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括约肌痉挛与肛肠手术之间因果关系纠纷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江浩[1](2021)在《清利益气散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混合痔是一种良性肛肠疾病,发病率颇高,手术是其临床常用疗法,而尿潴留则是其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本研究对清利益气散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患者进行疗效观察,以期寻求一种临床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创造社会效益,同时对清利益气散的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本研究将自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收入的湿热下注型混合痔行外痔剥离内痔注射结扎术的患者纳为观察对象,根据不平衡指数最小分配原则,按照患者术后诊断尿潴留的先后顺序,随机将66例入组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为确保试验的均衡性,观察的对象均采用相同的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及围手术期管理方案。确诊尿潴留且经心理诱导和环境诱导治疗无效后,治疗组口服清利益气散半剂(均用温水50ml冲服),1小时后再次服用半剂,自服药后开始观察患者症状,如果2小时后症状不能缓解或加重,则判定为无效并导尿;如果症状缓解则第2~10日继续服用,日1剂,早晚分服,总疗程10天。对照组口服癃闭舒胶囊0.9g(均用温水50ml送服),1小时后再次服0.9g,自服药后开始观察患者症状,如果2小时后症状不能缓解或加重,则判定为无效并导尿;如果症状缓解则第2~10日继续服用,每次0.9g,早晚各1次,总疗程10天。观察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内痔程度、痔核数量、手术时间);术后首次排尿时间、术后首次排尿量;治疗后首次排尿时间、治疗后首次排尿量;治疗前、治疗第3天及治疗第10天患者排尿情况评分及疗效判定;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首次排尿时间及首次排尿量方面比较显示(P=0.430,P=0.55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在治疗后首次排尿时间上比较,差异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首次排尿量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第3天排尿情况各因素评分比较:排尿状况评分比较,Z=-1.6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0.05);小腹症状评分比较,Z=-1.0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0>0.05);排尿时间评分比较,Z=-2.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5);膀胱叩诊评分比较,Z=-1.7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8>0.05)。两组患者在治疗第10天排尿情况各因素评分比较:排尿状况评分比较,Z=-2.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5);小腹症状评分比较,Z=-2.653,差异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1);排尿时间评分比较,Z=-2.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5);膀胱叩诊评分比较,Z=-2.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5)。两组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和治疗第10天排尿情况总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总评分比较Z=-0.1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0>0.05),治疗前具有可比性;两组第3天总评分比较Z=-2.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第10天总评分比较Z=-2.859,差异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方面显示:两组治疗3天近期疗效对比:治疗组治愈7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治愈率21.21%;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5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治愈率9.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5)。两组治疗10天远期疗效对比:治疗组治愈18例,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4例,治愈率54.54%;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8例,治愈率30.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5)。结论:清利益气散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外痔剥离内痔注射结扎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优于癃闭舒胶囊,能有效缩短术后尿潴留患者的排尿时间,增加术后尿潴留患者的排尿量,能明显改善术后尿潴留患者的排尿情况。清利益气散具有益气养血、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之功效,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贺燕[2](2021)在《八宝痔疮膏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缘水肿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八宝痔疮膏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缘水肿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使用本药治疗痔术后水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诊断为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并在腰麻下接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且术后出现肛缘水肿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八宝痔疮膏治疗,对照组采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两组均观察10天,比较治疗第3、5、7、10天两组患者肛缘水肿、肛门疼痛等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水肿消退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的差异,评价八宝痔疮膏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缘水肿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4例患者,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剔除1例,完成研究的病例共78例,其中治疗组39例,对照组39例,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内痔分度、水肿个数、手术切口数量、肛缘水肿和肛门疼痛进行可行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结果如下所示:(1)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总体情况:治疗组痊愈16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2%;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9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9.4%,两组总体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体征情况:在肛缘水肿体积减小方面,治疗第3天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7、10天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肛缘水肿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在水肿消退时间方面,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水肿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情况:在肛门疼痛方面,治疗第3天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7、10天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肛门疼痛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1.