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情感”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琼[1](2020)在《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研究 ——基于对N市幼儿教师与小学美术教师的调查》文中认为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儿童具有益于终身发展的美术素养成为基础美术教育目标之一。由于目前我国幼儿园、小学阶段分段教育以及幼小教师各具独立的培养体系两方面的现状,使上述两学段课程的良好衔接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对于美术教育而言,不同学段课程的高质量衔接成为促进儿童美术素养连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以促进儿童美术经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对当前幼小美术课程实施现状对比分析提出幼小美术衔接的必要性并对幼小学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展开调查研究。以自编问卷《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以N市一定数量的幼儿园教师与小学美术教师为调查对象,了解当前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提升途径与提升需求现状。以此为依据,为进一步加强幼小美术衔接,提升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促进儿童美术经验连续性发展提出若干建议与策略。本次研究中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调查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显性衔接素养,直接指向幼小美术课程衔接。包含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观念、衔接知识(即教师对彼此学段美术课程的了解、对儿童美术经验的了解)、衔接实践能力。基于美术独特的学科特性,教师自身美术专业素养是影响不同学段儿童美术经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第二部分为隐性衔接素养,指向不同学段教师美术专业素养。包含教师美术学科素养及美术教育素养。第三部分为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提升途径及提升需求现状。包含教师参与幼小美术衔接活动、提升美术专业素养途径及提升需求现状。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幼小两学段美术课程实施中仍存在诸多差异与不足,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也存在不同差异。在显性衔接素养方面: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观念良好,衔接知识与衔接实践能力均有待加强;隐性衔接素养方面:小学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整体高于幼儿教师。在一系列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中得出教师美术学科素养与衔接观念是影响幼小教师进行美术课程衔接实践的重要因素。在素养提升途径现状中,与幼儿教师相比多数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师有过参加课程衔接活动的经历。在素养提升需求中,幼小教师显性素养提升需求一致,均表示需进一步提高衔接观念与课程衔接实践能力;在隐性衔接素养的提升需求中幼儿教师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需求趋向。同时,介于幼小分段教育现状,幼小教师均表示希望通过加强沟通交流加深对彼此学段美术课程现状的了解以更好的进行幼小美术课程衔接。最后,结合此次问卷调查现状,研究者从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两方面提出若干建议以提升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从而为实现幼小美术衔接、促进儿童美术经验的连续性发展提供支持。
王艳[2](2020)在《写字教材《千字文》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千字文》作为我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蒙学教材,自产生之日起一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尽管《千字文》是作为写字教材而诞生的,但后世学者大多都将研究重点放在《千字文》的识字、版本分析等方面,鲜有学者关注并研究作为写字教材的《千字文》。是故,笔者力求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整理与研究,构建出相对完整的写字教材《千字文》研究体系,以期为当今小学写字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也为学界对作为写字教材的《千字文》进行深入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论文以《千字文》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对其进行全面研究。首先,通过梳理相关历史史料,探知《千字文》作为古AI写作字教材的应用实践。其次,从内容、用字、编排方式等角度入手阐述《千字文》的特点,进而对其所具有的写字教学价值进行分析。最后,将《千字文》与古代两本较有代表性的写字教材-《急就篇》以及《上大人》进行纵向比较,探寻《千字文》作为写字教材的独特价值。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从内容上来看,《千字文》综合性强,涵盖面广,将识、写内容与道德知识有机结合;从用字上来看,《千字文》常用字比例高,用字重复率低,适宜学生书写;从编排上来看,句式整齐,注重押韵,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其所具有的写字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千字不重且常用字多,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多以名家书写为范本,既可以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能力又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句式整齐押韵,可以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等方面。根据此次研究,对当今小学写字教学的启示有:教学中注重识字与写字相结合;重视对经典法帖的临摹;重视书法艺术美的渗透。对当今小学写字教材编写的启示有:编排上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可接受性;注重教材内容的文化教育功能;提供手写体范字,规范与审美相结合。
陈卓[3](2019)在《如何将文学教育渗透到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可行性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提出,对人文素质教育也越来越看中。落实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当代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和品质。文学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而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又是人文素质中不可缺少的,由此可见,将文学教育渗透到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可行性。
