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

欧元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

一、欧元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黄逸江[1](2021)在《中国绿色公共就业计划——以消除失业实现国家目的和经济增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阐述的"中国绿色公共就业计划"是一个由中央政府出资、地方政府落实的公共就业保障政策,主要为了实现消除失业、实现国家目的、拉动经济等三大目标。以2019年为例,增加占GDP 1.58%的财政赤字将足够实施一个完整的中国绿色公共就业计划,从而消除2427万的城镇失业,并带来3.13%~4.55%的新增GDP,将中国2019年GDP增长率推至9.23%~10.65%的区间。同时,中国绿色公共就业计划还会带来其他重要效益,如人民(包括农民工和退伍军人)的经济安全、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对中国模式的信心提升、对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等。由于实施该计划需每年增加约GDP 1.58%的财政赤字,本文还通过研究三个具有代表性国家(美国、希腊、中国)的体系收支余额论证中国政府赤字的可持续性和必要性。结论是:对于拥有货币主权的国家而言,真正具有违约风险的是民间企业债和个人债,而非以本国货币结算的国债。中国政府赤字不仅可持续,而且能有效稳定中国民间企业和个人的收支盈余,从而增强民间企业和个人的偿债能力、减少中国金融系统的结构性风险。

曹曦[2](2021)在《美的集团和宏芯基金并购德国制造业企业案例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欧经贸合作是促进中欧双边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自2008年以来,中国对欧盟的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投资所涉及的行业和领域也越来越丰富。欧盟制造业的发展程度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相当高的。因此,欧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争相投资主要地区。2010年之后,欧盟吸引中国企业的投资额稳中有增,双边投资合作形势向好,中国逐渐成为了欧盟制造业越来越重要的外资来源国。在此背景下,本文借助两个案例的对比,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在欧盟直接投资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本文对中国对欧盟制造业直接投资的概况进行了分析。随后,本文从总体投资规模、投资流向国家以及投资者构成三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对欧盟制造业直接投资的特征,并且列举了在投资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挑战。最后阐述了2020年底完成谈判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给中国对欧盟制造业投资带来的影响。接下来还分别对中国制造业对欧盟直接投资的两个案例——美的并购德国库卡集团以及宏芯基金并购德国企业爱思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并且通过两个案例之间的对比,得出了经验和教训。本文的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对欧盟制造业直接投资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风险应对机制较差;中国企业在欧盟投资的准入领域仍然受限;《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本文认为,我国应以《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为准则促进中欧投资合作,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中国企业与东道国企业协同发展,在对外直接投资前做好充分的调研准备工作,并积极促进中国企业在欧盟的“本土化”,最大程度上降低与欧盟企业的融合成本。

李梁[3](2020)在《人民币国际化陷入困境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文中研究指明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发展自身经济的大势所趋。了解货币国际化是多种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优胜劣汰”的竞争过程,如果成功解决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面临的困境,不仅可以有效从根本上改变储备货币的分配格局,有效加速人民币国际化,也可以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陷入困境已有研究的整理、归纳和学习,分析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困境、困境产生的影响。探析出人民币国际化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人民币国际化陷入困境的真正原因,结合对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陷入困境的解决措施的深入学习,提出新形势下切实、有效、针对性和可行性较强的措施,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走出困境。

游启明[4](2020)在《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鉴于美国在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中美关系的全局性影响,理性把握并因应美国的对华政策或战略,应成为中国在由富到强进程中重点关注的事项之一。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府改变了对华战略认知,抛弃了冷战后的接触或对冲中国政策,提出了对华战略竞争新政策宣示,并从单边、双边以及多边层面着手,在政治、经济和安全多个领域,推进了该政策。面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新现实,本文从理论层面将战略竞争进行定位后,依据政策或战略研究的逻辑,探讨了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背景、目标、资源依托、实施表现、特点、效能、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因应等问题。战略竞争是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战略类型之一。虽然主流国际关系研究范式提出了不同的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理想战略,但整体上缺乏一个系统的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的类型学框架,并探讨每种战略类型的实质。在借鉴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对崛起国地位追求的承认或蔑视、对崛起国实力增长与运用的容纳或限制这两个标准,本文将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战略分为对冲、竞争、顺应与鸵鸟四种类型。采取对冲战略时,霸权国会承认崛起国的地位追求,以此想软化后者的崛起意图,但它也会对崛起国的实力增长与运用采取限制措施;实施顺应战略时,霸权国既会承认崛起国的地位追求,也不会限制后者的实力增长与运用;采用鸵鸟战略时,霸权国不愿承认崛起国的地位追求,也不想限制后者的实力增长与运用。当霸权国对崛起国进行战略竞争时,不仅意味着它会打压崛起国在由富到强过程中所产生的地位追求热情,维护自身在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还预示着霸权国会采用各种手段,努力限制崛起国运用实力的方式与范围,甚至会采取措施打乱崛起国的发展进程,从源头上打消崛起国对自身的潜在挑战。既有研究强调战略竞争的互动层面,本文则突出战略竞争的工具层面,把战略竞争视作霸权国主动进行的战略布局,认为它的本质是蔑视崛起国的地位追求热情,限制崛起国实力的增长与运用。对霸权地位与认同的维护、对崛起国意图与实力的恐惧、对国内政治发展的回应等因素,会综合作用于霸权国竞争战略的出台。战略遏制是战略竞争在冷战时期的表现形式,应避免将此种特定历史时空下的战略类型作为判断战略竞争的标准,从而忽视战略竞争的实质。除了需要合理把握战略竞争与战略遏制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外,还应该注意霸权国可能会从领域、层次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竞争战略子类型或呈现出各异的战略竞争强度,而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历史与现实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促使了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出台。长期经营与护持霸权的战略实践,使美国拥有了较强的霸权护持意识,这很容易使其从零和视角看待中国的崛起;特朗普政府对接触或对冲中国政策的失望,对国内“对华政策大辩论”的战略回应,以及对“极限施压”中国的战略自信,也激励其对华进行战略竞争;中美相对实力差距缩小给美国带来的恐惧,中国奋发有为外交给美国带来的焦虑,以及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给美国带来的恐慌,也刺激特朗普政府想通过战略竞争政策来缓解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战略压力。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实质,是既蔑视中国不断增长的国际地位,也限制和延缓中国实力的运用与持续增长,以维持自身的霸权地位。在政治领域,特朗普政府想通过对华战略竞争,抵消中国的地区影响力、维护自身在印太地区的优势地位、强化对地区盟友的管理、转移国内政治矛盾并为自己捞取政治利益。在经济领域,特朗普政府想通过对华战略竞争政策,规锁中国发展势头、制衡“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保持美国经济优势等。在安全领域,特朗普政府想通过对华战略竞争政策,挤压中国安全空间、强化对华军事威慑、维护自身战略声誉并转移同盟成本。尽管美国正出现相对衰落,但美国依然保有较强的软硬实力,这为其提供了多样的对华战略竞争备选手段。为打压中国的地位追求,限制中国实力的增长与运用,特朗普政府从多层面、宽领域实施了对华战略竞争政策。单边层面,特朗普政府主动挑起了贸易摩擦,在科技、贸易、金融以及人文交流等方面施压中国,想以此压制中国对美国的经济追赶势头,尽管两国签署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但依然不能忽视美国经济施压的可能;特朗普政府还介入了中国香港、西藏、新疆以及台湾事务,挑战“一个中国”原则,以此想分散中国的战略精力,甚至扰乱中国的发展进程;特朗普政府也提升了国防投入,提出了新的防务理念,加大了对网络、太空以及核领域的布局,以此想发起对华军事“抵消战略”,保持对华军事优势。双边层面,特朗普政府不但借助“朝核问题”,加大了对中国周边的布局,增加了中国的地缘风险;而且还在设法离间中俄关系,以此想塑造于美有利的“战略三角”关系;并且也强化了同日本、韩国等东亚盟友的关系,以此想借助同盟的实力制衡中国。多边层面,特朗普政府不仅推出了“印太”战略,想借助美日印澳四方对话机制,平衡中国的地区影响力,制衡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还试图通过拉拢东盟,强化同越南、菲律宾等盟友和伙伴关系,制衡中国的地区发展;也在积极借助美日欧三边协调、“毒丸条款”等机制或方式,在全球层面挤压中国发展。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表现出了竞争目标的压制性、竞争领域的全面性、竞争手段的激进性以及竞争主体的国家性等特征。到目前为止,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虽给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安全带来了一定的战略压力,但其并未有效实现所设定的政策目标,甚至还给自身带来了消极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存在不少困境。譬如:国内政治极化的加剧,制约了美国的政策执行;地区盟友和伙伴不愿在中美之间明确选边站,使美国无法获得足够的地区支持;中国和平发展的实践,使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缺乏“合法性”等。依据文章所提框架,展望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发展趋势,本文认为,短期内特朗普政府强化对华战略竞争的风险在加大,经过一段时期后美国可能会对中国进行以“竞合”为主的战略对冲,而美国顺应中国崛起的可能性则比较小。