八宝痔疮膏可有效治疗混合痔(湿热下注型)外剥内扎术后肛缘水肿及减轻术后肛门疼痛,临床疗效优于马应龙麝香痔疮膏。2.八宝痔疮膏可有效缩短水肿消退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3.八宝痔疮膏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及肛周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王海伦[3](2021)在《腹结穴单穴注射配合逆式呼吸训练治疗老年人功能性便秘(气虚证)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腹结穴单穴注射配合逆式呼吸训练治疗老年人功能性便秘(气虚证)的近远期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01月至2021年01月期间,从漳州市中医院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聚乙二醇4000散”治疗2周,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腹结穴穴位注射和逆式呼吸训练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周自主排便次数、中医症候积分、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治疗结束1个月后周自主排便次数及复发率情况,评价其有效性、远期疗效。运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结果:1.基线资料: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周自主排便次数、中医症候积分、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周自主排便次数:治疗2周后两组周自主排便次数均值皆超过3次,且试验组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两组周自主排便次数均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多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1)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治疗2周后两组各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排便无力、腹中隐隐作痛、喜按喜揉、乏力懒言、食欲不振这5项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舌象、脉象这2项积分,治疗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评分: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PAC-QOL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总体疗效:治疗2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7%,试验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6.远期疗效:治疗结束1月后回访,试验组复发率3.57%,对照组复发率27.27%,两组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结论:腹结穴单穴注射配合逆式呼吸治疗老年人功能性便秘(气虚证)的近远期疗效佳,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优于单纯口服聚乙二醇4000散,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推广。
胡启炳[4](2021)在《痔疮消炎软膏纱条对肛裂内括约肌松解术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痔疮消炎软膏纱条在肛裂行内括约肌松解术术后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术后并发症治疗以及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从而验证痔疮消炎软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患者80例,入院后手术均采取肛裂内括约肌松解术治疗,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80例患者分为治疗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术后第2d坐浴消毒后开始使用痔疮消炎软膏纱条换药,对照组在术后第2d坐浴消毒后开始使用肛泰软膏纱条换药,每天一次。以量化评分的形式分别记录两组肛裂手术病人在换药前、以及术后第3d、7d、14d肛门疼痛、肛缘水肿、创面出血、渗出并发症以及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比较术后上述时间点两组创面大小改变;出院后嘱咐患者每日返院换药,评价术后第14d两组总体疗效并随访记录创面愈合平均时间。上述评分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此次临床研究共有77例患者最终纳入观察,其中治疗组38例,对照组3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肛裂分期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分析后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首次换药前两组各项观察指标及创面大小经比较后,无明显差异(P>0.05)。痔疮消炎软膏纱条换药对比肛泰软膏纱条换药治疗结果如下:1.肛门疼痛比较:两组间肛门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10.983,P组间=0.001),且术后第3d、7d、14d,治疗组肛门疼痛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3、7、14=0.000);组内比较,两组肛门疼痛评分均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14.400,P时间=0.000)。2.肛缘水肿比较:两组间肛缘水肿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5.800,P组间=0.018),其中术后第3d治疗组与对照组肛缘水肿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3=0.200),术后第7d、第14d治疗组肛缘水肿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7=0.040,P14=0.000);组内比较,两组肛缘水肿评分均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44.815,P时间=0.000)。3.创面出血比较:两组间创面出血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15.857,P组间=0.000),其中术后第3d、7d、14d,治疗组创面出血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3、7=0.000,P14=0.045);组内比较,两组创面出血评分均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80.548,P时间=0.000)。4.创面渗出比较:两组间创面渗出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7.76,P组间=0.007),其中术后第3d、7d、14d,治疗组创面渗出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3=0.039,P7=0.000,P14=0.045);组内比较,两组创面渗出评分均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71.503,P时间=0.000)。