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金融公司冲击车贷险(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娟[1](2019)在《FD汽车金融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是汽车产业“走低”的一年,在汽车产销量下降、新车销售利润持续走低、消费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并将目光逐渐转向快速发展且逐渐成熟的汽车金融市场。车企入局和汽车金融公司增资潮只是行业受到青睐的一个缩影,这背后吸引无数资本进入的是汽车金融广阔的前景。汽车金融公司面对购车客户下沉、新车销量下滑、各路竞争者来势汹汹,需要调整策略,加强汽车金融产品的开发,应用金融科技提高产品灵活性、多样性,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同时积极布局以线上购车场景为基础的汽车金融电商平台,确保行业领先优势。FD汽车金融公司是国内排名前列的汽车金融公司,在汽车金融行业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随着行业不断变化,FD公司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均不足以支撑公司的发展需求,公司面临新一轮转型升级。在此情况下本文提出应运金融科技手段以客户的视角去优化产品,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客户,充分发挥线上平台引流作用,结合线下体验的新方式;同时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采取多样化的风控措施,搭建有效的市场营销体系,从业务方式、获客能力、风控模式等方面开展创新营销实现销售。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以企业管理和营销管理的概念和方法为指导,分析国内外汽车金融现状,对FD汽车金融公司的经营现状、所处的宏观环境、面临的竞争对手以及现行营销策略进行系统研究并分析;基于市场细分情况,从汽车金融公司角度出发提出营销策略建议,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其可操作性,为同类型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提供可行的营销策略参考。
白敬荃[2](2019)在《对P银行汽车金融业务流程优化管理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近20年国内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国内汽车金融行业也逐渐发展起。2013年,P银行完成并购,内部重组汽车金融事业部,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使P银行成为现今国内汽车金融市场上的龙头,也对整个汽车金融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汽车金融业务流程的效率和客户体验,已经成为汽车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标杆瞄准法对原有汽车金融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改造,对国内汽车金融业务乃至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论文运用标杆瞄准法理论,结合P银行汽车金融业务流程优化的案例,研究探讨了P银行如何改进汽车金融业务流程时效的过程,通过对标杆瞄准法的应用研究,总结了业务流程优化项目中成功实施标杆瞄准法时应注意的有关问题,为国内其他金融机构优化车贷业务流程提供了经验和启示。论文针对P银行汽车金融业务的流程优化管理工作展开研究,首先从国内汽车金融概述入手发现国内汽车金融业务流程的问题所在,进而对P银行流程优化工作的内外部动因和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接着结合对P银行基于标准瞄准法所实施的业务流程优化工作进行详细研究,最终对P银行汽车金融业务流程优化工作进行效果评价,并分析业务流程优化过程总潜在的风险以及进行流程优化工作所应具备的条件基础。
汪晨[3](2016)在《中国互联网汽车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群众对汽车的需求量快速上升,汽车保有量的上升趋势也很明显,2015年新登记的汽车达2385万辆,净增加1781万辆,达到1.72亿辆,都是历史最高水平。2015年下半年以来,互联网行业对汽车金融的关注开度始直线上升,包括入股Uber探索新车、二手车、汽车金融领域的广汽集团,由北汽集团、中信集团等传统汽车金融产业链投资的第一车贷,各种势力持续涌入。互联网汽车金融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信用风险首当其冲。而在当前,中国尚没有形成完善的互联网汽车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对于互联网汽车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更多是包含在汽车产业理论和金融理论中,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国内汽车金融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其实践应用要多于理论研究。而学者们对于汽车金融的理论研究,更多聚焦于发展现状、宏观政策以及政府监管等角度。本文将基于汽车金融发展情况,结合互联网金融热点,分析汽车金融信用风险问题,探讨汽车金融机构突破传统金融信贷局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在内容的安排上,本文主要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先介绍互联网汽车金融的概念,从互联网金融和汽车金融两个方面来阐述。然后介绍互联网汽车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文章是通过介绍汽车产业链上的互联网金融需求、两者创新性的结合以及互联网汽车金融未来在我国的发展趋势来阐述的。第二部分是针对我国互联网汽车金融发展的情况,详细阐述我国互联网汽车金融信用风险的表现,包括三个方面:互联网主体信用风险、互联网客体信用风险和第三方支付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同时深度挖掘互联网汽车金融信用风险的成因,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互联网汽车金融市场设计制度的缺失;二是对交易的过程监控太过薄弱;三是缺乏对互联网汽车金融信用风险的有效的控制手段。第三部分,根据我国的发展现状,具体分析互联网汽车金融信用风险在我国的发展与不足。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我国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括征信体系更加完善、征信范围更加广泛、征信机构的种类也更加丰富。另外,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逐步完善。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征信体系和相关法规并不是十分健全;由于社会历史的遗留问题比较严重,我国的国民素质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导致社会的信用环境的恶化等。第四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是在对前文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汽车金融的信用风险管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我们应该完善针对互联网汽车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其次,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最后,笔者提出的建议是希望在互联网汽车金融风险管理中,保险公司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行业之间保持密切的合作,一起来做好中国互联网汽车金融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
