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草业发展措施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孙荣垆[1](2017)在《红星一牧场哈萨克牧民生计方式调适研究 ——一个环境人类学的认识》文中提出环境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人类学分支学科其理论来源多样,用更加多元的视角来看待当下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中的权力、文化与历史等议题。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因素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对牧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为了应对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给哈萨克牧区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府的这些措施使牧民的生计方式走向“多样化”和“去游牧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北方牧区的草原生态环境问题和牧民的生计方式变迁问题成为学界所关注的话题。本项研究以红星一牧场为调查点,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从环境人类学的视角对红星一牧场近六十年来哈萨克牧民的生计方式变迁与当地自然、社会环境变迁的互动过程进行了探究,并探讨了当地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和牧民贫困原因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如何解决红星一牧场当地的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和牧民贫困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由六部分组成。导论部分包括研究的缘起、相关研究述评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对红星一牧场的历史变迁情况和生态环境变迁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第二章从牧场的牧工、草场、牲畜及牧场一年的主要牧业活动这四个方面对红星一牧场从1959年成立到1984年牧业改革期间的牧业生产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第三章对红星一牧场哈萨克牧民生计方式调适中的国家权力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环境人类学的视角分析了国家牧业改革、牧民定居政策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对当地哈萨克牧民生计方式调适的影响。第四章分析了市场机制对当地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牧民适应市场机制的策略;并探讨了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当地牧民环境观念和生计观念的转变。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也就是在民族生计方式调适过程中环境人类学理论方面的思考。基于田野调查,从环境人类学的视角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影响一个民族生计方式的因素是复杂且多样的,在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相较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少数民族生计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2.我国北方牧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常常伴随着牧民贫困这一社会现象;草原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到地方政府发展模式和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等方面。解决我国牧区当前存在的问题在尊重地方游牧文化,注重当地居民的参与外需采取包括政策、经济和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措施。3.红星一牧场哈萨克牧民生计方式的整个调适过程是当地牧民与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当地牧民在外在社会、自然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对自身生计方式的一种主动调整也是牧民在外在自然、社会环境变化下被迫作出的调整,在不同时期牧民在生计方式调适过程中发挥的主动性有所不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国家与地方游牧社会间的互动。
刘竹林[2](2016)在《机械作业对旱作苜蓿土壤及生产性状的影响》文中提出苜蓿产业是宁夏南部山区的优势主导产业,它对改善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年来,由于经济条件和需求的限制,宁夏南部山区种植苜蓿大多建植在机修坡地上,苜蓿种植管理粗放,种植技术水平低,特别是缺乏合适机修坡地苜蓿生产、收获加工机械及配套技术。苜蓿收获加工机械化程度低,基本依赖人工刈割,劳动强度大。为了改变宁夏南部山区苜蓿种植管理粗放、技术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低的局面,保证苜蓿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快机械的推广使用及配套技术研究工作。本试验主要研究适合宁夏南部地区的新研制的机械对土壤和苜蓿产量等性状的影响。选取了宁夏海原县贾塘乡人工种植的苜蓿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包括平地镇压一体机、小型自走式刈割压扁机和小型捡拾打捆机进行机械化生产。开展了与以上机械配套的技术试验。得到如下主要结果和结论:(1)平地处理过的土壤表层0-20 cm处温度、湿度和呼吸速率均比未平地处理要高;20-40 cm深度土壤的温度高于未平地处理,但湿度低于未平地处理。(2)平地机平地处理后土壤容重均位于1.1-1.35合理范围,但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有下降趋势,平地处理不能太频繁。(3)平地处理可促进苜蓿的生长,苜蓿无论在株高、再生能力、产量方面均比未使用平地机处理的要好。(4)平地处理对杂草种类和数量的防除效果明显,均优于未平地处理。(5)苜蓿适宜在初花期刈割,产量和品质都相对较高。(6)苜蓿的适宜留茬高度为4 cm。(7)压扁处理比未压处理可缩短干燥时间约8h;经过机械压扁处理的苜蓿叶片损失率小于未压扁处理的苜蓿;使用机械压扁处理的粗蛋白含量差异显着,机械压扁处理保存了更多的营养物质。(8)机械收获效率是人工收割作业效率的8倍,每小时可达0.4-0.53hm2。
