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兴通讯率先取得WCDMA和PHS网间切换技术突破(论文文献综述)
李哲[1](2014)在《地空无线宽带通信系统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航空是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传统的飞行途中无法接入互联网的限制已经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地空无线宽带通信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方案之一。论文针对地空无线宽带通信系统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论文首先简述了地空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及国内外应用现状,详细分析了支撑地空无线宽带系统的主要技术,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讨论并给出了地空无线宽带通信项目的技术方案。
张富超[2](2011)在《TD-SCDMA系统切换及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TD-SCDMA (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是我国首次提出的第三代无线通信技术标准,使我国的通信技术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其发展也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重视。2009年1月,国家正式下发3G牌照,中国移动获得TD-SCDMA牌照,同年5月,中国移动开始正式运营商用TD-SCDMA网络,成为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一张商用TD-SCDMA网络。切换是移动通信网络的一项基本机制,是保证用户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具有移动性不可或缺的机制。自从移动通信领域中引入蜂窝的概念,切换技术就开始出现并成为了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切换是蜂窝系统所特有的功能,也是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个关键特征,它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从TD-SCDMA商用网络运行的这段时间看,TD-SCDMA网络质量与GSM网络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切换错误、切换失败、不切换等问题,造成拖带、小区间同频干扰掉话,尤其以2/3G间切换掉话为甚。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TD-SCDMA现网的切换掉话来保障切换的顺利执行和改善用户的通信体验就变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TD-SCDMA切换原理以及现网所采用的切换策略;然后从TD-SCDMA系统内和系统间两个方面总结了自己一年多来网络优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典型问题及解决方案;最后基于大量切换类优化案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5种TD-SCDMA切换策略,以求解决TD-SCDMA相对于GSM切换策略的匮乏。
陈禹[3](2010)在《中兴通讯的增长因素和模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兴通讯自1985年成立至今,经过二十五年的艰苦奋斗,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综合性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和全球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由1985年280万元的创业资金到2008年实现440亿元营收,25年间实现1.5万倍飞跃,平均年增长率达30%以上。在竞争激烈的通讯业中,中兴通讯稳健发展,在每次重大技术变革中,总能成为最终市场格局中的获利者。即使在2002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兴通讯也能以雄厚实力,实现反常规增长。因此研究中兴通讯的增长方式,对促进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以中兴通讯增长因素及模式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回顾国内外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促进企业经济增长途径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新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模式理论、企业创新与演化经济学原理,搜集整理中兴通讯增长的相关数据及资料,建立中兴通讯增长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并测算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出:知识进展贡献率为89.95%,劳动力贡献率为4.04%,制度和经济环境外部性对其经济增长有激励和促进作用。