荔枝果皮总RNA的提取、去基因组及检测
        5.2.9 反转录cDNA第一链的合成
        5.2.10 荔枝果皮蜡质合成相关基因的cDNA片段的扩增和检测
        5.2.11 目的片段回收
        5.2.12 与载体连接
        5.2.13 转化
        5.2.14 阳性克隆的鉴定
        5.2.15 阳性克隆的测序
        5.2.16 荔枝果皮蜡质合成相关基因的cDNA3’末端克隆
        5.2.17 荧光定量模板cDNA的合成
        5.2.18 荧光定量的引物设计与合成
        5.2.19 引物的验证与优化
        5.2.20 标准曲线的制定
        5.2.21 cDNA模板的合成及均一化
        5.2.22 荔枝果皮蜡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荧光定量表达
        5.2.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荔枝发育期间果皮厚度与蜡质总量的变化
        5.3.2 荔枝发育期间蜡质结构的观察
        5.3.3 荔枝贮藏期间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
        5.3.4 总RNA的提取
        5.3.5 荔枝蜡质合成相关基因克隆
        5.3.6 阳性克隆的测序结果及同源性分析
        5.3.7 荔枝果皮蜡质合成相关基因3’末端cDNA克隆
        5.3.8 荔枝发育期间蜡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5.3.9 荔枝贮藏期间蜡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荔枝果皮蜡质合成关键基因LcWAX2功能的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植物材料
        6.2.2 试剂
        6.2.3 仪器
        6.2.4 载体及菌株
        6.2.5 实验方法
        6.2.6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荔枝果皮蜡质合成基因Lc WAX2 ORF的克隆
        6.3.2 p Cambia35tlegyfps-Lc WAX2 载体的构建
        6.3.3 过表达载体p B2GW7-Lc WXA2 的构建
        6.3.4 LcWAX2基因全长克隆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6.3.5 荔枝LcWAX2的亚细胞定位
        6.3.6 转基因番茄植株的获得
        6.3.7 T1代转基因番茄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及阳性植株的鉴定结果
        6.3.8 荧光定量检测过表达株系
        6.3.9 过表达LcWAX2基因对果实外观的影响
        6.3.10 过表达LcWAX2基因对番茄果实蜡质总量的影响
        6.3.11 过表达LcWAX2基因对番茄果实蜡质组分的影响
        6.3.12 过表达LcWAX2基因对番茄果实皮孔蜡质结构的影响
        6.3.13 过表达LcWAX2基因对转基因番茄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结论、创新之处和展望
    7.1 全文结论
    7.2 本论文创新之处
    7.3 本论文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奖励
附录 A 采后苹果虎皮病部分代谢物鉴定的色谱图
附录 B 荔枝果皮蜡质合成相关基因的测序结果
附录 C 荔枝果皮蜡质合成相关基因及儿茶素合成相关基因标准曲线
附录 D 苹果漆酶基因Real-time PCR标准曲线

(8)荔枝保鲜剂配方筛选及其保鲜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荔枝采后贮藏保鲜研究进展
        1.1.1 荔枝采后品质劣变的原因与规律
        1.1.2 荔枝采后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1.2 本研究拟采用的保鲜剂及其研究进展
        1.2.1 防腐类
        1.2.2 防褐类
        1.2.3 生物防治类
        1.2.4 植物激素类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处理
        2.1.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单因素试验
        2.2.2 正交试验设计
        2.2.3 优势配方效果试验采后处理及贮藏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外观色泽及腐烂相关指标的测定
        2.3.2 果实果皮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
        2.3.3 果肉品质指标的测定
        2.3.4 果皮相关酶活性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作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3.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2.1 正交试验各处理组对‘桂味’荔枝外观指标的影响
        3.2.2 正交试验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2.3 多变量检验分析
        3.2.4 正交试验方差分析
        3.2.5 正交试验直观分析
    3.3 不同处理对‘妃子笑’荔枝常温和低温贮藏下保鲜效果的比较
        3.3.1 不同处理对‘妃子笑’荔枝外观色泽及腐烂相关指标的影响
        3.3.2 不同处理对‘妃子笑’荔枝果实果皮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3.3.3 不同处理对‘妃子笑’荔枝果肉品质指标的影响
        3.3.4 不同处理对‘妃子笑’荔枝果皮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对‘怀枝’荔枝常温和低温贮藏下保鲜效果的比较
        3.4.1 不同处理对‘怀枝’荔枝外观色泽及腐烂相关指标的影响
