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阳霉素与鱼肝油酸钠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果,吕仁荣,薛峰,张健,徐广琪,孟真,孙中泱,吴义良,霍然[1](2016)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体表静脉畸形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荟萃分析系统评价平阳霉素注射治疗体表静脉畸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PubMed、Embase、CNKI、CBM、VIP检索平阳霉素注射治疗体表静脉畸形的文献,用改良后的Jadad量表评价文献质量,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合适研究进行Meta分析。使用RevMan 5.2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比值比(OR)表示,通过改变统计模型及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发表偏倚采用倒漏斗图显示。结果共11篇文献纳入研究。结果显示,平阳霉素有效率高于鱼肝油酸钠;平阳霉素有效率低于无水乙醇,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无水乙醇;平阳霉素联合激素治疗有效率高于鱼肝油酸钠,其中联合泼尼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鱼肝油酸钠;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聚桂醇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eta分析结果显示,平阳霉素注射治疗体表静脉畸形可有效减少血管性包块的体积,单药或联合用药时疗效确切。
白南[2](2012)在《海绵状静脉畸形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绵状静脉畸形源于血管形态发生的异常,扩张的静脉包含薄的血管壁和异常的平滑肌。病变表现为蓝色、柔软、可被压缩,或可触及坚硬钙化的静脉石。静脉畸形包括了小范围局限性的皮肤静脉畸形以及涉及重要结构的多部位多层次的弥漫性畸形。因静脉畸形有不断发展的特征,使治疗尤为困难;随时间推移,尤其是在青春期,畸形会增大;静脉畸形治疗后容易复发。经皮穿刺硬化疗法作为治疗静脉畸形的一线疗法,和手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没有外部瘢痕、很少有严重并发症,一般情况下比切除更安全有效。硬化疗法是把组织硬化剂注射到病变处,引起细胞破坏、血栓形成以及强烈的炎症反应,局部纤维化导致病变收缩。75-90%的患者有良好的结果,包括病变体积的缩小和症状的减轻。硬化治疗常需持续多次。在我国平阳霉素硬化治疗静脉畸形作为一种常规治疗方式,疗效确切。为指导应用,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脉管性疾病学组2011年建议了平阳霉素治疗静脉畸形方法,其中利多卡因作为一种联合用药与平阳霉素配制成一定浓度药液注入畸形静脉中。利多卡因一方面作为酰胺类局麻药物,用于不同部位以阻断感觉神经而产生麻醉,其穿透性和扩散性强。治疗静脉畸形可减轻平阳霉素栓塞过程中因疼痛引起的反射性血管痉挛,使硬化药物更充分的填塞病灶。另一方面,利多卡因作为钙调蛋白阻滞剂对抗肿瘤药物有增敏作用。利多卡因、平阳霉素注入到畸形静脉中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如何?利多卡因是否在平阳霉素治疗静脉畸形过程中有协同作用?平阳霉素和利多卡因浓度的改变对临床治疗效果有何影响?本课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昆明小鼠脾脏作为人海绵状静脉畸形的动物模型,通过石蜡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电镜观察、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标记凋亡细胞,Image-Pro Plus6.0病理细胞图像分析系统比较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凋亡因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观察不同浓度利多卡因、不同浓度平阳霉素在不同时间对脾脏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及平阳霉素与不同浓度利多卡因联合用药时在不同时间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探讨利多卡因是否对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有协同作用。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平阳霉素联合不同浓度利多卡因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探讨利多卡因浓度对疗效的影响;回顾性分析不同浓度平阳霉素治疗浅表海绵状静脉畸形,探讨平阳霉素浓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指导临床用药;回顾性分析低浓度平阳霉素治疗浅表静脉畸形,总结治疗效果。第一部分利多卡因影响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的实验研究实验1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对小鼠脾脏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毒性。方法将88只雌性昆明小鼠按随机区组设计原则随机分为4组,其中A组16只,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实验组72只,分为B、C、D三组,每组24只,分别为0.1%利多卡因组、0.2%利多卡因组、0.4%利多卡因组。每组又随机为4个日程组(2、5、8、14d组),对照组每日程4只,实验组每日程6只。将小鼠用10%水合氯醛(3ml/kg)腹腔注射麻醉后,常规消毒、铺巾。分层切开皮肤、肌层、腹膜,切口长约1.0cm,将胃翻起显露其背侧的脾脏,钝性牵拉固定,用4号半针头沿脾脏长轴方向穿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3ml,实验组注射不同浓度盐酸利多卡因溶液0.3ml,边注射边匀速退针,稍加压迫针孔止血,分层缝合,继续饲养。术后第2、5、8、14d处理对照组的4只小鼠,实验组B、C、D中的各6只小鼠。麻醉后,按照原切口再次开腹,游离并切断结扎脾脏周围血管及系膜,取出脾脏,去除脾脏头尾,将脾脏中段分割后,分别投入10%中性福尔马林及2.5%的戊二醛溶液中。HE染色,观察不同浓度、不同时间标本变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每例标本制切片2张,用Image-Pro Plus6.0病理细胞图像分析系统,将各组TUNEL标记切片进行分析。在400×光镜下,每张切片随机选择6个高倍视野的图片,分别计数每张切片中TUNEL阳性细胞比率(=6个高倍视野的阳性细胞数/细胞总数×100%)并计算其平均值。电镜下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变化。统计方法: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时间与处理因素的效应分析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若交互作用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分析单独效应。满足正态且方差齐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非正态和(或)方差不齐的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若有统计学意义,用SNK法进一步做两两比较,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用SPSS16.0分析。