中国需要理性因应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第一,中国需要形成一套应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思维框架,为实施具体的应对方略提供战略指导。对此,首先中国需要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通过发展做好自身的事情,为应对美国霸权施压新格局打下牢固的基础;通过和平发展提升中国崛起的“绩效合法性”,为更多国家带去发展机遇,软化美国对中国发展的恐慌,降低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合法性”。其次,中国也需要保持战略自信。既不悲观也不盲目自信地处理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而是从自身正当利益出发,在尊重美方合理利益的基础上,积极型塑中美关系发展。譬如,中国可以为中美互动提供一套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原则的“中国倡议”,并从经济、政治以及安全等方面具体优化中美互动。最后,中国还需要坚持战略底线,敢于同特朗普政府挑衅中国核心利益的行为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通过斗争使美方形成一个理性客观的对华预期。第二,在上述战略思维主导下,中国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具体应对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例如,中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为应对特朗普政府的战略竞争政策打下实力基础;中国可以稳步发展同俄罗斯、欧盟、日本以及印度等国的伙伴关系,缓解特朗普政府的战略竞争压力,并借助伙伴关系软化美国对中国的认知;中国还需要从“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主动实施战略示善、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营造一个友善的周边环境,防止特朗普政府借助周边事态施压中国。

刘登攀[5](2019)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文中指出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发生了重大战略转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成为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进行研究,梳理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论述、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总结了其主要特征,并进而研究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最后提出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从而尝试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全文共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导论部分包括研究述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着重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首先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的界定,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以前对外开放的区别;其次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之前对外开放理论的梳理,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找到理论渊源,也更好弄清其与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区别;第三则通过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弄清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找到理论基础;第四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的梳理,将其主要归结为开放方向、开放原则、开放路径、开放价值导向、开放与新发展理念、开放与国内治理、开放与世界治理等几个方面。第二章、第三章重点从实践层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这一历史命题。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从总体上、从形式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面貌。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的分析,也即对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业扩大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等对外开放战略措施的分析,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其基本内涵包括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第三章通过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相比较的方法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从关键角度、从实质意义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解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其他对外开放区别,认清其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历史地位。其主要特征包括在治理方式上所呈现出的治理特征,在中国2000多年对外开放史上所呈现出的历史特征,在全球化500年历史上所呈现出的对于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发展的全球化特征,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比较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导向特征。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从实践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历史命题。第四章系统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外部条件,即中国内部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外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内部来看,中国自身所拥有的对外开放优势主要包括庞大内部市场规模优势、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等五方面。中国对外开放的劣势主要包括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营商环境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海外权益保护机制和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相比差距较大、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外部来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面向发展中国家,抓住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面向发达国家,抓住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面向新科技革命,抢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面向全球治理,抓住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包括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上的挑战、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政治安全等复杂风险的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通过对新时代对外开放实践和理论的总结,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依据,并提出了核心战略、保障战略、对美战略、安全战略等四大战略。核心战略是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造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竞争力:其目标是塑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其基础是庞大市场和优质产能,其动力是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占据价值链顶端,其主体是培育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其路径是“一体两翼”的建构途径,其保障是完善构建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保障战略是创造有利于实现核心战略的内外发展环境,具体包括: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即国内宏观环境保障,完善海外权益保护机制体系即海外权益保护保障,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即国际治理体系保障。对美战略是中美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安全战略是守住经济安全底线,具体包括: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文章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结语的第一部分强调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型的总体原因。结语的第二部分进一步明确了论文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回答前一个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则着重回答了后一个问题。结语的第三部分简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原婕菲[6](2019)在《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以中国和德国两国互相认知为例》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中国国家形象问题,任何国家的国家形象构建和呈现都受到国际局势大背景的影响和制约,本论文对20世纪中德关系进行了历史学的回顾,主要针对中德关系中的主要问题和两国形象问题进行了叙述和分析,找到了新时期中德两国互视的历史根源。在此基础之上,作者利用中文报刊和德文报刊资料、中德关系历史资料,以及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形式,详细分析了中德两国国家形象,特别是对中国眼中的德国形象和德国眼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对比分析,打开了“两国互视”研究的全新视角。首先,本文提出了“互视”这一新概念。互视,即不同主体通过不同媒介、方式进行相互了解与认识,从而得到基于各自所获信息的稳定的认知。除了一国国家形象自身的发展演变,国家间互视不平衡是制约一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中国与德国的两国互视情况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反应了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是中西方国家形象互视的典型案例。