本文概括出中兴通讯增长模式为基于低人力资本优势、创新驱动的国际化持续高增长模式。然后,分别从四阶段、三个角度分析中兴通讯的国际化路径。接着,分析中兴通讯增长环境,包括:快速增长的广阔市场,适宜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针对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兴通讯也采取了适应市场的商业模式,包括:新市场模式,新渠道模式,捆绑销售及高质量服务模式。此外,本文在解析中兴通讯人力资本创新、自主创新、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总结中兴通讯的演化进程和机理,并建立演化控制论模型和计量经济学模型。
刘卿[4](2008)在《中国联通基于3G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联通自1994年成立伊始,其整体实力就不断增强,并先后在纽约、香港、上海挂牌上市。2004年6月底完成的CDMA2000 1X网络三期工程标志着中国联通迈进了向3G时代过渡的重要阶段。但是,与国内其它几家电信运营商比起来,中国联通在用户人数、营业收入、运营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此外,全球的电信业已进入了3G快速发展的正轨,我国电信业开放后,中国联通还要面对来自全球世界级电信运营公司的冲击。因此,随着中国3G牌照发放日期的逼近,中国联通应当以3G为发展契机,通过制定和实施有效的3G发展战略,使公司在3G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持续的竞争优势。本文正是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综合运用企业管理学科的理论知识,对中国联通3G的发展进行战略分析、选择和实施,为中国联通3G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也为中国联通向“综合通信与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迈进提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方案。在战略分析部分,首先用PEST分析法对中国联通外部一般环境进行分析;其次对3G产业环境进行分析,构造出3G产业价值链和基于五力模型的竞合分析模型,进而对3G产业链上各环节的竞争地位和合作策略进行分析,得出中国联通在所处外部环境下可能采取的战略选择;然后对中国联通进行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分析,并阐述中国联通的核心理念与3G战略的关系;最后在进行机会分析和威胁分析后,运用SWOT、TOWS工具对中国联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综合分析。战略选择部分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出中国联通的差异化3G战略。在战略实施部分,参考与中国联通具有相似性的国外3G运营商成功经营3G的经验,把中国联通的3G差异化战略实施系统分成差异化3G产业价值链战略、差异化3G网络战略、差异化3G营销战略三个部分,并在各部分的实施过程中提出对策和建议。
成媛[5](2007)在《我国通信设备企业发展战略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末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一向由外资企业垄断的中国通信设备市场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我国一大批以程控交换机起家的通信设备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当时华为、中兴、巨龙、大唐这四家公司以“巨大中华”享誉全国,然而到目前每个公司的发展情况却大不相同。本文通过对这四家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与比较,总结成功企业的战略启示,并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提出通信设备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引用的理论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第二章主要从通信设备行业涉及到的专业术语入手,分析了我国通信设备行业的发展概况、发展历程、行业特点,并对该行业进行了五力模型分析,文章最后对该行业国内外主要厂商进行了介绍。第三章以安索夫产品——市场成长战略理论为指导,按时间顺序分析了华为、中兴、大唐集团、巨龙集团的发展战略历程。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多数公司都是以程控交换机起家,主要通过采用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战略迅速发展。第四章主要对华为、中兴、大唐集团、巨龙集团这四家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比较。