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证网间互联互通 促信息化健康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聂森[1](2020)在《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全球信息化、网络化,在其广泛应用下,电子政务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政务系统中包含大量政府部门非公开信息,以及核心涉密内容,这些内容若被非授权者获取,尤其是不法分子,会给整个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当前,随着电子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单纯依赖防火墙、防病毒系统对政府部门网络实施局部安全防护,很难保障其信息安全,并且部分地区对于电子信息安全管理还缺少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导致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基于此,找出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研究成果分析,归纳出确保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不仅要加强技术手段更要从管理上解决问题。可以从人员、技术、制度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并且从研究相对较少的保密部门职能发挥和信息安全监管方面进行拓展。本次研究以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危机管理理论、风险治理理论等为理论指导,以郑州地区为例,随机选取了部分省、市级部门,从六个方面对其电子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现状进行调查。通过汇总数据分析出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根据问题,区分技术手段和行政管理两个方面,对影响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八个方面的管理策略和建议。最后归纳总结本文结论,并对后续研究工作进行展望。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是通过分析当前信息技术国产化情况,制定出推动政府部门信息系统软硬件分层次、分领域国产化的策略;二是建立电子信息安全监管中心,并引入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三是加强网络执法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执法部门职能,依法治网。
刘彦彦[2](2019)在《我国电子民主发展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以电视、电话、计算机网络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西方传统代议制民主赤字的出现,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增进政治民主的民主新形式的“电子民主”应运而生。电子民主的发展为学术界研究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也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新平台。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政治、社会领域正在不自觉地进入转型期。基于此,在梳理中西方电子民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着眼于我国电子民主发展的不同阶段、现状与运行模式,本文运用参与式民主理论分析我国电子民主面临的困境并探讨困境背后的原因。电子民主在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同时,由于参政主体公共理性缺乏、数字鸿沟广泛存在、电子参与平台建设不足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电子民主处于一种无序发展的状态。当前我国电子民主面临许多诸如参政主体非理性化、群体极化、贵族化参与;信息控制、信息爆炸;电子民主效果难以转化等困境。这些困境给我国电子民主的发展形成阻碍,同时也给我国传统民主价值观念和政治秩序带来一定冲击和挑战。针对这些困境,在参与式民主理论的指导下,本文从“软环境”、“硬环境”、制度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帮助我国电子民主走出困境,使其朝着规范化、有序化方向发展。
张贝贝,陶红兵,路伟,陶帅,熊昊祾,张黎[3](2018)在《医疗联合体信息平台构建现状及关键问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文献分析,结合湖北省武汉市、湖北省枝江市、山东省济宁市、天津市、广东省深圳市等多家医疗联合体实地调研材料,总结了医联体信息平台建设现状,进一步对医疗联合体信息平台建设基础薄弱、动力不足、数据利用有限、信息安全隐患等关键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加快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加大信息平台支持力度、推进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建设及完善平台功能设计等优化策略,为医疗联合体信息平台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
张新平[4](2018)在《论我国网络平台治理的立法优化》文中提出研究网络平台治理立法优化问题旨在响应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九大分别提出的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完善网络社会管理法律法规、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及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顶层制度设计安排,贯彻习近平同志于2014年2月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依法治理网络空间及其他网络社会平台治理系列讲话精神,以及落实《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提出的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的宏观战略部署要求,期寄为实践应对解决网络平台治理立法诸多现实难题提供智识资源。网络平台治理立法优化研究的展开始终坚持以我国网络平台治理的立法实践问题为基本导向,从网络平台的发展实际、治理实际和法律制度建构实际出发,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般原理为基本遵循。有法可依是执法、司法实践活动展开的基本制度前提。网络平台治理的立法优化研究又以提升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推动科学完备网络平台治理法律制度的建立形成为目标,旨在为我国网络平台治理提供充足制度供给,确保治理活动全部过程和一切环节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健康运行,进而提高网络平台治理法治化现代化水平,实现网络平台治理的“良法善治”。第一章透视我国网络平台治理立法的实践现状。首先,围绕“网络平台→网络平台治理→网络平台治理立法”一般逻辑,厘清网络社会、网络平台、网络平台治理以及网络平台治理立法的含义;其后基于对立法实践探索萌芽、发展和转型阶段进程的整体把握,透视我国网络平台治理立法现状;最后提炼出我国网络平台治理立法实践的基本特点和有益经验。第二章分析我国网络平台治理立法实践存在的问题。我国网络平台治理立法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立法碎片化、立法调整范围模糊、立法程序公开欠缺、立法层级位阶偏低、立法评估制度缺失等。研究紧紧围绕问题是什么、有什么危害以及问题是如何形成的三个层面,对每一问题的具体表现、可能后果、形成原因展开分析。第三章阐释网络平台治理立法优化的正当基础。网络平台治理立法优化有其正当性理论基础。网络空间主体趋虚拟化之潮涌向现实,线上与线下、虚拟与实体的互动交流使社会出现“二重化”结果,既有法律制度因无法满足实践治理需要应当作出调整。