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MATLAB/SIMULINK的模拟通信系统仿真(论文文献综述)
周鑫[1](2021)在《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故障穿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一般具有多送点供电以及多落点受电的运行特性,通常适用于风电送出、海岛供电、非同步联网以及特大城市供电等应用场景。近些年来,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在电力网络中得到广泛应用,考虑到电力网络的可靠性与安全性,MTDC系统的故障穿越问题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故障穿越是指在交流或直流故障期间,换流站不会脱离电网,维持交流系统与直流系统之间的功率传输。与双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相比,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直流或交流故障特性更加复杂。交流故障期间,交流电网的输出电压发生跌落,换流站的输入、输出功率失去平衡,不平衡功率将会引起直流电压发生偏移,可能导致换流站触发过电压保护从而脱网运行;直流故障期间,由于直流电网的阻尼较低,直流电压急速下降,故障电流急剧上升,此时需要迅速隔离直流故障以防故障冲击。传统的故障隔离方案通常需要闭锁故障侧换流站,随后跳开交流断路器从而切断故障传播路径。传统方案不但需要闭锁换流站,而且需要切断交流系统与直流系统之间的功率传输,此时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并不具备故障穿越能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详细介绍了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数学模型以及MTDC系统的站间协调控制策略,详细分析了一种基于受控源的MMC提速模型,为论文的后续研究工作奠定基础;2)针对MTDC系统的交流故障穿越问题,提出了一种软件控制和硬件设备相互结合的技术方案,通过软件控制增发无功,维持公共连接点电压稳定,利用硬件设备消耗能量,从而弥补软件控制的局限性;3)针对MTDC系统的直流故障穿越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直流断路器和辅助电路的直流故障穿越控制策略。同时,提出了一种增强型自适应下垂控制方案,提高了下垂控制换流站在直流故障期间的故障穿越能力:4)基于实时仿真系统,结合模型分割与并行计算技术,搭建了 MMC-MTDC系统的实时仿真模型,为建立半实物仿真平台奠定基础,方便未来对控制策略以及硬件设备进行测试与验证。
王明慧[2](2021)在《MATLAB/Simulink通信仿真案例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并且其技术手段日益成熟。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传输,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如何把握系统性能,做好系统的有效调制工作,成为通信技术发展必须把握的重要议题。结合通信技术的发展形势,探讨了通信仿真问题,注重联系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通信仿真,从而对通信技术的有效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及指引,以推进通信技术的长远发展及进步,使通信息技术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
曹铭[3](2020)在《电池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测试系统构建》文中指出电池管理系统是电动汽车中最重要的管理系统之一,它关系到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成本和安全,因此电池管理系统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动力电池是一个时变非线性控制对象,其在电动汽车的应用中会受工况、环境等随机性因素影响,这使得电池管理系统对动力电池的实时精准管理更具挑战性。本论文针对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开展的具体研究工作包括:(1)首先搭建了动力电池及电池组测试平台,通过改进电池功率脉冲测试方法获取电池参数辨识数据。然后基于ADVISOR建立电池应用环境整车模型,获取动力电池面向应用车辆的多种工况测试数据,利用电池动态工况数据对电池模型进行验证。最后研究动力电池可用容量与放电倍率、温度、老化状况及自放电的关系,指导后期电池参数辨识更新,完成动力电池精确建模。(2)将不同的动力电池模型及模型参数辨识数据进行适应性匹配对比,对比不同动力电池等效电路模型所适应的电池辨识数据,实现动力电池模型复杂度和辨识精度之间的权衡。通过分析电池模型精度的影响因素,对电池模型进行改进,考虑动力电池电流、温度、荷电状态对电池参数的影响。最后提出一种基于Simulink参数估计工具的通用模型离线参数辨识方法。(3)对目前电池管理系统中的两种高压采集方法进行了融合,解决了总电压采集数据的误差以及噪声的问题。为精简高压采集数据融合的计算复杂度,改进了融合模型以及卡尔曼滤波器。