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德二年历》考释

《先德二年历》考释

一、《显德二年历断简》考释(论文文献综述)

任冬阳[1](2020)在《新出新莽简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新莽简的辑佚为研究新莽历史提供了新的史料。近年出版的肩水金关和悬泉汉简中都有新莽时期的简文,为我们的辑佚提供了新的资料。在对新莽简进行辑佚的过程中,除了有明确纪年的新莽简外,还有不少没有明确纪年的新莽简,这就需要从简文中的地名、职官等具有新莽时期特殊特征的内容,进行辨析、确认。肩水金关汉简数量较多,悬泉汉简(壹)中的新莽简数量较少,均按照纪年和非纪年两个部分进行辑佚。纪年简中,始建国二年闰月应以十一月为准。在对非纪年简的判断中,不将“廿”作二十,数字“桼”看作简文的判断标准。新莽时期,是两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期,王莽改制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政治改革。王莽改制的内容,在汉简中也有突出的表现。本文就简文中反映的新莽时期的官职、爵制、地名等的变化进行了论述。针对简文所见新莽职官问题,金关简所载“肩水掌官士吏”一词,“掌官”与主官相通,“掌官士吏”连用,有主持候望事务的士吏之意,这与普通士吏是有区别的。同时,新莽时期应符命,对武官类职官多有更名,大尉,偏将军,裨将军,常见于西北汉简中。大尉一职,并不像西汉以地名区分,而是冠以前后左右之称。司马类职官中,奋怒司马,宣司马皆为新莽所设。新莽爵位问题在汉简中也有体现。金关简“下造”这一爵称,应由“上造”改称而来,“庶更”为“左更”改称而来。新莽虽实行五等爵制,但对二十等爵尤其是民爵多有保留,且在原基础上进行更名,以爵位奖励军功的做法仍在延续。新莽郡县行政区划变更问题,在汉简中也有体现。汉简中的“乐得”“角得”“酒泉”“填戎”“延亭”“延城”等地名,不少是王莽时期进行改易的。在整理地名的过程中,发现新莽郡县同名较为普遍,既有郡县命名一样的,也有县名为郡名加亭的做法,从数量来看,二者皆有,并不能是全部署亭。署亭多为天凤年之后的做法,汉志所载只为一段时间的地名。

张晗[2](2019)在《出土战国秦汉《诗》类文献用字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出土战国秦汉《诗》类文献的用字现象研究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重点对战国秦汉时期《诗》类文献不同的用字习惯进行了探讨,并确定了某字表示某词的理据。用字现象是指一定时期的文字材料中约定俗成了的为表示某音义而选用某字的现象。本文主要讨论了出土战国秦汉时期《诗》类文献的用字现象,相关文献包括汉熹平石经、甘肃武威汉简、山东银雀山汉简、河北定县汉简、湖南长沙马王堆帛书、安徽阜阳汉简、平山三器、汉诗镜、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江苏连云港尹湾汉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和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说明本文的相关术语和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第二部分包括三章,主要是按照某音义的汉语拼音音节为顺序,列出了若干组词字对应关系,说明某字能够表示某词的依据。第一章共九节,从字母A到字母H,第二章共九节,从字母J到字母R,第三章共八节,从字母S到字母Z。第三部分为第四章,字词对应关系。

江满琳[3](2019)在《《肩水金关汉简(壹)—(伍)》文书分类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肩水金关是汉初西北边塞防线上的一处出入关卡,隶属於肩水候官,是进出河西腹地、北通居延的咽喉重地,具有较为重要的战略地位。1973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于肩水金关汉代烽燧遗址开探方37个,获简牍11577枚(其中未编号的1426枚)。这批简牍於2011年8月开始由中西书局整理出版,分为五函公布。我们即以《肩水金关汉简(壹)-(伍)》中所收录简牍为研究对象,在集释的基础上进行文书分类工作,并对其中涉及到的语言文字相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我们将对肩水金关汉简的发掘与出版情况进行简单讲解,侧重揭示这一材料的语料价值,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简要介绍。第二部分为文书分类。汉代简牍一般分为典籍简和文书简,金关汉简以文书简居多。在简文集释与整理的基础上,我们把金关汉简中的文书简分为五大类,即书檄类、簿籍类、录课类、符券类以及检楬类。每一大类之下,我们又根据文书自身的特征和功能的差异再行细分,共分有30小类。并广泛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对所分出来的每一类别的文书体式及特徵进行尽可能详细的描述与说明,并对其中的一些字词作出必要的注释与说明。第三部分为肩水金关汉简新见文书类型初探。我们对一些在出土简牍中尚且少见的文书类型,如“亭间道里簿”“功劳案”“卒阁钱簿”“偃检”等进行了初步讨论,并以相关西北汉简为辅助材料,尽可能地还原其文书面貌。第四部分为相关语言文字专题研究。我们以专题的形式探讨了五个问题,专题一关於释文的商榷,对一些字词的释读提出了新的想法;专题二则对金关汉简中的“就人名籍”与“就人群体”进行讨论;专题三从历时的角度对金关汉简中的量词“积”进行了关注;专题四则讨论了西北汉塞“箭”与“矢”的共用现象,并兼论常用词“箭”“矢”历时演变情况;专题五则对金关汉简所见的出入名籍中的一些词汇进行了研究。第五部分为附录。自肩水金关汉简公布以来,学界对此多有关注。残简缀合与释文集释均是正确释读及进行後续研究的基础工作。因此,附录一对学界现有的残简缀合意见进行了整理和汇总,共收集残简缀合编联意见380则;附录二为肩水金关汉简集释,汇集整理了学界相关考释意见1500余条;附录四为《肩水金关汉简(壹)-(伍)》研究论着目录一览表,收集2019年3月前相关论着计568篇。

韩鹏飞[4](2019)在《《肩水金关汉简(肆·伍)》文字整理与释文校订》文中指出《肩水金关汉简(肆)》和《肩水金关汉简(伍)》分别于2015年8月和2016年8月出版,共计公布3905枚汉简。我们对这些汉简上所载文字进行整理,同时制作成表,以吸收新研究成果,方便学者使用,希望能帮助进一步研究的发展。同时,我们制作了吸收新成果的释文,方便读者学习、使用。本轮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介绍《肩水金关汉简(肆)》和《肩水金关汉简(伍)》的相关情况;第二部分是“《肩水金关汉简(肆·伍)》字表”,依照《说文解字》顺序排列,并于其後附以“笔画检字表”;第三个部分包括“《肩水金关汉简(肆·伍)》合文字表”、“《肩水金关汉简(肆·伍)》符号表”、“《肩水金关汉简(肆·伍)》未识字表”、“《肩水金关汉简(伍)》图画简表”;第四部分是“附录”部分,《肩水金关汉简(肆)》和《肩水金关汉简(五)》校订後的释文及修改意见表、“《肩水金关汉简(肆)》缀合统计表”、“《肩水金关汉简(伍)》缀合统计表”、“《肩水金关汉简(肆)》缀合图表”、“《肩水金关汉简(伍)》缀合图表”。

