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Max+plusⅡ进行数字电路功能仿真(论文文献综述)
杨帆[1](2020)在《考虑电荷共享效应的28nm电路级单粒子效应仿真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宇航集成电路逐渐向纳米工艺迈进。然而,工艺尺寸缩减导致新的辐射效应机制不断出现,在纳米工艺节点电荷共享效应显着存在,使得纳米集成电路的辐射效应分析与评估面临严峻的挑战。研究单粒子效应仿真方法对于促进宇航集成电路设计优化、改进单粒子效应实验方法以及提高宇航集成电路评估充分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开展了 28 nm电路级单粒子效应仿真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Sentaurus TCAD软件建立了 28nm器件三维仿真模型,并对TSMC体硅CMOS工艺进行参数校准。通过仿真,首先获得了单个器件的基本瞬态特性,分析了器件尺寸和粒子半径等因素对电荷收集的影响,然后针对临近排布的两个MOS器件,研究不同因素对电荷共享效应的影响,包括:入射粒子LET值、浅沟槽隔离深度、器件分布间距和粒子入射方向及角度等,详细阐述了主、从器件的瞬态脉冲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仿真得到的结论主要有:主、从器件的电荷收集和脉冲峰值随入射粒子LET值线性增加;改变STI深度和器件间距,对从器件电荷收集的影响程度要高于主器件;粒子入射方向和角度对电荷共享的影响程度非常大,粒子在大倾角入射时,从器件产生的瞬态脉冲可能明显高于主器件。(2)建立一种涵盖电荷共享效应的瞬态脉冲注入模型,适用于电路级单粒子效应仿真。考虑了复杂因素对电荷共享效应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查找表和双指数函数的瞬态脉冲模型,模型由粒子LET值、入射角度和器件间距共同确定,通过对查找表数据多维函数插值,生成任意条件下主、从器件的瞬态电流脉冲。基于Verilog-A语言将该模型实现为可以用于电路级仿真的故障注入模型。在电路级对反相器链中的脉冲缩减效应以及6管SRAM单元的翻转再恢复效应进行模拟仿真,验证了所构建的注入模型能够仿真电荷共享效应。(3)开展大规模数字电路的单粒子效应仿真方法研究。基于瞬态脉冲在电路中的传播规律,构建了单粒子等效脉冲注入和基于SPICE的模拟电路仿真相结合的电路级仿真方案,仿真流程划分为网表分析与转换、建立故障源和故障注入、SPICE电路仿真、错误分析与统计四个阶段。实现了基于版图感知的故障脉冲注入技术、考虑电荷共享的错误统计和分析等关键技术。(4)以PIC处理器为用例开展规模电路的单粒子注入仿真和分析。分别开展了寄存器单粒子敏感性仿真、关键路径故障注入仿真以及整体随机注入仿真,得到的仿真结果有:PIC处理器的PC寄存器和W寄存器的单粒子敏感性最强;时钟树中的瞬态脉冲对电路的影响恶劣,因此需要进行重点防护;按不同类型错误统计发现,当前工艺节点下瞬态错误个数超过翻转错误。表明本文构建的电路级仿真方法可以用于单粒子效应以及电荷共享效应的分析和研究。
钟思佳,高亮彰,李瑞锋[2](2014)在《基于VHDL的一种数字低通滤波器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了解FPGA设计原理的基础上,利用MAX+plus软件和MATLAB,对横截型数字低通滤波器进行了设计,得到VHDL程序语言设计的相关参数;最后通过仿真对滤波器性能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朱新宇[3](2012)在《电子设计自动化实验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文中提出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是现今电子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通信、航空航天、电子、机械、化工、生物、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发挥巨大作用。对高校的数字逻辑电路课程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多数高校电子技术教改的主要方向。电子设计自动化实验系统开发的基本目的是:减少实验器材的投入,降低实验成本;提高实验效率。适合初学者做验证性实验,也适合数字逻辑电路设计者充分发挥自主性,自行设计逻辑电路。系统中的元器件库能动态增加,使用者设计验证的芯片均可以加入系统元器件库中,在后续的设计中自由引用。本系统研发成功可用于高校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也可作为教师的研究工具,是一个很好的数字电路自动化设计的工具。选择电子设计自动化实验开发系统的研究作为工程硕士的论文内容,能使我更好的学习先进的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了解与其相关的电子技术、FPGA/CPLD编程下载技术、VHDL等硬件描述语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技术。为适应市场上多家PLD生产商的器件的应用,本系统采用较流行的“系统功能板+通用适配板”模式,通过更换不同类型通用适配板,可与主流PLD生产商的产品相适配,可以满足不同高校教学需求。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开发利用FPGA/CPLD的电子设计自动化实验系统,以VHDL硬件描述语言为输入方式,以Max+Plus Ⅱ为软件开发工具,以Alrera公司的PLD为设计载体,采用自顶而下的设计理念,以系统功能板提供的输入、输出、电源等外围资源支持,设计了数字逻辑电路、电子自动化设计实训以及硬件验证程序,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平台。系统中设计了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所有实验程序,并作了仿真;另外做了两种状态机的基本结构说明,并且设计通过了数字频率计、数字时钟、交通指挥灯控制器、LED16×16点阵控制器、智力抢答器、电子密码锁、电子琴、三层电气控制器的设计,给出了各种数字系统的设计源代码。论文以1位全加器和3/8译码器为例对文本输入法和图形输入法作了说明。