首先,网络空间法律属性学说从“主权说”到“全球公域说”再到“新主权说”的嬗变,以及网络平台治理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和内容的崭新变化是网络平台治理立法优化正当理论基础在法理层面的体现;其次,既有治理制度范型的不适应,以及立法优化的响应国家有关战略任务部署要求、网络平台治理有法可依的实现和良法善治能力的提升等价值表现是网络平台治理立法优化正当理论基础在制度价值层面的体现。第四章确立我国网络平台治理立法优化的理念指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网络平台治理的立法优化需要科学先进理念的指导与引领。首先是指导思想的确立,基于立法优化指导思想确立依据的分析,指出立法优化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法制统一;其次是基本原则,提出我国网络平台治理立法优化所必须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要求。第五章提出我国网络平台治理立法优化的路径。围绕我国网络平台治理立法存在的调整范围模糊、层级位阶偏低、立法碎片化和程序公开欠缺问题,提出明确划定立法调整范围、科学设计立法体系、优化立法层级以及推动立法程序公开和审查监督等具体建议。对于立法调整范围,将其明确划定为最低物理层、中间技术层和最高内容层,立法相应实现对物理层网络平台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技术层网络平台提供者和内容层网络平台内容建设的规范调整;对于立法体系和层级的设计优化,基于调整范围的三层划分,以物理层网络平台安全保护、技术层网络平台提供者创新发展促进和内容层网络平台内容管理为基本出发点,建构以宪法基本精神和相关规定为基础,以物理层网络平台安全保护法、技术层网络平台提供者发展促进法和内容层网络平台内容管理法为主干,由若干网络平台治理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协调配套构成的网络平台治理法律制度体系;推动立法程序公开和审查监督,强调从立法提案到正式发布以及宣传全过程的公开,不断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建议借鉴美国行政法规审查监管机制,设置信息和监管事务办公室(OIRA),专门负责对网络平台治理部门规章的审核和协调。第六章论述我国网络平台治理立法评估的制度设想。紧紧围绕网络平台治理实践存在的立法评估制度缺失问题提出评估制度建构的基本设想。立法评估应坚持全面与特色相结合、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科学与简便相结合、实用性与适用性相结合、可计量与可比较相结合五大基本原则,通过目标规划、分类设计、科学设定关键绩效(KPI)指标等环节,围绕“可测度、可操作、可量化”思路设计网络平台治理立法评估之“必要性、合法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地方立法特色性、技术性”六个一级指标及其具体指标内容和考评标准,按照评估目标规划、具体实施、效果总结步骤要求展开立法评估。
赵晓声[5](2018)在《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指标体系与监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虽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在理论上形成了广泛共识,并在政策实践中取得了有效进展,但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两大问题的交集,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仍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亟待普遍确立的研究方向。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依然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主题,教育信息化的泛在影响也必将更加显着。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均衡配置和信息技术使用机会、使用能力及使用效果的均衡化,有效消除新数字鸿沟(尤其是因技术使用机会和使用能力不均衡而产生的“技术应用鸿沟”)并切实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既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事关教育技术学科存在合理性的重大命题。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既需要在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的双重视野中完善理论框架,也需要建立有效的方法论体系以指导实践。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思路,运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法和统计学相关研究方法,对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理论阐释、指标体系和监测方法等作了深入考察。一是确立了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双重维度和理论框架。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话语影响,已有研究主要在理论和宏观层面阐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均衡的关系,论证“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重要影响”。这种研究倾向固然有其合理性,却普遍将信息化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附庸,不利于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问题。本研究指出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必然包含两个命题:一是义务教育信息化的自身均衡发展问题,二是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双重维度,也构成了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当前区域差距和城乡二元机制客观存在的历史阶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合理范围是县域内校际之间在教育资源、办学要素、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大致均衡,最终表现为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信息化自身均衡实质上是校际和个体之间在信息技术使用机会和使用能力两个方面的大致均衡,信息技术使用机会均衡消除了物理层面的“数字鸿沟”,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均衡则消除了信息素养、学习能力、信息化教学等方面的“使用鸿沟”和“能力鸿沟”。通过信息技术使用机会和使用能力的普遍均衡,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技术使用结果的普遍均衡,实现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目标。二是构建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用指标体系并论证了其适切性。紧扣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两个评价维度,确定了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IE-CCPO模型,IE即教育信息化均衡(Informatization equilibrim)与教育均衡(Education equilibrim),CCPO 即背景(Context)、条件(Condition)、过程(Process)和结果(Outcome)。在指标归类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专家咨询进行指标优化,通过主观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通用指标体系,包含背景性指标、条件性指标、过程性指标、结果性指标四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47个监测点。