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压泵在多层民用建筑中应用的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鱼文宏[1](2020)在《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推进,人居环境的生态建设逐渐得到重视,绿色生态住区成为未来城镇住区建设的发展趋势。国内绿色住区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规划设计主体较为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之一。西安市作为最早探索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的城市之一,加之地处西北,其生态住区的建设及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本文以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现阶段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研究理论(理论着作、相关会议、评价体系等)和实践案例,通过对2019年2月1日正式实行的最新版《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的解读,建立了基于节地与室外环境、能源与环境、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四个层面的评价体系。并依据此评价体系对西安市三个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实际案例进行研究分析,评价其各方面的落地情况、综合效益与推广价值,提出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未来建设的发展方向与重点难点。最后综合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从地域特征、气候条件和时代背景三方面探究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策略,在结论中结合园区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新技术应用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设计要点,涵盖小区选址、交通配套、场地利用、采光通风、生态绿化、资源节约、装配技术等多个方面。此外,本文对后疫情时代的住区空间进行了研究改进,提出了基于室内室外健康环境、无接触归家的设计策略,丰富了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在时代背景下的新内涵。本篇论文总结研究西安地域条件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为建筑师、开发商以及相关人员提供未来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并推动国内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研究进程,进一步完善充实了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徐晓丽[2](2019)在《民用建筑消防给水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工程应用》文中认为在民用建筑消防工程中,消防给水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民用建筑趋向多样化、高层化,增加了火灾隐患及灭火难度,对整个消防工程特别是消防给水系统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否则将严重危及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优化消防给水系统,合理规划消防用水,提高系统供水可靠性对民用建筑的消防安全影响举足轻重,同时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本文对几类消防给水系统进行基础阐释后进行给水规划研究,根据防火相关规范,对美、日等国家的给水规划进行了对比和评述。然后对消防给水系统的管网设计规范、消防用水水源进行了分析,在消防用水规范和消防保护区域功能区块划分的基础上进行了消防用水估算方式对比。针对民用建筑消防给水系统,分析了影响系统功能的多个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指标体系,并按照专家打分结果对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在模糊数学的基础上建立消防给水系统关于层次结构模型的隶属度矩阵,从而得出消防给水系统的AHP-FUZZY综合评价模型。以AHP层次结构模型为基础,从安全可靠、技术经济、运维管理和生态环保四个方面提出优化设计方案。对消防水池、消防增压稳压设备、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的不同设计方式进行对比,并做可靠性和经济性分析,判断设计方式的优缺点提出优化设计的方向。分析目前民用建筑消防给水系统在运维管理、生态环保中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解决建议。结合工程实例,利用AHP-FUZZY综合评价模型对消防给水系统设计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工程中消防给水系统设计的不足之处,利用本文提出的优化设计方式,对工程实例按照AHP层次模型结构进行优化。通过对优化后的工程设计进行二次综合评价,对比优化前后系统设计的提高。评价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优化设计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消防给水系统的综合水平。
夏欣欣[3](2019)在《消防水泵系统设计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消防水泵系统是消防灭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行的消防规范中,仅对消防水泵的性能要求及其控制方式有一些条文规定和要求;在国内外文献中也大都针对某一项功能进行分析和创新,缺少对消防水泵系统中个体与整体之间影响或关联及整个系统的研究。本文对消防水泵系统设计及相关方面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按消防水泵系统的运行工艺流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有:1.分析规范建议数据与实际计算设计参数之间的差异,特别是高层建筑消火栓系统,在高层和低层同时使用消火栓灭火时,影响高层水压,提出选泵时应注意的问题,保证满足消防水泵系统流量及扬程要求。2.分析计算水龙带的褶皱的水头损失,引入“局部阻力相邻影响系数”确定总阻力系数。在消火栓口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对水龙带及内部水体进行受力分析,应用迭代方法计算求解水龙带沿程截面椭圆形状、沿程水头损失及流量,分析水压对水龙带截面形状、单位长水头损失沿程变化规律及流量的影响。3.消防水泵选型、备用泵设置与多泵组合。提出应优先采用比转速较低的水泵,大中型建筑等场所不同系统用水差异较大时应分别设置消防水泵机组。多级多出口水泵适用于多个出口消防用水量差异不大,或多个出口非同时消防供水的情况。消防主泵设置备用泵比稳压泵设置备用泵更为重要。采用“比较年综合价格计算法”确定多泵组合与稳压泵系统最优组合方案。4.吸水管和供水管优化分析。为保证消防水泵装置气蚀余量(NPSH)始终大于必需气蚀余量(NPSH),,吸水管除了按规范常规设计外,还应充分了解管件、阀门特性,减少水头损失;归纳出“价格比较差值计算法”用于确定供水管与管网连接方式,并总结了布管要点,以降低维护难度,保证系统安全。5.从环境要求、控制方式与维护管理三个方面提出要求,保证消防水泵系统运行可靠性。消防水池温度不能过低(防结冰)、消防控制柜环境温度不能过高(小大30℃)、环境湿度不能过大(防结露);消火栓旁按钮应能直接启动水泵;维护管理应有可行的制度保证,宜采用互联网技术远程监控。确保消防灭火时消防水泵系统安全可靠。6.消防水泵系统发展趋势探讨。消防水泵系统小型化,自动灭火系统应用更广泛。超高层建筑的消防水系统设计尽可能采用常高压方式(例如高位水池)更为安全可靠。利用互联网技用术,智能技术,采用远程监控等方式作为消防水泵系统管理手段。本文结论和成果可为消防水泵系统设计、运行、维护与改造及相关标准、规范的修订提供参考。
