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享有健康和营养干预

人人享有健康和营养干预

一、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与营养干预(论文文献综述)

单文顶[1](2020)在《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历史演进研究(1933-2019)》文中研究说明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和目标。伴随着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持续关注,加强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治理已成为国际社会基本共识。由是,世界诸多国家纷纷通过立法推进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发展,有效维护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教育权益。虽然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均要求发展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但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起步较早,历经近九十年的发展,业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积累了丰富经验。因此,本研究将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作为考察对象,以教育公平为主线,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追溯与诠释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剖析其演进的影响因素、历史经验与现存不足,以期为正在发展中的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提供有益启示与借鉴。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是一个逐步发展与深化的过程。根据教育公平取向的变化,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分为四个历史阶段:(1)1933年至1963年,突出权利公平的肇始滥觞期。大萧条的冲击、联邦政府权力的扩张、儿童科学的发展共同促成了权利公平取向的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产生,同时实现了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在权利公平的价值导向下,联邦政府围绕紧急保育学校项目出台了系列政策,有效保障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教育权利。联邦政府的初次干预既确认了其发展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责任,也促进了社会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认可。(2)1964年至1987年,聚焦机会公平的确立发展期。受反贫困战争、民权运动、智力变化论与贫困文化理论影响,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得以确立和发展,并把重心定位于教育机会公平,即让处境不利学前儿童享有公平入学机会的同时对他们在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和补偿,使他们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学前儿童处于平等的起点。为此,联邦政府通过《经济机会法》、《初等与中等教育法》、《提前开始计划法》等法案创建了提前开始计划、第一条款等针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补偿教育项目。一系列法案的颁布,既实现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有法可依,也推进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公平的进程。然而,因过度追求平等和资源投入,教育质量在该阶段受到了忽视。(3)1988年至2001年,探寻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的调整延伸期。面对陷入质量危机的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联邦政府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作出调整与修正,转向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之路。就兼顾机会而言,为覆盖所有符合资格的处境不利学前儿童,联邦政府一是加大了对提前开始计划、第一条款等原有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二是推出了儿童保育与发展专款项目等新的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就质量公平而言,为让每个处境不利学前儿童享有有质量的教育,联邦政府通过设置质量改进资金、明确教师最低要求、修订绩效执行标准等强化了质量管理。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取得了较大成效,保证了学位的有效供给和质量的稳步提升。(4)2002年至2019年,追求结果公平的深化转型期。进入世纪之交,困囿于悬殊的学业成就差距以及居高不下的学前儿童贫困率,联邦政府再次提高了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要求,并把目光转向结果公平,以达到入学准备要求。为此,联邦政府构建了“蜘蛛网式”的政策干预体系,涉及课程、教学、质量监测、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如制定学习结果标准、实施专项家访计划、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质量评级与提升系统、创新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在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过程中,政治经济气候的变化、学前教育价值理论研究的推进、问题源流的持续建构、域外国家的示范效应压力是影响政策演进的主要因素,以立法完善为机制保障、以专项项目为主要载体、以综合干预为内容构成、以家庭发展为重要辅点、以效果评估为促进手段则是政策演进的主要历史经验。虽然联邦政府在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上倾注诸多努力,且成就可观,但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与问题,如政出多门的政策法规体系、薪酬无力的师资队伍建设、后继乏力的财政投入机制、阻滞效力的府际利益博弈。基于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经验,结合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实际存在的问题,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秉持公平取向,建立倾斜补偿机制;加快立法推进,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借助专项行动,精准靶向弱势儿童;引入家庭视角,筑牢儿童发展根基;强化绩效评估,动态优化精准施策。

段淑培[2](2020)在《社区生命早期健康管理一体化模式构建 ——以合肥市为例》文中指出目的:以合肥市为例了解生命早期1000天内包括孕产妇和0-2岁儿童的保健现状;基于胚胎起源学说和预防为主的观念重视生命早期,探索此阶段更有效,成本效益更高的管理策略;立足当今社会普遍的健康问题,尤其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峻的流行现状,探索一条新的事半功倍的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治路径;同时促进妇幼保健资源的合理配置,缓解生命早期保健资源不足和资源浪费并存的问题。方法:本研究采用方法如下:1)文献分析法:通过复习文献对生命早期和妇幼保健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梳理和归纳,为模式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启示,内容包括妇幼保健政策、生命早期研究、妇幼服务能力研究等。2)案例分析法:以合肥市社区生命早期健康管理为例,对其市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实地走访,具体为对53家机构的儿保科进行实地考察,对47家机构的妇保科进行考察。3)半结构访谈:根据文献研究及实地走访设计访谈提纲,在合肥市蜀山区、庐阳区、包河区、瑶海区各随机选择1个社区,选其有经验的儿保工作者和妇保工作者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生命早期健康管理工作的实施现状、存在问题等。4)归纳及思辨法:对前期搜集的生命早期健康管理、模式构建等理论研究及实地走访和访谈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基于此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然后运用思辨法对归纳总结的内容进行辨别思考、逻辑推导,提出社区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模式。质量通过以下几条进行控制:1)取得卫生主管部门的支持;2)取得社区的知情同意,访谈录音;3)走访及访谈员具有专业背景,熟悉本研究;4)研究负责人统筹把控,及时交流。结果:1)生命早期1000天的健康管理内容可概括为四个维度:生理健康管理、心理健康管理、营养管理、健康教育。生理健康管理包括产检、预防接种、疾病筛查等;心理健康管理包括孕期心理管理、产前产后心理疏导、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等;营养管理包括孕产妇膳食平衡、营养素补充、新生儿母乳喂养、辅食添加等;健康教育贯穿生命早期1000天管理始终,包括政策知识教育、胎儿生长发育、行为教育等。2)4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孕期检查提供情况:血尿常规检查、血型检查、乙肝五项检查、HIV抗体检测,47个社区均能提供,骨盆鉴定和胎心监护提供率最低,分别是17.02%和29.79%,另有5个机构能提供甲状腺检查,2个能提供心电图检查,1个能提供叶酸检测,1个社区能提供TORCH检查。对于无法提供检查项目的原因(多选),33个社区认为缺乏资质、16个社区因为设备缺乏,另有4个社区说是没有掌握检查技术的人才。5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保科婴幼儿血常规检测、生长发育评估两项均能提供,听力筛查和视力筛查提供率较低,为15.10%和47.17%。对于无法提供检查项目的原因(多选),39个社区因为设备缺乏、16个社区认为缺乏资质、另有7个社区说是没有掌握检查技术的人才。3)访谈结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生命早期管理中存在阶段割裂包括儿保妇保割裂、产后访视割裂、预防接种割裂,保健内容碎片化,信息管理散乱,资源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的现象。4)构建“立足社区、指定转诊、信息互通的生命早期全程一体化模式”,模式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非社区医疗机构、保健对象三个参与方;两个辅助支持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和生命早期健康管理指南。结论:生命早期健康的一体化模式是对社区首诊和整合医疗的探索,同时也为成年期疾病预防提供一条新思路,希望从生命早期开始,从社区开始,打好健康的基石,从源头上减少进医院的次数,达到事半功倍的疾病预防,尤其是成年期疾病预防。同时,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妇幼保健水平,保障居民的健康状况。但可能存在人力资源缺乏、相关机构配合度低、需方自由选择的问题,应针对问题进行人力资源建设、区域化支持和需方的宣传教育和制度规定。

