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定两个任意简单多边形空间关系的算法(论文文献综述)
卢亚娟[1](2021)在《类蒙古包空间形态之木结构体系适宜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类蒙古包在延承传统蒙古包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土木类、或其他新型材料及建造逻辑,创造出不同的空间形态,满足当代牧民对空间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实地调研及案例分析,可发现蒙古包作为蒙古族传统住居,以哈那、乌尼、套脑等小构件装配式为主,显然无法满足类蒙古包空间形态多样化的需求,导致类蒙古包空间形态受结构形式的制约而呈现滞后性。现代类蒙古包采用混凝土、砖混、钢结构等建筑材料,使地域性文化减弱,同时对草原环境造成破坏,使传统蒙古包的现代传承被失语性表达。在当今注重生态可持续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人居环境与地域性文化更为关注与重视,而木材在材料特性、空间感受及结构形式的独特性与适宜性,深受欢迎被广泛应用。因此,呼吁回归地域性,以木结构对其现代结构形式进行更新替换,创造出新型类蒙古包空间形态,成为当下值得探究的课题。本论文试图将类蒙古包空间形态与适宜性木结构相结合,以期解决当下存在的空间形态与结构的适应性问题,改善类蒙古包的存在现状,拓展其空间适用范围,对传统进行延承与再现。论文研究内容首先通过调研与对国内外案例解析,对类蒙古包空间形态进行整理与归纳,发掘其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对木结构建筑空间结构体系解析,了解木材特性与结构形式,探究与类蒙古包空间形态相匹配的结构形式。再通过对类蒙古包空间设计适应性探讨,对历史同源范例中的向心收分式与穹窿式的空间形态进行转译尝试,以期对现有类蒙古包空间形态进行补充与完善。最后,通过将适宜性木结构与类蒙古包空间形态相结合进行研究性转译设计呈现,从而为木结构类蒙古包的设计提供新思路。
王安东[2](2021)在《基于BIM模型的三维房屋产权模型自动构建方法研究》文中认为
王振锋[3](2021)在《基于设计约束信息的公路纵断面设计过程模型》文中研究表明
闻俏[4](2021)在《多尺度路网矢量数据匹配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矢量空间数据是地理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递人类和自然界信息的主要载体,在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地理信息科学的迅速进步与发展,不同部门基于不同的需求生产了大量空间数据,在尺度、时态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在实际应用中,为减少数据获取成本、最大程度地使用现有数据,需进行数据处理与更新,其关键技术之一是多尺度矢量空间数据匹配,而该技术尚未完善和成熟,目前处于研究的瓶颈期,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多尺度矢量空间数据匹配可分为几何匹配、拓扑匹配和语义匹配,目前应用于实践的大多数匹配方法主要基于几何和拓扑特征,由于当前较多相似性指标在跨尺度数据中适用性较差,导致在识别对象时准确性降低,因此,为了提高道路网匹配精度和效率,本文以多尺度路网矢量数据为例,研究基于几何与拓扑特征的匹配方法,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首先,分析已有相似性特征描述方法,提出3种相似性特征描述子。在分析多尺度道路实体的差异表现类型的基础上,从距离、形状、方向、长度、拓扑和语义等几个方面介绍线实体间相似度特征描述方法及其计算原理,并分析它们在不同匹配情况下的优缺点;为减小多尺度路网数据的匹配模糊性、提高匹配准确性,本文基于道路几何和拓扑特征提出了适于矢量道路匹配的3种度量指标,分别是基于方向和距离的乘积求和的空间关系描述子(summation product based on orientation and distance,简称SOD)、基于最小凸包的面积形状描述子、基于特征点向量的形状描述子,详细描述了3种度量指标的构造原理和计算方法。其次,设计了道路网匹配的概念模型和流程,对已有的候选匹配数据集的筛选方法进行优化:对于尺度跨度较大的数据集,将小比例尺数据集作为参考数据集,通过生成路段泰森多边形构建道路匹配单元,将其与大比例尺数据集空间求交并作近邻分析,得到精细化匹配候选集。最后,基于Python语言将本文中不同模型予以编程实现。根据本文设计的道路网匹配流程,通过4种模型对所提出的3种形状描述子做出对比验证,分别证明了其有效性;并通过7种相似度指标构建的综合相似度匹配模型进行实体匹配,结果证明:本文所改进的匹配候选集的筛选方法显着减少了误、漏匹配率,所提出的指标相较于其他指标较为准确地描述了不同尺度下实体的几何特征,提高了匹配速率和准确率。
包馨[5](2021)在《“分形视距”纹理压缩与彩色多边形纹理集成的三维模型可视化方法》文中提出纹理数据是构建城市真三维模型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会占用大量内存,导致三维模型难以实现流畅稳定的动态可视化,因此,对纹理数据进行有效组织与调度已成为目前国际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重要和热点研究内容之一。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外三维模型可视化中纹理数据及其组织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分形视距”(FVD)纹理压缩与彩色多边形纹理集成的三维模型可视化方法。