但因为语言、文化等原因的制约,有关德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研究数量较少,较缺乏深度,本论文以“两国互视”的新视角研究德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和中德关系,并对中国形象的构建和提升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其次,本文回溯了中德两国互视的历史和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通过历史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德两国互视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贯穿整个历史过程的基调是西方反华、反共势力强大,西方媒体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发声进行包围和封堵,国际话语权始终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国际舆论形势始终处于西强中弱的态势,新中国的发展长期被外界扭曲和误解。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许多国家发生政变,顷刻间,世界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事件的爆发使得80年代“理想化”的互视认知遭受冲击而不复存在。90年代,以美国媒体为主的西方对华报道均以负面为主,西方主流媒体构建了一个威胁西方安全的负面中国形象。中国成为了西方媒体视角下践踏人权的“警察国家”,未来挑起核战争的极端民族主义国家。并且,西方媒体制造了一系列有关计划生育、不同政见、民族自决等问题的负面舆论,强化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分歧,宣扬“中国威胁论”。总的来说,中西方互视不平衡的特点是在各大西方主流媒体中,中国形象都多多少少的遭遇了妖魔化,西方站在极其防备和不公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再次,在概念界定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本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详细的研究了中国视角下的德国形象和德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特别着重研究了主流媒体视域下的互视认知问题。主流媒体包含报纸、期刊、电视、广播等,是一个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利用了《环球时报》、《参考消息》作为研究中国的德国形象的材料,《南德意志报》、《焦点》作为研究德国的中国形象的材料,并结合作者在德国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对两国互视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分专题描绘出了两国互视认知的景象,为接下来进行两国互视比较研究作好了铺垫,打好了基础。最后,本文的第四章对中德两国互视进行了比较,对互视不平衡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并提出了改变不平衡现状的对策和建议。长期以来,西方主流媒体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用他们的意识形态框架来衡量中国的问题,并得出他们心目中合理的结论。中国国家形象虽然起着变化,逐渐向好发展,但近30年来未有明显转变,总体呈负面的不平衡的状态,即中国对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认识较为正面,德国对中国的认识较为负面,这两种认识之间的差距很大。这种不平衡状态导致中国产生崇洋媚外、丧失国际话语权、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提升缓慢。中国国家形象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而西方主流媒体普遍对中国国情缺乏真正的了解。21世纪以来,国际环境和中国自身都处于重要的变化时期,并且这个时期将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这是中国国家形象不断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塑造和改善中国国家形象的绝佳时机。2008年,奥运会成功在北京举行;2010年,世博会成功在上海举行,诸如此类突出的外交事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形象在国际上的更新。中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国家,中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性质和原则立场并未改变,同时,中国的形象在2008年之后通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充分地展示在了国际社会面前。中国应把握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夺回塑造中国形象的国际话语权。近年来,中国对国家形象的塑造越来越重视,以一种开放的、自信的、现代化的姿态构建出了许多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并对陈旧的、单一的、神秘的敌对形象进行改造和反击,一个具有时代感和新气象的中国形象正如一轮初升的太阳,冉冉升起。

穆朗峰[7](2019)在《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进入壁垒及其突破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逐渐推进,中国制造业已由生产低端制造品过渡到生产中高端产品,现阶段,随着产业升级进一步推进,中国制造业正向高端制造业不断迈进。作为中国制造业核心构成元素的制造业企业能否生产出受市场认可的高端产品并成功进入全球高端产市场,将决定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败。当前,中国制造业厂商在尝试进入全球高端产品市场时面临着一系列进入壁垒,不同类别进入壁垒有其各自独特的产生原因,只有分析中国制造业厂商面临不同类别进入壁垒的深层原因并找到突破壁垒的有效途径,中国制造才会真正实现向高端制造业升级。如今,中国制造业已逐渐摆脱过去代工、模仿的发展模式,正逐渐形成技术引进加自主创新发展模式,产业内也已诞生多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历史上,制造业领域内实现技术追赶及超越的最成功的国家莫属日韩。研究日韩历史经验,总结我国成功进入全球高端产品市场的企业的经验,找到可以向全行业推广的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制造领域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进入壁垒问题的研究始于美国,中国国内对于进入壁垒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且研究较少。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进入壁垒问题的理论发展脉络,通过理论梳理尽可能的涵盖不同种类进入壁垒的成因及可能突破路径,为找到突破中国企业在全球高端产品市场面临的进入壁垒的路径做好理论积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崛起的重要推动力,认清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有助于分析中国企业在高端产品市场面临进入壁垒的真正成因。在全球主要制造业强国掀起第四次工业革命之际以及中国本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渐失之时,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已经展现出必然性。本文通过分析汽车制造业以及ICT产业这两项全球制造业领域内产值最高的产业内中国主要企业的发展现状,归纳出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即:大而强却不是全球最强,部分领域仍存短板。中国大量制造业企业进入全球高端产品市场之时面临各种进入壁垒,本文研究核心在于找到中国企业面临进入壁垒的深层原因并给出路径建议,因此分析不同类型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不同种类进入壁垒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按照进入壁垒的种类,依次从绝对成本优势进入壁垒、产品差异进入壁垒、政策性进入壁垒三个层面对中国企业面临相关进入壁垒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当前,大量有志进军全球高端产品市场的中国企业在努力突破不同类别进入壁垒时面临一系列困难,本文分析并总结了大多数中国制造业企业突破相关进入壁垒之时所面临的困难,分别从中国企业面临的技术劣势、市场在位者垄断企业所具有的占先优势、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以及中国产业政策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倾斜四个维度分析中国厂商在努力突破进入壁垒之时所面临的困难。历史上大量东亚地区技术追赶型国家的厂商曾在美国高端产品市场上成功突破进入壁垒,在美国高端产品市场站稳脚跟。近年来,我国国内也诞生了以华为为代表的成功突破全球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先驱。分析这些厂商的成功经验对于当前仍在努力突破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分别从日韩政府彼时的产业政策、日韩企业彼时突破美国市场进入壁垒的独特路径以及中国华为公司成功进入全球高端产品市场的经验三个层面,梳理可以在中国制造业全行业内进行推广的企业突破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路径经验。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决定了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会在根本性层面上决定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边界。在大量颠覆式创新和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不断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时代,如果政策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制造领域发展所面临的短板问题,在党和政府创造的良好创新发展环境内,中国制造业将有机会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之际在众多领域内对传统制造业强国实现弯道超车。同时,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自身行为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前景,企业只有选取适应时代需求的发展模式,才更有机会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成功进入高端产品生产领域并在全球主流高端产品市场站稳脚跟。本文分别从政府政策和厂商行为两方面针对性地提出突破进入壁垒的路径建议,从以科教兴国战略支持企业技术进步、发挥我国大国优势为企业扫清政策性阻碍、以“服务型”政府为企业创建良好创新发展环境、以及企业加强自身竞争力这四个维度针对中国企业在突破进入壁垒时面临的困难,提出提高国家综合科研强度、扩大自由贸易范围、完善国家质量管理体系等一系列政策建议以及企业提高产品设计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营销能力等企业突破进入壁垒的路径建议。

