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建设标准化对工程质量作用极大(论文文献综述)
王慧敏[1](2021)在《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实施对于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建设工程所涉及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人身健康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家工程建设控制性底线要求。在工程建设领域,对强制性标准的研究比较薄弱,对其评价体系、实证分析的匮乏,制约其作用效果的进一步发挥。因此,确定科学合理地方法对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进行评价是全面掌握我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在工程建设活动中实施情况,促进强制性标准有效实施和动态提升的前提和保证。以往研究大多从质量、安全等某一层面探讨工程建设标准对工程建设活动的影响,而这些方面不足以进行对其实施绩效的评估。评价方法的选择侧重于指标权重的确定,仅考虑方法本身,忽略导向性原则下的实际问题。本文基于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理论分析,从全流程视角提出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的评价框架,并对其四大应用主体及其行为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以强制性标准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合法性作为自身有效性的评价要素;将实践过程的活动体现于日常工作状态、实际应用状态和执行效果等层面;综合工程建设标准的效益评价,以及强制性标准技术扩散的价值性,将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效益产出的评价要素。结合综合评价理论,分析、识别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的核心构成要素,构建多维度不同层级的指标体系框架。提出系统化的指标筛减流程,通过三轮指标筛减,最终建立了涵盖三大主维度、九大子范畴共34个指标的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指标体系。根据评价实际需求,在双重视角下设计了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综合测度模型。以需求驱动和竞争差异两个视角分别对其实施绩效进行评价,需求驱动视角下的评价值用以反映强制性标准的整体实施绩效,在竞争差异视角下可以体现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差异性,并衡量其实施绩效的均衡程度。基于以上研究成果,以《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为评价对象进行实证评价,结果表明,该项规范的整体实施绩效为“一般”水平。并对调研项目抽样分析,发现66.67%的调研项目对该项规范的实施绩效处于一般水平,实施情况较差和较好的分别仅占13.33%和20%,虽与样本总体的统计分析结果存在些许差异,但并不影响对整体实施情况的判断结果。进而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对构成核心要素的三大维度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表明三大维度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效应和关联强度,证明了从三大维度对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进行评价是合理的。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加强规范实施的建议。本文的研究为规范实施情况的评价以及对规范完善与修订工作提供参考,为决策者提高规范实施绩效提供了评估检验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孔令飞[2](2020)在《C集团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实施工程质量监督制度以来,颁布实施了《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等法律法规。如今,质量监督机构已覆盖省、市、县三级和石油化工、煤炭、电力、核工业、水利、交通等各个行业,基本形成“企业负责、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程质量总体受控。但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参建单位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工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工程质量监督是项目实施过程的重要把关环节,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意义重大。C集团虽是国有大型石油石化企业,但其工程质量监督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由于缺少相应的信息化系统,给监督工作带来不少的困难,存在信息传输慢、监督效率低、监管效果不明显、监督标准不统一等弊端。在这种形势下,改进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建立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系统是必然趋势。本文以质量风险管理、业务流程再造为理论指导,尝试采用系统分析、调查分析、5W2H分析等研究方法,将信息技术与质量监督有机结合。通过搭建监督系统,实现质量监督数据共享,推进质量监督总站、质监站、二级单位和建设单位联动,强化垂直管理,打通管理流程阻滞,提升管理标准化、流程化水平。首先,通过调研石油石化行业内工程质量监督系统,详细分析系统的应用现状,以期为系统的开发和研究提供借鉴意义。其次,通过查阅法律、法规和C集团监督制度文件等有关资料,对监督机构领导、监督工程师和二级单位有关人员进行现场访谈,梳理出现有监督工作流程及存在的有关问题,运用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对其中不合理和不必要环节进行优化和完善。再次,在流程优化基础上,从监督过程、统计分析、标准规范、移动应用等多方面进行需求分析。最后,通过软件的设计和实现,推动监督流程的强制控制,实现关键流程的可视化。本文主要有以下两个创新点,第一,优化了C集团工程质量监督流程。通过详细分析C集团现行监督工作的每个环节,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不适用、缺失的流程进行优化和补充,通过软件开发固化监督流程,初步实现工作流程标准化。第二,创建出监督检查专用模板。通过风险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易出问题的关键工序、重要环节、新工艺、新材料等关键点进行梳理,划分出不同风险等级的质监点,依据相关标准规范、C集团监督管理制度等文件,对每个质监点创建监督检查专用模板,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模板融入到监督系统,从而实现监督检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徐长靖[3](2020)在《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改进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的速度和规模都得到了空前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自然而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作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型产业,如何对工程质量优化改进一直是建设工程领域中永恒的话题。当前建设工程中有很多工程质量改进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往往停留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层面,完全从业主或客户需求的角度对工程质量改进的方法却很少,而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简称QFD)这一方法却能最大限度结合业主需求,改善现有工程质量改进方法的不足。因此,本文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先对QFD的概念及工作原理进行阐述,提出了在建设工程领域中引入QFD这一技术工具,构建基于QFD的工程质量改进模型,并以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这一工程实例应用分析。其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亲和图法(KJ法)获取济南CBD南广场工程业主需求,然后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业主需求重要度。之后,对工程质量特性进行展开,通过业主需求和工程质量特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定量的将业主需求重要度转化为工程质量特性重要度,进而确定济南CBD南广场工程需要改进的与业主需求相关的工程质量特性。