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魏洁[1](2021)在《体验视阈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郑州市T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唐雪[2](2021)在《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研究》文中提出审美素养是核心素养涵盖的一个要点,在倡导全民美育、提升民族精神境界的当下,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中重要内容之一的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的特殊媒介,被提升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者也在不断挖掘古诗词与审美素养之间的紧密联系,探究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的审美素养价值。但是在现有的相关研究中,更多的是关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以及审美素养视域下古诗词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实践策略的研究,并且其中只有少量的研究是将关注点放在小学阶段,整体上来看,所研究的内容实践价值丰富而理论价值匮乏。本研究拟对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展开探究,尝试建构起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三个学段古诗词教学目标体系,以期对审美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和实践途径提供标准和参照,对相关领域的现有研究进行完善和提升。正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价值,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及核心概念;第二章分别对小学语文古诗词和小学生审美素养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建构的理论依据进行论述,结合审美素养的概念界定,剖析出小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五个要素,为后面章节的撰写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探究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学生审美素养融合的可能性,对指向审美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情况进行分析,并挖掘出古诗词蕴含的审美因素;第四章着重研究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及优秀名师的古诗词教学课例,从审美素养的视角对其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等进行观察、整理并分析,试图发现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因出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没有设计出合理、系统、明确的指向审美素养的教学目标;第五章首先对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的维度框架进行建构,由此对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三个学段的古诗词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细化并形成层次梯度,再辅之以对应学段古诗词审美教学目标的案例分析,最后提出教学目标的设计建议,旨在为一线教师设计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目标时,提供一些标准参考和实践指导。
李燕君[3](2021)在《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以陆丰市Y中学为研究对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主题阅读教学的不断实践和推广,不少乡镇初中也逐渐加入该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行列。但由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农村生源等方面的局限,乡镇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无效或低效现象屡见不鲜。关于教学有效性,理论界已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关于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则处于初始阶段。主题阅读教学应该符合怎样的标准,才能称之为有效,仍有待明确。故此,笔者在研究有效教学衡量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主题阅读教学理论和实际,尝试归纳、构建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标准,并以此检验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从教学过程到教学结果的有效性现状,最后提出相应的提升对策和建议。本研究由绪论、三个章节和结语组成。绪论部分,关于主题阅读教学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为后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第一章,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概述,对主题阅读教学、教学有效性、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等主要概念进行界定;从教学过程有效性、教学结果有效性两方面,归纳、构建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标准。第二章,陆丰市Y中学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调查研究,以第一章构建的标准为依据,设置调查维度,编制调查问卷和设计访谈问题,以陆丰市Y中学为研究对象实施调查,了解到教学活动中存在教学目标设置上避免了随意性,但落实上存在偏差;教学内容相对丰富,但不太切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学引导不适应主题阅读教学模式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状态和表现不甚理想;教学评价机械单一,流于形式等问题,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调查结论。第三章,提升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之对策,结合乡镇学校的特殊性,提出提升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和建议。教师层面,要转变教学观念,明确主题阅读的教学取向;确保教学内容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改变教学习性,调整教学方式;多途径接收教学反馈信息,细化主题阅读评价标准;加强主题阅读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积累。学生层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主题阅读与考试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平衡发展。另外,学校应加强对主题阅读教学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家庭应辅助营造积极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学生、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结语部分是对论文撰写的简要回顾及对主题阅读教学的展望。
