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画幅”在广告摄影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馨予[1](2020)在《探究杉本博司摄影风格及对创作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以探讨杉本博司摄影风格为主,通过对《海景》、《剧院》、《闪电原野》等具有代表性系列作品的深入研究,分析杉本博司摄影风格及对摄影创作的影响。文中不仅论述杉本博司摄影风格的生成起因,也延伸了杉本博司特殊的创作方式对当代摄影创作的影响。时间是杉本博司的思考线索,也是他主要的摄影表现方法,其不同的系列作品都极具哲学思想和艺术性,每一幅看似简单的摄影作品背后都蕴含着他对历史和记忆的独特思考方式,而这种思考方式也成就了杉本博司巨大的艺术成就。摄影在近代才摆脱了只是技术的头衔,被公众认可为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的摄影其中注定包含丰富的历史宗教等因素融合在一起,这正与杉本博司的艺术创作方式相契合。因此,有必要学习和借鉴他的摄影思维方式来丰富我们的摄影创作。
李文泽[2](2019)在《传统肖像摄影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的继承与创新研究》文中提出肖像艺术是基于人像艺术进行富有艺术性的再创作,凝练、融合了创作者的思想以达到艺术表现力的升华。肖像艺术包括肖像绘画与肖像摄影两大门类。历史上肖像绘画对肖像摄影影响深远。作为本文主题对象和关键词,“传统肖像摄影”的概念指向即落在肖像摄影的历史根脉和写实表达,其中就牵涉到了了肖像绘画对肖像摄影的关系与影响。肖像摄影所记录的人物瞬间及其时代特征是肖像艺术发展创新的产物,同时也是时代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见证者、记录者与参与者。传统肖像摄影更注重写实性,展现出人物特有的心理状况及其外貌特征,而当代肖像摄影则倾向于表达创作者的思想,人物形象则被艺术家们进行主观改动,使其更加具有符合当代文化立场的艺术态度及现实反思。自21世纪以来,当代社会多元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肖像摄影由最初用于自我欣赏、私人收藏的技术工具逐渐发展成为当代探寻人类与社会、理想、精神关系的艺术工具,艺术家们也在不断对创作手法进行创新,不断丰富肖像摄影的思想内涵。本论文着眼于传统肖像摄影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的继承与创新。文章结构框架由四个部分组成。文章的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并对传统摄影的发展历程、在当代艺术背景下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对肖像摄影的发展与继承进行梳理,首先探讨传统肖像的发展与表达,随后对当代文化背景下的肖像摄影和当代艺术背景下的中画幅环境肖像摄影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探讨肖像摄影在继承前提下的创新型表达,对摄影艺术在当代的发展、装置人像摄影、波普风格和超现实主义肖像摄影的发展与创新结合艺术家作品进行阐述。第四部分(毕业创作分析)即最后一部分从理论到实践,分析毕业作品《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创作思想、表象方式及创作思考。
崔文豪[3](2019)在《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发展回顾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摄影艺术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摄影专业教育也影响了中国摄影人才的培养,同时满足了人们表现图像的愿望。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摄影专业教育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开始逐渐完善,一方面,摄影专业在初期的摄影培训中作为兴趣班存在,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摄影艺术带来的视觉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为此,笔者通过中国高校摄影教育发展的历史、发展方向和方法,回顾了从早期摄影培训到摄影教育的完善过程,希望摄影专业教育能够得到高校的关注。教育的理解和观点使我们更加意识到摄影专业课程的重要性,通过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摄影专业概况,综合性大学和艺术类院校的比较,分析学校摄影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摄影专业的逐步演变过程可以使摄影教育更加规范和完善,也可以为高校摄影教育提供重要保障。同时,本文还将重点分析北京电影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的专业概况,对我国高校摄影教育进行分析和思考,吸收国外摄影专业教育的优势和资源,提高国内大学摄影教育的标准化水平。通过对本文的分析和回顾,笔者希望为摄影教育提供一些参考,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摄影专业的优缺点,为今后高校摄影的发展给予启示。