林长云[3](2019)在《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及公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场平衡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之间的博弈,怎么样发挥政府卫生资金的社会再分配功能,有效促进社会公平、保障民生,是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命题。我国现行医疗卫生体制下,政府卫生资金投入规模大小和结构直接影响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间、地区间、不同类别机构、不同层级机构间的配置,影响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提供、经济运行与事业发展,进而影响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最终影响居民健康和社会公平的实现。当前,维护和促进国民健康、稳步推进医改和健康中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等因素,都对政府卫生资金投入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一方面,自医改新政实施以来,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各种经济发展水平、卫生投入政策等现实条件的制约,地区间、城乡间发展差异和资金投入差异仍然显着,“看病难、看病贵”仍旧是困扰百姓的难题。因此,准确把握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空间分布现状,客观分析探究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对不断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协调发展及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政府卫生资金投入、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以及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公平性的概念、口径、内涵、衡量维度、衡量指标等内容进行了界定;对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理论依据、必要性及作用进行了理论研究;对制度影响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性的相关理论和影响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其次,本论文对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政策演变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评价;利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发展、人口、健康需要、政府卫生支出等方面数据,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不同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健康需要、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空间分布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在对政府卫生投入规模、结构、地区分布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集中指数法和肯德尔一致性系数法等研究方法,对政府卫生资金地区投入和健康产出的公平性进行了研究;并以基于健康需要的卫生财政投入指数作为因变量,以反映中央地方财权事权责任划分情况;以基本公共卫生支出的投入力度和水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包括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投入力度和水平构建自变量指标,创建了实证分析模型,分析以地方财权的责任、普惠或扶持性财政资金对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影响,从制度结构的角度对导致空间分布和公平性产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进而对促进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提出相关建议,为保证我国政府卫生资金地区分布公平提供决策依据,助力推动我国深化医改进程和健康中国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发现:一半以上省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不到30%,政府投入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未充分体现。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地区间差异较大、公平性不高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政府卫生资金的配置和运行效率,降低了政府卫生投入的效益产出。地区间差异方面,2007年各省份人均政府卫生资金投入最大值与最小值差距仅为725元,到2017年差距扩大到2046元,而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最高与最低之差波动起伏,差距由2007年的5.21个百分点增至2010年的6.81个百分点,2013年回落至4.91个百分点,2017年再次增至6.34个百分点,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地区差异较大问题;空间布局公平性方面,通过集中指数和肯德尔一致性指数分析,不论以哪个指标作为评价标准,政府卫生支出在各地区的配置都是不公平的。通过制度结构对我国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影响的回归分析显示,地方财政卫生支出占财政卫生支出比重以及中央财政居民保险补助占中央财政卫生支出比重对财政卫生投入指数有正向作用,可见地方财力水平的提高、“扶持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及财政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和水平的提高均有利于改善地区财政卫生资金的空间分布的公平性。为提高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公平性,提出如下对策建议:进一步完善促进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的制度体系和制度结构;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提供法律保障;进一步加强区域卫生资金投入公平的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增强相关财政、医保和消费等政策保障力度;推动建设地区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监测和信息发布机制;将区域卫生资金投入布局公平性考核评估纳入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绩效考核。

畅琦[4](2013)在《天津市社区居民慢性疾病综合干预项目实施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在天津市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分别开展以社区为基础、干预模式各异的慢性病综合干预项目,推广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核心健康知识、引导居民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疾病的负担和危害;分别对城市和农村社区干预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评价,为进一步寻求适合城市和农村综合干预模式、制定慢性疾病防控健康策略奠定基础;通过对城乡社区干预项目的实施措施和效果进行比较,探讨不同综合干预模式的优劣,切实找到分别适合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采用的慢性疾病危险因素干预模式,为慢性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数据支持、干预模式和实践经验。方法2009年起在天津市河北区城市社区,滚动式纳入研究对象3030人,应用“健康体重和血压管理关键技术”开展以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和超重、肥胖患者管理为核心内容的慢性疾病综合管理,随访研究持续到2011年。对居民进行慢病风险及健康相关评估、慢病患者和高危人群识别;将高血压患者(n=897)按照危险因素分级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和很高危组给予不用频次的血压规范化管理;每周对超重和肥胖患者(n=720)进行维持健康体重规范化随访管理;描述项目基线调查慢性疾病患病及相关危险因素水平,分析一般人群综合干预效果;分析血压管理患者血压变化情况、血压、脉压和食物摄入量、食物成分摄入量的关系、评价血压规范化随访管理效果:比较超重和肥胖患者实际膳食摄入量、实际运动量等指标变化情况;分析“双重”管理患者管理效果。2008-2009年间,选取天津市津南区农村社区为干预组(n=388),开展健康合理膳食、适量体力活动等内容为主的综合营养干预,同时选取武清区农村社区作为对照。项目实施前后分别调查干预组和对照组人群体格检查和生化检验指标水平、主要营养与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膳食摄入情况等。两组膳食调查均采用三日24小时回顾法。项目实施1年后,通过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在营养和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体格检查和生化指标、膳食和营养素摄入量等方面的差异,评价干预项目实施效果。通过比较两项目实施措施和效果,综合评价并探讨分别适合城乡开展的慢性病干预模式。数据管理、分析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EpiData3.0、SPSS18.0软件,根据研究目的、资料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结果城市社区综合干预项目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为期1年的干预管理,项目人群腰围下降1.49cm,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1.36mmHg和1.55mmHg,每日盐摄入量减少1.61克,膳食模式逐渐趋于健康,体育锻炼时间和强度均有增加(均p<0.05)。血压管理患者腰围下降了2.27cm;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分别下降7.74mmHg、3.79mmHg和3.96mmHg,血压控制率升高了37.3%,经危险因素分层后可知各组血压、脉压均显着下降、血.压控制率显着升高;血压、脉压均随随访次数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同时根据危险因素分组分析得到适宜随访频次;患者每日主食、蔬菜、畜禽肉类、蛋类和盐的摄入量明显降低,随着随访次数的增加,脂肪、碳水化合物、烟酸、总维生素E等成分摄入量呈下降趋势(均p<0.05);计算得出血压的食物摄入量预测方程。超重和肥胖患者实际膳食摄入量显着降低、实际运动量显着增加,且随随访次数增加呈现稳定变化趋势;参与“双重”规范化管理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分别降低8.53mmHg、4.10mmHg和4.42mmHgo农村社区开展营养干预项目经过针对性的营养宣教和干预,干预组营养与健康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较对照组改善非常明显;干预组和对照组相比,BMI、臀围、SBP、DBP、血总胆固醇和血同型半胱氨酸依次降低了1.19kg/m2、1.74cm、2.70mmHg、2.82mmHg、0.57mmol/L和0.49μmol/L;每日谷类食物和盐的摄入量显着减少、水果蔬菜摄入量显着增加;每日膳食纤维、维生素C、钾摄入量显着增加,胆固醇和钠摄入量显着降低(均p<0.05)。结论城市社区干预项目实施后项目人群慢性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得到良好控制,血压管理患者血压改善和控制效果显着,超重和肥胖患者管理效果明显;农村社区营养干预项目有效的普及了营养和健康相关知识,降低了干预组危险因素水平,两项目干预措施对慢性疾病综合防控的良好效果和重要作用。通过城市和农村社区慢性疾病综合干预措施比较,明确了各自措施的优劣,并对营养干预及指导、慢性疾病综合防控提出了多项政策建议。

王莹[5](2013)在《西北地区农村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调查研究 ——以甘肃省三个县为例》文中提出为了全面了解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省农村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本研究选取了甘肃省的三个县共计14所中小学作为样本,进行了为期18天的实地调查研究。本研究通过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样本县“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并得出如下结论:1.教师、学生及家长基本都对“学生营养改善的计划”有一定的了解,但又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够全面。2.各校都努力按照“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相关规定开展学生营养餐工作,但是部分学校还是未能完全落实好。3.营养餐的不同供餐模式和食堂的不同经营方式都影响着营养餐的品质、成本价值和满意度,其中以学校自主经营的食堂供餐模式的营养餐优势最为明显,对外承包经营的食堂供餐模式次之,最后是企业供餐模式的营养餐。4.各地各校的营养餐工作在有序的开展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学校食堂建设问题、营养餐的运输问题、人员编制不足问题、营养餐工作开支问题等。5.与营养餐的供应和组织工作相比,西北农村学校的营养教育相对滞后。基于以上情况,本研究认为需要做出努力的方面主要是:1.加大对营养餐工作的宣传力度,以提高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学校营养餐工作的认识和信任程度。2.完善法制建设,增强监督检查力度,尤其是监管制度的完善和检查力度的提升是保证营养餐工作始终保持在正轨上的动力。3.严把营养餐质量关,提高营养餐价值是营养餐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做到“安全先行,营养为主”。4.加紧学校食堂的扩改建工作,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食堂供餐模式的营养餐,并加强对学校食堂运营的监察。5.对学生和家长进行营养教育,并创建学生、家庭、学校和社区相结合的营养教育体系。