杨凯[5](2017)在《薮内清及其中国天文学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界中的重要历史人物、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科学史家薮内清进行了专门的人物研究。近现代日本的中国天文学史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学界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发展阶段和存在形态,薮内清的研究成果又具有尤其重要的指标意义和引领作用。因此,本研究对于新历史时期,以及对此后天文学史研究的继续深入和发展,将是大有裨益的。本文旨在透过薮内及其中国天文学史研究,首先达到以下目标:梳理京都大学独具特色的中国天文学史学派的崛起历程,并且要追溯薮内的学术本源所在。该学派受惠于京都大学“中国学”学派所给予的新史观和新立场,力图更加客观地考察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起源,并利用天文历史年代学考证中国上古历史的真实性。新城新藏的先驱性工作,为后来的薮内清打下了基础,并启发薮内转向历法史研究。在历经波折后,薮内清成长为该学派的第二代核心。本文对战后以薮内为核心的京都大学中国天文学史研究群体的主要活动情况也进行了梳理。同时也将叙述薮内与同时代其他的研究者和团体间进行学术交流后,所做出的部分创新。另外,本文对薮内清及其学术团队的其他侧面也将有所介绍。本文在方法上,尝试从薮内清其人其事及其所在学派为切入点,剖析薮内学术思想的根源和基础。另外,本文将在薮内的历法史和天文算法的重新解读工作中,努力还原薮内的思想成熟历程。这一还原过程的要点:首先是梳理薮内在其几十年求学和工作生涯中,是如何具备了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各方面都能够加以思考能力的这一成长历程;其次是探讨薮内当时对各个已有成说加以修正并新创的个人见解,在今日来看是否依旧合理。其次,本文设法还原、厘清薮内清是如何运用西方学术和数理分析方法对部分中国历法术文进行整理的这一研究过程。对这一过程的梳理,有利于发掘薮内的研究思路并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纰漏。在学术立场方面,薮内始终坚持以京都大学“中国学”派对中国独到的理解视野为依托,对中国传统天文历法进行了再解释,并且从各个方面努力对中国历法的社会和政治意义进行了发掘。本文除绪言之外,共分九章。第二至四章主要以作为学者的薮内清与其身处学派及其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关系为论述中心;第五至八章则着眼于薮内清的中国天文学史研究成果,并对其主要成果进行评述;第九章是有关结论与展望。第二至三章以薮内清的学术渊源为中心,论述薮内之学问的来源、学术成长过程、研究工作的条件和氛围。京都大学中国学学派是日本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发源地和孕育母体,尤其是狩野直喜、内藤湖南与新城新藏是薮内研究的理论指导者和精神引领者。新城新藏素来有“东洋天文学史权威”之称,本文首先就对京都大学中国学与新城新藏的东洋天文学史进行了挖掘。从中可以发现薮内清的思想原点及其将东洋天文学史转换为中国天文学史乃至扩展至整个中国科学技术史领域的学术动机和理论根据。此外,通过对薮内清人生境遇、学习历程以及其如何在本学派和科技史学界中历经波折、逐步成熟的人生经历加以分析,可以了解薮内的学术积累和思想成熟过程。薮内的一生证明:优秀学者的培养与学术自由、良好工作氛围,就如两镜相映、难分彼此。另外,以薮内清与中国的互动关系为主要探讨内容,论述日本从近代军国主义猖獗、战后在废墟上重建、直至今日和平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薮内清与自己的研究对象之间复杂的关联和互动。军国主义时代,薮内所在学派的“中国学”研究成为了军国主义者手中一种宣扬侵略、鼓吹扩张、美化军国主义的工具。战后,在战时遭到胁迫的薮内主动进行了反省,转变了自己的学问宗旨。薮内从允许日本当局利用自己的研究来制造思想糟粕的沉默状态中觉醒过来,转而高举起以“维护中日和平、重新认识中国”为宗旨的研究观和学术观,对中国的态度也从麻木走向积极。总之,薮内清的学术观和中国观的转变历程,就是日本广大科学史学者从一个是非黑白完全颠倒的历史阶段走向一个致力于“重新认识中国”新阶段的缩影。因此,本文对于薮内的人生历程,重点选取了一些片段来加以阐述和分析,对这位学者的心路历程有所披露。第五至八章则主要论述了薮内清的中国历法史研究并对其结论进行了再检讨。尽管薮内使用了内藤湖南的中国史分期法,但从其论述的主要内容来看,中国的历法史被其实际分成了四个阶段、两个大时期:即起源、定型、发展、式微四个阶段和上升以及下降两个时期(与同时代的西方相比较)。通过对薮内所梳理之历法史进行分析,基本上可以确定,当时的薮内已经发掘出了“中国历法作为中国特有的政治、文化活动”——这一中国历法改革的特殊形态中之绝大部分内容。中西天文学有一定数量的共通性,但二者的风格迥异、走向不同。薮内清从两个路径切入这一比较研究中,首先是从二者源流和发展的比较中寻找二者的本质差异,以及为何会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其次是薮内分析了印度天文学和伊斯兰天文学进入中国并被吸收融汇这一历史进程,进而阐释了明清之际东西天文学无法会通的原因。总之,薮内分析了中国天文历法从繁荣走向式微的路径,并且为后人提供了进行中国天文历法史研究的现代意义。薮内清的历法史研究,着力于对中国历法的社会意义之发掘,是对传统中国天文学研究路径的颠覆和重新开拓。其研究思路和方法融会贯通了历史和数理两种传统,并希望以此来还原中国天文历法的历史原型。在践行这一研究路径时,薮内注意到要避免以数理化方法单纯地解释历法。同时薮内也努力驾驭思想史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防止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通过本文之梳理,可以发现:薮内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很多可取之处。最后,以薮内清的数理天文学研究为中心,展示其四项重要的研究成果:首先是薮内对中国古代的天体坐标系进行了考察,提出了“中国存在一种特殊坐标系”的观点。薮内还对古代星表进行了倒推和成立时代考证。其对中国的坐标转换计算也进行了解析。其次是薮内较早分析了隋唐历法中的日月运行位置计算法,并且揭示了中国古代定朔法计算模型。再者是薮内以中国的行星运动论变迁为切入点,对中国天文学是否有一种内在的、不为外人所知的行星运动理论的存在可能性进行了挖掘;最后是薮内以内插法为突破口,对中国古代天文算法进行了算法还原并赋予该算法以现代天文学意义。应该说,本文在梳理了上述薮内的研究成果后,发现薮内试图将中国古代的算法最终归宗于一种“科学的”非西方理论。但同时,在薮内笔下的该种理论又是一种可以与西方殊途同归的“科学”。薮内揭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某些理论因素,与西方相对应的理论因素具有某种可比拟性。由此,其开拓了科学思想史的某种新进路。但其这一思路究竟是否可行,依旧需要有待来日加以验证。