该方法能够用较少纹理数据表示出建筑物的视觉特征,极大提高了大场景三维模型可视化的渲染效率和速率,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本文提出的“分形视距”(FVD)纹理压缩与彩色多边形纹理集成的三维模型可视化方法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外纹理压缩和数据管理现状,对FVD模型理论及数学基础进行介绍,重点分析了现有基本分形编码算法及其优缺点,阐述本文根据三维模型可视化中视点位置和距离进行纹理压缩的必要性。其次,根据视距及目标立面的可见性情况提出了“分形视距”纹理压缩及彩色多边形纹理组织方法。当视距满足纹理调用条件且目标立面可见时,对纹理数据进行动态迭代解压,并确定纹理重采样次数以创建多分辨率纹理数据;当视距不满足纹理调用条件但目标立面可见时,利用纹理分割算法创建颜色纹理树,通过合并节点生成彩色多边形来表示建筑立面纹理。基于三维模型数据的构成,以及对比总结现有空间数据存储结构的优缺点,本文利用关系数据库实现对建筑物纹理数据的高效存储和快速调用。然后,介绍了三维模型的纹理映射算法,并基于AABB包围盒的视锥裁剪方法,提出了FVD纹理动态调度方案。该方法根据最初视点位置和视线方向加载场景数据,当视点不断变化时,进行条件判断并调用相应的纹理数据,若三维建筑模型在视椎体外部,则不需要渲染该模型数据;若目标建筑立面不可见,则需要剔除此建筑立面,再根据视角和距离调用相应分辨率纹理或者彩色多边形纹理,完成三维建筑模型的动态可视化。最后,针对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利用两个研究区建筑纹理数据进行了实验。并且分别使用3ds Max、Sketch Up和本文提出的方法对实验结果从内存占用和帧速率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本方法和3ds Max、Sketch Up Pro相比,在研究区1中分别减少了约33.1%和37.2%的内存占用,帧速率分别提高了约8.4%和11.1%;在研究区2中分别减少了约36.5%和30.9%的内存占用,帧速率分别提高了约7%和10.9%。
常方祎[6](2021)在《基于BIM技术下的轨道交通建筑(高架车站)设计应用探究 ——以西安市五号线交大创新港站为例》文中提出基于BIM技术下的建筑设计实践仍然是建筑学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本文结合BIM技术的市场应用端,BIM技术在“正向设计”的应用较为困难,抛开政策因素,大环境因素不谈,其主要原因在于BIM设计平台的应用门槛偏高。目前普遍认知通常把CAD到BIM转化的过程类比成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纸上制图到CAD计算机复制制图的阶段。笔者通过从手工制图到CAD辅助设计,变的只是建筑师画图的效率,二维图形模式下的建筑设计方法仍旧没变,制图标准也没变,基于二维的工作界面下的设计思维同样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从CAD制图到BIM技术应用,其实是冲击了建筑师原有的设计思维,笔者提出要向实现BIM“正向设计”首先树立新的BIM思维,以新的BIM思维结合新的BIM平台共同搭建基于BIM技术平台的“生成式设计”工作流程,并将其应用在轨道交通建筑(高架车站)的方案设计当中。建筑设计实践是理解、应用BIM技术的最好的方法与手段,文章抛弃单一的BIM软件平台,目前市场上各个品牌的软件平台开发程度参差不齐,应用侧重点不同,笔者将根据新的BIM思维,将Autodesk Revit、Rhino、Grasshoper For Rhino等多个软件共同组织出一套复合的BIM应用平台,提炼总结出基于BIM平台的“生成式”设计流程和应用方式,使得不同软件在该设计手段下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本文分析归纳出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的建筑设计特点,并提炼出城市轨道交通建筑高架车站的建筑空间、外部形态、内部功能、使用流线等各个方面。并以BIM思维为设计研究基础,以整合后的多个BIM软件为设计研究平台,以BIM技术下的“生成式设计”为设计研究手段,以城市轨道高架车站为设计研究载体,以西安市五号线交大创新港站为设计研究案例,得出一套可以适用于目前市场上端的BIM应用策略。本文一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为探讨BIM发展的历史及其意义,指出了BIM、生成式设计、BIM思维等关键概念,并提出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着重探讨了在建筑设计各阶段中BIM的具体应用平台及“正向设计”的应用困局。第三章,着重对高架车站建筑进行理论梳理和实地调研研究有关项目和案例。第四章在建筑设计中总结出BIM技术下一系列的参数应用以及得出“生成式设计”的BIM应用流程与策略。第五章以西安市五号线交大创新港站站房设计为例,使用多BIM平台,以“生成式设计”为手段,得出高架车站建筑方案设计阶段BIM应用的一般策略。第六章是提出目前以BIM为基础的生成式设计目前在建筑设计实际应用方面的局限性与其可以改进的方面。文章希望能在城市轨道高架车站的建筑设计部分中引入基于BIM技术的“生成式”设计手段,可以在交通建筑设计中流线组织、空间营造、功能构成、形态设计等方面从人的主观经验判断到信息化模型的逻辑推导,最终得出BIM技术在“正向设计”的应用策略。
