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期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

过期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

一、过期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中娜[1](2020)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325例临床分析及母婴结局》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因、治疗效果、母婴结局,总结治疗经验。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产科收治并分娩的325例诊断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诊断标准为孕期两次血小板计数<100x109/L)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分为轻度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50×109/L;中度组:(30×109/L≤血小板计数最低值<50×109/L);重度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30×109/L。将妊娠合并ITP的患者依据其孕期治疗方案分为:A组(益血生胶囊或花生衣煎服等一般治疗);B组(糖皮质激素治疗);C组(丙种球蛋白治疗);D组(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记录产妇的孕期情况及分娩结局以及回访产后血小板数值等多项指标。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共发生32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占同期分娩总数9.32‰(325/35210)。其中轻度组150例,中度组87例,重度组88例。2.轻、中、重度组间比较,各组孕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住院时间、早产率、剖宫产率较轻度组及中度组显着增加(P<0.05)。重度组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显着低于轻度组及中度组(P<0.05)。中度组和重度组发生产前出血、新生儿窒息的概率显着高于轻度组(P<0.05)。2.61例妊娠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中,血小板重度减少的患者给予治疗措施后总的有效和显效率为78.79%;所有治疗措施中,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和)丙种球蛋白等的特殊治疗,治疗有效和显效率可达81.82%。结论:重度血小板减少与住院时间延长、产前出血、早产、剖宫产率增加、新生儿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等风险增加相关;单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或二者联合使用,可在短期内提高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计数。

邱红雪[2](2020)在《强化免疫抑制方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78例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强化免疫抑制方案治疗78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重型再障,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患者的近期疗效、远期预后及生存情况,并分析影响疗效与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血液科接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ntithymocyte globulin,ATG)联合环孢素A(cyclosporin A,CsA)免疫治疗的78例重型再障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并进行长期随访,获得其远期预后及生存情况,分析可能影响疗效与预后的相关因素,随访日期截至2019年4月。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完成数据统计分析,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组SAA病例中,男女比为1.05:1,中位年龄26岁(661岁)。2.在78例SAA患者中,有60例患者治疗有效,其中3个月取得完全治疗反应(complete response,CR)11例(14.10%),部分治疗反应(partial response,PR)28例(35.90%),有效率为50.00%;6个月CR 22例(28.57%),36例(46.75%),有效率为75.32%;9个月CR 25例(33.33%),PR 33例(44.00%),有效率为77.33%;1年CR 32例(44.44%),PR 23例(31.94%),有效率76.39%。其中3例患者失访,2例患者尚未达1年疗效评估时间,1例患者在取得PR后不明原因死亡。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情严重程度、治疗1月内感染情况、基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与免疫抑制治疗疗效相关(P<0.05),而性别、年龄、ATG治疗前感染情况、治疗前PNH克隆、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HLA-DR15基因的存在、传染病病史、诊断至治疗间期、基线铁负荷、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与免疫抑制治疗疗效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病情严重程度(OR=0.205,95%CI 0.0620.676,P=0.009)和ATG治疗1月内感染情况(OR=5.891,95%CI 1.46323.719,P=0.013)为治疗后1年内获得血液学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4.本研究患者1年、2年、3年、4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6.8%、83.2%、82.3%、80.1%和74.9%。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情严重程度、基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基线网织红细胞绝对值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病情严重程度为影响SAA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01),与SAA患者相比,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ery severe aplastic anemia,VSAA)患者的死亡风险高于SAA患者,HR=6.786(95%CI:2.180-21.129)。6.78例患者中,中位无事件生存时间为36.5个月,4例患者分别在随访24个月、40个月、54个月、66个月时出现染色体异常核型,其中1例患者同时出现PTPN11基因突变;2例患者分别在随访54个月、66个月时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之后又分别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和慢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有7例分别在随访第18个月、24个月(2人)、50个月、97个月、104个月和125个月时出现再障复发。结论:1.强化免疫抑制方案治疗SAA,疗效较好,患者长期生存率较高。2.病情严重程度和ATG治疗1月内感染情况为治疗后1年内获得血液学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而病情严重程度为影响SAA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早期加大防治感染力度,或许可以提高IST后疗效。3.免疫抑制治疗后少数患者存在疾病复发或克隆性演变。78例患者中,4例患者出现染色体异常核型,其中1例患者同时出现PTPN11基因突变;2例患者转化为MDS,之后又分别转化为AML和CMML;7例出现再障复发。