肖云鹏[4](2014)在《商业银行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的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对于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汽车属于大宗耐用消费品,而大宗耐用消费品对于拉动经济,扩大内需有巨大的作用。汽车消费成为了继房地产消费之后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保证。纵观国际汽车发展历史,汽车信贷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如欧美日韩,甚至对于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汽车消费贡献率都超过了60%,而在我国由于汽车消费信贷起步比较晚,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对于汽车消费的贡献率不足20%,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因此汽车消费信贷在我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我国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过程中,近年来信用卡购车贷款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各大银行中间业务的主要增长点。因此信用购车分期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其次详细的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提要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汽车消费信贷的基本理论,针对汽车消费信贷的概念,市场主体,表现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其次简要分析了我国汽车产销市场的发展,指出汽车消费信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根据有关数据得出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在稳步增长,但是消费水平下降。紧接着本节进行了影响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分析,分别从汽车消费和使用环境,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以及信用制度的建设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分析了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意义,具体为:汽车消费信贷有利于快速盘活银行贷款存量,优化贷款增量,提高资金利用率,同时带来优质的客户资源;使大多数人有机会提前实现自己的购车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帮助其增加销量,及时收回销售资金。有利于推动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第三章首先简要介绍信用卡及信用卡消费分期付款的基本理论,详细介绍信用卡购车分期付的定义,业务流程,市场发展状况等。其次介绍汽车消费信贷的两种模式,分析这两种模式的利弊,指出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采用这种模式的相对优越性。最后针对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模式进行详细分析并与汽车金融公司汽车贷款进行比较分析该业务的优势与劣势。第四章介绍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的模型背景,指出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采用这种以银行为主导的“直客”式模式。在新车贷险条款下,保险公司根本无风险可保,银行无兴趣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办新车贷险业务,而汽车经销商基本不存在经营风险。于是主要的利益矛盾就存在于银行和消费者之间。其次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的有关购车合同中,针对消费者出现三次违约或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手续费或者消费者资信或者财务状况发生恶化等情况,建立银行-消费者博弈模型,从微观上分析双方的利益诉求。最后进行了影响消费者还款的因素分析,分别从汽车普遍降价幅度过高,贬值速度过快;消费者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信用惩罚机制不健全等三方面解释了消费出现还款问题的原因。第五章主要是针对杭州某银行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的案例分析。首先介绍了某银行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业务基本情况并作了简要分析。针对个人经营贷款的总体情况分别从贷款增量,个人消费贷款的收益,个贷中间业务收入,以及个人汽车贷款的收益,风险控制,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其次,分析了某银行与消费者的博弈关系,分别从车价,车型,消费者的行业以及收入和房产所有等方面深入探讨了银行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关系。最后进行了银行在推动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发展的措施分析。第六章是结论和展望。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车辆贬值问题的的模型分析,二手车市场的规范措施等仍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张永强[5](2013)在《中国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汽车消费信贷作为重要的个人贷款产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是成熟的金融产品,为推动轿车家庭普及化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开办汽车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带来了丰厚利润。中国正式开办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时间较短,并且受制于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等原因,曾于2003-2004年间发生大量不良贷款,导致以工农中建四大行为代表的大型银行对开展汽车消费信贷较为谨慎。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对汽车及汽车消费信贷的需求增长迅速,与此同时,汽车金融公司的成立也对中国商业银行开展汽车消费信贷构成直接竞争关系。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何去何从?亟需从理论上予以讨论和研究。汽车消费信贷看似是微观金融,实际与宏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首先分析了与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相关的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如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宏观经济学的消费函数理论、博弈论、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家庭金融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等,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随后分别回顾分析了欧美发达国家、新兴经济国家和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历程,努力探求可供借鉴的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经验。