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梁翘楚[1](2020)在《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口述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2002年末至2003年8月,“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又称“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肆虐中国。“非典”疫情在广州流行期间,中医医务人员共同抗击“非典”,成绩斐然。广州中医的口述史料是了解和研究中医抗击“非典”史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收集整理相关文献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抗击“非典”时期广州中医界典型人物有关抗击“非典”的口述史料,梳理广州中医界抗击“非典”的历程,进一步了解广州中医专家赴港抗非的情况,解读中医医务人员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的内涵。根据以上研究,分析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对于中医医务人员个人的影响,总结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历史意义,彰显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当代价值,为未来传承与发扬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经验提供借鉴。方法:1.口述史研究法依据口述史研究规范,对中医医生(含赴港专家)、护士、医院管理人员、“非典”患者、普通民众等多个群体开展口述访谈,同时向他们征集工作记录、手稿、照片等资料。采访完成后根据访谈录音听写出逐字稿,然后对逐字稿进行整理、归纳,运用“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理论对逐字稿进行分析。2.文献调研法借助现有的广州抗击“非典”相关史料,全面查阅、搜集、整理各类年鉴,相关档案资料,检索CNKI、万方、读秀等数据库及互联网中“非典”相关论文、报道,收集相关专着、采访报道等文献史料。3.多学科综合研究综合利用口述史学、医学、社会学、文献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全面收集广州抗击“非典”史的相关资料,凝练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基本轨迹,总结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经验,分析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成果:结合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将中医医务人员的抗非历程分为“初发阶段”、“高发阶段”、“控制阶段”、“援外阶段”、“基本胜利”五个时间段进行回顾。通过医务人员的口述史料,分析医务人员建构的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挖掘出作为集体记忆模式的“抗击‘非典’精神”具有“无畏”、“团结”、“奉献”“中医药自信”的内涵,而个体记忆的精神内涵呈现则分为“机遇”、“温暖”、“伤痛”、“幕后英雄”及“警觉”五种类型,分别解读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建构的原因。结论:广州中医抗击“非典”成功,对于医务人员而言,促使其敬畏生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工作能力等;对于中医界而言,推动中医药进入国家疫病防治体系、广东省走上“中医药强省”之路、中医进入香港公立医院系统和提升了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对于2019年末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而言,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当代中医抗击疫情殷鉴不远。
徐文,周兵,韩德民[2](2020)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气道治疗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症及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会在短时间内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无创或有创正压通气支持将是重症和危重症治疗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救治率,降低重症患者的病死率。良好的气道治疗管理对提高呼吸支持效率,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靳英辉,蔡林,程真顺,程虹,邓通,范逸品,方程,黄笛,黄璐琦,黄桥,韩勇,胡波,胡芬,李柄辉,李一荣,梁科,林丽开,罗丽莎,马晶,马琳璐,彭志勇,潘运宝,潘振宇,任学群,孙慧敏,王莹,王云云,翁鸿,韦超洁,吴东方,夏剑,熊勇,徐海波,姚晓梅,袁玉峰,叶太生,张笑春,张莹雯,张银高,张华敏,赵剡,赵明娟,訾豪,曾宪涛,王永炎,王行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课题组[3](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诊疗快速建议指南(完整版)》文中研究表明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感染的肺炎,因2019年12月发生在武汉的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发现,并于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命名。在之后的一个月时间内,2019-nCoV在湖北省内外甚至其他国家传播造成了数以千计的病例出现,同时也引起了民众一定程度的恐慌。
