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霉曲一、二级菌种接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吴健,祝贺,蓝彩红,刘盛钢,贺燕波,郝哲兵,杨涛[1](2019)在《响应面法优化纯种根霉米粉种曲制作工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纯种根霉(Rhizopus)米粉种曲制备过程中缺乏系统控制、质量难以稳定的问题,研究其关键影响因素,优化种曲的制备工艺。以一级籼米米粉为原料,接种纯种根霉制备种曲,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种曲的试饭糖分值为响应指标,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试验优化种曲制作工艺,确定纯种根霉米粉种曲的最佳制备工艺为试管菌种培养时间72 h、二级种曲培养温度32℃、米粉水分含量25%。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实际测得种曲的试饭糖分平均值为27.18 g/100 g,与模型的理论预测值非常接近,拟合成功;该模型优化工艺可为纯种根霉曲的生产提供参考。
杜鑫[2](2015)在《利用微波技术对Q303根霉曲制种原料进行处理的工艺探索》文中认为通过对Q303根霉制种原料——麸皮进行微波杀菌时间控制后移接Q303根霉菌培制Q303根霉一、二级种曲质量的工艺培菌进行试验,并对产品工艺质量进行了比较。
沈发治[3](2009)在《酿酒小曲菌种的保藏及复壮》文中指出小曲是生产小曲酒的糖化发酵剂。菌种保藏不当会引起其性能的衰退,以致变异。介绍了酿酒小曲菌种根霉、酵母常用的保藏方法。短期保藏可采用低温斜面试管保藏法或液体试管保藏法等,且以橡胶塞斜面试管保藏法较好;长期保藏可采用液体石蜡保藏法、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液氮罐超低温保藏法等,以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较好。菌种分离复壮中应注意活化液的选择、分离操作方法及有效菌种的选择等。
王松[4](2008)在《传统咂酒生产工艺的研究》文中认为咂酒是我国最古老的发酵酒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因其饮用工具不同而有多种名称,是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酒及饮酒方式的总称。在我国的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一直保持着咂酒踏歌的传统,是各民族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道具。有关咂酒生产工艺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的报道不多。现在基本都是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固态发酵酿制而成。本论文主要通过筛选优良菌种制作纯种曲,以高粱为原料,采用传统固态发酵法,研究得到传统咂酒固态发酵的最优生产工艺条件,为传统咂酒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实验数据,为其推广尽一点绵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酒曲的感官和试饭试验,结果表明:编号为4、5、6、7、8、9、10号酒曲糖化发酵能力较强;而1、2、3号酒曲表现很弱。进一步经过菌种筛选试验,6号酒曲中筛出的糖化菌株B1酿酒效果最好,为根霉菌;10号酒曲中筛出的酵母菌株F2酒化效果最好。把这两株菌保存备用,制纯种曲。(2)通过纯种曲制备试验,结果表明:B1制纯种根霉曲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水料比(水:麸皮)80%,种曲接种量为0.5%,培养温度为30℃,培养时间为48h:F2制酵母固体曲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水料比(水:麸皮)100%,接种量为10%,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30h;酵母固体曲与纯种根霉曲的配比为1:9时,发酵效果最佳。(3)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咂酒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高粱浸泡时间为8h,浸泡温度为75℃,蒸煮时间70min,发酵温度为28℃,纯种酒曲添加量为0.5%,发酵罐装料量70%,发酵时间为6d。(4)用最佳发酵工艺酿制咂酒,验证得到咂酒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高粱浸泡时间8h,浸泡温度75℃,蒸煮时间70min,发酵温度28℃,纯种酒曲添加量0.5%,发酵罐装料量70%,发酵时间6d。通过该发酵工艺进行了3批分别为5kg、10kg、20kg投料的发酵试验,所得的咂酒与市售的宕府王牌咂酒相比,糖酸比例更协调,酒精度提高1%左右,口感更好,而且由此工艺条件出来的产品品质稳定。