王峦[6](2012)在《基于均等化视角的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研究》文中认为一.研究背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理论上,公共产品(服务)供给领域存在“市场失灵”,政府有义务和责任通过直接提供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政府投入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分担居民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对保障社会公平、促进居民消费和提振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行政管理工作紧密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主题展开,推进该工作已成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路径。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将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与实践支撑,这是通过研究帮助相关政策制定的有利政治时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属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范畴。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作为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与我国当前行政管理领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相吻合。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概念下,卫生政策的研究语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必须把握均等化视角下基本公共卫生政策研究的方向,以便科学的进行研究设计,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上海各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历来十分重视,一直将其视作为民服务的实事工程,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服务模式,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但是,在“均等化”这一新视角下,区域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存在的差距和问题都被清晰的暴露出来。解决这些问题,要求从资源配置、市级统筹等多个方面进行政策调整,而目前相关研究多是针对某些局部问题的探讨,缺乏基于现实案例全面剖析及解决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的系统研究。上海医药卫生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2015年上海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机制将基本完善。根据上海市医药卫生改革的目标和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迫切需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的研究,以便指导上海市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践。另外,考虑到各地在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中面临类似问题,本研究获得的结论及总结的经验将对其它地区的卫生改革工作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基于上述这些考虑,笔者认为从“均等化”的视角开展的对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有关研究,在实践和学术两个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二.研究目的从实证角度剖析上海市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外环境,形成分析影响均等化实现的完整框架,在问题根源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为制定促进上海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的具体目标包括:1.多方面考察实现上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面临的外界环境。2.全面分析样本社区卫生机构和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相关的服务开展、经费投入和人员配置等情况。3.梳理目前影响上海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的因素,并进行影响因素的根源分析。4.针对分析得到的根源性因素,对影响服务均等化的技术瓶颈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和解决。5.提出为实现上海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近期应该采取措施的政策建议。三.研究方法面对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这一崭新的研究语境,本研究借鉴世界银行研究中心的政策循环理论,作为指导性的理论框架。依据“结构-过程-结果”的分析思路,假定外环境、资源投入、服务过程、产出结果等方面有明确联系,主要从“资源配置”的方面展开论述。研究系统检索收集了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界定、成本核算、人力资源配置和服务型政府构建相关的电子数据库资源、国家及上海市(含市级及样本区县)的政策文件、内部研究报告和年鉴资料。此外,将上海市卢湾区和闸北区(中心城区)、嘉定区和阂行区(近郊区县)以及崇明县(远郊区县)作为样本区县,通过随机抽样形成了包括5个区县24个样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案例集。利用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需要的财政收支、人口地理、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投入、社区卫生人力和服务项目开展等信息进行了系统收集;并对上海市卫生局、市CDC、样本区县卫生局、社区卫生管理中心和样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家及领导进行了关键知情人访谈。在具体的资料处理和分析时,研究利用了以下方法:1.文献归纳法。对收集的文献、政策文件和内部报告资料进行文献综述归纳分析。2.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上海市社会经济、人口健康和卫生经费投入等的现况及变动趋势,对样本机构基本情况的分析也主要使用该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了一些研究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分析;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进行了上海市社区卫生机构生产效率的分析。3.卫生系统诊断树分析。运用该方法可以回溯原因、连续描绘因果联系的优势,对影响上海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根源展开分析。4.定性定量多重论证。在对上海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先项目包、实现上海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等部分,研究尝试应用定性定量多重论证方法进行了分析。5.成本核算分析。基于时间分配系数法进行成本核算,通过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劳务收入、每单位服务人员消耗和时间消耗等指标均等化标准的研究,对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项目的标化成本进行了核算研究。6.规范差距分析法。通过对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标准”的研究,以此为依据运用规范差距法对经费和人力资源投入上存在的差距进行分析,并提出弥补差距的策略和建议。使用的分析工具方面:通过Excel201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整理。利用Excel2010进行成本核算和基本情况的描述性数据处理;用SPSS11.5建立分析数据库,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软件Deap进行数据包络分析。四.研究结果1.研究阐明了“均等化”背景下的研究思路。通过辨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概念的内涵,结合当前行政管理改革动向的分析,阐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出的时代背景。明确指出,基本公共卫生政策研究语境已经改变,研究思路上,需要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面临的内外环境分析开始,把握均等化面临的问题,确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标准”,进行卫生资源配置和相关政策的调整。2.详细分析了上海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所处的内外环境。主要结果包括以下方面:上海常住人口年均增长3.65%,外来人口比重快速上升(2010年达到38.67%),社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面临挑战。户籍和非户籍人口在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和死因构成上存在的差别,体现了人群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结果的不均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支、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将会加大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难度。2006-2010年,上海市级和区县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总体上政府有能力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财力支持。但是,从人均经费投入看,各区县对社区公共卫生的实际投入非常不均等。人均社区卫生经费、人均社区公共卫生经费的确定是主观的,与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和增长机制”目标存在差距,不利于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维护居民健康中所起作用越来越大,服务产出显着增加。但是,社区公共卫生人力不足对各个区县来说是一个普遍而严峻的问题,而人员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与人员不足是并存的。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方面,缺乏统一的指导规范对服务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因为对服务规范化和均等化没有统一认识,24家样本社区卫生机构全部开展的公共卫生项目仅占总项目数的9.27%。3.系统分析了均等化的影响因素,利用卫生系统诊断树模型,发现以往社区公共卫生投入政策缺乏实现均等化的机制设计,一些“筹资”和“规制”类的基础性问题没有解决。分析认为均等化目标项目不明确、缺乏成本核算数据支撑以及对人力不足情况的量化是三个影响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投入的基础性技术难点。4.研究解决了影响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几个基础性问题:界定了70个具体服务项目,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社区基本公共卫生优先项目包。这些项目具有实施基础较好、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以及对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作用突出的特点。保障该项目包中的全部服务优先实现均等化,将为其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奠定基础。明确了可供其它研究借鉴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核算步骤和关键变量处理方式;通过实证数据证明了现有的40元/人的社区公共卫生投入标准是不足的,难以满足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需要;计算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每单位的标化成本,可作为购买服务时确定价格的参考依据;标化服务量下计算的优先项目总成本可以作为均等化目标下,进行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投入的参考;通过分析指出,如果经费需要量占当地财政支出的比例过高(例如,不含固定资产折旧时,占当地财政支出比重0.3%以上),应该由市级财政投入部分经费。指出需要构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内部市场,转变以往投入经费“养机构/养人”的传统做法,通过按绩效支付等方式进行服务购买,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使用效率。研究在文献评阅和现有经费投入方式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建立服务购买方式的基本框架,可以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测算了开展社区公共卫生优先项目所需人力,结果显示24家样本机构中有11家存在缺员。研究认为有必要重新制订上海市社区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力配置标准,中心城区、近郊区县和远郊区县分别应该达到3人/万人、3.5人/万人和4人/万人的公共卫生人力配置标准才能基本满足优先项目开展需要的人力。五.政策建议面对实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这一崭新视角,需要结合上海市社区卫生工作开展的实际,进行涉及多层面的系统性改革。建议在政策制订中,注意以下一些方面:1.必须发挥市级部门的统筹作用。从均等化影响因素及其根源的分析结果看,需要在管理协调机制上体现层级的上移,仅仅依靠区县级工作的开展,难以做到社区公共卫生资源的统筹调度。上海市卫生行政部门应该把握当前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高度重视的政治时机,积极研究定位卫生领域内相关制度调整需要突破的技术瓶颈,争取相关财政、人事政策的支持。2.科学设定并严格执行社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是实现均等化过程始终要重视的工作。做好该工作,首先需要完善有关的信息渠道,这可以从科学开展社区诊断工作、建立并运用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和建立社区(居民)参与的机制等方面努力;此外,及时进行服务项目动态调整,防止服务内容僵化是容易忽视的重要工作,应该做到社区公共卫生优先项目“可进可出”,或者进行项目开展内容、流程的及时优化,随着服务能力增强,可以逐步扩展优先项目包的内容;最后,社区基本公共卫生优先项目包和服务规范一经确定,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核,保证上海市所有区县统一遵照开展。3.各项制度建设工作的完善,是保证社区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效率的关键,建议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应该组织人力,加快制定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上海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服务的规范化开展,对保证服务质量和数量,以及服务效果的发挥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服务规范也是制定服务考核指标的基础,这些工作的开展对均等化的实现起基础性作用。需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成本监测点,并实现成本核算工作制度化。成本核算是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性技术难题之一,成本数据准确及时的收集和分析是成本核算的基础。建议上海市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成本监测点,并设立专门机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成本核算工作,实现成本核算工作制度化。应该在成本核算基础上,建立社区公共卫生经费和财政支出间的内在联系,并强化市级财政投入。各区县可以按自身财政支出的0.3%(不含固定资产折旧维修)或者0.35%(含固定资产折旧维修)作为本区县对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总量的上限,达不到全市人均经费投入水平要求的,由市级财政补足差额。必须重视创新经费投入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研究建议,在购买服务的经费投入机制框架下,通过项目预算制度建立经费和服务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按人头预付的方式进行经费总量的控制,加强绩效考评工作,通过按绩效支付形成对服务供方的激励,促进服务保质保量提供。积极落实各级领导责任制,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价是均等化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和社区卫生机构领导的升迁、奖惩直接挂钩,实施领导问责制度。要注重考评结果的分析和使用,体现奖优罚劣的作用,通过考核逐步发现和解决影响服务有效提供的因素,加强公共卫生决策循证,切实理顺公共卫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视改革劳务分配制度,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劳务报酬水平。从数据分析结果看,人员的期望报酬基本是其目前收入的两倍左右。区域性因素外,劳务报酬低、工作压力大是导致社区公共卫生人员“留不住、招不进”、流动性大的重要因素,这直接影响服务的开展。研究认为对社区公共卫生人员的劳务报酬也应该体现购买服务的制度设计理念,明确每单位服务的购买价格和服务要求,将服务提供绩效与人员劳务收入适当挂钩,采取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结合的方式,实现“多劳多得”,使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人员的劳务价值得以体现。可适当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并严格服务提供者准入标准。目前,人员编制水平不能保证均等化标准下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力需要,研究建议,可以按照计算的人员编制标准进行人事制度改革,随着要求开展的公共卫生项目逐渐增多和服务量的改变,需要有计划的进行编制调整;应该实现社区公共卫生人员持证上岗,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需要经过严格培训,并取得相应的执业资质。强化社区公共卫生人力,需要多管齐下。经济条件较差的近远郊区县面临的人力问题最严重,短期内,可通过提高人员待遇、加强各个层级人员的内部流动、增加人员编制、制定吸引医科院校毕业生的政策,在“留住人”的基础上弥补社区卫生机构的人力不足;长期来看,应科学制定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人力发展规划,加强全科医学生培养,结合劳务分配制度、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有倾向性的加强近远郊区县社区公共卫生人力建设。有必要建立居民参与机制,促进社区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首先,可以通过“服务记录卡”和电话回访等方式,让居民在服务绩效考评中发挥作用;之后,部分私人性强的服务可以通过发放“服务券”的方式,让居民参与到服务购买中;最后,可逐步尝试通过建立“居民健康管理小组”,加强居民健康问题的社区自治,并进一步发挥其在服务包设定、绩效考核和经费使用监管中的作用。4.要充分重视信息化手段的利用,促进社区公共卫生均等化的实现。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建立上海市级的居民电子健康信息档案系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共享系统和医疗卫生服务成本数据收集系统,整合目前各个区县孤立、分散的电子信息系统有着现实的必要性。

