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函授课本物理习题答案探讨

高校函授课本物理习题答案探讨

一、关于高等学校函授教材物理学中一道习题答案的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李培宇[1](2021)在《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是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发展需求,是高中物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发挥高中物理课程应有育人效力的不二法门,也是提升物理教师思政育人工作能力和高中生思政素质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式的高中物理教学就是充分依循教育政策指引,充分发掘物理课程内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将物理教学打造成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浑然天成的有机整体。要实现物理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除了需要对课程本身进行思政内容的开发设计,还要进一步盐融于汤般浸润到物理教学全过程。因此,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展开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首先在搜集、整理与分析相关课程思政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建构,尝试梳理归纳出课程思政的内涵、原则、必要性等。其次,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的理论探讨,进一步依据杜威的道德教育论、社会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为基础构建出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的“核心概念剖析+思政要素”、“情景习题编制+思政要素”和“科学思维渗透+思政要素”三条路径。并对三条路径进行具体解释,绘制具有可操作性的流程图。再次,以路径一和路径二为辅助,以路径三为教学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并将教学设计实施于实际的教学中。最后,通过结合李克特量表设计出测量学生在政治认同、道德品质和物理兴趣的提升情况的问卷,并布置习题检测知识掌握和问题解决的程度。利用SPSS24.0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反思不足,提出优化路径的教学建议。实验研究表明,本课题提出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对学生思政素质和物理兴趣的提升具有积极效果,并且在知识掌握以及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结果。由于该路径尚未成熟,在教学中存在一些欠佳之处,针对这些欠缺提出教学建议有三。其一,增强思政情景创设环节的描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其二,鼓励展示思维环节的主动表达,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其三,加深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本质联系,发挥升华环节的思政效用。同时,在整体研究过程在也发现出了不足和遗憾。第一,研究样本不足。第二,研究时间较短。第三,实践应用不足。这也为后继课程思政深入研究的学者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周凯依[2](2020)在《民国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研究(1922-1949)》文中研究说明物理是自然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但高中物理因其内容抽象,很多学生感觉难以理解。教科书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1922年“壬戌学制”颁行后,高中正式成为中学教育的一个独立学段。民国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的编写在一步步摸索中逐渐成熟。总结民国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的编写经验,对我国现阶段高中物理教科书的编写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本文综合运用文本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较为全面地考察了民国时期的高中物理教科书。全文以年代先后为经,以教科书编纂的有关专题问题为纬,选择1922-1949年间出版的高中物理教科书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民国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各方面的特点。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旨在从学制改革、课程标准修订和教科书编刊三个方面,梳理近代中国中学物理学科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呈现此时中学物理教科书的编纂背景。第二章讨论民国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的知识体系构成,重点分析其中前沿知识部分的内容变化。第三章讨论民国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中,演示实验、习题、插图的呈现形式。第四章尝试还原民国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使用情况,适当论及教科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第五章探究民国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编者人员的主要特点,总结他们编写教科书的思想及理念。通过以上研究发现:民国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基本形成“绪论—物性学—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磁学—电学”的编写框架,前沿知识在教科书中也越来越丰富;民国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常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用习题体现知识的运用,用插图配合解释抽象的物理概念;民国时期倡导“教—学—做”三合一的教学框架,并认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选用不同版本的物理教科书,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补充教学材料;民国时期的编者群体由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共同构成,他们大都学贯中西,并有丰富的中学教育实践经验,所提倡的编写理念也十分贴合学生发展的特点。据此,笔者尝试对我国当前高中物理教科书编写提出如下建议:组建一支由专业学者、一线教师、教育专家组成的教科书编写团队;采用专题式的知识框架进行编写,同时注意与生活实际结合,适当地扩展前沿研究方面的内容;增加一些演示性的实验,课后习题尽量做到少而精,并合理利用解释类插图;教科书在指导“教”与“学”的同时,更要引导对“做”的重视。

