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OVSF码动态有序分配算法的呼叫公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唐迎春[1](2019)在《G公司呼叫服务排班管理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经济持续不断转型升级背景下,客户服务要求不断提高,服务水平高低决定企业竞争成败,服务排班作为提升企业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为企业服务管理的重点和难点。G公司服务部门在转型升级服务过程中,也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问题。本文以G公司呼叫服务排班管理为例,针对G公司服务过程中出现“服务满意度下降、排班和话务拟合度不高、接通率较低、排班不公平”等问题,在采用面谈、问卷调查等多种调研方式基础上,采用数量统计的方法,分析得出G公司服务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原因为“服务理念不清晰、信息化支撑不足、组织协作存在障碍、排班模型沉淀不足、体系化管理不完善”。应用运营管理、精益管理、综合激励等理论,提出G公司需建立“以人为本,为客户提供新型体验价值”的服务理念,改变传统以“任务为导向”的服务理念。依据上述服务思想,本文重点研究并且得出的结论:服务排班应深化“以人为本”思想,提升员工自我认知和重构员工思维方式,激发团队员工的潜力;服务排班应加强“私属化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服务双方的高度匹配,高效利用服务资源;服务排班应“优化组织协同”,促进协同部门之间信息流通,实现服务排班信息共享;服务排班应“沉淀排班模型”,不断积累及优化服务排班模型,提升服务排班结果预测准确性;服务排班应“体系化支撑”,以“全局观”审视和规划整个服务排班流程,协同管理服务排班要素,实现整个呼叫排班过程可控、可管、可监、可干预;服务排班应“易落地及推广”,依托制定清晰的落地及推广策略,快速落实企业优化策略研究方案,实现服务资源价值利用最大化。通过以上优化策略实施,希望能够快速实现G公司呼叫服务运营成本下降,促进整体运营管理水平提升,提升一线管理人员的服务排班效率,实现服务双方满意度提升,对企业长期服务发展及转型升级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吉凯[2](2019)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功率控制算法研究与仿真验证》文中提出上行功率控制技术是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无线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技术,一方面信道传输损耗大,需要充足的传输功率以保障信号的传输质量;另一方面,终端需要节约功率资源,并且过大的上行总功率容易使卫星行波管功率放大器产生交调干扰。同时具有抗干扰、高速率特点的CDMA技术十分适合于我国下一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而功率控制能够有效抑制CDMA系统中的多址干扰。所以本文重点研究基于CDMA多址方式的卫星移动通信上行功率控制算法。本文首先简要的介绍了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架构并分析CDMA系统中功率控制技术实施的目的与准则,然后对经典分布式功率控制算法进行理论分析。另外本文对基于非合作博弈的Koskie算法与NPCG算法的代价函数进行了详细分析,前者功耗低但难以满足目标信干比,后者恰好相反。本文依据信干比平衡准则,提出一种基于非合作博弈与链路预测的功率控制算法——A-NCPCG。该算法在满足目标信干比的条件下以获得低的卫星接收功率为目标,重新设计了代价函数。并且为降低卫星长时延信道的滞后性影响,在算法迭代过程中引入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预测链路质量,以达到时延补偿的目的。文中分析了该算法较经典算法的优点,并且证明该算法的纳什均衡存在性与收敛性。仿真结果表明,A-NCPCG算法在低速移动终端时具备更低的控制误差与功耗,20个终端20km/h速度时发生1dB信干比误差的概率降低19%、2dB信干比误差的概率降低11%,并且上行总功率降低1dBW。同时,本文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基于OPNET软件设计并实现一个卫星移动通信功率控制系统仿真平台,该仿真平台具有码分多址物理信道、基本的信令交互过程以及功率控制命令的生成与处理。文中对功率控制命令的量化方式与处理方式做了详细设计,并以节点与进程的方式予以实现。基于该仿真平台,为ANCPCG算法的工程实现寻找一组较优参数,仿真结果表明功率控制命令量化为±0.5dB、±1.5dB,预处理系数为0.4,外环功率控制步长为+2.5dB、-0.5dB时系统具有较优性能。
