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0例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胡玉龙[1](2021)在《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两种阻滞技术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7月-2020年12月80例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40-80岁,ASA(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II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32kg/m2,将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分别为腰方肌阻滞组(Q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两组患者在全麻诱导前分别行双侧超声引导下QLB或TPVB,每侧给予20ml 0.375%罗哌卡因,所有受试者均于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术后患者均予舒芬太尼行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记录患者手术切皮前即刻和切皮后5min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数据,计算数据差值△MBP、△HR;测试并记录阻滞15min、30min后双侧腹部皮肤感觉阻滞范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舒芬太尼累计用量、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2h、4h、6h、12h、24h、48h静息和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0~12 h、12~24 h、24~48 h不同时段PCIA按压次数;记录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补救性镇痛发生率、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恶心呕吐、头晕、皮肤瘙痒、尿潴留等)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与Q组同侧比较,T组阻滞15min后左右两侧T6、T7、T12、L1以及右侧T8节段腹部感觉被阻滞人数更多(P<0.05),阻滞30min后左右两侧T6、L1节段腹部感觉被阻滞人数更多(P<0.05);同一时段同组两侧同一节段腹部感觉被阻滞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Q组比较,T组术后6h运动VAS评分更低(P=0.048<0.05),两组其余各时段静息和运动VAS评分无明显差异,两组术中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变化、阿片类药物用量、首次PCIA按压时间、不同时段PCIA按压次数、补救性镇痛发生率、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两种阻滞技术均可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提供满意的镇痛效果,两者镇痛效果相似,在加速患者术后康复方面也无明显差异。
吴迪[2](2020)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我国经过30余年的发展,凭借其创伤轻、应激反应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概率低,已成为临床治疗胆囊结石等胆囊良性病变的“金标准”。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是一项新颖的筋膜间隙阻滞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镇痛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本研究将基于ERAS理念下旨在探讨全身麻醉复合ESPB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获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对照、非双盲的研究设计。选取我院麻醉科2019年1月-6月收治的60例成年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N group)或单纯全身麻醉组(C group)。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无痛为0分,剧痛为10分),在术后1h、2h、4h、8h、12h、16h、24h等时间点,分别记录患者皮肤切口疼痛评分、胆囊窝内脏疼痛评分、肩部牵涉痛(右肩)评分。术中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0)、手术切皮即刻(T1)、气腹时(T2)、术中即手术开始后20min(T3)、术毕气腹结束后(T4)、入麻醉复苏室即刻(T5)、出麻醉复苏室前(T6)等各时间点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数据。记录术中手术时间、气腹时间、麻醉药物使用总量、睁眼及拔管时间。记录术后通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气腹时间、术后睁眼时间及术后拔管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比较结果显示,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患者的术后内脏疼评分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均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患者的术后右肩部牵涉痛评分在术后12h、16h和24h均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患者的术后皮肤切口疼痛评分在术后所有时间点均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患者的术中收缩压在T2、T4和T6时间点均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及术后补救镇痛舒芬太尼使用量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P<0.05)。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竖脊肌阻滞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以改善患者术后镇痛,减少麻醉药的用量,维持术中循环稳定,有利于机体术后康复。
张茹,张昊[3](2016)在《硬膜外阻滞复合喉罩通气吸入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喉罩通气吸入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20例,ASA分级ⅠⅡ级,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观察组40例应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喉罩吸入全麻;对照A组40例应用硬膜外阻滞复合气管插管麻醉;对照B组40例应用单纯全麻。观察并记录全麻药物用量、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手术时间、术毕苏醒时间及术后躁动情况。术中对腹壁肌松程度及阴道松弛度或腹腔压力进行评级。结果对照A、B两组SBP、DBP、HR在T1、T2、T3、T4时刻较观察组显着增高,PETCO2在T1、T2、T3、T4时刻较观察组显着降低(P<0.05);对照A组、B组SpO2各时刻均无明显变化,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对照A、B两组术中麻醉维持用药量均显着大于观察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对照A组、对照B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躁动例数均显着大于观察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喉罩通气吸入全麻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安全可行,喉罩置入方便,术中维持麻醉用药量更少,术毕苏醒时间短,肌肉松弛、阴道松弛度更高,术后躁动发生率低。
