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肾虚血瘀与妇科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范梦腾[1](2021)在《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补肾活血法在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理论的实验与临床基础。方法:1)对目前具有类雌激素活性的中药材进行总结分类,对类雌激素药物进行筛选,选取具有补肾活血作用的代表性单体药物——金雀异黄素进行实验,观察金雀异黄素对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和ER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①选用低浓度即0.01、0.1、1 μmol/LL和高浓度即10、25、50μmol/L的金雀异黄素形成梯度,作用HEEC原细胞,分别在24、48、72 h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②选取低浓度雌激素(1× 10-8mmol/L)造模,使用0.01-50μmol/L梯度浓度金雀异黄素作用于HEEC细胞,48 h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③HEEC在雌激素造模后,使用0.1 μ mol/L和50 μmol/L浓度的金雀异黄素作用于HEEC细胞,48 h后使用激光免疫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EEC细胞中ER α和ERβ的蛋白表达情况。2)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收纳肾虚血瘀型30例月经过少的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予以“补肾活血法”临床治疗3个疗程,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月经失血图和中医证候积分表品测结果,以评价在治疗前、后的月经量和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观察补肾活血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①金雀异黄素在0.01~50 μmol/L范围内促进HEEC细胞增殖(P<0.01),且作用48 h促细胞增殖作用最为明显(P<0.01),金雀异黄素组在0.1μmol/L浓度促细胞增殖作用最为明显(P<0.01),随后其促增殖作用随着作用时间和浓度呈现下降趋势。②在雌二醇(1×10-8 mmol/L)诱导下,金雀异黄素在低浓度(0.01、0.1、1 μmol/L)范围内促进HEEC细胞增殖,在0.01 μ mol/L浓度作用48 h促细胞增殖作用最为明显(P<0.01);高浓度的金雀异黄素对HEEC细胞的促增殖作用较前减弱(P<0.01)。③在雌二醇(1×10-8 mmol/L)诱导下,0.1μmol/l金雀异黄素促进ER α、ERβ蛋白的表达、提高ER α/ER β的比值(P<0.05),50μmol/L金雀异黄素轻微促进ERβ蛋白的表达,从而降低ER α/ERβ的比值(P<0.05)。2)共收集的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患者30例,年龄在24-47岁之间,平均年龄35.3±6.353岁,病程在0.2-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288±0.783年,平均孕产次数为1.07±0.74,宫腔操作次数为2.033±1.273;治疗前月经失血图平均评分为17.3±7.920分,治疗后平均评分为33.0± 11.241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平均积分为34.700±7.779,治疗后平均积分为15.900±6.059,治疗前后症候积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月经量、行经时间、月经色质、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以及5个症状上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小腹疼痛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呈现下降,P<0.05,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足跟痛症状在积分上呈现下降趋势,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名患者经过3个月中药治疗,总有效率在96.7%,无效者1例,有效者23例,显效者6例,痊愈者0位。病程不同的患者之间疗效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孕产次不同的患者之间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具有补肾活血中药的单体——金雀异黄素,可促进ER受体介导的蛋白表达,从而发挥类雌激素作用,促进人子宫内膜细胞增殖;2)补肾活血法能有效治疗肾虚血瘀型的月经过少,有效改善月经量、行经时间、色质、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肾虚血瘀的症状。
廖雅娟[2](2021)在《补肾活血方孕前干预复发性流产者血栓前状态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评价补肾活血方的孕前干预对RSA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治疗疗效,为开拓更多中医药方法与思路治疗血栓前状态所致的复发性流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门诊肾虚血瘀证型血栓前状态RSA患者45例,予以补肾活血方治疗3个月经周期,从来月经的第7天开始服用,月经期停药,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指标(D-D、TT、APTT、PT、FIB)的变化,评估本方治疗肾虚血瘀证候,血栓前状态的疗效。本方治疗结束完成后,指导备孕,进一步将受孕者与本院同期符合肾虚血瘀RSA血栓前状态未经治疗已受孕者进行比较,孕后治疗方案一致,观察两者妊娠维持12周情况。结果:经过补肾活血方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肾虚血瘀证候改善,治疗前肾虚血瘀证候积分平均16.98±6.12(分),后平均9.05±6.88(分),P<0.01,前后差异相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血栓前状态相关实验室指标改善,与治疗前相比,TT、APTT、PT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D-D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补肾活血方孕前干预治疗后妊娠患者共有36例,维持妊娠至12周共32例,妊娠丢失4例,继续妊娠率88.89%;同期未经治疗患者共40例,28例维持妊娠至12周,妊娠丢失12例,继续妊娠率7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补肾活血方能够改善患者孕前肾虚血瘀中医证候;(2)补肾活血方能够改善患者孕前血栓前状态;(3)补肾活血方孕前干预治疗对改善血栓前状态所致RSA患者妊娠结局有积极作用,且安全性好。
王伊娜[3](2020)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厥阴证的临床症治特点及理论探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具有高度异质性,涉及多个系统的复杂性疾病,病因尚不清楚,主要治疗目的在于纠正患者的内分泌紊乱,解决患者的临床症状,预防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从中医角度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涉及多个脏腑,临床辨证较为复杂。我是在澳大利亚悉尼执业的中医师,诊所规模较小,所见证型杂而散,有幸在广州跟师临证中,认识到多囊卵巢综合征厥阴证是临床的一个重要证型。当归四逆汤和温经汤为导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厥阴证的常用方药。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以及导师的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对使用当归四逆汤和温经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厥阴证的有效病例,进行症治特点的分析。目的: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厥阴证与方当归四逆汤和温经汤的症治关系,为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方法:一、文献研究通过计算机以《中华医典》、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数据库为检索源,以“厥阴论治”、“多囊卵巢综合征”、“当归四逆汤”、“温经汤”、“妇科”为关键词,对中医古籍及近二十年来的文献进行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以中医病名、症状、体征、证、方等作为字段,利用EXCEL及SPSS 26.0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库资分析,并借用黄金分割方法,从辨证思路和方证方面进行理论梳理。二、临床研究本研究共收集杨洪艳教授门诊病案416例患者,合计2798诊次。