孙昊德[4](2018)在《中国近现代建筑摄影历史研究1844-199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摄影,作为最早的摄影题材,为建成环境中的内容,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形象”,成为一系列视觉的衍生物,使得建筑的意义得以被理解、传播和具化,进而在特定社会以及文化场域中,建构一个建筑的视觉文化体系。面对这一横亘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端和当下建筑实践和理论研究之间的议题,该研究立足于对建筑摄影本源性的思考:如何理解建筑摄影这一看似概念宽泛而具有明确范式的系统;“中国建筑摄影”如何在一个视觉文化体系中构建自己的历史框架;中国建筑的现代性与视觉如何相互作用。基于这些思考,本文首先为“建筑摄影”这一概念构建更为系统性的研究体系,即将其视作建筑学意义通过摄影的“视觉装置”,在特定场域内投射的“机制”,而不仅仅是一个图像的结果。与此同时,本文立足“中国”,这一地理边界以及传播场域内的建筑摄影活动,挖掘建筑视觉文化建构主体从西方到本土的过渡。本文以摄影制产为线索,针对制产的特征转变,梳理出相应的历史断代,并深度挖掘特定历史时期,建筑摄影的视觉特征、表达维度、图像风格,以及同建筑学发展的互动机制。中国建筑摄影近代历史阶段,滥觞于1844年摄影术传入的历史原点,呈现从西方主体的经典观看,向科学以及本土现代性视觉建构的转型。随着1927年前后,中国现代建筑学与实践体系的建立、专业传播场域的设立以及中国社会的普遍的现代化,建筑摄影的制产模式呈现了根本的转向,并以此为契机,走入了现代的历史阶段。期间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背景下,摄影制产呈现出强烈的集体组织与意志,并发展出了相应的“形象-技术-意涵”的风格表达。以“文革”的结束与改革开放为契机,建筑摄影进入了语义扩张的表现时代,并终止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集体性制产模式的逐渐消解,以及技术与传播模式的更迭。在理论研究体系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大量一手资料的挖掘、口述的历史归纳、以及多渠道图像和文献整理,建立起建筑学与摄影学的交叉研究体系,进行了中国近现代建筑摄影历史的断代与建构。同时,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中国建筑的视觉现代性议题,也为建筑摄影提出了一种研究方法的理论架构。
赵咪妮[5](2017)在《基于自我未来主义的VENTI珠宝广告摄影设计》文中指出本次设计的主题是“爱上V-life”珠宝广告摄影及应用设计。针对偏向于80、90后的年轻消费群体,为VENTI(梵迪)珠宝新系列——“V-life”拍摄一套10幅符合梵迪“自由、自信、自我”的品牌定位的自我未来主义风格的广告摄影作品,并将其应用于新品发布会的若干物料设计中。以此提升品牌形象,实现品牌推广,同时推动自我未来主义在新领域的发展。市场调研报告。根据本设计突出体现品牌创意轻奢形象的要求,对VENTI珠宝以及国内外有关珠宝广告摄影应用设计,采用问卷调查、资料查阅、个人访谈等方法相结合,重点研究VENTI珠宝和其他各大珠宝品牌以及他们的广告摄影风格、表达特点和应用方式。发现VENTI珠宝广告摄影及应用领域存在的创新性风格化不足、故事表现差异性不足、无法很好的兼顾商业性和艺术性等问题,并提出了追求个性化、人情化、多元化和艺术化的发展新需求,使本次新的创作理念得到一定的启发,寻求到一些灵感来源,并且提炼出本次自我未来主义的设计主题。文献研究报告。根据市场需求分析,对提炼出的自我未来主义风格相关文献理论进行研究。通过翻阅大量书籍、文献进行梳理,主要研究分析未来主义作为一股社会思潮的兴起、在艺术领域和生活产业领域的发展,自我未来主义的文学思想,当代未来主义风格在艺术领域应用中体现的自我特征,总结出自我未来主义作为一种风格的艺术特征,提炼出在广告摄影上的视觉表达形式,为后期珠宝广告摄影的自我未来主义风格表现提供创作方法的指导。设计过程报告。根据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和对自我未来主义的研究,设计一套四组题为“爱上V-life”的珠宝广告摄影作品。从VENTI梵迪珠宝注重女性内心体验的品牌理念为入口,拍摄分为自由不羁的自我、狂野叛逆的自我、坚强无畏的自我和自信高傲的自我四组。以科技感为主调,这也正是未来主义的核心所在。VENTI象征“自由、自信、自我”,由此我设想将珠宝非一般常规化的佩戴于身上来体现“自由”,比如手镯佩戴于耳上,项圈置于胸前等方式,比起正常佩戴,更展现了VENTI无拘无束的个性创意。