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机器检测在评估机器性能和诊断中的意义

CT机器检测在评估机器性能和诊断中的意义

一、CT机的检测对评定机器性能及诊断上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胡颜民[1](2020)在《基于医学图像处理关键技术的骨科疾病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骨科疾病种类繁多、专业背景复杂,且极易出现漏诊误诊情况。基于医学图像处理关键技术的骨科疾病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能够利用二维、三维可视化方式定位显示病灶位置区域、测量提供疾病诊断指标,从可视化视觉及定量指标综合角度辅助骨科医生进行诊断,对于提高骨科疾病诊断速率及准确率,减小病患痛苦,缩短疾病治疗时间具有重大意义。骨科疾病诊断方式依赖于医学图像,传统上医生通过借助二维医学图像找出病变异常,并在大脑中想象重构出其位置大小形状,这种诊断方式缺乏量化的定量指标,更没有利用到三维可视化信息,因此在诊断复杂、特征不明显的骨科疾病时极易出现误诊漏诊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设计开发了一款基于医学图像处理关键技术的骨科疾病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为医生进行骨科疾病诊断引入定量指标量化信息及二维、三维可视化视觉信息。本文将常见的骨科疾病痛风及软骨组织缺损作为研究对象,对计算机辅助痛风诊断及软骨缺损诊断过程中涉及的医学图像分割算法、医学图像配准算法及医学图像可视化算法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骨科医学图像难以用单一方法分割提取感兴趣区域问题,研究了医学图像组合分割方法。提出一种基于边缘、阈值及形态学运算的软骨分割算法,为后续软骨配准融合处理创造条件。提出一种骨质与尿酸盐结晶区域分割算法,通过阈值分割、区域增长及逻辑回归组合方法解决骨质与尿酸盐结晶难以区分问题。为提高痛风诊断的准确率,介绍了一种基于三维体分割及区域标记的尿酸盐结晶伪影去除算法。2)为解决骨科疾病医学图像可能空间位置不一致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体特征点选取及Powell的图像配准方法。通过黄金分割法的线性搜索策略结合Powell算法优化找到了最佳空间变换参数,使待配准图像之间的归一化互信息最大,从而保证二维空间位置一致。体特征点选取采用交互方式,将其屏幕坐标映射为三维数据场空间坐标,并以数字化骨库中完整软骨模板的体特征点与对应待诊断软骨图像的体特征点之间的欧式距离和为目标函数,通过奇异值分解计算出目标函数最小时的浮动图像空间变换参数,从而对齐待诊断软骨图像序列与完整软骨模板序列中像素点的空间位置。3)为给予充足信息依据辅助骨科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提出基于可视化技术及定量指标计算的骨科疾病辅助诊断评估方法。可视化技术中的三维可视化借助于改进MC的三维重建算法实现,可以同时对多个对象进行重建,同时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可实现三维模型实体视觉评估。设计了一种基于可视化技术及定量指标计算的痛风辅助诊断评估方法,定量指标计算可获得尿酸盐结晶总容积信息,三维可视化可提供骨质与尿酸盐结晶的位置形状等视觉信息,辅助医生进行痛风诊断。设计了一种基于二维及三维可视化的软骨缺损辅助诊断评估方法,借助可视化方式显示包含内部结构的软骨缺损区域及三维模型图像以及3D打印出的实体三维模型辅助医生进行诊断。4)为实现骨科疾病辅助诊断功能并验证其有效性,本文自主开发设计了一款骨科疾病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该系统包含五大模块,可完成医学图像输入输出、算法处理,效果展示等多项功能。通过该系统能实现痛风辅助诊断功能和软骨缺损辅助诊断功能,同时还可修改扩展实现其他骨科疾病辅助诊断。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软骨组织分割算法、骨质与尿酸盐结晶分割算法、尿酸盐结晶伪影去除算法、二维及三维图像配准算法及可视化相关算法效果良好;本文开发的系统可应用于临床痛风及软骨组织缺损辅助诊断评估,提供充足依据辅助医生进行诊断。

张明康[2](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闭症早期筛查系统》文中研究说明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多在儿童早期表现出不寻常的自我意识时被发现。患儿大多表现出发育障碍现象,并伴随有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与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异常。自闭症谱系障碍通过现有的医学手段无法完全治愈,只能通过后天干预进行缓解。跟据目前的治疗经验,六岁以前是进行干预的黄金时期,然而当现有的检测手段的确诊时都远远晚于这个时期。在临床应用中,自闭症的诊断标准采用了美国精神病学会提供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中的量表法,需要医生对患者的社会行为、语言、动作及重复行为进行观测和评估,缺乏一种客观诊断方法。为了让受检者能及时被确诊是否患有自闭症,解决传统自闭症诊断方法准确率低,确诊周期长的问题,本文利用深度神经网络,设计了一套自闭症磁共振影像诊断系统。这一系统的提出完全改变了传统的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检测方式,大大提升了检测的客观性与准确率。本系统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分析受检者的磁共振成像,并评估其在自闭症早期筛查上的表现。本文致力于将深度学习的手段运用到医学上,设计出一种检测周期短、检测准确率高的筛查网络来检测自闭症。这样,医生能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治疗,减少在检测工作上的花费。通过和当地的三甲医院合作,我们成功地搜集到自闭症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核磁共振成像数据进行相互对比。并在多次尝试下设计出针对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筛查准确率极高的网络结构。本次实验中搜集有结构磁共振成像数据1102例,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数据2352例。实验中对比分析神经网络在两种数据下的表现,最终设计出一个分类准确率高的网络模型。实验表明,由我们设计的网络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2.1%,能在40分钟之内分析完成单个受检者的患病分析。最后,本文通过网络解释方法对网络的分类结果进行解释,并定位网络所感兴趣的脑区。我们提取出定位到的脑区信息,这些信息很可能反映了自闭症的物理病因。

