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归汤加味治疗扁平髋25例

左归汤加味治疗扁平髋25例

一、左归饮加味治疗扁平髋25例(论文文献综述)

杨彦茹[1](2019)在《磁极美容针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磁极美容针和毫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Chloasma)的临床疗效差异,比较其优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就诊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中心门诊的72例气滞血瘀型黄褐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在面部斑片区和体部的其他腧穴进行针刺治疗,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共治6个疗程。6个疗程结束后对黄褐斑患者的皮损程度及伴随症状进行记录,通过填写皮损的面积积分、颜色积分、气滞血瘀证中医证候量化总积分,计算并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结果:1、6个疗程后,两组黄褐斑的面积积分、颜色积分、气滞血瘀证中医证候量化总积分同治疗前相比均降低,且磁极美容针组降低的幅度更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疗效比较:6个疗程后,磁极美容针组总有效率(91.4%)显着高于毫针组(68.6%),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比较:磁极美容针组总有效率(94.3%)显着高于毫针组(74.3%),两组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毫针疗法相比,磁极美容针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更加显着,而且能够进一步改善中医证候的表现,疼痛刺激较轻、患者依从性好且安全性高,远期疗效可靠,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及推广。

金中义[2](2013)在《《景岳全书》治疗内科杂病补益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张景岳(1563-1640),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为通一子,明朝末期浙江绍兴人。是温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因其临证善于运用熟地,又有“张熟地”之美名。在晚年,景岳完成了记述他一生学术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景岳全书》,该书共六十四卷,载有临床各科理法方药。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重点论述景岳的补益思想以及内科杂证的症因脉治。书中论述中肯全面,其中景岳的很多学术思想和他对临床疾病的独到见解以及自创方剂,都备受后世所推崇。本课题以《景岳全书》书中卷九至卷三十七“杂证谟”中所涉及的补益方剂142首为研究对象,借助数据挖掘软件Clementine,对所研究方剂中的药物频次、性味、归经,药对、药组、药物类型及主治病证等进行挖掘性研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结合中医药学理论分析,探讨《景岳全书·内科杂病》补益方剂的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142首方剂分属补气剂、补血剂、补阴剂等7大类。123种药物分属补气药、理气药、安神药、补血药等19大类,共使用998次,平均每方使用药物8.1味。从药物使用种类及频次来看,《景岳全书·内科杂病》补益方剂以补气药使用最多,为278次,占药物使用总次数的27.86%;其次为补血药。补气之品以人参、黄芪、茯苓、白术为主;补血之品以熟地黄、当归、白芍为主。从气血阴阳分类来看,景岳治疗内科杂病时,首重补气。他推崇“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的说法,认为“旨哉斯言,是实治身治病第一大纲”。从药物性味上讲,《景岳全书·内科杂病》补益方剂的用药以甘温、甘平为主,而少用、慎用苦、寒、凉之品。性温者使用了456次,平性药物使用了345次,分居药物四气使用频次的前两位。在药味方面,味甘者使用了775次,居第一位。景岳强调阳气对人身的重要性,提倡“阳非有余”之说,在治疗疾病时注重对于阳气的顾护,认为苦寒的药物容易使人体阳气受到损伤,故在临证时应当谨慎使用。而“甘能滋阴”,“补必兼温”,甘温、甘平之品既能够滋养阴液精血,而又无伤阳伐正之弊。所以用药主甘温、甘平,而远寒凉。从药物归经上讲,景岳重视先天后天,而二者之中又以后天为重。对全部药物进行统计,入脾经者最多,共49味,使用569次,占总使用频次的57.01%。而将脾胃二经用药频次相加更是如此。他在“论东垣《脾胃论》”篇中,赞成李氏的观点:“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而元气亦不能充,此诸病之所由生也。”对熟地与当归、人参与熟地、附子与肉桂、白术与黄芪等有代表性药对配伍药组配伍进行理论分析,以探求《景岳全书·内科杂病》补益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1.补气剂中常配伍:①健脾利湿药。脾虚失运,最易生湿。健脾则生化有权,利湿则脾气得以健运。②行气药,使之补而不滞。③升举清阳药。主要是针对气虚下陷的病证,依“下者举之”的治则,于补气剂中配伍升举清阳之品,从而提高补气升阳的力量。2.补血剂常配伍:①活血化瘀药。一方面,血虚之证,血液运行往往不能畅达,易于凝聚成瘀。另一方面,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所以,加入活血祛瘀的药物,既有生新血的作用,又有防瘀祛瘀的效用。②补气药,以补气生血。3.补阴剂中常配伍:①补阳药。对于阴虚者,若仅仅单纯养阴,则无以化生阳气,已经亏损的阴液也难以得益,而且过用阴凝的药物还容易使阳气受损。故张氏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在补阴剂中配伍补阳的药物,以助阴之化生,即所谓“阴中求阳”之法。②清热药。阴虚则阳亢,而疾病易从热化,因此补阴方剂宜加入适量的清热药共同使用。4.补阳剂中常配伍:①补阴药,即景岳:“阴中求阳”之法,肾为水火之脏,其内存真阴真阳,由于阴阳互根互用,因此补阳的方剂若配伍补阴药,则可使阳有所依,从而收到补阳之功。②收涩药,主要是针对肾虚封藏失固的不同兼证,以期达到标本兼顾的目的。另外,景岳重视补益脾胃;用药慎用攻伐,喜用平和之品,药物过偏、过猛易伤正气;提倡温补,提出“阳非有余”的观点;“治贵精一”论,立法处方,力求做到方证相对应,精一而不乱;用补之法,贵在先轻后重,务必使之成功。

