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发性脑出血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冯如芝,梁素娟[1](2021)在《脑出血患者血压管理的证据总结》文中认为目的检索并总结脑出血患者血压管理的最佳证据, 为脑出血患者的血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IPOST模型构建循证问题, 以"intracerebral hemorrhage/cerebral hemorrhage/ICH/HICH/stroke" AND "blood pressure/hypertension"为英文检索词, 以"脑出血/颅内出血/脑卒中"+ "血压"为中文检索词检索美国指南网、UpToDat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国内外数据库及相关协会官方网站, 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纳入的指南、系统评价、专家共识等进行质量评价并对文献进行证据提取。结果研究共纳入17篇文献, 其中临床决策2篇, 指南7篇, 系统评价7篇, 专家共识1篇。总结出最佳证据26条, 包括降压时机与方法、降压获益与风险、药物选择及方式、脑卒中复发预防、注意事项等5个方面。结论积极的血压管理可以改善脑出血患者临床预后;在证据应用的过程中, 要根据临床情景为患者制定合适的血压管理方案。
韩仟[2](2021)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死亡预测模型的开发和验证》文中指出目的自发性脑出血(ICH)是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致死致残率高。过去几十年里,发现了一些与自发性脑出血死亡风险相关危险因素,并建立了许多预测脑出血后死亡率的模型,但大多数模型并未得到广泛接受和使用,到目前为止尚未开发出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预测模型,本研究旨在基于入院特征建立并验证自发性脑出血死亡的预测模型,用于预测脑出血患者2天的死亡。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首先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通过临床诊断的397例脑出血患者的队列用于模型开发,接着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来选择脑出血患者的最强独立预测因子,然后建立列线图,最后使用区分度(discrimination)、校准度(calibration)和临床实用性评估对列线图进行评价。经过内部验证后,我们在另一个队列中进一步评估了诺模图,该队列包含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检查的200个受试者。本研究采用Stata 13.0和R 3.6.3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抗凝药物使用史、出血量、出血破入脑室、脑干出血、收缩期血压、舒张期血压、脉压、平均动脉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D-二聚体水平、总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血浆葡萄糖水平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2天死亡相关;通过lasso回归进行多变量筛选,发现GCS评分、血肿位置、血肿量、出血破入脑室是脑出血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预测自发性脑出血2天死亡的列线图。内部验证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辨别能力,曲线下面积(AUC)为0.928,校准良好(U检验,P=0.774)。列线图在验证队列数据中仍然显示出良好的鉴别能力(AUC=0.909)和良好的准确性(U检验,P=0.844)。决策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列线图在临床上是有用的。结论GCS评分、血肿位置、血肿量、出血破入脑室是脑出血死亡的重要预测因子,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性能优异,在早期能准确地预测脑出血患者的死亡。图5幅;表3个;参113篇。
汤雅迪[3](2021)在《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与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原发性高血压导致脑出血、且病情稳定后复查CT显示脑出血量较前无明显增加患者的总体疾病特征,以及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研究个性化延续性护理在改善高血压脑出血稳定期、且有偏瘫患者的患侧肢体运动、生活自理能力、焦虑抑郁情况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并用客观数据对效果进行评估。方法研究者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延续性护理实践为理论基础,结合本医院科室治疗及临床患者总体特征、不同个体特点,按以下步骤开展研究:一、《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家庭对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的制定:调查研究首先根据高血压脑出血偏瘫的疾病特点,在医生、护士、康复等专家组的共同探讨、指导下,设计出《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家庭对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调查问卷》,以调查高血压脑出血后病情稳定期患者对于延续性护理的需求。随机选取30名高血压脑出血稳定期并伴随肢体运动障碍患者进行预调查,根据反馈意见、查阅资料并结合专家组意见修改问卷条目;在经过信效度检测后使用最终确定的版本进行正式问卷调查。二、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研究:根据高血压脑出血偏瘫的疾病特点及患者需求问卷调查的结果的为基础,拟采用历史对照的方法进行实验性研究。(一)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1、小组由研究者担任团队组长,一名神经外科医师提供技术支持,组员包括两名普通神经外科护士、一名获得国家级康复护理专科护士的神经外科护士及一名康复治疗师。