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1](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指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2](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表明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刘婷[3](2019)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3月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0%,74.0%,差异显着(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88.0%,62.0%,差异显着(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的同时联合小剂量尿激酶,可获得显着的临床疗效,可使心绞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任文华[4](2014)在《尿激酶与冠心宁注射液联合用药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冠心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如硝酸酯类、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波立维(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等;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25万U联合冠心宁注射液20 mL,静脉点滴1次/d,连用2周。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血液流变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4.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全血黏度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使用尿激酶联合冠心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鲍建[5](2014)在《尿激酶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如硝酸酯类、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波立维(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等;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25万u联合舒血宁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0%(x2=4.603,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0.0%、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22,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使用尿激酶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李丽青[6](2013)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50例不稳型心绞痛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小剂量尿激酶+常规抗心绞痛药物进行治疗,以同期收治的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单纯常规抗心绞痛药物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临床治疗后,观察组30d内发展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概率与心绞痛发生频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着,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4%,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着,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小剂量尿激酶+常规抗心绞痛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治疗实践中推广和使用。
张杰,张桂娟,李岐梅[7](2011)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9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45例,给予硝酸异山梨醇脂10mg,每日3次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每日1次口服,3 d后改为100 mg每日1次口服;低分子肝素钙4000U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连用7 d。尿激酶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尿激酶50万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半小时内静脉滴入,每日1次连用5 d,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结果尿激酶组临床总有效率96.0%(48/50),心电图总有效率88.0%(44/50);常规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73.3%(33/45),心电图总有效率68.9%(31/4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0.78、57.56,P均<0.05)。结论肝素抗凝后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变化均获得明显改善,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刘海燕,周德钧,白庆秋[8](2011)在《低分子肝素钠与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钠与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眉山市人民医院近2年来收治的2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肝素钠皮下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药尿激酶。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心脏事件和不良反应均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与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而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盛开,田金徽,杨克虎,白锋[9](2010)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小剂量尿激酶加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单用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SCI、CBM、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手工检索专业相关期刊,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筛选和提取资料,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4.2.6的标准评价纳入文献质量,用RevMan4.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9个随机对照试验(227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小剂量尿激酶组的有效率[OR=4.18,95%C(l3.24,5.41)]和心电图[OR=2.81,95%C(l2.04,3.88)]优于常规治疗组;而在心血管事件[OR=0.74,95%Cl(0.44,1.24)]、皮肤粘膜出血[OR=1.43,95%Cl(0.90,2.28)]、牙龈出血[OR=1.88,95%Cl(0.46,7.70)]以及镜下血尿[OR=3.82,95%Cl(0.77,18.92)]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但由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样本量小且质量较低,上述结论尚需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史桂玲,孙秀颖,杨军,马欣[10](2003)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二、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
2 指南制定方法 |
2.1 临床问题构建 |
2.2 中成药遴选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4.3 资料提取 |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 证据综合分析 |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
2.8 推荐意见形成 |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
3.1 稳定性心绞痛 |
3.1.1 临床问题 |
3.1.2 推荐意见 |
3.1.3 证据描述 |
3.1.3.1 通心络胶囊(1C) |
3.1.3.2 脑心通胶囊(1C) |
3.1.3.3 丹蒌片(2B) |
3.1.3.4 麝香保心丸(1B) |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
3.1.3.6 丹红注射液(2D) |
3.1.3.7 红花注射液(2C) |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
3.2.1 临床问题 |
3.2.2 推荐意见 |
