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定量评价理论研究——全球旅游12强(国)实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帅[1](2021)在《长三角城市体育旅游竞争力测算与研究》文中指出习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体育旅游作为有效融合“体育”、“旅游”双元素的新兴产业,非常契合习总书记提出的发展理念,各级各地政府都不遗余力的推动当地的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体育旅游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各个城市的体育旅游竞争力水平是怎么样的、如何提高体育旅游竞争力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学术界并没有建立起科学、系统的体育旅游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从而无法从定量的角度对各城市的体育旅游竞争力水平进行测算。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已经升级为国家战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休闲需求日益增长,长三角体育旅游也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基于此,本文参考“投入—产出”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的体育旅游竞争力进行实际测算,有利于对我国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的体育旅游方面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对于长三角地区整体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体育旅游的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利用系统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文献综述法、数理统计法,以2019年长三角27个城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体育旅游、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竞争力等概念的内部联系和关系进行梳理,将综合能力以及要素禀赋和市场力理论等作为本文基础理论。借鉴前人研究结果,分析得出体育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列举出四个主要的体育旅游竞争力分析模型,通过分析本文选取“投入—产出”模型作为研究长三角城市体育旅游竞争力的模型进行研究,选择我国27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测算这些城市的体育旅游竞争力水平,然后通过熵权法对不同指标对应的权重进行测算,用综合功效法最终算出2019年长三角27个城市的体育旅游竞争力水平。初步得出以下结果:第一,上海在2019年的体育旅游竞争力得分上远远高于其他城市。第二,江苏省内城市的体育旅游竞争力呈现两级分化的状态,南京、苏州的体育旅游竞争力水平远远高于省内其他城市,并且泰州市的体育旅游竞争力处于低水平。第三,浙江省内城市,杭州独占鳌头,但是相对于江苏省,浙江省城市的体育旅游竞争力水平基本处于较高水平及以上,差距不是很明显。第四,安徽省除省会合肥以外,其余城市的体育旅游竞争力水平较低甚至有些城市的得分落后于长三角其他城市。本文提出的建议如下:1、突出上海的引领带动作用。2、加强对已有自然资源的体育功能改造。3、创新营销手段,强化宣传手段。4、建立健全体育旅游项目的评定体系5、推进长三角体育旅游一体化建设。
曾诚[2](2020)在《晋宁区旅游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晋宁地处云南中部,旅游资源基础良好,但是旅游业的基础相对薄弱。晋宁的旅游业发展长久以来受资源集中度不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足等因素影响,未能取得与其资源禀赋相匹配的发展成效。为了更好适应晋宁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系统开发旅游资源,本文在全面考察晋宁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晋宁区旅游业竞争力进行评价,以明确晋宁旅游业竞争力的弱势,提出相应的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策略。论文在波特产业竞争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国家钻石模型和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方法,分别就晋宁区旅游业竞争力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论文以国家钻石模型为基础,透过六大要素对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进行定性评价,查找出晋宁区旅游业发展的六个短板和问题。同时,结合实际构建旅游业综合评价模型对晋宁区旅游业竞争力展开实证分析,从6个维度,21个指标对旅游业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晋宁旅游总体竞争力水平一般。目前晋宁的旅游管理能力和旅游市场竞争力水平较高,但是旅游服务能力、旅游要素、吸引力水平较差。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的对策如下:一是提高旅游支撑产业发展水平;二是加强旅游生产要素供给能力;三是精准开拓旅游客源市场;四是提高区域旅游业未来的竞争力。
段晓丽[3](2019)在《中国西部省会城市及直辖市旅游竞争力时空演变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部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国家西部大开发也为西部的旅游业提供了最佳的发展机遇,赢来了许多机会。因此系统的研究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城市旅游竞争力在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上的差异,并努力寻求致使该区域城市旅游竞争力差异表现明显的决定性因素,从而指导区域城市旅游的合理开发与发展,已变成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以西部地区的1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重庆为研究对象。利用指标参考频率统计和专家咨询,选择指标体系并直接借鉴,然后通过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确定主成分分析法为本文的研究方法,分析和评价了2002年至2016年西部12个省市的旅游竞争力,同时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采用Arc GIS10.2软件绘制城市旅游竞争力时空等级分布图,得出时空演变特征。