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录井数据的集成与浏览(论文文献综述)
钟李明,吴双,张祎林,黎红,刘书会,黄德远,张苗[1](2021)在《录井知识库与查询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录井信息平台数据库仍是以随钻资料为主,缺少完井资料和随钻相关资料分析,在实际应用中不利于对资料真实性进行有效判断,制约了井场信息的综合应用。通过对录井知识库与查询系统框架的设计与构建,以建设钻完井资料库、随钻解释及地质导向数据库、井下测试数据库、专家知识库为基础,以提高录井信息服务水平为目的,扩展钻井、录井、测井等随钻实时信息,增加大数据搜索引擎,实现信息智能化检索查询及展示。并且可以利用GIS实现跨区导航,定位到单井查看详细的施工数据,实现了业务报表、非结构化信息、综合录井、随钻测井、轨迹跟踪和随钻录井图的集成展示。针对井筒知识库数据库的扩展搭建,实现了录井专业应用数据和成果数据的集中管理。在现场应用247口井,系统运行平稳,为勘探生产管理与决策提供了快捷准确的技术支撑平台。
杨大鹏[2](2021)在《油井钻探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在新时代信息化数据化的大潮中,传统石油钻井现场管理方式逐渐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需求,为消除目前因不同国内钻井企业钻井标准各异,导致的数据采集滞后而存在的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现象及数据无法完全发挥的共享的问题,结合已有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一套通用性强,支持移动终端管理的油井钻探信息综合系统,使得常规油井钻探作业管理基本实现标准化,是本系统需要完成的重要工作内容。首先对油区钻井信息管理情况进行调研,初步对钻井信息管理平台系统需求进行了分析,并实地深入某油田钻探公司现场作业各部门、工艺所、研究科室,广泛收集用户需求信息再将所得到的需求进行规范化、模块化。在此信息基础上,完成对该系统的整体架构、服务器框架、系统功能模块、手持终端模块、数据库存储功能设计。其中对手持终端系统选择了Android平台;服务器端框架选择了Spring;Mybatis做数据持久层;数据库选择了稳定的Mysql做数据库存储;系统架构采用了分层模式与MVC模式(模型-视图-控制器模式)结合开发。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整合了传统油田钻井系统的信息种类,为以后的油田企业开发自己的对应的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模板,在油井钻探信息管理系统部署后,明显提升提升了油田系统人员管理效率,而且信息数据得到了有效的存储,为以后做数据分析奠定了基础。
范雄[3](2021)在《基于神经网络的岩性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录井岩性解释评价工作中,由于录井解释业务涉及的数据源复杂、数据标准不统一,导致依靠人工经验解释岩性效率低。因此,实现录井解释数据集成和岩性识别的智能化至关重要。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分析了录井岩性解释的业务流程和需求,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岩性识别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岩性识别系统。首先根据录井资料解释评价中心的实际情况建立录井原始数据标准和录井综合图数据标准,引入元数据概念构建基于录井解释业务基础元数据,通过映射规则的设计建立源数据与目标数据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设计出一套基于元数据和数据映射的录井数据集成方法。其次,分析影响岩性的样本特征,对数据特征进行预处理,利用相关性分析和MIC完成特征筛选;针对BP网络的结构选取具有不确定性问题,本文使用遗传算法进化BP网络结构,并且通过实验对比选择BP网络最佳优化算法,使用真实历史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预测,并与基于经验公式法的网络结构选择方法进行实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结构的方法使得岩性识别的准确率提高了10%左右。将该模型应用于相同区块实际生产井数据中的岩性识别,达到预期效果。最后,从系统需求出发使用C/S架构实现了岩性识别系统包括数据集成模块、数据管理模块、数据维护模块和岩性识别模型的设计与实现,其中岩性识别模块使用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网络模型。目前,本文设计的基于神经网络的岩性识别系统已应用于录井实际生产中的岩性解释工作,验证了本课题提出岩性识别模型的合理性,录井岩性解释效率有一定提高,且系统运行稳定。
姚文军[4](2020)在《基于组态的录井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近年来我国钻井技术不断发展,海上石油开采能力越发提高。海上石油开采不仅对开采设备的强度腐蚀性等方面拥有严格的要求,而且需要更高精度的传感器设备、传输系统和录井软件来采集和处理井下数据。目前我国的录井软件对国外的依赖性比较高,由于录井软件非常昂贵,每年需要支出大量外汇用于购买软件。并且引入软件很少提供中文的支持,普通的钻井操作人员使用难度较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组态环境的录井软件设计,用组态的方式实现海上石油钻井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功能,从而摆脱对国外软件的依赖。本软件首先根据软件需求进行了模块的划分,然后根据组态的特点搭建了软件的框架并进行了底层数据库的设计。本软件开发的基本模块包括数据采集与标定、数据初始化、数据处理、显示界面、多语言显示、数据存储等。数据采集与标定实现了电流值的采集和电流值到物理值的分段线性化过程,数据初始化实现了设备相关参数的输入过程,数据处理实现了采集数据和设备数据的综合计算过程,显示界面通过参数窗口、曲线窗口、动画窗口丰富地展示数据,多语言显示模块实现多语言的显示以及支持语言的自定义,数据存储模块则用于数据转储和数据交换。