王丽华[5](2008)在《西藏传统青稞酒的生产菌株选育及生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西藏青稞酒是藏族人民的最重要的传统饮品,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本文通过对从藏曲中筛选出的优良菌株再进行一系列物理和化学的诱变选育,以期获得更优良的菌株,并以此制备纯种曲进行青稞酒酿造,并对其酿造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糖化菌种的选育。对从藏曲中筛选的18株优良糖化菌中,结合糖化透明圈初筛和麸皮培养基复筛,得到ZM6用于诱变选育的出发菌株,并对其采用了紫外线和LiCl复合诱变、DES诱变及自然分离,再结合糖化透明圈初筛和麸皮培养基复筛,最终选育得到一株糖化力高(糖化力比ZM6提高了185%,液化力提高了48.8%)的优良突变株ZM6.1.2。其遗传性状稳定,生长发酵快,菌丝密集粗短。(2)酵母菌种的选育。对从藏曲中筛选的3株优良酵母菌,通过发酵速度、酵母耐酒精、死亡温度、最适发酵温度以及最适发酵pH值的比较,得到ZY2用于诱变选育的出发菌株,对其分别采用乙醇热冲击和细胞紫外诱变,结合高温驯养、TTC平板显色,最终选育到一株耐38℃高温的酵母突变株ZY2.1.3.2。其遗传性状稳定,生长均一快速,生理耐性好,发酵力高(产酒达到了7.3%)。(2)制纯种曲工艺条件的研究。将经过诱变选育的糖化菌ZM6.1.2和酵母菌ZY2.1.3.2,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制曲工艺:①菌悬液的准备:于活化好的菌种斜面加入5mL无菌水,刮下孢子或菌体细胞,打散备用;②将过40目的青稞粉和麸皮粉按4:1的比例混合,在100℃烘箱中干燥过夜(17h);③将准备好的混合粉加入16%的霉菌菌悬液、4%的酵母菌菌悬液及30%的水混匀,30℃下培养24h,在45℃烘箱中干燥3h~5h,即得纯种曲。(3)青稞酒发酵条件工艺的研究。分别就青稞蒸煮时间、加曲量、投料品温,进行分析得到青稞酒发酵优化工艺:取适量青稞,洗净,加适量水煮约60min,凉至品温26℃,添加煮前青稞干重0.40%的曲,拌匀加入瓷盆,加盖。瓷盆外加盖如棉絮等可保温的材料,于28-30℃发酵72h。发酵完毕后,按1.0g(酒醅重):1.5mL加入20℃凉开水,浸泡4h,两层纱布过滤,滤液即为青稞酒。实验证明,经诱变后的菌种制成曲发酵的青稞酒,酒体风格上保持了传统青稞酒的清雅、醇和的特点,风味好,适于工业化生产质量稳定的西藏青稞酒。
刘盼红[6](2008)在《贮藏苹果中展青霉素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和生长代谢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展青霉素(Patulin,Pat)是一种对动物具有致畸、致癌和致突变性的真菌次生代谢产物毒素。展青霉素污染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国苹果及苹果汁质量安全,并限制了我国苹果汁的可持续出口,有效控制和降低苹果及苹果产品中展青霉素含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苹果中的展青霉素主要来源于原料中产生菌的污染,虽然人们已在苹果汁生产加工过程中对展青霉素的控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展青霉素的毒害问题,为此还应该从展青霉素产生菌的生长和毒素产生的抑制方面进行更加深入和广泛的研究,本研究对源于苹果贮藏库的陕西不同品种和产地的苹果原料中的展青霉素产生菌进行了分离,通过形态学鉴定和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了苹果中主要展青霉素产生菌生物学分类,并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了它们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对展青霉素产生菌的可靠生物信息进行了追溯,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苹果中主要展青霉素产生菌的产毒特征和高产毒菌株基于产毒培养基和苹果汁培养基的生长代谢动力学特征,为从根源上控制苹果及苹果产品中展青霉素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从贮藏库不同品种和产地的苹果原料中分离纯化得到10株不同产毒能力的展青霉素产生菌。(2)通过形态学方法初步鉴定了10株展青霉素产生菌中1号、8号菌株为曲霉属菌株,其他8株为青霉属菌株。