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沉痛悼念张怡源教授(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彪[1](2010)在《车天辂汉诗研究》文中认为车天辂(1556-1615)是朝鲜王朝中期的诗文大家,其人放荡不羁,仕途不畅,其诗文雄健奇壮,成就卓着,收入《五山集》。国内外记述、研究车天辂的生平、文学成就等的文献总体上很少,而且缺乏深入的分析和阐释。本文将立足于具体的诗歌文本,多方法、多角度对车天辂的汉诗进行本体研究和对比研究,充分认识车天辂汉诗的创作概况、思想蕴含、创作艺术,并且将其浪漫气质与李白诗歌进行比较,为中朝古代诗歌的交流提供更为形象、直观的证据。全文主体部分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了车天辂汉诗的创作概况,第二、三章分别介绍了车天辂汉诗的思想含蕴和创作艺术,第四章从境界、题材、意象等三个方面对车天辂、李白诗歌的浪漫气质进行了比较。车天辂生活的时代,政治方面内有激烈党争、外有倭寇作乱,文化方面性理学研究逐渐衰落、文坛学唐之风日益浓厚。他参加了多次重要的外交活动,也经常与友人唱和,其间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歌,共计1800多首,其中七言律诗将近七成。其诗歌题材多样,主要有赠别、咏怀、悼亡、咏史、友谊、山水、题画、战争、隐逸等,其中赠别、咏怀两大题材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车天辂的诗风受到社会、多种艺术、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呈现了由“清新”到“豪壮”再到“忧郁”的转变趋势,而其雄健奇壮的主体诗风得到了诗坛的承认。车天辂汉诗中的思想意蕴体现了儒、释、道融合、以儒为主的特点。其中的爱国情怀和内心苦闷最引人注目,而忧虑现实、同情人民、追求清静闲适、珍视友情等思想意蕴也很突出。车天辂的汉诗在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评论家公认其诗歌风格多样,以雄健奇壮为主,情感激越,气势充沛。车天辂注意借鉴、吸收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创作,反复咏叹自己的不幸遭遇和苦闷心情,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其诗歌以想象与夸张为主要塑造手段,并以剑、鳌等意象及丰富而恰当的典故来表现诗人的坦荡胸怀和独特的艺术构思,制造了巨大的声势,具有浓厚的浪漫气质。车天辂与李白在性格、经历、文学见解、诗风等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在诗歌境界、题材、意象等方面,李白诗歌的浪漫气质对车天辂的影响很大。车天辂汉诗的浪漫境界与李白诗歌的宇宙境界有许多相似之处,均善于以大手笔写大背景、大场面,运用宏伟的自然意象,以哲学的思维面对宇宙、自然(山水)和人生。在浪漫题材方面,车天辂饮酒诗的文化意蕴与李白诗歌基本相同,部分饮酒诗如李白一样,运用了醉态思维,达到了醉的境界。酒成为获得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和体悟自然、寻求生命真谛的介质。车天辂的送别诗多叙写对对方的羡慕之情及自己的不幸,较李白多了一些悲伤。基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个人经历,车天辂的送别诗对人物的介绍更加详细,而且常常将友情与政治内容捆绑在一起。在剑、鳌、鹏、月这四种意象的内涵和使用策略上,车天辂向李白学习,同时也参照现实、比照人生,做了相应的增减或收放,突出了想象力和主体性,体现了鲜明的浪漫诗风。可以说,车天辂在继承李白精神内核的同时,也能结合自身实际,择取最能表达特定场合、条件下的内心感受的要素,积极进行改造和创新,取得了较好的表达效果和欣赏效果。总的看来,车天辂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诗人,其雄健奇壮、激昂铺陈的诗风独树一帜,为朝鲜朝中期汉诗“学唐”之风的盛行做出了重要贡献。车天辂的诗文研究也将进一步深入,并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