吴豪[3](2020)在《Revolution CT对易损斑块的预测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斑块CTA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评价Revolution CT在易损斑块的诊断的预测价值和作用。方法:1.收集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心内科确诊的接受过冠脉CTA检查的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组,5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斑块在冠脉CTA上斑块特点上的差异,包括点状钙化、正性重构、餐巾环征、非钙化斑块CT值和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情况。2.收集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间怀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58名同时行Revolution CT检查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的冠脉临界病变的患者,男性28例,女性30例,年龄48~86岁,平均(69.32±9.16)岁,检查Revolution CT在斑块定量检测上与血管内超声的一致性,定量指标包括管腔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血管外膜横截面积(EEM-CSA)、最小管腔面积(MLA)、最小管腔直径(MLD)、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及血管重构指数(RI),以及计算Revolution CTA诊断易损斑块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1.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相比,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斑块的点状钙化、正性重构、血管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和餐巾环征比例高,非钙化斑块CT值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834、9.561、4.440、9.927,t值为10.716,P值均<0.05);2.以血管内超声为金标准,Revolution CT对临界病变的管腔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MLA、MLD、EEM-CSA、PA、PB及RI测量结果无明显差异(t值分别为1.468、1.761、1.086、1.909、1.214、0.829、0.264、1.383,P值均>0.05),且相关性和一致性较好,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634、0.732、0.719、0.813、0.732、0.69、0.658、0.732);Revolution CT诊断易损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73.81%、70.27%、73.17%、68.42%及70.89%。结论: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斑块在CTA上的主要特征有点状钙化、正性重构、餐巾环征、非钙化斑块CT值低和血管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血管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斑块在CTA上一个新的征象。2.Revolution CT和血管内超声对于斑块的定量有良好的一致性,对于易损斑块具有良好的预测率。

特日根萨仁[4](2020)在《第三代双源CT低剂量一体化成像在胸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CT低剂量一体化模式评价胸痛患者血管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因胸痛就诊于包头市中心医院的患者80例,定义为A组,应用第三代双源CT Turbo Flash扫描模式,其中30天内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患者40例,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其冠状动脉成像结果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一致性。评估其成像的主、客观图像质量及有效辐射剂量,并分别与另外选取的使用第三代双源CT单次分开扫描的冠状动脉CTA、肺动脉CTA及主动脉CTA患者各80例(分别设为B、C、D组)对比研究。结果(1)客观图像质量:测量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不同区域的血管增强CT值,并计算出CNR值及SNR值,A组与B、C、D组各测量点之间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NR及SNR值无明显差异。(2)主观图像质量:A组与B、C、D组之间主观图像质量无显着差异(P>0.05)。(3)冠状动脉准确性评价:40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最终共纳入691个血管节段进行分析,基于节段水平分析,灵敏度为83%(152/183),特异度为97.1%(495/508),阳性预测值91%(152/165),阴性预测值94.2%(495/526)。基于血管分析灵敏度为82.9%(39/47),特异度为95.9%(70/73),阳性预测值92.8%(39/42),阴性预测值89.7%(70/78)。基于血管分析灵敏度为82.9%(39/47),特异度为95.9%(70/73),阳性预测值92.8%(39/42),阴性预测值89.7%(70/78)。胸痛三联一体化扫描的冠状动脉狭窄部位及程度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高度一致。(4)辐射剂量:胸痛三联一体化扫描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3.66±1.22m Sv,高于单纯冠状动脉检查所接受的辐射剂量2.02±0.31m 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单纯肺动脉检查所接受的辐射剂量3.65±1.23m Sv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于单纯主动脉检查所接受的辐射剂量4.16±1.22m 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三代双源CT在胸痛三联检查中可以达到低辐射剂量和低造影剂用量,对未明确病因的急性胸痛患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满足临床日常检查需要。(1)图像质量:与单纯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CTA对比,胸痛三联一体化成像模式图像质量无显着差异,满足诊断要求。(2)辐射剂量:与单纯冠状动脉CTA对比胸痛三联一体化成像模式辐射剂量较高,但与肺动脉CTA辐射剂量无显着差异,且低于主动脉CTA辐射剂量。(3)冠状动脉准确性:第三代双源CT胸痛三联一体化扫描的冠状动脉狭窄部位及程度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高度一致。