岳海玲[4](2019)在《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研究》文中认为综合美育课程是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为载体,将美育渗透课程之中,以实现美育目标的课程组,是学校美育实施的主渠道。2015年教育部要求对美育活动实施课程化管理、建构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至今,美育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已有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对审美化学科课程的研究,对其他美育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美育观为指导,以杜威经验主义美育观为方法启示,展开对综合美育课程的意义及建构策略研究具有意义。首先,论文运用观察法与访谈法,从实践层面把握当前我国学校美育实施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学校存在美育不受重视、美育课程单一、美育目的功利化等问题;学校美育实施效果受教师美育意识、美育课程开发程度、学校规章制度的影响;对学校美育的本质认识还有待明晰、美育地位有待提高、学校美育课程有待开发。其次,论文采用理论思辨和系统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学校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的基础。一是从美育的本质需要和学校美育实施现状出发,探讨构建综合美育课程的意义及可行性,为其构建提供立论根基。二是从词源学、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明晰美育的本质,为综合美育课程的建构提供理论前提。三是从美育的实践性和渗透性出发,提出了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的逻辑体系,明晰了综合美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定位及该课程内在的审美能力发展指向。综合美育课程的建构应以审美人性、渗透性、审美实践性为原则。其课程目标包括:立足于美育实践,从提升学生直观日常事物本质的能力;促进审美经验的积累、积淀审美心理;培养学生审美人格、感悟生命价值意义。最后,论文以马克思实践美育观为指导,以杜威经验美育观为方法启示,提出了学校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的具体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三类课程中,各自的美育目的、美育内容、实施方法、原则和课程评价。
黄河[5](2019)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基于2011-2017年CNKI文献》文中认为201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教育领域对学科德育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同时也吸引了不少教师、学者针对学科德育问题开展研究,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并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学科德育实践仍困难重重,有些问题始终进展缓慢。通过对文献的检索不难发现,学科德育现实问题难以改善,一定程度上是源于学科德育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如研究的同质化较严重,研究与问题解决相分离等。因此,有必要开展学科德育领域的元研究,了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善研究的现状,为学科德育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本研究将学科德育研究现状作为切入点,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搜集2001-2017年学科德育研究的数量、研究学者、研究机构、研究关键词、研究方法等特征向量,运用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归纳整理,呈现了研究年度内的文献存在特性。文献数量部分包括文献数量年份分布情况和学科分布情况;研究者部分包括研究者人数、合作度、发文量等指标的统计描述;研究机构部分包括研究机构数量、类别、合作度和发文量等指标的统计描述;关键词和研究内容部分主要是通过关键词的词频、聚类分布和时序分布了解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年份等信息,并基于这些信息对研究内容的重点、新话题、变化趋势作出评析。本研究参考元伦理学和元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对学科德育研究的陈述体系、发展趋势、研究共同体、研究方法作出分析。陈述体系分析包括语言形式分析和逻辑形式分析;发展趋势分析包括研究数量的变化趋势分析和研究内容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趋势预测;研究共同体分析主要是对研究队伍和研究机构的数量、发文量、合作度和研究兴趣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分析主要是对研究方法的选择、使用和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进行分析。本研究基于分析结果对学科德育“研究不断受到重视,研究数量也不断增加,而实践问题却难以改善”等问题予以回应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学科德育研究现状的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参考,以期能促进学科德育实践的改善。
周宏,朱肖奇,刘玉玲,刘宇轩,冯巧珍[6](2018)在《素质教育中提升初中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一、课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当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的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结构、对语文思想方法的理解,还渗透了语文教师的语文观念以及对语文人文精神的领会等等。这些要素都将影响到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和语文应用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初中语文教师语文素养的高低,是影响初中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课程改革以来,初中语文教育对
王芳[7](2014)在《论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文中提出在素质教育中,语文学科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是由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思想性、社会性和情感性所决定的。
