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宁市大雨以上强降水的V-3θ结构特征及预报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覃卫坚[1](2019)在《广西暴雨气候变化异常特征及其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广西位于华南西部,地形复杂,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是我国暴雨的多发地区,每年因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给广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目前在广西暴雨气候变化及其异常成因方面仍有很多重要问题还没有研究清楚,因此研究广西暴雨多尺度变化异常特征及其成因,加深对暴雨事件频发物理机制的认识,提高广西洪涝灾害预测水平以及防灾减灾非常重要。本文利用1961~2016年广西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等资料,使用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广西暴雨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区域性、相关性、同时性气候特征,研究了暴雨年内非均匀性分布气候异常成因、大气季节内振荡对暴雨的调制作用、大范围暴雨大气环流异常变化特征及对太平洋海温年代际振荡(PDO)的响应,揭示了广西暴雨气候变化异常特征及其成因。主要结论如下:揭示了广西暴雨气候变化新特征:以柳州市北部为中心的桂东北地区、以“东巴凤”为中心的桂西山区、沿海地区三个多暴雨中心,既是暴雨雨量占总降水量百分率的大值区,又是暴雨高度集中发生区,夏季桂林和柳州市北部为同时发生暴雨频率高的区域;广西暴雨日数和大范围暴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且呈显着增多的趋势,尤其夏季的桂东北和桂东南、秋季的贺州—桂东南发生大范围暴雨的趋势增大。大范围暴雨日数在1970年代最少,最多出现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1983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显着突变;1980年代中期以后广西区域持续性暴雨的年际异常增大,1989年、2011年异常偏少,1994年、2008年异常偏多。揭示了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和PDO与广西暴雨的关系。前期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强度偏弱,夏季青藏高原东部高空上升速度减弱,中太平洋上空下沉气流增强,副热带高压和贝加尔湖阻塞高压强度偏强,有利于水汽、不稳定能量向广西输送和冷空气南下影响广西,澳大利亚北部越赤道南风偏强,大陆南风偏弱,中国汛期雨带位置偏南,有利于广西暴雨集中度偏大。PDO处于冷位相,高纬度地区槽脊波动增大、定常波强度增强,贝加尔湖阻高偏强,中纬度定常波强度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脊线偏北、西伸脊点偏西,赤道西太平洋地区上空风垂直切变增强,澳大利亚高压偏强,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带明显增强,形成新几内亚岛东北部沿海的上空为反气旋性环流、菲律宾东南部海域上空为气旋性环流、菲律宾东北部海域上空为反气旋性环流、广西到华南沿海地区为气旋环流的波列,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偏多。广西暴雨受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热带季节内振荡(MJO)等影响显着。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南海到中国东部地区和中南半岛到中国中部地区高空温度由冬季“北冷南暖”转为夏季“北暖南冷”的时间异常偏早,中国中部850 h Pa南北风交汇位置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波动及前汛期北风最南端位置偏南,广西暴雨集中度偏大。5~7月MJO明显东移,到达菲律宾以东地区或新几内亚岛附近,形成向西北方向传播的波列,经过南海到达广西,从而导致广西暴雨的多发。MJO位于西太平洋-马来西亚海洋性大陆时,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频数和暴雨日数偏多。
吴玉霜[2](2019)在《广西地形分布对前汛期暴雨的影响及其智能计算客观预报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暴雨灾害是我国破坏性强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发生的同时通常伴有泥石流、滑坡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广西前汛期(4-6月)降水强度大,降水量多,兼受复杂的地理环境影响,具有局地性、突发性和历时短等特点,是华南区域频发暴雨降水的主要地区之一。基于广西1961-2017年共57a的前汛期暴雨强降水数据,文章综合运用EOF分析、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等方法讨论地形因素对降水的影响,并着重分析广西地形对前汛期暴雨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天气学诊断法,总结归纳出广西1961-2017年期间前汛期暴雨的发展规律、形成机理和年际变化特征。