侯玉[4](2019)在《咳嗽证治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针对学术界有关咳嗽辨证论治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诸如:一些行业标准和教材有关咳嗽证型论治的差异、不同行业标准的咳嗽分类标准不一致、一些行业标准与临床丰富的咳嗽证型相脱节等,拟通过对咳嗽当代国标、中西医各类标准或指南、教材、临床报道、古代医籍等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修订咳嗽辨证论治标准,丰富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方法(1)对我国现行涉及咳嗽的4类标准开展研究: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包括:疾病国标、证候国标、治法国标。2)中医药行业标准,包括: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医内科学教材、西医行业标准中的中医内容。3)中西医结合行业标准。4)西医咳嗽诊疗指南。(2)对2015年至2017年的3000篇临床文献的比较与研究,了解近年来临床咳嗽辨证论治的现状。(3)对历代代表性中医药古籍文献有关咳嗽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整理和研究。(4)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制定咳嗽常见证候的辨证论治标准。结果(1)对我国现行涉及咳嗽的4类标准研究发现:1)97版中医国标内容丰富而详实,但存在病证名分类不一致、疾病与证候术语分开、证候国标与治法国标所对应的证候不匹配、不同证候采用了类似的治法的问题。2)中医药行业标准存在的问题是一些标准内容前后不衔接,所纳入证候内容数量不足(在7~9个之间,合并后仅计15个),与国标56个证候有着很大的差距,难以对应临床复杂的常见证候。3)中西医结合标准与之前另两类标准比较,存在的问题仍是常见证候部分缺失、证候命名标准不一、一些病证的脏腑重点不在肺脏等问题。通过对以上标准的比较、汇总,可以获得相对完整的咳嗽常见证候。而这一研究结果,会优于各资料来源原有的标准,更具代表性和完整性。(2)对2015年至2017年的3000篇临床文献的比较与研究,发现临床文献所涉及咳嗽证候更加丰富,不但远远超出了若干中医药行业标准,还与以上所汇总的4类标准证候存在异同。综合临床报道,结合先前汇总的各类标准所涉证候,将相近者合并、重复者删除,获得95个证候。这较之以上行业标准,更贴近临床实际。(3)对历代代表性中医药文献有关咳嗽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整理和研究,选取了64本含有咳嗽专篇的代表性中医古籍作为咳嗽病证名的数据来源,汇总两千年来有关咳嗽同病异证的主要证候与处方用药,并对出现频次高的中药及其性味功效、中药分类及其出现频次、针对不同病症咳嗽治疗中药的频次等予以刻画。(4)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调整并制定了92个咳嗽常见证候的辨证论治标准。该标准荟萃了以上3个文献源的辨证论治学术内容,引用了建国以来有关辨证论治研究的学术成果,为临床咳嗽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支持。结论通过对比研究,较为完整地继承了中医药行业对咳嗽辨证论治的经验和理论,有关理论可以上溯到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同时,也准确揭示了既往一些标准和文献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咳嗽辨证论治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在充分吸收各类资料长处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辨证论治标准制定理论,制定了较为完备、实用的咳嗽辨证论治标准。本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假说,即通过对咳嗽当代国标、中西医各类标准或指南、教材、临床报道等开展理论研究,进而对古医籍有关咳嗽相关文献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常见证候及其理法方药,对比和分析以上所有涉及咳嗽证候的异同,以及有关咳嗽的诊疗,将有助于制定符合临床实际、内容丰富且可行的咳嗽辨证论治标准方案,丰富相关中医基础理论。
于东豪[5](2018)在《病毒性肺炎数据平台建设与麻疹肺炎的临床特点及鉴别工具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社区获得性肺炎对各年龄人群均造成严重威胁,特别是病毒性肺炎。麻疹在高疫苗接种地区展现出新的疾病形式。免疫过的人群可出现结节性肺炎,且缺乏特异性抗体Ig M,易于导致误诊。需要一种新的筛选工具。方法:中日友好医院、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以及其他34家医院共同组建了中国青少年和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网络监测平台,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前瞻性入组CAP患者并进行分析。2016年春季,山东某医院的9名医院工作人员在一周之内出现了发热与结节性肺炎。经常规传染病筛检,常见传染病均为阴性,仅有2人麻疹Ig M阳性,但患者麻疹症状并不典型。为调查此次暴发的病原,收入同时期7名社区来源具有典型麻疹症状的患者。上述共16名患者的血液标本和口咽拭子被采集送往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进行检测。结果:中国青少年和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网络监测平台搭建完成,总共入组2373名患者。该医院的16名患者口咽拭子标本RT-PCR检测麻疹病毒核酸为阳性。在16名患者中,最终有10人确认肺部出现了结节并定义为结节组,6人肺部无显着改变,定义为对照组。麻疹特异性Ig G在结节组中显着高(大于3600m IU/ml),且第2个标本中仍高(大于5000m IU/ml),而在对照组中只有2个病例的Ig G升高(仅超过1000 m IU/ml)。在本次调查中,Ig G/Ig M>20的患者有结节,而小于20的患者肺部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在麻疹感染时,结节性肺炎仅出现在麻疹Ig G/Ig M比值超过20的患者。在麻疹暴发时,该比值可作为结节性肺炎的鉴别工具。
