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承宇[1](2021)在《重庆市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篮球专项课程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认为
黄萌[2](2021)在《广州市普通高校公共羽毛球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
郑小凤[3](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谢润[4](2021)在《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时代带动了全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构建出了今日多样化网络课程模式。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定位也应随之发生变化,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作用是帮助高校大学生或者社会群众在无法获取线下公共体育知识时起主导作用,或在线下公共体育课程无法满足知识需求时起到辅导作用。高校自身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开展“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等模式,追求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化。高校传统公共体育课程搭上互联网的便车,使得普遍群众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想要的公共体育知识。本文以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网络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录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的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团队、选课人数、课程评价、学习资源、教学内容和师生互动等建设情况进行整理归纳,并对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总结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发展策略,为之后我国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研究实践提供可参考和量化的依据,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根据对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现状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数量较少,课程体系有待完善。我国高校现阶段缺乏对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群体的建设。当前网上很大一部分体育课程属于体育专业课程,仅适应于体育专业的学生,不属于公共体育课程。2.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院校中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较少。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在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上没有发挥出自身专项优势。3.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推广力度不足。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得到重视的同时,网络平台推广受限或者开设院校缺乏对新课程的推广和运营。4.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学习资源及学习支持服务功能不强。课程学习资源存在无法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情况;学习支持服务经常出现问题,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习者积极性。5.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新颖性不足。在选取的59门课程中,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传统,仅仅将传统课堂通过视频的方式传送至线上,不经过加工和对知识点的细分处理,导致教学内容枯燥单调,新颖性不足,无法调动学习者线上学习的积极性。6.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师生互动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平台建立的师生互动平台没有完全发挥作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不密切。针对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策略:1.加快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首先,国家和教育部门应重视公共体育课程;其次,各院校应鼓励教师开发新项目线上课程;最后,院校成立研讨和开发团队。2.发挥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的综合优势。充分发挥体育类院校的学科背景和地理优势及师范类院校的师资、教学经验和科研优势。3.开设院校和师生应多元推广和宣传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开设院校在校内进行新课程推广,结合“线上+线下”模式;加强各院校之间的洽谈,有条件的寻求政府、企业和社区的合作。4.完善课程平台功能设计,提高学习资源支持服务。课程平台方及时修补系统漏洞,更新和优化服务系统,其开设院校完善课程服务;学习资源应多维互动,帮助学习者巩固和复习学习内容。5.加强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研究,做好课程的统筹规划。明确自身定位,找准课程内容切入点。做好课程介绍;优化教学内容排版;加强政府、社区、学校和课程平台之间的合作。6.优化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师生互动体系,鼓励师生积极互动。整合有效信息,进行内容分类,帮助教师第一时间解答学习者的疑惑;建立多渠道沟通。
葛忠鹏[5](2021)在《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学校体育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体育更是肩负着国家的重要使命、社会的重要职责、家长的满怀希望、学生的健康发展。高校体育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的达成度对整个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审视当前高校体育工作实际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体育课效果不佳,课外体育活动重视度不够,课余训练不严谨,课余竞赛减少等一系列问题,使体育工作效果不好。因此,提高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已迫在眉睫。鉴于此,为实现高校体育工作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必备技能和具备的意志品质。本文借助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构建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进行实践研究。揭示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提供相应建议。同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指出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在进行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此为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提供有益建议,从而促进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有效发展。本研究结论如下:(1)借助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体育工作规划发展、体育课程设置与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学生健康发展评价),11个二级指标(体育工作发展规划、体育工作指导思想、体育工作计划、体育课准备、体育课实施、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课余竞赛、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和46个三级指标。