牟岩[7](2011)在《建立和完善妇幼卫生营养保障之初探》文中认为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是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妇女儿童的生存、健康状况,反映一国人口的总体素质和文明程度,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志。从这个角度看,提高妇幼卫生与营养水平既事关对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与健康需求的满足,又是提升一个国家整体人口素质、人力资源水平以及发展潜力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政府在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筹资与管理中的主体责任已经逐渐明晰。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是整体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框架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政府应进一步明确其在基本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领域的职责,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筹措必需的资金,加大保障力度,确保全体妇幼人员的基本卫生营养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促进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实现健康公平。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妇幼卫生与营养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政府在这一领域还存在一定缺位,公共部门提供的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很多基本服务还是由妇女儿童个人支付,从而造成了不同人群在利用服务水平和健康水平等方面存在不公平。因此,当前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明确现阶段政府应保障的基本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政府应该如何主导筹资以及合理引导投入方向,各级政府间应如何配置资金,如何对提供服务者进行支付,以及如何管理公共部门,从而实现提高健康水平与改善公平的目标。本文尝试从上述问题入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与总结,力图寻找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为决策者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在绪论中对研究范畴、方法、所做的创新尝试与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概述。第二章中论述了政府保障基本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提供的理论依据,包括基本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属于政府保障范畴的理论基础,满足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妇幼卫生营养需求的社会公平理论,妇幼卫生与营养筹资及管理的基本模式选择理论,以及由此引出的提供服务中的问责机制等。本文第三章从公平视角通过对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妇幼营养不良等情况的分析,探讨了当前我国妇幼群体的健康状况现存的主要问题:一是我国妇幼健康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孕产妇及儿童死亡率、营养不良发生率等主要指标都还有不同幅度的下降空间。二是我国妇幼健康水平在不同地域间、不同人群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孕产妇死亡率与儿童死亡率方面,指标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欠发达地区死亡率指标偏高;在儿童营养方面,政府对营养不良的纠正性政策措施和营养健康工程(即营养干预)不系统、不到位,不仅落后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良形势堪忧,而且营养不良也存在显着的地域性不公平,且近年来有加重的趋势。总的来看,当前一些简单有效、价格低廉的妇幼卫生与营养支持措施尚未建立健全,对广大妇女儿童健康的保障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妇幼群体主要依靠个人支付相应的服务费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妇幼健康水平的差异。第四章分析了造成妇幼健康结果不公平的体制因素,指出卫生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和低效,是造成妇幼健康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本文揭示了各省之间,各省内的地市之间、区县之间的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普遍存在不公平的现状。政府资源配置并不能充分体现当地居民的卫生营养需求,而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且,在过去几年间这种趋势不仅没有得到缓和反而有所加强。另一方面,政府资源在人群间的配置也存在不小的差异。上述状况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在资源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具体表现为:一是公共卫生资源在不同地区与人群间配置的差异较大;二是政府资源在卫生机构之间配置效率有待提高——公共资源向高端医疗机构倾斜,未能按成本效益原则更多补偿初级保健服务;三是政府间财政关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的财力与事权不匹配,卫生支出责任下移,以及对专项转移支付过度依赖等。本文接下来梳理了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筹资和公共管理(包括对服务提供机构进行支付)的国际经验。首先,从全球范围看,在筹资模式选择上,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典型的、与中国有可比性的发展中国家,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都以税收为主要筹资模式,辅以社会保险筹资(主要应对妇幼的基本医疗需求,必要时针对妇女儿童在健康保险中的保费和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部分给予减免等)。在妇幼卫生与营养筹资模式选择中,为了不给贫困家庭造成灾难性支出,很多国家对妇女儿童及人口中其他弱势群体都实行了服务费用的减免。完全依赖个人付费的筹资模式,主要针对满足特殊需求的私人服务。在这方面,国际上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其次,我们要充分认识营养干预对于国民健康素质与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总结国际上切实有效的营养干预方案,制定全国性的规划与实施战略。最后,国外关于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的供方支付模式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借鉴。服务提供方行为直接影响到服务利用者的经济负担,目前我国还普遍使用按服务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不仅导致了卫生资源的浪费,还会加重患者负担,影响了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服务利用的公平性。很多国家针对初级保健、医院服务等不同类型服务,对供方补偿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如上所述,在对国内妇幼卫生与营养保障的现状、问题与成因进行分析后,借鉴相关国际经验,本文最终提出了现阶段保障我国妇幼卫生与营养筹资及提供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1、在服务筹资方面,坚持以税收筹资为主。在公共服务筹资模式中,税收筹资模式更具公平性,也更适合我国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的状况和发展需要;同时可辅以社会保险筹资,但对贫困妇女儿童要设置必要的保费和自付部分的减免措施;个人付费筹资模式的使用,应仅限于满足个人特殊需求的非基本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2、基于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与资金筹集能力的判断,依据国内妇幼卫生与营养现状,参考国际最佳做法,现阶段我国基本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包应主要包括孕产妇保健与营养类、儿童保健与营养类、孕产妇与新生儿医疗类、生育期妇女保健服务类、全民性妇幼健康促进类等五大类服务。3、为改善服务提供的公共管理机制、纠正政府资源配置不公与低效,今后一个时期,应重在建立完善政府问责制、改革地方服务提供的绩效考评、加强包括妇幼在内的公众参与等。4、现阶段要进一步改革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的供方支付方式,允许不同服务机构选择不同的方式,强调应因地制宜,注重效果评价,并保障充分的调整空间。5、要加强并进一步完善当前妇幼卫生与营养的监测和数据信息体系建设。