最后,根据以上分析所获得的数据构建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屋,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质量改进模型,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进行有效改进。研究结果表明:基于QFD构建的工程质量改进模型能够将业主需求融入到建设工程项目中,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改进措施,与传统的工程质量管理理论不同。该研究方法可以有效改进工程质量,打造业主满意工程,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创新性。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工程质量改进的方法,对于工程质量改进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王铁男[4](2020)在《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研究 ——以砖木作匠作则例为中心》文中认为清代各类《匠作则例》,记载的是手工业各行业用工、用料、用银及样式、做法的规范和标准。本文以清代系列《匠作则例》为基础史料,并结合相关档案资料,选取匠作则例内“木作”与“瓦作”(含砖作)两个典型技术门类,对清代手工业技术标准化的表现形式、程度与水平、管理方式、技术标准实施,以及缺陷不足等问题,进行专题的深入考察。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产业技术的大总结时期,技术标准化问题也有了全面总结,具体表现便是大量匠作则例文本的出现与流布,使产业技术标准化呈现出“则例化”(标准化)特征。根据清代各种匠作则例所记载的内容,“则例化”在清代手工业中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产品的“形制化”、原材料的“规格化”与施工中工时物料的“定额化”。中国历代技术典籍所记载的内容基本遵循《考工记》中所建立的“材——工”质量标准体系,直至清代各类匠作则例的完善,技术标准化中“形制化”、“规格化”、“定额化”,依然建立在计算工时料限的技术标准体系之上。因此,清代的产业技术标准化在执行过程中,明显分为“物料管理标准”与“施工技术标准”两大部分,体现在匠作则例文本上,便是以《工部则例》等为代表的“管理型则例”,和以《工程做法》、《圆明园内工则例》等为代表的“施工型则例”。清代历朝《工部则例》所记载的对物料管理规定中,砖瓦、木材是重点内容。砖瓦类中,国家各项工程常用的临清砖、御窑金砖、琉璃瓦等项物料,从烧造流程、尺寸规格、质量检测、包装运输、收储领用等各环节均有严格管理标准。官用木材,派员采伐木料时,采前勘测、采伐数量、木料加工规格、运输方式路线、入库领用等项,一律遵照则例管理标准执行。至于历年例行采买木料,以其材质、长度、周长等为标准,形成不同等级,运输、领取、使用等各个环节,也要遵照则例执行。施工型则例将手工产业分为若干“匠作”,每“作”下分为系列技术门类的若干工种,各工种协同完成生产链。木作和砖瓦作生产被解构为各个部件和不同工序,如梁、柱、枋、檩、斗拱、墙体、地面等,每制造每一部件或完成一道工序,其工料定额标准都详细记录在案,通过这些标准数据来指导新的施工程序,进而有了财政预算和决算的依据,最终实现控制生产成本和保证产品质量。通过清代各种匠作则例中技术标准的文本解读,可以发现清代的产业技术标准化,已经具备了诸如标准化文件制定与实施、标准件的应用、标准化生产方式的采用等近代技术标准化特征,但在引入机器化生产之前,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转型尚未突破传统计工、计料为中心的质量标准体系。对比这一时期中、西产业技术标准化进程,可见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已经出现近代转型趋势,但在管理体制、标准制定与推动等方面,还与西方存在较大差距。
赵炎炎[5](2020)在《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预控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具有极强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的产业之一,是最重要的服务行业之一。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所具有的快捷、高效和灵活等特点,决定了它可以极大的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大范围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公路工程建设期间,作为公路工程产品形成期,施工阶段由于现场资源配置所引起的工程造价变化颇大,建筑工人的作业技术水平、原材料的准确配置程度以及项目赶工所致的工期压缩,是工程造价增大的核心原因。随着公路建设施工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工程管理方法的不断完善,公路建设的质量、工期以及成本等指标的均衡优化已经成为公路建设工程造价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如何对资源进行配置,提升效率并降低损耗,如何使资源利用率最大,工期压缩所致的建设质量降低最小,是实现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最优化的十分有效的途径。本文总体上着眼于公路工程施工阶段,着重于对人力、物力资源的科学配置,使用规划理论达成对人力、物力资源的具体量化,从而解决资源配置对工程造价最优化形成制约的瓶颈问题;着重于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工人分级和建设材料配置的综合质量水平,使用规划理论达成资源的具体量化,从而解决在质量控制基础上的工程造价优化问题;着重于质量合格、建设资源匹配及建设工艺连续,使用规划理论合理压缩工期,使实际工期尽量与原工期相符,实际人工量尽量与原计划人工量相符,降低实际造价与原造价差异,从而使工期压缩情况下工程造价达到最优。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列举如下:概述了研究背景并对应具体分析了研究意义,在立足于工程造价控制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施工阶段工程造价信息数据控制、预测以及调整等各方面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公路工程施工特点,提出了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预估概念。介绍了工程造价理论的基本概念,并以此概述了公路工程建设的工程造价管理及其主要特点;分析了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主要影响因素,论述了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的相关原理与原则;最后详细说明了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的相关流程和环节,最终实现了对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的理论与现实操作流程的全面分析以及设计。整合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信号反馈、弹性以及系统等控制原理,深入剖析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并系统阐明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的各过程和环节。借助灰色关联分析理论,构造模型对施工阶段工程造价进行实时预估,并通过偏差分析及时查明造成偏差的原因,以此确定施工阶段动态调整措施。借助线性规划理论,在充分考虑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协调均衡的约束条件下,将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最小化作为目标函数,构建了基于资源配置的工程造价优化调节模型;在充分考虑建设资源最大利用率、作业人员用料速度以及建设工艺连续性等约束条件下,以建设工期压缩成本和建设资源增加量最小化作为目标函数,构建了基于施工周期压缩的工程造价优化调节模型;在充分考虑施工阶段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施工设备供应协调调度能力以及建筑材料配置合理水平等约束条件下,保证建设质量合格,将资源使用量和质量等级最小化作为目标函数,构建了基于工程质量的工程造价优化调节模型。在实例运用中将优化方案与传统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验证表明优化方案明显降低了公路工程造价,为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定量优化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吕纪娜[6](2020)在《高速公路施工质量耦合风险与标准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交通强国的发展阶段,人们对于出行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单靠控制公路施工质量单因素风险已无法满足要求。