结果大体观察,对照组2、5、8、14天外观未见明显改变,均表现为包膜光滑完整,边缘整齐,无肿胀。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显微镜下,生理盐水组,各时间点为正常脾脏表现:脾脏表面被覆薄层纤维组织,其外为单层间皮细胞;其下红、白髓结构清楚,血窦不扩张,脾窦内衬单层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完整,血窦内充以适量的红细胞,间质无炎细胞浸润,组织细胞不增生;脾小体结构清楚,生发中心不扩张。0.1%利多卡因组: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0.2%利多卡因组:2天组,为正常脾脏表现;5天组,偶见脾窦出血;8天组,间质偶见炎症细胞浸润,偶见局部单核或多核巨噬细胞;14天组,间质细胞浸润较8天组稍多,偶见纤维蛋白渗出,偶见吞噬了细胞碎片的多核巨噬细胞。0.4%利多卡因组:2天组,偶见脾窦扩张,充血,红白髓结构清楚,间质偶见炎症细胞浸润;5天组,脾窦扩张、充血较明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增多;8天组,可见间质细胞浸润,少量纤维蛋白渗出,部分脾索结构略模糊,可见到吞噬了细胞碎片的多核巨噬细胞;14天组,间质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渗出增多,局部可见到多个吞噬了细胞碎片的多核巨噬细胞。部分红白髓结构模糊。透射电镜观察:生理盐水组、0.1%利多卡因组、0.2%利多卡因组各时间点脾脏可见大量红髓,血窦清晰,细胞连接完好,红细胞聚于脾窦内且数量较多,淋巴细胞分布均匀,结构完整,细胞器完好,整体无明显组织学改变。镜下未见凋亡小体。0.4%利多卡因组2天组、5天组脾脏结构未见明显改变,8天组、14天组可见脾窦筋膜破坏、可见凋亡小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进行析因方差分析,不同组间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显着(F组间=107.676,P组间=0.000),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显着(F时间=4.725,P时间=0.005),时间与组间交互效应有显着性意义(F组间×时间=13.682,P组间×时间=0.000)。单独效应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生理盐水组4个时间点凋亡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0.296,P=0.828)。0.1%利多卡因组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4个时间点凋亡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3.687,P=0.297)。0.2%利多卡因组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4个时间点凋亡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4.167,P=0.244)。0.4%利多卡因组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4个时间点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9.747,P=0.000)。其中,14天组>8天组>5天组,14天组>2天组。单独效应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天组:各组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1.386,P=0.279)。5天组:0.4%利多卡因组凋亡率较其它组升高,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1.186,P=0.011)。其中,D组>A组,D组>B组,D组>C组。8天组:0.4%利多卡因组凋亡率较其它组升高,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3.717,P=0.003)。其中D组>A组,D组>B组,D组>C组。14天组:0.4%利多卡因组凋亡率较其它组升高,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2.753,P=0.005)。其中D组>A组,D组>B组,D组>C组。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利多卡因在0.1%和0.2%的浓度时,小鼠脾脏血管内皮细胞未见组织学改变,未引起细胞凋亡。随着利多卡因干预浓度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利多卡因具有细胞毒性作用,可诱发细胞的凋亡。利多卡因诱发小鼠脾脏内皮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实验2不同浓度平阳霉素对小鼠脾脏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目的探讨平阳霉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毒性方法将88只雌性昆明小鼠按随机区组设计原则随机分为4组,其中A组16只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实验组72只,分为B、C、D三组,每组24只,分别为0.5mg/ml平阳霉素组、1mg/ml平阳霉素组、2mg/ml平阳霉素组。每组又随机为4个日程组(2、5、8、14d组),对照组每日程4只,实验组每日程6只。按照实验1手术方法找到小鼠脾脏,用4号半针头沿脾脏长轴方向穿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3ml,实验组注射不同浓度平阳霉素溶液0.3ml。术后处理同实验1。统计方法同实验1。结果大体观察,生理盐水组:各时间点外观未见明显改变。0.5mg/ml平阳霉素组:2天组,脾组织暗红光亮,未见明显变化;5天组,个别标本脾组织颜色稍暗,包膜略有紧张;8天组,部分标本脾组织边缘稍钝,轻度肿胀;14天组,大部分标本出现脾组织颜色变暗,略凹陷,包膜紧张度消失。1mg/ml平阳霉素组:2天组,部分脾组织包膜略紧张,有轻度肿胀;5天组,脾组织色泽变暗,边缘稍钝,有轻度肿胀;8天组,脾组织包膜紧张度消失,部分区域出现微凹;14天组,部分标本脾组织萎缩,边缘凹凸不平有切迹,表面白色条纹样瘢痕,与周围组织有粘连。2mg/ml平阳霉素:2天组,脾组织包膜紧张,边缘稍钝,有不同程度肿胀;5天组,脾组织包膜紧张度消失,颜色变暗,部分区域出现微凹;8天组,脾组织不同程度萎缩,部分标本出现边缘切迹,被膜凹凸表现,表面有白色条纹样瘢痕,与周围组织有粘连;14天组,大部分标本出现脾脏质硬暗红,包膜凹凸皱缩,表面有白色瘢痕,脾脏边缘锐利伴有不规则切迹,与周围组织严重粘连,呈现肉眼可见的明显萎缩。显微镜下,生理盐水组:各时间点为正常脾脏表现。0.5mg/ml平阳霉素:2天组,个别脾窦出现扩张,充血,少量炎细胞浸润;5天组,间质炎细胞浸润,窦内皮细胞肿胀,个别出现变性,少量纤维蛋白渗出。8天组,脾窦扩张、充血显着,窦内皮细胞肿胀、变性,部分脾索结构模糊,较多炎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渗出及组织细胞增生;14天组:纤维蛋白渗出、变性,纤维组织增生,红细胞弥散,部分脾窦塌陷毁损,脾小体萎缩形态不均。1mg/ml平阳霉素:2天组,脾窦出血、扩张,少量炎细胞浸润,偶见局部多核巨噬细胞;5天组,脾组织充血显着,脾窦炎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沉积,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多核巨噬细胞增多;8天组,脾索结构模糊,纤维蛋白沉积伴有纤维组织的增生,可见新鲜出血;14天组,脾窦塌陷毁损,部分脾小体萎缩、形态不均,纤维蛋白渗出、变性,纤维组织增生,较多单核或多核巨噬细胞云集。