一级指标体现指标体系的构建模式,二级指标体现教育信息化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服务功能,属于质性内容。监测点则体现量化分析思路。为每个监测点划定达标“门槛”,避免低水平均衡现象,保障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三是提出了有效可行的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监测思路和方法。监测思路是利用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监测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校际均衡程度。具体提出了三种监测方法:县域综合加权赋分法、学校综合加权赋分法和基于差异系数的均衡指数法,前两种方法对监测点原始数据进行等级量化处理,反映校际绝对差异;第三种方法利用监测点原始数据计算总差异系数,将其作为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指数,反映校际相对差异。最后以陕西省石泉县所辖义务教育学校为样本,采集2000多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三种监测方法具有可行性、监测结果具有一致性,能够客观反映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均衡状况。这可视为数据密集型监测理念的一次具体实践。本研究的创新有四个:一是阐述了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内涵,确立了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双重维度和分析框架。二是突破仅在理论和宏观层面讨论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局限,将研究内容深入贴近实践需要,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重要影响”这一价值判断的实证研究作了有效探索。三是指标体系和监测方法具有开拓性、创新性和有效性,使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并能在实践中予以观察和测度,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实现有水平、有质量、有效益的均衡发展。四是创新性地提出了义务教育信息化IE-CCPO模型,提供了审视教育信息化的新视角,对完善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有所裨益。
张壮领[6](2018)在《电力大规模应急抢修作业现场可视化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电网作为国家建设的关键设备,它的良好运作对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暴雨、洪涝、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电力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和电力事故后果的恶劣性都已经严重威胁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因此,受灾后如何快速建立应急抢修作业现场可视化风险管控机制,并研究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的方法和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电力大规模应急抢修业务存在的“无应急指挥可视化信息系统支撑、缺乏应急通信手段、风险管控水平较低”等问题,设计了一套健全的管理计划。现场抢修可视化系统接入了台风路径监测、灾情损失预评估等14个外部信息系统,具有应急响应过程中灾前、灾中和灾后应急数据的填报、采集及汇总功能,借以应急通信集群系统和卫星通信装备对可视化系统进行数据传输的支撑,实现了可视化风险管控。现场抢修可视化系统全方位解决了目前大规模应急抢修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电力应急指挥能力,提升应急处置水平和效率。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总结了广东在近年来应对强台风应急处置过程中对可视化系统的强烈需求,并对其功能分析,明确可视化系统研究的方向;(2)对可视化系统的总体架构进行设计,明确该系统所需的总体功能,并对系统所实现的具体功能进行详细论述;凸显可视化系统在以电力应急抢修过程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提升实际应急抢修现场可视化技术对电力抢修恢复工作的重要性;(3)基于前期可视化系统建设的成果,分别论证了应急抢修现场可视化系统的台风实时路径展示、电网潮流变化、设备受损预估、应急资源调拨与到位情况实时展示、现场抢修过程可视化等实际应用情况,对比了台风“彩虹”和“天鸽”的应急处置不同效果,凸显了可视化系统的应用成效,一是迅速摸排灾情,二是快速实现应急队伍和装备调拨,三是有效控制抢修人身风险,四是大幅度缩小抢修复电时间(为台风“彩虹”抢修复电时间的30.1%),因此可视化系统在台风“天鸽”中的重要科研成果,为进一步提高应急指挥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金艳[7](2017)在《大学生网络安全观教育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但随之而来的还有日益频发的网络安全问题。习近平主席多次在讲话中呼吁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大力培养网络安全方面的人才,建设网络强国。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目标与任务,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主要使用者,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大责任。如果大学生缺乏较高的网络安全素养,就难以发挥互联网这一时代工具的最大价值,因此各高校必须大力推进大学生网络安全观教育,切实培育好、发展好大学生这支强壮的网络安全队伍。网络安全观就是对网络安全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大学生网络安全观教育是针对大学生开展的系统的网络安全教育。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促进大学生树立高度的网络责任感、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为目标;以网络物理技术安全教育、网络信息安全安全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安全道德教育、网络安全法治教育、网络强国意识教育、网络国际安全教育为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中应遵循针对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科学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大学生网络安全观教育的现状,调查表明,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了大学生网络安全观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整体薄弱、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与网络法律素养缺乏、大学生网络安全观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观教育长效运行机制缺失。这与部分高校重视度不够、社会网络环境不佳以及大学生网络安全主体自觉性不强息息相关。研究认为,要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观教育实效,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安全观教育、形成科学完备的大学生网络安全观教育内容体系、大力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观教育队伍的能力以及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安全观教育长效运行机制。
