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后探测气泡在动脉穿刺建立临时血液透析通路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张勇[1](2020)在《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临床过程安全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危重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通常与预后不良、死亡率升高及医疗费用增加有关。持续性肾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凭借血流动力学稳定、溶质清除率高和液体平衡易于控制等优点,被公认为危重症患者AKI的首选治疗方法。CRRT虽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但关于其适应症、治疗时机、剂量、抗凝等问题的争议延续多年,实际应用模式在不同国家和医疗机构之间存在普遍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患者的安全隐患。与此同时,CRRT相关不良事件和并发症频繁发生,给患者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威胁。国内CRRT应用近年来快速增长,但关于CRRT医疗安全相关问题的研究却鲜有报道,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描述CRRT临床应用及不良事件特征,探索影响CRRT患者安全的临床因素,应用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确定CRRT过程中威胁患者安全的高危失效模式,进而制定改进措施并对干预效果加以验证,为改善CRRT质量控制和患者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研究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使用依据国外相关研究改编的调查表,以辽宁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和肾脏病学分会会员单位为现场,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ntenve Care Unit,ICU)和肾内科CRRT临床应用特征和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第二阶段研究以第一阶段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文献报道的CRRT患者安全影响因素,针对CRRT实施过程开展FMEA分析。通过制定工作流程图、构建风险评分矩阵对潜在安全影响因素进行量化评估,确定CRRT实施过程中的高危失效模式及相应的失效原因,并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第三阶段是应用CRRT实施核查表的前后对照研究,比较核查表实施前后CRRT相关风险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验证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结果:CRRT应用情况调查共回收问卷72份,反馈率为92.3%。在返回的问卷中,66份填写完整并纳入数据分析(91.7%,35份来自ICU,31份来自肾内科)。调查结果显示,最常用的CRRT技术模式是持续性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共63个科室(95.5%)报告使用。绝大多数科室(50,75.8%)采用L/h作为治疗剂量开具方式。前后联合的稀释方式无论在CVVH还是持续性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filtration,CVVHDF)中都是使用最多的。如果CVVH以L/h方式开具,剂量≦2L/h使用频率最高(30,47.6%);如果以m L/kg/h方式开具,剂量>25m L/kg/h最为常见(10,15.9%)。总体上CRRT每日治疗时长7-8小时(22,33.3%)最多见。报告经常和总是进行持续24小时治疗的科室均为ICU(16,24.2%)。此外,颈内静脉是最常用置管部位(45,68.2%),普通肝素是最常用的抗凝剂(43,65.1%)。CRRT不良事件调查共发放问卷3006份,回收2262份,反馈率为75.2%。其中412份问卷报告了430例CRRT相关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4.3%。在报告的不良事件中,占比较高的是体外循环凝血和血流下降(89,20.7%)、代谢性碱中毒(46,10.7%)、代谢性酸中毒(38,8.8%)、高血压(28,6.5%)、低钙血症(26,6.0%)、心率失常(24,5.6%)、高钙血症(23,5.3%)和置管穿刺部位出血(22,5.1%)。共131份问卷(4.4%)报告了CRRT病历相关缺陷,涉及159例处方和监测记录信息缺失。在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过程中,FMEA团队绘制了CRRT实施流程图,列出CRRT实施流程潜在失效模式22项,讨论分析得出失效模式对应的失效原因98项。通过计算RPN值进行危害分析,最终确定12项潜在失效模式及对应的25项失效原因。通过对失效原因的讨论分析,制定了14项改进措施,依据改进措施开展专项培训并制定了CRRT实施核查表。