最后验证所提出的高压采集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为确定动力电池的SOC和SOP这两个关键指标,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在线参数辨识方法,通过带遗忘因子的递归最小二乘法实时捕获电池的特性并更新模型参数;然后设计了一种基于自适应扩展卡尔曼滤波的多状态联合估计算法,并建立了包含电压、剩余电量和单体峰值电流的多约束条件、多采样间隔的持续峰值功率数学模型;最后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搭建基于纯电动汽车实际运行数据的仿真模型。(4)为了使电池组发挥最佳的性能和寿命,需要对电池进行热管理,将电池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本文结合课题组在相变材料方面的研究,对相变材料在电池包中的实际应用问题进行改进,开展基于3D打印蜂窝结构复合相变材料与液冷结合的电池热管理方案的仿真及验证。(5)为了实现基于可执行模型开展的需求确认,迭代的仿真设计,自动化的代码生成,以及持续的测试与验证。本文利用先进的模型设计流程,搭建BMS控制器及被测对象模型,实现BMS功能的模型在环测试,利用d SPACE验证BMS的充电通讯流程。最后搭建基于RT_LAB的BMS硬件在环测试平台,完成对所开发BMS的全面测试与验证。本文提出的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高压采集算法、多参数约束的动态持续峰值功率估计算法和基于相变材料与液冷耦合的电池热管理方案,解决了参数采集、状态估计及电池温控等目前电池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的通用电池模型参数辨识方法和考虑电流的改进型电池模型,解决了动力电池模型复杂度与精度的权衡问题,为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王炳庭,庞军,花健,缪朝阳[4](2020)在《任务驱动和多学科融合导向下应用型本科院校Matlab教学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Matlab及其应用"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传统静态演示和理论讲解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熟练掌握Matlab软件。本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和多学科融合的实践任务,以"学以致用、以用促学"为杠杆,充分发挥Matlab的学科工具作用,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本文列举了Matlab任务驱动教学的一个教学实例,即任务安排、任务实施以及任务考核和评价。通过实践任务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进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袁敏[5](2020)在《基于Matlab的数字通信系统原理与控制仿真实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优化当前通信系统运行参数、提高通信性能,提出基于Matlab的数字通信系统原理与控制仿真实验方法。构建数字通信系统仿真模型,并分析其运行的基本特性。将数字通信系统仿真程序划分为仿真建模、实验以及分析3个步骤,并分别进行分析。在数字通信系统和通信仿真技术基础上,引入Matlab实现数字通信系统原理与控制仿真实验。依据Matlab软件中通信工具箱设计界面,将Matlab的仿真实验划分为基于Simulink平台的时间流仿真实验和基于Matlab工作空间的数据流仿真实验。选择数字信号基带在传输过程中的误码率作为实例开展数据流仿真实验。将自适应天线研究作为实例开展时间流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Matlab工具能在数字通信系统仿真测试中灵活调整系统参数,使系统运行效果达到最优。
刁俊超[6](2020)在《基于FAST与RT-LAB的双馈风电场精细化建模及实时仿真》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能源结构的变化,清洁能源特别是风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风电并网装机容量日益增大,由于风电出力具有间歇性与波动性,在并网的同时也将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重大影响。为了深入研究风电场的接入给电力系统带来的影响,需要建立较为精确的并网风电场仿真模型。本文阐述了面向风电场并网研究的完整精细化模型建模要求,提出了风电机组精细化模型各组成部分的建模方法,并将基于多平台的联合实时仿真技术引入到风电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研究了双馈风机的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建立了包含风轮、传动链、发电机和变换器的风电机组动态数学模型;研究了风电机组在全风况情况下的转矩及变桨控制,提出了在恒功率运行区域内桨距角控制器预设增益表的求解方法;研究了风电场在接收调度指令情况下的有功指令控制策略。(2)基于FAST与RT-LAB设计并实现了风电机组精细化建模联合实时仿真平台,包括总体布局、实时性的保证以及通信接口方案。