于蕴博[8](2016)在《鞍山电网缴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供电行业急需一套操作便利、运行可靠的鞍山电网缴费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有效的把电量计算、远程抄表、电费查询于一体。可以满足辽宁鞍山地区电网运行的迫切需求。原有的电量计算严重依赖于人工查表,这样严重制约了供电企业的相关发展,难以整合系统有效资源。本文结合辽宁鞍山地区供电企业的实际需求,采用UML统一标准化建模语言,基于ASP.NET相关技术,设计实现了鞍山电网缴费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分为用户基本信息管理、用户虚表管理、电量分配管理、滞纳金管理、电费档案管理、抄表管理、电费电量计算管理、系统管理等十大模块。同时系统结构采用B/S模型,该模型比较C/S模型有较好的互动性,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同时可以较好的进行接口的开发,便于系统的拓展。在数据库的选用方面采用SQLServer 2008为数据库,给出了系统的实体联系图和数据库表详细设计。鞍山电网缴费管理系统目前进入了试运行阶段,通过该系统节省了人力和物力,方便了用户使用互联网对电费进行查询。同时通过对电费电量的有效计算,便于工作人员设计电费运营方案,增加供电企业经济效益。
叶亚杰[9](2016)在《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享受信息化给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时刻受到个人信息侵权的困扰,有时甚至达到让人不堪忍受的程度。因而,人们对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呼声越来越强,对个人信息法制宣传教育保护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的相关概念,阐述了个人信息保护和法制教育的基本关系。然后,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制教育等基本概念,剖析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的理论基础,考察了国内外个人信息法制宣传教育保护的经验和历史。最后,根据以上基本概念的分析、理论基础的探讨,以及国内外个人信息法制宣传教育保护的考察,结合我国当前个人信息法制教育保护现状的调查问卷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共有6章内容,每章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本章主要论述了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当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主要创新点等。第2章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解读。本章主要对个人信息保护与法制教育的基本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读。个人信息保护与法制教育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3章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论述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和中共历届领导人的相关思想认识。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主要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权保护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法制教育思想及列宁的相关思想等。中共历届领导人的相关思想主要是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我国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的思想。第4章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的历史考察。本章主要考察了国内外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的历史发展状况,以及当前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的启示。通过对国内外个人信息法制宣传教育保护的考察分析,本文认为,我国个人信息法制宣传教育保护呈现两大显着特征,即以政府为主导,以“普法”宣传教育为主线;以信息发展为引擎,以信息化法制建设为背景。当前我国个人信息法制宣传教育保护主要应注意以下要点:制定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教育保护前提;特殊行业从业人员和特殊人群是教育保护重点;创新教育方式,增强保护意识是教育保护关键;广筹教育资金、广纳宣传人员是教育保护基础等。第5章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本章研究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第6章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对策。本章介绍了针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对策。其中,加强维权对策宣传教育一项中,主要是根据个人信息侵权发展的阶段不同,采取不同的法制宣传教育措施。
吴旭[10](2015)在《美国电子政务的立法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电子政务的兴起是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经济、信息全球化以及政府再造相呼应的。电子政务的重点在政务,其发展在带来公共管理变革的同时,也促使各国法律制度不断加以调整以适应电子政务的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电子政务立法和研究方面迈出了很大的步伐。但是由于起点低等诸多原因,我国刚刚开始我国的电子政务立法进程。同时,我国学者关于电子政务和法律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十分薄弱,未能给予我国电子政务立法以应有的合理指导。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此,希望能对我国电子政务的立法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以信息立法为主要内容、信息安全立法为重点、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立法为基础、电子商务和知识产权保护法立法为补充,制定了一系列电子政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美国电子政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考察美国电子政务的立法行为,总结其电子政务立法的特点与规律,并提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在简述了美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现状之后,详细讨论了美国的电子政务立法行为,对不同领域的政策进行了梳理。随后,提出了我国在电子政务立法方面借鉴美国经验的几点原则和相关立法建议。本文通过考察美国电子政务发展与立法的现状,分析其立法特点,试图为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的立法进程提出相关建议。
二、保证网间互联互通 促信息化健康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证网间互联互通 促信息化健康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1.研究方法 |
2.主要内容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信息安全 |
2.信息安全管理 |
3.电子政务 |
(二)理论基础 |
1.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
2.危机管理理论 |
3.风险治理理论 |
三、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
(一)政府部门电子信息网络建设 |
