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孔CT法数据采集精度对成像效果的影响

跨孔CT法数据采集精度对成像效果的影响

一、跨孔CT法中采集数据精度对成像效果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宋瑞超[1](2021)在《基岩导水裂隙带井间电阻率层析成像研究》文中提出深地质处置是国际上公认安全可行的高放废物处置方式。甘肃北山作为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重点预选区,该地分布着大量的导水断裂带。导水断裂带是放射性核素向生物圈扩散的重要通道,潜在导水断裂带的识别为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选址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断裂带的识别工作对保证生态、生命安全,推动核电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能源产业结构的转型,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重大意义。论文以电阻率层析成像(ERT)技术为主要手段,重点研究井间电阻率层析成像对岩体中潜在导水断裂带的识别效果。常规电极阵列的模型分辨率较低,不能满足野外大尺度精细化成像。通常情况下,我们通过扩展阵列的种类和数量的方法来提高常规阵列的探测精度,该方法也称阵列拼接法。阵列拼接法操作简单,应用较为广泛。近年来,自动筛选阵列的算法成为阵列优化热衷的方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GF算法和CR算法。本文在分析阵列拼接法、GF算法和CR算法的理论基础上,对这三种电极优化方法进行实现。以装置系数为基础,采用阵列拼接法对井间ERT阵列进行筛选。分析电极阵列灵敏度的对称性,改进了 GF和CR算法,提高了算法的速度,测试迭代步长、排序函数和正交极限值等不同参数对CR算法的影响,得到了最佳排序函数和正交极限值的CR算法。开展了基于阵列拼接法、GF算法和CR算法的连续断裂带和非连续断裂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阵列拼接法能有效的提高常规阵列的分辨率,适用性强,但是提升效果要落后于GF和CR算法;GF算法有较少的计算时间,在优化过程的前期对模型分辨率的提高达到了媲美CR算法的效果;CR算法筛选的阵列对断裂带的识别有最佳的成像效果,但花费计算时间较长。探究了北山尺度因素对断裂带识别的影响。岩体与潜在断裂带电阻率阻值的比值较大时,会严重扭曲成像结果,这种现象会随着钻孔间距减小而加剧。增大钻孔间距会使钻孔中间成像分辨率降低,较难还原电阻率值,但这种现象会随着岩体和断裂带电阻率比值增大而缓解。最后,通过井间ERT技术在甘肃北山地区成功识别出断层破碎带,与岩石取芯结果相一致,表明井间电阻率层析技术可以在大尺度条件下实现对潜在导水裂隙带的较为精准识别。

武焕平[2](2021)在《井间电磁波CT成像图像重建算法》文中提出井间电磁波CT成像是高效探测地下介质电磁特性的地球物理方法,它的探测深度大、范围广、分辨率高,主要应用于岩土工程以及煤炭、油气和金属矿产等资源的勘探开发。其主要是通过对电磁波反演来精确地界定地下目标体的属性(如吸收系数和电导率),最终得到两个钻孔之间的高分辨率地质剖面图像,并由此来判断地下目标体的位置与形态。本文在简单介绍了井间电磁波图像重建技术的基础理论—Radon变换和Radon逆变换的基础上,针对初始场强E0未知的问题,详细介绍了三种处理E0的方法:线性拟合法、矩阵反演法和双频电磁波CT成像法;针对反演算法图像重建问题,详细介绍了反投影算法(BPT)、代数重建算法(ART)、联合迭代算法(SIRT)和最小平方QR分解法(LSQR)。线性拟合法可以在反演之前求取初始场强E0;矩阵反演法将初始场强E0作为未知参数参与反演,通过求解大型矩阵计算出E0,并得到反演结果;双频电磁波CT成像法采用两种频率数据比值消除初始场强E0的影响,最终得到电导率图像,但该方法只适用于良导体。为了分析以上3种E0处理方法的适用性,本文以BPT算法作为反演的初始值,利用合成数据分析线性拟合法、矩阵反演法和双频电磁波CT成像法处理初始场强E0的优劣,优选成像效果最好的矩阵反演法用于实际数据E0的处理。此外,利用合成数据分析不同反演算法的成像效果,选择成像效果最好的LSQR算法作为实际数据的图像重建算法。由于不同的迭代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LSQR算法的成像结果,本文采用实测数据分析迭代次数对反演算法成像效果的影响,经与钻孔资料对比,发现迭代90次的成像结果最好,由此得出适合研究区的成像反演算法。本文用LSQR算法迭代90次,对X1-X2、X2-X3、X4-X5、X6-X5和X7-X8钻孔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反演运算得到的吸收系数等值线成果图,对比钻孔揭露的岩溶或破碎带的信息,发现二者无论在空间位置还是在范围和大小等方面都比较吻合。除此之外,吸收系数等值线成果图还可以反映出,视吸收系数小于2d B/m的岩区基本无异常,岩体一般比较完整;视吸收系数大于3d B/m的岩区为异常区,岩体一般为破碎区或者岩溶发育区。

刘轶民[3](2021)在《多种电阻率数据融合三维成像方法及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电阻率层析成像(ERT)是电法勘探的分支。由于对具有不同电阻率差异的地电体响应敏感,一直以来被广泛的应用到水文地质,岩土工程,矿产资源,环境工程、考古的探测中。其中,高密度电法探测分辨率深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对异常体分界面刻画能力较差,对竖向并排分布的异常体不能实现单独识别。由于采集方式受限,反演成像为倒梯形分布。跨孔电阻率CT探测分辨率随着跨孔间距的增加逐渐降低,在电极附近容易出现较大畸变。由于该方法采用“透视对穿”的原理,对水平并排分布的异常体分辨能力较低。由于R型测线布置的井地电阻率CT探测范围有限,对位于探测边缘的异常体没有很好的识别能力。以上各方法存在的缺点在实际应用时为不良地质的图像解译带来了极大的干扰。目前常规电阻率成像多以二维剖面为主,在实施探测时如果探测剖面过多,反演解译时需要结合剖面的具体里程位置才能对异常体的分布情况有很好的识别能力。此外,二维综合物探多通过对比不同方法探测结果实现异常体的解释,不同探测数据的关联性较弱,二维反演结果的空间直观性较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多种电阻率反演数据融合三维成像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首先针对实际工程中不良地质体的覆存状态,建立了多种地电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反演分析。