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塘水库泄洪建筑物安全复核(论文文献综述)
李妍[1](2019)在《基于ArcMAP的五强溪泥沙淤积及其对水库调度影响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水库蓄水区的泥沙不但会淤积于死库容区,也会淤积于兴利库容区,它改变了库容特性,对水库的运行与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直接探测与估算库区的泥沙淤积及其分布,不但费时费力,代价昂贵,在测量精度上也难于保证。因此,一直以来,大部分水库仍然沿用设计阶段的库容特性来进行水库的调度与管理,泥沙淤积影响水库调度与管理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实际上,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技术的发展已为库区泥沙淤积特性的分析提供了技术便利。本文基于ArcMAP地理信息处理技术和五强溪水库2005-2015年的库区影像数据,估算水库的泥沙淤积分布及其变化,并获取复核后的水库库容曲线,进而分析泥沙淤积对水库防洪、发电调度所带来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工作归纳如下:(1)在库区泥沙淤积分析中引入了ArcMAP技术,并使用Pythhon编写脚本文件,运行于ArcMAP中,为校核水库库容曲线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省时的途径。(2)基于五强溪水库近十年的数字高程影像进行了分析研究,其库区泥沙淤积分布以及库容曲线的变化特征表明:十年来,五强溪库区的泥沙淤积占总库容的2.73%,总体呈低高程区大,高高程区小。(3)基于复核前、后的库容曲线,采用百年一遇洪水进行了调洪计算,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为了不降低设计防洪标准,五强溪防洪限制水位应降低0.27m。(4)进行了中长期水库发电调度的建模与求解,并基于五强溪水库枯、平、丰典型年来水月径流,分析了库容曲线变化对水电站发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水库枯、平、丰典型年均值,泥沙淤积至2005年、2015年分别与原始设计水库相比,水库的年均发电效益分别减少了0.44万和0.6万元。
张静松[2](2018)在《望江县芝兰水库除险加固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水库在我国拥有着庞大的数量,累计兴建了9.8万多座,拥有这些水库,江河综合防洪能力不仅得到了增强,而且水资源的调控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在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但是由于水库建设时代背景和年久失修,工程存在各种破坏、侵蚀、老化等病险问题。达不到规范的问题,病险水库由此形成,一方面水库的运行受到了影响,另一方面下游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因此,对病险水库工程进行除险加固设计与研究实乃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在实地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理论计算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芝兰水库主要建筑物存在的病险问题,分为几个以下方面展开研究:我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概况、芝兰水库除险加固存在的主要病险问题分析、芝兰水库的水文气象及工程地质基本情况的简要分析、芝兰水库的特征水位复核及防洪标准复核、芝兰水库的渗流稳定计算分析、结构稳定计算分析及相应的除险加固设计、对坝体加固过程中的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计算、分析和论证,以此为工程方案的理论和最终实践的运行奠定科学性基础和提供依据。从工程实践当中可以看出,对于病险水库的加固政治任务相当繁琐,不易于新建一座水库。随着很多大坝的年久失修,很大一部分的大坝已经失去了当年的运行功能,成为了病险水库。针对这些大坝我们必须要为大坝进行除险加固,本文的设计与研究成果在今后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方面给予同类工程一定的辅助和借鉴作用。