本文还从信贷需求和信贷供给两个角度对商业银行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证了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汽车消费信贷既具有重要经济意义,也拥有广阔发展空间。汽车金融公司成立后,其与商业银行在拓展汽车消费信贷方面的优劣势比较也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点,总体看受中国金融监管政策、美国次贷危机教训等多种因素约束,汽车金融公司扩张性的业务创新将有所收敛,而商业银行只要坚定信心,积极改革创新,仍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开展汽车消费信贷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2003-2004年间汽车消费信贷的风险成因进行分析论证,认为其主要原因一是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二是经营管理模式不尽合理、简单粗放。同时基于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运行机制,对商业银行与各参与主体的业务关系进行了博弈分析,并提出构建合作共赢的良性运行机制和健全的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为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解决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的持续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汽车金融价值链理论等,结合当前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的业务实践,提出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结算、资金和金融产品众多优势,为汽车产业链中各参与主体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既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也可获得综合经营收益。此外,本文还结合当前客户需求特点,除重点研究分析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二手车贷款等创新产品外,还对优化现有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产品提出了具体建议。最后,本文重点围绕当前商业银行开展汽车消费信贷所面临的外部问题,对健全中国个人信用体系、完善汽车消费信贷法制环境和优化购车、用车环境等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1、从商业银行视角对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内外部环境、监管政策、市场竞争、风险控制、经营模式、产品创新、营销管理等多角度对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以全面推动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2、运用实证方法证明家庭自用和操作合规的汽车消费信贷产品风险总体可控。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某大型银行若干分行和山东济南地区各商业业银行汽车信贷的风险状况及成因,论证了汽车消费信贷不良贷款主要是由于客(货)运用途汽车贷款和商业银行管理粗放等造成的,真正家庭用途和操作合规的汽车消费贷款风险总体可控。3、运用借鉴对比方法,论证从中短期来看商业银行仍拥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本文对商业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从事汽车消费信贷进行了全面对比分析,并结合当前监管要求和业务发展实际,论证商业银行从事汽车消费信贷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和市场竞争力。商业银行应抓住当前机遇,积极创新拓展汽车消费信贷市场,获取高额经营收益。4、运用博弈论,以商业银行为中心,与借款人、汽车经销商以及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等相关利益主体联合构建较完善的汽车消费信贷操作模式,以实现长期互利共赢。
方艺萌[6](2012)在《试论促进我国汽车金融保险发展的实施路径》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逐渐步入汽车消费大国的行列,在家用车更新换代、第二辆车不断进入家庭的过程中,汽车销售模式和消费方式也悄然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汽车金融及金融衍生
许春流[7](2011)在《我国汽车金融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并成为了全球新车产销第一大市场。但与汽车产业连续稳定发展相比,我国汽车金融服务却处于增长缓慢阶段,国外汽车消费信贷占汽车销售比例大约在70%,而国内2009年汽车消费信贷比例才10%左右,如此低比例显示我国汽车金融市场前景广阔,但同时也表明我国汽车金融发展存在一些问题。汽车金融服务业作为汽车产业链的一环,是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其主要是在汽车的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售后环节中融通资金的金融活动,包含从汽车制造到售后服务整个产业过程,汽车金融是汽车业与金融业相互结合渗透的一个必然结果,它涉及到政府法律法规,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市场行为,涉及到银行、保险、汽车财务公司,联合信托等金融及非金融机构。对于我国来说,这是一个新的领域,也是一个前景非常诱人的领域。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等;第二部分为汽车金融的概述,介绍汽车金融的定义、主体以及作用;第三部分是介绍国际汽车金融业发展的动态,重点介绍美国、德国和日本三大汽车金融大国的情况;第四、五部分主要介绍国内汽车金融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总结并展望我国汽车金融服务发展的未来。
刘祎[8](2010)在《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以重庆银行为例》文中认为国外汽车金融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目前已有非常成熟的模式,为商业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随着国内汽车业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看到了汽车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联合开展了汽车贷款业务,但由于社会信用体制的缺失、风险防范手段的制约,汽车消费贷款出现了大面积的坏账。2004年,各保险公司基本退出了汽车贷款市场,商业银行的汽车贷款业务逐步萎缩,严重制约了汽车消费。同年,由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发起成立了多家国内汽车金融公司,国外知名的汽车金融公司也开始进入中国汽车金融市场。由商业银行在国内汽车金融市场上的垄断经营格局被打破,但由于汽车金融公司受到监管政策、资本金、管理水平、人才储备等条件的约束,还不能成为国内汽车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当前,商业银行仍占据着汽车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2004年以后,国家相继出台了规范汽车金融市场的相关政策,防范了操作风险,使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发展进入良性轨道。