贾凤伟[4](2018)在《某高层建筑消防系统分析及设计》文中认为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人口也急剧增长,致使土地资源紧张。打造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已成为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城市发展快慢的标志。因此,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高层建筑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但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高层建筑火灾的预防与行之有效的灭火问题。因此,对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的设计及优化设计是十分重要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经济实用,组成原理简单,减少了人工干预和执勤,在火灾初期灭火成功率很高,能够很好地保护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该系统非常受工业、民用建筑的青睐,一直被广泛应用至今。本文对消防给水系统的方式进行了比较与分析,解决了消防给水系统中出现的超压问题等,并完成了消火栓给水系统的水力计算。本文重点介绍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对其控制方式进行了分析、比较,完成了相关的水力计算。为设计及工程人员在实际设计与施工时,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消防泵作为核心部件,决定着消防灭火工作的成败。本文通过分析,选用可编程控制器(PLC)作为消防泵的控制器,为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在线故障的监测能力、自动化水平,为系统增加了定期主备互投与定期自动测试的功能。提高了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论文以某高层建筑项目为例,采用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对该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的自动喷淋系统、消火栓系统、给水系统、控制方式等进行了研究及优化研究,给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达到更加完善我国高层建筑消防系统设计的目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我国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的相关设计规范有以下几点认识: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2005)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2)本着“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方针,明确规定了我国建筑防火设计及防火管理的要求,总结了我国建筑的防火设计实践经验,广泛征求了相关部门及单位的意见,并参考了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规范,通用性及综合性很强;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2005)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2)中存在有标准不协调的现象,如住宅建筑的高、多层划分标准不统一;3.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2005)中有关灭火救援设施的设置要求不够明确;对于消防给水系统、室内外消火栓系统等的防火设计要求存在有待完善之处;4.在设计过程中,存在部分设计人员对高层建筑的防火问题不够重视,导致忽略了一些硬性规范标准。
王允志[5](2018)在《城市居民小区二次供水系统节能研究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中高层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多,二次供水系统作为住宅附属配套设施其所需能耗也随之升高。二次供水泵房中水泵及管线的运行设计主要依据在于高层住宅小区居民用水量的变化规律。我国设计人员进行高层建筑二次供水系统设计时,所借鉴的同类型高层建筑用水量变化规律的研究较少,大多数仅是根据国家规范中的定额公式进行估算,这样对于水泵型号及其工作方案的确定是不科学的,同时又增加了运行电耗和水耗,造成能源的浪费。高层住宅楼二次给水系统运行能耗大的原因主要是设计参数及设计依据不够准确充分。为了给现有规范提供数据支持,为二次加压给水系统节能优化提供技术参考,本文选取某大型住宅小区作为研究对象,实时监测并分析其生活给水系统的用水量变化规律,然后对目标区域的供水参数进行重新设计,设计的依据为进一步降低水泵的电耗。设计完成后,将新的供水方案的电耗与改造前的供水方案电耗进行对比,提出能源节约的方案。将实测到给水系统的参数值分别与规范规定值对比发现:对于Ⅱ型普通住宅来说,计算得到实际的高日生活给水定额和平均日生活给水节水定额在数值上正好处于国标规定的范围内,但小时变化系数偏大。在每周的休息日期间,用水量最大,在工作日期间,用水量呈现递减的趋势。节假日对日用水量的影响较周末因素更大。5月至12月期间人均日用水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6月8月为夏季用水高峰期,夏秋两季的用水量要明显高于春冬两季的用水量。随着气温升高,给水系统用水量增加。本小区加压泵房内所选用的水泵为变频恒压水泵,将此水泵进行改造发现,优化改造之后水泵平均节省电量约为43.78kWh,平摊到每个用户上就能得出每户每年节约21.8元。优化改造后按照水泵特性曲线保证了水泵运行始终处于其高效段内,在满足流量和压力的同时降低了水泵本身的额定功率,使其用电量能耗降低了39%左右。最后,本文重点阐述了峰谷电价对二次供水系统运行的影响,并对主要的供水方式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了济南二次加压给水设施的现状,结合济南市居民二次供水改造工程对举例项目的项目内容、改造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在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时,不应盲目取消高位水箱,应根据住宅小区具体的供水形式进行具体分析。