进一步利用真菌ITS序列分析技术,获得了可靠性鉴定结果:1号菌为Aspergillus sydowii、2号菌Penicillium paneum、3号菌Penicillium griseofulvum、4号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5号菌Penicillium expansum、6号菌Penicillium expansum、7号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8号菌Aspergillus oryzae、9号菌Penicillium expansum、10号菌Penicillium expansum。(3)根据10株菌ITS区测序结果,构建了10株展青霉素产生菌的系统发育树,表明苹果中的10株展青霉素产生菌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4)分析了苹果中主要的展青霉素产生菌和产毒量的关系,表明苹果汁中展青霉素主要源于青霉属菌株。(5)对于不同的展青霉素产生菌株,静置培养和摇瓶培养对其产毒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对大多数展青霉素产生菌而言,静置培养相对利于展青霉素的代谢,而且不同的产毒培养基对展青霉素产生菌具有明显的影响,特别是添加Mn2+能够不同程度地增加展青霉素的产量。(6)在酵母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的基础上,应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方法,对展青霉素产生菌Penicillium griseofulvum的产毒培养条件进行了系统优化,得到展青霉素最高含量时的产毒培养条件为:葡萄糖75.86g/L、接种量0.92%、MnCl2·4H2O 0.03g/L,酵母膏1.0g/L、蛋白胨1.0g/L、pH值自然、装液量50mL/250mL、温度25℃,优化后培养条件下Penicillium griseofulvum代谢产生展青霉素含量达528.25mg/L。(7)通过4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得知,展青霉素产生菌Penicillium griseofulvum在苹果汁营养体系中,接种量对菌株代谢产生展青霉素有影响显着,温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pH值对响应值展青霉素含量影响不显着,该菌株代谢展青霉素的最佳组合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86%,接种量0.92%,pH值4.7、温度25℃,此条件下可以得到展青霉素最大产量为483.79mg/L。(8)分别在优化产毒培养基和基于苹果汁的优化产毒培养条件下,构建了Penicillium griseofulvum菌体生长、展青霉素生成和底物消耗的动力学模型。该菌株在两种不同的培养体系中该菌株呈现了大体相似的生长代谢和产毒特征,可用共同的菌体生长、产物生成和底物消耗模型来较好模拟该菌株的生长代谢动力学特征,而且所得出的两种不同培养体系下展青霉素产生菌的动力学模型与试验值能够较好的吻合,可以为展青霉素产生菌的生长繁殖和代谢产毒预测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薛淑静[7](2006)在《浓缩苹果汁中富马酸主要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代谢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富马酸(又名延胡索酸,反丁烯二酸)是浓缩苹果汁的品质安全性检测指标之一。其含量的高低可以间接反映一个生产厂家的生产工艺和管理状况。高质量的苹果汁中富马酸含量通常不超过3mg/L。微生物污染是浓缩苹果汁中富马酸超标的主要原因,目前普遍认为根霉是苹果汁中富马酸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本研究以现有苹果浓缩汁工业化生产线为背景,通过了浓缩苹果汁中富马酸主要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其代谢产生富马酸的动力学进行了系统试验研究,旨在揭示目前苹果浓缩汁中富马酸的形成机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苹果汁中富马酸全程控制技术体系。其主要结论如下:1.首次成功的从不同批次苹果上分离出三株产富马酸菌株。经过菌落形态、显微形态及18S rDNA测序鉴定,得出三株菌种为同一种,均为葡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 ATCC 14037。2.研究发现葡枝根霉最容易利用葡萄糖、果糖,并能产生大量的富马酸,而利用蔗糖、乳糖、可溶性淀粉的能力较弱,在无碳源的培养基上葡枝根霉不能生长;在氮源的利用上,葡枝根霉利用硫酸铵、蛋白胨的能力要优于脲、硝酸钠,在培养基中无氮的情况下,葡枝根霉仍可以少量生长,并代谢生成少量的富马酸。3.