就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而言,汽车金融业务能够也应该成为其重要的业务方面而得到充分研究分析、发展完善,使汽车金融成为商业银行的新利润增长点和重要的业务支撑点。本文首先概述了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业务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结合目前理论和金融界关于商业银行汽车金融的讨论和研究情况,·确定商业银行汽车金融的发展定位。进一步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业务的市场前景,就商业银行开展汽车金融业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汽车金融业务的市场容量、提供者、产品、商业模式、营销渠道、风险管理、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充分说明。最后,以重庆银行为例,回顾了其开展汽车金融业务的历程,总结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结合重庆银行“市民银行”的战略定位来阐述发展汽车金融业务的必要性。对于如何开展汽车金融业务,本文通过对重庆汽车消费市场等外部环境分析以及重庆银行自身优势分析,明确了重庆银行汽车金融业务的定位以及实现汽车金融业务目标的发展策略。
王建秋[9](2008)在《车贷险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介绍了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以下简称车贷险)的概况,描述了车贷险信用风险现状并对车贷险信用风险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车贷险业务的主要风险因素是个人信用风险。根据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我国国情和车贷险本身的特点,最终确定了车贷险个人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并对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提出做了简要的解释。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构建了车贷险个人信用评估模型,阐述了建模原理,并做了案例研究。最后从我国个人征信体系,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建立银保合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车贷险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性对策。并对将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希望本文对车贷险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对重起车贷险业务有借鉴意义。
刘小刚[10](2007)在《汽车消费信贷价值链分析与博弈研究》文中指出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虽然我国的汽车消费市场发展很快,但是,目前我国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的宏观环境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信用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贷款市场竞争不规范、汽车价格波动幅度太大、贷款人道德水平低下等,使得汽车消费信贷市场风险逐渐暴露,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本论文结合目前国内汽车消费信贷的现状,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深入实际调查、思考的基础上,对中国汽车消费信贷问题进行专门研究。本论文进行了如下的工作:1、视角创新: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不仅仅是一个汽车消费产品,其实质是一个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服务产品。针对这一金融服务领域的问题,本文融合多学科交叉理论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具体的相关理论包括:马克思的货币信用理论,经济学当中的消费函数理论、预期收入理论、风险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以及战略管理学的外部环境分析(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和价值链理论等。2、汽车消费信贷价值链创新:本文在传统的价值链理论基础上,首次将消费者、银行、保险公司和汽车经销商形成一个完整的汽车信贷消费价值链来考虑。对整个价值链系统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同时对价值链上多方利益主体在参与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过程中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汽车信贷消费价值链进行了创新,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3、在汽车消费信贷价值链体系中,首次提出在多方利益主体之间进行两两博弈。通过模型分析,找出影响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的可控因素,从而为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汽车信贷业务规避风险提供一个理论上的支点。本文中多方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先考察银行和汽车经销商、消费者之间完全信息下的两两博弈,后考察在不完全信息下的情况之间的博弈;然后引入保险公司参与之间的博弈。最后,简单给出了中国汽车消费信贷中常见的汽车销售商和汽车消费者之间勾结以虚抬车价的经济学解释。4、基本结论:通过构建多方博弈模型,分析汽车信贷风险的主要来源,主要是多方在参与汽车消费信贷过程中,存在可控风险(有意违约)和非可控风险(被迫违约)两类风险。前者虽不能完全消除,但通过对可控风险的调节控制,可以有效地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后者带来的风险基本是不可控的或者说控制起来是难度很大的。发现可控的降低汽车信贷市场风险的因素,才能有效地降低汽车信贷市场的风险,以此促进汽车消费信贷健康发展。5、对策创新:从多方博弈的战略角度来说明汽车消费信贷价值链各方利益主体应采取的对策,如果多方博弈均衡时,则可以促进汽车消费信贷的有效、健康发展。相反,如果多方博弈不能达到均衡或不满意时,则建议推出汽车金融公司,由此推动汽车金融业务的创新,以及金融机构的创新,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汽车金融体系。6、实践应用:本文以中国人保财险公司为实证研究,就该公司先后两次开展汽车消费保证保险业务(第一代车贷险及新车贷险),说明第一代车贷险被紧急叫停的原因在于保险公司开展车贷险业务时,考虑的仅仅是公司自身的利益,而没有顾及到其他各方的利益。同时,根据模型中的几个命题进行验证。此外,对开展新车贷业务,提出了基于多方博弈角度下的政策建议。同样对其他领域的消费贷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汽车金融公司冲击车贷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金融公司冲击车贷险(论文提纲范文)
(1)FD汽车金融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综述 |
2.1.1 金融科技Fintech |
2.1.2 汽车金融的定义 |
2.1.3 营销组合理论 |
2.1.4 企业战略管理分析法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3章 FD汽车金融公司的营销现状 |
3.1 FD汽车金融公司的公司概况 |
3.2 FD汽车金融公司主要业务经营分析 |
3.2.1 零售贷款业务 |
3.2.2 经销商贷款业务 |
3.3 FD汽车金融公司外部营销环境分析 |