鲁喦[3](2012)在《药物干预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脑血管病,尤其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重要病理基础。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这两大脑动脉供血系统中不同部位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将会导致相应的神经缺失症状及体征。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是指自主动脉弓以上的双侧颈动脉、椎动脉以及其分出的多条颅内动脉血管。其病理机制、危险因素、干预方法与其他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基本一致。但是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在评价手段方面又具有自身的特点。现代医学对于该病目前主要的治疗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抗氧化剂、抗炎剂等药物。当前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多集中在冠状动脉方面,对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颅内动脉硬化斑块的研究仍比较少。因此,研究融合不同干预手段对颅内外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作用,有助于为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依据。中医并没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相对应的病名描述,但以颅内外动脉硬化为病理基础引起的大脑缺血性改变而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可以将其归属于中医“中风”、“眩晕”、“痴呆”、“头痛”等范畴。古代中医对该病的病机概括为正虚血瘀痰阻,痰瘀互阻是其病理的关键。现代中医文献研究显示,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血瘀、痰浊、邪毒造成的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上主要以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化痰通络、清热解毒为主。虽然活血化瘀治疗中医药治疗颅内外动脉硬化具有独特的优势,有望在临床上起到减少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目前的研究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造成临床可信度不高。目前尚无动脉硬化斑块变化与脑血管终点事件关系的报道,具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本课题旨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脑血管CTA对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颅外段及颅内动脉狭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分别将不同位置的动脉狭窄情况与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药物(特别是活血化瘀中药)进行分析,探讨颅内外动脉硬化斑块的发展、变化规律;对临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情况与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药物进行分析,摸索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防治方法。2文献研究2.1古代中医对颅内外动脉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对于颅内外动脉硬化病因病机的论述,《内经》以前多以“虚”立论,至仲景则发“痰饮”为病,其后,河间主“风”,丹溪立“痰”,东垣言“气虚邪陷”,王清任示“气虚血瘀”。可见,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症之发病可概括为肾精亏虚,阴血耗伤,痰瘀阻滞,即正虚血瘀痰阻是脑动脉硬化症发病的基本病机,痰瘀互阻是其病理的关键。2.2现代中医对颅内外动脉硬化的病因病机、辩证及治疗研究:颅内外动脉硬化的病因较为复杂,多与七情、年龄、劳倦、饮食等密切相关;其病机为气、血、津液逆乱,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的瘀、毒和痰证等,属于本虚标实之证。现代医家对于该病的辩证以瘀血阻滞、痰湿阻滞、气虚血瘀及痰瘀互阻为主。治疗上主要以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化痰通络、清热解毒为主。通过基础实验证明,活血化瘀中药是通过多靶点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2.3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西医治疗与评价进展研究: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在主动脉弓上的局部表现。其病理机制、危险因素、干预方法与其他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基本一致。但是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在评价手段方面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当前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多集中在冠状动脉方面,对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颅内动脉硬化斑块的研究仍比较少。3临床研究3.1研究对象全部入选病例共90例,纳入病例均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指南的诊断要点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要点、199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的疾病诊断标准。根据治疗药物中是否有活血化瘀中药将其分为中药参与组和无中药参与组,其中药参与组共53例;无中药参与组共37例。3.2观察内容记录治疗过程中治疗前后动脉狭窄率、狭窄率变化值、颅内动脉硬化血管数量、终点事件的观察、血液危险因素、安全性指标。3.3试验方法3.3.1干预药物的界定标准至少连续服用同一种药物半年以上。上述90例患者服用药物分别为:阿司匹林肠溶片0.1qd;阿托伐他汀10-20mg qn;氯吡格雷75mg qd:活血化瘀中药。3.3.2合并用药两组患者可合用常规降压、降糖治疗药物。如患者合并出现高颅压、感染、消化道出血等情况,给予相应对症治疗。3.3.3检查方法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均采用使用GE Lightspeed16层CT,先常规平扫,CTA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至颅顶。观察颈动脉、椎动脉颅内、外段腔内斑块的部位、大小以及腔内血流信号充盈情况,并计算血管狭窄率。观察颅内大脑前、中、后动脉狭窄分布情况。3.3.4狭窄测量方法采用photoshop CS5.0图像处理软件对颈内动脉血管狭窄进行测量,使用内径减少百分比对颈内动脉、椎动脉狭窄程度进行量化,狭窄率=(狭窄近端正常动脉的管腔内径-狭窄处残留管腔内径)/狭窄近端正常动脉的管腔内径×100%;狭窄率变化值(%)=治疗后狭窄率(%)-治疗前狭窄率(%)。3.4疗效评价指标3.4.1动脉狭窄程度评价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法确定血管狭窄程度。对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狭窄程度评价分为:①最重狭窄程率:双侧中最严重的狭窄率。②平均狭窄率:平均狭窄率=双侧狭窄程度之和/2。3.4.2颅内动脉硬化血管数量按照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分布情况分别进行统计。3.4.3终点事件对每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脑血管意外事件进行记录。3.5疗效判定标准3.5.1主要疗效指标3.5.1.1动脉狭窄率变化值狭窄率变化值(%)=治疗后狭窄率(%)-治疗前狭窄率(%)。恶化:治疗后狭窄率>治疗前狭窄率好转:治疗后狭窄率≤治疗前狭窄率3.5.1.2颅内动脉硬化血管数量颅内动脉硬化数量变化值=治疗后颅内动脉狭窄支数-治疗前颅内动脉狭窄支数。恶化:治疗后颅内动脉狭窄支数>治疗前颅内动脉狭窄支数好转:治疗后颅内动脉狭窄支数≤治疗前颅内动脉狭窄支数3.5.1.3终点事件根据终点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情况对不同干预方式进行评价。3.5.2次要疗效指标血液危险因素(LDL、HCY、ACE1、HSCRP)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3.6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系统进行录入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对于计量资料的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比较的t检验;对于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于计量资料的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对于终点事件的组间比较采用生存分析Kaplan-Meier法。因变量为等级资料时,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计量资料之间的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对于回归分析,列出因变量与多项自变量之间的回归方程。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4研究结果4.1一般资料干预药物组合方式主要为4种:血小板拮抗剂、血小板拮抗剂+活血化瘀中药、血小板拮抗剂+阿托伐他汀、血小板拮抗剂+阿托伐他汀+活血化瘀,4组患者治疗时间、治疗前狭窄情况及治疗前血液危险因素水平无明显差异;中药参与组与无中药参与组在治疗前性别、年龄、合并症、动脉硬化情况、血液危险因素水平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全部患者合并糖尿病31例,占全部患者34.4%;合并高血压75例,占全部患者83.3%;合并冠心病者25例,占全部27.8%。4.2不同药物组合方式对颅内外动脉硬化的影响4组对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硬化作用无明显差异;血小板拮抗剂+活血化瘀对椎动脉颅外段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优于血小板拮抗剂+阿托伐他汀;血小板拮抗剂联合阿托伐他汀及活血化瘀中药对于颅内动脉硬化的疗效优于单纯血小板拮抗剂。4.3活血化瘀中药对颅内外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中药参与组与无中药参与组对颅外段动脉硬化斑块影响无明显差异;中药参与组对于颅内动脉硬化的影响作用优于无中药参与组。4.4不同西药对颅内外动脉狭窄变化的影响服用氯吡格雷及阿托伐他汀可以减轻颈动脉硬化加重的进程;服用氯吡格雷可以延缓椎动脉颅外段动脉硬化加重的进程;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均可以延缓颅内动脉硬化加重的进程。4.5合并症对颅内外动脉狭窄变化的影响高血压会加快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硬化的发展进程;冠心病会加快椎动脉颅外段动脉硬化的发展进程;高血压会加快颅内动脉硬化的发展进程。4.6药物治疗对血液危险因素水平的影响中药参与组对于血清血管紧张素、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降低作用优于无中药参与组。4.7颅内外动脉狭窄变化情况的相关因素分析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变化情况的回归方程:Y=-4.74+0.72X1+1.063X2-2.195X3(注:Y: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变化情况;Xl:年龄;X2:是否合高血压;X3:是否使用氯吡格雷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变化情况:0=好转,1=恶化);椎动脉颅外段狭窄变化情况的回归方程:Y=-2.529+0.68X1+1.156X2-1.226X3-1.05X4(注:Y:椎动脉颅外段狭窄变化情况;X1:时间;X2:是否合高血压;X3:是否使用阿托伐他汀;X4:是否服用氯吡格雷椎动脉颅外段狭窄变化情况:0=好转,1=恶化);颅内动脉硬化血管数量变化的回归方程:Y=-0.163-1.112X1-1.095X2(注:Y:颅内动脉狭窄变化情况;Xl:阿托伐他汀;X2:氯吡格雷颅内动脉硬化血管变化情况:0=好转,1=恶化)。4.8药物治疗对终点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影响中药参与组与无中药参与组在终点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中药参与组延缓了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4.9终点脑血管意外事件的相关因素分析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与相关因素的回归方程:Y=-2.933+0.059X1+0.916X2-0.984X3-1.187X4-0.724X5(注:Y: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X1:年龄;X2:是否合并糖尿病;X3:是否使用阿司匹林;X4:是否使用氯吡格雷;X5:是否使用活血化瘀中药)。5讨论5.1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评价方法本研究采用螺旋CT脑血管造影为评价手段,将颅内外动脉分为颈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颅外段以及颅内动脉三个部分分别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和疗效评价研究,以体现不同干预因素对弓上大动脉及颅内小动脉的影响作用。5.2活血化瘀中药对颅内外动脉硬化斑块的作用本次研究显示,活血化瘀中药对不同位置的颅内外动脉硬化斑块影响作用不同。其中对颅外段(颈动脉、椎动脉颅外段)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作用较小,较对照组未显示出差异;而对颅内段动脉硬化的作用较对照组显示出差异,优于无活血化瘀中药组。不同的药物组合方式也体现出活血化瘀中药参与的组合方式对椎动脉颅外段及颅内动脉硬化斑块的发展具有减缓作用。其原因可能为:(1)样本量不足(2)观察时间短(3)研究药物种类较多(4)颅内外不同位置动脉的差异。5.3其他因素对颅内外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氯吡格雷在本次试验中体现出对颅内外各条动脉硬化斑块均具有稳定及缩小作用,虽然其与阿司匹林同为血小板拮抗剂,但氯吡格雷独特的血管内膜保护作用可能是造成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影响的主要原因;高血压是颈动脉颅外段、颅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而冠心病是椎动脉颅外段、颅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而未发现糖尿病与颅内外动脉硬化斑块的发展有关;由于样本量的限制,时间与不同位置颅内外动脉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未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同样的相关因素,在不同位置动脉硬化的过程中显示出不同的参与度,其原因可能为:(1)颅内外动脉硬化对对相同危险因素及干预因素的反应上具有差异。(2)由于所使用统计方法的限制。5.4终点脑血管事件的分析一些在对颅内外动脉狭窄变化率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未在对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方面起到影响作用;反而,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活血化瘀中药对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产生影响。应考虑不同类型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原因不同所致。5.5活血化瘀中药在脑梗死Ⅱ级预防中的作用活血化瘀中药对颅内外动脉硬化斑块的作用不一致,其中对颅外动脉硬化斑块未显示出明显的稳定及缩小作用,但对颅内动脉硬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可以延缓颅内动脉硬化的速度。中药参与组降低了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将其与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等西药合用可以进一步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此结论对于活血化瘀中药在脑梗死的Ⅱ级预防中的位置具有重要作用。6结论6.1中药参与组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作用优于无中药参与组。6.2服用氯吡格雷及阿托伐他汀可以减轻颈动脉硬化加重的进程;服用氯吡格雷可以延缓椎动脉颅外段动脉硬化加重的进程;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均可以延缓颅内动脉硬化加重的进程。6.3中药参与组较无中药参与组延缓了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6.4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与相关因素的回归方程:Y=-2.933+0.059X1+0.916X2-0.984X3-1.187X4-0.724X5(注:Y: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X1:年龄;X2:是否合并糖尿病;X3:是否使用阿司匹林;X4:是否使用氯吡格雷;X5:是否使用活血化瘀中药)。