高俪玮[4](2021)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及优化策略 ——基于Q市三所小学中高年级的调查》文中指出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改革途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又进一步提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够更好地以教育信息化拉动教育现代化。自此,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成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和理想追求。那么,在学科教学实践中,这些基本的规定和理念是否得到真正的落实?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如何有针对性地加以优化?这便是该研究的基本研究思路和力图要探讨的问题。该研究以小学语文为学科范围,将文献法、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有机结合,深入调查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现实情况。在梳理分析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和表征作为该研究理论依据的基础之上,该研究对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所得结果展开综合分析,并以此总结出当前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教师对信息技术使用目的认识流于浅表、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形式化、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局限性、信息技术对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不充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未彰显学科特点。根据调查和分析可知,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教师信息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局限、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的限制、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这三大方面。基于此,为了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优化策略:首先,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养是关键,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深度融合观,提升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加强对语文学科本身的研析;其次,学校完善信息化教学管理是保障,学校需优化信息化教学资源配置,组织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系统性培训,引领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健全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最后,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着力点,唤起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行为,发挥信息技术课程作用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刘娜[5](2021)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的现状调查 ——以J市四所乡镇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一世纪以来,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我国进一步推行。新课改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而学生学习方式受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就需要教师转变以往单一、僵化的教学方式以带动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师教学方式的选用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是否科学以及如何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变革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J市四所乡镇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发现,教师问卷中教师选用讲授、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的均值得分均高,其中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均值得分最高,且教师选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教龄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学生问卷中学生反映教师选用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均值得分较高,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的均值得分较低。结合访谈记录与课堂观察,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教师在教学中普遍选用讲授式教学方式,教学方式选用单一;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少选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再次,教师有意选填非讲授教学方式以掩盖其教育改革理念的不足;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对探究式教学方式的选用在教龄上有显着差异。综上,大多数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存在以下问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传统讲授教学思维固化、多元教学方式选用形式化、粉饰与掩盖教学实际问题,农村小学生难以适应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学校阻碍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基于此,本研究从教师、学生、学校、社会四个层面分别提出改进建议。首先,教师应当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积极参与培训学习;反思教学方式选用,落于语文教学实际;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其次,学生应努力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努力适应新型语文教学方式。再次,学校要加强教师专业培训,鼓励语文教师改革;建立教师监督机制,进行多方求证;充实农村师资力量,改善语文教学条件;取得学生家长支持,实现家校高效配合。最后,社会要加强教育改革指导,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改革观念;加强教育部门引导,开设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培训课程。