付金萍[6](2018)在《高校校区消防给水系统的优化研究 ——以某高校A校区改造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许多高校相继修建新校区或对老校区进行扩建,高校校区规模不断升级,其建筑消防设计有特殊的一面。调查发现校区消防系统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消防设计时火灾起数存在分歧、区域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保护规模界定模糊、消防系统联动控制困难、消防埋地管网漏损严重导致维护管理困难等。通过近年来大规模校区消防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自身建筑消防特点,以国内某大学A校区消防管网改造为例,对高校校区的消防给水系统进行优化研究。论文介绍了常用的室内外消防给水系统的分类及特点,总结了高校常用的室内外消防给水系统的类型。结合相关规范文件精神,提出了校区同一时间内火灾起数的计算方法,给出了不同学科性质高校人均当量面积指标R的取值区间;结合规范和高校校区自身建筑特点,讨论确定了校区区域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的最大保护规模为40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据此提出某高校A校区消防系统改造设计方案。根据区建筑特点、采用EPANET建立了某高校A校区室内消火栓室外环网的水力模型,提出了在某高校A校区三套区域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之间增设连接管段的优化设计方案,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优化后的设计方案可以明显增加消火栓的出口流量及压力,从而提高消火栓系统的灭火效率和系统的可靠性。EPANET软件可用于消防管网优化设计,对水泵选型、减压阀设置、管径选择、节点流量、压力、管道流速、水池容积校核等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为提高校区消防管网漏损检测效率,及时发现控制漏损,应用DMA技术,建立了某高校A校区消防供水管网的DMA分区计量漏损管理系统,确定了某高校A校区消防给水管网漏损预警值。通过建立校区消防给水管网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分析得出某高校A校区消防管网改造工程在DN150的管径下,内衬不锈钢复合管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推荐消防埋地管网管径在DN150以下使用内衬不锈钢复合管。
曾德军[7](2018)在《分布式供热系统动力选择及适用条件》文中研究说明在分布式供热系统中,用动力装置代替传统供热系统的调节阀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节能性。动力装置的正确选择及其适用条件的研究对分布式供热系统的应用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供热系统及分布式供热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分布式供热系统具有应用于建筑群居民取暖稳定性和节能性等优势。详细介绍了分布式供热动力泵种类,并结合各动力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指出循环水泵及喷射泵在分布式供热系统的应用条件。其次,建立分布式供热循环水泵系统物理模型,引入零压差点概念,将分布式供热系统分段讨论研究,即分成热源到换热首站管段,换热首站与零压差点位置管段和零压差点位置与最不利热用户管段。并推导出适合各段管路功率计算公式,与传统供热系统进行能耗比较,体现了分段动力供热系统的节能优势。在实际供暖工程进行系统改造过程中,分别改变控制参数管网长度、用户热负荷分布和系统管网比摩阻大小,并分别计算各控制参数下系统的循环泵数量,一级泵扬程、功率和系统节能率大小。结论发现三种控制变量都改变了系统中零压差点位置,零压差点位置的控制是系统设计水力工况的主要影响因素。再次,阐述了喷射泵种类、结构及工作原理,并给出了水喷射泵中心轴向压力与速度变化趋势分布图,分析水喷射泵的运行过程和内部流体水力工况。引入了一种双盘线性调节阀,研究其线性调节水喷射泵入口流量对水喷射泵性能影响。利用MATLAB软件编程计算,同时利用CFD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温度场、压力场和速度场数值模拟验证。并分别改变热用户压头损失大小和工作流体温度高低,研究其对水喷射泵性能的影响,得知工作流体温度是影响喷射泵工作效率的最主要因素,而工作流体流量和用户压头损失基本不会影响喷射泵运行效率。对水喷射泵在供暖工程中进行了应用研究,讨论研究水喷射泵安装位置对系统管网特性的影响,得出水喷射泵会提高管网的压头,改变系统零压差点位置。又讨论研究了水喷射泵在高低层建筑的应用价值,指明其安装在供水干管和回水干管管网的适用条件和适用场合。最后,分析了传统高层、小高层及多层混合建筑的供热方式,发现其因没有利用回水静压而导致能源浪费问题。研究高区回水静压驱动利用水喷射泵低区热用户供热方式可行性,给出了设计方案。并对具体实际供热工程进行问题分析,分别安装加压混水泵和水喷射泵进行年折算费用计算比较,发现水喷射泵更适合应用于高层供暖建筑中。并分别计算低温辐射及散热器末端供暖方式的年折算费用,发现低温辐射供暖方式费用更低,更有节能优势。
聂赛男[8](2018)在《超高层住宅平面设计研究 ——沈阳市嘉里·雅颂居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人类在跨入二十一世纪的同时,城市发展经济增长,对于居住需求日渐提高,住宅产品也日益多样化。超高层住宅由于其建筑高度,决定了他的平面布局与市场是其他居住类产品(独栋别墅、双拼别墅、花园洋房、高层住宅等)必然的不同,结构形式和消防设计约束着他,独特的景观视野、居住感受又伴随着他。作为居住领域的新产品,作为人类追求高度和技术的结果,超高层住宅的出现和发展,会如同高层住宅兴起一样,成为建筑历史上不可代替的一部分。超高层住宅设计是一个涉及到哲学、美学、经济学、建筑学、人体功能学等诸多领域学科的综合性设计,既有硬性的规范,也有软性的感官感受。住宅平面图是住户对于居住建筑最直观的感受,也是设计者和建设方将自己的产品最直观的反应,平面图是连接两端的纽带。超高层住宅平面研究既要精确住户需求,分析平面布局特点,也是完成设计突破。研究沈阳市现已落成的超高层住宅案例,同时对比各一线城市、省会城市的超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特点和平面布置形式,特别是北方城市的平面设计特点。以沈阳市超高层住宅为例,对未来我国北方地区,或者说是高纬度地区,寒冷及严寒地区将要开发建设的超高层住宅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对同类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互补作用。
罗崇来[9](2017)在《兰州地区某办公建筑供暖能耗分析与运行调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建筑能耗也随之攀升。我国严寒、寒冷地区面积较大,每年供暖期漫长,能耗巨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逐渐显现,在此背景下,降低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势在必行。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兰州市某办公建筑热负荷和运行工况做了相关模拟计算和实地测试,为上级换热站的运行调控提供合理化建议。本文对兰州地区一栋办公建筑进行了理论需热量和实际供热量的研究。运用DeST软件对实测建筑建模,经过热负荷模拟计算,模拟需热量稍大于实际供热量,但考虑本建筑散热设备多、太阳辐射等因素,进一步印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在此前提下,分别模拟当改变保温层厚度、外墙类型、外窗玻璃类型、窗墙比、体型系数、朝向时,模型建筑热负荷变化情况。根据模拟结果分析,兰州地区建筑保温层对降低热负荷贡献明显,但热负荷下降速率随保温层厚度的增加大大放缓,因此保温层厚度应取经济保温厚度;选择低传热系数墙体对降低供暖能耗很重要;外窗玻璃应选用传热系数偏小、遮阳系数大的玻璃材料;建筑形状越接近于正方体,体型系数越小,热负荷越低;本建筑在只考虑热负荷前提下的最佳朝向为南偏西30°。