李鸿茹[6](2016)在《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诊断、病原预测模型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社会负担沉重。病原诊断困难可能是临床难以早期目标抗病原治疗,导致预后欠佳的主要原因之一。SCAP病原谱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迁,而不同国家及地域病原谱不同,故亟需建立病原实时检测平台以实现早期病原诊断,指导临床用药。但基层等许多医疗单位无条件进行病原筛查及检测,建立相应病原预测模型有利于早期判别病原种类,从而有助于初始有效的针对性抗病原治疗。另外,SCAP临床表现复杂,建立预后模型有助于临床评估患者预后。研究目的:建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实时筛查检测平台,探讨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的病原谱并分析其流行规律,根据不同病原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比较分析细菌和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病毒或细菌病原预测模型以期指导临床初步判别病原种类,建立预后分析模型,筛选出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象及方法:1.前瞻性研究福建省立医院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间的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的病原及临床资料,在533例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筛选到符合SCAP的病例88例。2.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方法筛查其下呼吸道分泌物中13种呼吸道病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的核酸,同时经测序确定病原种类,细菌以痰细菌培养结果进行验证,肺炎支原体、衣原体以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结果进行验证,军团菌以尿抗原及其恢复期抗体滴度水平是否较急性期上升4倍进行验证。采用Luminex液态芯片xTAQ试剂盒检测18种病毒(甲型流感H1N1,季节性流感H1N1,季节性流感H3N2,流感病毒A型和B型,呼吸道合胞病毒A,呼吸道合胞病毒B,人偏肺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肠病毒,副流感病毒1型、2型和3型,4型,冠状病毒229E,冠状病毒OC43,冠状病毒HKU1,冠状病毒NL63或real-time PCR方法检测12种病毒(人巨细胞病毒、腺病毒、人副流感病毒1型、人副流感病毒2型、人副流感病毒3型、呼吸道合胞病毒、SARS冠状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病毒(H5N1型)、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病毒(H7N9型)、人偏肺病毒、人博卡病毒)来更全面了解SCAP的病原谱,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病毒H5N1及H7N9由福建省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病原的结果,将其分为单纯病毒组(1组,22例)和单纯细菌组(2组,17例)和混合感染组(3组,11例)及检测阴性组(4组,30例),其他组(包括真菌和非典型致病菌共8例)。3.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包括:(1)人口统计学相关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症(COPD、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肝脏疾病、非肺部的肿瘤,误吸风险的疾病如脑中风或鼻咽癌放疗史)、免疫抑制(近三月来有用过免疫抑制剂,或每天使用超过lOmg的强的松或其他激素超过3个月),入院前抗生素使用史;(2)临床症状:发热、畏冷、寒战、咳嗽、咳痰、乏力、肌肉酸痛、胸痛、精神状态改变、头痛、呼吸困难、气促、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咽痛、关节痛、肌痛、浮肿);(3)体征:体温、呼吸频率、心率、血压、意识改变、异常呼吸音(干啰音、湿罗音)(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L%))、血红蛋白(HGB),血红蛋白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感染相关指标(降钙素原(PCT)、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生化[白蛋白(ALB)、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肌酸激酶(CK)、尿素氮(BUN),肌酐(Cr),血钾离子(K+),血钠离子浓度(NA+),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DP),D-二聚体(D-D),免疫功能(包括T细胞免疫功能(CD3%,CD4%,NK%,CD19%或相应计数)及体液免疫功能(IgG,IgM,IgA,补体C3,C4)等;血气分析[pH值,动脉血压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碳酸氢根离子(HCO3-),碱剩余(BE)及氧合指数(PaO2/FiO2)4、影像学资料(胸片或胸部CT)。(5)治疗措施:呼吸支持方式(氧疗,无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药物治疗情况(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激素)。(6)住院天数及治疗转归(存活、死亡)。(7)患者肺炎严重程度评估,包括PSI评分,CURB-65,APACHE-Ⅱ评分及Chalison分值及指数。4.