陈成顺[3](2020)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键病理机制,抑制T细胞异常激活是重要治疗措施。有研究显示中医脏腑病变会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脾虚与肾虚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常见证候要素,两者对于免疫功能的影响是否有异目前尚无相关研究。通过中医药健脾补肾治疗再障常有一定疗效,提示健脾补肾法可能有助于调控免疫功能。本课题以脾虚血亏和肾虚血亏证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的相关性,明确脾虚及肾虚对T细胞亚群失调程度的不同影响,以健脾补肾中药为干预措施,初步探索依据脾虚血亏及肾虚血亏为主要分型应用中医药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机制。方法1.回顾性研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虚血亏证与肾虚血亏证患者T细胞免疫应答的差异,明确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收集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hronic aplastic anemia,CAA,简称慢性再障)的住院患者,纳入标准:①确诊为慢性再障;②2011年1月至2018年5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住院治疗;③中医证候分型为脾虚血亏证或肾虚血亏证;④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⑤住院期间合并发热、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者除外。参照《中医虚证诊断标准》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行业专家组意见拟定脾虚血亏证及肾虚血亏证诊断标准,在住院病历中提取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证候再分型。与健康成年人对照,明确再障患者T淋巴亚群(CD4+、CD8+、Treg及CD4+/CD8+比值)失调情况;分析脾虚血亏证与肾虚血亏证患者细胞毒性T细胞异常激活程度的差异,通过单因素相关分析,探讨年龄、性别、病程、全血细胞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候分型的相关性,进一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独立影响因素。收集可评价临床疗效的病例,分析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临床疗效的相关性。2.进一步探索不同证型应用中医药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治疗再障的作用机制。拟于2018年8月至2019年11月纳入肾虚血亏证或脾虚血亏证的慢性再障20例,以健脾补肾中药为干预措施,酌情联合西医基础治疗,1疗程为3个月,连续应用2个疗程,共6个月。入组时、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时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入组时及治疗后每月检测1次全血细胞分析;入组时及治疗6个月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CD4+、CD8+、CD4+/CD8+,T 淋巴细胞激活状态:HLA-DR+T、CD4+HLA-DR+、CD8+HLA-DR+、CD4+HLA-DR+/CD4+、CD8+HLA-DR+/CD8+、活化 T 细胞,ELISA 法检测血浆 TNF-α、TGF-β 及 IL-10细胞因子在治疗前后的表达。监测安全性指标。主要疗效指标为再障临床疗效;次要疗效指标包括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单项中医症状改善率、全血细胞分析。与历史文献进行对照,分析应用健脾补肾法为主与单用西医免疫抑制治疗的疗效差异;通过疗效分层,探究中医证候分型与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根据安全性指标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方案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DZMEC-KY-2019-133)。初步探索依据脾虚血亏证及肾虚血亏证主要分型应用健脾补肾中药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机制。结果1.慢性再障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亚群变化相关,脾虚血亏组免疫应答失调更为突出,CD8+T细胞及Treg细胞比例均高于肾虚血亏组,CD4+/CD8+比值较肾虚血亏组进一步减低。①共纳入慢性再障患者57例,其中脾虚血亏证31例、肾虚血亏证26例。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8例,平均年龄(54.38±17.58)岁。②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再障组CD8+细胞比例显着升高(P<0.05),CD3+、CD4+、Treg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③中医证候分型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CD8+、Treg细胞及CD4+/CD8+比值与中医证型相关(P=0.010,P=0.046,P=0.025),脾虚血亏组CD8+、Treg细胞明显高于肾虚血亏组,CD4+/CD8+比值明显低于肾虚血亏组。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显示,CD8+细胞比例(OR=0.920,95%CI:0.860~0.985,P=0.017)与中医证候分型相关,脾虚血亏组CD8+淋巴细胞较肾虚血亏组升高。④对治疗6月后检测T细胞亚群的32例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其中缓解6例、明显进步7例,无效19例。与治疗前相比,缓解组CD8+细胞比例显着降低(P<0.05),无效组显着增高(P<0.05),明显进步组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CD4+/CD8+比值无效组进一步降低(P<0.01)。2.以脾虚血亏及肾虚血亏为主要分型,应用健脾补肾中药有助于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治疗慢性再障,治疗有效患者中,脾虚血亏者治疗后活化T细胞、CD3+HLA-DR+、CD8+HLA-DR+、CD4+HLA-DR+细胞比例、CD8+HLA-DR+/CD8+、CD4+HLA-DR+/CD4+比值较治疗前降低,肾虚血亏者各项T淋巴亚群及激活状态无明显变化。①共纳入慢性再障患者18例,全数据集(FAS)16例,符合方案集(PPS)14例。脾虚血亏组7例,肾虚血亏组9例,两组基线一致。②按照临床疗效判定标准,FAS、PPS总有效率分别为62.5%、71.4%,与国外文献报道有效率(35%-64%)基本一致。脾虚血亏组、肾虚血亏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55.6%,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按照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FAS、PPS证候改善率分别为87.5%、92.9%。脾虚血亏组、肾虚血亏组证候改善率分别为85.7%、88.9%,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④全血细胞分析:FAS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治疗后明显提升(P<0.05,P<0.01);脾虚血亏组和肾虚血亏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各访视点,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比较,脾虚血亏组在治疗后中性粒细胞明显提升(P<0.05),肾虚血亏组治疗后血红蛋白明显提升(P<0.05)。⑤中医证候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FAS治疗3月时、6月时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降低(P<0.01)。脾虚血亏组和肾虚血亏组治疗前、治疗3月时、治疗6月时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脾虚血亏组与肾虚血亏组治疗3月时、6月时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⑥单项中医症状改善率:治疗6月后单项症状均较治疗前改善,各症状改善率为食欲不振(86.7%)、失眠(83.3%)、大便干结(80.0%)、腰膝酸软(78.6%)、形寒肢冷(77.8%)、盗汗(77.8%)、神疲乏力(73.3%)、头晕(69.2%)、心悸(66.7%)、手足心热(62.5%)、大便稀溏(50.0%)、出血(50.0%)、面色萎黄(46.7%)。⑦T淋巴细胞亚群及激活状态:与治疗前相比,FAS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激活状态无明显差异,脾虚血亏组、肾虚血亏组治疗后无明显差异(P>0.05)。按照再障疗效分层统计,有效患者10例,包括脾虚血亏者5例,肾虚血亏者5例。与治疗前比较,有效患者治疗后 CD3+HLA-DR+、CD8+HLA-DR+比例及 CD8+HLA-DR+/CD8+比值明显降低(P<0.05),脾虚血亏者治疗后活化T细胞、CD3+HLA-DR+、CD4+HLA-DR+、CD8+HLA-DR+比例及CD8+HLA-DR+/CD8+、CD4+HLA-DR+/CD4+比值显着降低(P<0.05),肾虚血亏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激活状态无明显变化(P>0.05)。⑧细胞因子TNF-α、TGF-β、IL-10:FAS、脾虚血亏组与肾虚血亏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差异,组间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⑨所有病例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型与部分T细胞免疫应答具有一定相关性,脾虚与肾虚免疫应答失调的程度不同,健脾补肾法可能通过调控T细胞免疫反应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王娜[4](2018)在《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7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诊断及诊疗过程。方法对我院产科自2012年1月2016年12月间发现的7例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者在孕晚期病情均加重,其中选择阴道分娩3例,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4例,l例新生儿出生后死亡,1例剖宫产术后发生产后出血,3例新生儿出现并发症。结论临床医生应当对妊娠合并再障孕妇加强孕期保健,临产后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才能保证母婴安康。