2mg/ml平阳霉素:2天组,脾窦扩张,充血,窦内皮细胞肿胀,个别窦内皮细胞及脾索纤维细胞变性,或细胞核浓缩、碎裂,脾索结构略模糊,炎细胞浸润、组织细胞增生;5天组,脾组织充血显着,较多窦内皮细胞及脾索纤维细胞变性,大量细胞核浓缩、碎裂、崩解,较多单核或多核巨噬细胞云集,脾索结构模糊,较多炎细胞浸润、组织细胞增生;8天组,脾窦塌陷毁损,内皮细胞胞核溶解、散碎,大量单核或多核巨噬细胞云集。纤维蛋白渗出、变性,纤维组织增生,红细胞弥散,部分脾小体萎缩形态不均,边缘充血、出血;14天组,脾窦内皮细胞凋亡成片,脾小体塌陷萎缩,纤维组织增生,被膜增厚。电镜下,对照组各时间表现同实验1。各实验组各时间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血窦壁破坏,线粒体空泡样变、内质网扩张,凋亡小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进行析因方差分析,不同组间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显着(F组间=9549.392,P组间=0.000),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显着(F时间=2499.782,P时间=0.000),时间与组间交互效应有显着性意义(F组间×时间=279.087,P组间×时间=0.000)。单独效应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4个时间点凋亡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0.296, P=0.828).0.5mg/ml平阳霉素组:4个时间点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差异(F=1144.825,P=0.000)。14天组>8天组>5天组>2天组。1mg/ml平阳霉素组:4个时间点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494.281,P=0.000),14天组>8天组>5天组>2天组。2mg/ml平阳霉素组:4个时间点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963.028,P=0.000),14天组>8天组>5天组>2天组。单独效应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天组:各组之间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232.831,P=0.000)。D组>C组>B组>A组。5天组:各组之间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201.614,P=0.000)。D组>C组>B组>A组。8天组:各组之间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2134.600,P=0.000)。D组>C组>B组>A组。14天组:各组之间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4886.604,P=0.000)。D组>C组>B组>A组。结论平阳霉素在0.5mg/ml浓度下可引起细胞明显凋亡,随药物浓度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增多,染色加深。PYM引起细胞凋亡的程度,具有明显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实验3平阳霉素与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对小鼠脾脏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目的探讨利多卡因是否对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有协同作用方法将88只雌性昆明小鼠按随机区组设计原则随机分为4组,其中A组16只,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实验组72只,分为B、C、D三组,每组24只,分别为0.5mg/ml平阳霉素组、0.5mg/ml平阳霉素+0.1%利多卡因组和0.5mg/ml平阳霉素+0.2%利多卡因组。每组又随机为4个日程组(2、5、8、14d组),对照组每日程4只,实验组每日程6只。按照实验1手术方法找到小鼠脾脏,用4号半针头沿脾脏长轴方向穿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3ml,实验组注射0.5mg/ml平阳霉素溶液或平阳霉素利多卡因混合液0.3ml。按照实验1方法在各个时间点取出小鼠脾脏。去除脾脏头尾,将对照组脾脏中断分割后,分别投入10%中性福尔马林及2.5%的戊二醛溶液中;将实验组脾脏中断分为三份,一份迅速置入冻存管,放入液氮中冻存;另两份分别投入10%中性福尔马林及2.5%的戊二醛溶液中。液氮中冻存组织用于凋亡蛋白Caspase-3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统计方法同实验1。结果大体观察,对照组:2、5、8、14天外观未见明显改变。0.5mg/ml平阳霉素组:各时间点外观同实验2同等浓度平阳霉素组表现。0.5mg/ml平阳霉素+0.1%利多卡因组:各时间点与0.5mg/ml平阳霉素组相比外观无明显变化。0.5mg/ml平阳霉素+0.2%利多卡因组:2天组,脾组织暗红光亮色,部分标本包膜略紧张,略有轻度肿胀;5天组,脾组织色泽变暗,边缘稍钝;8天组,脾组织包膜紧张度消失,颜色变暗,部分区域出现微凹;14天组,部分标本脾组织萎缩,边缘凹凸不平有切迹。显微镜下,对照组,各时间点为正常脾脏表现。0.5mg/ml平阳霉素组,各时间点同实验2同浓度平阳霉素组表现。0.5mg/ml平阳霉素+0.1%利多卡因组,各时间点与0.5mg/ml平阳霉素组相比无明显变化。0.5mg/ml平阳霉素+0.2%利多卡因组:2天组,部分脾窦出血、扩张,少量炎细胞浸润,偶见局部多核巨噬细胞;5天组,脾组织充血显着,脾窦炎细胞浸润,少量纤维蛋白沉积,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多核巨噬细胞增多;8天组,脾索结构模糊,纤维蛋白沉积伴有纤维组织的增生,可见新鲜出血;14天组:部分脾窦塌陷毁损,部分脾小体萎缩、形态不均,纤维蛋白渗出、变性、增生,较多单核或多核巨噬细胞云集。电镜观察,对照组各时间表现同实验1,各实验组各时间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血窦壁破坏,线粒体空泡样变、内质网扩张,凋亡小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进行析因方差分析,不同组间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显着(F组间=1510.583,P组间=0.000),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显着(F时间=917.257,P时间=0.000),时间与组间交互效应有显着性意义(F组间×时间=88.540,P组间×时间=0.000)。单独效应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生理盐水组4个时间点凋亡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0.296,P=0.828)。0.5mg/ml平阳霉素组:采用秩和检验,4个时间点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21.600,P=0.000)。14天组>8天组>5天组>2天组。0.5mg/ml平阳霉素+0.1%利多卡因组:采用方差分析,4个时间点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差异(F=876.169,P=0.000)。14天组>8天组>5天组>2天组。0.5mg/ml平阳霉素+0.2%利多卡因组:采用方差分析,4个时间点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差异(F=21.600,P=0.000)。