(2)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权重从大到小依次为学生健康发展评价0.4605、体育工作规划发展0.2098、体育课程设置与开展0.1907,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0.1771。二级指标中权重比例由大到小依次是体育工作指导思想0.6806、运动能力0.6473、体育课程计划0.6308、课外体育活动0.5676、体育工作规划发展0.3194、健康行为0.2404等。三级指标权重占比从大到为场地器材0.7024、体育课程学年计划0.6439、运动认知与技战术掌握0.6232、体育精神0.5101、体育师资储备0.4966、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0.4392、队伍管理0.3935、设备与经费投入0.3932、课外体育活动重视度0.3678、体育道德0.3085等。(3)根据研究所构建的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进行模糊评价,最终整体得分为79.722,处在及格及良好之间。分析得出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存在体育工作目标制定不明确、场地建设不全等问题,进而提出了高校体育工作目标应结合该校发展预期去制定,该校场地应投入大量经费建设等建议。
李胜男[6](2021)在《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于2002年8月颁布实施,针对高校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有效地指导了高校体育课的实践发展方向,其中要将体育课程的设置适当地调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所占比例,体育课程的设置需要体现民族特色。武术散打作为一项具有中华武术传统特色的项目,其技术成熟、动作丰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攻防理论十分全面,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方法多样,趣味性强,对大学生在青春期心理宣泄方面也有积极的帮助,其运动特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次,江西省自2008年开始就在省青少年锦标赛中增加了大学生组比赛,江西省高校组常在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中参赛队伍多、成绩突出,赢得了全国高校的好评和声誉,基于这种良好趋势应该保持武术散打在江西省高校中的优势,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特色课程,不仅推广武术散打,更能够树立民族自信和武术自信,更有利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发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下才能源远流长。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对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现存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11所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高校中随机抽取了372名武术散打公选课学生和13名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师,运用相关研究方法,对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发展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师资匮乏;2.江西省普通高校学生对武术散打的认识度不高;3.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教学缺乏先进手段,与“互联网+”联系不够;4.江西省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设备设施有待提高;5.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缺乏适合的教材。针对目前江西省武术散打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以下对策促进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不断进步和发展:1.多渠道提升武术散打师资能力;2.多途径多角度做好武术散打宣传,提高学生的认识度;3.根据武术散打的技术特点,合理安排课时学制;4.组织专家撰写武术散打公选课教材;5.全方位参加现有不同类型级别的比赛,赢得荣誉,以赛事促影响;6.提高领导重视,改善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软环境和硬环境;7.“互联网+”运用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8.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抗击新冠疫情,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但也发现目前江西省普通高校在武术散打公选课中存在一些改革的契机:1.撰写一本专门针对散打公共选修课零基础学生的适用教材,将教学经验和训练比赛经验整合成一本教材范本供武术散打公选课学生使用;2.在后疫情时代,学会利用互联网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填补武术散打专业教师随着年纪的增大,部分教师的动作技术不到位、不规范,避免教学过程中的运动损伤问题;3.将VR技术应用到目前的武术散打教学中,减少或避免武术训练过程中的意外发生,减少在进行高难度动作过程中的运动损伤,弥补在教学过程中器材设备设施不足给学习者带来的感官上缺陷。
唐子贤[7](2021)在《期待视野下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田径运动一直以来都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田径运动在体教融合、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田径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并没有预期的那样受欢迎,但利用田径运动作为健身的一种手段逐渐被大学生们所接受。因此本研究针对高校学生在参与田径健身活动过程中出现参与度不高、对田径健身价值认识不全面、田径健身的整体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分析影响学生进行田径健身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力的提高,有效解决大学生体质健康低水平的问题。研究方法:以扬州大学为个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较全面地了解扬州大学学生田径健身的现状,以期待视野为理论依据,运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初步探讨扬州大学学生参与田径健身的主要影响因素,据此就如何促进大学生田径健身活动进一步的开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丰富高校田径健身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研究结论:1、在学生田径健身的认识上,只有少部分学生了解田径健身,对田径健身喜爱程度不高,对田径健身价值上有一定认知但是不全面;学生田径健身在锻炼时长和强度上有待提高;学生选择田径健身的方法较为单一,学校是其进行健身的主要场所;在学生田径健身的锻炼效果上,会参加田径健身与普通组相比,男生在1000米(P=0.04)、50米(P=0.011)和引体向上(P<0.001)有显着性差异,女生在800米(P=0.01)、50米(P<0.001)、一分钟仰卧起坐上(P=0.0 1)有显着性差异,其他项目上无显着差异(P>0.05)。2、在学生期待情况上,学生对学校田径健身运动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在田径健身时有专业指导的期待值都达到了 80%及以上。3、影响学生进行田径健身的主要因素是教师是否在课上教授相关田径健身知识(P=0.002),其次分别是对田径健身的了解程度(P<0.001),受身边其他人影响(P<0.001),学校是否开展了田径健身课程(P=0.004),在田径健身时是否有专业指导(P=0.01)以及自我对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需求(P=0.017)。4、据此提出了思考:1)逐步推进普通高校田径健身课程建设,满足学生获取正确锻炼方法的期待;2)提升田径健身有助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关注学生自主锻炼的需求;3)加强课外田径健身指导,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符合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期待;4)重视普通学生田径健身,寻找与高校田径竞赛的契合点,实现学生对校园田径健身活动的期待;5)创建田径健身社团、完善基础设施,解决学生对校园田径健身氛围的期待;6)正确认识大学生田径健身与全民健身的关系,使其具有可持续性。