黎佳秀[6](2021)在《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中的高中戏剧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戏剧不朽的教学价值,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无可替代。戏剧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演的能力,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可以充分发挥戏剧的教诲价值和育人功能,促进人们深刻地理解社会人生。文学伦理学批评强调从戏剧文本中找道德榜样,明确戏剧和文本的伦理价值,内化于心。通过这一批评方法深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戏剧作品的伦理内涵,提出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高中戏剧教学策略,将戏剧文学的教诲功能落到实处。首先,以最新版的语文教科书中的戏剧篇目和人教版戏剧选文为研究对象。从教材中的戏剧内容切入,分析了戏剧选文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教师与学生对戏剧教与学的使用情况。其次,运用了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来分析戏剧文本。从伦理视角切入戏剧教学,来落实戏剧文学作品的教诲功能。再次,阐释了高中戏剧教学引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意义。最后,以前两章对高中戏剧教学现状调查和戏剧教学引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意义为依据,提出了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高中戏剧教学策略和方法。论文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中学语文戏剧国内外研究综述,整理高中戏剧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此外,阐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凸显论文的创新所在。第二部分,论述高中戏剧选文情况、戏剧教学现状及其问题。首先,阐述了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意图,分析了当前高中戏剧选文存在的问题;其次,对高中戏剧教学展开调查;最后,找出高中戏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三部分,分析高中戏剧教学引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意义。其一,提供戏剧文本解读与分析;其二,提升教师戏剧教学和研究的整体能力;其三,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知识建构的基本需要。第四部分,探讨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高中戏剧教学策略和方法。第一,加强戏剧文本的阅读与伦理分析。促使师生读戏剧文本的伦理环境,析人物的斯芬克斯因子,找伦理选择的道德榜样,悟戏剧文本的道德警示。第二,推动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革。了解戏剧艺术相关的基本常识,梳理戏剧的矛盾冲突与伦理线,分析人物困境中的伦理选择,明确人物和事件的伦理价值。第三,增加学生读写演戏剧的伦理体验。多读戏剧文本,寻找伦理榜样,学写戏剧评论,增加伦理思考,经典片段表演,内化教诲价值。第五部分是结语。阐述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阈中审视高中戏剧教学的价值与意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等。
杨晓娟[7](2021)在《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初中写作教学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固化的教学方法影响,当下的初中写作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寻找科学有效的写作教学模式是现下初中语文教学刻不容缓的任务。本论文以初中记叙文的写作教学为例,对云南勐角中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和课堂观察分析得出:当前初中写作教学在课堂环节、师生角色、写作内容、成果评价等方面存在问题。项目式学习模式下的写作教学较之传统写作教学具有环节具体、选题真实、评价多元、强调教师有效指导以及重视跨学科学习的优势。它不仅可以改善传统写作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还可以落实新课标提出的“跨学科教学”要求和语文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在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的基础上,考察项目式学习模式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基于项目式学习理论和初中写作教学现状,提出初中写作教学的策略:一是规范写作流程,构建写作训练的完整体系;二是整合跨学科资源,增强写作过程的的有效指导;三是多种形式搜集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四是探索激励机制,促进写作成果的多元化评价。并以项目准备、项目实施、项目评价和成果展示的实施体系出发开展初中写作教学实践。最后,文章明确了项目实施过程庞杂、学生评价体系贫瘠和教育资源媒介缺乏的局限,并据此提出改善方法,以期促进初中写作教学更加高效地进行。
苗乐周[8](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选编与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全国投入使用,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部分的编选进行研究,探讨古诗文编排的特点,并依据古诗文编排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探讨古诗文教学设计的依据和策略,设计更便捷的古诗文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让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古诗文,提升教学效果。正文部分共有四章。第一章论述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的编写标准和主要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部编本语文教材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道德培养作为其核心任务之一,将“育人”理念贯穿其中。所选古诗文从时代分布上看,以唐宋占比最多,两晋南北朝较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缺少对教材的系统研读,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较少,授课的功利性强。第二章探讨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设计的依据以及应当坚持的原则。古诗文教学设计应当加强思维的训练,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符合本地学情,挖掘教材深刻内涵,提升古诗文的授课效率。第三章探究古诗文教学设计的策略。古诗文教学要坚持分组、分层教学、个别指导的教学策略,将课堂主阵地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创设意境、妙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第四章分别以《三峡》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各进行了一个教学设计分析,进行教学反思。将依据和策略引向实践,在实际应用中展示本次研究成果。
肖玉兰[9](2021)在《试论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要具备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可以在专门的口语交际教学中去训练,结合其他教学也是扩宽交际训练的重要渠道。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交流能力提供了多样的训练载体。在初中语文课文中出现了许多言语交际实例,现已将这些实例整理为表格,通过对这些实例的分析,发现言语交际实例对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因此本文将从课文中的言语交际出发,运用言语交际的相关理论去分析这些实例,在分析的过程中提供学生进行成功言语交际的技巧或经验,并结合课文内容,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在真实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本文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对言语交际、阅读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言语交际学是专门研究言语交际现象的一门语言学学科,它包含的交际三要素以及非言语交际手段都成为本文写作的一个理论基础;结合前人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提出本文的写作出发点,从课文中的言语交际实例出发,结合言语交际学的相关理论,并落实到交际训练活动中,以求切实有效地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第二部分是介绍言语交际的概念以及基本内容,言语交际是运用语言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的复杂性实践活动,为了促进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就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相互配合,主要是交际主体、交际环境、交际意图以及非言语交际手段。