14天组>8天组>5天组>2天组。单独效应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天组:采用秩和检验,各组之间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7.360,P=0.001)。其中,D组>C组>A组;D组>B组>A组。5天组:采用秩和检验,各组之间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7.202,P=0.001)。其中,D组>C组>A组;D组>B组>A组。8天组:采用秩和检验,各组之间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7.715,P=0.001)。其中,D组>C组>A组;D组>B组>A组。14天组:采用秩和检验,各组之间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7.146,P=0.001)。其中,D组>C组>A组;D组>B组>A组。各实验组Caspase-3拷贝数进行析因方差分析,不同组间Caspase-3拷贝数比较差异显着(F组间=9549.392,P组间=0.000),不同时间点Caspase-3拷贝数比较差异显着(F时间=2499.782,P时间=0.000),时间与组间交互效应有显着性意义(F组间×时间=279.087,P组间×时间=0.000)。单独效应方差分析结果表明,0.5mg/ml平阳霉素组:采用秩和检验,4个时间点比较caspase-3拷贝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21.600,P=0.000)。14天组>8天组>5天组>2天组。0.5mg/ml平阳霉素+0.1%利多卡因组:采用秩和检验,4个时间点比较caspase-3拷贝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21.600,P=0.000)。14天组>8天组>5天组>2天组。0.5mg/ml平阳霉素+0.2%利多卡因组:采用秩和检验,4个时间点比较caspase-3拷贝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21.600,P=0.000)。14天组>8天组>5天组>2天组。单独效应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天组:采用秩和检验,各组之间比较caspase-3拷贝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5.158,P=0.001)。D组>C组>B组。5天组:采用秩和检验,各组之间比较caspase-3拷贝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1.415,P=0.003)。其中,D组>C组;D组>B组。8天组:采用秩和检验,各组之间比较caspase-3拷贝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1.474,P=0.003)。其中D组>C组;D组>B组。14天组:采用方差分析,各组之间比较caspase-3拷贝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27.582,P=0.000)。其中,D组>C组;D组>B组。结论0.2%的利多卡因在平阳霉素导致的细胞凋亡中起到协同作用,并且随时间延长作用增加。提示利多卡因在配合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的过程中,不仅是起到封闭和止痛作用,而且对平阳霉素细胞毒性具有协同作用,且具有浓度及时间依赖性。本实验数据可以假定利多卡因在人体内会起到类似的作用。然而,由于动物模型实验的有限性,尽管观察了利多卡因对平阳霉素细胞毒性作用的协同作用,对于临床的真正影响及指导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第二部分平阳霉素硬化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的临床研究第一节平阳霉素联合不同浓度利多卡因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的对照研究目的比较平阳霉素联合不同浓度利多卡因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探讨利多卡因浓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自2008年6月-2010年6月,我们采用2mg/ml平阳霉素、2mg/ml平阳霉素联合0.5%利多卡因及2mg/ml平阳霉素联合1%利多卡因,分别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各40例。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建立患者标准化数据收集表格,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病变部位、大小、病史专科检查、注射药量,治疗次数、临床反应、副作用以及随访。患者治疗前后拍摄数码照片。注射方法:严格消毒后,用5号针头从距病变边缘0.5cm处正常皮肤处进针,针尖水平穿刺到静脉畸形处,回抽出血确定注射器刺入的静脉区域,缓慢注射至局部肿胀,稍显苍白,注意勿使局部注药后张力过大。对面积稍大的静脉畸形,一处进针药液不能浸润到的部位,可采用多点注射。每次注射的药液体积是1.5-6.0ml。治疗后局部压迫穿刺点3min以防药液外溢。根据病变情况决定治疗的次数,2次治疗间隔15d。每次治疗后留观0.5h。三组治疗操作均为一人独立完成。统计学方法三组性别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年龄、病变面积和治疗次数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三组间的疗效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三组间的不良反应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用SPSS16.0分析。结果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mg/ml平阳霉素联合1%利多卡因治疗组的平均治疗次数有降低趋势,但三组治疗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6)。经过注射治疗后,随访12-16个月,均未见有肺纤维化及肝肾功能损害现象,三组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4)。三组患者治疗后病变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肿涨和疼痛,在临床观察中2mg/ml平阳霉素组疼痛表现程度远大于另外两组。各组中均有发热、胃肠道反应及局部水疱或皮肤溃疡、坏死发生。三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5)。结论利多卡因对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未表现出协同作用。第二节不同浓度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浅表静脉畸形的对照研究目的比较不同浓度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浅表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2月-2010年2月,我们采用低浓度平阳霉素(0.5mg/ml)及常规浓度平阳霉素(2mg/ml)分别治疗体表单发、局限性海绵状静脉畸形各32例。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建立患者标准化数据收集表格,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病变部位、大小、病史专科检查、注射药量,治疗次数、临床反应、副作用以及随访。常规消毒后,4号半针头从距病变边缘0.5cm处正常皮肤粘膜处进针,回抽出血确定注射器刺入的静脉区域,缓慢注射至局部肿胀,稍显苍白。