钟勇[3](2020)在《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实验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1月,《新课程标准》发布,明确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其中,《高中物理新课标》明确了物理学科的培养目标,即物理核心素养目标: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新课改提出了要改变过去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脚点在课堂,而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前提是教学设计,目前绝大多数教学设计还是基于三维目标设计的。新课改重视创设学习物理的情境和激发学习兴趣。而实验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创设学习物理的情境与激发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当前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物理实验的地位不断地受到削弱,使我们的物理课越来越像习题课或数学课。因此,设计出高质量的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导向的实验教学设计,不仅是重振实验教学雄风的需要,更是当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迫切需要。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从理论基础、设计策略、设计案例、教学实践、研究总结与反思等几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导向,笔者制定出了具体课题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并把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三者有机整合在一起,创造性的建立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模式,编制了几种典型课型的教学设计案例,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和检验。真正实现了从“三维目标”的培养过渡到“核心素养目标”的培养。同时,也为广大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设计中发展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思路和参考案例。

段娟娟[4](2019)在《基于比较视域下的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插图使用现状调查及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教材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有着诸如直观性、形象性、启发性等文字难以比拟的一些特殊功能。国内外许多实践证明,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师生正确认识教材插图的功能,合理利用优秀的教材插图,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对一些抽象物理现象、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材插图的编排是教材编写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材插图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和教学科研工作者所关注,成为了国内外教育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分别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读图时代的到来、高中物理教材插图的使用不容乐观、高考对识图能力的考察显着提高四个方面来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理论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选取中国的人教版、教科版、鲁科版、粤教版、沪科版五种版本的高中物理教材和美国由格劳-希尔公司出版的高中物理教材《物理:原理与问题》为研究样本,将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分别与国内其余四种版本高中物理教材和美国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插图先后从组织方式、呈现形式和内容、功能等维度进行静态对比后得出结论,找出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插图编写的优势和不足;第四部分为问卷调查,结合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插图的特点,分别编制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通过对学生和一线高中物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据此来了解目前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插图的使用现状,进一步动态验证通过教材插图对比得到的结论。本研究基于教材插图的静态对比以及动态的问卷调查发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插图编写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人教版教材在插图总量上凸显出了不足之势,对习题图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二,人教版教材中的插图大多以单图形式呈现,忽视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性;第三,人教版教材中的实物照片图在表现力上有待提高;第四,人教版教材涉及的史料图较少,且大多都是对科学家肖像图的简单罗列;第五,人教版教材对实验相关图的重视程度仍需提升;第六,人教版教材过于重视表征型插图,而疏忽了组织型和解释型插图的编排设计;第七,人教版教材中的生产生活科技图更具人文色彩,但专业性不如美国教材强。第五部分则是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从教学层面提出优化使用教材插图的策略、从教材编写层面上对教材插图的编排提出改进建议;第六部分则是本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夏冰[5](2016)在《思维导图在高三物理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应用思维导图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近几年高中物理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新课标中所提出的过程与方法,在高三物理复习课中更多地体现在基础知识的建构的思维过程以及解题的思维过程,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帮助高三学生学会学习,用思维导图驾驭知识,用思维导图审题和做题,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本文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阐明了在高三物理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在高三物理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原则、策略和应注意的问题。笔者通过自身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同时参考了一些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将思维导图在高三物理复习课中进行应用研究。介绍了对比教学实验的情况及调查统计分析的结果。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帮助高三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建构以章节为线索的物理知识体系,还可以将不同章节的物理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展示高中物理知识的全貌,掌握习题的组成与分类。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方法体系,在审题过程中用最短的时间找到解题方向,利用思维导图解题,这是本论文的创新点。