周珩帮[6](2017)在《汉代掾史艺术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掾史是两汉艺术创作的重要主体。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或阶层,其创作情境和创造活动,与他们的三种职能相关:一是基于职官制度的行政职能,即:沿袭先秦秦代属吏建制,以文案书记、封署典藏和刑律治狱为主职。为保证行政活动的高效运行,汉代掾史需精熟文字、书法和实用文章,出土封泥和汉代简牍的大宗,便是他们文书行政的产物,可以见证汉代文吏书体取用和风格演绎的制度与个体因素。二是基于群体身份的社会职能,即:受长官辟用,他们或是地方才士,或是长吏宗亲门徒,故要以属吏身份协理长官公事私务,以俊彦身份主事师长与地方宗族事宜,并通过碑铭刊刻、墓祠修饰,宣扬师长政德,纪述自身荣耀。这些活动,往往是政治文化交游的一部分,掾史负责主事、捐资、联络和协调,有时参与撰文和书丹,借此连接官民、沟通亲友,体现他们与师长的纽带关系,而形制、资金、风格不一的碑铭,以及墓祠中属吏图像的传达,便是其社会职能的衍生物。三是基于个人修养的文化职能,即:在掌握文法书算技能以外,他们要研习六艺经典,以适应文、武及以后逐渐推行的察举制度和儒家治国理念,借由四科、察举、课试,及个人才艺品德声名和宗族势力,进可为官任卿,退可修身教学,相应的,音乐、书法、诗赋、碑铭、箴颂等,既是他们的修习内容,也是最核心的创作活动。到东汉时期,掾史的儒生化倾向日趋明显,与士夫的重合与转换也渐趋普遍,大量音乐、文学和书法名家,便从中诞生。自春秋战国以降,礼乐制度瓦解,贵族特权下移,士阶层获得文化教育机遇,成为六艺传统的继承人,但他们无职官、无恒产、无宗族,只能游转于王侯,尝试以道统引领政统。随着秦代,尤其是两汉取士用人制度的改革,知识阶层重新掌官握权,他们既有恒产和宗族,也获得深入践行道统和政统的条件。汉代掾史是四百余年间基数最大的官僚和知识群体,亦身处艺术古今承变的关键期。他们一方面职司文艺,通过侍弄言语刀笔、监管文艺机构、督察人才培养,佐助政统的运行;另一方面又传承儒家据仁游艺的理念,借艺术修身,以学问为尚,通过艺术创作、批评和着述,将游艺观念和行为,贯通到个体生活和汉代政治文化中,实现道统对政统的制约。从西汉初的文法吏,到西汉晚期以后的儒吏,经过四百多年的艺术实践,两汉掾史不仅带来艺术创作主体的扩展,也使得艺术创造力得以提升,且通过作品、观念、制度、风气的延续,深刻影响魏晋南北朝以至后世艺术的发展。

陈开林[7](2015)在《《全元文》编纂考索》文中认为元代立国不足百年,文化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文学成就颇为突出。然而,囿于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总体而言,元代文学研究较为薄弱。其中,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元曲的探讨。相比之下,元代文章、诗歌的研究关注力度不够,研究相对滞后。就文献而言,隋树森编《全元散曲》(1964)、唐圭璋编《全金元词》(1979)、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1990),均早已刊布。而李修生主编《全元文》自1999年出版第一辑,至2005年全部刊行。杨镰主编《全元诗》直至2013年方才出版。从这几部元代总集的编纂,略可窥见一斑。当然,《全元文》、《全元诗》的内容庞大,编纂难度较之其他几部总集更为复杂,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有元一代的文章、诗歌总集,《全元文》(60册)、《全元诗》(68册)的出版,为元代诗文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对于推动元代诗文研究的发展和繁荣有着巨大的意义。然而,断代总集的编纂要求“巨细兼收,义取全备”,这一目标往往难以达到。就已经发行的《全元文》、《全元诗》而言,爬梳典籍,网罗繁富,在文献整理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是两部元代诗文总集的标志性成果,其价值值得肯定;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二书在编纂中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毋庸讳言的事实。其成就和问题,学界已有相关的评述和补正。本文选取《全元文》作为研究对象,拟对该书存在的问题作一梳理,补充其阙失,订正其讹误。《绪论》指出了元代文学研究的现状,凸显了《全元文》编纂的必要性,并对其成就予以肯定。同时,总结了《全元文》存在的诸方面的问题,从“文”的范围界定不清、作家收录标准不统一、文本问题、小传不够精审、大量的佚文有待发掘、对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重视不够六个方面予以阐述。针对这些问题,学界时有匡正,故略作述评,以呈现学界的研究现状。并揭橥本文的研究范围及方法。第一章《<全元文>作家重收误收考》,针对《全元文》作家收录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予以考辨。一方面,由于《全元文》分期出版,且成于众手,难免失之照应,以致有作家重收现象。另一方面,元代与宋、金、明代相接,作家朝代归属较为复杂,因而误收其他朝代作家时有发生。经考察,《全元文》重收作家64人、误收作家34人,另有一文分属两人的现象,共计四篇。第二章《<全元文>人物小传补正》,针对《全元文》所写定的作家小传予以补正,共计256人。同时,本文所辑佚文,有部分作家为《全元文》未收之作家。就其生平略作考证,以补《全元文》之阙,共计91人。第三章《<全元文>作品校证》,针对《全元文》所收文章进行校勘,对文本中的错讹、脱文、倒文、衍文等情况予以纠正,并结合相关典籍,对部分异文进行考实。共校勘《全元文》649篇。其中,有多篇文字,《全元文》所收文本不全,均可据以补全。第四章《<全元文>作品系年》,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的信息、《全元文》未采用的其他版本而遗漏的文本信息,以考订相关作品的写作时间,共计197篇。第五章《<全元文>佚文辑校》,针对《全元文》失收之文予以辑录。目前,学界对于《全元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辑佚方面,成果颇为丰富。本文剔除与学界的重复之外,另辑录《全元文》佚文508篇。其中,《全元文》已收作家247篇,未收作家261篇。小结部分对文章的不足略作说明。