苑广军,孙继元[4](2012)在《MAX Plus Ⅱ在数字电子实习中的应用与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电子信息类数字电子实习目的,并通过实例说明了MAX PlusⅡ仿真软件在数字电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证明,合理地运用仿真技术,是打破传统的"固定功能模块+连线"的新的设计方法。
林纯,陈娟,王建平[5](2011)在《MAX+PLUSⅡ在EDA教学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文中认为MAX+PLUSⅡ开发系统作为电气、电子类专业学生EDA教学的常用软件,有着强大的功能和友好的设计环境。在多年EDA教学经验基础上,详细分析MAX+PLUSⅡ软件使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参考方法,必要时辅之以图形说明。
郭朝阳[6](2011)在《多分层试井仪数传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石油勘探工程领域中,多分层数传系统在其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多分层试井仪数据传输系统的意义在于该系统抗干扰、抗噪声能力强、可靠性高、安全保密性能好;有利于数据的高速传输。就数传系统中的井下电子单元而言,其承担着数据采集、调制解调、数据传输等多项任务,不难看出其工作量是巨大的。因此,必须搭建一个高性能的实时信号处理系统来满足处理需求。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多分层试井仪井下调制解调器电路设计,多分层试井仪井下数传电路与井下仪器之间的通信方式。该系统的特点在于不仅具有很高的处理功能,同时还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深度的扩展性。目前,多分层试井仪数传系统在测井方面应用比较广泛。在文中,作者给出了调制解调电路设计的方案与基本实现,并通过实际测试,完成了多分层试井仪数传电路与井下仪器之间的通信方式。作为系统设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者还在文中研究了BPSK调制解调方式、幻象供电,成功实现了信号在井下的远距离传输。
刘晓利[7](2011)在《基于EDA的太阳能热水器智能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在太阳能的热利用中,用于产生热水的太阳能热水器应用广泛,它充分利用了环保型能源—太阳能,这对于当今资源紧张的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太阳能热水器己成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市场上需求量最大、发展最为迅速的产品之一。然而,目前我国市场上的太阳能热水器控制系统大多采用微控器芯片,这种系统功能单一,操作复杂,控制不方便,抗干扰能力差,而且不能够对水温进行良好的控制。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依据模糊控制算法,以FPGA芯片为主体,设计了一套具有太阳能加热与电加热结合的调温模糊控制系统。这套系统具有以下优点:可以自定制指令、可在线修改硬件电路、外部扩展能力强、使用方便、开发周期短、开发费用低。本系统利用集成开发工具MAX+PLUSⅡ进行综合、仿真,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对系统进行设计。首先,设计了外围硬件电路模块,主要包括:温度检测模块、按键输入模块、显示模块、FPGA模块、水位检测模块、上水电路控制模块、加热控制模块;其次,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在FPGA内部设计了硬件电路模块,主要包括:定时模块,时序控制模块;然后,对各个子模块进行功能与时序的仿真;最后,在顶层进行硬件系统整体设计。本文将智能化控制技术应用在太阳能热水器的辅助加热温度控制电路中,为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的被控对象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力求在满足经济性、实用性、科学性的条件下设计一套稳定、可靠的系统。
柴建荣[8](2010)在《基于EDA的电除尘器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作为最有效的除尘手段之一的电除尘器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如何有效的实现电除尘器的控制成为重要的研究项目之一。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作为数字化控制的代表之一,它通过对软件的编译来实现软件控制硬件的控制目的,在各种自动控制方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VHDL(Very-High-Speed Integrated Circuit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超高速硬件描述语言)是EDA技术的一个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在应用中可以通过对软件的改变来实现对所控制目标各功能的控制。