统计学方法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多个病原分组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 test)多组分析不同组间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分析两两之间的比较;采用Pearson Chi-Square卡方检验分析多组计数资料及两两之间的比较,利用判别分析方法对病毒组及细菌组进行判别分析,筛选利于判断病毒/细菌感染的相关指标,建立相应判别预测模型。利用t检验筛查SCAP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并经logistic多元回归建立预后相关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人口学特征及基线资料:该组病例年龄21~96岁,平均(58.95± 16.98)岁,男性61例(69.3%),女性27例(30.7%)。该组病例氧合指数(Pa02/Fi02)平均(200.60±69.23)mmHg,轻度 ARDS(Pa02/Fi02 为 200-300mmHg)40 例,中度ARDS(Pa02/Fi02为 100-200mmHg)45 例,重度 ARDS(Pa02/Fi02<100mmHg)3 例,CURB-65 评分平均(1.17 ± 1.02)分,PSI 评分平均(85.52±37.39)分,APACHE-Ⅱ评分平均(11.12±5.09)分,Chalison’ s score 平均(4.20±2.687)分,Chalison’ s Index平均(0.485±0.405)。平均住院天数为(15.20±9.14)天,平素有吸烟者26例(29.5%),入院前反复发热病史的53例(60.20%),曾用过抗生素的62例(70.5%),合并症中以合并高血压为主(30/88,34.1%),入院前接受免疫治疗占14.8%(13/88),合并糖尿病11例(12.5%),肿瘤11例(12.5%)为多,肺部具有慢性疾病或COPD基础病占也占12.5%左右,脑、心、肝肾疾病,有吸入风险疾病等为较少数。2.SCAP病原谱分布及流行规律:本组88例中,检出病原阳性的共58例,占65.90%,其中50例为细菌或病毒感染,单一病毒感染22例(25%),单独细菌感染17例(19%),细菌病毒混合感染1 1例(13%),真菌感染3例(3.375%)(马尔尼菲青霉菌、阿莎希孢子菌、曲霉菌各1例),非典型致病菌感染5例(5.725%)。共检出细菌阳性病例28例,阳性率达32.95%,共检出41株菌株,其中单一细菌感染21例,两种以上混合细菌感染7例,在检出的细菌中,以肺炎克雷伯菌居多12例(29%),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17%),铜绿假单胞菌6例(15%),除此以外还有鲍曼不动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病毒方面,检出阳性病例35例,占39.77%,共检出43株毒株,其中单一病毒感染26例,两者以上混合病毒感染7例。病毒中以HN型病毒最多,共21株(49%),其中流感病毒15株(35%)(A型14株,B型1株),副流感病毒3株(Ⅱ型1株,Ⅲ型2株),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7N9)3株,其次是巨细胞病毒(HMV)11株,占25%,鼻病毒3株(7%),腺病毒2株(5%),呼吸合胞病毒2株(5%),偏肺病毒2株(5%),博卡病毒2株(5%)。3.病毒/细菌性肺炎判别预测模型的建立:结果表明,各组年龄、性别、吸烟、基础疾病、临床症状体征及肺炎严重程度等各个不同分组无明显区别,辅助检查方面比较发现,不同分组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不一致(Kruskal-Wallis H=10.645,P=0.014),两两比较结果发现,细菌组淋巴细胞绝对计数高于病毒组(Mann-Whitney U=74,P=0.003),降钙素原(PCT)在各组中不一致(Kruskal-Wallis H=8.961,P=0.03),其中两两比较发现,病毒组低于细菌组(Mann-Whitney U=69,P=0.007)及阴性组(Mann-Whitney U=139.5,P=0.027)。不同分组血凝功能比较,PT,APTT值在各组中有显着区别(Kruskal-Wallis H=13.359,P=0.004;Kruskal-Wallis H=0.191,P=0.017),两两比较结果表明,细菌组PT,APTT值均大于病毒组(Mann-Whitney U=83.5,P=0.003;Mann-Whitney U=90,P=0.005),其他生化和血气分析指标方面在各组中未见明显区别。将本组病例分为病毒组(包括单独病毒组及混合感染组)及非病毒组(细菌组和检测阴性组),进行卡方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网格影在病毒组中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病毒组(x2=4.129,P=0.042,OR=2.726,95%CI:1.021~7.279),其余树芽征、支气管充气征、磨玻璃样、空洞、胸腔积液等在病毒组及非病毒组中未见明显区别。采用逐步判别法筛选变量,得到典型判别函数F=0.527X3+0.101X4-1.10X8-0.848,即可根据淋巴细胞绝对值(X3)、PCT(X4)及胸部影像是否出现小叶间隔增厚/网格状影(X8)来判别病原类型。经计算,细菌组的判别得分均值为1.067,病毒组的判别得分均值为-0.762,由公式Zc=Za+Zb/2可得综合均值Zc=0.305,当Z大于等于0.305时,为细菌组,当Z小于0.305时为病毒组。将病原已明确的临床资料进行数据回代,对判别函数进行检验,该函数判别总准确率为77.8%,细菌组判别符合率60%,病毒组判别符合率90.5%。4.SCAP治疗现状分析:本组88例SCAP患者各种针对病原药物使用情况如下图:进行大包围治疗(包括抗真菌、抗细菌及抗病毒)的共4例,占4.5%,所有的药物中以抗菌素最多,在所有抗菌药物中,使用1种抗菌素的占18.180(16/88),2种抗菌素的占42.05%(37/88),3种及以上抗菌素的患者占39.78%(35/88),抗菌素类别中以β内酰胺类最为突出(77/88,87.5%),主要使用头孢菌素(59%)及碳青霉素类(56.8%),喹诺酮类使用率53.41%(47/88),抗MRSA药物(包括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使用率37.5%(33/88)。抗病毒率为26.1%(23/88),主要使用奥司他韦17例,核苷类抗病毒药(更昔洛韦、伐昔洛韦或阿昔洛韦)7例及病毒唑3例,其中奥司他韦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2例,联合病毒唑抗病毒的有2例。