杨传瑞,张卡琳,郭霞[4](1999)在《《重庆医学》1999年第28卷卷终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指明
李晶[5](2020)在《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胸部神经阻滞对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胸横肌平面-胸部神经阻滞(transversus thoracic muscle plane-pectoral nerves block,TTP-PECS)复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的疼痛评分、免疫功能及对炎性因子分泌、肿瘤转移复发相关因素的影响。研究方法1.筛选已确诊为乳腺癌,拟择期行全麻下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40例,年龄18~65岁,体重指数BMI18-25kg/m2,ASA分级Ⅰ~Ⅱ级。2.分组:所有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0):单纯全身麻醉组(GA组)为对照组,全身麻醉复合胸横肌平面-胸部神经阻滞组(TP组)为观察组,每组各20例。3.麻醉方法:TP组于全麻诱导前30min行超声引导下患侧胸横肌平面-胸部神经阻滞,在腋前线第3、4肋间胸小肌和前锯肌间隙注射0.33%罗哌卡因20ml,后回退穿刺针于胸大肌和胸小肌间隙注射0.33%罗哌卡因10ml。胸骨旁第4、5肋间的肋间内肌与胸横肌间筋膜平面,注射局部麻醉药0.33%罗哌卡因15 ml。GA组与TP组患者均行静脉全麻诱导,采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泵入来维持术中麻醉深度,必要时合理运用心血管活性药物,维持BIS值45-55,各项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静脉自控镇痛(PCIA)。4.观察指标:记录诱导前、诱导后、切皮即刻、切皮后30min及术毕各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记录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总消耗量;记录患者在术后2h、12h、24h、48h各时刻的静息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恶心呕吐评分(PONV评分)。收集所有患者术前、术毕、术后24h、术后48h各时间点的外周静脉血样5ml,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血样本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水平及CD4+/CD8+比值,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a(TNF-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浓度。记录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5.统计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参数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状况:关于两组患者一般状况的比较,各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围术期各指标:两组患者术前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即刻,TP组的MAP及HR明显低于GA组(P<0.05),余各时间点两组MAP及HR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TP组的血流动力学总体较为平稳。与GA组相比,TP组患者术中的丙泊酚及瑞芬太尼总消耗量均显着减少(P<0.05)。3、术后PONV及VAS评分:TP组在术后12h的静息状态下VAS评分与GA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余随访时间点两组疼痛评分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P组在术后12h、术后24h的PONV评分显着低于GA组,余时间点两组PONV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期均未出现血肿、气胸等并发症。4、围术期免疫指标:术前两组患者的CD3+、CD4+、CD8+的水平及CD4+/CD8+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时刻,TP组CD4+T细胞与GA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余时间点两组CD4+T细胞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各时间点两组CD3+T细胞、CD8+T细胞及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围术期疼痛介质、炎性因子及肿瘤转移复发相关指标:术前两组患者血浆内PGE2、TNF-a及VEGF-C浓度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毕时刻,TP组的PGE2及TNF-a浓度与GA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余术后24h、术后48h两组PGE2及TNF-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组术毕、术后24h的VEGF-C浓度与GA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术后48h两组VEGF-C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横肌平面-胸部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可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提供有效的围术期镇痛,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调节免疫应答,减轻炎性反应同时降低促肿瘤生长及转移因子的表达,有益于术后康复转归。
李宜[6](2020)在《全身麻醉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下巨大肩袖修复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全身麻醉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下巨大肩袖修复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2月1日-2019年6月30日择期在运动医学科肩关节镜下巨大肩袖修复术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采用全身麻醉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0.4%罗哌卡因15 mL);对照组应用全身麻醉。对患者进入手术室、麻醉医生开始插管、手术医生切皮、麻醉医生拔管各时间点及每间隔15min采集的血压,心率,BIS等相关指标改变程度,同时对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变化、单位时间内阿片类药物消耗量、苏醒时间、患者满意度、术后按压电子镇痛泵次数及术后30min VAS评分、6h VAS评分、24h的VAS评分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对照比较后,实验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在术中65min、75min、90min均有明显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电子镇痛泵按压次数、苏醒时间减少显着,术后第1天焦虑程度下降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患者满意度上没有明显差异。结论:采用全身麻醉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更适合肩关节镜下巨大肩袖修复术。由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提供有效的镇痛和肌松,减少了手术应急、手术视野更清晰、术中出血减少、加快患者术后功能康复。