对面积稍大的静脉畸形,一处进针药液不能浸润到的部位,可采用多点注射。每次注射的药液体积是0.7-6.0ml。治疗后局部压迫穿刺点3min以防药液外溢。根据病变情况决定治疗的次数,2次治疗间隔15d。每次治疗后留观0.5h。两组治疗操作均为一人独立完成。统计学方法两组性别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年龄和病变面积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间的疗效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两组间的不良发应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用SPSS16.0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6次注射治疗后,随访12-16个月,均未见有肺纤维化及肝肾功能损害现象,两组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6)。两组患者治疗后病变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和疼痛,在临床观察中低浓度组表现程度远小于正常浓度组。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8)。结论低浓度平阳霉素硬化治疗重要功能器官的单发、局限性浅表静脉畸形,局部肿胀轻、并发症少,安全有效,患者耐受性好,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式。第三节低浓度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硬化治疗唇部浅表静脉畸形目的观察低浓度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硬化治疗唇部浅表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1年1月,应用低浓度平阳霉素(0.5mg/ml)联合地塞米松(1mg/ml)硬化治疗唇部浅表静脉畸形患者68例,其中男29例,女39例,年龄13~69岁;病变范围最小0.5×0.8cm,最大3×2.4cm。根据病变情况决定治疗的次数,2次治疗间隔15d。结果68例患者最少注射2次,最多注射8次,治疗后随访12~32个月,平均随访21个月。患者外观满意,没有复发倾向。根据疗效评价标准,66例患者治愈,2例患者有效。结论低浓度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硬化治疗唇部浅表静脉畸形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第四节低浓度平阳霉素注射治疗龟头部静脉畸形目的探讨龟头部静脉畸形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02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29例龟头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低浓度平阳霉素(0.5mg/ml)经皮穿刺注射治疗病变区域。年龄16~33岁,龟头部病变为蓝色、突起的、不规则肿物,指压后可缩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为血管样病变,与尿道海绵体或阴茎海绵体之间有清楚的界限。每次治疗注射的药液体积是1~3ml,并在阴茎体部病变区近心端置于止血带,自注射时到注射后5分钟阻断龟头部的血液回流,以保持静脉畸形体内的药物浓度及含量。治疗后外用抗生素软膏,纱布适度加压包扎。根据病变情况决定重复治疗的次数,2次治疗间隔15天。结果16例患者治疗3次,8例4次,5例6次。治疗后随访12~3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26名患者治愈,3名患者有效,均没有复发倾向。患者均具有正常的阴茎感觉、勃起和排尿功能,外观满意。结论低浓度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是龟头部静脉畸形安全有效的首选的治疗方法。
张明强,陈桂军[3](2011)在《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发病率较高,由于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不清,是外科临床治疗的一个难点。既往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多种药物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与传统的外科手术及物理等治疗相比,药物治疗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不良反应轻等特点,现对硬化剂、抗癌药、干扰素、类固醇激素、有机化合物及免疫调节剂等药物在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研究中的进展予以综述。
祁明亮,陕声国,严飞[4](2010)在《平阳霉素+地塞米松瘤内注射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平阳霉素+地塞米松瘤内注射治疗皮肤血管瘤的有效性作出较客观的评估。方法:从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手工检索发表与未发表文章,以平阳霉素+地塞米松瘤内注射与5%鱼肝油酸钠瘤内注射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采用RevMan4.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优势比作为效应合并指标。结果:共13个研究,包括1053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所有试验质量普遍不高,未发现双盲试验。两种治疗方法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势比为3.37(2.334.88)],治愈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势比为3.38(2.594.41)]。漏斗图显示基本对称,提示纳入文献的发表性偏倚控制尚可。结论:以本项Meta分析为基础,平阳霉素+地塞米松瘤内注射治疗皮肤血管瘤较5%鱼肝油酸钠瘤内注射治疗有效。
谢攀,夏锋,海军,王小军,王曙光[5](2009)在《肝脏血管瘤的治疗研究进展——基于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基于循证医学基础上对肝血管瘤的治疗进展进行评价。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库、PubMed、EMbase、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等电子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和附加检索。检索时间截止于2008年。对同质研究采用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研究,365例肝血管瘤病人,所有研究均报道采用了随机的方法。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段(叶)或局部切除术与血管瘤瘤体剥除术的术后并发症率和术中是否行肝门阻断有统计学差异,其OR值和95%Cl分别为[7.57(2.08,27.49)、0.26,(0.10,0.69)],用PLE与PLE+GS方案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术后瘤体缩小有统计学差异[OR 0.57,95%CI(0.33,1.00)]。对于缝扎术联合射频消融与未行缝扎术联合射频消融、LP与LP+V与LP+V+G、腹腔镜射频消融术与外科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腹腔镜射频消融术与外科切除术、单纯瘤体内栓塞或仅供血动脉干栓塞与瘤体内硬化剂加供血动脉干双重栓塞、平阳霉素碘油乳剂与鱼肝油酸钠治疗肝血管瘤、平阳霉素碘油乳剂与鱼肝油酸钠+碘化油治疗肝血管瘤等方案的比较均只有1个研究进行了比较,故无法进行Meta分析。结论无论是血管瘤瘤体剥除术与肝叶(段)或部分切除术,对于血管瘤都有确切的疗效,但由于瘤体剥除术术中出血大,往往需要阻断肝门,但其术后并发症较肝段叶切除术少。而肝动脉栓塞术与射频消融术对于瘤体较小的患者是一个简单易行的手术方法,值得选择性的运用。