姚吉[5](2020)在《基于X射线照相检测的石墨电极内部缺陷识别研究》文中认为石墨电极凭借优良的导电导热性、可加工性及耐高温性,在电炉炼钢和电火花加工等领域被广泛使用。电极的使用寿命直接影响整体生产过程的运行。检测是把控电极质量的有力手段,但由于石墨电极自身材质的特性,为电极内部质量的检测增添了不小的难度。目前,石墨电极的检测多采用传统的敲击法和切断切片法,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X射线照相检测法能较直观地显示材料内部缺陷的大小和形状,易于判定缺陷的性质,在材料质量检测中已大范围应用。但传统的射线底片人工质量评定存在主观影响大,工作量多等不足。因此,本文根据石墨电极及其内部缺陷的特点,提出了采用X射线照相检测结合图像处理和缺陷自动识别的方式对石墨电极进行质量检测。首先,制作了石墨电极曝光曲线,并应用自制的电极曝光曲线参数,对预制气孔、裂纹和自带夹杂缺陷的石墨电极试块进行了X射线照相检测工艺的制定,将质量合格的石墨电极射线底片转换为数字图像。分析了石墨电极射线检测图像的特点,结合各类图像预处理算法的适用性,研究了电极射线图像的预处理方法。采用不同的去噪和增强算法对电极射线图像进行处理,对照分析处理结果,选定将中值滤波和拉普拉斯锐化算子作为电极射线图像的预处理方法,达到了改善电极图像整体质量的目的。进行了电极缺陷的特征提取。通过比较不同边缘算子的检测结果,决定将Canny算法用于电极缺陷的分割,并从传统Canny算法的弊端入手对其进行改进,提升了边缘提取的精确度。特征是缺陷识别的依据,经过对电极缺陷底片影像特点和图像特征的分析,确定出一组能准确反映电极缺陷本质的特征参数,并在对缺陷进行标记、跟踪和填充处理的基础上讨论了每种特征参数的算法,把计算出的特征数值组成特征向量提供给分类器作为缺陷识别的依据。选择无监督训练与有监督微调相结合的深度信念网络对电极缺陷进行自动识别。分析讨论了不同因素对模型识别率的影响,优化了参数设定和样本分配,获得了较高的缺陷识别正确率。结果表明,通过制作石墨电极曝光曲线可选择合理的曝光规范及工艺,获得质量合格的检测底片;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可把电极缺陷特征从图像中准确提取出来,作为缺陷识别的依据;运用深度信念网络进行电极缺陷的自动识别,最高识别率可达99.33%,在准确率和稳定性上均表现出不错的效果,可为石墨电极缺陷的计算机自动检测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借鉴。

何人可[6](2020)在《多样本宏基因组测序针对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病原诊断的临床选择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 NGS)作为一种成熟、全面的分子技术,目前,在通过对单一类型的临床样本的检测上,已经展现出其在诊断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JI)病原体方面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m NGS在PJI中的最佳的临床应用途径尚未被充分探索。本研究旨在通过多临床样本的实践,充分评价m NGS的在PJI领域的诊断价值,并进一步寻求其在PJI中更好的检测选择。方法:本项前瞻性研究共收集了59例人工关节翻修术的177例标本,其中分别包括假体周围组织、关节滑液和假体超声震荡液。每份标本被合理地划分成两份,其中一份用于常规病原培养,另一份用于m NGS检测。我们采用肌肉骨骼感染学会(MSIS)的对PJI的诊断标准,将59例病例区分为PJI(40例)和无菌性失败(19例)。结果:对所有标本类型综合来看,m NGS在PJI诊断上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95%可信区间[CI],88%到100%,对应培养为85%)和94.7%(95%可信区间,84%到100%,对应培养为94.7%);对于假体周围组织来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5%(95%可信区间,50%到80%,对应培养为47.5%)和100%(对应培养为100%);对于关节滑液来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5%(95%可信区间,77%到98%,对应培养为65%)和94.7%(95%可信区间,84%到100%,对应培养为100%);对于假体超声震荡液来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95%可信区间,84%到100%,对应培养为85%)和(95%可信区间,84%~100%,对应培养为94.7%)。m NGS在先前使用过抗生素的PJI样本检测中和在难以检测的病原体的检测中,相比传统培养有更好的诊断性能。在诊断敏感性、病原体检出率(84.6%,95%可信区间,74%to95%)、测序读数(>10倍)、病原体基因组覆盖率(>5倍)等方面上,假体超声裂解液的m NGS检测表现优于其他两种标本的m NGS检测。结论:因此,我们得出结论,m NGS可分别作为三种不同类型标本PJI病原检测的准确诊断工具。同时,由于其优越的检测性能,m NGS对假体超声震荡液的病原体检测具有最大的应用价值,可以部分替代传统的PJIs检测方法。