戴秋兰[5](2016)在《免疫抑制药物在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孕期的免疫治疗。方法收集2003年至2013年我院收治的8例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其孕期免疫治疗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孕期治疗:有1例应用环孢素,1例应用康力龙,2例应用达那唑,3例应用强的松,4例应用地塞米松,1例应用阿赛松,2例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均未见明显药物副反应;妊娠结局:1例阴道分娩,7例剖宫产分娩,指征均为产科因素,新生儿均未发现畸形。结论环孢素A及激素在孕期使用是相对安全的,但应密切监护母儿情况及注意防治药物副反应。

李庆梅[6](2015)在《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分娩方式与临床监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分娩方式,加强临床监测,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对本院产科32例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分娩方式及各阶段的临床监测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32例再障孕妇中期引产14例,18例妊娠至晚期,经阴道分娩13例,平均产后出血量为360 ml;剖宫产5例,平均出血量为520 ml;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出血量有显着差异(P<0.05)。18例妊娠至晚期的产妇中死亡1例,新生儿死亡2例,余无1例合并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母婴均平安出院。结论孕期加强围产期保健,临产后加强病情监护,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是保证再障孕妇母婴平安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万艳,刁秀凤,姚芸,李丽[7](2015)在《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分娩方式与临床护理》文中指出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生障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缺陷、造血微循环损伤以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现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严重的血液疾病,而妊娠可使再障病情恶化[1]。只有给予及时的治疗、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才能使患者顺利渡过妊娠、分娩、产褥期3大难关[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产科收治入院的32例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资料,现将临床监测及护理体