(二)电子信息网络安全管理 |
1.电子信息安全管理 |
2.电子信息安全防护 |
(三)电子信息安全系统外网应用安全 |
(四)电子信息安全系统终端安全 |
(五)电子信息网站安全 |
(六)电子信息系统安全产品采购 |
四、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存在的问题 |
1.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导致失泄密 |
2.涉密载体管理不严造成失泄密 |
3.网络信息系统存在安全隐患 |
4.业务人员信息化素养参差不齐 |
5.缺少电子政务相关立法 |
6.缺少与电子政务有关的安全监管体系 |
(二)原因分析 |
1.操作系统存在漏洞 |
2.系统配置面临一定的缺陷 |
3.信息发布比较分散 |
4.未认真执行制定的保密制度 |
5.未实施有效的培训 |
6.工作人员自身行为缺乏规范 |
五、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策略 |
(一)制定涉密信息管理制度 |
(二)加强政府部门相关人员的管理 |
(三)增强电子信息安全管理能力 |
(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机制 |
(五)逐步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
(六)加强监管、引入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 |
(七)推动政府部门信息系统国产化 |
(八)加强网络安全执法队伍建设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全文总结 |
(二)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我国电子民主发展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电子民主问题研究的背景 |
二、电子民主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逻辑结构 |
第四节 本文核心概念界定 |
一、民主 |
二、电子民主 |
三、网络民主 |
第二章 我国电子民主的理论基础:参与式民主理论 |
第一节 参与式民主理论的形成背景及内涵 |
一、参与式民主的实践背景 |
二、参与式民主的理论渊源 |
三、参与式民主的理论内涵 |
第二节 参与式民主与我国电子民主的契合及对其启示 |
一、参与式民主与我国电子民主价值观的契合 |
二、参与式民主理论对我国电子民主的启示 |
第三章 我国电子民主发展的现状、困境及其原因 |
第一节 我国电子民主发展的现状 |
一、我国电子民主的发展的历程 |
二、我国电子民主的表现形式 |
三、我国电子民主的运行模式 |
第二节 我国电子民主发展的困境 |
一、我国电子民主参与主体困境 |
二、我国电子民主实施过程困境 |
三、我国电子民主效果转化困境 |
第三节 我国电子民主困境产生的原因 |
一、电子民主运行环境:公共理性与共同话语的缺失 |
二、电子民主运行平台:电子政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
三、电子民主运行保障:相关制度安排不健全 |
第四章 我国电子民主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培养公民政治参与理性 |
一、提高公民素养 |
二、弘扬社会公共精神 |
三、提高网络媒体自律 |
第二节 完善电子平台体系化建设 |
一、推进电子政务的集约化发展 |
二、加强信息工程基础建设 缩小数字鸿沟 |
三、创新政府电子治理理念 |
第三节 完善电子民主法制化安排 |
一、完善网络立法 |
二、完善网络应急机制 |
三、完善网络监管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医疗联合体信息平台构建现状及关键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医联体信息平台构建的重要意义 |
2 医联体信息平台建设的现状 |
3 医联体信息平台建设关键问题 |
3.1 基础薄弱 |
3.1.1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尚待完善 |
3.1.2 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 |
3.2 动力不足 |
3.2.1 投入主体不清 |
3.2.2 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
3.2.3 医保基础性作用不足 |
3.3 信息平台功能较为单一 |
3.4 信息安全存在隐患 |
3.5 平台数据的开发和利用不足 |
4 医联体信息平台建设优化策略 |
4.1 加快构建并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
4.2 加大对医联体信息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 |
4.3 加快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
4.4 完善医联体信息平台功能设计 |
(4)论我国网络平台治理的立法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时代背景 |
二、研究的重要价值 |
三、现有研究之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我国网络平台治理立法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核心概念之厘定 |
一、网络社会 |
二、网络平台 |
三、网络平台治理 |
四、网络平台治理立法的含义 |
第二节 网络平台治理立法探索的阶段进程 |
一、立法实践探索的萌芽阶段 |
二、立法实践探索的发展阶段 |
三、立法实践探索的转型阶段 |
第三节 网络平台治理的立法现状 |
一、网络平台治理立法数量概况 |
二、网络平台治理立法具体内容 |
第四节 网络平台治理立法的实践特点与经验 |
一、立法实践的基本特点 |
二、立法实践的有益经验 |
第二章 我国网络平台治理立法实践的困境检视 |
第一节 立法碎片化严重 |
一、碎片化的具体表现 |
二、碎片化的可能后果 |
三、碎片化的成因分析 |
第二节 调整范围模糊 |
一、范围模糊的具体表现 |
二、范围模糊的可能后果 |
三、范围模糊的成因分析 |
第三节 程序公开欠缺 |
一、程序公开欠缺的具体表现 |
二、程序公开欠缺的可能后果 |
三、程序公开欠缺的成因分析 |
第四节 立法层级位阶偏低 |
一、层级位阶偏低的具体表现 |
二、层级位阶偏低的可能后果 |
三、层级位阶偏低的成因分析 |
第五节 立法评估制度缺失 |
一、立法评估概念的厘定 |
二、评估缺失的具体表现 |
三、评估缺失的主要危害 |
第三章 网络平台治理立法优化的正当基础 |
第一节 网络空间法律属性的解释 |
一、法律属性的三种学说 |
二、法律属性的理性思考 |
第二节 网络平台治理法律关系的变化 |
一、法律关系主体更加多元 |
二、法律关系客体不断延伸 |
三、法律关系内容日趋复杂 |
第三节 网络平台治理范型选择的需要 |
一、既有治理范型的弊病分析 |
二、网络平台治理范型的选择 |
三、网络平台治理目标的实现 |
第四节 网络平台治理立法优化的价值 |
一、响应国家相关战略部署的体现 |
二、实现有法可依的核心环节 |
三、提升良法善治能力的必然要求 |
第四章 我国网络平台治理立法优化之理念指引 |
第一节 立法优化的指导思想 |
一、指导思想确立的依据 |
二、具体指导思想的坚持 |
第二节 立法优化的基本原则 |
一、基本原则的特征 |
二、基本原则的遵循 |
第五章 我国网络平台治理立法优化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划定调整范围 |
一、划定范围的依据 |
二、范围的三层划分 |
第二节 体系设计与层级优化 |
一、优化之宏观思路 |
二、优化之技术路线 |
第三节 推动程序公开与审查监督 |
一、推动立法程序公开 |
二、健全审查监管机制 |
第六章 我国网络平台治理立法评估的制度设想 |
第一节 立法评估的基本原则与指标设计 |
一、基本原则的遵循 |
二、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二节 评估指标体系和考评标准 |
一、总体方案与分值 |
二、具体内容与标准 |
第三节 立法评估的步骤要求 |
一、评估的目标规划 |
二、评估的具体实施 |
三、评估的效果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指标体系与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背景 |
(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战略主题 |
(二) 教育信息化是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 |