杨丽华[7](2019)在《ERAS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90年代丹麦外科医师Henrik Kehlet教授最早提出加速术后康复(ERAS)的概念,它是基于循证医学的,由多学科医护人员协同进行的一系列围术期优化管理方案,目的是最大限度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患者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加快器官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近年来ERAS理念被推广至肠道外科、肝胆外科、胸外科等多个外科学领域,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但未见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的报道。2014年我国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有剖宫产史而又再次妊娠的女性数量增多,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不良妊娠结局的比例增加,临床处理难度大,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综合性的围术期处理方案来保证此类手术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患者剖宫产术中出血凶猛,引起出血性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术中发生常规止血方法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时,常需要切除子宫来控制出血,子宫切除不仅使患者永久丧失生育功能,而且对女性患者造成心理负担。此外,剖宫产手术创伤较大,术后疼痛剧烈。目前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方法有许多,但各自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根据此类患者的特点,如何优化手术方式减少剖宫产术中出血、减少子宫切除率,如何术后充分镇痛以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血栓形成,如何减轻围术期的应激反应,是加速患者快速康复的关键环节。近年来介入技术在产科领域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我院行剖宫产术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患者,术前先在介入下行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中胎儿娩出同时,立即用生理盐水充盈球囊行腹主动脉球囊暂时性阻断,在减少术中出血及手术相关发生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本论文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剖宫产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优化手术方案,减少术中出血及手术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提供参考。术后镇痛是ERAS的关键环节之一,本论文第二部分以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剖宫产的胎盘植入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纳布啡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产妇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并与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比较,以探讨此类患者更理想的术后镇痛模式。第三部分根据论文前两部分的结果,并结合其他学科循证医学证实的ERAS方案,开展围术期ERAS方案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和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措施相比较,旨在为ERAS方案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医学证据。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0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剖宫产术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113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54例患者先经股动脉行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剖宫产术中胎儿娩出同时,立即向球囊内注入生理盐水,充盈球囊阻断腹主动脉,术中充分止血后抽空球囊;B组59例剖宫产术中采用常规的止血方法,若出血仍无法控制则行子宫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入量、子宫切除率;记录胎儿射线暴露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球囊阻断术的操作情况和相关并发症(下肢动脉血栓、股神经缺血性损伤、血肿形成等)、术后随访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输液量、子宫切除率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射线暴露时间为(5.17±1.91)s,剂量为(4.26±2.34)mGy。未见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的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两组患者未见子宫附件明显异常。结论: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中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是安全有效的,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减少异体血输入量,降低子宫切除率,未见球囊阻断相关并发症。第二部分 纳布啡复合连续TAP阻滞对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目的:探讨纳布啡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TAP阻滞对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方法:择期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下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剖宫产术患者70例,随机分TAP组和PCIA组,每组35例。术毕PCIA组行舒芬太尼PCIA;TAP组行纳布啡PCIA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连续TAP阻滞,TAP阻滞穿刺置管成功后每侧给予0.2%罗哌卡因20mL,之后持续泵注6-8 mL/h至术后48h。