充分了解这些因素并在实际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去运用它们,才更有可能成功地与人交际。第三部分是在介绍了言语交际的概念和内容之后,结合统编本初中语文课文中的言语交际实例,运用言语交际的各个因素去分析这些实例,从而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又能够为学生的交际训练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到一个成功的言语交际活动,应该是说话者根据交际对象的状态,结合特定的语境,选择合适的话语并且辅以非言语交际手段(体态语和副语言)来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而听话者就需要根据说话者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去揣摩说话者的意图。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包括倾听、表达和交流。第四部分主要是在真实具体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虽然是从倾听、表达与交流三方面进行活动设计,但是这三种能力的活动设计又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单一的倾听训练,也没有独立的表达训练,无论是点评、提问、辩论、讨论等活动设计都是包含着倾听和表达,而倾听和表达之间的过程就是交际。在倾听、表达和交流过程中,教师都参与其中,所以不能忽视教师在提高学生言语交际能力中的示范性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从言语交际实例出发,在分析的过程中得到理论指导,指导如何更好的与人交际,并落实到阅读教学活动训练中,在亲身实践中学会交际,在活动中提高与人交际的能力。
韩美玲[10](2021)在《YJ市L中学七年级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提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词正是中华文化中最绚烂独特的篇章。它反映了我国历朝历代先人们对语言艺术的不断追求和精益求精。古诗词教学有利于学生提升文化自信,也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七年级阶段是学生树立健全人格的关键期,也是初小古诗词知识衔接的关键时期,但初小学校间对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缺少衔接交流,导致刚进入初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出现了难以适应的现象,大多数七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了畏难和逃避的心态。初中阶段的古诗词学习难度产生梯度式的跨越,但七年级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还比较薄弱,无法准确把握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此,七年级语文教师要充分了解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消除七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抵触情绪,提高七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并完成七年级学生初小古诗词学习的顺利过度。YJ市L中学坐落在美丽的延边州州府延吉市,是一所公办的初级中学。学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优质的教学质量并在教学上不断进行改革和教学升级,在七年级古诗词教学上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在七年级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和课堂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本论文以YJ市L中学为研究对象,综合调查了该校古诗词教学开展情况、教师七年级古诗词课堂教学情况、七年级学生古诗词学习情况并在第三章中通过图表详细描述了YJ市L中学七年级古诗词教学的调查结果。在第四章中分析YJ市L中学七年级古诗词教学现状,总结学校、七年级古诗词课堂教学和七年级学生古诗词学习方面取得的成效,发现YJ市L中学七年级古诗词教学存在的一些不足。通过调查发现YJ市L中学创设了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氛围;在课堂上教师运用以读代讲,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七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想象力;该校七年级学生古诗词学习态度良好,学习方法得当等,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学校古诗词相关的课外活动较少;七年级古诗词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教师缺乏初小知识衔接意识,七年级古诗词课堂上缺乏有效的情境创设;该校七年级学生的古诗词知识未得到有效迁移,对古诗词情感理解不够深入等。最后针对以上YJ市L中学七年级古诗词教学上存在的不足,在第五章分别从学校、教师、七年级学生三个层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二、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培养小学生审美素养的迫切需要 |
1.1.2 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反思 |
1.1.3 完善关于审美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有研究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审美素养的相关研究 |
1.3.2 古诗词审美素养的相关研究 |
1.3.3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文本分析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5.1 古诗词 |
1.5.2 审美素养 |
1.5.3 教学目标 |
2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建构的合理性 |
2.1 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古诗词和小学生审美素养的要求 |
2.1.1 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审美素养的要求 |
2.1.2 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古诗词的要求 |
2.2 审美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建构的理论依据 |
2.2.1 接受美学理论 |
2.2.2 审美教育理论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 小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要素分析 |
2.3.1 审美感知 |
2.3.2 审美想象 |
2.3.3 审美情感 |
2.3.4 审美理解 |
2.3.5 审美创造 |
3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学生审美素养融合的可能性 |
3.1 指向审美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情况分析 |
3.1.1 指向审美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文情况分析 |
3.1.2 指向审美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编排情况分析 |
3.2 古诗词的审美因素分析 |
3.2.1 语言美 |
3.2.2 音乐美 |
3.2.3 意境美 |
4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