本章分为五个层次,首先对我国通信设备企业进行基本评价,其次对华为与中兴两大比较成功的公司进行比较,通过对这两家公司的共性与差异性研究,分析促使他们成功的因素;第三节对大唐电信集团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总结,分析大唐电信发展速度与规模均低于华为和中兴的原因;第四节分析了巨龙集团失败的教训,总结出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是企业长期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在进行了分层次的比较之后,文章最后对这四家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再思考,并归纳了成功企业的启示。第五章首先对通信设备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通信设备厂商进行了SWOT分析,列出我国通信设备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通信设备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宋书增[6](2006)在《TD-SCDMA全球市场推广分析》文中指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通信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通信业的产值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中国的通信业已步入中国经济支柱产业之列,通信业的发展可以拉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增长。在中国的通信市场上,培育了众多的通信设备制造商,诺基亚通过中国市场,由一个小小的通信公司,成为如今的世界通信巨头。UT斯达康在中国市场创造了‘小灵通’的神化。但是在第一、第二代移动通信中中国仅仅搭上了末班车。 TD-SCDMA作为由中国提出的3G三大国际标准之一,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尽管TD-SCDMA具有譬如象高频谱利用率、智能天线、联合检测、软件无线电等独特的优势,但目前并没有得到商用。中国目前正在积极推动TD-SCDMA的进展。各种迹象表明TD-SCDMA在中国的商用已是大势所趋,只是时间问题。TD-SCDMA在中国成功商用之后,又该如何发展?TD-SCDMA要想在世界范围内商用,又将面临那些问题呢?本文从TD-SCDMA标准的产生、发展、实验网的测试及TD-SCDMA标准国际化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等方面着手,就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
刘治国[7](2006)在《技术标准及其后进入者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由于高通公司的成功经验,以及中国企业在技术标准上受制于人的DVD案例,从中国政府到企业无不梦想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中国企业非常渴望拥有标准,不断尝试在各种产品上提出自己的技术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很多技术标准,尤其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行业协会制定的技术标准以及我们耳熟能详的ISO9000质量认证标准,都是作为公共品出现,由政府来制定并进行强制或者推荐使用,并不以盈利为目的。制定这些标准的目的都是为了各企业能够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来达到规模经济效益。为什么高通公司的CDMA技术标准和以飞利浦为首的6C联盟能够对技术标准进行收费?作为后进入者,大唐所制定的TD—SCDMA标准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需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才能使大唐的技术标准获得成功?大唐模式是否是技术标准的后进入者的唯一模式?这些都是本文作者始终思考的问题,也是引起本研究开展的动机。经过分析,我们认为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的结合,尤其是基本专利的结合,导致只要符合该技术标准的任何产品都需要对基本专利进行付费。基本专利成为其他厂商进入技术标准的壁垒,明确本文所讨论的技术标准是融合了基本专利的技术标准。在基本专利的微观层面,讨论了一流的企业为什么做标准。单个专利的价值难以实现,绝大多数的专利是没有价值的。而专利和技术标准的结合,出现了基本专利。一流的企业通过制定技术标准,将自己的专利融入到技术标准形成基本专利或者通过交叉许可他人的专利,通过对基本专利的占有实现对被许可企业的收费。一流的企业通过制定技术标准,实现对基本专利的控制,将市场之间的竞争改变为市场内的竞争。技术标准持有人不仅通过技术标准许可获益,而且通过产量竞争或者芯片等核心产品的生产来影响产业的结构和绩效。由于技术标准具有网络外部性,具有自然垄断特性,但技术标准的竞争存在国家、经济利益,在一个产业内经常是多个技术标准共存。我们通过构建技术标准的钻石模型,以生产要素来解释企业是否具备制定技术标准的能力;以需求条件来解释技术标准如何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可,并取得一定的用户基数;以企业的战略和竞争对手来分析技术标准企业在竞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如:企业联盟、技术标准开放等;以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来分析技术标准所涉及的各产业是否有竞争力,是否能使技术标准尽快得到完善;政府在技术标准中应有的角色,以及机会对技术标准制定的影响。