张震[7](2021)在《地形的简化对复杂电磁环境预测精度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射线追踪技术的复杂电磁环境仿真中,由于剖分场景的地形需要大量的三角面,并且射线追踪模型里消耗时间的计算在于射线与三角面的判交,导致仿真时间较长。因此本文对地形进行简化,减少三角面数量,缩短仿真时间。地形的改变会影响射线追踪模型得到的有效路径,从而影响仿真的结果。本文将研究地形的化简对仿真精度的影响。本文基于这两点展开研究。关于地形简化的研究中,使用道格拉斯—普克算法对地形进行化简。考虑到该算法直接应用于三维地形化简存在缺乏考虑某个方向的相邻节点影响的缺点。本文先对地形进行分块处理,然后在简化每块地形时,综合考虑行列和对角线高程信息,最后将每块地形按照原始顺序拼接成完整的地形用于仿真。通过实验研究分析发现,在可接受的功率误差状况下,将简化后的地形用于电磁仿真能够明显的缩短仿真时长,提高仿真效率。为了研究地形的简化对电磁仿真预测精度的影响,本文提出以三角面和空间平面关系为基础的可见性算法以及基于概率的功率传播模型。空间可见性算法是利用三角面和平面的关系计算出三角面可见的面的集合。基于概率的功率传播模型使用以三角面和空间平面关系为基础的可见性算法获得三角面间的关系,然后计算电波传播概率,并结合电波传播特性计算出因地形的简化引起的仿真结果改变量。将基于概率的功率传播模型的实验结果与无线电磁仿真软件Wireless InSite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经过实验仿真分析表明,误差分别在1.47dB,并且基于概率的功率传播模型实验得出的功率变化曲线与Wireless InSite仿真结果曲线趋势一致。
陈蔚韬[8](2021)在《基于IFC与WebGL的BIM模型数据可视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的最大价值在于多参与方以及多专业之间的高效协同,而随着建筑规模的不断增大及建筑信息数据的越加复杂,其模型可视化和海量数据管理也变得越加困难,以致于无法满足当前工程建设信息数据管理、共享和同步的BIM本地化应用需求。此外,传统基于C/S架构的可视化应用体系受限于独立系统,基于B/S架构的BIM服务器也受限于三维图形加速技术,尽管基于Web GL的三维图形显示虽规避了这些问题,但仍存在模型传输效率低、渲染效果差、交互性能弱等问题。为了解决当前工业基础类(IFC)标准与Web GL框架集成方案存在模型语义完整性差及数据互操性弱等问题,本文从模型转换压缩和场景优化管理两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建筑信息模型数据网络可视化实施方法。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模型交换标准不一与传统格式解析受限导致网络加载渲染慢问题,通过研究模型数据结构和三维数据结构,提出以IFC标准文件作为输入源、以gl TF作为模型转换目标格式,并研究模型格式转换框架及数据映射机制。(2)针对模型建筑构件复杂与信息数据管理不当导致解析加载时间长问题,通过研究IFC数据结构和BIM构件类型,提出融合冗余顶点剔除及构件匹配算法对三角网格模型构件进行简化,以压缩模型数据,从而实现快速加载。(3)针对模型轻量程度受限与场景数据缺乏管理导致网络渲染帧率低问题,通过研究图形渲染管线和场景组织方式,提出融合视锥体剔除及BS-AB碰撞检测算法对场景不可视构件进行剔除,以优化场景数据,从而提高渲染性能。本文对模型数据压缩和渲染场景管理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够显着降低BIM模型冗余数据,且能高效完成对复杂场景不可视构件的剔除,为BIM模型数据网络可视化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参考方案。
李旸[9](2021)在《基于多层Voronoi图索引的城市地质环境空间数据高效查询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间数据引擎是城市地质环境空间数据管理系统的关键核心部件之一,其功能主要是为城市地质环境时空透视和智能管控相关应用提供动态高效的空间数据存储与查询服务。其中空间数据索引的结构与基于空间索引实现的各种空间查询算法对空间数据引擎的整体性能起着关键性作用。城市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具有体量大、多维度、空间分布不均匀和几何形态复杂等特征,基于这些特征目前已有的空间索引与空间查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尚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在空间数据索引方面,主流空间索引结构(如R-tree和VoRtree)无法满足对大规模、分布不均匀的地质环境空间数据的高效访问需求;(2)在面向空间分析应用的空间查询方面,基于空间近似性的查询算法(比如性能领先的反向k近邻问题SLICE算法)无法实现大规模查询场景下的快速响应,因此无法有效支持实际应用中的空间插值分析;(3)在基于边界约束的空间查询方面,现有空间区域查询算法(如Oracle Spatial PIP算法)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候选集有效命中率较低、冗余空间计算量大的问题,在面对几何形态不规则的区域查询时,难以快速的返回查询结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3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研究设计支持空间数据高效检索的新型空间索引结构;(2)研究提出面向城市地质环境数据的高性能空间查询方法;(3)研发基于新型空间索引结构和空间查询方法的空间数据引擎建并开展应用示范。基于这些研究工作本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通过逐层抽稀构建Voronoi图的方式,设计提出了一种多层Voronoi图结构的空间索引MVD(Multi-layer Voronoi Diagrams);基于MVD索引提出了一种名为MVD-NN的最近邻查询方法,并且借助VR-kNN的设计思想以MVD-NN算法为扩展实现了kNN查询方法MVD-kNN。