总结了不同富水溶洞、孤石分布时各种ERT方法的成像特征。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电阻率反演数据两两组合进行融合成像。通过数值模拟发现,ERT方法对具有不同物性差异的地电体响应敏感,但各种方法均存在成像缺陷。通过反演数据融合可以显着提高单种方法对异常体的刻画能力,使得不良地质体的定位更加准确。(2)笔者所在课题组选用了一块空地,开展了室外模型试验。通过装满水的铁桶模拟溶洞分布,验证数据融合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的可行性。通过室外试验发现,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得到的结论相互吻合,验证了通过数据融合成像可以更加准确刻画异常体的分布。该方法对浅层多个并排分布的地电体具有很好的识别能力。(3)针对二维探测剖面异常体的可视性、数据关联性较差的问题。建立了隧道内部和地表两套二维数据的三维坐标转换公式,将同一工程背景下不同位置的二维探测剖面的反演数据归至同一坐标系下实现三维成像,提高了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使得成像结果更为直观;其次分析了三维成像方法的成像效果并探讨了该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4)结合湖南湘西大坝隧道突涌水、大连地铁孤石探测项目,开展了三种电阻率层析成像研究。通过对比单种方法和反演数据融合以后的图像特征可知,反演数据融合弥补了以住凭借经验对不同物探数据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的不足,使得不同物探数据对同一目标体的综合刻画更为准确。提高跨孔电阻率CT在孔附近成像较差的问题,减少了电极附近的假异常体分布,提高了高密度电法在竖向的分辨率和跨孔电阻率CT法在横向的分辨率,增强了高密度电法对于异常体边界的识别能力,增强了井地电阻率CT在外围低敏感区域的成像能力。另外,通过三维坐标转换公式实现了融合后二维探测数据的三维成像,使得相应探测结果解释变得更直观,更全面。通过在湖南湘西隧道项目和大连地铁孤石探测的应用证明,该方法能够克服单种ERT成像缺陷,更为准确地圈定了异常体的分布范围,为隧道安全施工提供关键的技术指导。最后,笔者通过对比国内外研究成果讨论总结了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成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展望。

赵武阳[4](2021)在《跨孔地震波层析成像在岩溶探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紧邻其后,对地下空间透明化需求也相应增加,而在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过程中,不良地质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工程建设质量及安全,而岩溶则是最常见的一种工程地质问题。岩溶的生成和发育是一个复杂的地质现象,因此岩溶在地下存在的形式也不尽相同,这无疑给地质体的探测工程带来巨大的复杂性,而在岩溶地区进行地下工程建设时如未探明岩溶分布,则会极易造成突涌水、地表塌陷等大型安全事故,利用地下空间进行城市建设的风险极高。因此对岩溶区进行精细化探测,划分出岩溶存在的范围与分布形态,使地下地质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可视化,这对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及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地下空间工程精细化探测要求,利用跨孔地震波层析成像方法,对城市岩溶区进行探测,总结其成像特征,可以更好的指导工程建设。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不同岩溶类型的概化地球物理模型。岩层内部存在着形态、方向、大小各异的溶洞及溶蚀裂隙带,通过对岩石物性特征包括常见岩石的波速及断层分布等,结合岩溶类型,建立一系列概化地球物理模型。(2)为了更好研究跨孔地震波层析成像法在城市岩溶区的探测规律,指导实际工程建设。本文基于REFLEXW正反演程序展开一系列概化地球物理模型数值试验研究,分别进行单个异常体下的检波器及震源偏移距、不同孔间距与钻孔深度比值、不同异常体尺寸与钻孔间距比值、不同异常体高与宽度比值、多个异常体、以及不同厚度以及倾角断层进行数值模拟,并根据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分析解释,总结跨孔地震波层析成像方法对于岩溶区响应规律,并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3)依托南京和燕路过江通道工程幕府山岩溶探测项目,在工程现场采用跨孔地震波层析成像方法,通过地震仪采集数据,利用REFLEXW程序反演成像,通过反演成像结果验证跨孔地震波层析成像方法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将反演结果进行3D数据提取及成像处理,得出水平切片图及垂直切片图,最终通过阈值技术得到地质体在探测区域内的三维分布。

张凤凯[5](2020)在《TBM破岩震源探测数据的全波形反演和逆时偏移成像方法》文中提出TBM施工方法因具有掘进速度快、成洞质量高、高效安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长大隧道施工。TBM对于不良地质体和复杂地层的适应能力较差,若未能探明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并及时处治,容易导致刀具异常磨损、刀盘损毁等后果,甚至造成TBM卡机报废、施工人员伤亡等严重工程事故。因此,十分有必要在TBM施工过程中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及时探明不良地质体并进行处理,保障TBM安全高效掘进。TBM施工方法机械结构庞大、工序衔接紧密、掘进速度快,使得容许探测时间短、可用探测空间狭小,给传统隧道超前探测方法的应用带来了较大的困难。TBM破岩震源地震超前探测方法采用“变噪为源”的思想,可随TBM掘进探测掌子面前方断层、溶洞等不良地质体。但是现有破岩震源探测数据处理方法常重视异常体的界面成像,而忽视了波速的反演,直接利用直达波波速进行成像。这一方面导致难以实现波速和界面的双参数地质解释;另一方面由于波速不准确,导致界面成像精度受限。因此,亟需研究适用于TBM破岩震源探测的波速精确计算方法,优化反射界面的成像效果,实现波速和界面的联合解释。针对上述TBM破岩震源探测波速求取困难和界面成像精度受限的难题,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与现场试验的方法,以适用于TBM破岩震源探测数据的高精度反演与成像方法研究为核心,开展了互相关干涉方法、全波形反演方法、逆时偏移成像方法相关研究,实现了 TBM破岩震源探测数据的全波形反演与逆时偏移成像。