本研究自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在山东省招远市烟台金城高级中学2014级1班和2班进行。实验前,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文献查阅、行动研究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索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复习过程的可行性以及在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实验时,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的概念以及使用方法。实验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理顺复习内容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重点知识。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老师所讲内容以及自身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在课堂规定的时间里利用思维导图对这部分知识进行知识网络的建构。学生完成后,教师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思维导图通过实物展台展示出来,分析思维导图的优点和不足以及改进方式。将改进后的思维导图以电子版的方式保存给学生共享。在复习完后一章并且用同样的方法建立思维导图后,利用章节之间的联系进行二次建构。用同样的方法将不同的章节联系起来,构建高中物理知识体系,反映出高中物理的全貌。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掌握物理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高中物理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刘冰楠[6](2015)在《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文中指出没有撞击的文化是不幸的,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数学教育在和西方文化碰撞的过程中逐步与世界接轨。西方数学及数学教育对这一时期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历史地看,中国三角学教科书自清末至民国近半个世纪,从外国教科书的引进,到自编教科书的发轫,从各大教科书出版企业的兴盛,到国定本教科书的出现,使得这一时期的三角学教科书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期间,每一阶段的三角学教科书都蕴含着中国学者的艰辛探求。本文以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以数学教育制度为背景,以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深入而系统地梳理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脉络,进而总结其编写特点。通过对大量的一手史料和其它二手文献的分析,力图在某种程度上重现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学三角学教育情况。总结当时中国数学家及数学教育工作者对三角学教科书编写的经验,力求为当今数学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建议。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之处。第2章,1902—1911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这一阶段中国三角学教科书有两个来源——日本和欧美。文化差异性十分明显地表现在教科书编写的各个方面。因此,清末时期将译自日本和译自欧美的三角学教科书分开,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深入讨论。然而,日本初期的教科书也源自英国,故表面的差异实则在深处扎根着某种相似性。融合不同类型的编写经验,建立多样化的教科书编写体系,一直是清末民国时期三角学教科书编写者奋斗的目标。第3章,1912—1922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这一时期,数学课程标准开始主导三角学教科书的编写,三角学教科书呈现自编的态势,完成了由清末依靠翻译外国的状况到国人自编的嬗变。本章基于中学三角学课程设置和教科书制度演变之概述,以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为主线,对1912—1922年的三角学教科书进行整理,并就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三角学教科书进行个案分析。第4章,1923—1936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1922年新学制,将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故这一时期的三角学教科书也分初中和高中两种。此外,受美国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国于1923年在初中开始施行混合数学,使得初中三角学教科书呈现混合与分科两种。而高中三角学教科书则全部为分科编写。中国自编三角学教科书在这一时期得到蓬勃发展。本章以1923—1936年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初中和高中两个方面进行梳理。主要内容有:1.鉴于混合数学的产生,故将1923—1936年划分两个时期分别阐述,即混合时期(1923—1928)、混合与分科并行时期(1929—1936)。在概述这一时期教科书编审制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三角课程的要求的基础上,探索初中三角学教科书由分科——混合——分科的发展过程。2.在梳理这一时期数学教育制度中有关教科书的编审制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高中三角内容的不断修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国高中三角学教科书自编的发展状况。3.以这一时期再版次数最多、使用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复兴教科书三角”为例,从时代背景、编排形式、初高中内容的衔接等方面进行考察。以此折射20世纪30年代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状况。第5章,1937—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这一时期,虽然各大出版企业均在不同程度上遭受破坏,但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并没有因此停滞,而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稳步向前发展。这一时期三角学的正式讲授被移至高中,初中仅学习三角学的初步知识,故初中三角学教科书多以《数值三角》的形式出现。此外,受实验几何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数值三角》带有一定程度的实验的味道。本章在概述中学数学教科书审定制度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别选取其中影响范围较广的初中和高中三角学教科书作为案例进行微观分析,并总结其编写特点。第6章,1912—1949年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中学三角学教科书。由于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与数学教育制度的要求并不一致,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民国时期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是清末的延续与发展,学习的方向也由日本转向欧美。