对影响葡枝根霉生长、累积富马酸的11个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筛选,得出KH2PO4、MgSO4·7H2O、pH影响最为显着,显着水平达90%以上。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影响葡枝根霉的三个显着影响因子KH2PO4、MgSO4·7H2O、pH的最佳水平和交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该菌生长和累积富马酸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通过对此模型方程的3-D及等高线图进行研究发现,在0.09%~0.11%KH2PO4,0.05%MgSO4·7H2O,pH4.39~4.85的培养条件下,每L发酵液中富马酸的含量在7.55mg(本试验中心点预测值)以上;而获得本次试验最佳的组合0.10%KH2PO4, 0.05% MgSO4·7H2O,pH为4.63,此时富马酸的最高含量为7.65732mg/L;0.13%KH2PO4,0.05%MgSO4·7H2O,pH为4.36,此时菌丝干重的最高量为2.97325g/L。在0.11% KH2PO4,0.05%MgSO4·7H2O,pH为4.45条件下,可同时获得2.91237g/L的菌丝干重和7.52432mg/L的富马酸。并绘制了
伍怡郦[8](2006)在《西藏传统青稞酒发酵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藏青稞酒是藏族人民的最重要的传统饮品,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本文通过从优良藏曲中筛选优良菌株,并以此制备纯种曲,完成了以纯种曲发酵技术生产青稞酒的研究工作。研究应用现代纯种发酵技术,改良了传统西藏青稞酒的酿造工艺,提高了青稞酒的品质。实验结果如下: (1) 优良藏曲筛选及发酵机理研究的实验结论——对拉萨市售10个藏曲样品的分析发现,藏曲的外观形态不一、质量良莠不齐。从感官性质分析,曲香和断面性质体现藏曲的质量。曲5、8、9、10香气正,无杂气,断面水分合适,白色菌丝分布均匀;曲2、4、6带霉气或酸气;从青稞酿酒试验分析,曲2、曲4和曲6发酵口味和香气存在霉气味或酸味过重,而曲5和曲9发酵风味清爽、醇和,故筛选此两曲为优良藏曲。同时发现曲7有特别的杏仁香。藏曲中酵母菌数量在96%以上,占有绝对的优势。霉菌和细菌所占比例小。在藏曲与甜酒曲的青稞酿酒试验及试饭试验中发现,青稞酒发酵属于霉菌与酵母双边作用,糖化作用与发酵作用保持相对平衡,有利于微生物的生存与酒精的产生。从藏曲中分离得到的假丝酵母ZM5具有较强的糖化能力,而ZM7~ZM10 4个菌株能产生类似杏仁的香气。诸菌株独特的性质可进行后续研究。此外,拉萨地区制曲普遍采用类似黄酒曲的在曲中添加植物的方法,但所用植物对制曲的作用尚不清楚。 (2) 优良菌株筛选及纯种曲制曲工艺研究的实验结果——通过对优良藏曲中分离得到的38株菌株进行糖化菌及酒精发酵菌株的筛选试验,最终筛选得到两株优良菌株:酵母菌ZY2——产香气与青稞酒相似,产酒精力较强(外观发酵力48.46%);霉菌ZM2——糖化力强(151.32mg/h·g-1),风味好,故筛选此两株菌株为优良菌株。对霉菌ZM2的鉴定实验得出的结论是ZM2属于毛霉属。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结论:①霉菌ZM2的种曲制备工艺是:以过40目的青稞粉为原料,追加2%(NH4)2SO4,氮源,加入40%的水混匀,接种霉菌菌膜,30℃培养4~5d,风干后孢子数可达1.4×109个/g。②霉菌ZM2的生产曲制备工艺是:青稞粉为原料,追加10%豆粕粉,加入40%的水混匀,接入0.5
李巨秀[9](2002)在《混菌种发酵果渣生产蛋白饲料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水果种植业和加工业的发展,果渣的排出量也日趋增加。目前,对果品加工后的下脚料—果渣,未能进行综合利用,不仅影响了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极大地污染了环境。本研究以榨汁后的新鲜苹果渣为研究材料,以根霉、啤酒酵母、白地霉、产朊假丝酵母为发酵菌种,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果渣的单一菌种发酵、不同组合的混和菌种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并且比较了不灭菌发酵和灭菌发酵工艺的差异;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不同氮源、无机盐对发酵产物蛋白质的影响,确定出了固态发酵的果渣培养基优化配方;同时还研究了果渣和麸皮的配比、温度、发酵料的投放量对发酵产品的影响,初步确定了发酵的适宜条件。 试验结果表明,不灭菌固态发酵比灭菌固态发酵的产物中粗蛋白含量高,发酵产物具有果香和酒香味,方法切实可行,操作方便。单一菌种发酵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根霉发酵后培养料中蛋白质含量最高,达到15.03%(真蛋白,以干基计),白地霉、啤酒酵母、产朊假丝酵母发酵后,产物中蛋白质含量均有所提高。