论文中设计了正常用例和异常用例对软件功能和接口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软件完成了录井所需各项功能的设计,并且针对其他软件的不足进行了相应的创新。本软件的创新之处包括三点。第一,开发了支持多种语言显示的框架结构,能够自定义多种语言显示,从而应用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第二,本软件采用了滚筒绕绳参数和分段折线标定两种方法计算大钩高度,在滚筒参数计算方法中,传统的滚筒绕绳直径或绕绳层数确定方法存在层位错位等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使用线型激光测量绞车滚筒绕绳层数的方法及对应的两种测量装置,并申请了发明专利;第三,其他软件在井下的动画中没有涉及井眼结构、岩层信息的显示或者在等比例的井下结构动画中显示的井眼结构和岩层信息比较模糊,本软件在动画显示部分使用了压缩比例的方法来突出显示井眼结构和岩层信息,使作业人员能够更加专注于所关心的部分。
叶明[5](2020)在《基于Flink的录井实时监控大数据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今数字化时代飞速发展,不论是行业刚需还是基于对新的发展模式的探索,传统行业也在积极转型从而寻求新的突破。油田生产行业,油田数字化勘探以及生产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此不可少的,且是最直接面对的一环。录井工作是油田勘探以及生产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它是一项集地质、电子机械、化学分析、计算机于一体的井筒勘探技术,它在钻探过程中采集、整理、分析大量第一性信息,随钻建立地层剖面、发现和评价油气层、帮助钻井安全施工和保护油气层。目前录井作业的大部分工作仍然发生在井场,并且部分工作人员长期待在工程现场。他们通常负责现场仪器的数据维护以及录入工作,还有其他的一些关于设备的维护工作,条件艰苦,任务繁重。随着油田现场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化发展,相关的一些先进的设备,大量减少了现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如今录井工作也仍然面临一项问题。录井工作人员面对大量的数字化仪器设备采集的数据记录,需要做很多的整理以及分析工作,进而制图以及数据校对等,这些繁杂的工作极大低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数据分析效率。本文从录井数据实时监控以及数据可视化分析入手,对油田录井数据进行实时的采集,以及实时图表制作,实现远程录井监控;同时对录井异常数据进行监控以及报警提示,从而可以让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第一章,论文详细描述了目前录井技术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大数据实时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第二章,通过论文平台实际的需求分析,为接下来平台的设计以及研究奠定方向。第三章,介绍了论文中所有到的项目大数据技术理论知识。第四章,论文通过对平台的数据流的实现,完成了平台的搭建,以及需求的实现。并对数据各个链路流程进行测试以及优化,提出录井数据异常监测算法模型。第五章,通过对各个模块的参数优化,进一步降低系统数据处理延迟。并对总体流链路进行延迟测试以及故障恢复,证明了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实时性。第六章,对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同时明确当前研究的不足以及下一步继续研究的方向。
甘超[6](2019)在《复杂地层可钻性场智能建模与钻速优化》文中提出保障资源能源安全是实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浅层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深部成矿理论的发展和大量深部资源能源的探明,深部地质勘探和开发成为必然。但是深部地质钻进过程中存在“三高一扰动”的复杂地质力学环境,非线性、强耦合、强干扰等特性突出,并且缺少考虑实际状况的智能地层建模和钻速优化的方法。本文从复杂地质钻进过程特点和反应机理出发,运用机器学习和智能优化理论,重点对钻进点地层可钻性建模、三维地层可钻性场空间建模、钻速高精度预测、非凸非线性钻速优化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基于数据驱动的钻进点地层可钻性智能建模方法对各测井参数与地层可钻性之间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分别提出两种基于数据驱动的钻进点地层可钻性智能建模方法。首先提出基于数据驱动的钻进点地层可钻性融合建模方法,通过运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方法确定与地层可钻性相关性较强的输入参数,减小模型耦合;然后基于极限学习机和改进自适应集成学习算法形成一种钻进点地层可钻性新型融合计算模型,通过仿真对比实验验证所提模型方法的优越性。在之前融合建模方法的基础上,引入递推最小二乘算法,提出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钻进点地层可钻性在线建模方法,使得在线高精度计算由于地层环境变化、岩石软硬交替、自然造斜等情况导致的地层可钻性突变成为可能。(2)提出一种基于地统计和机器学习的三维地层可钻性场空间建模方法传统空间插值方法较难估计由于地层突变等导致的区域地层可钻性数据变化,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地统计和机器学习的三维地层可钻性场空间建模方法。运用互信息分析方法确定三维坐标与地层可钻性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并通过对比实验得到增加钻井数量大小,能够提高上述空间相关性的推论。