(2)利用圆、椭圆和双曲线三种典型圆锥曲线的特性,设计提出了一种利用已验证的数据点来辅助验证其它数据点的RkNN验证方法CSD(Conic Section Discriminance);并利用Voronoi图实现了一种候选集规模比已有算法更低的候选集产生方法;最终将上述的RkNN验证方法和候选集产生方法组合形成一种名为CSD-RkNN的新型RkNN查询算法。(3)利用数据点构成的Voronoi图,根据数据点与查询区域的空间拓扑关系将所有的数据点进行分类,定义了边界点、内部点、外部点、边界邻居点、绝对内部点和绝对外部点等几种不同类别点的概念,根据不同类别点之间在Delaunay图上的连通性,设计提出了一种通过识别边界点来降低冗余I/O和冗余空间关系计算的新型空间区域查询方法。(4)基于提出的索引结构和空间查询方法设计了一套空间数据管理解决方案,并根据该方案开发实现了一套支持NN、kNN、Bi-RkNN、Mono-RkNN、Region和Buffer等空间查询功能的城市地质环境空间数据服务引擎。该数据服务引擎以Geo JSON为空间对象承载格式,通过Web Service方式发布数据服务,同时支持本地存储和HDFS分布式存储两种存储模式,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基于深圳市全市分布的3万余条地质钻孔数据和14万余条地面POI数据,开展了面向地质环境空间数据管理与查询的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设计提出的MVD索引摒弃了主流空间索引所采用的树形结构,而是采用一种多层网络结构,规避了树形索引的节点失衡问题和节点重叠问题,所以在其基础上实现的最近邻查询算法(MVD-NN)在I/O性能和运行效率方面均优于目前R-tree族索引上性能最优的最近邻查询算法(BFS)。(2)提出的CSD-RkNN算法利用Voronoi图的相关特性缩减了候选集的规模,并通过圆锥曲线判别法(CSD)提升了大部分候选对象的验证效率,所以其I/O性能和查询效率均优于目前最先进的RkNN算法(SLICE)。(3)提出的BPI-Region算法利用了查询区域边界点(即Voronoi单元与查询区域边界相交的数据点)将查询区域的内部点和外部点隔离成两个在Delaunay图上互不连通点集合,从而避免了绝大部分内部点的冗余空间验证和外部点的冗余访问,所以该算法的I/O性能和查询效率均优于目前R-tree族索引上最优的区域查询算法(Ocracle Spatial PIP)。
隋芯[10](2021)在《基于格网模型的海洋渔业船位数据索引和渔区编码技术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首次系统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意义。我国是海洋大国,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不含岛屿海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其中海洋渔业资源是人类最宝贵的海洋资源之一,而海洋渔业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海洋渔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保证。由于海洋和陆地的地理特征差别很大,如:海洋的柔性、动态性、数据间接性、模糊性和多尺度性等特征,因此,传统的陆地GIS难以适用于海洋渔业的研究。与此同时,我国卫星遥感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截止目前,我国已发射五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完成北斗卫星全球组网,向全球提供服务,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基于海洋渔业中船舶位置数据的多维度特征(包含经度、纬度)和渔区具有的空间关系,实现了多维数据的降维查询以及在不同分辨率下渔区格网结构的层叠划分等问题的基础上,探析格网模型在海洋渔业领域的优势,重点分析了格网模型对海洋渔业数据分析、存储管理的重要性,并探索基于GIS的格网化方法在海洋渔业领域的应用。本文基于格网模型建立格网化的海洋渔业船位数据索引和对中国海域范围(渤、黄、东、南海)开发的Base4的编码两方面研究实现了GIS技术在海洋渔业领域的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基于观测数据的相关性理论,研究了格网模型空间特征的全局结构探测和局部相关性度量;研究了格网模型下海洋要素的空间表达。包括:海洋要素地理空间的直接对应关系、空间对象的分布特征、数据索引表达、数据空间邻近关系表达以及随空间尺度变化的属性综合表达等,提供了格网模型下格网化的思想和层叠架构的空间划分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结果如下:(1)结合船舶船位数据特点,设计格网模型下船位数据的组织结构针对海洋上大量的VMS或AIS历史数据以及其源源不断的实时数据,在船舶数量较多的情况下,易形成海量规模的数据。因此,为解决海量船舶位置数据统一组织和高效管理问题,本文基于格网模型下船位数据的组织结构,通过全球导航卫星定位系统获取船位的经纬度信息。基于Geohash的地理编码格式和空间划分、空间曲线填充原理,建立了统一的组织编码结构,对获取到的船舶位置信息进行编码,分别生成经度和纬度,交叉组合生成统一的二进制编码,结果生成一维的字符串,为邻域搜索和数据的空间查询提供数据准备。(2)基于格网模型下船位数据的组织编码和索引结构,研究了面向船位数据的查询方法以建立的格网模型下的格网化的数据组织编码模式为基础,研究了船位空间数据邻域或最邻近查询方法。在查询方面可分为符合预设距离条件的船位数据查询和最邻近船舶的查询。预设条件下的查询是根据实际的查询范围设置不同满足实际需求的有效距离,如在救援中,可以此为基础在数据库中搜索满足有效救援条件的邻近船只,并准确定位查询的空间范围,加快数据读取速度和效率,陆地指挥中心再通过调度船舶进行相应的管理;最邻近查询中,结合八方向邻域搜索法,再根据查找八邻域的字符是否位于边界,进行两种情况讨论,解决了同一格网内编码突变问题。