Branch of Neurological Injury and Repair, Chinese Society of Neuroscience;Expert Committee of Strok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Engineering Committee of Health and Health Commission;Chinese Society of Stroke Emergency Medicine;[7](2019)在《移动CT脑灌注成像技术操作2019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表明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是一种功能成像,其不同于CT的常规扫描,是在静脉快速团注对比剂时,对选定的感兴趣的脑层面进行连续CT扫描,从而获得感兴趣层区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并依据此曲线通过不同的数学模型转换和计算机伪彩图像处理,获得局部血流灌注参数值[1-2]。因此,CTP能更有效且量化显示局部组织血流灌注量,为分析脑梗死病灶区的血液灌注情

孙宇[8](2019)在《医学交叉对比神经网络MCCNN在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是发病率最高的两种原发性肝癌,肝癌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可预测性低,恶化迅速,较易死亡,并且这两种原发性肝癌的手术计划的选择以及预后评估存在着极大不同,因此,实现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无创分类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相比较肝部MRI和超声的图像研究,肝部CT图像具有成像质量好,分辨率高的优点。但是利用患者的CT图像研究两种癌症的分类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1.传统的特征提取方法耗时费力,特征固定且单一;2.相比较深度学习所使用的较大数据量,此次研究的医学数据集较小,包含234例病人。针对上述情况,本文提出了基于医学交叉对比神经网络的分类方法,该方法融入了深度卷积网络VGG和统计分析中相似度度量的Information Based Similarity(IBS)方法,实现了对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图像分类研究。本文主要有以下部分组成:首先,介绍了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相关背景、研究意义和发病机理。其次,简单介绍了深度卷积网路,孪生网络和统计分析的IBS方法,从而引出本文所研究的医学交叉对比神经网络(Medical-Cross-Contrast Neural Networks,MCCNN),并对网络的训练以及测试过程进行了简单说明。最后,本文利用医学交叉对比神经网络在234人(82名肝细胞癌患者,73名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以及79名无肝癌的脂肪肝患者)的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并且获得了较好的结果。在测试集上,两癌症分类的CT切片图像准确率/病人准确率是82.5%/87.2%,三分类的CT切片图像准确率/病人准确率是81.8%/86.6%。相比而言,在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分类问题上较高的准确率是69.7%,在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问题上较高的准确率是江苏省人民医院张玉东教授团队的80-82.8%。另外,本文还将其他深度卷积网路的分类结果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比较,医学交叉对比神经网络表现的都较好,为本文方法在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适用性与优势性提供了证明。