依据模拟实测室外温度下的模拟热负荷与为期16天的实测热负荷数据,对建筑实际供热量与热负荷的差异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实测建筑室外温度、室内温度、网路供、回水温度、流量数据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实测建筑由于增压泵的存在导致低区、高区供热系统流量产生剧烈波动,对建筑室温产生直接影响。通过热负荷模拟和实测供热量的结合计算,改变了以往单纯在95/70℃层面的供热调节方式计算做法,基于实际室温接近18℃时的热网供回水温度,对本建筑在采取质调节、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质量-流量调节、热量调节四种调节方式时,循环水泵、增压泵耗电量和热源耗气量进行对比计算,得出各调节方式的节电率和节气率。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相比质调节,耗气量增加5.3%,但是节电率达19.8%,耗气量小幅增加,但可明显节约运行电耗,故建议自控设备配置不足的热源或供热站采用此种调节方式;质量-流量调节相比质调节节气率为2.77%,节气率不太明显,节电率为9.1%,节电率不及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对于自控程度高的集中供热系统,建议采用质量-流量调节方式;热量调节相比质调节节气率可达49.15%,节电率达56%,对于本建筑,热量调节节约供暖燃料和电量很显着,故建议大中型热源,在满负荷运行率偏低时采用热量调节方式。
汪建新[10](2016)在《上海城区二次供水设施现状分析及优化运行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次供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二次供水技术在城乡一体化供水的集约化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使用二次供水设施的过程中,出现水质受到二次污染、管网漏损严重、设备能耗高、设施材质差、安全保障不足、管理责任不清晰等新问题。但就二次供水设施的漏损控制和水质污染控制对大家来说研究得比较多而且直观,对其经济节能和安全保障方面相对研究少些,并且容易被忽视。特别在建筑的二次给水设计中未能科学选择二次供水方式、认真选用供水设备,未能考虑二次供水泵站的优化节能和安全保障运行措施;供水企业因担心管网叠压供水方式对供水系统的安全影响而禁止使用,从而造成即使是供水管网条件很好的区域,市政管网的压力也被严重的浪费。本课题针对上海市部分城区采用的二次供水设施为调查对象,对二次供水设施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家习惯认为水箱是主要污染源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对取消水池或者水箱就能消除二次供水水质污染的传统误区进行利弊分析。还通过不同的供水方式在供水安全性和单位能耗方面的对比分析,从经济性、节能性、供水安全可靠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二次供水设施中水箱的的节能和安全作用。并对现状二次供水设施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设计和优化运行措施。最后以实际案例来展示优化运行措施在安全和节能方面的实际运用效果。本论文通过对不同二次供水方式的能耗对比分析,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首先,分析对比得出某小区的高层建筑,采用带高位水箱的管道变频叠压供水最节能,比一般的无水箱的管道叠压供水方式节能34.19%;如采用无水箱的管道变频叠压供水方式,则比水池变频供水方式节能32.13%。而无论从同一建筑还是不同建筑,采用水池变频供水方式的平均能耗是传统水池屋顶水箱的供水方式的5-15倍,一般夜间比白天的倍数更大,冬春季比夏秋季的倍数更大。其次,在市政管网供水条件正常的情况下,高层建筑采用带水箱的管道变频叠压供水方式、多层及小高层建筑采用多工况优化组合的智能箱式泵站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二次供水方式,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二、增压泵在多层民用建筑中应用的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压泵在多层民用建筑中应用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绿色生态理念的起源与发展 |
1.1.2 我国绿色住区的发展概况 |
1.1.3 建设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重要性 |
1.1.4 陕西省绿色生态住宅建设管理的发展变迁 |
1.2 研究概念辨析 |
1.2.1 生态社区与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
1.2.2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绿色建筑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 |
1.5 研究内容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1 国外研究现状 |
1.6.2 国内研究现状 |
1.6.3 小结 |
1.7 研究方案 |
1.7.1 研究方法 |
1.7.2 研究框架 |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概述 |
2.2 理论依据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自组织理论 |
2.2.3 全周期理论 |
2.3 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
2.3.1 国外评价体系 |
2.3.2 国内评价体系 |
2.3.3 2019 版《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文件解读 |
2.4 本章小结 |
3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案例解读 |
3.1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整体情况 |
3.2 西安保利心语花园 |
3.2.1 项目概况 |
3.2.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
3.2.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
3.2.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
3.2.5 小结 |
3.3 西安万科金域东郡 |
3.3.1 项目概况 |
3.3.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
3.3.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
3.3.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
3.3.5 小结 |
3.4 西安卓越坊 |
3.4.1 项目概况 |
3.4.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
3.4.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
3.4.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
3.4.5 小结 |
3.5 现有实践案例评析 |
