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革时期客户竞争力的选择与突破(论文文献综述)
郑博[1](2020)在《基于零售客户经营能力提升的A烟草公司“一张纸工作法”的创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电商平台的蓬勃发展,已经对卷烟零售客户的“非烟”商品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近两年,发展起来的“新零售”,如:天猫小店、京东、苏宁等商店,直接对其“卷烟”经营造成了威胁。大多数卷烟零售客户的经营方式比较粗犷,经营能力比较弱,电商和新零售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使他们卷烟经营更是雪上加霜。卷烟零售客户是卷烟供应链的最前沿,直接面向市场和消费者,是烟草商业企业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和最宝贵的战略资源,也是培育品牌、服务消费市场最基本的力量。帮助零售客户解决经营问题,让他们熟练掌握营销技能、逐步提升经营水平是烟草商业企业必须充分重视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A烟草公司提出以客我共创价值为前提,来帮助零售客户解决经营问题,提高零售客户的经营能力。然而,A地区大多数零售客户整体素质和经营能力都相对较差,接受现代营销知识过程较长,如果直接套用大型企业的管理方法往往是隔靴挠痒、事倍功半。为了能够把烟草公司成功的经营管理理念向零售客户进行有效延伸,解决卷烟零售客户经营能力问题,A烟草公司成立了专项课题组来探寻解决途径。为了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查阅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借鉴了同行业的做法,咨询了专家意见,开展了市场问卷调查,学习了相关理论,并把一页纸项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精益管理、制约(TOC)等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进一步在烟草行业价值链中找准了零售客户的定位,明确了零售客户对商业公司的重要性,掌握了卷烟零售客户经营的现状,剖析了卷烟零售客户经营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明晰了零售客户对经营能力提升的需求。最终,通过分析和研判,围绕零售客户经营能力存在的问题和提升需求,提出了通过教会卷烟零售客户学习会经营、会沟通、会陈列、会算账、会推销这五种技能来提升零售客户的经营能力。其中,“会经营”是指要提高零售客户能够科学的筹划并管理自身的卷烟销售活动,熟知自身的经营情况,熟知周边环境,熟知消费群体;“会算账”是指要提高零售客户的财务计算能力,掌握分价位段盈利,掌握进销存情况等;“会陈列”是指要提高零售客户对价格标签、物料宣传品、卷烟条包的摆放和陈列能力;“会沟通”是指要提高零售客户与消费者的沟通的能力,学会沟通技巧,掌握消费需求动态;“会推销”是指要提高零售客户品牌推销技巧、了解品牌卖点、了解流动客户群体特征,熟知不同品牌、不同客户群体的推销技巧。A烟草公司将这五种技能构建为“五会”能力素质提升模型。“能力素质提升模型”对于零售客户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短板,都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内涵丰富,但是推广起来比较复杂。因此,又将“能力素质提升模型”中静态的经营事项和动态的操作流程浓缩集成在一张纸上,这个集成的过程即是“一张纸工作法”的创建过程。以零售客户“看得懂、记得住、学得会、用得上”为原则创建了“一张纸工作法”,为零售客户量身打造了一套“一月一户一张纸”的营销服务创新模式。零售客户对“一张纸工作法”的应用过程,就是学习会经营、会沟通、会陈列、会算账、会推销这五种技能的过程也是逐步提升经营能力的过程。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应用,“一张纸工作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在零售客户层面,促进了经营业务的规范化与持续改善的常态化,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素质和能力;在客户经理层面,优化了客户经理服务指导方式,零售客户从“被动服务”向“自主管理”转变,缩短了经营指导耗时,提高了服务工作质量。在公司管理层面,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把烟草公司的销售经验向零售客户进行延伸应用的目的,改善了客户经理指导零售客户缺乏明确标准、效率低下的需求问题。在烟草行业层面,获得了全国烟草行业QC课题一等奖,“零售客户一张纸工作法”软件,获得了国家版权局软件着作权证书。在推广应用中得到了零售客户的普遍欢迎和支持,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烟草商业企业中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王学雯[2](2019)在《泉州烟草物流非烟业务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草物流企业在国家控烟力度逐步增强、行业增长速度回落的大背景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经营业务单一使得该类物流企业运营受卷烟销量影响明显,单纯开展卷烟物流业务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发展烟草制品以外的业务,即发展非烟业务成为烟草物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以福建省泉州市烟草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商业模式视角将公司非烟业务可视化,运用商业模式九要素模型分析非烟业务现状,查找存在问题,问题主要表现为目标客户定位不准、价值主张无吸引力、渠道通路单一落后、客户关系管理欠缺、核心资源利用不充分、缺乏重要合作对象等,这些都对泉州烟草物流非烟业务发展形成制约。运用PEST分析法,分析泉州烟草物流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因素,结合内部因素,分析泉州烟草物流非烟业务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因,得出这是一个环境倒逼改革刻不容缓的局面,把握好现代物流的发展契机和电子商务切入点,是非烟业务创新的重要发展方向和大势所趋。通过分析泉州烟草物流非烟业务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性,得出该企业一直致力于现代化物流建设,其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发达的卷烟配送体系、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良好的物流管理经验和人力资源,使其具备了以较低壁垒开展电子商务非烟业务的条件和优势。本文最终确定泉州烟草物流非烟业务商业模式创新的六个方面,具体为:将目标客户扩大为全体卷烟零售客户和网络大众消费者、将提升客户获利能力作为全新价值主张、建设非烟电子商务平台、营造战略合作伙伴式客户关系、充分发挥企业核心资源、打造重要合作关系纽带,并以构建互联网+高效物流、互联网+电商平台为实施重点,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从组织完善、能力资源保障、信息保障、制度建设四方面为非烟业务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保障。