我们认为对于技术标准来说,各要素之间同样是相互影响,缺一不可。通过分析各国的移动通信案例来实证技术标准的钻石模型。我们认为钻石模型的各要素都非常重要,只不过在特定的条件下、不同的案例中显的有所区别。以高通公司为例,机会角色同样重要,如果高通公司的CDMA专利不是3G技术所必须使用的基本专利的话,爱立信等企业制定的3G标准就不会向高通公司倾斜,高通公司作为移动通信标准的后进入者难以成为标准之王。我们国家有大量的企业介入标准制定,但多是后进入者,因此研究后进入者如何参与技术标准的竞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技术标准竞争存在技术标准之间的竞争和技术标准内的竞争,大唐模式是后进入者参与技术标准之间竞争的一个案例,我们结合钻石模型和大唐技术标准的案例进行分析,认为没有政府的支持,大唐模式难以成功,因此我们认为政府支持成为大唐案例中钻石模型的关键要素,我们提出政府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但我们认为大唐的技术标准是个特例,我们国家的企业制定的技术标准不可能都让政府来支持,更多的要依赖企业自身的能力,参与技术标准内的竞争,也就是基本专利的竞争,由跟随一部分原创一原创,来逐渐提高基本专利的比重,最终实现技术标准的主导,依靠市场力量和政府应有的支持来获得技术标准的赶超,我们认为华为和中兴的模式更具有普适性。
伍正冈,顾翔[8](2004)在《3G与PHS发展的战略选择》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回顾了小灵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对3G当前的发展状况以及影响3G发展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小灵通和3G网络在一定时期内将会长期共存,并将针对不同的目标用户群体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移动通信市场体系。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9](2004)在《中兴通讯率先取得WCDMA和PHS网间切换技术突破》文中研究说明
李斌[10](2010)在《TD-SCDMA网络建设方案设计与工程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以话音和低速数据业务为主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而高数据业务和多媒体业务,如电子邮件、WAP浏览、视频流传输等将成为当代移动通信中不可缺少的业务组成部分。3G通信系统的建设已成为时代的需要。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是中国通信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权的3G国际通信标准,是中国电信技术史上的重大突破。对于TD-SCDMA网络运营商而言,如何建设一个高性价比的网络,其网络规划和优化方案尤为重要。论文所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提出TD-SCDMA网络规划方案。分析了移动TD-SCDMA试验网方案设计的功能需求、系统设计流程和设计的独特性,结合《贵阳市移动TD-SCDMA试验网方案设计和工程实施》的目标,提出本文的规划方案。2.移动TD-SCDMA试验网无线参数设计。主要分析了网络无线传播模型选择及模型校正,通过NPS软件的多参数校正得出了贵阳市试验网地区均值和标准方差满足模型校正条件的校正数据。选用了坎贝尔计算法对本试验网进行容量估算,通过对无线网络覆盖估算和无线网络容量估算的比较得出本试验网无线规模Node B的估计数量。重点以三个相邻区域为例分析了交叉时隙干扰问题,与禁用时隙的方法比较,分析出一种分区分时隙的灵活有效的时隙规划方法。3.移动TD-SCDMA试验网方案仿真。将准备数据结合NPS网络规划软件对贵阳市移动TD-SCDMA试验网方案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满足设计目标要求。4.干扰优化问题分析。重点讨论了TD-SCDMA网络工程实施中遇到的干扰问题及优化解决方案。
二、中兴通讯率先取得WCDMA和PHS网间切换技术突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兴通讯率先取得WCDMA和PHS网间切换技术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地空无线宽带通信系统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发展现状和需求分析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无线通信主要技术 |
2.1 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
2.1.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
2.1.2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
2.2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
2.2.1 TD-SCDMA |
2.2.2 WCDMA |
2.2.3 CDMA2000 |
2.2.4 WiMAX |