4.1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例研究 |
4.1.1 高学段《送元二使安西》课例研究 |
4.1.2 低学段《望庐山瀑布》课例研究 |
4.1.3 中学段名师《清平乐·村居》课例研究 |
4.2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
4.2.1 忽视学生审美感知的培养 |
4.2.2 学生审美想象的个性化缺失 |
4.2.3 忽视学生审美情感的体验 |
4.2.4 学生审美理解缺乏重视 |
4.2.5 学生审美创造相对薄弱 |
4.3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4.3.1 教师忽视古诗词审美教学目标 |
4.3.2 教师在设计古诗词审美教学目标时面临困境 |
4.3.3 古诗词审美教学目标自身特点所致 |
5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体系建构 |
5.1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维度框架 |
5.1.1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感知目标维度框架 |
5.1.2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想象目标维度框架 |
5.1.3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情感目标维度框架 |
5.1.4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审美理解目标维度框架 |
5.1.5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审美创造目标维度框架 |
5.2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学段教学目标建构 |
5.2.1 第一学段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建构 |
5.2.2 第二学段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建构 |
5.2.3 第三学段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建构 |
5.3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的设计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以陆丰市Y中学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概述 |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 |
一、主题阅读教学 |
二、教学有效性 |
三、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 |
第二节 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标准及其表现 |
一、教学过程有效性标准及其表现 |
二、教学结果有效性标准及其表现 |
第二章 陆丰市Y中学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研的准备与实施 |
一、调研背景 |
二、问卷编制和访谈设计 |
三、调研对象和调研形式的确立 |
第二节 调查现状 |
一、教学过程有效性现状 |
二、教学结果低效问题突出,有效性亟待提高 |
第三节 影响要素分析 |
一、教师分析 |
二、学生分析 |
第三章 提升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之对策 |
一、教师层面的对策建议 |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主题阅读的教学取向 |
(二)确保教学内容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
(三)改变教学习性,调整教学方式 |
(四)多途径接收教学反馈信息,细化主题阅读评价标准 |
(五)加强主题阅读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积累 |
二、学生层面的对策建议 |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主题阅读与考试的关系 |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
(三)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平衡发展 |
三、其他层面的对策建议 |
(一)学校要加强对主题阅读教学的关注度和重视度 |
(二)家庭辅助营造积极良好的阅读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教学案例分析——通过统整和比较,落实文本的整体性教学 |
附录二: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三: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四: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访谈设计 |
附录五: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汇总(表1-5)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4)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及优化策略 ——基于Q市三所小学中高年级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 |
1.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教学改革走向深入的途径与追求 |
2.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疫情”期间愈加凸显 |
3.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更有利于达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
4.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误识与误区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与表征 |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 |
1.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定义 |
2.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特点 |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表征 |
1.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变 |
2.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
3.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
4.信息技术对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 |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工具 |
1.课堂观察记录表 |
2.调查问卷 |
3.访谈提纲 |
(二)调查对象 |
1.问卷调查对象 |
2.访谈对象 |
(三)调查实施 |
1.课堂观察实施 |
2.问卷调查实施 |
3.访谈实施 |
(四)调查结果呈现与分析 |
1.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普遍性 |
2.师生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 |
3.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表现 |
4.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表现 |
5.信息技术的使用效果 |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对信息技术使用目的认识流于浅表 |
(二)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形式化 |
(三)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局限性 |
(四)信息技术对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不充分 |