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意义、进展、内容、方法、思路。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相关的概念(竞争力,城市竞争力)和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第三部分为指标体系的选取,首先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并梳理指标体系,接着对各体系中指标进行引用频数的统计再结合专家指导,最终选定使用高频指标最多的现有的指标体系,直接借鉴。第四部分是对西部11个省会城市和1个直辖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使用SPSS17.0软件和Excle处理计算数据,得到每个城市的旅游总体竞争力和各主成分竞争力,最后计算了2002年至2016年西部12省市旅游竞争力的得分及排名。第五部分为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及直辖市旅游竞争力的时空演变分析,对已得到的旅游竞争力得分及排名进行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分析,时间维度主要运用Excle进行数据整合,绘制图表,得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时间维度动态变化特征;空间维度主要运用Arc GIS10.2软件,得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空间等级演变分布变化特征图,最后结合时间和空间的演变特征,提出建议。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及不足和展望。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城市旅游竞争力总体水平较低,各城市旅游水平发展极不平衡,总体上还是属于旅游竞争力较弱区域。2002年至2016年,西部省会城市和重庆中大多数城市的旅游总体竞争力没有太大变化,其中重庆、成都、西安始终占据前三位;银川、兰州、西宁、拉萨始终在后四位,整体呈现南高北低格局。分别观察各主成分得分,发现多数城市在各主成分中得分为负值,结果呈现出明显的“低水平”现象。在各主成分中,第一主成分经济实力和旅游业绩对城市旅游的整体竞争力影响最大,直接决定了其得分等级。第二和第三主成分城市经济结构和城市旅游舒适度对整体的旅游竞争力影响较小。第四和第五主成分为城市旅游生态环境,对城市旅游的整体竞争力影响最小,且基本为负面影响。从空间等级演变特征看,2002年至2016年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及直辖市中城市旅游竞争力等级处于第四等级强级的城市数量较少,但是处于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即弱级和较弱级的城市数量较多,可见西部地区整体城市旅游竞争力水平还是比较弱。鉴于此,提出了均衡西南西北地区城市旅游发展,增强城市总体经济实力提高旅游市场投入,优化旅游资源开发增加旅游吸引度,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旅游舒适度,保护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等政策建议。
温慧娴[4](2019)在《广州与深圳邮轮母港旅游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旅游业已经成为公认的朝阳行业,邮轮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更是蓬勃发展。广州与深圳是广东省位于珠江口的两个特大城市,位置毗邻,经济发展规模相近,几乎同时发展邮轮旅游。在很好地满足各自城市居民邮轮旅游出行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探究各自的客源地、发展优势和区域特色,探究如何协同开发、错位发展。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广深两市邮轮母港旅游竞争力的比较分析,指出各自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差异化发展的思路,也为其它邻近开发的邮轮旅游港口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通过构建全国港口城市邮轮母港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全国邮轮母港旅游竞争力的现状,确定了广深具有发展邮轮母港的合适条件,同时指出当前广深在全国邮轮母港旅游竞争力比较中只处于第二层次,与位居第一层次的上海存在较大的距离。然后借助对旅游者的行为调查,探究广州和深圳存在的旅游需求竞争力,尤其是针对客源市场现状和潜在市场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逐一从综合竞争力、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发展环境竞争力、港口条件竞争力等方面对广州和深圳两个邮轮母港做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广州与深圳在全国发展邮轮母港旅游排在前列。广州和深圳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仅次于上海,在全国邮轮港口城市竞争力处于第二层次上,结果表明,广州和深圳都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硬件设施,两地的邮轮母港旅游接待能力强。(2)广深旅游者在邮轮产品偏好呈现出邮轮时间偏好5-7天、邮轮目的地偏向远洋、邮轮项目偏好观赏性的特征。广深邮轮客源市场的分布明显表现为随空间距离的递增而减少的特点:本市客源占一半以上、省内客源集中珠三角、省外客源多集中南方。因此,两地在产品类型与市场细分并不存在特别明显的差异。(3)从旅游者行为选择上,发现两地交通多元化选择,但广州更具交通优势;港口知名度影响大,更倾向于深圳蛇口港。邮轮母港旅游的潜在客源市场巨大,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4)交通和港口对邮轮母港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性。面对基于自身的可接待能力和全国庞大的邮轮客源市场,广州和深圳之间虽然存在着竞争关系,但广州发扬交通优势,深圳依托港口优势,两地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色,错位经营,共同做大区域市场。
石张宇,汪远星[5](2018)在《全球21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2004—2015年统计数据,运用出口市场占有率、出口增长优势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等5个指标,定量研究全球21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结果表明:亚洲国家出口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中国排名第4,欧美国家整体较高;出口增长优势指数显示中国处于明显劣势,亚洲国家整体呈波动增长趋势;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具有较大的竞争劣势,泰国、马来西亚贸易竞争优势较为突出;卢森堡具有极强显示性比较优势,欧美国家整体上较强,亚洲国家稍弱;泰国具有很强的显示性竞争优势,中国排名倒数第2,是所有国家中降幅最大、波动最明显的国家。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整体处于弱势,应在全域旅游观念指导下,做好旅游产品结构优化、旅游人才培养、网络与新媒体营销和区域合作交流等工作,提升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