将风电机组的空气动力学模型、结构动力学模型、风速模型以及主控系统建立在FAST中,将电气部分以及变换器控制系统建立在RT-LAB中,以转子运动学方程作为耦合两者之间的接口。对单台风电机组进行仿真,在湍流风情况下,将联合实时仿真平台实验结果与离线仿真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够反应风电机组的动态特性,同时验证了仿真平台的准确性。(3)针对风电场并网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机电-电磁混合仿真方法,在RT-LAB风电场电磁暂态模型的基础上,在PowerFactory仿真软件中建立了外部电网的机电暂态模型,较好地平衡了系统仿真规模、精度和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设计了风电场SCADA监控系统,可以实时采集仿真过程中的电气数据,同时也可对风电场下达控制指令;对风电场进行有功指令调度和电网电压跌落仿真,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
廖梦迪[7](2020)在《车联网的模拟仿真技术及其在多车跟车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汽车的行驶效率及安全问题变得日益重要,多车跟车作为智能交通中重要的一环,可以有效地缓解交通拥堵,提升通行效率及安全性。在通信技术大力发展的当下,车联网作为智能网联汽车中新的信息感知方式,能够弥补雷达、视觉等传感器的不足,具有超视距、不受天气影响、传输距离较大等优势,可以应用于包括多车跟车在内的多种车辆相关安全控制中,为解决当下的交通问题带来了希望。然而车联网的部署及基于车联网的相关安全应用的实车测试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为了更加高效安全地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对车联网的模拟仿真技术及其相关安全应用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围绕车联网的模拟仿真技术及其在多车跟车的应用展开研究,搭建了基于车联网的多车跟车仿真平台,重点针对车联网的通信性能,及其对多车跟车效果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通信影响下的多车跟车特性,并基于通信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多车跟车的改进控制算法,旨在提高多车跟车行驶的稳定性、安全性和跟随精度等。其主要内容如下:(1)搭建基于车联网的多车跟车仿真平台。对VANET ToolBox车联网仿真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基于MATLAB DES离散事件系统进行跟车模型的建立,在车载单元的APP层实现经典跟车模型的集成,并针对车载单元的MAC层及PHY层通信信道进行模拟,实现车辆之间位级别的信息传输,真实模拟现实中的信息传输过程,完成基于车联网的多车跟车仿真平台的搭建;(2)分析并研究车车通信对多车跟车的影响。首先,为了充分了解车联网的通信性能,基于车联网仿真平台进行了车联网的通信性能测试,测试内容包括通信性能指标端到端延时和丢包率,结果证明车辆数目、车辆间距及车辆速度等对端到端延时和丢包率具有一定的影响。接下来,将通信性能指标中的端到端延时作为实验要素,重点分析了端到端延时对多车跟车的影响,从跟车通行效率、安全性能、跟随精度和舒适性四个方面分析车车通信对多车跟车效果的影响,得到通信影响下的多车跟车特性,为基于车联网的多车跟车的研究及发展提供信息和参考;(3)针对通信影响提出改进跟车控制算法。针对通信影响下的多车跟车特性,在可变间距安全距离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跟随误差反馈控制策略,并加入前车加速度的前馈控制量,提出考虑通信延时的多车跟车控制算法。该算法的合理性在车联网仿真平台中得到了验证,与传统跟车模型相比该算法能够充分保证多车跟车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跟随精度显着提升;该算法的实用性在PanoSim智能驾驶仿真平台中得到了验证,能够保证其在实际车辆上的跟车效果。
顾晨骁[8](2020)在《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及信息物理混合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or,DG)以其清洁、高效、即插即用的优点迅猛发展,以集群形式接入电网,单个集群中可能含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分布式电源,为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大量分布式电源及各种智能电子设备的接入,使得配电网的数据通信量大为增加,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之间的交互更为复杂,控制难度增大,配电网反映出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的更多特性,已经可以看作是电力网络和通信网络相互耦合的电力信息物理系统。