最终,基于空间剖分的格网化编码,提出一种根据有效救援距离和失事船舶位置进行邻域搜索以查找失事船只相邻和最邻近可供救援的船只的方法,其中有效救援距离通过救援船舶的类型和航速来设定,根据有效救援距离设置不同的编码搜索长度。在时间效率和内存占用两方面,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船舶间距离的计算方法相比,船位编码后占用内存小,且运算效率较高,进一步提升对遇险船舶邻域救援船只的查询和处理效率。(3)实验方案设计和算法效率测试为验证本研究方法的性能,本研究使用R软件实现了基于格网化邻域船舶位置数据的搜救方法。实验数据以东海海域为空间范围,模拟生成10000条浮点型船舶位置数据,有效位数保留4位。实验环境为Windows10操作系统,2.40 GHz Intel Core(TM)i5 CPU,4G RAM,使用500G 7200 RPM硬盘驱动器。具体从内存占用和时间效率两方面对比,得出格网编码降低了对内存资源的消耗,更加高效地利用内存资源,并通过运算用户的运行时间、系统的运行时间和流逝时间,验证了编码后的查询时间相对于编码前的运算时间用时较短。(4)建立中国海域层叠框架的区域划分方法为解决目前我国渔区的划分和编号方式与地理空间的直接对应关系比较弱问题,本文提供一种基于层叠框架的区域划分方法,使得渔区的编码不仅体现地理空间信息,同时根据不同的编码长度可以判断渔区划分的层级。
二、确定两个任意简单多边形空间关系的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确定两个任意简单多边形空间关系的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类蒙古包空间形态之木结构体系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木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2 类蒙古包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3 空间形态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二章 类蒙古包建筑空间形态解析 |
2.1 类蒙古包建筑发展沿革 |
2.2 传统蒙古包空间原型解析 |
2.2.1 传统蒙古包空间秩序 |
2.2.2 传统蒙古包平面形态 |
2.2.3 传统蒙古包竖向空间形态 |
2.3 类蒙古包平面形态解析 |
2.3.1 类蒙古包空间秩序 |
2.3.2 传统类蒙古包平面形态 |
2.3.3 现代类蒙古包平面形态 |
2.4 类蒙古包竖向空间形态解析 |
2.4.1 单层竖向空间形态 |
2.4.2 复式竖向空间形态 |
2.4.3 多层竖向空间形态 |
2.5 类蒙古包外显空间形态解析 |
2.5.1 基于材料差异的形态变化 |
2.5.2 基于空间功能的形态变化 |
2.6 类蒙古包建筑的前沿探索解析 |
2.6.1 传统建筑结构形式的类蒙古包解析 |
2.6.2 现代建筑结构形式的类蒙古包解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木结构建筑空间结构体系解析 |
3.1 木结构特性解析 |
3.1.1 材料特性 |
3.1.2 结构特性 |
3.2 传统木结构建筑结构形式 |
3.2.1 抬梁式结构体系 |
3.3 现代木结构建筑结构形式 |
3.3.1 杆件结构体系 |
3.3.2 板壳结构体系 |
3.3.3 块材结构体系 |
3.4 木结构建筑节点构造 |
3.4.1 传统工程节点 |
3.4.2 现代工程节点 |
3.5 类蒙古包空间形态与木结构的适宜性 |
3.5.1 圆形空间的适宜性结构 |
3.5.2 矩形空间的适宜性结构 |
3.5.3 多空间组合的适宜性结构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木结构类蒙古包空间设计适应性探讨 |
4.1 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转译 |
4.1.1 类蒙古包的象征性内涵 |
4.1.2 类蒙古包的仪式化空间 |
4.1.3 类蒙古包的场所感 |
4.2 历史同源范例空间形态类比解析及补充转译 |
4.2.1 向心收分式空间形态 |
4.2.2 穹窿式空间形态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木结构类蒙古包空间形态研究性设计 |
5.1 方案设计一中国传统抬梁式木结构类蒙古包转译 |
5.1.1 方案定位及构思 |
5.1.2 空间组织形态 |
5.1.3 适宜性建造技术 |
5.1.4 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传承 |
5.2 方案设计二快速装配式现代木结构类蒙古包 |
5.2.1 方案定位及构思 |
5.2.2 空间组织形态 |
5.2.3 适宜性建造技术 |
5.2.4 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传承 |
5.3 方案设计三多空间组合式木结构类蒙古包 |
5.3.1 方案定位及构思 |
5.3.2 空间组织形态 |
5.3.3 适宜性建造技术 |
5.3.4 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传承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图录 |
附录B 表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科研成果 |
个人简介 |
毕业设计图纸 |
(4)多尺度路网矢量数据匹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文章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多尺度路网矢量数据匹配概述与差异性分析 |
2.1 同名实体匹配 |
2.2 尺度与比例尺的关系 |