5.肉芽组织生长比较:两组间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12.298,P组间=0.001),其中术后第3d,治疗组与对照组肉芽组织生长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3=0.130),术后第7d、第14d,治疗组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7=0.000,P14=0.049);组内比较,两组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均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00.971,P时间=0.000)。6.创面大小比较:两组间创面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1.001,P组间=0.320),其中术后第3d治疗组与对照组创面大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3=0.607),术后第7d、第14d治疗组与同期对照组创面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7=0.033,P14=0.002);组内比较,两组创面面积均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而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880.869,P时间=0.000)。7.创面愈合平均时间比较:治疗组创面愈合平均时间为16.36±1.85d,对照组创面愈合平均时间为18.10±2.13d,两组经比较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总体疗效比较:术后第14d两组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17%。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痔疮消炎软膏纱条应用于肛裂内括约肌松解术术后换药上,能有效减轻术后肛门疼痛、肛缘水肿、创面出血及渗出等并发症,同时能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临床治愈率,证实其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李宇栋[5](2021)在《北京市混合痔患者慢性前列腺炎患病情况及化痔栓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混合痔是目前临床上发病率最高的肛肠疾病,占全部肛肠疾病的98%。肛管、直肠和前列腺在解剖位置、微循环、生理病理之间相互影响且有密切联系,在临床上许多混合痔患者合并有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感、尿道灼热、射精疼痛、下腹坠胀疼痛等慢性前列腺炎的表现,并且可能具有随着混合痔病程延长、病情加重,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也随之加重的趋势,同时,很多混合痔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的心理问题。北京市混合痔患者慢性前列腺炎患病情况调查目的:明确慢性前列腺炎在各期混合痔患者中的发病率,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与混合痔有无关联,分别探讨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混合痔患者中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规律,对混合痔和慢性前列腺炎的一些诱因进行研究,明确混合痔、慢性前列腺炎同患人群的焦虑、抑郁情况,最后明确混合痔合并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医证型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为肛肠科、男科医生的临床决策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以经过方法学专家论证的问卷形式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医生需要填写5个客观问题,患者需要填写4部分问卷。结果:1217例混合痔患者中,诊断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571例,整体患病率46.92%。(1)患者基本信息:根据年龄分布、户籍及医保情况、常住行政区划、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身高、体重及BMI、吸烟及饮酒情况、混合痔诱因、慢性前列腺炎危险因素、劳动或体育锻炼情况、对治疗混合痔是否有信心及焦虑抑郁评分相关情况进行是否患有前列腺炎的患者例数和比例的数据统计结果;(2)基于NIH-CPSI评分的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情况:根据1217例混合痔患者NIH-CPSI评分情况、混合痔分期的NIH-CPSI评分情况进行是否患有前列腺炎的患者例数和比例的数据统计结果;(3)根据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调查结果分别进行是否患有前列腺炎的患者例数和比例的数据统计结果;(4)医生填写部分的结果:根据北京市混合痔患者的症状分布、首次就诊的混合痔分期、前列腺质地、混合痔合并与不合并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中医证素分析、混合痔病程长短与慢性前列腺炎患病及严重程度的关系进行分类数据统计的结果。结论:(1)混合痔和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户籍及医保因素、长期居住的北京行政区划、不同民族对混合痔患者的慢性前列腺炎患病没有影响。(2)离异人群比已婚人群和未婚人群更容易罹患慢性前列腺炎。混合痔患者学历越高,则慢性前列腺炎的患病率越高。公务员群体和商务人员更容易罹患慢性前列腺炎,而第三产业服务人员则更不容易罹患慢性前列腺炎。超重、吸烟、饮酒会导致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生,且烟龄越长或饮酒频率越高,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率则越高。混合痔最可能诱因的前四位分别是:便秘或排便时间长、久坐久立、喝水及吃蔬菜水果少、精神压力大及工作紧张;慢性前列腺炎危险因素前四位分别是:无节制性生活、频繁手淫、常穿紧身裤和长时间憋尿,焦虑的心理状态排在第五位。很少、从不劳动或体育锻炼是慢性前列腺炎的诱因,患者对治疗混合痔是否有信心,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患病没有影响,但对治疗混合痔有信心的患者其焦虑和抑郁的情况明显好于没有信心的患者。(3)即使在混合痔患者中慢性前列腺炎的患病率较高,但轻、中度患者占绝大多数,严重的患者并不多。随着混合痔分期的增加,患者慢性前列腺炎症状会逐渐加重。(4)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抑郁的心理状态是慢性前列腺炎患病的重要诱因,而且,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越重,患者的焦虑障碍和抑郁程度就越重;同时,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倾向越高,其患慢性前列腺炎的可能就越大。(5)痔核脱出的混合痔患者更不容易罹患慢性前列腺炎,而肛门瘙痒、流分泌物、排便不净感、大便疼痛和其他症状的混合痔患者更容易患慢性前列腺炎。(6)混合痔分期越高,则患慢性前列腺炎的几率越大,Ⅳ期内痔是慢性前列腺炎发生的诱因。(7)前列腺质地正常和饱满的患者,其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最轻,患病率也最低。前列腺质地变平、硬度增大、体积减小、结节、压痛是慢性前列腺炎发生的高危因素,这些患者慢性前列腺炎症状也较重。(8)未患慢性前列腺炎的混合痔患者中其主要病位证素是脾、肾,气滞和血瘀是其主要实性证素,气虚和阴虚是其主要虚性证素;患慢性前列腺炎的混合痔患者中主要的病位证素是肾、肝,气滞和湿热是其主要实性证素,阳虚和阴虚是其主要虚性证素。(9)混合痔病程的延长是患慢性前列腺炎的危险因素。(10)两种甚至更多的盆底疾病兼夹出现,其病机主要集中在气滞血瘀和湿热毒郁两个方面,不通则痛的“瘀”和湿热蕴结酿生的“毒”是其局部病机、实性病机的终点,故此我们提出“盆底瘀毒”学说,在中医药辨治这类疾病上发挥特色优势。化痔栓治疗湿热下注型Ⅱ期内痔合并慢性前列腺炎68例疗效观察目的:通过外用药物治疗内痔,观察内痔改善对合并的慢性前列腺炎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12月25日-2020年12月15日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肛肠科门诊就诊的湿热下注型Ⅱ期内痔合并慢性前列腺炎患者68例,总结其流行病学特点,应用化痔栓治疗1、2、4周后分别评价该人群的内痔疗效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在治疗前和4周治疗完成后分别评价EPS化验结果评分,并比较前列腺液中WBC及卵磷脂小体计数结果。