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铝——飞灰复合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燕飞,李春林,吕辉[1](2021)在《空心微珠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金属基复合增强材料相关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不仅保留了铝合金良好的导电导热性、低密度、高塑性等特性,同时提高了强度和耐磨性,得到广泛关注。其中,空心微珠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电磁屏蔽特性得到明显改善,在机械制造、宇航、电子、武器、汽车、建筑、体育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空心微珠作为填充材料加入轻金属及其合金中,制备出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在降低基体密度的同时提高基体的刚度、强度,改善材料的尺寸稳定性和耐热性,而且还能降低材料的成本。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空心微珠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制备工艺、热物理性能、电磁屏蔽性能等内容,并且展望了空心微珠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
张元春[2](2021)在《粉煤气化细渣形成及其残炭基电磁波吸收材料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粉煤气化工艺技术因具有强的煤种适应性、高的碳转化率和低的运行成本等优点成为煤气化领域主流工艺之一,在气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副产物细渣,低的利用率及高的残炭含量既引起环境问题,也造成资源浪费。基于此,本文以不同粉煤气化工艺细渣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XPS、SEM-EDX及XRD等一系列现代分析技术,以入炉粉煤为参照,在研究细渣微观结构、不同结构的化学组成及主要组成元素在不同结构中分布的基础上,通过筛分、不同浓度的酸处理及浮选等方法进行预处理,实现对细渣从整体到部分的分析,重点对细渣中残炭及富无机组分结构的形成进行探究,综合煤、飞灰和粗渣的性质,从宏观到微观揭示气化细渣的形成及机理,在对细渣及残炭性质研究的基础上制备残炭基电磁波吸收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调控及评价,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首先对不同气化工艺细渣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细渣粒径呈“多峰”分布,随着颗粒粒径尺寸的增大残炭含量增大,其微观形貌也不同;相比入炉粉煤,气化细渣的微观结构和主要元素分布发生显着变化,主要由大小不一孤立的球形颗粒和不规则粒子两种主体结构组成,不规则粒子表面及内部附着数量不等体积较小的球形颗粒;因基体微观结构的不同不规则粒子可分为致密颗粒、片层结构颗粒、孔状结构颗粒及褶皱状颗粒,且附着的球形颗粒数量和化学组成因基体结构的不同存在明显差异,碳元素主要分布在不规则粒子的基体结构上,元素硅和铝主要分布在球形颗粒上,且主要以非晶态的形式存在。其次,通过正浮选实现原煤中惰质组和镜质组的富集分离,经研究发现细渣保留了煤中部分原有化学形态的碳,且部分来自原煤中未完全发生化学反应的惰质组,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惰质组的微观结构;通过XPS、XRD及TEM表征分析发现在高温高压气化过程中残炭中部分碳原子趋于有序排列,石墨化碳的含量约为28.83%-39.05%。通过调节醋酸和盐酸浓度使细渣中球形结构实现不同程度侵蚀并暴露其内部结构,体积较大的球形颗粒为核-壳结构,内核为体积较小的球形颗粒及不规则的絮凝状结构,外壳非直接形成,化学组成非均一,高的铁含量促进碳的融合,使得较大的球形颗粒表现出高的碳含量和铁含量的特性;以形成的体积较小的球颗粒为核,由于熔融的无机组分继续包裹或小球间的相互融合使得球形颗粒体积逐渐增大,易挥发性元素Na、K等易在小粒径的球形颗粒中沉积,高的钙含量促进球形小颗粒相互之间聚集,部分粘附在体积稍大的球形颗粒表面。此外,熔融的无机组分将高碳物质包裹凝结形成结构各异的高碳基体,导致部分高碳基体碳含量相对降低,同时密度增大,结构致密,并进一步揭示了粉煤气化细渣的形成机理。最后,残炭中含有可改善介电性能的石墨化碳,存在含氧官能团等特性决定其可作为电磁波吸收材料优异的碳源,因此采用两步酸处理(盐酸和氢氟酸)制备了气化细渣的残炭基电磁波吸收材料(RC)。RC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电磁波吸收性能和良好的阻抗匹配,优异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归因于极化弛豫和介电损耗共同作用,RC含量对电磁波性能有明显的影响,在填充率仅为20%(wt%)时最大反射损耗达到-52.26 dB,厚度为4.8 mm,有效吸收带宽为1.7 GHz;为有效解决厚度偏厚及有效吸收带宽略窄的问题,通过水热法引入ZnSnO3粒子优化RC电磁参数,多个介电损耗机制共同作用实现性能优化调控,调控后的复合材料ZnSnO3@RC呈核壳结构,填充率为50%(wt%)时,在2.5 mm处的最大RL值达到-47.7 dB,表现出最强的介电损耗能力,同时在厚度仅为2.2 mm时,有效吸收带宽(RL≤-10 dB)可达7.0 GHz(11.0 GHz-18.0 GHz);在同样的石蜡比条件下,与合成的ZnSnO3/rGO复合材料性能相当,为提高煤炭利用率以及细渣中残炭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图[88]表[23]参[228]