廉政[8](2018)在《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效应及其应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代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元和欧元为主要储备货币、以汇率自由浮动为主要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外汇储备规模迅速增长,各国货币的汇率波动逐渐增强,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给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额的财富,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性逐渐增强,波动幅度也逐渐变大。汇率的不确定性给各国的企业经营、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等各个方面带来了诸多难题。为了探究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给各国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寻找应对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方法,本文围绕储备货币的汇率变动效应展开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古典金本位制度到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再到当代国际货币体系,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性如何?各个不同时期的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都包括哪些方面?各个历史时期的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有何差别?本文在第三章中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的历史考察部分,依照国际货币体系沿革的内在逻辑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储备货币的形态逐步由黄金过渡到了主权货币,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性也逐步增强。同时,各个历史时期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效应具有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但总起来看,储备货币汇率波动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深化。通过历史考察表明,当代国际货币体系中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效应远比以往更加重要,有必要对当前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效应进行深入的探究。第二,在当代国际货币体系中,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究竟有什么影响?其造成影响的机理是怎样的?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效应和非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效应是否有差别,即是否有差异性?如果有的话,原因是什么?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效应是否是对称的,即其对储备货币国和非储备货币国造成的影响是否相同?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在第三章中对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进行了理论研究。为了便于分析,首先将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分为了“实体效应”和“金融效应”两类,前者包括“贸易效应”和“产出效应”,后者包括“价格效应”、“利率效应”和“估值效应”。理论研究表明,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的各个效应均高于非储备货币,即具有差异性;且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给非储备货币国带来更多的影响,即具有非对称性。对各种效应的影响机理和传导路径的逻辑分析表明,贸易权重和总额、利率、结算货币等因素对贸易效应有重要影响;贸易和资本流动对汇率变动敏感度差异、贸易依存度差异、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差异等因素影响产出效应;利率价格传导差异、货币政策独立性、储备货币的结算货币地位、以及汇率制度差异等因素主要影响汇率效应;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等国别因素对利率效应影响较大;而货币地位的差异、对外资产和对外负债币种结构的差异导致了估值效应的显着性、差异性和非对称性。第三,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是否显着?其差异性与非对称性是否显着?其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又是什么?为了对这些问题进行考察,本文在第4章构建了一个包含26个经济体12各经济变量的全球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在第5章和第6章利用模型的结果对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的各个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具有显着的贸易效应、产出效应、价格效应、估值效应,利率效应较不显着。同时,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的贸易效应、产出效应、价格效应、估值效应具有显着的差异性和非对称性,但利率效应的差异性和非对称性较不显着。在实证检验过程中,还对每一种效应的所有结论背后的经济学逻辑进行了探讨。第四,在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进行了研究以后,世界各国如何从研究结果中找到应对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的方法?本文在第7章首先总结了前面章节的研究结论,随后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了有效应对储备货币波动效应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进供给侧改革,打造“中国品牌”,拓宽海外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丰富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以人民币“入篮”为契机,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建设,努力推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三个:第一,历史的研究视角。翻阅众多对国际货币体系历史的研究着作,鲜有文献从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的角度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进行历史的考察,以补充对不同国际货币体系影响研究的不足,加深对国际货币体系作用的理解。同时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各种国际货币体系的优势和不足,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反思和未来的发展研究有一定的贡献。第二,以国际储备货币为对象,研究汇率波动对国际货币体系中不同地位国家的影响,从理论上论证了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存在着差异性和非对称性,探究了储备货币汇率波动对储备货币国和非储备货币国的非对称性影响及其机理。本文将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分为“实体效应”与“金融效应”。其中实体效应包括“贸易效应”和“产出效应”,金融效应包括“价格效应”、“利率效应”和“估值效应”。随后对每种效应的传导机理、差异性和非对称性影响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拓展了国际货币体系和汇率问题的研究空间。第三,对储备货币汇率波动对储备货币国和非储备货币国的非对称性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探讨了其背后的逻辑。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26个经济体多达12个经济变量的GVAR模型对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的显着性、差异性和非对称性进行实证检验。验证了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具有非对称性: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所带来的影响大于非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所带来的影响;储备货币汇率波动对储备货币国的影响小于对非储备货币国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的贸易效应、产出效应、价格效应、利率效应和估值效应都具有显着性、差异性和非对称性的特征。最后,在对影响各种效应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朱圆韬[9](2017)在《AT中国公司全球采购策略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过去的10多年,中国一直是AT公司全球采购的首选目的国。然而,近年来相对周边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逐渐削弱了中国在AT公司采购战略重心中的地位。本文在此背景下,立足AT中国公司,研究采购策略的改进,对于增强从中国采购的国际竞争力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AT公司的产品、市场、组织等基本情况,分析了AT中国公司的采购战略,提出了全球采购面临的三个问题:拉不来订单,拉来订单不能有效的执行,无法持续保持国际采购竞争力。接着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上述问题:在供应商平台管理中,讨论了供应商开发周期长、无法进入项目招标、面临技术壁垒、有竞争力但是没订单;在采购项目管理中,分析了技术交流不到位、设计冻结及项目节点推进不顺畅;在采购的可持续性发展管理中,论述了供应商成本控制不力、人力资源管理落后、产品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再次,本文分析了采购战略转型,提出了采购策略改进建议及实施方案,阐明了以上改善策略有助于AT中国公司提高国际采购竞争力。最后,本文回顾了AT中国采购策略,结合当下经济形势对于中国采购竞争力的挑战,进一步说明了采购策略改进管理的重要性。

何正全[10](2016)在《美元霸权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元对国际货币霸权地位的争夺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美元与英镑为了世界储备货币展开激烈之争。二战结束后,1944年在美国的主导下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美元霸权发挥了积极作用。1971年美国取消了金本位制度,放开了美元发行的限制,美元的唯一支柱就是国家信用,美元霸权的负面效应开始逐渐体现。1973-1982年发达国家经历长达10年的滞涨,而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形势恶化,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失去的10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国际社会逐渐认识到现行以美元霸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诸多弊端,开始酝酿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本文首先界定了美元霸权,并对货币霸权、美元霸权、金融霸权等概念进行辨析;其次分析了美元霸权的形成和运作机制,尤其是美元霸权的实施途径和循环机制;再其次分析并计算了美元霸权的收益,同时分析了美国为取得和维持美元霸权的代价,并以此判断美元霸权地位发生动摇;紧接着重点研究美元霸权的影响;最后提出中国应对美元霸权的政策建议。在重点研究美元霸权的影响方面。一是研究了美元霸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有利的影响是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不利的影响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不断发生。二是研究了美元霸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美元霸权导致中国陷入美元陷阱与高储蓄两难问题,构建计量模型实证研究美国量化宽松与中国通货膨胀的关系,构建VAR模型研究美元霸权逼人民币升值后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分析在美元霸权背景下中国很可能陷入“斯蒂格利茨三步骤”。研究表明:美国极力维护美元霸权的地位为美国不断地攫取利益;美元霸权的消极影响在金融危机后表现明显,美国政府不负责任的利己货币政策,不可避免地导致美元不断发生周期性变化,美元作为世界唯一主导性货币,美元持续贬值或急剧升值对世界各国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危害极大;美元霸权的地位在短期内不可能动摇,甚至未来很长时间国际货币体系还是表现为美元霸权特征。基于研究结论所得的重要启示,提出了中国应对美元霸权的政策建议: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优化国际储备结构;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协调;提升国际金融话语权。