华德友[3](2019)在《考虑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呼叫中心排班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呼叫中心是联接企业和客户的重要渠道,是企业面向市场的一面旗帜,呼叫中心的运营效益与企业的发展关系密切,而呼叫中心客服人员的排班问题是呼叫中心日常运营的核心问题。合适的人员排班方案能够有效满足呼叫中心业务需求,提高呼叫中心客户服务能力及企业的竞争力。然而,随着企业对呼叫中心的运营考核指标要求越来越高,客服员工对工作状态及工作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由于客服行业人员流动率高,导致呼叫中心人力资源相对人力需求相对紧缺,呼叫中心的排班难度进一步加大,导致呼叫中心很难排出一份既能满足呼叫中心硬性考核指标的要求、又能满足客服员工对工作状态和工作环境的需求的班表,而在二者之间,呼叫中心的最终排班倾向于前者,这就导致排班时对员工客服的工作满意度难以满足,从而带来更高离职率,提高呼叫中心管理成本,降低呼叫中心运营效益及服务能力。本文从上述问题出发,研究在人力资源相对紧缺的前提下,如何在保证呼叫中心运营指标满足的前提下,最大化客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问题。由于人力相对紧缺,在保证呼叫中心指标要求被满足的前提下,无法硬性约束客服员工各工作满意度指标。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惩罚体系的客服人员排班模型,以满足呼叫中心运营指标为基础约束,以提高客服工作满意度为模型目标,文章通过T呼叫中心实例数据验证及相关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既提高了排班效率,又能提高客服工作满意度。为了丰富模型的使用场景,参考T呼叫中心考虑加班策略的实际运营场景,本文对上述基础模型进一步丰富改进,提出考虑加班策略的客服员工工作满意度模型,通过T呼叫中心实例数据验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为了分析模型的质量,文章通过设置多组不同参与排班人数的数据源,通过模型求解,验证了模型的高效性和实用性。
杨恺[4](2014)在《OVSF码保留分配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提出1种为每类呼叫预留资源的信道化码分配算法。将新算法与已有的单一分区法、混合分区法1、混合分区法2等保留算法进行比较,计算机仿真表明,分区借码法在公平性和码阻塞率方面最好,是公平和吞吐量最好的保留算法。该算法简单、有效和公平,可应用于以OVSF码作为信道化码的各种DS-CDMA系统。
刘欢,惠晓威[5](2010)在《WCDMA中的OVSF码分配算法》文中提出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IMT-2000中三大主流技术之一的WCDMA,采用长度可变的正交码序列OVSF作为信道化扩频序列,可支持多种速率请求。OVSF码的可变长特性可以满足通信中的多速率业务要求,而其正交性质则可以减小信道间的相互干扰。对OVSF码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及MATLAB仿真验证了其正交性,分阶段对单码分配、动态码分配及满足不同QoS业务要求的动态码分配进行了介绍,并分别针对系统吞吐量和码阻塞率对各单码分配算法进行了仿真比较,验证了各种算法之间的性能优劣。
郭淑明[6](2008)在《无线资源管理中的前向链路带宽分配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3G技术已经在国内外进入商用阶段。在以CDMA技术为核心的3G网络平台上,整合应用3G增强型技术,增强网络对无线数据业务的支持能力是今后移动宽带网络发展的主要模式,增强3G网络对各种无线数据业务的QoS支持能力成为网络优化与升级的主要目的。无线资源管理是充分发挥网络性能、保障业务QoS的关键技术之一,前向链路带宽分配策略直接关系到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和用户得到的数据速率,无线数据业务的增长无疑会给现有3G网络中的前向链路带宽分配算法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研究了当前3G技术中的前向链路带宽分配策略。内容主要包括OVSF-CDMA系统中的码分配算法研究和前向时分复用系统中的分组调度算法研究。在OVSF-CDMA系统中,OVSF码是支持多速率业务的关键技术,其分配算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服务性能。3GPP协议支持多码分配算法,在描述码分配的基本原则后,给出了一个用于计算最佳分配码字的快速算法。本文详细分析了该算法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一个普遍适用的最佳分配码字快速算法。为消除OVSF-CDMA系统中的码阻塞,重分配概念被引入码分配过程中,它在提高系统平均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给系统带来额外的计算负担和信令开销。为减少这种负担与开销,本文就重分配控制提出了一种以重分配系数为控制门限的控制算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又提出了一种实用的多码自适应重分配算法——MARC算法。该算法利用重分配门限控制算法将系统的重分配系数保持在门限值附近,并通过外环控制机制对门限值进行调节,使系统在降低码阻塞率的同时,能够减轻重分配对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仿真结果表明,MARC算法在系统性能上与DCA算法相当,但在重分配性能上优于DCA算法。在前向链路采用时分复用技术时(如HSDPA、1xEV-DO等),带宽分配是由前向分组调度算法来完成的。实际系统中,调度算法的实现受到物理层协议、MAC层协议及其它一些技术因素的影响。本文研究了HARQ、PDMA等技术对调度算法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一个偏向于敏感延迟业务(如VOIP)的改进型PFS算法。MARC算法在已经商用化的CMT复合移动通信系统及其衍生产品中得到了应用,它使CMT系列产品在系统容量上得到较大改善。