针对隧道典型不良地质开展了系统的数值模拟及处理分析,总结了相应的反演成像特征。最后,本文方法在现场工程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基于子波估计和波形校正的互相关地震干涉方法。对比常用的地震干涉方法,选用了较为稳定的互相关干涉处理破岩震源探测数据,并利用重叠时间窗和加窗谱估计方法提升虚源地震记录恢复效果;在此基础上,针对地震干涉法所得虚源地震记录振幅、相位信息准确性偏差的问题,使用基于高阶累积量的子波提取算法提取虚源记录子波,并根据参考子波对虚源地震记录进行波形校正,得到以雷克子波为震源子波的虚源地震记录,为后续处理提供可靠数据基础。(2)基于波速校正和正则化的隧道全波形反演方法。全波形反演是一种公认的高精度波速反演方法,但对初始波速模型要求较高,本文提出基于多重积分变换波场和归一化积分目标函数的全波形反演方法,可在不佳的初始模型下取得较好的反演效果。隧道地震探测数据量过少且偏移距过小,会导致全波形反演出现多解性问题。为此,本文假定掌子面前方地质结构体内部波速变化平缓、地质结构之间波速变化剧烈,据此提出了波速校正和正则化方法,将其引入隧道地震全波形反演,降低了反演的多解性,提升了波速反演效果。(3)基于反演波速和相干因子的逆时偏移成像方法。逆时偏移成像是一种高精度的反射界面成像算法,其成像精度依赖于波速模型。本文使用全波形反演提供较准确波速模型,提升了逆时偏移成像的定位精度。破岩震源数据主频较低,使得成像结果分辨能力不强,为此本文使用相干因子校正方法,改善成像结果的分辨能力。(4)基于多次探测数据联合处理的TBM破岩震源探测全波形反演和逆时偏移成像方法。将前三项研究内容结合,实现了破岩震源探测数据的全波形反演和逆时偏移成像,得到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体的较精确位置和形态。同时将掘进过程中近距离多次破岩震源探测数据联合处理,提升全波形反演和逆时偏移成像的稳定性,得到更优的反演和成像结果。针对隧道典型不良地质体开展系统的数值模拟试验,揭示了典型不良地质体的反演和成像特征,提出了初步的地质解译准则。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利用吉林引松供水工程、新疆某工程、云南高黎贡山公式实测数据开展试验验证,成功反演和成像出掌子面前方的断层、岩体破碎等不良地质,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张华,张贵,王宇,方永林,代旭升,王波,何绕生,罗为群,蓝芙宁[6](2020)在《岩溶断陷盆地跨孔CT成像探测岩溶孔隙及赋水状态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泸西岩溶断陷盆地西南部既比村一带广泛分布着碳酸盐岩,岩溶极为发育,且极不均匀,地表以溶隙、溶沟为主,溶蚀残丘发育,局部发育溶井,出露有既比村大泉。通过开展1∶1万水文地质调查,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采用高密度电法剖面快速扫面,结合激电测深确定井位,实施的示范孔SK1、SK2钻孔,两个钻孔相距48 m,再进行跨孔CT成像探测地下岩溶发育及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跨孔CT成像结果与实际钻探成果解译相差不大,表明该方法能更好地解译出地下岩溶发育及地下水赋水状态特征。采用常规的物探方法仅能推测竖直方向的地质情况,不利于查清横向连续发育的破碎带和溶洞空间分布。跨孔电磁波CT探测技术与钻探相结合,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碳酸盐岩地层中,根据在地下空间中不同发射角度的电磁波能量衰减值,利用反演算法得出地下介质的吸收系数空间分布,重建钻孔之间剖面的吸收系数二维图像,不同的吸收系数判断岩溶发育情况及地下水富水性。跨孔电磁波CT探测在岩溶断陷盆地探测结果说明,这种方法可行有效,为更好地布置钻孔找水提供了先进的技术。

李阳阳[7](2020)在《基于测井约束反演的跨孔电阻率CT在城市岩溶探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规模和速度迅速增长,但随之也带来了地上空间供需不足的问题,城市在地上无法无限制的发展扩张,亟需向地下索取空间资源来满足当前快速建设的需求。然而地下空间不同于可视化的地上空间,地下地质分布复杂且存在有岩溶、破碎带等危害地下工程建设的不良地质体,极易造成突涌水、地表塌陷等大型安全事故,利用地下空间进行城市建设的风险极高。因此,在利用地下空间之前开展城市地下空间不良地质体精准探测,使地下地质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可视化,对于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城市岩溶区精细化探测要求,在城市岩溶区探测过程中将测井约束反演的跨孔电阻率CT方法展开应用,以此更好的指导实际工程建设。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城市岩溶区探测中将跨孔电阻率CT测井约束反演展开应用,通过电法测井仪采集到钻孔周边地层的视电阻率值,并将其视电阻率值赋值到反演初始模型中,以此来约束钻孔间异常体的变化自由度,提高反演成像的分辨率。(2)基于Res2d程序对工程中涉及的问题展开数值试验研究,分别建立单低阻异常体、组合低阻异常模型,进行不同装置形式、不同电极间距、不同孔间距-钻孔深度比、不同异常体尺寸-钻孔间距比、不同异常体高度-宽度比、不同异常体宽度-高度比、不同厚度以及倾角断层异常体数值模拟,并根据数值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3)基于RES2dinv程序进行城市岩溶区典型地电模型的跨孔电阻率CT测井约束反演,与未施加测井约束反演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分析跨孔电阻率CT测井约束反演方法对于城市岩溶区的探测规律并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4)依托南京市和燕路过江通道工程幕府山段岩溶探测项目,在现场展开试验研究。通过电法测井仪器采集测井数据,使用直流电法仪测量井间电法数据,对测井数据以及井间电法数据进行整理,基于RES2dinv程序进行跨孔电阻率CT测井约束反演,通过反演成像结果验证跨孔电阻率CT测井约束反演方法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