通过前期未来主义元素的提取,中期组织模特拍摄,后期合成统一的画面风格,体现“爱上V-life”蕴含的爱上未来就是爱上自己的寓意,并进行记录和总结。从而完成十幅摄影作品,再策划一场“V-life”系列新品发布会,将摄影作品应用于海报、H5邀请函、发布会签名墙、现场效果图、臂贴等所需物料设计之上。针对符合80、90后年轻消费群体的珠宝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自我未来主义理论为指导。设计创意以未来女战士、释放天性的女青年等形象加之非一般常规化的佩戴来表现自我未来感,突出VENTI珠宝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产品创意,和品牌理念中所诠释的——“不求拥有多少,而是拥有自己”的特色优势,以此提升品牌形象,实现品牌推广。
董艺婷[6](2016)在《摄影技术的发展及对当代社会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摄影技术的诞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摄影技术随之飞速发展,它的发展不但改变了文化现象,丰富了文化内涵,还对新闻、商业等领域产生了影响,具体表现为,摄影技术在社会应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伴随着摄影自身技术发展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认识摄影技术对当代社会所起到的作用?本文是从摄影技术的发展及对当今社会的商品广告宣传、社会新闻纪实领域及群众摄影普及的重要作用来说明与研究,探究摄影技术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阐述了摄影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研究本问题的重要意义。第二章分析了摄影技术的内涵,阐述了摄影技术的本质特征、主要分类及发展变革。摄影技术主要分为新闻摄影技术、商业摄影技术和应用摄影技术。摄影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尼埃普斯的“日光刻蚀法”、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以及后期传统胶片的诞生,摄影设备的发展单镜头平视取景照相机、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和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第三章阐释了摄影技术对新闻舆论的引导、商品的推广和群众文化的传播等作用,同时也促进其行业在社会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影响。摄影技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数字化摄影设备的不同,在新闻摄影中起到的作用也不同。商业摄影技术中的多次曝光为商品的宣传和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数码相机的普及使群众性摄影成为一种趋势。第四章指出了摄影技术对社会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同时又存在着消极影响,在这个基础上揭示了新时期摄影技术对传统技术的冲击及发展趋势。数字时代摄影技术的发展,是多层次、多方位,吸收多学科成果的渗透,并兼容多学科成果交叉的发展。同时摄影与新传播环境下数字技术的结合,将促成摄影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更高层次的完美结合,这为摄影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忻秀珍[7](2016)在《专家坐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Q忻老师,您好!我是贵刊的读者,我订阅了很多摄影、时尚类的刊物;现受聘在一所大学教摄影,这是该校新开设的专业,学院想要添置些适用于广告摄影教学的器材,征求教师们的购买意见。我向您请教一下,我们是以数码教学为主的,基本不涉及胶片摄影;您说有必要购买4×5或8×10画幅的单轨技术型照相机吗?我是说在广告摄影课程里有用单轨技术型照相机