郑宝鑫[7](2008)在《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OVSF码分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码分配算法的目标是要在满足用户业务和质量要求的情况下寻求最优的扩频码分配原则,以较低的复杂性支持尽可能多的用户。3G系统使用OVSF码区分不同的信道,实现多速率传输和多用户的接入。OVSF码的迭代产生方式决定了其在分配过程中受到限制,不恰当的OVSF码分配策略会带来码阻塞或信道化码资源受限。信道化码资源管理算法设计的目标可以使码利用率最大化、公平地为各种请求分配码资源。信道化码资源的管理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基于WCDMA系统下行链路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的动态码分配算法,旨在降低系统的码阻塞概率和系统复杂度。随机动态码分配算法的核心在于减少需要重排码字的个数为优化准则,采用拓扑搜索算法遍历所有码树寻找最小代价分支,达到统计意义上的优化。随机分配算法存在较高的码阻塞概率,并且在寻找最小代价分支时要遍历码树所有可能情况,导致复杂度和搜索时间都会大大增加。本文在随机动态码分配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的动态码分配算法,该算法采用了搜索最小代价函数值、以邻近原则进行码树重排、释放同级码字中具有最大代价函数值的码字策略。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降低码阻塞概率和系统复杂度。
文海霞[8](2008)在《WCDMA通信系统扩频地址编码的研究》文中指出WCDMA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流技术之一。WCDMA系统采用正交可变扩频因子(OVSF)序列作为信道化码,用截短平衡Gold码作为基站地址码和用户地址码。截短Gold序列的相关特性、平衡特性及截短长度对CDMA通信系统多址能力和载波泄漏、同步检测概率和捕获时间等性能有着直接影响,因此研究截短Gold序列的生成方法及其性能有重要意义。在本文中,研究了截短平衡Gold序列的产生方法,给出了生成截短平衡Gold序列软件程序,通过对截短前后、不同序列周期、不同截短长度的截短Gold序列的性能仿真,分析了不同截短比例Gold序列的相关特性和平衡特性。并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了相关有价值的结论。OVSF码的可变长性质可以满足不同速率的多媒体业务要求,其正交性可减少信道间的相互干扰。但不是所有的OVSF码字之间都具有正交性,系统可以同时进行分配的码字数量是有限的,合理、公平、高效地分配有限的OVSF码,可提高系统无线带宽资源的利用率。因此,OVSF码动态分配算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本文中,介绍了OVSF码构成和分配准则,分析了OVSF码的动态分配策略。在分析综合多种动态分配方法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一种新型OVSF码的分配和释放策略——奇偶相关法。设计了基于极左碎片法和奇偶相关法的OVSF码的分配、释放和碎片整理仿真软件,利用该软件实现了OVSF码的动态分配、释放和碎片整理,并对大量仿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奇偶相关法能够正确实现OVSF码的分配、释放和碎片整理,且码资源分配效率高,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动态分配算法。
刘光然[9](2007)在《CDMA系统中码的应用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3G无线蜂窝系统能比目前的2G无线蜂窝系统提供更高速率的数据传输业务,能对处于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信道情况下的不同用户提供多种服务业务。众所周知,有三种多址技术,分别是频分多址,时分多址,以及码分多址。码分多址相对于频分多址和时分多址在容量上的优势,使得它在3G无线蜂窝系统中成为主要的接入技术。因此在3G无线系统中,“码”将是最为关键的技术。在CDMA系统有两种重要的码:PN码和沃尔什正交码。为了支持多种速率的用户,在3G系统中把沃尔什码扩展为OVSF码。对PN码和OVSF码的研究将成为3G无线蜂窝系统的关键。在CDMA系统中是用PN码的相位来区分基站的。在能够通信之前,接收端首先要获得发射端的PN码相位,这也就是所谓的码捕获过程。在九十年代,对于直接序列扩频系统(DS/SS)的码捕获研究已经很成熟了。随着CDMA系统的发展,对于码捕获的研究也转移到了CDMA系统。九十年代末,在PN捕获中研究中采用了一种辅助序列。利用辅助序列和PN序列的相关值可以减少相位搜索空间。这一研究是基于DS/SS系统的,目前的挑战就是把辅助序列引入CDMA系统。OVSF码是用于分配给不同用户以提供多种带宽的服务。