观察以下指标:(①术后4h、8h、12h、24h、36h、48h时患者切口痛、内脏痛的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②术后48h内镇痛补救率、患者满意度、阿片类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③ELISA法检测患者术后12h、24h、48h血浆中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④检测术后24h、48h的血清催乳素浓度,记录产后初乳时间和产后48h的母乳喂养率;⑤术后TAP阻滞的平面变化和相关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感染、严重腹壁损伤和局麻药中毒等)的发生情况。结果:最终TAP组29例患者,PCIA组30例患者完成此研究。①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切口痛VAS评分、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P组患者术后12h、24h和36h时的内脏痛VAS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②两组均无镇痛补救。TAP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PCIA组,TAP组术后48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CIA组;③术后12h、24h、48h时点TAP组Cor、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TAP组的初乳时间明显短于PCIA组,产后48h的母乳喂养率TAP组明显高于PCIA组,TAP组术后24h、48 h的血清催乳素浓度明显高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连续TAP阻滞的平面范围在术后48h内相对固定(T9-L1),未见TAP阻滞的相关并发症。结论:纳布啡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TAP阻滞可改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减轻了术后应激反应,促进产妇尽早泌乳,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可作为术后多模式镇痛的选择。第三部分 ERAS方案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临床研究: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目的:研究ERAS方案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中的安全性,评价其与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方案相比,是否可减少手术创伤和应激、减少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方法:2017年04月至2018年0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行剖宫产术的孕妇140例,随机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分别给予ERAS方案和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方案。比较如下指标:①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入量、子宫切除率、术后输液量;②新生儿出生1 min和5 min时的Apgar评分;③术日晨早上7点(T0)、手术缝皮结束时(T1)、术后第1天早上7点(T2)、第5天早上7点(T3)空腹各时点的应激反应指标:血糖、血胰岛素及稳态模式评估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 C 反应蛋白(CRP)、Cor、白介素-1β(IL-1β)、IL-6、TNF-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浓度;④T0~T3免疫指标:总补体活性(CH50)、补体3(C3)、C4水平;⑤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指标(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恢复进食半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⑥术后感染并发症、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并发症(血管破裂、下肢动脉血栓形成、股神经缺血性损伤等)、TAP阻滞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感染、严重腹壁损伤、局麻药中毒等)的发生情况。结果:①ERA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输血量、术后1d、2d输液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无一例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对照组有6例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新生儿在1min、5min时的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T0~T3时两组患者血糖、血胰岛素及HOMA-IR和血清CRP水平、血浆Cor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ERAS组T1~T3时的血清IL-1β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T1时的血清IL-6浓度明显升高(P<0.05),T1~T2时的血清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5),T1~T3时的血清IGF-BP3浓度明显降低(P<0.05)。④T0~T3时两组患者血清CH50、C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ERAS组血清C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⑤ERAS组术后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恢复进食半流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日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未见术后感染、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并发症、TAP阻滞并发症。结论:ERAS方案可减少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术中出血,降低子宫切除的发生率,减轻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加快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了住院时间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ERAS方案在此类手术患者中安全可行,在临床应用上有推广价值。