本文针对分布式电源集群系统,主要进行了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以及信息物理混合仿真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分布式电源集群的概念以及现有分布式电源控制的主流方法,指出在当前大量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背景下,需要研究新的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技术;研究了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的定义及基本特征,调研了三种电力信息混合仿真方法,分析了各自的特点。2、研究了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方法,按照“群内自治”和“群间协调”的原则建立了分布式电源控制框架,包括本地控制层、集群分区控制层以及中央控制层,研究了分布式电源多层控制结构和有功无功控制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压越限惩罚成本的无功协调控制算法;基于安徽金寨实际网架进行了仿真测试,验证了所采用的控制方案和算法的有效性。3、研究了分布式电源集群通信网络建模,分析了分布式电源集群监控系统的通信数据类型和典型电力业务,并基于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建立通信网络工作站的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集群连通系数的通信线路和通信节点脆弱度评估方法,利用通信网络实时运行参数评估分布式电源集群系统的脆弱度;在OPNET中搭建了安徽金寨实际线路的通信模型,计算了不同通信场景下通信线路和节点的脆弱度值,验证了所提评估方法的合理性。4、搭建了基于RT-LAB和OPNET的电力信息混合仿真平台,研究了基于套接字的数据接口,设计了一种多系统动态事件触发方式的时间同步方式,保证了仿真过程中数据的精确传输和精准对时;利用仿真平台进行了电力信息混合仿真测试,研究在不同电力工况和通信场景下的控制效果的差异,仿真结果验证了平台的有效性和所采用的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赵乐[9](2019)在《LCLP型ICPT系统信号与电能并行传输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无线电能传输越来越受到电气工程领域的重视。感应耦合电能传输(Inductive Coupling Power Transfer,ICPT)系统作为一种大功率的无线电能传输方式克服了传统供电方式所存在的接触不良和漏电等弊端,也大大减少了电能传输方式的设备冗杂性和维修性。然而,在诸如轨道电路和车-地通信等特殊场合不仅需要电能的传输,还要求信号的实时传输。ICPT系统可以实现信号与电能并行传输,但信号传输电路引入后对ICPT系统电能传输效率产生的影响不可忽略,对信号与电能并行传输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四种基本谐振拓扑结构和混联型谐振拓扑结构的不同,采用LCLP型ICPT系统作为信号与电能并行传输系统主电路,在原、副边增设耦合线实现信号的传输,确定了FSK调制解调方法,在MATLAB/Simulink软件环境下进行了仿真验证,并对不同噪声环境下的误码率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其次,为了验证其传输效果的有效性,在充分考虑了信号传输电路中信号耦合线圈对电能传输的影响后,分别在信号传输电路引入前、后对电能传输通道和信道进行数学建模,完成了频谱分析图和频域响应图的传输特性分析。最后,为了提高信号传输电路影响下的电能传输效率,在考虑信号传输电路对电能传输影响的基础上,基于PSO算法进行了并行传输ICPT系统谐振补偿参数优化设计,并对优化参数的结果在MATLAB/Simulink软件环境下进行了仿真验证以及优化前后并行传输系统的特性分析。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表明信号传输电路的引入并未对电能传输造成大的影响,信号传输误码率在SNR≥-4时衡为零,满足并行传输各项要求;通过绘制BODE图和频谱分析图表明信号传输电路并未对电能传输特性造成影响;在考虑信号传输电路影响后的谐振参数优化可使电能传输效率达到82.53%,比同类型的信号传输方法高出5.52%,负载电压谐波畸变率比优化前降低了3.14%,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环境下的仿真验证表明了谐振参数优化的有效性。
朱明慧,方淼[10](2019)在《基于MATLAB的模拟通信系统的仿真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特点和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将Matlab软件引入到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的必要性。以模拟调制系统为例,利用Matlab的工具箱和Simulink界面对通信系统进行可视化教学,并给出了仿真结果。实践证明,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进行讲解,而且补充和完善传统实验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得到较大提升。随着5G通信的到来,通信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无