同时引入四种地统计和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实例应用结果验证了机器学习方法在地层可钻性场空间计算方面的有效性。该方法实现了地层可钻性信息三维空间描述。(3)提出基于分层与混合模型的智能钻速高精度预测方法通过进一步分析各类钻进过程参数与钻速之间所具有的直接或间接关系,提出两种基于分层与混合模型的智能钻速高精度预测方法和一种基于迭代局部搜索和随机惯性权重的改进蝙蝠算法。首先提出一种新型双层智能钻速预测方法,分别引入分段三次艾尔米特插值和互信息分析方法匹配钻进数据并降低模型耦合。采用之前所提融合计算方法建立第一层地层可钻性子模型,并运用改进粒子群优化的径向基神经网络方法建立第二层钻速子模型。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融合多种形式的子模型进行多层次、多模型协同描述是实现钻速建模的一种新途径。如何优化选择机器学习算法中的超参数是高精度预测钻速的关键,在尝试运用优化后的机器学习算法预测钻速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迭代局部搜索和随机惯性权重的改进蝙蝠算法(ILSSIWBA)。三种类型实验(传统测试集、IEEE CEC2005标准测试集、实际工程问题)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高效性。提出一种基于混合支持向量回归的钻速预测方法,运用ILSSIWBA优化支持向量回归模型中的超参数,并分别引入小波滤波和互信息分析方法降低数据噪声和模型耦合。同十一种知名钻速预测算法的对比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实现了钻速高精度预测。(4)提出一种基于混合蝙蝠算法的非凸非线性钻速优化方法传统确定性或启发式优化算法在面对非线性约束条件下的非凸钻速优化问题时,优化精度不高且易陷入局部最优。基于之前所提ILSSIWBA,通过引入定向回声定位和改进局部随机步策略,提出一种混合蝙蝠算法(HBA),能够进一步提高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和优化解稳定性,同十种知名优化算法在IEEE CEC2005标准测试集函数实验的对比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优越性。提出一种基于混合蝙蝠算法的钻速优化结构,将上述算法应用于钻速优化,同时考虑地层条件变化、钻头磨损等各类等式或不等式非线性约束,同四种当前知名优化算法的对比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先进性,为保障钻进过程高效运行提供钻进操作参数推荐值。通过研究复杂地层可钻性场智能建模与钻速优化问题,为复杂地质钻进过程建模与优化提供新的理论技术和解决方案,抢占钻进过程建模与优化技术制高点,将为提升我国钻进过程控制技术水平,实现安全高效的复杂地质钻进过程智能控制奠定重要基础。
仝晓春[7](2019)在《钻井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钻井是石油勘探与开发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程,钻井工程包括钻井、录井等各个相互协作的专业施工,每个环节信息数据量大,管理复杂烦琐。在以往的水平井钻井轨迹控制指挥过程中,指挥人员往往需要深入钻井现场,进行控制指挥。随着油田的快速发展,钻井工作量不断加大,在现场人员不足的情况下,深入钻井现场的指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建立整个油田钻井信息库,这对提高油田生产的科学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研究的钻井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服务于我国东部某家大油田企业。项目旨在建设满足某油田生产需要的钻井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钻井生产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发布等系统功能,为钻井生产施工、远程监控和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平台,为某油田数字化建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做出贡献。系统开发前期,先是对油区钻井数据现状进行调研,并深入某油田企业各部门、各科室,广泛收集用户需求信息,再将整体需求系统化。基于此,在设计阶段对该系统的技术架构、数据库、系统功能模块进行设计。最后,利用.NET技术,Visual Studio平台和Oracle数据库,实现了系统的各功能模块。该系统由三个子系统构成,分别是钻井生产信息采集与传输子系统、静态数据录入子系统、信息发布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下设多个功能模块。本文对钻井生产信息发布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描述,给出了浏览实时数据功能子模块、钻井运行动态子模块、钻井设计信息查询子模块和系统管理子模块详细设计过程。本文采用MVVM架构,在功能设计层面实现了各功能模块间的逻辑分离,使系统更加灵活,可复用性强。目前,该系统已投入运行,从运行情况看,该系统能够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了油田的科学管理水平。
刘莹[8](2019)在《钻录井数据整合平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钻录井数据整合是井场信息化平台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钻录井现场数据采集为基础,对钻井、录井数据库进行整合优化,完成钻井数据、录井数据分专业录入、跨专业提取和导入,实现数据统一存储,一次录入,多方共享。通过创新设计钻录井数据整合平台,在实现钻录井数据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钻井井身结构、井控组合等多种图件的自动成图功能,钻井报表导入导出功能和井史报告自动生成功能,同时实现数据迁移、统计分析等扩展功能,为钻录井研究人员和决策人员提供数据分析支撑。