2.3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
2.3.1 LTE系统概述 |
2.3.2 LTE系统结构 |
2.3.3 LTE关键技术 |
2.3.4 TDD- LTE技术优势 |
2.4 Wi-Fi |
2.4.1 WLAN与Wi-Fi |
2.4.2 Wi-Fi系统 |
2.4.3 Wi-Fi特点 |
2.5 小结 |
第三章 地空宽带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 |
3.1 地空宽带无线通信系统架构 |
3.2 地空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关键技术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空宽带通信系统项目应用 |
4.1 项目需求分析 |
4.2 民航地空无线宽带系统分析 |
4.3 民航地空宽带通信解决方案 |
4.4 地空宽带通信系统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思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TD-SCDMA系统切换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TD-SCDMA技术 |
1.1.1 移动通信发展史 |
1.1.2 TD-SCDMA的发展 |
1.1.3 TD-SCDMA技术简介 |
1.2 无线资源管理 |
1.3 课题提出背景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TD-SCDMA系统切换 |
2.1 TD-SCDMA测量机制 |
2.1.1 测量介绍 |
2.1.2 物理层测量模型 |
2.1.3 TD-SCDMA测量上报事件 |
2.2 TD-SCDMA切换理论 |
2.2.1 切换简介 |
2.2.2 TD-SCDMA切换过程 |
2.2.3 TD-SCDMA切换与其他制式切换的差异 |
第三章 TD-SCDMA无线网络优化 |
3.1 无线网络优化概述 |
3.1.1 网络优化简介 |
3.1.2 无线网络优化分类 |
3.1.3 无线网络优化场景与目标 |
3.2 无线网络优化流程 |
3.2.1 工程优化阶段 |
3.2.2 运维优化阶段 |
3.3 无线网络优化指标与意义 |
3.3.1 无线网络优化指标 |
3.3.2 无线网络优化意义 |
3.4 TD-SCDMA网络优化与其他制式网络优化的区别 |
第四章 TD-SCDMA现网切换策略 |
4.1 同频切换 |
4.2 异频切换 |
4.3 异系统切换 |
第五章 TD-SCDMA系统切换的优化 |
5.1 TD-SCDMA系统内切换优化 |
5.2 TD-SCDMA系统间切换优化 |
5.2.1 协议一致性 |
5.2.2 切换机制的优化 |
5.2.3 邻区的优化 |
5.2.4 切换参数的优化 |
5.3 TD-SCDMA切换策略的优化 |
5.3.1 基于语音业务的切换策略 |
5.3.2 基于PS业务的切换策略 |
5.3.3 质量切换 |
5.3.4 干扰切换 |
5.3.5 距离切换 |
5.4 TD-SCDMA切换优化效果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中兴通讯的增长因素和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1.2.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1.2.3 研究发展趋势 |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 |
2.1 新增长理论 |
2.1.1 阿罗——谢辛斯基边干边学模型 |
2.1.2 宇泽最优技术变化模型 |
2.1.3 罗默模型 |
2.1.4 卢卡斯人力资本模型 |
2.2 经济增长模式 |
2.2.1 传统企业经济增长模式 |
2.2.2 现代工业经济增长模式 |
2.2.3 高科技企业经济增长模式 |
2.3 企业创新与演化经济学原理 |
2.3.1 企业创新的自组织机理 |
2.3.2 企业自主创新的进化论路径 |
2.3.3 企业创新的协同学理论 |
3 中兴通讯增长中创新因素互动演化分析 |
3.1 人力资本创新 |
3.1.1 人力资本的演化过程 |
3.1.2 人力资本结构创新 |
3.2 自主创新 |
3.2.1 研发投入 |
3.2.2 专利 |
3.2.3 新产品的演化 |
3.3 制度创新 |
3.3.1 制度创新的四个阶段 |
3.3.2 股权结构的变化 |
3.3.3 经营管理制度创新——准事业部制 |
3.3.4 人力资源制度创新 |
3.3.5 分配制度创新 |
3.4 创新要素的互动演化 |
3.4.1 演化进程 |
3.4.2 演化的机理 |
3.4.3 演化控制模型 |
3.4.4 演化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
4 中兴通讯增长模式及其路径 |
4.1 经济增长模型及因素分析 |
4.1.1 经济增长模型 |
4.1.2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
4.2 中兴通讯增长模式 |
4.2.1 创新驱动 |
4.2.2 持续高增长 |
4.2.3 基于人力资本的低成本竞争 |
4.3 国际化的增长路径 |
4.3.1 国际化四阶段 |
4.3.2 技术国际化 |
4.3.3 人才国际化 |
4.3.4 市场国际化 |
4.4 经济增长环境 |
4.4.1 快速增长的广阔市场 |
4.4.2 适宜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
4.4.3 适应市场的商业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中国联通基于3G的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3G 理论综述 |