赵冬石[8](2019)在《复合麻醉对老年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微循环及结肠HIF-1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腹腔镜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比较单纯全麻与硬膜外复合全麻对组织氧合和肿瘤组织HIF-1α的影响,探究麻醉方法是否对肿瘤围术期转移有影响,为老年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筛选更合理的麻醉方式。方法经医院伦理委员会一致同意,选取2017年5月2018年7月时间段内的,在我院(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71例,按剔除标准剔除后剩余60例,记录患者基本信息。运用随机数字法给患者进行分组,随机分为A组(硬膜外复合全麻组),B组(全麻组)各30例。两组的Dukes分期均在AB期,ASA分期Ⅱ-Ⅲ期,术前均未行放化疗。所有研究对象均以SVV值8-12为目标进行补液,于麻醉前10min(T0)、气管插管后10min(T1)、建立气腹后1h(T2)、建立气腹后2h(T3)、拔管后10min(T4)时刻记录MAP、HR、CVP、气腹压力及气道压力;并于各时点抽取动脉血2ml,测得各时点血清中的HIF-1α(缺氧诱导因子-1α)、i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浓度。术后二十四小时内于我院病理科获得结直肠癌组织(癌肿中心组织)以及正常肠组织(癌肿周围5cm正常肠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种组织中HIF-1α的表达情况。并通过Vigileo观测记录各时间点的CO、CI、SVV。另外分别在麻醉前10min(T0)、建立气腹后1h(T2)、建立气腹后2h(T3)及拔管后10min(T4)抽取动脉血、中心静脉血1ml监测血气,计算并记录OI(氧合指数)及ABL(动脉血乳酸)。结果两组相比,患者在一般情况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B组的心率在T2时刻、T3时刻、T4时刻显着高于A组;B组的平均动脉压在T2时刻、T3时刻、T4时刻显着高于A组;B组的CVP在T2时刻、T3时刻显着高于A组;B组的Ppeak在T3时刻高于A组。两组患者氧合指标相比,氧合指标:组间比较B组的OI在T0、T2、T3、T4时刻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L在T3时刻、T4时刻B组高于A组(P<0.05)。HIF-1α在两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在结肠癌组织中,全麻组HIF-1α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硬膜外复合全麻组。在正常肠组织中,全麻组HIF-1α的阳性表达率与硬膜外复合全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清指标相比,B组血清中的HIF-1α浓度在T2时刻、T3时刻、T4、时刻高于A组,P<0.05。A组血清中iNOs的浓度在T0时刻高于B组,P<0.05。两组的用药量相比,B组丙泊酚、瑞芬太尼及顺阿曲库铵用药量明显高于A组。B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显着高于A组。结论1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对比全麻方式可使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平稳。2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能使低长时间气腹患者的气道压更平稳,有肺保护的作用。3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能够改善患者氧合,使得HIF-1α的表达降低。4全麻复合硬膜外的麻醉方式可以降低术中用药量、缩短苏醒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图8幅;表10个;参128篇。
王小青[9](2018)在《不同麻醉方式对开胸肺叶切除患者术后康复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单纯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开胸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探讨临床开胸手术麻醉过程中不同麻醉方式的优缺点,为开胸手术患者合理选择适宜的麻醉方式提供参考依据。资料与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齐鲁医院接受开胸手术治疗的患者,排除年龄小于50岁或大于65岁、患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存在硬膜外穿刺禁忌症以及有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史的患者,最终有107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单纯全麻组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麻醉用药量、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复苏期情况、麻醉相关并发症、患者术后VAS评分以及术后患者满意度。结果本研究中共纳入107例患者,其中单纯全麻组52例,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55例,平均年龄为59.84岁,男性占比高于女性。单纯全麻组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BMI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麻醉用药量方面,单纯全麻组咪达唑仑诱导用药量、舒芬诱导用药量及丙泊酚诱导用药量的用药量均高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P<0.05);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罗库溴铵诱导用药量、维持罗库溴铵维持用药量、舒芬维持用药量、舒芬总药量、罗库溴铵总药量均低于单纯全麻组(P<0.05)。单纯全麻患者静脉镇静药、镇痛药及肌肉松弛药的用药量明显高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全麻患者诱导麻醉用药量、维持麻醉用药量明显高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全麻组总用药量高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但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各血流动力学指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纯全麻组患者收缩压在围术期不同阶段波动较大。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患者手术结束至完全清醒用时明显小于单纯全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患者复苏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全麻组(P<0.05)。单纯全麻组麻醉相关并发症(恶心、呕吐、嗜睡、头晕及认知障碍等)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患者,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皮肤瘙痒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术后4h、术后第2天、术后第3天VAS评分均低于单纯全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四天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术后下地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拔除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单纯全麻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患者麻醉满意度高于单纯全麻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进食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开胸手术患者,临床上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相比于单纯全麻更具有优势。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静脉镇静药、镇痛药及肌肉松弛药用药量减少,明显降低术后至完全清醒用时及复苏期躁动发生率,减少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术后恢复用时及术后VAS评分明显降低,提高了患者麻醉满意度。