OVSF码的分配问题对于系统带宽资源的使用率和码的阻塞概率有显着的影响。因此如何进行OVSF码分配将大大影响系统的性能。同时以往的工作都是侧重于减少码阻塞概率,也就是把码阻塞概率作为衡量系统性能的唯一标准。根据OVSF码的特性,高速率用户更容易被系统阻塞。在某些特殊情况,系统的码阻塞概率为零,而高速用户被完全阻塞,这时对于高速用户是不公平的。所以以码阻塞作为系统性能的唯一标准是不足的。目前对于OVSF码研究的挑战就在于,减少码阻塞和考虑系统的公平性两个方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把辅助序列引入CDMA系统;(2)有效的分配OVSF码;(3)分配OVSF码中的公平性问题。本文的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媒体传输特性的无线多媒体技术的研究”(No.60202005)的资助。本文的贡献如下:1.改进的辅助序列:在DS/SS系统中使用的辅助序列,当辅助序列和PN序列的相位相同时,将会失效。改进后工作良好。2.对改进后的辅助序列进行扩展:DS/SS系统类似于BPSK-CDMA系统,但是两个系统中序列的PN码周期不同。因此需要对改进的辅助序列进行扩展。3.码匹配机制:存在的OVSF码分配机制是基于码重分配,这将增加接入延迟和打断存在的呼叫服务,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码匹配机制。新的机制不采用重分配,操作简单。仿真结果表明能够减少码阻塞概率和接入延迟。4. OVSF码分配的公平性研究:根据OVSF码树特性,高速率用户呼叫更易于被系统阻塞。在某些特殊情况,系统地码阻塞概率为零,而高速用户被完全阻塞,这使对于高速用户是不公平的。所以以码阻塞作为系统性能的唯一标准是不足的。本文以不同速率用户间服务的公平性作为系统的性能标准,提出了一种公平性机制。使用这种机制后,系统能较好的保证各类速率用户间的公平性。
孟祥国[10](2007)在《基于电力线为部分载体的WCDMA无线接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电力线为部分载体的WCDMA移动通信系统,充分考虑了WCDMA系统基站选址困难、电磁辐射不可避免、建设初期网络覆盖不全等难以解决的问题,设想使用低压电力线来代替现有WCDMA中的光纤和同轴电缆等传输介质,组建一种结合电力线通信(PLC)和WCDMA无线通信的新型通信系统,使其具备了布网便捷,移动终端接入距离短,收发功率低等优点,在避免了建设大量的大功率发射基站,实现真正的“绿色通信”的同时,可以有效的减少移动通信网的布设造价和建设周期。在采用电力线为部分传输介质后,可以预见的WCDMA系统的变化有:小区范围更小、接入装置分布更密集、软切换发生更加频繁等,这些因素都将导致原有的无线接入方案(包括原有的接入门限)可能不再适用,导致移动终端不能顺利完成无线接入的同时,造成不必要的通信中断和通信失败。本文从系统的主要特点出发,将重点讨论基于电力线为部分载体的W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接入问题,在新的无线接入场景下提出了部分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的接入算法,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从WCDMA系统的小区搜索角度出发,在采用经典信道损耗模型的基础上验证其可能存在的空间信号强度模糊问题只在大基站与无线接入终端距离很小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推导出其距离界限的同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针对基于电力线的WCDMA系统的分布特点,利用了新系统中信号处理器的集中控制功能,提出了一种速度更快且可以避免软切换混乱的扰码分配方案。针对新型系统中的信道码分配不宜采用码字重排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剩余服务时间准则和缓冲池结构的单信道码分配方法,其有效利用码树、合理安排呼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同时降低了码字阻塞概率和呼叫阻塞概率;在此基础上,由于新型系统在小范围之内可能存在着多个无线接入装置,这时利用抑制干扰能力更强的自适应天线阵将成为可能,本文基于这种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天线的OVSF码分配方法,在一定信干比下可以进行码字复用是其主要优点。在信道码分配中,与单码分配相比,多码分配可以更好的利用带宽,提高频谱利用率。本文在考虑不同终端具有不同QOS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新的满足不同终端需求的多码分配方案,经过仿真证明,其在阻塞概率,系统流量和接入公平性方面都有较好的性能。基于电力线为部分载体的WCDMA移动通信系统,充分考虑了现有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实际要求,其提出的兼容思路也符合未来通信的发展趋势,无论在理论和应用上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重点讨论了新系统在无线接入方面的核心问题,其中的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既为基于电力线的WCDMA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其应用范围也可以扩展到大部分的常用WCDMA系统中。