1.1.1 3G 的定义与技术标准 |
1.1.2 亚洲3G 发展状况 |
1.1.3 我国电信业的历史演进与3G 发展状况 |
1.1.4 我国电信运营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1.2 相关理论综述 |
1.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
1.2.2 价值链理论 |
1.2.3 产业价值链理论 |
1.3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的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国联通的3G 战略分析 |
2.1 中国联通的外部一般环境分析 |
2.1.1 政治法律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1.5 中国联通在外部一般环境分析下的3G 战略方向 |
2.2 中国联通的3G 产业环境分析 |
2.2.1 3G 产业价值链的构建 |
2.2.2 基于3G 产业价值链构建竞合分析模型 |
2.2.3 对3G 产业价值链上各环节的竞争分析 |
2.2.4 对3G 产业价值链上各环节的合作策略分析 |
2.2.5 中国联通在3G 产业环境分析下的3G 战略方向 |
2.3 中国联通的内部条件分析 |
2.3.1 中国联通的内部优势分析 |
2.3.2 中国联通的内部劣势分析 |
2.4 中国联通的核心理念与3G 战略的关系 |
2.4.1 中国联通的使命 |
2.4.2 中国联通的核心价值观和愿景 |
2.5 中国联通的SWOT 分析 |
2.5.1 机会分析 |
2.5.2 威胁分析 |
2.5.3 SWOT 矩阵的构造和关键因素的分析 |
2.5.4 TOWS 分析 |
第三章 中国联通的3G 战略选择 |
3.1 竞争战略的内涵 |
3.2 中国联通的差异化3G 竞争战略 |
3.2.1 中国联通的3G 战略选择依据 |
3.2.2 选择差异化3G 竞争战略的理由 |
第四章 中国联通的3G 战略实施 |
4.1 中国联通3G 战略实施的参考对象 |
4.2 中国联通的差异化3G 产业价值链战略 |
4.2.1 与CP 和SP 的差异化合作模式 |
4.2.2 与网络设备提供商的差异化合作模式 |
4.2.3 与终端设备提供商的差异化合作模式 |
4.3 中国联通的差异化3G 网络战略 |
4.4 中国联通的差异化3G 营销战略 |
4.4.1 中国联通的差异化3G 业务策略 |
4.4.2 中国联通的差异化3G 促销策略 |
4.4.3 中国联通的差异化3G 品牌策略 |
4.4.4 中国联通的差异化3G 价格策略 |
4.4.5 中国联通的差异化3G 渠道策略 |
4.5 中国联通的差异化3G 战略整体实施系统 |
第五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我国通信设备企业发展战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第二节 本文引用的理论基础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二章 中国通信设备行业发展环境概述 |
第一节 通信设备行业专业术语简介 |
第二节 通信设备市场环境分析 |
第三节 通信设备行业国内外主要厂商简介 |
第三章 我国通信设备企业的发展战略历程 |
第一节 我国通信设备企业的发展战略方式 |
第二节 华为公司发展战略历程 |
第三节 中兴通讯发展战略历程 |
第四节 大唐电信集团发展战略历程 |
第五节 巨龙集团发展历程 |
第四章 我国通信设备企业发展战略比较分析 |
第一节 我国通信设备企业发展战略的基本评价 |
第二节 华为与中兴的战略异同性比较 |
第三节 大唐的经验与教训总结 |
第四节 巨龙的教训 |
第五节 中国通信设备企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
第五章 我国通信设备企业未来发展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我国通信设备企业未来环境综合分析 |
第二节 对我国通信设备企业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TD-SCDMA全球市场推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TD-SCDMA概述 |
1.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
1.1.1 模拟移动通信系统(1G) |
1.1.2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 |
1.1.3 2.5代移动通信系统(2.5G) |
1.1.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
1.2 TD-SCDMA标准的提出与制定 |
1.2.1 TD-SCDMA简介 |
1.2.2 TD-SCDMA标准发展历程 |
1.3 TD-SCDMA发展现状 |
1.3.1 TD-SCDMA产业链 |
1.3.2 产业链个环节产业化进展情况 |
1.3.3 TD-SCDMA外场测试情况 |
1.3.4 行业最新动态 |
第二章 TD-SCDMA与其他两种3G标准的对比分析 |
2.1 3G三大标准介绍 |
2.1.1 WCDMA标准简介 |
2.1.2 CDMA2000标准简介 |
2.1.3 TD-SCDMA标准简介 |
2.2 3G三大技术标准的分析 |
2.3 3G三大标准的优势比较 |
2.3.1 设备成熟度 |
2.3.2 漫游能力 |
第三章 TD-SCDMA国内市场发展因素分析 |
