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前寒武纪金矿成矿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田瑞聪,李大鹏,张文,田京祥,于晓卫,耿科,张岩[1](2022)在《胶北隆起中生代壳幔岩浆的混合反应是巨量金质来源的关键》文中认为胶东地区金矿巨量金质来源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很难找到有说服力的直接证据。在没有其它更有效的直接证明巨量金质来源的情况下,本文通过胶北隆起主要地质体新鲜岩石大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数据的变化规律,间接得出中生代壳幔岩浆的混合反应是巨量金质来源的关键,即郭家岭和伟德山两期壳幔岩浆的混合反应和演化可能是巨量金质来源的主要形成机制,同时更是热量供给源,而玲珑花岗岩可能是少量金质的提供者和主要赋矿地质体。胶东地区金矿主要成矿时间(130~105Ma)与郭家岭(130~125Ma)和伟德山(126~108Ma)两期花岗岩浆演化结晶时间完全吻合,说明其关系密切,岩浆混合反应和冷凝期,岩浆热液上升运移沉淀成矿。该区中生代地质体对早前寒武纪的地球化学环境有一定的继承性,中生代地壳混合了大量地幔物质,Au丰度偏高,平均为1.31×10-9,为地球化学高背景场。
徐涛,陈峰,徐明钻,冯自成[2](2021)在《莫桑比克前寒武纪地质与成矿特征》文中研究说明莫桑比克作为全球重要的前寒武纪变质单元之一,是冈瓦纳古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基础地质研究过程从19世纪初至今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本世纪初至今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应用使得其基础地质研究得到飞跃发展。莫桑比克的前寒武纪地质单元可划分为津巴布韦-马尼卡克拉通基底、莫桑比克构造带及伊鲁米德构造带3个部分,其每部分又可进一步细分不同的构造单元(细化)。结合地质特征及矿产分布情况明确了莫桑比克的优势矿产资源为天然气、煤、钛、金、钽及石墨等矿种。莫桑比克可划分为北赞比西河成矿省、津巴布韦克拉通边界-巴鲁埃杂岩成矿省、乌南戈-利欣加成矿省、莫桑比克带-鲁伍马-赞比西成矿带省等四大成矿省和21个具有找矿前景的多金属成矿远景区。本文详细地划分了莫桑比克前寒武纪重要成矿区带并分析其成矿地质条件,结合近年来的矿产勘查工作认识,系统梳理了莫桑比克前寒武纪重要成矿区带的成矿条件和规律,重点总结了优势矿种的成矿特征,为莫桑比克矿业投资提供参考,并针对开展莫桑比克重要战略矿产的投资提供依据。
陈杨[3](2021)在《安徽蚌埠隆起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胶东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郯庐断裂带东侧,金探明储量已超过5000t,是我国最大的金成矿区,前人对胶东地区金的成矿作用已开展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区内矿产勘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蚌埠隆起处于安徽省北部,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的交接部位,郯庐断裂带西侧。前人已有研究表明,蚌埠隆起和胶东地区现今位置是由郯庐断裂带大规模左行平移引起,两区具有相似的成矿背景,因此蚌埠隆起区内一直将胶东式金矿床作为主要勘查目标,但新中国成立至2010年,区内矿产勘查工作一直没有取得突破,仅发现一些小型石英脉型金矿床和金矿点。江山金矿床是2012年在蚌埠隆起区内发现的一个大型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也是该区目前唯一发现的大型金矿床,该矿床的发现是蚌埠隆起内重要的找矿突破,显示区内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对蚌埠隆起江山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和石英脉型金矿床的研究,与胶东地区同类型金矿床进行对比,将显着提高蚌埠隆起成岩成矿作用研究水平,并推动区内金矿床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矿产勘查意义。本次工作对江山金矿床开展了系统的地质特征、成矿年龄、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成矿流体性质的研究,精细厘定了江山金矿床的成矿过程。同时结合该区石英脉型金矿床(中家山矿床、大巩山矿床、河口矿床、方庵矿床和荣渡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分析对比该区破碎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的差异和共性,建立蚌埠隆起金矿床成矿模式。通过蚌埠隆起与胶东地区的金成矿背景和金成矿作用的对比,分析两地区金矿床金成矿作用的异同,初步探讨蚌埠隆起的下一步找矿方向。江山金矿床赋存于新太古代五河群变质岩中,通过赋矿地层浅粒岩和斜长角闪岩的锆石年代学、Hf同位素测试,确定浅粒岩的形成年龄和变质年龄分别为2496±19Ma和2452±47Ma,斜长角闪岩变质年龄为1824±11Ma,浅粒岩锆石的εHf(t)在1.81~8.30之间,t DM2=2545~2849Ma,为新生地壳重熔,对比区域地层岩性和时代,确定该矿床赋矿围岩属于五河群西堌堆组,而不是前人认为的庄子里组。江山金矿床矿体受NNE向临淮关-亮岗断裂控制,断裂是重要的控矿因素,断裂倾角约为40°,矿体均产于断裂带下盘。江山金矿床的矿石类型主要为网脉状矿石,少量的浸染状矿石和脉状矿石。根据不同类型矿石的穿切关系和矿物组合特征,可将该矿床成矿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即石英-黄铁矿-绢云母阶段(StageI)、石英-黄铁矿脉阶段(StageII)和石英-黄铁矿网脉阶段(StageIII),其中石英-黄铁矿网脉阶段是金的主要成矿阶段。通过对江山金矿床3个阶段代表性矿石的TIMA分析、黄铁矿微量元素测试和黄铁矿面扫工作,确定该矿床可见金主要以自然金和银金矿的形式赋存,不可见金主要以晶格金的状态、极少量以纳米粒子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内。矿床中成矿前和成矿后脉岩的锆石年龄分别为128.3±1.7Ma和121.2±1.4Ma,εHf(t)=-13.4~-24.02之间,t DM2=2.2~2.8Ga,确定其源区为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结合成矿阶段黄铁矿的Rb-Sr等时线年龄(117.6±5.7Ma),本次工作较准确的厘定了江山金矿床的成矿年龄约为120Ma。本次工作通过对不同热液阶段的流体包裹体测试、氧同位素温度计和石英Ti温压计的测试分析,限定该矿床的成矿流体属于富CO2的H2O-NaCl、低盐度、低密度的流体体系,三个热液阶段的流体平均温度分别为390℃、300℃、280℃,流体平均压力分别为104Mpa、79Mpa和9Mpa,结合不同阶段流体性质的变化和岩相学观察,本次工作提出构造活动导致的压力骤降引起的流体相分离作用是矿床中金的沉淀机制。通过对不同阶段的黄铁矿、石英和铁白云石开展原位硫同位素、氧同位素和碳-氧同位素的测试,三个成矿阶段的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5~9‰)和流体氧同位素(δ18O=5~9‰)范围大致相同,三个成矿阶段的碳同位素分别为-10~-5‰、-4~-1‰和-3~0‰之间,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该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Au、S)主要来源于地幔物质的脱挥发分作用,StageII和StageIII的成矿流体遭受围岩含碳物质的混染,围岩物质未提供金和硫。石英脉型金矿床均分布于蚌埠隆起东侧,受控于郯庐断裂带的次级-次次级断裂,该类矿床的成矿形式主要为石英脉状矿石充填于断裂带内,断裂倾角一般大于60°。通过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该区石英脉型金矿床的成矿年龄为120±10Ma,成矿流体属于H2O-Na Cl-CO2±CH4、中低温、中低盐度的流体体系。本次工作对该区不同石英脉型金矿床开展的原位地球化学测试工作中,结果显示中家山、大巩山、荣渡矿床的硫同位素在6~9‰之间,河口和荣渡矿床的硫同位素在3~5‰之间,地层黄铁矿硫同位素为0~5‰之间;不同石英脉型金矿床流体氧同位素集中于5~9‰,方庵矿床和河口矿床部分流体氧同位素数据小于2‰;中家山矿床的碳同位素为-8~-4‰,方庵矿床和河口矿床的碳同位素在-7~0‰之间,大巩山矿床和方庵矿床的碳同位素在-2~2‰之间。从不同石英脉型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地质特征,确定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Au、S)主要来源于幔源物质的脱挥发分作用,不同矿床遭受了不同程度围岩含碳物质的混染,其中,方庵矿床和河口矿床的成矿过程中,围岩黄铁矿提供了部分硫。根据黄铁矿和石英地球化学特征,确定该区石英脉型金矿床的金沉淀机制主要为断层阀控制或流体混合引起的流体相分离作用。由此可见,该区不同石英脉型金矿床具有一致的深部过程,仅在浅部成矿过程中围岩混染的程度不同,部分金矿床有围岩硫的加入。蚌埠隆起破碎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床的成矿时代大致相近,均在120±10Ma之间;金成矿流体属于中低温、中低盐度、含CO2的H2O-Na Cl±CH4的流体体系。