进一步根据广西地形分布和降水气候特征,将广西分为3个不同区域,分别建立基于KPCA特征提取方法与随机森林算法的智能计算集合客观预报模型,对广西前汛期暴雨进行实际预报预测。得到以下结论:(1)在地形影响下,广西地区前汛期暴雨的空间分布格局为东北多,西南少,有3个高值中心和1个低值中心,高值区分别是融水、永福等桂北地区,桂中北地区的金秀、蒙山等地以及东兴等沿海地区,低值区为宁明一带。(2)广西前汛期暴雨总量的年际变化显着,存在明显的1-2a、4-6a的短周期变化,以及24a左右的长周期变化。在长期变化趋势上,广西前汛期暴雨降水量整体变化较为平缓,突变不明显。(3)采用EOF方法对广西前汛期暴雨总量进行空间特征分析发现,第一模态为全区一致性且呈由东到西递减分布,高值区位于临桂、永福和来宾等地,低值区位于桂西北地区,方差贡献率为30.14%。第二模态为西北-东南反向分布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值区位于东兰、田东等地,桂东南大片地区为负值区,方差贡献率为12.21%。第三模态为南北反向且由北向南递减分布的空间格局,高值区位于永福、兴安等地,低值中心位于桂南地区,方差贡献率为9.4%。(4)采用EOF分解得到的特征向量所对应的时间系数分析广西前汛期暴雨的时间变化特征,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在20至-40之间,存在着3-4a的振荡周期,处于整体偏涝的类型。第二模态的时间系数在6至-6之间,呈下降趋势,存在一个12a左右的振荡周期,处于整体偏旱的类型。第三模态的时间系数在15至-15之间,呈上升趋势,处于北部地区偏涝,南部地区偏旱的类型。(5)对广西前汛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的统计分析发现,广西前汛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过程共出现41次,年平均为0.73次。4月份出现的频次最少,5月份次之,6月份出现的频次最多。广西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的年际变化、月际变化较为明显。线性趋势分析发现,4月份略有减少的趋势,而5月和6月份则是逐渐增多的,其中5月份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6)不同月份发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的影响机制都各异,分别表现为4月份的两槽两脊并在低纬度地区有分裂出的短波槽影响广西;5月份为两脊一槽形势;6月份为一槽一脊配合中低纬度的东亚槽。这些环流形势均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并南下影响,并且广西在5月和6月份同时受到副高边缘西南气流的影响,低层辐合气流明显,有利于低层水汽的不断抬升。(7)水汽、动力条件分析表明,月份的变化对应着不同的水汽来源,其中,4月份水汽来源主要为中国南海和孟加拉湾;5月份,则是南海、印度洋以及孟加拉湾;6月份的水汽来源以印度洋和孟加拉湾为主。4-6月广西上空上升运动较强,对应的不稳定能量较大,为广西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机制。(8)采用KPCA特征提取方法和随机森林算法相结合对预报因子进行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建立一种新的非线性人工智能计算预报模型,对广西前汛期暴雨进行建模研究,预报结果表明,新模型全区前汛期暴雨预报的TS评分为0.14,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ECMWF)全区TS评分仅为0.07;按地形和气候特征要素分区预报的结果发现,一区,新模型TS评分为0.16,欧洲细网格为0.12;二区,新模型TS评分为0.10,欧洲细网格仅为0.01;三区,新模型TS评分为0.14,欧洲细网格只有0.02,新模型结果均优于ECMWF的集合预报结果。对比结果表明,该预报模型结果稳定,精度较高,数值预报产品释用预报效果好,对广西前汛期暴雨的实际预报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
青泉,罗辉,陈刚毅[3](2019)在《基于L波段秒级探空数据V-3θ图形的四川盆地暴雨预报模型研究》文中认为针对暴雨天气的短期预报难度大的问题,绘制了基于L波段秒级探空的V-3θ图形,应用结构滚流法分析了四川盆地24次大范围的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暴雨过程前,一般具有低层偏南风、中层西南风、高层偏北风的整层顺滚流特征,湿位温θsed和饱和位温θ*相差较小,在中高层200~400 hPa有偏北风和西南风的辐合层,在100~300 hPa有超低温,θsed和θ*线与T轴近乎垂直或左倾,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建立的暴雨短期预报模型效果较好。