2.3 多尺度路网数据差异性分析 |
2.3.1 多尺度路网差异性原因分析 |
2.3.2 多尺度路网数据差异类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尺度路网矢量数据空间相似性度量指标与匹配方法 |
3.1 道路相似性度量方法 |
3.1.1 常见道路相似性特征因子 |
3.1.2 基于方向和距离的乘积求和的空间关系描述子 |
3.1.3 基于最小凸包的形状面积描述子 |
3.1.4 基于特征点向量的形状描述子 |
3.2 多比例尺路网矢量数据匹配方法 |
3.2.1 道路网匹配概念模型 |
3.2.2 道路网匹配流程 |
3.2.3 匹配算法评价指标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与分析 |
4.1 实验数据 |
4.2 匹配实验及分析 |
4.2.1 实验一 |
4.2.2 实验二 |
4.2.3 实验三 |
4.2.4 实验四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分形视距”纹理压缩与彩色多边形纹理集成的三维模型可视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纹理图像压缩方法研究现状 |
1.2.2 三维场景数据存储及组织研究现状 |
1.2.3 三维模型可视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2章“分形视距”(FVD)模型理论及数学表示 |
2.1 FVD纹理压缩理论基础 |
2.1.1 仿射变换 |
2.1.2 度量空间 |
2.1.3 压缩映射定理 |
2.1.4 迭代函数系统 |
2.1.5 拼贴定理 |
2.2 基本分形压缩原理与实现 |
2.2.1 编码阶段 |
2.2.2 解码阶段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FVD纹理压缩与彩色多边形纹理的组织方法 |
3.1 FVD多分辨率纹理生成 |
3.1.1 基于四叉树的分形纹理压缩 |
3.1.2 FVD多分辨率纹理解码 |
3.2 彩色多边形纹理的生成 |
3.2.1 纹理多边形分割 |
3.2.2 颜色纹理树的创建 |
3.3 纹理数据存储方法 |
3.3.1 数据库设计 |
3.3.2 纹理存储方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维场景数据的动态调度机制 |
4.1 纹理映射算法 |
4.2 数据动态调度方法 |
4.2.1 视椎体纹理剔除算法 |
4.2.2 包围盒构建方法 |
4.2.3 基于AABB包围盒的视锥裁剪方法 |
4.2.4 纹理动态调度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测区概况与实验数据 |
5.2 纹理预处理 |
5.2.1 创建FVD多分辨率纹理 |
5.2.2 生成彩色多边形纹理 |
5.3 三维模型动态可视化 |
5.4 实验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6)基于BIM技术下的轨道交通建筑(高架车站)设计应用探究 ——以西安市五号线交大创新港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对象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研究对象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2 BIM技术与应用模式 |
2.1 BIM基础研究 |
2.1.1 BIM的概念定义 |
2.1.2 BIM的发展进程 |
2.1.3 BIM的应用优势 |
2.2 BIM平台在建筑设计的应用 |
2.2.1 软件平台 |
2.2.2 软件开发 |
2.2.3 软件应用 |
2.3 BIM技术在方案设计中的正向设计 |
2.3.1 BIM在方案阶段应用研究 |
2.3.2 BIM在方案阶段正向设计的困局 |
2.4 本章小结 |
3 轨道交通高架车站设计 |
3.1 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类型研究 |
3.1.1 城市轨道高架车站设计特点 |
3.1.2 城市轨道高架车站设计选址 |
3.1.3 城市轨道高架车站设计选型 |
3.2 高架车站平面设计 |
3.2.1 高架车站总平面布置 |
3.2.2 高架车站空间功能布局 |
3.2.3 车站建筑平面布置 |
3.2.4 高架车站设计的困难与挑战 |
3.3 高架侧式车站典型平面解析 |
3.3.1 西安地铁三号线桃花潭站 |
3.3.2 西安地铁三号线香湖湾站 |
3.4 高架车站与BIM设计 |
3.4.1 BIM技术 |
3.4.2 设计阶段 |
3.4.3 建设运营阶段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方案设计工作流 |
4.1 传统建筑方案设计工作流 |
4.1.1 传统设计工作流程 |
4.1.2 传统设计工作流程优势 |
4.1.3 传统设计工作流程局限性 |
4.2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方案设计框架 |
4.2.1 基于BIM技术的设计框架现状 |
4.2.2 基于BIM技术的设计思维转变 |
4.2.3 基于BIM技术的设计框架转变 |
4.3 基于BIM设计框架的生成式设计 |
4.3.1 生成式设计应用概念 |
4.3.2 生成式设计应用基础 |
4.3.3 生成式设计应用平台 |
4.3.4 生成式设计应用优势 |
4.4 基于BIM技术下的生成式设计工作流 |
4.4.1 生成式设计工作框架 |
4.4.2 生成式设计体量设置 |
4.4.3 生成式设计平面设计 |
4.4.4 生成式设计形态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BIM技术在车站建筑方案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定位 |