汪侠,刘丹丽,沈丽珍,何静,孙鑫[6](2018)在《贫困国家旅游竞争力时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揭示贫困国家旅游竞争力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基于联合国多维贫困指数和世界经济论坛旅游竞争力报告,使用极差、标准差、极值比率、变异系数等指标及雷达图,对贫困国家的旅游竞争力时间变化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贫困国家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竞争力整体较弱;(2)2013—2015年间,贫困国家内部的旅游竞争力差异在不断加大,而2011—2015年间,贫困国家旅游竞争力与全球旅游竞争力的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3)高贫困国家旅游竞争力整体弱于低贫困国家,旅游竞争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4)价格竞争力和安全防范是贫困国家的竞争优势所在,而文化资源和商务旅游、航空基础设施以及国际开放度等因素普遍薄弱;(5)强竞争型的贫困国家除了在旅游资源方面占有相对优势外,优先发展旅游业,并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值得弱竞争型贫困国家借鉴。
李智超[7](2017)在《海南和台湾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参与世界竞争的起步较晚,这让我国在参与旅游服务贸易的前期中较为缺乏竞争力。改革开放以后,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等方面的优势,旅游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海南是中国第二大岛,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热带海洋生态环境是海南和台湾两岛发展旅游服务贸易的天然优势。台湾相对于海南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早,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把两者放在一起做对比研究,对于提升海南的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有很大的帮助。本文首先对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选择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并就相关理论对本文的适用性上进行分析。然后结合相关数据,对海南和台湾旅游服务贸易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竞争力测算指标就两个地区的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比较,发现海南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远不及台湾,再进一步结合竞争优势理论对比较结果进行解释。然后结合“钻石模型”对海南和台湾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海南旅游院校从业学生人数和旅游饭店数量对海南旅游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明显,其他因素的影响不显着,表现出结构性发展问题。最后结合分析结果,旨在提升海南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探讨海南和台湾在旅游服务贸易方面的合作,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林巧燕[8](2017)在《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旅游产业的竞争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单体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产业系统之间的竞争。产业集群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是产业组织的成熟阶段。因此,产业集群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所在。长江经济带位于我国国土"中位线",沿江与沿海两个经济带,构成我国"T"字型宏观格局。长江经济带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具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经济带。本文立足于现有的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旅游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总结旅游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相关理论,分析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水平和内部竞争力结构差异,为提升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此,全文结构共七章,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分析,第1、2章主要明确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通过相关概念辨析、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归纳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方法,为本论文提供理论支撑,构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框架。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第3、4、5章分别从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群概况、综合竞争力水平和集群内部竞争力差异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第三部分为结论分析,第6章为本研究的的基本结论、展望及其相关对策建议。通过各章节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需从跨学科视角进行分析。旅游产业集群与一般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集群存在显着差异,旅游产业集群具备复杂性和综合性。因此,其研究需要通过跨学科的视角,解析旅游产业集群和竞争力基础理论。