本文的目的就是将EDA技术引用到电除尘器的控制上来,用VHDL语言对电除尘器各功能模块进行程序编译,并建立了一种不依赖于特定可编程器件的控制器通用语言。本文用VHDL语言通过对电除尘器控制电路部分各功能模块的程序编译和在Max+plusII软件中进行的波形仿真和功能仿真,最终完成了一套针对于电除尘器的控制器通用语言。论文中这套程序的仿真是建立在FPGA(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基础上的,但是在应用中也可以选用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所需要做的就是在器件类型选择和功能引脚确定时进行相应的改变。这套控制器语言可以应用在不同的可编程器件上,这就使得它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这套语言构成的控制系统配合电除尘器的外电路,一定能为电除尘器提供了更有效、更精确的控制,同时也为电除尘器的控制方式指明新的方向。
张建伟[9](2009)在《SystemView与MAX+PLUSⅡ互补作用分析》文中认为讨论了在通信实验中广泛应用的两EDA软件,SystemView与MAX+PLUSⅡ,分别论述了它们的特点和设计流程。作为对比,在实例中,分别用这两种软件解决相同通信问题,以期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找到它们的区别与互补之处,从而更好的为通信实验服务。最后提出了对于通信实验应用EDA软件的相关建议。
刘彩虹,纪金水[10](2009)在《基于硬件可编程思想的数字电路教学》文中研究指明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数字系统设计方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所以数字电路课程的教学也需要进行改革。本文通过实例介绍了可编程的思想在数字电路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课程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并具体分析了将可编程思想引入数字电路课程教学中的优点。
二、用Max+plusⅡ进行数字电路功能仿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Max+plusⅡ进行数字电路功能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电荷共享效应的28nm电路级单粒子效应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先进工艺成为宇航集成电路的必然选择 |
1.1.2 纳米器件辐射效应研究和应用面临严峻挑战 |
1.1.3 辐射仿真技术研究势在必行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单粒子效应及其研究方法 |
2.1 单粒子效应理论基础 |
2.1.1 单粒子效应概述 |
2.1.2 单粒子效应模拟仿真方法 |
2.2 电荷共享效应机理 |
2.2.1 电荷收集机制 |
2.2.2 电荷共享机理分析 |
2.3 电路级仿真分析流程 |
2.3.1 总体流程 |
2.3.2 网表分析与转化 |
2.3.3 故障源与故障注入 |
2.3.4 建立SPICE仿真 |
2.3.5 错误分析与统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荷共享效应仿真分析与建模 |
3.1 28nm器件仿真模型 |
3.1.1 器件建模与参数校准 |
3.1.2 瞬态特性仿真分析 |
3.2 电荷共享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
3.2.1 粒子LET对电荷共享效应的影响 |
3.2.2 STI深度对电荷共享效应的影响 |
3.2.3 器件间距对电荷共享效应的影响 |
3.2.4 粒子入射角度对电荷共享效应的影响 |
3.3 电荷共享瞬态脉冲模型 |
3.3.1 基于查找表的瞬态脉冲模型 |
3.3.2 故障注入模型的实现 |
3.4 电荷共享注入模型验证 |
3.4.1 SRAM翻转再恢复效应仿真 |
3.4.2 反相器链脉冲缩减效应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规模电路的单粒子效应仿真 |
4.1 电路级仿真分析技术 |
4.1.1 基于版图感知的脉冲注入技术 |
4.1.2 考虑电荷共享的错误分析统计 |
4.2 PIC处理器仿真分析 |
4.2.1 系统介绍 |
4.2.2 寄存器单粒子敏感性分析 |
4.2.3 关键路径故障注入仿真 |
4.2.4 随机注入错误统计和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基于VHDL的一种数字低通滤波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 FPGA 设计原理 |
1. 1 FPGA 设计步骤 |
1. 2 VHDL 设计结构 |
2 用 Max + plusⅡ具体设计 |
2. 1 Max + plusⅡ设计原理 |
2. 2 利用 MATLAB 编程设计 |
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 结 语 |
(3)电子设计自动化实验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简介 |
2.1 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解释 |
2.2 可编程逻辑器件 |
2.3 硬件描述语言 |
2.3.1 VHDL语言的特点 |