于晓婕[9](2018)在《综合录井仪传感远程实时在线监控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日益复杂,综合录井仪在现场油气钻探与开发中被地质和钻井技术人员广泛使用。由于综合录井仪采集的工程参数与判断工程事故的发生密切关联,为能准确及时的对工程参数进行采集,避免因传感器故障影响录井系统的控制、检测等方面,产生误诊断、误报警,甚至引起井涌、井喷等灾难性的后果,综合录井仪配套传感器的正常工作必须得到有效保证。目前国内由于油田油井数目众多和受现场设备的限制,对不同型号的综合录井仪配套传感器的监控、维护和管理需要大量现场人员的巡井检查,对于传感器的故障诊断也成为现场操作人员常需面对的技术难题。鉴于此,为实现基地专家远程对综合录井仪传感实时在线监控、传感器故障实时判断与远程指挥,本文设计了一套综合录井仪传感远程实时在线监控系统,使其能够实现数据实时采集、数据远程传输、传感器工作状态实时监测和对异常传感器报警、故障实时诊断与故障调节等功能,并对现场传感器统一化管理,便于基地指挥人员和专家制定相应技术方案指导现场对传感器的管理与维护。对保证钻井施工作业安全的可靠进行,以及提高我国综合录井仪配套传感器监控管理技术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传感器特征参量与工程事故参数的分析,与综合录井仪配套传感器类型的研究,进行了综合录井仪传感监控适应性分析,完成了综合录井仪传感远程实时在线监控系统技术方案设计。针对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的温度漂移故障,建立故障诊断模型与温度补偿模型,实现精确采集传感器信号,确保综合录井仪传感远程实时在线监控系统的安全、实时与可靠。完成对传感器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硬件配套方案;利用SQL Server 2008数据库自主设计与开发了一套综合录井仪传感远程实时在线监控系统配套数据库,并基于CDMA/GPRS无线信道传输技术,设计与开发了满足综合录井仪传感远程实时在线监控系统所需要的数据采集与远程实时传输系统。本文搭建了综合录井仪传感远程实时在线监控系统的总体架构,完成了综合录井仪传感远程实时在线监控系统的开发与系统软硬件集成,从而形成了一套集传感器数据采集、远程传输、综合管理与监控与一体的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并完成现场应用。通过现场测试表明,软件系统运行稳定、可靠,与硬件兼容性好,监控图形显示正确,具有现场应用价值。实现一个专家监管几十口井,专家不上井,有效提高传感器监管效率,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形成一个综合录井仪传感远程指挥中心意义重大。
宋洋[10](2018)在《综合录井现场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在油气勘探服务行业内部,综合录井现场数据采集量大、及时,是油气勘探的重要信息来源。由于录井作业区具有分布范围广、分散的特点,现场作业区相距较远,交通和信息交流不便,加之缺少相应的通信技术支持,现在仍未实现录井数据的远程实时传输。为适应远距离油气勘探服务需求,及时为勘探决策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参考资料,实现录井数据远程实时传输大有必要。在卫星通信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凭借通信卫星建立起油气勘探开发指挥、基地钻井施工现场的一点对多点的联系,并充分利用、录井、信息通信、网络、数据库管理等技术有机结合,形成综合录井现场数据传输系统,以加强综合录井信息的数据管理和分析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提出背景,介绍了综合录井现场数据传输系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趋势和必要性。从实时数据传输技术的基本理论出发,对实时数据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实现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后期的应用奠定的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用户对实际功能的需求,详细描述了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系统功能性需求包含用户管理需求、权限管理需求、查询功能需求、数据导入需求和报表功能需求组成,非功能性需求,包括性能需求和属性需求。2、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框架,该框架由四部分组成,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接收及发布、系统管理。遵循POSC WITSML标准定义了井场信息传输格式,设计了实时数据传输、定时数据传输、适时数据传输三种传输方式。3、详细设计并实现了系统的主要功能,实现了多井同时接收、参数标准化管理、单位标准化管理、实时数据显示、录井草图显示、数据备份恢复功能等关键技术。最后综合本文的研究,阐述了综合录井现场数据传输系统系统的实现情况,包括应用的关键技术和系统的设计。本系统在油田领域的应用为油田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为“数字化大油田”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相关的后续课题的工作展开奠定了基础。
二、综合录井数据的集成与浏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录井数据的集成与浏览(论文提纲范文)
(1)录井知识库与查询系统的建设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系统设计 |
2.1 系统框架 |
2.2 系统模块 |
3 功能实现 |
3.1 增加大数据搜索引擎 |
3.2 GIS导航 |
3.3 数据集成展示 |
3.4 井筒知识库 |