(三) 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是消除数字鸿沟的必然要求 |
(四) 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亟待建立有效的方法论体系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一) 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理论研究现状 |
(二) 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三) 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
(四) 已有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四、研究对象与内容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理论审视 |
一、义务教育均衡的理论意蕴 |
(一) 教育均衡的内涵 |
(二)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要求 |
二、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分析 |
(一) 政策演进:从均衡到优质均衡 |
(二) 基本路向:从城乡一体化到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
(三) 内在逻辑:从区域、城乡均衡到校际均衡与个体均衡 |
三、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属性、核心价值与表现形态 |
(一) 社会信息化的历史渊源与本质特征 |
(二)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属性:“技术—教育—社会”的三重交互 |
(三)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均衡—公平—现代化”的多元观照 |
(四) 教育信息化的表现形态和实践领域 |
四、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评价维度与分析框架 |
(一) 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内涵 |
(二) 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双重评价维度 |
(三) 教育信息化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性 |
(四) 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综合分析框架 |
第三章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指标与监测方法比较研究 |
一、通用的信息化指标与监测方法 |
(一) 通用的信息化指标 |
(二) 通用的信息化监测方法 |
(三) 对本研究的启示 |
二、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指标与监测方法 |
(一) 美国、英国和日本的教育信息化指标 |
(二) 美国、英国和日本的教育信息化监测方法 |
(三) 对本研究的启示 |
三、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与监测方法研究 |
(一)教育信息化宏观发展指标研究 |
(二) 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研究 |
(三) 教育信息化功能性评价指标研究 |
(四) 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
(五) 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四章 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
一、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与一般方法 |
(一) 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二) 构建指标体系的一般过程 |
(三) 构建指标体系的一般模式 |
二、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指标构建:IE-CCPO模型 |
三、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的核心要素 |
(一) 维度一:义务教育信息化自身均衡的核心要素 |
(二) 维度二:教育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要素 |
四、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
(一) 指标归类结果 |
(二) 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
五、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指标优化与权重确定 |
(一) 确认指标科学性与适切性 |
(二) 确定指标权重 |
(三) 最终确定的《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通用指标体系》 |
六、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指标内容阐释和指标基准 |
第五章 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监测方法及实证检验 |
一、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基本监测思路 |
二、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具体监测方法 |
(一) 县域综合加权赋分法 |
(二) 学校综合加权赋分法 |
(三) 基于差异系数的县域均衡指数法 |
三、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监测实证检验 |
(一) 研究样本 |
(二) 数据获取方法 |
(三) 问卷设计与调研实施 |
(四) 监测数据采集 |
(五) 监测方法应用及结果分析 |
四、实证检验的结论:三种监测方法具有可行性和一致性 |
第六章 结语 |
一、主要贡献 |
(一) 确立了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理论分析框架 |
(二) 建立了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评价模型 |
(三) 构建了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指标体系并论证了其适切性 |
(四) 提出了有效可行的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监测思路与方法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电力大规模应急抢修作业现场可视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可视化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应急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
1.2.3 移动视频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应急抢修现场可视化系统需求及功能分析 |
2.1 可视化系统 |
2.1.1 需求分析 |
2.1.2 系统功能分析 |
2.2 应急通信技术 |
2.2.1 需求分析 |
2.2.2 功能分析 |
2.3 移动视频技术 |
2.3.1 需求分析 |
2.3.2 功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可视化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及其实现 |
3.1 可视化系统系统接口分析 |
3.1.1 系统外部接口分析 |
3.1.2 各系统接入信息分析 |
3.2 可视化系统总体情况 |
3.2.1 应用架构设计 |
3.2.2 数据架构设计 |
3.2.3 技术架构设计 |
3.2.4 可视化系统架构设计 |
3.3 应用架构设计与实现 |
3.3.1 应用域 |
3.3.2 应用集成 |
3.4 数据架构设计与实现 |
3.4.1 数据域 |
3.4.2 数据主题 |