许凡[3](2021)在《气流床气化飞灰/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煤化工行业的高速发展,推进了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如何有效地解决煤气化飞灰等工业固废造成的环境问题已成为煤化工企业关注的焦点。无机填料被广泛地应用于有机聚合物材料中,使原材料的综合性能得以提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生产成本高、环境效益低以及消耗额外矿石资源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填料产品。为开发煤气化飞灰综合利用的新途径,本文选取Shell粉煤气化装置产飞灰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作为聚氨酯材料的填料,利用粒度分析仪、XRF、XRD、SEM-EDX等分析测试手段分析了气化飞灰的理化性质,考察了气化飞灰作为聚合物填料的可行性,探讨了粉煤气化飞灰聚氨酯泡沫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及工艺优化;通过FTIR、DSC等分析手段揭示了填料与基体之间的复合机理,深入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并评价了在实际生产中的环境效益,并得出以下结论:气化飞灰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主要分布在2μm左右,有利于在基体中形成完整的嵌入结构;表面含有未燃尽的炭,可以改善与高分子聚合物基体的相似相容性;大量非晶态物质的存在,使得其作为填料可在基体中表现出较高的活性;主体为球形形貌,无锋利的棱角,作为填料不会破坏基体的高分子结构;硅铝含量高,作为填料有助于提升材料的机械性能,所以将气化飞灰作为填料应用于聚氨酯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硅烷偶联剂表面改性技术适合作为气化飞灰的预处理手段,当改性剂添加量为填料量的2.0wt%时,改性后的飞灰与基体的相容性最佳。本文采取一步合成法制备了聚氨酯复合材料,并进行工艺优化。研究发现,制备过程中的最佳搅拌速率范围为2000~2500转/min,以此避免基体的不充分反应同时防止打旋现象的发生。通过对气化飞灰与聚氨酯基体复合机理研究表明,二者主要以物理方式结合,同时也伴随着少量化学反应生成新的Si-O-Al键;气化飞灰在复合材料中起到了成核作用,提高了原材料的结晶度。通过对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的研究和实际生产环境效益的预测发现,气化飞灰作为聚氨酯材料的填料有助于提升材料的力学抗压缩性能、防潮性能、物理稳定性以及热稳定性,同时在实际生产中表现出优良的环境效益,气化飞灰掺配量每增加3.50wt%,其每千克的生产过程所消耗的能量随之减少3.03MJ·kg-1,CO2排放量随之减少0.13kg·kg-1。图[23]表[18]参[102]
胡天[4](2021)在《纳米蒙脱土协同垃圾底灰改性飞灰及固化重金属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固体废物飞灰(简称MSWI FA)是垃圾经过高温焚烧后生成的产物,其主要成分为Ca O、Si O2和Al2O3。由于飞灰中含有Cr、Cu、Ni、Pb和Zn等有毒元素的重金属,如何正确处理飞灰避免污染尤为关键。本文研究主要采用机械粉磨与加入纳米材料两种手段来改性飞灰固化重金属。机械粉磨的目的在于将原材料之一的底灰粒径减小,通过增大比表面积的方式使其能够更好的参与反应。纳米材料相较与传统的建筑材料而言比表面积更大且表面张力更强,拥有不俗的改性能力,纳米蒙脱土作为本文所选的纳米材料成本低廉且制作简易。本文试验通过改性飞灰固化重金属,初步测试其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后,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三因素四水平均匀设计探究不同掺量的纳米蒙脱土、飞灰与底灰的比例和纳米蒙脱土的掺量对所制备试件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到试验的最佳配比为:纳米蒙脱土掺量为2%,水玻璃掺量为0%,飞灰与底灰的混合比例为6:4,同时底灰在实验前使用机械粉磨30min。如此得到的试件28d抗压强度为38.49MPa,28d抗折强度为4.99MPa。满足部分工程安全使用的标准,同时由于是废弃料制成,使其拥有较好的经济效益。(2)通过使用多元回归分析预测强度的回归方程与模型得出结论:飞灰与底灰的比例在6:4时力学性能更为突出,试件28d抗压强度相比对照组增加了约20%。(3)分析纳米材料的改性机理,选择添加不同含量的纳米蒙脱土分析最优配比,发现当掺量为0-2%时纳米蒙脱土对试件的效应是积极的,试件的强度提高约32%,这是由于纳米蒙脱土的自身特性,粒径极小且比表面积大,这意味着在反应的过程中能够填补细小的孔洞与孔隙;然而当掺量超过2%时,反而起到了负面作用,掺量为6%时强度下降了23%,这是因为纳米蒙脱土的强吸水性使得试件在制备过程中和易性较差,影响了反应的水灰比,导致水化反应不充足不能更好的生成水化产物。再者,过量的纳米蒙脱土在填补孔隙的过程中由于掺量过多导致过度膨胀,这反而破坏了原本的结构。因此,纳米蒙脱土为2%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掺量。(4)对试验最优组进行重金属浸出试验,检测出Cr、Cu、Ni、Pb和Zn的浓度为1.02、2.99、0.28、1.08和9.20(单位:mg/L)。规范的极限浓度为5、100、5、5和100(单位:mg/L)。结果表明试件所浸出的有害元素含量远远低于规范的极限浓度,可以安全适用于工程。