结果:化痔栓使用1周后,患者便血量减少、便血频率降低,内痔症状改善,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时慢性前列腺炎重度症状患者明显减少,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化痔栓使用2周后,便血量和频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此时慢性前列腺炎中度、重度症状患者比率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化痔栓使用4周后,内痔的总有效率为94.1%,慢性前列腺炎中度症状患者仅占14.7%,无重度症状患者。治疗前后的EPS化验结果评分、前列腺液中WBC及卵磷脂小体计数均明显好转,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内痔及合并慢性前列腺炎二者呈平行好转。结论:化痔栓在改善内痔症状同时能减轻其合并的慢性前列腺炎严重程度,说明慢性前列腺炎的严重程度与内痔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相关性,存在内在联系。这为临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提供了新的、更广阔的思路。
李志雄[6](2021)在《加味止痛如神汤合复方宁唑栓治疗湿热下注型肛窦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加味止痛如神汤内服联合复方宁唑栓(院内制剂)塞肛治疗湿热下注型肛窦炎的临床观察和研究,探讨本方法对湿热下注型肛窦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湿热下注型肛窦炎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于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昆明市中医医院)就诊的72例湿热下注型肛窦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予复方宁唑栓(院内制剂)早晚各1粒塞肛;试验组在复方宁唑栓塞肛的基础上加服“加味止痛如神汤”汤剂(1次/袋,每日3次,早中晚饭后温服),治疗时间以2周为一个疗程。通过问诊患者的症状,行肛门指诊、镜检及三维肛管直肠腔内超声(腔内超声)检查,使用量化积分方法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三维肛管直肠腔内超声结果的变化情况,并且在停药1月后随访记录患者病情变化。观察治疗前后的上述指标变化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入组基线分析:在治疗过程与疗后回访中共脱落和剔除7例,最终剩余有效病例为65例,其中试验组有33例,对照组有32例,治疗前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症状、体征、影像学等情况进行比较,经统计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2)症状、体征总疗效对比: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为68.75%,经秩和检验,试验组疗效更佳(P<0.05)。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肛门疼痛、肛门坠胀、肛门瘙痒、排便不尽感)及体征(肛窦压痛、肛隐窝充血水肿)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方面优于对照组。(3)影像学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再行腔内超声检查,数据统计显示试验组影像学疗效总有效率为81.82%,对照组为56.25%。统计学显示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4)复发情况与不良反应比较:停药1月后随访观察两组复发情况,经过统计学检验,对照组更易复发(P<0.0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1)加味止痛如神汤合复方宁唑栓治疗湿热下注型肛窦炎疗效确切,能够有效缓解肛门症状、改善肛门体征以及缩减腔内超声下低密度回声区面积和个数;(2)加味止痛如神汤合复方宁唑栓治疗湿热下注型肛窦炎复发率较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何翠翠[7](2021)在《不同麻醉方式对痔上黏膜环切术日间手术康复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三种不同的麻醉方式在痔上黏膜环切(PPH)术日间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以探讨最优的麻醉方法,从而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择期行PPH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腰硬联合麻醉组(A组)、肌松药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肛周阻滞组(B组)、无肌松药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肛周阻滞组(C组),每组20例。A组:于穿刺部位L3~4或L2~3行腰硬联合穿刺,并给予蛛网膜下腔注射0.5%罗哌卡因2.5ml,留置硬膜外导管,视术中情况硬膜外追加0.5%罗哌卡因。B组:麻醉诱导采用舒芬太尼、丙泊酚、顺式阿曲库铵,以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术中不再追加舒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调整药物输注量。术毕以0.5%罗哌卡因15ml行肛周局部浸润行术后镇痛。C组:麻醉诱导采用舒芬太尼、丙泊酚,以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调整药物输注量。术毕以0.5%罗哌卡因15ml肛周局部浸润行术后镇痛。记录(1)一般情况: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BMI;(2)麻醉效果:记录每组患者术前(T0)、麻醉完成时(T1)、手术开始时(T2)、吻合器吻合时(T3)、手术结束时(T4)的SBP、DBP、HR、SpO2,牵拉反应、手术时间、拔出喉罩时间;(3)术中肛周松弛情况;(4)麻醉期间丙泊酚、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使用总剂量;(5)疼痛评分: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手术结束后2、6、12和24 h进行疼痛评分,回病房后使用镇痛药情况;(6)记录患者术后尿潴留、寒战等不良反应;(7)记录患者术后当晚睡眠质量;(8)记录患者住院时间。结果(1)各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麻醉效果:B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A组和C组。术前(T0)各组间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至T4时间段,三组生命体征变化趋势大体相同,但三组在TI至T3时间段的SBP、DPB、HR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T3时间点,A组出现4例牵拉反应,均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患者诉轻微下腹部不适感。(3)B组手术时间,最短A组次之,C组最长,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B组患者拔出喉罩时间明显比C组快,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5)B组术中肛周松弛满意例数最多,A组次之,C组最少,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均比C组用量大,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舒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A组术后6、12、24h的疼痛程度明显强于B组和C组,A组与B组或A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A组术后镇痛药使用率最高,C组次之,B组术后未使用镇痛药,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B组术后未见不良反应现象,A组的尿潴留发生率为40%,C组为10%,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寒战发生率为15%,C组寒战发生率为20%,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牵拉反应达20%,B和C组未出现,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B组患者术后当晚睡眠质量达“优良”者多于A组(15%)和C组(14%),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A组患者住院时间最长,B组患者均能在24小时内出院,三组患者住院时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有肌松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肛周阻滞更适合PPH日间手术,麻醉效果优,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下降,患者术后康复快,更符合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值得推广。