3.4.3 概念数据模型 |
3.5 技术架构设计与实现 |
3.5.1 概述 |
3.5.2 技术平台接入设计 |
3.5.3 基础设施使用设计 |
3.5.4 非功能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场可视化系统在电力应急抢修的应用及成效分析 |
4.1 现场可视化系统的应用 |
4.1.1 电网潮流图分析的可视化应用 |
4.1.2 电网线路跳闸预估的可视化应用 |
4.1.3 电网线路跳闸的可视化应用 |
4.1.4 电网设备受损的可视化应用 |
4.1.5 用户停电情况的可视化应用 |
4.1.6 应急队伍和应急装备可视化调拨的应用 |
4.1.7 应急通信集群为可视化提供保障 |
4.1.8 现场视频展示 |
4.2 可视化系统在应对台风的应用成效 |
4.2.1 台风“彩虹”未使用可视化系统的应对情况 |
4.2.2 台风“天鸽”使用可视化系统后的应对情况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大学生网络安全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六、本文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大学生网络安全观教育内涵及必要性 |
第一节 网络安全观 |
第二节 大学生网络安全观教育 |
第三节 大学生网络安全观教育的必要性 |
第二章 大学生网络安全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网络安全观教育取得的成果 |
第二节 大学生网络安全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大学生网络安全观教育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三章 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观教育的策略 |
第一节 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安全观教育 |
第二节 形成科学完备的大学生网络安全观教育内容体系 |
第三节 大力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观教育队伍的能力 |
第四节 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安全观教育长效运行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8)鞍山电网缴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 |
2.1 软件体系结构演变 |
2.2 SOA架构框架 |
2.3 工作流技术 |
2.4 高性能集群 |
2.5 SQL Server 2008数据库 |
第3章 需求分析 |
3.1 系统的功能性需求 |
3.1.1 用户基本信息管理用例 |
3.1.2 用户台账信息管理用例 |
3.1.3 用户电量增减管理用例 |
3.1.4 用户虚表管理用例 |
3.1.5 公用电表电量分摊管理用例 |
3.1.6 查询滞纳金管理用例 |
3.1.7 基本电费档案管理用例 |
3.1.8 用户抄表单据打印用例 |
3.1.9 用户电量电费计算用例 |
3.2 系统的主要业务流程 |
3.2.1 用户权限维护业务流程 |
3.2.2 新装采集终端业务流程 |
3.2.3 档案信息维护业务流程 |
3.2.4 线损分析计算业务流程 |
3.2.5 数据控制管理业务流程 |
3.3 系统的非功能需求 |
第4章 系统概要设计 |
4.1 系统总体架构 |
4.2 系统总体框架 |
4.3 平台容灾设计 |
4.4 数据库系统设计 |
4.4.1 数据库系统设计原则 |
4.4.2 B/S结构数据库设计 |
4.4.3 数据库表设计 |
第5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网络安全设计与实现 |
5.1.1 局域网内部安全 |
5.1.2 Internet安全 |
5.1.3 系统接口安全 |
5.2 用户基本管理设计与实现 |
5.3 用户台账管理设计与实现 |
5.4 电量改变管理设计与实现 |
5.5 用户虚表管理设计与实现 |
5.6 电表电量管理设计与实现 |
5.7 滞纳金管理设计与实现 |
5.8 电费档案管理设计与实现 |
5.9 抄表卡管理设计与实现 |
5.10 电费电量管理设计与实现 |
5.11 系统管理设计与实现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平台搭建 |
6.2 测试规则 |
6.3 系统功能测试 |
6.4 系统数据测试 |
6.5 系统性能测试 |
6.6 系统测试结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附录内容名称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9)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境)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境)内外研究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展望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展望 |
1.5 研究创新 |
1.5.1 研究视角新:针对特定侵权内容开展针对性的法制教育活动 |
1.5.2 实务对策新:根据不同的侵权阶段实施不同的宣传教育保护方式 |
1.5.3 理论观点新:个人信息保护和法制教育两者都服从和服务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第2章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解读 |
2.1 个人信息保护概念的基本内涵 |
2.1.1 个人信息保护概念 |
2.1.2 个人信息分类 |
2.1.3 个人信息特征 |
2.1.4 个人信息权内涵 |
2.1.5 个人信息侵权含义 |
2.1.6 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规定 |
2.1.7 个人信息保护现状和原因分析 |
2.2 法制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 |
2.2.1 法制教育概念 |
2.2.2 法制教育主体 |
2.2.3 法制教育客体 |
2.2.4 法制教育内容 |
2.2.5 法制教育原则 |
2.3 个人信息保护与法制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
2.3.1 个人信息保护与法制教育的区别 |
2.3.2 个人信息保护与法制教育的联系 |
第3章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的理论基础 |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思想 |
3.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权保护理论 |
3.1.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3.1.3 马克思恩格斯法制教育思想 |
3.1.4 列宁的相关思想 |
3.2 中共历届领导人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的理论贡献 |
3.2.1 毛泽东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思想 |
3.2.2 邓小平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思想 |
3.2.3 江泽民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思想 |
3.2.4 胡锦涛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思想 |
3.2.5 习近平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思想 |
第4章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的历史考察 |
4.1 国(境)外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的历史考察 |
4.1.1 国(境)外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历史概况 |
4.1.2 国(境)外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立法模式 |