温春梅[8](2011)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妇幼保健服务提供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妇女儿童占有人口的三分之二,他们不仅是社会中数量最为庞大的人口群体,而且是人类持续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国际社会,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不仅是用来衡量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更是被作为衡量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综合性指标。2000年联合国颁布的八项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将近一半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卫生领域,其中目标4“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目标5“改善孕产妇健康”更是与妇幼保健领域密切相关。中国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孕产妇和儿童健康形势却依然严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6%,提高民族地区的孕产妇和儿童健康水平不仅是全面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要求,也是维护民族统一,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一、论文题目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妇幼保健服务提供模式研究二、研究目的基于少数民族地区孕产妇和儿童的生存状况分析,探寻妇幼保健服务供给层面障碍,构建一个现有资源约束下的最优化的筹资模式和服务提供框架,为妇女和儿童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完整的、可及的且具有民族地区针对性的妇幼保健服务。在这个框架中,相关资源、服务网络得到整合,服务提供也不再是“以项目为中心”而是“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基于妇女和儿童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客观需要为基础。三、研究方法研究采取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全面复习已有的研究文献、政策文件,构建研究课题的文献依据和理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利用科学设计的规范化的调查问卷进行现场调查,了解了样本地区孕产妇和儿童健康、妇幼保健服务利用和提供等方面的信息;采用访谈法访问了当地县、乡、村卫生工作人员,为完善研究内容,了解实际情况,为问卷调查获得的定量数据分析结果提供进一步的解释。四、主要研究结果根据政府介入物品提供的理论基础和妇幼保健服务的公共服务属性与政府提供模式的理论的回顾与研究,结合我国妇幼卫生政策及项目开展情况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产出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孕产妇和儿童生存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孕产妇和儿童生存状况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影响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图4-1清晰地反映了这些影响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解决的方式,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卫生、计生、社区),调整服务模式无法克服,唯有通过卫生体制的重大变革方能得到解决的因素,即妇幼保健网络的不健全、政府卫生投入不足等体制层面的问题,这也是卫生领域内影响孕产妇和儿童生存状况的根本性原因;第二,因由体制层面的不足而产生的不利因素,即人力资源、技术、设备等问题,这些因素是可以通过资源的整合、服务模式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的;另外,针对营养素的缺乏、贫血以及儿童的腹泻和肺炎等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基本服务包内容的调整得到显着改善;第三,社会经济发展层面的不利因素,如交通不便、贫困等,这些因素的彻底解决当然依赖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但一个良好的卫生服务模式仍然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他们对孕产妇和儿童生存的消极影响的。2.当前妇幼保健服务提供策略的分析现有的妇幼保健服务提供策略不具有地区针性;管理体制上,基层的服务提供机构分别隶属于两个部门的管理,相互之间尽管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以及提供服务的内容上交叉重叠,但却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没有协调机制,这种状况就使得无法统筹考虑人力资源、技术、设备的使用,制约了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在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没有充分发挥农村的村社力量和社区参与的作用;国家妇幼保健服务包忽视了对少数民族地区极具针对性,且被证实具有确切成本效果的干预措施;以项目为主导的服务提供模式,其本身既不利于发挥充分现有资源的效率,同时,由于服务内容被分割在在若干个服务项目之中,也不利于服务对象获得全面系统的服务,更不利于妇幼卫生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3.服务提供的整合框架整合的思想就是超越目前分散的、单一的、独立的、专攻某个卫生问题或疾病的保健干预方式,做到服务提供的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以服务对象(妇女和儿童)为中心,提供综合的、持续的、系统的和可及的妇幼保健服务。我们是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使用了整合的概念,即调整现有卫生服务的支付方式和提供模式,通过一种综合性支付方式和综合性的服务提供方式,保证在现有资源的约束下,孕产妇和5岁以儿童能够获得连续的、全面的、方便的妇幼保健服务,提高妇幼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利用水平。通过整合,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削弱一些不利因素对孕产妇和儿童生存的影响的,同时,通过项目整合,重新设计卫生筹资和支付方式,可以有效克服以项目为中心的服务提供方式的不足,特别是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整合框架包含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是服务项目的整合:分块整合资金,打包支付;二是在国家包的基础上建立少数民族妇幼保健综合服务包;三是将妇幼保健服务的网络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进行有效整合;四是提供方式上采用“附加服务”的方式,同时服务提供时强调村社力量和社区的参与,建立一支“四位一体”的组织、动员和转诊队伍。五、本文的创新点本文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将整合的思想引入卫生政策研究之中,基于卫生体制改革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提出在现有资源约束下的妇幼保健服务的最优供给模式,包括供给的主体、供给内容及供给方式。其次是将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推荐的的妇幼保健服务包与中国现行的妇幼卫生服务包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适用于少数民族的基础妇幼卫生服务包;第三是对位于云南、贵州、青海、西藏四个省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幼保健服务和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与全国一般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邢聪艳[9](2011)在《均等化视角下FZ市城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均等化视角下,分析FZ市当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情况,评价FZ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可行性对策,为FZ市进一步推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供参考,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逐步实现奠定基础。研究方法在了解国内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容及相关指标,到现场收集资料,计算相应指标,来评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研究中主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按50%比例对FZ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随机抽样抽取其中23家,对FZ市2009年开展的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按预先设计的调查表进行资料收集,通过计算极差、离均差及离均差绝对值之和等指标,了解FZ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现状,分析存在问题以提出对策。研究结果1、在国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直是由政府承担主要责任,服务内容明确,形式和实施策略多样的卫生干预措施,是作为基本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向全体国民提供。但不同国家受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政策目标的影响,实施基本卫生服务政策的策略、内容和效果也不尽相同。2、当前,我国开始向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防控、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3、总的来看,按百分制计算FZ市在传染病报告项目得分86.26,健康教育得分81.92,预防接种得分81.37,明显较其他项目得分高,可以认为这三个项目发展相对比较均衡,而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基本处于起步阶段该项目得分仅为6.4;在区域之间、城郊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很不平衡,同一项目不同地区参差不齐,城区多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明显好于郊县;不同人群享有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差异明显,尤其是对流动人口的各项服务极度缺乏。研究结论1、国外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已有了长足的发展,而我国在促进和谐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已经把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作为重要发展战略;2、整体上FZ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走在全省前列,但在区域、城郊、人群间发展不平衡;在新形势下应当准确定位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阶段目标,扎实有序推进;3、在继续开展相对较好的项目的同时加大对薄弱项目的扶持力度,如加大对流动人口的规范管理,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等,逐步实现FZ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郝淼[10](2010)在《东营市农村居民慢性病及其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疾病谱、死因谱正在发生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问题日益严峻,患病率增长幅度加快,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成为广大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累及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城市相比,近几年,农村居民慢性病的患病率增长更为迅速,两者的差距逐渐缩小。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城市患病率为19.3%,农村为18.6%,差别已不显着。由于保健意识淡漠、医学知识缺乏、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水平的相对落后,农村居民慢性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更低,治疗不规范和病情控制差使慢性病对农村居民健康的影响更为严重。另外,对于经济收入、医疗保障水平比较低的农村居民,慢性病在经济上的负担也更为沉重,农村居民更容易因为慢性病而陷入家庭的经济危机,因此,在农村开展慢性病预防和控制活动已非常必要和紧迫。健康促进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公认为是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通过对目标人群的研究与分析,鉴别出那些面临不利于其健康的社会因素而又不能控制其行为的人群,研究和制订有针对性的策略,才能保证健康促进活动的效果。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东营市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其相关知识与生活行为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影响慢性病相关知识和行为危险因素水平的人口社会经济学因素,发现健康促进的重点人群、干预方向和途径,提出对策与建议,提高农村居民健康知识水平,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最终达到降低慢性病的患病率,提高控制率,从而提高社会整体健康水平的目标。本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样本。调查样本涉及东营市3县(广饶县、垦利县、利津县)、9个乡镇(街道)、36个村。在每个样本村(居委会)中随机抽取60户,共抽取2160户。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所抽中样本住户的实际人口,共7079人。采用入户询问方法收集数据。所有调查资料由山东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统一编码整理,组织人员进行录入,经检查数据无误、无遗漏后,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次调查的内容包括:1)样本人群社会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学特征、个人特征、生活行为特征及医疗保障情况;2)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3)农村居民关注卫生保健知识行为情况;4)农村居民生活行为危险因素情况。本研究对农村居民的基本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关注卫生保健知识行为及生活行为危险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后,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假设检验,并结合专业知识,对可能的慢性病患病、关注卫生保健知识行为及生活行为危险因素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之后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求其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存在地区差异。2.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患病率最高;排除年龄因素外,无业或失业的患病率较高。3.农村居民关注卫生保健知识行为的比例:高收入人群较高;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提高。4.农村居民生活行为危险因素:1)吸烟率,男性显着高于女性:吸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文化程度越高,吸烟率越低;中等收入的人群吸烟率最高。2)参加体育锻炼的概率,收入水平高的人群较高;男性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提高而提高;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提高;经常主动获取健康知识者较高。3)东营市农村居民仍以小麦等谷类食物作为膳食主体,食物结构不很合理,水果、奶类和豆类摄入不足,油脂类、谷类、盐摄入过量。高频饮酒率,男性显着高于女性;大致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高频饮酒率最高。建议:1.加强农村社区的组织和建设,开展以全人群为基础的健康促进活动。2.重点加强针对女性、低收入者、低文化程度和老年人等人群的健康促进活动。3.细分健康促进活动的对象,提高健康促进活动的针对性。4.改革和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的考核、补偿机制,提高他们提供健康促进服务的积极性。5.要先“小范围、大强度”的试点和探索,取得经验后改进和推广