4 系统应用 |
5 结语 |
(2)油井钻探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油井钻探信息管理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各章节安排 |
2 油井钻探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与关键技术 |
2.1 石油钻探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2.1.1 系统集成功能性需求分析 |
2.1.2 系统运行性能需求 |
2.1.3 系统安全性需求 |
2.1.4 信息数据传输需求 |
2.2 系统设计关键技术 |
2.2.1 油井钻探信息管理系统架构 |
2.2.2 Spring框架概述 |
2.2.3 Mysql数据库 |
2.2.4 MyBatis数据持久层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3 油井钻探手持终端功能设计 |
3.1 技术需求分析 |
3.1.1 手持终端阅读器 |
3.1.2 手持端界面 |
3.1.3 推送服务 |
3.2 APP总体方案设计 |
3.3 模块代码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油井钻探信息管理平台设计 |
4.1 主要架构的设计与实现 |
4.2 信息管理平台分模块功能设计 |
4.2.1 系统首页 |
4.2.2 系统用户登录模块设计 |
4.2.3 重要器材管理模块 |
4.2.4 重要器材检测维护模块 |
4.2.5 实时数据采集模块 |
4.2.6 人员信息管理模块 |
4.2.7 实时报警监测模块 |
4.2.8 项目信息管理模块的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模块 |
4.4 油井钻探信息平台数据库表关系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油井钻探信息管理系统试验验证 |
5.1 手持终端APP试验验证 |
5.1.1 手持终端APP登录及注册功能演示 |
5.1.2 手持终端APP主页功能演示 |
5.1.3 手持终端APP入库模块功能演示 |
5.1.4 手持终端APP领取模块功能演示 |
5.1.5 手持终端APP使用模块功能演示 |
5.1.6 手持端APP报警模块功能演示 |
5.2 油井钻探信息管理平台试验验证 |
5.2.1 主页登录模块功能演示 |
5.2.2 实时数据采集模块功能演示 |
5.2.3 报警信息管理模块功能演示 |
5.2.4 项目管理模块功能演示 |
5.2.5 人员信息管理模块功能演示 |
5.2.6 器材管理模块功能演示 |
5.2.7 器材维护管理模块功能演示 |
5.3 试验结果评价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神经网络的岩性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传统方法在岩性识别中的应用 |
1.2.2 机器学习在岩性识别中的应用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组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技术综述 |
2.1 数据集成 |
2.1.1 联邦数据库 |
2.1.2 中间件模式 |
2.1.3 数据仓库 |
2.2 ETL技术 |
2.3 元数据 |
2.3.1 元数据概念 |
2.3.2 映射机制 |
2.4 BP神经网络 |
2.4.1 BP神经网络原理 |
2.4.2 BP神经网络算法 |
2.4.3 BP神经网络的性能分析 |
2.5 遗传算法 |
2.5.1 算法概述 |
2.5.2 遗传算法基本要素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录井数据集成方法研究 |
3.1 录井解释数据源 |
3.1.1 数据源分析 |
3.1.2 数据源存储结构 |
3.2 录井解释数据集成标准设计 |
3.2.1 原始数据标准 |
3.2.2 录井综合图数据标准 |
3.3 基于元数据的录井解释数据集成 |
3.3.1 基础元数据模型 |
3.3.2 基于元数据的映射模型 |
3.3.3 基于元数据的ETL模型 |
3.4 录井解释数据集成方法的实现 |
3.4.1 数据映射算法分析 |
3.4.2 元模型与数据映射辅助的数据集成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岩性识别方法研究 |
4.1 论文数据集介绍 |
4.2 数据预处理 |
4.2.1 数据清洗 |
4.2.2 数据规范化 |
4.3 岩性影响因素的特征提取方法 |
4.3.1 相关性分析 |
4.3.2 最大信息系数 |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岩性识别模型设计 |
4.4.1 GA优化BP神经网络结构 |
4.4.2 模型评估标准 |
4.4.3 BP神经网络岩性识别模型的设计 |
4.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模型应用效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岩性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1.1 可行性分析 |
5.1.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5.1.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5.2 系统架构设计 |
5.3 系统各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3.1 数据集成模块 |
5.3.2 数据管理模块 |
5.3.3 数据维护模块 |
5.3.4 岩性识别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4)基于组态的录井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工作 |
1.4 组织结构 |
第2章 系统软件介绍 |
2.1 组态环境 |
2.1.1 组态软件的特点 |