林红彦[8](2021)在《石家庄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体育法规建设的不断完善,依法治体不断纳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并取得了一系列显着成就,在知识增量上完成了初步积累,在成果转换上开始服务于实践。特别是在体育强国提出以后,随着我国体育市场、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体育领域的各种体育纠纷事件和体育法案例也不断涌现出来。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不断推动体育领域发展的栋梁之材,理应清楚我国颁布的体育法律法规及其内容,明确自身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提升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确保我国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为体育法制建设的后备人才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如何使学生明确自身享有的体育权利和义务以及怎样运用法律手段进行体育权利的救济,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原因及其意义所在。为此,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调查石家庄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状况,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认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特征,初步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及如何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水平。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法规认知状况进行分析,分别从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角度剖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我国体育法规的整体认知状况。研究表明:学法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法规学习现状很不理想,对体育法规知识的学习和认识不够充分。表现为:学生对体育法学学科的认识较差、体育法学课程开设的程度较低、对体育法规知识的获取途径比较分散,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被动性。其次,部分学生对体育法规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较差,缺乏对体育法规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知法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我国颁布的体育法规以及体育法规内容的掌握程度不高。主要表现为:对我国颁布的体育法规的掌握主要停留在“不知道”和“知道,但不了解”的层面。其次,对体育法规内容能够做出正确回答的比例较低,仅占38.3%,其中对学校体育法规的掌握最好;社会体育法规次之;竞技体育法规最差。守法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法律意识并不理想,虽然学生能够做出正确选择的比例最高,但也有将近一半的比例,学生对体育法律现象的违法行为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用法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践行和运用的积极性不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表现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维权意识差、不知道如何通过法律程序去解决体育纠纷,维护自身的体育权益。其次,仅有4.1%的学生知道通过体育仲裁解决的体育纠纷。通过调查石家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体育法学研究的现实是体育法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状况与我国体育法教学、体育法学人才培养以及实际应用的状况相脱离。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通过不断加大高校对体育法学课程的开设程度;积极开展多种途径的体育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体育法律现象的问题意识;培养大学生体育法律实践及实际应用能力等相应对策,以期推动我国青年体育法学人才的培养,逐步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树立体育法律信仰、建立体育规则意识、培养体育道德价值观念。
谭佳智[9](2021)在《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CNKI平台中1992-2019年期间收录的北大核心、SCI、CSSCI、CSCD类体育课程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知识图谱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1992-2019年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借助Citespace5.5R2(32-bit)软件对体育课程文献进行数据处理,提取文献主体、科研主体等信息,分析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热点等,探寻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从而为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及研究经验。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在1992-2019年的27年间科研文献的积累呈现出周期性的发展特点。体育课程课题性文献主要来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等国家性课题。在期刊来源方面主要以专业性高校为主的学报式期刊为主要刊载平台,科研方法上以传统普遍式的科研方法为主,但新兴的科研方法也开始渗透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方法体系。2.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最大的稳定团队是以季浏、王健、董翠香、黄汉升等学者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也是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文献产量的主力军,且高产作者的群体数量不断增加,但多数体育课程研究者的合作较为分散。3.我国体育课程科研机构主力较集中于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等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其机构合作性具有较小区域集中、大区域较为分散的特点。4.国内1992-2019年间体育课程研究主题主要围绕着“学校体育、体育教学、高校、改革、教学模式等主题词展开。5.国内体育课程领域研究趋势主要围绕着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新体育课程、课程体系、立德树人等关键词展开。6.为了促进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发展,建议提高对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文献规范性和科研力度,提升合作意识,形成优势互补,以创新思维、实践精神,增强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可探索性。
