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科大学生工程师素质培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维军,宋来[1](2022)在《美国高校开展工科生创业教育的价值、运作机制及启示——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这种新趋势要求高校对创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培养生存型、机会型创业人才向培养科技型创新创业工程人才转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为世界知名的创业型高校,以战略性创业目标为向导,开发项目式课程、独创BMoE创业教学法,积极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项目,并成立产学研创结合机构,将创业教育融于工程教育,致力于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程人才。审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的特点,我国要厘清创业教育在工程教育中的地位;以跨学科人才培养为引领,扩大创业教育的实施空间;利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创业教育的实施搭建沟通桥梁。
吕慧威,杨刚,刘舟,杨晋雯,张蕙[2](2021)在《“新工科”视域下工程伦理教育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食品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广泛收集整理国内外关于工程伦理学在工程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实践进展,结合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领域的现状,提出加强伦理教育不单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也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培养具有思想政治合格、担当社会责任的工程科技人才,无疑是中国工程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教育行业培养人才的初衷。
许兴亮[3](2021)在《工科教学中工程伦理教育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工科是非常严格的精准学科,但是其中的工程伦理不是简单的对与错,还要考虑工程目标以及可能带来的多元化的影响。现代工程活动的社会性和环境性要求越来越高,对工程师的要求也很高,作为一个工程师,首先要考虑到的问题就是从工程伦理方面出发合理的解决各种问题来应对社会的需要。我国工程伦理研究起步晚,仍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首先明确了工程伦理教育的意义及目标,并分析总结了工科教学中工程伦理的不足,从政府和学校层面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措施;最后结合工科教学,从教育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工程伦理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剖析。
闵刚,陈进超,文晓涛,李军,刘爱疆,林凯[4](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本科生综合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以成都理工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应用地球物理方向)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改革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建设的理念,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成都理工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通过近8年的建设,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法与培养模式,有力促进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我国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李鸣晨,郭德侠,蒋朋[5](2021)在《工科大学生实践技能短缺的制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实践是工程教育的根本和灵魂,是培养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工程能力的源泉。但目前我国工科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并不能满足企业对工程人才的需要,这一短缺的现状与高校工科教师评价、课程设置的及企业实习的"非工化"等制度安排不无关系。文章在制度分析基础上探讨了相关制约因素,并从教师管理制度、实践教学制度和企业实习制度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制度建构。
胡福文[6](2021)在《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工科建设成效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系统论的反馈原理和师生交互主体性视角,检视新工科建设的成效,对推动新工科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科创竞赛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是师生深度互动的综合实践,是透视新工科建设现状的实证窗口。通过分析全国大学生水中机器人竞赛,发现新工科建设在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理念、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等方面取得较好进展,但在跨学科课程体系、复杂工程问题处理能力培养、新思维方式养成等方面存在短板。坚持问题靶向,贯通宏观设计和微观实践,持续改进,创新塑造良性的适应进化系统,是新工科系统变革的应然路径。
鲁金凤,孙红文,展思辉,王鑫[7](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六层次一体化”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交叉型、智能化、高度产业化和国际化"的行业发展趋势对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结合新工科卓业工程师计划2.0要求和生态文明建设、一流专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针对当前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提出了"六层次一体化"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示范班实践探索和矫正,形成了一整套可操作、能复制的新工科环境工程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和实践方案。
殷志锋,栗伟周,李瑞华,葛新锋[8](2021)在《应用型高校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文中提出根据新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目前工程训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分层次、多模块、开放式、立体化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并贯穿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践表明,通过实施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都得到明显的提升。该模式的构建,使作为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主阵地的工程训练中心的定位更加清晰、理念更加科学、功能更加完善。