3.2.3 证据描述 |
3.2.3.1 通心络胶囊(1C) |
3.2.3.2 脑心通胶囊(2D) |
3.2.3.3 丹蒌片(2C) |
3.2.3.4 麝香保心丸(1B) |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
3.2.3.7 丹红注射液(1C) |
3.2.3.8 红花注射液(2D) |
3.2.3.9 参麦注射液(2C) |
3.3 急性心肌梗死 |
3.3.1 临床问题 |
3.3.2 推荐意见 |
3.3.3 证据描述 |
3.3.3.1 麝香保心丸(1B) |
3.3.3.2 参麦注射液(2C) |
3.4 围介入手术期 |
3.4.1 临床问题 |
3.4.2 推荐意见 |
3.4.3 证据描述 |
3.4.3.1 通心络胶囊(1C) |
3.4.3.2 脑心通胶囊(2D) |
3.4.3.3 丹蒌片(2B) |
3.4.3.4 麝香保心丸(1C) |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4.3.6 丹红注射液(2C) |
3.4.3.7 参麦注射液(2C) |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
3.5.1.1 临床问题 |
3.5.1.2 推荐意见 |
3.5.1.3 证据描述 |
3.5.1.3.1 稳心颗粒(1B) |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
3.5.2.1 临床问题 |
3.5.2.2 推荐意见 |
3.5.2.3 证据描述 |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
3.5.3.1 临床问题 |
3.5.3.2 推荐意见 |
3.5.3.3 证据描述 |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3.3.2 稳心颗粒(1C) |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
3.6.1 临床问题 |
3.6.2 推荐意见 |
3.6.3 证据描述 |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
3.7.1 临床问题 |
3.7.2 推荐意见 |
3.7.3 证据描述 |
3.7.3.1 速效救心丸(1C) |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
3.7.3.3 麝香保心丸(1C) |
3.7.3.4 宽胸气雾剂(1C) |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5.1 药物的遴选 |
5.2 干预措施 |
5.3 结局指标 |
5.4 证据的筛选 |
5.5 诊断标准 |
5.6 辨证分型 |
5.7 共识结果 |
6 更新计划 |
6.1 更新时间 |
6.2 更新方法 |
(2)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
2 指南制定方法 |
2.1 临床问题构建 |
2.2 中成药遴选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4.3 资料提取 |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 证据综合分析 |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
2.8 推荐意见形成 |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
3.1 稳定性心绞痛 |
3.1.1 临床问题 |
3.1.2 推荐意见 |
3.1.3 证据描述 |
3.1.3. 1 通心络胶囊(1C) |
3.1.3. 2 脑心通胶囊(1C) |
3.1.3. 3 丹蒌片(2B) |
3.1.3. 4 麝香保心丸(1B) |
3.1.3. 5 复方丹参滴丸(1B) |
3.1.3. 6 丹红注射液(2D) |
3.1.3. 7 红花注射液(2C) |
3.1.3. 8 芪参益气滴丸(1C) |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
3.2.1 临床问题 |
3.2.2 推荐意见 |
3.2.3 证据描述 |
3.2.3. 1 通心络胶囊(1C) |
3.2.3. 2 脑心通胶囊(2D) |
3.2.3. 3 丹蒌片(2C) |
3.2.3. 4 麝香保心丸(1B) |
3.2.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2.3. 6 血府逐瘀胶囊(2D) |
3.2.3. 7 丹红注射液(1C) |
3.2.3. 8 红花注射液(2D) |
3.2.3. 9 参麦注射液(2C) |
3.3 急性心肌梗死 |
3.3.1 临床问题 |
3.3.2 推荐意见 |
3.3.3 证据描述 |
3.3.3. 1 麝香保心丸(1B) |
3.3.3. 2 参麦注射液(2C) |
3.4 围介入手术期 |
3.4.1 临床问题 |
3.4.2 推荐意见 |
3.4.3 证据描述 |
3.4.3. 1 通心络胶囊(1C) |
3.4.3. 2 脑心通胶囊(2D) |
3.4.3. 3 丹蒌片(2B) |
3.4.3. 4 麝香保心丸(1C) |
3.4.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4.3. 6 丹红注射液(2C) |
3.4.3. 7 参麦注射液(2C) |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 |
3.5.1. 1 临床问题 |
3.5.1. 2 推荐意见 |
3.5.1. 3 证据描述 |
3.5.1. 3. 1 稳心颗粒(1B) |
3.5.1. 3. 2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
3.5.2. 1 临床问题 |
3.5.2. 2 推荐意见 |
3.5.2. 3 证据描述 |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房颤 |
3.5.3. 1 临床问题 |
3.5.3. 2 推荐意见 |
3.5.3. 3 证据描述 |
3.5.3. 3. 1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3. 3. 2 稳心颗粒(1C) |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
3.6.1 临床问题 |
3.6.2 推荐意见 |
3.6.3 证据描述 |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
3.7.1 临床问题 |
3.7.2 推荐意见 |
3.7.3 证据描述 |
3.7.3. 1 速效救心丸(1C) |
3.7.3. 2 复方丹参滴丸(1C) |
3.7.3. 3 麝香保心丸(1C) |
3.7.3. 4 宽胸气雾剂(1C) |
4 |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5.1 药物的遴选 |
5.2 干预措施 |
5.3 结局指标 |
5.4 证据的筛选 |
5.5 诊断标准 |
5.6 辨证分型 |
5.7 共识结果 |
6 更新计划 |
6.1 更新时间 |
6.2 更新方法 |
(3)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
2.2 2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
3 讨论 |
(4)尿激酶与冠心宁注射液联合用药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
2.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
2.3 两组血液流变指标的比较 |
3 讨论 |
(6)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临床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2 文献检索 |
1.3 资料提取 |
1.4 质量评价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和质量评价 |
2.3 疗效比较 |
2.3.1 临床有效率 |
2.3.2 心血管事件 |
2.3.3 心电图 |
2.3.4 皮肤粘膜出血 |
2.3.5 牙龈出血 |
2.3.6 镜下血尿 |
3 讨论 |
(10)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治疗方法 |
1.1 肝素 |
1.2 肝素、硫酸镁加黄芪治疗 |
1.3 低分子肝素 |
1.4 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 |
1.5 东菱克栓酶 |
1.6 降纤酶 |
1.7 尿激酶 |
1.8 前列腺素E1 |
1.9 葛根素 |
1.10 冬眠合剂 |
1.11 阿替洛尔加硝苯地平 |
2 其他治疗方法 |
2.1 高压氧 |
2.2 紫外线充氧照射自血回输 |
四、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2]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 [3]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探讨[J]. 刘婷. 基层医学论坛, 2019(05)
- [4]尿激酶与冠心宁注射液联合用药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 任文华. 中国医学创新, 2014(08)
- [5]尿激酶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 鲍建. 中国基层医药, 2014(04)
- [6]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J]. 李丽青.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3(20)
- [7]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 张杰,张桂娟,李岐梅. 中国综合临床, 2011(08)
- [8]低分子肝素钠与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分析[J]. 刘海燕,周德钧,白庆秋. 中国医药指南, 2011(20)
- [9]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系统评价[J]. 盛开,田金徽,杨克虎,白锋.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0(01)
- [10]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进展[J]. 史桂玲,孙秀颖,杨军,马欣. 医学综述, 2003(08)
标签:心绞痛论文; 尿激酶论文; 不稳定型心绞痛论文;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论文; 心绞痛的治疗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