(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未彰显学科特点 |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教师信息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局限 |
1.信息化教学观念不科学 |
2.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不充足 |
3.学科专业知识不扎实 |
(二)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的限制 |
1.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教学需求未精准匹配 |
2.信息化教学培训与引导不力 |
3.信息化教学评价重形式而轻实质 |
(三)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 |
1.学习自觉性偏低 |
2.自我控制力有限 |
五、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优化策略 |
(一)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养是关键 |
1.树立科学的深度融合观 |
2.提升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 |
3.加强对小学语文本身的研析 |
(二)学校完善信息化教学管理是保障 |
1.优化信息化教学资源配置 |
2.组织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系统性培训 |
3.引领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 |
4.健全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 |
(三)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着力点 |
1.唤起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意识 |
2.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行为 |
3.发挥信息技术课程作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的现状调查 ——以J市四所乡镇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缘起 |
1.新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要求 |
2.着眼于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方式选用现状 |
3.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方式有着直接关联 |
4.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探究的必要性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文献综述 |
1.关于教学方式的研究 |
2.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1.研究重点 |
2.研究难点 |
3.创新之处 |
(六)研究思路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概念界定 |
(一)教学方式 |
1.教学方式的定义 |
2.教学方式的分类 |
(二)语文教学方式 |
(三)教师教学方式选用 |
二、研究设计 |
(一)提出研究假设 |
(二)选取研究对象 |
1.问卷调查对象 |
2.访谈调查对象 |
3.课堂观察对象 |
(三)确定研究内容 |
(四)设计调查问卷 |
1.调查问卷的编制 |
2.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
3.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
(五)编制访谈提纲 |
1.教师访谈提纲 |
2.学生访谈提纲 |
三、调查结果 |
(一)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
1.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选用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均值得分最高 |
2.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选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均值得分高 |
3.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选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教龄上存在显着性差异 |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1.学生报告教师选用讲授方式的均值得分最高 |
2.学生报告教师选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均值得分低 |
四、分析与结论 |
(一)分析 |
1.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选用讲授式教学方式的频率最高 |
2.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本研究假设不符 |
3.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选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教龄上差异显着 |
(二)结论 |
1.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普遍选用讲授式教学方式,教学方式选用单一 |
2.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少选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 |
3.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有意选填非讲授教学方式以掩盖教育理念的不足 |
4.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方式的选用在教龄上有显着性差异 |
五、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问题分析 |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讲授教学思维固化 |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多元教学方式选用形式化 |
(三)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粉饰与掩盖教学实际问题 |
(四)农村小学生难以适应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 |
(五)农村学校阻碍着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变革 |
六、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改进建议 |
(一)教师层面 |
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积极参与培训学习 |
2.反思教学方式选用,落于语文教学实际 |
3.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
(二)学生层面 |
1.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
2.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努力适应新型语文教学方式 |
(三)学校层面 |
1.加强教师专业培训,鼓励语文教师改革 |
2.建立教师监督机制,积极进行多方求证 |
3.充实农村师资力量,改善语文教学条件 |
4.取得学生家长支持,实现家校高效配合 |
(四)社会层面 |
1.加强教育改革指导,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改革观念 |
2.加强教育部门引导,开设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培训课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中的高中戏剧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对象、方法和主要观点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中戏剧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高中戏剧教学现状调查 |