二、基于MATLAB/SIMULINK的模拟通信系统仿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MATLAB/SIMULINK的模拟通信系统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故障穿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张北柔性直流示范工程简介 |
1.3 MTDC系统的直流故障穿越问题研究现状 |
1.4 MTDC系统的交流故障穿越问题研究现状 |
1.5 MTDC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工作原理 |
2.1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工作原理 |
2.2 MTDC系统的站间协调控制 |
2.2.1 主从控制 |
2.2.2 下垂控制 |
2.2.3 自适应下垂控制 |
2.2.4 控制效果分析 |
2.3 基于受控源的MMC提速模型 |
2.3.1 基于受控源的MMC通用模型 |
2.3.2 基于受控源的MMC通用模型的理论证明 |
2.3.3 MMC平均值模型 |
2.3.4 基于受控源的MMC提速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MTDC系统的交流故障穿越控制策略 |
3.1 VSC-MTDC系统交流侧故障分析 |
3.1.1 基于开关函数的VSC一般数学模型 |
3.1.2 单端VSC交流故障特性 |
3.2 交流故障穿越控制策略 |
3.2.1 无功功率优先模式 |
3.2.2 动态限幅环节 |
3.3 辅助电路 |
3.4 仿真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MTDC系统的直流故障穿越控制策略 |
4.1 MMC-MTDC系统的极间短路故障特性 |
4.1.1 极间短路故障 |
4.1.2 近故障端换流站的直流过电压水平 |
4.1.3 环形直流电网的静态稳定性分析 |
4.2 直流故障穿越策略分析 |
4.2.1 利用直流断路器隔离故障线路 |
4.2.2 利用辅助电路实现直流故障穿越 |
4.3 增强型自适应下垂控制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MTDC系统的实时数字仿真技术 |
5.1 XSIM实时仿真系统 |
5.1.1 系统简介 |
5.1.2 操作流程 |
5.2 MMC-MTDC系统实时仿真算例 |
5.3 技术展望 |
5.3.1 快速控制原型 |
5.3.2 硬件在环仿真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2)MATLAB/Simulink通信仿真案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MATLAB/Simulink通信仿真概述 |
1.1 MATLAB/Simulink通信仿真一般步骤 |
1.2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的构建 |
2 基于MATLAB/Simulink系统建模 |
2.1 建模基本步骤分析 |
2.2 关于系统仿真系统设计分析 |
2.2.1 AM相干解调原理 |
2.2.2 Simulink系统实现 |
2.2.3 关于AM相干解调波形仿真结果分析 |
3 结论 |
(3)电池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测试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BMS关键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池建模研究现状 |
1.2.2 电池模型参数辨识研究现状 |
1.2.3 电池状态估计研究现状 |
1.2.4 电池热管理研究现状 |
1.3 现阶段主要存在问题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论文框架结构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动力电池性能试验及特性分析 |
2.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2.2 动力电池关键指标解析 |
2.3 动力电池测试系统介绍 |
2.3.1 动力电池测试平台 |
2.3.2 动力电池参数 |
2.4 动力电池性能测试与分析 |
2.4.1 容量测定实验 |
2.4.2 倍率特性测试 |
2.4.3 温度特性测试 |
2.4.4 开路电压曲线测试 |
2.4.5 改进型复合脉冲实验 |
2.4.6 动态工况测试数据获取 |
2.5 动力电池实际容量的影响因素 |
2.5.1 放电倍率 |
2.5.2 环境温度 |
2.5.3 电池老化 |
2.5.4 电池自放电 |
2.6 小结 |
第3章 动力电池建模及通用离线参数辨识方法 |
3.1 动力电池建模 |
3.1.1 Thevenin模型 |
3.1.2 PNGV模型 |
3.1.3 二阶RC模型 |
3.1.4 三阶RC模型 |
3.2 通用离线参数辨识方法 |
3.2.1 电池参数辨识和验证数据 |
3.2.2 通用参数辨识方法 |
3.2.3 辨识参数设置 |
3.3 模型参数验证与分析 |
3.3.1 各工况下的辨识与仿真 |
3.3.2 参数辨识结果对比 |
3.4 模型及辨识流程改进 |
3.4.1 误差分析 |
3.4.2 数据处理优化 |
3.4.3 模型优化及验证 |
3.5 小结 |
第4章 动力电池数据采集及状态估计 |
4.1 基于数据融合的电动汽车高压采集方法 |
4.1.1 电压采样电路设计 |
4.1.2 采集精度分析 |