邓佩卿[4](2012)在《中医周期疗法治疗不孕症的现代临床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关于“中医周期疗法治疗不孕症”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较全面地搜集翻查由1990年至2010年有关中医周期疗法治疗不孕症的文献综述及临床研究报道,运用、归纳及分析方法侧重证—法—方—药关联的角度,冀能探索归纳出各医家应用中医周期疗法对不孕症辩证方法的规律,不孕症不同证型、不同分期调治的核心用药,因证用药的规律,中医周期疗法对不孕症的疗效评价,为今后临床研究提供更多的客观资料,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和疗效。方法:以“中医周期疗法”、“中药人工周期”、“不孕症”、“中文文献”为关键词(KEY WORD)检索1990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中国生物医学光盘(CBM disc)、维普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和Pubmed医学文献检索服务系统、以及香港大学图书馆和香港中央图书馆中有关“中医周期疗法治疗不孕症”的文献资料。对纳入文献按文中所涉及的不孕症类型进行分类,并对所有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将文献分为三组:优质组、中等组及质量较差组。将所有纳入文献中治则治法、代表方剂、具体药物等数据的规范化,并在EXCEL表格中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统计,总结、归纳、比较各类型不孕症在不同月经周期阶段的治则治法、代表方剂、药物以及中医周期疗法的疗效。结果:1.各类型不孕症周期分治治法治则:(1)排卵障碍所致各类型不孕其经后期治法多以滋阴养血,补肾填精、滋肾疏肝为主;经间期多以温阳滋阴、补肾益气、活血通络为主,以促进卵子排出;经前期多以补肾温阳,滋阴益精、益气养血为主,唯黄体功能不健/全性不孕本期除补肾温阳外,尚需疏肝解郁;而多囊卵巢综合症性不孕除温经活血外,另需燥湿化痰祛瘀。(2)盆腔因素不孕治疗以活血化瘀为大法,四期治法中均以活血化瘀为重点,并于经后期佐以补肾益气,经间期佐以理气通络,经前期佐以补肾温阳;行经期佐以疏肝解郁,补肾调经。(3)免疫性不孕经后期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经间期平调阴阳;经前期补肾助阳、滋肾健脾;行经期温经养血,活血调经。2.各类型不孕症各周期代表方剂:(1)排卵障碍因素所致不孕经后期肾虚型的代表方为左归丸、二至地黄汤、五子衍宗丸、十全济阴煎、归芍左归丸、八珍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温经汤等;痰湿型代表方:苍附导痰丸;肝郁型代表方:开郁种玉汤;气血两虚型代表方:六五四二合剂。经间期肾虚型代表方:右归饮、归芍左归丸合二至丸;痰湿型代表方:祛痰种玉汤;肝郁型代表方:一贯煎合化肝煎;气血两虚型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经前期肾虚型代表方:二仙温经汤、毓麟珠、宽带汤、并提汤《傅青主女科》,知柏地黄丸合大补煎丸、寿胎丸、艾附养阴丸《济阴纲目》;痰湿型代表方:越鞠二陈汤;肝郁型代表方:丹栀逍遥散;气血两虚型代表方:毓麟珠加减。行经期肾虚型代表方:益母草汤,少腹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痰湿型代表方:越鞠丸、启宫丸、五味调经散;肝郁型代表方:逍遥散;气血两虚型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失笑散、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子汤、归脾汤。(2)盆腔因素所致不孕经后期肾虚血瘀型的代表方为肾气丸合桃红四物汤;气滞血瘀型代表方:行滞化瘀种子汤;气虚血瘀型代表方:理中汤合八珍汤;痰瘀互结型代表方:桂枝夫苓丸合归脾汤;寒凝血瘀型代表方:温经汤、失笑散。经间期肾虚血瘀型的代表方为二仙路路汤;气滞血瘀型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气虚血瘀型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合补中益气汤;痰瘀互结型代表方:桂枝茯苓丸合橘核丸;寒凝血瘀型代表方:少腹逐瘀汤。经前期肾虚血瘀型的代表方为归脾汤和肾气丸;气滞血瘀型代表方:开郁种玉汤;气虚血瘀型代表方:补中益气汤;代表方:越鞠二陈汤;寒凝血瘀型代表方:艾叶暖宫汤合肾气丸。行经期各型主要选用少腹逐瘀汤或桃红四物汤,唯痰瘀互结型兼用苍附导痰丸。(3)免疫性不孕3.不孕症中医周期疗法涉及中药16类,共152味,其中使用频数最多的是补虚药(46味),共3268次;第二位是活血化瘀药(29味)1205次;第三位是清热药(15味)330次。治疗不孕症的常用药物,多采用补肾养血、活血化瘀、清热凉血、温里散寒、理气调经之品,选药以味苦、甘、辛,性温及微温为多。以味苦和味甘的药物最多,各占32.52%,味苦之药物,多集中于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及理气药;味甘之药物,多集中于补虚药。味辛之药物居第二位,占19.90%,多集中于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及温里药;味咸之药物居第三位,占8.74%,多集中于活血化瘀药及补虚药。药物归经方面,取归属肝经的药物最多,占29.81%,多集中于活血化瘀药及补阳药;归属肾经之药物居第二位,占23.40%,多集中于补阳滋阴药;归属脾经之药物居第三位,占18.11%,多集中于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及补气药。4.综合各不同类型不孕症原方中之用药,按药物使用频次,由高至低顺序排列首21位药物为:当归、菟丝子、熟地、香附、白芍、山药、仙灵脾、枸杞子、川芎、紫丹参、女贞子、赤芍、续断、山茱萸、茯苓、巴戟天、红花、泽兰、仙茅、益母草、牛膝等。21味常用药物在不同周期中使用频次,由高至低顺序排列,分别为:(1)经后期:当归、熟地、菟丝子、山药、女贞子、白芍、枸杞子、山茱萸、仙灵脾、香附;(2)经间期:当归、菟丝子、紫丹参、熟地、香附、红花、仙灵脾、赤芍、川芎、泽兰;(3)经前期:菟丝子、当归、熟地、仙灵脾、川断、山药、白芍、枸杞子、仙茅、巴戟天;(4)行经期:当归、香附、川芎、益母草、赤芍、紫丹参、泽兰、熟地、菟丝子。5.中医周期疗法对于黄体功能不健/全性不孕、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卵巢早衰/卵巢功能减退性不孕、多囊卵巢综合症性不孕等,其妊娠率分别为62.16%、61.14%、58.08%、55.51%。对于子宫内膜异位性不孕、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及免疫性不孕,其妊娠率分别为51.71%、39.39%及43.64%。各类型不孕的妊娠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显着的差异。其中,中医周期疗法对排卵障碍因素所致不孕的疗效优于盆腔因素及免疫因素所致不孕的疗效。各类性不孕症中,黄体功能不健/全及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的疗效较佳,而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疗效则较差。结论:1、中医周期疗法对各种类型不孕症均有较好的疗效。其中,排卵因素所致不孕,如黄体功能不全、排卵功能障碍、卵巢早衰/卵巢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其妊娠率分别是62.16%、61.14%、58.08%及55.51%;盆腔因素所致不孕,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和输卵管阻塞,其妊娠率分别为51.71%、39.39%;免疫性不孕,妊娠率为43.64%。各类型不孕症的妊娠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显着性差异。2、不孕症中医周期疗法在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及行经期用药频数最高的药味,分别为:经后期:当归、熟地、菟丝子、山药、女贞子、白芍、枸杞子、山茱萸;经间期:当归、菟丝子、紫丹参、熟地、香附、红花、仙灵脾、赤芍;经前期:菟丝子、当归、熟地、仙灵脾、川断、山药、白芍、枸杞子;行经期:当归、香附、川芎、益母草、赤芍、紫丹参、泽兰、熟地。3、各种类型不孕症在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及行经期的治法各有其特点:排卵功能障碍:经后期滋肾养血,补肾益精;经间期补肾助阳,行气活血;经前期滋肾助阳,暖宫助孕;行经期活血化瘀,理气调经。黄体功能不全:经后期滋肾养血,助阳补精;经间期滋肾温阳,活血通络;经前期补肾疏肝,暖宫助孕;行经期疏肝理行,活血调经。多囊卵巢综合征:经后期补肾填精,滋阴养血;经间期益气活血,温肾通络;经前期补肾助阳,暖宫助孕;行经期燥湿化瘀,活血通经。卵巢早衰/卵巢功能减退:经后期温肾填精,滋阴养血;经间期养血活血,疏调冲任;经前期温肾益精,补肾助阳行经期:疏肝理气,活血通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经后期补肾益气,活血祛瘀,疏肝通络;经间期补肾活血通络,疏肝理气祛瘀;经前期温肾助阳,养血活血;行经期补肾活血,疏肝解郁,化瘀消症。输卵管阻塞:以活血祛瘀为大法,除经后期滋阴养血,补肾调经外,其余三期均以活血化瘀为主。经间期活血化瘀,清利通络;经前期活血化瘀,补肾助阳,益气养血;行经期疏肝理气,化瘀通络,活血调经。免疫性不孕:经后期健脾补肾,养血活血,调冲为主,增强免疫力;经间期补肾养血,活血促排卵;经前期补肾助阳,滋肾健脾,益气养血,疏达调气;行经期温经养血,活血调经。