两类金矿床基本赋存于脆-韧性剪切带中,高角度断裂(>60°)控制着石英脉型金矿床的发育,低角度断裂(<40°)控制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的发育;两类金矿床的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3~10‰)、碳酸盐碳同位素(δ13C=-10~2‰)大致相同,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的流体氧同位素在4~9‰之间,石英脉型金矿床的流体氧同位素主要集中于4~10‰之间,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蚌埠隆起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和石英脉型金矿床是近同时形成的,具有相似的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Au、S)均来源于地幔物质的脱挥发分作用,遭受围岩含碳物质的混染。根据蚌埠隆起金矿床的地质、成矿流体性质、金沉淀机制、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的特征,认为蚌埠隆起金矿床属于幔源流体成因模式的造山型金矿床。通过胶东地区和蚌埠隆起区域地质特征的对比,两地区的基底、构造、燕山期岩浆岩的来源和演化较为相似,但蚌埠隆起岩浆岩规模远小于胶东地区;同时,两地区金矿床金成矿类型、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时代、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均较为相同,两地区发现金矿床的主要区别在于赋矿围岩的差距,因此本文认为蚌埠隆起和胶东地区金矿床属于近同时发生的、有相似金成矿作用的金成矿事件。胶东地区金矿床主要赋存于该区数条主断裂控制的不同岩性接触带之间的脆-韧性剪切带内。蚌埠隆起江山金矿床受控于该区的临淮关-亮岗断裂,该断裂控制着地层中浅粒岩和片麻岩接触部位发育的脆-韧性剪切带,江山金矿床即赋存于该脆-韧性剪切带,与胶东金矿床控矿因素较为类似。本次工作认为在临淮关-亮岗断裂控制的脆-韧性剪切带处有寻找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的潜力。
卢映祥,施玉北,孙涛,曾妍,李蓉,曹晓民,程胜辉[4](2021)在《云南关键矿产重要矿床成矿系列》文中研究指明云南地处特提斯成矿域与滨太平洋成矿域交汇部位,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优越。本文将铅、锌、铜、锡、钨、金、银、磷、钛、稀土金属(16种)、稀有金属(9种)和分散元素(8种)列为云南优势关键矿产,总结其资源特征,并针对这些矿产开展矿床成矿系列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全省共可划分出88个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其中与以上优势关键矿产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有48个,共118个矿床式;以成矿省为单元,华南(陆块)成矿省(云南部分)有8个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16个矿床式;上扬子(陆块)成矿省(云南部分)有16个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35个矿床式;三江(造山带)成矿省(云南部分)有19个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57个矿床式;腾冲(造山带)成矿省有5个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10个矿床式。按成矿时代,新生代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有16个、中生代12个、古生代12个、前寒武纪5个和跨中生代和新生代3个,成矿强度依次为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前寒武纪。
吴迪[5](2021)在《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山关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铀成矿省辽东铀成矿带,是研究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重要窗口。已知铀矿床均分布在连山关花岗岩体与辽河群接触带附近,受韧性剪切带控制,前人对连山关地区铀矿成因分歧较大,对剪切带控矿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对矿床中的基性岩与铀矿的关系研究处于空白。鉴于此前的成果,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连山关地区典型铀矿、基性岩和周缘韧性剪切带。采用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方法,探讨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单元对铀矿的控制作用,丰富造山带铀成矿基础理论,完善研究区铀成矿模式,对铀矿找矿工作提出新的思路。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连山关岩体遭受三期构造变形改造。第一期变形表现为连山关岩体隆升,上覆辽河群发生顺层滑脱;第二期变形为南北向挤压导致沿岩体南缘和辽河群接触带发生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形成北西向韧性剪切带;第三期为北西向挤压变形,形成北东、北东东向脆性断裂构造。岩体南缘的右行韧性剪切带为压扁应变类型,属于一般压缩-平面应变范围,Flinn指数K值介于0.19~0.69,属于S/SL类型构造岩。研究区内铀矿体均为隐伏盲矿体,主要赋存于沿着连山关岩体和辽河群接触带右行剪切作用形成的背斜褶皱核部,和北东东向断裂关系密切。2.连山关岩体为混合花岗杂岩体,组成杂岩体主体为红色钾质混合花岗岩,其间有少量残留体,为早期钠质花岗片麻岩,且鞍山群残留体在其中大量分布,岩体边部分布有灰白色重熔混合岩。通过锆石U-Pb年龄频谱图,表明峰值年龄主要为1760~1940Ma、~2275Ma、2500Ma。其中,~2500Ma的年龄代表了连山关岩体的主体形成时代,标志着大陆克拉通化及其地壳分异的重要事件;~2275Ma的峰值年龄代表了连山关地区一期基底岩石重熔事件;1780~1990Ma的峰期年龄代表了吕梁运动作用下,基底岩石再次发生强烈的重熔,该期事件可能有利于铀的活化、运移,这与连山关铀矿形成年龄相吻合。3.研究区发育强烈的围岩蚀变作用,有明显的热液活动现象。最常见的围岩蚀变包括水云母化、绿泥石化、赤铁矿化,其他蚀变包括黄铁矿化、钠黝帘石化、碳酸盐化、硅化等。水云母主要由斜长石蚀变而成,绿泥石主要由黑云母蚀变而成。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作用是绿泥石化和赤铁矿化,绿泥石蚀变后叠加棕褐色赤铁矿化与铀矿化的关系最为显着。4.研究区铀矿赋矿围岩经重熔形成的混合岩有四种类型,主要特点是石英含量高,绿泥石含量变化大,石英与绿泥石的含量往往呈负相关;具有富Si、略富Al、富Na、富K和低Mg、低Ca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具有富集Be、Mo、Pb、Y、Ba、La、Cu,亏损Co、Ni、Zn、Cr、Ti、V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富集和重稀土相对亏损等特征,具有较显着的Eu负异常;与U关系密切的共生元素有Pb、Mo、V、Be。5.钻孔深部基性岩以变辉绿岩和辉绿玢岩为主,具有钾、钠含量相当,过铝质等特征,属于碱性–过碱性系列岩石;总稀土元素含量偏高,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作用不明显,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有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微弱负Ce异常;微量元素Ba、La、Zr、Hf相对富集,而U、K、P、Ti相对亏损。研究区基性岩,依据地球化学特征,应属于板内碱性玄武岩,源区为过渡型地幔,形成于大陆碰撞后伸展裂解的构造环境,并在上侵过程中存在地壳混染作用。连山关岩体南缘发育的韧性剪切带及相伴生的张性破裂为基性岩的就位提供空间,基性岩同时也为铀成矿提供热源、矿化剂及部分成矿流体。6.综合分析认为,一级控矿构造为连山关岩体南缘走向北西的右行韧性剪切带,剪切带作为区内铀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其边部的晚期NEE向断裂则是铀矿储存空间;太古宙古风化壳可能作为铀源;铀的运移、富集成矿受控于大型韧性剪切活动(提供热液运移通道)和基性岩侵入作用(提供热源和还原剂)等综合因素。结合铀成矿模型,指示连山关岩体南部辽河群覆盖区岩体隆起处与北东东向断裂交汇部位可作为下一步重点找矿靶区。