一、语文教材中的戏剧选文 |
二、学生问卷调查 |
三、教师问卷调查与访谈 |
第二节 高中戏剧教学现状分析 |
一、学生戏剧知识及文本分析基础薄弱 |
二、教师对戏剧的教学价值缺乏正确认识 |
三、未能充分发挥戏剧的教诲与育人功能 |
第三节 高中戏剧教学存在问题归因 |
一、文本阅读与分析缺乏理论和方法的支撑 |
二、教师对戏剧教学未能抓住具体的文类特征 |
三、学生对戏剧文本和表演鉴赏体验不够 |
四、应试教学思维束缚了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
第二章 高中戏剧教学引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意义 |
第一节 提供戏剧文本解读与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
一、目前戏剧文本分析主要涉及到的理论和方法 |
二、深入分析戏剧文本,获取伦理价值 |
第二节 提升教师戏剧教学和研究的整体能力 |
一、戏剧教学目标的确定 |
二、道德榜样的深入阐释 |
三、文本伦理内涵的挖掘 |
四、戏剧伦理资源的开发 |
第三节 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知识建构的基本需要 |
一、伦理意识的觉醒 |
二、人性善恶的分辨 |
三、理性意志的培养 |
第三章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高中戏剧教学策略和方法 |
第一节 加强戏剧文本的阅读与伦理分析 |
一、读戏剧文本的伦理环境 |
二、析人物的斯芬克斯因子 |
三、找伦理选择的道德榜样 |
四、悟戏剧文本的道德警示 |
第二节 推动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革 |
一、了解戏剧艺术相关的基本常识 |
二、梳理戏剧的矛盾冲突与伦理线 |
三、分析人物困境中的伦理选择 |
四、明确人物和事件中的伦理价值 |
第三节 增加学生读写演戏剧的伦理体验 |
一、多读戏剧文本,寻找伦理榜样 |
二、学写戏剧评论,增加伦理思考 |
三、经典片段表演,内化教诲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问卷调查 |
附录二:高中戏剧篇目 |
附录三:《雷雨》教学设计 |
致谢 |
(7)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初中写作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项目式学习模式相关理论 |
第一节 项目式学习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
一、项目式学习模式 |
二、项目式学习模式下的初中写作教学 |
第二节 项目式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
一、“做中学”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节 项目式学习模式的特点 |
一、基于真实生活的选题 |
二、具体的操作环节 |
三、多元化的成果评价 |
四、科学的师生定位 |
五、综合的知识技能 |
第二章 初中写作教学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第一节 初中写作教学基本情况调查 |
一、学生问卷分析 |
二、教师问卷分析 |
三、典型案例分析 |
第二节 当前初中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课堂环节层面:写作流程随意,课堂环节各异 |
二、师生角色层面:角色定位模糊,写作教学低效 |
三、写作成效层面:素材缺乏,内容贫瘠 |
四、写作成果层面:呈现方法简陋,评价方式单一 |
第三节 当前初中写作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写作活动缺乏完整的参照体系 |
二、写作过程缺乏有效的专业化指导 |
三、写作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
第三章 项目式学习模式下初中写作教学的应用 |
第一节 项目式初中写作教学的策略 |
一、规范写作流程,构建写作训练的完整体系 |
二、整合跨学科资源,增强写作过程的有效指导 |
三、多种形式搜集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
四、探索激励机制,促进写作成果的多元评价 |
第二节 项目式初中写作教学的实施过程 |
一、确定主题,做好项目写作教学设计 |
二、设置真实情境,师生合作探究 |
三、对项目成果进行多元化评价 |
四、采用多种方式展示优秀作品 |
第四章 项目式学习模式下初中写作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
第一节 项目式学习模式下初中写作教学的实施优势 |
一、基于真实情境写作,提高教师教学自信和学生学习兴趣 |
二、有具体的写作教学环节,给写作课堂指引明确方向 |
三、多元化的成果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多方面综合发展 |
四、跨学科学习引导,有效落实语文新课标要求 |
第二节 项目式学习模式下初中写作教学的不足 |
一、项目实施过程庞杂 |
二、学生评价体系贫瘠 |
三、教育资源媒介缺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项目式初中语文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二 项目式初中语文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三 勐角中学116 班写作报刊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选编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关于初中语文古诗文选编研究 |
二、关于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研究 |
第一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选编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初中语文古诗文选文标准 |
一、初中语文古诗文选文基本理念 |
二、初中语文古诗文选文概述 |
第二节 初中语文古诗文编排情况分析 |
一、初中语文古诗文编排方式 |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与人教版比较 |
第三节 初中语文古诗文选文特征及意义 |
一、初中语文古诗文时代分布 |
二、初中语文古诗文选文体裁和题材 |
三、初中语文古诗文选文呈现形式 |
四、初中语文古诗文选文意义 |
第四节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 |
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
第一节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
一、符合《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解析与检测》 |
二、结合学生实际水平 |
三、提升教师授课效率 |
第二节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设计的原则 |
一、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原则 |
二、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原则 |
三、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 |
第三节 教学设计选取篇目分析 |
第三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设计策略 |
第一节 教学设计思路研究 |
一、创设意境 |
二、领悟内涵 |
三、妙用情景 |
第二节 教学设计方法研究 |
一、分组、分层教学 |
二、学生参与,教师指导,体现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
三、读、写、背、讲、练结合 |
第四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案例 |
第一节 《三峡》教学设计分析 |
一、古诗文编排特点作为教学设计依据和意义 |
二、《三峡》的教学实施过程 |
三、《三峡》的教学反思 |
第二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分析 |