卢永智[5](2012)在《加味小柴胡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轻、中度SLE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金匮要略》中所论述的“阴阳毒病”的辨证和治疗原则,根据其所提出的“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理论,通过加味小柴胡汤调阴阳、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并联合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轻、中度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观察其临床表现及免疫生化等指标变化,从而为中医药治疗SLE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门诊及住院部轻、中度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共60例,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的SLE分类诊断标准,并根据SLEDAI积分标准,在5-10分之间,将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采取简单随机方法按1:1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运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根据中医症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将SLE的中医辨证分型分为七型,并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药物组成为:柴胡10g,党参20g,法夏15g,黄芩10g,大枣10g,生姜10g,甘草10g。热毒炽盛证加知母10g、丹皮15g;阴虚内热证加鳖甲30g(先煎)、生地15g;瘀热痹阻证加田七10g、赤芍15g;风湿热痹证加黄柏10g、苍术10g;脾肾阳虚证加制附子10g(先煎);肝肾阴虚证加女贞子15g、旱莲草30g;气血两虚证加当归10g、黄芪30g。每一患者每天早晨一次服用醋酸泼尼松15mg。对照组:予醋酸泼尼松15mg/天+甲氨蝶呤片10mg/周+硫酸羟氯喹片400mg/天(200mg,bid)。观察中药加味小柴胡汤联合糖皮质激素对SLE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对SLEDAI评分、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补体(C3、C4)水平的影响。结果(1)症状方面,治疗后实验组可显着改善发热、乏力、失眠3种症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但实验组更为显着(P<0.05),实验组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病情活动度方面,经过治疗后两组SLEDAI均有降低,但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实验组SLEDAI积分差大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临床疗效评价方面,对照组的疾病总有效率高于实验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室指标方面,治疗后两组WBC、RBC、HGB、PLT四项指标均有升高,其中WBC、RBC、HGB较同组内治疗前有显着性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RP、 ESR有显着性降低,实验组CRP、ESR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3、C4均有显着性升高(P<0.05),其中实验组C4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激素基础上加用小柴胡汤有降低ESR、CRP,提高补体的作用。(5)实验组发生药物毒副作用较少,对照组相对发生率高,主要表现在胃肠道、骨髓抑制、肝损、继发感染等免疫抑制剂常见副作用。结论运用加味小柴胡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轻、中度SLE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症状及实验室检验指标,降低狼疮活动度指数,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SLE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副作用小,可减少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是值得重视和推广的。