张志国[2](2009)在《《今天》与朦胧诗的发生》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中国新诗发展方向的一座分水岭、当代大陆诗坛上最引人瞩目的文化景观、一代乃至几代青年读者热情追捧的诗歌经典,朦胧诗自出现迄今已有30年。30年来,这一聚讼纷纭的话题,始终受到诗坛与学界的关注。然而与这种热议极不相称,在研究领域,有关朦胧诗的历史叙述存在严重缺陷。迄今为止尚未有一部系统的朦胧诗史专着,究其缘由,其中最难攻克的正是朦胧诗的发生问题。本文立足于丰富的原始资料,采取诗歌文体学与文学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对朦胧诗缘何发生、如何发生的问题作出系统而深入的剖析。朦胧诗的发生研究,必须以考察《今天》为原点。《今天》诗歌经历了生发、生变、生成三个历史时期,命运漂泊诗、戏剧对抗诗与日常生活诗三种诗歌形态。《今天》诗歌吸纳了古今中外思想与艺术资源,推动《今天》诗人建构起多元化的个体“自我”意识,促发了现代艺术形式的自觉。《今天》诗歌走向公共空间时,面对不同的发表语境,至少经历了三次形象重塑,终而被纳入国家“整一”意识形态的构建中。《今天》诗歌中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自我”观、个体受难不屈的怀疑求索意志、以“隐喻”为核心的艺术表现形式沉积下来,成为普遍认同的朦胧诗核心。朦胧诗潮的发生,是社会文化层面上“个体”意识与“整一”文化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对话与争执的结果,在诗歌本体层面上是一场扞卫与冲破既定诗质格局的角力。在朦胧诗确立的过程中,求真求变的社会文化心理与历史逻辑是基本前提,民间力量的崛起及重置诗坛权力格局的冲动是诗潮涌动的内在动因,官方场域的权力争执所带来的诗坛裂隙是诗潮涌现的渠道,而朦胧诗自身蕴涵的现代“自我”诗质与新异诗艺成为催生新的社会话语的对象,学院力量由此介入进来,以全新的话语阐释框架,依靠概念的逻辑力量,动摇了“权力话语”体制的美学合法性。学院与民间结盟开辟出与官方相区别的批评空间,民间与大学生读者广泛持久地传播朦胧诗的新话语,官方、学院、民间、商业市场与国际力量打造着“朦胧诗”的经典品牌,从而置换了整套诗歌话语体系,改变了中国当代诗歌的艺术背景。
林泽[3](2003)在《沉痛悼念张怡源教授》文中研究说明
林泽[4](2002)在《沉痛悼念张怡源教授》文中研究说明 本杂志名誉主编、广东医药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共党员张怡源同志于2002年10月25日9时20分因病逝世,享年72岁。 张怡源教授原籍广东省普宁县,1956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留校附属一院(即汉口协和医院)皮肤科工作;1966年调湖北省孝感地区卫生学校;1984年调广州市广东医学院任临床医学系主任,并负责皮肤科教学、临床及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皮肤科临床工作。1989年晋升教授、主任医师。曾获“湖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奖和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
二、沉痛悼念张怡源教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沉痛悼念张怡源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1)车天辂汉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车天辂汉诗的创作概况 |
第一节 车天辂汉诗创作的政治、文化背景 |
一、政治局势 |
二、文学发展状况 |
第二节 车天辂汉诗数量、类型、题材概述 |
一、汉诗的数量、类型 |
二、汉诗的题材 |
第三节 车天辂汉诗的创作历程 |
一、步入仕途之前:显露以想象、学问见长的潜质 |
二、壬辰倭乱前后:诗歌风格的逐步形成 |
三、晚年:悲愤哀伤的主调 |
第二章 车天辂汉诗的思想意蕴 |
第一节 忧虑现实、同情人民 |
一、控诉倭寇的罪恶 |
二、凭吊先贤及死难将士 |
三、呼唤自强自立 |
第二节 表达爱国情怀 |
一、反对侵略,事大亲明 |
二、歌颂祖国秀美山河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
三、忠心报国 |
四、鼓励同僚为国效力 |
第三节 抒发个人苦闷 |
一、思乡的愁苦 |
二、穷困潦倒 |
三、仕途坎坷,怀才不遇 |
第四节 珍视友谊 |
一、与韩濩的友谊 |
二、与崔岦、李海寿的友谊 |
三、与李安讷的友谊 |
四、与李晬光的友谊 |
五、与金诚一、权鞸、洪瑞凤等人的友谊 |
第五节 追求自然闲适 |
一、饱览优美的自然风物 |
二、追求闲适的生活情趣 |
第三章 车天辂汉诗的创作艺术 |
第一节 "牢笼百家,赡纶无比"——多样的风格 |
一、风格多样 |
二、风格多样化的原因 |
三、主要风格解析 |
第二节 "一泻万里,浩浩无涯"——丰沛的情感 |
一、悲中见豪的强烈情感 |
二、手法与句式 |
第三节 "彩笔挥时物象忙"——独特的意象 |
一、剑意象 |
二、鳌意象 |
三、鹏意象 |
四、鹤意象 |
五、鸿雁意象 |
第四节 "富如武库"——丰富的典故 |