张宸[3](2019)在《A银行重点城市行竞争力评价和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各种经济金融资源不断向大中型城市集聚和汇拢,城市成为金融业最具价值和增长潜力的区域,是各家商业银行战略发展重点和同业竞争的“兵家必争之地”。A银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总体经营效益可观,但是伴随着各种金融新业态的入场,其原有传统优势逐步丧失,在重点城市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竞争力持续下滑。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梳理相关数据资料,以证实重点城市行发展具备丰富的资源和有利的客观条件,即提升重点城市行竞争力对A银行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随后参考相关文献,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构建城市行竞争力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权重,找到影响重点城市行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并基于高权重影响指标,分析A银行重点城市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最后从策略实施、转型变革、客户维护、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积极探寻改进之策,研究提出增强A银行重点城市行竞争力的针对性策略和措施。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提升重点城市行竞争力的重要性。唯有运用科学方法,客观评价城市行竞争力,及时发现影响城市行发展的制约因素与问题,针对性地提升竞争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孟祥钊[4](2016)在《领导行为和决策对游戏软件创业结果影响的案例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网络的发展,游戏产业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实现了其自身的高速增长。2014年,游戏软件行业已超过电影业等传统老牌行业,占据着中国数字出版业火车头的地位,并逐步成为中国经济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游戏软件行业创业的门槛已经大大降低,一个产品经理搭配一两个程序员就可以启动项目,然而成功的产品却可以在短时间内为创业者带来巨大的回报。这种低投入、高回报的特性吸引着各行各业的人员纷纷进入游戏软件行业,加入到创业的浪潮中。本论文将首先对游戏行业背景及游戏软件创业特性进行陈述,分析游戏行业内的创业特性及本文研究价值。同时也将以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的形式,以领导理论、创业理论等相关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建立本文的理论研究框架。研究过程中,本文将对领导行为理论、领导决策理论以及创业者领导行为决策特性的相关理论进行文献综述,并通过游戏业内的三个实际创业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深入研究在游戏软件创业特定背景下创业不同阶段领导行为和决策是如何影响最终的创业结果。同时,通过三个创业案例的横向对比,分析游戏软件创业过程中的共通性,以及不同领导行为与领导决策对不同创业特点团队的影响。最后,根据实际案例的研究分析,本文得出游戏软件创业的相关结论:领导者必须深刻了解行业背景及市场需求,明确自身定位,同时应当采用对创业结果有积极影响的领导行为及决策开展创业工作,以求最终实现创业成功。
潘静[5](2014)在《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呼声空前高涨,监管当局试图修正监管规则,以适应最新的金融产品结构和业务的变化。但是,影子银行凭借其创新性、自由化、复杂化,开创了一条“创新-监管制止-再创新”的监管套利模式,而政府监管总是滞后于金融创新。长此以往,影子银行体系可能促发整个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对于影子银行体系进行有效监管具有相当的难度:首先,监管当局对于影子银行体系内涵的界定尚处于探索阶段。2014年新年伊始,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影子银行业务若干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3]107号文),暂且不论此通知的法律层级如何,只就此内容而言,其并未给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确切定义,仅仅将影子银行体系粗略的分为三类。其次,这三类影子银行只是简单列举式的分类,其对于中国影子体系外延的涵盖并不全面。对于概念尚未界定清楚的金融机构,何谈对其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再次,影子银行体系本来就是金融创新的产物,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衍生,新型的影子银行机构和产品将不断衍生,而监管规则需要具有稳定性,其规则变动何以能够跟上影子银行体系更新的速度?此外,影子银行体系规模是如此的庞大,其囊括着庞杂的影子银行机构、业务以及产品,而且这些影子银行实体或准实体具有不同的金融属性,分属于不同的监管机构,甚至部分交叉性影子银行产品同时归属于多个监管当局。而中国实行分业监管,“一行三会”作为平行的监管机构,何以对纷繁复杂的影子银行业务和产品进行界分,对交叉性产品做出合理可行的应对策略?以上这些难题都不是监管当局出台几个“办法”或“通知”所能够解决的。本文将试图从内涵、外延、特征、演进、分类、监管等方面呈现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真实面貌,并以此为基础将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纳入合适的轨道。本研究试着分析和解答以上问题,正文部分共六章,具体包括以下部分:第一章对影子银行体系进行概念厘定,明确中外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外延、演进并对其进行现实性分析。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界定为:在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具有期限匹配、流动性服务、信用转换、杠杆功能,实体或准实体属性的信用中介体系。影子银行体系作为现代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金融不稳定性、信息不对称性以及挤提的风险,况且影子银行体系较之于传统金融行业更具专业性和复杂性。从金融脆弱性、公共利益与公共强制理论角度出发分析,认为规范影子银行体系不但需要金融监管,还需要监管机构对影子银行体系进行金融约束,并弥补法律不完备的缺陷。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理论不仅仅包括政府监管,还应将金融自我监管理论和市场约束理论囊入其中。第二章基于影子银行体系的复杂性和创新性,对其进行类型化研究。类型化可谓是复杂事物认识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思考过程,从不同的分类目的切入会产生不同的归类标准,因此在划定标准之前,先要明确分类目的。本文的类型化目的是对影子银行体系进行有效的金融监管,进而在分类时要以便于监管当局执行监管职权为前提。影子银行体系的划分按主体分类,便于监管当局清晰判断出哪一类影子银行属自己监管。进而,可以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大体可分为三类,即,影子银行体系中交叉产品和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业务、准金融机构。通过对于以上三类影子银行子体系的具体机构和产品的运行模式、分布状况、规范情况等事宜的详尽剖析,总括出三类影子银行子体系的突出风险特征,以便于开展分类监管和重点监管。第三章开展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比较研究。选取美国、英国、欧盟,以及巴塞尔委员会、20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管政策进行历史考察,从中探讨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开展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经验。之所以选取以上主体作为考察对象,是因为一方面美英和欧盟是目前国际影子银行体系最为成熟的地区,金融危机以来,针对影子银行立法改革最为充分,改革步伐迈得最大,充分反映了后危机时代全球主要经济体对影子银行监管改革的最新趋势。另一方面,国际金融组织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也相当关注,其中以巴塞尔委员会、20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这些国际金融组织出台了一系列金融监管制度和协议。由此可见,各监管主体对影子银行体系监管逐渐重视,监管新政也频频出台,给中国带来如下启示:正确引导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并鼓励金融创新,区分影子银行类别,实施分类监管和重点监管。第四章找到中国影子银行体系政府监管的缺陷并进行成因分析和制度完善。在庞杂的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中,仅靠政府的力量将难以应对不断创新的影子银行经营模式,同时监管当局对于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实效不佳:交叉性影子银行出现监管无效、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违规造成监管困境、准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尚未形成。