叶兰[5](2020)在《改性气化飞灰与PMMA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气化飞灰作为一种煤气化产生的工业固废,具有粒度小、比表面积大,较好的隔热、耐热性性能等优点,能够作为无机填料改性高聚物,但是二者的界面性质不同,相容性差,若要提高填充效果必须对气化飞灰进行表面改性,提高其在有机基质中的分散性。本文针对气化飞灰的改性提出了磁选预处理、酸碱改性及表面活化处理等方案,最终用含C=C双键的偶联剂对0.50 mol/L盐酸改性后的气化飞灰进行表面活化处理,制备表面活化气化飞灰(MFA);采用本体分段聚合法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与MFA进行超声混合反应,制得MFA/PMMA(CMFA/PMMA)复合材料。对CMFA/PMMA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SEM研究CMFA/PMMA复合材料断裂面微观形态,利用XRD研究其晶体结构、FT-IR研究其官能团结构,通过不同气氛下的TG及DTG曲线研究其热失重规律。结果表明,CMFA/PMMA复合材料中MFA含有的球形微珠与PMMA基体主要以物理方式复合。通过动力学模型进一步探究了CMFA/PMMA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结合动力学分析,采用单升温速率曲线Coats-Redfern积分法,确定1.5反应级数下CMFA/PMMA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动力学曲线拟合程度最高,在氮气气氛下,CMFA/PMMA复合材料的分解活化能降低。而在空气气氛下,随着MFA逐渐增加,其分解活化能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实际应用过程中,CMFA/PMMA复合材料所处的空气环境对于CMFA/PMMA复合材料呈现出更好的热稳定性。图[33]表[15]参[78]
叶兰,李寒旭,滕艳华[6](2020)在《气化飞灰/PMMA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微观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气化炉气化飞灰为功能填料、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聚合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了气化飞灰/PMMA复合材料,通过XRD、SEM等测试手段观察了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研究表明,在复合材料中,气化飞灰与PMMA耦合界面形成无机-有机网络,耦合性良好。
徐林智,张俭,孙青,徐利强,严俊,盛嘉伟[7](2018)在《垃圾焚烧飞灰的表面改性及在聚丙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机械力化学法对垃圾焚烧飞灰进行表面改性,得出优化工艺参数为:硬脂酸钠作为改性剂,改性剂用量2%(wt),球磨机转速200 r×min-1,改性时间150 min,球料比3:1。在此参数下,垃圾焚烧飞灰吸油值为28.2 g×(100 g)-1,接触角为110.5°,且由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可得改性剂与粉体表面存在化学反应。对PP/垃圾焚烧飞灰复合材料进行测试表明50%飞灰添加量的复合材料Cr(Ⅵ)离子浸出浓度为0.05μg×mL-1,且PP/改性飞灰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冲击强度及断裂伸长率均优于PP/未改性飞灰复合材料。
马壮,王义伟,张莉,付栓栓,李智超[8](2014)在《粉煤灰/铝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粉煤灰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机械搅拌铸造法、挤压铸造法、粉末冶金法、悬浮铸造法、喷射沉积法);重点介绍了粉煤灰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密度、硬度、强度与塑性、耐磨性和阻尼性能;展望了粉煤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
邹林池[9](2014)在《空心球/Al微孔材料的压缩变形行为和吸能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在交通运输、机械设备、工程结构、兵器工业、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在服役过程中构件往往承受动态冲击载荷,此时需要冲击吸能材料对内容物进行保护。基于强冲击载荷防护的应用背景,本文立足于之前的研究成果,设计制备了一种在动态冲击载荷下具有高吸能能力的空心球/Al微孔材料,并对影响材料强度的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本文选择了不同粒径的飞灰空心球作为增强体,以工业纯铝及6061铝合金作为基体,采用压力浸渗法制备一种高体积分数的空心球/Al微孔复合材料。利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材料万能试验机、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系统(SHPB)等分析手段,研究了空心球/Al微孔材料的微观组织、静态、动态压缩力学性能以及该材料的吸能性能和防护作用,并探讨了材料的变形机理及空心球粒径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首先对原始空心球的性能进行了表征,飞灰空心球的成分主要为SiO2和Al2O3。TEM观察表明,空心球/Al微孔材料的界面结合情况良好。纯铝基体与飞灰空心球不发生界面反应,而6061铝合金与空心球反应生成MgAl2O4和Si。基于材料的光学金相照片与扫描电镜照片,使用软件ImageTool与ImageJ分析了材料的体积分数与分布均匀性。