一、事典 |
二、语典 |
三、典故的运用特征 |
第四章 车天辂汉诗的浪漫气质与李白诗歌的比较 |
第一节 浪漫境界的比较 |
一、宏观把握客观世界 |
二、强烈的宇宙意识 |
三、追求内心世界的真实 |
第二节 浪漫题材的比较 |
一、饮酒诗 |
二、送别诗 |
第三节 浪漫意象的比较 |
一、剑意象 |
二、鳌意象 |
三、鹏意象 |
四、月意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2)《今天》与朦胧诗的发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导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的提出 |
上编 |
第一章 《今天》的诗歌构型与编选逻辑 |
第一节 构型方式与作品呈现(一) |
一 创刊号:"温情"与"冷峻"的双重世界 |
二 第二期:历史回溯与日常生活 |
三 诗歌专刊:个体悼亡与民族象征 |
第二节 构型方式与作品呈现(二) |
一 四至六期:艺术传承与创新危机 |
二 诗歌专号:青春新生与原初开创 |
三 第九期与"文学资料":剥离诗学与明暗并存 |
第三节 刊物设计与个人诗集 |
一 个人诗集与美术设计 |
二 发表语境与作为策略的时间标注 |
结语 编选逻辑、场域占位与诗学演变 |
第二章 《今天》的诗歌家族与历史经验 |
第一节 诗歌家族、生命体验与内在真实 |
第二节 命运漂泊诗与《今天》诗歌的生发 |
第三节 戏剧对抗诗与《今天》诗歌的生变 |
一 话语体系的反叛与"自我"的裂变 |
二 意象色彩的革命与"自我"的反抗 |
第四节 日常生活诗与《今天》诗歌的生成 |
结语 诗歌家族、自我建构与艺术演变 |
第三章 《今天》的精神启蒙与艺术谱系 |
第一节 思想启蒙与文艺资源 |
一 哈耶克的整体颠覆:"通向奴役的道路" |
二 共产主义运动与制度的反思:从"被背叛了的革命"到"新阶级" |
三 存在主义、人道主义与艺术资源 |
第二节 中国新诗传统与翻译体诗歌 |
一 《今天》诗歌的生发与"浪漫/象征"传统 |
二 《今天》诗歌的生变与"戏剧化"传统 |
三 《今天》诗歌的生成与"现实/理想"传统 |
第三节 《今天》诗歌的修改与现代美术 |
一 从《巴黎公社》到《回答》:印象主义与表现主义绘画 |
二 "读画诗"《风景画》:《今天》杂志的开篇诗作 |
下编 |
第四章 《今天》的诞生与传播空间的生成 |
第一节 场域的裂隙与《今天》传播空间的搭建 |
一 《启蒙》的出场与《今天》的入场 |
二 《今天》的传播与公共空间的开辟 |
第二节 大学场的积极介入与《这一代》的大学生诗歌 |
第三节 官方诗坛的迎拒轨导与学院派的崛起力争 |
一 《安徽文学》:树立典范的"新人三十家诗作初辑" |
二 《福建文艺》:以舒婷为靶子的"关于新诗创作问题的讨论" |
三 《星星》:以艺术民主推介"新星"的"诗坛新一代" |
四 《诗刊》:寻求沟通的《新人新作小辑》与"青春诗会" |
第四节 轨导的多副面孔与《今天》诗人的表态 |
一 公刘的位置、标准与责任 |
二 艾青的忧虑、坚守与恩怨 |
三 《上海文学》:精神文明建设与《今天》诗人的表态 |
第五章 《今天》诗歌的阅读与朦胧诗的发生 |
第一节 《今天》的读者类型、趣味区隔与阅读方式 |
第二节 公开诗坛:朦胧诗概念的历史构成与确立 |
一 "引导"论读者与"朦胧"的印象 |
二 "崛起"论读者与"朦胧诗潮/新诗潮" |
三 批评视点的转移与"朦胧体诗" |
第三节 诗歌家族与朦胧体诗的类型 |
一 思辨体小诗:智力的游戏与晦涩 |
二 梦幻诗:朦胧的意识与晦涩 |
三 朦胧的表达方式:隐喻、含蓄与晦涩 |
(一) 语法惯例与语法晦涩 |
(二) 变形失真与意象晦涩 |
(三) 整体统一与结构晦涩 |
第六章 《今天》诗歌合法化与朦胧诗的经典化 |
第一节 《今天》诗歌合法化进程与评奖制度 |
一 中国作家协会、出版社与全国评奖制度 |
二 《星星》诗刊与"星星诗歌创作奖" |
第二节 朦胧诗经典化:诗歌选集与文学史书写 |
一 出版社、学院与诗歌选集的命名 |
二 大学课程、科研机构与文学史书写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今天》书刊目录 |
二 《今天》书刊图片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四、沉痛悼念张怡源教授(论文参考文献)
- [1]车天辂汉诗研究[D]. 王国彪.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1)
- [2]《今天》与朦胧诗的发生[D]. 张志国. 暨南大学, 2009(02)
- [3]沉痛悼念张怡源教授[J]. 林泽.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3(01)
- [4]沉痛悼念张怡源教授[J]. 林泽.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