景佳娜,孙妍,徐准,周明华[9](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与素质培养途径——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工科教育改革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素质对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着科研素质培养欠缺、创新精神重视不够和教学内容与方式单一等共性问题,文章分析了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原则和重要性,提出了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途径,包括科研思维方法的培养、科研设计与技能培养、创新成果的凝练和转化等,有望为培养具有新工科思维特色、科研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提供借鉴。
冯晓楠,王宗平,姜薇,谢鹏超,任拥政,郭刚,杨群,周爱姣,罗凡,苗蕾[10](2021)在《基于新工科的给排水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围绕高校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构建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兼具创新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案、教学模式等方面搭建了多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提出了根据课程体系特点而制定的实践教学与创新教学方案,打造全方位学生培养途径,系统全面分析了人才培养成效。研究结果有助于环境类专业教师更好地开展新工科建设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二、工科大学生工程师素质培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科大学生工程师素质培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高校开展工科生创业教育的价值、运作机制及启示——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高校开展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体现 |
(一)改革传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
(二)激发更多的科技型创业活动 |
(三)促进工科生岗位胜任力提升 |
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科生创业教育运行机制 |
(一)战略性目标:工科生创业教育的逻辑向导 |
(二)课程与教学:工科生创业教育实施的内动力 |
1.开发项目式创业课程 |
2.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伯克利创业教学法(BMoE) |
(三)跨学科创业教育项目:工科生创业教育的增能机制 |
1.创业与技术证书项目 |
2.跨学科双学位项目:MET |
(四)成立产创学研结合机构:创业教育的传动机制 |
三、对我国面向工科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启示 |
(一)厘清创业教育在工程教育中的地位 |
(二)以跨学科培养为引领,拓宽创业教育实施空间 |
(三)利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创业教育的实施搭建沟通桥梁 |
(2)“新工科”视域下工程伦理教育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伦理教育 |
1.1 工程伦理 |
1.2 工程伦理国内外进展情况 |
1.2.1 国外进展 |
1.2.2 国内进展 |
2 食品行业发展现状 |
3 工程伦理教育在食品安全教学中的必要性分析 |
3.1“新工科”建设需要工程伦理教育 |
3.2 食品行业发展需要工程伦理教育 |
3.3 工程师职业素养需要工程伦理教育 |
3.4 工程专业课程需要工程伦理教育 |
4 结论 |
(3)工科教学中工程伦理教育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程伦理教育意义及目标 |
(一)工程伦理教育意义 |
1. 是现代化工程活动的要求 |
2. 是现代工程教育的要求 |
3. 是培养高级工程师的要求 |
(二)工程伦理教育目标 |
1. 明确学生将来的社会角色 |
2. 提高学生的伦理意识 |
3. 让学生将来能够遵守工程伦理准则 |
二、工科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及推广价值 |
(一)工程伦理教育内容 |
(二)工程伦理教育推广价值 |
三、工程伦理教育的不足和对策 |
(一)工程伦理教育的不足 |
1. 师资力量薄弱和体系不完善 |
2. 课程体系不完善和跨学科联系性不高 |
3. 教学方法陈旧,教育模式单一 |
(二)工程伦理教育的对策 |
1. 提高政府对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视 |
2. 提高高校对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视 |
四、工程伦理教学方法 |
(一)案例教学 |
(二)情景教学及分组讨论 |
(三)课后作业 |
(四)网络课堂及讲座 |
(五)课堂表现和案例考卷相结合的考评方式改革 |
五、结束语 |
(4)新工科背景下的本科生综合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以成都理工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
二、教学改革思路和培养模式 |
三、本科生综合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
(1)以工程教育和“新工科”建设理念为指导,调整课程体系,重构课程间的逻辑关系,优化专业知识链条,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顶层设计。 |
(2)引进和逐渐培育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队伍,完善企业导师进课堂的制度,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推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
(3)优化课程大纲,革新教学方法,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综合能力培养转变。 |
(4)构建“链条式”实践教学流程,坚持产出导向的“导师一贯制”培养模式;依托多元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教学形式,强化工程实践环节教学,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落实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
四、教学改革的推广应用效果 |
五、结论 |
(5)工科大学生实践技能短缺的制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科大学生实践技能短缺的现状 |
二、工科大学生实践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工科教师评价制度的“非工化” |
1. 青年教师工程素质要求的“非工化” |
2. 教师绩效评价的“非工化” |
(二)实践教学制度的“非工化” |
1. 传统高校教育观念 |
2. 教育体制制度因素 |
(三)企业实习制度的“非工化” |
1. 校企合作的成本分担与利益补偿制度的缺失 |
2. 实习经费投入制度严重滞后 |
3. 对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监管制度不到位 |
三、提升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制度建构 |
(一)教师管理制度的改革 |
1. 建立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训制度 |
2. 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 |
3. 建立“实践教授”岗位制度 |
(二)实践教学制度的规范 |
1. 增加实践教学时数 |
2. 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
(三)企业实习制度的完善 |
1. 建立“双赢”的校企合作制度 |
2. 灵活安排课堂教学,延长实习时间 |
四、结语 |