小组成员根据本病的疾病特点和患者个性化需求,共同制定后续的延续性护理相关随访内容,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对文献的查阅及前期自制需求问卷的调查结果,讨论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确定纳入排除标准、评价指标、延续性护理基础原则方案;○2由神经外科医生及康复治疗师对研究中可能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康复训练方法、测量指标等对组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学习及考核,以保证研究过程中量表评分标准、对患者和家属宣教及操作的统一性。最终确定的纳入标准为:○1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出血;○2初发的自发性脑出血;○3患有原发性高血压且无其他系统疾病及功能障碍;○4格拉斯哥评分大于10分,偏瘫侧肢体肌力2-4级;○5患者病情稳定,意识清楚,能正确理解宣教内容并配合康复训练;○6常住武汉地区的患者;○7患者及其照护者知晓研究内容自愿参与研究,并同意配合后续的延续性护理服务和要求;○8出院后按照延续性护理小组指导在家中进行康复训练,未寻求其他康复机构帮助。排除标准为:○1患有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等脑血管疾病;○2伴随其他系统严重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瘫痪等无法参与研究者;○3既往有精神病史及无法随访者;○4其它疾病或因素导致肢体功能活动受限者;○5服用血管活性药物或抗凝药物;○6观察期内因其他原因再住院。(二)对照组延续性护理服务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随机选取2018年7月到2019年1月在武汉市某三甲医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实验过程中8人失访,最终纳入32例。对对照组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及资料收集。对照组延续性护理措施为该三甲医院基础的回访措施,包括:住院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入院宣教、疾病知识介绍、用药指导、生活方式指导、围手术期护理等。出院前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包括饮食指导、运动指导、按时复查等,收集患者相关信息。出院后一周进行常规电话回访,回访主要内容为:询问患者出院后情况、尽量解决患者现存问题、提醒复查时间。在患者入院后复查CT提示脑出血较前无明显增加后第三天,处于病情稳定期时收集患者基线水平、出院后三个月、六个月复查时,由研究者现场收集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情况、询问患者对于延续性护理服务疑问和体验。(三)实验组延续性护理服务1、预实验: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在某三甲医院随机选取符合标准的5例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进行为期一个月预实验。2、根据调查问卷及预实验结果反馈,明确延续性护理小组成员分工、优化健康教育方案。最终小组分析讨论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在接受延续性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主要风险因素;居家护理措施及康复训练方案;如何通过延续性护理服务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并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何通过延续性护理服务使患者在控制疾病的前提下提高患侧肢体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提升生活质量等内容。讨论后确定最终的延续性护理实施方案。3、随机选取2019年3月到2019年9月在武汉市该某三甲医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35例设为实验组。实验过程中1人失访,最终纳入34例。4、实验组具体延续性护理措施:住院期间给予与对照组相同的护理措施,出院前一周到延续性护理服务期间,由延续性护理小组对患者进行多元化护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内容如下:(1)出院前一周由研究者组织讲解高血压的发病原因、高血压的危害、如何有效控制血压、服用降压药的注意事项、脑出血的发病原因、并发症以及相关的饮食指导及生活指导。通过发放自制健康宣教手册对疾病相关知识、康复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患者及看护者自护水平及自护意识。知识讲解以患者及照护者理解为主,图文并茂,内容保证简单易懂,循序渐进。(2)出院前三天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及综合性护理评估,教会患者照护者测量血压、鼓励患者及照护者写健康日记。对患者基本情况进行评估,针对患者问题做出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指导。(3)出院时宣教:为患者建立延续性护理健康档案,由延续性护理小组为其制定个性化康复护理计划、居家生活指导。康复计划大体分为四个阶段:早期被动运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活动、开展生活能力训练、加强肢体运动精细度。出院时根据患者个体状态、家庭活动空间状况、主要照护者特征等情况有侧重的制定个性化计划,并根据患者训练进程调整康复计划进程;指导患者每周记录患者恢复情况;家属每周拍摄居家康复训练及日常活动视频,对患者康复及生活情况进行反馈,使其康复计划得到及时的调整。(4)在患者出院后:○1通过微信平台每周推送两次宣教内容,包括疾病知识指导,用药指导、生活指导、定期拍摄康复训练视频指导看护者如何在家对患者进行训练;○2通过延续性护理专用电话,每周日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询问患者恢复情况及健康日记记录情况,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3要求患者照护者每周上传患者居家康复训练及日常活动视频;○4患者出院后每月底由延续性护理小组成员与患者进行视频连线查看患者生活环境中是否存在隐藏危险因素,发现隐患并指出,通过视频连线查看患者日常训练情况,纠正和改善患者日常训练中的问题、了解患者康复训练进度、解答患者疑问;○5患者出院后进行康复训练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训练开始后两周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考核。