而质量风险存在一种耦合机制,这种机制作用复杂,对施工质量影响大,只有对质量耦合风险进行严格把控,才能为高速公路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故而本文旨在基于高速公路施工质量耦合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面向的施工标准化对策,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本文首先检索了国内外关于质量风险管理、风险耦合以及施工标准化的相关文献,按照事故致因理论的推演方法,对致使高速公路施工质量风险产生的风险源进行剖析,确定了催生高速公路施工质量风险产生的人、物、法、管四类风险影响因素,并按照风险耦合的作用机制搭建了异质因素与同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质量风险耦合框架。其次,基于交通运输部公路局所发布的2015—2019年期间国内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存在施工质量问题数据,运用N-K模型、耦合度模型分别对异质因素间的耦合T值与同质因素内风险因子间的耦合度进行了测算,并依照LEC法数学原理构建了基于两种耦合模型联立模式下的的高速公路质量耦合风险测度模型。通过模型的计算得出系统质量耦合风险总值,并通过敏感性分析得出质量耦合风险控制的关键点,包括质量意识高低、工作责任心强弱、操作规范程度;材料进场把控严格程度、是否材料二次污染、是否机械故障;施工工序是否符合规范、施工组织设计精细程度;质量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现场质量管理严格程度、决策执行力度强弱等。针对质量耦合风险控制的关键点,从管理制度方面提出了四项标准化对策,包括建立和完善建设单位质量管理制度、质量追溯制度,建立完善的一线工人培训教育、岗位考核制度,深化材料管理制度,加强机械设备的标准化管理与应用等;从信息化管理方面提出了四项标准化对策,包括引进优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施工人员实名制质量评价管理平台,加强隐蔽工程、关键工序的信息化控制,采用BIM技术建立统一的可视化平台等,可有效降低耦合风险因素对质量造成的影响。最后结合实例,对质量耦合风险测度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案例敏感性分析所得质量风险控制关键点与本文提出的关键点基本相同,证明模型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强。
田帅[7](2020)在《EPC装配式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飞速发展,但也面临当下资源环境、生产要素制约和“劳务荒”等问题,传统建造方式急需转型升级。适应当前社会的EPC装配式建筑俨然已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模式,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因承发包方缺乏对工程合同的科学有效管理,近年来有关工程合同的纠纷案例逐年增多,完善工程合同的管理与实践,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前两章通过仔细研读阅读与深入学习大量的有关EPC项目管理、国内外建筑合同示范文本、装配式建筑等相关文献资料,为文章的后续研究打下良好铺垫。第三章大量且细致地比较了当前我国建筑施工合同范本2017、EPC总承包合同范本2011、国外FIDIC2017范本等对有关具体重要条款的彼此间比较,熟悉了当前各种工程合同范本的特点。第四章分析了EPC装配式工程的特点,我国当前实施装配式建筑的困境以及装配式与EPC模式的适配性分析。依据调查问卷、实地调查、专家打分等方式梳理归纳出EPC装配式工程合同管理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对策;基于专家打分,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建模,科学分析了在合同策划阶段中,预付款及支付比例这一条款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并引入试图解决上述问题的经典博弈理论模型及其对策。最后以某具体EPC装配式安置房工程项目案例,试图通过梳理案例中基本概况以及合同管理难点问题,基于FIDIC等合同范本的分析比较,对案例合同管理中的工程计量,价格调整,工程纠纷处理等重要条款问题提出对策。另通过前述相关理论研究,提出通过构建博弈论模型,解决了项目合同谈判初期对于预付款支付比例这一突出和关键问题,推导和实践了博弈模型在合同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收到了预期效果。该论文共有图21个,表65个,参考文献112篇。
宋华君[8](2019)在《纳卡拉走廊铁路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纳卡拉走廊铁路工程项目是中非合作铁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在实际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人员、施工方法、材料和设备等施工质量影响因素众多,铁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意义重大。在以往的国内外研究中,铁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多是将各个系统当成独立的个体,没有综合考虑不同系统之间的影响,在评估过程中,多采用定量方法分析,忽略了定性分析的重要性,评估结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本文对铁路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利用DEMATEL-ANP分析模型进行分析,针对各因素影响程度,得到关键因素及权重指标,以保证高质量完成项目工程,为类似项目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意义。首先,针对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理论分析,进而针对工程质量质量管理现状、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给出了纳卡拉走廊铁路工程项目概况,包括项目介绍和工程进度安排,此外,给出了纳卡拉走廊铁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现状。详细介绍了纳卡拉走廊铁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的结合应用和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应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DEMATEL-ANP分析方法,考虑定性指标评价的不定性,结合专家评估意见,找出铁路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和指标,从而构建合理的施工质量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利用DEMATEL分析方法分析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构建准则层关系网络图。进而利用ANP分析方法分析各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利用混合权重值的理论计算方法和式子,理论计算得到较高权重的指标顺序,以提高评价评估结论的可靠度。最后,根据不同质量管理影响因素对铁路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特点和影响程度,结合影响程度权重指标值,分别针对各个施工质量影响因素,给出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验收阶段的对应性的实施方案,解决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别提出了制度保障、技术保障、人员保障、过程控制保障和精神文化保障措施,为其他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具有借鉴意义。
张苏楠[9](2019)在《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可持续性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以工程建设为基础的城市建设在全国各地兴起,而房屋建设与基础设施完善的需求也预示着未来中国仍将是大兴土木的几十年。城市的工程建设活动构建起城市物质实体、形成城市风貌、维持城市正常运转,对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也具有深远影响。但因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的工程建设模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愈发严重,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兴理念在全球得到普遍共识后,又逐渐被各行各业所采纳,同时也为建筑业提供了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本文将以城市系统为视角,研究城市地理空间单元内部进行的工程建设活动及其构建的城市物质实体的可持续性。