倪保锐[10](2021)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新发展理念,将使核心素养融入教育体系,分布于各学段、学科、课程、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要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进行师资专业化培养,提高师范类专业导出师资的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大国良师。对于新时代体育强国理念下的体育教育专业来说,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落实推进素养教育的深入,也是助推体育强国战略的一条路径。教育理念,学科素养,教师理念、教师素养、学生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等一系列要素都面临着调整,我们只有逐层逐一突破,无捷径可寻。田径运动被公认为“运动之母”,它是最原始人类生产生活形成而演化成自今的田径运动,也是世界上最早呈现运动形式的类型,奥运项目最多,终有“得田径者得天下”的美誉,体育教育专业本着培养适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中小学体育事业服务。田径普修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先锋课程,田径普修课程的建设决定着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体育学科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研究,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初步呈现改革内容和体系,为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为田径普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完善提供依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整体内容简单,不全面,描述不具体,各部分孤立。课程目标过于强调技术学习和理论知识,对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与中小学教学衔接度不高,缺乏师范生内涵建设的课程思政内容。(2)研究发现当前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课程理念陈旧,重教轻学,偏重于灌输式的教师教、学生学。课程目标偏重技术传授、理论知识学习,教学内容以技术教学为主,项目内容上与中小学教学内容脱离,教学方法相对保守,教学方式传统,很难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考核与评价偏重期末成绩评价,技术考核占比较大,评价主体单一。(3)通过多次咨询专家,进行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和课程体系设计,以问卷的形式收集专家、同行教师、学生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设计的评价,并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施培养与跟踪,最终得到良好的课程目标达成度。(4)结合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和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田径普修课程体系,其中包含目标要素体系、内容要素体系、实施要素体系和评价要素体系,凸显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相互对标的联动课程体系。
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1.7 论文的局限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比较研究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
3.3.1 基本概念 |
3.3.2 基本理论 |
3.3.3 研究假设 |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
3.4.1 量表修订 |
3.4.2 变量测量 |
3.4.3 量表评价 |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
4.1.1 初创阶段 |
4.1.2 曲折发展阶段 |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
4.2.1 进修培训制度 |
4.2.2 考核制度 |
4.2.3 职称晋升制度 |
4.2.4 薪酬制度 |
4.2.5 聘任制度 |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
4.3.1 宏观制度分析 |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 结果分析 |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
5.1 数据质量评价 |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
5.8 分析讨论 |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
6.1.1 职称情况 |
6.1.2 学术成果 |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
6.4 奖励制度比较 |
6.5 薪酬制度比较 |
6.6 结果分析 |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
6.6.2 职称晋升受限 |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
6.6.7 奖励“一刀切” |
6.6.8 薪酬偏低 |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
7.2.5 完善薪酬制度 |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
7.2.7 注重制度公平 |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初始量表 |
附录2:调查问卷 |
附录3:正式量表 |
附录4:访谈提纲 |
附录5:项目分析 |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4)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公共体育课程 |
2.1.2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 |
2.1.3 线上公共体育课程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有关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研究 |
2.2.2 有关线上体育课程的研究 |
2.2.3 有关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网络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录像观察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
4.1.1 教学团队情况分析 |
4.1.2 选课人数情况分析 |
4.1.3 课程评价情况分析 |
4.1.4 学习资源情况分析 |
4.1.5 教学内容情况分析 |
4.1.6 师生互动情况分析 |
4.2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存在问题 |
4.2.1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数量较少,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
4.2.2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院校中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较少 |
4.2.3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推广力度不足 |
4.2.4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学习资源及学习支持服务功能不强 |
4.2.5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新颖性不足 |
4.2.6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师生互动功能发挥不充分 |
4.3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策略探析 |
4.3.1 加快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 |
4.3.2 发挥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的综合优势 |
4.3.3 开设院校和师生应多元推广和宣传线上公共体育课程 |
4.3.4 完善课程平台功能设计,提高学习资源支持服务 |
4.3.5 加强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研究,做好课程的统筹规划 |
4.3.6 优化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师生互动体系,鼓励师生互动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论文 |
致谢 |