李浩然[6](2021)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柴达木周缘位于青藏高原的北缘,中央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东昆仑和祁连两大造山带。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环境、频繁的岩浆活动及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记录了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造山旋回过程,不仅造就了区内异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也是揭秘大陆岩石圈时空结构及不同圈层相互作用和显生宙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理想试验地。论文选取了柴达木周缘近年来新发现的产在陆相火山岩区的具有代表性的6个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强调野外实际调研地质现象,结合详细的室内观察分析,系统的总结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准确厘定矿床成因类型。对矿区内的火山岩及中酸性侵入岩开展岩石学、锆石LA-ICP-MS、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结合矿相学、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等一系列实验方法,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柴北缘造山带内牦牛山组酸性火山岩结晶年龄为407Ma、378Ma、377Ma,结合该时期前人的研究资料,系统的总结了加里东期-华力西期陆陆碰撞-后碰撞的动力学演化事件,~410Ma的时间点为重要的同碰撞到后碰撞的构造体制转换时间,此时柴北缘地区发生板片断离事件,整体从挤压造山环境转为伸展环境,标志着正式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随着地壳持续增厚在~380Ma发生岩石圈拆沉,大量的幔源岩浆上涌。本文获取的柴北缘晚华力西期-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结晶年龄为240Ma、232Ma、230Ma,加里东期造山运动结束后,柴达木地块已经与祁连地块拼贴完成,本文研究认为该时期并未裂解出新的洋盆,而是与东昆仑造山带一同受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作用影响。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中生代火山岩详细研究发现具有明显岩性差异、时代差异和构造背景差异的两期火山岩事件,而非前人认为的均为鄂拉山组,基于上述地质事实,本文建议将鄂拉山组解体,并建立夏河组,与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相区分。夏河组成岩年龄为印支早期,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其源区来源于俯冲板片脱水交代形成的富集地幔与熔融的镁铁质地壳形成的混合岩浆,形成于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于柴达木陆块之下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其成岩年龄为印支晚期,源区具有强烈壳-幔混合岩浆特征,形成于陆陆碰撞之后的后碰撞伸展-强烈的岩石圈拆沉背景。由此可见,柴周缘显生宙存在三期陆相火山岩,而非前人认为的两期。本文对选取的六个典型矿床进行了细致的野外和室内工作,研究认为:柴北缘达达肯乌拉山多金属矿为热液脉型矿床,非VMS型矿床。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多金属矿床具有典型的面型蚀变特征为斑岩型矿床,虽然目前研究程度较低,但是展现出巨大的找矿潜力。东昆仑造山带夏河铜多金属矿为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哈日扎银多金属矿和那更康切尔银多金属矿为浅成中低温热液脉矿床。其中夏河,鄂拉山口和哈日扎均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有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属于H2O-Na Cl-CO2体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水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多元性,受酸性岩浆和地层共同影响。夏河铜多金属矿床以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为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深源性,演化到晚期大量大气降水参与成矿,硫同位素来源于中酸性岩浆活动。哈日扎和那更康切尔矿床流体包裹体以CO2三相和气液两相为主,C-H-O-S-Pb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幔源初生水特征,铅来源于幔源和地壳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幔源硫的特征,此外首次在那更康切尔矿区发现碲化物的存在,种种迹象体现了深部地质作用对银多金属矿床的控制作用。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区域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耦合关系,东昆仑造山带在晚华力西期-印支期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的过程中,将大量的水和金属硫、亲流体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卤素以及其他组分输送到上地幔中,为形成富含Ag、Au成矿物质的幔源C-H-O流体相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区域性大断裂、大型剪切带及次一级的褶皱和断裂控矿构造,该时期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混合岩浆沿断裂上侵携带了成矿物质,在上升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导致金属硫化物沉积形成如本文鄂拉山口和夏河矿床。演化到印支晚期洋盆闭合之后,区域经历强烈的构造体制转换,储存在上地幔的大量富含Ag、Au等金属元素的幔源C-H-O流体沿深大断裂运移至浅部地壳,成矿流体运移的过程中,也同样不断萃取围岩的成矿元素,在运移至浅部时,在大气降水的参与下,最终沉淀形成银多金属矿床。明确了产在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的矿床的找矿方向,既寻找形成深度较浅的矿床类型,如斑岩型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部分热液脉型矿床。由于中生代柴北缘远离俯冲带,因此东昆仑造山带成矿作用明显强于柴北缘地区。由于陆相火山岩区剥蚀深度较浅,本文认为陆相火山岩区是接下寻找此类Ag多金属矿床的重点靶区。本文以新的视角,内容涵盖丰富,将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部分前瞻性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规律。进一步厘清了柴达木盆地周缘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的耦合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观点、方法、阐述过程及结论方面不足之处,承蒙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赵拓飞[7](2021)在《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海省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位于青海与新疆交界处,大地构造位置属柴达木地块南缘,东昆仑造山带西段。研究区经历了始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的形成,中-新元古代板块汇聚、前原特提斯洋盆演化和玄武岩高原的拼贴,加里东期-海西早期原特提斯洋构造域和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古特提斯洋构造域的演化,印支晚期-燕山早期陆内造山作用和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区域的隆升作用。同时漫长而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导致区内发育多期多类型矿产资源,但近几年受客观条件所限,一些科学问题制约着找矿突破,如地质研究程度较低,部分基础地质信息模糊,区内构造演化存在争议,矿床类型和成矿作用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区内各类岩体和典型矿床进行研究,完善基础地质信息,探讨成矿动力学模式,总结成矿规律,从而进一步总结区域成矿理论,辅助区内矿产勘探工作。通过对研究区内黑云二长片麻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斑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认为:厘定阿克楚克赛地区“古元古界金水口群片麻岩”实为新元古代早期(~946Ma)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岩体具同碰撞S型花岗岩特征。对比发现区域上该时期岩浆活动广泛发育,认为东昆仑地区在中-新元古代发育强烈的构造-岩浆事件,其可能响应全球性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厘定阿克楚克赛高Mg闪长岩成岩时代为加里东晚期(~426Ma),岩石具赞岐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加里东晚期受原特提斯洋演化的影响,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拼贴至北部柴达木地块南缘之上,深部洋壳板片继续俯冲发生断离,软流圈沿板片断离形成的板片窗上涌至地壳浅部形成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上涌过程中与富Mg的断离板片熔融,形成本区高Mg闪长岩类。卡尔却卡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印支早期(~242Ma)。岩石为新生玄武质地壳和古老的硅铝质地壳物质混合形成,与俯冲带岩浆岩特征一致。表明印支早期与古特提斯洋俯冲有关的岩浆侵入活动强烈。阿克楚克赛二长花岗斑岩形成于印支晚期(~221Ma)。