卜艳玲[9](2018)在《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结节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超声弹性成像(Ultrasound elastography,UE)、常规超声诊断观察齐齐哈尔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普外科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与术后病理结果,采用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超声弹性成像(UE)和常规超声进行比较,对超声弹性成像(UE)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方面存在的价值进行探讨,提高诊断率为临床手术方法的选择以及指导治疗提供相关帮助。研究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份在齐齐哈尔市某三甲医院普外科行甲状腺结节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收集患者224例,所有患者均是由同一小组的医生进行手术。本次研究已经在开展前向伦理委员会申请并经伦理委员会同意;在开展研究前,所有研究对象均经本人及家属同意并签手术同意书。首先应用常规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的位置、深度、病灶的数目、大小、边界、形态、周边有无声晕、有无后方回声衰减以及彩色血流信号的分布,然后进行弹性成像评分,最大程度将双方在各方面的数据进行记录,将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常规超声图像、弹性成像进行比对,评价两种超声诊断方法在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方面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研究结果:1.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22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中男性66例,占29.46%;女性158例,占70.54%。年龄为2670岁,平均年龄为(52.42±8.88)岁。2.病理诊断结果良性结节172例,占76.79%,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154例,甲状腺腺瘤8例,局灶性桥本氏甲状腺炎10例;恶性结节52例,占23.21%,恶性结节乳头状癌为39例,滤泡腺癌10例,未分化癌3例。3.甲状腺结节的常规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声像图的特征分析甲状腺良性结节的灰阶超声声像图特征: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纵横比小于1,结节内部未见明显钙化;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灰阶超声声像图特征: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纵横比大于1,结节内部可见微钙化。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的声像图特征包括结节的边界、形态、纵横比、周边有无晕环、后方回声衰减以及钙化类型比较,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甲状腺良性、恶性结节血流信号分布情况比较,χ2=9.530,P=0.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甲状腺良性、恶性结节的阻力指数(RI)比较,χ2=19.803,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平均评分为(3.22±0.50)分。良性甲状腺结节的平均评分为(2.21±0.52)分。4.常规超声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常规超声检查诊断恶性结节92例,良性结节132例。常规超声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Kappa值=0.368,两者基本一致性。5.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发现恶性结节56例,良性结节168例。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与病理结果Kappa值=0.927,两者结果高度一致。6.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以各个截断点标明为阳性诊断,其余诊断标明为阴性诊断,在临床病理诊断相关标准下,分别计算出各截断点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绘制ROC曲线见图,常规曲线下面积为0.733,标准误0.040;超声弹性成像曲线下面积为0.976,标准误0.013。两种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两组超声检查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的价值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结节疾病恶性肿瘤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8.08%、97.09%和97.32%;常规超声检查诊断甲状腺结节疾病恶性肿瘤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6.92%、69.77%和71.43%。结论:1.常规超声对甲状腺良性和恶性结节的诊断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有效信息,但准确性不高,不能完全区分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2.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且均高于常规超声,其较常规的超声可以提供组织的硬度等弹性方面的信息,为临床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秦雪青[10](2018)在《166例肺结核患者低剂量胸部螺旋CT扫描图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64排128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肺结核病人诊疗和复查中的使用。把个性化设计的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所得结果进行多组对比分析,摸索研究在肺结核诊断及随访中降低辐射剂量(本研究主要通减低管电流实现)的低剂量CT扫描技术的临床使用价值,最大限度控制病人辐射危害,提高随访复查依从性,节约设备运行成本。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166例从2017年6月-次年6月在本院进行诊治的经痰检或病理确诊为肺结核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女性人数分别为77和89例。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和体质量指数和扫描层数上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均采用个性化低剂量扫描。2检查设备及方法本研究采取设备是西门子64排128层螺旋CT机,摆放统一标准体位,以胸骨柄为基准中心,设定扫描范围为全肺组织,胸廓入口处至膈肌水平,训练患者进行多次呼吸,在患者进行最大吸气后开展单次扫描。具体要求如下,管电压120 kV,床速86.2 mm每秒,转速二转每秒转。螺距1.2,设置扫描层厚:0.9mm,层间距0.5毫米,对应的扫描视野为:263mm,而图像分辨率:768*768。管电流依据BMI大小进行选择,BMI≤18.5情况下选择20mA;18.5-24.9区间内选择30mA;大于25时选择40mA,其他的参数控制固定。3图像处理技巧及方法对所得图像适当的预处理,计统一使用相同后处理器,相同计算方法,1mm重建后发送至统一Pacs系统,再主观上由4名从事胸部影像诊断工作的CT医师进行双盲法分析。对有分歧的图像进行另一高级医师参与分析,遵从多数医师意见,作为最终意见放入研究数据库。具体方法是通过观察两组剂量所得图像轴位、冠状位及病变典型特显示上的差别,分析并记录数据,放入最终研究数据库。4图像质量评价标准4.1轴位图像评价法双窗观察。对主支气管壁表明情况进行观察,同时观察肺门大血管支气管束边缘清晰度,周围末梢支气管血管束的清晰度、肺尖部及胸膜下区肺组织显示清晰度4项来评价;纵隔窗图像通过观察纵膈内血管间隙和淋巴结、心脏和主肺动脉边缘、胸壁软组织沿的锐利度4项来评价,以上每一个评价项都设置5阶评分。在此标准上,每位受检者取肺尖、支气管分叉、左心室下缘水平及左侧膈肌上缘4个层面进行评价,各层图像的得分根据相应的总分/观察数量之比确定出[1],把受检者4个观察层面所得分值总和后算出平均值,作为轴位图像的总得分。4.2冠位图像评价方法根据Mayo等[2]的评价标准,观察层面选定为同时显示左、右主支气管及气管隆突层面,进行分析评分。4.3图像噪声评价设置的区域为,支气管隆突层面的胸和降主动脉中心1平方厘米的区域。而对应的CT值的标准差也就是相应图像的噪声[3],最终值取两者的均值。4.4病灶典型图像的评价肺结核病灶的重要征象包括小叶中心结节、多发干酪样坏死、肺实变、空洞与空腔、磨玻璃阴影、淋巴结增大、支气管扩张、钙化、条索纤维性病变等多种影像学表现,在进行病理判断过程中参考了很多国内外此方面的文献[4、5、6、]。全部患者的病理图像质量均通过5级评分法进行评价[7、8],然后依据纵隔窗和肺窗双窗方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质量优的为5分(肺纹理清晰,病变显示良好,无伪影),良的为4分(肺纹理清晰,病变显示较好,极少伪影),一般(肺纹理稍模糊,病变显示可,有伪影可以诊断)为3分,合格(也就是图像质量在可接受范围内,不过无法显示出其细节,伪影很显着)为2分,不合格(噪音超过了一定的水平,无法直接的应用,不能进行诊断)为1分。对图像里目标观察点仔细观察评分并记录,比较其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4.5将所得数据与常规剂量条件下的肺结核患者图像进行对比。5统计方法轴位图像采用卡方检验,冠位图像对比采用t检验,显着性差异水平为0.05。结果:实验组患者肺窗、纵隔窗轴位图像差异不大,肺窗:P=0.567;纵隔窗:P=0.243。常规剂量组与实验组冠位图像质量肺窗重组图象双侧查验Z=-1.203,P=0.203,P>0.05;纵隔窗重组图像双侧查验Z=-1.179,P=0.312,P>0.05,两个窗位观察冠位图像质量在常规剂量组与实验组间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差别。肺结核CT检测中的小叶中心结节、多发干酪样坏死、肺实变、空洞与空腔、磨玻璃阴影、淋巴结增大、支气管扩张、钙化、条索纤维性病变等的测量结果分别为:0.106、0.22、0.155、0.258、0.368、0.433、0.170、0.546、0.121。而采取两样本均数t检验方法对两组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参数验证,结果都达到了很高的统计水平,实验组受到的福射剂量明显的低于另一组的。二组的噪声水平的对比发现,P<0.01,低剂量对噪声影像较大,两侧间对比出现差异。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在肺结核肺窗典型影像特征小叶中心结节、多发干酪样坏死、肺实变、支气管扩张、淋巴结增大、钙化、条索状纤维性病变等无明显特异性差异(P>0.05),在纵隔窗上,低剂量扫描颗粒较常规剂量大,但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辐射剂量实验组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具有较大统计学差异。低剂量扫描可极大控制病人的辐射危害,提高复查依从性。