四个组中使用3种以上抗生素的均达到40%左右(分别为40.9,35.29%,45.45%,30%),但使用抗生素种类情况无明显区别(P>0.05)。在使用抗生素类别方面,混合感染组患者更容易使用抗MRSA的药物(P<0.05),四组在使用抗病毒、抗真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方面无显着区别(P>0.05),本组88例SCAP患者呼吸支持方式中,以无创机械通气为主(56/88,63.6%),氧疗(主要以文丘里面罩吸氧为主)24例(27.3%),有创机械通气8例(9.09%)。5.SCAP患者预后分析:不同病原各组的死亡率无明显区别(P>0.05),患者住院之前使用过抗生素死亡风险明显大于未使用抗生素(P=0.029,OR=4.909,95%CI为1.049~22.973)。住院时间定义为患者入院到(出院或死亡)的时间。死亡组平均住院时间在(7.20±7.46)天,明显短于存活组住院时间(17.62±8.20)天(t=5.078,P<0.05)。另外,在肺炎严重程度方面,死亡组及存活组氧合指数及Curb-65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APACH-Ⅱ评分,PSI评分、chalison,s score高者死亡率明显高于存活组[(15.20±4.87)vs(9.84±4.70),t=4.41,P=0.00)];[(110.60±40.27)vs(77.90±33.21),t=3.305,P=0.003)];[(5.85±2.68)vs(3.80±2.50),t=3.15,P=0.002)]。在症状体征方面,死亡组的乏力现象高于存活组(55%vs30.9%,x2=3.885,P=0.049),出现其他症状如肌肉痛、关节痛、浮肿等概率高于存活组(70%vs38.2%,x2=6.289,P=0.012),患者死亡组脓毒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45%vs7.4%,x 2=13.68,P=0.00)。在炎症相关指标方面,死亡组PCT明显高于存活组[Mann-Whitney U=434.5,P=0.025]。在生化及其他血液检查方面,死亡组血尿素氮、血糖明显高于存活组[(9.15±6.61)vs(5.86±2.83),t=2.534,P=0.019);(7.77±3.31)vs(6.15±2.30),t=2.052,P=0.051)],死亡组乳酸高于存活组(Mann-Whitney U=152,P=0.03)。在治疗方面,死亡组抗病毒药使用率低于存活组(5%vs32.35%,x2=5.989,P=0.01),其他抗真菌药,激素及抗生素使用种类两组无明显区别。另外,呼吸支持方式在两组中有明显不同,两两比较结果发现,有创机械通气死亡风险明显高于氧疗组(x2=12.765,P=0.000)及无创机械通气组(x2=14.892,P=0.000)。将以上预后分析获得的危险因素选择临床认为最有意义的其中八个指标进入方程,用向前逐步筛选变量法行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筛查出SCAP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乳酸、BUN、心率升高,其OR值分别为[4.704(95%CI:0.966~22.907),1.264(95%CI:0.994~1.606),1.081(95%CI:1.003~1.165)],未进行有创机械通气为死亡的保护因素(OR=0.033,95%CI:0.001~0.764)。结论:本研究建立了 SCAP病原实时监测平台,并利用各种病原筛查的方法对88例SCAP进行了广泛的病原筛查,共检出细菌41株,病毒43株,首次总结了福建SCAP病原谱分布情况,并根据病原谱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建立病毒/细菌的判别分析模型,发现淋巴细胞绝对值、PCT、小叶间隔增厚可能是预测病毒/细菌感染的主要指标。同时建立SCAP预后分析模型,分析其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发现乳酸水平升高,心率增快、BUN升高、有创机械通气为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急性感染联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7](2015)在《2015年中国急诊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实践指南》文中认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常首诊于急诊。调查显示,大部分CAP患者在急诊进行初始诊断和治疗。急诊CAP的诊治,需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后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及时准确开始初始经验性治疗。规范治疗既能提高患者的诊治疗效,降低病死率,也能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然而,各级医院急诊对于CAP的诊治方案差异较大,从而导致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差别。为了规范急诊对CAP的诊疗行为,提高急诊医疗质量,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特制订《急诊CAP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主要基于以下内容进行整理和撰写:(1)国、内外相关指南;(2)
吕小东,蔡蜀菁,周星,崔晓兰,李文慧[8](2013)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012年载文分析》文中认为《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以下简称本刊)创刊于1953年,经过两次停刊、四次更名,至今已有六十年的历史。一甲子的办刊历程,虽然有诸多坎坷,但在5位总编辑、9届编委会以及历届办刊人的共同努力下,取得骄人的成绩,特别是2011年获得中国出版界最高奖项——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首次设立期刊奖)[1]。但同时本刊的发展也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优质稿源外流、同类期刊的分流等。为了总结办刊经验,摸索期刊发展的客观规律,本研究应用文