郅克谦,白槐延,赵梅,任文豪,温玉明[6](2007)在《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160例确诊的颌面部静脉畸形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80例。分别于瘤腔注射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和鱼肝油酸钠。结果注射平阳霉素+地塞米松组总有效率为92.5%,治愈率为80%;注射鱼肝油酸钠组总有效率为62.5%,治愈率为42.5%。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是治疗颌面部静脉畸形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李英,徐跃文[7](2007)在《平阳霉素和鱼肝油酸钠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平阳阳霉素加强的松龙瘤内注射疗领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用平阳霉素加强的松龙和鱼肝油酸钠分别对血管瘤腔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各30例。结果平阳霉素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0%和93.3%。鱼肝油酸钠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0%和7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结论平阳霉素加强地松龙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明显优于鱼肝油酸钠,而且更安全,为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高子彬[8](2007)在《硬化治疗血管瘤用平阳霉素原位凝胶的研究》文中认为血管瘤的药物治疗主要是硬化剂注射治疗,其中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PYM)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硬化剂。但从文献报道中可以发现,平阳霉素作为硬化剂治疗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血管畸形)时,治愈率并不高。本课题以平阳霉素作为模型药物,以原位凝胶作为药物的载体,对一种用于硬化治疗血管瘤的新型药物传递系统进行了研究。经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确定了原位凝胶的主要基质——玉米醇溶蛋白(Zein)的精制工艺。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表明,精制所得的产品仅含有19 kDa和22 kDa两个分子量的条带。通过对有机溶剂、活性炭以及超临界萃取等脱色工艺的研究,确定了玉米醇溶蛋白的脱色工艺。考察了该制剂体外栓塞效果的影响因素,将240.0 mg·mL-1定为该制剂的玉米醇溶蛋白浓度;将拟栓塞血管瘤的最大引流血管口径定为2 mm;最为有效的栓塞部位是引流管口附近;适量的蔗糖醋酸异丁酯(sucrose acetate isobutyrate,SAIB)或PEG6000的加入对该制剂的栓塞效果无显着影响。凝胶相转变过程的流变学研究表明,在与生理盐水接触之后的几十秒内,原位凝胶溶液的G′、G″、η急剧增加(约两个数量级),而δ则急剧减小直至48-57°之间。说明在注入生理盐水之后,原位凝胶溶液与之接触的部分发生了从溶液向凝胶的相转变。SAIB的加入使平阳霉素原位凝胶的相角增大,从而调整其相转变行为,获得理想的栓塞和缓释效果。体外释放的研究表明,释放面积、凝胶量、震荡速度、温度等因素的均会影响平阳霉素原位凝胶的释放行为。PEG6000的加入可使药物释放加快,适当量的SAIB的加入会减小药物的突释,延长药物释放的时间;载药量加大可使药物释放加快,突释加大,释放时间缩短,释放得更加完全;释放介质中加入胰蛋白酶,可使药物的释放加快。应用小角X射线衍射(Small Angle X-ray Scattering,SAXS)技术对玉米醇溶蛋白在甲醛缩甘油中的三维结构进行了研究,测得其Rg和Rc分别为4.15±0.04 nm和1.78±0.03 nm,从而推断它在甲醛缩甘油中是以三维为13.0 nm×5.4 nm×3.0 nm的五聚体形式存在的。分别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的结构进行观察,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形成及药物释放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采用微渗析取样技术测定了平阳霉素在家兔和家犬体外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并应用一般血样取样法和微渗析取样法同时监测了平阳霉素在家兔体内的经时过程,计算得到了平阳霉素在家兔体内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1.96±7.51%,与体外测得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平阳霉素原位凝胶在血管瘤模型中释放的研究表明,平阳霉素原位凝胶可明显的延长平阳霉素在局部的滞留时间,SAIB可以明显减少平阳霉素原位凝胶早期的突释,并使其后期的释放保持一定速度,使药物释放时间长达4天,局部药物浓度保持在10μg·mL-1左右。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以及MTT法,研究了平阳霉素及其原位凝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平阳霉素对ECV304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作用24、48、72h后的IC50分别为16.05±1.21、1.99±0.56和0.29±0.18μg·mL-1。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了平阳霉素作用后的ECV304细胞DNA含量变化,对平阳霉素抑制ECV304细胞生长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发现此作用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造成细胞坏死两条途径实现的。平阳霉素原位凝胶对ECV304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表明,该原位凝胶有明显的缓释作用。以家兔耳缘静脉系统为血管畸形模型,研究了应用平阳霉素溶液、空白原位凝胶、PYM-Zein原位凝胶及PYM-Zein-SAIB原位凝胶后耳缘静脉的形态学及组织学的变化,结果表明,PYM-Zein-SAIB原位凝胶能有效地栓塞家兔的耳缘静脉并使之闭锁,且炎性反应较PYM-Zein原位凝胶小,疗效明显优于平阳霉素溶液、空白原位凝胶和PYM-Zein原位凝胶。PYM-Zein-SAIB原位凝胶是较为理想的治疗血管瘤的药物传递系统。