2.1.2 组态软件的功能 |
2.2 力控组态软件 |
2.2.1 力控结构 |
2.2.2 力控的特点 |
2.2.3 组件和动画 |
2.2.4 数据类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整体设计 |
3.1 软件框架 |
3.2 功能模块划分 |
3.3 数据库设计 |
3.4 设计思路与实现方案 |
3.4.1 单位管理 |
3.4.2 参数窗口管理 |
3.4.3 多段线性化 |
3.4.4 数据初始化 |
3.4.5 参数计算 |
3.4.6 井下结构变比例尺显示 |
3.4.7 曲线显示 |
3.4.8 数据存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详细设计 |
4.1 参数窗口设计 |
4.1.1 新建窗口设计 |
4.1.2 更改窗口设计 |
4.1.3 加载历史窗口设计 |
4.1.4 窗口最小化设计 |
4.1.5 窗口最大化设计 |
4.2 曲线显示设计 |
4.2.1 实时曲线设计 |
4.2.2 历史曲线与深度曲线设计 |
4.3 数据初始化设计 |
4.3.1 绞车初始化设计 |
4.3.2 井身初始化设计 |
4.3.3 泥浆池初始化设计 |
4.3.4 泵初始化设计 |
4.3.5 钻具初始化设计 |
4.3.5.1 钻头初始化设计 |
4.3.5.2 BHA初始化设计 |
4.3.6 自输入初始化设计 |
4.4 数据标定设计 |
4.4.1 通用采集数据标定设计 |
4.4.2 大钩高度标定设计 |
4.5 动画设计 |
4.5.1 水平面上动画设计 |
4.5.2 水平面下动画设计 |
4.6 多语言显示框架设计 |
4.7 数据存储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据处理方案 |
5.1 接续单根、立柱 |
5.2 卸单根、立柱 |
5.3 滚筒绕绳层数的测量 |
5.4 钻头位置与测量井深 |
5.5 迟到时间与迟到井深 |
5.6 垂直井深与水平位移 |
5.7 体积类计算 |
5.8 重量和受力类计算 |
5.9 速度类计算 |
5.10 时间类计算 |
5.11 成本类计算 |
5.12 静水压力与压力梯度计算 |
5.13 ECD计算 |
5.14 Dc指数计算 |
5.1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软件测试 |
6.1 测试需求及测试方法 |
6.2 测试用例设计及测试结果 |
6.2.1 参数窗口测试 |
6.2.2 曲线窗口测试 |
6.2.3 初始化测试 |
6.2.4 动画界面测试 |
6.2.5 数据标定测试 |
6.2.6 数据处理测试 |
6.2.7 接口测试 |
6.2.8 多语言显示测试 |
6.2.9 数据存储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基于Flink的录井实时监控大数据平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二章 录井大数据实时监控平台的需求分析 |
2.1 系统目标 |
2.2 系统的功能性需求 |
2.3 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 |
第三章 相关技术介绍与研究 |
3.1 油田录井技术 |
3.2 数据采集技术 |
3.3 数据分发技术 |
3.4 大数据处理技术 |
3.5 大数据存储技术 |
3.6 大数据可视化技术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录井数据监控流计算实时处理系统实现 |
4.1 流计算处理系统整体架构 |
4.2 录井监测数据采集模块 |
4.3 录井监测数据缓存模块 |
4.4 流计算实时数据处理与异常监测 |
4.5 实时处理数据存储模块以及可视化展示 |
4.6 集成系统性能测试及运行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录井数据监控流计算实时处理系统性能优化 |
5.1 数据缓存模块运行参数优化 |
5.2 流计算模块运行参数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主要工作回顾 |
6.2 本课题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6)复杂地层可钻性场智能建模与钻速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钻进点地层可钻性建模研究现状 |
1.2.2 区域三维地层可钻性场建模研究现状 |
1.2.3 钻速预测研究现状 |
1.2.4 钻速优化研究现状 |
1.3 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复杂地质钻进过程特点分析与机理模型 |
2.1 引言 |
2.2 过程描述 |
2.3 过程信息来源与数据采集 |
2.3.1 钻前参数 |
2.3.2 钻中参数 |
2.3.3 钻后参数 |
2.4 过程特点分析 |
2.4.1 “三高一扰动” |
2.4.2 安全事故频发 |
2.4.3 高低频数据噪声大 |
2.4.4 钻进参数耦合严重 |
2.4.5 机理复杂非线性强 |
2.5 过程机理模型 |
2.5.1 地层可钻性机理模型 |
2.5.2 钻速机理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数据驱动的钻进点地层可钻性智能建模方法 |
3.1 引言 |
3.2 钻进点地层可钻性融合建模方法 |
3.2.1 钻进点地层可钻性融合计算模型 |
3.2.2 新型自适应集成学习和极限学习机融合建模算法 |
3.2.3 实例应用 |
3.3 钻进点地层可钻性在线建模方法 |
3.3.1 钻进点地层可钻性在线计算模型 |
3.3.2 基于递推最小二乘的在线建模算法 |
3.3.3 实例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地统计和机器学习的三维地层可钻性场空间建模方法 |
4.1 引言 |
4.2 三维地层可钻性场空间计算模型 |
4.3 基于地统计和机器学习的空间建模算法 |
4.3.1 地统计空间建模算法 |
4.3.2 机器学习空间建模算法 |
4.4 三维坐标与地层可钻性空间相关性分析 |
4.5 实例应用 |
4.5.1 十折交叉验证实验 |