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对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的编写产生了示范的作用,并使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得到长足发展。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大多供高中使用,且占全部高中三角学教科书近一半的比例。本章以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三角学教科书为主线,对1912—1949年使用的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进行梳理。选取这一时期影响较大、使用范围较广的《温德华士三角法》和《葛氏平面三角学》,从译本与原本的对照、不同译本间的比较两个维度分别进行分析,进而阐述这一时期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状况及其编写特点。第7章,1902—1949年中国三角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的变迁。中国的学制、章程及数学课程标准虽然随着时代的变更而不断地被修订。但三角学教科书编写者、出版企业始终本着以三角函数为核心内容的原则编写、出版三角学教科书。本章在回顾六个三角函数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1902—1949年中国三角学教科书中的三角函数分别从概念和内容两个方面探究其变迁过程。以期对三角函数的演变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为之后数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部分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借鉴。第8章,结语。首先,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总结影响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变迁的主要因素。其次,回溯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三角学教科书所呈现的各自的特点,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再次,通过对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的梳理,提炼三点对当今中学数学教科书编写的启示与借鉴,以及可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目前,关于三角学史的研究颇多,但大多立足于三角学的发展,没有从中学数学教材建设的角度进行论述。故本研究以此为突破口,在占有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从数学史、数学教育史和教育制度的视角,对中国1902—1949年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同时,与三角学教科书编辑、出版、使用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展现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经历了由翻译、编译、自编的过程。其中,英文原版三角学教科书在清末民国时期一直被使用。2.将三角学教科书置于教育制度下与教育制度之外的背景下进行研究。选取教育制度下具有代表性的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和教育制度之外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进行个案分析,总结三角学教科书的编写特点。3.以三角学教科书中的核心内容为线索,对其概念与内容的沿革进行详细地梳理,展现近半个世纪的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的演变过程,从而挖掘其在变化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及编写特点等。

宋春东[7](2004)在《关于高等学校函授教材物理学中一道习题答案的商榷》文中认为针对高等学校函授教材物理学中一道习题答案的欠缺 ,分别运用谐振动的运动方程、矢量图以及位移—时间曲线进行了分析解答与说明 .

周作明[8](1998)在《中国古代史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概述11建室简史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成立于1953年,至今已有45年的历史。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的有蒙达坦副教授(1953—1960)、任一鸣副教授(1960—1964)、覃延欢教授(1964—1978)、严沛教授(1978—1983)、何应忠教授(19...

刘奕[9](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黎盈盈[10](2019)在《高考改革背景下“6选3”模式对学生高考成绩的影响 ——基于广西A校2016-2018届学生的分析》文中提出2019年,我国高考将由传统“6选3”模式进入新“6选3”高考模式。随着高考课程选择组合模式从2种增至20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讨在高考课程相互交融中课程之间的组合形式对学生高考成绩的影响。虽然高考改革背景下“6选3”模式提高了考生对优势课程的自主选择权,但现有研究多数停留在对高考现状、高考改革等方面的描述性研究,并未结合学生实际高考分数成绩进行理论探讨。本研究选取了高考改革背景下“6选3”中“政治、历史、地理”和“物理、化学、生物”两种经典课程组合模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对象数据进行降维,通过构建“政治、历史、地理”和“物理、化学、生物”模式的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分别对样本学生在上述模式下的高考成绩进行交叉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实际高考成绩进行对比,同时挖掘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九门课程之间的关联程度。研究发现,学生在两种差异性最显着的模式下高考成绩差异较小,说明不少学生的优势课程不集中于两种经典课程组合中,而是分布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不同学科性质的课程中。因此,影响学生高考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高考优势课程组合的选择。此外,本研究还证实了九门课程相关性较强,为高考改革“6选3”模式的课程组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从教育管理(学校、教育部门)和参与主体(家庭层面、个人学生、教师)二个维度,为高考改革背景下“6选3”模式的实施提出建议。

二、关于高等学校函授教材物理学中一道习题答案的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高等学校函授教材物理学中一道习题答案的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施课程思政有助于深化物理课程改革
        1.1.2 实施课程思政有利于提升物理教师思政工作水平
        1.1.3 实施课程思政有效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综述
        1.4.1 关于课程思政内涵的研究
        1.4.2 关于课程思政价值的研究
        1.4.3 关于课程思政必要性的研究
        1.4.4 关于课程思政原则的研究
        1.4.5 关于课程思政路径的研究
        1.4.6 研究述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课程思政
    2.2 理论基础
        2.2.1 杜威的道德教育论
        2.2.2 社会学习理论
        2.2.3 建构主义理论
第三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理性审视
    3.1 课程思政的内涵
        3.1.1 课程思政的概念界定
        3.1.2 课程思政的基本特征