按照纳入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使用温经汤的为365诊次,使用当归四逆汤的有120诊次,故门诊多囊卵巢综合征厥阴证的合计诊次为485诊次,约占整体诊次的17%。因数据仅仅保留初诊特征,故删除复诊信息,按照厥阴寒证治疗方剂分为温经汤证组及当归四逆汤证组,最后数据困存温经汤(加减)108条以及当归四逆汤(加减)65条。本次总计173诊次的分析中,使用SPSS 2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知识图谱分析、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用Logist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数据173诊次,均有明确中西医诊断描述,均为使用方药的有效人群,按所使用方剂分为两组,其中温经汤证组108诊次,当归四逆汤证组65诊次。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利用卡方检验在两组间分别两两比较,痤疮粉刺、手足不温、怕冷、便秘4项症状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痤疮粉刺、手足不温、怕冷3项的P=0,提示此3项在两组之间可能有非常显着性的差异,而紧张焦虑情绪、口干口苦、睡眠障碍、便溏4项症状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方组间是否伴有胰岛素抵抗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舌象及脉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研究的PCOS患者中,痤疮粉刺在温经汤证中的发生率较当归四逆汤证高,而手足不温、怕冷、便秘则在当归四逆汤证中的发生率较温经汤证高。两组患者均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不伴有胰岛素抵抗高于伴有胰岛素抵抗。两组中均为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出现的频率较高。此次分析提示我们,当归四逆汤证患者的怕冷、手足不温此2项代表寒证的症状较温经汤证患者重,而痤疮粉刺此项代表有热象的症状则更显着的出现在温经汤证组中,从而可以推论寒象程度为当归四逆汤证>温经汤证,而温经汤证兼夹较多热象。结论:适合使用当归四逆汤的人群特征较温经汤的人群,寒证的症状较重;而适合使用温经汤的人群特征较当归四逆汤的人群,寒象中兼夹较多热象。
林致行[4](2020)在《温针灸联合归肾丸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充分综合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关注肾虚血瘀证候在月经过少患者中的改变,本课题提出经后以归肾丸补肾填精、养血调经,经前以温针灸活血化瘀、养血调经,以此顺应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改变。从中医临床证候、月经质量、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为切入点探讨温针灸联合归肾丸对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形式,对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前来台湾春元中医诊所求医的女性患者,自愿加入60例符合月经过少的中医诊断并且中医辨证为肾虚血瘀型患者接受连续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详细告知诸位研究方案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她们的义务及权利后,按就诊顺序交替分配至温针灸+归肾丸组或者普通针刺+归肾丸组。1.分组治疗方案两组患者均从月经来潮第7天开始口服归肾丸(按科学中药日剂量:熟地1g山药2g山萸肉1g茯苓1g当归1g枸杞1g杜仲1g菟丝子2g)口服,每日三次,连续2周。其中温针灸+归肾丸组患者从月经来潮前一周开始以温针灸,每日一次,连续7天。取穴:关元、气海、三阴交(双侧)。操作:常规消毒,选用1.5寸无菌毫针,单手进针法快速刺入,以有酸麻等得气感为佳。取得明显针感后开始温针灸。先将留有毫针针孔大小缝隙的硬纸片卡在针体上,防止艾柱燃烧过程中跌落造成皮肤烫伤。再将清艾条分割成艾柱,每段约1.5cm长,用棉签对准底部正中戳出一个空隙,便于套住针柄的尾部,每个穴位1柱,在燃烧的过程中,若患者自觉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再添加硬纸片,以减弱火力,防止局部烫伤。待艾绒燃烧至灰烬即可,时间约20分钟。普通针刺+归肾丸组:取穴及进针手法同温针灸组,取得明显针感后仅留针20分钟。2.观察指标2.1记录年龄、病程等个人一般信息。2.2月经量评分:每片卫生巾血量计算:10ml出血量可渗透卫生巾面积80%,出血渗透面积不足或者超过80%则按实际面积按比例推算。2.3肾虚血瘀证中医证候评分。2.4盆腔彩超:于月经周期的第14-21天,行盆腔彩超检查,测量子宫内膜厚度。结果:1、可比性分析在治疗开始前收集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以及月经周期的第14-21天子宫内膜厚度,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无意义,组间基线均衡性好。其中接受温针灸组的患者平均年龄33.43士2.16岁,平均病程15.17士2.26月,平均内膜厚度5.36±0.70mm;接受普通针刺的患者平均年龄33.20士2.51岁,平均病程15.43士2.24月,平均子宫内膜厚度5.39±0.52mm。准备接受温针灸治疗的肾虚血瘀型的月经过少女性患者经量平均积分为7.10士1.47,经色、质平均积分为3.77士1.90,经行时间平均积分为4.43士1.14;而准备接受普通针刺治疗的肾虚血瘀型的月经过少女性患者经量平均积分为7.20士1.16,经色、质平均积分为3.13士1.80,经行时间平均积分为4.30士1.12。准备接受温针灸治疗的肾虚血瘀型的月经过少女性患者腰酸足跟痛积分为5.60士2.46,耳鸣耳聋积分为1.20士1.49,性欲减退积分为1.50士1.53,五心烦热积分为3.20士2.04,小腹刺痛积分为2.60士2.46;而准备接受普通针刺治疗的肾虚血瘀型的月经过少女性患者腰酸足跟痛积分为5.80士2.48,耳鸣耳聋积分为1.50士1.53,性欲减退积分为1.70士1.51,五心烦热积分为2.10士2.25,小腹刺痛积分为2.80士2.48。以上数据对比后显示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进一步治疗后的比较(P>0.05)。2、对子宫内膜的改善方面所有患者接受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均明显增厚(P<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口服归肾丸后,无论接受温针灸治疗还是普通针刺治疗均能增厚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女性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接受了温针灸的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女性患者子宫内膜增长厚度明显多于仅接受普通针刺的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温针灸与归肾丸在增加子宫内膜厚度上有明显的协同增强作用。3、月经量积分的比较所有患者接受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表示月经量比治疗前增多了,月经来潮时间更长,经色、质也有明显改善。差异数据经统计检验提示有意义(P<0.05);接受了温针灸的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女性患者明显比仅接受普通针刺的患者经量增多,经色、质明显改善,经行时间延长(P<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温针灸对归肾丸在增加月经量,改善经血颜色及质地、增加行经时间方面均有明显的协同增强作用。4、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所有患者接受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腰酸足痛、耳鸣耳聋、五心烦热、小腹刺痛、性欲减退方面明显较治疗前改善,统计学检验提示此部分数据差异有意义(P<0.05);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女性患者在接受了温针灸后小腹刺痛的改善方面明显比仅接受普通针刺的患者更好(P<0.05),有统计学意义。然而在腰酸足痛、耳鸣耳聋、性欲减退和五心烦热的方面两组患者无甚差异(P>0.05)。提示温针灸对归肾丸在小腹刺痛的改善方面均有明显的协同增强作用。结论:1、归肾丸是治疗肾虚型月经过少的有效经典方剂,可增加子宫内膜厚度,增加月经量,改善经血颜色及质地、增加行经时间,明显改善患者腰酸足痛、耳鸣耳聋、五心烦热、小腹刺痛、性欲减退等肾虚证候。2、温针灸和普通针刺相比,与归肾丸配合可进一步增加子宫内膜厚度上增加月经量,改善经血颜色及质地、增加行经时间、腰酸足痛、耳鸣耳聋、小腹刺痛等。