3.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 Analysis |
3.3.2 微观环境分析 |
3.4 FD汽车金融公司STP战略分析 |
3.4.1 市场细分 |
3.4.2 目标市场选择 |
3.4.3 市场定位策略 |
3.5 FD汽车金融公司营销组合分析 |
3.5.1 产品策略——产品设计创新不足 |
3.5.2 价格策略——利率成本不具优势 |
3.5.3 渠道策略—销售渠道单一 |
3.5.4 促销策略—方式简单 |
第4章 汽车金融公司营销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
4.1 营销策略的制定 |
4.1.1 产品策略 |
4.1.2 价格策略 |
4.1.3 渠道策略 |
4.1.4 促销策略 |
4.2 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 |
4.2.1 组织保障 |
4.2.2 内部控制保障 |
4.2.3 风险管理保障 |
第5章 营销策略的实践应用 |
5.1 针对不同产品的多种方案 |
5.2 吸引不同的资金来源 |
5.3 挖掘线上线下发展共享经济 |
5.4 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多元合作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对P银行汽车金融业务流程优化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业务背景 |
1.1.2 研究的现实目的 |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理论依据及应用综述 |
1.2.1 标杆瞄准法的发展 |
1.2.2 标杆瞄准法的应用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汽车金融业务流程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
2.1 国内汽车金融概述 |
2.1.1 参与主体概述 |
2.1.2 汽车金融个贷产品模式概述 |
2.2 业务流程的现状 |
2.2.1 贷前:营销及受理环节 |
2.2.2 贷中:风控审批及运营操作环节 |
2.2.3 贷后:贷后管理环节 |
2.3 面临的主要问题 |
2.3.1 客户全流程体验的问题 |
2.3.2 贷前营销与受理环节的问题 |
2.3.3 贷中风控审批及运营操作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P银行汽车金融业务流程优化的动因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外部市场环境概况 |
3.1.2 外部环境优势分析 |
3.1.3 外部环境威胁分析 |
3.1.4 外部因素对汽车金融业务流程优化的影响 |
3.2 内部因素分析 |
3.2.1 P银行汽车金融业务发展沿革与现状 |
3.2.2 P银行汽车金融业务内部因素优势分析 |
3.2.3 P银行汽车金融业务内部因素威胁分析 |
3.2.4 内部因素对汽车金融业务流程优化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标杆瞄准法的P银行汽车金融业务流程优化 |
4.1 标杆瞄准法的应用步骤 |
4.2 P银行汽车金融业务贷前营销环节的流程优化(以S分部为例) |
4.2.1 S分部在贷前营销环节出现的具体问题 |
4.2.2 基于标杆瞄准法的设计思路 |
4.2.3 S分部改革专项工作的实施步骤 |
4.3 P银行汽车金融业务操作全流程(贷前贷中)的时效优化 |
4.3.1 当前业务操作全流程(贷前贷中)各环节存在的问题 |
4.3.2 基于标杆瞄准法的设计思路 |
4.3.3 基于标杆瞄准法的业务操作全流程优化实施步骤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P银行汽车金融业务流程优化的效果评价 |
5.1 实施效果评价 |
5.1.1 全流程时效优化的效果评价 |
5.1.2 各区域分部全流程时效优化的效果评价 |
5.2 业务流程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 |
5.2.1 执行力困难 |
5.2.2 操作风险 |
5.2.3 信用风险 |
5.3 业务流程优化管理的支持基础 |
5.3.1 制度支持基础 |
5.3.2 组织支持基础 |
5.3.3 人员支持基础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互联网汽车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 文献评价 |
四、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框架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互联网汽车金融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
一、互联网汽车金融概述 |
(一) 互联网汽车金融的概念 |
(二) 汽车产业链上的互联网金融需求 |
二、互联网汽车金融在中国的发展 |
(一) 互联网汽车金融的萌芽 |
(二) 互联网汽车金融的发展 |
(三) 互联网汽车金融的发展趋势 |
第三章 中国互联网汽车金融信用风险的表现及其成因 |
一、中国互联网汽车金融信用风险的表现 |
(一) 互联网汽车金融主体信用风险 |
(二) 互联网汽车金融客体信用风险 |
(三) 第三方支付产生的信用风险 |
二、中国互联网汽车金融信用风险的成因 |
(一) 互联网汽车金融市场的制度设计缺失 |
(二) 互联网汽车金融交易过程监控手段薄弱 |
(三) 缺乏控制互联网汽车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的手段 |
第四章 中国互联网汽车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进展与不足 |
一、中国互联网汽车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进展 |
(一) 互联网汽车金融征信体系更加完善 |
(二) 互联网汽车金融信用信息征集范围更广 |
(三) 征信机构种类更加丰富 |
(四) 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
二、中国互联网汽车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不足 |
(一) 互联网汽车金融征信体系不完善 |
(二)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三) 各行业之间缺乏合作 |
(四) 社会信用环境恶化 |
(五) 商业银行对汽车消费贷款信用风险控制薄弱 |
(六) 缺乏专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人才 |
(七) 抵押担保制度不健全 |
(八) 保险公司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
第五章 中国互联网汽车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
一、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和相关法律法规 |
(一) 完善征信体系建设 |
(二)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三) 健全抵押担保制度 |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互联网汽车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系统 |
(一) 建立完备的互联网汽车金融风险管理模式 |
(二) 增强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防控 |
(三) 建立互联网汽车金融信用风险预警预控制度 |
三、发挥保险公司在互联网汽车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
(一) 加强行业内合作,增加风险同盟 |
(二) 开展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商业银行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2 汽车消费信贷理论与实践分析 |
2.1 汽车消费信贷的基本理论 |
2.2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调查分析 |
