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急性肝衰竭(论文文献综述)
李雷[1](2021)在《细胞因子与肝衰竭的关系及人工肝治疗对其变化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不同模式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探讨细胞因子在肝衰竭中的作用及不同模式下人工肝治疗的意义,为肝衰竭的病情评估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证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的104例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和细胞因子水平的资料,分别依据肝衰竭不同阶段、人工肝治疗模式、预后情况进行分组,分析不同阶段肝衰竭患者临床指标和细胞因子水平特征,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以及细胞因子水平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对于早、中、晚期肝衰竭患者,三组间的WBC、RBC、PLT、TBIL、DBIL、ALT、PT、PTA、INR、IL-5、IL-6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细胞因子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IL-6、IL-17均与TBIL、DBIL呈正相关(r=0.37、0.36、0.33、0.36,均P<0.01);且IL-17与ALT、AST呈负相关(r=-0.46、-0.33,均P<0.01)。3、胆红素吸附(BA)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组、血浆置换(PE)+BA组、PE+DPMAS组肝衰竭患者ALB、TBIL、DBIL、ALT、AST、γ-GT、AL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其中BA组、DPMAS组ALB下降程度高于PE+BA组,DPMAS组TBIL、DBIL下降程度低于PE+BA组,BA组ALT下降程度低于PE+BA组、PE+DPMAS组,BA组AST下降程度低于PE+BA组。4、除外BA组,DPMAS、PE+BA、PE+DPMAS组肝衰竭患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均较前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其中DPMAS组以IL-2下降为主,PE+BA以IL-1β、IL-2、TNF-α、IFN-γ、IFN-α下降为主,PE+DPMAS以IL-2、IL-5、IL-6、TNF-α下降为主,且PE+DPMAS组中IL-5下降程度高于BA组(均P<0.05)。5、IL-6与肝衰竭患者的预后生存有关(P<0.01)。结论:1、不同阶段肝衰竭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恶化,在晚期肝衰竭患者中表现的更为明显。促炎细胞因子IL-6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IL-6水平越高,病情越重。2、BA、DPMAS、PE+BA、PE+DPMAS四组人工肝模式均能有效改善肝衰竭患者恶化的肝功能,其中PE+BA组治疗后肝功能的改善更为显着。3、DPMAS、PE+BA、PE+DPMAS三组均能有效降低肝衰竭患者的促炎细胞因子水平。4、细胞因子IL-6水平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应尽早选用最优化人工肝模式进行治疗。
孙皓涵[2](2020)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行CRRT治疗的效果及死亡危险因素的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在体外循环辅助下行开胸手术后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疗)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分析CRRT治疗的临床效果,总结患者发生临床死亡的危险因素,旨在为日后采用CRRT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后患者时提供临床指导以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术后行CRRT治疗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严格的筛选后有65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根据是否出现临床死亡分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33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指数、相关病史、既往史、术前心脏超声检查报告、手术方式、体外循环数据、术中及术后24小时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二次气管插管、术后二次开胸止血、术后ECMO辅助、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及CRRT治疗前后的血乳酸值、尿素氮值、血肌酐值、转氨酶值、胆红素值、氧合指数等反应CRRT治疗效果的临床资料。利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比较。CRRT治疗前后数据资料间的两两比较方法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行CRRT治疗发生临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本次研究的65例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5例。最小年龄39岁,最大年龄78岁,平均年龄(55.03±11.03)岁。平均住院时间为(28.25±22.46)天,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为(10.25±12.68)天,平均CRRT辅助治疗时间为(5.48±7.52)天。CRRT治疗后患者的血乳酸值、尿素氮值、血肌酐值及氧合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后的各时间点的指标均好于治疗前。CRRT治疗后患者的转氨酶及胆红素含量较治疗前并未出现明显下降。全组65例患者中有32例(49.23%)发生临床死亡,1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9例死于脓毒症休克,4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3例死于脑卒中,2例死于消化道出血,1例死于远端假腔破裂。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灌注不良综合征、术中失血、体外循环辅助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术后24小时引流、术后脓毒症、术后急性肝功能不全、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行CRRT治疗发生临床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脓毒症及术后急性肝功能不全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行CRRT治疗发生临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RRT治疗可以改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后并发急性肾损伤、低氧血症及内环境紊乱的患者的病情,但是对于急性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差。