丁婷[8](2015)在《时装摄影拍摄中视觉语言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视觉文化是现今文化研究的一部分,以图像为主要研究对象。时装摄影作为一种图像记录与传播的艺术形式,既是一种文化、时尚与潮流的传播载体,也是一种现代商业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商品。同时也是促进商业利益增长的一种极具表现力的媒介。我们在谈论时装作品形式美感和创作手段的同时还要从更广的角度去探讨精神与文化层面的问题。时装摄影作品主要为受众提供意识、图像、基本信息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图像信息主要是传达创作者的审美经验和情感,它是受众在摄影艺术欣赏活动中首先获得并引起审美愉悦的主要信息。意识和基本信息是包含在作品的图像信息中,但又表现在画面之外,这样的潜藏信息所包含的精神内容要远远大于图像信息、文字信息的物质层面的内容。在数码影像发展迅速的时代,技术革新更加快速的同时对整个行业及社会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我们在接受这些技术变化的同时对传统技术仍然需要有保留。数码摄影以及数码成像已经发展成为主要的创意产业之一,并且被理所当然地纳入媒体的版图。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在潜移默化的摄影本质中做出良性的追随。本课题主要以时装摄影拍摄中的视觉语言应用为研究对象,对时装摄影的表现风格、造型手段在拍摄中的应用以及对消费者对待时装摄影宣传的心理差异、中国现阶段时装摄影的发展状况展开分析与研讨,通过时装摄影来更加有效地传达服装品牌的基本信息、精神文化内涵,使受众不仅得到物质上的满足同时也更能够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崔文豪[9](2015)在《浅谈广告摄影创作与表现》文中研究指明广告摄影是以商品为主要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运用摄影技术、摄影光线等手段通过摄影作品表达摄影师审美思想的方式。通过反映商品的形状、结构、性能、色彩和用途等特点,从而引起顾客的购买欲望。广告摄影已贯穿于整个媒体,广告摄影是传播商品信息、促进商品流通的重要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告已经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它已经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成为广告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媒介。
冯笑男[10](2015)在《谈广告摄影的景深控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广告摄影用途的特殊性和创作方式的高专业化程度,对于影像成像质量的要求和表现有着极高的标准,研究、论述景深与影像之间的关系、控制景深对于广告摄影的意义以及在广告摄影中应该如何运用景深是本文的重点。
二、“大画幅”在广告摄影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画幅”在广告摄影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探究杉本博司摄影风格及对创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解读杉本博司摄影风格 |
一、极简主义与抽象艺术的风格 |
(一)《海景》系列中的极简主义 |
(二)《闪电原野》系列中的抽象艺术 |
二、色彩统一化与戏剧化 |
(一)黑白色调所蕴含的全部潜能 |
(二)宗教营造戏剧化效果 |
三、长时间曝光下的时间流动 |
注释 |
第三章 杉本博司摄影风格生成原因 |
一、影响杉本博司摄影风格生成的宏观因素 |
(一)东方文化对杉本博司的影响 |
(二)西方文化对杉本博司的影响 |
二、影响杉本博司摄影风格生成的微观因素 |
(一)独特的人生经历 |
(二)特殊的爱情实践 |
三、影响杉本博司摄影风格生成的其他因素 |
(一)塔尔博特对杉本博司的直接启发 |
(二)达盖尔对杉本博司的间接启发 |
(三)杜尚对杉本博司的灵感触发 |
注释 |
第四章 杉本博司对摄影创作的影响 |
一、摄影创作观念的启迪 |
(一)历史文化对镜头本身的升华 |
(二)不同经历对客观存在的升华 |
二、摄影创作技巧的借鉴 |
(一)以模糊的视觉效果演说现代摄影追求 |
(二)以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开展摄影艺术的实验 |
三、摄影创作行为的思考 |
(一)不唯器材论 |
(二)不唯现实论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传统肖像摄影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的继承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
1.3 国内外关于传统摄影的研究现状 |
1.3.1 传统肖像摄影的发展历程 |
1.3.2 肖像摄影的文化继承性 |
2 肖像摄影的当代语言性 |
2.1 当代文化背景下的肖像摄影 |
2.1.1 传统摄影在当代艺术背景下的发展现状 |
2.1.2 当代肖像摄影及当代化表达手法 |
2.1.3 当代战地摄影与新闻摄影的创新型记录与转播手段 |
2.1.4 彩色艺术摄影的当代性 |
2.2 当代艺术背景下的环境肖像摄影 |
2.2.1 环境肖像摄影的主要创作手法 |
2.2.2 环境肖像摄影在当代语境下的表述 |
3 肖像摄影的创新型表达 |
3.1 拼贴摄影及物影图像表现下的肖像摄影 |