本文对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群外部竞争力水平和内部省域间竞争力差异进行详细分析,依托在长江黄金旅游产业集群层面,促进上中下游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和产业集群内部结构升级,提升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竞争力。(2)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主要指中国利好的政策环境,尤其是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提出,经济带各省市相继出台一系列旅游业发展政策文件。"地利"主要指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长江经济带位于中国国土"中位线",具有优越的地理、经济和交通区位。"人和"主要指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旅游支出占居民总收入比例逐渐提高,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自然人文独具特色,具有良好的游客口碑。(3)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群具备高水平外部竞争力。本文主要从产业集聚度、集群关联度、集群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四个维度进行分析。一是产业集聚度,长江经济带的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呈凝聚型分布,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达到专业集聚水平。二是集群关联度,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密集的关联网络。三是集群创新能力,长江经济带旅游创新能力优势明显,创新能力发展速度高于全国水平,且在长三角地区形成明显优势。四是国际竞争力,我国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集聚地,是最具全球游客吸引力的旅游大国之一,长江经济带具有高水平旅游国际竞争力。(4)长江经济带内部省域间竞争力差异明显,竞争力水平高低形成明显的趋势:下游>上游>中游。本文从业绩、潜在和支持竞争力三方面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的评价指标体系。内部省域间竞争力水平划分为4种类型,第一类为浙江、江苏和上海,第二类为四川和湖南,第三类为安徽、云南、重庆和湖北,第四类为贵州省和江西省。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个区域看,长江经济带三个区域在业绩、潜在、支持竞争力水平高低上形成明显的趋势。
黄毅[9](2016)在《城市旅游业与国际化的系统耦合:关系与演变研究 ——以京沪穗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旅游业与国际化是当今城市两大重要发展指向,在学界日渐重视耦合研究的大背景下,针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却显得相对薄弱。分析城市旅游业与城市化关系研究可见,国外学者以“旅游城市化”为切入点,热衷于定性分析,而国内学者多以各种数理模型为工具进行了全方位定量评价。审视城市旅游业与城市国际化关系研究,仍呈零散之势,未集合成系统观点,尚未成为独立热门研究领域。本论文将旅游业与国际化两系统置于城市发展同一平台,尝试将城市旅游业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深入拓展至城市旅游业与城市国际化关系之上。本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因素及模型与机制研究——六大城市入境旅游为例(项目号:41271158)”,聚焦于城市旅游业与城市国际化两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演变,以京沪穗三大典型城市2001~2014年的耦合发展为实证案例,从“内、外、融合”不同维度视角展开分析。基于使研究理论价值更丰富,实践意义更突出的初衷,舍弃传统耦合研究“单一维度”模式,尝试搭建城市旅游业与城市国际化系统内部、两系统之间、“旅游业—国际化”关联大系统内部(两系统融合而成的大系统内部)“三维度耦合视角”研究框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典型案例研究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相关方法,具体从两系统耦合关系剖析,耦合概念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典型城市耦合关系评价与演变模式归纳,相关改进建议拟定等方面层层递进,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科学研究思路,力求深化城市旅游业与城市国际化两系统的耦合关系研究。期望突破传统耦合研究单一维度模式,丰富相关理论研究内容,揭示我国典型城市旅游业与国际化耦合关系演变路径特征,解决其耦合发展的实践问题,以求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能够取得一定进展。本论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城市旅游业系统与国际化系统存在多层次的紧密耦合关系。首先,“移动—联系”是城市旅游业与城市国际化两系统耦合关系的本质抽象,两系统发展天然关联。其次,城市旅游业系统对城市国际化系统的耦合作用关系具体表现在推动城市经济产业发展,促进国际人员流动,服务国际交往活动,改善劳动就业状况等方面;城市国际化系统对城市旅游业系统的耦合作用关系具体表现在增强旅游资金项目保障,提供人才产品支撑,拉动内需市场发展,提升内外通达水平,优化生态环境体验等方面。第三,城市旅游业与城市国际化两系统各要素通过交错纵横的因果链相互关联,以融合成为一个关联大系统的方式实现协同发展。(2)旅游收入、旅游市场、交通口岸、经贸投资、文化教育是影响城市旅游业与国际化两系统间耦合发展的关键要素类别。指标层面,城市旅游业系统中的入境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行社收入、入境游客接待人次、国内游客接待人次、旅行社组织居民出境游人次、景区品位度、旅行社数量、星级饭店品牌结构;城市国际化系统中的地区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L比重、进出口总额、国际与国家级文化遗产数量、外国留学生数量、举办国际会议数量、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航空港旅客吞吐量、航空口岸出入境飞机架次、出境本地签证及过境免签国家数量、口岸出入境人次,上述21项指标是决定两系统间耦合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另外,在“旅游业—国际化”关联大系统内部,城市旅游业子系统中的旅游企业生产、游客消费,城市国际化子系统中的财政支出、非旅游国际交往人员是调控关联大系统耦合发展的关键要素。(3)京沪穗三城市旅游业系统与国际化系统的耦合发展水平总体上持续趋优,但各城市不同类别间耦合演变对比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北京,耦合演变对比格局稳定,总体趋同。