本文在界定城市工程建设可持续性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可持续建设理论,识别出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和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影响路径分析探究其影响机理,并构建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可持续性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选取中国内地29个省会城市(直辖市)予以实证评价,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文献研究法识别出23个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借助问卷调查法获得其重要度数据,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与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按照均值排序,重要度排名前5的关键影响因素分别是“城市工程质量”、“城市工程事故多发性”、“建筑设计水平”、“环境污染程度”和“建设土地利用”,后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将23个影响因素萃取成6大影响因子,并予以命名。(2)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萃取结果形成的测量模型进行验证,根据验证结果对理论模型予以修正。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法探究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可持续性的影响机理,得到作用效果最明显的三个影响因子及三条影响路径。(3)基于6大影响因子类别极其包含的影响因素,本文构建起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可持续性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并选取29个中国内地省会城市从综合值、6大类别以及区域分析三方面进行实证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绝大多数省会城市处于工程建设可持续性中等发展水平;6大类别的不同城市得分间有所差异;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城市整体表现优良,大西北和东部城市整体表现不佳,其余区域城市表现参差不齐。(4)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关键影响因素、关键影响路径和实证评价结果三方面,在城市工程建设发展现实条件下、结合政策法律与技术应用,对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可持续性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杨新聪[10](2019)在《隐性施工的数据采集和应用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是我国工程建设的基本方针之一,工程质量不仅影响着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是工程项目适用、安全、可靠、耐久、经济和环境相适应的核心保障。反之,若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则会对国家和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产生威胁,阻碍建筑业和国民经济的高水平发展。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个环节和因素进行相应的控制与管理,对工程质量隐患进行有效地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和事后处理,是保证工程产品合格的重中之重,是建设满足功能需求,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的工程项目的可靠保障。近些年来,学术界以及工业界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提出了企业负责、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三层次质量控制体系,但是由于建筑工程相关参与方多、施工过程周期长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目前工程质量通病和质量隐患仍旧广泛存在。导致质量隐患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对建筑建造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存在盲区——隐性施工。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往往存在两种施工过程:全过程可直接观察、测量并给予评价的显性施工(如场地平整、防水工程等);以及全过程或局部过程不可进行直接观察、测量、评价的隐性施工(如混凝土振捣过程、混凝土预制构件的连接过程、水下基础工程等)。显性施工的质量控制通常存在自控与监控的双重保证,而隐性施工由于其不可直接测量的特性,现行的质量控制体系难以对其制定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难以准确地发现其中潜在的质量隐患;难以及时对其采取合理的补救措施,使隐性施工的质量控制成为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针对目前工程质量控制体系中针对隐性施工质量进行控制与管理方法的缺失,本文探索并开展了对隐性施工进行数据采集和应用的一系列相关研究,致力于完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施工过程质量行为,明确施工主体质量责任归属,保证工程质量,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促进建筑业和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有:(1)建立建造过程的质量控制原理基于工程项目施工具有的空间固定性和不可逆转的生产特点,本文明确了施工过程中的地理位置信息和质量风险行为是工程现场数据采集的核心内容,其中地理位置信息通过工作空间的分布将将施工主体和建造目标结合起来,解决了施工归属的基本问题;而质量风险行为通过量化的建造行为和动作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表象化,解决了施工质量评价的基本问题,结合这两个主要的数据采集内容,可以实现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全过程、全方面、全天候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在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通过对劳动工具使用过程的检测,实现在工程应用中无侵入地对质量风险行为进行追踪和记录并提出对工程质量风险行为进行预防、控制与管理的科学措施。(2)提出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施工数据采集与应用方法根据建立的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原理,本文确定了对实施主体、工具设备、原材料等的位置信息为追踪目标,来对施工项目进行数据采集和应用的方法。综合考虑工程现场环境复杂动态的特点后,本文对多种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定位精度、成本等方面进行了对比,提出并辅助开发了结合基于信号强度的测距技术和加权极大似然估计定位算法的施工现场实时定位系统。通过该实时定位系统,能够对施工过程中相关的施工人员及实体的动态位置信息进行采集,并根据项目实施主体和项目任务之间的时空位置关系进行数据分析,明确施工作用中的的任务依赖关系及相应的执行、责任归属。(3)提出基于惯性测量单元的施工数据采集与应用方法尽管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数据采集与应用方法能够提供对施工进行质量控制的量化数据,但是针对固定位置施工作业、机械设备的远程控制和细微施工操作等,其采集和分析的数据不够全面具体,因此本文进一步确定了对施工机械设备、劳动工具等刚体的运动特征为追踪目标,对施工过程进行数据采集与应用的方法。根据惯性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本文提出并开发了基于惯性测量单元对施工实施主体的加速度、速度、位移、角速度、转角进行追踪、记录和分析的施工现场动态采集系统。为了解决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出现的误差累积导致随时间精度下降的问题,本文结合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复性特点,提出了具有周期性校正的姿态采集算法。(4)以混凝土振捣过程的质量控制为例,验证本文提出的针对隐性施工进行数据采集与应用方法的有效性以典型隐性的施工作业——混凝土振捣过程为例,根据混凝土振捣的密实原理,结合基于地理位置信息和基于惯性测量单元的隐性施工的数据采集与应用方法,本文提出并开发了用于监控混凝土振捣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系统。通过现场试验验证,该系统能够有效地采集并分析振捣时间、插入拔出速度、垂直度、振捣深度、振捣位置和振捣有效区域等核心控制指标,实现对隐性施工的全程观测和量化评价,将隐性施工过程转化为显性施工过程,进而通过传统的自控与监控对工程质量进行双重保障。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隐性施工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创新地提出了基于地理位置信息和基于惯性测量单元对隐性施工进行全过程、全方面、全天候的数据采集与应用方法,并通过使用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混凝土振捣的典型案例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原理和方法的有效性。本研究成果填补了目前针对隐性施工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方法空缺,将隐性施工转化成为显性施工,进一步完善了现有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规范了施工过程质量行为,明确了施工主体质量责任归属,保证了工程质量,提高了人民群众满意度,促进了建筑业和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工程建设标准化对工程质量作用极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程建设标准化对工程质量作用极大(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发展状况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标准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