3.1 促进性因素分析 |
3.1.1 中国政府的支持 |
3.1.2 整个产业链的推动 |
3.1.3 TD-SCDMA先进的技术特性 |
3.2 阻碍性因素分析 |
3.2.1 TD还没有成熟的商用网络 |
3.2.2 中国运营商对TD-SCDMA的态度 |
3.2.3 TD终端、测试仪器的不完善 |
第四章 TD-SCDMA海外市场发展可行性分析 |
4.1 TD-SCDMA海外发展SWOT分析 |
4.1.1 TD-SCDMA海外发展优势 |
4.1.2 TD-SCDMA海外发展劣势 |
4.1.3 TD-SCDMA海外发展机会 |
4.1.4 TD-SCDMA海外发展威胁 |
4.2 TD-SCDMA海外发展投资风险分析 |
4.2.1 TD-SCDMA面临专利风险 |
4.2.2 TD-SCDMA面临技术风险 |
4.2.3 TD-SCDMA面临市场风险 |
4.2.4 TD-SCDMA面临“走出去”的障碍 |
第五章 TD-SCDMA国际市场推广策略分析 |
5.1 国内商用的成功为TD-SCDMA世界范围的发展奠定基石 |
5.2 设备上积极走出国门,向国外行销TD-SCDMA |
5.3 加强TD-SCDMA产业联盟的建设 |
5.4 积极开展政府营销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技术标准及其后进入者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问题的引出 |
0.2 研究思路、方法及章节分部 |
0.3 创新点 |
1 技术标准的相关理论 |
1.1 标准的定义 |
1.2 标准化 |
1.3 标准的形成 |
1.4 技术标准的定义 |
1.5 知识产权 |
1.6 专利权的起源 |
1.7 专利权的定义 |
1.8 技术标准是一种公共产品 |
1.9 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的冲突 |
1.10 技术标准和专利权之间的冲突 |
1.11 技术标准首先在电信领域融合了知识产权 |
1.12 GSM标准出现后,技术标准被知识产权覆盖 |
1.13 基本专利形成技术标准进入壁垒 |
1.14 本文所研究的技术标准 |
2 技术标准的文献综述 |
2.1 专利许可方式 |
2.2 专利许可理论 |
2.3 技术标准许可 |
2.4 技术标准具有自然垄断性 |
2.5 技术标准的竞争 |
2.6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及本文研究的价值 |
3 技术标准的价值研究 |
3.1 技术标准使专利的价值得以更好的体现 |
3.2 技术标准弱化了专利的生命周期 |
3.3 技术标准许可与专利许可的联系和区别 |
3.4 技术标准许可收费涉及整个产业链条 |
3.5 技术标准使市场之间的竞争变为市场内的竞争 |
3.5.1 通过相关产品的销售进行产量竞争 |
3.6 技术标准与基本专利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
3.6.1 GSM标准的基本专利分布与市场绩效 |
3.6.2 CDMA标准的基本专利分布与市场绩效 |
3.6.3 基本专利在技术标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4 技术标准的自然垄断与竞争 |
4.1 技术标准具有自然垄断特性 |
4.2 技术标准难以限制竞争 |
4.2.1 巨大的经济利益 |
4.2.3 国家利益之间的博弈 |
4.3 技术标准理论的钻石模型 |
4.3.1 理论基础 |
4.3.2 技术标准的钻石模型 |
5 技术标准竞争的国际经验比较 |
5.1 欧洲GSM技术的经验借鉴 |
5.1.1 统一欧洲各国市场,扩大了市场容量 |
5.1.2 欧盟首先为GSM技术的发展预留了频带 |
5.1.3 为了保证竞争,GSM技术从一开始就具备开放性 |
5.1.4 GSM技术标准一开始就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
5.1.5 GSM技术标准的成功经验分析 |
5.2 日本经验借鉴 |
5.2.1 技术标准只在日本国内得到应用 |
5.2.2 日本技术标准的成功经验分析 |
5.2.3 提早的国内需求促使日本在WCDMA上占据优势 |
5.3 韩国经验借鉴 |
5.3.1 使用其他有技术前景的标准,通过构造自己的产业链,来获得完整的技术优势 |
5.3.2 韩国经验分析 |
5.4 美国经验借鉴 |
5.4.1 美国市场被分割,导致市场初期无法形成自己的技术标准 |
5.5 美国高通经验借鉴 |
5.5.1 机会角色起了重要作用 |
5.5.2 企业战略是高通能抓住各次机会 |
5.5.3 技术先进 |
5.5.4 为了争取关键的市场,制定不同的许可费率 |
5.5.5 延伸专利协议,导致被许可对象持续付费 |
5.5.6 对新技术厂商进行收购,来保证领先地位 |
5.5.7 掌握对手专利,强迫对手向自己的技术标准倾斜 |
5.5.8 设立风险投资资金推动产业发展 |
6 后进入者策略研究 |
6.1 后进入者的概念及特点 |
6.2 在位者与先动优势 |
6.3 后发优势 |
6.4 技术的不连续给技术标准后进入者的新的赶超机会 |
6.5 TD-SCDMA标准钻石模型分析 |
6.5.1 大唐的实力远弱于其他竞争对手 |
6.5.2 大唐TD-SCDMA标准处于后发劣势 |
6.5.3 标准成熟度也低于另外两个标准 |
6.5.4 TD-SCDMA标准专利数量也低于欧美厂商 |
6.5.5 运营商态度暧昧、市场需求不明朗 |
6.5.6 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 |
6.5.7 通信设备制造商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
6.5.8 大唐的技术标准在数据传输上具有极大的优势 |
6.6 竞争对手所采用的战略 |
6.6.1 通过专利阻截 |
6.6.2 降低技术标准许可费用 |