二、CT机的检测对评定机器性能及诊断上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T机的检测对评定机器性能及诊断上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医学图像处理关键技术的骨科疾病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医学图像处理关键技术在骨科计算机辅助诊断领域研究现状
    1.3 骨科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本文章节内容结构
第二章 骨科疾病辅助诊断中医学图像组合分割方法
    2.1 引言
    2.2 基于边缘、阈值及形态学运算的软骨分割算法
        2.2.1 基于边缘及形态学运算的完整软骨图像软骨分割算法
        2.2.2 基于阈值及形态学运算的待诊断软骨图像软骨分割算法
    2.3 基于阈值分割、区域增长及逻辑回归的骨质与尿酸盐结晶分割算法
        2.3.1 基于阈值分割、区域增长的骨质与尿酸盐结晶区域粗分割
        2.3.2 基于逻辑回归分类器的骨质与尿酸盐结晶区域精分割
        2.3.3 骨质与尿酸盐结晶区域分割效果评估
    2.4 基于三维体分割及区域标记的尿酸盐结晶伪影去除算法
    2.5 小结
第三章 骨科疾病辅助诊断中基于体特征点选取及Powell的图像配准方法
    3.1 引言
    3.2 基于Powell的二维图像配准算法
        3.3.1 算法实现流程
        3.3.2 二维图像空间变换及插值
        3.3.3 基于归一化互信息的目标判定函数
        3.3.4 基于黄金分割法的参数搜索算法
        3.3.5 二维图像配准效果验证
    3.3 基于体特征点选取的三维图像配准算法
        3.3.1 算法实现流程
        3.3.2 三维图像空间变换及插值
        3.3.3 三维图像预处理
        3.3.4 体特征点交互选取
        3.3.5 奇异值分解求取配准参数
        3.3.6 三维图像配准效果验证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可视化技术及定量指标计算的骨科疾病辅助诊断评估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三维可视化的视觉评估方法
        4.2.1 基于多区域标签的改进MC三维重建算法
        4.2.2 三维模型快速成型文件导出算法
    4.3 基于可视化技术及定量指标计算的痛风辅助诊断评估方法
        4.3.1 痛风辅助诊断评估方法设计
        4.3.2 痛风辅助诊断实验结果分析
    4.4 基于二维及三维可视化的软骨缺损辅助诊断评估方法
        4.4.1 基于图像融合的软骨缺损区域及三维模型获取方法及效果
        4.4.2 基于定量指标及可视化的本文算法与专家方法效果评估对比
    4.5 小结
第五章 骨科疾病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设计
    5.1 引言
    5.2 系统模块及界面
        5.2.1 系统模块
        5.2.2 系统界面
    5.3 计算机辅助痛风诊断功能模块实现
        5.3.1 痛风辅助诊断功能模块实现流程
        5.3.2 痛风辅助诊断功能实际病例验证
    5.4 计算机辅助软骨缺损诊断功能模块实现
        5.4.1 软骨缺损辅助诊断功能模块实现流程
        5.4.2 软骨缺损辅助诊断功能实际病例验证
    5.5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全文工作总结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闭症早期筛查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闭症谱系障碍
        1.1.2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危害
        1.1.3 现有医疗方案在其诊断上的缺失
    1.2 研究内容
    1.3 结构安排
第二章 预备知识
    2.1 核磁共振成像
        2.1.1 结构磁共振成像
        2.1.2 功能磁共振成像
    2.2 神经网络
        2.2.1 卷积神经网络
        2.2.2 长短期记忆网络
        2.2.3 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
第三章 数据的搜集与预处理
    3.1 受检者数据的采集
    3.2 数据预处理
        3.2.1 结构磁共振成像的预处理
        3.2.2 功能磁共振成像的预处理
第四章 识别结构磁共振成像的网络
    4.1 设计背景
    4.2 3D卷积步骤与网络结构设计
        4.2.1 网络模型
        4.2.2 卷积核调优
    4.3 实验设计与性能分析
        4.3.1 实验环境
        4.3.2 实验步骤
        4.3.3 实验结论
第五章 识别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网络
    5.1 设计背景
    5.2 网络结构设计
        5.2.1 卷积网络模块设计
        5.2.2 网络整体的结构设计
    5.3 实验设计与性能分析
        5.3.1 实验环境
        5.3.2 实验步骤
        5.3.3 实验结论
第六章 网络可视化
    6.1 网络可视化产生的背景
    6.2 可视化方法的选择
        6.2.1 反卷积和导向反向传播
        6.2.2 CAM算法
    6.3 利用CAM算法进行网络可视化
        6.3.1 CAM算法的优势
        6.3.2 识别功能磁共振成像网络的可视化原理