2.3 影响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分析 |
2.4 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意义 |
2.5 小结 |
3 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模式分析 |
3.1 信用卡购车分期付的基本理论 |
3.1.1 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概念 |
3.1.2 信用卡购车分期付的两种模式 |
3.2 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运营分析 |
3.3 小结 |
4 银行与消费者利益矛盾模型 |
4.1 模型背景 |
4.2 银行-消费者博弈模型 |
4.3 影响消费者还款的因素分析 |
4.4 小结 |
5 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案例分析 |
5.1 某银行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情况介绍及分析 |
5.2 某银行与消费者的博弈关系 |
5.3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与不足 |
6.2 政策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5)中国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表目次 |
图目次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基本范畴界定 |
一、汽车贷款和汽车消费信贷 |
二、分期付款 |
三、汽车金融 |
第三节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思路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二章 汽车消费信贷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消费经济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 |
二、现代西方经济学消费理论 |
三、消费经济理论 |
第二节 商业银行信贷理论 |
一、信用与消费信贷 |
二、信息不对称、博弈论与信贷供给 |
三、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节 家庭金融理论 |
一、家庭金融与家庭理财 |
二、家庭金融的负债选择 |
第四节 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
一、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 |
二、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与汽车金融发展 |
第三章 国内外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 |
第一节 发达国家汽车金融发展情况 |
一、汽车消费发展历程及现状 |
二、汽车金融服务发展历程 |
三、汽车金融主要经营管理模式 |
四、美德日汽车金融业务发展的启示 |
第二节 新兴经济国家汽车消费信贷发展情况 |
一、新兴经济国家汽车消费发展情况 |
二、新兴经济国家汽车消费信贷发展情况 |
第三节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情况 |
一、汽车消费发展历程与展望 |
二、汽车消费信贷发展历程 |
三、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现状及展望 |
第四章 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需求 |
第一节 影响中国汽车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
一、推动汽车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
二、阻碍汽车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
第二节 影响中国汽车消费信贷需求的主要因素 |
一、促进汽车消费信贷需求的主要因素 |
二、制约汽车消费信贷需求的主要因素 |
第五章 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供给 |
第一节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政策的演变 |
一、商业银行的汽车消费信贷 |
二、汽车金融公司的汽车消费信贷 |
三、保险公司的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 |
第二节 影响汽车消费信贷供给的制约因素 |
一、外部社会环境制约因素 |
二、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问题 |
第三节 汽车消费信贷与商业银行转型和经济增长 |
一、汽车消费信贷是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选择 |
二、汽车消费信贷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六章 汽车消费信贷供给主体的市场竞争 |
第一节 国际汽车消费信贷供给主体的演变 |
一、主要经济体汽车消费信贷供给主体的演变情况 |
二、主要经济体汽车消费信贷供给主体演变的启示 |
第二节 中国商业银行与汽车金融公司的优劣势比较 |
一、商业银行开展汽车消费信贷的优劣势 |
二、汽车金融公司开展汽车消费信贷的优劣势 |
三、商业银行拓展汽车消费信贷的思考 |
第七章 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 |
第一节 汽车消费信贷的主要风险及成因 |
一、汽车消费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 |
二、汽车消费信贷风险成因 |
第二节 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的风险现状评价 |
一、汽车消费信贷的风险现状 |
二、对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不良率的评价 |
第三节 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运行机制及相关主体博弈 |
一、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的运行机制 |
二、汽车消费信贷各相关利益主体间博弈 |
三、构建合作共赢的汽车消费信贷良性运行机制 |
第四节 建立健全银行内部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
一、确定适合的汽车消费信贷产品和客户对象 |
二、健全合作单位遴选机制、明确权责 |
三、建立健全汽车消费信贷风险模型,增强客户识别能力 |
四、切实加强对借款人资信状况和还款能力的审查 |
五、确保贷款担保有效落实到位 |
六、建立内部制约机制,确保贷款审查审批操作合规严密 |
七、建立科学有效的贷后管理制度 |
八、加强对汽车消费信贷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 |
九、建立科学的不良贷款核销机制 |
第八章 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的综合经营模式 |
第一节 汽车金融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价值链理论 |
一、汽车金融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
二、汽车金融服务的价值链理论 |
第二节 商业银行拓展汽车消费信贷的综合经营思路 |
一、中国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现有赢利模式 |
二、商业银行开展汽车消费信贷的综合经营思路 |
第三节 组建商业银行专业性的汽车金融服务机构 |
一、组建专业的汽车金融服务中心 |
二、组建汽车金融公司 |
三、牵头组建汽车金融服务网络协会 |
四、国内商业银行汽车金融服务中心的实例分析 |
第四节 联合汽车金融公司开展汽车消费信贷 |
一、双方开展合作的可行性 |
二、双方开展合作的具体方式 |
第九章 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的产品创新和营销管理 |