高哲[3](2018)在《称钩河坝系拦沙数量来源及淤地坝除险加固分析》文中认为淤地坝作为一种在黄土高原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重要工程措施,因它在拦沙蓄泥、减缓下游泥沙沉积方面发挥的重要的作用,被称为水土流失“最后一道防线”,也是2003年水利部确定的“亮点工程”。淤地坝在建后运行期,对库区泥沙淤积数量、来源及病险坝库监测,是做好淤地坝汛期管理及病险坝除险加固的重要基础工作,对坝系安全管理、运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项研究选择黄河流域试点坝系及重点监测坝系称钩河流域,基于数理统计、遥感信息技术和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技术,采用现场实测、3S技术生成和原设计3种库容曲线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称钩河流域坝系拦沙数量来源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问题调查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库容曲线分析。同一淤泥高程,淤地坝实测库容曲线值>地形图提取的库容曲线值>原设计库容曲线值,差异随海拔高程增加而增大;至2015年底,骨干坝实测值和地形图提取值分别是原设计值的94.31%,和110.06%;中型坝实测值和地形图提取值分别是原设计值的135.92%和110.05%;小型坝实测值和地形图提取值分别是原设计值的118.33%和129.76%。(2)不同坝型淤积量分析。至2015年底,骨干坝、中型坝和小型坝平均淤泥量分别为49591 m3/座、4187 m3/座和1715 m3/座。淤积形态判别系数均值为48.238,为三角洲淤积,个别小型坝为椎体淤积。坝控区侵蚀模数的范围2252719t/(km2·a),均值1382 t/(km2·a)。(3)泥沙来源分析。调查50座淤地坝中,30%的淤地坝库区发生重力侵蚀,其中骨干坝达到53%。坝库淤积总量的26.1%来源于重力侵蚀;研究给出了重力侵蚀预测预测方法并进行初步验证。(4)病险库成因及除险加固。全流域中15%的淤地坝出现病险状况。病险类型主要为坝体病险、放水建筑物病险和溢洪道病险。造成病险库的主要原因是坝体渗水导致坝体裂缝、滑坡,涵、卧管沉降引起裂缝、坍陷,原设计无溢洪道或者溢洪道断面尺寸偏小等;并提出了除险加固的对策。
阳炎,杨曦[4](2015)在《白岩塘水库除险加固设计与施工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白岩塘水库大坝年久失修,经稳定复核,不能满足规范要求。为此,对大坝、溢洪道、放水建筑物等进行加固设计,并简介其施工技术要点。加固后,工程运行正常,达到设计要求。
刘志明[5](2014)在《导流洞封堵建设之资鉴》文中研究表明导流洞建筑物是水库工程中十分重要的建筑物,关系到工程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然而,由于导流洞在前期大部分是临时建筑物,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往往不被重视。本文分析了导流洞封堵体设计标准、设计内容、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列举了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工程技术人员重视导流洞封堵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陆洪昌[6](2013)在《水库的调洪作用及防洪能力复核分析》文中指出作为主要防洪工程措施之一,水库对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水库调洪和防洪能力进行复核分析,可以有效地解决水库防洪调度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有利于防洪与兴利效益的有机结合。
刘金岩[7](2012)在《庆丰水库大坝除险加固研究》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累计兴建了8.7万多座水库,不仅增强了江河综合防洪能力,而且提高了水资源调控水平,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这些水库绝大多数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受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限制,有相当一部分水库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问题,不仅效益难以充分发挥,而且成为重大安全隐患。近年来,我国安排投资对重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目前迫切需要改造的病险水库仍然为数众多,现有病险水库存在的安全隐患仍然十分突出。