术后行CRRT治疗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预后与多因素有关,其中术后并发脓毒症及急性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容易发生临床死亡,应该重视围术期的脏器保护,做好围术期感染的预防,防止患者损伤肝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谢倩[3](2020)在《血浆置换相关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近期疗效及费效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影响血浆置换相关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以及血浆置换相关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早、中、晚期的费效比,为临床人工肝的合理使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统计2014年1月-2019年7月收治的诊断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并行血浆置换相关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置换相关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影响因素,了解血浆置换相关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各分期的疗效情况以及费效比,对比血浆置换相关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次数与疗效的情况。结果胆红素、肝衰竭分期为血浆置换相关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近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分期与血浆置换相关的非生物型人工肝使用次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患者平均行1.35次,好转率75.80%,使1名患者改善平均需花费2.68万人工肝费用;中期患者平均1.74次,好转率37.10%,使1名患者改善平均需花费7.04万人工肝费用;晚期患者平均行2.13次,好转率2.50%,使1名患者改善平均需花费123.00万人工肝费用。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在各分期的平均每日花费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患者平均每日花费3894.53元,中期患者平均每日花费5593.52元,晚期患者平均每日花费10128.82元。血浆置换相关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近期疗效两分组的年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好转组平均年龄为43.88岁,无效组的平均年龄为48.13岁,高年龄水平可能提示血浆置换相关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近期预后不佳。血浆置换相关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近期疗效在性别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患者好转率38.46%高于女性好转率20.51%,可能与男性与女性患者就诊时的早中晚分期构成(28.85%、39.42%、31.73%vs 5.13%、58.97%、35.90%)、年龄(45.91岁vs 51.69岁)上有显着差异相关(P<0.05)。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人工肝治疗次数分组与治疗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肝治疗3次以上患者好转率明显降低。结论胆红素、肝衰竭分期是血浆置换相关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近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应尽早采用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对于无肝移植计划患者,疾病进展达晚期患者或人工肝使用次数超过3次者,继续行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效益较低。同时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早期诊治的重要性仍需继续加强教育宣传;高龄肝衰竭患者的诊治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
林銮锋,林建辉,刘宝荣,官升灿,卢玲玲[4](2019)在《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青少年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青少年急性肝衰竭的短期疗效。方法对2016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66例青少年急性肝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3例,对照组行单一血浆置换治疗,实验组行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持续性治疗3次后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INR)、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以及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等相关生化检测指标、3个疗程后的总有效率(96.97%)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血浆置换治疗。
段军民[5](2019)在《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对肝衰竭前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炎性因子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对肝衰竭前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使用随机表法将2017年9月~2019年3月收治的106例肝衰竭前期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血浆置换治疗,观察组使用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指标,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在临床症状方面,两组发热、恶心厌食、黄疸例数均明显减少,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在乏力评分和炎性因子方面,治疗后两组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衰竭前期患者使用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方式能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并降低体内炎性因子水平。
徐耀[6](2019)在《CRRT联合PE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功能变化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血浆置换(PE)与单用PE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变化,探索治疗乙型肝炎相关ACLF更有效途径。方法:选取60例2016年10月-2018年10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的主体,依据随机入组的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数量均为30例。对照组的患者30例在内科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PE进行治疗,研究组的患者30例在内科传统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CRRT和PE进行治疗。分别于基线水平、2周及4周时统计分析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4+/CD8+)的变化情况,分别于基线、1周、2周及4周对实验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比较两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氨、PTA、INR、血清钾、血清钠、血肌酐的变化情况,以及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基线和4周后MELD评分及预后生存率的情况。