4.2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的历史考察 |
4.2.1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艰难发展探索期(1949—1978) |
4.2.2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历史发展转折期(1978—1986) |
4.2.3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良性发展起步期(1986—2001) |
4.2.4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迅猛发展关键期(2001—至今) |
4.3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发展特点及发展反思 |
4.3.1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发展特点 |
4.3.2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发展反思 |
第5章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问题 |
5.1.1 个人信息侵权严重 |
5.1.2 个人信息维权意识不强 |
5.1.3 个人信息维权难度大 |
5.1.4 个人信息保护法律知晓度低 |
5.1.5 个人信息保护法制教育渴望度高 |
5.1.6 个人信息保护法制教育不均等 |
5.2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原因分析 |
5.2.1 个人信息潜在的商业价值诱使个人信息侵权频繁发生 |
5.2.2 维权途径不明 |
5.2.3 政府权力运行有待规范 |
5.2.4 没有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
5.2.5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缺乏 |
5.2.6 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法制教育不公平 |
第6章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对策 |
6.1 全面开展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活动 |
6.1.1 法制教育保障 |
6.1.2 法制教育突破要点 |
6.2 加强维权对策宣传教育 |
6.2.1 侵权前的预防教育 |
6.2.2 侵权中的防卫教育 |
6.2.3 侵权后的救济教育 |
6.3 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 |
6.3.1 立法方面:制定相关行业法规 |
6.3.2 行政方面:认真贯彻落实《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
6.4 改善行政和司法环境 |
6.4.1 增强服务意识 |
6.4.2 提高办事效率 |
6.5 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 |
6.5.1《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认知调查 |
6.5.2《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主要内容 |
6.6 加强经济薄弱地区和特殊群体的法制教育工作 |
6.6.1 思想上重视 |
6.6.2 行动上落实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研究调查问卷》(样表) |
(10)美国电子政务的立法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美国电子政务法的立法背景 |
1.1 电子政务相关概述 |
1.1.1 电子政务的兴起 |
1.1.2 电子政务的概念 |
1.1.3 电子政务的特征 |
1.2 美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背景 |
1.2.1 政治背景 |
1.2.2 经济背景 |
1.2.3 技术背景 |
1.3 美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
1.3.1 克林顿政府时期 |
1.3.2 布什政府时期 |
1.3.3 奥巴马政府时期 |
1.4 美国电子政务的战略目标 |
第2章 美国电子政务法的体系及特点 |
2.1 专门的电子政务法 |
2.2 电子政务相关法 |
2.3 美国电子政务法的特点 |
第3章 美国电子政务法分析 |
3.1 美国2002年《电子政务法》 |
3.1.1 美国2002年《电子政务法》立法目的 |
3.1.2 美国2002年《电子政务法》内容概述 |
3.2 美国电子政务相关法 |
3.2.1 推进行政机关信息化的法律 |
3.2.2 推进政府行政透明度的法律 |
3.2.3 电子政务建设中保护个人权利的法律 |
3.2.4 确保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 |
第4章 美国电子政务法对我国的启示 |
4.1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与立法概述 |
4.1.1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
4.1.2 我国电子政务法发展概述与现状 |
4.2 我国制定电子政务法的现实意义 |
4.2.1 电子政务法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
4.2.2 电子政务法有助于实现政府信息公开 |
4.2.3 电子政务法有利于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
4.3 我国电子政务立法存在的问题 |
4.3.1 电子政务立法效力层级低 |
4.3.2 电子政务立法缺乏统一规划 |
4.4 完善我国电子政务立法的若干启示 |
4.4.1 我国电子政务法的立法时机 |
4.4.2 我国电子政务法的调整范围 |
4.4.3 我国电子政务法的立法模式 |
4.4.4 我国电子政务法的立法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四、保证网间互联互通 促信息化健康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 聂森.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2]我国电子民主发展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D]. 刘彦彦.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3]医疗联合体信息平台构建现状及关键问题分析[J]. 张贝贝,陶红兵,路伟,陶帅,熊昊祾,张黎. 中国医院管理, 2018(09)
- [4]论我国网络平台治理的立法优化[D]. 张新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5]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指标体系与监测方法研究[D]. 赵晓声.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6]电力大规模应急抢修作业现场可视化系统研究[D]. 张壮领.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7]大学生网络安全观教育研究[D]. 金艳.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8]鞍山电网缴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于蕴博.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6)
- [9]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研究[D]. 叶亚杰.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10]美国电子政务的立法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 吴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5(03)
标签:网络安全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论文; 教育信息化论文; 立法原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