第一阶段主要考核患者被动运动情况,使用拍摄视频的方式,由延续性护理小组评估照护者是否掌握正确的帮助患者患侧肢体运动的方法。第二阶段考核患者是否掌握正确的由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活动的方法。第三阶段由照护者拍摄患者自主进食,穿衣,行走,体位转换的视频,评判患者能否能够自行开展生活能力训练。第四阶段考核患者肢体运动精细度,评估患者能否完成抓取小件物品,梳头等精细动作。每阶段考核保证患者及照护者掌握了该阶段的训练方法,一段时间后由延续性护理小组再评估是否能进入下一阶段训练;○6延续性护理小组需保证出院后延续性随访和康复计划实施情况的实时监测,及时对患者进行干预,通过电话随访、视频反馈等方式对患者康复训练进程进行评估和指导;○7在患者入院后复查CT提示脑出血较前无明显增加后第三天,处于病情稳定期时收集患者基线水平、出院后三个月、六个月患者复查时,由延续性护理小组现场收集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情况、询问患者对于延续性护理服务疑问和体验。两组患者观察及进行延续性护理服务时间均为六个月。(四)收集两组患者资料在患者入院后复查CT提示脑出血较前无明显增加后第三天,处于病情稳定期,收集两组患者基线水平,保证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两组患者出院后三个月、六个月对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分次进行资料收集。主要资料包括:○1一般资料;○2中文版Fugl-meyer运功功能评定表评分,患者复查时由研究人员要求患者完成制定动作,评估患者在日常环境中肢体使用情况;○3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4患者焦虑及抑郁量表,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况;○5由于高血压或高血压脑出血再入院率;○6满意度调查。其中,为避免多次使用Fugl-meyer运功功能评定表使对照组有意识的对量表评定内容进行训练从而影响评分,Fugl-meyer运功功能评定只在患者稳定期及出院后6个月测量两次。所有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部分采用fisher精确检验)。两组患者同时期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焦虑抑郁得分情况先进行正态性检验,满足正态分布的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保类型、职业等)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同期Fugl-Meyer评分比较:在稳定期,实验组评分(20.18±3.47)对照组(20.47±3.24)、出院后6个月实验组(78.41±3.96)对照组(65.63±3.69)。同组患者不同时间评分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患者在不接受干预的情况下,肢体功能情况也会有所改善。同时期两组患者评分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01),说明延续性护理能更明显促进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3、两组患者同期ADL评分比较:在病情稳定期实验组(19.94±3.15)对照组(19.19±3.91)、出院后3个月实验组(55.82±5.58)对照组(35.19±3.39)、出院后6个月实验组(88.18±5.64)对照组(65.69±2.69)。同组患者不同时期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说明在不对患者进行干预情况下,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但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实验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显着性(P<0.001),说明延续性护理可以更有效促进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4、两组患者同期焦虑抑郁情况比较:在病情稳定期焦虑分值实验组(9.62±2.22)对照组(9.50±2.09)、出院后3个月实验组(6.38±2.13)对照组(8.00±1.30)、出院后6个月实验组(5.41±1.10)对照组(7.16±1.17);抑郁分值病情稳定期实验组(8.65±2.19)对照组(8.68±1.91)、出院后3个月实验组(6.36±1.34)对照组(7.79±1.55)、出院后6个月实验组(5.53±1.37)对照组(6.74±1.48)。同组患者不同时期进行组内比较,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同时期进行比较,实验组在稳定期、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焦虑抑郁情况较对照组同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说明延续性护理可以可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5、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统计两组患者由于高血压或高血压脑出血再入院人次,计算再入院率。实验组再入院率为0.00%,对照组再入院率为2.94%。说明延续性护理能够使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血压,降低再入院率,降低复发率。6、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实验组平均得分(97.8±2.2)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得分(92.4±2.6),说明延续性护理能够提高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论1、延续性护理能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2、延续性护理能够改善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满意度。3、延续性护理能够增强患者遵嘱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再入院率。