5.1.2 项目规模 |
5.1.3 项目意义 |
5.2 基于BIM技术的体量设计 |
5.2.1 前置条件 |
5.2.2 体量生成 |
5.2.3 体量细化 |
5.3 基于BIM技术的平面布置 |
5.3.1 前置条件 |
5.3.2 平面生成 |
5.3.3 平面细化 |
5.4 基于BIM技术的形态设计 |
5.4.1 前置条件 |
5.4.2 形态生成 |
5.4.3 形态细化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讨论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7)地形的简化对复杂电磁环境预测精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射线追踪技术的电磁仿真 |
1.2.2 地形的化简算法 |
1.3 本文主要创新点 |
1.4 本文章节结构 |
第二章 传播预测模型及射线追踪算法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
2.2.1 自由空间传播 |
2.2.2 双路径模型 |
2.2.3 十射线模型 |
2.3 射线追踪算法的关键技术 |
2.3.1 正向追踪算法 |
2.3.2 反向追踪算法 |
2.3.3 正向和反向算法的结合 |
2.3.4 射线与三角面的判交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数字高程地图的室外建模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数字高程模型 |
3.2.1 不规则网格模型 |
3.2.2 规则网格模型 |
3.3 地形建模技术 |
3.3.1 地形的不规则三角网格模型建模技术 |
3.3.2 地形的规则三角网格模型建模技术 |
3.4 基本坐标系的建立与坐标转换 |
3.4.1 地心地固直角坐标系 |
3.4.2 大地坐标系 |
3.4.3 大地坐标系到地心地固直角坐标系的转换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见性算法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常见的可见性算法介绍 |
4.2.1 深度缓存算法 |
4.3 基于空间中三角面与平面关系的可见性算法 |
4.3.1 计算起始点和分界线的定义 |
4.3.2 点的集合的定义 |
4.3.3 计算可见面的面积 |
4.3.4 计算可见面集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形的简化与地形简化对复杂电磁环境预测精度影响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地形的简化 |
5.2.1 道格拉斯—普克算法 |
5.2.2 地形化简阈值的选择 |
5.2.3 规则地形简化 |
5.3 地形的简化对复杂电磁环境预测影响的研究 |
5.4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4.1 规则地形简化对电波仿真加速研究与分析 |
5.4.2 地形简化对复杂电磁环境影响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IFC与WebGL的BIM模型数据可视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BIM及其可视化相关研究 |
1.2.2 模型转换压缩相关研究 |
1.2.3 场景优化管理相关研究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2 相关理论技术 |
2.1 BIM技术概要 |
2.2 IFC数据结构相关理论与技术 |
2.2.1 IFC标准概要 |
2.2.2 IFC实体对象描述 |
2.2.3 IFC实体几何描述 |
2.2.4 IFC实体关系描述 |
2.2.5 IFC实体属性描述 |
2.3 Web GL图形渲染相关理论与技术 |
2.3.1 WebGL图形渲染管线 |
2.3.2 WebGL图形空间变换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IFC的模型数据压缩方法研究 |
3.1 模型数据解析提取 |
3.1.1 模型数据解析 |
3.1.2 模型数据提取 |
3.2 模型数据压缩简化 |
3.2.1 几何模型重构 |
3.2.2 冗余顶点剔除 |
3.2.3 同类构件复用 |
3.3 模型数据转换映射 |
3.3.1 模型转换格式 |
3.3.2 模型转换框架 |
3.3.3 数据映射机制 |
3.4 实验及结果分析 |
3.4.1 实验准备 |
3.4.2 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WebGL的渲染场景管理方法研究 |
4.1 场景构件分层管理 |
4.1.1 空间数据结构 |
4.1.2 层次结构创建 |
4.2 场景构件检测剔除 |
4.2.1 构件裁剪算法 |
4.2.2 构件碰撞检测 |
4.2.3 构件视锥剔除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9)基于多层Voronoi图索引的城市地质环境空间数据高效查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选题意义 |
1.1.3 选题目的 |
1.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城市地质环境空间数据的特点与管理技术 |
2.2 空间索引技术 |
2.3 空间查询技术 |
2.4 分布式空间数据库 |
2.5 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三章 支持高效空间近邻查询的多层Voronoi图索引 |
3.1 问题概述 |
3.2 相关研究 |
3.2.1 kd-tree索引 |