4.1.3 数据融合模型 |
4.1.4 仿真验证 |
4.2 基于FFLS的在线参数辨识与更新 |
4.3 基于AEKF的 SOC估算 |
4.4 基于数据驱动的SOC-SOP联合估计 |
4.4.1 基于电压约束 |
4.4.2 基于SOC约束 |
4.4.3 基于电池单体峰值电流约束 |
4.5 联合估算验证 |
4.5.1 SOC验证 |
4.5.2 SOP验证 |
4.6 小结 |
第5章 基于相变温控的电池组热管理研究 |
5.1 锂离子电池的生热机理与传热特性 |
5.1.1 锂离子电池的生热机理 |
5.1.2 锂离子电池的传热机理 |
5.1.3 单体电池建模及验证 |
5.1.4 单体电池热模型验证 |
5.2 相变材料的改进与分析 |
5.2.1 复合相变材料的性能分析 |
5.2.2 增加3D打印蜂窝结构的相变材料 |
5.3 相变材料与液冷耦合温控的电池组散热研究 |
5.3.1 主被动耦合散热方案一 |
5.3.2 主被动耦合散热方案二 |
5.4 小结 |
第6章 基于模型设计的电池管理系统开发 |
6.1 基于模型设计的过程分析 |
6.2 基于Simulink的模型软件在环测试 |
6.2.1 BMS软件在环测试模型架构 |
6.2.2 BMS控制器模型架构 |
6.2.3 BMS控制对象模型架构 |
6.3 基于dSPACEMicro Auto Box的快速原型设计 |
6.3.1 dSPACE实时仿真平台的应用 |
6.3.2 充电机与BMS的通信协议实现 |
6.3.3 基于dSPACE/Simulink的充电通信模型搭建 |
6.3.4 基于dSPACE/Controldesk的通信测试 |
6.4 小结 |
第7章 电池管理系统的测试 |
7.1 BMS功能分析 |
7.1.1 系统结构分析 |
7.1.2 系统功能分析 |
7.1.3 系统接口梳理 |
7.2 BMS_HIL测试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7.2.1 RT-LAB介绍 |
7.2.2 BMS_HIL硬件平台构建 |
7.3 BMS_HIL软件模型设计 |
7.3.1 单体电池模型 |
7.3.2 电池组模型实现 |
7.3.3 负载模型 |
7.3.4 充电模型 |
7.3.5 次级子系统模型 |
7.4 BMS_HIL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7.4.1 系统监控界面设计 |
7.4.2 BMS控制器SOC估算精度验证 |
7.4.3 BMS测量精度验证 |
7.4.4 BMS充电通讯流程验证 |
7.5 BMS电磁兼容性测试 |
7.6 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工作总结 |
8.2 本文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任务驱动和多学科融合导向下应用型本科院校Matlab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存在的问题及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
(一)在课程设置方面 |
(二)在教学内容方面 |
(三)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方面 |
(四)在教学考核方面 |
三、任务驱动教学中实践任务的设计 |
(一)任务设计的原则 |
1.阶段性原则 |
2.渐进性原则 |
3.多学科融合原则 |
(二)阶段性、渐进性以及多学科融合的设计理念 |
1.基础层是以Matlab数据运算、矩阵处理以及程序设计为基础的实践任务 |
2.应用层则是以Matlab画图和Simulink仿真为基础的实践任务 |
3.创新层是Matlab任务驱动教学的升华阶段,鼓励学生参与和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数学建模等各类学科竞赛活动 |
四、Matlab/Simulink实践任务的具体实例 |
(一)任务安排 |
(二)任务实施过程 |
(三)任务考核和评价 |
五、结语 |
(5)基于Matlab的数字通信系统原理与控制仿真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字通信系统和通信仿真技术 |
1.1 数字通信系统仿真模型构建与特性分析 |
1.2 数字通信系统仿真程序分析 |
1.2.1 仿真建模 |
1.2.2 仿真实验 |
1.2.3 仿真分析 |
2 仿真实例与分析 |
2.1 通信工具箱设计界面 |
2.2 仿真实例分析 |
2.2.1 数据流仿真实验 |
2.2.2 时间流仿真实验 |
3 结语 |
(6)基于FAST与RT-LAB的双馈风电场精细化建模及实时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风电机组精细化建模研究现状 |
1.2.2 风电场建模研究现状 |
1.2.3 电力系统实时仿真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双馈风机的数学模型与控制策略 |
2.1 双馈风机的基本原理 |
2.1.1 双馈风机的结构特点 |
2.1.2 双馈风机的稳态等值电路 |
2.1.3 双馈风机的功率特性分析 |
2.2 双馈风机的数学模型 |
2.2.1 风轮的静态数学模型 |
2.2.2 传动链的数学模型 |
2.2.3 发电机的数学模型 |
2.2.4 变换器的数学模型 |
2.3 风电机组的控制策略 |
2.3.1 转矩及变桨控制 |
2.3.2 有功指令控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风电机组精细化建模研究 |