孟若霓[4](2021)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与自发性脑出血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与自发性脑出血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了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记录其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等一般情况,高血压等既往史,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等血生化指标,NIHSS评分、出血体积与位置、是否破入脑室等病情资料,分别在出院时和发病6个月时随访m RS评分,评估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与自发性脑出血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相较于出院预后良好组,出院预后不良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肺部感染的比例更大,血肿体积更大,入院NIHSS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血肿体积、入院NIHSS评分与出院预后不良独立相关(P<0.05)。相较于6月预后良好组,6月预后不良组年龄更高、血肿体积更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肺部感染比例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超敏C反应蛋白、入院NIHSS评分与6月预后不良独立相关(P<0.05)。结论:1.血肿体积、入院NIHSS评分是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短期(出院时)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血肿体积大、入院NIHSS评分高的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可能性更大。2.年龄、入院NIHSS评分、入院时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是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长期(6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大、入院时NIHSS评分高、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的患者长期预后不良的可能性大。
赵天全,江鹏,严智,王恩任[5](2020)在《自发性脑出血后抗血小板治疗的重启》文中指出脑出血后重启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患者发生重大闭塞性血管事件的风险,但同时也可能会增高出血风险。临床医生通常面临着脑出血后是否及何时重启抗血小板治疗的挑战性决定。文章对脑出血后重启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与风险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官念,刘万平,熊鸿榆,彭张辉,何兴林,廖科,谭强,王益[6](2020)在《广安地区自发性老年脑出血患者预后及复发的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广安地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治疗后短期预后及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493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收集患者一般及临床资料,依据治疗后短期(治疗3个月后)预后及脑出血是否复发,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236例)与预后良好组(257例)及复发组(90例)与未复组(403例),分析比较影响短期预后及脑出血复发的因素。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患者预后。结果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年龄、体重指数、出血病灶最大直径、出血量、血压、C-反应蛋白、D-二聚体、血糖、休克状态、缺氧状态、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出血量、术前GCS评分、血糖为影响自发性脑出血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自发性脑出血未复发组与复发组比较,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等级、规律用药、复发前是否服用抗凝药物或活血类药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等级、不规律用药、复发前服用抗凝药物或活血类药物、CAA病史为自发性脑出血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及再出血的影响因素较多,尤其要注意出血量>60 ml的患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国家卫健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7](2020)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文中认为