伊斯拉依·达吾提[3](2015)在《苏丹草夏播、套播及优质干草、青贮调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新苏2号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 cv Xinsu No.2)为研究对象,在夏播和套播模式下,设不同播种量(22.5 kg/hm2、45 kg/hm2、67.5 kg/hm2)和施氮量(275 kg/hm2、415 kg/hm2、550 kg/hm2)处理,研究苏丹草的最佳播种量和施氮量;采取自然晾晒、自然荫干、压裂茎秆+自然晾晒、压裂茎秆+自然荫干、翻动+自然晾晒、翻动+自然荫干、压裂茎秆+翻动+自然晾晒、压裂茎秆+翻动+自然荫干8种干燥方式,研究了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物理干草调制技术;采取3种不同程度凋萎青贮(含水量75%以上、6575%、55%65%)和苏丹草与苜蓿(Medicago sativa)5种不同比例混合青贮(苏丹草:苜蓿分别为1:0、3:1、1:1、1:3、0:1),研究了最佳苏丹草青贮饲料调制方法。主要结论如下:夏播和套播模式下,播种量22.5 kg/hm2和施氮量550 kg/hm2时,株高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91.4cm和199.9 cm,播种量22.5 kg/hm2处理的主茎直径的最粗,分别达到0.73 cm和0.74 cm,施氮量对主茎直径影响不大;播种量22.5 kg/hm2处理的单株分蘖数最多,分别达到6.23个和6.20个,夏播模式下,施氮量对单株分蘖数的影响不显着,而套播模式下施氮量275 kg/hm2处理的单株分蘖数最多,达到5.77个;两种种植模式下,播种量67.5 kg/hm2和施氮量415 kg/hm2对干草产量的增加最有利,干草产量分别达到20752.05 kg/hm2和21977.10 kg/hm2;播种量22.5 kg/hm2和施氮量275kg/hm2处理的茎叶比最低,分别达到1:0.1909和1:0.1989;苏丹草套播与夏播相比,有种植成本低、收获期长、产量高等优点。不同处理方法对第一、第二茬干燥速度的影响较大。不同处理方法间,压裂茎秆+翻动+自然晾晒和压裂茎秆+自然晾晒处理的干燥速度最快,4d就达到安全贮藏含水量范围。刈割周期是影响不同茬次干草营养成分含量的主要因素。不同干燥方法对干草的营养成分含量影响较大,干草干燥速度越慢,EE和CP含量损失越严重。虽然压裂茎秆+翻动+自然晾晒和压裂茎秆+自然晾晒处理干燥速度最快,但是干燥过程中Ca和P的损失较严重。自然荫干组较相应的自然晾晒组可较好保存干草的营养成分。8种干燥方法中自然荫干+翻动处理的DMD最高,达到84.40±0.56%。从不同凋萎水平青贮饲料的感官评定、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含量和营养成分人工瘤胃降解率效果来看,含水量6575%处理效果最佳;从苏丹草和苜蓿不同比例混合青贮饲料的感官评定、发酵品质来看,苏丹草(3)︰苜蓿(1)组的效果最佳,从营养成分含量和营养成分降解率来看,苏丹草(1)︰苜蓿(3)组的效果最佳。
朱马别克·别肯[4](2015)在《阿勒泰地区畜牧业产业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草原畜牧业是一个集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多元化复合产业。目前生产方式的落后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草原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新疆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是新疆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直接影响到新疆经济发展,农牧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阿勒泰地区作为新疆主要的草原畜牧业发展基地之一,同样面临着畜牧业生产方式升级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何利用现有的丰富畜牧业资源,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实现集约化、产业化生产是阿勒泰牧区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畜牧业产业化作为畜牧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其在提高农牧民家庭收入,发展牧区经济综合效益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要提高该区畜牧业的综合效益,选择畜牧业产业化的模式是当务之急。本文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总结国内外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主要模式及实践经验,结合阿勒泰地区畜牧业产业化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选择适合该区畜牧业产业化的最佳发展模式,并对模式的有效运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导论,其重点在于总结和归纳学者对国内外畜牧业产业化模式的研究现状。第二章是畜牧业产业化模式的相关理论综述,并提出相应的理论依据作为论文撰写的依托。第三章是对阿勒泰地区畜牧业产业化现状做以分析。第四章利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阿勒泰地区畜牧业优势机遇和劣势威胁,并作出总体评价。第五章是对阿勒泰地区畜牧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第六章内根据国内外畜牧业产业化主要发展模式的实践经验,对阿勒泰地区畜牧业产业化模式选择提出建议。第七章是实现该区畜牧产业化模式的主要路径。本文的主要结论为:一是阿勒泰地区畜牧业发展类型属于典型的草原畜牧业,不同于农区畜牧业,又有别于高度工厂化的郊区畜牧业,其饲草来源是天然草场。二是牧区经济发展缓慢,农牧民收入低,牧业本身发展水平不高;草原退化严重,草畜矛盾日益突出。三是有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的潜力。该区资源丰富,产业化生产基础充足,但龙头企业数量极少,经济实力弱;牧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多,但工作效率不高;资金、技术、管理等方法存在短缺和不足。四是结合上述该区畜牧业产业化模式现状,得出阿勒泰地区适合选择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复合型模式为主体的多种畜牧业产业化模式。五是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是阿勒泰地区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其中家庭畜牧业,生产基地组建、饲草料基地建设,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是该模式有效运行的保障。
何艳琳[5](2014)在《阿勒泰地区草地退化成因研究》文中指出草地资源既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农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兼具生态及经济的双重属性,对于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又是畜牧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资料。尤其在我国的西部地区,草地资源对于边疆的政治稳定、地区经济的发展、草原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阿勒泰地区草地资源丰富,位居全疆之首,是全国重要的牧区之一,畜牧业经济在农业经济中优势明显,在草地资源的利用方面具有明显的季节特点,主要以四季转场放牧为主。目前,在草地利用中草地退化是较为突出的问题,而草畜矛盾又是影响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矛盾。因此,本文针对草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草地退化入手,并结合当前牧区实行的草原治理政策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阿勒泰地区影响草地退化的一系列因素中最主要的是超载过牧,牧民在利用天然草原时普遍存在“重利用,轻保护”的心理,对于退牧还草政策知道却不甚了解,牧民逐渐打破原有生产方式,增收方式也开始多元化,最后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应对阿勒泰地区草地退化的有效对策和建议。