唐宝琪[4](2017)在《广西重大气象灾害统计规律与对称性结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全球气候仍呈现变暖趋势,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研究各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仍为当今学者研究的热点。广西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受南亚季风及东亚季风的双重影响,旱涝灾害频繁;此外,因纬度较低,受台风天气影响严重,全区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因此,本文基于相关气象要素,运用趋势分析、六阶线性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反距离空间插值、Z指数等方法,对广西地区1960-2015来旱涝及台风天气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可公度法对严重旱涝及10级以上台风发生规律进行统计及其趋势进行判断,并探索广西严重旱涝及台风天气与ENSO事件及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相关部门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一定程度上减轻和规避灾害造成的损失。主要结论有:(1)1960-2015广西全区及各分区年、四季气温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区及各分区气温也相继发生突变,且突变后气温均呈显着上升趋势。空间上,广西年均温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而气温变化率则呈自东中部和东南沿海向两侧递减的分布规律;季节上,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倾向率变化秋季>夏季>冬季>春季。(2)1960以来广西东部年降水呈上升趋势,而西部降水则呈下降趋势,但东部降水上升速率高于西部的下降速率,全区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当前广西气候呈暖湿化的趋势,除春季降水呈下降趋势外,各季节降水均呈上升趋势。空间上,春冬两季降水与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夏秋两季降水整体自南向北逐步递减。降水倾向率在年和夏季自东南向西北逐渐下降,春秋两季自西南向东北呈现“下降—增加—下降”的变化趋势;冬季全区降水变化趋势一致,且均呈增加趋势。(3)1470-1959年广西地区旱涝发生频次及范围均呈现上升趋势,雨涝、干旱覆盖率上升速率分别为0.30%/10a、0.27%/10a,多年均值分别为24.2%、19.79%。1960年以来与广西西部整体呈偏干趋势,东部则呈现偏湿趋势,这与广西东西部降水变化一致。空间上,广西年旱涝频率均呈现西高东低分布格局;雨涝频率在春夏冬三季呈条带状分布,秋季呈环状分布且分布范围较广;干旱频率在春季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规律,夏季与之相反,秋季呈带状分布,冬季呈东北低西南高的分布特征,且区域差异最小。(4)近56a广西全区四季旱涝强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春、秋两季呈现偏旱趋势,夏、冬两季呈偏涝趋势,春季旱涝强度较小,发生频次少;夏季旱涝强度较大,发生频次较多;秋季旱涝强度高,发生频次多;冬季旱涝强度较高,发生频次较多。(5)综合可公度计算、蝴蝶结构图及可公度结构系计算结果:广西全区及各分区旱涝具有明显的时间对称性,未来10年里,广西全区在2016可能发生严重秋涝、冬旱,2017年可能会发生大范围秋旱,2018年可能发生严重夏旱。桂东北地区2016年可能发生严重春涝、秋旱,2017年发生严重秋涝、冬旱的可能性较大;桂东南2016年可能发生严重秋涝、冬旱,2017年发生严重夏涝、冬涝的可能性较大;桂西北2016年可能发生严重夏涝,2017年发生严重春旱、夏涝、冬涝的可能性较大;桂西南2016年可能发生严重秋涝、冬涝,2017年发生严重秋旱的可能性较大,2018年则可能发生严重夏涝。(6)1960-2015年来影响及登陆广西地区的台风个数均呈波动的下降趋势,下降速度分别为-0.24/10a、-0.48/10a。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移动与冷空气活动的影响,进入广西的台风以Ⅱ类路径为主、Ⅰ类路径次之、Ⅲ类路径最少;台风频数逐月分布呈单峰型,具有明显的正态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总台风次数的90.1%。台风登陆广西境内后台风强度以热带低压和热带风暴为主,均占总登陆个数的30%。广西10级以上台风具有很好的可公度性,未来10年中,2017年广西登陆10级以上台风信号最强,其次为2018年。(7)广西严重旱涝和台风事件与ENSO事件、太阳黑子相对数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就旱涝而言,严重旱涝易发生在EL Nino年,LA Nino年份发生频率相对较低,严重雨涝发生年与ENSO事件的相关性高于干旱事件;严重旱涝易发生在太阳黑子相对数的下降段,上升段旱涝发生概率较低,此外,谷值前后旱涝发生率偏高于峰值年前后。就台风而言,EL Nino年为广西10级以上台风登陆的相对活跃期,LA Nino年为相对平静期;此外,台风主要发生在太阳黑子相对数的下降段,上升段登陆概率较低,其次,太阳黑子的峰值前后台风登陆次数多于谷值前后。该研究对广西历史旱涝进行统计分析,并基于Z指数及可公度对称性理论探讨了广西1960年以来严重旱涝及台风天气的对称性规律及未来发展趋势,同时探索ENSO事件及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变化对研究区气象灾害的影响。此外,本研究根据随机性概率的变化,确定了蝴蝶结构图组数,丰富了可公度趋势判断方法,增加了可公度对称性理论的实际应用,为相关部门的防灾减灾及政府相关决策及区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计凤妮,梁俊聪[5](2015)在《大新县2013年9月24-25日暴雨过程初步分析》文中提出利用Micaps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常规的观测资料以及物理量场等资料,对大新县2013年9月24-25日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带风暴"天兔"残余低压环流、地面弱冷空气影响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天气过程。