甘旭培,徐先明[8](2015)在《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文中提出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妊娠期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以贫血、出血及感染为主,病因包括药物因素、化学因素、感染和放射线照射等。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可联合免疫抑制治疗、促造血治疗。患者经治疗好转后可以足月分娩,无剖宫产指征者可经阴道分娩,需剖宫产者则输注血小板预防出血。

朱华[9](2014)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抗HLA抗体对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目的:分析抗HLA抗体对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推动移植前抗体筛查--供体选择--预后评估--干预治疗--移植后随访的临床体系的建立,改善儿童再障移植的预后。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12年5月在我中心血液肿瘤科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51例重型再障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用免疫磁珠流式液相芯片技术对患者移植前血清样本进行抗HLA抗体筛查及初筛阳性样本的特异性抗体检测。结合患者临床信息及移植预后,分析抗体产生的高危因素及抗体与移植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抗HLA抗体在移植前再障患儿检出率为54.9%(28/51),其中5.9%(3/51)是供体特异性抗HLA抗体(DSHA)。抗HLA抗体阳性组患者与阴性组患者相比,5年生存率较低(78.6%vs 100%,P=0.021),治疗相关死亡率较高(21.4%vs0%,P=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HLA-I类抗体阳性(P=0.024,RR 12.853,95%CI 1.397–118.234)与年龄>10岁(P=0.027,RR 31.046,95%CI1.482–650.187)是治疗相关死亡的高危因素。植入失败率在抗体阳性组、阴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11.1%vs 4.3%,P=0.614)。结论:移植前预存抗HLA抗体是影响儿童再障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预后不良因素。再障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之前必须进行抗HLA抗体的筛查,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改善移植预后。第二部分照射与非照射预处理方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选择性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影响的对比:META分析目的:比较含照射预处理方案及不含照射预处理方案对重型再障患者选择性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为临床优化预处理方案改善移植预后提供定量研究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和CBM数据库(2000-2014),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检索文献进行筛选,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使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4项临床观察性研究,包括照射组326个病例及非照射组345个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照射组的植入失败率与总体生存率均明显低于非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2=97.1%;P<0.001,I2=63.9%)。小剂量照射组(200-400c Gy)植入失败率与总体生存率均低于非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2=97.2%;P=0.009,I2=47.9%)。儿童照射组与非照射组对比,植入失败率与总体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585,I2=0.0%;P=0.147,I2=35.5%)。结论:照射预处理(包括200-400c Gy小剂量照射)可降低再障选择性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植入失败风险,但患者总体生存率并未提高;临床移植医生必须结合其他植入失败的危险因素选择个体化最优治疗方案。儿童患者非照射组预后水平与照射组接近,推荐在儿童再障选择性供体移植使用非照射预处理方案;供受体HLA不全相合移植、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植入失败风险较高,推荐使用含小剂量照射预处理方案,改善移植预后。

朱晶,陆元善[10](2013)在《妊娠期血小板输注治疗对产妇康复出院时间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妊娠期血小板输注治疗对产妇出院时间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妊娠期血小板减少产妇病史资料,并与相同年龄、分娩方式、麻醉方式的产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收集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样本24例,其中确诊ITP合并妊娠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重度血小板减少1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小三阳3例,糖尿病患者1例。同时收集对照样本24例;血小板输注的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康复出院时间平均为5.17土2.66 d,对照组出院时间中位数为4 d(15 d),两者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之间分娩时出血量比较有显着差异(P=0.047),基础疾病与出院时间相关,相关系数为0.391(P=0.008)。结论妊娠期血小板输注对产妇康复出院的时间具有显着影响且血小板输注孕妇术中出血量较多,基础疾病与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妇女的康复时间也有一定关联。