孙春元[8](2021)在《康复新液对马蹄形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炎性因子及Th1/Th2细胞免疫平衡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使用康复新液冲洗及蘸有康复新液的无菌纱条填塞治疗低位后马蹄形肛周脓肿患者术后创面,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创面的愈合质量及检测相关炎性细胞因子水平、Th1/Th2平衡指数等指标,从而对康复新液在促进后马蹄形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机制做进一步探讨。方法:纳入60例2019年11月至2021年01月住院于安徽省中医院肛肠科的后马蹄形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及康复新液组30例,两组患者于术后1d开始换药,换药前两组患者均用痔瘘洗剂坐浴熏洗10min,每天2次换药直至创面完全愈合,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创面后用凡士林纱条引流,康复新液组使用康复新液彻底冲洗后用蘸有康复新液的无菌纱条引流,对比术后1月的治疗有效率,术后3d、7d、14d、21d创面愈合质量评分,术前1d、术后1d、术后7d时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Th1/Th2平衡指数。结果:(1)术后1月,康复新液组总有效率(93.33%)比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显着升高(P<0.05)。(2)组间比较结果提示,术后7d、14d及21d,康复新液组患者创面愈合质量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3d与对照组比,康复新液组患者创面愈合质量评分无显着差异(P均>0.05)。(3)对创面VAS评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提示,术后3d、7d、14d及21d,对照组患者创面VAS评分在依次显着降低,组内差异均有意义(P均<0.05)。术后3d、7d、14d,康复新液组患者创面VAS评分依次显着降低(P均<0.05),术后21d与术后14d相比,康复新液组患者创面VAS评分差异并不显着(P>0.05)。(4)对分泌物评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提示,术后7d与术后3d相比及术后21d与术后14d相比,对照组患者分泌物评分虽有所降低但差异均并不显着(P>0.05);术后14d、21d分别与术后3d、7d相比,对照组患者分泌物评分均显着降低(P均<0.05)。术后3d、7d、14d,康复新液组患者创面分泌物评分依次显着降低(P均<0.05);术后21d与术后14d相比,康复新液组患者创面分泌物评分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5)对肉芽组织评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提示,术后7d与术后3d相比及术后21d与术后14d相比,对照组患者肉芽组织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21d分别与术后3d、7d相比,对照组患者肉芽组织评分均降低明显(P均<0.05)。术后7d与术后3d相比,康复新液组患者肉芽组织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14d与术后7d相比及术后21d与术后14d相比,康复新液组肉芽组织评分相比差异均不显着(P均>0.05),但术后14d与术后3d相比及术后21d与术后3d、7d相比,康复新液组肉芽组织评分均降低明显(P均<0.05)。(6)术前1d、术后1d及术后7d,两组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IL-12)水平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抗炎性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术后1d与术前1d,两组患者促炎、抗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术后1d与术前1d相比,两组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组内相比升高明显(P均<0.05),两组患者抗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组内相比均明显降低(P均<0.05);术后7d与术前1d和术后1d相比,两组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组内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康复新液组降低更为显着(P均<0.05),两组患者抗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组内相比升高明显(P均<0.05),且康复新液组升高更为显着(P均<0.05)。(7)术前1d、术后1d及术后7d,两组患者Th1/Th2平衡指数(IL-4/IFN-γ)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术后1d与术前1d,两组患者Th1/Th2平衡指数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术后1d与术前1d相比,两组患者Th1/Th2平衡指数组内相比均明显降低(P均<0.05);术后7d与术前1d和术后1d相比,两组患者Th1/Th2平衡指数组内相比升高明显(P均<0.05);且康复新液组升高更显着(P均<0.05)。结论:在促进后马蹄形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治疗中,使用康复新液冲洗联合纱条填塞创口的治疗方法提高了治疗的总有效率,缓解了创面的疼痛程度、减少了分泌物的产生及促进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的生成,而且又调节术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以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同时又通过维持机体Th1/Th2细胞免疫平衡以利于机体免疫应答趋于稳态,在治疗后马蹄形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过程中疗效显着。
张翠红[9](2020)在《端扫式凸阵腔内探头经阴道或会阴超声定位女性肛瘘内口》文中认为目的本项研究主要探讨应用端扫式凸阵腔内探头经阴道或会阴部超声检查定位女性肛瘘内口的诊断价值。应用端扫式凸阵腔内探头检查定位肛瘘内口,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做比较。显示肛瘘内口的位置以及瘘管与括约肌之间的关系,分析获得的超声图像的特征,并探讨两种探头检查肛瘘内口与手术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两种不同探头作比较,显示端扫式凸起腔内探头在术前定位肛瘘内口中的价值,为临床医生在诊断治疗肛瘘疾病中提供又一有效影像学检查方法,并在以后的工作中推广普及此项检查方法。方法本项研究观察2016年1月-2020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39例女性肛瘘患者,术前通过端扫式凸阵腔内探头对患者进行检查,(已婚女性经阴道超声检查,未婚女性经会阴超声检查)。按照截石位12点时钟方法记录肛瘘内口的位置及大小,显示瘘管的数量及走形。手术病理结果做为参照标准,分析此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及一致性检验结果。应用端扫式凸阵腔内探头的超声波频率为3~10MHz。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1)经过临床诊断的女性肛瘘患者;(2)肛门形态与功能正常的患者;(3)无明显呼吸疾病、血液疾病以及循环系统疾病,且肝肾功能满足治疗标准的患者;(4)患者需要并允许采用超声进行检查和诊断;(5)拟在本院接受手术的肛瘘患者;超声诊断肛瘘的标准:(1)肛管直肠黏膜的位置存在低回声的裂口。