        6.3.3 异常脑区的提取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Revolution CT对易损斑块的预测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多模态影像评估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第三代双源CT低剂量一体化成像在胸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CT成像在胸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5)基于X射线照相检测的石墨电极内部缺陷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石墨电极检测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X射线检测技术
    1.4 射线检测的智能化发展
        1.4.1 射线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
        1.4.2 射线图像模式识别技术的发展
        1.4.3 深度学习的发展
    1.5 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2章 石墨电极X射线检测实验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过程
        2.2.1 石墨电极曝光曲线的制作
        2.2.2 电极缺陷的X射线检测
第3章 电极缺陷图像预处理
    3.1 电极缺陷图像的特点
    3.2 图像预处理
        3.2.1 图像去噪
        3.2.2 图像增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极缺陷的特征提取
    4.1 图像分割
        4.1.1 传统Canny算子
        4.1.2 改进的Canny算子
    4.2 缺陷特征提取
        4.2.1 电极缺陷的特点
        4.2.2 特征参数的选择
    4.3 缺陷提取与特征参数计算
        4.3.1 缺陷的标记
        4.3.2 缺陷边界跟踪与填充
        4.3.3 特征参数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极缺陷的模式识别
    5.1 模式识别概述
    5.2 深度学习
        5.2.1 基本思想
        5.2.2 激活函数及特性
    5.3 深度信念网络(DBN)
        5.3.1 受限玻尔兹曼机
        5.3.2 DBN的训练
    5.4 基于DBN的石墨电极缺陷识别
        5.4.1 实验数据
        5.4.2 DBN的设计
        5.4.3 实验分析
        5.4.4 实验结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多样本宏基因组测序针对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病原诊断的临床选择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简缩写说明
绪言
研究背景介绍
    1.1 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JI)的诊断
        1.1.1 PJI的诊断标准
        1.1.2 PJI的病原培养诊断
        1.1.3 PJI的病原分子诊断
        1.1.4 PJI的病原诊断样本选择
    1.2 病原体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诊断技术
        1.2.1 mNGS基本测序原理
        1.2.2 mNGS基本应用特点
        1.2.3 mNGS的临床研究现状
    1.3 mNGS在 PJI中的应用
        1.3.1 mNGS在 PJI中的应用特点
        1.3.2 mNGS在 PJI中的应用现状
        1.3.3 mNGS在 PJI中的应用前景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研究设计
    2.2 术中样本采集及处理方法
    2.3 术中样本培养方法及结果分析
    2.4 术中样本测序方法及结果分析
    2.5 研究结果变量的具体定义
    2.6 统计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
    3.1 入组病例临床基本情况
    3.2 培养与测序的诊断性能比较
    3.3 培养与测序的病原匹配性分析
    3.4 不同样本的测序结果匹配性及特点分析
    3.5 不同样本的测序参数分析
    3.6 培养与测序针对不同病原的检测性能分析
    3.7 培养与测序针对混合病原的检测性能分析
    3.8 培养与测序针对术前抗生素使用与否的病例的病原检测性能分析
    3.9 培养与测序针对急慢性PJI病例的病原检测性能分析
    3.10 培养与测序的临床组合应用方式探索
讨论
    4.1 主要结果讨论
        4.1.1 mNGS可作为PJI任一样本的可靠病原检测方式
        4.1.2 震荡液为PJI的 mNGS检测的最佳选择
        4.1.3 震荡液培养联合测序为目前联合应用的最佳选择
    4.2 次要结果讨论
        4.2.1 假膜组织作为PJI检测样本的特点
        4.2.2 关节液样本作为PJI检测样本的特点
        4.2.4 mNGS针对PJI样本的检测稳定性特点
    4.3 mNGS在 PJI领域应用合理性讨论
        4.3.1 mNGS的检测结果的临床价值性
        4.3.2 mNGS的成本效益分析
        4.3.3 mNGS选择性应用的实践方式
    4.4 研究局限性讨论
        4.4.1 PJI诊断金标准设定的局限性
        4.4.2 mNGS的样本污染及假阳性问题
        4.4.3 mNGS检测结果读取的局限性
        4.4.4 样本量的统计学效益的局限性
    4.5 结论总结
    4.6 后续研究的展望
        4.6.1 PJI样本测序信息的深度挖掘
        4.6.2 mNGS在 PJI管理中的深度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1 mNGS样本处理的具体流程及分析方法
附录2 具体病例的三种样本的详细病原检测结果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附件