黄鑫磊[8](2020)在《井间井地联合CT成像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生存空间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土地资源紧张、绿地面积减少、城市人口爆增、交通堵塞、能源消耗增大、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等。除了传统的向天要空间以外,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出路之一。通过井间、井地地震勘探我们能够有效探测地下地层结构,了解探测区域异常体的大小、形态及空间分布情况等,但是将探测成果与钻井资料相结合,存在勘探范围有限,与钻井资料不匹配,精确度不够高等问题。通过VSP测井、井间和井地地震的联合施工,用测井数据进行约束,在数据联合反演后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钻井上的地层信息,提高井间地震的成像精度,对进一步解决城市地下空间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井间地震CT成像是井间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中关键的步骤之一,也是对地质模型进行反演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来实现VSP地震测井,井间CT以及井地RVSP成像,需要建立不同地层模型,正演模拟测井、井间和井地地震数据,分析三种方法反演结果的优势差异,研究利用VSP地震测井数据来提高成像精度。将井间CT成像结果作为基础速度模型,在其基础上分别联合测井数据以及井地数据,分析测井数据在联合之后对井间CT反演成像分辨率的影响。综合分析三种方式的优势并结合,首先将单一测井数据反演结果与正演模型数据进行对比,然后通过程序编写以及模型设计,将测井与井间结合,以及测井、井间、井地结合,分别与基础井间结果作对比,最终得到预期效果。在由实验模拟进入实际应用过程中解决了激发不一致而影响数据结果这一问题,并成功解决了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问题。本文综合实验数据以及实际应用数据得到以下结论:(1)联合VSP地震测井数据后,在反演过程中可以有效约束钻井上的数据,提高射线密度和成像精度并且与钻井资料相一致;(2)井中地震的精度受到炮检距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需要考虑炮检距的大小带来的工程效率问题。本文用测井、井间、井地地震CT联合成像方法对井间地震工程实例进行施工设计并进行了联合成像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以得到井间、井上、井旁的CT剖面,提高了井间地震勘探的精度。因此联合成像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该论文有图71幅,表15个,参考文献100篇。

熊锋[9](2020)在《跨孔地震波CT层析成像技术在海域岩溶勘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岩溶隧道勘察难度大,施工风险极高,能否准确地探测岩溶的分布特征直接关系到施工的成败。地震波跨孔CT操作简便、分辨率高、准确性好,但在海域还没有工程先例。以大连某海域岩溶勘察为例,介绍了地震波跨孔CT层析成像的原理、工作方法及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跨孔地震波CT层析成像技术在海域岩溶勘察中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信度。

周官群[10](2020)在《轨道交通地质隐患多地球物理场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现阶段为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盾构法施工已在我国城市地铁建设中运用比例高达70%以上。然而由于城市地质环境复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阶段地面塌陷、孤石等原因,造成地质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其引发的地质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地质安全隐患已成为制约我国轨道交通安全、高效建设的主要因素,是一项亟待解决的工程难题。城市地质隐患主要包含地下空洞和孤石两大类。地下空洞会导致地面塌陷,威胁人身财产安全;而地下孤石会磨损盾构机刀盘,影响隧道盾构机的施工进度。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由于具备经济、快速、无损等特点,在轨道交通地质隐患的探查及监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下空洞和孤石等地质隐患探测精度要求高,而且城市地面地球物理场探测的干扰大,因而极具挑战性。同时,单一地球物理场探测效果不确定性很大,也难以满足城市浅层地球物理精准探测的要求。本文提出一种多钻孔和地面同步布置的三维并行电法观测系统,该观测系统包括地面高密度电阻率三维测量的电极组以及多个钻孔中的垂直电极排列,形成地面和孔中全方位的三维观测系统,覆盖范围更广,数据信息量更大。地面高密度电阻率三维成像(CT)并同步多孔三维跨孔电法CT探测,有效提高了电法CT的纵向分辨率。该观测系统同样用于三维跨孔地震CT观测,实现了轨道交通沿线地质隐患多孔(大于3孔)、大间距(大于20m)三维地震CT和三维电法CT快速诊断,实现了城市地质隐患的精细结构探测。利用上下两个平行对偶发射线圈,发展了一套地面瞬变电磁数据的校正处理方法。该装置可有效减少发射接收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所引起的互感,提高信噪比,减小了地面各类管线和金属强感应体对瞬变电磁数据的影响,增强了目标异常体信号的响应特征,将瞬变电磁探测的盲区由正常的20m提升至在2m以内,显着提高了瞬变电磁法在城市轨道交通地质隐患探测中的应用效果。针对地下空洞和孤石的地球物理场异常特征,本文最后发展了一套基于浅层地震法、直流电法、电磁法及三维跨孔类方法的综合地球物理诊断技术。自主开发了一套适合城市轨道交通地质隐患多地球物理场勘探诊断系统。论文在整理中国大陆城市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基础上,进行沿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类型的分区、分类与精细表达,总结出目前轨道交通沿线造成塌陷、孤石灾害源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其准确性与可靠性通过本文地震、直流电阻率三维数值模拟及实验室试验得到进一步验证。