二、过期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过期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325例临床分析及母婴结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Abbreviations
前言
一、绪论
二、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1.一般情况分析
    2.病因分类
    3.分娩情况
    4.新生儿结局
    5.孕期治疗情况
    6.骨髓象
四、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2)强化免疫抑制方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78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流行病学特点
        2.1.1 发病率调查
        2.1.2 诱因调查
    2.2 发病机制
        2.2.1 造血干细胞异常
        2.2.2 造血微环境异常
        2.2.3 免疫异常
        2.2.4 遗传易感性
        2.2.5 造血干祖细胞自噬缺陷
    2.3 诊治标准
        2.3.1 诊断标准
        2.3.2 再障严重程度分型(Camitta标准)
        2.3.3 疗效评价标准
    2.4 治疗
        2.4.1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2.4.2 免疫抑制治疗(IST)
        2.4.3 促造血治疗
    2.5 克隆性演变
第3章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入组标准
    3.3 治疗方案
    3.4 观察指标
        3.4.1 疗效观察
        3.4.2 不良反应观察
    3.5 疗效判定标准
    3.6 相关定义
    3.7 随访及数据收集
    3.8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基线资料
    4.2 疗效评价与临床因素相关性分析
    4.3 生存分析
    4.4 预后分析
        4.4.1 单因素预后分析
        4.4.2 多因素预后分析
    4.5 疾病复发及克隆性演变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免疫功能失调
        2 骨髓微环境异常
        3 端粒酶功能缺陷
        4 克隆性造血与体细胞突变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辨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1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2 中医治则治法
        3 中医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基础研究进展
        4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试验一 慢性再障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的相关性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研究结论
        5 讨论
    试验二 健脾补肾中药干预慢性再障T细胞免疫应答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研究结论
        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实验室检查
    1.3 孕期治疗
2 结果
    2.1 分娩方式
    2.2 分娩结局
3 讨论
    3.1 妊娠期检测
    3.2 分娩期监测
        3.2.1 分娩期过程中的监护
        3.2.2 剖宫产术的监测
        3.2.3 产褥期监测
    3.3 再障对胎儿的影响
    3.4 妊娠合并再障的治疗

(6)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分娩方式与临床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实验室检查:
    3. 结果:
二、临床监测
    1. 病情监测:
    2. 心理支持:
    3. 分娩期过程中的监护:
    4. 剖宫产术的监护:
    5. 产褥期处理:
    6. 新生儿监护:

(7)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分娩方式与临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2护理
    2.1病情监测
    2.2心理护理
    2.3分娩期过程中的护理
    2.4剖宫产术的监护
    2.5产褥期处理
    2.6新生儿监护
3讨论

(8)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论文提纲范文)

一、妊娠合并再障的病因
二、妊娠与再障的关系
三、妊娠合并再障的临床表现
四、妊娠合并再障的诊断、分型及鉴别诊断
    ( 一) 诊断
    ( 二) 分型
    ( 三) 鉴别诊断
五、妊娠合并再障的治疗
    ( 一) 对症支持治疗
    ( 二) 促造血治疗
    ( 三) 免疫治疗
    ( 四) 造血干细胞移植
六、妊娠合并再障对母胎的影响
七、妊娠合并再障的产科处理
    ( 一) 妊娠期及分娩期处理
    ( 二) 产后母亲及新生儿处理与预后

(9)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部分 抗HLA抗体对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抗体干预治疗一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病例报道)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照射与非照射预处理方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选择性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影响的对比:META分析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NEWCASTLE - OTTAWA QUALITY ASSESSMENT SCALE COHORT STUDIES
附录 2 博士期间论文

(10)妊娠期血小板输注治疗对产妇康复出院时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实验室检查
    2.2 治疗及妊娠结果
3 讨论

四、过期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325例临床分析及母婴结局[D]. 刘中娜.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强化免疫抑制方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78例疗效分析[D]. 邱红雪. 吉林大学, 2020(08)
  • [3]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的相关性[D]. 陈成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7例临床分析[J]. 王娜. 中国现代医生, 2018(03)
  • [5]免疫抑制药物在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应用[J]. 戴秋兰. 海峡药学, 2016(02)
  • [6]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分娩方式与临床监测[J]. 李庆梅.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24)
  • [7]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分娩方式与临床护理[J]. 万艳,刁秀凤,姚芸,李丽.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16)
  • [8]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J]. 甘旭培,徐先明. 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 2015(01)
  • [9]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D]. 朱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5)
  • [10]妊娠期血小板输注治疗对产妇康复出院时间的影响[J]. 朱晶,陆元善. 中国输血杂志, 2013(09)

标签:;  ;  ;  ;  ;  

过期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