4.5.2 三维建模和最终测试实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分层与混合模型的智能钻速预测方法 |
5.1 引言 |
5.2 新型双层智能钻速预测方法 |
5.2.1 新型双层智能钻速预测模型 |
5.2.2 数据预处理与相关性分析 |
5.2.3 新型双层智能钻速融合算法 |
5.2.4 实例应用 |
5.3 基于迭代局部搜索和随机惯性权重的改进蝙蝠算法 |
5.3.1 改进蝙蝠算法及结构 |
5.3.2 算法参数敏感性分析 |
5.3.3 经典测试函数实验 |
5.3.4 IEEE CEC2005 标准测试函数实验 |
5.3.5 实际工程范例实验 |
5.4 基于混合支持向量回归的钻速预测方法 |
5.4.1 基于混合支持向量回归的钻速预测模型 |
5.4.2 基于频谱和小波滤波分析的钻进过程数据预处理 |
5.4.3 基于互信息分析的钻进过程参数降维 |
5.4.4 实例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混合蝙蝠算法的钻速优化方法 |
6.1 引言 |
6.2 混合蝙蝠算法 |
6.2.1 定向回声定位 |
6.2.2 改进局部随机步 |
6.2.3 IEEE CEC2005 标准测试函数实验 |
6.3 基于混合蝙蝠算法的钻速优化结构 |
6.4 实例应用 |
6.4.1 钻进优化约束条件 |
6.4.2 钻进优化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极限学习机算法 |
2.自适应集成学习算法 |
3.递推最小二乘算法 |
4.克里金算法 |
5.支持向量回归算法 |
6.径向基神经网络算法 |
7.蝙蝠算法 |
(7)钻井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 |
1.1.1 油田网络现状 |
1.1.2 井场数据建设现状 |
1.1.3 钻井生产信息数据库建设现状 |
1.2 存在问题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技术分析 |
2.1 开发技术及设计思想 |
2.1.1 NET平台介绍 |
2.1.2 NET Framework编程模型 |
2.1.3 公共业务组件 |
2.1.4 系统安全设计 |
2.2 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
2.2.1 Visual Studio2017开发平台 |
2.2.2 Oracle11g数据库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分析 |
3.1 需求分析 |
3.1.1 系统总体分析 |
3.1.2 功能模块概述 |
3.1.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 可行性研究 |
3.2.1 社会因素方面的可行性 |
3.2.2 经济方面的可行性 |
3.2.3 技术方面的可行性 |
3.2.4 操作方面的可行性 |
3.3 数据流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4.2.1 浏览实时数据模块详细设计 |
4.2.2 钻井运行动态模块详细设计 |
4.2.3 钻井设计信息查询模块详细设计 |
4.2.4 系统管理模块详细设计 |
4.3 实体类与公共类实现 |
4.4 数据访问层实现 |
4.5 业务逻辑层实现 |
4.6 数据库设计 |
4.6.1 数据库设计 |
4.6.2 数据库概念设计 |
4.6.3 数据库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
4.6.4 系统的安全保密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详细实现 |
5.1 浏览实时数据模块的实现 |
5.2 钻井运行动态模块的实现 |
5.3 钻井设计信息查询模块的实现 |
5.4 系统管理模块的实现 |
5.5 系统登录模块的实现 |
5.6 系统主页 |
5.7 系统发布与部署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 |
6.1.1 测试对象 |
6.1.2 测试方法 |
6.2 系统测试内容 |
6.2.1 功能测试 |
6.2.2 功能测试环境 |
6.3 系统测试用例 |
6.4 性能测试 |
6.5 测试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及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钻录井数据整合平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需求分析 |
2 平台总体设计 |
(1) 系统部署设计。 |
(2) 软件开发设计。 |
(3) 数据存储设计。 |
(4) 数据共享应用设计。 |
3 标准数据库设计 |
3.1 收集钻录井数据项 |
3.2 编制数据字典和SQL成库文本 |
4 主要功能设计 |
4.1 数据采集功能设计 |
4.2 数据共享功能设计 |
4.3 报表与报告生成功能设计 |
4.4 图件输出功能设计 |
4.5 数据迁移功能设计 |
4.6 数据统计分析功能设计 |
5 数据传输与发布设计 |
6 主要功能实现 |
6.1 录入功能 |
6.2 数据共享功能 |
6.3 报表与报告生成功能 |
6.4 图件输出功能 |
6.5 数据迁移功能 |
6.6 数据统计分析功能 |
7 应用简介 |
8 结 论 |
(9)综合录井仪传感远程实时在线监控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任务及思路 |
1.3.1 主要研究任务 |
1.3.2 研究思路 |
1.4 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
1.4.1 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综合录井仪传感器监控工程适应性分析 |
2.1 综合录井技术 |
2.1.1 综合录井仪 |
2.1.2 综合录井工程参数 |
2.1.3 工程故障与工程参数的关系 |
2.2 综合录井仪传感系统研究 |
2.2.1 综合录井仪传感器种类 |
2.2.2 综合录井仪传感器信号类型 |
2.3 综合录井仪传感器实时监控可行性分析 |