平均粒径为70μm与200μm的飞灰空心球/Al微孔材料的体积分数分别为49.1%与49.8%,平均粒径为120μm的飞灰空心球/Al微孔材料体积分数较低,为45.4%,这与飞灰空心球的空间堆垛方式有关。三种飞灰粒径的复合材料中,飞灰空心球分布比较均匀,无明显偏聚。空心球/Al微孔材料在受到准静态载荷压缩时,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多孔材料典型的“三阶段”特征。70μm、120μm、200μm三种粒径的空心球/Al微孔材料的峰值应力分别为84.8MPa、73.4MPa、48.7MPa,呈现出粒径越小强度越高的趋势,这个规律与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一致。当动态压缩时,空心球/Al微孔材料的峰值应力明显增加,分别为124.7MPa、119.8MPa、59.4MPa,表现出了明显的应变率效应。但是,应变率效应与空心球/Al微孔材料内空心球粒径及压缩过程中应变率的大小无关。通过扫描电镜下的原位压缩试验观察了空心球/Al微孔材料的准静态压缩过程,空心球发生了明显的损伤、破碎、变形,空心球/Al微孔材料中出现明显的“破碎带”,随着“破碎带”的逐层拓展,材料被压溃。通过ImageJ软件计算了压缩过程中空心球的圆度,随着压缩的进行空心球的圆度逐渐减小,说明空心球由圆形逐渐被压缩成椭圆。仿照闭孔泡沫铝的单胞模型建立了空心球/Al微孔材料的单胞模型,对模型的受力分析显示材料的屈服强度和弹性模量与粒径成倒数关系,得到了材料压缩强度和模量的预测公式。空心球/Al微孔材料的微观变形方式主要与基体的变形能力有关,与空心球无关。基体的变形能力强,压缩时空心球随着基体共同变形,空心球逐层破碎;基体的变形能力差时,空心球的赤道处优先变形、开裂,空心球迅速坍塌。空心球/Al微孔材料具有优异的吸能能力,适合应用于冲击防护的场合,本文制备了一种含空心球/Al微孔材料夹层的“三明治”叠层结构。通过对叠层结构进行的动态压缩测试,显示含有空心球/Al微孔材料的叠层结构能明显地阻碍应力波的传播。阻碍应力波的传播主要来源于叠层结构中的空心球/Al微孔材料,并且与空心球/Al微孔材料的基体性能密切相关。对叠层结构动态压缩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在动态压缩过程中,空心球/Al微孔材料发生了大量变形,且承受了大部分应力。绝大多数应力波被反射回入射杆,透射杆几乎不发生位移。因此,叠层结构起到了很好的应力波防护效果。
朱璇[10](2012)在《飞灰空心球/铝复合材料吸能性能与阻尼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压力浸渗专利技术制备高体积分数的飞灰空心球/铝复合材料,利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成分分析(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电子万能试验机、Hopkinson压杆、动态力学分析仪(DMA)和内耗仪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冲击吸能性能及阻尼性能,并探讨组织与性能的关系。对原始飞灰空心球(粒径70μm)的性能进行表征发现其主要成分为SiO2和Al2O3,密度为0.66g/cm3,孔率为70%。TEM观察表明,飞灰空心球/Al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情况良好;纯铝基体与空心球不发生界面反应,含Mg的6061铝、7075铝合金与空心球存在界面反应,生成MgAl2O4。准静态压缩(应变率为10-3)条件下,飞灰空心球/Al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和吸能能力随基体强度增加而增大,以1199Al、6061Al及7075Al为基体的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分别为70MPa、150MPa和190MPa左右,准静态压缩条件下吸能能力分别为30MJ/m3、54MJ/m3和90MJ/m3左右。动态压缩条件下,飞灰空心球/铝复合材料的应变率敏感性取决于铝基体的应变率敏感性。1199Al基复合材料具有较大的应变率敏感性系数(),为0.04左右,且动态压缩屈服强度与准静态压缩相比提高了一倍,吸能能力提高了约50%70%,达到5060MJ/m3,吸能效率可达到70%80%左右。利用单悬臂法研究了飞灰空心球/铝复合材料低频阻尼。结果表明,低频(0.520Hz)下,当温度较低时(室温100℃),复合材料低频阻尼在(520)×10-3,并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当高于300℃时,阻尼值达到(40120)×10-3。利用弯曲共振法研究了飞灰空心球/铝复合材料声频阻尼。在室温下测得12kHz应变振幅为10-4的阻尼为912×10-3,为铝合金阻尼的10倍。位错阻尼是声频下的材料的主要阻尼机制。以6061Al、7075Al合金为基体的复合材料阻尼性能低于1199Al基复合材料。低频下,当温度较低时,位错阻尼占主导地位;当到达共振频率12kHz时,界面影响较小,位错阻尼是复合材料的主要阻尼机制。
二、铝——飞灰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铝——飞灰复合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空心微珠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空心微珠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
1.1 搅拌铸造法 |
1.2 压力浸渗法 |
1.3 粉末冶金法 |
1.4 喷射法 |
2 空心微珠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 |
2.1 轻量化特性 |
2.2 阻尼性能 |
2.3 强度与塑性 |
2.4 热膨胀系数 |
2.5 热导率 |
3 空心微珠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电磁性能 |