在自主开发了一种浅层地震、直流电法、瞬变电磁一体化的多地球物理场勘探系统及三维成像软件的基础上,首先利用地面浅层地震、直流电法以及多通道瞬变电磁进行多地球物理快速普查,进而通过三维电阻率跨孔CT或三维地震波跨孔CT法对地质隐患进行精准定位,形成适合轨道交通沿线地质隐患探查的快速、可靠、智能的多地球物理场专家诊断分析系统。该系统目前已在合肥、绍兴、厦门等新型城市的地质隐患探查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工程应用效果,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地质隐患探查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二、跨孔CT法中采集数据精度对成像效果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孔CT法中采集数据精度对成像效果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岩导水裂隙带井间电阻率层析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研究现状
        1.2.2 导水断裂带识别研究进展
        1.2.3 高密度电法阵列优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2章 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
    2.1 直流电阻率法的基本原理
        2.1.1 均匀介质中的电流场
        2.1.2 灵敏度函数的物理意义
    2.2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常用阵列
        2.2.1 地表高密度阵列介绍
        2.2.2 井间高密度阵列介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2.5维电阻率法模拟原理
    3.1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2.5维正演原理
    3.2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反演原理
        3.2.1 基于光滑约束的最小二乘反演
        3.2.2 鲁棒反演(Robust Inversion)
        3.2.3 反演结果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密度电法勘察查阵列优化
    4.1 模型分辨率的概念
    4.2 阵列优化方法
        4.2.1 阵列拼接法
        4.2.2 GF(Goodness Function)算法
        4.2.3 CR(Compare Resolution)算法
        4.2.4 基于对称灵敏度的GF和CR算法的实现
        4.2.5 合成模型测试
    4.3 优化阵列的断裂模型数值模拟
        4.3.1 模型的建立
        4.3.2 不同优化方法阵列的选取
        4.3.3 优化结果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井间高密度电阻率法的现场试验
    5.1 工程内容概况
        5.1.1 研究区概括
        5.1.2 试验概况
    5.2 现场尺度的数值模拟试验
    5.3 野外试验组一
        5.3.1 试验参数
        5.3.2 数据采集与处理
        5.3.3 试验结果
    5.4 野外试验组二
        5.4.1 试验参数
        5.4.2 数据采集与处理
        5.4.3 试验结果与钻孔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参与项目及所获奖项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井间电磁波CT成像图像重建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井间电磁波CT成像技术的理论基础
    2.1 井间电磁波成像基础
        2.1.1 井间介质的电磁参数
        2.1.2 岩层的构造
        2.1.3 激发频率影响电磁波的传播
        2.1.4 初始辐射场强E_0
    2.2 图像重建技术的基本原理
        2.2.1 Radon变换
        2.2.2 井间电磁波CT成像的基本原理
    2.3 电磁波CT测量仪器
        2.3.1 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2.3.2 仪器测量的工作模式
第三章 井间电磁波CT成像反演方法
    3.1 系数矩阵的计算
    3.2 初始场强E_0 处理方法
        3.2.1 线性拟合法
        3.2.2 矩阵反演法
        3.2.3 双频电磁波CT成像法
    3.3 成像反演算法
        3.3.1 反射投影重建法(BPT)
        3.3.2 最小二乘QR分解法(LSQR)
        3.3.3 联合迭代重建(SIRT)算法
        3.3.4 代数重建法(ART)
        3.3.5 四种算法的特点
第四章 合成数据CT图像重建
    4.1 异常体的正演数据模拟
    4.2 初始场强E_0 的处理
        4.2.1 线性拟合法
        4.2.2 矩阵反演法
        4.2.3 双频电磁波CT成像法
    4.3 图像重建算法
第五章 井间电磁波CT图像重建的实际应用
    5.1 项目概况及地质任务
        5.1.1 地形地貌
        5.1.2 地层岩性
    5.2 地球物理学特征
    5.3 实测数据反演
        5.3.1 X2-X1 钻孔剖面图像重建
        5.3.2 X2-X3 钻孔剖面图像重建
        5.3.3 X4-X5 钻孔剖面图像重建
        5.3.4 X6-X5 钻孔剖面图像重建
        5.3.5 X7-X8 钻孔剖面图像重建
    5.4 应用效果分析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多种电阻率数据融合三维成像方法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阻率层析成像研究现状
        1.2.2 数据融合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多种电阻率反演数据融合三维成像理论研究
    2.1 电阻率层析成像基本理论
        2.1.1 电阻率层析成像基本原理
        2.1.2 电阻率层析成像正反演理论