邱南海,张文龙[9](2013)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后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及治疗》文中指出背景:大部分非典型肺炎患者在康复早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髋关节滑囊炎并逐步发展为股骨头坏死。目的:分析非典型肺炎后遗症股骨头坏死各种病因,并介绍股骨头坏死治疗方法。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1997年1月至2012年8月相关文献。在标题、摘要、关键词中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后遗症,股骨头坏死,骨缺血,病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全髋置换"或"infectious atypical pneumonia sequela,femoral head necrosis,bone ischemia,etiology,infectious atypical pneumonia virus,conservative treatment,operation treatment,total hip replacement"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初检得到872篇,最终选择56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后遗症股骨头坏死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激素剂量大小、使用时间长短、患者对激素敏感程度及使用的方法及患者本身分泌的瘦素及骨降钙素量的多少有密切关系,还与传染性非典型病毒本身的作用有密切关系。由于这些病因导致股骨头坏死,先采用保守治疗减慢股骨头坏死的进程,延迟假体的置换,最终大部分患者还是采用手术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后遗症股骨头坏死晚期置入假体置换是治疗股骨头坏死最好的结果。
袁壮,马沛然,邓力,方鹤松,卢竞,江载芳,陈贤楠,陆权,张乾忠,张灵恩,范永琛,洪建国,胡仪吉,胡皓夫,赵祥文,赵顺英,耿荣,夏经,曹玲,鲁继荣,傅文永[10](2006)在《50年来小儿肺炎诊治策略的变迁》文中研究表明
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口述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历程 |
第一节 初发阶段(2003年1月31日前) |
第二节 高发阶段(2003年2月1日~3月31日) |
第三节 控制阶段(2003年4月1日~30日) |
第四节 援外阶段(2003年5月1日~31日) |
第五节 基本胜利(2003年6月1日后) |
第二章 广州中医的集体记忆 |
第一节 “无畏”的记忆内涵 |
第二节 “团结”的记忆内涵 |
第三节 “奉献”的记忆内涵 |
第四节 “中医药自信”的记忆内涵 |
第三章 广州中医的个体记忆 |
第一节 “机遇”的记忆内涵 |
第二节 “温暖”的记忆内涵 |
第三节 “伤痛”的记忆内涵 |
第四节 “幕后英雄”的记忆内涵 |
第五节 “警觉”的记忆内涵 |
第四章 中医抗击“非典”的影响与意义 |
第一节 中医抗击“非典”对个人的影响 |
第二节 中医抗击“非典”的历史意义 |
第三节 中医抗击“非典”的当代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附件 |
(3)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诊疗快速建议指南(完整版)(论文提纲范文)
1指南制订方法学 |
1.1组建指南制订小组 |
1.2指南的目标用户 |
1.3指南的目标人群 |
1.4快速评估利益冲突 |
1.5指南结构的确定 |
1.6证据来源与评价 |
1.6.1一般性说明 |
1.6.2检索资源 |
1.6.3本次疫情一手资料收集与汇总 |
1.7证据及推荐意见分级标准 |
1.8推荐意见确定 |
1.9指南撰写和发布 |
2流行病学特征 |
2.1爆发范围 |
2.2宿主 |
2.3传播途径 |
2.4病因学及发病机理 |
2.5分子流行病学 |
2.6潜伏期和感染期 |
2.7影响预后的因素 |
3疾病筛查及人群预防 |
3.1病例定义 |
3.1.1疑似病例 |
3.1.2确诊病例 |
3.1.3聚集性病例 |
3.1.4密切接触者 |
3.1.5可疑暴露者 |
3.2人员预防 |
3.2.1密切接触者及可疑暴露者 |
3.2.2疑似2019-nCoV感染患者 |
3.2.3出行人员 |
3.3口罩的使用[29] |
3.3.1口罩的类型及使用对象 |
3.3.2使用后口罩处理原则 |
3.3.3儿童佩戴口罩的标准 |
3.4药物预防 |
3.4.1疫苗研发 |
3.4.2单克隆抗体研发 |
3.4.3中医中药预防 |
4疾病诊断 |
4.1临床表现 |
4.2体格检查 |
4.3影像学检查 |
4.3.1 CT影像学检查(强推荐) |
4.3.2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一线数据分享 |
4.4鉴别诊断 |
4.5实验室检测技术 |
4.5.1血液学检查 |
4.5.2呼吸道病原学检测 |
4.5.3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一线数据分享 |
4.6其他早期诊断方法 |
5治疗 |
5.1治疗原则 |
5.2治疗方案 |
5.3药物治疗 |
5.3.1抗病毒药物治疗 |
5.3.2抗菌药物治疗 |
5.3.3激素治疗 |
5.3.4其他药物治疗 |
5.4中医中药治疗 |
5.4.1指导原则 |
5.4.2预防 |
5.4.3治疗[12] |
5.5重症病人治疗 |
5.5.1低氧性呼吸衰竭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救治 |
5.5.2感染性休克处理 |
5.6阶段评估和治疗效果评估 |
5.6.1撤离ECLS标准 |
5.6.2撤离有创呼吸标准 |
5.6.3转出ICU标准 |
5.7出院标准 |
6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
7疾病护理 |
7.1居家隔离患者的护理 |
7.2普通住院患者的护理 |
7.2.1氧疗护理 |
7.2.2用药护理 |
7.2.3营养支持 |
7.2.4心理护理 |
7.3危重症患者的护理 |
7.3.1病情监测 |
7.3.2序贯氧疗护理 |
7.3.3特殊治疗护理 |