二、基于OVSF码动态有序分配算法的呼叫公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OVSF码动态有序分配算法的呼叫公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G公司呼叫服务排班管理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 |
2.1 国内外相关文献及述评 |
2.1.1 关于人际关系管理的研究现状 |
2.1.2 关于精益化管理的研究现状 |
2.1.3 关于呼叫服务排班的研究现状 |
2.1.4 文献述评 |
2.2 相关理论 |
2.2.1 运营管理理论 |
2.2.2 精益管理理论 |
2.2.3 综合激励理论 |
第3章 G公司呼叫服务排班管理现状 |
3.1 G公司呼叫服务现状 |
3.2 G公司呼叫服务排班管理现状 |
3.2.1 G公司排班计划管理 |
3.2.2 G公司排班组织管理 |
3.2.3 G公司排班协调管理 |
3.2.4 G公司排班控制管理 |
第4章 G公司呼叫服务排班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G公司呼叫服务排班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人工管理出现瓶颈 |
4.1.2 预测排班不准确 |
4.1.3 排班与话务拟合度不高 |
4.1.4 坐席排班满意度降低 |
4.1.5 无法有效控制工时 |
4.1.6 时段服务接通率不均衡 |
4.2 G公司呼叫服务排班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信息分析能力无法支撑标签化排班 |
4.2.2 部门合作机制导致服务排班不准确 |
4.2.3 沉淀排班模型无法应对排班快速发展 |
4.2.4 排班要素无协同阻碍一体化服务排班 |
第5章 G公司呼叫服务排班管理优化和改进建议 |
5.1 优化排班管理理念、原则和目标 |
5.1.1 排班优化策略遵循理念 |
5.1.2 排班优化策略制定原则 |
5.1.3 排班优化策略实现目标 |
5.2 优化排班组织结构促进组织间合作 |
5.2.1 优化部门协作机制 |
5.2.2 整合部门信息系统 |
5.3 优化排班组织运作机制提升排班效率 |
5.3.1 加强信息处理构建标签化服务排班 |
5.3.2 沉淀共性模型构建服务排班模型库 |
5.3.3 贯穿排班要素构建协同化排班体系 |
第6章 G公司呼叫服务排班管理落地实施方案 |
6.1 基于行业特点制定严谨推广策略 |
6.2 落地服务排班预期结果分析总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附录A |
附录B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功率控制算法研究与仿真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及安排 |
第2章 CDMA卫星通信系统功率控制概述 |
2.1 引言 |
2.2 CDMA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
2.2.1 卫星通信系统结构 |
2.2.2 码分多址特性 |
2.3 功率控制的目的与准则 |
2.4 开环功率控制和闭环功率控制 |
2.5 经典分布式闭环功控算法 |
2.5.1 功率控制数学模型 |
2.5.2 DPC算法 |
2.5.3 FDPC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博弈论的上行功率控制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博弈论概述 |
3.2.1 博弈论及其分类 |
3.2.2 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 |
3.3 非合作博弈功控算法 |
3.3.1 Koskie算法 |
3.3.2 NPCG算法 |
3.4 A-NCPCG算法 |
3.4.1 ARIMA预测模型 |
3.4.2 代价函数与迭代公式 |
3.4.3 纳什均衡的存在性与收敛性 |
3.4.4 算法迭代过程 |
3.5 仿真参数与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OPNET的功率控制系统仿真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OPNET仿真软件 |
4.3 仿真平台设计 |
4.3.1 物理信道 |
4.3.2 同步机制 |
4.3.3 通信过程 |
4.3.4 上行功率控制过程 |
4.4 仿真平台实现 |
4.4.1 卫星节点与进程 |
4.4.2 信关站节点与进程 |
4.4.3 终端节点与进程 |
4.5 仿真参数与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束语 |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5.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3)考虑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呼叫中心排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研究 |
2.1 几类典型排班问题研究 |
2.1.1 已知任务条件下的排班问题 |