二、欧元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元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绿色公共就业计划——以消除失业实现国家目的和经济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共就业计划的目标和特点
二绿色公共就业计划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特殊意义
三中国政府实施绿色公共就业计划的时机已成熟
四中国绿色公共就业计划的经济效益和财政成本
    (一)平均附加值贡献法
    (二)奥肯定律
    (三)财政成本
五中国政府财政赤字的可持续性和必要性
    (一)体系收支余额是什么
    (二)美国的体系收支余额分析
    (三)希腊的体系收支余额分析
    (四)中国的体系收支余额分析
    (五)小结
六中国绿色公共就业计划的实施设计
    (一)出资和管理
    (二)渐进原则
    (三)就业类型
七总结

(2)美的集团和宏芯基金并购德国制造业企业案例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国对欧盟制造业直接投资发展概况
        1.2.2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面临的挑战
        1.2.3 跨国并购风险控制的研究
        1.2.4 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的案例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3.1 结构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中国制造业企业在欧盟跨国并购发展概况
    2.1 中国对欧盟制造业直接投资的特征
        2.1.1 对欧总体投资规模持续稳定增长
        2.1.2 对欧投资流向国家分布较为集中
        2.1.3 对欧投资者构成以私营企业为主
        2.1.4 中国制造业企业在欧盟跨国并购项目逐年增加
    2.2 中国制造业企业在欧盟跨国并购面临的挑战
        2.2.1 欧盟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审查制度日益严格
        2.2.2 欧盟的政治环境对中资企业的限制
        2.2.3 新的营商环境给中国企业带来诸多挑战
        2.2.4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影响与挑战
第3章 美的集团并购德国企业库卡(KUKA)
    3.1 并购双方简介
        3.1.1 美的集团
        3.1.2 库卡集团
    3.2 案情介绍
        3.2.1 并购进程
        3.2.2 并购结果
    3.3 并购动因分析
        3.3.1 顺应美的集团的全球业务战略布局
        3.3.2 通过并购实现技术水平提升
        3.3.3 通过并购扩大全球市场的占有率
    3.4 并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4.1 遭到了来自德国政府和库卡集团大股东的反对
        3.4.2 面临着多国的反垄断审查
        3.4.3 并购后的发展战略和技术整合问题
        3.4.4 美的与库卡之间在企业管理上差异明显
第4章 中国宏芯投资基金并购德国企业爱思强
    4.1 案情介绍
        4.1.1 并购双方介绍
        4.1.2 并购过程
    4.2 爱思强寻求出售的原因
        4.2.1 LED照明市场缩小导致MOCVD设备需求量大幅减少
        4.2.2 中国芯片行业需求增大
        4.2.3 爱思强的营收利润连年下降
    4.3 并购失败原因
        4.3.1 在并购前的调研准备工作不充分
        4.3.2 德国社会的舆论质疑增大并购难度
        4.3.3 半导体芯片行业海外并购环境严峻
第5章 案例对比及经验启示
    5.1 案例对比
        5.1.1 并购前的准备工作
        5.1.2 与被并购方企业的沟通
        5.1.3 应对并购过程中的阻力
    5.2 并购过程中风险应对的启示
        5.2.1 对并购目标企业全面了解
        5.2.2 对东道国的审查进行风险评估
        5.2.3 并购双方相互配合以应对审查
        5.2.4 充分了解东道国审查制度的内容
    5.3 并购过程中建立沟通机制的启示
        5.3.1 加强与东道国政府之间的沟通
        5.3.2 建立与东道国媒体交流的机制
        5.3.3 重视与并购目标企业的沟通配合
    5.4 并购完成后整合过程的启示
        5.4.1 技术整合
        5.4.2 文化整合
        5.4.3 经营管理整合
第6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1.1 中国制造业企业在欧盟跨国并购规模逐年扩大
        6.1.2 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面临严格的审查
        6.1.3 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风险应对机制不完善
        6.1.4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6.2 政策建议
        6.2.1 以《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为准则促进中欧投资合作
        6.2.2 海外并购前做好充分应对风险的准备
        6.2.3 与各方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6.2.4 采取有效措施与东道国企业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人民币国际化陷入困境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论文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人民币国际化陷入困境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人民币国际化的概念
        2.1.2 人民币国际化陷入困境的理解
        2.1.3 离岸中心的概念
        2.1.4 货币互换的概念
        2.1.5 跨境贸易的概念
    2.2 相关理论
        2.2.1 货币替代理论
        2.2.2 最优货币区理论
        2.2.3 三元悖论理论
第3章 人民币国际化陷入困境的现状分析
    3.1 人民币国际化陷入的困境
        3.1.1 在跨境贸易投资和结算方面
        3.1.2 在离岸金融中心方面
        3.1.3 在货币互换方面
        3.1.4 在国际金融领域竞争力方面
        3.1.5 在金融体制方面
    3.2 困境产生的影响
    3.3 走出当前困境的现实依据
第4章 人民币国际化陷入困境的原因
    4.1 对计价货币作用重视程度不够
    4.2 国际竞争带来压力
    4.3 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动力下降
    4.4 人民币回流不畅
    4.5 金融市场不够发达
    4.6 美元依然占据世界经济重要地位
第5章 主要货币国际化陷入困境的解决措施分析
    5.1 美元国际化陷入困境的解决措施
    5.2 英镑国际化陷入困境的解决措施
    5.3 日元国际化陷入困境的解决措施
    5.4 欧元国际化陷入困境的解决措施
    5.5 经验总结
第6章 人民币国际化陷入困境的解决措施
    6.1 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开放程度
    6.2 以货币互换方式推动人民币逐步成为储备货币
    6.3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优化人民币效力
    6.4 依托强大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相关专业术语首字母缩写说明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文献分类
        (二)文献综述
        (三)对既有研究的反思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战略
        (二)战略竞争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的类型再划分
    一、主流范式下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的类型
        (一)霸权转移范式下的遏制战略
        (二)自由主义范式下的对冲战略
        (三)建构主义范式下的情境战略
    二、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的类型再划分标准
        (一)霸权国对崛起国地位追求的反应:承认或蔑视
        (二)霸权国对崛起国实力增长的态度:容纳或限制
    三、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类型的再划分结果
        (一)对冲战略
        (二)竞争战略
        (三)鸵鸟战略
        (四)顺应战略
    四、历史时空下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战略
        (一)一战前的英国对德战略(1870-1914)
        (二)二战前的英国对德战略(1933-1939)
        (三)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战略(1993-20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背景
    一、美国霸权护持的战略基因
        (一)美国霸权护持的战略文化
        (二)美国霸权护持的战略实践
    二、“美国优先”下的对华战略校准
        (一)对“接触中国”的战略失望
        (二)对“对华政策大辩论”的战略回应
        (三)对“极限施压”中国的战略自信
    三、中国崛起引发美国战略焦虑
        (一)中美实力对比变化引发美国恐慌
        (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激发美国担忧
        (三)中国奋发有为外交催发美国猜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目标与实力依托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战争竞争政策的目标分析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战争竞争政策的政治目标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经济目标
        (三)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安全目标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实力依托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硬实力依托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软实力依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实施
    一、单边层面:多领域施压中国
        (一)经济施压:挑起贸易摩擦
        (二)政治施压:挑战“一个中国”政策
        (三)安全施压:强化威慑
    二、双边层面:多点布局压制中国
        (一)借“朝核问题”,增大地缘风险
        (二)探索“离间中俄”,破坏周边稳定
        (三)强化东亚双边同盟,增加地缘压力
    三、多边层面:携手多方打压中国
        (一)推进“印太”战略,挤压中国地缘空间
        (二)拉拢东盟国家,平衡中国地区影响
        (三)推动多方协调,压制中国经济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特点与趋势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特点
        (一)竞争目标的压制性
        (二)竞争领域的多样性
        (三)竞争手段的激进性
        (四)竞争主体的国家性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效果评估
        (一)政治目标的效果评估
        (二)经济目标的效果评估
        (三)安全目标的效果评估
    三、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发展趋势
        (一)全面强化战略竞争的风险加大
        (二)存在“竞和”型对冲的可能
        (三)迈向战略顺应的不确定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因应特朗普政府战略竞争政策的对策