1.3.2 实施绩效评价研究 |
1.3.3 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属性分析及实施绩效评价框架 |
2.1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标准 |
2.1.2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
2.1.3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 |
2.2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特征 |
2.3 我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现状分析 |
2.3.1 我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面临的问题 |
2.3.2 我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现实情况 |
2.4 基于全流程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评价框架 |
2.4.1 任务准备阶段 |
2.4.2 组织及过程阶段 |
2.4.3 统计分析阶段 |
2.5 本章小结 |
3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
3.1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评价总体构想 |
3.2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指标体系设计 |
3.2.1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构成要素 |
3.2.2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与依据 |
3.2.3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
3.3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指标体系合理性判定 |
3.3.1 工程建设规范实施绩效指标体系科学性验证 |
3.3.2 与同类相关代表性指标体系对比 |
3.3.3 与工程建设标准实施评价规范指标体系对比 |
3.4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指标分析 |
3.4.1 工程建设规范自身有效性维度 |
3.4.2 工程建设规范过程维度 |
3.4.3 工程建设规范效益维度 |
3.5 本章小结 |
4 双重视角下工程建设规范实施绩效测度模型 |
4.1 工程建设规范实施绩效测度原理 |
4.2 基于优势数与转换函数的G1法的规范实施绩效测度方法 |
4.2.1 工程建设规范实施绩效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2 基于优势数与转换函数的工程建设规范实施绩效测度值 |
4.3 考虑竞争性的工程建设规范实施绩效测度方法 |
4.3.1 所调研项目在各实施绩效指标上的竞争性 |
4.3.2 竞争差异下规范实施绩效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3 考虑竞争性的工程建设规范实施绩效测度值 |
4.4 双重视角下工程建设规范实施绩效测度值 |
4.5 工程建设规范实施绩效等级划分 |
4.6 本章小节 |
5 实证分析 |
5.1 案例背景 |
5.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5.2.1 数据来源 |
5.2.2 数据处理 |
5.3 工程建设规范实施绩效综合测度 |
5.3.1 原始数据整理 |
5.3.2 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
5.3.3 基于优势数与转换函数的规范实施绩效测度值计算 |
5.3.4 竞争差异视角下规范实施绩效测度值的计算 |
5.4 规范实施绩效综合测度值 |
5.5 规范实施绩效评价分析 |
5.5.1 规范实施情况总体特征分析 |
5.5.2 典型规范实施绩效特征分析 |
5.5.3 维度层关联关系分析 |
5.6 加强规范实施的建议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工程建设规范实施绩效各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 |
附录B 工程建设规范实施情况评价调査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2)C集团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基础概念 |
2.1.1 工程项目 |
2.1.2 工程质量监督 |
2.1.3 质量监督机构 |
2.2 相关理论 |
2.2.1 质量风险管理 |
2.2.2 业务流程再造 |
2.2.3 整合管理 |
2.2.4 流程化管理 |
第3章 C集团工程质量监督现状分析 |
3.1 工程质量监督系统应用现状 |
3.1.1 石油天然气工程质量监督系统 |
3.1.2 内蒙古石油化工质量监督系统 |
3.2 工程质量监督概况 |
3.2.1 监督组织结构 |
3.2.2 监督业务分类 |
3.2.3 监督信息化情况 |
3.3 监督流程问题及分析 |
3.3.1 监督流程分析 |
3.3.2 监督申报分析 |
3.3.3 监督注册分析 |
3.3.4 监督计划分析 |
3.3.5 静态质量行为检查分析 |
3.3.6 工程实体质量检查分析 |
第4章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4.1 质量监督目标 |
4.2 可行性分析 |
4.2.1 资源可行性分析 |
4.2.2 经济可行性分析 |
4.2.3 技术可行性分析 |
4.2.4 管理可行性分析 |
4.3 业务流程优化 |
4.3.1 监督流程优化 |
4.3.2 监督申报优化 |
4.3.3 监督注册优化 |
4.3.4 监督计划优化 |
4.3.5 静态质量行为检查优化 |
4.3.6 工程实体监督检查优化 |
4.4 相关流程梳理 |
4.4.1 监督团队组建 |
4.4.2 单位工程划分 |
4.4.3 重大问题处理 |
4.4.4 项目验收监督 |
4.4.5 投诉管理流程 |
4.5 需求分析 |
4.5.1 系统目标 |
4.5.2 用户分析 |
4.5.3 任务提醒 |
4.5.4 过程监督 |
4.5.5 统计分析 |
4.5.6 档案归档 |
4.5.7 标准规范 |
4.5.8 业务配置 |
4.5.9 移动应用 |
第5章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总体设计方案 |
5.1.1 监督系统架构设计 |
5.1.2 用户层级权限设计 |
5.1.3 业务应用层架构设计 |
5.2 用户状态 |
5.3 监督管理 |
5.3.1 项目清单 |
5.3.2 监督流程 |
5.3.3 监督注册 |
5.3.4 注册手续 |
5.3.5 监督准备 |
5.3.6 过程监督 |
5.3.7 验收监督 |
5.3.8 后期工作 |
5.4 标准规范 |
5.5 统计报表 |
5.6 投诉管理 |
5.7 专项解决方案 |
5.7.1 工作流程设计 |
5.7.2 监督模板设计 |
5.7.3 移动应用设计 |
5.8 项目实施 |
5.8.1 实施保障 |
5.8.2 系统实施 |
5.9 应用效果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质量功能展开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建筑工程领域质量功能展开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研究 |
2.1 工程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2.1.1 工程质量管理相关概念 |
2.1.2 质量管理的发展 |
2.1.3 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
2.1.4 工程质量管理问题常用的解决方法 |
2.2 质量功能展开的基本理论 |
2.2.1 质量功能展开的概念界定 |
2.2.2 质量功能展开的作用 |
2.2.3 质量屋技术 |
2.2.4 质量功能展开在工程质量改进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2.3 层次分析法(AHP)简介 |
2.3.1 层次分析法原理 |
2.3.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2.4 小结 |
3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现状分析 |
3.1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简介 |