王彦彦[5](2020)在《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中医学术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广州市各大图书馆、访谈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或后人、跟名老中医出诊学习等四种途径,对岭南中医名家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诊疗特色及临床经验等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发掘岭南地区月经病的发病特点和名家调治月经病的诊治规律,初步呈现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思想源流及特色经验集成,为临床继承应用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用参与性研究方法初步验证其中一位名医的经验方的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为中医妇科后辈学习岭南中医妇科提供指引,为发挥岭南中医妇科优势,继承与发扬岭南中医妇科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通过广泛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相关历史记载、发表论文、医案医着、名医弟子的跟师记录、心得、经验总结及其他途径关于名医的一些记录等,搜集其中各岭南名医关于月经病诊治的学术背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有效病案等,通过比较研究的科研方法,归纳整理出岭南名医对于月经病诊治的特色和规律,形成“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同时对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诊疗特色进行整理研究,采用文献收集、名老中医自身总结、名家访谈、弟子访谈、跟诊学习等形式,采用传统及现代的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当代岭南妇科名医的学术思想、思辨特点、临床经验、方药特色、典型医案,总结其共性规律和特点,总结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在基于上述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临证经验特色总结下,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的一个经验方药,采用参与性临床研究,从方药、治法入手,凝练形成代表性研究方案,评价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结果:在岭南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岭南地区中医妇科流派的发展受岭南文化的历史沉淀影响深刻。岭南中医妇科形成因素包括地域、经济文化、体质因素等。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构成代表有罗氏妇科、蔡氏妇科两支妇科派系,还包括以妇科病为专科的岭南医家及兼治妇科病的名家。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1)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培养数代岭南名医;(2)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3)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4)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5)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6)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7)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8)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本研究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补肾健脾法中药复方,治疗脾肾两虚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运用随机对照方法,与地屈孕酮片作为对照,结果如下:两组患者治疗后经行时间延长的主证积分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疗效相当;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在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更为有效。经过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两组H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两组间治疗后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的疗效相当。两组基础体温高温相持续时间经治疗后延长,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延长黄体期时间方面疗效相当。两组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BBT上升6-8天)经治疗后较前显着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有可能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而改善黄体功能。但因两组治疗前后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不具可比性,尚不能证明中药组对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水平的有效性。结论:岭南气候地理的独特性造成了岭南地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疾病特点及居民体质,如外邪常夹湿邪入侵人体,月经病患者也多气虚、阴虚及痰湿体质等;岭南地区还有采用当地中草药煲凉茶和煲汤的饮食文化习惯,因此药膳调经也成为岭南中医妇科的一大特色。岭南妇科流派传承特点:以代表性南海罗氏妇科为例,其调经特色在于:(1)崇尚景岳,调经首重阴阳;(2)脾肾为本,气血为用;(3)养阴保津,驱邪扶正,攻补有度;(4)治疗重视地域气候的差异;(5)善用南药,药性平和;(6)重视情志治病。罗元恺教授继承发扬,衷中参西,提出女性肾气—天癸—冲任—子宫轴的概念,这是岭南中医妇科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罗氏的传人欧阳惠卿、李丽芸、罗颂平、王小云等传承罗氏的学术思想,又各有发展创新。欧阳惠卿致力于补肾活血法在妇科领域常见病、难治病的应用研究,其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李丽芸充实了补肾法,提出经典的补肾八法,丰富了补肾调周法的经验。罗颂平立足天人合一,提出月经周期与太阴月节律同步的创新观点。王小云经多年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形成特色明显的中医“心身同治”学术思想,创新以情胜情的情志疗法。同时岭南妇科流派传承人为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研究开创流派工作室,培养人才,为岭南妇科流派作出贡献。潮汕蔡氏妇科其传承以家传为主,兴盛至今的除了其百年不衰的疗效。近现代名医蔡仰高、蔡纯臣刻苦努力传承良好的家风医德,崇仲景学说,重脾肾,博采众长,重视祖方、偏方,又有创新。至现代蔡妙珊教授继承先辈经验,又结合吸收院校中医教学,将蔡氏妇科发扬壮大。临床验证方面,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8号健脾补肾方对脾肾不足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患者是有效的,其疗效与地屈孕酮片改善黄体功能不全型经期延长的疗效相当,而对改善患者脾肾不足型中医症状方面更优于地屈孕酮。此经验方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可重复性。
吕美娟[6](2020)在《补肾祛瘀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卵泡液微环境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分析补肾祛瘀法对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患者卵泡液中上皮中性粒细胞活化肽-78(ENA-7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从炎症反应和趋化因子角度出发,将中医的相关理论与西医的发病机制相结合,探讨补肾祛瘀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卵泡液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本实验研究标准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按照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二至天癸合祛瘀解毒颗粒+IVF长方案)、观察组(安慰剂颗粒+IVF长方案),另外,选取单纯因男方因素行IVF的患者作为本实验的对照组(安慰剂颗粒+IVF长方案)。三组患者各选取33例,分别口服各组药物三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肾虚血瘀证候积分的变动情况,比较三组患者获卵数、2PN受精数、卵裂数、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数、优质胚胎率,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三组患者卵泡液中ENA-78和MCP-1的表达含量,并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1.