在应用CRRT实施核查表的前后对照研究中,改进措施实施前后分别有96例和89例CRRT患者纳入分析,干预实施后严重的凝血病、有证据的出血、低体温、处方记录缺失和肾功监测缺没有再出现,滤器凝结和管路凝血等不良事件数量也明显较少。结论:本研究发现辽宁省CRRT应用在机构间和专业间存在服务能力与治疗实践的差异,缺乏统一规范。CRRT实施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很高,最常见的是体外循环凝血和血流下降。通过FMEA分析制定的CRRT实施核查表,在临床应用中可以减少CRRT相关风险和不良事件,提升治疗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刘云华[2](2012)在《某三级医院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及其并发症调查》文中提出目的:1.调查病人血液透析治疗、血管通路的护理现状。2.分析所发生的并发症以及相关影响因素。3.为提高透析质量、降低血液透析及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采取干预措施、丰富护理人员业务知识、减轻病人经济负担、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某三甲医院血液净化室2009年1月1日-2012年7月31日期间进行血液净化(主要是血液透析)治疗200例病例。采用血液透析室监测记录单,血液透析病人目标监测登记表,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诊断),血液透析治疗的时间、频次,何种血管通路,并发症发生情况,血常规、生化、传染病检验结果等检验指标。将收集到的数据资料编码,用EXCEL表进行数据录入,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2009年1月1日-2012年8月31期间共计调查血液透析患者200例,其中女性72人(36%),男性128人(64%)。年龄<25岁有14人(7%),25-55岁136人(68%),>55岁50人(25%)。农业户口166人(83%),城镇职工34人(17%)。2.200例血液透析病人诊断构成情况:急性肾衰竭(ARF)20例,占10%;慢性肾衰竭(CRF)180例,占90%。3.200例透析患者透析龄:死亡(30例):透析龄最短2天(放弃治疗),最长7年2个月,均数1年2个月,中位数1年7个月;转院(92例):透析龄最短2天,最长2年6个月,中位数3个月,平均6个月;治愈(12例):透析龄18-65天,平均35天;肾移植成功(5例):透析龄最短3月、最长12月,平均8个月;维持性血液透析(61例):透析龄最短7天,最长11年,中位数1年1个月,平均1年8个月。4.200例透析病人血管通路使用情况:调查患者所采用的血管通路主要有:股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自体动静脉内瘘是主要的血管通路方式,极少数病人采取直接动静脉穿刺。详细情况如下:股静脉置管155例(78%);颈内静脉置管46例(23%);直接穿刺12例(6%);动静脉内瘘89例(45%)。5.200例中无抗凝剂透析(俗称无肝素透析)161例815次原因分析:置管当日(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置管、胸或腹腔积液穿刺引流置管、腹膜透析置管)138例(86%)、透析153次(19%);内瘘手术期37例(27%)、透析45次(6%);月经期34例(21%)、透析98次(12%);身体有内外出血情况(脑出血、眼底出血、咯血、腹部背部皮下血肿、膀胱出血、痔疮、血小板低,等)13例(8%)、透析519次(63%)。6.200例中血管通路并发症发生情况股静脉置管155例(78%)并发症:出血(管周渗血)3例(2%),感染1l例(7%),血流不稳(贴壁现象、管位置不良)102例(66%),堵管(血栓形成、纤维蛋白鞘)7例(5%),脱管3例(2%),二次置管17例(11%)。颈内静脉置管46例(23%)并发症:出血(管周渗血)2例(4%),感染3例(7%),血流不稳(导管位置不良、贴壁现象)26例(57%),堵管(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鞘形成)尿激酶溶栓再通7例(15%),二次置管2例(4%)。直接穿刺‘12例(6%)并发症:穿刺失败5例(42%)38次,血流不足7例(58%)46次,假性动脉瘤5例(42%)。动静脉内瘘89例(45%)并发症:手术失败3例(3%),手术成功内瘘使用86例(97%),其中:出血(渗血、血肿)12例(14%),心力衰竭8例(9%),血栓6例(7%)血管狭窄(血流不足)5例(9%),血管瘤、静脉瘤样扩张、假性动脉瘤9例(10%),假瘤修补2例(2%),肿胀手综合征3例(3%),内瘘闭塞再造2例(2%),内瘘闭塞停用2例(2%)结论:1.血液透析病人逐年增加、近年来激增,本调查200例透析病人男女比例128:72=1.8:1,男性患病显着高于女性。2.平均透析龄短,透析不充分现象严重。3.血管通路使用,仍存在诸多问题,仍有直刺现象,深静脉留置管置管率高、留置时间过长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AVF手术时机普遍偏晚、长期使用者有假性血管瘤以及血栓形成、内瘘闭塞等并发症发生,有瘘闭现象,有待于病人、临床医护人员多方努力。4.无抗凝剂血液透析的开展,很好地避免、减少了病人出血、失血情况。但无抗凝剂透析存在问题:每次透析时间缩短0.5-1h、透析效果减低,透析器及体外循环管路凝血问题(病人丢失血液、凝血堵塞的管路需要更换)。