2.1.2 基于预测工作量的排班问题 |
2.1.3 考虑加班的排班问题 |
2.1.4 考虑多班系排班问题 |
2.1.5 考虑多技能排班问题 |
2.1.6 考虑多职场协同排班问题 |
2.2 几个典型行业的人员排班问题研究 |
2.2.1 飞行员和快递员排班 |
2.2.2 呼叫中心客服排班 |
2.2.3 零售行业店员排班 |
2.2.4 医护人员排班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企业现状分析 |
3.1 T呼叫中心排班现状 |
3.1.1 企业背景 |
3.1.2 排班术语描述 |
3.1.3 排班现状 |
3.2 排班难点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员工满意度的人员排班问题研究 |
4.1 问题分析 |
4.2 模型假设与建立 |
4.2.1 模型假设 |
4.2.2 模型建立 |
4.3 样例验算 |
4.3.1 数据分析与处理 |
4.3.2 结果分析 |
4.4 参数分析 |
4.4.1 调整个性化需求 |
4.4.2 优化配置人力 |
4.4.3 拟合度动态调整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加班决策的人员排班问题研究 |
5.1 问题分析 |
5.2 模型假设与建立 |
5.2.1 模型假设 |
5.2.2 模型建立 |
5.3 样例验算 |
5.3.1 数据分析与处理 |
5.3.2 结果分析 |
5.4 参数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OVSF码保留分配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OVSF码和保留分配算法 |
1.1单一分区算法 |
1.2混合分区算法 |
二、分区借码法 |
三、算法性能分析 |
3.1公平性 |
3.2吞吐量和阻塞率 |
四、结论 |
(5)WCDMA中的OVSF码分配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OVSF码 |
3 单码分配 |
4 动态码分配算法 |
5 对不同Qo S业务要求的动态OVSF码分配算法 |
6 结语 |
(6)无线资源管理中的前向链路带宽分配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表目录 |
图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
1.1.2 目前3G 发展状况及特点 |
1.1.3 研究带宽分配策略的意义 |
1.2 技术发展现状 |
1.2.1 OVSF 码分配算法研究现状 |
1.2.2 前向分组调度算法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贡献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 |
第二章 码分配基础及已有算法介绍 |
2.1 码分配算法基础 |
2.1.1 CDMA 系统的扩频码 |
2.1.2 OVSF 码树 |
2.1.3 码资源描述 |
2.1.4 码分配基本原则 |
2.1.5 码阻塞与码碎片 |
2.2 已有算法介绍 |
2.2.1 可用码选取算法回顾 |
2.2.2 单码分配算法回顾 |
2.2.3 多码分配算法回顾 |
2.2.4 已有算法存在的普遍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OVSF-CDMA 中重分配控制研究 |
3.1 码分配算法模型 |
3.1.1 系统及业务模型 |
3.1.2 CTMDP 模型 |
3.1.3 平均资源利用率与呼叫阻塞率 |
3.2 DCA 算法及性能分析 |
3.2.1 DCA 算法模型 |
3.2.2 DCA 算法的性能 |
3.2.3 DCA 算法的不足 |
3.3 重分配控制参数 |
3.3.1 基本命题 |
3.3.2 散乱系数 |
3.3.3 重分配系数 |
3.4 重分配控制 |
3.4.1 重分配的分类 |
3.4.2 门限控制机制 |
3.4.3 控制门限的外环控制机制 |
3.4.4 重分配算法的性能描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ARC-多码自适应重分配算法 |
4.1 最佳分配码字的计算 |
4.1.1 3GPP 协议中的快速算法 |
4.1.2 改进型快速算法 |
4.2 MARC 中码的选取算法 |
4.2.1 码的状态管理 |
4.2.2 crowded-first 选取算法的实现 |
4.2.3 重分配目标码的选取算法 |
4.3 MARC 算法描述 |
4.3.1 MARC 算法优点 |
4.3.2 MARC 算法的具体策略 |
4.4 性能仿真 |
4.4.1 仿真条件 |
4.4.2 仿真结果 |
4.4.3 结论 |
4.5 MARC 算法的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时分复用系统中的前向分组调度算法研究 |
5.1 1xEV-DO Rev A 介绍 |
5.1.1 前向时分复用 |
5.1.2 AMC |
5.1.3 HARQ |
5.1.4 速率控制 |
5.1.5 虚拟软切换 |
5.2 分组调度算法 |
5.2.1 前向调度的数学描述 |
5.2.2 比例公平调度算法 |
5.2.3 其它调度算法 |
5.3 Rev A 中PFS 的实现与改进 |
5.3.1 Rev A 中的影响调度算法的技术因素 |
5.3.2 调度过程中的时隙管理及用户管理 |
5.3.3 RevA 中PFS 的具体实现步骤 |
5.3.4 Rev A 中PFS 算法的性能仿真 |