罗靖[6](2014)在《深圳市白石洲城中村排水系统模型构建及其应用》文中提出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现象,其城市生活方式和农村卫生设施,导致城中村排水系统及其运营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如排水标准偏低,管网布局混乱,雨污混流、私接偷排现象普遍,排水排污不畅,内涝溢流严重,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等。因此提出城中村合流制排水管网管理方法研究,以期为相关排水管网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在分析城中村排水管网系统及其运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建立基础数据需求量低、关键指标相似度高的雨污分流一体化管网模型,提出了包括基础数据收集、整理及导入,拓扑关系检查,子汇水区划分,模型参数校核,模拟情景设计的排水管网具体建模方法。提出了基于剖面图、沿线勘察与现场调研结果,以及窨井水位监测数据的模型校核方法。结合窨井水位物联网监控系统和排水管网系统模型,建立排水管网模拟管理控制平台,以实现排水管网的实时查看,为排水管网的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以深圳市白石洲片区排水管网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雨污分流、混流为一体的城市排水系统数学模型,及城中村排水系统辅助管理平台。分别以不同重现期0.25a、0.333a、0.5a、1a、2a、3a、5a、10a、20a、50a、100a下,不同淤积、不同边界条件为情景,开展雨水内涝与污水溢流过程建模及情景分析,分析了该区域排水能力,并定位排水管网瓶颈点。发现在重现期小于10年时,研究区排水管网可以满足排水需求。重现期小于50年时,不会有污水溢流情况发生。结果表明,深圳市白石洲城中村排水管网建模方法可为基础数据不完善的现状条件下片区的排水管网建模提供借鉴。利用排水系统辅助管理平台,可预测和分析不同降雨情景下内涝溢流情况,指导排水管网系统科学管理,为排水管网日常的巡检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滕雅文[7](2013)在《沪宁高速公路路面高、低温过程的数值模拟和预报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探明路面热力状况对道路交通的影响,阐释路面高、低温过程形成的物理机制,为我国公路交通提供气象保障,本文根据沪宁高速公路2010至2012年AWMS观测数据和江苏省最新基础地理信息,研究沪宁高速公路路面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比较路面温度与路基10cm温度、路面上方3m气温之间的差异,探讨公路沿线地形环境对路面温度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首先,分析沪宁高速公路历史高、低温过程和路面极端高、低温事件特征;第二,应用WRF模式对不同类型高、低温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依据辐射平衡方程、热量平衡方程分析路面高、低温过程中路面热通量变化,探究沪宁高速公路不同路段高、低温过程形成的机理。最后,基于路面高、低温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估算路面热通量,结合路面温度建立路面高、低温过程的预报模型,以实现沪宁高速公路路面高、低温过程预报。主要结论为:1.对沪宁高速公路路面温度的时空变化以及公路沿线地形环境对路面温度变化影响的研究表明:(1)一天中,沪宁高速公路路面温度的最高值出现在13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05时左右,平均日较差为20.5℃,其值明显大于上方3m高度的气温日较差和下方10cm路基温度的日较差;极值出现的位相超前于3m高度气温1小时、超前于10cm路基温度2小时。(2)夏季路面温度日较差最大,冬季路面温度日较差最小,春、秋季居中。(3)一年中,沪宁高速公路路面平均温度最热月为8月、最冷月为1月;路面温度的极端最高值出现在8月,极端最低值出现在1月;垂直方向上路面温度的年较差最大,路基10cm温度年较差次之,路面上方3m气温年较差最小。(4)周边热环境和地形起伏对路面温度变化影响明显,不同路段之间存在明显的路面温度差异,自西向东,路面温度日较差、年较差逐渐减小;夏季公路东段的苏州工业园附近因工业排热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易发生路面高温;冬季公路西段的汤山附近因地势低凹,冷空气常发生堆积,易发生路面低温。2.对2010至2012年沪宁高速公路发生的高、低温过程和路面极端高、低温事件基本特征的研究表明:(1)路面高温过程最长持续时间为12d,平均每天持续6h。路面高温过程大致分为湿热型和干热型两类,其共同特征为:日最高气温均在32℃以上,路面日最高温度均在55℃以上。