将根霉、白地霉、啤酒酵母、产朊假丝酵母以不同形式组合进行混合菌种发酵后,发现根霉、白地霉、啤酒酵母三菌种混合后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含量高达16.92%,初步认为三个菌种在发酵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三菌种之间的比例为1:1:1时,有较好的发酵效果。混合菌种在果渣中的不同接入量对产物的蛋白质含量有明显影响,随着接种量的增加,产物中蛋白质的含量也随之增加。当接入10%的混合菌种时,就能抑制杂菌,保证发酵质量。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将根霉、白地霉、啤酒酵母作为发酵剂时,适宜于果渣固态发酵的培养基的优化配比为:鲜果渣85%,麸皮15%,尿素1.5%,硫酸铵2.0%,硫酸镁0.2%,过磷酸钙0.4%,磷酸二氢钾0.4%。试验还对果渣发酵的影响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水分、通气状况对发酵都有一定的影响。发酵料的投放量直接影响了果渣发酵时的通气性,随着发酵料投放量的加大,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在32℃,自然PH值下,经72小时的培养,产物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当新鲜果渣和麸皮的比例为85:15,培养料中水分为66.35%时,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含量较高。
凌生才[10](2001)在《根霉曲一、二级菌种接种方法》文中研究说明
二、根霉曲一、二级菌种接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根霉曲一、二级菌种接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响应面法优化纯种根霉米粉种曲制作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1.1 材料 |
1.1.2 化学试剂 |
1.1.3 培养基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纯种根霉米粉种曲制作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1.3.2 不同培养时间试管菌种的菌悬液制备 |
1.3.3 酒曲糖化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1.3.4 酒曲试饭糖分的测定方法 |
1.3.5 单因素试验 |
1.3.6 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 |
2.1.1 不同培养时间的一级试管菌种对种曲的影响 |
2.1.2 不同的培养温度对种曲的影响 |
2.1.3 不同的水分含量对种曲的影响 |
2.2 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
2.2.1 响应面设计及结果 |
2.2.2 方差及可信度分析 |
2.2.3 各因素交互作用的响应面分析 |
2.3 最佳工艺验证试验 |
3 结论 |
(2)利用微波技术对Q303根霉曲制种原料进行处理的工艺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材料 |
1.2原料半成品微波杀菌方法 |
1.3Q303根霉种曲生产试验分析方法 |
1.3.1产品外观 |
1.3.2Q303根霉种曲试饭方法及检查 |
1.3.3Q303根霉种曲试饭糖分和酸度 |
2生产工艺及操作 |
2.1Q303根霉试管、三角瓶生产工艺(见图1) |
2.2主要操作方法 |
2.3产品生产工艺参数 |
2.4产品工艺质量比较 |
3结论 |
(3)酿酒小曲菌种的保藏及复壮(论文提纲范文)
1 酿酒小曲菌种的保藏方法 |
1.1 培养基配制 |
1.1.1 酵母培养基 (5%YPD培养基) : |
1.1.2 根霉培养基 |
1.2 短期保藏 |
1.2.1 低温斜面试管保藏法 |
1.2.1. 1 棉塞斜面试管保藏法 |
1.2.1. 2 橡胶塞斜面试管保藏法 |
1.2.2 液体试管保藏法 |
1.3 长期保藏法 |
1.3.1 液体石蜡斜面保藏法 |
1.3.2 无菌蒸馏水保藏法 |
1.3.3 液氮罐超低温保藏法 |
1.3.4 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 |
2 菌种复壮 |
2.1 根霉复壮 |
2.2 酵母复壮 |
2.2.1 菌种活化 |
2.2.2 初筛 |
2.2.3 复筛 |
2.2.4 摇瓶发酵验证 |
3 结语 |
(4)传统咂酒生产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中国酒文化 |
1.2 咂酒的历史与习俗 |
1.3 咂酒的特色 |
1.4 咂酒的营养价值 |