曹波,林宇龙,姚帆,李才顺,李晓佩[10](2016)在《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应用于食道癌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应用于食道癌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66例择期行食道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A组)32例给予全身麻醉处理,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34例给予全麻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麻醉处理,对比两组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等血流动力学情况及术后清醒拔管时间、镇痛效果、麻醉药物用量等情况。结果 B组术中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优于A组(P<0.05);B组插管后至拔管后血清皮质醇、血浆肾上腺素水平低于A组(P<0.05);B组麻醉药物使用量、术后拔管时间、疼痛评分(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B组术后躁动发生率为5.8%,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9%,低于A组的28.1%、21.9%(P<0.05)。结论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全麻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麻醉应用于食道癌手术能有效减少术中麻醉药物的使用量,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具有苏醒质量高、镇痛效果好等优势,具有推广价值。
二、40例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0例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入选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剔除标准 |
2.2 实验仪器及主要药品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病例分组 |
2.3.2 研究实施 |
2.3.3 观察时间点和观察指标 |
2.3.4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筛选 |
3.2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3.3 两组患者双侧腹部感觉阻滞范围的比较 |
3.4 两组患者术中一般情况的比较 |
3.5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刻静息和运动时VAS评分比较 |
3.6 两组患者术后首次PCIA 按压时间及不同时段PCIA 按压次数 |
3.7 两组患者术后补救性镇痛、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晕、皮肤瘙痒、尿潴留)发生率情况比较 |
3.8 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镇痛满意度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情况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
4.2 镇痛方式的选择及影响 |
4.3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2)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麻醉方法 |
2.2.1 麻醉前准备 |
2.2.2 干预措施 |
2.2.3 麻醉诱导 |
2.2.4 麻醉维持及处理 |
2.2.5 术后疼痛管理 |
2.3 观察指标 |
2.3.1 镇痛效果 |
2.3.2 血流动力学数据 |
2.3.3 术中麻醉药物总量,麻醉恢复情况及睡眠质量 |
2.3.4 术后通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日 |
2.3.5 不良反应 |
2.4 相关药品及设备 |
2.4.1 相关药品 |
2.4.2 相关设备与耗材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的手术麻醉及苏醒情况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与镇痛效果的比较 |
3.3.1 两组患者术后内脏疼痛评分情况的比较 |
3.3.2 两组患者术后右肩部牵涉痛评分情况的比较 |
3.3.3 两组患者术后皮肤切口疼痛评分情况的比较 |
3.3.4 两组患者术后补救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的比较 |
3.4 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比较 |
3.5 两组患者手术当晚睡眠质量情况的比较 |
3.6 两组患者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的比较 |
3.7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
4 讨论 |
4.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选择 |
4.2 竖脊肌平面阻滞的选择 |
4.3 全身麻醉复合竖脊肌阻滞麻醉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
4.4 全身麻醉复合竖脊肌阻滞麻醉对术中循环和全身麻醉用药量的影响 |
4.5 全身麻醉复合竖脊肌阻滞麻醉对术后恢复和不良反应的影响··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超声引导下的前锯肌平面阻滞在临床应用中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3)硬膜外阻滞复合喉罩通气吸入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三组临床资料及术式比较 |
2.2 三组SBP、DBP、HR、SpO2、PETCO2指标比较 |
2.3 手术期间麻醉维持用药量比较 |
2.4 术后麻醉恢复情况比较 |
3 讨论 |
(5)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胸部神经阻滞对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神经阻滞技术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全身麻醉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下巨大肩袖修复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比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研究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
1.2 开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例选择与分组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麻醉准备 |
2.2.2 麻醉方法 |
2.2.3 麻醉维持 |
2.2.4 术中管理 |
2.2.5 术后管理 |
2.2.6 液体管理 |
2.2.7 技术路线图 |
2.2.8 其他 |
2.3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
3.3 两组手术过程中不同时刻基本生命体征相关指标比较 |
3.4 两组在苏醒后相关指标比较 |
3.5 两组患者术后30min、6h、24hVAS评分比较 |
3.6 两组患者术前焦虑评分和术后焦虑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全身麻醉复合IBPBs对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术后镇痛的影响 |