在深度剖析了传统政府监管模式缺陷的成因之后,本研究提出监管制度改革的三条路径,即激进式、渐进式、保守式改革,并结合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比较论证出渐进式改革更具优势。得出阶段性结论:为了有效规制影子银行监管套利、负外部性等行为,弥补影子银行机构经营和监管的专业性赤字,需对于传统监管模式进行渐进式改革,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健全影子银行协调机制,根据各类影子银行子体系的突出风险特征对其实施分类监管,实现全面监控和重点矫正相结合的监管策略。第五章论述影子银行体系监管中引入嵌入式自我监管的必要性、结构性条件以及实施路径。嵌入式自我监管的核心要义是不脱离政府监管,自我监管是嵌入在政府监管之中,而不是纯粹的经济领域的私人规则或完全脱离任何政府监管。其具有政府监管威慑力和自我监管内发性的特点,对于影子银行这种带有套利性、隐蔽性的金融体系而言,应当具有明显的效果,可以作为政府监管的良好补充和配合。本章首先对于嵌入式自我监管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嵌入式自我监管的信息优势、应对跨界风险能力以及政府监管失灵和专业化赤字、管制俘获、规则导向监管弊端等正反方面,对引入嵌入式自我监管机制的必要性进行充分论证。然后,研讨嵌入式自我监管在影子银行体系中实施路径,从影子银行机构层面和体系层面设计符合嵌入式自我监管特性的实施工具。在影子银行机构层面引入原则监管和“自我承诺”类监管工具;在影子银行体系层面首先根据风险程度区分影子银行子体系,然后对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的影子银行子体系施行强制性“共同自我保险”机制。第六章论证市场约束机制优化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效率。市场约束机制在建立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弥补传统政府监管的缺陷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以市场约束理论切入,将对影子银行体系监管套利行为给出具有制度实践意义的学理回应:影子银行凭借其创新性、灵活性实施监管套利,而政府监管又存在固有的滞后性,制度设计上应充分利用市场约束的高效性弥补政府监管的缺陷,借助市场约束机理,激发及利益相关人对影子银行体系进行监督的动机,以降低监管成本并提高监管效率。在论证市场约束在影子银行监管中的必要性之后,接下来探讨,中国语境下市场约束机制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即信息要件、能力要件、时间要件,并做出缺失要件的分析。最后,针对信息要件的严重缺失,从制度层面促进市场约束机制在影子银行体系中作用的发挥。
姜云[6](2014)在《南京中富达电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创新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南京中富达企业文化创新的分析与评价研究。首先,对南京中富达的企业文化进行现状分析,分别对企业文化框架的三个层次:核心价值观、体制、员工风貌和业务风貌进行分析,得到现有企业文化的问题所在。其次,用企业文化框架对华为的企业文化进行现状分析,获得华为企业文化成功的经验,企业所有的体制建设都是围绕着核心价值观进行打造,通过体制将核心价值观注入员工风貌和业务风貌中,最终在员工风貌和业务风貌中表现出来。最后,使用企业文化模型对中富达企业文化体系进行创新。中富达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创新,内容是用中富达企业过往成功的关键因素,架构是使用华为核心价值观模型。为了让核心价值观得到体制的支撑,对中富达的组织架构和制度也进行了部分创新工作,并对创新的企业文化实施保障措施,最终影响到员工风貌和业务风貌。
谢旭光[7](2013)在《基于复杂网络的企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是长期困扰企业管理层的难题,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经济学认为企业是一个投入产出的“黑箱”,在经济体中所有的“黑箱”毫无差别,这就使得经济学无法解释在同样外界环境下参与竞争的企业产生差异的原因。管理学把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等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列为企业竞争力产生的重要原因,这使得企业竞争力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因此,需要用一种新的理论对企业竞争力的产生和演化进行解释。对此,本文将复杂网络理论引入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之中。企业竞争力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企业内部的因素也有来自企业外部的因素。通过对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内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本文把企业竞争力作为复杂网络中的节点,把企业竞争力的产生和演化过程视同为节点的振动,把企业竞争力所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简化为来自于其它节点竞争力的影响。以节点振动的内部协同现象来解释企业竞争力的产生过程,认为企业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创新能力、盈利能力和免疫能力的协同演化。并借用混沌理论中的Rossler方程,模拟企业竞争力的演化过程,以此来解释企业结构类因素和文化类因素对企业竞争力产生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由企业竞争力所构成网络的特性,提出了基于复杂网络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认为企业竞争力评价值是企业创新能力、盈利能力、免疫能力及该节点网络重要性的函数。以东营市天然气市场参与者所组成的经济体为例,构建了一个企业竞争力网络,通过对网络度值分布的分析证明了企业竞争力网络为无标度性的复杂网络。同时评价了该网络上节点的重要性,分析了该网络主要节点的竞争力大小,及产生的原因。最后,本文结合复杂网络理论,对企业如何利用网络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策略。
刘春雷[8](2013)在《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文中提出萌发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西方企业大学,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尤其在信息化与全球化两大潮流的合力推动下,其功能、结构、特点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作为根植于企业生产实践但却相对独立于传统高等教育系统的各具特色的企业大学,在其逐渐发展、完善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也探索出各自的成功之道。然而,不同的企业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在的行业各异,所在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土壤各不相同,因此具体企业大学的成功之道显然难以推广和效仿;同时,企业大学是基于母体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应运而生的,具有实践先于研究的特点,由此导致了对企业大学的研究远远滞后于如火如荼的企业大学实践。近年来,国外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对企业大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遗憾的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领域,至今对企业大学知之甚少。这不仅影响到企业大学在我国的健康发展,而且使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不能及时吸取企业大学的许多独特经验和有价值的理念,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尤其是与现代企业和企业制度的联系与合作。本论文是从高等教育视角开展的企业大学研究。