如期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因此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行研究,总结各方面的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首先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其次可以完善我国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增加水库调蓄洪水的能力,确保防洪安全;最后可以提高抗御干旱灾害能力,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强化城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所以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实践,在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理论探讨和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庆丰水库大坝除险加固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我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概况、病险水库土石坝存在问题、土石坝设计基本要求、庆丰水库存在的主要病险问题的分析;(2)庆丰水库的水文气象及工程地质基本情况的简要分析;(3)庆丰水库大坝防洪安全复核计算及除险加固设计;(4)庆丰水库大坝边坡稳定分析、坝体与坝基渗流稳定分析及除险加固设计;(5)提出土石坝上游干砌块石护坡附加混凝土梁格设计结构模型,并结合理论对庆丰水库上游护坡采取干砌块石附加混凝土梁格加固处理措施。
贾延磊[8](2012)在《灰岩地区水库水平防渗材料及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灰岩地区水库渗漏情况较为普遍,渗漏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何做好灰岩地区水库的防渗工作一直为水利工程设计人员所困扰。本次研究对三七灰土铺盖和加设膨润土防水毯的铺盖做渗透性分析,验证其防渗性能,为灰岩地区水库的防渗工作提供更多防渗材料选择和理论分析支持。三七灰土,就是将30%的石灰和70%的黄土掺匀回填,再分层碾压夯实。这是一种比较经济的处理方法,可以就地取材,被广泛应用于地基处理中,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膨润土防水毯简称GCL,是一种新型的生态环保防渗材料,具有产品密实性好、柔韧性好、环保性好、耐穿刺性强、施工方便等优点,在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和建筑防水工程、生态水体、地铁工程和渠道防渗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次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河北涉县王金庄水库为例,从施工现场取三七灰土铺盖样本,带回实验室做渗透研究,分析其防渗性能;(2)取工程所用黄土和石灰,在实验室中按照工程实际密实度做成素土柱和三七灰土土柱,对其做渗透性实验、分析、对比;(3)在素土柱和三七灰土土柱中加设膨润土防水毯,通过实验分析膨润土防水毯在不同覆盖层、不同覆盖深度下的防渗性能。
高俊[9](2011)在《云南省水库安全管理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水库作为江河防洪体系最为核心的部分,不仅承担着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的职能,而且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粮食安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云南省地形以山地为主,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水库安全管理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而云南省现行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粗放的水库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在广泛调研、汇总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云南省水库安全管理的现状,归纳了水库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其形成的原因,并在借鉴国外水库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法律基础、应用科技手段、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良性机制、健全应急体系等对策措施,构建了一个法规完备、权责明确,运转协调,管理高效,体制恰当,机制灵活的水库安全管理的新模式,以期对建立更为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水库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产生一定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曾楚武[10](2010)在《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及病险土石坝治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国水利系统管理的水库大坝中,约36%属于病险水库大坝,而且多数为土石坝。