    3.2 高中物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析
        3.2.1 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看物理课程的思政元素
        3.2.2 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看物理课程的思政元素
        3.2.3 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看物理课程的思政元素
        3.2.4 高中物理课程思政元素结构图谱
    3.3 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显现方式
        3.3.1 课程思政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显现方式
        3.3.2 课程思政在物理概念教学和物理规律教学中的显现方式
        3.3.3 课程思政在物理问题解决教学中的显现方式
    3.4 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影响因素
        3.4.1 实施对象的感知价值
        3.4.2 课程内容的呈现质量
        3.4.3 授课方式的推陈出新
        3.4.4 社会环境的榜样影响
        3.4.5 实施主体的传道素养
第四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4.1 高中物理教学中课程思政实施的原则
        4.1.1 内容开发特色性原则
        4.1.2 元素融入有机性原则
        4.1.3 教学过程以人为本原则
    4.2 路径一“核心概念剖析+思政要素”的路径设置
        4.2.1 “核心概念剖析+思政要素”路径的理论支撑
        4.2.2 “核心概念剖析+思政要素”路径的基本设置
        4.2.3 典型案例设计:以“运动的描述”一章为例
    4.3 路径二“情景习题编制+思政要素”的路径设置
        4.3.1 “情景习题编制+思政要素”路径的理论支撑
        4.3.2 “情景习题编制+思政要素”路径的基本设置
        4.3.3 典型习题设计:以“相互作用”为例
    4.4 路径三“科学思维渗透+思政要素”的路径设置
        4.4.1 “科学思维渗透+思政要素”路径的理论支撑
        4.4.2 “科学思维渗透+思政要素”路径的基本设置
        4.4.3 典型案例设计:《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第五章 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路径实践研究
    5.1 实验研究设计
        5.1.1 路径选取及应用说明
        5.1.2 研究目的
        5.1.3 研究假设
        5.1.4 研究变量
        5.1.5 研究对象及内容
        5.1.6 实验测量工具
    5.2 问卷的编制
        5.2.1 问卷编制的依据
        5.2.2 《高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思政素质问卷》的编制
        5.2.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5.3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3.1 实验过程
        5.3.2 实验结果分析
        5.3.3 实验结论与反思
    5.4 教学建议
        5.4.1 增强思政情景创设环节的描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5.4.2 鼓励展示思维环节的主动表达,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
        5.4.3 加深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本质联系,发挥升华环节的思政效用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思政素质问卷
    附录二 后测习题作业
作者简介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2)民国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研究(192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综述
    六、研究方法
    七、研究所用资料
第一章 近代中国中学物理教科书的编纂背景
    第一节 近代学制改革与中学物理课程及课时的调整
        一、“壬寅学制”与中学物理课程
        二、“癸卯学制”与中学物理课程
        三、“壬子癸丑学制”与中学物理课程
        四、“壬戌学制”与高中物理课程
    第二节 民国时期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调整
        一、“颁布试行期”:1922 年—1931 年
        二、“正式实行期”:1932 年—1939 年
        三、“调整完善期”:1940 年—1949 年
    第三节 近代中学物理教科书编刊的发展阶段
        一、“癸卯学制”前后的中学物理教科书
        二、“壬子癸丑学制”后的中学物理教科书
        三、“壬戌学制”后的高中物理教科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的知识体系
    第一节 民国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专业名词
        一、物理学专业名词的译定与辞典的编纂
        二、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物理名词的变迁
    第二节 民国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知识结构
        一、高中物理教科书的内容体系
        二、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知识点选择
        三、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选择的特点
    第三节 民国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前沿知识
        一、1922 年以前中学物理教科书中的前沿知识
        二、1922 年—1949 年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前沿知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的内容呈现
    第一节 民国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中演示实验的安排
        一、演示实验数量的变化
        二、演示实验内容的呈现方式
    第二节 民国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中课后习题的设置
        一、课后习题数量的变化
        二、课后习题类型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民国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中课本插图的设计
        一、课本插图数量的变化
        二、课本插图类型的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国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的使用情况
    第一节 高中物理教科书对物理教学的指导
        一、民国时期对物理教学法的讨论
        二、案例分析:《落体运动》课程的设计
        三、高中物理教科书对试题设置的指导
    第二节 高中物理教科书的选用及影响
        一、民国时期教科书版本的选择
        二、民国时期补充教学材料的运用