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深入研究了企业大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通过研究企业大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企业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律与趋势以及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内外驱动因素。基于实践调研并结合典型案例,全面分析现代企业大学的发展现状,从企业大学的内外关系、运营模式、产品认证到服务范围、存在形式、所属组织的规模属性,较全面地分析归纳了现代企业大学的共性特征,分析阐述企业大学的组织性质和组织运行逻辑,并分析探讨了企业大学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第二,从高等教育的视角开展了企业大学与相关高教机构、企业大学与相关概念的比较研究。论文着重比较分析了企业大学与传统大学、行业性大学及商学院、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教育公司等高教机构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比较中深入剖析了企业大学的组织性质和组织运行逻辑。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大学与高等教育、大学、学习型组织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与界定。论文认为,企业大学主要从事在职成人继续教育,其高端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其产生发展源自母体企业对知识要素及专业化知识生产服务的内在需求。企业大学由母体企业出资创办并运营管理,是隶属于母体企业并服务于母体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核心业务的新型专业化多功能的知识生产服务组织。企业大学提供的知识生产服务是以生产实践逻辑为基础,不同于传统大学的学科专业逻辑,同时又是与母体企业的生产实践相融合,是其它高教机构所无法替代的。企业大学以求善求用的知识观为指导;以发展企业学习能力、增长企业智慧为使命;以专业化的知识生产服务为支撑:以全员全面全程学习为基础;以服务发展战略为核心;以改善工作绩效为导向;以最优化最大化知识效能为宗旨;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第三,从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着眼,探讨了企业大学的价值及其对高等教育多元化创新发展的启示。论文概括了企业大学对现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三点重要启示:其一,企业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领域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边界;其二,企业大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效能化、多元化、信息化、国际化,由此促进了大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其三,企业大学将信息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注入高等教育的文化理念之中。从高等教育视角深入研究企业大学的发展规律、共性特征、组织性质及组织运行逻辑,能对企业大学实践予以科学指导,遵循企业大学的客观规律来设计、创办、运营、管理、建设、发展企业大学,预测企业大学的发展趋势,科学评价企业大学并引导企业大学的健康发展。从高等教育视角深入开展企业大学研究,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创新和理论研究的时代需要。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创业型大学、高等教育公司、企业大学的崛起和迅猛发展,表明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知识经济?如何在科技创新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等知识要素的开发、生产上发挥关键作用?借鉴企业大学的经营之道、成功之道,遵循人力资本开发和知识创新的客观规律,加强与企业创新实践的联系,参与建立企业大学联盟、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有助于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尤其是大学应用类专业的发展。
武亚军[9](2013)在《“战略框架式思考”、“悖论整合”与企业竞争优势——任正非的认知模式分析及管理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转型发展的复杂动态环境下,企业领导人的认知模式和价值观对企业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华为领导人任正非为案例,遴选任正非在华为成长时期的重要内部讲话,通过认知地图和扎根分析,发现其思维具有"战略框架式思考"、"认知复杂性"、"悖论整合"等特征;任正非的"战略框架式思考"、"悖论整合"以及"超越性价值观",显着地促进了华为的战略发展、产权与激励制度创新及管理进步,进而推动了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产生。文章进一步分析了中国转型经济中企业领导人的"战略框架式思考"、"悖论整合"思维模式影响企业经营战略发展、制度创新及管理进步的内在机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命题。最后,论文探讨了以中国优秀企业家战略实践为基础的"悖论整合"视角的战略理论的发展前景,并对中国企业领导者认知研究及应用进行了展望。
刘国成[10](2012)在《JY公司营销模式转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0年-2007年,在出口高企、内需旺盛、投资剧增“三驾马车”拉动下,纺织印染行业历经了产销两旺高速发展的“黄金八年”,与之配套的染料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业链结构不合理、处于中低端竞争层面、赢利能力低下等诸多问题掩盖在高增长之下。2008年下半年,以金融危机为导火索的诸多外围不利因素接踵而至,纺织印染和染料企业进入十余年来的第一个衰退期,尤其是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提出的“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使诸多企业陡然面临艰难的“死亡陷阱”。面对危机,纺织印染和染料行业何去何从?领军活性染料行业的JY公司又将如何冲出困局?论文基于JY公司营销模式转型工作的开展,结合大量组织设计与创新、团队激励、客户关系管理等基础理论研究;深入剖析了 JY公司组织管理中的优点和制约因素、团队激励的优势和不足、客户管理的短板;并综合研究了产业政策、竞争对手、行业竞争五力、JY公司战略规划、商业模式的演变等外围环境因素和内部战略和经营规划要求,细致全面的学习了行业内标杆企业的运作模式;深刻领会“危机”是“危险的境地中孕育着平稳过度和突破发展的机会”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旗帜鲜明的拉开了营销模式转型工作的帷幕。JY公司营销模式转型以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创新为突破口,划小了经营单位,强化了精细化管理和过程管理,完善了职能部门作用的发挥;优化了激励机制,保障了营销全体人员收益与经营业绩的联动,激发了销售团队的工作激情;建立多触点立体式客户管理体系,提升了客户管控、技术服务支持和物流服务支持能力,增强了客情关系管理能力。2009年JY公司所开展的营销模式转型虽然处于导入和成长阶段,在2010年迅速推动JY公司的经营业绩在恶劣的行业环境中逐步企稳的作用,也为JY公司促进行业结构升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变革时期客户竞争力的选择与突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革时期客户竞争力的选择与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零售客户经营能力提升的A烟草公司“一张纸工作法”的创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现状评述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研究的思路及框架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一页纸项目管理”理论 |
1.起源 |
2.核心思想 |
3.主要内容 |
(二)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
1.客户信息获取 |
2.客户细分 |
3.资源分配 |
(三)精益管理理论 |
1.精益管理的发展 |
2.精益管理的目的 |