4 结语与展望 |
(2)粉煤气化细渣形成及其残炭基电磁波吸收材料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粉煤气化技术的发展 |
1.3 煤气化灰渣研究现状 |
1.3.1 煤气化灰渣理化性质的研究 |
1.3.2 煤气化灰渣形成的研究 |
1.4 煤气化灰渣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
1.5 碳基吸波材料研究现状 |
1.5.1 电磁波吸收材料吸收原理 |
1.5.2 碳基吸波材料及其性能调控研究 |
1.6 本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6.1 选题依据 |
1.6.2 研究内容 |
2 不同粉煤气化工艺细渣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样品及分析方法 |
2.2.1 实验样品 |
2.2.2 实验方法及表征 |
2.3 灰化学组成及晶体矿物组成 |
2.4 粒径分布及不同粒径细渣的性质 |
2.5 细渣的微观结构及元素分布 |
2.6 本章小结 |
3 粉煤气化细渣形成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样品 |
3.2.2 实验方法及表征 |
3.3 细渣中残炭的存在形态及形成研究 |
3.3.1 细渣中碳的化学形态 |
3.3.2 细渣中碳的微晶结构 |
3.3.3 原煤性质对残炭形成的影响 |
3.4 球形颗粒的结构及形成研究 |
3.4.1 球形颗粒表面及熔融结构的形成 |
3.4.2 球形颗粒内部结构的形成研究 |
3.5 气化过程固体副产物的特征分析 |
3.5.1 气化过程中飞灰及粗渣的结构和组成 |
3.5.2 气化过程中无机组分的转变模拟计算 |
3.6 粉煤气化细渣的形成及机理 |
3.7 本章小结 |
4 残炭基电磁波吸收材料性能评价及调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的试剂及仪器 |
4.2.2 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制备 |
4.2.3 电磁波吸收材料的表征及性能评价 |
4.3 残炭基电磁吸收材料的性能及评价 |
4.3.1 组成及热稳定性 |
4.3.2 电磁波吸收性能 |
4.4 残炭基电磁吸收材料性能调控及评价 |
4.4.1 ZnSnO_3@RC复合材料的组成 |
4.4.2 ZnSnO_3@RC复合材料形貌结构 |
4.4.3 ZnSnO_3@RC复合材料元素化学态 |
4.4.4 ZnSnO_3@RC复合材料的电磁特性 |
4.4.5 与介电损耗机制吸波材料性能的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气流床气化飞灰/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说明清单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煤气化及气流床气化技术简述 |
1.2 气流床气化飞灰概述 |
1.2.1 气化飞灰的形成过程 |
1.2.2 气化飞灰的基本性质 |
1.2.3 飞灰的改性技术研究 |
1.3 飞灰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
1.4 聚氨酯泡沫材料的研究现状 |
1.4.1 聚氨酯简述及应用 |
1.4.2 无机填料在聚氨酯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
1.5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
2 气化飞灰填料理化性质对聚合物的影响研究 |
2.1 概述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飞灰改性实验 |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4 实验方法与测试条件 |
2.3 气化飞灰作为聚氨酯材料填充物的可行性分析 |
2.3.1 灰化学组成分析 |
2.3.2 粒径 |
2.3.3 晶体矿物组成 |
2.3.4 表观形貌及微区化学组成 |
2.4 飞灰表面预处理工艺 |
2.4.1 酸溶造孔改性技术 |
2.4.2 硅烷偶联剂表面改性技术 |
2.4.3 不同改性技术后的飞灰表面润湿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粉煤气化飞灰/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条件研究 |
3.1 概述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与配方 |
3.2.2 气化飞灰的预处理工艺 |
3.2.3 聚氨酯硬质泡沫复合材料的制备 |
3.2.4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5 实验方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搅拌速率对复合材料制备成型的影响 |
3.3.2 气化飞灰与聚氨酯基体复合机理分析 |
3.3.3 复合材料结晶-熔融行为研究 |
3.3.4 偶联剂改性对复合材料破坏载荷的影响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粉煤气化飞灰/聚氨酯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
4.1 概述 |
4.2 实验部分 |
4.2.1 本章所用实验仪器及设备 |
4.2.2 测试方法及标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
4.3.2 复合材料的物理稳定性分析 |
4.3.3 复合材料防潮性能分析 |
4.3.4 热稳定性分析 |