3.5.1 现有实践案例设计要点落地情况 |
3.5.2 现有实践案例可借鉴之处 |
3.5.3 现有实践案例不足之处 |
3.6 本章小结 |
4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 |
4.1 研究背景与依据 |
4.2 基于地域特征的园区规划 |
4.2.1 科学的项目选址 |
4.2.2 完善的周边配套 |
4.2.3 高效的交通组织 |
4.2.4 集约的场地利用 |
4.3 基于气候条件的建筑设计 |
4.3.1 建筑布局 |
4.3.2 自然采光 |
4.3.3 自然通风 |
4.4 基于能源利用的景观设计 |
4.4.1 绿化布局优化 |
4.4.2 水资源利用优化 |
4.4.3 生物多样性优化 |
4.5 基于时代背景的新技术运用 |
4.5.1 装配式技术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
4.5.2 BIM全周期运营管理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
4.5.3 智慧化技术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
4.6 后疫情时代下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安全防疫策略 |
4.6.1 室内健康环境 |
4.6.2 室外健康环境 |
4.6.3 无接触场景设计 |
4.7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
4.7.1 改变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
4.7.2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 |
4.7.3 普及推广绿色生态节能技术 |
4.7.4 加强社会生态节能共识 |
4.8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1.1 《评价标准》解析与设计目标提炼 |
5.1.2 典型案例演绎与设计要点落地情况解析 |
5.1.3 设计策略研究 |
5.1.4 后疫情对《评价标准》的反思 |
5.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5.2.1 研究不足 |
5.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Ⅱ 图片索引 |
附录-Ⅲ 表格索引 |
致谢 |
(2)民用建筑消防给水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民用建筑消防给水规划及评价模型 |
2.1 民用建筑消防给水规划 |
2.1.1 消防给水系统设计要求及参考指标 |
2.1.2 用水量估算 |
2.2 民用建筑消防给水系统评价模型 |
2.2.1 AHP-FUZZY综合评价法 |
2.2.2 民用建筑消防给水系统评价模型构建 |
2.2.3 模糊综合评价因素集、评语集 |
2.2.4 隶属度矩阵构建 |
2.2.5 评价结果分析 |
第三章 民用建筑消防给水系统优化分析 |
3.1 民用建筑消防给水系统安全可靠、技术经济优化 |
3.1.1 消防水池供水可靠性研究 |
3.1.2 消防增(稳)压设备优化研究 |
3.1.3 民用建筑消火栓系统优化研究 |
3.1.4 民用建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优化研究 |
3.2 民用建筑消防给水系统运维管理、生态环保优化 |
3.2.1 民用建筑消防给水系统运维管理优化 |
3.2.2 民用建筑消防给水系统环保优化 |
第四章 消防给水系统优化的工程应用 |
4.1 项目概况 |
4.2 项目的消防给水系统设计 |
4.2.1 消防水池水量及泵房设计 |
4.2.2 高位消防水箱设计及系统增(稳)压设备 |
4.2.3 室外消火栓系统 |
4.2.4 室内消火栓系统 |
4.2.5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
4.3 项目的消防给水系统综合评价 |
4.4 项目的消防给水系统优化 |
4.4.1 校核消防水池设计 |
4.4.2 消防增(稳)压设备优化设计 |
4.4.3 消火栓系统加压供水泵设计优化 |
4.4.4 室内消火栓系统环状管路优化 |
4.4.5 校核室内消火栓阀门设置 |
4.4.6 校核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
4.4.7 系运维管理、生态环保优性能优化 |
4.5 项目优化后的消防给水系统综合评价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消防水泵系统设计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2 消防水泵系统分类、适用情况与设计规定 |
2.1 消火栓水泵系统 |
2.2 自动喷水灭火水泵系统 |
2.3 消防水炮水泵系统 |
2.4 泡沫水泵系统 |
2.5 其他消防水泵系统 |
3 消防水泵系统设计关键问题 |
3.1 消防水泵基本参数常规确定方法分析 |
3.2 灭火时水龙带局部褶皱的影响 |
3.3 水平水龙带过流断面非圆形的影响 |
3.4 按能量平衡原理计算确定消火栓系统同时高低层供水时的工况点 |
3.5 水泵配置选型的影响 |
3.6 备用泵设置 |
3.7 吸水管设计 |
3.8 供水管设计 |
3.9 消防水泵系统的多泵组合 |
3.10 稳压泵系统(装置)设置确定 |
4 消防水泵系统环境、控制与维护 |
4.1 环境要求 |
4.2 控制方式 |
4.3 维护管理 |
5 消防水泵系统发展趋势探讨 |
5.1 消防水泵系统的独立化和小型化 |
5.2 超高层建筑消防水泵系统设计要点 |
5.3 消防水泵系统远程监控应用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今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某高层建筑消防系统分析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的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现状 |
1.2.2 国内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现状 |
1.2.3 国内外对高层建筑消防技术要求的分析 |
1.3 问题归纳及课题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高层民用建筑消防系统的特点 |
2.1 高层民用建筑与火灾 |
2.1.1 火与火灾 |
2.1.2 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及措施 |
2.1.3 我国火灾现状与特点 |
2.1.4 高层建筑火灾与救助 |
2.2 高层建筑火灾的主要治理措施 |
2.2.1 消火栓灭火系统 |
2.2.2 防火分区系统 |
2.2.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
2.2.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层建筑主流消防系统 |
3.1 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的分类 |
3.1.1 消防给水系统 |
3.1.2 气体灭火装置 |
3.2 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系统的技术参数 |
3.2.1 建筑类别及其火灾危险等级 |
3.2.2 火灾的延续时间 |
3.2.3 消火栓的用水量 |
3.2.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消防用水量 |
3.3 高层建筑的消火栓给水系统 |
3.3.1 消火栓给水系统形式 |
3.3.2 消火栓的给水系统 |
3.3.3 消火栓的给水系统水力计算 |
3.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