3.精益管理的意义 |
4.精益管理的改善工具 |
(四)经营能力理论 |
1.经营能力 |
2.企业经营能力 |
3.经营罗盘模型 |
4.量本利模型 |
本章小结 |
三、A烟草公司零售客户经营能力现状调查 |
(一)零售客户的价值链分析 |
1.烟草行业的价值链特征 |
2.零售客户的价值链位置 |
(二)现状调查 |
1.采集样本 |
2.样本调查 |
(三)调查结论 |
本章小结 |
四、A烟草公司零售客户经营能力素质模型构建 |
(一)经营能力素质模型的内涵 |
(二)经营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 |
1.会经营 |
2.会算账 |
3.会陈列 |
4.会沟通 |
5.会推销 |
(三)经营能力素质模型的应用 |
1.可行性 |
2.方法依据 |
3.实践借鉴 |
4.结论 |
本章小结 |
五、基于零售客户经营能力提升的“一张纸工作法”的创建 |
(一)总体研发思路 |
1.建立业务流程图 |
2.进行模拟实验 |
3.明确主要内容 |
(二)细化方案 |
1.业务设计 |
2.功能实现 |
(三)确立方案 |
1.工作法的框架结构选择 |
2.工作法输出格式选择 |
3.工作法页面大小选择 |
4.工作法主要填写方式选择 |
5.工作法提升方式选择 |
6.工作法指导流程选择 |
7.数据收集程序的选择 |
8.程序开发语言的选择 |
9.数据存储方式的选择 |
(四)实施方案 |
1.框架设置 |
2.输出格式设置 |
3.页面大小设置 |
4.填写方式设置 |
5.提升方式设置 |
6.指导流程设置 |
7.数据收集程序设置 |
8.开发语言设置 |
9.数据存储方式设置 |
本章小结 |
六、基于零售客户经营能力提升的“一张纸工作法”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
(一)应用 |
1.目标设置 |
2.人员培训 |
3.应用宣传 |
4.试点应用 |
5.应用核查 |
6.风险排查 |
(二)效果评估 |
1.目标检查 |
2.效益和效率 |
3.效果追踪 |
4.标准化 |
本章小结 |
七、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1.存在不足 |
2.创新性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泉州烟草物流非烟业务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商业模式研究现状 |
1.3.2 物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烟草物流 |
2.1.2 非烟业务 |
2.2 商业模式相关理论 |
2.2.1 商业模式 |
2.2.2 商业模式创新 |
2.2.3 物流企业商业模式及分类 |
2.3 相关分析工具 |
2.3.1 商业模式画布 |
2.3.2 PEST分析法 |
第3章 泉州烟草物流非烟业务商业模式分析 |
3.1 泉州烟草物流公司非烟业务概况 |
3.1.1 泉州烟草物流概况 |
3.1.2 泉州烟草物流公司非烟业务现状 |
3.2 泉州烟草物流非烟业务商业模式现状分析 |
3.2.1 泉州烟草物流非烟业务商业模式画布 |
3.2.2 泉州烟草物流非烟业务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泉州烟草物流非烟业务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因及可行性分析 |
4.1 泉州烟草物流非烟业务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因分析 |
4.1.1 外部因素 |
4.1.2 内部因素 |
4.2 泉州烟草物流非烟业务商业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
4.2.1 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
4.2.2 公司内部创新需求 |
4.3 泉州烟草物流非烟业务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性 |
4.3.1 仓储分拣条件完善 |
4.3.2 运输条件完善 |
4.3.3 管理制度健全 |
4.3.4 信息建设先进 |
4.3.5 人力资源支持 |
第5章 泉州烟草物流非烟业务商业模式创新设计 |
5.1 泉州烟草物流非烟业务商业模式创新原则与目标 |
5.1.1 泉州烟草物流非烟业务商业模式创新原则 |
5.1.2 泉州烟草物流非烟业务商业模式创新目标 |
5.2 泉州烟草物流非烟业务商业模式创新总体构想 |
5.3 泉州烟草物流非烟业务商业模式创新主要内容 |
5.3.1 目标客户扩大为全体卷烟零售客户和网络大众消费者 |
5.3.2 以提升客户获利能力为全新价值主张 |
5.3.3 建设非烟电子商务平台 |
5.3.4 营造战略合作伙伴式客户关系 |
5.3.5 充分发挥企业核心资源 |
5.3.6 打造重要合作关系纽带 |
5.4 泉州烟草物流非烟业务商业模式创新重点 |
5.4.1 构建互联网+高效物流 |
5.4.2 构建互联网+电商平台 |
5.5 泉州烟草物流非烟业务新商业模式画布 |
第6章 泉州烟草物流非烟业务商业模式创新保障措施 |
6.1 组织完善 |
6.2 能力资源保障 |
6.2.1 基础设施保障 |
6.2.2 人力资源优化 |
6.3 信息保障 |
6.4 制度建设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A银行重点城市行竞争力评价和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1.1 企业竞争力 |
2.1.2 银行竞争力 |
2.1.3 银行竞争力评价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3 发展重点城市行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 |
3.1 城市行资源优势分析 |
3.1.1 重点城市的实力优势 |
3.1.2 重点城市的潜力优势 |
3.2 城市行同业战略分析 |
3.2.1 聚焦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 |
3.2.2 深耕型:招商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 |
3.2.3 均衡型: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 |
3.2.4 扩张型:北京银行、上海银行 |
4 A银行重点城市行现状 |
4.1 A银行重点城市行简介 |
4.2 A银行重点城市行竞争力概况 |
4.2.1 拨备前利润情况 |
4.2.2 存款情况 |
4.2.3 贷款情况 |
4.2.4 中间业务收入情况 |
4.2.5 不良贷款情况 |
4.3 A银行重点城市行现状总结 |
5 A银行重点城市行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5.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5.1.1 基本原则 |
5.1.2 评价指标设置 |
5.1.3 评价指标含义和计分规则 |
5.2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
5.2.1 权重赋值方法 |
5.2.2 构建层次递阶结构 |
5.2.3 构建判断矩阵 |
5.2.4 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5.2.5 评价指标权重结果 |
5.3 模型结果验证 |
6 基于高权重要素的重点城市行短板分析 |
6.1 基于存款竞争力的短板分析 |
6.2 基于贷款竞争力的短板分析 |
6.3 基于效益竞争力的短板分析 |
6.4 基于客户竞争力的短板分析 |
6.5 竞争力短板成因分析 |
6.5.1 成因一:策略短视化,经营资源错配投放 |
6.5.2 成因二:产品同质化,价格竞争吞噬利润 |
6.5.3 成因三:内部效率低,效益提升受到阻碍 |
6.5.4 成因四:服务不到位,客户粘性逐步稀释 |
6.5.5 成因五:管理粗放化,员工队伍支撑不足 |
7 A银行重点城市行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
7.1 精准施策,提高存贷款竞争力 |
7.1.1 转变经营发展的导向 |
7.1.2 加大重点贷款的投放 |
7.1.3 优化稳固存款的策略 |
7.1.4 突出资源调配的倾斜 |
7.2 加速变革,提高效益竞争力 |
7.2.1 加快业务创新 |
7.2.2 加快服务升级 |
7.2.3 加快内部改革 |
7.3 分层维护,提高客户竞争力 |
7.3.1 以优质客户为突破 |
7.3.2 以新型客户为动能 |
7.3.3 以长尾客户为基石 |
7.4 因人制宜,提供竞争原动力 |
7.4.1 科学规划,实现供求匹配 |
7.4.2 精细管理,促进效能提升 |
7.4.3 优化考核,激发员工动力 |
7.5 试点行竞争力提升成效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领导行为和决策对游戏软件创业结果影响的案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价值 |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领导行为理论的研究总结 |