治疗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相比,治疗后肾虚血瘀证候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对照组相比于治疗组和观察组,其获卵数、2PN受精数、卵裂数、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数、优质胚胎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相比于观察组,前者的获卵数、2PN受精数、卵裂数、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数、优质胚胎率高,与对照组更为接近,其中治疗组与观察组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获卵数、2PN受精数、卵裂数和优质胚胎数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比较三组患者卵泡液中ENA-78与MCP-1的表达水平发现,对照组相比于治疗组和观察组,其ENA-78、MCP-1的表达较低;治疗组较观察组低,更接近对照组,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患者卵泡液中ENA-78和MCP-1水平与2PN受精数、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数、优质胚胎率均呈显着负相关,另外,MCP-1水平还与卵裂数呈负相关。结论:1.补肾祛瘀法可改善行IVF-ET周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肾虚血瘀状态,并对其正常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有明显的提高作用。2.炎症反应存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卵泡液中,并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卵泡周围环境产生影响,这可能是引起卵细胞和胚胎质量下降,从而导致其不孕的原因之一。3.补肾祛瘀法可以抑制卵泡液中ENA-78和MCP-1的水平,有效改善卵泡液的炎性环境,减少对卵细胞的炎性损伤,从而提高卵细胞及胚胎质量,为现代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戴桂艳[7](2020)在《针刺联合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综合疗效,以期能探索出一种新的治疗思路,使其能更好的改善妇科内分泌、提高排卵率、改善妊娠率。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至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江西中医药大学阳明路门诊、红谷滩国医堂门诊就诊的既符合西医纳入标准的排卵障碍性不孕者,同时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选取符合中医辨证分型为肾虚血瘀型的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共收集病例36例。釆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法,以补肾活血为指导原则组成的中药口服(熟地15g、菟丝子15g、当归15g、杜仲10g、枸杞子15g、山茱萸肉10g、茯苓10g、鸡血藤15g、泽兰10g、牛膝15g、山药10g、皂角刺10g等)于月经第五天开始口服,每日一剂,开水冲服分早晚温服,直至卵泡排出。同时配合针刺(穴位包括关元、中极、子宫、三阴交、水道、归来、天枢、太冲、合谷。每次可选择5个穴位于月经第十天开始进行治疗。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同时配合连续服药3个月经周期,评价治疗后患者的综合疗效包括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女性激素水平、优势卵泡大小和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的改变、妊娠率和排卵率变化的情况。同时需要检测一些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上述中药与针灸联合的方法介入过程为一个月经周期,下一个月经周期方法均相同,连续循环治疗3个月经周期。如果治疗过程中患者妊娠,则需停止所有的治疗。研究结果:36例肾虚血瘀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在接受针刺联合补肾活血法治疗后综合疗效分析:总有效率为83.33%,临床痊愈16例(44.44%),显效9例(25%)有效5例(13.89%)无效6例(16.67%),治疗前中医临床症状积分为17.94±4.43,治疗后为5.81±6.21,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为5.29±0.9mm,治疗后为8.79±1.59mm,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排卵期卵泡直径为10.94±1.83mm,治疗后为19.03±1.89mm,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雌激素为32.96±3.62pg/ml,治疗后变化为41.61±1.41pg/ml,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雄激素治疗前0.89±0.20ng/ml,治疗后0.52±0.08ng/ml,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FSH治疗前6.89±0.90m IU/m L,治疗后8.04±0.47m IU/m L,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LH治疗前15.86±0.85m IU/m L,治疗后10.0±0.98m IU/m L,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LH/FSH值治疗前2.33±0.27,治疗后1.25±0.14,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针刺联合补肾活血法能有效改善中医临床症状,调整性激素水平,改善内分泌,使人体处于易孕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受孕率,解决了困扰患者的不孕问题。
潘雪[8](2020)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心理应激相关性及补肾解郁调冲法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系统查阅、整理国内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相关文献,并通过对PCOS与心理应激相关性的分析阐释,为临床诊治PCOS提供参考依据及新思路。2通过横断面研究分析PCOS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以慢性心理应激为切入点,对各中医证型与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及人格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PCOS中医各证型与慢性心理应激的关系,明确“肾虚肝郁”在PCOS中的重要病机作用,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理论基础。3应用来曲唑联合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法建立动物模型证实慢性心理应激对PCOS的重要影响;以此模型为研究对象,结合生殖与心理应激方面指标,探讨补肾解郁调冲方对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疗效机制;以内质网应激(ERS)诱导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通路PERK-ATF4-CHOP为研究新靶点,探讨补肾解郁调冲方对PCOS合并慢性应激大鼠的疗效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对309例PCOS患者的临床信息进行采集及整理;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焦虑及抑郁情绪变化、人格特征进行调查;分析PCOS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不同证型PCOS患者在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肾虚肝郁型PCOS与发病相关因素、焦虑抑郁情况及人格特征的依存关系。2实验研究以CUMS方法模拟慢性心理应激,以来曲唑构建PCOS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慢性应激组(CUMS)、PCOS组、PCOS合并慢性应激组(PCOS+CUMS)。以行为学、卵巢组织病理学、血清性激素、海马组织神经递质等为指标进行模型对比及评价。应用PCOS+CUMS动物模型进行疗效机制研究。除正常组外,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达英-35组、单纯补肾(即补肾)组、补肾解郁调冲(即补肾解郁)低、中、高剂量组。进行行为学检测,测定各组大鼠卵巢体积、卵巢质量;以HE染色观察卵巢组织病理形态;ELISA法测定血清LH、FSH、FT水平;HPLC-ECD测定海马组织中NE、5-HT 及 5-HIAA 水平。