一、古诗文编排特点作为教学设计依据和意义 |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实施过程 |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反思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三峡》的教学设计 |
附录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设计 |
附录三:部编版初中古诗文各册篇目一览表 |
附录四: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9)试论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依据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方法 |
四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言语交际的研究 |
(二)阅读教学现状研究 |
第一章 言语交际的概念及内容 |
一 言语交际概念的界定 |
二 言语交际的要素 |
(一)交际主体 |
(二)交际环境 |
(三)交际意图 |
三 非言语交际手段 |
第二章 言语交际理论对课文言语交际实例的分析 |
一 交际主体要素在课文实例分析中的运用 |
(一)清楚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 |
(二)认识到交际对象的特征 |
二 交际环境要素在课文实例分析中的运用 |
(一)情景语境 |
(二)社会文化语境 |
三 交际意图要素在课文实例分析中的运用 |
四 非言语交际手段在课文实例分析中的运用 |
(一)体态语在实例中的运用 |
(二)副语言在实例中的运用 |
第三章 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活动设计 |
一 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可行性 |
(一)理论指导 |
(二)现实指导 |
二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言语交际训练的活动设计 |
(一)提高倾听能力的活动设计 |
(二)提高表达能力的活动设计 |
(三)提高交际能力的活动设计 |
(四)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示范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言语交际实例整理表 |
附录B 初中教材言语交际实例中体态语整理表 |
附录C 初中教材言语交际实例中副语言整理表 |
致谢 |
(10)YJ市L中学七年级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范围和方法 |
1.4.1 研究范围 |
1.4.2 研究方法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1.5.1 古诗词 |
1.5.2 古诗词教学现状 |
第二章 七年级古诗词教学的理论依据和七年级教材古诗词选文分析 |
2.1 七年级古诗词教学的理论依据 |
2.1.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 |
2.1.2 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 |
2.1.3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
2.2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古诗词的选文分析 |
2.2.1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古诗词的选编情况 |
2.2.2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教材选文的特点 |
第三章 YJ市L中学七年级古诗词教学现状 |
3.1 学校基本现状 |
3.1.1 学校古诗词学习氛围现状 |
3.1.2 学校七年级古诗词课外活动开展现状 |
3.2 教师教学七年级古诗词的基本现状 |
3.2.1 教师对七年级古诗词教学的认知现状 |
3.2.2 七年级古诗词课堂教学现状 |
3.2.3 七年级古诗词课后拓展现状 |
3.3 七年级学生古诗词学习的基本现状 |
3.3.1 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态度现状 |
3.3.2 学生古诗词的知识迁移现状 |
3.3.3 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方法现状 |
第四章 YJ市L中学七年级古诗词教学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
4.1 七年级古诗词教学取得的成效 |
4.1.1 学校创设了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氛围 |
4.1.2 运用了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 |
4.1.3 运用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 |
4.1.4 七年级学生古诗词学习态度良好 |
4.1.5 七年级学生古诗词学习方法得当 |
4.2 七年级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
4.2.1 学校古诗词相关的课外活动较少 |
4.2.2 七年级教师古诗词衔接意识有待加强 |
4.2.3 七年级古诗词课堂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
4.2.4 七年级古诗词课堂上缺乏有效的情境创设 |
4.2.5 七年级学生初小古诗词知识有待迁移 |
4.2.6 七年级学生对古诗词情感理解有待深入 |
第五章 YJ市L中学七年级古诗词教学的建议 |
5.1 学校方面的建议 |
5.1.1 开展校园“中国诗词大会” |
5.1.2 组织各种古诗词相关的社团活动 |
5.1.3 组织古诗词教学的课题研究和培训交流 |
5.2 教师方面 |
5.2.1 加强初小古诗词内容的衔接 |
5.2.2 完善七年级古诗词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 |
5.2.3 丰富七年级古诗词课堂的情境创设 |
5.3 学生方面 |
5.3.1 重视古诗词的日常积累 |
5.3.2 加强古诗词的运用和迁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B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C YJ市L中学七年级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D YJ市L中学七年级学生访谈提纲 |
四、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体验视阈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郑州市T小学为例[D]. 魏洁. 延边大学, 2021
- [2]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研究[D]. 唐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以陆丰市Y中学为研究对象[D]. 李燕君.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4]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及优化策略 ——基于Q市三所小学中高年级的调查[D]. 高俪玮.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的现状调查 ——以J市四所乡镇小学为例[D]. 刘娜.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中的高中戏剧教学研究[D]. 黎佳秀.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7]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初中写作教学探究[D]. 杨晓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0)
- [8]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选编与教学研究[D]. 苗乐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9]试论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 肖玉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10]YJ市L中学七年级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 韩美玲. 延边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