7.3.4感染预防 |
7.3.5营养支持 |
7.3.6心理护理 |
8本指南的局限性 |
附件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案例分析 |
1病例救治经过 |
1.1患者入院经过 |
1.2患者在我院诊疗经过概述 |
2病例成功救治经验分享 |
2.1及时复查肺部影像学是病情评估必不可少的手段 |
2.2 ECMO的早期评估和运用是危重症病毒性肺炎的重要治疗手段 |
2.3抗凝的管理是ECMO正常运行的关键 |
2.4做好个人防护是医护人员自我保护的重要保障 |
附件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院救护经验与教训 |
1集中病例发现时应立刻响应医院应急方案,从组织、信息、流程、诊疗、救治、防控、保障等迅速反应 |
2标准预防原则,尤其是非隔离区域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保障 |
3对潜伏期患者要引起足够重视 |
4对医务人员防护及时充分必要的培训 |
5对患者要给予及时充分必要的科普 |
6保证后勤保障物资通道顺畅 |
7常规治疗 |
7.1氧疗 |
7.2抗病毒药物选择 |
7.3抗菌药物的选择方案 |
7.4糖皮质激素 |
8疾病进展较快,密切观察、复查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
9疑似病人居家隔离 |
(4)咳嗽证治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专有名词英文缩写中英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中西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
1.1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
1.2 西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2 与咳嗽相关行业标准的现状与比较 |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2.1.1 疾病国标 |
2.1.2 证候国标 |
2.1.3 治法国标 |
2.2 中医药行业标准 |
2.2.1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行标) |
2.2.2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2008会标) |
2.2.3 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1会标) |
2.2.4 中医内科学(2013教材) |
2.2.5 中西医结合行业标准(2016西医会标) |
2.2.6 不同行业标准的比较与分析 |
2.2.7 若干中医行业标准与国标比较 |
2.3 中西医结合标准 |
2.3.1 普通感冒 |
2.3.2 流行性感冒 |
2.3.3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
2.3.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 |
2.3.5 肺脓肿 |
2.3.6 肺结核 |
2.3.7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
2.3.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2.3.9 支气管扩张 |
2.3.10 肺心病 |
2.3.11 肺癌 |
2.3.12 对比与分析 |
2.4 西医咳嗽诊疗指南 |
2.4.1 咳嗽分类 |
2.4.2 不同类型咳嗽分类的变化 |
2.4.3 诊断程序 |
2.4.4 治疗方案 |
2.5 分析与建议 |
2.5.1 两个标准病种纳入异同的分析与建议 |
2.5.2 对于咳嗽相关标准制定的建议 |
3 当代临床咳嗽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
3.1 当代临床咳嗽文献的现状 |
3.2 近年3000篇文献分析 |
3.3 相似疾病比较 |
3.4 报道所涉及西医疾病与其对应的中医证候 |
3.5 近年报道所涉病种与有关行业标准比较 |
3.6 近年报道所涉证候与有关行业标准比较 |
3.7 分析与建议 |
4 历代中医古籍中咳嗽及其论治理论的整理与分析 |
4.1 历代中医代表性文献有关咳嗽分类的研究 |
4.1.1 历代咳嗽名整理 |
4.1.2 历代咳嗽名分类 |
4.1.3 历代咳嗽名分析 |
4.1.4 分析与建议 |
4.2 历代中医咳嗽用药及其特点的研究 |
4.2.1 高频次中药及其性味功效 |
4.2.2 中药分类及其频次 |
4.2.3 古方用药按治法分类统计 |
4.2.4 古方用药按病证分类统计 |
4.3 分析与建议 |
5 咳嗽辨证论治方法的构建 |
5.1 辨病论治 |
5.1.1 咳嗽常见疾病的西医诊疗 |
5.1.2 咳嗽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 |
5.1.3 分析与建议 |
5.2 辨证论治 |
5.2.1 咳嗽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
5.2.2 急性咳嗽 |
5.2.3 亚急性咳嗽 |
5.2.4 慢性咳嗽 |
5.3 对症治疗 |
5.3.1 西医对症治疗 |
5.3.2 中医对症治疗 |
5.4 分析与建议 |
5.4.1 辨病论治 |
5.4.2 辨证论治 |
5.4.3 对症治疗 |
6 讨论 |
6.1 现状与存在问题 |
6.2 相关国标和行业标准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 |
6.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6.2.2 中医药行业标准 |
6.2.3 中西医结合标准 |
6.2.4 西医咳嗽诊疗指南 |
6.3 临床报道与不同咳嗽标准存在的差异与比较分析 |
6.4 对古典文献检索与比对的结果 |
6.5 整理和完善咳嗽辨证论治标准的必要性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献综述(全文) 基于中医古籍文献的咳嗽证治理论研究 |
参考文献 |
二、已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全文) |
三、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摘要)及参加会议情况 |