许鸿智[6](2011)在《不同病理改变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保守治疗转归》文中提出背景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DLSS)是临床常见疾病,是老年人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DLSS发病率在腰椎疾患中仅次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其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方面,而保守治疗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大部分患者可通过多种不同的保守疗法获得一定的疗效。在保守治疗中,如何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使保守治疗的效果更加突出,是目前中医治疗退行性脊柱疾病研究中的重点之一腰椎的病理改变是导致腰椎管狭窄症发生的最主要原因,病理改变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整个病情的发展,并可能预示着不同的预后转归。保守治疗的目的主要在于改善椎管内外血液循环,促进静脉回流,改善微循环;抑制炎症反应,消除水肿;松解粘连、肥厚,解除肌肉痉挛,从而有效缓解或者解除马尾神经和神经根的压迫。因此,不同的病理改变,势必对治疗有着不一样的敏感度,其预后转归也应存在差异性,而且这种差异性对于临床治疗的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预后转归的研究甚少,仅见个案报道,尤其对于不同病理改变下的保守治疗趋向性研究,临床尚未见报道。目的比较不同病理改变状态下的DLSS保守治疗的疗效转归,总结其中的规律,为保守治疗的疗效、适应症、个性化方案选择及预后提供临床证据。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2006年-2010年在我院行保守治疗的355例DLSS患者,以影像学资料归类分析各种不同的病理改变,采用目前国际公认的分类评价方法,并作随访研究,探讨在不同病理改变下的疗效转归。疗效评价指标包括VAS评分及JOA评分。结果纳入病例共355例,获得有效随访共331例,失访24例,随访率为93.2%。61%的患者(共202例)在经历平均7.89±7.94个月的保守治疗后,转为手术治疗,最短治疗时间为1个月,最长治疗时间为39个月。其余39%的患者(共129例)至随访时仍继续维持保守治疗,治疗时间平均为23.19±10.59个月,VAS评分由初始的6.16±1.44分下降为1.62±1.1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善率为73.26±20.36%;JOA评分由14.23±3.57分上升为20.67±3.7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善率为42.38±26.65%。对两组病例作基线比较,转为手术治疗病例的病程明显长于继续保守治疗病例(P<0.01),而初始VAS则明显小于继续保守治疗病例(P<0.01)。在初始JOA的比较方面,两组病例无显着性差异(P>0.05)。331例患者的总体疗效共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1级为显效者32例(占9.7%),2级为有效者76例(占23.0%),3级为无效者21例(占6.3%),4级为转为手术治疗者202例(占67.3%)(显效、有效及无效均按JOA改善率划定)。总体病例中,狭窄程度、椎间盘退变程度、黄韧带退变程度、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之间两两存在正相关性(P<0.01)。转为手术治疗病例的椎间盘退变程度明显高于继续保守治疗病例(P<0.01)。总体疗效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存在明显正相关性(P<0.01);而与狭窄程度、黄韧带退变程度、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之间均不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在继续保守治疗病例中, VAS改善率、JOA改善率分别与狭窄程度、椎间盘退变程度、黄韧带退变程度、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之间无明显正或负相关性(P>0.05)。结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是一个病理因素复杂、退变广泛的疾病,椎间盘退变是其主要退变因素,同时狭窄程度、椎间盘退变、黄韧带退变、关节突关节退变等各不同病理因素之间两两存在正相关性。椎间盘退变程度与保守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预后转归密切相关。椎间盘退变越严重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保守治疗的效果越差,更可能倾向于转为手术治疗;反之,椎间盘退变程度较轻的患者,更可能获得满意的保守治疗效果。耐心的保守治疗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但症状改善率与各不同病理因素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椎间盘退变程度是影响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保守治疗决策的重要因素。