        三、民国时期高中物理课堂剪影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国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的编者群体及其编纂理念
    第一节 编者群体的特点分析
    第二节 个案分析:三位代表学者及编者的经历
        一、周昌寿:最了解物理基础教育方向的编者之一
        二、丁燮林:物理实验教学的倡导者及践行者
        三、严济慈:研究为主,编书为辅的编者代表
    第三节 编者的编纂理念及思想
        一、重视名词术语的使用
        二、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
        三、重视物理实验的教学
        四、重视前沿知识的输入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一:1902-1921 年中学物理教科书出版情况
附录二:1922-1949 年高中物理教科书出版情况(1)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1.1.2 国内教育改革新思路
        1.1.3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1.2 问题的提出
        1.2.1 当前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2.2 当前实验教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的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案例研究法
        1.3.3 行动研究法
    1.4 研究的意义
        1.4.1 有利于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1.4.2 有利于实验教学的改进和创新
        1.4.3 有利于实验教学设计的改革和创新
        1.4.4 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1 核心素养
        1.5.2 物理核心素养
        1.5.3 物理实验
        1.5.4 教学设计
        1.5.5 实验教学设计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外关于物理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关于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2.4 国内外关于物理实验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2.5 本章小结
3 实验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依据
    3.1 学习理论
        3.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1.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3.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1.4 最近发展区理论
    3.2 传播理论
        3.2.1 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
        3.2.2 奥斯古德-施拉姆传播模式
        3.2.3 格伯纳传播模式
    3.3 教学理论
    3.4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4.1 物理概念课的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4.1.1 创设感性有趣的学习情境
        4.1.2 引导思维加工,建立物理概念
        4.1.3 理解、深化,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4.1.4 加强实验教学,克服前概念的消极影响
    4.2 物理规律课的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4.2.1 创设发现和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
        4.2.2 带领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或手段探索物理规律
        4.2.3 组织学生探讨和辨析物理规律
        4.2.4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3 物理实验课的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4.3.1 预测-观察-解释演示实验策略
        4.3.2 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分组实验策略
        4.3.3 随堂实验策略
        4.3.4 课外实验策略
        4.3.5 其他实验教学策略
    4.4 物理探究课的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4.4.1 探究主体性策略
        4.4.2 探究启发性策略
        4.4.3 探究方向性策略
        4.4.4 探究协作性策略
        4.4.5 探究适度性策略
    4.5 物理复习课的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4.5.1 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4.5.2 精选习题,变式训练
        4.5.3 拓展提升,发展能力
        4.5.4 把握本质,学会迁移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实验教学设计实践探索
    5.1 物理概念课的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5.2 物理规律课的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5.3 物理实验课的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5.4 物理探究课的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绍兴市高中物理品质课堂教学评估表
    附录2 :绍兴市高级中学课堂教学评估表
    附录3 :实验班与参照班期末调测实验试题及成绩分析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比较视域下的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插图使用现状调查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1.1.2 读图时代的到来
        1.1.3 高考对识图能力的考察显着提高
        1.1.4 高中物理教材插图的使用并不乐观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高中物理教材插图比较研究的理论探讨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教材
        2.1.2 插图
        2.1.3 物理教材插图
    2.2 高中物理教材插图比较研究的理论探讨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双重编码理论
        2.2.3 多元智能理论
        2.2.4 视听教学理论
        2.2.5 布鲁纳学习理论
第3章 高中物理教材插图的比较研究
    1.研究对象
    2.统计方法说明
    3.1 教材插图的数量与分布
        3.1.1 栏目图标的数量
        3.1.2 习题中的插图数量
    3.2 根据插图的组织方式分类
    3.3 根据插图的呈现形式进行分类
    3.4 根据插图的内容分类
    3.5 根据教材插图的功能进行分类
第4章 高中物理教材插图使用情况调查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对象
    4.3 对学生的调查及分析