城市旅游业系统内部保持一定优势,两系统间、关联大系统内部居次,城市国际化系统内部较低。上海,耦合演变对比格局相对稳定,由离散转变为趋同。城市国际化系统内部在研究时段初期快速反超至最优,两系统间、关联大系统内部居次,城市旅游业系统内部较低。广州,耦合演变对比格局相对稳定,快速趋同。两系统间保持一定优势,城市国际化系统内部、关联大系统内部、城市旅游业系统内部降序排列,但研究时段中后期三者快速趋同。(4)京沪穗城市旅游业系统与国际化系统三维度耦合演变模式呈现较大差异。以2001~2014年的数据为基础,通过耦合模型定量分析,综合各因素总体演变情况及其显着程度发现:城市旅游业系统内部,北京为“功效驱动,全面均衡”型,上海为“功效驱动,均衡过渡”型,广州为“功效关联双驱动,市场引领,企业与就业滞后”型。城市国际化系统内部,北京为“功效驱动,文化教育引领,经贸投资滞后”型,上海为“功效驱动,经贸投资与交通口岸引领,文化教育滞后”型,广州为“功效关联双驱动,生活休闲与生态环境引领,经贸投资、文化教育与交通口岸滞后”型。两系统之间,三城市均以“功效驱动”为主,但北京为“国际化稍滞后,总体均衡发展”型,上海为“旅游业显着滞后,非均衡发展”型,广州为“旅游业滞后,趋于均衡发展”型。关联大系统内部,北京为“功效驱动,总体均衡”型,沪穗两城市均为“非均衡发展”型,但上海为“功效驱动”,而广州为“功效关联双驱动”。本论文创新之处在于:(1)新提出“三维度耦合”研究框架,基于系统内部、系统之间、关联大系统内部三个维度视角,从微观潜在层面、直观基本层面以及宏观高等级层面,对城市旅游业系统与国际化系统耦合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期望能够丰富耦合研究的理论内容,突出耦合研究的实践价值。(2)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构建了城市旅游业系统与国际化系统耦合发展研究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发现五大要素类别、21项具体指标是影响两系统间耦合发展的关键要素。(3)以京沪穗三大城市为例,突破案例分析定性方法为主的研究现状,根据历时性定量评价结论,揭示了我国典型城市旅游业系统与国际化系统耦合发展阶段水平的演变,归纳总结出不同的耦合演变模式。(4)在综合三维度视角研究结论基础上,特别是通过改进IPA方法,尝试运用CPA结构性耦合研究方法,对京沪穗三城市旅游业系统与国际化系统耦合发展提出针对性具体改进建议,使研究更具实践意义。
陈章喜,李霞[10](2016)在《休闲旅游中心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以香港特区与澳门特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休闲旅游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世界休闲旅游中心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提升休闲旅游中心发展质量的客观要求。本文依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世界休闲旅游中心的发展特点,在借鉴休闲旅游活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国际旅游业绩、休闲旅游资源、休闲旅游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支持政策五大综合指标在内的休闲旅游中心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并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确定评价模型中各因子的权重,基于2013年的统计数据,对香港特区和澳门特区作为休闲旅游中心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分析,评价结果有助于为提升其世界休闲旅游中心发展水平提供思路。
二、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定量评价理论研究——全球旅游12强(国)实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定量评价理论研究——全球旅游12强(国)实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长三角城市体育旅游竞争力测算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文章创新点 |
2、文献综述 |
2.1 体育旅游 |
2.1.1 国外对体育旅游的研究 |
2.1.2 国内对体育旅游的研究 |
2.2 体育旅游竞争力 |
2.2.1 国内外对旅游竞争力研究 |
2.2.2 国内对体育旅游竞争力研究 |
2.3 .体育旅游资源概念及分类 |
2.3.1 .体育旅游资源概念 |
2.3.2 体育旅游资源分类 |
2.3.3 体育旅游资源资源理论小结 |
2.4 文献综述总结 |
3 理论基础 |
3.1 竞争力及相关概念 |
3.1.1 竞争力概念 |
3.1.2 体育旅游竞争力相关理论 |
3.2 体育旅游竞争力评价主要模型 |
3.2.1 CR模型 |
3.2.2 DK模型 |
3.2.3 核心六因素联动模型 |
3.2.4 投入—产出模型 |
3.3 本文分析模型 |
4、长三角城市体育旅游竞争力测算 |
4.1 关键指标选取 |
4.1.1 体育旅游资源 |
4.1.2 到访游客 |
4.1.3 体育旅游收入 |
4.2 长三角城市体育旅游竞争力测算方法 |
4.3 长三角城市体育旅游竞争力测算结果 |
5 结论、建议、不足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建议 |
5.3 不足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附件一 长三角各城市2019年行政土地面积及常驻人口原始数据 |
附件二 长三角城市体育旅游竞争力指标标准化 |
附件三 长三角城市指标比重(p值) |
附件四 指标熵值(E) |
附件五 指标权重(W值) |
附件六 长三角城市体育旅游资源 |
(2)晋宁区旅游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有关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竞争力 |
2.1.2 旅游业及产业竞争力 |
2.1.3 区域旅游业竞争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波特产业竞争理论 |
2.2.2 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 |
2.3 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
第三章 昆明市晋宁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
3.1 晋宁区基本情况 |
3.1.1 概况 |
3.1.2 晋宁区主要优势资源 |
3.2 晋宁区旅游业发展环境分析 |
3.2.1 生产要素条件分析 |
3.2.2 需求状况环境分析 |
3.2.3 相关支撑产业环境分析 |
3.2.4 企业战略及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5 政府因素分析 |
3.2.6 机遇因素分析 |
3.3 晋宁区旅游业运行情况分析 |
3.3.1 近年晋宁旅游业发展情况 |
3.3.2 2019年晋宁旅游业运行情况 |
3.4 晋宁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晋宁旅游业竞争力评价及综合分析 |