孙宁[8](2014)在《唐代户籍编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户籍制度是古代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户籍编造作为整体户籍制度的有机组成,不仅仅是人口管理的需要,也是土地占有、赋役征发的基本依据。唐代户籍制度是古代中国户籍发展史上的成熟时期,在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与深化、户籍法令的制定、户籍文书种类的丰富、户籍编造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后世及东亚地区的影响等方面,皆有典籍记载与出土实物的印证。本文主要勾勒了唐代户籍编造的概貌,以此揭示唐代国家治理的制度建设。武德、贞观时期是唐代户籍法令颁布、各类户籍文书出现并依法编造的初期,高宗、武周之际的户籍编造则不断地走向正常运转。而开元、天宝时期则是此项经济政策实施的顶峰,户籍法令得到有效的调整与维护,户籍编造表现出频繁的一面。总之,尽管存在地域与时代的差别,户籍编造在唐前期始终得到了普遍推行。安史之乱改变了唐王朝的正常秩序,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变化对户籍编造的周期、户等审定的标准及编造政策都产生了显着影响。同时,中晚唐时期的户籍编造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内涵。这些变化被五代所继承,本文进而讨论了五代时期在户籍编造与户口统计上的努力,户状文书的形制、户等及团貌的改变、后唐后周的积极编造是政权更迭中的亮点。在户籍编造概况的基础上,本文作了两项个案研究。一是对编户民年龄——籍年的概念与其具体统计作了初步探讨。户籍是当时登录编户民年龄的法定资料,籍年不仅与丁中分类、徭役征发关系深厚,而且也被运用到官员任命、刑事判决等领域。二是利用新获文书对特殊户籍——僧尼籍的编造状况展开探讨,并以僧尼籍为例,可知唐代在非农人口的控制上,形成了特殊户籍编造的常态化。个案研究在纵向与横向上揭示了唐代户籍编造的切实成就。本文认为户籍编造与人口统计的制度化是唐代政治经济出现鼎盛的基本保障,而保存至今的户籍法令与户籍文书是唐代国家治理的宝贵遗产。

揣松森[9](2013)在《《汉书·艺文志》及两汉书补志着录小说集解(上下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班固《汉书·艺文志》、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姚振宗《后汉艺文志》、曾朴《补后汉书艺文志并考》着录的小说为研究内容,除去重复,计有《伊尹说》、《鬻子说》、《周考》、《青史子》、《师旷》、《务成子》、《宋钘》、《天乙》、《黄帝说》、《封禅方说》、《待诏臣饶心术》、《待诏臣安成未央术》、《臣寿周纪》、《虞初周说》、《百家》、《周王游行记》、《穆天子传》、《宋玉子》、《燕丹子》、《南越行纪》、《六博经》、《上林禽兽簿》、《上林草木名》、《汉武帝禁中起居注》、《汉武故事》、《方士传》、《李陵别传》、《东方朔别传》、《洞冥记》、《拾遗》、《丽娟传》、《汉武内传》、《飞燕外传》、《西王母传》、《异闻记》、《庞娥亲传》、《艺经》、《笑林》、《博经》、《讥俗书》、《着书》、’《月旦评》、《峨眉山神异记》共42部。该42部小说着录依据,按上列各志次序排列;本文所列各部小说次序,亦按所据史志原有次序排列,并编写序号,以便检阅。论文以作品为单位,对作家生平事迹、作品成书过程、历代官私书目及文献中相关的着录、序跋、版本考订、作品评论等资料,进行全面系统地搜集和整理,务求完整、准确、恰当,为读者提供真实可靠的文献资料信息;同时,在每位作家每部作品资料的末尾,以按语的形式对作家生平、作品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历代流传、现存版本等古今人的主要研究成果作简要的综合评述,以表达整理者对每部作品初步研究的认识,为研究者的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检索及参考之便利。