(5)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4 研究理论基础 |
1.4.1 学校效能理论 |
1.4.2 泰勒目标评价理论 |
1.4.3 多元智力理论 |
1.4.4 核心素养理论 |
1.5 概念界定 |
1.5.1 学校体育工作 |
1.5.2 实效性 |
1.5.3 评价指标体系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德尔菲法 |
2.2.3 层次分析法 |
2.2.4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3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2.3.1 研究特色 |
2.3.2 研究创新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1 高校体育工作一级指标构建依据 |
3.1.2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1.3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问卷结果与分析 |
3.1.4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3.2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的应用研究 |
3.2.1 确定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性指标集、评价集、权重集 |
3.2.2 制定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观测点 |
3.2.3 构建评价隶属度矩阵 |
3.2.4 权重集与评价隶属度矩阵的合成 |
3.2.5 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模糊综合评价 |
3.2.6 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整体情况分析 |
3.2.7 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提升建议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B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C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权重表 |
附录D 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评价调查问卷(体育教师、体育领导、体育教练员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我国传统武术项目发展的必要性 |
1.1.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发展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核心理论及概念 |
2.1.1 武术散打 |
2.1.2 散打选修课的概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可行性 |
2.2.2 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教学状况研究 |
2.2.3 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运动课程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
2.2.4 影响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质量因素的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4 评述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调查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结果与分析 |
4.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师资情况分析 |
4.1.1 武术散打教师性别与年龄结构调查分析 |
4.1.2 武术散打打教师的学历与职称结构调查分析 |
4.1.3 武术散打教师的专业与运动等级调查分析 |
4.1.4 武术散打教师的科研及培训情况调查分析 |
4.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学生现状分析 |
4.2.1 学生对武术散打的认知 |
4.2.2 学生对武术散打运动的兴趣 |
4.2.3 学生学习武术散打的目的 |
4.2.4 学生学习武术散打的基础水平 |
4.2.5 武术散打对大学生的影响 |
4.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现状 |
4.3.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的教学目标 |
4.3.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的教学内容侧重点分析 |
4.3.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的教学方法 |
4.3.4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课时分配情况 |
4.3.5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修课开设学期安排情况 |
4.4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教材使用情况分析 |
4.5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的教学设施情况分析 |
4.5.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场地条件情况分析 |
4.5.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场地师生满意度分析 |
4.5.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教学器材设施的使用情况分析 |
4.6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比赛频率的情况分析 |
4.7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分析 |
5.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发展对策 |
5.1 加大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教师的师资投入力度 |
5.2 加强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
5.3 改善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场地设施 |
5.4 加大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课时量,由学期制转为学年制 |
5.5 优化教学评价内容,以赛促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
5.6 后疫情时代鼓励武术散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
5.7 将VR技术应用到江西省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活动中 |
5.8 多渠道开展散打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师资匮乏 |
6.1.2 江西省普通高校学生对武术散打的认识度不高 |
6.1.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教学缺乏先进手段,与“互联网+”联系不够 |
6.1.4 江西省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设备设施有待提高 |
6.1.5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缺乏适合的教材 |
6.2 建议 |
6.2.1 多渠道提升武术散打师资能力 |
6.2.2 多途径多角度做好武术散打宣传,提高学生认识度 |
6.2.3 根据武术散打技术特点,合理安排课时学制 |
6.2.4 组织专家撰写武术散打公选课教材 |
6.2.5 全方位参加现有不同类型级别的比赛,赢得荣誉,以赛事促影响 |
6.2.6 提高领导的重视,改善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软环境和硬环境 |
6.2.7 “互联网+”运用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 |
6.2.8 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抗击新冠疫情,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
7.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7)期待视野下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