二、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与营养干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与营养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历史演进研究(1933-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
        (二)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法规亟待完善
        (三)美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具有借鉴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研究
        (二)关于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研究
        (三)关于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研究
        (四)已有研究述评
    三、概念界定
        (一)学前儿童
        (二)处境不利学前儿童
        (三)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突出权利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肇始与滥觞(1933-1963年)
    一、美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嚆矢
        (一)个人慈善与公共支持:昙花一现的幼儿学校
        (二)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作母亲:短暂辉煌的日托所
        (三)社会改良与公民培养:异军突起的免费幼儿园
    二、权利公平取向的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肇始
        (一)经济危机促使国家干预理念兴起
        (二)新政立法实现联邦政府权力扩张
        (三)儿童科学蓬勃发展激发干预动力
    三、权利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一)明确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权利
        (二)厘定具体事项管理以及教师培训
        (三)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
    四、权利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一)兴建紧急保育学校,精准保障不利儿童
        (二)构建师资培训体系,有效破解供给困境
        (三)建立专人监督制度,强化政策执行体系
    五、权利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一)确认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政府责任
        (二)促进了社会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认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聚焦机会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确立与发展(1964-1987年)
    一、社会危机与“伟大社会”改革
        (一)贫困战争奠基教育平等改革运动
        (二)民权运动下社会公众认知的转变
        (三)智力变化论和贫困文化论的指引
    二、机会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一)明确教育机会公平的核心旨趣
        (二)制定项目运行与实施具体事项
        (三)关照师资队伍培育与建设
    三、机会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一)建立提前开始中心,打破贫困代际传递
        (二)借助增量资金支持,激励增加学位供给
        (三)应对教师数量挑战,保障基本师资水平
        (四)出台绩效执行标准,推进保教规范运行
    四、机会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一)促使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有法可依
        (二)推进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公平进程
        (三)忽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质量提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探寻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延伸(1988-2001年)
    一、危机呼唤教育改革
        (一)质量危机催生教育优异改革运动
        (二)学前教育质量研究新进展推进干预理念转型
        (三)女性独立意识崛起促进学前教育需求再增长
    二、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一)确立提升质量的核心目标与纲领
        (二)明晰扩大教育机会的发展方向
        (三)扩大处境不利学前儿童年龄范围
    三、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一)落实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保教需求供给
        (二)低龄延伸扶助对象,科学破解贫困危局
        (三)设立专项改进资金,探寻质量突围路径
        (四)明确教师最低资格,多举提升师资质量
        (五)修订绩效执行框架,监管保教过程质量
    四、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一)实现保教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追求结果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深化与转型(2002-2019年)
    一、弥合差距与新世纪蓝图设计
        (一)理想现实鸿沟推动改革再出发
        (二)社会投资理论引领治理新战略
    二、结果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一)强化学前教育的地位属性
        (二)明确学习结果的政策指向
        (三)推进政策间的协调与整合
    三、结果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一)强化学习内容要求,制定学习结果框架
        (二)推进专项家访计划,构建良好家庭生态
        (三)应对入学准备挑战,引导师资水平提升
        (四)建立质量评级系统,助力缩小学业差距
        (五)创新联邦地方关系,强化区域治理能力
    四、结果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一)推动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走向实质公平
        (二)实现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体系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的审思与启示
    一、探根究底: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
        (一)政治经济气候变化的形塑
        (二)域外国家的示范效应压力
        (三)价值理论研究推进的牵引
        (四)问题源流建构的本源诉求
    二、规律寻绎: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的历史经验
        (一)以立法完善为机制保障
        (二)以专项项目为主要载体
        (三)以综合干预为内容构成
        (四)以家庭发展为重要辅点
        (五)以效果评估为促进手段
    三、透视现实: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现存问题
        (一)政出多门的政策法规体系
        (二)薪酬无力的师资队伍建设
        (三)后继乏力的财政投入机制
        (四)阻滞效力的府际利益博弈
    四、经验借鉴: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对我国的启示
        (一)秉持公平导向,建立倾斜补偿机制
        (二)加快立法推进,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三)借助专项行动,精准靶向弱势儿童
        (四)引入家庭视角,筑牢儿童发展根基
        (五)强化绩效评估,动态优化精准施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社区生命早期健康管理一体化模式构建 ——以合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案例分析法
        2.2.3 半结构访谈
        2.2.4 归纳及思辨法
    2.3 质量控制
    2.4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1.1 概念界定
        3.1.2 理论基础
        3.1.3 政策梳理
    3.2 我国生命早期健康管理情况
        3.2.1 健康管理体系
        3.2.2 健康管理内容
    3.3 实地走访和访谈结果
        3.3.1 基本情况
        3.3.2 社区健康管理内容落实情况
        3.3.3 访谈结果
    3.4 基于社区一体化模式构建
        3.4.1 模式构建原则
        3.4.2 一体化模式框架
        3.4.3 模式运行机制
        3.4.4 辅助支持技术
        3.4.5 特点及优势
4 讨论
    4.1 可能存在障碍因素
    4.2 对策分析
5 结论
6 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综述 生命早期健康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及公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定性研究方法
        1.3.2 定量研究方法
    1.4 框架结构和研究内容
        1.4.1 框架结构
        1.4.2 研究内容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
        2.1.1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概念和口径
        2.1.2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分类
    2.2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空间分布
        2.2.1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概念
        2.2.2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维度
        2.2.3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内涵
        2.2.4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衡量指标
    2.3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公平性
        2.3.1 公平的概念
        2.3.2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公平的内涵
        2.3.3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公平的衡量维度
        2.3.4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公平的衡量指标
    2.4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理论分析
        2.4.1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理论依据
        2.4.2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必要性和作用
    2.5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性的制度理论分析
        2.5.1 制度结构理论
        2.5.2 制度结构对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影响模型
        2.5.3 影响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主要制度因素
第3章 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政策演变
    3.1 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政策的基本内涵
        3.1.1 居民卫生服务需求
        3.1.2 卫生服务供给
        3.1.3 总体政策方面
    3.2 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政策的演变
        3.2.1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3.2.2 市场化改革阶段(1978-1993)
        3.2.3 改革探索阶段(1994-2009)
        3.2.4 新医改时期(2009 以来)
    3.3 我国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公平性评价
        3.3.1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3.3.2 市场化改革阶段(1978-1993)
        3.3.3 改革探索阶段(1994-2009)
        3.3.4 新医改时期(2009 以来)
第4章 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现状分析
    4.1 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分布
        4.1.1 经济空间分布
        4.1.2 我国人口形势
        4.1.3 人口空间分布
    4.2 健康需要空间分布情况
        4.2.1 各地区的人均预期寿命
        4.2.2 围产儿死亡率
        4.2.3 孕产妇死亡率
    4.3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空间分布
        4.3.1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总体特征
        4.3.2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区域特征
        4.3.3 2007年以来各地区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差距变化
第5章 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公平性评价
    5.1 财政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性的评价标准
        5.1.1 基于人口分布的评价
        5.1.2 基于财政收入能力的评价
        5.1.3 基于健康需要的评价
    5.2 健康需要的内涵、指标和评价方法
        5.2.1 健康需要的内涵
        5.2.2 主要评价指标
        5.2.3 综合健康需要指标的测算方法
    5.3 基于集中指数方法的公平性评价
        5.3.1 相对于各地区财政能力的公平性
        5.3.2 相对于各地区人口分布的公平性
        5.3.3 相对于各地区健康需要的公平性
    5.4 基于肯德尔一致性系数法的公平性评价
        5.4.1 基本原理与方法
        5.4.2 人均政府卫生支出
        5.4.3 人均中央补助地方卫生健康经费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制度结构对我国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指标选择及解释
    6.2 数据来源及处理
    6.3 模型构建
    6.4 计量分析及解释
        6.4.1 地方财力及财政资金投入安排对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影响
        6.4.2 地方财力及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对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影响
        6.4.3 地方财力及财政资金投入水平对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促进策略
    7.1 进一步完善促进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的制度体系和制度结构
        7.1.1 完善促进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的制度体系
        7.1.2 构建耦合的区域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制度结构
    7.2 加强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
        7.2.1 明确界定居民健康公平权利
        7.2.2 明确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责任
        7.2.3 明确政府卫生资金空间分布内容
    7.3 加强区域卫生资金投入公平的政策保障
        7.3.1 顶层政策设计和发展规划
        7.3.2 健全完善卫生健康领域财政保障渠道
    7.4 加强地区卫生资金投入布局公平监测和信息发布
    7.5 建立区域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布局公平考核机制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我国地区间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不平衡
        8.1.2 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性较差
        8.1.3 制度因素是影响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性的重要因素
        8.1.4 推进空间分布公平性是我国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基本取向
    8.2 研究展望
        8.2.1 构建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性的评价体系
        8.2.2 加强对制度因素影响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性的实证研究
        8.2.3 对政府卫生资金投入来源和类型展开具体的分类评价和研究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博士研究生简介
致谢