岩石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岩浆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形成于强烈伸展的构造背景下。东昆仑地区古特提斯洋在海西晚期向北俯冲,中三叠世洋盆闭合,形成与俯冲有关的壳源岩浆。晚三叠世东昆仑地区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岩石圈拆沉减薄导致大规模伸展作用发生,幔源岩浆上涌,直接侵位形成基性-超基性岩石。上侵过程中或与地壳物质混合形成壳幔混源岩浆,或加热地壳形成壳源岩浆。印支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是东昆仑地区最重要的岩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期。对研究区内四个典型矿床(点)进行研究,阿克楚克赛地区原被划分为泥盆纪闪长岩岩体实为辉石岩和辉长岩经自变质作用形成的杂岩体,形成时代包括加里东晚期和印支晚期。厘定含矿辉石岩锆石U-Pb年龄为416±3Ma,变质辉长岩锆石U-Pb年龄为424±3Ma。矿床类型为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含矿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受到俯冲组分的加入,同时侵位过程中奥陶-志留纪滩间山群大理岩地层为幔源岩浆的成矿作用提供了外源硫,Ca2+、Mg2+等离子的加入导致岩浆结晶温度降低,使岩浆中硫化物发生过饱和,从岩浆中熔离成矿。区内新发现一期晚三叠世(~220Ma)辉长岩岩体,岩体形成于造山后岩石圈拆沉减薄,幔源物质底侵的构造背景下。岩浆源区为富集岩石圈地幔,岩浆结晶分异程度差,岩相单一,硫化物熔离程度低,蚀变和矿化弱。综上,青海东昆仑西段加里东晚期铜镍硫化物矿床找矿潜力巨大,印支晚期找矿潜力一般。通过野外调研,在阿克楚克赛地区新发现一处铅、锌矿化点。早三叠世花岗斑岩(~244Ma)发生强蚀变,钻孔浅部可见青磐岩化带,西侧钻孔深部出现泥化带,并发育浸染状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铅、锌品位低且连续性好,符合斑岩型矿床的面型蚀变和分带特征。限于矿化点发现时间晚,工作程度低,目前研究仍处于蚀变带外围。但该矿化点热液蚀变强烈,蚀变带规模大,剥蚀程度小,深部有进一步勘查的潜力。该矿化点的发现表明昆中带在总体抬升大的背景下其北部存在差异性的下降,具有斑岩型矿床的找矿潜力。卡尔却卡A区分南北两矿段,南矿段成矿与硅化关系密切,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矿石发育团块状构造,铜矿石品位高且变化大。厘定含矿石英脉Ar-Ar等时线年龄为241±2Ma,代表成矿年龄。S-Pb同位素显示成矿物质具壳幔混合特点,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并存在大气水参与。流体包裹体发育富液相、含子矿物三相和含CO2包裹体,主成矿阶段均一温度为293℃~360℃,含矿物质主要以液相形式迁移,成矿早阶段流体发生了不混溶,流体不混溶和温度降低是矿质沉淀的主导因素。综合研究认为卡尔却卡A区南矿段为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中-高温热液脉型铜矿床,而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北矿段矿体产于隐爆角砾岩体内,矿化厚度小,平面延长远大于垂向延伸,角砾无磨圆且未发生较大位移,隐爆作用仅发生于岩体表壳,与典型的隐爆角砾岩筒矿床不同,本文将其定为产于岩体顶部的隐爆角砾岩壳矿床。S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为大气降水与岩浆水混合。流体富CO2和N2,说明可能有幔源流体参与成矿。断裂构造不发育并且未形成热液向上运移通道导致岩浆难以达到二次沸腾的条件发生持续隐爆作用。因此矿床主要为岩体顶部和裂隙中汇聚的有限气水热液发生小规模隐爆作用形成,虽能构成矿化但不具备形成大矿的潜力。卡尔却卡B区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围岩为滩间山群大理岩,矿床形成于花岗闪长岩与地层接触带形成的矽卡岩内。与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岩年龄(~242Ma)与辉钼矿矿石Re-Os同位素年龄(~242Ma)一致,代表成矿时代为早三叠世。早期石英-硫化物阶段流体主要形成富液相和纯气相包裹体,表现为高温(253℃~390℃)中低盐度(4.0~16.1%Na Cl eq.)特征,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主体以岩浆水为主,大气水混入对成矿的影响有限。因此温度降低是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S-Pb同位素和Re含量显示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综合研究认为,花岗闪长岩侵入滩间山群地层中发生接触交代作用产生矽卡岩,岩体演化形成的含矿热液以及不断萃取地层中有用组分共同组成成矿流体,受大气降水或其他浅部地体水的混合冷却,矿质进一步在构造薄弱部位沉淀和富集,形成本区具有规模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床。青海东昆仑西段主要有三期成矿:加里东晚期、印支早期和印支晚期。加里东晚期主要形成与板片断离有关的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幔源岩浆主要来源于亏损地幔;印支早期受古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影响,主要形成与俯冲背景有关的矽卡岩型-中高温热液脉型铜钼矿床,铜主要来源于幔源岩浆;印支晚期进入后碰撞伸展环境,岩石圈拆沉,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从基性到酸性岩石均发育,主要形成与伸展背景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铁、铅、锌等金属矿床。青海东昆仑地区整体西段抬升剥蚀大于东段,而西段以昆中带剥蚀程度最大,以黑山-那陵格勒河断裂为界,昆中带内北部抬升剥蚀弱于南部,南部浅成矿床几乎剥蚀殆尽,找矿方向以岩浆矿床和中深成高温热液脉型矿床为主。北部抬升及剥蚀较弱,印支期斑岩型、矽卡岩型及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成矿和保存条件良好,但该时期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找矿潜力有限,应主攻斑岩型、矽卡岩型及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汤贺军[8](2021)在《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研究》文中指出东准噶尔地区地处中国新疆北部,作为中亚造山带(CAOB)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地构造演化是中亚造山带显生宙大陆增长和古亚洲洋演化的重要研究课题。该区自古生代来经历了大洋扩张、板块俯冲、碰撞和后碰撞等构造演化历史,形成了一系列岛弧杂岩带和增生杂岩。关于东准噶尔的板块边界、物质组成、基底属性、洋盆闭合时限及矿产发育特征等,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许多进展和共识。但对该地区古生代构造属性、大地构造演化模式存在多种不同的见解;在典型矿床研究方面,未能将区域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作用及区域成矿规律统一进行研究。本文选取东准噶尔北缘扎河坝及邻区作为研究对象,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区古生代成岩成矿作用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矿床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晚古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厘定了成岩成矿时代,阐明了岩浆岩的性质、源区特征及其岩石成因,进而探讨了大地构造环境及区域成矿作用等关键科学问题,以期为东准噶尔古生代构造演化和成岩成矿作用提供新的资料。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如下:1、通过1:1万实测地质剖面,对扎河坝蛇绿岩各个岩石单元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对产于扎河坝蛇绿岩中蕴都卡拉铜金钴矿含矿岩体进行了年代学研究,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及辉长闪长岩侵位时间为401?Ma,远小于扎河坝蛇绿岩的形成时代(488~498 Ma)。扎河坝蛇绿岩中的各个岩石单元都具有受俯冲带流体影响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了一个洋内岛弧逐渐成熟的过程。扎河坝蛇绿岩形成于俯冲带之上(SSZ)的弧前环境,较晚形成的产物如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辉长闪长岩、闪长玢岩等为俯冲消减不同时期的产物。2、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及辉长闪长岩属于钙碱性及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岩类,Mg#中等(0.39~0.50)。二者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模式,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U、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全岩(87Sr/86Sr)i为0.704966~0.707395,εNd(t)介于1.29~3.84之间,锆石εHf(t)为-1.7~18.8,平均值为5.6,δ18O为5.25‰~10.17‰,平均值为7.71‰。