2.1.1 领导行为理论 |
2.1.2 领导行为对团队绩效的影响 |
2.2 领导决策的现有文献及研究 |
2.2.1 领导决策的特点 |
2.2.2 领导者的决策风格 |
2.2.3 领导者的决策原则 |
2.2.4 领导者的决策程序 |
2.3 创业团队的领导行为和领导决策研究 |
2.3.1 创业团队的概念 |
2.3.2 创业团队的创业导向 |
2.3.3 创业团队的不同发展阶段 |
2.3.4 创业团队的领导行为特性 |
2.3.5 创业团队的领导决策特性 |
第三章 创业案例 |
3.1 爱普德克斯公司创业案例 |
3.1.1 爱普德克斯公司的创业背景 |
3.1.2 爱普德克斯公司创立 |
3.1.3 爱普德克斯公司创业初期的挑战 |
3.1.4 爱普德克斯公司的创业发展期 |
3.2 匹克索迈公司创业案例 |
3.2.1 匹克索迈公司的创业背景 |
3.2.2 匹克索迈公司创业初期的挑战与危机 |
3.2.3 匹克索迈公司创业发展期的困难与危机 |
3.3 莉莉丝公司创业案例 |
3.3.1 莉莉丝公司的背景介绍 |
3.3.2 莉莉丝公司创业初期的挑战 |
3.3.3 莉莉丝公司的迅速崛起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爱普德克斯公司创业案例分析 |
4.1.1 创业初创期的领导行为与决策分析 |
4.1.2 创业发展期的领导行为与决策分析 |
4.1.3 基于游戏行业特性的领导行为与决策分析 |
4.2 匹克索迈公司创业案例分析 |
4.2.1 创业初创期的领导行为与决策分析 |
4.2.2 创业发展期的领导行为与决策分析 |
4.2.3 基于游戏行业特性的领导行为与决策分析 |
4.3 莉莉丝公司创业案例分析 |
4.3.1 创业初创期的领导行为与决策分析 |
4.3.2 创业发展期的领导行为与决策分析 |
4.3.3 基于游戏行业特性的领导行为与决策分析 |
4.4 案例比较研究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0. 导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现状 |
0.3 研究方法和目的 |
0.3.1 研究方法 |
0.3.2 研究目的 |
0.4 论证结构和主要创新 |
0.4.1 论证结构 |
0.4.2 主要创新 |
1. 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基本理论分析 |
1.1 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厘定 |
1.1.1 现有理论对于影子银行内涵的表述 |
1.1.2 影子银行体系内涵的构成要件厘定 |
1.1.3 影子银行体系的外延 |
1.1.4 中外影子银行体系比较 |
1.2 影子银行体系的演进及其现实性分析 |
1.2.1 影子银行体系的演进历程 |
1.2.2 影子银行体系的形成条件 |
1.2.3 影子银行体系对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 |
1.2.4 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
1.3 影子银行体系监管必要性的理论阐释 |
1.3.1 金融脆弱性理论 |
1.3.2 公共利益与公共强制理论 |
1.3.3 金融约束理论 |
1.3.4 法律的不完备性理论 |
1.4 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相关理论 |
1.4.1 市场约束监管理论 |
1.4.2 金融自我监管理论 |
2. 监管制度构建视角下的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类型化分析 |
2.1 影子银行体系的现有分类 |
2.1.1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分类 |
2.1.2 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分类 |
2.2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类型化:从监管的角度入手 |
2.2.1 类型化研究的必要性 |
2.2.2 影子银行体系的分类标准 |
2.2.3 从监管角度分类的意义 |
2.3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具体类型 |
2.3.1 影子银行体系中交叉产品和业务 |
2.3.2 影子银行体系中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业务 |
2.3.3 影子银行体系中准金融机构 |
2.4 各类型影子银行体系的主要风险特征 |
2.4.1 交叉产品和业务的监管套利明显 |
2.4.2 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业务的负外部性突出 |
2.4.3 准金融机构的经营和监管的专业化赤字 |
3. 美欧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对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法律借鉴 |
3.1 美欧国家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措施 |
3.1.1 美国 |
3.1.2 英国 |
3.1.3 欧盟 |
3.2 国际金融组织建构监管框架 |
3.2.1 巴塞尔委员会 |
3.2.2 20国集团及其金融稳定委员会 |
3.2.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3.3 对影子银行体系国际监管改革的评价 |
3.3.1 各国监管方向大体一致 |
3.3.2 各国改革重点不尽相同 |
3.3.3. 现有监管改革框架仍存在弊端 |
3.4 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监管变革对中国的启示 |
3.4.1 正确引导影子银行体系发展,鼓励金融创新 |
3.4.2 厘定和监测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和风险 |
3.4.3 区分影子银行类别,实施分类监管和重点监管 |
4.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政府监管的现状及模式选择 |
4.1 政府监管影子银行体系的现状 |
4.1.1 交叉经营性影子银行存在部分监管无效问题 |
4.1.2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违规造成监管困境 |
4.1.3 准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尚未形成并产生监管套利空间 |
4.2 传统金融监管模式缺陷的成因分析 |
4.2.1 分业监管存在监管盲区 |
4.2.2 微观审慎监管产生监管真空 |
4.2.3 影子银行信息披露监管不力 |
4.3 政府监管模式改革的可选路径及其比较 |
4.3.1 监管模式改革的可选路径 |
4.3.2 政府监管模式的优劣比较 |
4.4 政府监管模式的改革重点 |
4.4.1 健全影子银行协调机制 |
4.4.2 建立宏观审慎监管制度 |
4.4.3 实施全面监控和重点矫正相结合的策略 |
4.4.4 针对各类别影子银行体系特点实施分类监管 |
4.4.5 科学拟定影子银行的政府监管边界 |
5.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嵌入式自我监管制度设计 |
5.1 嵌入式自我监管理论 |
5.1.1 一种新治理范式:嵌入式自我监管 |
5.1.2 嵌入式自我监管的界定 |
5.1.3 嵌入式自我监管的目标定位:预防系统性风险 |
5.2 引入嵌入式自我监管机制的必要性 |
5.2.1 政府监管失灵 |
5.2.2 政府监管专业化滞后 |
5.2.3 金融监管当局易受到管制俘获 |
5.2.4 规则导向监管模式激发影子银行套利动机 |
5.2.5 嵌入式自我监管具有信息优势 |
5.2.6 嵌入式自我监管能够应对跨界风险 |
5.3 嵌入式自我监管在影子银行体系效能发挥的结构性约束条件 |
5.3.1 以政府监管作为威慑 |
5.3.2 行业内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 |
5.3.3 防止金融安全网产生的道德风险 |
5.4 嵌入式自我监管机制的实施路径 |
5.4.1 影子银行体系引入原则导向监管 |
5.4.2 引入“自我承诺”类监管工具,实现分类监管 |
5.4.3 对高风险影子银行引入强制性“共同保险”机制 |
5.4.4 引导准金融机构完善行业协会强化自我约束 |
6. 完善市场约束机制优化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绩效 |
6.1 市场约束机制实施的必要性 |
6.1.1 政府监管效率低下 |
6.1.2 公共执法资源稀缺 |
6.1.3 市场约束提高影子银行政府监管效率 |
6.2 市场约束机制有效性的结构性条件及中国现状 |
6.2.1 结构性条件 |
6.2.2 金融安全网对于市场约束的影响 |
6.2.3 金融安全网减弱市场约束的作用机理 |