        4.3.1 高中物理教材插图使用情况学生问卷调查表的设计
        4.3.2 高中物理教材插图使用情况学生问卷调查表的发放与回收
        4.3.3 高中物理教材插图使用情况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4.4 对教师的问卷调查
第5章 研究结论与优化策略
    5.1 研究结论
        5.1.1 教材插图比较研究结论
        5.1.2 人教版教材插图使用现状调查总结
    5.2 优化策略
        5.2.1 教材编写层面的优化策略
        5.2.2 教学层面的优化策略
第6章 反思与展望
    6.1 研究的反思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思维导图在高三物理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思维导图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思维导图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思维导图的概念
    2.2 概念图的由来及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的区别
        2.2.1 概念图的由来
        2.2.2 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的区别
    2.3 思维导图的主要用途
    2.4 思维导图应用的理论基础
        2.4.1 思维导图在高三物理复习课中应用的心理学理论
        2.4.1.1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2.4.1.2 元认知理论
        2.4.1.3 双重编码理论
        2.4.1.3 发散思维理论
        2.4.2 思维导图应用的教育学理论
        2.4.2.1 布鲁纳的教与学理论
        2.4.2.2 主题性教育理论
        2.4.2.3 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
        2.4.2.4 信息熵的理论
第3章 高三物理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的组织实施
        3.1.1 关于对教师的调查问卷
        3.1.2 关于对学生的调查问卷
    3.2 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3.2.1 对教师问卷的统计分析
        3.2.2 对学生问卷的统计分析
第四章 思维导图在高三物理复习课中应用的过程
    4.1 了解学情
    4.2 绘制以知识为线索的思维导图
        4.2.1 绘制原则
        4.2.2 注意问题
    4.3 绘制以方法为线索的思维导图
        4.3.1 绘制准备
        4.3.2 绘制方法
        4.3.3 注意的问题
    4.4 教师对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评价
        4.4.1 教师对以知识为线索的思维导图的评价
        4.4.2 教师对以方法为线索的思维导图的评价
    4.5 教师对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的二次加工
第五章 思维导图在高三物理复习课中的实际应用与反思
    5.1 思维导图的实际绘制与应用
        5.1.1 以知识为线索的思维导图的实际绘制
        5.1.2 以知识为线索思维导图的实际应用
        5.1.3 以方法为线索思维导图的实际绘制
        5.1.4 以方法为线索的思维导图的实际应用
    5.2 应用效果
        5.2.1 进入高三后在实验阶段2014级 1 班和2班成绩对比
        5.2.2 应用思维导图后两个班学生课堂表现
        5.2.3 课后访谈了解学情
    5.3 应用结论与反思
        5.3.1 应用结论
        5.3.2 应用反思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2 学生调查问卷⑴
附录3 学生调查问卷⑵
附录4 高三物理复习第一次检测试题
附录5 高三物理复习第二次检测试题
附录6 高三物理复习第三次检测试题
作者简历
致谢

(6)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问题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内容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1902—1911 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2.1 数学教育制度
        2.1.1 数学课程设置的演变
        2.1.2 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审定经过
    2.2 中学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2.3 翻译美国的三角学教科书个案分析
    2.4 翻译日本的三角学教科书个案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1912—1922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3.1 数学教育制度
        3.1.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3.1.2 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审定经过
    3.2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中学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3.3 个案分析——以《共和国教科书平三角大要》为例
    3.4 小结
第4章 1923—1936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4.1 初中三角学教科书发展概况
        4.1.1 混合时期(1923—1928)
        4.1.2 混合与分科并行时期(1929—1936)
        4.1.3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初中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4.2 高中三角学教科书发展概况
        4.2.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4.2.2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高中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4.3 个案分析——以《复兴教科书三角》为例
    4.4 小结
第5章 1937—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5.1 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审定经过
    5.2 初中三角学教科书
        5.2.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5.2.2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初中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5.2.3 案例分析——以《建国教科书初级中学数值三角法》为例
    5.3 高中三角学教科书
        5.3.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5.3.2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高中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5.3.3 案例分析——以《新三角学讲义》为例
    5.4 小结
第6章 1912—1949年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6.1 历史背景