两者区别主要是,两种类型中干热型路面高温过程较湿热型更易发生,同时其强度更大,路面温度更高,持续时间也更长。同时在发生时间段上,两者亦有差异,湿热型路面高温过程主要从6月底至7月上旬的梅雨季节;而干热型主要经历两个时间段的加强,分别为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副高控制下的盛夏天气以及8月上旬至8月底同时受大陆高压和加强的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天气。(2)路面低温过程长达17h,其亦可大致分为湿冷型和干冷型两类。两者的共同特征为:气温、路面温度最低值均在0℃以下。而不同之处在于,干冷型路面低温过程更易发生,而湿冷型路面低温过程常伴随雨雪天气,易发生路面冰冻。(3)沪宁高速公路的东段易发生路面极端高温天气,而西段则易发生路面极端低温天气。3.对沪宁高速公路典型路面高、低温过程个例分析、数值模拟、机理剖析以及预报模型研究研究表明:(1)2m高度的气温模拟值最接近于3m高度的气温实测值;2m高度气温、土壤温度、地表温度的模拟值分别与3m高度气温、10cm路基温度、路面温度成线性关系。(2)路面收入的净辐射通量多少是形成路面高、低温过程最主要的决定项。受到的净辐射通量越大,路面温度就越高,反之,路面温度就越低。辐射平衡方程中大气逆辐射项以及地表(路面)与上层空气之间的感热、潜热交换形成了公路东西路面温度的空间差异性。(3)路面热通量与路面温度进行多种模式的拟合,高斯模式对路面高温过程的拟合效果最佳,而多项式的拟合则对路面低温过程效果较好。两者拟合的结果显示:路面热通量直接表征路面温度,路面温度的实测值与模拟值的误差均在2℃左右。
柯文华,杨端生,林伟旺,谢雪君,管习权[8](2011)在《一次小概率灾害天气的特征及预报预警》文中指出利用Micaps3.0、汕头站探空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2009年4月13日揭阳市冰雹天气过程;结果发现:高空槽和850 hPa切变线快速过境有利于局地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中层冷空气入侵及地面冷锋触发作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抬升作用共同造成揭阳市冰雹发生;假相当位温θse的垂直分布表明揭阳市中低层大气存在对流性不稳定,与强对流天气物理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冰雹过程比强对流天气具有更不稳定的层结结构。由中气旋速度对正负中心值的差异可识别环境风场,从而大致推断此中小尺度系统的移动路径及移速。
柯文华,林伟旺,谢雪君,管习权[9](2010)在《一次小概率灾害天气特征及预报预警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利用MICAPS3.0、汕头站探空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2009年4月13日揭阳市冰雹天气过程:高空槽和850hPa切变线快速过境有利于局地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中层冷空气入侵及地面冷锋触发作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抬升作用共同造成揭阳市冰雹发生;假相当位温θse的垂直分布表明揭阳市中低层大气存在对流性不稳定,与强对流天气物理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冰雹过程比强对流天气具有更不稳定的层结结构。由中气旋速度对正负中心值的差异可识别环境风场从而大致推断此中小尺度系统的移动及移速。
吴俞,赵学华,刘银叶[10](2008)在《Delphi实现的集约化市县预报服务平台》文中提出以琼海市预报服务平台为例,阐述delphi语言在气象业务中的具体应用。
二、南宁市大雨以上强降水的V-3θ结构特征及预报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宁市大雨以上强降水的V-3θ结构特征及预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暴雨气候变化异常特征及其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背景 |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 |
1.4 具体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2 方法 |
第三章 广西暴雨气候变化新特征 |
3.1 暴雨空间分布特征 |
3.2 暴雨季节变化特征 |
3.3 暴雨年际及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 |
3.4 暴雨区域性特征 |
3.5 暴雨区域相关性特征 |
3.6 暴雨同时性特征 |
3.7 各站暴雨过程历史极端值 |
3.8 本章小结和讨论 |
第四章 广西暴雨年内非均匀性分布异常成因 |
4.1 广西暴雨集中度(期)气候特征 |
4.2 广西暴雨集中度(期)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的响应 |
4.3 热带季节内振荡对广西暴雨集中度的调制作用 |
4.4 太平洋海温异常对暴雨集中度(期)的影响 |
4.5 季风对暴雨集中度异常的影响 |
4.6 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对广西暴雨集中度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广西暴雨的调制作用 |
5.1 MJO对广西暴雨的调制作用 |