3.1 基于FAST的气动机械部分建模 |
3.1.1 FAST简介 |
3.1.2 空气动力学模型 |
3.1.3 结构动力学模型 |
3.1.4 风速模型 |
3.1.5 输入输出文件 |
3.2 基于RT-LAB的电气部分建模 |
3.2.1 RT-LAB仿真平台简介 |
3.2.2 RT-LAB环境下的建模与仿真 |
3.3 联合实时仿真平台 |
3.3.1 总体布局 |
3.3.2 实时性的保证 |
3.3.3 通信接口方案 |
3.4 算例分析 |
3.4.1 模型搭建 |
3.4.2 仿真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风电场并网建模与仿真 |
4.1 总体设计 |
4.2 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机电-电磁暂态混合仿真 |
4.2.1 基本原理 |
4.2.2 机电侧等值网络求取方法 |
4.2.3 电磁侧等值网络求取方法 |
4.2.4 仿真验证 |
4.3 风电场SCADA监控系统 |
4.4 算例分析 |
4.4.1 风电场有功指令调度 |
4.4.2 电网电压跌落时风电机组的动态响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工作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一. 参与项目 |
二. 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车联网的模拟仿真技术及其在多车跟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车联网技术及仿真研究现状 |
1.2.2 多车跟车研究现状 |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车联网环境及多车跟车行为研究 |
2.1 车联网环境对多车跟车过程的影响 |
2.1.1 车辆跟车特性 |
2.1.2 车联网的发展对跟车过程影响 |
2.2 多车跟车行为 |
2.2.1 车辆跟车模型 |
2.2.2 通信拓扑结构 |
2.3 车联网相关技术及通信 |
2.3.1 车联网相关技术研究 |
2.3.2 车联网无线传播特性及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车联网的多车跟车仿真平台搭建 |
3.1 车联网仿真平台介绍 |
3.2 基于Matlab DES系统的建模 |
3.2.1 Matlab DES系统的组成 |
3.2.2 Matlab DES系统建模方法 |
3.3 跟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集成 |
3.4 车联网的模拟 |
3.4.1 基于竞争的MAC层实现 |
3.4.2 基于OFDM的 PHY层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车车通信对多车跟车的影响分析 |
4.1 车联网仿真测试及通信影响因素分析 |
4.1.1 通信性能指标 |
4.1.2 仿真参数设置 |
4.1.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2 车车通信对多车跟车的影响分析 |
4.2.1 跟车效果评估指标 |
4.2.2 跟车通行效率分析 |
4.2.3 跟车安全性能分析 |
4.2.4 跟车跟随精度分析 |
4.2.5 跟车舒适性分析 |
4.2.6 通信影响下的多车跟车特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车联网的多车跟车控制研究 |
5.1 基于车联网的多车跟车控制算法 |
5.1.1 可变跟车间距策略 |
5.1.2 考虑通信延时的多车跟车控制算法 |
5.1.3 稳定性分析 |
5.2 基于车联网仿真平台的跟车控制算法验证 |
5.2.1 加速减速工况对比验证 |
5.2.2 紧急制动工况对比验证 |
5.3 基于PanoSim仿真平台的跟车控制算法验证 |
5.3.1 车辆及控制算法建模 |
5.3.2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研究内容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及信息物理混合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分布式电源集群研究现状 |
1.2.1 分布式电源集群概念 |
1.2.2 分布式电源逆变器控制策略 |
1.2.3 多分布式电源协调控制 |
1.3 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研究现状 |
1.3.1 电力信息物理系统定义及特征 |
1.3.2 电力信息混合仿真方法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分布式电源集群分层控制框架 |
2.3 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策略研究 |
2.4 有功控制算法研究 |
2.4.1 基于等边际成本的群内有功控制算法 |
2.4.2 群间有功协调控制算法 |
2.5 无功控制算法研究 |
2.5.1 群内无功协调控制算法 |
2.5.2 群间无功协调控制算法 |
2.6 仿真算例及结果分析 |
2.6.1 有功协调控制仿真结果及分析 |
2.6.2 无功协调控制仿真结果及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布式电源集群通信网络建模与仿真研究 |
3.1 引言 |
3.2 分布式电源集群监控系统数据分析及业务建模 |