武玉秀[10](2012)在《敦煌遗书及其中的文学所反映的净土信仰研究》文中认为公元2世纪下半藁,浮土信仰由印度传入中国,汉晋六朝净土高僧的活动使其得到了缓慢的发展。唐代善导和法照等净土高僧通过身体力行大力推崇,则使净土宗正式成为一大宗派,并在随後的长达三四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影乡了整个中国。随着净土思想的传入,净土艺术的创作也兴盛起来。净土艺术作为佛教艺术的分支,对於揭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历史造程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印度佛教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进入中国的,对中国的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影乡。隋唐时期佛教艺术的进入中国主要经由陆路和海路两条路线,首先是外来粉本传入,接着是唐代画家在学习外来粉本的基础上自创粉本。隋唐佛教发展带来了佛画的繁荣,当时宫廷和民间都有大量的画家,从事佛画的绘制工作。五代宋初,皇家绘画机构设置尤为完备,受中原政权绘画职官设置的影乡,边远地区如敦煌也有画院、画行之设,这直接刺激了敦煌地区绘画艺术的繁荣。隋唐五代画史中也有大量的关於净土绘画创作的记载。隋唐五代绘画艺术的大遗存在二十世纪初於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了,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色彩纷呈的敦煌遗画,就敦煌遗画的制作材质而言,绢画等布帛类艺术品数量是最多的。敦煌遗画之材质——布帛,很多就是由中原地区流入敦煌的,这是由於敦煌当地布帛生产并不兴盛,种类也较为有限。唐代布帛生产的兴盛为遗画的创作提供了前提,唐代布帛生产之所以如此繁盛,主要是因为布帛是唐代赋税的重要来源之一,布帛在国家的统治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故而有时还被当做货币使用。唐代宫廷还设有繁琐的染织机构,负责对布帛进行再加工本文主要从绢画、刺绣、版画三大方面来阐释敦煌遗画。敦煌遗画中数量最多的是绢画,古代敦煌人造像的现实功利性很强,为亡者追福而造是最为常见的。造像供养的功利性,不仅反映在供养人造像的动机上,而且也表现在供养人对造像主尊的选择上,这在敦煌绢纸绘画中表现得更加明确。与耗资巨大的石窟造像大多由世家大族把持不同,费用较低的绢纸造像更多地为中下级官具、普通百姓所参与。敦煌绢纸造像供养的主尊主要有阿弥陀佛、乐师佛、弥勒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天王等,尤其以观音菩萨(引路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像、水月观音、十一面观音、四臂观音、六臂观音、如意轮观音、观音曼荼罗、延寿命观音等)数量最多。而其中阿弥陀佛、乐师佛、弥勒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都与净土信仰息息相关。故而,研究敦煌遗画对於考察敦煌地区民间净土信仰的情况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流行与发展,刺繍这一中国傻秀传统工艺也开始应用于佛像及佛经的制作上。二十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刺繍遗物的发现,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现存敦煌吐鲁番刺繍佛像保存较为完整者,主要包括南北朝时期1件、隋唐五代6件,这7件佛像繍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其时佛教刺绣艺术的成就。後来,还出现了刺繍佛经,法藏敦煌文献P.4500即为其代表,这表明刺绣工艺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展至具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领域。唐代净土信仰空前盛行,唐人文集中也存有为数不少的赞颂给繍与净土信仰密切相关的佛、菩萨及变相的篇章。唐代善男信女繍造净土佛像、菩萨及变相之功德新求,大多是出於为亡者资福以往生净土,这也就成为净土信仰反映刺绣上的重要内容。制作刺绣艺术品作为功德讲究精细,越精细才越见诚心,尤其是繍像,要尽可能完美地表现法相的荘最以及西方极乐净土的盛况,这就对绣造技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於唐代文人画师的广泛参与,还产生了画供稿、艺人繍制,画繍结合的繍画。唐代文献中记载了大量的关於佛教刺繍艺术品的赞文,其中大量的是赞颂与净土信仰有关的阿弼陀佛、弥勒佛、乐师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及浮土变相等的篇章,这些文献记载是敦煌吐鲁番刺繍遗留物的重要补充。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对於揭示唐代佛教刺繍(主要是净土刺绣)活动之光盛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敦煌版画中也出现了净土信仰,版画的产生有一定的条件,在经历了汉字楷体化、纸张的普遍行用、雕刻技术成熟等前提条件之後,雕版印刷最终产生于隋代,经唐五代的发展,到宋元时期全面繁荣,明清时期臻於巅峰。而雕版印刷品的内容又与民间信仰密切相关,从雕版印刷品的相关发愿文来看,版画中关於净土信仰的雕版印制尤为流行,且历时长久,自五代大量刊刻的阿尔陀佛、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地藏菩萨等版画开始,这四种早期版画的普遍流行,表明净土信仰在晚唐至宋初在敦煌乃至整个中国都是被民众广泛接受的。至宋代雕刻《竺兰陁心文经》等经文,直至明清大规模雕刻《陀罗尼》等经文,在相关的发愿文字中都出现了净土信仰倾向。由此可见,在中国民间,从晚唐五代直至明清,这种净土信仰的熟情在雕版印刷术中是一路传承而来的。敦煌遗画中不管是绢画、刺绣还是版画中都出现了净土信仰的倾向,而这批艺术品的裂作年代又多在晚唐五代宋初,这说明唐至宋初净土信仰在敦煌民间有着广泛的传承,己经深入到了广大信众的深层意识形态之中,成为当时民众普泛的功德诉求。敦煌雕地处边地,但也是华夏大地的一个小缩影,通过对敦煌地区遗画中保存的净土信仰的探求,可以推知在唐至宋初的三四百年间,净土信仰在民间的信仰中估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敦煌遗画文学所反映出来的文化现象主要有四点:祭祀文化、寺院文化、职官文化和姓氏文化。敦煌遗画文学尤其是绢画的经变题榜与敦煌浮土类讲经文也有某种关联;敦煌遗画的发愿文与敦煌地区的佛事文学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文章从佛事文学中的初丧文学、治丧文学、国祭文学和私祭文学四个方面做了分析。

二、《显德二年历断简》考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显德二年历断简》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1)新出新莽简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莽简辑佚
    第一节 肩水金关汉简中的新莽简辑佚
        一 新莽纪年简
        二 非纪年新莽简辑佚
    第二节 悬泉汉简(壹)中的新莽简辑佚
        一 新莽纪年简
        二 新莽非纪年简
    第三节 新莽简判断标准问题补说
第二章 新莽职官、爵位补考
    第一节 简文所见新莽职官问题
        一 新莽简“肩水掌官士吏”考
        二 简文所见新莽武官类职官考
    第二节 简文所见新莽爵位问题
        一 新莽“下造”考
        二 简文所见其他爵位称
第三章 简文所见新莽地名、年号考
    第一节 简文所见新莽地名及沿革问题
    第二节 简文所见新莽年号考—以天凤首年纪年为重点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出土战国秦汉《诗》类文献用字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材料简介
    二、研究内容
        (一)“用字”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词字对应”与“字词对应”关系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出土战国秦汉《诗》类文献词字对应关系考察(上)
    凡例
    一、第一节A
    二、第二节B
    三、第三节C
    四、第四节D
    五、第五节E
    六、第六节F
    七、第七节G
    八、第八节H
第二章 出土战国秦汉《诗》类文献词字对应关系考察(中)
    一、第一节J
    二、第二节K
    三、第三节L
    四、第四节M
    五、第五节N
    六、第六节P
    七、第七节Q
    八、第八节R
第三章 出土战国秦汉《诗》类文献词字对应关系考察(下)
    一、第一节S
    二、第二节T
    三、第三节W
    四、第四节X
    五、第五节Y
    六、第六节Z
第四章 出土战国秦汉《诗》类文献字词对应关系考察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肩水金关汉简(壹)—(伍)》文书分类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肩水金关汉简的出土与公布
    第二节 研究价值与选题缘由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肩水金关汉简(壹)-(伍)》文书分类
    第一节 肩水金关汉简文书面貌概述
    第二节 分类标准与相关说明
    第三节 书檄类
    第四节 簿籍类
    第五节 录课类
    第六节 符券类
    第七节 检楬类
第二章 《肩水金关汉简(壹)-(伍)》新见文书类型初探
    第一节 偃检
    第二节 亭间道里簿
    第三节 功劳案
    第四节 卒阁钱簿
第三章 《肩水金关汉简(壹)-(伍)》相关专题研究
    专题一 读《肩水金关汉简(壹)-(伍)》札记
    专题二 肩水金关汉简所见“就人名籍”与“就人”群体
    专题三 《肩水金关汉简》中的量词“积”——兼论量词“积”的历史发展
    专题四 《肩水金关汉简》中的“箭”与“矢”——兼论常用词“箭”“矢”历时演变研究
    专题五 《肩水金关汉简(壹)-(伍)》出入名籍词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肩水金关汉简(壹)-(伍)》缀合意见一览表
附录二:《肩水金关汉简(壹)-(伍)》集释
    第一节 凡例
    第二节 《肩水金关汉简(壹)》集释
    第三节 《肩水金关汉简(贰)》集释
    第四节 《肩水金关汉简(叄)》集释
    第五节 《肩水金关汉简(肆)》集释
    第六节 《肩水金关汉简(伍)》集释
附录三:《肩水金关汉简(壹)-(伍)》文书分类情况——以“邮书刺”为例
附录四:《肩水金关汉简(壹)-(伍)》研究论着目录
後记