(7)移动CT脑灌注成像技术操作2019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移动CT技术参数
    (一)仪器参数
    (二)工作环境及电源
    (三)辐射剂量与射线防护
    (四)仪器使用准备
二、CTP扫描准备
    (一)仪器校检及相关准备
    (二)受检者准备
    (三)操作者准备
    (四)CTP图像质量控制
    (五)其他
三、颅脑CTP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二)检查技术
    (三)图像处理与灌注参数
    (四)影像质量标准
四、临床应用结果分析
    (一)CTP检查及分期
    (二)CTP成像与脑灌注分型
    (三)缺血半暗带与侧支循环
五、展望

(8)医学交叉对比神经网络MCCNN在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相关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医学影像在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上的应用
    1.3 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篇章结构
第二章 CT及HCC,ICC相关理论的介绍
    2.1 HCC,ICC发病机制
    2.2 CT成像概述
        2.2.1 CT成像基本原理
        2.2.2 CT成像的应用
    2.3 小结
第三章 医学交叉对比神经网络原理介绍
    3.1 深度卷积网络概述
        3.1.1 深度卷积网络介绍
        3.1.2 激活函数
        3.1.3 损失函数
        3.1.4 优化算法
        3.1.5 VGG网络介绍
    3.2 孪生网络介绍
    3.3 IBS方法介绍
        3.3.1 IBS方法原理介绍
        3.3.2 IBS方法的改进
    3.4 交叉对比神经网络系统介绍
        3.4.1 交叉对比神经网络框架理论介绍
        3.4.2 医学交叉对比神经网络的实现
    3.5 小结
第四章 数据分析方案设计及结果
    4.1 基于医学交叉对比神经网络的方案设计
        4.1.1 研究对象
        4.1.2 数据准备
        4.1.3 网络训练
        4.1.4 网络测试
        4.1.5 结果可视化
        4.1.6 结果分析
    4.2 其它深度卷积网络研究结果及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工作及相关成果

(9)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结节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甲状腺结节的诊断
    1.2 常规超声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
    1.3 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调查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3 检查方法
    2.4 诊断标准
    2.5 仪器与材料
    2.6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1.1 性别分布
        3.1.2 年龄分布
    3.2 常规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的声像图分析及结果
        3.2.1 二维灰阶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的声像图特征分析
        3.2.2 彩色多普勒诊断甲状腺结节的结果及声像图特征
        3.2.3 常规超声诊断224例甲状腺结节的结果
    3.3 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结节的结果及评分情况
        3.3.1 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结节的评分情况
        3.3.2 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结节的结果
    3.4 甲状腺结节的病理诊断结果
        3.4.1 甲状腺结节的病理结果
        3.4.2 不同性别患者的病理结果分布情况
        3.4.3 不同年龄患者的病理结果分布情况
        3.4.4 常规超声不同声像图特征的病理结果分布情况
    3.5 不同检测方法诊断结果比较
    3.6 不同检测方法诊断甲状腺结节疾病的ROC曲线评价
第4章 讨论
    4.1 甲状腺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4.2 甲状腺结节性疾病的诊断
    4.3 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对诊断甲状腺结节性疾病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的比较
    4.4 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结节性疾病的误诊原因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166例肺结核患者低剂量胸部螺旋CT扫描图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索引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低剂量螺旋CT在肺结核病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四、CT机的检测对评定机器性能及诊断上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医学图像处理关键技术的骨科疾病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D]. 胡颜民.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闭症早期筛查系统[D]. 张明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Revolution CT对易损斑块的预测价值研究[D]. 吴豪.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4]第三代双源CT低剂量一体化成像在胸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D]. 特日根萨仁.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4)
  • [5]基于X射线照相检测的石墨电极内部缺陷识别研究[D]. 姚吉.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6]多样本宏基因组测序针对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病原诊断的临床选择应用研究[D]. 何人可.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移动CT脑灌注成像技术操作2019专家共识[J]. Branch of Neurological Injury and Repair, Chinese Society of Neuroscience;Expert Committee of Strok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Engineering Committee of Health and Health Commission;Chinese Society of Stroke Emergency Medicine;.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19(06)
  • [8]医学交叉对比神经网络MCCNN在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研究与应用[D]. 孙宇. 南京大学, 2019(07)
  • [9]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结节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D]. 卜艳玲. 吉林大学, 2018(04)
  • [10]166例肺结核患者低剂量胸部螺旋CT扫描图像分析[D]. 秦雪青. 郑州大学, 2018(03)

标签:;  ;  ;  ;  

CT机器检测在评估机器性能和诊断中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