1.1.1 田径健身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纲要的实施 |
1.1.2 田径健身可以有效阻止大学生体质下滑现象 |
1.1.3 田径健身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优良品质培养 |
1.1.4 期待视野对田径健身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
1.1.5 扬州大学学生进行田径健身锻炼的现实需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期待视野理论在体育发展中的研究 |
2.1.1 期待视野的概念 |
2.1.2 期待视野与田径健身融合机制 |
2.1.3 期待视野在体育领域中的运用 |
2.2 田径健身理论研究 |
2.2.1 田径运动的属性 |
2.2.2 田径健身的概念 |
2.2.3 田径健身的特点 |
2.2.4 田径健身的分类 |
2.2.5 田径健身的价值 |
2.2.6 田径健身锻炼的方法 |
2.3 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对策及影响因素研究 |
2.4 田径课程教学与田径健身的相关研究 |
2.5 国外相关研究 |
2.5.1 美国田径健身状况 |
2.5.2 日本田径健身情况 |
2.5.3 英国田径健身状况 |
2.5.4 其他国家田径健身状况 |
2.6 文献述评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地考察法 |
3.2.4 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3.2.7 对比分析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扬州大学学生田径健身现状调查分析 |
4.1.1 对田径健身价值认知情况 |
4.1.2 学生参与田径健身的情况 |
4.1.3 田径健身的效果现状 |
4.2 扬州大学学生田径健身期待情况调查分析 |
4.3 扬州大学学生参与田径健身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方法的选择 |
4.3.2 变量的选取 |
4.3.3 实证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0 期待视野下对大学生开展田径健身活动的思考 |
5.1 逐步推进普通高校田径健身课程建设,满足学生获取正确锻炼方法的期待 |
5.2 提升田径健身有助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关注学生自主锻炼的需求 |
5.3 加强课外田径健身指导,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符合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期待 |
5.4 重视普通学生田径健身,寻找与高校田径竞赛的契合点,实现学生对田径健身活动的期待 |
5.5 创建田径健身社团、完善基础设施,解决学生对田径健身氛围的期待 |
5.6 正确认识大学生田径健身与全民健身的关系,使其具有可持续性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石家庄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内体育法规研究现状 |
1.1.1 体育法规体系研究 |
1.1.2 体育法学教育研究 |
1.1.3 体育法规认知现状 |
1.2 国外体育法规的相关研究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认知内容的确立 |
3.1 体育法规认知 |
3.2 体育法规认知内容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学习的现状研究 |
4.1.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学学科认识的结果与分析 |
4.1.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法学课程开设的结果与分析 |
4.1.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获取体育法规知识途径的结果与分析 |
4.1.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教育重要性的结果与分析 |
4.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我国颁布的体育法规掌握的现状研究 |
4.2.1 对宪法的掌握结果与分析 |
4.2.2 对体育法的掌握结果与分析 |
4.2.3 对体育行政法规的掌握结果与分析 |
4.2.4 对体育部门规章的掌握结果与分析 |
4.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我国颁布的体育法规内容掌握的现状研究 |
4.3.1 对学校体育法规掌握结果与分析 |
4.3.2 对竞技体育法规掌握结果与分析 |
4.3.3 对社会体育法规掌握结果与分析 |
4.3.4 对不同体育法规内容掌握的对比结果与分析 |
4.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遵守和维护体育法规的法律意识 |
4.5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践行和运用 |
5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法规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
5.1 社会环境因素 |
5.1.1 社会法制宣传教育不到位 |
5.1.2 体育法规不健全 |
5.1.3 体育法规的社会需求相对不足 |
5.2 学校因素 |
5.2.1 体育法学课程开设程度较低 |
5.2.2 高校对体育法制教育的忽视 |
5.3 自身因素 |
5.3.1 对体育法律法规知识的缺失 |
5.3.2 个人法律意识淡薄 |
5.3.3 缺乏体育法律实践能力 |
6 增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法规认知的对策 |
6.1 积极开展多种途径的体育法制宣传教育 |
6.2 加强高校对体育法制教育的重视力度 |
6.3 加大高校对体育法学课程的开设程度 |
6.4 增强大学生对体育法律现象的问题意识 |
6.5 注重培养大学生体育法律实践及实际应用的能力 |
6.6 重视培养学生体育人文精神,树立体育法律信仰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9)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国内关于体育课程的研究综述 |
1.4.3 国外关于体育课程的研究现状 |
小结 |
1.4.4 国内知识图谱可视化相关研究综述 |
1.4.5 国外关于知识图谱的研究综述 |
1.4.6 文献综述总结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知识图谱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文献积累情况分析 |
3.1.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年分布情况 |
3.1.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基金分布 |
3.1.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发文期刊统计 |
3.1.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研究方法统计分析 |
3.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情况分析 |
3.2.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数量关系分析 |
3.2.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高产作者情况分析 |
3.2.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合着情况分析 |
3.2.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共现图谱分析 |
小结 |
3.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机构情况分析 |
3.3.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高产机构统计分析 |
3.3.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高产机构共现图谱分析 |
3.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热点及主题分析 |
3.4.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主题分析 |
3.4.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主题知识群构建及分析 |
3.5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前沿预测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政策文件的重视 |