4.3.5 复合材料的环境效益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纳米蒙脱土协同垃圾底灰改性飞灰及固化重金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垃圾飞灰与底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垃圾飞灰的主要处理手段 |
1.2.2 垃圾飞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垃圾底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纳米材料改性水泥基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纳米材料的特性简介 |
1.3.2 纳米材料改性水泥基材料的应用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原材料及实验设计 |
2.1 原材料 |
2.1.1 飞灰 |
2.1.2 底灰 |
2.1.3 普通硅酸盐水泥 |
2.1.4 纳米蒙脱土 |
2.1.5 水玻璃 |
2.2 底灰协同纳米蒙脱土改性飞灰实验设计 |
2.2.1 均匀设计的选择与特点 |
2.2.2 底灰协同纳米蒙脱土固化飞灰的试验配合比设计 |
2.3 飞灰-底灰固化体试件制备与养护 |
2.3.1 试件制作与养护设备 |
2.3.2 制备具体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3 飞灰-底灰固化体的力学性能结果与分析 |
3.1 抗压抗折强度测试 |
3.1.1 抗压强度测试结果 |
3.1.2 抗折强度测试结果 |
3.2 数据分析与结论 |
3.2.1 抗压强度模型预测与分析 |
3.2.2 抗折强度模型预测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机械粉磨与纳米蒙脱土的改性机理 |
4.1 机械粉磨的改性机理分析 |
4.1.1 机械粉磨对底灰的影响 |
4.1.2 机械粉磨对固化体的影响 |
4.2 纳米蒙脱土的改性机理分析 |
4.2.1 纳米蒙脱土的结构与特性 |
4.2.2 纳米蒙脱土的填充性与膨胀性对固化体的影响 |
4.2.3 纳米蒙脱土的负电性与元素组成对固化体的影响 |
4.2.4 不同掺量纳米蒙脱土对固化体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飞灰-底灰固化体的微观结构与分析 |
5.1 扫描电镜试验与分析 |
5.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5.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5.4 重金属浸出分析 |
5.5 水化机理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改性气化飞灰与PMMA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简写对照表 |
1 文献综述 |
1.1 中国煤炭利用现状及煤气化技术概述 |
1.2 气化飞灰的研究现状 |
1.2.1 气化飞灰的理化性质 |
1.2.2 气化飞灰的应用现状 |
1.3 无机填料改性高聚物研究现状 |
1.3.1 无机填料在高聚物中使用的种类 |
1.3.2 无机填料填充高聚物问题及解决方法 |
1.4 PMMA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1.4.1 PMMA |
1.4.2 PMMA复合材料 |
1.5 粉煤灰作聚合物填充材料的研究 |
1.6 研究意义及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2 气化飞灰基础性质 |
2.2 改性气化飞灰与PMMA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
2.2.1 气化飞灰的改性 |
2.2.2 改性气化飞灰的表面活化 |
2.2.3 复合材料的制备 |
2.3 改性气化飞灰及复合材料的表征 |
3 气化飞灰的改性方法研究 |
3.1 气化飞灰的磁选分选 |
3.1.1 气化飞灰磁选前后的灰成分组成分析 |
3.1.2 气化飞灰磁选前后的晶体矿物组成分析 |
3.1.3 气化飞灰磁选后的表观形貌分析 |
3.1.4 气化飞灰磁选后的微区化学组成分析 |
3.2 N-VFA的碱改性研究 |
3.2.1 高温下不同碱灰比改性N-VFA宏观形貌探究 |
3.2.2 不同碱灰比改性 N-V FA 成分分析 |
3.2.3 不同碱灰比改性N-VFA晶体矿物组成分析 |
3.2.4 不同碱灰比改性N-VFA表观形貌分析 |
3.2.5 不同碱灰比改性 N-V FA 官能团分析 |
3.2.6 不同碱灰比改性N-VFA粒度变化 |
3.3 N-VFA的酸改性研究 |
3.3.1 酸改性N-VFA的灰成分分析 |
3.3.2 酸改性N-VFA的晶体矿物组成分析 |
3.3.3 酸改性N-VFA的表观形貌分析 |
3.3.4 酸改性N-VFA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5 酸改性N-VFA的粒度变化 |
3.4 本章总结 |
4 C_(MFA/PMMA)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研究及动力学分析 |
4.1 复合材料基础性能分析 |
4.1.1 C_(MFA/PMMA)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分析 |
4.1.2 C_(MFA/PMMA)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析 |
4.1.3 C_(MFA/PMMA)复合材料的微区化学组成分析 |
4.1.4 C_(MFA/PMMA)复合材料的红外图谱分析 |
4.2 不同气氛下复合材料的热稳定分析 |
4.2.1 氮气气氛下C_(MFA/PMMA)复合材料热稳定分析 |
4.2.2 空气气氛下C_(MFA/PMMA)复合材料热稳定分析 |
4.2.3 特征参数的确定 |