选取补肾解郁低、中、高剂量组中疗效较佳的组别与其余各组进行疗效机制研究,以Tunel法检测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GRP78、CHOP蛋白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Western Blot法检测卵巢组织中CHOP、GRP78、PERK、ATF4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临床研究(1)本研究有效病例为309例,27-33岁年龄段患者所占比例最高(55.34%),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为主(91.26%),脑力劳动者居多(75.4%);肥胖患者占比为36.89%,67.96%的患者无运动习惯,月经紊乱者占比为95.47%,有不孕病史者占29.13%,其中原发性不孕者占不孕症患者的64.44%,继发性不孕者为35.56%;(2)309例PCOS患者中,肾虚肝郁证占比最高(37.22%),其次为痰瘀互结证(23.30%)、脾虚痰湿证(20.39%)、肾虚血瘀证(19.09%);(3)不同证型间文化程度、工作性质、BMI存在差异(p<0.05);大专及以上者在肾虚肝郁证中占比最高(95.65%);脑力劳动者在肾虚肝郁证、脾虚痰湿证中占比较高,分别为80.95%、80.87%;脾虚痰湿证、痰瘀互结证PCOS患者BMI高于肾虚肝郁证、肾虚血瘀证(p<0.05);(4)在SF-36方面,总体健康(GH)、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活力(VT)维度得分较低;存在焦虑状态者占PCOS患者总人数的28.8%,抑郁状态者占40.13%;(5)不同中医证型在VT及MH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肾虚肝郁证VT维度及MH维度得分低于脾虚痰湿证(p<0.05);肾虚肝郁型PCOS患者SF-36心理健康总分低于其余3个证型,SAS及SDS评分高于其余3个证型(p<0.05);(6)各中医证型间EPQ-RSC中E、N、P维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痰湿证的E维度得分最高,肾虚肝郁证最低;肾虚肝郁证的N、P维度得分最高,脾虚痰湿证最低;(7)进一步对中医证型占比最高之肾虚肝郁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BMI、抑郁情况、神经质N与肾虚肝郁证有关(p<0.05)。年龄偏小(以34-40岁为参照)、体重偏低(以超重、肥胖为参照)、抑郁状态与肾虚肝郁证呈正相关;高中及中专学历(以大专及以上为参照)、工作以体力劳动为主(以无业参照)、情绪稳定或人格为神经质中间型(以情绪不稳定者为参照)与肾虚肝郁证呈负相关。2实验一PCOS组、PCOS+CUMS组大鼠体质量、血清FT水平、LH/FSH比值高于空白组(p<0.05);PCOS+CUMS组较PCOS组卵巢组织多囊样改变更加明显;CUMS组、-PCOS+CUMS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垂直运动得分、蔗糖偏嗜度及海马组织中NE、5-HT含量低于空白组(p<0.05),5-HIAA含量、5-HIAA/5-HT比值高于空白组(p<0.05);3实验二(1)体质量、卵巢体积及卵巢质量: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左侧卵巢体积及卵巢质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达英-35组、补肾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5),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左侧卵巢体积及卵巢质量明显减小(p<0.05);(2)卵巢组织病理学:模型组可见多个囊状扩张卵泡,颗粒细胞排列松散,层数减少;补肾解郁中、高剂量组可见正常形态的卵泡及黄体,囊性扩张卵泡少见,颗粒细胞排列整齐,层数较模型组增多;(3)性激素:模型组大鼠LH、FT水平及LH/FSH比值较正常组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达英-35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FT水平明显降低(p<0.05),达英-35组及补肾解郁中、高剂量组大鼠LH水平、LH/FSH比值明显降低(p<0.05);补肾组在LH水平方面较模型组降低(p<0.05);4实验三(1)行为学:模型组大鼠水平、垂直运动得分及蔗糖偏嗜度低于正常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明显升高(p<0.05);各治疗组大鼠垂直运动得分、蔗糖偏嗜度虽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补肾解郁中剂量组、补肾组大鼠垂直运动得分较治疗前呈升高趋势;补肾解郁中剂量组蔗糖偏嗜度升高幅度最大;(2)神经递质:模型组大鼠NE、5-HT含量较正常组降低,5-HIAA含量升高(p<0.05),而5-HIAA/5-HT比值呈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及补肾解郁各剂量组NE含量明显升高(p<0.05),各治疗组大鼠5-HT、5-HIAA含量及5-HIAA/5-HT比值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补肾解郁中剂量组5-HT含量最高,补肾解郁高剂量组5-HIAA含量最低;5实验四(1)颗粒细胞凋亡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较正常组卵巢颗粒凋亡指数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达英-35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卵泡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5);(2)GRP78、CHOP、PERK、ATF4蛋白表达:模型组大鼠卵巢组织中GRP78、CHOP蛋白主要表达于颗粒细胞层中;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GRP78、CHOP、ATF4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模型组PERK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达英-35组、补肾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GRP78、ATF4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补肾解郁中剂量组CHO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各治疗组PERK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文献综述,PCOS是一种生殖功能障碍与代谢异常并存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心理应激在PCOS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医药在治疗PCOS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结合心理应激因素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治疗PCOS的作用机制及优势。2临床研究证实,肾虚肝郁证是PCOS常见的中医证型;肾虚肝郁型PCOS患者存在更大的精神压力及心理负担,且易具有内向,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等人格倾向,“肾虚肝郁”与PCOS患者的慢性心理应激状态具有密切关联;年龄偏小、体重偏低、存在抑郁状态、情绪不稳定者辨证为肾虚肝郁证的可能性更大,临证治疗中应重视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3来曲唑联合CUMS诱导的PCOS合并慢性应激状态动物模型较传统PCOS模型大鼠卵巢病理改变、内分泌及行为学变化、神经递质方面更贴近临床,可作为研究PCOS合并心理应激的病理及药效学机制的可靠动物模型,并进一步证实了慢性心理应激与PCOS相互影响。4补肾解郁调冲方可促进模型大鼠体内生殖内分泌环境恢复平衡,促进卵泡发育及排卵,改善行为学表现;该方的疗效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模型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抑制PERK-ATF4-CHOP信号通路,下调GRP78表达,进而延缓ERS介导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有关。
王宝莲[9](2020)在《针灸周期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PCOS排卵障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灸周期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PCOS患者排卵障碍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PCOS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纳入本研究的68例肾虚血瘀型PCOS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予针灸周期疗法,对照组予口服来曲唑,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卵巢体积的改变情况;治疗期间卵泡发育情况、排卵率、排卵后子宫内膜厚度、妊娠情况,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最后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中医症状评分对比: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分值均有明显降低,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组间比较,观察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2.