(4)《肩水金关汉简(肆·伍)》文字整理与释文校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凡例
《肩水金关汉简(肆·伍)》文字整理与释文校订(第一册)
    《肩水金关汉简(肆?伍)》字表卷一
    《肩水金关汉简(肆?伍)》字表卷二
    《肩水金关汉简(肆?伍)》字表卷三
    《肩水金关汉简(肆?伍)》字表卷四
    《肩水金关汉简(肆?伍)》字表卷五
《肩水金关汉简(肆?伍)》文字整理与释文校订(第二册)
    《肩水金关汉简(肆?伍)》字表卷六
    《肩水金关汉简(肆?伍)》字表卷七
    《肩水金关汉简(肆?伍)》字表卷八
    肩水金关汉简肆?伍字表卷九
    肩水金关汉简肆?伍字表卷十
《肩水金关汉简(肆?伍)》文字整理与释文校订(第三册)
    《肩水金关汉简(肆?伍)》字表卷十一
    《肩水金关汉简(肆?伍)》字表卷十二
    《肩水金关汉简(肆?伍)》字表卷十三
    《肩水金关汉简(肆?伍)》字表卷十四
    《肩水金关汉简(肆?伍)》合文字表
    《肩水金关汉简(肆?伍)》未识字表
    《肩水金关汉简(肆?伍)》符号表
    《肩水金关汉简(伍)》图画简表
    笔画检字表
《肩水金关汉简(肆?伍)》文字整理与释文校订(第四册)
    《肩水金关汉简(肆)》释文
    《肩水金关汉简(肆)》释文修改意见表
    《肩水金关汉简(伍)》释文修改意见表
    《肩水金关汉简(肆)》缀合统计表
    《肩水金关汉简(伍)》缀合统计表
    《肩水金关汉简(肆)》缀合图表
    《肩水金关汉简(伍)》缀合图表
参考文献

(5)薮内清及其中国天文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回顾
    第三节 方法与思路
        一 从更立体的人物研究视角来审视薮内清
        二 研究的关键和难点
        三 研究思路
        四 论文结构
第二章 薮内清的学术渊源
    第一节 日本的汉学、东洋学与中国学
        一 “中国学”的思想来源
        二 汉学、中国学与东洋学
    第二节 京都的“中国学”学派
        一 “中国学”研究机构的创立
        二 “中国学”研究机构的学风
    第三节 中国天文学史研究的诞生
        一 学科诞生的背景
        二 新城新藏所开拓的进路
第三章 薮内清的学术生涯
    第一节 战前的青葱岁月
        一 早年的求学阶段(1906-1929)
        二 学术研究第一阶段:中国天文学史领域的积累和研究阶段(1929~1945)
    第二节 战后的全面研究
        一 学术研究第二阶段:主持对中国科技史的全面研究(1945~1969)
        二 学术研究第三阶段:成熟和整理时期
    第三节 薮内清与中国
        一 生活中的薮内清
        二 薮内清的中国缘
        三 薮内清的中国认知
第四章 薮内清的殷历和汉历研究
    第一节 对上古历法的看法
        一 关于殷历的争论
        二 修正新城新藏的观点
    第二节 对汉历的研究
        一 《历术甲子篇》与《太初历》辨疑
        二 《三统历》之制历背景和讨论
        三 探讨音律学和《世经》
第五章 薮内清的汉唐历法改革研究
    第一节 对隋唐历法改革的再检讨
        一 探讨中国分裂时代的历法:以魏晋南北朝历法为例
        二 薮内清的隋代历法改革探析
        三 关于唐代历法改革的辨析
    第二节 对中国的天文机构和天文学家
        一 薮内清对中国天文机构规制的研究
        二 天文学家和机构管理探析:以唐宋为例
第六章 薮内清的中国古代天文计算研究
    第一节 薮内清的中国古代天文观测和天文坐标系研究
        一 关于中国的坐标系和天体观测的讨论
        二 薮内清的汉代和宋代星表研究
    第二节 薮内清的中国古代天体理论与推步方法的研究
        一 薮内清的日月运动推算研究
        二 薮内清的理论整理和算法挖掘
第七章 薮内清对中国天文学外来影响的探讨
    第一节 薮内清的印度天文学研究
        一 探讨西来的印度历法及其影响
        二 关于西来占星术对中国影响之讨论
    第二节 薮内清的伊斯兰天文学研究
        一 关于伊斯兰天文学家的讨论
        二 伊斯兰的天文书籍、星表和观测法
        三 薮内清的伊斯兰历术研究
第八章 薮内清的中国天文历法“发展极限”论
    第一节 对“中国科学传统”的检视
        一 儒学笼罩下的“科学传统”
        二 中国的数理传统:薮内清的中国数学史观点
    第二节 中国天文学式微原因的探讨
        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存在发展局限
        二 日本对中西天文学的取舍
        三 中国对西方天文学“不顺遂”的学习
第九章 结语和后续研究规划
    第一节 结语
        一 薮内清及其时代
        二 薮内清的学术创新
    第二节 后续研究规划
        一 下一步计划
        二 思考
附录一.薮内清博士年表
附录二.薮内清博士主要着作目录
附录三.薮内清博士主要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的学术成绩
致谢