赵丹[3](2010)在《血液灌流治疗急性药物中毒的护理体会》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液灌流(HP)治疗急性药物中毒的护理。方法:对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应用血液灌流抢救66例急性药物中毒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总结。结果:通过及时的治疗,细致精心的护理,减少了血液灌流的并发症,保证了血液灌流的成功进行,使急性药物中毒的患者死亡率下降。结论:抢救急性药物中毒成功与否与血液灌流中的护理密切相关,加强护理可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抢救成功率。
李琼,陈丽[4](2010)在《血液透析中透析通路的护理》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更好的保护透析通路方法,提高透析质量,减少透析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方法对我院血液透析的29人、2 800次透析进行分析。结果:良好的透析通路能提高透析质量,保证透析的顺利进行。结论:通过护士细心的观察,精心的操作等有效护理,预防和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透析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
史官茂,姜振华,杨俊丽,魏俊娥[5](2010)在《针后探测气泡动脉穿刺与颈内静脉插管血透通路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针后探测气泡动脉穿刺与颈内静脉插管在血液透析建立血管通路中的应用比较。方法选择同期在我中心接受透析68例行针后探测气泡动脉穿刺患者,26例行颈内静脉插管的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结果针后探测气泡动脉穿刺操作方法简单,建立血管通路快捷,血流量稳定,治疗费用低廉,只需要普通内瘘穿刺针即可进行操作,但需要一定的穿刺技术。颈内静脉插管方法较复杂,需要留置导管的特殊耗材,穿刺部位虽远离胸膜,可减少形成血、气胸等并发症,但误穿动脉或损伤静脉可致出血或血肿形成,由于导管外露,感染机会较多。结论两种建立血管通路的方法各有其临床特点和适应病例。针后探测气泡所具有的动脉穿刺优点及稳定的血流量,更有其实用价值。
徐琨,陈忠霞,刘永,李例宽,尚会强,蔡超[6](2010)在《血液透析中直接穿刺动静脉的护理体会》文中提出
崔广芸,周钦玲[7](2009)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文中研究说明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普及,血液透析使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生存时间延长。永久性血管通路是维持血液透析的必备条件之一,而动一静脉内瘘是主要的血管通路,是患者的生命线,如何保护和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避免使用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如血栓形成、感染、手肿胀综合征、假性动脉瘤等,成为我们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自2000年1月~2008年10月对143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
李月娥,吴燕梅[8](2006)在《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类型及其护理》文中指出介绍了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类型及其护理现状,提出目前最常用的血管通路是直接动、静脉穿刺法,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法,动、静脉内瘘,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使用时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姜振华,于瞳兴,任玉卿,史官茂,杨俊丽,张美斌[9](2003)在《针后探测气泡在动脉穿刺建立临时血液透析通路的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我透析中心于1994年7月对直接动脉穿刺方法进行了改进,在穿刺后形成动脉探测气泡,极大地提高了直接动脉穿刺的成功率,并使其并发症发生率有了明显的下降,报告如下。 资料 1994年7月至2003年2月间,共接收需建立临时血液透析通路患者314例,其中6例因动脉血管条件较差和燥动不能配合直接动脉穿刺而行股静脉
嵇武[10](2002)在《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新探索》文中提出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区,每年有十数万人死于肝癌及其并发症。手术切除目前仍然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但临床上肝癌患者以中晚期为主,在我国80%以上还合并肝炎后肝硬化,从而使肝癌肝切除受到很大的限制。减少肝实质切除量可能有利于手术的安全,但常常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过多的肝实质切除量则可能会导致术后肝功能衰竭、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甚至死亡。因此,长期以来肝癌肝切除率一直不高,在15%-30%。