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及辉长闪长岩形成于岛弧环境,岩浆源区主要来自亏损地幔,混染了约20%~40%的壳源物质。二者锆石U-Pb年龄为401 Ma左右,且均捕获了前寒武系的老锆石,说明本区可能存在前寒武纪基底。3、本区泥盆纪侵入岩呈较小面积分布,但火山岩非常发育。玉伊塔斯矿床含矿石英闪长岩的年龄为384.6Ma,索东角闪辉长岩年龄为387.2Ma,全岩(87Sr/86Sr)i为0.703512~0.704076,εNd(t)介于4.98~5.36之间,锆石εHf(t)值为9.8~12.9,δ18O同位素6.32‰~6.66‰。喀腊哲腊玻基辉橄岩及碱性玄武岩年龄为393.5Ma,其磷灰石(87Sr/86Sr)i为0.703066~0.703332,εNd(t)为5.26~7.51。泥盆纪侵入岩及火山岩研究表明其构造背景为洋内弧有关的俯冲消减环境,索东角闪辉长岩及玉伊塔斯含矿岩体岩浆源区主要来自亏损地幔,为岛弧背景下俯冲板片流体及俯冲沉积物熔体共同交代上部地幔楔形成。玻基辉橄岩及碱性玄武岩源区来自亏损地幔,受地壳污染程度较小,可能是石榴石橄榄岩熔融的产物。4、本区石炭纪-二叠纪侵入岩较为发育,但火山岩发育一般。碱性花岗岩带中扎河坝西岩体年龄为321Ma,早于卡拉麦里碱性花岗岩带,其具有A2型碱性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构造背景为后碰撞环境,暗示其侵位时该地区造山作用已结束。从早到晚,从北向南,东准噶尔乌伦古到卡拉麦里地区A型花岗岩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逐渐降低,而εNd(t)的值逐渐增高,表明岩浆源区不断亏损,中亚造山带有不断向南增生的趋势。库拉比也含矿岩体及卡拉岗组含矿流纹岩锆石年龄为274~278Ma。主微量元素及Sr-Nd-Hf同位素显示,前者源区主要为亏损地幔且有壳源物质的加入,后者与扎河坝西碱性花岗岩为亏损地幔中新增生的年轻地壳物质重熔的产物,构造背景为后碰撞拉张环境。5、对东准噶尔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划分了4个阶段:晚寒武世-早奥陶世(503~480Ma)为大洋扩张期,早奥陶世-早石炭世(480~360Ma)为俯冲消减期,早石炭世-晚石炭世(360~330Ma)为碰撞期,晚石炭世-二叠纪(330~252Ma)为后碰撞期。成矿作用为:奥陶纪与蛇绿岩有关的铬铁矿床,泥盆纪与中酸性、中基性岩体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石炭纪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铜矿床,二叠纪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二叠纪与剪切作用有关的热液型金矿床,二叠纪与流纹岩有关的萤石、珍珠岩等非金属矿床。
张亮亮[9](2021)在《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焦家式金矿在胶东地区已探明金矿资源储量4000余吨,占山东省金矿资源储量72%,约为全国金矿资源储量29%,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胶东地区的主要成矿带勘查深度已达到2000米甚至3000米,多家科研院所和地勘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深部金矿勘查,显示焦家断裂带、招平断裂带的超深部仍具有较大成矿可能。然而,随着隐伏矿埋藏深度的增加、地质环境不清,不能获得直接的找矿信息,对勘查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选择2处焦家式金矿床为典型矿床,梳理矿床的地球化学勘查标志,研究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在此基础上展开深部预测。焦家式金矿受区域性构造的控制,空间上与玲珑花岗岩、郭家岭花岗岩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蚀变分带特征,矿体主要受断层泥以下黄铁绢英岩化蚀变的控制,具有界面成矿的特征。矿体在玲珑花岗岩中从地表到地下5km连续成矿,从浅部到深部,矿床蚀变类型、流体特征基本相同,于单个矿体而言,从浅部到深部矿体有差异性。焦家断裂带控制的矿体主要赋存于主断面下盘,断裂带发育在花岗岩中时,上盘发育钾长石化花岗岩、绢英岩化花岗岩、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下盘发育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和钾化花岗岩,蚀变类型在主断面两侧呈现对称分布特征,但主裂面两侧在岩性特征、结构构造、蚀变强度、化学成分等方面差异明显,表现出非镜像对称特征。一般下盘花岗岩的构造破碎程度比上盘花岗岩更严重;断裂带上盘黄铁矿含量低、一般无矿化显示,下盘黄铁矿含量高,出现金矿化;断裂带上盘的中生代花岗岩中韧性变形不发育,以脆性破裂为主,下盘发育明显的韧性变形;断裂带上下盘不同蚀变带的成矿元素Au,矿化剂元素S,成矿伴生元素Ag、Pb、Zn,微量元素Ba、Sr以及主量元素Na2O、Mg O含量具有差异性,指示焦家断裂带主断裂面两盘经历了不同的成矿作用过程,下盘花岗岩的热液蚀变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更为密切。依据焦家断裂带不同蚀变带元素的非镜像对称性特征,可利用上、下盘花岗岩和构造蚀变带的地球化学标志识别矿体或者不同蚀变带的位置。以多维异常体系理论为指导,查明了胶西北矿集区焦家深部金矿床、大尹格庄金矿床蚀变岩中元素分布特征、富集贫化规律和元素迁移规律,最终确定赋矿地质体,通过蚀变带-矿物-元素等不同尺度变化特征研究,明确赋矿地质体的地球化学标志,梳理总结了典型金矿床的矿致异常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胶西北地区金矿深部找矿地球化学勘查模型。该模型中,地球化学勘查指标高度集中为矿化剂元素S、常量元素Na2O以及成矿元素Au等少数几个元素。矿化剂元素S含量是衡量构造蚀变带等地质体赋矿性的典型标志;Na2O负异常指示热液作用强度和影响范围;Au等成矿元素指示构造蚀变带等地质体的成矿物质条件。开展了招平断裂带3000米深钻岩心资料进行垂向蚀变分带与元素异常分带对比研究,利用元素异常特性标定招平断裂带北段的栾家河断裂、破头青断裂和九曲蒋家断裂在深部的位置及规模,并分析断裂性质、控矿特征及其深部成矿潜力。通过对招平带深孔ZK3401开展钻孔岩石测量,分析表征蚀变带的Au、Ag、Cu、Pb、Sb、S、Bi、Na2O等12种元素的协同异常特征,得出栾家河断裂大约在-600米,倾角为80°;破头青断裂破碎蚀变规模、程度较大,集中在-1700米至-2100米;九曲蒋家断裂发育在-2800米左右,破碎蚀变程度较低,Au、Ag高值区一般对应Na20的负异常值区,元素协同表明破头青断裂影响范围1700米-2100米的矿化区间。显示栾家河断裂东南侧深部-1700至-2500米范围内还有斜长1.6km(按倾角30°估算)的找矿空间,目标为相对浅部的破头青断裂。
王斌,宋明春,霍光,周明岭,徐忠华,蒋雷,宋英昕,李杰[10](2021)在《胶东晚中生代花岗岩的源区性质与构造环境演化及其对金成矿的启示》文中认为胶东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大别-苏鲁造山带拼合位置的东北端,晚中生代发育强烈的构造-岩浆事件,是研究区域构造活动体制转换和克拉通破坏过程的理想之地。本文以晚中生代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及Sr-Nd同位素研究,探讨了岩浆源区性质和成岩成矿的构造环境演变历史。研究结果表明,胶东地区的玲珑型花岗岩、郭家岭型花岗岩、伟德山型花岗岩的侵位时代分别为163.2~157.9、132.9~130.0和121.3~116.7 Ma,崂山型花岗岩和脉岩的侵位时代分别为125.0和120.7 Ma。由侏罗纪至早白垩世,岩石化学成分由高钾钙碱性系列→橄榄安粗岩系列,由过铝质→偏铝质;微量元素由高Ba、Sr→低Ba、Sr,由高Sr低Y→低Sr高Y;稀土元素由无或弱正铕异常→显着负铕异常;花岗岩类型由S型→Ⅰ型→A型;地幔性状由EM2型向EM1型演化,由富集地幔转向亏损地幔或由岩石圈转向软流圈演变。胶东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的岩浆演化特征是深层次构造背景转换的反映,即由华北-扬子板块构造体系向欧亚-太平洋板块构造体系和由挤压机制向伸展机制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早白垩世热隆-伸展构造为胶东大规模金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中国前寒武纪金矿成矿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前寒武纪金矿成矿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胶北隆起中生代壳幔岩浆的混合反应是巨量金质来源的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 样品采集、分析方法与结果 |
2.1 样品采集 |
2.2 分析方法及精度 |
2.3 分析结果及数据处理 |
3 讨论 |
3.1 胶北隆起不同地质体元素丰度特征 |
3.2 胶东地区Au元素地球化学背景 |
3.3 壳幔岩浆混合反应析出巨量金质 |
3.4 中生代玲珑、郭家岭和伟德山三期花岗岩岩浆演化与成矿的耦合 |
3.5 不同地质体对金矿成矿的有利度分析 |
4 结论 |
(2)莫桑比克前寒武纪地质与成矿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历史 |
2 前寒武纪地质单元 |
3 优势矿产特征 |
3.1 金矿 |
3.2石墨 |
3.3 三稀矿产 |
4 前寒武纪成矿 |
4.1 太古宙至古元古代成矿阶段 |
2500 Ma)'>4.1.1 太古宙成矿期(>2500 Ma) |