(4)天津市社区居民慢性疾病综合干预项目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健康体重和血压管理关键技术”社区应用项目效果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项目人群筛查及健康信息采集
        1.1.2 慢病高危人群患慢病风险评估
        1.1.3 一般人群干预管理
        1.1.4 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
        1.1.5 超重和肥胖患者规范化管理
        1.1.6 数据管理及分析
        1.1.7 质量控制和项目执行控制
        1.1.8 技术路线图
    1.2 结果
        1.2.1 项目人群基本情况
        1.2.2 项目人群健康档案建立及健康评估
        1.2.3 项目人群干预管理效果
        1.2.4 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效果
        1.2.5 超重和肥胖患者规范化管理效果
        1.2.6 “双重”规范化管理效果
        1.2.7 项目成本核算
    1.3 讨论
        1.3.1 项目人群基线调查结果讨论
        1.3.2 项目人群干预管理效果讨论
        1.3.3 血压规范化管理效果讨论
        1.3.4 维持体重规范化管理效果讨论
        1.3.5 “双重”规范化管理效果讨论
    1.4 小结
        1.4.1 一般人群基线调查结果
        1.4.2 项目人群干预管理效果
        1.4.3 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效果
        1.4.4 超重和肥胖患者规范化管理效果
        1.4.5 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效果
二、农村社区营养干预项目效果研究
    2.1 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基线调查
        2.1.3 营养干预
        2.1.4 评估调查
        2.1.5 数据管理及分析
        2.1.6 质量控制
    2.2 结果
        2.2.1 基本情况
        2.2.2 体格检查和血液生化指标改变
        2.2.3 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改变
        2.2.4 膳食摄入改变情况
        2.2.5 项目成本核算
    2.3 讨论
        2.3.1 体格检查和血液生化指标改变讨论
        2.3.2 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改变讨论
        2.3.3 膳食摄入改变情况讨论
        2.3.4 血压改变和低钠盐摄入的关系
        2.3.5 项目综合评价
    2.4 小结
        2.4.1 体格检查和血液生化指标改变
        2.4.2 营养和健康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改变
        2.4.3 膳食摄入量改变
        2.4.4 项目综合评价
三、城乡社区慢性疾病综合干预措施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及获奖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5)西北地区农村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调查研究 ——以甘肃省三个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背景
    (一)追求教育公平的社会背景
    (二)改善学生营养的必要性
    (三)“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
    (四)对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中问题的思考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对检索文献的整理与分析
    (二)对教育资助工作的介绍
    (三)对国内外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介绍
    (四)研究综述
    (五)个人反思与建构
四、研究基础
    (一)政策依据
    (二)现实基础
五、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选取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工具的设计
    (五)数据的分析方法与工具
    (六)研究过程
    (七)研究工具的检验与说明
六、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营养餐基本情况分析
    (二)三个样本县的营养餐比较
    (三)供餐模式比较
    (四)营养餐的作用、影响和满意度
    (五)营养餐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六)营养教育的有关情况
七、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对策与建议
    (三)研究局限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6)基于均等化视角的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服务型政府
        (二) 新概念下的研究语境辨析
        (三)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已有研究
        (四) 上海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面临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目标
        (一) 研究目的
        (二) 具体目标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 指导性理论框架
        (二) 资料来源与调查方法
        (三) 分析方法与工具
    四、技术路线
    五、研究意义
        (一) 实践意义
        (二) 学术意义
    六、论文结构
第二章 上海市社会经济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概况
    一、社会经济情况
        (一) 人口情况
        (二)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三) 国内生产总值及财政收支
    二、上海市主要健康指标及死因情况分析
        (一) 主要健康指标
        (二) 死因顺位情况
        (三) 传染病情况
    三、上海市社区医疗卫生投入与发展情况
        (一) 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情况分析
        (二) 各区县社区卫生经费投入情况
    四、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样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分析
    一、服务人口
    二、机构建设
    三、人员配备
        (一) 样本区县社区公共卫生相关人员配置情况
        (二) 样本机构人员配备概况
        (三) 样本机构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人员情况
    四、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投入
        (一) 经费来源
        (二) 经费投入水平的确定
        (三) 经费投入方式及使用
        (四)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劳务报酬满意度
    五、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开展
        (一) 指导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开展的规定
        (二) 各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
        (三) 各类别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
    六、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上海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的影响因素及根源分析
    一、影响因素
        (一) 服务均等化的目标项目不明确
        (二)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规范性有待提高
        (三) 未建立合理有效的经费投入机制
        (四) 服务人力不足影响服务开展
    二、根源分析
        (一) 均等化的目标项目不明确方面
        (二) 服务开展规范性不高方面
        (三) 经费投入机制建立方面
        (四) 人力资源不足方面
    三、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上海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优先项目包的界定
    一、国内外经验
        (一) 国外概况
        (二) 国内概况
        (三) 既有研究的不足
    二、上海社区基本公共卫生优先项目包的界定
        (一) 优先项目服务包的界定原则
        (二) 优先项目服务包的确定方法及步骤
        (三) 优先项目服务包
    三、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上海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测算及经费投入研究
    一、成本核算方法
        (一) 成本核算原则和方法简介
        (二) 成本核算具体步骤
    二、成本核算的主要结果
        (一) 样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大类成本情况
        (二) 每单位服务的人力和时间标化
        (三) 各区县每单位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标化成本
        (四) 各社区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化总成本
        (五) 公共卫生优先项目服务包标化总成本
        (六) 服务量标化后的公共卫生服务优先项目标化总成本
    三、项目成本的简易计算方法
        (一) 项目标化成本计算中的变量分析
        (二) 项目成本核算简易公式
        (三) 计算结果的比较
    四、均等化优先项目的经费投入研究
        (一) 经费投入水平的探讨
        (二) 经费投入方式的思考
    五、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上海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测算研究
    一、实际服务量下样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化人力测算
        (一) 计算方法
        (二) 计算结果
    二、标化服务量下开展优先项目所需人力测算
        (一) 计算方法
        (二) 计算结果
    三、均等化优先项目的人力投入研究
    四、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主要结果总结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果总结
        (一) 阐明了“均等化”背景下的研究思路
        (二) 分析了上海社区公共卫生均等化的内外环境
        (三) 系统剖析了均等化的影响因素
        (四) 研究解决了影响服务均等化的基础性问题
    二、政策建议
        (一) 重视发挥市级部门的统筹作用
        (二) 科学设定并严格执行社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
        (三) 通过制度建设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资源配置
        (四)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社区公共卫生工作开展
    三、研究的亮点和不足
        (一) 研究亮点
        (二)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建立和完善妇幼卫生营养保障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范畴的界定与研究现状概述
        1.2.1 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的界定
        1.2.2 国外国内研究综述
        1.2.3 关于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包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初步探索
    1.5 未来研究展望
第二章 政府保障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的理论框架
    2.1 基本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属于政府保障的范畴
        2.1.1 基本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具有公共品属性
        2.1.2 部分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具有显着外部性
        2.1.3 妇幼健康教育与促进能够减少对服务的认知偏差
        2.1.4 妇幼卫生医疗服务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亟需纠正
    2.2 保障妇幼卫生与营养需求得到公平满足符合社会公平理论
    2.3 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筹资的主要模式
        2.3.1 政府税收应是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筹资的主要来源
        2.3.2 健康保险是妇幼基本医疗服务筹资的重要渠道
        2.3.3 个人付费是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筹资的补充渠道
    2.4. 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的公共管理模式选择
        2.4.1 管理服务提供的"命令与控制"模式
        2.4.2 管理服务提供的"类市场"模式
        2.4.3 管理服务提供的"网络"模式
    2.5 建立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问责机制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我国妇幼卫生与营养现状的公平性分析
    3.1 妇幼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不公平
        3.1.1 妇幼健康结果指标的差异
        3.1.2 妇幼健康结果指标差异的成因分析
    3.2 妇幼死亡率结构分析
        3.2.1 儿童死亡年龄分布集中在新生儿期
        3.2.3 儿童与孕产妇死亡原因在不同地区有不同表现
    3.3 妇幼卫生服务利用有明显改善但依然不足
        3.3.1 住院分娩率显着提高但利用限制依然存在
        3.3.2 农村地区产前检查整体尤其不足
        3.3.3 儿童计划免疫扩大但西部偏远地区依然有待加强
    3.4 我国儿童营养现状分析
        3.4.1 营养不良状况在落后农村依然严峻且地域不均衡加剧
        3.4.2 微量营养缺乏性营养不良形势不容乐观
        3.4.3 母乳喂养倡导与实施不足
    3.5 儿童营养面临的主要挑战
        3.5.1 全面改善儿童营养任重道远
        3.5.2 很多国际公认的儿童营养干预措施在国内尚未开展
        3.5.3 改善儿童营养不良要克服城乡与地域差异
        3.5.4 欠发达农村地区严重的营养不足与城市过剩型营养不良并存
        3.5.5 母乳喂养、微量营养素补充方面干预不足
        3.5.6 面向需方的营养干预手段还不发达
    3.6 服务供给不足导致服务筹资中的个人付费比例高
第四章 政府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益分析
    4.1 政府资源配置存在多重不公平
    4.2 保障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是实现医改目标的必要条件
    4.3 各级政府卫生资源配置的地域性不公平
        4.3.1 省际政府资源配置存在普遍不公平
        4.3.2 省内地市、区县间卫生资源配置同样不公平
    4.4 政府卫生资源在人群间配置存在不公平
    4.5 政府卫生保障项目在促进卫生公平方面作用有待提高
        4.5.1 针对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
        4.5.2 对不同医疗保险项目作用的评价
    4.6 政府卫生资源配置效益偏低
        4.6.1 政府资源配置向高级医疗机构倾斜
        4.6.2 政府资源配置未能按成本效益原则分配
        4.6.3 政府资源配置对供方的激励机制扭曲——以卫生服务支付为例
    4.7 政府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问题
        4.7.1 卫生支出责任下沉
        4.7.2 转移支付体制需要改善
第五章 妇幼卫生营养服务筹资与管理的国际经验
    5.1 妇幼卫生服务筹资与管理的国际经验
        5.1.1 来自发达国家的经验
        5.1.2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验
        5.1.3 国际经验的启示
    5.2 早期儿童营养服务筹资与管理的国际经验
        5.2.1 儿童营养公共干预的重要性
        5.2.2 经济、有效的营养干预政策
        5.2.3 儿童营养典型干预模式案例一——营养校餐项目
        5.2.4 儿童营养干预典型模式案例二——有条件现金救助
        5.2.5 儿童营养干预典型模式案例三——以社区为基础的的儿童营养干预
        5.2.6 国际儿童营养政策的启示
    5.3 妇幼卫生营养服务供方支付模式的国际经验
        5.3.1 国际上对供方支付激励的一般做法
        5.3.2 初级保健服务提供的支付方式
        5.3.3 住院服务提供的支付方式
        5.3.4 对国际上供方支付方式经验的总结
第六章 我国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保障的政策建议
    6.1 确立政府保障妇幼卫生营养服务的基本思路
    6.2 现阶段基本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包的确立与实施
        6.2.1 确定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包应遵循的原则
        6.2.2 基本服务包的具体内容
    6.3 进一步完善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的筹资体系
        6.3.1 改革完善以税收为主导的多元筹资模式
        6.3.2 社会保险筹资应针对弱势人群设置必要的费用减免
        6.3.3 个人付费仅限于非基本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
    6.4 纠正政府资源配置不公平与低效的公共管理改革
        6.4.1 建立各级政府的问责机制
        6.4.2 改革地方政府的绩效考评
        6.4.3. 加强民众参与
    6.5 改革妇幼卫生与营养服务的供方支付方式
        6.5.1 调整我国初级保健机构的供方支付方式
        6.5.2 改革对医院的供方支付方式
        6.5.3 积极开展多种支付方式的尝试
    6.6 加强妇幼卫生与营养状况的监测与信息采集
        6.6.1 健全妇幼卫生监测体系
        6.6.2 建立完善妇幼营养监测体系
        6.6.3 完善妇幼卫生与营养分类数据的采集
主要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8)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妇幼保健服务提供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2 妇幼保健服务政府提供的理论分析
    2.1 政府介入物品提供的理论回顾
    2.2 妇幼保健服务的政府提供
    2.3 妇幼保健服务政府提供的模式
3 调查人口和机构的基本情况
    3.1 样本点的确定与抽样方法
    3.2 样本地区的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3.3 被调查人口的基本特征
    3.4 被调查人口的卫生服务可及性状况
    3.5 项目县卫生机构的基本情况
4 孕产妇和儿童的生存分析:妇幼保健服务供给层面障碍
    4.1 孕产妇和儿童生存分析的理论框架
    4.2 孕产妇和儿童生存分析
    4.3 妇幼保健服务供给层面的障碍
    4.4 小结和讨论
5 当前妇幼卫生政策和服务提供策略分析:现状与问题
    5.1 妇幼卫生政策分析
    5.2 妇幼保健服务提供模式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6 服务提供的创新性框架:从分散到整合
    6.1 创新性服务提供框架的思想
    6.2 卫生服务整合的涵义和国际趋势
    6.3 整合框架的优势
    6.4 整合的方案
    6.5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妇幼卫生保健服务提供模式研究基线调查实施方案