时思毛[7](2010)在《补肾宁对肾阳虚排卵障碍模型大鼠神经递质及生殖机能调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补肾宁”对氢化可的松法复制肾阳虚排卵障碍模型大鼠,神经递质及生殖机能调控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第1组为空白对照组,后5组建立动物模型,分别为模型对照组、克罗米芬组、补肾宁低、中、高剂量组。空白对照组每日肌注等容积生理盐水,其余5组,每日下肢肌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36mg/kg,连续11天,制备肾阳虚排卵障碍模型大鼠。11天后按组别分别用药治疗,治疗期为15天。实验观察模型大鼠用药前后体重及血清E2、FSH、LH激素水平的变化;大鼠下丘脑DA、NE、5-HT含量的变化;下丘脑、卵巢、子宫显微光镜下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卵巢、子宫超显微结构的改变;卵巢、子宫FSHR的表达;卵巢FSHRmRNA的表达,并进行组间的比较。结果:①补肾宁各剂量组能够提高模型大鼠用药前后的体重,明显优于与模型组、克罗米芬组,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补肾宁高剂量组优于补肾宁低剂量组(P<0.05)。②补肾宁各剂量组及克罗米芬组均能明显提高模型大鼠血清E2、FSH、LH水平以及调节下丘脑DA、NE、5-HT,其中克罗米芬组及补肾宁高剂量组作用最为显着。③模型对照组大鼠卵巢中生长卵泡及黄体数目明显减少,补肾宁各剂量组及克罗米芬组能显着增加不同阶段卵泡及黄体数目,其中补肾宁高、中剂量组、克罗米芬组与空白对照组相类似;补肾宁高、中剂量组能够明显改善模型大鼠子宫间质和腺体的形态,接近正常对照组,优于克罗米芬组;各组间下丘脑光镜观察无显着性差异。④补肾宁能减轻模型大鼠卵巢、子宫超微结构的损伤,其中高、中剂量组效果较为明显,优于克罗米芬组。⑤补肾宁各剂量组与克罗米芬组均能增强下丘脑的GnRH表达强度,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补肾宁高与克罗米芬组剂量组作用最为明显,与空白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⑥补肾宁组与克罗米芬组均能不同程度的增强卵巢、子宫的FSHR的表达强度,其中补肾宁高、中剂量组作用显着,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空白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补肾宁高作用最为明显,作用优于克罗米芬组(P<0.05)。⑦补肾宁组与克罗米芬组均能增强卵巢FSHRmRNA的表达强度,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其中补肾宁高、中剂量组作用最为明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与空白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补肾宁高剂量组卵巢FSHRmRNA的表达强度优于克罗米芬组(P<0.05)。结论:补肾宁能够整体调节肾阳虚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机能。明显提高模型大鼠造模前后的体重及血清E2、FSH、LH水平,调节大鼠下丘脑DA、NE、5-HT含量的变化;改善模型大鼠子宫及卵巢的光镜组织学形态及子宫及卵巢超微结构;增强模型大鼠下丘脑GnRH以及卵巢、子宫FSHR的表达强度;增强模型大鼠卵巢FSHRmRNA的表达强度。补肾宁能够促进卵泡的发育与排出,恢复卵巢的功能,整体调节生殖轴功能,作用优于克罗米芬。

何振晶[8](2007)在《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荨麻疹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病,其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一过性大小不等的局限性水肿性风团,伴有剧烈瘙痒。其病因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荨麻疹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目前主要分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类。免疫性的多属Ⅰ型变态反应,其抗体通常是IgE。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并释放活性介质。引起荨麻疹最主要的介质是组织胺。非免疫反应性荨麻疹多是由某些物质进入体内,使补体C3及C5分解,产生C3a及C5a等过敏毒素,或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激肽等介质引起。这些介质使机体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从而产生荨麻疹的一系列症状。目前西医治疗该病主要是抗过敏和对症治疗,其作用往往快且短暂,但如果中断治疗,荨麻疹容易复发。中药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从根本上治疗荨麻疹,发挥作用后效果持久,但单用中药起效较慢。因此,中西药结合治疗,是临床上治疗荨麻疹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本论文主要包括两篇文献综述。第一篇回顾了古代及现代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临床研究进展,其中包括了中医文献中类似于荨麻疹的各种病名、从古至今医家们对荨麻疹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认识及近代医家的临床治疗经验、近十年来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中对于荨麻疹的临床治疗进行了着重论述。目前中医药治疗荨麻疹的理论完善,方法多种多样,疗效显着,充分显示了中医药的优势。但在研究方法和思路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化。第二篇从荨麻疹的发病原因、致病机理、临床表现及西药治疗四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其中重点论述了荨麻疹的发病机理及西药治疗。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药物治疗效果明确、起效快,尤其对于急性荨麻疹的症状缓解有明显优势,但存在副作用较多、停药易反复的缺点,有待更深一步的研究。

丁原全[9](2006)在《补肾复方延缓围绝经期大鼠卵巢衰老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补肾复方延缓围绝经期大鼠卵巢衰老的实验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围绝经期动物模型的建立,从细胞及分子学水平探索围绝经期卵巢衰老的机制,并进一步探讨补肾复方治疗围绝经期卵巢衰老的作用机理及药理作用。 研究方法:采用11~12月龄Wistar雌性大鼠50只,用阴道涂片法验证模型成功。随机分成模型组、对照组、补肾复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对照组用六味地黄汤;另选青年组大鼠、老年组大鼠各10只。灌胃2周后,取材,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雌激素水平、血清NO-NOS水平、卵巢自由基水平、卵巢VEGF、TNF—α、IGF—Ⅰ免疫组化结果及其mRNA的表达,观察补肾复方对各组大鼠体重、脏器指数的重要影响和部分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 研究结果: 1、补肾复方能够提高大鼠血清E2、P水平,降低FSH、LH、T的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补肾复方能够提高大鼠血清NO、NOS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 3、补肾复方可以升高大鼠卵巢SOD、T-AOC、GSH-PX水平,降低MDA水平(P<0.05)。 4、补肾复方各剂量组可以使卵巢VEGF、IGF-Ⅰ免疫组化阳性目标积分光密度值升高,降低TNF—α免疫组化阳性目标积分光密度值;使VEGF、IGF-Ⅰ mRNA的表达增强,与对照组、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5、与用药前大鼠比较,大鼠用药后的体重有降低趋势,补肾复方高剂量组能显着降低大鼠体重,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用药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肾复方能提高大鼠子宫指数、卵巢指数、脾脏指数、肾上腺指数(P<0.05);补肾复方对大鼠的肾上腺和卵巢有明显的组织学改变。 结论:补肾复方效果优于对照药;补肾复方有明显改善围绝经期卵巢衰老大鼠生殖内分泌—激素水平的作用;增强卵巢抗氧化能力,减少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促进VEGF、IGF-Ⅰ的生成,降低TNF—α水平,改善卵巢内环境;同时补肾复方还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提高脏器指数、改善组织超微结构的作用,具有多途径多环节的作用机制和整体调节的特点。这可能是补肾复方延缓卵巢衰老的重要机理。

路平[10](2005)在《补肾强督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研究》文中认为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和肌腱、韧带、骨附着点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现,常可引起脊柱畸形、骨折,严重影响本病的预后。强直性脊柱炎引起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不明,考虑与激素失衡、免疫炎症等方面的作用有关,但诸学者尚存较大争议。对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探索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研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量和骨代谢的变化,及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症,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危害,改善强直性脊柱炎的预后,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中医学中并没有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名,但诸医家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将其名之为“骨痹”、“肾痹”、“顽痹”、 “尪痹”等,现代医家多认为肾虚督空,肝肾不足,加之感受外邪,内外合邪是形成本病的病机。导师阎小萍教授在学习、深研前贤理论继承其恩师焦树德教授学术思想,主张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的中医病名为大(?)较为恰当,并认为大(?)的发病虽然病因众多,病机复杂,但究其主要病因病机不外乎在肾督亏虚、阳气不足的情况下,或因风寒湿邪(尤其是寒湿偏重者)或因湿热之邪深侵肾督,督脉行于脊背通于肾,总督人身诸阳,督脉受邪则阳气开阖不得,布化失司而致。并将本病扩展为以下六种常见证型:肾虚督寒证、邪郁化热证、湿热伤肾证、邪痹肢节证、邪及肝肺证及缓解稳定证,以补肾壮督方为主进行治疗。本课题研究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情况,以补肾壮督法为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检测、评估患者服药前后的BMD、骨代谢生化指标及临床症状、脊柱功能状态等,验证治疗效果,初步揭示了AS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验证了补肾强督方对AS合并骨质疏松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为AS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结果显示:189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者30例(15. 87%),符合骨量减少诊断标准者84例(45. 50%);腰椎骨量减少者24例(28. 57%),骨质疏松者10例(33. 33%);股骨骨量减少者26例(30. 95%),骨质疏松者1例(3. 33%),腰椎与股骨均骨量减少者34例(40. 48%),均骨质疏松者19例(63. 33%)。骨量减少的平均年龄26. 80±4. 47。本组AS患者BGP、PTH、BALP、CICP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 05) ,BGP与股骨颈、三角区BMD呈正相关;CTX、尿DPD较对照组显着升高,并CTX与腰椎BMD呈负相关,BALP、CICP、PTH、尿DPD与各处骨密度无显着相关性。说明AS合并骨质疏松症与骨形成的减少(成骨细胞活性降低)和骨吸收的增强(破骨细胞活性增强)有关。在本组AS患者中ESR、CRP与腰椎、股骨近端、三角、粗隆BMD呈显着负相关,同时,我们观察到ESR与骨形成指标BGP显着的负相关,说明免疫炎症反应可能抑制了AS患者的