5.2 MJO对影响广西热带气旋发生发展的调制作用 |
5.3 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广西区域持续性暴雨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广西大范围暴雨年代际增多的气候成因 |
6.1 广西典型大范围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 |
6.2 大气环流异常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
6.3 广西大范围暴雨过程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 |
6.4 广西大范围暴雨与太平洋海温年代际振荡(PDO)的关系 |
6.5 PDO对高度场的影响 |
6.6 PDO对风场的影响 |
6.7 PDO对大气对流运动的影响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特色与创新 |
7.3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广西地形分布对前汛期暴雨的影响及其智能计算客观预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暴雨成因及特征 |
1.2.2 地形对暴雨的影响 |
1.2.3 暴雨预报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研究区域概况、资料、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条件 |
2.1.4 河流分布 |
2.1.5 社会经济 |
2.2 资料来源及处理 |
2.3 方法 |
2.3.1 EOF分析方法 |
2.3.2 Mann-Kendall检验 |
2.3.3 ArcGis反距离权重差值法 |
2.3.4 小波分析 |
2.3.5 滑动T检验 |
3.地形对广西前汛期暴雨的影响分析 |
3.1 地形因子对降水的影响 |
3.2 地形影响下广西前汛期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
3.2.1 空间分布特征 |
3.2.1.1 暴雨总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
3.2.1.2 基于EOF分析的暴雨空间分布特征 |
3.2.2 时间演变特征 |
3.2.2.1 年暴雨量的时间演变特征 |
3.3.2.2 基于EOF分析的暴雨时间变化特征 |
3.3 小结 |
4.广西前汛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
4.1 广西前汛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统计特征 |
4.2 广西前汛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的环流诊断分析 |
4.2.1 高层环流异常及急流分析 |
4.2.2 中层环流异常 |
4.2.3 低层异常辐合 |
4.3 物理量场合成分析 |
4.3.1 水汽来源 |
4.3.2 水汽通量散度 |
4.3.3 湿度条件 |
4.3.4 动力条件分析 |
4.3.5 不稳定能量场分析 |
4.4 小结 |
5.基于KPCA与随机森林算法的广西前汛期暴雨释用预报 |
5.1 方法原理 |
5.1.1 随机森林算法 |
5.1.2 KPCA主成分分析方法 |
5.2 试验数据处理 |
5.2.1 预报对象、因子及其处理 |
5.2.2 基于KPCA方法和随机森林算法建模试验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6.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特色和创新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3)基于L波段秒级探空数据V-3θ图形的四川盆地暴雨预报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L波段秒级探空和常规探空数据资料的差异性分析 |
2 基于V-3θ图的盆地西部暴雨预报模型 |
2.1 滚流特征 |
2.2 水汽条件 |
2.3 辐合层高度 |
2.4 超低温 |
2.5 非均匀结构 |
3 基于V-3θ图的盆地东部暴雨预报模型 |
3.1 滚流特征 |
3.2 水汽条件 |
3.3 辐合层高度 |
3.4 超低温 |
3.5 非均匀结构 |
4 基于V-3θ图的盆地南部暴雨预报模型 |
4.1 滚流特征 |
4.2 水汽条件 |
4.3 辐合层高度 |
4.4 超低温 |
4.5 非均匀结构 |
5 基于V-3θ图的盆地西部、东部、南部暴雨预报模型比较 |
6 拟合试报结果 |
7 结论 |
(4)广西重大气象灾害统计规律与对称性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进展 |
1.2.1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
1.2.2 气象旱涝研究进展 |
1.2.3 台风天气研究进展 |
1.3 研究区概况 |
1.4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数据来源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气候变化统计规律 |
2.1 年均温变化趋势 |
2.1.1 全区年均温时间变化趋势 |
2.1.2 分区年均温时间变化趋势 |
2.1.3 年均温空间变化趋势 |
2.2 季均温变化趋势 |
2.2.1 全区季均温时间变化趋势 |