4.1 建立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分析指标体系 |
4.1.1 指标构建原则 |
4.1.2 分析指标体系 |
4.1.3 数据来源及解释 |
4.2 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模糊评价 |
4.3 晋宁区旅游业竞争力的对比评价 |
4.3.1 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论域 |
4.3.2 确定评语等级论域 |
4.3.3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
4.3.4 确定评价因素的权向量 |
4.3.5 合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 |
4.3.6 计算得到评价结果 |
4.4 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晋宁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
5.1 提高旅游支撑产业发展水平 |
5.1.1 大力扶持旅游服务行业 |
5.1.2 不断完善交通配套 |
5.2 加强旅游生产要素供给能力 |
5.2.1 加快引进龙头项目,推进景区建设和升级 |
5.2.2 加强农旅文协调发展,拓宽全域旅游发展空间 |
5.3 精准开拓旅游客源市场 |
5.3.1 合理选定宣传营销手段 |
5.3.2 积极开拓旅游客源市场 |
5.4 提高区域旅游业未来的竞争能力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中国西部省会城市及直辖市旅游竞争力时空演变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2 城市旅游竞争力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 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的确定 |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 |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 |
3.3 指标体系的确定 |
4 中国西部12 省市2002-2016 年旅游竞争力评价 |
4.1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
4.2 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4.3 2002-2016 年西部省会及直辖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中国西部12省市旅游竞争力时空演变分析 |
5.1 西部省会城市及直辖市旅游竞争力时空演变 |
5.2 西部省会城市及直辖市旅游竞争力空间等级特征 |
5.3 西部省会城市及直辖市时空演变结论 |
5.4 提升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及不足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广州与深圳邮轮母港旅游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背景 |
1.1.2 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关于邮轮旅游的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外关于旅游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主要内容、研究目标与创新之处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4.3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邮轮、邮轮母港和邮轮旅游 |
2.1.2 邮轮母港旅游竞争力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2.2.3 行为决策理论 |
第三章 广深在全国邮轮母港旅游的竞争力现状 |
3.1 我国邮轮旅游的发展与特征 |
3.1.1 我国邮轮旅游的发展历程 |
3.1.2 我国邮轮母港的空间分布 |
3.1.3 全国样本城市选取 |
3.2 邮轮母港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2 指标体系的说明 |
3.2.3 数据来源 |
3.2.4 研究方法 |
3.3 评价结果分析 |
3.3.1 分类比较 |
3.3.2 综合比较 |
3.4 广深邮轮港口发展特征评价 |
3.4.1 广深都具有发展邮轮母港的合适条件 |
3.4.2 广深在全国邮轮母港旅游竞争力处于第二层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深在邮轮旅游需求的竞争力探讨 |
4.1 调查目的、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 |
4.1.1 调查目的 |
4.1.2 问卷设计 |
4.1.3 实地调查 |
4.2 广深邮轮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 |
4.2.1 女性出游意愿更高 |
4.2.2 主要集中在26-40岁 |
4.2.3 收入水平在中等偏上 |
4.2.4 以高学历为主 |
4.2.5 职业多元化 |
4.3 邮轮产品偏好特征 |
4.3.1 邮轮时间偏好5-7天 |
4.3.2 邮轮目的地偏向远洋 |
4.3.3 邮轮项目偏好观赏性 |
4.4 客源市场特征 |
4.4.1 本市客源占一半以上 |
4.4.2 省内客源集中珠三角 |
4.4.3 省外客源多集中南方 |
4.5 旅游者行为选择特征 |
4.5.1 交通多元化选择,广州更具交通优势 |
4.5.2 港口知名度影响大,更倾向于深圳蛇口港 |
4.6 潜在客源市场特征 |
4.6.1 潜在客源量大 |
4.6.2 潜在客源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深邮轮母港旅游竞争优势分析 |
5.1 广深邮轮母港旅游综合竞争力比较 |
5.1.1 广州总体上邮轮母港旅游竞争力更胜一筹 |
5.1.2 深圳的邮轮母港旅游竞争力表现不差 |
5.2 广深邮轮母港旅游竞争力分项比较 |
5.2.1 旅游现实竞争力的比较 |
5.2.2 旅游潜在竞争力的比较 |
5.2.3 旅游发展环境竞争力的比较 |
5.2.4 邮轮港口条件竞争力的比较 |
5.3 广深邮轮母港旅游的优势特征分析 |
5.3.1 广州交通优势突出 |
5.3.2 深圳港口优势明显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全球21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2 21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
2.1 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 |
2.2 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结果 |
2.2.1 出口市场占有率 (MS) 比较 |
2.2.2 出口增长优势指数 (DT) 比较 |
2.2.3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TC) 比较 |