2.4 综合录井仪传感远程实时在线监控系统技术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故障诊断模型研究 |
3.1 传感器故障类型分析 |
3.2 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 |
3.3 传感器温度漂移与温度补偿理论 |
3.3.1 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的温度漂移故障 |
3.3.2 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的温度补偿方法 |
3.4 故障诊断模型建立 |
3.5 基于IPSO-RBF的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的温度补偿模型研究 |
3.5.1 模型算法研究 |
3.5.2 温度补偿模型建立 |
3.5.3 基于IPSO-RBF神经网络的补偿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综合录井传感远程监控数据采集传输系统设计 |
4.1 系统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
4.2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开发 |
4.2.1 数据采集系统硬件配套 |
4.2.2 数据采集系统软件开发 |
4.3 基于CDMA/GPRS无线信道远程传输系统设计 |
4.3.1 基于CDMA/GPRS无线信道远程实时传输硬件配套 |
4.3.2 远程实时传输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综合录井仪传感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开发与应用 |
5.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5.1.1 物理架构设计 |
5.1.2 运行架构设计 |
5.1.3 数据架构设计 |
5.1.4 逻辑架构设计 |
5.2 数据库的设计与开发 |
5.2.1 数据库需求分析 |
5.2.2 数据表结构设计 |
5.3 系统软件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
5.3.1 系统登录模块及系统主界面 |
5.3.2 库房管理软件开发 |
5.3.3 传感器工作曲线监控模块开发 |
5.3.4 故障诊断与调节模块开发 |
5.4 现场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综合录井现场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论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综合录井现场数据传输系统需求分析 |
2.1 系统需求概述 |
2.1.1 综合录井现场数据基本信息 |
2.1.2 综合录井现场数据传输系统基本特点 |
2.2 功能性需求 |
2.3 非功能性需求 |
2.3.1 性能需求 |
2.3.2 属性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综合录井现场数据传输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设计目标 |
3.2 系统总体结构框架 |
3.3 硬件结构 |
3.4 软件系统结构及系统组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录井现场数据传输系统详细设计 |
4.1 系统开发及应用环境 |
4.2 关键技术及实现方法 |
4.3 系统功能介绍 |
4.3.1 数据采集功能介绍 |
4.3.2 数据传输功能介绍 |
4.3.3 数据接收及发布功能介绍 |
4.3.4 系统管理功能介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录井现场数据传输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
5.1 网络构建 |
5.2 数据采集功能的实现 |
5.3 数据传输功能的实现 |
5.4 数据接收及发布功能的实现 |
5.5 系统管理功能的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综合录井数据的集成与浏览(论文参考文献)
- [1]录井知识库与查询系统的建设与应用[J]. 钟李明,吴双,张祎林,黎红,刘书会,黄德远,张苗. 中外能源, 2021(S1)
- [2]油井钻探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杨大鹏. 中北大学, 2021(09)
- [3]基于神经网络的岩性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D]. 范雄.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4]基于组态的录井软件设计与实现[D]. 姚文军. 天津大学, 2020(02)
- [5]基于Flink的录井实时监控大数据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 叶明. 长江大学, 2020(02)
- [6]复杂地层可钻性场智能建模与钻速优化[D]. 甘超.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7]钻井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D]. 仝晓春.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8]钻录井数据整合平台技术研究[J]. 刘莹. 录井工程, 2019(01)
- [9]综合录井仪传感远程实时在线监控系统研究与设计[D]. 于晓婕.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8)
- [10]综合录井现场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D]. 宋洋.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