结果:经过分析对比可以发现,研究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在治疗之后改善明显,与对照组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1周时以改善总胆红素及血清钾、血清钠、血肌酐更为优势,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变化不明显。2周以后各种生化指标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但凝血功能的恢复,两组前2周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4周后研究组凝血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于基线水平时,两组对比分析,统计学无差异(P>0.05),2周及4周时,研究组中CD4+T淋巴细胞上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D8+T淋巴细胞较对照组下降明显,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4+/CD8+变化统计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ELD评分相比于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研究组患者生存率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3.3%。结论: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血浆置换(PE)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用血浆置换,生化指标明显改善,生存率提高;CRRT联合PE治疗可有效清除细胞炎症因子,稳定机体内环境,阻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状态,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为个体化选择人工肝联合治疗肝衰竭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刚[7](2019)在《改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改变新鲜冰冻血浆的补充时机和补充途径,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评价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对肝衰竭患者的影响,为改良血浆置换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依据。2.评价改良血浆置换治疗的安全性,为肝衰竭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青岛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34例,采用便利抽样法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内科综合治疗,实验组患者16例给予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共进行55例次治疗,对照组患者18例给予传统血浆置换治疗,共进行57例次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凝血指标及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前后血清生化指标及凝血指标的变化,评价改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短期(3个月)生存率的影响;比较两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价改良血浆置换治疗的安全性。结果1.实验组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结果比较进行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后,实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血氨(Blood Ammonia,NH3)均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Albumin,ALB)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以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但对ALB水平无影响。2.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结果比较两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血氨(NH3)、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血浆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均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ALB)上升、血氨(NH3)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传统血浆置换治疗相比,在相同血浆置换量的情况下,改良血浆置换可以提高对ALT、AST、TBiL的清除效率,明显改善患者的PTA,但对ALB和NH3水平无明显影响。3.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后采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 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进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行血浆置换治疗前MEL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EL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能会提高肝衰竭患者的短期(3个月)生存率,尤其是针对MELD评分为中低分的患者。4.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浆置换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改良血浆置换治疗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和推广。结论1.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以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脏功能及凝血功能。2.在相同血浆置换量的情况下,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以增加对肝衰竭患者的血浆清除量,提高治疗效果。3.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能会提高MELD评分为中低分的肝衰竭患者的短期(3个月)生存率。4.改良血浆置换治疗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以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周健,王笑笑,连江山,黄建荣[8](2018)在《人工肝血浆透析滤过与选择性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中晚期肝衰竭疗效及安全性比较》文中研究表明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及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肝衰竭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治疗机制是基于肝细胞的强大再生能力,通过一个体外的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