2.2.4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比较 |
2.2.5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 (CA) 比较 |
3 结论与建议 |
(6)贫困国家旅游竞争力时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2.1 贫困国家界定 |
2.2 研究方法 |
2.2.1 绝对差异 |
2.2.2 相对差异 |
2.3 数据来源 |
3 结果及分析 |
3.1 旅游竞争力格局分析 |
3.2 旅游竞争力时间变化 |
3.2.1 绝对差异时间变化 |
3.2.2 相对差异时间变化 |
4 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 |
4.1 贫困国家及旅游竞争力类型划分 |
4.2 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影响因素共性特征分析 |
4.2.2 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
5 结论和讨论 |
(7)海南和台湾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本文主要内容以及创新与不足点 |
1.4.1 主要内容 |
1.4.2 创新与不足点 |
2. 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分析 |
2.1 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旅游产业 |
2.1.2 旅游服务贸易 |
2.1.3 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
2.1.4 服务贸易竞争力和服务产业竞争力的区别和联系 |
2.2 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阐述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对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适用性分析 |
2.2.3 竞争优势理论和“钻石模型” |
2.2.4 竞争优势理论对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适用性分析 |
3. 海南和台湾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
3.1 海南和台湾旅游服务收入结构比较分析 |
3.2 海南和台湾旅游服务贸易入境游国家(地区)结构比较分析 |
3.3 海南和台湾旅游服务贸易在其服务贸易中比重比较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海南和台湾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测度比较分析 |
4.1 比较优势指数 |
4.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4.3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 |
4.4 国际市场占有率 |
4.5 本章小结 |
5. 海南和台湾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1 海南和台湾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5.1.1 代理变量的选择 |
5.1.2 模型的建立 |
5.1.3 模型的检验 |
5.1.4 计量分析结论与启示 |
5.2 海南和台湾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
5.2.1 生产要素 |
5.2.2 需求状况 |
5.2.3 旅游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 |
5.2.4 人力资源 |
5.2.5 政府和机会 |
5.3 本章小结 |
6. 提升海南和台湾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合作建议 |
6.1 海南和台湾旅游合作进展 |
6.2 加强海南和台湾旅游合作的政策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旅游产业集群相关概念界定和特征分析 |
1.2.1 旅游产业集群相关概念 |
1.2.2 旅游产业集群基本特征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本文特色和创新 |
第二章 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 |
2.1 旅游产业集群理论基础 |
2.1.1 古典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 |
2.1.2 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理论 |
2.1.3 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 |
2.1.4 旅游地理学中的产业集群理论 |
2.2 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2.3 长江经济带研究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和现状 |
3.1 长江经济带区域概况 |
3.1.1 基本介绍 |
3.1.2 优势介绍 |
3.2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
3.2.1 全球环境 |
3.2.2 中国环境 |
3.3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3.3.1 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
3.3.2 旅游产品及品牌现状 |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水平分析 |
4.1 旅游产业集群集聚度分析 |
4.1.1 集聚度评价方法 |
4.1.2 旅游产业集聚度分析 |
4.1.3 旅游相关产业集聚水平 |
4.2 旅游产业集群网络分析 |
4.2.1 网络分析方法 |
4.2.2 网络整体结构分析 |
4.2.3 网络区域结构分析(分上中下游三个区域) |
4.3 旅游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分析 |
4.3.1 创新评价方法 |
4.3.2 创新能力空间分布 |
4.3.3 创新能力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
4.4 旅游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水平分析 |
4.4.1 国际竞争力全球发展格局 |
4.4.2 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
4.4.3 长江经济带国际竞争力分析 |
第五章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群内部竞争力差异评价(基于省域单位) |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1 评价变量解释 |
5.1.2 指标体系构建 |
5.2 评价指标数据量化 |
5.2.1 评价量化方法 |
5.2.2 指标权重确定 |