(2)肛门内括约肌的环状肌部分缺损;(3)强回声的肛门外括约肌回声中断,肌层受损,显示为低回声图像。符合上述标准中的一项即可诊断为肛瘘内口。结果患者均能接受检查,肛管可以分为三段,超声检查过程中肛门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采用横断面图像将肛门外括约肌与耻骨直肠肌的形状进行区分,可以显示高回声的耻骨肌是U形,而内括约肌呈环形,低回声的是上段,女性肛管内外括约肌处于闭合高回声和低回声为中段,女性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高回声为下段。而女性肛管纵切面将肛管划分为不同结构:高回声黏膜层、低回声内括约肌以及高回声外括约肌,将肛管直肠角清晰的呈现出来,采用动态超声可以对患者直肠壶腹部气液流动情况进行实时观察。39例患者均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肛周脓肿,其中36例患者可以观察到流动的液性回声,为较明显的肛周脓肿形成;39例患者手术共发现肛瘘内口 51个,瘘管58条。应用端扫式凸阵腔内探头术前共诊断肛瘘内口 46个,瘘管52个。超声术前共检测出46个肛瘘内口,其中28个内口位于5~6点钟方向,7个内口位于1~2点钟方向,6个内口位于10~11点钟方向,3个内口位于7~8点钟方向,2个位于4~5点钟方向;46个内口中,肛门外括约肌回声中断范围:1.8~7.6mmm,平均(3.8±1.2)mm。端扫式凸阵腔内探头诊断肛瘘内口与手术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521),漏诊5个肛瘘内口,误诊3个肛瘘内口。端扫式凸阵腔内探头诊断肛瘘瘘管与手术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449),诊断肛瘘内口的灵敏度90.2%、特异度66.7%,诊断肛瘘瘘管的灵敏度89.6%、特异度62.5%。因此端扫式凸阵腔内探头诊断女性肛瘘内口、瘘管数量与手术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均较好。结论端扫式凸阵腔内探头诊断女性肛瘘内口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经阴道或会阴部端扫式凸阵腔内探头术前定位女性肛瘘内口的价值:①术前定位肛瘘内口与手术符合率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②探头并非直接放置于病变处,特别是对于那些不能耐受经肛管内检查的急性期炎症患者,患者接受程度高,更加利于诊断。③端扫式腔内探头具有很高的普及性,而且经济、便捷。综上所述,端扫式凸阵腔内探头经阴道或会阴超声术前诊断定位女性肛瘘内口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丁旭枫,李鹏,李小嘉,金文琪,郭修田[10](2020)在《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临床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从西医治疗、中医治疗与心理治疗三个方面对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临床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西医治疗以生物反馈治疗为主,除此以外尚有电刺激疗法、药物疗法、手术疗法等。中医治疗包括针灸、中药和熏洗灌肠疗法等,具有疗效确切、痛苦小、简便易行、患者依从性较高的优点,但尚缺乏大样本的临床对照研究。而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亦对本病存在不良影响,应配合适当的心理干预措施。参考文献42篇。
二、括约肌痉挛与肛肠手术之间因果关系纠纷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括约肌痉挛与肛肠手术之间因果关系纠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清利益气散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引言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2.1 痔的诊断标准 |
2.2 尿潴留的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术前准备 |
3.3 手术方法 |
3.4 术后处理 |
3.5 治疗方法 |
3.6 急症处理 |
3.7 观察指标 |
3.8 统计方法 |
4.结果与分析 |
4.1 病例剔除及脱落情况 |
4.2 一般资料分析 |
4.3 观察指标分析 |
4.4 疗效指标分析 |
4.5 临床疗效分析 |
5.讨论 |
5.1 现代医学对尿潴留的认识 |
5.2 尿潴留的中医研究 |
5.3 组方原则及方解 |
5.4 课题研究评价 |
6.结论 |
7.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综述混合痔术后尿潴留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B 临床观察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八宝痔疮膏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缘水肿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痔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痔概念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痔术后肛缘水肿的认识 |
1.3 中医学对痔术后肛缘水肿的治疗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混合痔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混合痔概念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混合痔手术方法的认识 |
2.3 现代医学对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的认识 |
2.4 肛缘水肿对患者的影响 |
2.5 现代医学对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的治疗进展 |
3 对中药膏剂外用的认识 |
3.1 中医学对中药膏剂外用的认识 |
3.2 现代医学对中药膏剂外用的认识 |
3.3 对中药膏剂外用现状的认识 |
4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的研究进展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4 脱落标准、剔除标准与中止标准 |
1.5 脱落病例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样本量估算 |
2.2 分组方法 |
2.3 手术操作步骤 |
2.4 治疗方法 |
2.5 统计学处理 |
3 临床观察 |
3.1 一般项目 |
3.2 疗效性观察 |
3.3 安全性观察 |
3.4 观察时间节点 |
3.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4 伦理学要求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
1.2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
1.3 两组病程分布比较 |
1.4 两组内痔分度情况比较 |
1.5 两组手术切口及治疗前水肿数量比较 |
1.6 两组治疗前肛缘水肿、肛门疼痛评分比较 |
2 治疗后结果统计 |
2.1 治疗后两组肛缘水肿评分组间比较 |
2.2 治疗后两组肛门疼痛评分组间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肛缘水肿评分组内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后肛门疼痛评分组内比较 |
2.5 治疗后两组水肿消退时间比较 |
2.6 治疗后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
2.7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
3 安全性检验 |
分析与讨论 |
1 八宝痔疮膏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缘水肿的理论依据 |
1.1 导师对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缘水肿的临床经验与见解 |
1.2 中医学对八宝痔疮膏治疗痔术后肛缘水肿的认识 |
1.3 八宝痔疮膏治疗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的现代药理研究 |
2 研究结果疗效分析 |
2.1 八宝痔疮膏改善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的疗效分析 |