5.3.5 Rev A 中PFS 调度算法的改进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缩略语列表 |
(7)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OVSF码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移动通信系统介绍 |
1.2 3G 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 |
1.3 OVSF 码分配技术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DS-CDMA系统的信道化码资源 |
2.1 Walsh 码 |
2.1.1 利用哈达玛矩阵产生Walsh 函数 |
2.1.2 在IS-95 前向信道的应用 |
2.2 OVSF 码 |
2.2.1 OVSF 码的递归产生方法 |
2.2.2 扩频码特性 |
2.2.3 OVSF 码在3G 中的应用 |
2.3 QOF 码 |
2.3.1 规范序列 |
2.3.2 QOF 码的定义 |
2.3.3 QOF 码的构造 |
2.3.4 在CDMA2000 系统的应用 |
第三章 业务模型及参数 |
3.1 呼叫请求速率类型 |
3.2 排队系统 |
3.2.1 呼叫到达和离去模型 |
3.2.2 排队规则 |
3.2.3 服务规则 |
3.2.4 排队系统的三个基本参数 |
3.3 呼叫次数 |
第四章 OVSF码分配算法分析 |
4.1 单码分配 |
4.1.1 随机算法 |
4.1.2 极左算法 |
4.1.3 紧凑算法 |
4.1.4 权重算法 |
4.1.5 四种算法比较 |
4.1.6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2 多码分配 |
4.2.1 基本概念 |
4.2.2 确定分配码字阶段 |
4.2.3 确定码的具体位置阶段 |
4.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3 保留分配 |
4.3.1 单一分区算法 |
4.3.2 混合分区算法 |
4.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WCDMA系统下行链路码分配策略研究 |
5.1 WCDMA 系统物理层的关键技术 |
5.1.1 物理信道的帧结构 |
5.1.2 物理信道扩频与加扰过程 |
5.2 OVSF 码树的系统模型 |
5.2.1 OVSF 系统的发送模型 |
5.2.2 OVSF 系统的接受模型 |
5.3 随机动态码分配算法及其改进算法 |
5.3.1 OVSF 码树的容量检测 |
5.3.2 最小代价分支搜索 |
5.3.3 随机动态码分配算法 |
5.3.4 一种改进型的动态码分配算法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的项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8)WCDMA通信系统扩频地址编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3G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
1.2 CDMA移动通信系统地址编码的应用 |
1.3 WCDMA系统简介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截短平衡Gold序列的研究 |
2.1 WCDMA系统地址编码的构成 |
2.1.1 WCDMA系统的信道化码 |
2.1.2 WCDMA系统的上行链路地址码 |
2.1.3 WCDMA系统的下行链路的扰码 |
2.1.4 扩频与扰码的关系 |
2.2 平衡Gold序列的生成及截短方法 |
2.2.1 平衡Gold序列的生成方法 |
2.2.2 平衡Gold序列的截短方法 |
2.3 截短平衡Gold序列特性的仿真分析 |
2.3.1 平衡特性的仿真分析 |
2.3.2 相关特性的仿真分析 |
2.3.3 截短长度的仿真分析 |
2.3.4 小结 |
第3章 OVSF码动态分配策略研究 |
3.1 OVSF码的动态分配策略 |
3.1.1 OVSF码的构成及特性 |
3.1.2 码动态分配原则 |
3.1.3 各种OVSF码动态分配方法 |
3.2 极左碎片动态分配方案的软件设计 |
3.2.1 极左碎片算法 |
3.2.2 极左碎片算法的软件设计 |
3.3 改进型动态分配方案的软件设计 |
3.3.1 改进型动态分配方案的论证 |
3.3.2 改进型动态分配方案的软件设计 |
3.3.3 改进型动态分配算法小结 |
3.4 动态分配方案的仿真与结果分析 |
3.4.1 极左碎片法的仿真结果分析 |
3.4.2 奇偶相关法的仿真结果分析 |
3.4.3 两种方案的分析对比 |
第4章 OVSF码动态释放与碎片调整方案研究 |
4.1 OVSF码释放控制方法的研究与仿真 |
4.1.1 OVSF码释放控制的方法研究 |
4.1.2 OVSF码释放控制的软件仿真 |
4.2 OVSF码释放调整方案的研究与仿真 |
4.2.1 OVSF码碎片调整方案的研究 |
4.2.2 OVSF码碎片调整方案的软件仿真 |
4.3 仿真结果分析 |
4.3.1 释放控制的软件仿真结果分析 |
4.3.2 碎片整理的软件仿真结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 |
5.1 截短平衡Gold序列的相关结论 |
5.2 OVSF码动态分配和释放的相关结论 |