为了充分发挥水库防洪、灌溉、供水和发电等效益,对水库大坝进行安全评价,研究病险水库大坝特别是土石坝的治理对策就显得非常必要。大坝安全鉴定包括大坝安全评价、大坝安全鉴定技术审查和大坝安全鉴定意见审定三个基本程序,其中,大坝安全评价是主要工作内容,大坝安全鉴定意见审定是除险加固的依据。采用现行的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体系和规定,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水库大坝的安全性。根据鉴定结果审定意见,对病险水库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寻找安全、可行和经济的治理对策,为恢复水库原有功能或恢复原始状态提供除险加固措施或方案支持。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介绍现行大坝安全评价的体系、相关规定、常用操作方法,讨论相关规定存在的问题。(2)根据鉴定结果审定意见,针对病险土石坝存在问题研究治理对策,列出各种除险加固工程措施。(3)探讨土石坝垂直防渗处理技术。(4)引入红场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例子,并根据水库大坝为三类坝的审定意见提出大坝的除险加固工程措施。
二、湖塘水库泄洪建筑物安全复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塘水库泄洪建筑物安全复核(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rcMAP的五强溪泥沙淤积及其对水库调度影响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论文内容 |
2 ARCGIS提取技术理论基础 |
2.1 ARCMAP技术的基本原理 |
2.2 基于ARCMAP的泥沙淤积分析方法 |
2.3 库容计算的其他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泥沙淤积实例分析 |
3.1 工程背景 |
3.2 五强溪库区泥沙淤积估算 |
3.3 五强溪库区泥沙淤积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泥沙淤积对防洪调度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调洪计算的原理与方法 |
4.3 泥沙淤积对防洪调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泥沙淤积对中长期发电调度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水库优化调度模型 |
5.3 模型求解方法 |
5.4 泥沙淤积对发电效益的影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2)望江县芝兰水库除险加固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工程概况及水利水文计算 |
2.1 芝兰水库的基本情况 |
2.2 水文条件 |
2.3 水库设计洪水复核 |
2.3.1 复核标准 |
2.3.2 设计暴雨 |
2.3.3 产汇流计算 |
2.3.4 设计洪水过程线推求 |
2.3.5 本次计算洪水方法与成果合理性分析 |
2.4 施工期洪水 |
2.5 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
2.5.1 概述 |
2.5.2 地质概况 |
2.5.3 水文地质条件 |
2.6 大坝工程地质条件 |
2.6.1 坝身工程地质条件 |
2.6.2 坝基工程地质条件 |
2.7 天然建筑材料 |
2.8 本章小节 |
第3章 水库洪水标准复核 |
3.1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3.2 水库加固洪水标准 |
3.3 水库洪水调节计算 |
3.4 特征水位及流量 |
3.5 坝顶高程复核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芝兰水库大坝结构稳定分析及除险加固设计 |
4.1 大坝渗流安全复核 |
4.1.1 计算断面及地层简化 |
4.1.2 计算参数选取 |
4.1.3 计算工况 |
4.1.4 计算原则 |
4.1.5 软件介绍及数学模型建立 |
4.1.6 计算成果及分析 |
4.2 坝坡稳定计算 |
4.2.1 大坝稳定计算与分析的依据和条件 |
4.2.2 计算断面及分区 |
4.2.3 计算工况确定 |
4.2.4 计算方法及计算成果 |
4.3 大坝加固方案 |
4.3.1 坝顶设计 |
4.3.2 大坝防渗加固方案比选 |
4.3.3 坝坡设计 |
4.3.4 加固后大坝标准断面 |
4.4 泄水建筑物除险加固设计 |
4.4.1 工程现状 |
4.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3 重建溢洪道设计 |
4.5 灌溉输水建筑物除险加固设计 |