第一节 消费者金融消费行为 |
一、金融消费的概念和特征 |
二、中国消费者金融消费行为特征及趋势 |
第二节 汽车消费信贷产品创新 |
一、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业务 |
二、二手汽车贷款 |
三、创新优化汽车消费信贷产品 |
第三节 汽车消费信贷营销管理 |
一、银行营销发展历程 |
二、汽车消费信贷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加强汽车消费信贷营销管理的主要措施 |
第十章 加快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配套措施建设 |
第一节 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
一、加快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
二、建立有效的守信、失信行为的奖惩机制 |
第二节 优化购车、用车环境 |
一、提高居民的购车能力 |
二、减轻购车税费负担 |
三、着力构建和谐发展的汽车社会 |
第三节 健全汽车消费信贷法制环境 |
一、完善汽车消费信贷的配套法律法规 |
二、完善汽车评估和处置机制 |
参考文献 |
中文部分 |
英文部分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6)试论促进我国汽车金融保险发展的实施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我国汽车金融保险的发展历程 |
我国汽车金融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对发展我国汽车金融保险的建议 |
(7)我国汽车金融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动态 |
1.3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
2 汽车金融的概述 |
2.1 汽车金融的的定义 |
2.2 汽车金融的主体 |
2.2.1 汽车金融公司的SWOT分析 |
2.2.2 银行的SWOT分析 |
2.3 汽车金融的功能 |
2.3.1 平衡汽车产业供需矛盾 |
2.3.2 汽车金融的乘数效应 |
2.3.3 提高汽车制造商与经销商的运营效率 |
2.3.4 对汽车消费的促进作用 |
2.3.5 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
2.3.6 对扩大就业发挥着积极作用 |
3 国外汽车金融业发展现状与汽车金融服务模式比较 |
3.1 国外汽车金融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 |
3.2 国外汽车金融服务模式比较 |
3.2.1 美国汽车金融模式 |
3.2.2 德国汽车金融模式 |
3.2.3 日本汽车金融模式 |
3.3 国外汽车金融服务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
4 我国汽车金融的发展状况及问题分析 |
4.1 汽车金融的发展历程 |
4.1.1 萌芽阶段 |
4.1.2 爆发阶段 |
4.1.3 调整阶段 |
4.1.4 稳步发展阶段 |
4.2 汽车金融的发展现状 |
4.2.1 各项政策、法律法规逐步放开 |
4.2.2 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增长缓慢 |
4.2.3 车贷渗透率偏低 |
4.2.4 商业银行占主导地位 |
4.3 我国汽车金融存在的问题 |
4.3.1 居民消费观念传统,汽车消费信贷需求不足 |
4.3.2 信用体系不完善 |
4.3.3 汽车税费过多 |
4.3.4 汽车金融服务主体单一 |
4.3.5 汽车金融产品较少 |
4.3.6 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来源有限 |
4.3.7 汽车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能力偏弱 |
5 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创建一个适合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的宏观环境 |
5.1.1 逐渐改善居民的消费习惯,培育消费信贷市场 |
5.1.2 完善我国信用体系 |
5.1.3 建立合理的汽车税费制度 |
5.2 结合国外经验,完善我国汽车金融服务模式 |
5.2.1 突出汽车金融公司的专业化优势,加强与银行的合作 |
5.2.2 鼓励汽车信贷相关产品的金融创新,扩大业务范围 |
5.3 拓展融资渠道 |
5.4 加强汽车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详细摘要 |
(8)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以重庆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 论文内容与框架结构 |
第二章 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业务的形成与发展 |
2.1 汽车金融的定义及实践功能 |
2.1.1 汽车金融的定义 |
2.1.2 汽车金融的实践功能 |
2.2 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发展历程及现状 |
2.2.1 我国商业银行汽车金融的发展历程 |
2.2.2 我国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发展现状 |
2.3 汽车金融业务的发展定位 |
2.3.1 汽车消费信贷将会发展成为仅次于房贷的消费贷款类型 |
2.3.2 汽车金融业务会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
2.3.3 汽车金融业务将会成为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重要支撑 |
2.3.4 商业银行与其他类型汽车金融业务提供商应该在竞争中并存 |
第三章 汽车金融业务的市场分析 |
3.1 汽车金融业务容量分析 |
3.2 贷款提供者分析 |
3.3 汽车金融产品分析 |
3.4 汽车金融商业模式分析 |
3.5 汽车金融营销渠道分析 |
3.6 风险控制分析 |
第四章 重庆银行汽车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及市场环境分析 |
4.1 重庆银行汽车金融业务发展历程 |
4.1.1 营运汽车按揭阶段 |
4.1.2 间客式汽车按揭贷款阶段 |
4.1.3 直客式汽车按揭贷款 |
4.2 重庆银行发展汽车金融业务的重要性 |
4.3 重庆银行发展汽车金融业务面临的问题 |
第五章 重庆银行汽车金融业务市场定位与发展策略 |
5.1 重庆本地汽车消费贷款市场领先者定位 |
5.1.1 重庆汽车消费市场分析 |
5.1.2 重庆银行竞争力分析 |
5.2 策略分析 |
5.2.1 市场细分策略 |
5.2.2 产品策略 |
5.2.3 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 |
5.2.4 建立专业机构 |
5.2.5 技术保障 |
5.2.6 人才策略 |
5.2.7 完善考核制度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车贷险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1.1.1 论文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外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2.2 国内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车贷险信用风险分析 |
2.1 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概述 |
2.1.1 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的性质及特征 |
2.1.2 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相关管理[18] |
2.1.3 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程序 |
2.2 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的信用风险现状 |
2.2.1 车贷险的个人信用风险 |
2.2.2 车贷险的内部风险 |