3.1.1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概况 |
3.1.2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目标及质量管理工作依据 |
3.2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的现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方法 |
3.2.1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 |
3.2.2 济南CBD南广场现行的工程质量管理方法 |
3.3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 |
3.4 小结 |
4 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工程质量改进模型构建 |
4.1 质量功能展开工作小组的组织体系构建 |
4.1.1 成立质量功能展开工作小组 |
4.1.2 质量功能展开工作小组信息交流模型 |
4.2 业主需求分析 |
4.2.1 业主需求分类 |
4.2.2 层次化分析业主需求 |
4.2.3 业主需求重要度分析 |
4.3 工程质量特性分析 |
4.3.1 工程质量特性的获取 |
4.3.2 工程质量特性展开 |
4.3.3 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分析 |
4.3.4 工程质量特性重要度的计算 |
4.4 质量屋的构建 |
4.4.1 质量屋的结构 |
4.4.2 质量屋的构建过程 |
4.5 小结 |
5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改进 |
5.1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业主需求分析 |
5.1.1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业主需求的获取 |
5.1.2 层次化分析济南CBD南广场工程业主需求 |
5.1.3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业主需求重要度分析 |
5.2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特性分析 |
5.2.1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特性的获取 |
5.2.2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特性展开 |
5.2.3 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分析 |
5.2.4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特性重要度的计算 |
5.3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屋的构建 |
5.4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改进措施 |
5.5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改进效果评价 |
5.6 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研究 ——以砖木作匠作则例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相关文献资料与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清代匠作则例的文本化 |
第一节 “匠作则例”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清代“匠作则例”性能辨析 |
一、“则例”的内容特点 |
二、“匠作则例”的内容特点 |
三、“则例”与“匠作则例”性质异同 |
四、匠作则例法典化与技术标准化立法 |
第三节 “内工则例”与“外工则例”比较 |
一、内、外工匠作则例编纂比较 |
二、内、外工匠作则例差异分析 |
第二章 清代产业技术“则例化”及近代转型 |
第一节 手工业“则例化”及其表现形式 |
一、产品设计“形制化” |
二、生产物料“规格化” |
三、生产工料“定额化” |
第二节 清代技术标准的近代转型 |
一、匠作则例的细则化 |
二、中国与西方近代标准化进程的差异 |
第三章 物料采办、加工与管理标准化 |
第一节 砖瓦烧造与管理标准化 |
一、临清砖烧造与管理标准化 |
二、金砖烧造与管理标准化 |
三、琉璃瓦烧造与管理标准化 |
第二节 木料采购与管理标准化 |
一、年例额解木料采买标准化 |
二、楠杉木料采办标准化 |
三、围场松木采伐标准化 |
第四章 旧料回收与利用标准化 |
第一节 木材回收利用 |
一、旧木料回收标准 |
二、旧木料使用标准 |
第二节 砖瓦回收利用 |
一、旧砖瓦回收标准 |
二、旧砖瓦使用标准 |
第五章 施工技术标准化 |
第一节 大木作施工技术标准化 |
一、大木作选材标准化 |
二、柱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
三、梁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
四、枋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
五、桁(檩)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
六、板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
七、椽、望、连檐构件制作标准化 |
八、斗拱制作安装技术标准化 |
第二节 瓦作施工技术标准化 |
一、砖料加工标准化 |
二、金砖铺墁技术标准化 |
三、墙体砌筑技术标准化 |
四、苫背、瓦瓦技术标准化 |
第三节 内、外工工料标准之差异 |
一、大木作工料比较 |
二、瓦作工料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清代匠作则例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
后记(致谢) |
(5)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预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理论研究概况 |
1.2.1 国外工程造价研究概述 |
1.2.2 国内工程造价研究概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2 工程造价管理及其动态控制理论概述 |
2.1 工程造价管理 |
2.2 公路工程造价 |
2.3 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
2.4 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的原理和原则 |
2.4.1 控制原理 |
2.4.2 控制原则 |
2.5 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控制流程 |
2.5.1 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控制流程框架 |
2.5.2 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信息采集 |
2.5.3 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预算 |
2.5.4 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对比分析 |
2.5.5 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调节 |
2.5.6 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控制优化 |
2.5.7 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跟踪反馈 |
2.6 本章小结 |
3 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预算 |
3.1 灰色预测理论与方法 |
3.1.1 灰色模型原理 |
3.1.2 GM(1,1)模型表达式 |
3.2 公路建设施工阶段造价预测模型 |
3.2.1 公路建设施工阶段造价预测模型概述 |
3.2.2 施工材料费预测模型 |
3.2.3 人工费预测模型 |
3.2.4 机械设备费预测模型 |
3.2.5 总工程造价预测模型 |
3.3 测算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4 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偏差分析与调节 |
4.1 预测及计划工程造价比较 |
4.2 针对资源配置所致公路工程施工阶段造价偏差原因分析及动态调节 |
4.2.1 针对资源配置所致公路工程施工阶段造价偏差原因分析 |
4.2.2 针对资源配置所致公路工程施工阶段造价偏差的动态调节 |
4.3 针对工期压缩所致公路工程施工阶段造价偏差原因分析及动态调节 |
4.3.1 针对工期压缩所致公路工程施工阶段造价偏差原因分析 |
4.3.2 针对工期压缩所致公路工程施工阶段造价偏差的动态调节 |
4.4 针对工程质量所致公路工程施工阶段造价偏差原因分析及动态调节 |
4.4.1 针对工程质量所致公路工程施工阶段造价偏差原因分析 |
4.4.2 针对工程质量所致公路工程施工阶段造价偏差的动态调节 |
4.5 本章小结 |
5 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优化调整模型构建 |
5.1 公路工程资源配置优化调整模型 |
5.1.1 课题提出及相关参数定义 |
5.1.2 施工阶段工程造价优化调整模型构建 |