万克强,田文广,苏畅[9](2018)在《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肝衰竭前期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continuous hemodiafiltration,CHDF)治疗肝衰竭前期(pre-liver failure,pre-L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9例肝衰竭前期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对照组为20例单纯内科综合治疗患者,治疗组为29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PE联合CHDF治疗的患者。比较2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血生化指标、临床转归等情况。结果:治疗组进行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non-biologic 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NBALSS)后患者乏力、纳差、黄疸等症状得到改善,血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19.04±11.37)mg/L vs.(54.81±37.60)mg/L]、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17.01±9.86)pg/m L vs.(31.86±13.01)pg/m L]、谷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88.59±51.06)U/L vs.(279.93±69.75)U/L]、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67.39±35.22)μmol/L vs.(133.21±26.52)μmol/L]均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6.28、7.51、12.26、7.40,均P=0.00),血凝血酶原活动度(serum prothrombin activity,PTA)水平明显升高[(88.86±20.16)%vs.(45.70±3.47)%,t=8.81,P=0.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反应蛋白:(19.04±11.37)vs.(29.21±22.05),t=2.04,P=0.02;白介素-6:(17.01±9.86)vs.(31.37±11.02),t=4.26,P=0.00;谷氨酸转氨酶:(88.59±51.06)vs.(194.70±90.86),t=4.93,P=0.00;总胆红素:(67.39±35.22)vs.(103.63±69.65),t=2.12,P=0.02;血凝血酶原活动度:(88.86±20.16)%vs.(66.20±14.33)%,t=3.48,P=0.00]。此外,治疗组患者1周后好转率为86.21%,高于对照组的55.0%(χ2=5.94,P=0.015)。29例治疗组患者中死亡1例,20例对照组患者中死亡2例。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肝衰竭前期疗效优于对照组,提高了患者近期的好转率。
任金才[10](2017)在《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肝衰竭54例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解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及其联合治疗肝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寻找血液净化治疗肝衰竭患者的最佳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4例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实施PE、CVVH、PE+HP、HP+CVVH、HP+CVVH+PE治疗的临床资料,对183例次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电解质异常绝对值(exceed normal limit absolute value,ENLAV),血氨、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肝性脑病程度进行了比较。结果治疗后较治疗前分别为:PE:血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204.9±82.8)μmol/L和(357.0±133.7)μmol/L,P<0.01]、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124.6±60.4)μmol/L和(227.4±106.7)μmol/L,P<0.01]下降,PT[(17.6±3.6)秒和(31.9±11.3)秒,P<0.01]缩短,血肌酐(creatine,Cr)[(95.4±74.1)μmol/L和(85.8±76.6)μmol/L,P<0.01]增高,血电解质中氯离子异常绝对值(ENLAV of Cl-,ENLAV-Cl-)[(5.26±5.46)μmol/L和(2.27±3.45)μmol/L]升高;CVVH:血TBi[(252.2±152.0)μmol/L和(232.1±149.6)μmol/L,P<0.01],DBi[(162.0±101.7)μmol/L和(151.4±104.9)μmol/L,P<0.01]增高,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 N)[(11.8±6.9)mmol/L和(15.7±12.2)mmol/L,P<0.01],Cr[(119.0±74.1)μmol/L和(163.9±139.6)μmol/L,P<0.01]下降,血电解质中血钾异常绝对值(ENLAV of K+,ENLAV-K+)[(0.03±0.10)μmol/L和(0.14±0.36)μmol/L,P<0.05],血钠异常绝对值(ENLAV of Na+,ENLAV-Na+)[(1.11±1.93)μmol/L和(3.66±5.78)μmol/L,P<0.01],ENLAV-Cl-[(0.72±1.87)μmol/L和(2.50±4.62)μmol/L,P<0.01],血碳酸氢盐异常绝对值(ENLAV of HCO-3,ENLAV-HCO-3)[(0.94±1.87)μmol/L和(1.60±2.90)μmol/L,P<0.05]皆下降;HP+CVVH:TBi,DBi未增高,Bu N[(8.1±5.9)mmol/L和(10.5±8.9)mmol/L,P<0.01],Cr[(82.4±62.0)μmol/L和(112.3±108.4)μmol/L,P<0.05]下降,PT[(36.6±19.5)秒和(29.6±15.3)秒,P<0.01]延长,HP+CVVH+PE:TBi[(283.0±131.4)μmol/L和(369.0±145.6)μmol/L,P<0.01],DBi[(138.6±96.0)μmol/L和(369.0±145.6)μmol/L,P<0.01]下降,上述皆有统计学意义,单纯PE或CVVH治疗,患者肝性脑病治疗后较治疗前有加重趋势,HP+PE、HP+CVVH、HP+CVVH+PE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肝性脑病无加重。结论 HP+CVVH+PE联合治疗,更有利于清除肝衰竭时患者体内包括大分子或蛋白结合毒素及中小分子毒素的所有毒素,更有利于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利于阻止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严重并发征的进展。
二、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急性肝衰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急性肝衰竭(论文提纲范文)
(1)细胞因子与肝衰竭的关系及人工肝治疗对其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肝衰竭概述 |
1.2 细胞因子在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1.3 人工肝治疗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实验分组 |
2.2 研究方法 |
2.2.1 观察指标 |
2.2.2 治疗方法 |
2.3 临床疗效评估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 |
3.2 细胞因子与肝衰竭的关系 |
3.2.1 不同临床阶段肝衰竭患者临床指标分析 |
3.2.2 不同临床阶段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特征分析 |
3.2.3 细胞因子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3 不同模式下人工肝治疗对临床指标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