促排卵对比:治疗后观察组排卵率为75.28%,对照组排卵率为78.4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单个优势卵泡周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多个优势卵泡周期率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LUFS周期率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3.子宫内膜厚度对比:第一周期子宫内膜厚度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周期子宫内膜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第二周期子宫内膜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4.卵巢体积对比: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双侧卵巢体积均有明显缩小,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妊娠结局对比:第一周期观察组4人妊娠、对照组3人妊娠,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周期观察组2人妊娠、对照组2人妊娠,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三周期观察组8人妊娠、对照组1人妊娠,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总妊娠率为42.42%,对照组总妊娠率为18.7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6.不良反应对比:治疗过程中,发现对照组出现阴道出血2例、体重增加3例、恶心4例、疲倦5例,观察组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针灸周期疗法能够改善肾虚血瘀型患者的中医症状,安全、无明显的副作用。2.针灸周期疗法促排卵效果与来曲唑相当,促进卵泡优势化更具稳定性,可避免多胎妊娠。3.针灸周期疗法能增加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提高妊娠率。4.针灸周期疗法与来曲唑均能缩小PCOS异常增大的卵巢体积。
朱玉莹[10](2020)在《郭志强教授中药序贯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郭志强教授是首都国医名师,躬身临床数十载,创立中药序贯疗法调理月经病。本研究立足于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患者的基本病机特点,发挥分期论治特色,采用郭教授的自拟方养血调经汤、育胞汤及两固汤分别运用于行经期、经后期及经前期的治疗,通过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客观真实地评价郭志强教授中药序贯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疗效性及安全性,初步探讨郭教授的用药规律,并总结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门诊共收集68例符合诊断标准及证型标准的月经过少患者,其中6例脱落,完成治疗的62例患者均采用郭志强教授中药序贯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期间患者每个月的中医证侯积分及单项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并监测治疗前后患者的经量、子宫内膜厚度、血清性激素水平、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参数的变化及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综合治疗结果:临床共观察62例患者,治疗后痊愈13例,显效34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6.77%,临床疗效显着;2.经量的比较:治疗前后月经失血图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经治疗后患者月经量有所增加;3.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高度差异(p<0.01),各单项证侯比较,有高度差异(p<0.01),说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4.性激素的比较:治疗前后患者月经第3天血清E2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余激素包括 FSH、LH、FSH/LH、PRL、P、T 值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经治疗后患者雌激素水平有所提高,FSH、LH、FSH/LH、PRL、P、T等无明显变化;5.子宫内膜厚度的比较:治疗后的子宫内膜厚度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该治疗可增加患者子宫内膜厚度;6.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参数的比较:治疗后患者的子宫螺旋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治疗可改善患者子宫螺旋动脉血流情况;7.临床疗效与相关因素分析:疗效与年龄相比较,χ2=2.733,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疗效与年龄因素无相关性;疗效与病程相比较,χ2=13.97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疗效与病程具有相关性,病程越短,治疗效果越佳,病程越长,治疗效果越差;疗效与妊娠次数相比较,χ2=19.19,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疗效与患者妊娠次数无相关性;疗效与宫腔操作次数相比较,χ2=35.8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宫腔操作次数越少,治疗效果越佳,宫腔操作越频繁,治疗效果越差。8.不良反应:在服药期间,有1例患者出现便溏症状,调整药物后症状消失,无中途被迫停药者,余患者在服药期间未曾发现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结论:郭志强教授中药序贯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疗效显着,能够有效改善月经过少患者的经量及肾虚血瘀症状,提高雌激素水平,促进子宫内膜生长,同时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子宫动脉血流供应,降低血流阻力,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是临床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肾虚血瘀与妇科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虚血瘀与妇科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月经过少的认识和治疗现状 |
1、中医学认识 |
2、中医治疗 |
3、现代医学的现状 |
4、西医治疗 |
5、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补肾活血类中药雌激素活性的研究进展 |
1、具有类雌激素作用的中药及分类。 |
2、类雌激素的化学分类 |
3、相关的药理作用 |
4、类雌激素药理作用与中医补肾活血的理论解读 |
5、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补肾活血药物单体——金雀异黄素对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影响 |
1、引言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结果 |
5、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补肾活血法治疗30例月经过少的前后对照疗效观察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4、结果 |
5、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结论 |
2、创新性 |
3、展望和不足 |
致谢 |
附录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补肾活血方孕前干预复发性流产者血栓前状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历史回顾 |
第一部分 补肾活血方改善肾虚血瘀中医证候、血栓前状态疗效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1.4 中医肾虚血瘀证候积分评定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对照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第二部分 补肾活血方孕前干预对血栓前状态RSA妊娠持续12周结局的影响 |
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2 病例选择 |
3 治疗方案 |
4 服用方法及疗程 |
5 观察指标 |
三 统计分析处理 |
四 研究结果 |
第一部分 |
1 患者基本情况 |
2 治疗前各项指标总体情况 |
3 临床疗效分析 |
第二部分 |
1 两组患者孕前基本情况比较 |
2 两组患者妊娠12 周结局比较 |
3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PTS复发性的认识及治疗 |