王琦[8](2014)在《语文教学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心理素质教育是一切素质教育的基础,培养具有较高心理素质、具备很好身心协调素质的全面人才,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教学要发挥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充分展示在教学中施教层面广泛、施教方法具有良好指导性、施教方式具有很强渗透性等优势,为培养新时期的高素质综合性优秀人才发挥积极的作用。
冉鑫[9](2014)在《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整合》文中认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语文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基础文化,还可以提升人的精神素养、人文素养。通过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实现中国教育的素质教育。本文针对语文教学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整合,以及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李荣芳[10](2009)在《浅谈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当前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作为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在素质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加强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听说、阅读、写作能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
二、浅谈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情感”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情感”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研究 ——基于对N市幼儿教师与小学美术教师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1.有利于幼小美术课程衔接,促进儿童美术经验的连续性发展 |
2.有利于促进幼小美术教育工作者美术专业素养贯通性发展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1.幼小衔接 |
2.课程衔接 |
3.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 |
四、文献综述 |
(一)幼小课程衔接的相关研究 |
(二)教师美术素养的相关研究 |
(三)基础教育教师课程衔接素养相关研究 |
五、研究设计 |
六、研究方法 |
1.问卷调查法 |
2.访谈法 |
3.观察法 |
第一章 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调查问卷的编制 |
一、问卷编制的基础与框架结构 |
(一)前期调研 |
(二)理论基础 |
(三)框架结构 |
二、问卷的编制 |
(一)问卷初稿的编制 |
(二)问卷试测分析及修改 |
三、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一)问卷的信度检验 |
(二)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二章 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调查及数据分析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幼小美术课程实施现状对比分析 |
三、幼小教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分析 |
四、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提升途径现状分析 |
五、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提升需求现状分析 |
第三章 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讨论 |
一、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讨论 |
(一)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观念良好,衔接知识与能力有待提高 |
(二)幼小教师美术专业素养存在差异,幼儿教师美术学科素养不足 |
二、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提升途径讨论 |
(一)教师参与课程衔接活动较少,幼儿教师美术学科素养提升途径单一 |
(二)幼小教师希望加强沟通交流,了解彼此学段美术教育活动现状 |
三、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提升需求讨论 |
(一)幼小教师显性素养提升需求一致,均需要进一步提高衔接观念与能力 |
(二)幼儿教师在隐性素养的提升中呈现出多样化倾向 |
第四章 提升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发展的建议 |
一、职前培养层面 |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美术类课程结构提升幼小教师美术专业素养 |
(二)美术能力培养合理化多样化,确保幼小教师美术学科素养平衡发展 |
(三)树立大美术观,丰富幼小教师美术文化素养 |
(四)确立儿童立场,提升幼小教师课程衔接观念 |
二、职后发展层面 |
(一)监督儿童美术档案袋的建立与流通,确保儿童美术经验发展可视化 |
(二)构建幼小合作交流机制,建立幼小教师美术教研共同体 |
(三)设立教师美术素养发展工作坊,促进幼小教师美术素养个性化发展 |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调查(幼儿园教师版) |
附录2 |
致谢 |
(2)写字教材《千字文》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及写字等级考试的要求 |
1.1.2 写字教材研究的需要 |
1.1.3 写字教材《千字文》的认识不足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千字文》的研究综述 |
1.3.2 写字教育的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概念界定 |
1.5.1 写字 |
1.5.2 写字教材 |
第2章 《千字文》概要 |
2.1 《千字文》的编者、成书背景 |
2.1.1 《千字文》的编者 |
2.1.2 《千字文》的成书背景 |
2.2 《千字文》作为古AI写作字教材的应用实践 |
第3章 《千字文》的特点及写字教学价值 |
3.1 《千字文》的特点 |
3.1.1 内容上的特点 |
3.1.2 用字上的特点 |
3.1.3 编排上的特点 |
3.2 《千字文》的写字教学价值 |
3.2.1 千字不重且常用字多,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
3.2.2 以名家书写为范本,育审美情趣于规范书写 |
3.2.3 句式整齐押韵,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
3.2.4 识写有效结合,提高学生书写效率 |
3.2.5 内容教育性强,寓育人于写字教学 |
第4章 《千字文》与古代其他写字教材的比较分析 |
4.1 《千字文》与现存最早习字课本《急就篇》 |
4.1.1 《急就篇》概述 |
4.1.2 《千字文》与《急就篇》之比较 |
4.2 《千字文》与习字初阶《上大人》 |
4.2.1 《上大人》概述 |
4.2.2 《千字文》与《上大人》之比较 |
第5章 《千字文》对当今小学写字教育的启示 |
5.1 《千字文》对写字教学的启示 |