    一、中国因应特朗普政府战略竞争政策的战略思维
        (一)坚持和平发展,应对美国霸权施压新格局
        (二)保持战略自信,型塑中美互动
        (三)坚守战略底线,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二、中国因应特朗普政府战略竞争政策的具体方略
        (一)深化改革开放提升应对能力
        (二)稳步发展伙伴关系
        (三)营造友善的周边环境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述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界定
        一、十八大以前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以前对外开放理论综述
        一、中国传统对外开放理论
        二、马克思、列宁对外开放理论
        三、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理论
    第三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论述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脉络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第四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一、开放方向方面的论述
        二、开放原则方面的论述
        三、开放路径方面的论述
        四、开放价值导向方面的论述
        五、开放与新发展理念方面的论述
        六、开放与国内治理方面的论述
        七、开放与全球治理方面的论述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态势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
        一、自由贸易区战略
        二、“一带一路”倡议
        三、服务业扩大开放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
        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六、人民币国际化
    第二节 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
        一、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
        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
        三、“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
        四、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
        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
        六、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特征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治理特征
        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二、创新性与延续性相结合
        三、顶层设计与底层探索相结合
        四、依法治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五、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六、融入世界与引领世界相结合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特征
        一、中国对外开放历史三个阶段的划分
        二、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1.0时期的复兴
        三、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2.0时期的超越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一、全球化阶段新划分
        二、西方推动的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三、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特征
        一、中国历史及世界其他国家对外开放价值导向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导向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基本条件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优势分析
        一、庞大的内部市场优势
        二、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优势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势
        四、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优势
        五、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优势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劣势分析
        一、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
        二、营商环境条件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
        三、海外权益保护体系处于起步阶段
        四、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比差距较大
        五、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
        六、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机遇
        一、面向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
        二、面向发达国家,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
        三、面向新科技革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
        四、面向全球治理,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挑战
        一、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
        二、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
        三、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
        四、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依据及构成
        一、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主要依据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基本构成
    第二节 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
        一、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基本分析
        二、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必要基础
        三、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动力
        四、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市场主体
        五、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建构路径
        六、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
    第三节 创造有利的内外发展环境
        一、持续推动国内改革,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
        二、完善海外权益保护体制,提供有效外部救济体系
        三、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改革,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
    第四节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一、战略对抗将导致双输,损害双方的战略利益
        二、战略合作将带来双赢,有益于双方战略利益
        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同为世界和平发展做贡献
    第五节 守住经济安全底线
        一、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
        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三、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
        四、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以中国和德国两国互相认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一、有关中德关系的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
        二、有关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
        三、媒体视域下的国家形象研究现状
        四、国家形象比较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路径
        一、研究思路和框架
        二、新概念引入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和难点
第一章 中德关系与两国互视溯源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的中德关系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德关系
        二、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德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德关系
        四、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德经济关系
        五、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德文化交流
        六、中德国家形象的民间互视历史
    第二节 1949年至1990年的中德关系与两国互视
        一、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国际环境和外交方针
        二、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回溯
        三、中国与联邦德国的关系回溯
第二章 中国主流媒体视域下的德国形象
    第一节 中国主流媒体涉德报道的量化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涉德报道的数量变化
        三、涉德报道的议题分布
        四、涉德报道的态度倾向性
    第二节 中国主流媒体中涉德报道的内容分析
        一、德国的政治形象
        二、德国的经济形象
        三、德国的社会形象
        四、德国的文化形象
    第三节 中国主流媒体镜像中的德国国家形象
        一、中国的德国形象构建方式
        二、中国主流媒体构建德国形象时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德国主流媒体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
    第一节 《南德意志报》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数据分析