6.3 在中国语境下市场约束机制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 |
6.3.1 信息要件 |
6.3.2 能力要件 |
6.3.3 时间要件 |
6.3.4 社会条件的缺失要件分析 |
6.4 制度完善 |
6.4.1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
6.4.2 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监管 |
6.4.3 消解金融安全网对市场约束的反功能 |
6.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6)南京中富达电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企业文化研究的意义 |
1.3 文化的认知 |
1.3.1 文化的定义 |
1.3.2 企业文化创新 |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论文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富达企业文化现状 |
2.1 中富达现有企业概述 |
2.2 企业文化的体制保障 |
2.2.1 组织架构 |
2.2.2 制度支撑 |
2.2.3 员工风貌和业务风貌 |
2.2.4 南京中富达月刊 |
2.3 南京中富达企业文化不足之处 |
第三章 华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 |
3.1 华为企业价值观 |
3.1.1 愿景和使命 |
3.1.2 战略 |
3.2 华为企业文化组织架构和制度研究 |
3.2.1 组织架构 |
3.2.2 制度研究 |
3.2.3 员工风貌和业务风貌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富达企业文化创新策略 |
4.1 企业文化创新思想 |
4.2 组织架构和制度创新策略 |
4.3 员工和业务风貌创新策略 |
第五章 结论 |
5.1 全文总结 |
5.2 中富达企业文化创新贡献 |
5.3 论文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复杂网络的企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基本概念的界定 |
1.2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2.1 企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
1.2.2 管理复杂性的研究现状 |
1.2.3 复杂网络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复杂网络理论 |
2.1.1 复杂网络的小世界性 |
2.1.2 复杂网络的无标度性 |
2.1.3 复杂网络的节点特性 |
2.2 协同学理论与混沌理论 |
2.3 企业竞争力理论 |
2.3.1 企业竞争力的定义与研究目的 |
2.3.2 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竞争力内部演化分析 |
3.1 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 企业竞争力的产生过程分析 |
3.3 企业竞争力的内部演化过程分析 |
3.4 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协同演化的设想 |
3.4.1 创新能力序参量 |
3.4.2 免疫能力序参量 |
3.4.3 盈利能力序参量 |
3.4.4 设想模型的简化与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复杂网络的企业竞争力分析 |
4.1 竞争单元的节点竞争力分析 |
4.1.1 竞争单元的形成 |
4.1.2 企业竞争单元中的节点竞争力分析 |
4.1.3 企业竞争力网络 |
4.2 规则竞争力网络的节点竞争力分析 |
4.2.1 网络生成规则 |
4.2.2 网络节点总数与平均度值 |
4.2.3 网络直径与平均路径长度 |
4.2.4 网络风险传导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
4.3 复杂竞争力网络节点竞争力分析 |
4.3.1 网络生成规则 |
4.3.2 网络节点的度值与介数 |
4.3.3 复杂竞争力网络的无标度性 |
4.3.4 复杂竞争力网络风险传导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复杂网络的企业竞争力评价 |
5.1 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
5.2 基于复杂网络的企业企业竞争力评价 |
5.2.1 节点重要性评价 |
5.2.2 企业竞争力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复杂网络的企业竞争力案例分析 |
6.1 东营市天然气市场概况 |
6.2 东营市天然气市场参与者分析 |
6.2.1 气源供应格局分析 |
6.2.2 天然气用户分析 |
6.2.3 天然气特许经营权分析 |
6.2.4 天然气销售市场分析 |
6.3 东营市天然气市场企业竞争力网络分析 |
6.3.1 度数中心性分析及竞争力网络无标度性 |
6.3.2 中介中心性分析 |
6.3.3 接近中心性分析 |
6.3.4 节点竞争力评价值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复杂网络的企业竞争力优化 |
7.1 企业内部要素的优化 |
7.2 网络优化 |
7.2.1 整体视角网络优化 |
7.2.2 节点视角网络优化 |
7.3 企业竞争力提高策略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源起与研究价值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主要概念界定 |
六、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一章 企业大学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综述 |
第一节 企业大学实践发展 |
一、企业大学的由来 |
二、企业大学实践发展现状 |
三、企业大学实践发展述评 |
第二节 企业大学理论研究 |
一、企业大学研究主体与研究视角 |
二、企业大学理论研究述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历史透析 |
第一节 企业大学发展历程分析 |
一、厂办学校的兴起:20世纪10年代前 |
二、企业大学的萌芽:20世纪10—50年代 |
三、企业大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今 |
四、企业大学总体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
第二节 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
一、相关概念描述 |
二、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因素 |
三、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外在驱动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企业大学现状解析 |
第一节 企业大学实践案例 |
一、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简述 |
二、中国电信学院 |
三、爱立信中国学院 |
四、国美培训中心 |
第二节 企业大学的内部关系 |
一、隶属关系 |
二、组织架构 |
三、共性特征分析 |
第三节 企业大学的外部关系——企业大学联盟 |
一、基于企业大学联盟的教育服务 |
二、企业大学联盟模式 |
三、共性特征分析 |
第四节 企业大学的运营模式 |
一、项目管理模式 |
二、共性特征分析 |
三、筹资模式 |
四、共性特征分析 |
第五节 企业大学的学习项目认证与服务范围 |
一、学习项目认证 |
二、共性特征分析 |
三、服务范围 |
四、共性特征分析 |
第六节 企业大学的存在形式 |
一、实体形式与虚拟形式 |
二、共性特征分析 |
第七节 企业大学所属组织的规模与属性 |
一、组织规模 |
二、组织性质 |
三、共性特征分析 |
第八节 企业大学共性特征分析总结 |
一、组织性质——自助服务 |
二、组织运行逻辑——生产实践逻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大学与相关组织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企业大学比较研究的维度 |
第二节 企业大学与提供公共服务的高教机构 |
一、企业大学与传统大学 |
二、企业大学与行业性大学及商学院 |
三、企业大学与高等职业院校 |
第三节 企业大学与提供市场服务的高教机构 |
一、企业大学与高等教育公司 |
二、企业大学与教育培训公司 |
第四节 企业大学与提供自助服务的高教机构 |
一、企业大学与企业培训部门 |
二、企业大学与组织大学 |