        2.1.3 数据采集方式及装置类型
    2.2 反演数据融合及插值方法
        2.2.1 数据融合方法选择
        2.2.2 插值方法选择
    2.3 二维探测成果的三维成像转换方法
        2.3.1 地表探测结果的三维成像方法
        2.3.2 隧道探测结果的三维成像方法
    2.4 软件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维ERT反演数据融合数值模拟分析
    3.1 单异常体地电模型
        3.1.1 位于高密度电法探测边缘的单异常模型
        3.1.2 位于跨孔电阻率CT孔附近的单异常模型
        3.1.3 位于井地电阻率CT探测边缘的单异常模型
    3.2 水平并排分布的两异常体地电模型
        3.2.1 两个高阻孤石异常体分布
        3.2.2 两个低阻溶洞异常体分布
    3.3 竖直并排分布的两异常体地电模型
        3.3.1 两个高阻孤石异常体分布
        3.3.2 两个低阻溶洞异常体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拟溶洞模型的室外试验分析
    4.1 试验方案及测线布置方式
    4.2 探测结果分析
        4.2.1 位于井地边缘的单个溶洞
        4.2.2 竖直并排分布的溶洞模型
        4.2.3 水平并排分布的溶洞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应用分析
    5.1 湖南湘西大坝隧道岩溶探测
        5.1.1 工程概况
        5.1.2 物探实施方法
        5.1.3 探测结果分析
        5.1.4 探测结果讨论
    5.2 大连地铁TBM前方孤石探测
        5.2.1 工程概况
        5.2.2 物探实施方案
        5.2.3 探测结果分析
        5.2.4 探测结果讨论
    5.3 ERT应用效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参与的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跨孔地震波层析成像在岩溶探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跨孔地震波层析成像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跨孔地震层析研究历史
        1.2.2 射线追踪技术及算法研究现状
        1.2.3 岩溶探测方法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跨孔地震波CT基本理论及方法
    2.1 地震勘探理论基础
        2.1.1 地震波传播规律
        2.1.2 惠更斯(Huygens)原理
        2.1.3 费马(Fermat)原理
    2.2 跨孔初至波走时层析基本原理
    2.3 跨孔地震CT技术原理
    2.4 跨孔地震层析成像正演方法
    2.5 跨孔地震层析成像反演方法
    2.6 本章小节
第3章 数值试验研究
    3.1 数值试验方案
        3.1.1 基本参数
        3.1.2 模拟步骤
    3.2 不同偏移距数值模拟
    3.3 不同钻孔间距与深度比值下的成像特征
    3.4 不同异常体尺寸与钻孔间距比值下的成像特征
    3.5 不同异常体大小数值模拟
    3.6 不同异常体位置数值模拟
        3.6.1 垂直分布的两个充水溶洞
        3.6.2 水平分布的两个充水溶洞
        3.6.3 垂直分布的三个串珠型充水溶洞
    3.7 断层数值模拟
        3.7.1 不同厚度断层
        3.7.2 不同倾角断层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程应用
    4.1 工程概况
        4.1.1 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
        4.1.2 地球物理勘探基础
    4.2 数据采集
        4.2.1 探测测线布置
        4.2.2 数据采集方式
    4.3 跨孔地震波层成像反演
    4.4 三维数据处理及综合地质解译
        4.4.1 探测区域内地质划分状况
        4.4.2 隧道中心点以上10.25m处切片地质推测解译
        4.4.3 隧道中心点以上7.25m处切片地质推测解译
        4.4.4 隧道中心点以上0.25m处切片地质推测解译
        4.4.5 隧道中心点以下7.25m处切片地质推测解译
        4.4.6 隧道中心点以下10.25m处切片地质推测解译
        4.4.7 隧道左侧中心垂直切片地质解译
        4.4.8 隧道左侧中心垂直切片地质解译
    4.5 三维跨孔地震波探测结果图像解译
    4.6 钻孔验证
    4.7 本章小节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致谢

(5)TBM破岩震源探测数据的全波形反演和逆时偏移成像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TBM隧道破岩震源探测方法研究现状
        1.2.2 波场特征恢复方法研究现状
        1.2.3 地震全波形反演方法研究现状
        1.2.4 地震逆时偏移成像方法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子波估计和波形修正的破岩震源地震干涉方法
    2.1 地震干涉方法原理及其在隧道中的效果分析
        2.1.1 地震干涉方法基本原理
        2.1.2 地面噪声源探测的地震干涉
        2.1.3 隧道破岩震源探测的互相关地震干涉
    2.2 基于子波估计和波形修正的破岩震源地震干涉
        2.2.1 子波估计和波形修正
        2.2.2 数值模型验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波速校正和正则化的隧道全波形反演方法
    3.1 全波形反演方法原理及其在隧道中的效果分析
        3.1.1 全波形反演方法基本原理
        3.1.2 积分变换波场和归一化积分目标函数
        3.1.3 地表地震探测的全波形反演
        3.1.4 隧道地震探测的全波形反演
    3.2 基于波速结构校正和正则化的隧道全波形反演
        3.2.1 波速结构校正
        3.2.2 模糊聚类、双边滤波和全变分正则化