1.5 咂酒的研究现状 |
1.6 咂酒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2章 前言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4 测定方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酒曲的筛选 |
4.2 优良糖化菌和酵母菌的筛选 |
4.3 纯种曲制备工艺试验 |
4.4 咂酒生产工艺的研究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发表情况 |
(5)西藏传统青稞酒的生产菌株选育及生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中国酒文化——酒的起源 |
1.2 西藏青稞酒的演变历史及文化 |
1.2.1 西藏青稞酒的演变历史 |
1.2.2 西藏青稞酒饮酒习俗 |
1.3 西藏青稞酒的研究进展 |
1.3.1 酿酒原料——青稞的研究现状 |
1.3.2 酿造西藏青稞酒所用的藏曲 |
1.3.3 西藏青稞酒发酵机理及酿造工艺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2章 引言 |
2.1 优良的菌种和合理的制曲工艺是优质青稞酒的前提条件 |
2.2 合理的工艺条件是青稞酒发酵的重要保障 |
第3章 菌种的选育 |
3.1 高糖化力菌株的选育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与分析 |
3.2 耐高温酵母菌的选育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纯种制曲工艺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主要试剂、仪器与设备 |
4.1.3 主要溶液的配置 |
4.1.4 试验处理方法 |
4.1.5 主要测定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青稞粉和麸皮粉混合比例和干燥温度对纯种曲的影响 |
4.2.2 湿度和培养时间的影响 |
4.2.3 干燥的作用 |
4.3 小结 |
第5章 传统青稞酒发酵工艺的优化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主要试剂、仪器与设备 |
5.1.3 试验方法 |
5.1.4 主要测定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工艺条件对青稞酒理化指标的影响 |
5.2.2 成品酒化学分析 |
5.2.3 成品酒质量指标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文章 |
(6)贮藏苹果中展青霉素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和生长代谢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苹果及苹果汁概述 |
1.1.1 苹果的生物学性质和营养保健功能 |
1.1.2 我国苹果及苹果汁产业现状 |
1.1.3 我国苹果及苹果汁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 展青霉素概述 |
1.2.1 展青霉素的理化性质 |
1.2.2 展青霉素的毒性及限量 |
1.2.3 展青霉素的检测方法 |
1.2.4 展青霉素的来源及在食品中的污染状况 |
1.3 苹果(汁)中的展青霉素 |
1.3.1 苹果中的展青霉素产生菌 |
1.3.2 苹果(汁)中展青霉素的污染 |
1.4 苹果(汁)中展青霉素控制技术研究 |
1.4.1 展青霉素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
1.4.2 展青霉素控制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5 ITS 序列分析在真菌分类学上的应用 |
1.5.1 ITS 序列分析的特征和结构 |
1.5.2 ITS 序列分析的应用原理和研究方法 |
1.5.3 ITS 序列标记在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及前景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1.6.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贮藏苹果中展青霉素产生菌的分离和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试剂、仪器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分离菌株代谢产生展青霉素分析 |
2.2.2 菌种形态学鉴定结果与分析 |
2.2.3 分离菌株的ITS 区序列测定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分离菌株代谢产生展青霉素特征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培养方式对菌株的产毒影响 |