雷昆仑[8](2020)在《联合非增强CT低密度征和超早期血肿扩大速度预测自发性脑出血预后》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是仅次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第二常见的卒中类型,虽然其在所有卒中类型中仅占6.9-19.6%,但其致残率、致死率却是最高的。准确评估sICH患者的预后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非增强CT“低密度征”(Hypodensities,HD)和“超早期血肿扩大速度”(Ultraearly hematoma growth,uHG)是自发性脑出血预后可靠的预测指标,但目前尚无二者的联合分析。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究联合非增强CT血肿内“低密度征”和“超早期血肿扩大速度”是否可提高对自发性脑出血预后的预测准确性。方法1.本研究纳入了 242名在发病6h之内入院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2.HD定义为血肿内任何低密度区,无论其形态、大小,但不与周围脑组织相连。HD由两名神经内科专家以盲法独立判定;3.uHG定义为初始血肿体积/发病至基线CT时间。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的 uHG 预测脑出血不良预后的最佳截断值为 6.16mL/h,把 uHG>6.16mL/h 定义为 uHG(H),uHG<6.16mL/h定义为uHG(L)。随后将研究人群分为4组,分别为uHG(H)HD(+):uHG≥6.16mL/h 且 HD(+),uHG(H)HD(-):uHG≥6.16mL/h 且 HD(-),uHG(L)HD(+):uHG<6.16mL/h 且 HD(+),uHG(L)HD(-):uHG<6.16mL/h 且 HD(-);4.用改良Rank量表(mRS)评分评价出院90天的预后,并将其二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3)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4-6);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联合指标与不良预后的关系,并对比HD和uHG两者单独和不同组合预测sICH 90天预后的预测价值;6.纳入GCS评分、HD和uHG等3个变量利用R软件绘制列线图,并在内部验证列线图的区分度以及校准度。根据各指标在列线图中所占权重分别赋值构建了一个新的sICH短期预后预测评分模型——GHU评分,并将其预测价值与临床上广泛应用的ICH评分对比。结果1.在单因素分析中,与预后良好组患者相比,不良预后组患者有更高的HD发生率和更快的uHG速度;2.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与uHG(L)HD(-)组相比,uHG(H)HD(-)组(OR=2.957,P=0.044)和 uHG(L)HD(+)组(OR=1.924,P=0.232)的不良预后风险增高,而uHG(H)HD(+)组的不良预后风险最高(OR=5.710,P<0.001);3.不同组不良预后的比例分别为:uHG(L)HD(-)组:32.6%;uHG(L)HD(+)组:48.3%;uHG(H)HD(-)组:72.2%;uHG(H)HD(+)组:87.5%(P<0.001);4.对比HD和uHG两者单独和不同组合预测sICH 90天预后的预测价值发现,uHG(H)与HD(+)同时存在时预测预后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是最高的,而uHG(H)和HD(+)存在任一或同时存在时预测预后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是最高的;5.列线图经过内部验证,有很好的区分度以及校准度,且GHU评分(AUC=0.861)对sICH短期预后的预测准确性比ICH评分(AUC=0.788)高(P=0.008)。结论联合非增强CT血肿内“低密度征”和“超早期血肿扩大速度”可提高对自发性脑出血短期预后预测的准确性。
李政[9](2020)在《他汀类药物对自发性脑出血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自发性脑出血(ICH)是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是卒中预后差的一类亚型,一个月死亡率接近40%,75%的ICH的患者死亡或严重残疾。尽管现在各项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但脑出血后的药物治疗决策仍然为临床的焦点问题。他汀类药物是临床常见的降脂药物,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然而,他汀对自发性脑出血发生及转归的影响尚不清楚,多项临床与基础的研究结果也存在分歧。本研究通过对服用他汀类药物及未服用他汀类药物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Meta分析,以系统评价他汀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旨在探讨他汀类药物应用能否改善脑出血预后。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的数据库,根据限定的检索词检索200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以中英文公开发表的关于服用他汀的脑出血患者的高质量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检索出的文献筛选剔除,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然后将提取的临床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文献17篇,样本量为16988例,其中他汀组3501例,对照组13487例,以死亡率、MRS评分、血肿量作为评价脑出血预后指标。根据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文献质量评价量表评分为(68分),提示文献质量良好。对文献中提取临床数据经Meta分析后得到的结果显示:他汀组与非他汀组相比,减少了脑出血后的总死亡率(P=0.02)、90d死亡率(P=0.02);在改善功能预后方面,他汀组提高了脑出血后90d功能预后(P=0.01);在减少脑出血的血肿量方面,他汀组与非他汀组无显着差异。结论:1.他汀类药物应用可减少脑出血后的总死亡率,提高患者中远期(90d)生存率。2.他汀类药物应用改善了脑出血患者预后,尤其是中远期(90d)预后。3.他汀类药物应用不增加脑出血的血肿量。