5.1.3 实例验证和结果分析 |
5.2 公路工程工期优化调整模型 |
5.2.1 课题提出及相关参数定义 |
5.2.2 施工阶段工程造价优化调整模型构建 |
5.2.3 实例验证和结果分析 |
5.3 公路工程质量优化调整模型 |
5.3.1 课题提出及相关参数定义 |
5.3.2 施工阶段工程造价优化调整模型构建 |
5.3.3 实例验证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高速公路施工质量耦合风险与标准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质量风险管理研究 |
1.3.2 风险耦合理论研究 |
1.3.3 施工标准化研究 |
1.3.4 国内外研究总结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耦合风险的基础理论研究 |
2.1 工程质量风险的概述 |
2.1.1 工程质量风险的定义 |
2.1.2 工程质量风险的基本特征 |
2.2 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确定施工质量的风险源 |
2.2.1 事故致因理论 |
2.2.2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风险来源 |
2.3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风险因素及风险因子 |
2.3.1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风险的成因 |
2.3.2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风险的风险因素及风险因子 |
2.4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耦合风险的概述 |
2.4.1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耦合风险的含义 |
2.4.2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耦合风险的分类 |
2.5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耦合风险的作用路径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耦合风险测度模型的构建 |
3.1 常用风险耦合模型 |
3.2 模型数据来源 |
3.3 建立测算高速公路施工质量同质风险耦合的耦合度模型 |
3.3.1 耦合度模型的概述 |
3.3.2 构建耦合度模型 |
3.3.3 模型应用 |
3.4 建立测算高速公路施工质量异质风险耦合值的N-K模型 |
3.4.1 N-K模型的概述 |
3.4.2 构建N-K模型 |
3.4.3 模型应用 |
3.5 建立高速公路施工质量耦合风险测度模型 |
3.5.1 构建质量耦合风险测度模型 |
3.5.2 模型应用 |
3.5.3 风险因子的敏感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质量耦合风险控制的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对策 |
4.1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耦合风险控制的关键点 |
4.2 基于高速公路施工质量控制的标准化对策 |
4.2.1 管理制度方面的标准化对策 |
4.2.2 信息化管理方面的标准化对策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5.1 数据来源 |
5.2 建立质量耦合风险测度模型 |
5.2.1 建立耦合度模型 |
5.2.2 建立N-K模型 |
5.2.3 建立质量耦合风险模型分析指标敏感性 |
5.3 模型与案例敏感性结果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成果 |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EPC装配式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方案 |
1.5 技术路线 |
2 EPC装配式工程合同发展现状与相关文献综述 |
2.1 EPC装配式建筑工程概述 |
2.2 项目管理模式与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
2.3 工程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发展现状 |
2.4 EPC装配式工程项目及合同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
2.5 一般管理方法概述 |
2.6 本章小结 |
3 建设工程相关合同示范文本分析与比较研究 |
3.1 EPC工程合同范本2011与建施合同范本2017比较分析 |
3.2 FIDIC2017 与我国EPC工程合同范本2011 版比较分析 |
3.3 FIDIC2017与我国建施合同范本2017比较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EPC装配式工程合同管理现状分析与问题研究 |
4.1 EPC装配式工程分析 |
4.2 EPC装配式工程合同分析 |
4.3 调研方案设计与实践 |
4.4 EPC装配式工程合同管理各阶段普遍问题与对策 |
4.5 EPC装配式工程合同管理AHP分析与博弈对策 |
4.6 本章小结 |
5 某安置房EPC装配式项目案例分析 |
5.1 安置房EPC装配式项目概况及合同关系分析 |
5.2 安置房EPC装配式项目合同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纳卡拉走廊铁路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纳卡拉走廊铁路工程项目概况 |
2.1 纳卡拉走廊铁路工程基本情况 |
2.2 纳卡拉走廊铁路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
2.2.1 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
2.2.2 项目组织机构与质量管理流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纳卡拉走廊工程质量管理目标及存在问题 |
3.1 纳卡拉走廊铁路工程质量目标 |
3.2 纳卡拉走廊铁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
3.2.1 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
3.2.2 施工质量管理具体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纳卡拉走廊铁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提升方案设计 |
4.1 对质量管理影响因素评价方法选用及DEMATEL-ANP方法应用步骤 |
4.1.1 质量管理影响因素评价方法选用 |
4.1.2 DEMATEL-ANP分析方法应用步骤 |
4.2 工程项目质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4.2.1 施工各阶段质量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
4.2.2 影响因素指标 |
4.2.3 基于DEMATEL-ANP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 基于DEMATEL-ANP模型质量管理影响因素之间关系分析 |
4.3.1 一级指标影响关系分析 |
4.3.2 二级指标影响关系分析 |
4.3.3 基于DEMATEL-ANP模型的影响因素权重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纳卡拉走廊铁路工程质量管理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 |
5.1 纳卡拉走廊铁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
5.1.1 计划阶段 |
5.1.2 实施阶段 |
5.1.3 验收阶段 |
5.2 纳卡拉走廊铁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保障措施 |
5.2.1 制度保障 |
5.2.2 技术保障 |
5.2.3 人员保障 |
5.2.4 企业文化保障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可持续性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
1.1.2 可持续城市建设理念成为全球共识 |
1.1.3 我国粗放型的工程建设模式制约城市可持续建设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可持续性研究综述 |
1.2.2 城市可持续性研究综述 |
1.2.3 城市工程建设可持续性研究综述 |
1.2.4 现有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价值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价值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相关概述与理论基础 |
2.1 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概述 |
2.1.1 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的涵义 |
2.1.2 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的范围 |