1.1 PTS的认识 |
1.2 PTS复发性流产相关检验标志物 |
1.3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2.1 本责于肾 |
2.2 血瘀为因 |
2.3 血瘀证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 |
3 中医“治未病”应用 |
4 中药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1 孕前干预补肾活血方方解及现代药理研究 |
4.2 孕后固肾安胎方加固维系胎元 |
5 研究结果分析 |
6 作用机制探讨 |
7 本研究创新之处 |
8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注释表 |
个人简历 |
(3)多囊卵巢综合征厥阴证的临床症治特点及理论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西医文献综述 |
一、背景介绍 |
二、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现代医学研究 |
三、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中医研究 |
四、小结 |
第二节 厥阴病文献综述 |
一、从提纲证看厥阴病 |
二、从病因病机看厥阴病 |
三、从“厥阴”看厥阴病 |
四、从厥阴病的实质看厥阴病 |
五、从主症看厥阴病 |
六、从主方看厥阴病 |
七、小结 |
第二章 |
第一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厥阴证的临床症治特点 |
一、选题背景简介 |
二、杨洪艳教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厥阴证的认识 |
三、多囊卵巢综合征厥阴证病例特点分析 |
第二节 厥阴证古籍及现代文献研究 |
一、古籍文献研究 |
二、现代文献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纳入本研究 60 篇文献一览 |
致谢 |
(4)温针灸联合归肾丸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1 中医对月经过少的认识及诊治进展 |
1.1.1 辨明虚实,古已有之 |
1.1.2 现代中医对月经过少的认识细致且全面 |
1.1.3 月经过少的现代中医经验传承 |
1.1.4 针灸的在妇科疾病中的作用 |
1.2 现代医学对月经过少的认识 |
1.2.1 月经过少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 |
1.2.2 月经过少的现代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研究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月经过少的中医诊断标准 |
2.1.3 肾虚血瘀型的中医辨证标准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治疗方法 |
2.2.2 观察指标 |
2.2.3 统计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可比性分析 |
2.3.2 治疗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3.1 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特点 |
3.1.1 肾虚先行 |
3.1.2 瘀血随行 |
3.2 温针灸联合归肾丸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优势 |
3.2.1 “归肾丸”补肾填精为月经来潮提供基础 |
3.2.2 经前温针灸推动肾精化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源流 |
第一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形成的背景 |
一、岭南中医妇科的形成因素 |
二、岭南中医妇科的源流 |
第二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 |
一、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 |
二、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 |
三、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 |
四、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 |
五、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 |
六、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 |
七、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 |
八、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 |
第三节 岭南中医妇科与国内其他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特色比较 |
第二章 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经验 |
第一节 研究纳入标准 |
一、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研究的纳入标准 |
二、流派研究的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纳入结果 |
第二节 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 |
一、何梦瑶 |
二、刘渊 |
三、何守愚 |
四、潘名熊 |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名家 |
一、吕楚白 |
二、吕安卿 |
三、谢泽霖 |
四、郭梅峰 |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妇科医家 |
一、罗氏妇科 |
二、蔡氏妇科名家 |
三、其他妇科名家 |
第三章 名家及传承人的访谈 |
第一节 访谈法研究概述 |
一、访谈方式 |
二、访谈的研究步骤 |
第二节 访谈名家 |
一、访谈中医名家李丽芸教授 |
二、访谈中医名家王小云教授 |
三、访谈中医名家蔡妙珊教授 |
第三节 访谈中医名家传承人 |
一、采访题目 |
二、采访时间地点 |
三、采访目的 |
四、访谈概要 |
第四节 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传承主线 |
一、罗氏妇科的主要学术传承思想 |
二、蔡氏妇科学术思想传承 |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四章 李丽芸教授经验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致经期延长的临床疗效观察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实验方案 |
四、观察指标 |
五、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临床资料观察 |
二、疗效标准及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6)补肾祛瘀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卵泡液微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四)IVF-ET前的相关准备 |
三、研究方法 |
(一)临床分组 |
(二)临床用药 |
(三)实验设备、仪器、试剂信息(见附录) |
(四)方法步骤 |
四、观察指标 |
(一)临床指标 |
(二)实验数据 |
五、统计分析 |
六、技术路线图 |
七、一般资料分析 |
(一)三组患者年龄和不孕年限的比较 |
(二)三组患者不孕类型的比较 |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肾虚血瘀证候积分的比较 |
八、研究结果 |
(一)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虚血瘀证候积分的比较 |
(二)三组患者获卵数和卵裂数的比较 |
(三)三组患者2PN受精数和优质胚胎数的比较 |
(四)三组患者正常受精率和优胚率的比较 |
(五)三组患者取卵日卵泡液中ENA-78与MCP-1 的比较 |
(六)卵泡液中ENA-78 水平与获卵数、卵裂数相关性 |
(七)卵泡液中ENA-78 水平与2PN受精数、优质胚胎数相关性 |
(八)卵泡液中ENA-78 水平与正常受精率、优胚率相关性 |
(九)卵泡液中MCP-1 水平与获卵数、卵裂数相关性 |
(十)卵泡液中MCP-1 水平与2PN受精数、优质胚胎数相关性 |
(十一)卵泡液中MCP-1 水平与正常受精率、优胚率相关性 |
讨论 |
一、肾虚血瘀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病机 |
(一)女子生理活动以肾为主导,以血为用 |
(二)肾虚血瘀为EMS的重要病机 |
二、炎症反应是EMS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
(一)EMS促进炎症反应发生 |
(二)炎症反应促进EMS发展 |
三、卵泡液微环境中的炎症水平和卵细胞质量的关系 |
(一)卵泡液的炎症水平影响卵泡发育 |
(二)炎症水平增高会损害EMS患者卵泡质量 |
四、从肾虚血瘀角度探讨ENA-78及MCP-1 的表达对卵泡液微环境的影响 |
(一)ENA-78与MCP-1 在炎症反应的作用以及对卵细胞质量的预测 |
(二)肾虚血瘀与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 |
五、补肾祛瘀法降低炎性水平的分析 |