        3.4.2 不同处理对‘怀枝’荔枝果实果皮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3.4.3 不同处理对‘怀枝’荔枝果肉品质指标的影响
        3.4.4 不同处理对‘怀枝’荔枝果皮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正交试验结果讨论
    4.2 优势配方效果试验结果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荔枝物流保鲜技术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荔枝采后面临的主要问题
    1.2 荔枝采后主要贮藏方式和保鲜技术
        1.2.1 低温及包装保鲜技术
        1.2.2 气调保鲜技术
        1.2.3 热处理保鲜技术
        1.2.4 化学保鲜剂
        1.2.5 生物保鲜剂
        1.2.6 其他荔枝保鲜技术
    1.3 物流保鲜技术在果蔬方面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处理方法
        2.2.3 荔枝果皮褐变指数的评定
        2.2.4 荔枝商品率与腐烂率的评定
        2.2.5 荔枝果皮颜色的测定
        2.2.6 荔枝果肉可溶性固形物(TSS)和可滴定酸(TA)含量的测定
        2.2.7 荔枝果肉维生素C(Vc)含量的测定
        2.2.8 荔枝果皮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2.2.9 荔枝果皮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2.2.10 荔枝果皮漆酶活性的测定
        2.2.11 荔枝果肉呼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开箱时间对模拟物流中荔枝外观品质的影响
    3.2 不同开箱时间对模拟物流中荔枝营养品质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对物流期间泡沫箱内荔枝果实温度的影响
        3.3.1 3d开箱处理在物流期间荔枝果实温度的比较
        3.3.2 5d开箱处理在物流期间荔枝果实温度的比较
    3.4 不同开箱时间对货架期间荔枝外观品质的影响
        3.4.1 不同开箱时间对货架期间荔枝果皮褐变指数的影响
        3.4.2 不同开箱时间对货架期间荔枝果实腐烂率的影响
        3.4.3 不同开箱时间对货架期间荔枝果实商品率影响
        3.4.4 不同开箱时间对货架期间荔枝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3.5 不同开箱时间对货架期间荔枝营养品质的影响
        3.5.1 不同开箱时间对货架期间荔枝果肉TA含量的影响
        3.5.2 不同开箱时间对货架期间荔枝果肉Vc含量的影响
        3.5.3 不同开箱时间对货架期荔枝果肉TSS含量的影响
        3.5.4 不同开箱时间对货架期间荔枝果皮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5.5 不同开箱时间对货架期荔枝果实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6 不同因素和水平对货架期间荔枝果实品质的影响
        3.6.1 不同处理对货架期荔枝果实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直观分析
        3.6.2 不同因素及水平对货架期间荔枝品质的影响
    3.7 不同处理因素与优势水平筛选组合
        3.7.1 不同开箱时间下的优势处理筛选
        3.7.2 3d开箱后不同货架期的优势处理筛选
        3.7.3 5d开箱后不同货架期的优势处理筛选
    3.8 比较不同开箱时间处理中优势处理的果实品质
        3.8.1 不同开箱时间对货架期间果皮褐变指数的影响
        3.8.2 不同开箱时间对货架期间果实腐烂率的影响
        3.8.3 不同开箱时间对货架期间果实商品率的影响
        3.8.4 不同开箱时间对货架期间果皮L*值的影响
        3.8.5 不同开箱时间对货架期间果皮a*值的影响
        3.8.6 不同开箱时间对货架期间果皮C*值的影响
        3.8.7 不同开箱时间对货架期间果肉TA含量的影响
        3.8.8 不同开箱时间对货架期间果肉Vc含量的影响
        3.8.9 不同开箱时间对货架期间果肉TSS含量的影响
        3.8.10 不同开箱时间对货架期间果皮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8.11 不同开箱时间对货架期间果皮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3.8.12 不同开箱时间对货架期间果皮漆酶活性的影响
        3.8.13 不同开箱时间对货架期间果肉APX活性的影响
        3.8.14 不同开箱时间对货架期间果肉MDH活性的影响
        3.8.15 不同开箱时间对货架期间果肉ADH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预冷程度对荔枝果实品质的影响
    4.2 加冰量对荔枝果实品质的影响
    4.3 果枝情况对荔枝果实品质的影响
    4.4 开箱时间及货架期的最佳处理方案
    4.5 物流运输对荔枝货架期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漆酶在龙眼果皮褐变中的作用及湿度调控处理对荔枝贮藏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龙眼和荔枝果皮褐变研究进展
        1.1.2 湿度调节剂在采后果蔬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1.3 二氧化硫处理控制采后果皮褐变研究进展
        1.1.4 漆酶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漆酶在采后龙眼果皮褐变中的作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植物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2.4 龙眼熏硫处理与取样
        2.2.5 龙眼果皮颜色的测定
        2.2.6 龙眼果肉自容指数的测定
        2.2.7 龙眼果皮提取液褐变程度的测定
        2.2.8 龙眼果皮漆酶的提取与活性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常温贮藏条件下熏硫处理对采后龙眼贮藏效果的影响