(6)汉代掾史艺术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意义
    四、文献综述
    五、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汉代掾史艺术创作的制度源流
    第一节 汉代掾史的职官源流
        一、先秦的官史
        二、先秦的低级属吏和史员
        三、秦代的掾史
    第二节 汉代职官制度中的掾史
        一、分职层序
        二、辟除升迁
        三、社会地位
    第三节 汉代掾史与艺术传统的沿革
        一、政治伦理功能与礼乐制度的松动
        二、工、史分层协作的拓展
        三、从“以吏为师”到学在官、民
    小结
第二章 文牍奏记与书法印章的日用
    第一节 文书的类型、生成与体式
        一、文书的类型
        二、文书的生成
        三、文书的体式
    第二节 边塞掾史文案劳顿的五种观察
        一、同一事项的关联文书
        二、同一掾史的关联文书
        三、同一探方的缺失档案
        四、邮驿封缄中的信息
        五、材料制作和工具消耗
    第三节 掾史文案取用的书体与风格
        一、书体规范与评价标准
        二、书体取用与风格演绎
        三、风格类型与审美意识
    第四节 文件签封与官私印章
        一、官私用印制度
        二、汉简所录私印
        三、私印的写刻
    小结
第三章 赞勋述己与碑祠刊立的主事
    第一节 纪颂师长功德的碑刻
        一、依托公共事务的政德碑
        二、师长个人及其家族功德碑
    第二节 掾史称述自身的碑刻
        一、掾史及其家族的功德碑
        二、掾史墓祠题铭
    第三节 工史协作与书刻风格
        一、掾史义捐与刊刻费用
        二、书刻协作类型与风格的关联
        三、刊刻疏漏与情境蠡测
    第四节 属吏身份与图像呈现
        一、属吏图像的类型和位置
        二、组合关系及图像意义
        三、属吏图像与墓主身份的关联
    小结
第四章 修身问学与音乐诗文的雅作
    第一节 汉代掾史艺术修养的分层
        一、文吏与儒吏的分化与融合
        二、掾史才艺价值观的分层
    第二节 汉代掾史的音乐诗文修养
        一、音乐修养与表演
        二、诗歌引录与创作
        三、赋的创作与传抄
    第三节 汉代掾史的艺术理论着述
        一、两汉时“艺术”的概念
        二、对艺术传统与时弊的评述
        三、儒吏艺论创见及历史意义
    第四节 才艺世家与艺术流派的形成
        一、才艺家传与艺术世家
        二、艺术世家与艺术流派
    小结
第五章 汉代掾史的司艺、游艺及影响
    第一节 两汉掾史与士的关系
        一、汉代“士”的称谓和类型
        二、掾、士的融通和身份体认
        三、掾史与士创作模式的关联
    第二节 汉代掾史的司艺与游艺
        一、汉代掾史的司艺
        二、汉代掾史的游艺
        三、司艺与游艺的关系
    第三节 汉代掾史司艺与游艺的影响
        一、主体扩展与创造力提升
        二、门类艺术的互生与分化
        三、经典作品的累积
        四、制度和风气的传导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来源
致谢
附表一: 《周礼》所载中下层属吏的类型与人数
附表二: 《汉书》《后汉书》所载历职掾史属佐的人物略表
附表三: 《汉官》所见两汉掾史属佐建制略表
附表四: 居延简牍掾史属佐及其简例编年略表
附表五: 因由掾史属佐刊立的汉代碑刻略表
附表六: 尹湾六号墓木牍所见西汉末东海郡吏员配置表
附表七: 秦汉简牍出土情况略表(1901-2015年)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7)《全元文》编纂考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元代文学与《全元文》的编纂
    二、《全元文》存在的问题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略
第一章 《全元文》作家重收误收考
    一、《全元文》作家作品重收考
        (一) 作家重收
        (二) 一文误题二人
    二、《全元文》误收作家考
第二章 《全元文》所收作家小传补正
    一、《全元文》已收作家小传补正
    二、《全元文》失收作家小传考补
第三章 《全元文》作品校证
第四章 《全元文》作品系年
第五章 《全元文》佚文辑校
    一、《全元文》已收作家之佚文
    二、《全元文》失收作家之佚文
小结
附录一:《全元文》学界辑佚成果汇编
附录二:元人别集所收《全元文》佚文篇目汇编
参考文献
后记

(8)唐代户籍编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 敦煌吐鲁番户籍类文书的介绍与刊布
        二 唐代户籍文书与户籍制度研究现状
        三 对目前研究的一点看法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章 唐代造籍事项的确立与变动
    第一节 编造初期与其制度基础
        一 “民”身份的统一与户籍编造一体化的初步形成
        二 武德六年——唐户籍编造诸制的建立年份
        三 贞观时期——唐代户籍计帐体系的奠定
    第二节 武周与开元时期户籍编造的深化
        一 武周政权对户籍编造的适度调整
        二 《天圣令》所附唐令与开元时期的籍帐编造
    第三节 千支纪年与唐前期造籍的稳定
        一 唐前期例行造籍年份
        二 百年造籍的稳定性
        三 造籍之年的“帐后”与“造籍之年仍造帐”
    第四节 天宝十四载:唐前期造籍的终结
        一 宽松的户籍处置办法
        二 严密的户籍书式与频繁的籍帐编造
        三 伪滥现象的严重
第二章 唐后期五代户籍编造的艰难与继续
    第一节 唐后期户籍编造的变化
        一 代宗时期对户口帐的重视倾向
        二 两税法时期定户事务的变化
        三 “按地收敛”的疏失与“据地造籍”的正确
    第二节 户籍在中晚唐时期的政治意义
        一 户籍背后的政治服从
        二 沙州归附与户籍整顿——藩镇户籍编造实例考察
        三 户贯因素与贞元食封继承新规
    第三节 五代户籍编造绪余
        一 五代户口统计的继续努力
        二 手状与敦煌所出五代户状
        三 户等与团貌的变化
第三章 籍年的统计与具体使用
    第一节 “籍年”概念与自占形式
        一 籍年的法律规定
        二 手实是籍年统计的初始资料
    第二节 户籍文书中的籍年因素
        一 籍年、丁中与差役征发
        二 年龄与“家口田亩籍”
    第三节 籍年在民事之外的使用
        一 籍年与官员选任
        二 具体年龄与刑事处罚
    第四节 貌阅与籍年审定
        一 籍年作伪的关键点
        二 对籍年貌阅的一些认识
第四章 特别户籍研究——从新获唐代寺院手实与僧籍说起
    第一节 新获寺院手实与僧籍简介
    第二节 唐代僧尼籍帐编造的起始与弛废
    第三节 造籍份额与户籍性质
    第四节 吐鲁番、敦煌僧尼籍帐的编造背景
结语
附录 《前秦建元二十年籍》研究两题
    第一节 从本籍看西晋建兴元年田地争讼简牍中的民籍因素
    第二节 籍中所见“还姓”释义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9)《汉书·艺文志》及两汉书补志着录小说集解(上下册)(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一、本论文的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三、本文的研究目标、方法与初步收获
凡例
    01.《伊尹说》
    02.《鬻子说》
    03.《周考》
    04.《青史子》
    05.《师旷》
    06.《务成子》
    07.《宋子》
    08.《天乙》
    09.《黄帝说》
    10.《封禅方说》
    11.《待诏臣饶心术》
    12.《待诏臣安成未央术》
    13.《臣寿周纪》
    14.《虞初周说》
    15.《百家》
    16.《周王游行记》
    17.《穆天子传》
    18.《宋玉子》
    19.《燕丹子》
    20. 陆贾《南越行纪》
    21. 许博昌《六博经》
    22.《上林禽兽簿》
    23.《上林草木名》
    24.《汉武帝禁中起居注》
    25.《汉武故事》
    26.《方士传》
    27.《李陵别传》
    28.《东方朔别传》
    29. 郭宪《洞冥记》、《拾遗》
    30. 郭宪《丽娟传》
    31.《汉武内传》
    32.《飞燕外传》
    33. 桓麟《西王母传》
    34. 陈寔《异闻记》
    35. 梁宽《庞娥亲传》
    36. 邯郸淳《艺经》
    37. 邯郸淳《笑林》
    38. 曹丕《博经》
    39. 王充《讥俗书》
    40. 郭林宗《着书》
    41. 许劭《月旦评》
    42. 张道陵《峨眉山神异记》
参考文献
后记