3.3.1 不同模式下人工肝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 |
3.3.2 不同模式下人工肝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 |
3.3.3 比较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差异 |
3.3.4 比较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差异 |
3.4 细胞因子与预后的关系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2)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行CRRT治疗的效果及死亡危险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与分组 |
2.诊断标准 |
3.CRRT治疗方法 |
4.手术方法 |
5.统计方法 |
结果 |
1.CRRT治疗的临床效果 |
2.两组患者的围术期临床资料 |
2.1 术前临床资料 |
2.2 手术中临床资料 |
2.3 术后临床资料 |
3.独立死亡危险因素 |
讨论 |
1.连续性肾脏替代(CRT)治疗的临床价值 |
2.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 |
3 脓毒症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4.急性肝功能不全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5.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附1 |
附2 |
致谢 |
(3)血浆置换相关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近期疗效及费效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已发布文章 |
(4)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青少年急性肝衰竭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生化检查结果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的预后情况 |
3 讨论 |
(5)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对肝衰竭前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炎性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临床症状改善效果 |
2.2 临床症状例数 |
2.3 乏力评分 |
2.4 炎性因子水平 |
3 讨 论 |
(6)CRRT联合PE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功能变化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2.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4.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附图 |
致谢 |
(7)改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工具与评价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5 伦理原则 |
6 质量控制 |
7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2 实验组患者血浆置换前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比较 |
3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的比较 |
4 实验组与对照患者 MELD 评分的比较 |
5 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
讨论 |
1 实验组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比较 |
2 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置换治疗后肝功能与凝血指标的比较 |
3 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置换治疗后MELD评分的比较 |
4 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对照表 |
附录 |
致谢 |
(9)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肝衰竭前期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肝衰竭前期的定义 |
1.3 治疗方法 |
1.4 检测项目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PE联合CHDF治疗前后临床生化指标比较 |
2.2 PE联合CHDF治疗前后炎症指标变化情况 |
2.3 不良反应 |
2.4 近期临床转归的情况 |
3 讨论 |
(10)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肝衰竭54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和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处理: |
二、结果 |
1. 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改变情况: |
2. 治疗前后患者血电解质ENLAV改变情况: |
3. 治疗前后患者肝性脑病进展情况: |
4. 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改变情况: |
四、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急性肝衰竭(论文参考文献)
- [1]细胞因子与肝衰竭的关系及人工肝治疗对其变化的影响[D]. 李雷. 南昌大学, 2021(01)
- [2]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行CRRT治疗的效果及死亡危险因素的分析[D]. 孙皓涵. 青岛大学, 2020(01)
- [3]血浆置换相关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近期疗效及费效比分析[D]. 谢倩.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4]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青少年急性肝衰竭的疗效[J]. 林銮锋,林建辉,刘宝荣,官升灿,卢玲玲. 蛇志, 2019(04)
- [5]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对肝衰竭前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炎性因子的影响[J]. 段军民.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9(05)
- [6]CRRT联合PE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功能变化及疗效研究[D]. 徐耀. 青岛大学, 2019(03)
- [7]改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评价[D]. 王刚. 青岛大学, 2019(03)
- [8]人工肝血浆透析滤过与选择性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中晚期肝衰竭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 周健,王笑笑,连江山,黄建荣.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8(05)
- [9]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肝衰竭前期临床分析[J]. 万克强,田文广,苏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8(01)
- [10]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肝衰竭54例临床研究[J]. 任金才.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