3.2.2 R-tree索引 |
3.2.3 VoR-tree索引 |
3.2.4 Best-First Search算法 |
3.2.5 VR-kNN算法 |
3.3 提出的方法 |
3.3.1 Voronoi图与Delaunay三角网 |
3.3.2 MVD索引及其构建方法 |
3.3.3 基于MVD的最近邻查询方法 |
3.3.4 MVD的动态更新维护方法 |
3.3.5 算法流程 |
3.4 实验分析 |
3.4.1 实验环境与相关设定 |
3.4.2 通用实验结果分析 |
3.4.3 项目专题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圆锥曲线判别法的空间反向近邻查询方法 |
4.1 问题概述 |
4.2 相关研究 |
4.2.1 Six-region算法 |
4.2.2 TPL算法 |
4.2.3 SLICE算法 |
4.2.4 VR-RkNN算法 |
4.3 提出的方法 |
4.3.1 圆锥曲线判别法 |
4.3.2 基于Voronoi图的候选集生成方法 |
4.3.3 算法流程 |
4.3.4 单色RkNN查询的实现 |
4.4 实验分析 |
4.4.1 实验环境与相关设定 |
4.4.2 通用实验结果分析 |
4.4.3 项目专题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边界点识别的空间区域查询方法 |
5.1 问题概述 |
5.2 相关研究 |
5.2.1 Multi-step算法 |
5.2.2 Oracle Spatial PIP算法 |
5.3 提出的方法 |
5.3.1 空间数据点的分类 |
5.3.2 对内边界点的检索 |
5.3.3 对绝对内部点的检索 |
5.3.4 算法流程 |
5.4 实验分析 |
5.4.1 实验环境与相关设定 |
5.4.2 通用实验结果分析 |
5.4.3 项目专题实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城市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引擎的建设与应用实践 |
6.1 原始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
6.2 空间数据服务引擎总体架构 |
6.3 系统模型与实现 |
6.3.1 数据服务接口层 |
6.3.2 数据模型及业务逻辑层 |
6.3.3 数据持久化层 |
6.4 系统应用与实践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格网模型的海洋渔业船位数据索引和渔区编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格网模型的发展状况 |
1.2.2 基于格网模型的空间划分和编码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格网化编码的研究进展 |
2.1 海洋渔业中船位数据的空间信息特征及空间大数据处理方法 |
2.1.1 海洋渔业中船位数据的空间信息特征 |
2.1.2 空间大数据处理 |
2.2 基于格网模型的空间编码方法 |
2.2.1 空间划分原理 |
2.2.2 实现的技术方法 |
2.2.3 空间编码算法的优缺点 |
第三章 基于格网模型的邻域查询的海上船舶救援搜索方法 |
3.1 海洋渔业船舶救援状况 |
3.2 基于格网化的海上船舶救援方法 |
3.2.1 船舶数据的格网化编码 |
3.2.2 船位格网化编码的存储与获取失事船只的位置信息 |
3.2.3 失事船只的邻域救援船舶搜索 |
3.2.4 最邻近救援船只的查找 |
3.3 时间效率及内存占用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格网层叠框架的中国海域格网编码 |
4.1 背景介绍 |
4.2 编码方法 |
4.3 不同格网分辨率的划分 |
4.3.1 划分范围及原则 |
4.3.2 划分及编码结果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论文、专利、软着) |
论文 |
专利 |
软着 |
四、确定两个任意简单多边形空间关系的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类蒙古包空间形态之木结构体系适宜性研究[D]. 卢亚娟.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
- [2]基于BIM模型的三维房屋产权模型自动构建方法研究[D]. 王安东.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设计约束信息的公路纵断面设计过程模型[D]. 王振锋. 长安大学, 2021
- [4]多尺度路网矢量数据匹配方法研究[D]. 闻俏. 山东理工大学, 2021
- [5]“分形视距”纹理压缩与彩色多边形纹理集成的三维模型可视化方法[D]. 包馨.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6]基于BIM技术下的轨道交通建筑(高架车站)设计应用探究 ——以西安市五号线交大创新港站为例[D]. 常方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地形的简化对复杂电磁环境预测精度影响的研究[D]. 张震.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8]基于IFC与WebGL的BIM模型数据可视化方法研究[D]. 陈蔚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9]基于多层Voronoi图索引的城市地质环境空间数据高效查询技术研究[D]. 李旸.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10]基于格网模型的海洋渔业船位数据索引和渔区编码技术研究[D]. 隋芯.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