4.1.2 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成矿期(2500~1600 Ma) |
4.2 中元古代至新元古代成矿阶段 |
4.2.1 伊鲁米德(Irumide)成矿期(1700~1350 Ma) |
4.2.2 莫桑比克(Mozambican)成矿期(1350~650 Ma) |
4.3 泛非期成矿阶段 |
4.3.1 泛非成矿亚期(850~410 Ma) |
4.3.2 泛非克拉通边界构造再激活成矿亚期(750~700 Ma) |
4.3.3 晚新元古代地台期(650~670/540 Ma) |
5 成矿远景区 |
6 结论 |
(3)安徽蚌埠隆起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2 胶东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3 蚌埠隆起金矿床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方法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地层 |
2.2.1 上太古宇 |
2.2.2 元古宇 |
2.2.3 中生界白垩系 |
2.2.4 第三系 |
2.2.5 第四系 |
2.3 构造 |
2.3.1 东西向构造 |
2.3.2 北北东向构造 |
2.4 岩浆岩 |
2.4.1 古元古代岩浆岩 |
2.4.2 侏罗纪岩浆岩 |
2.4.3 白垩纪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资源 |
第三章 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 |
3.1 矿床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1.4 矿体特征 |
3.1.5 矿石特征 |
3.1.6 可见金赋存状态 |
3.1.7 围岩蚀变 |
3.1.8 成矿期次划分 |
3.2 成岩成矿时代 |
3.2.1 赋矿地层年代学 |
3.2.2 岩浆岩成岩时代 |
3.2.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3.2.4 黄铁矿Rb-Sr年龄 |
3.2.5 讨论 |
3.3 矿床地球化学 |
3.3.1 流体包裹体研究 |
3.3.2 氧同位素温度计 |
3.3.3 石英Ti温压计 |
3.3.4 黄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
3.3.5 金成矿作用 |
第四章 石英脉型金矿床 |
4.1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4.1.1 矿床及矿体地质 |
4.1.2 围岩蚀变 |
4.1.3 矿石特征 |
4.1.4 成矿阶段和成矿期次 |
4.2 矿床地球化学 |
4.2.1 黄铁矿地球化学 |
4.2.2 石英地球化学特征 |
4.2.3 碳酸盐碳-氧同位素 |
4.2.4 金成矿作用 |
第五章 蚌埠隆起金成矿模式 |
5.1 区域年代学 |
5.2 成矿流体性质 |
5.3 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 |
5.4 金沉淀机制 |
5.5 成矿模式 |
第六章 与胶东地区对比研究 |
6.1 区域地质特征对比 |
6.1.1 地层 |
6.1.2 岩浆岩 |
6.1.3 构造 |
6.2 矿床地质特征对比 |
6.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6.3.1 成矿时代对比 |
6.3.2 成矿流体性质对比 |
6.3.3 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对比 |
6.4 蚌埠隆起金矿床动力学模式及找矿方向 |
6.4.1 蚌埠隆起金矿床动力学模式 |
6.4.2 蚌埠隆起找矿方向 |
第七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4)云南关键矿产重要矿床成矿系列(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关键矿产基本特征 |
1.1 铅锌矿产基本特征 |
1.2 铜钼矿产基本特征 |
1.3 锡钨矿产基本特征 |
1.4 金银矿产基本特征 |
1.5 钛矿产基本特征 |
1.6 磷矿产基本特征 |
1.7 稀土金属、稀有金属和分散元素矿产基本特征 |
2 云南关键矿产重要矿床成矿系列 |
3 云南关键矿产重要矿床成矿系列基本特征 |
3.1 滇东南地区与燕山期构造旋回岩浆作用有关的锡、钨、铅锌、银、铜、金、铟、铍、脉石英、祖母绿、水晶矿矿床成矿系列(Mz-y-1) |
3.2 新平-元谋地区与古元古代海相火山岩有关的铜、铁矿床成矿系列(Pt-y-5) |
3.3 滇中地区与中元古代火山-沉积-变质作用有关的铜、铁矿床成矿系列(Pt-y-4) |
3.4 滇中-滇东北地区与寒武纪沉积作用有关的磷块岩、稀土金属、岩盐、石膏、钒、钼、镍、页岩气矿床成矿系列(Pz-c-7) |
3.5 昭通-会泽地区与印支期-燕山期含矿流体作用有关的铅、锌、银、金、重晶石、萤石矿床成矿系列(Mz-h-4) |
3.6 滇中地区与白垩纪含矿流体作用有关的红层砂页岩型铜矿床成矿系列(Mz-h-3) |
3.7 扬子陆块西缘与古近纪“富碱斑岩”有关的金、银、铜、钼、铅锌、铁矿床成矿系列(Cz-y-5) |
3.8 扬子陆块西缘与第四纪表生作用有关的铁矿、钛铁矿、稀土及稀有金属、磷、高岭土、陶瓷土、重晶石、砂锡、砂金、水晶、玛瑙、碧石等宝玉石矿床成矿系列(Cz-f-2) |
3.9 三江(造山带)与第四纪表生作用有关的镍、锰、高岭土、稀土及稀有金属、玛瑙、菱锌矿、石英质玉、砂金矿矿床成矿系列(Cz-f-6) |
3.1 0 兰坪-普洱盆地与古近纪含矿流体作用有关的铅锌、银、铜、钴、金、锑、砷、汞、锶(天青石)矿矿床成矿系列(Cz-h-11) |
3.11三江(造山带)之剪切带与喜马拉雅期含矿流体作用有关的金矿成矿亚系列(Cz-h-10a) |
3.12三江(造山带)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铅、锌、银、钼、铜、金、锑矿床成矿系列(Cz-y-9) |
3.13香格里拉(陆块)与印支期岩浆作用有关的铜、铅锌、银、铁矿矿床成矿系列(Mz-y-6)及香格里拉休瓦促-热林-铜厂沟地区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钨、钼、铜、铅、锌、锑、铁矿床成矿系列(Mz-y-5) |
3.14三江(造山带)与印支期-燕山晚期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铜、钨、锡、铁、铅、锌、银、铜、锑、汞、金、脉石英、宝石、白云母、稀土、稀有金属、石英质玉、绿柱石矿矿床成矿系列(Mz-y-7) |
3.15腾冲-陇川地区与第四纪表生作用有关的稀土及稀有金属、高岭土、锰、砂锡矿矿床成矿系列(Cz-f-12) |
3.16腾冲-贡山地区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锡、钨、铅、锌、铁、铜、金、银、硫铁矿、硅灰石、红柱石、萤石、宝石、云母、稀有金属矿床成矿系列(Mz-y-9) |
4 结语 |
(5)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1.1 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 |
1.1.2 华北克拉通与成矿 |
1.1.3 前寒武纪铀矿及构造背景 |
1.1.4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3 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质特征 |
2.1.1 地层 |
2.1.2 构造 |
2.1.3 岩浆岩 |
2.2 区域放射性场特征 |
2.2.1 参数特征 |
2.2.2 放射性场特征 |
2.3 区域矿产分布 |
第3章 早前寒武纪地质单元形成时代及成因探讨 |
3.1 研究区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连山关岩体及辽河群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
3.2.1 测试样品描述及U-Pb测年结果 |
3.2.2 U-Pb年龄地质意义讨论 |
3.3 韧性剪切带发育特征 |
3.3.1 宏观变形特征 |
3.3.2 微观变形特征 |
3.3.3 有限应变测量 |
3.4 古元古代基性岩发育特征 |
3.4.1 基性岩样品的岩相学特征 |
3.4.2 基性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 |
3.4.3 基性岩的构造环境与物质源区 |
第4章 典型铀矿特征及铀成矿作用 |
4.1 典型铀矿床特征 |
4.1.1 连山关铀矿床 |
4.1.2 黄沟铀矿床 |
4.1.3 玄岭后铀矿床 |
4.2 铀矿石特征 |
4.2.1 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石物质成分 |
4.2.2 矿石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 |
4.3 铀矿体围岩及蚀变特征 |
4.3.1 铀矿体围岩 |
4.3.2 围岩蚀变特征 |
4.3.3 微量元素特征 |
4.3.4 蚀变与铀矿化的关系 |
4.4 铀成矿作用 |
4.4.1 铀成矿时代 |
4.4.2 铀成矿温压、pH和Eh值 |
4.4.3 铀源及热液来源 |
4.4.4 铀的活化迁移 |
4.4.5 铀的沉淀机制 |
第5章 构造演化与铀矿关系研究 |
5.1 韧性剪切带与铀矿关系 |
5.1.1 一级控矿构造-韧性剪切带 |
5.1.2 二级控矿构造-脆性断裂带 |
5.2 古元古代基性岩及与铀矿关系 |
5.2.1 基性岩与铀矿的时空关系 |
5.2.2 基性岩与铀矿的成因关系 |
5.3 构造变形期次与演化历史 |
5.4 铀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论文选题及意义 |
0.1.1 项目依托及选题来源 |
0.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0.2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