1.1.2 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师范院校未来的责任与义务 |
1.1.3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梳理 |
2.1.1 师范类专业认证 |
2.1.2 体系 |
2.1.3 课程体系 |
2.1.4 田径普修课程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
2.2.3 课程体系相关研究 |
2.2.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相关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个案研究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实地调查法 |
第4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理论研究 |
4.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依据 |
4.1.1 实用主义课程论 |
4.1.2 要素主义课程论 |
4.1.3 结构主义课程论 |
4.1.4 人文主义课程论 |
4.1.5 实践主义课程论 |
4.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
4.2.1 合理性原则 |
4.2.2 可行性原则 |
4.2.3 目标定位精准性原则 |
4.2.4 毕业要求衔接性原则 |
4.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功能 |
4.3.1 诊断功能 |
4.3.2 改进功能 |
4.3.3 激励功能 |
4.4 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教育认证标准解读 |
4.4.1 培养目标 |
4.4.2 毕业要求 |
4.4.3 课程与教学 |
第5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现实依据 |
5.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分析 |
5.1.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目标分析 |
5.1.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析 |
5.1.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实施分析 |
5.1.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评价分析 |
5.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5.2.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理念现状分析 |
5.2.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现状分析 |
5.2.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
5.2.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
5.2.5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
第6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改革思路 |
6.1 健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设置 |
6.2 充实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 |
6.3 创新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
6.4 完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考核与评价 |
第7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实证研究 |
7.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构建 |
7.1.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读 |
7.1.2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的确立过程 |
7.1.3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 |
7.1.4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的结果与分析 |
7.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建设 |
7.2.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目标与原目标对比分析 |
7.2.2 注重课程培养目标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对接 |
7.2.3 侧重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 |
7.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内容设置 |
7.3.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内容与原内容对比分析 |
7.3.2 注重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 |
7.3.3 侧重实训内容设置 |
7.4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
7.4.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实施与原实施对比分析 |
7.4.2 注重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
7.4.3 侧重实训内容的实施 |
7.5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体系 |
7.5.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与原评价对比分析 |
7.5.2 注重课程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
7.5.3 侧重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
第8章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
8.1 知识目标达成度 |
8.2 技能目标达成度 |
8.3 情感目标达成度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调查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录 B:教师问卷 |
附录 C:学生问卷 |
附件D:教师访谈提纲(教学现状) |
附录 E:学生成绩表 |
附录 F:教学技能考核评委打分表 |
附录 G:学习自评/互评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篮球专项课程质量评价研究[D]. 冯承宇. 西南大学, 2021
- [2]广州市普通高校公共羽毛球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黄萌.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3]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 谢润.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5]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D]. 葛忠鹏.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 李胜男.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期待视野下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D]. 唐子贤. 扬州大学, 2021(09)
- [8]石家庄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研究[D]. 林红彦.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9]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D]. 谭佳智.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10]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 倪保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