2.3.2 关于VHDL语言的程序设计约定 |
2.3.3 VHDL描述的基本结构 |
2.4 开发软件的工具 |
2.4.1 MAX+plusⅡ软件简介 |
2.4.2 MAX+plusⅡ应用 |
2.4.3 图形输入的操作 |
2.5 实验开发系统 |
第三章 确定设计方案及电子设计自动化实验系统应用举例 |
3.1 实验系统的内容 |
3.2 电子设计自动化实验系统的硬件设计 |
3.2.1 设计方案 |
3.2.2 电路设计 |
第四章 EDA实验开发装置应用举例 |
4.1 1位全加器逻辑设计(文本输入法) |
4.2 3/8译码逻器辑设计(图形法) |
第五章 程序设计举例 |
5.1 组合逻辑电路 |
5.1.1 门电路 |
5.1.2 8线-3线普通编码器 |
5.1.3 3线-8线译码器 |
5.2 时序逻辑电路 |
5.2.1 移位寄存器 |
5.2.2 JK触发器 |
5.2.3 十二进制计数器 |
5.2.4 分频系数为10的分频器 |
5.3 状态机 |
5.3.1 摩尔型状态机 |
5.3.2 米里型状态机 |
5.4 中、大规模数字系统的设计 |
5.4.1 数字频率计的设计 |
5.4.2 16×16LED点阵显示 |
5.4.3 智力抢答器的设计 |
5.4.4 数字时钟的设计 |
5.4.5 电子琴的设计 |
5.4.6 电子密码锁的设计 |
5.4.7 交通指挥灯的设计 |
5.4.8 三层电梯控制器的设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MAX Plus Ⅱ在数字电子实习中的应用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MAX PlusⅡ软件介绍 |
三、MAX PlusⅡ软件应用实例 |
(一)交通灯控制器总体结构 |
(二)交通灯控制器原理图输入 |
(三)仿真验证 |
四、结语 |
(6)多分层试井仪数传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来源 |
1.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
1.1.2 课题来源 |
1.2 多分层试井仪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主要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多分层试井仪数传系统设计 |
2.1 系统综述 |
2.2 电缆遥测通讯基础 |
2.2.1 电缆传输模式 |
2.2.2 电缆传输通道 |
2.2.3 CCS/CTS遥测系统 |
2.2.4 测井常用的编码调制方式 |
2.2.5 数传电路与井下仪器通信方式 |
2.2.6 幻象供电原理 |
2.2.7 电缆接口电路 |
2.2.8 CRC的校验原理以及校验电路 |
2.3 数传系统的通信方案 |
2.3.1 调制方式的选择 |
2.3.2 BPSK的基本概念 |
2.4 BPSK调制解调原理 |
2.4.1 BPSK信号的调制与原理 |
2.4.2 BPSK信号的解调 |
2.4.3 BPSK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
2.4.4 BPSK调制解调的Max+Plus II仿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分层试井仪井下电路系统设计 |
3.1 TMS320F2812介绍 |
3.1.1 TMS320F2812功能模块 |
3.1.2 模数转换模块 |
3.1.3 串行通信接口SCI |
3.2 多分层试井仪电气系统介绍 |
3.2.1 多分层试井仪电气系统的主要功能 |
3.2.2 地面控制系统介绍 |
3.2.3 井下电子单元介绍 |
3.2.4 井下泵抽单元介绍 |
3.3 井下部分电路设计 |
3.3.1 DSP供电电路 |
3.3.2 信号传输电路 |
3.3.3 井下电源电路 |
3.3.4 选通门电路 |
3.3.5 滤波器电路 |
3.3.6 WFM开关电路 |
3.3.7 温度、缆头电压测量电路 |
3.3.8 伽马信号处理电路 |
3.3.9 信号调理电路 |
3.4 CCS开发系统介绍 |
3.4.1 CCS的主要特性 |
3.4.2 DSP/BIOS介绍 |
3.4.3 DSP/BIOS的插件 |
3.4.4 硬件仿真和实时数据交换 |
3.4.5 仿真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论文主要贡献 |
4.2 进一步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7)基于EDA的太阳能热水器智能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太阳能热水器的发展背景 |
§1-2 太阳能热水器及太阳能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
§1-3 本文所作的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太阳能热水器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1 太阳能热水器工作原理及系统结构 |
§2-2 太阳能热水器控制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硬件电路设计 |
§3-1 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
§3-2 单元电路设计 |
3-2-1 主控芯片选型 |
3-2-2 键盘电路的设计 |
3-2-3 温度测量电路的设计 |
3-2-4 A/D 转换电路的选择 |
3-2-5 水位检测电路设计 |
3-2-6 上水控制电路设计 |
3-2-7 辅助加热电路设计 |
3-2-8 显示电路设计 |
3-2-9 锁存器的选用 |
3-2-10 上水循环电路设计 |
§3-3 主控芯片内部硬件电路设计 |
3-3-1 主控芯片内部硬件电路结构 |