胡昇,丰景[9](2005)在《平阳霉素与鱼肝油酸钠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的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平阳霉素与鱼肝油酸钠对颌面部血管瘤的治疗效果。方法观察了67例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34例小剂量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33例用5%鱼肝油酸钠局部注射治疗;结果平阳霉素有效率97.06%,鱼肝油酸钠有效率90.90%,不良反应发生率平阳霉素11.76%,鱼肝油酸钠90.90%,前者主要为全身反应;后者主要为局部反应。结论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血管瘤疗效好,疗程短,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平阳霉素疗效优于鱼肝油酸钠。
寿柏泉[10](2004)在《口腔颌面部脉管病的非手术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平阳霉素与鱼肝油酸钠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阳霉素与鱼肝油酸钠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海绵状静脉畸形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利多卡因影响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的实验研究 |
实验1 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对小鼠脾脏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2 不同浓度平阳霉素对小鼠脾脏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3 平阳霉素与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对小鼠脾脏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附图 |
第二部分 平阳霉素硬化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平阳霉素联合不同浓度利多卡因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的对照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不同浓度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浅表静脉畸形的对照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低浓度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硬化治疗唇部浅表静脉畸形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低浓度平阳霉素注射治疗龟头部静脉畸形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附图 |
全文总结 |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博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统计学审稿证明 |
(3)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硬化剂 |
1.1 消痔灵 |
1.2 鱼肝油酸钠 |
1.3 乙醇 |
1.4 明矾 |
2 抗癌药 |
2.1 平阳霉素 |
2.2 丝裂霉素C |
3 干扰素 |
4 类固醇激素 |
5 有机化合物:尿素 |
6 免疫调节剂:咪喹莫特 |
(5)肝脏血管瘤的治疗研究进展——基于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 料 |
2 方 法 |
2.1 检索策略 |
2.1.1 检索词: |
2.1.2 数据库: |
2.1.3 检索策略: |
2.2 纳入试验的筛选 |
2.3 质量评价 |
2.4 资料提取 |
2.5 资料分析 |
3 结 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2.1 研究设计: |
3.2.2 观察对象: |
3.2.3 结果测量: |
3.3 统计分析结果 |
4 讨 论 |
(6)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 果 |
2.1 平阳霉素和鱼肝油酸钠治疗静脉畸形的疗效比较 |
2.2 副作用 |
3 讨 论 |
(8)硬化治疗血管瘤用平阳霉素原位凝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介绍 |
2 血管瘤的治疗现状 |
3 治疗血管瘤药物的主要剂型 |
4 溶剂敏感类型原位凝胶的研究进展 |
5 课题的提出及本文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原位凝胶基质——玉米醇溶蛋白的精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α玉米醇溶蛋白的提取 |
2.1.1 工艺 |
2.1.2 单因素考察 |
2.1.3 正交实验 |
2.1.4 工艺验证实验 |
2.1.5 成分检测 |
2.2 脱色 |
2.2.1 色素浓度与吸收度的关系 |
2.2.2 活性炭脱色 |
2.3 产品干燥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玉米醇溶蛋白的应用 |
3.2 α玉米醇溶蛋白的提取 |
3.3 脱色 |
3.4 产品干燥 |
3.5 最终工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质的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平阳霉素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2.2 平阳霉素相关理化性质的研究 |
2.2.1 平阳霉素溶液的稳定性 |
2.2.2 平阳霉素平衡溶解度 |
2.3 玉米醇溶蛋白溶解性能的研究 |
2.4 添加剂的初步筛选 |
2.5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的制备及体外栓塞的研究 |
2.5.1 玉米醇溶蛋白、蔗糖醋酸异丁酯和甲醛缩甘油的三元相图的绘制 |
2.5.2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的制备 |
2.5.3 原位凝胶的体外栓塞实验 |
2.6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流变学 |
2.6.1 仪器 |
2.6.2 测定方法及结果 |
2.7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溶液表观黏度的测定 |
2.8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的体外释放 |
2.8.1 体外释放装置 |
2.8.2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的体外释放 |
2.9 含量测定及稳定性实验 |
2.9.1 含量测定 |
2.9.2 稳定性实验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微观结构的研究 |
第一节 α玉米醇溶蛋白在甲醛缩甘油中的三维结构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方法 |
2.1 样品的制备 |
2.2 α玉米醇溶蛋白在甲醛缩甘油中的微分比容 |
2.3 小角X-线衍射 |
2.4 小角X-线衍射结果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微分比容 |
3.2 α玉米醇溶蛋白的均方根旋转半径(Rg)和横截面的旋转半径(Rc) |
4 讨论 |
4.1 小角X-线衍射概况 |
4.2 α玉米醇溶蛋白的模型 |
第二节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的显微镜观察 |
1 仪器 |
2 方法 |
2.1 处方 |
2.2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的制备 |