0.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0.3.1 陆相火山岩区矿床研究现状 |
0.3.2 研究区区域地质和矿产研究工作 |
0.3.3 存在问题 |
0.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0.4.1 研究思路 |
0.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0.5 主要工作量 |
0.6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 |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
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
1.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
1.2 区域地层 |
1.2.1 柴周缘东昆仑造山带 |
1.2.2 柴北缘造山带 |
1.3 区域构造 |
1.3.1 昆南断裂 |
1.3.2 昆中断裂 |
1.3.3 昆北断裂 |
1.3.4 柴达木南缘隐伏断裂 |
1.3.5 柴达木北缘隐伏断裂 |
1.3.6 丁字口-乌兰断裂 |
1.3.7 宗务隆山南断裂 |
1.3.8 宗务隆-青海南山断裂 |
1.3.9 阿尔金断裂 |
1.3.10 哇洪山-温泉断裂 |
1.4 区域岩浆岩 |
1.4.1 东昆仑地区 |
1.4.2 柴北缘地区 |
第2章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及动力学演化研究 |
2.1 前加里东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
2.2 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
2.2.1 柴南缘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期强烈构造体制转化和构造迁移 |
2.2.2 柴北缘造山带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构造演化新认识 |
2.3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
2.3.1 华力西-印支期东昆仑造山带安第斯型造山运动 |
2.3.2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北缘构造演化新认识 |
2.3.3 柴周缘中生代相邻板块时空演化关系 |
2.4 关于中生代火山岩问题 |
2.4.1 印支早期夏河组火山岩 |
2.4.2 印支晚期鄂拉山组火山岩 |
2.4.3 夏河组和鄂拉山组火山岩差异性对比 |
第3章 典型矿床研究 |
3.1 柴周缘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
3.1.1 鄂拉山口铅锌矿床 |
3.1.2 夏河铜多金属矿床 |
3.1.3 哈日扎银铜多金属矿床 |
3.1.4 那更康切尔银矿床 |
3.2 柴周缘古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
3.2.1 达达肯乌拉山铜铅锌矿床 |
3.2.2 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金多金属矿床 |
第4章 区域铜铅锌银多金属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 |
4.1 柴周缘成矿带的时空结构 |
4.2 火山岩与成矿关系解析 |
4.3 柴周缘印支早期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 |
4.4 柴周缘印支晚期陆相火山岩区银多金属成矿作用 |
4.4.1 幔源C-H-O流体与银、金元素的关系 |
4.4.2 成矿深源性问题探讨 |
4.4.3 东昆仑富Ag幔源流体向地壳活化运移成矿过程分析 |
4.4.4 成矿模式 |
4.4.5 矿床的剥蚀保存条件 |
4.5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总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意义及依托项目 |
1.2 研究区位置及概况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青海东昆仑西段研究现状 |
1.3.2 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研究现状 |
1.3.3 主要成矿类型研究现状 |
1.3.4 存在主要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分析测试方法 |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
1.6 取得主要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
2.2 区域地层 |
2.2.1 古-中元古界 |
2.2.2 新元古界 |
2.2.3 下古生界 |
2.2.4 上古生界 |
2.2.5 中生界 |
2.2.6 新生界 |
2.3 区域构造 |
2.3.1 昆南断裂 |
2.3.2 昆中断裂 |
2.3.3 昆北断裂 |
2.3.4 柴达木南缘断裂 |
2.3.5 阿尔金断裂 |
2.3.6 哇洪山-温泉断裂 |
2.3.7 黑山-那陵格勒河断裂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前晋宁期 |
2.4.2 晋宁期 |
2.4.3 加里东期 |
2.4.4 海西-印支早期 |
2.4.5 印支期晚 |
2.5 区域矿产 |
第3章 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研究 |
3.1 始太古代-古元古代古陆核的证据 |
3.2 中-新元古代岩浆-构造事件 |
3.2.1 柴达木南缘岩浆-构造事件——“金水口岩群”时代与构造属性 |
3.2.2 昆南岩浆-构造事件——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形成 |
3.3 加里东早期构造体系的形成 |
3.3.1 柴达木南缘沟-弧-盆体系(西太平洋型活动陆缘) |
3.3.2 万宝沟玄武岩高原沟-弧体系 |
3.4 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万宝沟玄武岩拼贴-洋壳板片断离 |
3.4.1 洋壳深俯冲-板片断离-软流圈上涌作用 |
3.4.2 万宝沟玄武岩的拼贴 |
3.5 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安第斯型造山活动 |
3.6 印支晚期-燕山期岩石圈拆沉和底侵作用 |
3.7 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期区域隆升作用 |
第4章 典型矿床研究 |
4.1 阿克楚克赛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
4.1.1 矿区地质特征 |
4.1.2 矿床地质特征 |
4.1.3 成岩成矿时代与地球化学特征 |
4.1.4 同位素特征 |
4.1.5 岩浆源区与演化 |
4.1.6 成矿作用研究 |
4.2 阿克楚克赛斑岩型矿化(点) |
4.2.1 矿床地质特征 |
4.2.2 岩石年代学及与地球化学特征 |
4.2.3 成矿作用研究 |
4.3 卡尔却卡A区中高温热液脉-隐爆角砾岩壳型矿床 |
4.3.1 矿区地质特征 |
4.3.2 矿床地质特征 |
4.3.3 岩石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
4.3.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3.5 成矿年代学研究 |
4.3.6 成矿作用研究 |
4.4 卡尔却卡B区矽卡岩型矿床 |
4.4.1 矿区地质特征 |
4.4.2 矿床地质特征 |
4.4.3 侵入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
4.4.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4.5 成矿年代学研究 |
4.4.6 成矿作用研究 |
第5章 区域成矿规律 |
5.1 成矿地质条件 |
5.1.1 地层条件 |
5.1.2 构造条件 |
5.1.3 岩浆岩条件 |
5.2 矿床类型与空间分布 |
5.2.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
5.2.2 斑岩型矿床 |
5.2.3 矽卡岩型-中高温热液脉型矿床 |
5.3 成矿时代、构造背景与成矿模式 |
5.3.1 成矿时代划分 |
5.3.2 构造背景与动力学模型 |
5.4 矿床区域保存条件及矿床空间分布 |
5.4.1 昆中南带保存条件 |
5.4.2 昆中北带保存条件 |
5.5 找矿潜力及找矿方向 |
5.5.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
5.5.2 岩浆热液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东准噶尔地区研究现状 |
1.2.2 扎河坝地区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测试方法 |
1.6.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
1.6.2 锆石SIMS U-Pb定年 |
1.6.3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1.6.4 锆石O同位素分析 |
1.6.5 全岩主微量分析 |
1.6.6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东准噶尔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三章 扎河坝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 |