为了提高肝癌手术切除率,人们提出了肝癌“二期手术切除(twostep hepatectomy)”的概念,并运用经导管肝动脉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y embolization,TAE)等方法,使肝癌体积缩小后,行二期切除,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986年,日本的Kinoshita等另辟蹊径,首次报道选择性门静脉栓塞(selective portal vein embolization,SPVE)后,通过促使栓塞侧(荷瘤侧)肝细胞萎缩,对侧肝细胞代偿性增生,术后预留肝体积增大,成功二期手术行肝切除治疗肝癌的经验。近年来,国外术前SPVE临床应用的报告逐渐增多,认为SPVE可以扩大肝癌肝切除的手术适应症,增加肝切除的手术的安全性,提高肝癌患者术后的长期生存率。国内尚未见相关临床应用报道。 另外,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肝癌的手术切除,包括肿瘤数目、位置、大小及患者本身状况、肝功能代偿情况等。肝切除术后还可能带来一些手术并发症和一定的死亡率,且术后肝癌的复发率仍然较高。因此肝癌的局部治疗得到快速的发展,尤以近来兴起的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更加突出。RFA技术逐渐被应用于肝癌的临床治疗,对直径小于5cm的小肝癌取得了良好的疗效。RFA治疗的突出优点是其微创、安全、有效、对机体功能影响小以及可重复性。不足之处在于单次RFA治疗的有效毁损范围有限,常常难以完全覆盖肿瘤范围,导致术后肿瘤残留和复发,影响了其适应症范围与治疗的效果。如何提高yA的治疗较大肝癌的效果成为RFA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国外初步研究表明y A治疗时丰富的供肝血流带走大量的热量,对RFA的疗效有明显的负相影响,阻断供肝血流可以提高RFA的治疗效果。但尚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如供肝血流阻断的方式,阻断不同供肝血流对RFA疗效影响的比较等。通过介入的方法阻断供肝血流联合RFA治疗较大的肝癌尚未见研究报道。 本研究在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细针穿刺SPVE方法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的基础上,探讨术前SPVE在提高不宜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二期手术切除率中的作用,并探索SPVE阻断门静脉血流在提高yA治疗兔肝VXZ肿瘤和人体大肝癌效果中的作用。 研究方法 1.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细针穿刺选择性门静脉栓塞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研究。 对50例肝癌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细针穿刺SPVE。患者平卧位或左侧卧位,术前 10分钟肌注度冷丁 100mg、非那根 25 mg。普通超声探头定位,确定拟栓塞的门静脉分支。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至肝包膜下,在超声引导下,ZIG PTC针由探头侧方进针,经皮经肝穿刺。进入一侧门静脉分支后,拔出针芯,即可见暗红色门静脉血流出。如1次不成功,则重复穿刺。缓慢注入栓塞材料,材料由无水乙醇、碘油技1:二比例配制,以 0.4ml瓜g为标准用量。实际用量 1434ml,平均 26.sml。实时超声扫描可见栓塞侧门静脉支内细小点状回声弥散至肿瘤内,部分支配区域变成增强回声。缓慢拔针,局部贴创可贴。回病房后吸氧,观察生命体征变化1)N小时,予补液、抗炎、止血、保肝、镇痛等治疗。观察SPVE成功率、穿刺次数、栓塞后不良反应、并发症和血常 ·XI·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的变化,评价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2.术前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提高肝癌二期手术切除率的临床应用研究 本研究包括26例不宜一期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病例符合以下条件:肝癌位于一侧肝脏内,无明确的门静脉瘤栓及远处转移,对合并肝硬化患者拟行手术的肝切除体积比(切除的肝体积/肝总体积)}50%,对不合并肝硬化患者肝切除体积比)60%。行术前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细针穿刺SPVE,方法如前所述。观察SPVE后肝功能、各肝叶体积、肝切除体积比的动态变化以及SPVE后二期手术切除率、二期手术并发症等。 3.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提高射频消融治疗兔肝VX肿瘤效果的实验研究 复制移植性兔肝VXZ肿瘤模型,以单独XIW治疗、RFA联合TAE治疗及RFA联合TAE、SPVE治疗为对照,探索SPVE在提高RFA治疗免肝VX。肿瘤效果中的作用。60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①RFA治疗组;②TAE联合RFA治疗组(TAE+RFA):开腹栓塞肝动脉后行RFA治疗;③RFA联合TAE及SPVE治疗组口PVE+TAE+RFA):开腹栓塞门静脉主干和肝动脉后行RFA治疗;④SPVE联合RFA治疗组爬PVE+RIW):开腹栓塞门静脉主干后行IGA治疗。各组治疗后观察兔肝功能的动态变化,CT扫描观察治疗后肿?