2.1.3 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的特征 |
2.2 相关理论综述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可持续建设理论 |
2.3 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可持续性概述 |
2.3.1 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可持续性的内涵 |
2.3.2 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可持续性的目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识别 |
3.1 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可持续性的影响来源 |
3.1.1 资源层面 |
3.1.2 参与者层面 |
3.1.3 技术层面 |
3.1.4 建造环境层面 |
3.2 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识别 |
3.2.1 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识别方法选择 |
3.2.2 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初步识别 |
3.3 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问卷调查情况 |
3.3.2 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3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3.3.4 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 |
3.3.4.1 问卷信度及效度检验 |
3.3.4.2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
3.3.4.3 公因子命名与解释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可持续性的影响机理分析 |
4.1 概念模型的构建 |
4.1.1 测量模型的构建 |
4.1.2 结构模型的构建 |
4.1.2.1 潜变量间的作用关系假设 |
4.1.2.2 结构模型建立 |
4.2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 |
4.2.1 结构方程模型初步分析 |
4.2.2 结构方程模型修正 |
4.2.3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与讨论 |
4.3 工程建设可持续性影响机理总述 |
4.3.1 关键影响路径识别 |
4.3.2 关键影响路径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可持续性评价 |
5.1 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可持续性评价模型构建 |
5.1.1 熵值法基本原理 |
5.1.2 改进熵值法的无量纲化方法选择 |
5.1.3 基于熵值法的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可持续性评价模型计算过程 |
5.2 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可持续性评价体系建立 |
5.2.1 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可持续性评价指标度量 |
5.2.2 评价指标的含义阐释 |
5.3 基于中国内地29 个省会城市(直辖市)的实证分析 |
5.3.1 城市选取与数据采集 |
5.3.2 数据处理 |
5.3.3 结果分析 |
5.3.3.1 综合值分析 |
5.3.3.2 六大类别分析 |
5.3.3.3 区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可持续性提升策略 |
6.1 基于关键影响因素的提升策略 |
6.2 基于关键影响路径的提升策略 |
6.3 基于29 个省会城市实证分析的提升策略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作者简介 |
(10)隐性施工的数据采集和应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发展 |
1.3.2 工程质量的数据采集手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隐性施工的质量管理与技术基础 |
2.1 引言 |
2.2 隐性施工的数据采集内容——地理位置 |
2.2.1 空间固定性 |
2.2.2 不可逆转性 |
2.2.3 地理位置与隐性施工实施主体 |
2.3 隐性施工的数据采集内容——质量风险行为 |
2.3.1 工程质量缺陷 |
2.3.2 质量风险行为 |
2.3.3 质量风险行为的评估 |
2.3.4 质量风险行为与工具的使用行为 |
2.4 隐性施工质量管理的基础 |
2.4.1 核心建造过程组 |
2.4.2 管理过程组 |
2.4.3 支持过程组 |
2.5 隐性施工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支撑技术 |
2.5.1 数据采集技术 |
2.5.2 数据传输技术 |
2.5.3 数据融合技术 |
2.5.4 可视化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地理信息服务的隐性施工数据采集方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LBS的施工数据采集方法 |
3.2.1 基于测距技术 |
3.2.2 基于测角技术 |
3.2.3 基于测距测角技术 |
3.2.4 基于非测量技术 |
3.2.5 适用于工程现场的定位技术对比与选取 |
3.3 基于LBS的施工过程数据采集系统 |
3.3.1 基于LBS的施工过程数据采集系统的部署 |
3.3.2 基于LBS的施工过程数据采集系统的架构 |
3.3.3 性能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惯性测量单元的隐性施工数据采集方法 |
4.1 引言 |
4.2 基于IMU的施工过程数据采集方法 |
4.2.1 惯性测量单元的工作原理 |
4.2.2 惯性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 |
4.2.3 惯性导航数据融合 |
4.2.4 基于施工生产特点的导航基本原理 |
4.3 基于IMU的隐性施工数据采集系统 |
4.3.1 基于IMU的施工数据采集系统的部署 |
4.3.2 基于IMU的施工数据采集系统的架构 |
4.3.3 性能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隐性施工数据采集方法在混凝土振捣过程中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混凝土振捣的密实原理 |
5.2.1 起振的基本原理 |
5.2.2 振捣密实的基本原理 |
5.2.3 振捣密实质量的影响因素 |
5.3 混凝土振捣过程的数据采集 |
5.3.1 插入式混凝土振捣器的数据采集 |
5.3.2 插入式混凝土振捣器的数据采集结果 |
5.3.3 插入式混凝土振捣器的数据处理 |
5.4 混凝土振捣过程的质量控制 |
5.4.1 振捣时间 |
5.4.2 插入拔出速度 |
5.4.3 垂直度 |
5.4.4 振捣深度 |
5.4.5 振捣位置 |
5.4.6 振捣有效区域 |
5.4.7 振捣总体质量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工程建设标准化对工程质量作用极大(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评价研究[D]. 王慧敏.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2]C集团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系统研究[D]. 孔令飞. 山东大学, 2020(05)
- [3]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改进研究[D]. 徐长靖. 山东交通学院, 2020(04)
- [4]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研究 ——以砖木作匠作则例为中心[D]. 王铁男. 苏州大学, 2020(06)
- [5]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预控方法研究[D]. 赵炎炎.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6]高速公路施工质量耦合风险与标准化对策研究[D]. 吕纪娜. 长安大学, 2020(06)
- [7]EPC装配式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研究与实践[D]. 田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纳卡拉走廊铁路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宋华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9]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可持续性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D]. 张苏楠. 东南大学, 2019(05)
- [10]隐性施工的数据采集和应用方法研究[D]. 杨新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