二、左归饮加味治疗扁平髋2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左归饮加味治疗扁平髋25例(论文提纲范文)

(1)磁极美容针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复发情况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方法
        2.2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
        3.1 评分标准
        3.2 疗效判定标准
        3.3 安全性评价
        3.4 不良反应
    4 统计学处理
    5 结果与分析
        5.1 病例完成情况
        5.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5.3 两组患者治疗前皮损积分和兼证积分比较
        5.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积分和兼证积分比较
        5.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积分差值和兼证积分差值比较
        5.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5.7 两组患者兼证疗效比较
        5.8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6 讨论
        6.1 黄褐斑与气滞血瘀
        6.2 磁极美容针的选择依据
        6.3 本课题研究选穴原则
        6.4 平补平泻法的选用
        6.5 安全性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 知情同意书
附件二 中医兼证观察评分方法和标准
附件三 黄褐斑皮损评分标准
附件四 不良反应记录表
附件五 病例资料收集表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西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的认识
    2 西医对黄褐斑的治疗
    3 中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4 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
        4.1 内治法
        4.2 外治法
        4.3 联合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景岳全书》治疗内科杂病补益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景岳全书主要学术思想研究
    1 《景岳全书》内科杂病的辨治特点
        1.1 二纲六变与十问诊治
        1.2 “命门学说”
        1.3 立“非风”以正名,治疗以补虚为主
        1.4 治痰分虚实两途
        1.5 辨咳嗽分内伤外感
        1.6 辨治消渴重补重肾
    2 《景岳全书》组方用药特点
        2.1 八略与八阵
        2.2 用药首重阴阳
        2.3 治形理论,重视补阴
        2.4 养精血,善用熟地、当归
第二部分 《景岳全书》内科杂病补益方剂数据分析
    1 方剂来源
    2 方剂信息预处理
        2.1 方药规范
        2.2 主治病证
        2.3 方药分类
        2.4 建立方剂基本信息表
    3 数据分析
        3.1 药物频数分析
        3.2 药对与药组分析
        3.3 方剂频数分析
        3.4 主治病证频数分析
第三部分 《景岳全书》内科杂病补益方剂用药与配伍分析
    1 用药特点分析
        1.1 药物分类分析
        1.2 药物性味分析
        1.3 药物归经分析
    2 药物配伍分析
        2.1 熟地配当归
        2.2 人参配熟地
        2.3 人参配茯苓
        2.4 人参配白术
        2.5 人参配黄芪
        2.6 人参配当归
        2.7 白术配黄芪
        2.8 白术配茯苓
        2.9 当归配川芎
        2.10 当归配白芍
        2.11 白芍配熟地
        2.12 生地配熟地
        2.13 牛膝配杜仲
        2.14 生地配麦冬
        2.15 当归配黄芪
        2.16 黄芪配防风
        2.17 人参配陈皮
        2.18 熟地黄配山茱萸
        2.19 附子配肉桂
        2.20 附子配熟地
        2.21 人参配白术、茯苓
        2.22 人参配黄芪、当归
        2.23 熟地黄配当归、人参
        2.24 熟地黄配山茱萸、山药
第四部分 《景岳全书》内科杂病补益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
    1 《景岳全书》内科杂病补益法则研究
        1.1 重视补益,妙用补法
        1.2 强调阳气的重要性,重视温补
        1.3 重视补益脾胃
        1.4 用药慎用攻伐,“治贵精一”
    2 《景岳全书》内科杂病补益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2.1 补气剂配伍特点
        2.1.1 补气剂配利水渗湿药
        2.1.2 补气剂配行气药
        2.1.3 补气剂配升举清阳药
        2.1.4 补气剂配伍解表药
        2.2 补血剂配伍特点
        2.2.1 补血剂配活血祛瘀药
        2.2.2 补血剂配补气药
        2.2.3 补血剂配安神药
        2.3 补阴剂配伍特点
        2.3.1 补阴剂配补阳药
        2.3.2 补阴剂配清热药
        2.3.3 补阴剂配补气药或补血药
        2.4 补阳剂配伍特点
        2.4.1 补阳剂配补阴药
        2.4.2 补阳剂配收涩药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附录