    3.3 基于典型不良地质体的隧道全波形反演方法验证
        3.3.1 垂直岩性界面模型
        3.3.2 弯曲岩性界面模型
        3.3.3 倾斜断层模型
        3.3.4 岩体破碎区域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反演波速和相干因子的隧道逆时偏移成像方法
    4.1 逆时偏移成像方法原理及其在隧道中的效果分析
        4.1.1 逆时偏移成像方法基本原理
        4.1.2 波场分解方法
        4.1.3 地表地震探测的逆时偏移成像
        4.1.4 隧道地震探测的逆时偏移成像
    4.2 基于反演波速和相干因子的隧道逆时偏移成像
        4.2.1 全波形反演提供波速分布
        4.2.2 相干因子振幅校正
        4.2.3 数值模型验证
    4.3 基于典型不良地质体的隧道逆时偏移成像方法验证
        4.3.1 垂直岩性界面模型
        4.3.2 弯曲岩性界面模型
        4.3.3 倾斜断层模型
        4.3.4 岩体破碎区域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全波形反演与逆时偏移的TBM破岩震源探测方法
    5.1 破岩震源探测数据的全波形反演与逆时偏移
        5.1.1 基本流程
        5.1.2 数值模型验证
    5.2 多次探测数据的联合反演与成像
        5.2.1 多次探测数据的联合处理
        5.2.2 主动源探测数值案例
        5.2.3 破岩震源探测数值案例
    5.3 隧道典型不良地质体反演成像特征研究
        5.3.1 垂直岩性界面模型
        5.3.2 弯曲岩性界面模型
        5.3.3 倾斜断层模型
        5.3.4 破碎区域模型
        5.3.5 侵入体模型
        5.3.6 错断地层模型
        5.3.7 隧道典型不良地质体破岩震源探测反演和成像规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验证与应用
    6.1 吉林引松供水工程四标段超前探测实例
        6.1.1 工程概况与地质分析
        6.1.2 隧道探测试验方案概述
        6.1.3 全波形反演和逆时偏移成像
        6.1.4 开挖揭露验证
    6.2 新疆某工程超前探测实例
        6.2.1 工程概况与地质分析
        6.2.2 隧道探测试验方案概述
        6.2.3 全波形反演和逆时偏移成像
    6.3 云南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222+359m超前探测案例
        6.3.1 工程概况与地质分析
        6.3.2 隧道探测试验方案概述
        6.3.3 全波形反演和逆时偏移成像
    6.4 云南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220+674m超前探测案例
        6.4.1 地质分析与隧道探测试验方案
        6.4.2 全波形反演和逆时偏移成像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参与项目及所获奖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岩溶断陷盆地跨孔CT成像探测岩溶孔隙及赋水状态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岩溶发育特征及地下水赋存特性
3 物探解译成果分析
4 钻探成果分析
5 跨孔电磁波CT探测原理
6 跨孔CT成像解译
7 结论

(7)基于测井约束反演的跨孔电阻率CT在城市岩溶探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跨孔电阻率CT方法发展及研究现状
        1.2.2 岩溶探测方法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跨孔电阻率CT基本原理及方法
    2.1 基本原理
    2.2 二维正演理论
        2.2.1 有限差分法
    2.3 二维反演理论
        2.3.1 基于光滑约束的最小二乘反演方法
        2.3.2 跨孔电阻率CT测井约束反演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数值试验研究
    3.1 不同装置形式对反演结果的影响
    3.2 不同电极距数值模拟
    3.3 钻孔间距-钻孔深度比对探测结果的影响
    3.4 异常体尺寸-钻孔间距比对探测结果的影响
    3.5 异常体高度—异常体宽度比对探测结果的影响
    3.6 不同异常体位置数值模拟
        3.6.1 垂直分布的两个充水溶洞
        3.6.2 水平分布的两个充水溶洞
        3.6.3 垂直、水平分布的两个充水溶洞
        3.6.4 垂直分布的三个充水溶洞
        3.6.5 垂直、水平分布的三个充水溶洞
    3.7 断层数值模拟
        3.7.1 不同厚度断层
        3.7.2 不同倾角断层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应用
    4.1 工程概况
        4.1.1 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
        4.1.2 地球物理勘探基础
    4.2 数据采集
        4.2.1 探测测线布置
        4.2.2 数据采集方式
    4.3 测井约束反演的跨孔电阻率CT
        4.3.1 测井约束反演的跨孔电阻率CT反演流程
        4.3.2 钻孔间距12m电阻率CT剖面地质推测解释
        4.3.3 钻孔间距16m电阻率CT剖面地质推测解释
        4.3.4 钻孔间距22m电阻率CT剖面地质推测解释
        4.3.5 钻孔间距28 m电阻率CT剖面地质推测解释
    4.4 野外数据处理及地质分析推测解释
        4.4.1 工区地质分布情况
        4.4.2 隧道中心点以上10.25m处切片地质推测解释
        4.4.3 隧道中心点以上7.25m处切片地质推测解释
        4.4.4 隧道中心点以上0.25m处切片地质推测解释
        4.4.5 隧道中心点以下7.25m处切片地质推测解释
        4.4.6 隧道中心点以下10.25m处切片地质推测解释
        4.4.7 隧道左洞中心切片地质推测解释
        4.4.8 隧道右洞中心切片地质推测解释