3.4.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分类 |
3.4.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工作原理 |
3.4.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水力计算 |
3.5 高层建筑的消防给水的稳、增压方式的优化 |
3.5.1 消防给水系统设置增压设施的原因 |
3.5.2 高层建筑增压与稳压的方式 |
3.5.3 稳、增压方式的优化设计 |
3.5.4 增压泵扬程的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消防灭火设备及其联动控制 |
4.1 消防设备的控制要求 |
4.2 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设备 |
4.2.1 水流指示器 |
4.2.2 水力报警器 |
4.2.3 消火栓按钮 |
4.2.4 手动报警按钮 |
4.2.5 压力开关 |
4.2.6 控制方式的比较、分析 |
4.3 消防泵主备自动互投与自动测试 |
4.3.1 消防泵控制系统的功能 |
4.3.2 控制系统的逻辑图 |
4.4 联动控制系统的可靠设计 |
4.4.1 自动报警系统与自喷系统的配合 |
4.4.2 与气体灭火系统的配合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案例分析 |
5.1 工程简介及消防(给水)系统概述 |
5.1.1 室外消防给水系统 |
5.1.2 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 |
5.1.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
5.1.4 水泵接合器 |
5.1.5 手提式、推车式灭火器 |
5.2 消防给水系统供水方案的确定 |
5.3 消防用水量及水源 |
5.3.1 各消防系统用水标准及水量 |
5.3.2 消防水源 |
5.3.3 消防贮水量 |
5.4 消防水池容积计算 |
5.5 消防水箱容积计算及增压稳压设施选型 |
5.5.1 消防水箱容积计算 |
5.5.2 增、稳压设备的选型 |
5.6 消防泵房管道系统设计技术要点 |
5.7 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的计算 |
5.7.1 消防水量Q |
5.7.2 消火栓栓口所需压力Hxh |
5.7.3 管网水力计算 |
5.7.4 消防水泵选定 |
5.7.5 消火栓选定 |
5.7.6 水泵接合器 |
5.8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计算 |
5.9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附录 5 |
附录 6 |
(5)城市居民小区二次供水系统节能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 |
1.1.2 二次供水改造提升工程简介 |
1.2 二次供水设施现状分析 |
1.2.1 水质二次污染问题堪忧 |
1.2.2 供水压力设计偏于保守 |
1.2.3 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与维护 |
1.3 建筑给水系统参数选择探究 |
1.4 当前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备节能方面研究 |
1.4.1 国内对居民住宅用水量的研究 |
1.4.2 目前二次供水设备变频技术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4.3 二次供水改造中高位水箱的优化设计 |
1.4.4 恒压变频和变压变频供水两种控制方式的比较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 课题来源 |
1.7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济南市二供设施基本情况及改造试验区概述 |
2.1 二次供水设施基本情况 |
2.1.1 国家及地方针对二次供水的政策法规 |
2.1.2 济南市新建二次供水基本情况 |
2.1.3 已建成二次供水基本情况 |
2.2 改造试验区基本概况 |
2.3 试验设备的介绍 |
2.3.1 流量计的分类及选用原则 |
2.3.2 电磁流量计的使用及测量原理 |
2.3.3 电磁水表的校准及检测报告 |
第3章 二次供水系统用水量变化规律研究 |
3.1 最高日用水量变化情况分析及选取设计参数的讨论 |
3.1.1 最高日用水量变化情况分析 |
3.1.2 设计参数探究 |
3.2 周用水量及月用水量变化规律的分析 |
3.2.1 周用水量变化规律 |
3.2.2 月用水量变化规律 |
3.2.3 温度对水量消耗的改变 |
3.3 瞬时流量的频率分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二次供水系统的优化研究 |
4.1 供水方式的优化 |
4.1.1 原有供水方式 |
4.1.2 供水方式的改造 |
4.2 变频恒压供水简介 |
4.2.1 变频恒压供水 |
4.2.2 变频节能原理 |
4.3 生活给水系统泵组优化 |
4.3.1 设计值与实测值对比 |
4.3.2 泵组优化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峰谷电价对二次供水运行影响分析 |
5.1 济南市峰谷电价相关政策 |
5.2 峰谷电价下用水量参数的优化 |
5.3 峰谷电价下对高位水箱供水方式的经济性分析 |
5.4 峰谷电价下二次供水设计方案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市二次供水方式改造优化研究 |
6.1 二供改造项目原有供水方式分类 |
6.2 主要供水方式节能改造分析 |
6.2.1 设备选型原则 |
6.2.2 主要供水方式对比分析 |
6.3 改造案例分析 |
6.3.1 改造案例基本情况 |
6.3.2 改造后节能分析 |
6.4 住宅高位水箱的保留与使用 |
6.4.1 高位水箱存在的必要性 |
6.4.2 高位水箱的留用条件及防污染措施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高校校区消防给水系统的优化研究 ——以某高校A校区改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高校建筑消防设计特点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同一时间内火灾起数研究现状 |
1.4.2 区域消防给水系统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1.4.3 DMA分区计量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1.4.4 EPANET在给水管网中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1.4.5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LCC)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5.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6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6.2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高校校区消防给水系统选择 |
2.1 按供水压力分类的消防给水方式 |
2.1.1 高压消防给水系统 |
2.1.2 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 |
2.1.3 低压消防给水系统 |
2.2 按供水范围分类的消防给水方式 |
2.2.1 单体消防给水系统 |