(5)病毒性肺炎数据平台建设与麻疹肺炎的临床特点及鉴别工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 |
CAP-China电子数据平台的建立 |
一 入组过程监管 |
二 建立社区获得性肺炎生物标本库 |
三 定义 |
资料收集 |
样本采集 |
试纸快检 |
一 流行性感冒病毒抗原试纸快速检测 |
二 肺炎链球菌快速检测 |
三 嗜肺军团菌快速检测 |
实验室检测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文献综述 |
前言 |
麻疹病原学、流行病学 |
麻疹感染途径 |
麻疹免疫学 |
麻疹症状与并发症 |
麻疹的治疗与预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诊断、病原预测模型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立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谱及流行规律研究 |
2.1 研究对象及资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方案 |
2.2.2 实验方法和实验分组 |
2.2.3 标本收集及检测方法 |
2.2.4 实验试剂及设备 |
2.2.5 实验步骤 |
2.2.6 实验结果判读 |
2.3 统计分析 |
2.4 结果 |
2.4.1 福建省立医院88例SCAP人口学资料及基线特征 |
2.4.2 福建省立医院SCAP总的病原谱分布情况 |
2.5 讨论 |
第三章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毒/细菌判别分析模型建立 |
3.1 研究对象 |
3.2 统计方法 |
3.3 结果 |
3.3.1 不同实验分组临床特征比较 |
3.3.2 不同分组辅助检查之间的比较分析 |
3.3.3 不同病原的胸部影像学特征分析 |
3.3.4 不同病原预测模型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治疗现状分析 |
4.1 研究对象及资料 |
4.2 统计方法 |
4.3 结果 |
4.3.1 SCAP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分析 |
4.3.2 SCAP患者呼吸支持方式 |
4.4 讨论 |
第五章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
5.1 研究对象 |
5.2 统计方法 |
5.3 结果 |
5.3.1 福建省立医院88例SCAP患者生存情况 |
5.3.2 各种暴露因素与死亡风险相关性研究 |
5.3.3 患者治疗情况与死亡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
5.3.4 多因素分析SCAP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5.4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后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入选标准 |
1.3 文献评价 |
2 结果 |
2.1 病因分析 |
2.2 治疗方法 |
2.2.1 药物治疗 |
2.2.2 手术治疗 |
3 小结 |
四、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口述史研究[D]. 梁翘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2]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气道治疗管理[J]. 徐文,周兵,韩德民.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04)
- [3]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诊疗快速建议指南(完整版)[J]. 靳英辉,蔡林,程真顺,程虹,邓通,范逸品,方程,黄笛,黄璐琦,黄桥,韩勇,胡波,胡芬,李柄辉,李一荣,梁科,林丽开,罗丽莎,马晶,马琳璐,彭志勇,潘运宝,潘振宇,任学群,孙慧敏,王莹,王云云,翁鸿,韦超洁,吴东方,夏剑,熊勇,徐海波,姚晓梅,袁玉峰,叶太生,张笑春,张莹雯,张银高,张华敏,赵剡,赵明娟,訾豪,曾宪涛,王永炎,王行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课题组. 医学新知, 2020(01)
- [4]咳嗽证治理论研究[D]. 侯玉.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病毒性肺炎数据平台建设与麻疹肺炎的临床特点及鉴别工具的研究[D]. 于东豪. 首都医科大学, 2018(07)
- [6]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诊断、病原预测模型及预后分析[D]. 李鸿茹.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4)
- [7]2015年中国急诊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实践指南[J].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急性感染联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12)
- [8]《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012年载文分析[J]. 吕小东,蔡蜀菁,周星,崔晓兰,李文慧.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12)
- [9]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后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及治疗[J]. 邱南海,张文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30)
- [10]50年来小儿肺炎诊治策略的变迁[J]. 袁壮,马沛然,邓力,方鹤松,卢竞,江载芳,陈贤楠,陆权,张乾忠,张灵恩,范永琛,洪建国,胡仪吉,胡皓夫,赵祥文,赵顺英,耿荣,夏经,曹玲,鲁继荣,傅文永.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