曾高,崔德秋,李静伟,支兴龙,杜建新[10](2020)在《儿童脑动静脉畸形复合手术应用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复合手术在儿童脑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经影像学(增强MRI、CTA、MRA或DSA)确诊的19例脑动静脉畸形患儿接受开颅手术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复合手术)治疗,并于术中实时DSA确认畸形团切除范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结果19例患儿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2例、Ⅱ级5例、Ⅲ级7例、Ⅳ级5例;致密度分型为致密型4例、中间型4例、弥散型11例。平均手术时间(307.21±115.64)min,术中出血量150(100,260)ml。术中实时DSA显示3例畸形团残留,继续手术切除,影像学治愈率达100%(19/19)。术后并发症包括命名性失语(1例)、肢体偏瘫(1例)、肺部感染(1例)和癫发作(1例)。平均住院时间(15.74±5.04)d,随访时间32(20,40)个月。预后良好率为84.21%(16/19),无再出血或复发病例。结论与单一手术治疗相比,复合手术治疗儿童脑动静脉畸形具有安全、有效且治愈率高等优点,尤其适用于Spetzler-Martin分级较高、位于功能区、结构复杂或弥散型脑动静脉畸形,既往接受过外科治疗的患儿亦为适应证范围。
二、自发性脑出血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发性脑出血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死亡预测模型的开发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样本量估计 |
1.1.3 纳排标准 |
1.1.4 住院期间治疗 |
1.1.5 研究方法 |
1.1.6 质量控制 |
1.1.7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单因素分析结果 |
1.2.2 多因素分析结果 |
1.2.3 模型性能评价结果 |
1.2.4 模型临床实用性结果 |
1.3 讨论 |
1.4 本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自发性脑出血的研究现状 |
2.1 自发性脑出血 |
2.1.1 自发性脑出血的流行病学特征 |
2.1.2 自发性脑出血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
2.1.3 自发性脑出血的诊断 |
2.1.4 自发性脑出血的预后影响因素 |
2.1.5 临床预后结局的预测 |
2.1.6 自发性脑出血的治疗 |
2.1.7 小结 |
2.2 自发性脑出血预测模型 |
2.2.1 预测模型的基本概念 |
2.2.2 预测模型的步骤 |
2.2.3 自发性脑出血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
2.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3)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延续性护理概念及现代应用 |
1.2.1 延续性护理的相关概念 |
1.2.2 国外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建立 |
1.2.3 我国延续性护理模式 |
1.2.4 国内延续性护理发展现状 |
1.3 延续性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需求及应用 |
1.3.1 高血压脑出血延续性护理需求 |
1.3.2 高血压脑出血恢复期风险因素 |
1.3.3 高血压脑出血延续性护理方法 |
1.4 现有脑出血恢复期延续性护理研究的不足 |
1.5 相关定义 |
1.5.1 高血压 |
1.5.2 脑出血 |
1.5.3 偏瘫 |
1.5.4 出院计划 |
1.5.5 康复 |
2 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及主要照护者延续性护理需求调查 |
2.1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调查对象 |
2.2.2 调查工具 |
2.2.3 需求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2.2.4 调查小组的建立 |
2.2.5 调查流程的建立 |
2.2.6 调查过程 |
2.2.7 伦理原则 |
2.2.8 质量控制 |
2.3 调查结果 |
2.3.1 一般资料 |
2.3.2 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现状 |
2.4 讨论 |
2.4.1 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人口学特征分析 |
2.4.2 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现状分析 |
3 延续性护理小组的成立及制定延续性护理方案 |
3.1 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 |
3.2 小组职责划分 |
3.3 确定纳入排除标准 |
3.4 确定评价指标 |
3.5 小组培训及考核 |
4 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实验研究 |
4.1 对照组延续性护理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方法 |
4.2 实验组延续性护理 |
4.2.1 预实验 |
4.2.2 根据预实验调整研究方案 |
4.2.3 实验组研究对象 |
4.2.4 实验组研究方法 |
4.3 研究工具 |
4.4 质量控制 |
4.5 伦理原则 |
4.6 统计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5.2 两组患者在出院后Fugl-Meyer评分比较 |
5.3 两组患者在出院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
5.4 两组患者出院后焦虑抑郁得分比较 |
5.5 两组患者再入院率比较 |
5.6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
6 讨论 |
6.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6.2 延续性护理对Fugl-Meyer评分的影响 |
6.3 延续性护理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
6.4 延续性护理对焦虑抑郁的影响 |
6.5 延续性护理对再入院率及满意度的影响 |
7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7.1 研究局限性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与自发性脑出血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同型半胱氨酸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广安地区自发性老年脑出血患者预后及复发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资料收集 |