3.2 装置人像摄影及其互动性 |
3.3 波普风格下的肖像艺术 |
3.4 超现实主义肖像摄影 |
4 毕业创作分析 |
4.1 拍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主题思想 |
4.2 拍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表象方式及创作手段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发展回顾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
四、选题研究意义 |
第一章 中国摄影教育早期发展和演变类型 |
第一节 早期摄影团体对中国高校摄影教育的影响 |
第二节 中国摄影教育发展的类型 |
第二章 中国高校摄影教育发展回顾 |
第一节 早期摄影课程萌芽发展回顾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之后摄影专业函授班与干部班发展回顾 |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专科摄影教育发展回顾 |
第四节 本科摄影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的形成发展回顾 |
第五节 研究生摄影教育发展回顾 |
第三章 中国高校摄影教育发展举例探析 |
第一节 从艺术类院校思考摄影专业教育发展——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 |
一、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 |
二、课程演变 |
三、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艺术理念 |
第二节 从综合类院校思考摄影专业教育发展——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例 |
一、课程体系 |
二、课程培养目标 |
三、南京师范大学摄影专业艺术理念 |
第三节 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本科教育阶段的思考 |
一、本科摄影教育阶段各高校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
二、本科院校摄影专业教育的异同点 |
第四节 中国高校摄影专业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思考 |
一、研究生阶段摄影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
二、研究生阶段摄影专业教育的创新 |
第四章 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的思考与启示 |
第一节 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的贡献 |
第二节 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的艺术创新理念 |
第三节 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的启示 |
结语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国近现代建筑摄影历史研究1844-199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概述 |
1.1.1 信息时代的建筑摄影“困局” |
1.1.2 建筑摄影的“中国性” |
1.1.3 本土建筑学研究中系统性的建筑摄影历史理论研究亟待填补 |
1.2 研究对象 |
1.2.1 研究的议题——建筑的视觉性 |
1.2.2 研究的跨度——近现代 |
1.2.3 研究的场域——以“中国”为地理空间和传播上的限定 |
1.3 研究综述 |
1.3.1 以建筑学切入的研究 |
1.3.2 以摄影和图像学切入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建筑摄影的制产、表达与意义 |
2.1 本章引论 |
2.2 以摄影制产为线索 |
2.2.1 意图:提供建成环境的可读 |
2.2.2 技术:前置的建筑摄影方法 |
2.2.3 媒介:摄影视觉的观看结构 |
2.3 以建筑摄影表达维度为切入 |
2.3.1 建筑表现 |
2.3.2 科学采集 |
2.3.3 建筑纪实 |
2.4 建筑的视觉性意义 |
2.4.1 空间和形象的视觉重构 |
2.4.2 建筑信息的文本化 |
2.4.3 建筑文化价值的形成 |
上篇:近代中国建筑摄影的启蒙与探索 |
第3章 建筑临摹:场景的祛魅与返魅(1844-1900) |
3.1 本章引论 |
3.2 建筑摄影的启蒙与影像殖民 |
3.2.1 成为科学性与客观性坐标系的建筑摄影 |
3.2.2 建筑摄影与欧洲城市场景 |
3.2.3 中国场景的初始建构与形象的“攫取” |
3.3 建筑摄影制产主体的雏形 |
3.3.1 固定的耕耘:中国早期照相业的形成 |