4.2.4 不同气氛下热分解动力学分析 |
4.3 本章总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粉煤灰/铝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粉煤灰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
1.1机械搅拌铸造法 |
1.2挤压铸造法 |
1.3粉末冶金法 |
1.4悬浮铸造法 |
1.5喷射法 |
2粉煤灰/铝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
2.1密度 |
2.2硬度 |
2.3强度与塑性 |
2.4耐磨性能 |
2.5阻尼性能 |
3结束语 |
(9)空心球/Al微孔材料的压缩变形行为和吸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多孔材料 |
1.2.1 泡沫结构多孔材料 |
1.2.2 蜂窝多孔材料 |
1.2.3 空心球结构材料 |
1.2.4 聚合物基合成泡沫 |
1.3 多孔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现状综述 |
1.3.1 泡沫材料动态力学性能 |
1.3.2 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压缩力学性能 |
1.4 空心球/铝微孔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多孔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 |
1.6 本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材料制备和试验方法 |
2.1 空心球/Al微孔材料的设计 |
2.2 空心球/Al微孔材料的制备 |
2.2.1 空心球/Al微孔材料的基体材料 |
2.2.2 原始飞灰空心球的微观形貌及成分分析 |
2.2.3 空心球的密度与孔率 |
2.2.4 空心球的成分与物相分析 |
2.2.5 制备完成的空心球/Al微孔材料 |
2.3 性能测试方法 |
2.3.1 准静态压缩测试 |
2.3.2 动态压缩测试 |
2.3.3 原位压缩试验 |
2.4 微观组织分析方法 |
2.4.1 光学显微镜(OM)分析 |
2.4.2 扫描电镜(SEM)组织观察 |
2.4.3 透射电镜(TEM)组织观察 |
第3章 空心球/Al微孔材料的显微组织 |
3.1 引言 |
3.2 空心球/Al微孔材料的孔隙率与体积分数 |
3.3 飞灰空心球的空间分布均匀性 |
3.3.1 空间分布均匀性的评价方法 |
3.3.2 空心球/Al微孔材料内空心球分布均匀性 |
3.4 空心球/1199Al微孔材料的显微组织 |
3.5 空心球/6061Al微孔材料的显微组织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空心球/Al微孔材料准静态压缩变形行为 |
4.1 引言 |
4.2 空心球/Al微孔材料的准静态压缩变形行为 |
4.3 空心球/Al微孔材料准静态压缩变形行为的影响因素 |
4.3.1 空心球粒径对压缩变形行为的影响 |
4.3.2 基体对压缩变形行为的影响 |
4.4 空心球/Al微孔材料的损伤形式 |
4.4.1 空心球/Al微孔材料准静态压缩后的宏观形貌 |
4.4.2 空心球/Al微孔材料内空心球的损伤形式 |
4.5 空心球/Al微孔材料准静态压缩变形机理 |
4.5.1 准静态压缩变形过程 |
4.5.2 准静态压缩变形过程空心球的圆度分析 |
4.5.3 准静态压缩过程受力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空心球/Al微孔材料动态压缩变形行为 |
5.1 引言 |
5.2 空心球/Al微孔材料的动态压缩变形行为 |
5.2.1 空心球/Al微孔材料的动态压缩力学性能 |
5.2.2 空心球/Al微孔材料动态压缩变形过程 |
5.3 空心球/Al微孔材料动态压缩变形行为的影响因素 |
5.3.1 空心球粒径对压缩变形行为的影响 |
5.3.2 基体对动态压缩变形行为的影响 |
5.3.3 应变速率对压缩变形行为的影响 |
5.4 空心球/Al微孔材料动态压缩有限元模拟 |
5.5 分析与讨论 |
5.5.1 空心球的损伤方式 |
5.5.2 材料的应变率效应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空心球/Al微孔材料的吸能性能 |
6.1 引言 |
6.2 空心球/Al微孔材料的吸能能力 |
6.2.1 准静态压缩下空心球/Al微孔材料的吸能性能 |
6.2.2 动态压缩下空心球/Al微孔材料的吸能性能 |
6.3 “三明治”叠层结构的设计 |
6.4 “三明治”结构防护能力的影响因素 |
6.4.1 吸能材料压缩性能的影响 |
6.4.2 冲击速率的影响 |
6.4.3 空心球/Al微孔材料基体的影响 |
6.5 “三明治”叠层结构的吸能能力 |
6.6 “三明治”结构动态变形过程模拟 |
6.6.1 有限元模拟的前处理 |
6.6.2 动态压缩过程数值模拟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10)飞灰空心球/铝复合材料吸能性能与阻尼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飞灰空心球/Al 复合材料的发展 |
1.2.1 闭孔型泡沫金属 |
1.2.2 空心球/Al 复合材料 |
1.3 空心球/Al 复合材料的吸能性能 |
1.3.1 材料吸能性能的评价指标 |
1.3.2 泡沫铝材料的吸能性能 |
1.3.3 飞灰空心球/Al 复合材料的吸能性能 |
1.4 空心球/Al 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 |
1.4.1 泡沫金属的阻尼性能 |
1.4.2 飞灰空心球/Al 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材料制备及试验方法 |
2.1 飞灰空心球/Al 复合材料的设计思路 |