1.3 影像学检查 |
1.4 治疗方法 |
1.5 治疗效果及并发症观察 |
1.6 预后评价及分组 |
1.7 随访及分组 |
1.8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间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
2.2 ICH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 论 |
(8)联合非增强CT低密度征和超早期血肿扩大速度预测自发性脑出血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联合非增强CT血肿内“低密度征”和“超早期血肿扩大速度”预测自发性脑出血短期预后 |
1 背景与目的 |
2 对象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联合非增强CT“低密度征”和“超早期血肿扩大速度”构建自发性脑出血预后预测模型GHU评分 |
1 背景与目的 |
2 对象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预测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像学标志物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他汀类药物对自发性脑出血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方法流程图 |
3.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3.2.1 纳入标准 |
3.2.2 排除标准 |
3.2.3 结局指标 |
3.3 文献检索 |
3.3.1 资料来源和检索策略 |
3.3.2 检索词 |
3.4 文献筛选 |
3.5 质量评价 |
3.6 数据提取 |
3.7 数据分析 |
3.7.1 分析方法 |
3.7.2 软件使用 |
第4章 结果 |
4.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4.2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
4.3 他汀类药物对脑出血后死亡率的影响 |
4.3.1 他汀类药物对脑出血后总死亡率的影响 |
4.3.2 发表偏倚分析 |
4.3.3 他汀类药物对脑出血后在院期间死亡率的影响 |
4.3.4 他汀类药物对脑出血后30d死亡率的影响 |
4.3.5 他汀类药物对脑出血后90d死亡率的影响 |
4.3.6 他汀类药物对脑出血后远期死亡率的影响 |
4.4 他汀类药物对脑出血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
4.4.1 他汀类药物对脑出血后总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
4.4.2 他汀类药物对脑出血后在院期间功能恢复的影响 |
4.4.3 他汀类药物对脑出血后90d功能恢复的影响(MRS0-3) |
4.4.4 他汀类药物对脑出血后90d功能恢复的影响(MRS0-2) |
4.5 他汀类药物对脑出血后血肿形成大小的影响 |
第5章 讨论 |
5.1 他汀对脑出血后死亡率的影响 |
5.2 他汀对脑出血后功能预后的影响 |
5.3 他汀对脑出血后血肿大小的影响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儿童脑动静脉畸形复合手术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1. 纳入标准 |
2. 排除标准 |
3. 一般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1. 影像学检查 |
2. 手术方法 |
3. 抗癫治疗 |
4. 观察指标 |
结果 |
典型病例 |
讨论 |
四、自发性脑出血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出血患者血压管理的证据总结[J]. 李佳,冯如芝,梁素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1(10)
- [2]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死亡预测模型的开发和验证[D]. 韩仟.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3]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与效果研究[D]. 汤雅迪.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4]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与自发性脑出血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孟若霓.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自发性脑出血后抗血小板治疗的重启[J]. 赵天全,江鹏,严智,王恩任.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0(11)
- [6]广安地区自发性老年脑出血患者预后及复发的影响因素[J]. 官念,刘万平,熊鸿榆,彭张辉,何兴林,廖科,谭强,王益.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21)
- [7]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J].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国家卫健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0(08)
- [8]联合非增强CT低密度征和超早期血肿扩大速度预测自发性脑出血预后[D]. 雷昆仑. 郑州大学, 2020(02)
- [9]他汀类药物对自发性脑出血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D]. 李政.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儿童脑动静脉畸形复合手术应用探讨[J]. 曾高,崔德秋,李静伟,支兴龙,杜建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