        一、材料选择
        二、《南德意志报》中国报道总量分析
        三、《南德意志报》中国报道的倾向性分析
    第二节 德国主流媒体视阈下的中国政治形象
        一、德国的中国共产党形象
        二、德国的中国大国关系形象
        三、德国眼中的台湾问题
    第三节 德国主流媒体视阈下中国经济形象
        一、德国的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二、德国眼中的“一带一路”
        三、德国眼中的中国海外投资
        四、德国眼中的中国环境问题
    第四节 德国主流媒体视阈下的中国人权形象
        一、德国眼中的中国新闻及言论自由
        二、德国眼中的西藏问题
        三、令德国不解的其他中国人权问题
第四章 中德两国国家形象的互视比较
    第一节 德国民众视角下的中国形象
        一、德国民众的中国形象调查
        二、基于调查结果的中国形象分析
    第二节 中德形象的比较
        一、跨文化沉默的螺旋
        二、中德两国互视应有的变化
    第三节 中德国家形象认知的不平衡
        一、德国对中国形象的负面认知
        二、德国对中国产生负面认知的原因
        三、构建平衡国家互视形象的必要性
        四、塑造与构建平衡国家互视形象的法则与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进入壁垒及其突破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理论基础
    四、论文创新点、难点及研究方法
    五、数据来源综述
第一章 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和趋势
    第一节 全球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及趋势
        一、美德引领的全球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
        二、美国“工业互联网”时代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三、德国“工业4.0”时代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四、其他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五、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及趋势
        一、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及必然性
        二、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目标-进入全球高端产品市场
        三、中国制造业企业进入高端产品市场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企业在高端产品市场面临的进入壁垒
    第一节 绝对成本优势进入壁垒
        一、中国企业面临的技术劣势
        二、中国企业面临的创新劣势
        三、中国企业面临的管理能力劣势
        四、中国企业面临的产业链一体化劣势
    第二节 产品差异进入壁垒
        一、在位者寡头企业的占先优势
        二、在位者寡头企业的销售网络优势
        三、中国企业面临的广告壁垒
        四、中国企业面临的文化差异壁垒
    第三节 政策性进入壁垒
        一、中国企业面临的政策性法律法规进入壁垒
        二、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受到的限制
    第四节 其他进入壁垒
        一、自然垄断行业
        二、中国企业面临的规模经济进入壁垒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企业突破进入壁垒的主要困难
    第一节 突破技术劣势的困难
        一、在位者寡头企业的专利优势
        二、突破尖端技术的困难
        三、我国质量标准的落后
    第二节 突破在位者寡头垄断企业占先优势的困难
        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消费者转换成本
        二、突破在位者企业销售网络优势的困难
        三、在位者寡头垄断企业受到的地方保护
    第三节 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不受承认
    第四节 中国产业政策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倾斜
第四章 突破制造业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经验
    第一节 日本、韩国的历史经验
        一、日本产业政策经验
        二、日本企业的经验
        三、韩国产业政策经验
        四、韩国企业的经验
    第二节 我国成功突破制造业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企业的经验
        一、标杆企业选择-中国华为
        二、华为突破技术垄断经验
        三、华为突破产品差异进入壁垒经验
    第三节 突破制造业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经验总结
        一、日、韩产业政策经验总结
        二、中、日、韩企业突破全球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经验总结
第五章 产业升级背景下突破制造业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路径和对策
    第一节 以科教兴国战略为企业突破进入壁垒提供科技支撑
        一、加大科教投入占GDP的比重
        二、促进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
        三、延长“五年规划”对战略性产业的支持时间
        四、打造适应智能制造时代的配套教育、科研体系
    第二节 发挥大国优势为企业进入海外高端产品市场清扫障碍
        一、扩大自由贸易谈判的范围和深度
        二、扩大政府间商务谈判范围和谈判频率
        三、加强对“中国制造”系统性地宣传工作、打造中国“品牌簇”
        四、强化政府对战略性海外收购的支持
    第三节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企业创设突破壁垒的发展环境
        一、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二、完善创新推动的政府管理体制
        三、完善创新推动型财政体系
        四、利用国有企业优势填补产业链空缺
    第四节 加强企业突破壁垒的能力
        一、提高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实力
        二、提高产品质量
        三、提高营销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后记

(8)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效应及其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5 本文的主要不足与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1.1 对汇率波动贸易效应的研究
        2.1.2 对汇率波动产出效应的研究
        2.1.3 对汇率波动价格效应的研究
        2.1.4 对汇率波动利率效应的研究
        2.1.5 对汇率波动估值效应的研究
    2.2 对当前研究的评述
第3章 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效应:历史考察与理论基础
    3.1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的历史考察:基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
        3.1.1 古典金本位制下的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
        3.1.2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单一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效应
        3.1.3 当代多元储备货币体系下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效应
    3.2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的理论基础
        3.2.1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的分类
        3.2.2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的差异性分析
        3.2.3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的非对称性分析
        3.2.4 影响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的因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实证模型——GVAR模型的构建
    4.1 GVAR模型的构建方法
    4.2 模型的数据选择
        4.2.1 储备货币国的界定和模型数据样本的选取
        4.2.2 主要经济指标和数据来源
        4.2.3 GVAR模型其他方面的设定
    4.3 对模型的检验
        4.3.1 单位根检验
        4.3.2 弱外生性检验
        4.3.3 持续性剖面图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的实体效应:基于GVAR模型的分析
    5.1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贸易效应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5.1.1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的贸易效应:实证结果与对比分析
        5.1.2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贸易效应的非对称性
    5.2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产出效应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5.2.1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的产出效应:实证结果与对比分析
        5.2.2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产出效应的非对称性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储备货汇率波动的金融效应:基于GVAR模型的分析
    6.1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价格效应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6.1.1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的价格效应:实证结果与对比分析
        6.1.2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价格效应的非对称性
    6.2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利率效应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6.2.1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的利率效应:实证结果与对比分析
        6.2.2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利率效应的非对称性
    6.3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估值效应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6.3.1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的估值效应:实证结果与对比分析
        6.3.2 储备货币汇率波动估值效应的非对称性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7.2 有效应对储备货币汇率波动效应的政策建议