    6.2 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6.3 个案分析——以《温德华士平面三角法》为例
    6.4 个案分析——以《葛氏平面三角学》为例
    6.5 小结
第7章 1902—1949年中国三角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的变迁
    7.1 对六个三角函数发展历史的简单回顾
        7.1.1 正弦和余弦的名称及符号
        7.1.2 正切和余切的名称及符号
        7.1.3 正割和余割的名称及符号
        7.1.4 十八世纪后三角函数符号的演变
    7.2 1902—1911年三角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的变迁
        7.2.1 研究对象
        7.2.2 三角函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7.2.3 三角函数内容设置的比较
    7.3 1912—1949年三角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的变迁
        7.3.1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三角学教科书
        7.3.2 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三角学教科书
    7.4 小结
        7.4.1“三角函数”概念
        7.4.2“三角函数”内容
第8章 结语
    8.1 影响 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变迁的主要因素
        8.1.1 内部因素
        8.1.2 外部因素
    8.2 三角学教科书发展的特点
        8.2.1 宏观特点
        8.2.2 微观特点
    8.3 启示与借鉴
        8.3.1 从模仿到创新——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立场
        8.3.2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混合与分科的“钟摆现象”
        8.3.3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强大的教科书编纂团队
    8.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关于高等学校函授教材物理学中一道习题答案的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运用谐振动的运动方程分析说明
2运用谐振动的矢量图示法表示说明[2]
3运用谐振动的位移—时间曲线表示说明[3]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10)高考改革背景下“6选3”模式对学生高考成绩的影响 ——基于广西A校2016-2018届学生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高考模式的相关研究
        二、国外高考模式现状
        三、高考课程关联研究
        四、高考成绩管理研究方法
        五、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应用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考改革背景下“6选3”模式
        二、高考改革背景下“6选3”中的典型代表模式
        三、对学生高考成绩的影响
        四、样本A校学生基本情况
    第二节 主成分分析方法
        一、基本思想
        二、数学模型
        三、几何解释
        四、推导过程
        五、计算步骤
    第三节 简单线性回归分析
        一、基本概述
        二、建模思想
    第四节 相关理论的应用
        一、相关理论的优势
        二、相关理论的应用
第三章 “政治、历史、地理”模式高考成绩预测模型
    第一节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一、数据收集
        二、数据预处理
    第二节 降维处理
        一、初步分析
        二、数据降维
        三、降维结果分析
    第三节 线性回归的建模过程
        一、模型的建立与参数估计
        二、残差分析
第四章 “物理、化学、生物”高考成绩预测模型
    第一节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一、数据收集
        二、数据预处理
    第二节 降维处理
        一、初步分析
        二、数据降维
        三、降维结果分析
    第三节 线性回归的建模过程
        一、模型的建立与参数估计
        二、残差分析
第五章 学生高考成绩交叉预测与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预测成绩参照标准
        一、预测成绩参照标准
        二、预测样本对象
    第二节 “政治、历史、地理”模式学生的“物理、化学、生物”模式成绩预测
        一、交叉预测
        二、预测误差
    第三节 “物理、化学、生物”模式学生的“政治、历史、地理”模式成绩预测
        一、交叉预测
        二、预测误差
    第四节 影响学生高考成绩的因素
        一、典型“6选3”模式对学生高考成绩的影响
        二、课程之间的联系对学生高考成绩的影响
第六章 高考改革背景下“6选3”模式的实施建议
    第一节 教育管理角度
        一、学校
        二、教育部门
    第二节 参与者角度
        一、家庭
        二、学生
        三、教师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关于高等学校函授教材物理学中一道习题答案的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路径研究[D]. 李培宇. 伊犁师范大学, 2021(12)
  • [2]民国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研究(1922-1949)[D]. 周凯依.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3]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实验教学设计研究[D]. 钟勇.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4]基于比较视域下的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插图使用现状调查及优化研究[D]. 段娟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思维导图在高三物理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D]. 夏冰. 鲁东大学, 2016(06)
  • [6]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D]. 刘冰楠.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3)
  • [7]关于高等学校函授教材物理学中一道习题答案的商榷[J]. 宋春东.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 [8]中国古代史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 周作明.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S1)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10]高考改革背景下“6选3”模式对学生高考成绩的影响 ——基于广西A校2016-2018届学生的分析[D]. 黎盈盈. 天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高校函授课本物理习题答案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