2.2.2 区域消防给水系统 |
2.3 校区室内外消防给水系统的选取 |
2.3.1 校区室外消防给水系统的选取 |
2.3.2 校区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的选取 |
2.4 校区区域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设计存在问题 |
2.5 某高校A校区消防系统改造项目 |
2.5.1 项目概况 |
2.5.2 校区消防系统改造前情况及存在问题 |
2.6 小结 |
3 校区火灾起数及区域消防给水系统保护规模探讨 |
3.1 高校校区火险、火灾特点 |
3.1.1 校区存在的火灾隐患 |
3.1.2 校区火灾特点 |
3.2 校区同一时间内火灾起数的研讨 |
3.2.1 目前校区火灾起数的确定方法 |
3.2.2 校区人均当量面积指标R的确定 |
3.2.3 某高校A校区火灾起数的计算 |
3.3 校区区域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保护规模探讨 |
3.3.1 区域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保护规模 |
3.3.2 区域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设置数量 |
3.4 A校区消防给水系统改造设计方案参数确定 |
3.4.1 A校区区域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参数设计 |
3.4.2 A校区消防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
3.5 小结 |
4 基于EPANETA校区消防管网设计优化研究 |
4.1 某高校A校区消防管网的优化设计思路 |
4.2 EPANET模拟理论与方法 |
4.2.1 EPANET功能简介 |
4.2.2 EPANET管网水力计算原理 |
4.3 A校区管网模型的建立 |
4.4 A校区消防工况的模拟与评价 |
4.4.1 三套区域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独立运行 |
4.4.2 三套区域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联动运行 |
4.5 小结 |
5 基于DMA技术的校区消防管网漏损控制优化研究 |
5.1 供水管网漏损检测与分析方法 |
5.2 DMA分区计量技术漏损检测原理 |
5.3 A校区消防管网DMA分区计量管理系统的建立 |
5.4 A校区消防管网漏损水平分析 |
5.4.1 漏损分析原理 |
5.4.2 校区DMA系统漏损预警值设置 |
5.4.3 校区DMA漏损控制技术效益分析 |
5.5 小结 |
6 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校区消防管道系统选择 |
6.1 校区消防系统常用埋地管材 |
6.2 校区消防管网全寿命周期成本(LCC)模型 |
6.2.1 管网建造成本C |
6.2.2 管网维护更新成本G |
6.2.3 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 |
6.3 校区消防埋地管材比选 |
6.4 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分布式供热系统动力选择及适用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
1.3 课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4 课题研究方法 |
1.5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6 本章小节 |
第2章 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理论研究 |
2.1 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简介 |
2.1.1 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的优点 |
2.1.2 分布式供热系统动力泵分类 |
2.2 分布式供热系统动力泵工作原理 |
2.2.1 分布式变频循环水泵供热系统工作原理 |
2.2.2 分布式供热系统水喷射泵的工作原理 |
2.3 本章小节 |
第3章 分布式系统循环水泵匹配影响参数研究 |
3.1 分布式循环水泵系统物理模型建立 |
3.2 分布式供热系统功率分析 |
3.2.1 热源到换热首站功率 |
3.2.2 零压差点到换热首站功率 |
3.2.3 零压差点之后管网系统功率 |
3.2.4 循环水泵功率 |
3.3 分布式供热系统节能性分析 |
3.4 系统一级泵影响参数分析 |
3.4.1 用户负荷分布对系统的影响分析 |
3.4.2 管网比摩阻大小对系统的影响分析 |
3.4.3 用户前管网长度对系统的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节 |
第4章 水喷射泵设计研究及应用研究 |
4.1 喷射泵的分类 |
4.2 水喷射泵的设计研究 |
4.2.1 水喷射泵运行过程分析 |
4.2.2 水喷射泵内部流体水力工况分析 |
4.2.3 水喷射泵性能影响参数研究 |
4.3 水喷射泵数值模拟研究 |
4.3.1 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
4.3.2 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 |
4.3.3 速度场模拟结果分析 |
4.3.4 压力场模拟结果分布 |
4.4 水喷射泵应用研究 |
4.4.1 安装水喷射泵对零压差点位置的影响 |
4.4.2 水喷射泵在高低层建筑供热系统的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区供热回水驱动低区供热可行性研究 |
5.1 传统高层小高层居住小区供热形式分析 |
5.2 利用高区供热回水静压驱动低区供热系统设计 |
5.3 动力泵应用于分布式供暖系统的节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8)超高层住宅平面设计研究 ——沈阳市嘉里·雅颂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超高层住宅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超高层住宅现状 |
1.2.2 国内超高层住宅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超高层住宅环境技术分析 |
2.1 超高层住宅定义 |
2.2 超高层住宅的特殊性 |
2.2.1 生活居住模式改变 |
2.2.2 生活居住环境的改变 |
2.2.3 居住安全的更高标准 |
2.2.4 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高效利用 |
2.2.5 高容积率下节约土地 |
2.3 沈阳城市环境支撑超高层住宅发展 |
2.3.1 区位优势 |
2.3.2 区域交通 |
2.3.3 气候特点 |
2.3.4 区域经济 |
2.3.5 区域人口 |
2.3.6 规划发展方向 |
2.3.7 超高层住宅案例概况 |
第三章 超高层住宅中结构形式对平面设计的约束分析 |
3.1 建筑高度决定结构形式 |
3.1.1 框架结构体系及案例 |
3.1.2 剪力墙结构体系及案例 |
3.1.3 框架剪力墙体系及案例 |
3.2 建筑高度决定建筑材料 |
3.2.1 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及案例 |
3.2.2 型钢混凝土、钢骨混凝土组合结构及案例 |
3.3 结构形式与平面对称 |
3.4 结构形式与高宽比 |
3.5 超限审査中对超高层住宅平面规则性的约束 |
3.5.1 超限审查的意义 |
3.5.2 主体结构超限高度 |
3.5.3 嘉里·雅颂居的超限情况判定 |