二、针后探测气泡在动脉穿刺建立临时血液透析通路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后探测气泡在动脉穿刺建立临时血液透析通路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临床过程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辽宁省持续性肾替代治疗的应用与不良事件调查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CRRT应用情况调查 |
2.1.2 CRRT不良事件调查 |
2.2 研究内容 |
2.2.1 CRRT应用情况调查 |
2.2.2 CRRT不良事件调查 |
2.3 研究方法 |
2.3.1 研究工具 |
2.3.2 相关定义 |
2.3.3 检测和判断标准 |
2.3.4 统计分析 |
2.3.5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情况 |
3.1.1 一般资料 |
3.1.2 调查医院和科室基本特征 |
3.1.3 医护人员特征 |
3.2 CRRT服务能力 |
3.2.1 CRRT服务时间可及性 |
3.2.2 CRRT治疗模式可及性 |
3.2.3 CRRT设备 |
3.2.4 年治疗患者量 |
3.3 CRRT技术操作特征 |
3.3.1 CRRT技术模式和治疗剂量 |
3.3.2 治疗时长 |
3.3.3 静脉穿刺部位 |
3.3.4 滤器膜材料 |
3.3.5 抗凝剂使用 |
3.4 CRRT相关不良事件 |
3.4.1 CRRT治疗适应症 |
3.4.2 CRRT相关不良事件 |
3.4.3 不良事件促成因素 |
3.4.4 处方和监测缺陷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基于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的CRRT患者安全管理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头脑风暴法 |
2.2.3 FMEA分析 |
2.2.4 RPN指标计算标准 |
2.2.5 数据整理 |
2.2.6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CRRT实施流程图 |
3.2 CRRT患者安全失效模式 |
3.2.1 CRRT失效模式和潜在原因 |
3.2.2 CRRT失效模式危害分析 |
3.3 制定CRRT患者安全改进措施 |
3.3.1 改进措施制定 |
3.3.2 CRRT专题培训 |
3.3.3 CRRT实施核查表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核查表在CRRT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研究工具 |
2.3.2 相关变量 |
2.3.3 监测和判断标准 |
2.3.4 统计分析 |
2.3.5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情况 |
3.1.1 一般资料 |
3.1.2 干预前后CRRT处方与治疗特征 |
3.2 CRRT相关风险和不良事件 |
3.2.1 干预实施前后失效模式RPN值比较 |
3.2.2 干预实施前后CRRT不良事件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附录 |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质量与安全管理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某三级医院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及其并发症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1. 血液净化相关基本概念 |
2.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建立 |
3. 血管通路的使用管理与维护 |
4. 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
第四章 结果 |
1. 样本一般情况分析 |
2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使用现状与并发症 |
第五章 讨论 |
1. 血液透析病人一般现状分析 |
2. 血液透析病人血管通路使用现状及其并发症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建议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血液灌流治疗急性药物中毒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护理 |
1.3.1 建立临时血管通路 |
1.3.2 充分冲洗灌流器 |
1.3.3 血液灌流综合征 |
1.3.4 防止凝血 |
1.3.5 生命体征的监测 |
1.3.6 防致热反应 |
1.3.7 灌流结束后用空气回血 |
1.3.8 防止凝血与溶血 |
2 结果 |
3 讨论 |
(5)针后探测气泡动脉穿刺与颈内静脉插管血透通路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针后探测气泡动脉穿刺 |
1.2.2 颈内静脉插管 |
1.3 透析血流量和透析效果观察 |
1.4 感染统计 |
1.5 动脉穿刺和静脉插管形成的血肿统计 |
1.6 建立血管通路费用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种建立血管通路方式操作方法和使用的耗材均不同: |