(一)补肾祛瘀法改善肾虚血瘀证候的机理分析 |
(二)补肾祛瘀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三)补肾祛瘀法对卵泡液微环境的改善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趋化因子 ENA-78 和 MCP-1 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针刺联合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文献研究 |
1 临床研究 |
1.1 病历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1.5 疗效评价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 研究中治疗效果分析 |
2.3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穴位方义 |
2 补肾活血法分析 |
3 药物组方分析 |
4 肾虚血瘀与排卵障碍性不孕的关系 |
5 临床疗效分析 |
6 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心理应激相关性及补肾解郁调冲法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患病情况 |
2 病因 |
3 发病机制 |
4 临床表现 |
5 并发症 |
6 诊断标准 |
7 治疗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 |
1 病名源流 |
2 中医病因病机 |
3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4 中医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1 PCOS发病的社会心理因素 |
2 PCOS患者的心理特征 |
3 心理应激与PCOS之间的内分泌关联 |
4 心理障碍是PCOS的重要并发症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心理社会因素、人格特征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证型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 |
前言 |
1 研究材料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补肾解郁调冲方干预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大鼠疗效机制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状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补肾解郁调冲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大鼠卵巢形态学、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补肾解郁调冲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大鼠行为学、海马神经递质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补肾解郁调冲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大鼠卵巢PERK-ATF4-CHOP凋亡通路的影响PERK-ATF4-CHOP凋亡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总结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9)针灸周期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PCOS排卵障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和脱落标准 |
4 病例分配与分组 |
4.1 样本量估算 |
4.2 分组方法 |
5 治疗方案 |
5.1 观察组 |
5.2 对照组 |
6 观察指标 |
6.1 一般性观察 |
6.2 安全性指标 |
6.3 疗效指标 |
7 统计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1 研究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对比 |
2.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2.2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2.3 两组患者BMI比较 |
2.4 两组患者基础性激素水平比较 |
3 临床疗效对比 |
3.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3.2 治疗后两组患者卵泡发育情况比较 |
3.3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比较 |
3.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卵巢体积比较 |
3.5 治疗后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比较 |
4 不良反应情况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1 现代医学对PCOS的认识 |
1.1 概述 |
1.2 治疗研究 |
2 传统医学对PCOS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研究 |
2.2 肾虚血瘀是PCOS排卵障碍的重要发病因素 |
2.3 治疗研究 |
3 周期理论 |
3.1 现代医学周期理论 |
3.2 传统医学周期理论 |
3.3 针灸周期疗法概述 |
3.4 针灸周期疗法选穴依据 |
3.5 针灸周期疗法治疗PCOS排卵障碍的临床效应分析 |
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5 创新性分析 |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郭志强教授中药序贯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学对月经过少的认识 |
1.月经过少的理论渊源及演进过程 |
2.月经过少的中医病因病机探析 |
3.月经过少的中医治疗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临床医学对月经过少的认识 |
1.月经过少的发病原因 |
2.月经过少的西医治疗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郭志强教授中药序贯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临床观察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研究目的 |
2.临床资料 |
3.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分析 |
2.疗效分析 |
讨论 |
1.肾虚血瘀为月经过少的基本病因病机 |
2.子宫螺旋动脉血流与及宫内膜厚度与月经过少的关系 |
3.郭志强教授治疗月经过少的思想介绍 |
4.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一、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四、肾虚血瘀与妇科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范梦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补肾活血方孕前干预复发性流产者血栓前状态临床观察[D]. 廖雅娟.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多囊卵巢综合征厥阴证的临床症治特点及理论探源[D]. 王伊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温针灸联合归肾丸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研究[D]. 林致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D]. 王彦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补肾祛瘀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卵泡液微环境的影响[D]. 吕美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针刺联合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D]. 戴桂艳.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8]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心理应激相关性及补肾解郁调冲法干预的实验研究[D]. 潘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针灸周期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PCOS排卵障碍的临床观察[D]. 王宝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郭志强教授中药序贯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临床观察[D]. 朱玉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