第四章 超高层住宅中消防要求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
4.1 超高层住宅的消防动线设计对核心筒平面布置的影响 |
4.1.1 核心筒中的人员疏散动线 |
4.1.2 避难层 |
4.1.3 消防电梯与消防扑救动线 |
4.1.4 消防云梯车 |
4.2 超高层住宅的消防机电系统设计对平面布置的影响 |
4.2.1 消防供水系统及案例研究 |
4.2.2 自动喷淋系统及案例研究 |
4.2.3 疏散通道排烟系统及案例研究 |
4.2.4 消防弱电系统及案例研究 |
4.3 超高层住宅的平面轮廓与外墙保温材料研究 |
4.3.1 平面轮廓规则性与节能研究 |
4.3.2 保温材料的防火等级 |
4.3.3 超高层住宅的外墙保温材料选择 |
第五章 超高层住宅关键技术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分析 |
5.1 超高层住宅的垂直交通设计对核心筒平面布置的影响 |
5.1.1 电梯数量与服务户数的关系 |
5.1.2 电梯数量、电梯速度与流量分析 |
5.1.3 电梯分区停靠 |
5.1.4 超高层住宅电梯新技术 |
5.2 超高层住宅核心筒疏散动线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
5.2.1 疏散形式与住宅标准层平面户数的关系 |
5.2.2 沈阳特色的超高层住宅平面 |
5.3 提高居住品质的超高层住宅机电系统分析 |
5.3.1 生活供水系统及案例研究 |
5.3.2 生活供暖系统及案例研究 |
5.3.3 户内排风系统及案例研究 |
5.3.4 户内净水系统及研究案例 |
第六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6.1 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兰州地区某办公建筑供暖能耗分析与运行调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
2 办公建筑供暖能耗模拟 |
2.1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概述 |
2.1.1 eQUEST软件 |
2.1.2 EnergyPlus软件 |
2.1.3 DeST软件 |
2.1.4 软件热负荷模拟功能对比 |
2.1.5 模拟软件选择 |
2.2 办公建筑模型概况 |
2.2.1 兰州地区气候特征 |
2.2.2 办公建筑概况 |
2.2.3 建筑围护结构 |
2.2.4 建筑模拟初始条件设置 |
2.3 计算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 办公建筑热负荷影响因素模拟 |
3.1 外保温层厚度模拟 |
3.2 外墙类型模拟 |
3.3 外窗类型模拟 |
3.4 窗墙比模拟 |
3.5 体型系数模拟 |
3.6 朝向模拟 |
3.7 本章小结 |
4 办公建筑实测供暖能耗数据分析 |
4.1 实测办公建筑供暖系统概述 |
4.2 测试仪器、方法介绍 |
4.3 办公建筑热指标模拟与实测热指标数据分析 |
4.4 实测办公建筑供暖效果分析 |
4.4.1 实测办公建筑室内温度影响因素分析 |
4.4.2 室外温度与建筑供热量数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办公建筑供暖调节研究 |
5.1 供暖调节方式介绍 |
5.2 供暖调节条件 |
5.3 四种调节方式计算 |
5.3.1 质调节 |
5.3.2 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 |
5.3.3 质量-流量调节 |
5.3.4 热量调节 |
5.3.5 四种调节方式耗气量和耗电量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上海城区二次供水设施现状分析及优化运行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二次供水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
1.2.1 国外二次供水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
1.2.2 国内二次供水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上海城区二次供水设施现状与问题分析 |
2.1 上海市中心城区供水情况 |
2.2 上海城区二次供水设施的现状分析 |
2.2.1 水池(箱)的现状分析 |
2.2.2 其他二次供水设施的现状分析 |
2.3 上海地区屋顶水箱的现状问题分析 |
2.3.1 屋顶水箱使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
2.3.2 改善屋顶水箱水质的建议 |
2.4 上海市二次供水设施的现状问题分析 |
2.5 屋顶水箱的作用与取消后的不利影响分析 |
第3章 不同二次供水方式的能耗对比分析 |
3.1 引言 |
3.2 二次供水方式介绍 |
3.3 水池变频供水与传统水箱供水的能耗对比分析 |
3.3.1 同一建筑水池变频供水与屋顶水箱供水的能耗对比 |
3.3.2 变频供水设计中不同泵组的优化选择 |
3.3.3 不同建筑变频供水与水箱供水的能耗对比分析 |
3.4 管网叠压变频供水与水池变频供水的能耗对比分析 |
3.4.1 管网变频叠压供水与水池变频供水的能耗对比分析 |
3.4.2 带高位水箱的叠压供水与无水箱的叠压供水的能耗对比分析 |
3.4.3 管网叠压供水设备与市政供水系统的综合节能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二次供水设施的优化运行措施研究 |
4.1 引言 |
4.2 二次供水方式的优化选择分析 |
4.3 二次供水系统的前期科学设计 |
4.3.1 小区给水泵房的合理布置 |
4.3.2 小区水池(箱)进出水管线的优化设计 |
4.3.3 小区屋顶水箱进出管线的优化设计 |
4.4 二次供水设施的合理选用与后期管理 |
4.4.1 二次供水设施的合理选用 |
4.4.2 二次供水设施的后期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优化运行措施的实际运用 |
5.1 引言 |
5.2 二次供水方式优化选择的实际运用 |
5.2.1 二次供水方式优化选择案例介绍 |
5.2.2 二次供水方式优化选择经济评价 |
5.3 二次供水设施的安全节能改造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增压泵在多层民用建筑中应用的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D]. 鱼文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民用建筑消防给水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工程应用[D]. 徐晓丽. 山东大学, 2019(02)
- [3]消防水泵系统设计关键问题研究[D]. 夏欣欣. 扬州大学, 2019(06)
- [4]某高层建筑消防系统分析及设计[D]. 贾凤伟. 北京建筑大学, 2018(02)
- [5]城市居民小区二次供水系统节能研究与优化[D]. 王允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6]高校校区消防给水系统的优化研究 ——以某高校A校区改造为例[D]. 付金萍. 重庆大学, 2018(04)
- [7]分布式供热系统动力选择及适用条件[D]. 曾德军. 山东建筑大学, 2018(02)
- [8]超高层住宅平面设计研究 ——沈阳市嘉里·雅颂居为例[D]. 聂赛男.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1)
- [9]兰州地区某办公建筑供暖能耗分析与运行调节研究[D]. 罗崇来.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2)
- [10]上海城区二次供水设施现状分析及优化运行措施研究[D]. 汪建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