5.1.1 注重识字与写字相结合 |
5.1.2 重视对经典法帖的临摹 |
5.1.3 重视书法艺术美的渗透 |
5.2 《千字文》对写字教材编写的启示 |
5.2.1 编排上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可接受性 |
5.2.2 注重教材内容的文化教育功能 |
5.2.3 提供手写体范字,规范与审美相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历代《千字文》写字教材(楷书) |
致谢 |
附件 |
(3)如何将文学教育渗透到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将文学教育渗透到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分析 |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美感 |
(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
(三)有利于我国优秀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
二、将文学教育渗透到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策略 |
(一)注重文学教育情感 |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三)巧用多媒体 |
(四)营造浓厚的文学教育氛围 |
(五)文学教育与现代化发展相结合 |
(六)强化教师能力的培训 |
三、结语 |
(4)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研究述评 |
1.2.2 国外研究述评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整体评析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美 |
1.3.2 美育 |
1.3.3 综合美育课程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和可行性分析 |
1.4.4 研究价值 |
1.4.5 研究创新 |
2 现实审视:学校美育及其课程实施情况调查 |
2.1 学校美育及其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说明 |
2.1.1 调查目的和方法 |
2.1.2 调查对象 |
2.2 学校美育及其课程实施的问题表现 |
2.2.1 美育不受重视、地位边缘化 |
2.2.2 美育课程不足、形式单一化 |
2.2.3 美育目的功利化、工具化 |
2.2.4 学校其他课程中的美育渗透不足 |
2.3 影响学校美育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 |
2.3.1 教师美育意识影响美育课程实践 |
2.3.2 美育课程开发影响美育实践 |
2.3.3 学校规章制度影响美育课程实践 |
2.4 学校美育及其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反思 |
2.4.1 美育的本质认识有待明晰 |
2.4.2 学校美育地位有待提高 |
2.4.3 学校美育课程有待开发 |
本章小结 |
3 意义思索:构建综合美育课程的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
3.1 构建综合美育课程的意义 |
3.1.1 有助于实现美育对人的价值 |
3.1.2 有助于实现美育对社会的价值 |
3.1.3 有助于完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 |
3.1.4 有助于学校美育课程的重新定位 |
3.1.5 有助于提升学校素质教育质量 |
3.2 构建综合美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
3.2.1 美育可以融入学校各种课程 |
3.2.2 国家政策要求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 |
3.2.3 美育的学理性证实了构建综合美育课程可行 |
本章小结 |
4 前提阐释:明晰美育本质是构建综合美育课程的理论前提 |
4.1 美育的词源内涵 |
4.2 美育的哲学内涵 |
4.3 美育的心理学内涵 |
4.4 美育内涵的本质定位 |
本章小结 |
5 理性定位:综合美育课程的逻辑体系构建 |
5.1 综合美育课程的内涵 |
5.1.1 综合美育课程内涵的多重分析 |
5.1.2 综合美育课程的内涵界定 |
5.2 综合美育课程以美育特点为构建原则 |
5.3 综合美育课程的定位 |
5.3.1 综合美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体系构建 |
5.3.2 综合美育课程中审美能力的发展指向构建 |
5.4 综合美育课程以美育目的为课程目标 |
5.4.1 强调生活实践,培养审美能力 |
5.4.2 强化审美意识,健全审美人格 |
5.4.3 积淀审美经验,提升审美素养 |
5.4.4 发挥心理效应,促进全面发展 |
5.5 综合美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分析 |
5.5.1 综合美育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
5.5.2 综合美育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
5.5.3 综合美育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
本章小结 |
6 策略探寻:综合美育课程的实施策略 |
6.1 综合美育课程以学科课程为载体的实施策略 |
6.1.1 以实现积淀审美经验、提升审美素养为美育目的 |
6.1.2 以渗透领悟的方式为美育方法 |
6.1.3 以学科知识内蕴的美育精神为美育内容 |
6.1.4 以美育实现与学科发展的结合为原则 |
6.1.5 以形成性评价启发学生审美求知动力 |
6.2 综合美育课程以活动课程为载体的实施策略 |
6.2.1 以实现强化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为美育目的 |
6.2.2 以直接实践体验的方式为美育方法 |
6.2.3 以审美化活动主题为美育内容 |
6.2.4 以感性与理性、经验与自然的结合为原则 |
6.2.5 以档案袋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审美表现 |
6.3 综合美育课程以隐性课程为载体的实施策略 |
6.3.1 以实现美育心理效应、促人全面发展为美育目的 |
6.3.2 以渗透陶冶的方式为美育方法 |
6.3.3 以校园文化环境为美育内容 |
6.3.4 以审美性与民族性的结合为原则 |
6.3.5 以多元化评价引导学生审美体验 |
本章小结 |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基于2011-2017年CNKI文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1.学科德育问题成为课改重点内容 |
2.学科德育研究指导下的实践不够理想 |
3.缺乏对学科德育研究本身的研究 |
(二)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3.创新之处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相关研究 |
2.国内相关研究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文献计量法 |
二、学科德育研究的理论探讨 |
(一)概念辨析 |
1.道德 |
2.德育 |
3.学科德育 |
4.学科德育研究 |
(二)理论依据 |
1.教育性教学理论 |
2.元研究理论 |
3.文献计量学理论 |
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的现状 |
(一)文献来源 |
(二)文献数量统计 |
1.文献年份分布 |
2.文献学科分布 |
(三)发文作者共现 |
1.整体情况 |
2.各学科的学科德育发文作者情况 |