2.2 八宝痔疮膏缓解混合痔术后肛门疼痛的疗效分析 |
2.3 八宝痔疮膏缩短水肿消退时间的疗效分析 |
2.4 八宝痔疮膏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的疗效分析 |
3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痔术后肛缘水肿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腹结穴单穴注射配合逆式呼吸训练治疗老年人功能性便秘(气虚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1.8 脱落、中止病例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估算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5 症候疗效标准 |
2.6 远期疗效标准 |
2.7 评定时间 |
2.8 质量控制 |
2.9 安全性指标 |
2.10 伦理学要求 |
2.11 统计学方法 |
2.12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对比 |
2.1 一般资料对比 |
2.2 便秘程度对比 |
3 临床疗效 |
3.1 SCMB治疗前后比较 |
3.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比较 |
3.3 两组PAC-QOL总评分比较 |
3.4 总体疗效及总有效率比较 |
3.5 两组治疗后1个月后远期疗效对比 |
4 安全疗效评价 |
分析与讨论 |
1 中医对便秘的认识 |
1.1 “便秘”的历史由来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2 西医对FC的研究 |
2.1 发病原因 |
2.2 发病机制 |
2.3 西医治疗 |
3 研究方法的选择 |
3.1 穴位注射的选择依据 |
3.2 维生素B_1的选择依据 |
3.3 腹结穴的选穴依据 |
3.4 逆式呼吸的选择依据 |
4 对照药物的选择 |
5 研究设计思路 |
6 研究结果及分析 |
6.1 治疗前分析 |
6.2 治疗后分析 |
6.3 随访结果分析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老年便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痔疮消炎软膏纱条对肛裂内括约肌松解术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1 中医学对肛裂的认识 |
1.1 中医古籍对肛裂的认识 |
1.2 中医学肛裂的病因病机 |
2 现代医学对肛裂的认识 |
2.1 肛裂的症状与病理表现 |
2.2 肛裂的发病机制 |
3 肛裂的治疗 |
3.1 肛裂的中医治疗 |
3.1.1 中药内治法 |
3.1.2 中药坐浴 |
3.1.3 油膏外敷 |
3.1.4 栓剂纳肛 |
3.1.5 中医其他疗法 |
3.2 肛裂的西医疗法 |
3.2.1 西医药物治疗 |
3.2.2 手术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肛裂的西医诊断标准 |
1.2.2 肛裂的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实验方案 |
2.1 实验分组 |
2.2 术前准备 |
2.3 手术方式 |
2.4 药物选择及制备 |
2.5 术后常规治疗及换药 |
2.6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
2.7 疗效评定标准 |
2.8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脱落情况 |
3.2 一般情况对比 |
3.3 换药前(术后第2 天)症状评分及创面大小对比 |
3.4 临床疗效对比 |
3.5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肛裂术后并发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西医对肛裂术后并发症及创面愈合的认识和治疗 |
3 中药软膏外敷的作用和机理 |
4 痔疮消炎软膏的组成及方药分析 |
5 痔疮消炎软膏的现代药理学分析 |
6 痔疮消炎软膏的作用机制 |
7 肛泰软膏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
8 研究结果分析 |
9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术后评分表 |
综述 肛裂术后中医药疗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北京市混合痔患者慢性前列腺炎患病情况及化痔栓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痔病及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学研究进展 |
1.1 痔病病因学研究进展 |
1.2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学研究进展 |
2 痔病及慢性前列腺炎中医病因病机探析 |
2.1 痔病中医病因病机探析 |
2.2 慢性前列腺炎中医病因病机探析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北京市混合痔患者慢性前列腺炎患病情况调查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1217例混合痔患者基本信息 |
2.2 基于NIH-CPSI评分的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情况 |
2.3 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调查结果 |
2.4 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调查结果 |
2.5 医生填写部分的结果 |
3 讨论 |
3.1 1217例混合痔患者基本信息调查讨论 |
3.2 基于NIH-CPSI的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情况 |
3.3 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调查结果 |
3.4 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调查结果 |
3.5 医生填写部分的结果 |
4 结论 |
4.1 混合痔患者基本信息和慢性前列腺炎患病的关系 |
4.2 基于NIH-CPSI的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情况 |
4.3 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调查结果 |
4.4 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调查结果 |
4.5 医生填写部分的结论 |
4.6 “盆底瘀毒”学说的提出与临床实践 |
第二章 化痔栓治疗湿热下注型Ⅱ期内痔合并慢性前列腺炎68例疗效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
1.6 治疗方法 |
1.7 观察指标 |
1.8 疗效标准 |
1.9 统计学方法 |
1.10 样本量计算 |
2 结果 |
2.1 基线资料 |
2.2 治疗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北京市混合痔患者慢性前列腺炎患病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问卷调查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临床研究患者知情同意书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加味止痛如神汤合复方宁唑栓治疗湿热下注型肛窦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及疗程 |
2.2.1 药物选择 |
2.2.2 试验组治疗方法 |
2.2.3 对照组治疗方法 |
2.2.4 疗程 |
3 临床观察项目 |
3.1 症状体征量化标准 |
3.1.1 症状量化标准 |
3.1.2 体征量化标准 |
3.2 影像学量化标准 |
3.3 安全性观察 |
3.4 复发情况 |
4 疗效评价标准 |
4.1 临床症状、体征疗效评价标准 |
4.2 影像学疗效评价标准 |
5 统计分析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
2.1 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
2.2 各项症状积分比较 |
2.2.1 肛门坠胀比较 |
2.2.2 肛门疼痛比较 |
2.2.3 肛门瘙痒比较 |
2.2.4 排便不尽感比较 |
2.3 各项体征积分比较 |
2.3.1 肛窦充血水肿比较 |
2.3.2 肛窦压痛比较 |
2.4 影像学表现积分比较 |
3 疗效评价 |
3.1 症状、体征疗效对比 |
3.2 影像学疗效对比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肛窦炎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肛窦炎的认识 |