3-3-2 主控芯片内部硬件电路子模块设计 |
§3-4 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太阳能热水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开发工具 |
4-1-1 MAX+plusⅡ介绍 |
4-1-2 MAX+plusⅡ开发流程 |
§4-2 太阳能热水器控制系统的软件整体设计 |
§4-3 太阳能热水器控制系统的软件模块设计 |
4-3-1 使能模块 |
4-3-2 消抖模块 |
4-3-3 编码模块 |
4-3-4 水位编码模块 |
4-3-5 时钟模块 |
4-3-6 时间比较模块 |
4-3-7 温度比较模块 |
4-3-8 显示模块 |
4-3-9 控制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辅助加热模糊控制器设计 |
§5-1 基本模糊控制器 |
5-1-1 模糊控制的概念 |
5-1-2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5-2 智能加热模糊控制器设计实现 |
5-2-1 模糊控制器设计 |
5-2-2 模糊算法的设计流程及程序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8)基于EDA的电除尘器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EDA 技术 |
2.1 EDA 技术的发展 |
2.2 硬件描述语言VHDL |
2.2.1 硬件描述语言VHDL |
2.2.2 VHDL 的结构 |
2.3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
2.4 自动控制系统综述 |
2.5 基于EDA 软件的FPGA 开发流程 |
2.6 开发平台 Max+plusII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对电除尘器各部分用VHDL 进行编译 |
3.1 数字量和模数转换通道 |
3.1.1 数字量的输入、输出部分设计 |
3.1.2 模数转换通道设计 |
3.2 电除尘器各功能组成部分 |
3.3 对电除尘器各部分用VHDL 语言进行编译 |
3.3.1 高压电源控制 |
3.3.2 报警保护控制 |
3.3.3 振打控制 |
3.3.4 引风机控制 |
3.3.5 清灰电机控制 |
3.3.6 消防系统控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功能仿真及硬件验证 |
4.1 报警模块的功能仿真与硬件验证 |
4.1.1 设计输入 |
4.1.2 设计实现 |
4.1.3 设计校验 |
4.1.4 器件编程 |
4.2 其他各部分功能仿真与硬件验证 |
4.2.1 计数器的时钟信号的产生与仿真 |
4.2.2 振打信号仿真 |
4.2.3 引风机信号仿真 |
4.2.4 清灰电机信号仿真 |
4.2.5 消防系统控制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其他成果 |
(9)SystemView与MAX+PLUSⅡ互补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SystemView与MAX+PLUSⅡ简介 |
1.1 SystemView |
1.2 MAX+PLUSⅡ |
2 应用实例 |
2.1 2FSK的基本原理 |
2.2 SystemView实现 |
2.3 MAX+PLUSⅡ实现 |
3 结束语 |
(10)基于硬件可编程思想的数字电路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可编程思想在课堂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
2 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实验教学 |
3 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课程设计 |
4 结语 |
四、用Max+plusⅡ进行数字电路功能仿真(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电荷共享效应的28nm电路级单粒子效应仿真技术研究[D]. 杨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基于VHDL的一种数字低通滤波器设计[J]. 钟思佳,高亮彰,李瑞锋.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01)
- [3]电子设计自动化实验系统的开发与应用[D]. 朱新宇.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4]MAX Plus Ⅱ在数字电子实习中的应用与探讨[J]. 苑广军,孙继元. 科技信息, 2012(28)
- [5]MAX+PLUSⅡ在EDA教学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J]. 林纯,陈娟,王建平.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24)
- [6]多分层试井仪数传系统研究[D]. 郭朝阳. 西安石油大学, 2011(03)
- [7]基于EDA的太阳能热水器智能控制系统研究[D]. 刘晓利. 河北工业大学, 2011(05)
- [8]基于EDA的电除尘器控制系统研究[D]. 柴建荣. 河北大学, 2010(01)
- [9]SystemView与MAX+PLUSⅡ互补作用分析[J]. 张建伟. 电子科技, 2009(08)
- [10]基于硬件可编程思想的数字电路教学[J]. 刘彩虹,纪金水. 计算机教育, 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