(6)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工科建设成效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问题与方法 |
(一)检视新工科建设成效的必要性 |
(二)基于师生交互主体性视角对新工科建设实证研究的科学性 |
三、实证分析 |
(一)水中机器人竞赛有助于新工科人才培养 |
(二)水中机器人竞赛实践育人、创新育人成效显着 |
四、问题审视 |
(一)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总体不足,复杂工程问题分析和研究的能力尤其偏弱 |
(二)课程学习对工程实践的支撑度不够,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滞后 |
(三)学生的新思维方式训练不充分,严重缺乏系统思维和现代计算思维 |
(四)教与学的深度互动不充分,没有聚焦关键问题形成高质量螺旋推进关系 |
五、进阶路向 |
(一)一体推进新工科教学体系的内涵逻辑和组织形态发展建设 |
(二)发挥好教师的教育变革动力作用,推动教师角色内涵升级进阶 |
六、 结语 |
(7)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六层次一体化”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培养体系陈旧,知识和能力培养要求与社会需求脱节 |
(二)实践教学环节不深入、走马观花,工程训练模式单一、不智能 |
(三)创新/工程训练与课堂教学分家,缺乏创新思维与思想道德引领协同培养理念。 |
(四)缺乏可共享的校内产学研工程训练/研发孵化平台 |
二、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一)新工科背景下,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与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相结合,促进创新意识与思想道德协同培养 |
(二)构建兼顾基础素质、专业基础的交叉型/智能化模块化课程体系 |
(三)建立“虚实结合/线上线下互补”的实验/实践智慧训练体系 |
(四)发挥跨院系本科生各级创新训练平台的优势,将多级创新平台训练与专业课课堂创新训练深度融合 |
(五)打造以工程中心/实习基地为依托的产学研一体化可共享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同步开展工程实践训练与创新研发/孵化训练 |
(六)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以“多级国际交流平台/名人讲座/双语课程”为助力的多元国际化培养平台 |
(七)“六层次一体化”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三、结束语 |
(8)应用型高校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程训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二、分层次、多模块、开放式、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
(一)多层次多模块的能力提升培养方式 |
(二)全过程立体化开放式能力提升培养体系 |
1. 工程基础训练 |
2. 工程技能训练 |
3. 工程综合训练 |
4. 工程创新训练 |
三、具体措施和改革成效 |
(一)具体措施 |
1. 更新实训内容、升级实训设施、丰富实训方法 |
2. 课赛结合,将学科竞赛纳入到第一课堂 |
3. 引、育、换并举打造“三师”队伍 |
4. 按照OBE理念构建实训效果评价机制 |
(二)取得的成效 |
(9)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与素质培养途径——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工科视角下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科研素质培养欠缺 |
(二)创新精神重视不够 |
(三)教学内容和方式单一 |
二、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原则 |
(一)以学生为中心 |
(二)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 |
(三)突出学科交叉和协同促进 |
三、提升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途径 |
(一)培养科研思维方法 |
(二)科研设计与技能培养 |
(三)加强创新成果的凝练和转化 |
四、结束语 |
(10)基于新工科的给排水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工科背景下给排水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索的意义 |
(一)缩小现阶段教学体系与国家新工科计划对人才培养存在的差距 |
(二)开展多层次教学方案改革,促进国家级高水平课程建设,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
二、新工科背景下给排水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具体方案 |
(一)根据专业课程知识结构,制定课程研究型与应用型教学方案 |
(二)聚焦行业发展,建立个性化、智能化、学科交叉的复合型新工科专业教学内容,强化工程实践教学 |
(三)完善教学体系结构,打造全方位学生培养途径,兼顾基础培养与个性化培养,建立多层次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 |
三、给排水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成效分析 |
(一)构建了基于新工科的给排水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 |
(二)强化工程实践教学,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
(三)指导创新创业训练,培养创新型卓越人才 |
(四)设置人才培养反馈机制,持续提升培养质量 |
四、结束语 |
四、工科大学生工程师素质培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高校开展工科生创业教育的价值、运作机制及启示——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J]. 王维军,宋来.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2(01)
- [2]“新工科”视域下工程伦理教育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研究[J]. 吕慧威,杨刚,刘舟,杨晋雯,张蕙. 食品工程, 2021(04)
- [3]工科教学中工程伦理教育探析[J]. 许兴亮. 高教学刊, 2021(36)
- [4]新工科背景下的本科生综合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以成都理工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例[J]. 闵刚,陈进超,文晓涛,李军,刘爱疆,林凯. 中国地质教育, 2021(04)
- [5]工科大学生实践技能短缺的制度分析[J]. 李鸣晨,郭德侠,蒋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6]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工科建设成效实证分析[J]. 胡福文. 高教论坛, 2021(12)
- [7]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六层次一体化”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 鲁金凤,孙红文,展思辉,王鑫. 高教学刊, 2021(S1)
- [8]应用型高校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J]. 殷志锋,栗伟周,李瑞华,葛新锋.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1(06)
- [9]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与素质培养途径——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 景佳娜,孙妍,徐准,周明华. 高教学刊, 2021(S1)
- [10]基于新工科的给排水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 冯晓楠,王宗平,姜薇,谢鹏超,任拥政,郭刚,杨群,周爱姣,罗凡,苗蕾. 高教学刊, 202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