4.5.1 工程现状 |
4.5.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5.3 放水涵拆除重建 |
4.6 附属建筑物加固设计 |
4.6.1 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
4.6.2 人行桥设计 |
4.6.3 陡坡设计 |
4.7 白蚁防治 |
4.8 防汛公路 |
4.9 工程观测 |
第5章 施工组织设计 |
5.1 施工条件 |
5.2 施工导流 |
5.2.1 导流标准及导流方式 |
5.3 主体工程施工 |
5.3.1 大坝加固 |
5.3.2 溢洪道新建 |
5.3.3 放水涵拆除重建 |
5.4 施工总布置 |
5.4.1 施工交通运输 |
5.4.2 施工布置 |
5.4.3 施工工厂设施 |
5.4.4 土石方平衡规划 |
5.4.5 施工占地 |
5.5 施工总进度 |
5.5.1 施工进度计划 |
5.5.2 劳动力计划 |
5.6 主要技术供应 |
5.6.1 主要建筑材料 |
5.6.2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称钩河坝系拦沙数量来源及淤地坝除险加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淤地坝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
1.2.2 淤地坝的基本建设概况 |
1.2.3 坝控区重力侵蚀研究进展 |
1.2.4 坝系泥沙淤积监测和库容曲线研究进展 |
1.2.5 淤地坝运行期间及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
1.3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2.2 自然概况 |
2.2.1 地质地貌 |
2.2.2 气象水文 |
2.2.3 土壤植被 |
2.2.4 社会经济概况 |
2.2.5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 |
2.2.6 流域沟道概况 |
2.2.7 坝系建设情况 |
3 研究方案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内容 |
3.2.1 淤地坝泥沙淤积量研究 |
3.2.2 淤地坝泥沙来源研究 |
3.2.3 淤地坝病险库调查 |
3.2.4 淤地坝除险加固初步研究 |
3.3 研究方法 |
3.3.1 基础数据的处理与获取 |
3.3.2 淤地坝库容曲线三重复核 |
3.3.3 淤地坝重力侵蚀量的现场勘测与相关拟合分析 |
3.3.4 全流域淤地坝运行期间病险考察与分析 |
3.3.5 病险淤地坝的除险加固初步研究 |
3.4 技术路线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典型淤地坝库容曲线的三重复核和修正 |
4.1.1 该流域所选淤地坝监测措施布置情况 |
4.1.2 高程的二次校核 |
4.1.3 各类淤地坝库容曲线的分析与修正 |
4.1.3.1 典型骨干坝库容曲线的分析与修正 |
4.1.3.2 分析与总结 |
4.1.4 各典型淤地坝重力侵蚀量的现场勘测与分析 |
4.1.4.1 重力侵蚀的诱发因素分析 |
4.1.4.2 典型淤地坝重力侵蚀量的现场测设 |
4.1.4.3 重力侵蚀量与不同变量的拟合分析 |
4.1.5 所选典型淤地坝拦沙量分析 |
4.1.6 全流域淤地坝拦沙量分析 |
4.2 典型淤地坝淤积形态、侵蚀模数的估算与研究 |
4.2.1 典型淤地坝的淤积形态的计算与分析 |
4.2.2 典型淤地坝坝控区域侵蚀模数的计算与分析 |
4.3 典型淤地坝的病险成因分析及除险加固措施 |
4.3.1 该流域淤地坝实地考察结果与分析 |
4.3.2 淤地坝运行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
4.3.2.1 淤地坝坝体病险 |
4.3.2.2 淤地坝放水建筑物病险 |
4.3.2.3 淤地坝泄洪建筑物病险 |
4.3.3 各类病险坝后期除险加固措施 |
4.3.3.1 淤地坝坝体病险处理 |
4.3.3.2 淤地坝放水建筑物病险处理 |
4.3.3.3 淤地坝泄洪建筑物病险处理 |
4.3.4 病险淤地坝配套加固初步设计 |
4.3.5 淤地坝“退出机制”初步探讨 |
4.3.5.1 淤地坝淤满情况简介 |
4.3.5.2 相应解决对策 |
4.3.6 区域性淤地坝坝地的综合利用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4)白岩塘水库除险加固设计与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除险加固设计[1-3] |
2.1 大坝加固设计 |
2.1.1 坝体稳定复核及改造 |
2.1.2 坝体、坝基 (肩) 防渗处理 |
2.2 溢洪道加固设计 |
2.2.1 控制段 |
2.2.2 陡渠段 |
2.2.3 泄槽段 |
2.2.4 消力池段 |
2.3 放水建筑物加固设计 |
3 施工技术 |
3.1 施工顺序 |
3.2 上、下游坝面施工 |
3.3 防渗帷幕灌浆施工 |
3.4 溢洪道及放水设施施工 |
4 结语 |
(5)导流洞封堵建设之资鉴(论文提纲范文)
1 导流洞的作用 |
2 导流洞封堵体设计标准 |