(10)敦煌遗书及其中的文学所反映的净土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 敦煌遗画研究范围的界定
    二 敦煌遗画文学的界定
    三 该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藏遗画机构对敦煌精美遗画的影印出版
        (二) 国内对敦煌遗画(主要是遗画文学)的研究现状
        (三) 对敦煌遗画文学中所反映的净土信仰的研究情况
第一章 佛教净土思想传入中土及其发展
    第一节 净土信仰在中国的早期发展
        一 佛教的传入
        二 早期净土类经典翻译情况
        三 早期净土高僧的布教活动
    第二节 唐五代——净土信仰的繁盛期
        一 唐代周边国家佛教信仰的有关情况
        二 唐代中原地区净土高僧的传教活动
        三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净土类经典
第二章 佛教艺术的传入及在唐至宋初的发展
    第一节 佛教艺术的传入
        一 印度佛教艺术的兴起及其影响
        二 隋唐时期佛教艺术传入的路线及粉本问题
    第二节 隋唐绘画机构设置及各类画工
        一 唐代宫廷绘画机构
        二 唐代着名的宫廷宗教画家
        三 隋唐数量庞大的民间宗教画家
    第三节 五代宋初的绘画机构
        一 五代的绘画机构:皇家翰林国画院建立
        二 宋初:皇家画院的繁荣时期
    第四节 敦煌绘画的机构——画院、画行
    第五节 唐至宋初画史所载的寺观净土绘画创作
第三章 敦煌遗画之主要材质布帛的生产与加工
    第一节 唐代布帛生产概述
        一 布帛是唐代赋税的重要来源
        二 玄宗开元年间(713—741)的布帛生产
        三 宪宗元和年间(806—820)的布帛生产
        四 《新唐书》记载的布帛贡赋
    第二节 唐代宫廷繁琐的布帛加工机构
        一 布帛染织所隶属的机构
        二 唐至宋初布帛艺术品的大发现
        三 唐至五代的印染工艺
第四章 敦煌绢画所反映的阿弥陀净土信仰
    第一节 慈悲怡然——观音菩萨部
        一 作为弥陀肋侍的观世音菩萨
        二 水月观音
        三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四 不空羂索观音菩萨
        五 十一面观音菩萨
        六 十二面六臂观音
    第二节 广济群生——地藏菩萨部
        一 五代宋初地藏信仰与美术
        二 绢画地藏菩萨
        三 十王经图
    第三节 阿弥陀净土经变
    第四节 观无量寿经变
    第五节 观音经变
第五章 刺绣艺术所反映的弥陀净土信仰
    第一节 唐以前的佛教刺绣工艺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刺绣工艺
        一 绣造技术在舞衣上的广泛应用
        二 绣造技术被用在装饰佛像的衣物上
        三 刺绣被用在绣造佛经上
    第三节 唐代绣像赞文所反映的弥陀净土信仰
        一 妙相庄严——绣造阿弥陀佛
        二 慈悲怡然——刺绣观世音菩萨
        三 拔济众生——刺绣地藏菩萨
        四 绣造西方浮土变相
    第四节 刺绣艺术的外传及在五代宋的发展
第六章 版画所反映的弥陀净土信仰
    第一节 雕版印刷产生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 隋唐时期中原地区雕版印刷术的发展
    第三节 敦煌四种版画及其文学所反映的净土信仰
        一 《四十八愿阿弥陁佛像并供养略仪》版画
        二 《圣观自在菩萨心真言念诵略义》版画
        三 《大圣地藏菩萨像》版画
        四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像》版画
    第四节 宋至明清雕版印刷品中所反映的净土信仰
        一 宋代雕版印刷品中所反映的净土信仰
        二 明清雕版印刷品中所反映的净土信仰
第七章 敦煌遗画所反映的弥勒净土信仰
    第一节 绢画弥勒佛
    第二节 绢童弥勒浮土经变
第八章 敦煌遗画所反映的药师净土信仰
    第一节 绢画所反映的药师净土信仰
        一 慈湣济世——药师琉璃光佛
        二 药师净土变
    第二节 刺繍所反映的药师净土信仰
第九章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敦煌遗画文学——以绢画发愿文为中心
    第一节 敦煌遗画文学所反映的敦煌祭祀文化
    第二节 绢画所反映的敦煌地区的寺院文化
    第三节 绢画所反映的职官文化——归义军使衙僚佐
    第四节 遗画所反映的姓氏文化
第十章 敦煌遗画文学与敦煌文学的关系
    第一节 与敦煌浮土类讲经文的关联性
        一 《佛说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二 《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
        三 《说三归五戒讲经文》
        四 《阿弥陀经押座文》
    第二节 与敦煌佛事文学的相关性
        一 初丧礼义——临圹设祭文学
        二 治丧礼义——七七及十王斋文
        三 国祭——行香文
        四 私祭——祭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已发表论文

四、《显德二年历断简》考释(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出新莽简及相关问题研究[D]. 任冬阳. 郑州大学, 2020(02)
  • [2]出土战国秦汉《诗》类文献用字现象研究[D]. 张晗.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3]《肩水金关汉简(壹)—(伍)》文书分类及相关问题研究[D]. 江满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4]《肩水金关汉简(肆·伍)》文字整理与释文校订[D]. 韩鹏飞. 吉林大学, 2019(10)
  • [5]薮内清及其中国天文学史研究[D]. 杨凯.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6)
  • [6]汉代掾史艺术创作研究[D]. 周珩帮. 东南大学, 2017(02)
  • [7]《全元文》编纂考索[D]. 陈开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5)
  • [8]唐代户籍编造研究[D]. 孙宁.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
  • [9]《汉书·艺文志》及两汉书补志着录小说集解(上下册)[D]. 揣松森.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10]敦煌遗书及其中的文学所反映的净土信仰研究[D]. 武玉秀. 扬州大学, 2012(04)

标签:;  ;  ;  ;  

《先德二年历》考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