3.1 东准噶尔蛇绿混杂岩概况 |
3.2 扎河坝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及地质特征 |
3.2.1 地质剖面概况 |
3.2.2 岩石学特征 |
3.2.3 矿产及矿化特征 |
3.2.4 构造变形特征 |
3.3 蕴都卡拉铜金钴矿床 |
3.3.1 矿床地质特征 |
3.3.2 含矿岩体特征 |
3.3.3 含矿岩体锆石U-Pb年代学 |
3.3.4 含矿岩体锆石Hf-O同位素 |
3.3.5 主微量地球化学 |
3.3.6 Sr-Nd同位素组成 |
3.4 讨论 |
3.4.1 蕴都卡拉含矿岩体形成时代 |
3.4.2 蕴都卡拉含矿岩体地球化学意义及构造背景 |
3.4.3 扎河坝蛇绿岩地球化学意义及构造背景 |
第四章 泥盆纪岩浆演化 |
4.1 侵入岩及火山岩时空分布特征 |
4.2 索东角闪辉长岩 |
4.2.1 岩石学特征 |
4.2.2 锆石年代学特征 |
4.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2.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5 讨论 |
4.3 玉伊塔斯铜金矿床 |
4.3.1 矿床地质特征 |
4.3.2 含矿岩体特征 |
4.3.3 锆石年代学特征 |
4.3.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3.5 讨论 |
4.4 喀拉哲腊玻基辉橄岩及碱性玄武岩 |
4.4.1 岩石学特征 |
4.4.2 锆石年代学特征 |
4.4.3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4.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4.5 讨论 |
第五章 石炭-二叠纪岩浆演化 |
5.1 侵入岩及火山岩时空分布特征 |
5.2 扎河坝西石炭纪碱性花岗岩 |
5.2.1 岩石学特征 |
5.2.2 锆石年代学特征 |
5.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2.4 Sr-Nd同位素特征 |
5.2.5 讨论 |
5.3 库拉比也铜镍硫化物矿床 |
5.3.1 矿床地质特征 |
5.3.2 含矿岩石特征 |
5.3.3 锆石年代学特征 |
5.3.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3.5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3.6 讨论 |
5.4 恰库尔图珍珠岩、萤石矿床 |
5.4.1 矿床地质特征 |
5.4.2 岩石学特征 |
5.4.3 锆石年代学特征 |
5.4.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4.5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4.6 讨论 |
第六章 扎河坝及邻区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6.1 扎河坝及邻区构造演化 |
6.1.1 晚寒武世-早奥陶世(503-480Ma):大洋扩张期 |
6.1.2 早奥陶世-早石炭世(480-360Ma):俯冲消减期 |
6.1.3 早石炭世-晚石炭世(360-330Ma):碰撞期 |
6.1.4 晚石炭世-二叠纪(330-252Ma):后碰撞期 |
6.2 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岩浆演化序列 |
6.2.1 火山岩时空分布规律 |
6.2.2 侵入岩时空分布规律 |
6.3 区域成矿作用 |
6.3.1 奥陶纪与蛇绿岩有关的铬铁矿床 |
6.3.2 泥盆纪与中酸性、中基性岩体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 |
6.3.3 石炭纪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铜矿床 |
6.3.4 二叠纪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 |
6.3.5 二叠纪与剪切作用有关的热液型金矿床 |
6.3.6 二叠纪与流纹岩有关的萤石、珍珠岩等非金属矿床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勘查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
1.2.2 焦家式金矿研究进展 |
1.3 存在问题和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胶西北焦家式金矿特征及成矿规律 |
2.1 焦家式金矿基本特征 |
2.1.1 焦家式金矿产出于胶北隆起区 |
2.1.2 焦家式金矿吨位大、品位稳定 |
2.1.3 焦家式金矿的矿石特征 |
2.1.4 焦家式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的多源性 |
2.1.5 焦家式金矿成因具有特殊性 |
2.2 焦家式金矿成矿规律 |
2.2.1 区域金矿床矿化结构受地球化学场控制 |
2.2.2 中生代岩浆岩对金矿床的约束 |
2.2.3 胶西北地区构造体系对金矿的控制 |
2.2.4 蚀变岩分带对矿体控制规律 |
2.2.5 焦家式金矿具界面成矿规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焦家式金矿典型矿床矿体特征 |
3.1 焦家巨型金矿床 |
3.1.1 主要矿体特征 |
3.1.2 矿石成分和金矿物特征的变化 |
3.2 大尹格庄金矿床 |
3.2.1 主要矿体特征 |
3.2.2 金矿物特征变化 |
3.3 矿体从浅部到深部差异 |
3.3.1 矿体品位、厚度差异 |
3.3.2 矿石类型差异 |
3.3.3 矿化蚀变差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焦家式金矿蚀变分带非镜像对称特征 |
4.1 蚀变分带展示宏观对称性 |
4.1.1 蚀变带类型 |
4.1.2 蚀变岩分带岩性特征 |
4.1.3 蚀变岩带对矿体控制特征 |
4.2 主断裂面上下盘蚀变非镜像对称特性 |
4.3 矿源岩与金矿成矿作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矿要素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
5.1 焦家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
5.1.1 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
5.1.2 主要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
5.1.3 焦家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
5.2 大尹格庄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
5.2.1 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
5.2.2 主要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
5.2.3 大尹格庄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3000 米深钻的成矿预测示范 |
6.1 示范区成矿深度与找矿空间 |
6.2 示范区地质背景 |
6.3 3000 米钻探验证发现深部矿体 |
6.4 钻孔岩石测量识别出更大规模蚀变矿化带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建议 |
结论 |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四、中国前寒武纪金矿成矿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胶北隆起中生代壳幔岩浆的混合反应是巨量金质来源的关键[J]. 田瑞聪,李大鹏,张文,田京祥,于晓卫,耿科,张岩. 岩石学报, 2022
- [2]莫桑比克前寒武纪地质与成矿特征[J]. 徐涛,陈峰,徐明钻,冯自成. 矿产勘查, 2021(10)
- [3]安徽蚌埠隆起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研究[D]. 陈杨.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4]云南关键矿产重要矿床成矿系列[J]. 卢映祥,施玉北,孙涛,曾妍,李蓉,曹晓民,程胜辉. 地质与勘探, 2021(04)
- [5]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D]. 吴迪. 吉林大学, 2021
- [6]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D]. 李浩然. 吉林大学, 2021(01)
- [7]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D]. 赵拓飞. 吉林大学, 2021(01)
- [8]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研究[D]. 汤贺军.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9]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D]. 张亮亮.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10]胶东晚中生代花岗岩的源区性质与构造环境演化及其对金成矿的启示[J]. 王斌,宋明春,霍光,周明岭,徐忠华,蒋雷,宋英昕,李杰.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