3.2.1 通信数据分析 |
3.2.2 电力业务建模 |
3.3 分布式电源集群通信工作站建模 |
3.4 分布式电源集群通信线路与通信节点脆弱度分析 |
3.4.1 通信线路脆弱度评估 |
3.4.2 通信节点脆弱度评估 |
3.5 仿真算例及结果分析 |
3.5.1 正常通信环境下仿真结果 |
3.5.2 通信堵塞环境下仿真结果 |
3.5.3 网络攻击环境下仿真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布式电源集群电力信息混合仿真研究 |
4.1 引言 |
4.2 电力信息混合仿真平台组成及架构 |
4.2.1 电力信息混合仿真平台组成 |
4.2.2 电力信息混合仿真平台架构 |
4.3 电力信息混合仿真接口 |
4.3.1 数据交互接口 |
4.3.2 时间同步方式 |
4.4 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仿真算例及结果分析 |
4.4.1 通信堵塞仿真结果 |
4.4.2 通信节点故障仿真结果 |
4.4.3 虚假数据攻击仿真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
发表的论文 |
申请的专利 |
参与的项目 |
(9)LCLP型ICPT系统信号与电能并行传输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信号与电能并行传输ICPT系统研究现状 |
1.2.1 ICPT系统信号与电能并行传输方法研究现状 |
1.2.2 信号与电能并行传输ICPT系统谐振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基于ICPT系统的信号与电能并行传输原理 |
2.1 传统ICPT系统原理及结构分析 |
2.1.1 ICPT系统基本原理 |
2.1.2 典型电路结构 |
2.2 四种基于ICPT系统的信号与电能并行传输方法及原理 |
2.3 ICPT系统逆变电路拓扑结构 |
2.4 小结 |
3 信号与电能并行传输LCLP型ICPT系统方法研究 |
3.1 LCLP型ICPT系统信号与电能并行传输结构及原理分析 |
3.2 信号调制解调策略 |
3.3 系统谐振参数分析计算 |
3.4 仿真分析与验证 |
3.4.1 电能传输仿真分析 |
3.4.2 信号传输仿真分析 |
3.4.3 噪声环境下信号传输误码率分析 |
3.5 小结 |
4 信号与电能并行传输LCLP型ICPT系统建模与特性分析 |
4.1 交流阻抗分析建模法 |
4.2 信号传输电路引入前系统建模 |
4.3 信号传输电路引入后系统建模 |
4.3.1 电能传输通道建模 |
4.3.2 信道建模 |
4.4 信号与电能传输通道频域响应分析 |
4.5 信号传输电路引入前后系统负载处频谱分析 |
4.6 小结 |
5 考虑信号传输影响的LCLP型并行传输ICPT系统谐振参数优化 |
5.1 粒子群算法 |
5.2 NLP模型建立与分析 |
5.2.1 原、副边各支路的电流关系 |
5.2.2 NLP模型的建立 |
5.3 仿真分析及验证 |
5.3.1 电能传输仿真验证 |
5.3.2 负载处频谱分析 |
5.3.3 信号传输仿真验证 |
5.3.4 信号与电能传输通道频域响应分析 |
5.4 小结 |
6 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MATLAB的模拟通信系统的仿真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Matlab软件介绍 |
2 Matlab在课堂教学中的实例 |
3 Matlab仿真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
4 结束语 |
四、基于MATLAB/SIMULINK的模拟通信系统仿真(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故障穿越控制策略研究[D]. 周鑫.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MATLAB/Simulink通信仿真案例设计[J]. 王明慧. 通信电源技术, 2021(02)
- [3]电池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测试系统构建[D]. 曹铭. 南昌大学, 2020(02)
- [4]任务驱动和多学科融合导向下应用型本科院校Matlab教学探索与实践[J]. 王炳庭,庞军,花健,缪朝阳.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0(09)
- [5]基于Matlab的数字通信系统原理与控制仿真实验[J]. 袁敏.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20(05)
- [6]基于FAST与RT-LAB的双馈风电场精细化建模及实时仿真[D]. 刁俊超. 山东大学, 2020(11)
- [7]车联网的模拟仿真技术及其在多车跟车的应用研究[D]. 廖梦迪. 吉林大学, 2020(08)
- [8]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及信息物理混合仿真研究[D]. 顾晨骁. 东南大学, 2020(01)
- [9]LCLP型ICPT系统信号与电能并行传输方法研究[D]. 赵乐.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10]基于MATLAB的模拟通信系统的仿真与实现[J]. 朱明慧,方淼. 电子世界,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