3.2.2 不同培养基对菌株产毒的影响 |
3.2.3 Mn~(2+)对展青霉素产生菌能力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培养基的Penicillium griseofulvum 生长代谢动力学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优化 |
4.2.2 Penicillium griseofulvum 在培养基优化条件下的生长代谢动力学 |
4.3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苹果汁培养基的Penicillium griseofulvum 生长代谢动力学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优化 |
5.2.2 Penicillium griseofulvum 在优化条件下的生长代谢动力学 |
5.2.3 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菌株代谢动力学对比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浓缩苹果汁中富马酸主要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代谢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苹果及苹果浓缩汁生产概况 |
1.2 浓缩苹果汁中富马酸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
1.3 浓缩苹果汁中富马酸的来源与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1.4 浓缩苹果汁中富马酸的评价与控制体系 |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苹果汁中富马酸主要产生菌的分离鉴定 |
2.1 试验材料、试剂、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葡枝根霉代谢动力学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试验设计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苹果汁的葡枝根霉代谢动力学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 试验设计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浓缩苹果汁中富马酸控制技术体系框架 |
5.1 抑制苹果酸向富马酸的转化,控制苹果汁中富马酸的形成 |
5.2 降低葡枝根霉累积富马酸的能力控制苹果汁中富马酸的形成 |
5.3 树脂吸附控制浓缩苹果汁中的富马酸 |
5.4 浓缩苹果汁生产过程中富马酸控制的CCP |
5.5 小结 |
第六章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西藏传统青稞酒发酵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西藏青稞酒的演变历史及文化 |
1.1.1 西藏青稞酒的演变历史 |
1.1.2 西藏青稞酒饮酒习俗 |
1.2 西藏青稞酒的研究进展 |
1.2.1 酿酒原料——青稞的研究现状 |
1.2.2 酿酒用水 |
1.2.3 酿造西藏青稞酒所用的藏曲 |
1.2.4 西藏青稞酒发酵机理及酿造工艺研究现状 |
1.2.5 青稞酒成分分析现状 |
1.2.6 青稞酒的稳定性与储藏问题的研究 |
1.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2章 前言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藏曲主要特点及优良藏曲的筛选 |
3.3.2 优良藏曲微生物区系初探及发酵过程中酒醅的变化动态研究 |
3.3.3 优良糖化菌株及酒精发酵酵母菌筛选及鉴定试验 |
3.3.4 纯种曲制备工艺优化试验 |
3.3.5 纯种曲发酵青稞酒曲量配比及成品成分分析研究 |
3.4 主要指标的测定方法 |
3.4.1 化学指标测定方法 |
3.4.2 感官评定 |
3.4.3 微生物实验方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藏曲主要特点及优良藏曲的筛选研究 |
4.1.1 藏曲感官评定 |
4.1.2 藏曲与甜酒曲对比的青稞酿酒试验 |
4.1.3 藏曲与甜酒曲糯米试饭试验 |
4.2 优良藏曲微生物区系初探及发酵过程中酒醅变化动态研究 |
4.2.1 优良藏曲的微生物区系初探 |
4.2.2 藏曲酿造青稞酒发酵过程中酒醅的变化动态研究 |
4.3 优良糖化菌及酵母菌筛选试验研究 |
4.3.1 糖化菌筛选试验 |
4.3.2 优良酵母菌筛选实验 |