2.1 设计基本原则 |
2.2 导流洞设计标准 |
2.3 封堵体设计标准的选择 |
3 导流洞的布置 |
3.1 单独起导流作用 |
3.2 与泄洪建筑物相结合 |
4 封堵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
4.1 设计的主要内容 |
4.2 注意的几个问题 |
4.2.1 封堵体长度 |
4.2.2 温度控制 |
4.2.3 灌浆 |
4.2.4 排气孔 |
4.2.5 安全监测 |
4.2.6 导流洞封堵时机 |
5 导流洞建设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
5.1 封堵体抗滑稳定不满足规范要求;封堵体未与大坝帷幕连接,造成漏水通道 |
5.2 封堵体未进行温控设计和施工,没有接缝灌浆,造成堵体与围岩间漏水 |
5.3 导流洞出口闸失稳事故 |
5.4 导流洞进口闸门失稳事故 |
5.5 汛期蓄水忽视对导流洞结构的复核 |
5.6 水库超规定水位蓄水,构成工程安全风险,甚至导致工程事故 |
6 建议 |
(1)设计方面。 |
(2)施工方面。 |
(3)建设管理方面。 |
(6)水库的调洪作用及防洪能力复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水库防洪设计标准 |
2 水库的调洪作用 |
3 防洪能力复核 |
3.1 复核水库的防洪设计标准 |
3.2 按新标准推求各种设计洪水 |
3.2.1 由流量资料推求复核使用的各种设计洪水 |
3.2.2 由暴雨资料推求复核使用的各种设计洪水 |
3.2.3 审定水库的允许最高洪水位 |
3.3 复核水库防洪能力 |
(7)庆丰水库大坝除险加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我国土石坝发展概况及安全状况分析 |
1.1.1 土石坝发展概况 |
1.1.2 安全状况分析 |
1.2 庆丰水库除险加固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庆丰水库工程概况 |
1.2.2 庆丰水库存在的主要病险问题 |
1.2.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庆丰水库水文及地质环境条件 |
2.1 流域概况 |
2.2 水文气象 |
2.2.1 气象特征 |
2.2.2 水文分析 |
2.3 库区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 |
2.3.1 地形地貌 |
2.3.2 地质构造 |
2.3.3 水文地质 |
2.4 坝区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 |
2.4.1 地形地貌 |
2.4.2 地层岩性 |
2.4.3 地质构造 |
2.4.4 水文地质 |
2.5 大坝工程地质评价 |
2.5.1 坝体工程地质评价 |
2.5.2 坝基工程地质评价 |
2.5.3 坝肩工程地质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3 庆丰水库大坝防洪安全复核计算及除险加固设计 |
3.1 大坝坝顶高程复核计算 |
3.1.1 大坝结构 |
3.1.2 调洪计算 |
3.1.3 坝顶高程计算 |
3.1.4 成果分析 |
3.2 庆丰水库大坝坝顶除险加固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庆丰水库大坝结构稳定分析及除险加固设计 |
4.1 大坝坝体、坝基渗流稳定分析 |
4.1.1 大坝渗流破坏分析 |
4.1.2 大坝渗流观测成果 |
4.1.3 大坝坝体、坝基渗流稳定及渗漏量分析 |
4.1.4 大坝坝基防渗除险加固设计 |
4.2 大坝坝坡抗滑稳定分析 |
4.2.1 土石坝边坡稳定分析原理 |
4.2.2 土石坝边坡稳定分析方法 |
4.2.3 大坝边坡抗滑稳定计算方法、参数及工况 |
4.2.4 大坝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确定 |
4.2.5 大坝坝坡抗滑稳定分析成果 |
4.2.6 大坝坝坡除险加固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大坝上游块石护坡附加混凝土梁格加固设计 |
5.1 干砌石护坡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5.2 干砌石护坡厚度计算分析 |
5.2.1 护坡厚度计算 |
5.2.2 计算成果分析 |
5.2.3 干砌石护坡附加混凝土梁格设计计算模型 |
5.2.4 干砌石护坡附加混凝土梁格结构设计 |
5.3 庆丰水库上游块石护坡附加混凝土梁格加固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8)灰岩地区水库水平防渗材料及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水资源重要性 |
1.1.2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特点 |
1.1.3 我国水库现状 |
1.2 论文选题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1.2.1 国内外灰岩地区水库发展概况 |