3.3.2 流动的纪实:独立及业余摄影师的实践 |
3.4 :中国场景再现的多元维度 |
3.4.1 菲利斯·比托:中国建筑场景的双向性格 |
3.4.2 约翰·汤姆森:社会调查视角下的时代图景 |
3.4.3 涌现的工业场景建筑摄影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筑写真:建筑学的装置和观念(1900-1927) |
4.1 本章引论 |
4.2 本土摄影理论的滥觞与场景的“真”与“意” |
4.2.1 中国本土摄影理论萌芽与建筑摄影 |
4.2.2 城市场景的新视觉 |
4.3 成为建筑学装置的建筑摄影 |
4.3.1 小川一真:建筑科考摄影与制图的“一致性” |
4.3.2 恩斯特·鲍希曼:中国传统建筑“基因”与画意表现 |
4.3.3 奥斯瓦尔·喜仁龙:北京城墙研究与类型学摄影 |
4.4 科学考察中的建筑摄影制产 |
4.4.1 威廉·埃德加·吉尔:场景的嬗变与清末的新政建筑 |
4.4.2 爱德华·沙畹:人文科考的类型采集 |
4.5 本章小结 |
下篇:现代中国建筑摄影的成熟与更迭 |
第5章 建筑媒介: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斡旋(1927-1949) |
5.1 本章引论 |
5.2 建筑摄影的现代性制产 |
5.2.1 现代建筑纸媒与建筑摄影,以《中国建筑》和《建筑月刊》为例 |
5.2.2 建筑摄影在商业照相馆的成熟:“定妆照”与工程纪实 |
5.2.3 大众阅读中的建筑形象 |
5.3 中国建筑的民族性建构 |
5.3.1 梁思成:中国建筑“词汇”与“文法”的可读性 |
5.3.2 孙明经与庄学本: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科考与建筑摄影 |
5.3.3 郎静山:中国建筑场景的画意表达 |
5.4 建筑摄影的“新视觉” |
5.4.1 中国建筑现代性争辩中的建筑摄影 |
5.4.2 黑白影社与金石声:上海的现代都市场景 |
5.4.3 霓虹、夜景与现代 |
5.4.4 室内建筑摄影与日常的现代性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建筑纪实:技术理性与集体叙事(1949-1976) |
6.1 本章引论 |
6.2 建筑摄影的集体性制产 |
6.2.1 建筑设计的集体转向与建筑摄影 |
6.2.2 建筑摄影的专业化传播场域 |
6.2.3 建筑摄影读者的强化 |
6.3 科学采集与功能性建筑表达 |
6.3.1 首都建设前期的街景拍摄调查 |
6.3.2 图纸化的摄影表达与工程纪实 |
6.4 建筑摄影的集体叙事 |
6.4.1 ―建筑设计十年”,建筑形象制产的巅峰 |
6.4.2 集体创作的高潮——人民大会堂的建设纪实 |
6.4.3 工业的跃进与技术“革命”的崇拜 |
6.4.4 现代城市的影像纪实与记忆锚点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建筑表现:建筑语义的扩张(1976-1990) |
7.1 本章引论 |
7.2 建筑摄影制产的市场化转向 |
7.2.1 建筑设计的企业化改制与建筑摄影 |
7.2.2 当代建筑纸媒与建筑摄影的多元化探索 |
7.3 建筑表现与彩色建筑摄影 |
7.3.1 建筑表现:新语境的催化剂 |
7.3.2 建筑摄影媒体的色彩革命 |
7.4 建筑摄影语义的扩张 |
7.4.1 建筑摄影与建筑批评 |
7.4.2 建筑摄影与当代设计思潮 |
7.4.3 建筑摄影与怀古主义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语 |
8.1 研究结论 |
8.1.1 提出一种建筑摄影的理论研究体系 |
8.1.2 中国建筑摄影近现代历史的断代 |
8.1.3 中国建筑的视觉现代性的建构 |
8.2 问题与不足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建筑摄影师访谈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基于自我未来主义的VENTI珠宝广告摄影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爱上 V-life”摄影及应用设计作品图片 |
1.论文框架思路推演图 |
2.“爱上V-life”摄影设计作品图片 |
2.1 珠宝广告摄影作品 |
2.2 发布会应用效果图 |
3.“爱上V-life”摄影及应用设计过程图片 |
3.1 珠宝广告摄影设计过程图 |
3.2 发布会应用设计过程图 |
第二部分:VENTI 珠宝广告摄影设计报告 |
1.VENTI珠宝广告摄影需求报告 |
1.1 珠宝广告摄影市场调研概述 |
1.1.1 珠宝广告摄影市场调研目的和意义 |
1.1.2 市场调研的方法和目标 |
1.2 关于VENTI梵迪珠宝 |
1.2.1 品牌介绍 |
1.2.2 品牌定位 |
1.2.3 品牌理念 |
1.2.4 VENTI产品 |
1.2.5 竞争品牌分析 |
1.3 市场调研情况汇集和分析 |
1.3.1 关于VENTI珠宝品牌广告摄影的问卷调查情况汇集 |
1.3.2 国内外珠宝品牌调研 |
1.3.3 珠宝广告摄影主要表现形式分析 |