2.3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冰冻切片的制备 |
2.4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扫描电镜样品制备 |
2.5 玉米醇溶蛋白原子力显微镜样品制备 |
2.6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原子力显微镜样品制备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冰冻切片的观察 |
3.2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扫描电镜的观察 |
3.3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原子力显微镜的观察 |
3.3.1 原子力显微镜简介 |
3.3.2 玉米醇溶蛋白及平阳霉素原位凝胶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平阳霉素及其原位凝胶的药动学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1.3 动物 |
2 方法及结果 |
2.1 微渗析探针回收率影响因素的考察 |
2.1.1 色谱条件 |
2.1.2 标准曲线 |
2.1.3 正、反向渗析对微渗析探针回收率的影响 |
2.1.4 温度对微渗析探针回收率的影响 |
2.1.5 平阳霉素浓度对微渗析探针回收率的影响 |
2.1.6 灌流速度对微渗析探针回收率的影响 |
2.1.7 搅拌对微渗析探针回收率的影响 |
2.1.8 测定方法微渗析探针回收率的影响 |
2.2 血浆样品的考察 |
2.2.1 平阳霉素在家兔体外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 |
2.2.2 平阳霉素在家犬体外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 |
2.3 微渗析取样与传统取样方法在研究平阳霉素家兔体内药动学中的比较 |
2.3.1 传统取样 |
2.3.2 微渗析取样 |
2.3.3 药动学分析 |
2.4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在血管畸形模型内的释放 |
2.4.1 血管畸形模型的建立 |
2.4.2 微渗析探针的植入 |
2.4.3 色谱条件 |
2.4.4 标准曲线 |
2.4.5 在体回收率 |
2.4.6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在血管畸形模型内的释放 |
3 讨论 |
3.1 血液微渗析概况 |
3.2 血液微渗析探针类型 |
3.3 探针的植入 |
3.4 微渗析探针的校正 |
3.5 微渗析探针回收率的影响因素 |
3.6 体内外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
3.7 根据微渗析数据的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
3.8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在血管畸形模型内的释放 |
3.8.1 血管畸形模型的选择 |
3.8.2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的在体释放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平阳霉素及其原位凝胶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的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细胞株 |
1.3 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平阳霉素诱导ECV-304细胞凋亡 |
2.1.1 正常ECV-304细胞的培养 |
2.1.2 平阳霉素诱导ECV-304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 |
2.1.3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法 |
2.2 MTT法检测平阳霉素及平阳霉素原位凝胶对ECV304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
2.3 ECV304细胞生长曲线绘制 |
2.4 流式细胞仪测定平阳霉素对ECV304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
2.4.1 流式细胞仪检测条件及参数 |
2.4.2 细胞周期检测 |
2.4.3 细胞凋亡检测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的药效学研究 |
1 材料 |
1.1 材料 |
1.2 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方法 |
2.2 结果 |
2.2.1 家兔耳缘静脉肉眼观察 |
2.2.2 家兔耳缘静脉组织学观察 |
2.2.3 主要器官的组织学观察 |
2.2.4 家兔存活情况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博士论文工作期间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9)平阳霉素与鱼肝油酸钠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种方法有效率比较见表1。 |
2.2 注射后不良反应有: |
3 讨论 |
四、平阳霉素与鱼肝油酸钠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平阳霉素注射治疗体表静脉畸形的Meta分析[J]. 李雪果,吕仁荣,薛峰,张健,徐广琪,孟真,孙中泱,吴义良,霍然.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6(08)
- [2]海绵状静脉畸形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白南.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3]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 张明强,陈桂军. 医学综述, 2011(13)
- [4]平阳霉素+地塞米松瘤内注射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Meta分析[J]. 祁明亮,陕声国,严飞.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0(05)
- [5]肝脏血管瘤的治疗研究进展——基于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J]. 谢攀,夏锋,海军,王小军,王曙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9(03)
- [6]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临床观察[J]. 郅克谦,白槐延,赵梅,任文豪,温玉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06)
- [7]平阳霉素和鱼肝油酸钠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对照研究[J]. 李英,徐跃文. 中国医疗前沿, 2007(23)
- [8]硬化治疗血管瘤用平阳霉素原位凝胶的研究[D]. 高子彬. 沈阳药科大学, 2007(09)
- [9]平阳霉素与鱼肝油酸钠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的疗效比较[J]. 胡昇,丰景. 医学信息, 2005(03)
- [10]口腔颌面部脉管病的非手术治疗[A]. 寿柏泉. 2004'全国口腔颌面部脉管性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