1.2.2 灰岩地区水库存在主要问题 |
1.2.3 灰岩地区水库防渗技术研究现状 |
1.2.4 土壤饱和导水率研究现状 |
1.2.5 论文选题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王金庄水库概况 |
2.1 工程位置与项目缘由 |
2.2 项目区概况 |
2.3 水文概况 |
2.3.1 气象水文 |
2.3.2 降雨与洪水 |
2.3.3 洪水计算 |
2.4 地质概况 |
2.5 金庄水库渗漏问题及防渗方案 |
2.5.1 王金庄水库渗漏问题分析 |
2.5.2 王金庄水库防渗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程现场样本及室内模拟土柱的渗透性分析 |
3.1 王金庄水库库区防渗样本渗透性分析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样本渗透性分析 |
3.1.4 样本实验结论 |
3.2 王金庄水库库区防渗材料室内实验模拟分析 |
3.2.1 实验材料 |
3.2.2 试验装置与方案设计 |
3.2.3 试验数据与分析 |
3.2.4 室内实验结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膨润土防水毯对模拟土柱渗透性能的影响 |
4.1 膨润土防水毯简介 |
4.1.1 膨润土防水毯的组成 |
4.1.2 膨润土防水毯的防水机理与防水性能 |
4.1.3 膨润土防水毯的优点及性能指标 |
4.1.4 膨润土防水毯的生产工艺与物理特点 |
4.1.5 膨润土防水毯的施工 |
4.1.6 膨润土防水毯国内应用现状 |
4.2 加防水毯的土柱室内渗透性分析 |
4.2.1 实验材料与方案设计 |
4.2.2 实验数据与分析 |
4.2.3 加防水毯土柱室内实验结论 |
4.3 渗透分析结果软件实现 |
4.3.1 VB6.0简介 |
4.3.2 VB6.0对本次实验结构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研究结论 |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9)云南省水库安全管理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云南省现行水库管理体制介绍 |
1.3 文献综述 |
1.4 理论框架:公共产品理论 |
1.5 研究方法 |
2. 云南省水库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云南省水库安全现状 |
2.1.1 病险突出 |
2.1.2 险情频发 |
2.1.3 老化失修 |
2.1.4 效益衰减 |
2.2 云南省水库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2.2.1 安全监管责任不到位 |
2.2.2 对公共安全关注不够 |
2.2.3 工程盲目运行 |
2.2.4 行业调度困难 |
2.2.5 应急处置不力 |
3. 问题的成因分析 |
3.1 自然灾害影响大 |
3.1.1 洪水的影响 |
3.1.2 地震的影响 |
3.2 工程建设先天不足 |
3.2.1 工程质量差 |
3.2.2 防洪标准低 |
3.3 管理体系后天失调 |
3.3.1 管理体制不适应 |
3.3.1.1 法规不适应 |
3.3.1.2 体制不适应 |
3.3.1.3 机构不适应 |
3.3.1.4 人员不适应 |
3.3.1.5 投入体制不适应 |
3.3.1.6 水费征收方式不适应 |
3.4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
3.4.1 事权与财权不称导致供给不足 |
3.4.2 取消"两工"导致供给不足 |
3.4.3 供给不足的后果 |
3.4.3.1 供给不足导致除险资金匮乏 |
3.4.3.2 供给不足导致维护经费缺乏 |
3.5 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备 |
3.5.1 防汛组织机构不健全 |
3.5.2 预案体系有待完善 |
3.5.3 防办自身能力建设滞后 |
3.5.4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模式尚未形成 |
3.5.5 防灾减灾保障机制薄弱 |
3.5.6 防汛应急队伍建设滞后 |
4. 水库安全管理的理想模式 |
4.1. 国外水库安全管理的借鉴和启示 |
4.1.1 国外水库安全管理的介绍 |
4.1.1.1 英国 |
4.1.1.2 日本 |
4.1.1.3 加拿大 |
4.1.2 国外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的启示 |
4.2. 构建我国水库安全管理新模式 |
5. 提高云南省水库安全管理能力的对策 |
5.1 构建完善的水库安全法规体系 |
5.2 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
5.2.1 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 |
5.2.2 搭建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 |
5.2.3 以工哺农互惠双赢 |