1.3.4 珠宝广告摄影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5 珠宝广告摄影市场的发展需求 |
1.4 小结 |
2.自我未来主义理论研究报告 |
2.1 自我未来主义理论研究概述 |
2.1.1 理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1.2 研究状态 |
2.1.3 理论研究重点难点 |
2.2 主要理论观点汇集 |
2.2.1 未来主义思潮的兴起 |
2.2.2 未来主义在文学领域的实践 |
2.2.3 未来主义在艺术领域的发展 |
2.2.4 未来主义在生活产业领域的应用 |
2.2.5 自我未来主义风格解读 |
2.3 自我未来主义理论提炼 |
2.3.1 自我未来主义风格的艺术特征提炼 |
2.3.2 自我未来主义的视觉表现形式提炼 |
2.4 理论研究对设计的指导 |
3.基于自我未来主义的珠宝广告摄影设计过程报告 |
3.1 设计选题阐述 |
3.1.1 项目来源 |
3.1.2 项目要求 |
3.1.3 可行性分析 |
3.2 创意阐述 |
3.3 策划方案——“爱上V-life” |
3.3.1 “爱上 V-life”主题阐述 |
3.3.2 拍摄方案 |
3.3.3 发布会应用策划方案 |
3.4 设计实施计划 |
3.5 设计过程说明 |
3.5.1 第一次拍摄 |
3.5.2 第二次拍摄 |
3.5.3 第三次拍摄 |
3.5.4 发布会应用设计 |
3.6 设计总结与实践体会 |
4.设计研究总结 |
4.1 设计理念 |
4.2 设计创作社会效益评价 |
4.3 设计创作能力评价 |
5.参考文献 |
6.附录 |
7.致谢 |
(6)摄影技术的发展及对当代社会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与述评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视角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五、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特色 |
(二)创新之处 |
本章注释 |
第二章 摄影技术的内涵及发展 |
一、摄影技术的本质特征 |
(一)摄影技术的内涵 |
(二)摄影技术的本质 |
(三)摄影技术的特征 |
二、摄影技术的主要分类 |
(一)新闻摄影技术 |
(二)商业摄影技术 |
(三)应用摄影技术 |
三、摄影技术的发展变化 |
(一)摄影技术的诞生与发展 |
(二)摄影设备的发展 |
(三)摄影技术的变革 |
本章注解 |
第三章 摄影技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
一、新闻摄影技术对社会的引导作用 |
(一)新闻摄影技术的兴起 |
(二)新闻摄影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
(三)新闻摄影技术引导社会舆论和发展 |
二、商业摄影技术对商品的推广作用 |
(一)商业摄影技术的表现手法 |
(二)商业摄影技术传递商品信息 |
(三)商业摄影技术扩大产品销售 |
三、群众摄影技术对文化的传播作用 |
(一)群众摄影技术丰富大众生活 |
(二)群众摄影技术提升大众品味 |
(三)群众摄影技术促进文化发展 |
本章文献 |
第四章 摄影技术的发展趋势 |
一、新时期摄技术对传统摄影技术的冲击 |
(一)新时期摄影技术的发展 |
(二)摄影技术的发展趋势 |
二、摄影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双刃剑” |
(一)摄影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
(二)摄影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
本章注解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时装摄影拍摄中视觉语言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3.2 课题研究的方法 |
2 时装摄影视觉语言的发展及演变 |
2.1 时装摄影视觉语言的发展 |
2.1.1 对画意风格的追求 |
2.1.2 纪实风格的表现 |
2.1.3 现实与超现实主义表现 |
2.1.4 画意风格的新面貌 |
2.1.5 反传统的视觉主张 |
2.1.6 时装摄影繁荣发展时期的表现 |
2.1.7 新媒体对时装摄影的介入及影响 |
2.2 时装摄影视觉语言的演变与扩展 |
2.2.1 时装摄影视觉语言的演变 |
2.2.2 时装摄影视觉语言的扩展 |
2.3 时装摄影拍摄风格对品牌文化的影响 |
2.4 不同类型的消费群体对待时装摄影作品的心理差异 |
2.4.1 与性别有关的差异 |
2.4.2 与年龄有关的差异 |
2.4.3 与经济收入有关的差异 |
2.4.4 与受教育程度有关的差异 |
2.4.5 个性特征与服装行为表现的关系 |
2.5 中国影像发展的演变 |
2.5.1 民国时期时装摄影表现 |
2.5.2 抗战时期时装摄影萎缩时期的表现 |
2.5.3 中国时装摄影繁荣发展时期的表现 |