2.2.3 车贷险的外部风险 |
2.3 车贷险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
2.3.1 个人信用制度严重缺失 |
2.3.2 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存在缺陷 |
2.3.3 银行资信审查严重缺位 |
2.3.4 汽车销售商角色错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车贷险个人信用评估指标体系 |
3.1 个人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3.2 国内外个人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比较分析 |
3.2.1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指标体系 |
3.2.2 国内个人信用评估指标体系 |
3.2.3 国内个人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比较 |
3.3 车贷险个人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车贷险个人信用评估模型 |
4.1 个人信用评估模型简介 |
4.1.1 经验判断法 |
4.1.2 信用评分法 |
4.2 车贷险个人信用评估模型 |
4.3 车贷险个人信用评估模型案例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车贷险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
5.1 建立我国个人征信体系 |
5.1.1 健全信用立法体系 |
5.1.2 促进信用中介机构的建立与规范发展 |
5.1.3 建立失信惩罚机制 |
5.1.4 完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 |
5.2 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 |
5.2.1 合理设计承保条件 |
5.2.2 明确车贷险性质 |
5.2.3 切实做好风险控制工作 |
5.2.4 强化贷款逾期欠款的催收、追偿机制 |
5.2.5 加强内控,要层层明确责任 |
5.3 建立银保合作机制 |
5.3.1 银保合作的重要性 |
5.3.2 银保合作的主要问题 |
5.3.3 建立银保合作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论文工作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研究总结 |
6.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0)汽车消费信贷价值链分析与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2.1 主要内容 |
1.2.2 论文框架 |
1.2.3 研究方法 |
2 国内外汽车消费发展概述 |
2.1 国外汽车消费信贷发展概述 |
2.1.1 欧美汽车消费信贷概述 |
2.2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概述 |
2.2.1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历史 |
2.2.2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现状 |
2.3 国内外汽车消费信贷比较 |
2.3.1 各国业务模式比较 |
2.3.2 中外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比较 |
3 基础理论综述与应用 |
3.1 货币信用理论 |
3.2 消费理论研究与综述 |
3.2.1 西方消费理论研究 |
3.2.2 国内消费理论综述 |
3.2.3 消费理论的现实意义 |
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3.1 理论综述 |
3.3.2 现实应用 |
3.4 风险管理理论 |
3.5 战略环境分析理论 |
3.5.1 宏观环境分析 |
3.5.2 行业环境分析 |
3.6 价值链理论 |
3.6.1 传统价值链理论 |
3.6.2 汽车消费信贷价值链 |
4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4.1 外部风险 |
4.1.1 政策方面 |
4.1.2 经济方面 |
4.1.3 社会方面 |
4.1.4 技术方面 |
4.2 价值链中多方利益主体风险分析 |
4.2.1 消费者 |
4.2.2 经销商 |
4.2.3 商业银行 |
4.2.4 保险公司 |
5 基于多方博弈的汽车消费信贷问题研究 |
5.1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
5.1.1 博弈论理论综述 |
5.1.2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
5.2 多方博弈模型的主要构思 |
5.3 多方博弈模型及主要结论 |
5.3.1 多方博弈模型 |
5.3.2 主要结论 |
6 汽车消费信贷实证研究 |
6.1 实证研究意义 |
6.2 案例实证研究 |
6.2.1 人保财险公司车贷险发展历史 |
6.2.2 人保财险公司车贷险风险分析 |
6.2.3 大力发展新车贷险业务的可行性 |
6.2.4 促进新车贷险发展的政策措施 |
6.3 命题及模型的验证 |
7 发展中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对策建议 |
7.1 政策方面 |
7.1.1 消费环境方面 |
7.1.2 法律法规体系 |
7.1.3 基础设施建设 |
7.2 市场方面 |
7.2.1 平衡汽车价格减少相关税费 |
7.2.2 完善我国汽车信贷服务体系 |
7.2.3 增强汽车消费信贷管控力度 |
7.2.4 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加强沟通 |
7.2.5 规范二手车交易市场 |
7.2.6 完善抵押与担保制度 |
7.3 多方博弈成功的对策 |
7.3.1 银行方面 |
7.3.2 保险公司方面 |
7.3.3 汽车经销商 |
7.3.4 消费者方面 |
7.4 多方博弈不成功的对策 |
7.4.1 汽车金融公司概念 |
7.4.2 目前面临的困境 |
7.4.3 发展汽车金融公司 |
7.5 建议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附录G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汽车金融公司冲击车贷险(论文参考文献)
- [1]FD汽车金融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张小娟.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2]对P银行汽车金融业务流程优化管理的研究[D]. 白敬荃.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4)
- [3]中国互联网汽车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 汪晨. 安徽大学, 2016(10)
- [4]商业银行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的发展研究[D]. 肖云鹏. 浙江大学, 2014(08)
- [5]中国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研究[D]. 张永强. 武汉大学, 2013(09)
- [6]试论促进我国汽车金融保险发展的实施路径[J]. 方艺萌. 中国保险, 2012(10)
- [7]我国汽车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 许春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04)
- [8]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以重庆银行为例[D]. 刘祎.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6)
- [9]车贷险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 王建秋. 吉林大学, 2008(10)
- [10]汽车消费信贷价值链分析与博弈研究[D]. 刘小刚.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