4.2 全身麻醉复合IBPBs对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术中管理的影响 |
4.3 全身麻醉复合IBPBs对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术后患者心理的影响 |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ERAS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简表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纳布啡复合连续TAP阻滞对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ERAS方案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临床研究: 随机前瞻对照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加速术后康复理念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复合麻醉对老年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微循环及结肠HIF-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病例选择 |
1.1.2 试验实施 |
1.1.3 术中对患者的管理 |
1.1.4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一般资料 |
1.2.2 各时点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气道阻力比较 |
1.2.3 氧合指标的变化 |
1.2.4 两种麻醉方式下的HIF-1α在两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1.2.5 血清HIF-1α及去iNOs的浓度 |
1.2.6 麻醉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
1.2.7 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中液体总出入量的对比 |
1.2.8 手术时长、气腹压力及术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例数 |
1.2.9 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
1.3 讨论 |
1.3.1 硬膜外复合全麻的应用 |
1.3.2 硬膜外复合全麻可改变肿瘤的微环境 |
1.3.3 微环境的改善对HIF-1α的影响 |
1.3.4 全麻复合硬膜外对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
1.3.5 气道压力的影响 |
1.4 结论 |
1.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的关注点 |
2.1 优化液体治疗方案 |
2.1.1 CVP和 SVV监测联合指导补液 |
2.1.2 SVV监测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
2.2 优化麻醉方案 |
2.2.1 麻醉深度的选择 |
2.2.2 保护性肺通气策略的使用 |
2.2.3 老年人麻醉的考虑及麻醉方法的选择 |
2.3 老年患者的氧合功能 |
2.3.1 氧合指数的计算 |
2.3.2 CO_2 气腹对肺内分流的影响 |
2.3.3 其他因素对机体氧代谢的影响 |
2.4 肿瘤恶性增殖、转移的因素 |
2.4.1 HIF-1α的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2.4.2 其他影响肿瘤转移因素的研究进展 |
2.4.3 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发生转移癌的研究进展 |
2.4.4 免疫组化法在结直肠癌研究中的应用 |
2.4.5 结直肠癌分子生物学其他研究方法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A 患者信息记录表 |
附录B 研究所需药品、材料和设备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不同麻醉方式对开胸肺叶切除患者术后康复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调查内容 |
三、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一、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二、两组患者麻醉用药量比较 |
三、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
四、患者术后复苏情况比较 |
五、两组患者麻醉相关并发症比较 |
六、两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
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患者满意度 |
讨论 |
结论 |
不足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应用于食道癌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纳入排除标准 |
三、方法 |
四、评价指标 |
五、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两组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比较 |
二、两组围手术期Cor、E水平比较 |
三、两组麻醉药物使用量、术后拔管时间、VAS评分比较 |
四、两组术后躁动、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
讨论 |
四、40例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D]. 胡玉龙. 南昌大学, 2021(01)
- [2]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D]. 吴迪.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3]硬膜外阻滞复合喉罩通气吸入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J]. 张茹,张昊.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6(07)
- [4]《重庆医学》1999年第28卷卷终主题词索引[J]. 杨传瑞,张卡琳,郭霞. 重庆医学, 1999(06)
- [5]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胸部神经阻滞对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影响[D]. 李晶. 郑州大学, 2020(02)
- [6]全身麻醉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下巨大肩袖修复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D]. 李宜. 江汉大学, 2020(08)
- [7]ERAS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应用[D]. 杨丽华. 郑州大学, 2019(02)
- [8]复合麻醉对老年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微循环及结肠HIF-1的影响[D]. 赵冬石.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9]不同麻醉方式对开胸肺叶切除患者术后康复影响的比较研究[D]. 王小青. 山东大学, 2018(01)
- [10]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应用于食道癌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J]. 曹波,林宇龙,姚帆,李才顺,李晓佩.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