3 肛窦炎的诊疗现状 |
3.1 肛窦炎的诊断难度 |
3.2 三维肛管直肠腔内超声的运用 |
3.3 肛窦炎的治疗难度 |
4 加味止痛如神汤选方原理 |
4.1 加味止痛如神汤中医认识及组方原理 |
4.2 加味止痛如神汤现代医学认识 |
5 复方宁唑栓选用的原因 |
5.1 复方宁唑栓成分药理研究 |
5.2 复方宁唑栓使用注意事项 |
6 中药口服联合药物纳肛 |
7 研究结果分析 |
7.1 临床症状体征疗效分析 |
7.2 影像学疗效分析 |
7.3 复发情况和安全性分析 |
8 小结 |
9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肛窦炎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不同麻醉方式对痔上黏膜环切术日间手术康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病史采集和术前检查 |
3.麻醉药品及准备 |
4.实验方法 |
5.手术方法 |
6.观察指标 |
7.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般资料比较 |
二、麻醉效果比较 |
三、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 |
四、其它不良反应方面 |
五、住院时间方面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日间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康复新液对马蹄形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炎性因子及Th1/Th2细胞免疫平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2.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1.2.2 年龄 |
1.2.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1.3 诊断标准 |
1.3.1 西医诊断标准 |
1.3.2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脱落及剔除标准 |
2 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法 |
2.3 术后处理 |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3.1 疗效评价 |
3.2 创面愈合质量(创面VAS、分泌物、肉芽组织)评分 |
3.3 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
3.4 Th1/Th2平衡指数 |
3.5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 |
4.2 两组患者创面VAS比较 |
4.3 两组患者分泌物评分比较 |
4.4 两组患者肉芽组织评分比较 |
4.5 两组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IL-12)水平比较 |
4.6 两组患者抗炎性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比较 |
4.7 两组患者Th1/Th2平衡指数比较 |
5 讨论 |
5.1 中医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 |
5.2 西医对影响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 |
5.2.1 局部微循环障碍 |
5.2.2 创面组织再生能力及重塑障碍 |
5.2.3 创面持续的感染 |
5.2.4 机体的免疫损伤 |
5.2.5 关键生长因子缺乏或分布异常 |
5.3 Th1、Th2细胞因子及免疫平衡与创面愈合的关系 |
5.4 康复新液的药理作用 |
5.4.1 促进创面修复 |
5.4.2 抗炎消肿 |
5.4.3 调节免疫 |
5.4.4 抗肿瘤 |
5.4.5 抗氧化 |
5.5 结果分析 |
5.5.1 临床疗效对比 |
5.5.2 创面愈合质量(创面VAS、分泌物、肉芽形态)评分比较 |
5.5.3 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
5.5.4 Th1/Th2 平衡指数比较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综述 中西医促进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方法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治疗 |
2 西医治疗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附录 |
(9)端扫式凸阵腔内探头经阴道或会阴超声定位女性肛瘘内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经阴道超声在女性小骨盆的临床应用进展 |
1 端扫式凸阵腔内探头在检查中的应用 |
2 超声探头与成像原理 |
3 女性小骨盆基本解剖结构 |
4 经阴道超声在诊断妇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5 经阴道超声在产科中的应用 |
6 女性盆底组织结构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肛瘘的诊断进展 |
1 肛管的解剖结构 |
2 肛瘘的临床表现及危害 |
3 肛瘘的病因及分类 |
4 肛瘘的影像学诊断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型号 |
2.3 研究方法 |
2.4 超声检查过程及图像储存、数据记录 |
2.5 肛瘘的分型 |
2.6 统计学处理 |
2.7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肛管结构的显示 |
3.2 端扫式凸阵腔内探头对肛瘘不同类型的诊断 |
3.3 端扫式凸阵腔内探头对肛瘘内口及瘘管的诊断 |
4 讨论 |
4.1 端扫式凸阵腔内探头诊断肛瘘内口的分析 |
4.2 影像学方法诊断肛瘘内口分析比较 |
4.3 端扫式凸阵腔内探头的应用及对肛瘘内口定位意义 |
结语 |
1 结论 |
2 研究的不足 |
3 创新点 |
4 展望 |
附图说明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临床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治疗 |
1.1 生物反馈治疗 |
1.2 电刺激治疗 |
1.3 药物治疗 |
1.4 手术治疗 |
2 中医治疗 |
2.1 针灸治疗 |
2.2 中药治疗 |
2.3 熏洗灌肠 |
3 心理治疗 |
4 讨论 |
四、括约肌痉挛与肛肠手术之间因果关系纠纷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清利益气散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江浩.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八宝痔疮膏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缘水肿的疗效观察[D]. 贺燕.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腹结穴单穴注射配合逆式呼吸训练治疗老年人功能性便秘(气虚证)的疗效观察[D]. 王海伦.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痔疮消炎软膏纱条对肛裂内括约肌松解术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D]. 胡启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5]北京市混合痔患者慢性前列腺炎患病情况及化痔栓治疗的研究[D]. 李宇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加味止痛如神汤合复方宁唑栓治疗湿热下注型肛窦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志雄.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7]不同麻醉方式对痔上黏膜环切术日间手术康复的影响[D]. 何翠翠. 广州医科大学, 2021
- [8]康复新液对马蹄形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炎性因子及Th1/Th2细胞免疫平衡的影响[D]. 孙春元.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端扫式凸阵腔内探头经阴道或会阴超声定位女性肛瘘内口[D]. 张翠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临床治疗进展[J]. 丁旭枫,李鹏,李小嘉,金文琪,郭修田. 山东中医杂志,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