4.4 纯种曲制备工艺优化试验研究 |
4.4.1 ZM2制曲工艺优化 |
4.4.2 ZY2酵母固体曲制作工艺优化 |
4.5 纯种曲发酵青稞酒曲量配比及成品成分分析研究 |
4.5.1 两种纯种曲的配比试验 |
4.5.2 纯种曲发酵青稞酒化学成分分析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的文章 |
(9)混菌种发酵果渣生产蛋白饲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果渣的营养成分 |
§1.3 果渣开发利用现状 |
§1.4 菌体蛋白饲料 |
§1.4.1 生产菌体蛋白饲料原料的研究 |
§1.4.2 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菌种 |
§1.4.3 菌体蛋白饲料的生产工艺 |
§1.4.4 菌体蛋白饲料的作用机理与功能 |
§1.4.5 微生物发酵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影响因素 |
第二章 试验内容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主要的设备、仪器和试剂 |
§2.3 分析方法 |
§2.4 试验内容与方法 |
§2.4.1 发酵菌种的扩大培养 |
§2.4.2 发酵工艺的确定 |
§2.4.3 发酵菌种的优选试验 |
§2.4.3.1 单一菌种发酵试验 |
§2.4.3.2 多菌种发酵试验 |
§2.4.3.3 接种量试验 |
§2.4.3.4 接种比例试验 |
§2.4.4 固态发酵培养基的选择 |
§2.4.4.1 氮源的选择 |
§2.4.4.2 无机盐对发酵产物的影响 |
§2.4.5 培养基组成的优化试验 |
§2.5 发酵条件的研究 |
§2.5.1 发酵基质水分含量对发酵产物的影响 |
§2.5.2 发酵温度对发酵产物的影响 |
§2.5.3 发酵基质的投放量对发酵产物的影响 |
§2.5.4 发酵条件优化试验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苹果渣的营养成分分析 |
§3.2 原料处理对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3 菌种选择试验结果 |
§3.3.1 单一菌种试验 |
§3.3.2 混菌种发酵试验 |
§3.3.3 接种量试验 |
§3.3.4 菌种配比试验 |
§3.4 固态发酵培养基的选择 |
§3.4.1 不同氮源对发酵产物的影响 |
§3.4.2 无机盐对发酵产物的影响 |
§3.4.3 最佳培养基优化试验 |
§3.5 发酵条件的研究 |
§3.5.1 温度对发酵产物的影响 |
§3.5.2 物料比对发酵产物的影响 |
§3.5.3 发酵料的投放量(通气条件)对发酵产物的影响 |
§3.5.4 发酵条件的优化试验 |
第四章 结论 |
§4.1 发酵工艺确定 |
§4.2 菌种选择试验 |
§4.3 固体发酵培养基的筛选试验 |
§4.4 发酵条件的研究 |
第五章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根霉曲一、二级菌种接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菌种 |
2 消毒与灭菌 |
3 工艺流程 |
4 操作方法 |
5 质量鉴别 |
6 接种方法 |
四、根霉曲一、二级菌种接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响应面法优化纯种根霉米粉种曲制作工艺[J]. 吴健,祝贺,蓝彩红,刘盛钢,贺燕波,郝哲兵,杨涛. 中国酿造, 2019(09)
- [2]利用微波技术对Q303根霉曲制种原料进行处理的工艺探索[J]. 杜鑫. 酿酒科技, 2015(08)
- [3]酿酒小曲菌种的保藏及复壮[J]. 沈发治. 酿酒科技, 2009(10)
- [4]传统咂酒生产工艺的研究[D]. 王松. 西南大学, 2008(09)
- [5]西藏传统青稞酒的生产菌株选育及生产技术研究[D]. 王丽华. 西南大学, 2008(09)
- [6]贮藏苹果中展青霉素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和生长代谢特征研究[D]. 刘盼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7]浓缩苹果汁中富马酸主要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代谢动力学研究[D]. 薛淑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8]西藏传统青稞酒发酵技术的研究[D]. 伍怡郦. 西南大学, 2006(12)
- [9]混菌种发酵果渣生产蛋白饲料的研究[D]. 李巨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02)
- [10]根霉曲一、二级菌种接种方法[J]. 凌生才. 酿酒科技,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