(四)研究机构共现 |
1.整体情况 |
2.各学科的学科德育研究机构情况 |
(五)关键词共现 |
1.整体情况 |
2.一般性学科德育研究文献 |
3.各学科的学科德育关键词情况 |
(六)研究方法归纳 |
1.常用研究方法 |
2.已出现但使用较少的研究方法 |
四、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现状的分析与反思 |
(一)研究现状分析 |
1.学科德育研究的陈述体系分析 |
2.学科德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 |
3.学科德育研究的研究共同体分析 |
4.学科德育研究的研究方法分析 |
(二)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的反思 |
1.对实践问题的原理性研究数量偏少,深入程度不足 |
2.对实践的对策性研究缺乏全面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
五、对当前学科德育研究的建议 |
(一)完善学科德育研究体系 |
1.完善学科德育基础理论研究 |
2.加强学科德育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研究 |
3.加强美术、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德育研究 |
4.完善学科德育教学实践的内部因素研究 |
5.加强对原始教学经验的学理性研究 |
6.加强教师的学科德育主动性研究 |
(二)改善学科德育研究的外部条件 |
1.加大高校学者占比,优化科研人员结构 |
2.着力构建评价体系,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
3.加强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合作,提升实践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方法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素质教育中提升初中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题的提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教师提升核心素养是时代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
2、教师提升核心素养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
3、教师提升核心素养是教师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
二、理论依据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参与人员以及分工 |
五、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
六、研究对象、步骤和思路方法 |
(一) 研究的对象 |
(二) 研究的步骤 |
1、准备阶段 |
2、实施阶段 |
3、结题阶段 |
(三) 思路方法 |
七、研究方法 |
八、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
(8)语文教学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文教学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作用 |
二、语文教学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中的施教层面广泛 |
三、语文教学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中的施教方法具有指导性 |
四、语文教学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中施教方式具有渗透性 |
(9)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语文教学的优势 |
(一)语文教学具有人文特征 |
(二)语文教学是直觉、感觉并进的教学 |
(三)语文具有实用性 |
二、语文教学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的发挥的作用 |
(一)语文教学可以促进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实现 |
(二)语文教学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提供教学思想内容 |
(三)语文教学保证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 |
三、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整合 |
(一)理论和实践结合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语文教育 |
(三)整合教学内容 |
(四)提高教师素质 |
结语 |
(10)浅谈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听说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
二、阅读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大作用 |
三、写作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
1. 贴近生活, 学会写作。 |
2. 抒发情感, 学会创新。 |
四、浅谈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情感”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研究 ——基于对N市幼儿教师与小学美术教师的调查[D]. 王琼.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2]写字教材《千字文》分析研究[D]. 王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如何将文学教育渗透到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可行性分析[J]. 陈卓. 青年与社会, 2019(23)
- [4]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研究[D]. 岳海玲.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5]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基于2011-2017年CNKI文献[D]. 黄河. 湖北大学, 2019(05)
- [6]素质教育中提升初中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有效性研究[A]. 周宏,朱肖奇,刘玉玲,刘宇轩,冯巧珍. 《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九卷), 2018
- [7]论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 王芳. 中学时代, 2014(23)
- [8]语文教学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分析[J]. 王琦. 语文建设, 2014(21)
- [9]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整合[J]. 冉鑫. 语文建设, 2014(17)
- [10]浅谈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J]. 李荣芳. 21世纪中学生作文(初中教师适用),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