5.3 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
5.3.1 以补偿机制解决政策性亏损 |
5.3.2 以参与式管理提高水费实收率 |
5.4 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 |
5.5 向社会化技术型管理转型 |
5.5.1 建立水库安全动态监管体系 |
5.5.2 编制水库管理运行手册 |
5.6 理顺小型水库管理体制 |
5.6.1 明确水库管理主体 |
5.6.2 水管站管理权上收到县 |
5.6.3 推进乡级防指建设 |
5.6.4 实行统一管理 |
5.6.5 健全水库设施 |
5.7 完善水库应急管理体系 |
5.7.1 落实防汛责任 |
5.7.2 修改完善预案 |
5.7.3 建立灾害风险管理机制 |
5.7.4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及防汛物资储备 |
5.7.5 建立现代化的防汛应急指挥系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及病险土石坝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水库大坝安全评价 |
2.1 现行的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体系及规定 |
2.2 大坝安全专项分析评价 |
2.3 大坝安全综合评价 |
2.4 国内外大坝安全评价(复核)对比 |
2.5 现行的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病险水库土石坝治理对策 |
3.1 病险水库土石坝存在问题 |
3.2 工程措施的治理对策 |
3.2.1 提高水库防洪标准 |
3.2.2 治理渗流破坏 |
3.2.3 坝体结构不稳定解决措施 |
3.2.4 溢洪道结构不稳定治理措施 |
3.2.5 坝内输水涵管及放水塔结构不稳定解决措施 |
3.2.6 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老化 |
3.3 非工程措施的治理对策 |
3.3.1 管理设施缺失及管理机制落后等问题 |
3.3.2 对除险加固技术不可行的水库 |
3.4 其他问题及对策 |
3.5 加固新技术应用 |
3.6 国外病险水库大坝治理措施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土石坝垂直防渗处理技术探讨 |
4.1 土石坝垂直防渗工程措施 |
4.2 混凝土防渗墙 |
4.3 高压喷射灌浆 |
4.4 劈裂灌浆 |
4.5 应用范围及应用情况分析 |
4.5.1 垂直防渗加固技术的应用范围分析[34、35] |
4.5.2 垂直防渗加固技术的应用情况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红场水库的大坝安全评价及治理对策 |
5.1 工程现状 |
5.2 大坝安全评价 |
5.2.1 水库工程质量评价 |
5.2.2 运行管理评价 |
5.2.3 防洪标准复核 |
5.2.4 结构安全评价 |
5.2.5 渗流安全 |
5.2.6 抗震安全 |
5.2.7 金属结构 |
5.3 水库大坝综合性评价及鉴定结果 |
5.3.1 水库大坝存在的主要问题 |
5.3.2 大坝安全综合评价 |
5.3.3 建议 |
5.3.4 安全鉴定结果及审定意见 |
5.4 病险水库大坝治理对策[40] |
5.4.1 土坝除险加固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湖塘水库泄洪建筑物安全复核(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rcMAP的五强溪泥沙淤积及其对水库调度影响的分析[D]. 李妍.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4)
- [2]望江县芝兰水库除险加固研究与设计[D]. 张静松.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2)
- [3]称钩河坝系拦沙数量来源及淤地坝除险加固分析[D]. 高哲. 甘肃农业大学, 2018(10)
- [4]白岩塘水库除险加固设计与施工技术[J]. 阳炎,杨曦. 广西水利水电, 2015(02)
- [5]导流洞封堵建设之资鉴[J]. 刘志明.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4(06)
- [6]水库的调洪作用及防洪能力复核分析[J]. 陆洪昌.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3(02)
- [7]庆丰水库大坝除险加固研究[D]. 刘金岩. 大连理工大学, 2012(S1)
- [8]灰岩地区水库水平防渗材料及性能试验研究[D]. 贾延磊. 河北工程大学, 2012(04)
- [9]云南省水库安全管理的对策研究[D]. 高俊. 云南大学, 2011(04)
- [10]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及病险土石坝治理对策研究[D]. 曾楚武.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