6.6.3 游说中国政府对WCDMA技术的支持 |
6.7 基于钻石模型分析,政府角色成为最关键要素 |
6.7.1 政府必须采取明确的支持态度 |
6.7.2 以产业联盟推进TD-SCDMA产业化 |
6.8 直接参与技术标准之间的竞争,后进入者难以承担投入 |
6.9 技术标准内的竞争模式 |
6.9.1 中兴和华为模式 |
6.9.2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构建产业影响力 |
6.9.3 积极参加各种知识产权组织 |
6.9.4 政府应该积极支持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内的竞争 |
6.9.5 跟随—部分原创—原创更具有普适性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美国高通公司大事记 |
2 TD-SCDMA诞生背景 |
4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简介 |
致谢 |
(10)TD-SCDMA网络建设方案设计与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3G 发展现状 |
1.2.1 WCDMA 和CDMA2000 发展现状 |
1.2.2 TD-SCDMA 发展现状、系统组成及其关键技术 |
1.2.3 TD-SCDMA 技术优点 |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移动TD-SCDMA 试验网总体设计方案 |
2.1 试验网总体设计 |
2.1.1 需求分析 |
2.1.2 设计目标 |
2.1.3 设计原则 |
2.1.4 设计流程 |
2.2 方案设计的特点及难点 |
2.2.1 设计特点 |
2.2.2 设计难点 |
2.3 方案设计把握的关键技术 |
2.4 试验网设计安排 |
第三章 移动TD-SCDMA 试验网无线参数设计 |
3.1 设计指标及系统参数取定 |
3.1.1 设计指标 |
3.1.2 业务模型 |
3.1.3 用户数量及分布 |
3.2 无线传播模型 |
3.2.1 传播模型介绍 |
3.2.2 传播模型校正 |
3.2.3 贵阳城区无线传播模型 |
3.3 无线网络规模估算 |
3.3.1 链路预算与覆盖分析 |
3.3.2 容量分析 |
3.3.3 贵阳市网络估算结果 |
3.4 无线参数规划 |
3.4.1 频点规划 |
3.4.2 时隙规划 |
3.4.3 码资源规划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移动TD-SCDMA 试验网仿真分析 |
4.1 仿真软件的介绍 |
4.2 仿真输入 |
4.3 覆盖仿真分析 |
4.3.1 PCCPCH RSCP |
4.3.2 PCCPCH SIR |
4.3.3 最佳服务小区覆盖预测 |
4.4 业务仿真分析 |
4.4.1 CS12.2K |
4.4.2 CS64K |
4.4.3 PS64/64K |
4.4.4 PS64/128K |
4.4.5 PS64/384K |
4.5 蒙特卡洛仿真用户分布 |
4.6 网络仿真统计结果 |
4.7 仿真结论 |
第五章 移动TD-SCDMA 试验网工程实施 |
5.1 无线接入网设计与实施原则 |
5.1.1 基站网络建设原则 |
5.1.2 室外基站建设原则 |
5.1.3 室内覆盖建设原则 |
5.2 其他网络建设原则 |
5.3 工程实施中的干扰优化问题分析 |
5.3.1 TD-SCDMA 网络优化解决的问题 |
5.3.2 TD-SCDMA 网络中干扰的分类与定位 |
5.3.3 TD-SCDMA 干扰问题的优化流程 |
5.3.4 工程实施中干扰引起的掉话和未接通问题及优化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中兴通讯率先取得WCDMA和PHS网间切换技术突破(论文参考文献)
- [1]地空无线宽带通信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 李哲.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5)
- [2]TD-SCDMA系统切换及其优化研究[D]. 张富超. 北京邮电大学, 2011(10)
- [3]中兴通讯的增长因素和模式分析[D]. 陈禹.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5)
- [4]中国联通基于3G的竞争战略研究[D]. 刘卿. 天津理工大学, 2008(03)
- [5]我国通信设备企业发展战略比较研究[D]. 成媛.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6]TD-SCDMA全球市场推广分析[D]. 宋书增.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1)
- [7]技术标准及其后进入者策略研究[D]. 刘治国. 复旦大学, 2006(08)
- [8]3G与PHS发展的战略选择[J]. 伍正冈,顾翔. 中兴通讯技术, 2004(01)
- [9]中兴通讯率先取得WCDMA和PHS网间切换技术突破[J].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电力系统通信, 2004(01)
- [10]TD-SCDMA网络建设方案设计与工程实践[D]. 李斌.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05)
标签:3g论文; td-scdma论文; 网络优化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仿真软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