    4.5 三维跨孔电阻率CT探测结果图像分析解释
    4.6 钻孔验证
    4.7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在读期间获得的奖励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井间井地联合CT成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联合CT成像原理
    2.1 VSP地震测井原理
    2.2 地震波传播原理
    2.3 井间井地地震CT
    2.4 小结
3 联合CT成像数值模拟
    3.1 单孔波速约束
    3.2 单孔波速约束下的井间CT
    3.3 单孔波速约束下的井间井地联合CT
    3.4 小结
4 电火花延时测试与校正
    4.1 激发
    4.2 解决方案
    4.3 实际解决案例
5 联合成像应用实例
    5.1 在探测岩溶方面的应用
    5.2 在地面塌陷方面的应用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跨孔地震波CT层析成像技术在海域岩溶勘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CT层析成像技术原理
    2.1 方法原理
    2.2 观测系统
    2.3 数据处理及反演
3 工程应用实例
    3.1 工程简介
    3.2 钻孔布置及成孔要求
    3.3 观测系统选择
    3.4 海域现场测试
    3.5 典型岩溶地质问题
4 结束语

(10)轨道交通地质隐患多地球物理场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轨道交通地质隐患类型
        1.1.1 土洞塌陷地质灾害
        1.1.2 地下孤石地质灾害
    1.2 轨道交通地质隐患多地球物理场探测方法研究进展
        1.2.1 土洞塌陷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研究进展
        1.2.2 地铁隧道地层孤石的地球物理场探测方法研究进展
    1.3 论文主要内容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多地球物理场探测基本理论
    2.1 多地球物理场响应关键信号特征技术研究
        2.1.1 地面地震探测技术
        2.1.2 地面并行直流电法
        2.1.3 地面瞬变电磁方法
        2.1.4 地震波跨孔CT探测技术
        2.1.5 电阻率跨孔CT探测技术
    2.2 多地球物理场响应快速诊断模式的技术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轨道交通地质隐患数值模拟
    3.1 孤石模型数值模拟分析
        3.1.1 孤石模型的地震波跨孔CT模拟
        3.1.2 孤石模型的电阻率跨孔CT模拟
    3.2 土洞/溶洞模型数值模拟分析
        3.2.1 土洞/溶洞模型的地震波跨孔CT模拟
        3.2.2 土洞模型的电阻率跨孔CT模拟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地球物理场探测物理模型试验
    4.1 弹性波跨孔CT水槽模型试验
    4.2 电阻率跨孔CT水槽模型试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地球物理场诊断技术应用
    5.1 地下人防空洞隐患多地球物理场快速诊断探测
        5.1.1 概况
        5.1.2 多地球物理场快速诊断技术路线
        5.1.3 现场探测布置
        5.1.4 现场施工的工艺
        5.1.5 探测成果与资料解释
    5.2 地下土洞、溶洞隐患探测
        5.2.1 工程概况
        5.2.2 地面多地球物理场快速普查
        5.2.3 多物理场跨孔CT探测
    5.3 地面、跨孔多地球物理场探测孤石
        5.3.1 地质概况
        5.3.2 地面多地球物理场快速普查
        5.3.3 多物理场跨孔CT探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地球物理场专家分析系统
    6.1 地面快速扫描系统
        6.1.1 地面浅层地震快速扫描系统
        6.1.2 地面多通道瞬变电磁快速扫描系统
    6.2 多地球物理场勘探系统
        6.2.1 多地球物理场勘探系统组成
        6.2.2 多地球物理场勘探常用测试方法及主要技术参数
        6.2.3 多地球物理场勘探跨孔CT探测
    6.3 多地球物理场专家分析软件系统
    6.4 勘探系统其他应用效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四、跨孔CT法中采集数据精度对成像效果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岩导水裂隙带井间电阻率层析成像研究[D]. 宋瑞超. 山东大学, 2021(12)
  • [2]井间电磁波CT成像图像重建算法[D]. 武焕平. 吉林大学, 2021(01)
  • [3]多种电阻率数据融合三维成像方法及工程应用[D]. 刘轶民. 山东大学, 2021(12)
  • [4]跨孔地震波层析成像在岩溶探测中的应用研究[D]. 赵武阳.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5]TBM破岩震源探测数据的全波形反演和逆时偏移成像方法[D]. 张凤凯. 山东大学, 2020(04)
  • [6]岩溶断陷盆地跨孔CT成像探测岩溶孔隙及赋水状态的实验研究[J]. 张华,张贵,王宇,方永林,代旭升,王波,何绕生,罗为群,蓝芙宁. 中国岩溶, 2020(05)
  • [7]基于测井约束反演的跨孔电阻率CT在城市岩溶探测中的应用[D]. 李阳阳. 山东大学, 2020(12)
  • [8]井间井地联合CT成像技术研究[D]. 黄鑫磊.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9]跨孔地震波CT层析成像技术在海域岩溶勘察中的应用[J]. 熊锋. 土工基础, 2020(02)
  • [10]轨道交通地质隐患多地球物理场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D]. 周官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标签:;  ;  ;  

跨孔CT法数据采集精度对成像效果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