2.2.2 分区季均温时间变化趋势 |
2.2.3 季均温空间变化趋势 |
2.3 年降水量变化趋势 |
2.3.1 全区年降水量时间变化趋势 |
2.3.2 分区年降水量时间变化趋势 |
2.3.3 年降水量空间变化趋势 |
2.4 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 |
2.4.1 全区季降水量时间变化趋势 |
2.4.2 分区季降水量时间变化 |
2.4.3 季降水量空间变化趋势 |
第3章 旱涝时空变化特征及其趋势判断 |
3.1 历史时期旱涝变化特征 |
3.1.1 历史时期气象站点概况 |
3.1.2 旱涝覆盖度时间变化趋势 |
3.2 现代尺度旱涝时空变化特征 |
3.2.1 年尺度旱涝时间变化趋势 |
3.2.2 季尺度旱涝时间变化趋势 |
3.2.3 旱涝频率空间变化特征 |
3.3 旱涝趋势判断 |
3.3.1 全区旱涝趋势判断 |
3.3.2 桂东北旱涝趋势判断 |
3.3.3 桂东南旱涝趋势判断 |
3.3.4 桂西北旱涝趋势判断 |
3.3.5 桂西南旱涝趋势判断 |
3.4 旱涝影响因子分析 |
3.4.1 广西旱涝与ENSO事件的关系 |
3.4.2 广西旱涝与太阳黑子的关系 |
3.5 广西旱涝趋势判断结果统计 |
第4章 台风变化特征及其趋势判断 |
4.1 登陆广西台风变化特征 |
4.1.1 广西台风年际变化趋势 |
4.1.2 登陆广西台风路径年际变化趋势 |
4.1.3 不同省份登陆广西台风变化特征 |
4.1.4 登陆广西台风强度分析 |
4.2 广西台风趋势判断 |
4.2.1 可公度计算 |
4.2.2 蝴蝶结构图 |
4.2.3 可公度结构系 |
4.3 相关因子分析 |
4.3.1 广西台风与ENSO事件的关系 |
4.3.2 广西台风与太阳黑子的关系 |
第5章 对策与结论 |
5.1 对策 |
5.1.1 主要对策措施 |
5.1.2 基于趋势判断的对策 |
5.2 结论 |
5.2.1 气候变化趋势 |
5.2.2 旱涝变化及其趋势判断 |
5.2.3 台风及其趋势判断 |
5.3 创新之处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5)大新县2013年9月24-25日暴雨过程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过程概述 |
2地面资料实况分析 |
3环流背景及形势特征分析 |
3.1 500h Pa形势分析 |
3.2 850h Pa形势分析 |
3.3地面形势分析 |
4物理场分析 |
4.1K指数 |
4.2假相当位温 |
4.3水汽通量散度和垂直速度分析 |
4.4物理量场的单点剖面分析 |
5云图 |
6小结 |
(6)深圳市白石洲城中村排水系统模型构建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中村排水系统存在问题 |
1.1.2 城市雨水内涝问题 |
1.1.3 污水管网溢流问题 |
1.1.4 排水管网信息化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排水系统旧城改造 |
1.2.2 排水管网技术的发展 |
1.2.3 污水溢流控制技术 |
1.2.4 城市内涝控制技术 |
1.2.5 排水管网计算机模型发展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系统分析与实施方案制定 |
2.1 需求分析 |
2.1.1 可行性研究分析 |
2.1.2 用户需求 |
2.1.3 排水系统建模需求 |
2.1.4 使用范围 |
2.1.5 业务流程分析 |
2.2 概要设计 |
2.2.1 排水系统数据流 |
2.2.2 现场实验数据流 |
2.2.3 模型校核数据流 |
2.2.4 信息化辅助管理平台建设数据流 |
2.3 详细设计 |
2.3.1 资料收集 |
2.3.2 排水管网模型构建 |
2.3.3 模拟情景设计 |
2.3.4 现场实验流程 |
2.3.5 模型校核流程 |
2.3.6 信息化辅助管理平台建设 |
第3章 排水管网系统建模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基础数据整理及导入 |
3.3 拓扑关系检查 |
3.4 创建模型背景图 |
3.5 排水管网系统建模 |
3.5.1 污水量处理 |
3.5.2 子汇水区划分 |
3.5.3 建立分析情景 |
3.6 排水管网概况 |
第4章 排水管网模型校核 |
4.1 基础属性参数校核 |
4.1.1 基于剖面图 |
4.1.2 基于沿线勘察 |
4.1.3 基于现场调研 |
4.2 现场监测与实施 |
4.2.1 监测方案制定原则 |
4.2.2 监测指标与监测仪器 |
4.2.3 监测点选择 |
4.2.4 液位计安装调试 |
4.2.5 监测数据核查 |
4.3 模型参数率定 |
4.3.1 旱季模型校核 |
4.3.2 雨季模型校核 |
第5章 排水管网系统情景分析 |
5.1 情景分析方法 |
5.2 旱季管网流速分布及淤积评估 |
5.3 不同降雨情景模拟分析 |
5.3.1 重现期为 0.25 a 的降雨情景 |
5.3.2 重现期为 0.333 a 的降雨情景 |
5.3.3 重现期为 0.5 a 的降雨情景 |
5.3.4 重现期为 1 a 的降雨情景 |
5.3.5 重现期为 2 a 的降雨情景 |
5.3.6 重现期为 3 a 的降雨情景 |
5.3.7 重现期为 5 a 的降雨情景 |
5.3.8 重现期为 10 a 的降雨情景 |
5.3.9 重现期为 20 a 的降雨情景 |
5.3.10 重现期为 50 a 的降雨情景 |
5.3.11 重现期为 100 a 的降雨情景 |
5.4 不同边界条件模拟分析 |
5.5 污水溢流与对策 |
5.6 雨水内涝与对策 |
5.7 管道淤积与对策 |
第6章 排水系统辅助管理平台 |
6.1 辅助管理平台建设 |
6.1.1 物联网体系架构 |
6.1.2 物联网建设一般步骤 |