3 时装摄影拍摄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
3.1 时装拍摄与环境 |
3.2 时装秀现场的瞬间抓拍 |
3.3 室内、室外时装拍摄技巧 |
3.3.1 室内时装拍摄 |
3.3.2 室外时装拍摄 |
3.4 时装的质感表现 |
3.4.1 纱类、丝绸类面料的拍摄 |
3.4.2 印花及纹理明显的面料的拍摄 |
3.5 特殊场景的拍摄技巧 |
3.5.1 创意高空时装摄影拍摄 |
3.5.2 水下拍摄 |
3.6 时装摄影拍摄技术的创意表达 |
4 时装摄影视觉语言的表现 |
4.1 摄影构图的表现 |
4.1.1 构图形式线的形式心理 |
4.1.2 几何形状的视觉心理 |
4.1.3 传统构图学的应用 |
4.1.4 开放式构图的应用 |
4.2 装饰、形式与时装摄影拍摄的结合应用 |
4.2.1 对称、均衡与视觉语言 |
4.2.2 变化、统一与视觉语言 |
4.2.3 节奏、韵律与视觉语言 |
4.2.4 集中、呼应与视觉语言 |
4.2.5 对比、和谐与视觉语言 |
4.3 夸张、归纳、变形的形式整合在视觉语言中的作用 |
4.3.1 夸张的形式整合在视觉语言中的作用 |
4.3.2 归纳的形式整合在视觉语言中的作用 |
4.3.3 变形的形式整合在视觉语言中的作用 |
4.4 反复、对称的装饰归纳方法在视觉语言中的应用 |
4.4.1 反复的装饰归纳方法在视觉语言中的应用 |
4.4.2 对称的装饰归纳方法在视觉语言中的应用 |
4.5 光影与视觉语言 |
4.5.1 光的直接呈线性表现 |
4.5.2 光的暗示性语言 |
4.5.3 光的象征性语言 |
4.6 时装摄影的色彩视觉语言 |
4.6.1 色彩的心理情感表达 |
4.6.2 光波对色彩的调节 |
4.6.3 滤色镜对色彩的调节 |
4.6.4 photoshop营造理想化及非理性的画面与色调 |
5 对当代时装摄影艺术的发展的思考 |
5.1 中国时装摄影的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 |
5.2 努力构建新世纪时装摄影的科学评价体系的意义 |
5.3 关于摄影教学的心得 |
5.4 时装摄影拍摄技术及视觉语言应用实践 |
5.4.1 毕业设计创作灵感来源 |
5.4.2 创作主题 |
5.4.3 创作过程 |
6 结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创新成果 |
6.3 本论文存在的不足 |
6.4 后续研究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9)浅谈广告摄影创作与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告摄影概述 |
二、广告摄影的特征 |
1、客观性 |
2、信息性 |
3、审美性 |
4、时尚性 |
三、广告摄影中光线的运用 |
四、广告摄影的创作手法 |
1、多重曝光摄影手法 |
2、反比例表现手法 |
3、反时空表现手法 |
4、象征表现手法 |
五、广告摄影的创作表现 |
1、广告摄影的写实表现 |
2、广告摄影的夸张表现 |
3、广告摄影的幽默表现 |
六、结论 |
(10)谈广告摄影的景深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广告摄影的概念理解及应用领域 |
2 景深的基本理论与决定景深的因素 |
3 广告摄影中大片幅相机的景深控制 |
3.1 增加纵向和横向景深。 |
3.2 灵活运用沙姆弗鲁格定律。 |
3.3 光圈缩小。 |
4 景深控制对于广告摄影的意义 |
四、“大画幅”在广告摄影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探究杉本博司摄影风格及对创作的影响[D]. 张馨予.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2]传统肖像摄影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的继承与创新研究[D]. 李文泽.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3]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发展回顾探析[D]. 崔文豪.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4]中国近现代建筑摄影历史研究1844-1990[D]. 孙昊德. 清华大学, 2018(04)
- [5]基于自我未来主义的VENTI珠宝广告摄影设计[D]. 赵咪妮. 浙江理工大学, 2017(07)
- [6]摄影技术的发展及对当代社会的作用研究[D]. 董艺婷.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
- [7]专家坐堂[J]. 忻秀珍. 照相机, 2016(04)
- [8]时装摄影拍摄中视觉语言的应用研究[D]. 丁婷. 西安工程大学, 2015(08)
- [9]浅谈广告摄影创作与表现[J]. 崔文豪. 艺术品鉴, 2015(02)
- [10]谈广告摄影的景深控制[J]. 冯笑男.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