5.3 结果分析 |
5.3.1 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竞争力差异 |
5.3.2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旅游竞争力差异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基本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学习期间的科研工作及成果 |
致谢 |
(9)城市旅游业与国际化的系统耦合:关系与演变研究 ——以京沪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视角转向:由旅游业与城市化到旅游业与城市国际化 |
1.1.2 研究传统突破:思路视角拓宽与内容深入 |
1.1.3 国内城市发展实践:旅游业与国际化并行 |
1.1.4 世界城市发展经验:发达旅游业是其共性 |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城市选择 |
1.2.1 问题提出 |
1.2.2 研究城市选择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相关概念 |
2.1.1 旅游业 |
2.1.2 国际化城市 |
2.1.3 城市国际化 |
2.1.4 耦合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复杂系统理论 |
2.2.2 协调发展理论 |
2.2.3 联系与发展哲学理论 |
2.2.4 城市旅游理论 |
2.2.5 世界城市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3.1 城市旅游研究进展 |
2.3.2 城市国际化研究进展 |
2.3.3 旅游业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进展 |
2.3.4 研究述评 |
第3章 城市旅游业与国际化的系统耦合关系维度及概念模型 |
3.1 耦合关系维度与本质 |
3.1.1 耦合关系维度 |
3.1.2 耦合关系本质 |
3.2 系统间耦合关系 |
3.2.1 城市旅游业系统对国际化系统的耦合关系 |
3.2.2 城市国际化系统对旅游业系统的耦合关系 |
3.2.3 系统间耦合关系概念模型 |
3.3 关联大系统内部耦合关系 |
3.3.1 因果回路图方法 |
3.3.2 关联大系统内部因果回路关系模型 |
第4章 城市旅游业与国际化的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 |
4.1 耦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基本原则及流程与方法 |
4.1.2 城市旅游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3 城市国际化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 京沪穗城市旅游业系统评价 |
4.2.1 准则层评价 |
4.2.2 综合评价 |
4.3 京沪穗城市国际化系统评价 |
4.3.1 准则层评价 |
4.3.2 综合评价 |
第5章 京沪穗城市旅游业与国际化的系统耦合三维度评价 |
5.1 耦合评价维度与模型 |
5.1.1 耦合评价维度 |
5.1.2 耦合评价模型 |
5.2 两系统内部耦合评价 |
5.2.1 城市旅游业系统内部耦合评价 |
5.2.2 城市国际化系统内部耦合评价 |
5.3 两系统间耦合评价 |
5.3.1 关联性耦合评价 |
5.3.2 结构性耦合评价 |
5.3.3 动态性耦合评价 |
5.3.4 阶段性耦合评价 |
5.4 关联大系统内部耦合评价 |
5.4.1 趋优性耦合评价 |
5.4.2 阶段性耦合评价 |
5.5 耦合评价类别间比较 |
第6章 京沪穗城市旅游业与国际化的系统耦合发展趋势 |
6.1 模型选用与预测说明 |
6.1.1 模型选用 |
6.1.2 预测说明 |
6.2 耦合发展滞后/优势项趋势分析 |
6.2.1 两系统内部趋势 |
6.2.2 两系统间趋势 |
6.2.3 关联大系统内部趋势 |
6.3 耦合发展建议 |
6.3.1 北京耦合发展建议 |
6.3.2 上海耦合发展建议 |
6.3.3 广州耦合发展建议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10)休闲旅游中心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以香港特区与澳门特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文献综述 |
二、模型构建与研究方法 |
(一)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二)评价模型构建 |
(三)研究方法 |
三、实证评价:以香港特区和澳门特区为例 |
(一)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
(二)国际竞争力大小计算 |
(三)评价结果分析 |
四、政策建议 |
(一)深化区域休闲旅游合作,扩展休闲旅游空间 |
(二)完善休闲旅游基础设施,塑造休闲旅游品牌 |
(三)放宽入境休闲旅游限制,大力吸引国际游客 |
(四)加强人力资源培养,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
四、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定量评价理论研究——全球旅游12强(国)实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长三角城市体育旅游竞争力测算与研究[D]. 杨帅.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2]晋宁区旅游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策略[D]. 曾诚.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中国西部省会城市及直辖市旅游竞争力时空演变分析研究[D]. 段晓丽.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4]广州与深圳邮轮母港旅游竞争力研究[D]. 温慧娴. 广州大学, 2019(01)
- [5]全球21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 石张宇,汪远星.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6]贫困国家旅游竞争力时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汪侠,刘丹丽,沈丽珍,何静,孙鑫. 资源科学, 2018(02)
- [7]海南和台湾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 李智超. 海南大学, 2017(06)
- [8]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 林巧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9]城市旅游业与国际化的系统耦合:关系与演变研究 ——以京沪穗为例[D]. 黄毅. 陕西师范大学, 2016(11)
- [10]休闲旅游中心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以香港特区与澳门特区为例[J]. 陈章喜,李霞.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