第五节 企业大学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一、企业大学与高等教育 |
二、企业大学与大学 |
三、企业大学与学习型组织 |
四、企业大学的内涵阐释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企业大学对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启示 |
第一节 社会生产实践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 |
一、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的生态多样化 |
二、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知识体系的发展 |
三、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内容形式、人才培养发生根本变化 |
四、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社会功能、发展环境的完善 |
第二节 企业大学对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启示 |
一、企业大学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边界 |
二、企业大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效能化、多元化、信息化、国际化与大学体制机制创新 |
三、企业大学将信息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注入高等教育的文化理念中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企业大学深化研究的探讨 |
第一节 企业大学的核心能力与核心价值 |
一、企业大学的核心能力 |
二、企业大学的核心价值 |
第二节 企业大学的职能类型与知识类型 |
一、企业大学的职能类型 |
二、企业大学的知识类型 |
第三节 企业大学的发展模式 |
一、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大学 |
二、参与合作联盟的企业大学 |
三、提供市场服务的企业大学 |
四、企业大学的发展演变 |
第四节 企业大学的评价原则 |
一、创办企业大学是否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内生实质性需求 |
二、企业大学运行是否遵循企业大学的内在逻辑 |
三、知识生产服务的专业化、制度化水平是评价企业大学的关键指标 |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局限 |
四、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调研资料 |
A X学院调研报告 |
B X学院访谈纪要 |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9)“战略框架式思考”、“悖论整合”与企业竞争优势——任正非的认知模式分析及管理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管理者认知与战略管理研究:简要回顾 |
(一)管理者认知研究基本概念 |
(二)国际上战略领导研究的认知与行为视角 |
(三)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二、研究设计及分析过程 |
(一)研究设计 |
(二)认知地图分析及扎根研究方法 |
(三)研究素材搜集及遴选 |
(四)资料分析过程 |
三、任正非的战略思维模式:认知地图与扎根分析 |
(一)二次创业期任正非的战略认知地图 |
(二)认知地图中的核心变量及关键回路分析 |
(三)任正非的认知与价值观的扎根分析 |
四、“战略框架式思考”、“悖论整合”与企业竞争优势 |
五、进一步讨论与延伸 |
(一)领导人价值观、产权制度创新与企业长期绩效 |
(二)“悖论整合”、中西思维融合与战略创新 |
(三)“悖论整合”作为一种认知模式和管理理论视角 |
六、结论与启示 |
(10)JY公司营销模式转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的基本理论 |
一、营销模式创新的定义 |
二、组织设计与创新研究 |
三、组织激励研究 |
四、客户关系管理研究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产业链结构图 |
二、产业链各环节现状 |
三、世界主要染料生产和消费国家(地区)现状 |
四、染料行业主要竞争对手 |
五、世界染料消费现状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营销模式转型的环境分析 |
第一节 纺织印染行业发展状况 |
一、印染布加工品类、重点省区和大客户分布 |
二、纺织印染行业的产业政策分析 |
三、纺织印染行业的竞争态势和调整压力 |
第二节 活性染料行业状况和竞争分析 |
一、活性染料行业特征 |
二、产业政策和发展趋势 |
三、活性染料行业的发展趋势 |
四、活性染料行业的竞争态势和调整压力 |
五、活性行业竞争五力分析 |
第三节 竞争对手和公司状况分析 |
一、竞争对手分析 |
二、对标杆企业的研究——汽巴精化(亨斯迈) |
三、JY公司状况分析 |
四、SWOT分析 |
五、商业模式的研究 |
六、公司战略规划对于营销策略的四大要求 |
第三章 JY公司营销模式现状 |
第一节 营销组织架构 |
一、营销组织创新前的架构图 |
二、组织运行中的优点 |
三、组织结构存在的不足 |
第二节 团队激励 |
一、团队激励优化前的激励体系 |
二、激励体系的优点 |
三、激励体系的不足 |
第三节 客户关系管理 |
一、客户关系管理优化前的客户管理模式 |
二、客户关系管理中的优点 |
三、客户关系管理中的不足 |
四、客户关系管理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
第四章 营销模式转型方案 |
第一节 营销模式转型的愿景和目标 |
一、营销模式转型的愿景 |
二、营销模式转型实施原则 |
第二节 营销模式转型的目的和标杆设定 |
一、JY公司营销模式中的优势 |
二、营销模式中的不足 |
三、营销模式转型的目的 |
四、营销模式转型的标杆设定 |
第三节 转型主体和实施手段 |
一、营销模式转型涉及的组织和人员 |
二、营销模式转型的组织体系建设 |
三、营销激励体系转型 |
四、客户管理管理模式转型 |
第五章 营销模式转型效果评价 |
第一节 经营成果评价 |
一、整体销售业绩预估 |
二、整体赢利能力评价 |
第二节 组织实施效果评价 |
一、营销系统全员经营能力提升 |
二、初步实现销售员单兵作战向团队营销的转变 |
三、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加快,部分决策前移至一线,快速反应有了提升 |
四、营销的精细化管理和过程管理得到加强 |
五、加强了对行业和竞争对手的分析,针对性营销策略有效实施 |
六、营销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四、变革时期客户竞争力的选择与突破(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零售客户经营能力提升的A烟草公司“一张纸工作法”的创建与应用研究[D]. 郑博.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2]泉州烟草物流非烟业务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 王学雯. 华侨大学, 2019(01)
- [3]A银行重点城市行竞争力评价和提升对策研究[D]. 张宸.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7)
- [4]领导行为和决策对游戏软件创业结果影响的案例比较研究[D]. 孟祥钊.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5]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构建[D]. 潘静.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6]南京中富达电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创新研究[D]. 姜云.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3)
- [7]基于复杂网络的企业竞争力研究[D]. 谢旭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6)
- [8]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D]. 刘春雷. 南京大学, 2013(08)
- [9]“战略框架式思考”、“悖论整合”与企业竞争优势——任正非的认知模式分析及管理启示[J]. 武亚军. 管理世界, 2013(04)
- [10]JY公司营销模式转型的研究[D]. 刘国成. 苏州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