6.1.3 软件集成与平台建设 |
6.2 指挥决策系统 |
6.2.1 排水构筑物管理 |
6.2.2 内涝与防洪指挥 |
6.2.3 污水溢流决策 |
6.2.4 淤积风险决策 |
6.3 平台展示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专业实践总结摘要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研究成果 |
(7)沪宁高速公路路面高、低温过程的数值模拟和预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道路天气信息系统的研究 |
1.3.2 公路路面状况的研究 |
1.3.3 未来交通气象发展趋势 |
1.3.4 我国高、低温天气过程的分型研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沪宁高速公路路面温度的时空特征分析 |
1.4.2 沪宁高速公路路面高、低温过程的统计研究 |
1.4.3 沪宁高速公路路面高、低温的数值模拟和预报模型研究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实测资料 |
2.2 模拟资料 |
2.3 统计方法 |
2.4 数值模拟 |
2.4.1 WRF模式简介 |
2.4.2 模拟方案设计 |
2.5 预报模型的建立 |
第三章 沪宁高速公路路面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
3.1 沪宁高速公路沿线地形分布 |
3.2 沪宁高速公路路面温度的时间变化特征 |
3.2.1 路面温度的日变化 |
3.2.2 路面温度的季节变化 |
3.2.3 路面温度的年变化 |
3.3 路面温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
3.4 公路路面温度和周边地表温度特征的比较研究 |
3.4.1 公路路面温度与周边城市站点地表温度的日变化特征比较 |
3.4.2 公路路面温度与周边城市站点地表温度的季节变化特征比较 |
3.4.3 公路路面温度与周边城市站点地表温度的高、低温事件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沪宁高速公路路面高温过程数值模拟和预报模型研究 |
4.1 路面高温过程的数值模拟 |
4.1.1 路面高温过程的筛选和分型 |
4.1.2 路面高温过程的模拟结果 |
4.2 路面高温过程的物理机制分析 |
4.2.1 路面热通量的计算 |
4.2.2 不同类型路面高温过程路面热通量各个物理分量的分析 |
4.2.3 一次典型路面高温的形成过程 |
4.3 路面高温过程的预报模型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沪宁高速公路路面低温过程数值模拟和预报模型研究 |
5.1 路面低温过程的数值模拟 |
5.1.1 路面低温过程的筛选和分型 |
5.1.2 路面低温过程的模拟结果 |
5.2 路面低温过程的物理机制分析 |
5.2.1 干冷型路面低温过程 |
5.2.2 湿冷型路面低温过程 |
5.3 路面低温过程的预报模型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6.1 总结 |
6.2 特色与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Delphi实现的集约化市县预报服务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1 功能设计 |
2 编程实现 |
2.1 中小尺度系统分析工具 |
2.2 历史台风资料库 |
3 小结 |
四、南宁市大雨以上强降水的V-3θ结构特征及预报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暴雨气候变化异常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 覃卫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
- [2]广西地形分布对前汛期暴雨的影响及其智能计算客观预报方法研究[D]. 吴玉霜.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3]基于L波段秒级探空数据V-3θ图形的四川盆地暴雨预报模型研究[J]. 青泉,罗辉,陈刚毅.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9(02)
- [4]广西重大气象灾害统计规律与对称性结构[D]. 唐宝琪.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5]大新县2013年9月24-25日暴雨过程初步分析[J]. 计凤妮,梁俊聪.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5(02)
- [6]深圳市白石洲城中村排水系统模型构建及其应用[D]. 罗靖. 清华大学, 2014(12)
- [7]沪宁高速公路路面高、低温过程的数值模拟和预报研究[D]. 滕雅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3(02)
- [8]一次小概率灾害天气的特征及预报预警[J]. 柯文华,杨端生,林伟旺,谢雪君,管习权. 广东气象, 2011(01)
- [9]一次小概率灾害天气特征及预报预警探讨[A]. 柯文华,林伟旺,谢雪君,管习权.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 2010
- [10]Delphi实现的集约化市县预报服务平台[J]. 吴俞,赵学华,刘银叶.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