5.3 存在问题及改进设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9)CDMA系统中码的应用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课题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本文组织 |
2 CDMA 系统码概述 |
2.1 CDMA 系统中码的基本原理 |
2.2 CDMA 系统中码的应用算法研究概述 |
2.3 本章小结 |
3 辅助序列在CDMA 系统PN 码捕获中的应用 |
3.1 基本原理 |
3.2 BPSK-CDMA 系统模型框架 |
3.3 辅助序列在BPSK-CDMA 系统PN 码捕获中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4 码匹配机制在OVSF 码分配中的应用 |
4.1 基本原理 |
4.2 码匹配机制 |
4.3 码匹配机制仿真算法流程和数值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OVSF 码分配中的公平性问题 |
5.1 基本原理 |
5.2 自适应码分配 |
5.3 改进的自适应码分配机制 |
5.4 仿真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本论文的总结 |
6.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
7 致谢 |
8 参考文献 |
9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10)基于电力线为部分载体的WCDMA无线接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WCDMA 移动通信系统 |
1.3 电力线通信 |
1.4 电力线为部分载体的WCDMA 无线通信系统 |
1.5 本文的研究问题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室内接入兼容及扰码分配问题 |
2.1 引言 |
2.2 室内接入问题 |
2.3 扰码分配问题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基于剩余服务时间和缓冲池的单信道码分配 |
3.1 引言 |
3.2 分配模型 |
3.3 基于剩余服务时间最大的准则 |
3.4 缓冲池结构 |
3.5 算法流程 |
3.6 阻塞率分析及仿真结果 |
3.7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于智能天线的单信道码分配 |
4.1 引言 |
4.2 系统模型 |
4.3 基于自适应天线阵的单OVSF 码复用 |
4.4 算法流程 |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基于终端不同QOS 的多信道码分配 |
5.1 引言 |
5.2 分配中的内部碎片和外部碎片 |
5.3 多码分配准则 |
5.4 终端不同QOS 下的多码分配模型 |
5.5 算法流程 |
5.6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7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全文总结及主要贡献 |
6.2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及未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基于OVSF码动态有序分配算法的呼叫公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G公司呼叫服务排班管理优化策略研究[D]. 唐迎春.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6)
- [2]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功率控制算法研究与仿真验证[D]. 吉凯.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1)
- [3]考虑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呼叫中心排班问题研究[D]. 华德友. 东华大学, 2019(03)
- [4]OVSF码保留分配算法研究[J]. 杨恺. 中国新通信, 2014(11)
- [5]WCDMA中的OVSF码分配算法[J]. 刘欢,惠晓威.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0(06)
- [6]无线资源管理中的前向链路带宽分配策略研究[D]. 郭淑明.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8(01)
- [7]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OVSF码分配研究[D]. 郑宝鑫. 吉林大学, 2008(10)
- [8]WCDMA通信系统扩频地址编码的研究[D]. 文海霞. 大连海事大学, 2008(07)
- [9]CDMA系统中码的应用算法研究[D]. 刘光然.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10]基于电力线为部分载体的WCDMA无线接入技术研究[D]. 孟祥国.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