(9)均等化视角下FZ市城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研究背景
    二、立题依据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资料来源
第一部分 均等化视角下国内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研究现状
    一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相关概念研究
        (一) 均等化
        (二)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二 均等化视角下国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一) 均等化视角下国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涵
        (二) 国外实施基本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
        (三) 国外实施基本卫生服务的途径及效果
        (四) 国外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
    三 均等化视角下国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研究
        (一) 国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
        (二) 国内促进均等化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
        (三) 国内促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试点
        (四) 国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评价指标及均等化评价指标
        (五) 本研究应用的方法及分析差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指标
第二部分 FZ 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现状分析
    一 区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现状分析
        (一) FZ 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总体水平
        (二) 区域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差异分析
    二 城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现状分析
        (一) 城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总体水平
        (二) 城郊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差异分析
    三 人群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现状分析
        (一) 人群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现状
        (二) 人群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差异分析
第三部分 均等化视角下FZ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 均等化视角下FZ 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问题
        (一) FZ 市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二) FZ 市各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均等
        (三) FZ 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不均衡
    二 FZ 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发展对策
        (一) FZ 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思路
        (二) FZ 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具体对策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10)东营市农村居民慢性病及其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内容
    前言
    研究目的
    资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与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与营养干预(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历史演进研究(1933-2019)[D]. 单文顶.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社区生命早期健康管理一体化模式构建 ——以合肥市为例[D]. 段淑培.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3]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及公平性研究[D]. 林长云. 吉林大学, 2019(02)
  • [4]天津市社区居民慢性疾病综合干预项目实施效果研究[D]. 畅琦.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2)
  • [5]西北地区农村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调查研究 ——以甘肃省三个县为例[D]. 王莹. 西北师范大学, 2013(07)
  • [6]基于均等化视角的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研究[D]. 王峦. 复旦大学, 2012(02)
  • [7]建立和完善妇幼卫生营养保障之初探[D]. 牟岩.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1(01)
  • [8]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妇幼保健服务提供模式研究[D]. 温春梅.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9]均等化视角下FZ市城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D]. 邢聪艳. 福建医科大学, 2011(10)
  • [10]东营市农村居民慢性病及其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研究[D]. 郝淼. 山东大学, 2010(09)

标签:;  ;  ;  ;  

人人享有健康和营养干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