        2.3.2 低温贮藏条件下熏硫处理对采后龙眼贮藏效果的影响
    2.4 小结
3 龙眼果皮漆酶的酶学性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植物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2.4 龙眼果皮漆酶的初步提取
        3.2.5 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
        3.2.6 Sephadex G-200 凝胶过滤层析
        3.2.7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2.8 龙眼果皮蛋白SDS-PAGE检测酶纯度
        3.2.9 龙眼果皮蛋白western检测
        3.2.10 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3.2.11 酶的热稳定性
        3.2.12 酶的最适反应pH值
        3.2.13 酶的酸碱稳定性
        3.2.14 HPLC鉴定龙眼果皮中的漆酶底物
        3.2.15 米氏常数的测定
        3.2.16 常见抑制剂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3.2.17 常见金属离子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龙眼果皮蛋白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柱分离纯化
        3.3.2 龙眼果皮蛋白Sephadex G-200 凝胶过滤层析
        3.3.3 龙眼果皮蛋白SDS-PAGE检测酶纯度
        3.3.4 活性胶检测酶对表儿茶素的反应
        3.3.5 龙眼果皮蛋白western检测
        3.3.6 龙眼果皮漆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3.3.7 龙眼果皮漆酶的热稳定性
        3.3.8 龙眼果皮漆酶的最适反应pH值
        3.3.9 龙眼果皮漆酶的酸碱稳定性
        3.3.10 龙眼果皮中的漆酶底物的检测
        3.3.11 龙眼果皮漆酶米氏常数的测定
        3.3.12 常见抑制剂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3.3.13 常见金属离子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3.4 小结
4 湿度调控对荔枝贮藏效果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植物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2.4 植物材料采后预处理
        4.2.5 荔枝果实贮藏环境湿度的测定
        4.2.6 果实色度的测定
        4.2.7 褐变指数统计
        4.2.8 果皮花色素苷提取及测定
        4.2.9 果实失重率测定
        4.2.10 果皮含水量测定
        4.2.11 果皮相对电导率测定
        4.2.12 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4.2.13 果肉抗坏血酸含量测定
        4.2.14 TA含量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湿度调节剂处理对荔枝贮藏期间包装内部湿度的影响
        4.3.2 湿度调节剂处理对荔枝果实色度的影响
        4.3.3 湿度调节剂处理对荔枝果实褐变指数的影响
        4.3.4 湿度调节剂处理对荔枝果实花色素苷含量的影响
        4.3.5 湿度调节剂处理对荔枝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4.3.6 湿度调节剂处理对荔枝果实果皮含水量的影响
        4.3.7 湿度调节剂处理对荔枝果实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4.3.8 湿度调节剂处理对荔枝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4.4 小结
5 全文讨论与结论
    5.1 全文讨论
        5.1.1 漆酶在龙眼果皮褐变中的作用
        5.1.2 复合湿度调节剂对荔枝采后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
    5.2 结论
    5.3 本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荔枝果皮褐变机理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源褪黑素对荔枝采后褐变和病害的控制作用[D]. 王甜. 海南大学, 2020(02)
  • [2]不同MA包装对荔枝采后贮藏生理的影响[D]. 蔡灿军.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3]荔枝果皮漆酶介导的单宁缩合与果皮褐变的关系研究[D]. 章欣.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4]防治荔枝霜疫病的生防菌筛选及防病机理研究[D]. 郑丽.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5]基于荔枝降温特性的蓄冷喷淋预冷车设计[D]. 陈明林.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6]外源苹果多酚对荔枝采后品质及病害的影响研究[D]. 苏子寒. 海南大学, 2019(06)
  • [7]采后苹果虎皮病和荔枝果皮褐变的研究[D]. 龚意辉. 华南农业大学, 2018
  • [8]荔枝保鲜剂配方筛选及其保鲜效果的研究[D]. 武惠桃.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9]荔枝物流保鲜技术工艺的研究[D]. 吴怡彤.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10]漆酶在龙眼果皮褐变中的作用及湿度调控处理对荔枝贮藏效果的影响[D]. 党朝霞.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荔枝皮褐变机理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