        7.2.1 推进供给侧改革,打造“中国品牌”,拓宽海外市场
        7.2.2 完善金融市场,丰富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7.2.3 以人民币“入篮”为契机,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7.2.4 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建设,努力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7.3 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博士学位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9)AT中国公司全球采购策略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需求和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框架
第2章 AT中国公司的全球采购现状及及存在问题
    2.1 AT中国公司的全球采购现状
        2.1.1 AT中国公司全球采购的背景
    2.2 AT中国公司采购的上下游市场
        2.2.1 下游内部客户分析
        2.2.2 上游外部供应商市场分析
    2.3 AT中国公司全球采购存在的问题
        2.3.1 内部挑战
        2.3.2 外部挑战
        2.3.3 环境挑战
第3章 AT中国公司经营分析
    3.1 AT公司的背景
    3.2 AT公司的产品
    3.3 AT公司的战略及组织
        3.3.1 AT公司的战略
        3.3.2 AT公司的组织
    3.4 AT公司的市场
        3.4.1 全球市场
        3.4.2 中国市场
    3.5 AT公司的国内外竞争情况
    3.6 AT中国公司的经营分析
        3.6.1 AT中国公司的历史
        3.6.2 AT中国公司的主要职责与功能
        3.6.3 AT中国公司的组织简介
        3.6.4 AT中国公司的采购战略
        3.6.5 AT中国公司的采购竞争分析
第4章 AT中国公司的供应商平台管理
    4.1 AT中国公司的供应商平台管理的介绍
        4.1.1 AT中国公司供应商平台的概念
        4.1.2 AT中国公司供应商平台管理的流程
        4.1.3 AT中国公司平台供应商表现的评估
        4.1.4 AT供应商供应商采购的管理流程
    4.2 AT中国公司供应商平台管理
        4.2.1 AT中国公司的平台供应商数量
        4.2.2 AT中国供应商的门类分布
        4.2.3 AT中国的供应商平台管理表现
    4.3 影响AT中国公司供应商平台管理的因素
        4.3.1 AT中国开发新供应商的周期长
        4.3.2 中国供应商和AT公司的战略匹配不协调
        4.3.3 中国供应商无法系统进入项目招标
        4.3.4 中国供应商面临的技术壁垒
        4.3.5 中国供应商有竞争力但是没有订单
第5章 AT中国公司的供应商采购项目管理
    5.1 AT中国公司供应商采购项目管理介绍
        5.1.1 项目管理概述
        5.1.2 AT中国公司的采购项目管理目标
        5.1.3 AT中国公司的采购项目管理流程
        5.1.4 AT公司的项目采购职责划分
    5.2 AT中国公司项目管理和采购竞争力的关系
        5.2.1 首检及时合格率
        5.2.2 每月质量事故率
        5.2.3 每月及时交货率
    5.3 影响AT中国公司项目管理的因素
        5.3.1 项目前期技术等的交流
        5.3.2 设计冻结的节点推动
        5.3.3 项目各节点的推进
第6章 AT中国公司采购的可持续性发展管理
    6.1 AT中国公司采购的可持续发展
        6.1.1 AT中国公司采购可持续发展管理的概念
        6.1.2 AT中国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6.1.3 中国供应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6.2 AT中国公司采购可持续性发展管理和采购竞争力的关系
        6.2.1 降成本率的逐年递减
        6.2.2 供应商数量发展的瓶颈
        6.2.3 采购额与项目数量的发展不均衡
    6.3 影响AT中国公司采购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因素
        6.3.1 供应商的成本控制因素
        6.3.2 供应商人力资源的管理因素
        6.3.3 AT中国供应商的产品定位因素
        6.3.4 与供应商战略的相互匹配因素
第7章 AT中国公司全球采购策略的改进和实施
    7.1 供应商平台管理的改进
        7.1.1 AT中国开发新供应商周期长的应对
        7.1.2 中国供应商和AT公司的战略匹配不协调的应对
        7.1.3 中国供应商无法系统进入项目招标的应对
        7.1.4 中国供应商面临技术壁垒的应对
        7.1.5 中国供应商有竞争力但是没有订单的应对
    7.2 供应商采购项目管理的改进
        7.2.1 项目前期技术等交流的应对
        7.2.2 设计冻结节点推动的应对
        7.2.3 项目各节点的推进的应对
    7.3 采购的可持续性发展管理的改进
        7.3.1 供应商成本的控制推进
        7.3.2 供应商的人力资源管理
        7.3.3 AT中国供应商的产品定位
    7.4 AT中国采购策略改进的实施方案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本文的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美元霸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相关文献回顾
        (一) 国内文献回顾
        (二) 国外文献回顾
        (三) 文献评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一) 论文的结构
        (二) 主要内容
    五、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可能创新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货币霸权及其衡量体系
        一、霸权及货币霸权
        二、货币霸权的属性
        三、货币霸权的产生原因
        四、货币霸权的衡量体系
    第二节 金融霸权、货币霸权和美元霸权
        一、金融霸权
        二、货币霸权
        三、美元霸权
    第三节 相关的主要理论
        一、霸权稳定论
        二、特里芬两难
        三、国际货币竞争理论
第二章 美元霸权的形成和运作机制
    第一节 美元霸权的形成
        一、美元霸权形成的过程
        二、美元霸权形成的原因
        三、美元霸权地位的确立和巩固
    第二节 美元霸权的实施途径
        一、美元发行
        二、美国操纵汇率
        三、行使国际金融话语权
        四、军事打击
    第三节 美元循环模式
        一、美元--国债循环
        二、美元--全球资源循环
        三、美元--非美货币循环
第三章 美元霸权的收益与代价
    第一节 美元霸权的收益
        一、狭义铸币税
        二、广义铸币税
        三、利用国际收支的结构性失衡获取利差
        四、利用美元和美元资产贬值减轻外债
        五、其他收益
    第二节 美元霸权的代价
        一、美元取得霸权地位的代价
        二、维持美元霸权地位的代价
        三、美元作为国际本位货币应承担的责任
    第三节 美元霸权地位的动摇
        一、美国经济衰退对美元霸权地位的影响
        二、欧元对美元霸权的现实挑战
        三、人民币对美元霸权的潜在挑战
第四章 美元霸权对世界经济影响
    第一节 美元霸权对全球经济影响
        一、美元霸权与全球经济失衡
        二、美元霸权与全球金融危机
    第二节 美元霸权对发达国家影响
        一、美元霸权对发达国家的有利影响
        二、美元霸权对发达国家的不利影响
    第三节 美元霸权对发展中国家影响
        一、货币政策独立性受损
        二、物价不稳及资产价格大幅波动
        三、金融危机频繁爆发
第五章 美元霸权对中国经济影响
    第一节 美元陷阱与中国高储蓄两难
        一、美元陷阱
        二、中国高储蓄两难问题
        三、中国外汇储备的汇率风险和效率损失
    第二节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中国通货膨胀
        一、金融危机以来我国CPI走势
        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其霸权特征
        三、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中国通货膨胀实证分析
    第三节 美元霸权与人民币升值
        一、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的走势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制造业影响
        三、人民币升值与资产价格
    第四节 美元霸权与中国金融开放
        一、金融开放步骤
        二、中国金融市场开放
        三、中国资本项目开放
    第五节 美元霸权与“斯蒂格利茨三步骤”
        一、利用市场化在中国进行投机
        二、制造中国的通货膨胀
        三、低价收购中国的核心资产
第六章 中国应对美元霸权的策略
    第一节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一、大量进口以减少贸易顺差
        二、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三、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第二节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
        一、尽量使用人民币进行定价
        二、扩大人民币结算范围
        三、加强人民币国际储备功能
    第三节 优化国际储备结构
        一、大力增加欧元的储备
        二、积极增加黄金的储备
        三、择机进行战略资源的储备
    第四节 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协调
        一、建立或加入区域金融机构
        二、加强人民币货币互换
        三、开展人民币直接交易
    第五节 提升国际金融话语权
        一、增加在IMF和世界银行中的话语权
        二、参与黄金和大宗商品定价
        三、积极展开金融外交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欧元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绿色公共就业计划——以消除失业实现国家目的和经济增长[J]. 黄逸江. 政治经济学季刊, 2021(01)
  • [2]美的集团和宏芯基金并购德国制造业企业案例的比较研究[D]. 曹曦. 吉林大学, 2021(01)
  • [3]人民币国际化陷入困境的原因及解决措施[D]. 李梁. 吉林大学, 2020(04)
  • [4]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研究[D]. 游启明. 吉林大学, 2020(06)
  • [5]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D]. 刘登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以中国和德国两国互相认知为例[D]. 原婕菲.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7]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进入壁垒及其突破问题研究[D]. 穆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8]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效应及其应对研究[D]. 廉政. 中央财经大学, 2018(09)
  • [9]AT中国公司全球采购策略改进研究[D]. 朱圆韬.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6)
  • [10]美元霸权问题研究[D]. 何正全. 南京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欧元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