(3)药物干预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近况
        1 古代中医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2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现代中医药研究进展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西医治疗与评价进展
        1 病理机制
        2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特点
        3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4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评价方法
        5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干预
        6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炎性标志物的关系
        7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与远期缺血性事件的关系
        8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
    1 资料来源
    2 试验设计与安排
    3 观测指标
    4 统计学处理
疗效评价
    1 疗效评价指标
    2 疗效判定标准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药物对颅内外动脉硬化的影响
    3 活血化瘀中药对颅内外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
    4 不同西药对颅内外动脉狭窄变化的影响
    5 合并症对颅内外动脉狭窄变化的影响
    6 药物治疗对血液危险因素水平的影响
    7 颅内外动脉狭窄变化情况的相关因素分析
    8 药物治疗对终点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影响
    9 终点脑血管意外事件的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1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评价方法
    2 活血化瘀中药对颅内外动脉硬化斑块的作用
    3 其他因素对颅内外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
    4 终点脑血管事件的分析
    5 活血化瘀中药在脑梗死Ⅱ级预防中的作用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4)中医周期疗法治疗不孕症的现代临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不孕症的理论研究
    一、病名源流的研究
    二、不孕定义的研究
        1 不孕症的定义
        2 根据不孕的原因分析
        3 不孕的年限
    三、不孕症辨证论治的研究
        (一) 病因病机的研究
        (二) 不孕症治疗方法的研究
第二章 中医周期疗法治疗不孕症的现代临床文献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及检索策略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不孕症中医周期疗法文献的分类、数量、质量分析比较
        二、不同类型不孕症中医周期疗法的治则、治法及方药应用情况比较
        三、中医周期治疗不同类型不孕症的疗效比较
    第四节 讨论
        一、中医周期疗法的渊源
        二、中医周期疗法的理论根据和特点
        三、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与立法用药的原则
        四、现代不孕症的中医辨治规律
        五、各种类型不孕症分期治疗的方法及用药特点的分析结果
        六、按周期专方治疗
        七、不孕症中医周期疗法的常用药物分析
        八、月经周期阴阳五行归属及五脏所主分析
        九、基础体温的“阴阳消长”在中医周期疗法中月经周期各阶段的辨证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加味小柴胡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轻、中度SLE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
        一、祖国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名的认识
        二、祖国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病机的探讨
        三、中医证候标准的认识
        四、祖国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进展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
        一、病因
        二、病理及发病机制
        三、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第三节 小柴胡汤的研究进展
        一、小柴胡汤现代药理学研究
        二、小柴胡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二章 研究内容
    一、资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临床疗效观察小结
第三章 讨论
    一、本研究的出发点与思路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根本病机
    三、小柴胡汤的功效
    四、小柴胡汤与免疫学的联系
    五、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一、结论
    二、本研究的特色
    三、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不同病理改变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保守治疗转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1 病因病理
        1.2 临床诊断
    2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2.1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2.2 现代中医的认识与发展
    3 DLSS的治疗
        3.1 手术治疗
        3.2 保守治疗
    4 预后转归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搜集与分析
    2 病例随访
    3 统计分析
    4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
        5.1 一般资料
        5.2 疗效评价
        5.3 病理改变
        5.4 相关性分析
    6 结论
    7 讨论
        7.1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理因素探讨
        7.2 椎间盘退变程度与保守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预后转归密切相关
        7.3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通过耐心的保守治疗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
        7.4 椎间盘退变是影响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保守治疗决策的重要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补肾宁对肾阳虚排卵障碍模型大鼠神经递质及生殖机能调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综述
    一、中医理论对生殖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认识
        (一) 古代文献研究对生殖的认识
        (二) “肾气-天癸-冲任-胞宫”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三) 补肾法调节女性生殖功能的机制
    二、现代医学对妇女生殖调控的相关理论的研究
        (一) 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生殖轴基础理论研究
        (二) 影响女性生殖功能的其他因素
    三、补肾中药调节生殖内分泌功能的研究概况
        (一) 实验研究概况
        (二) 临床研究概况
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材料
        (一) 实验动物
        (二) 实验药物
        (三) 实验用主要仪器
        (四) 实验用主要试剂
    三、
        (一) 实验造模方法
        (二)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法
        (三) 组织标本采集
        (四) 检测指标与方法
        (五)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
    一、补肾宁对实验性大鼠用药前后肾阳虚症状及体重变化的影响
    二、补肾宁对实验性动物大鼠血清 E2、FSH、LH 水平的影响
    三、补肾宁对实验性大鼠下丘脑 DA、NE、5-HT 含量的影响
    四、补肾宁对实验性大鼠下丘脑显微光镜下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五、补肾宁对实验性大鼠卵巢显微光镜下组织形态学及超显微结构的影响
        (一) 大鼠卵巢光镜观察
        (二) 大鼠卵巢电镜观察
    六、补肾宁对实验性大鼠子宫显微光镜下组织形态学及超显微结构的影响
        (一) 大鼠子宫光镜观察
        (二) 大鼠子宫电镜观察
    七、补肾宁对实验性大鼠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表达的影响
    八、补肾宁对实验性大鼠卵巢、子宫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表达的影响
        (一) 补肾宁对大鼠卵巢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表达的影响
        (二) 补肾宁对大鼠子宫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表达的影响
    九、补肾宁对实验性大鼠卵巢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mRNA)的影响
讨论
    一、以氢化可的松建立肾阳虚排卵障碍模型的研究
    二、肾阳与排卵
    三、补肾宁理法方药分析
    四、补肾宁对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影响
    五、补肾宁对模型大鼠下丘脑神经递质的影响
    六、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与卵泡发育及排卵的关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附图
中文详细摘要

(8)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综述一 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1 古代文献对荨麻疹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治则治法
    2 现代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2.1 关于病因病机
        2.2 关于治疗
        2.3 预防与调护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
    1 发病原因
    2 发病机理
    3 临床表现
    4 治疗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9)补肾复方延缓围绝经期大鼠卵巢衰老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
    中药延缓围绝经期卵巢衰老的研究进展
    肾虚与衰老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卵巢衰老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实验一:补肾复方对围绝经期大鼠血清性激素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实验动物
        1.2.实验药物
        1.3.实验仪器
        1.4.主要试剂
        2.方法
        2.1.造模与分组
        2.2.给药
        2.3.标本采集与测定
        2.4.数据处理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补肾复方对围绝经期大鼠卵巢自由基影响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实验动物
        1.2.实验药物
        1.3.实验主要仪器
        1.4.试剂
        2.方法
        2.1.造模与分组
        2.2.给药
        2.3.标本采集
        2.4.指标测定
        2.5.数据处理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补肾复方对围绝经期大鼠血清NO-NOS水平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实验动物
        1.2.实验药物
        1.3.实验主要仪器
        1.4.主要试剂
        2.方法
        2.1.造模与分组
        2.2.给药
        2.3.标本采集
        2.4.指标测定
        2.5.数据处理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补肾复方对围绝经期大鼠卵巢细胞因子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实验动物
        1.2.实验药物
        1.3.主要仪器
        1.4.主要试剂
        2.方法
        2.1.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测定卵巢IGF-Ⅰ、VEGF、TNF-α的水平
        2.2.补肾复方对围绝经期大鼠卵巢VFGF、IGF-Ⅰ mRNA的影响
        2.3.数据处理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五:补肾复方对围绝经期大鼠体重、脏器指数及组织形态学等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实验动物
        1.2.实验药物
        1.3.实验仪器
        1.4.主要试剂
        2.方法
        2.1.造模与分组
        2.2.给药
        2.3.标本采集
        2.4.指标测定
        2.5.数据处理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10)补肾强督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左归饮加味治疗扁平髋2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磁极美容针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D]. 杨彦茹.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景岳全书》治疗内科杂病补益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D]. 金中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10)
  • [3]药物干预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的初步研究[D]. 鲁喦.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1)
  • [4]中医周期疗法治疗不孕症的现代临床文献研究[D]. 邓佩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5]加味小柴胡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轻、中度SLE的临床观察[D]. 卢永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6]不同病理改变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保守治疗转归[D]. 许鸿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7]补肾宁对肾阳虚排卵障碍模型大鼠神经递质及生殖机能调控的实验研究[D]. 时思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6)
  • [8]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D]. 何振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9]补肾复方延缓围绝经期大鼠卵巢衰老的实验研究[D]. 丁原全.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6(12)
  • [10]补肾强督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研究[D]. 路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左归汤加味治疗扁平髋25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