2.2 原始飞灰空心球的选择 |
2.2.1 飞灰空心球的形貌 |
2.2.2 飞灰空心球的密度及孔隙率 |
2.2.3 飞灰空心球的成分及相分析 |
2.3 基体的选择 |
2.4 飞灰空心球/Al 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2.5 热处理工艺选择 |
2.6 试验方法 |
2.6.1 微观组织分析 |
2.6.2 压缩性能测试 |
2.6.3 阻尼性能测试 |
第3章 飞灰空心球/Al 复合材料微观组织 |
3.1 前言 |
3.2 飞灰空心球/Al 复合材料的组织及孔率 |
3.3 飞灰空心球/Al 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及成分分析 |
3.3.1 原始飞灰空心球的微观形貌及成分分析 |
3.3.2 飞灰空心球/1199Al 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及成分分析 |
3.3.3 飞灰空心球/6061Al 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及成分分析 |
3.3.4 飞灰空心球/7075Al 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及成分分析 |
3.4 飞灰空心球/Al 复合材料的界面组织 |
3.4.1 退火态飞灰空心球/1199Al 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 |
3.4.2 退火态飞灰空心球/6061Al 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 |
3.4.3 退火态飞灰空心球/7075Al 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飞灰空心球/Al 复合材料的吸能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飞灰空心球/Al 复合材料的准静态压缩吸能性能 |
4.2.1 飞灰空心球/Al 复合材料的准静态压缩应力-应变曲线 |
4.2.2 飞灰空心球/Al 复合材料的准静态压缩吸能能力 |
4.2.3 飞灰空心球/Al 复合材料的准静态压缩变形机理 |
4.2.4 飞灰空心球/Al 复合材料原位压缩分析 |
4.3 飞灰空心球/Al 复合材料的动态压缩吸能性能 |
4.3.1 飞灰空心球/1199Al 复合材料的动态压缩性能 |
4.3.2 飞灰空心球/6061Al 复合材料的动态压缩性能 |
4.3.3 飞灰空心球/7075Al 复合材料的动态压缩性能 |
4.3.4 飞灰空心球/Al 复合材料的动态吸能性能 |
4.3.5 飞灰空心球/Al 复合材料的动态吸能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飞灰空心球/Al 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研究 |
5.1 前言 |
5.2 飞灰空心球/Al 复合材料的低频内耗及影响因素 |
5.2.1 测试参数对空心球/Al 多孔材料低频内耗的影响 |
5.2.2 基体对飞灰空心球/Al 复合材料低频内耗的影响 |
5.2.3 热处理工艺对飞灰空心球/Al 复合材料低频内耗的影响 |
5.3 飞灰空心球/Al 复合材料的声频内耗及影响因素 |
5.3.1 基体对飞灰空心球/Al 复合材料声频内耗的影响 |
5.3.2 飞灰空心球/Al 复合材料的声频阻尼内耗机理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铝——飞灰复合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 [1]空心微珠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进展[J]. 燕飞,李春林,吕辉. 材料导报, 2021(S2)
- [2]粉煤气化细渣形成及其残炭基电磁波吸收材料性能评价[D]. 张元春.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3]气流床气化飞灰/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许凡.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4]纳米蒙脱土协同垃圾底灰改性飞灰及固化重金属研究[D]. 胡天.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5]改性气化飞灰与PMMA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D]. 叶兰.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6]气化飞灰/PMMA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微观性能研究[J]. 叶兰,李寒旭,滕艳华. 山东化工, 2020(14)
- [7]垃圾焚烧飞灰的表面改性及在聚丙烯中的应用研究[J]. 徐林智,张俭,孙青,徐利强,严俊,盛嘉伟.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8(04)
- [8]粉煤灰/铝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进展[J]. 马壮,王义伟,张莉,付栓栓,李智超.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2014(02)
- [9]空心球/Al微孔材料的压缩变形行为和吸能性能研究[D]. 邹林池.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1)
- [10]飞灰空心球/铝复合材料吸能性能与阻尼性能研究[D]. 朱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