2.2 透析血流量和透析前后化验指标分析见表1. |
2.3 两种通路临床应用及常见并发症比较见表2、表3. |
2.4 建立血管通路费用比较: |
3 讨论 |
(6)血液透析中直接穿刺动静脉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物品准备 |
1.2.2 穿刺部位 |
1.2.3 穿刺方法 |
1.2.4 血流量的调节技巧 |
2结 果 |
3护理体会 |
3.1 提高穿刺成功率 |
3.2 桡动脉直刺法优点 |
3.3 动脉穿刺值得注意的问题 |
3.3.1 血肿的预防 |
3.3.2 血肿的护理对策 |
4讨 论 |
(8)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类型及其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血管通路的类型 |
1.1 临时的血管通路 |
1.1.1 直接动、静脉穿刺 |
1.1.2 直接股静脉穿刺 |
1.1.3 直接动-动脉穿刺 |
1.1.4 动脉外瘘 |
1.1.5 股静脉置管 |
1.1.6 锁骨下静脉置管 |
1.1.7 颈内静脉置管 |
1.1.8 颈外静脉留置导管 |
1.2 永久性血管通路 |
1.2.1 自体动脉内瘘 |
1.2.2 钛制轮钉内瘘[9] |
1.2.3 其他内瘘 |
2 血管通路的护理 |
2.1 直接动静脉穿刺的护理 |
2.2 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 |
2.2.1 导管的护理 |
2.2.2 置管创口处的护理 |
2.2.3 导管贴壁的护理 |
2.2.4 防止血栓形成 |
2.3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
(10)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新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新探索 |
前言 |
第一部分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细针穿刺选择性门静脉栓塞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术前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提高肝癌二期手术切除率的临床应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提高射频消融治疗兔肝VX_2肿瘤效果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提高射频消融治疗人体大肝癌效果的临床应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结论 |
致谢 |
照片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在肝癌二期切除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肝癌的射频消融治疗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三 腹腔镜下肝癌射频治疗术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四 供肝血流阻断在肝癌射频治疗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针后探测气泡在动脉穿刺建立临时血液透析通路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临床过程安全管理研究[D]. 张勇.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2)
- [2]某三级医院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及其并发症调查[D]. 刘云华. 山东大学, 2012(05)
- [3]血液灌流治疗急性药物中毒的护理体会[J]. 赵丹. 中国医药导报, 2010(26)
- [4]血液透析中透析通路的护理[J]. 李琼,陈丽. 农垦医学, 2010(04)
- [5]针后探测气泡动脉穿刺与颈内静脉插管血透通路比较[J]. 史官茂,姜振华,杨俊丽,魏俊娥. 基层医学论坛, 2010(20)
- [6]血液透析中直接穿刺动静脉的护理体会[J]. 徐琨,陈忠霞,刘永,李例宽,尚会强,蔡超. 贵州医药, 2010(05)
- [7]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护理[J]. 崔广芸,周钦玲.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9(12)
- [8]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类型及其护理[J]. 李月娥,吴燕梅.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6(10)
- [9]针后探测气泡在动脉穿刺建立临时血液透析通路的体会[J]. 姜振华,于瞳兴,任玉卿,史官茂,杨俊丽,张美斌.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3(06)
- [10]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新探索[D]. 嵇武. 第三军医大学, 2002(02)
标签:血液透析论文; 静脉栓塞论文; 不良事件论文; 肝癌晚期治疗方法论文; 门静脉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