张一弓,张荟荟,付爱良,杨刚,郑晓红,沙吾列[6](2012)在《新疆牧草种质资源现状及发展前景》文中提出本论文介绍了在新疆复杂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下的牧草种质资源现状,针对新疆牧草种质资源种类丰富度、分布特点及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列出了新疆草地主要牧草植物和已登记的牧草品种。针对新疆种质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广泛收集牧草种质资源,对收集到的牧草种质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深入研究等建议和对策,并对牧草种质资源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苗红萍[7](2012)在《新疆农户人工牧草生产行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文中提出在新疆草业发展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针对"饲草料在农业种植结构中比重低,草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低"的双低问题,以人工草地建设主体农户为切入点,从草种选择、草地耕作制度、田间管理、饲草加工利用4个方面构建了影响草业可持续发展的农户生产行为评价指标体系,为进一步从微观角度研究新疆草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卢英[8](2012)在《中国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研究》文中提出全球拥有非常丰富的草地资源,但一半以上的草原资源退化程度达到轻度和中度。我国是世界上拥有丰富的草地资源的国家之一,草原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1%。但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一些自然因素(包括降水和气候变化等)和一些人为因素(以过度放牧为代表的掠夺式开发和投入不足等)造成我国90%以上草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地退化造成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和沙漠化等问题,还衍生出沙尘暴等新的生态问题。草原退化带来的恶果在会影响当地的同时,还会扩展至全国乃至全球。因此,草原退化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一个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各级政府和人民逐步认识到草原退化的严峻形势,国家已经在全国13个省(自治区)陆续实施了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草原生态治理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牧区“人矿草畜”之间的突出矛盾并未有效缓解,草原生呈现出“局部改善、总体恶化”、“治理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的被动局面。这主要是由于:牧区居民具有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内在动机,而草原地区具有相对有限的生态负载能力的外在约束,这种内在动机和外在约束在一段时间内很难调和。如何将草原生态恢复与当地经济发展有机整合,为草原地区设计出一个完整、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遵循草原生态规律下,探索一条适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创造性的提出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的概念和构想,设计相关的制度,创新性地构造结构化的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系统。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系统的主要基本思路是:在“草原统一规划、项目市场化运作、生产分散进行、资金统筹使用”的政策安排原则下,应用杠杆原理,采取“政府引导、牧户经营、社会参与”的建设模式,将草原生态恢复、牧户安稳致富和草原经济发展有效结合,从而实现草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系统是一个很大的框架,牵涉到生态学、系统工程、经济学和金融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属于交叉学科的理论延伸和应用。按照理论规范分析与实证数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本文可以分为如下两个部分:其一,理论规范分析。以可持续理论为基础,本文系统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阐述了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的理论基础,介绍了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的主要内容,在对其成本收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融资方案、金融服务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其二,实证数据分析。在实地调研和相关数据收集的基础上,本文对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测算和分析,对工程实施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数据分析。此外,利用主成份分析法,本文还对草原地区19992010年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度量,找出影响草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验证了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的科学性。据此,本文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引言部分主要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等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主要创新与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等。第一章主要对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相关的文献做一个详细梳理,主要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金融与生态融资、草原生态治理、牧民贫困化、生态补偿等方面展开,并在最后对这些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评价。第二章主要阐述了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的理论基础。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草原生态金融工程不但充分吸纳了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而且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到的理论有: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宏观金融工程和产业金融工程。第三章提出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的概念,阐述了杠杆原理的运用。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的主要思路和建设内容,设计出草原生态产业链。第四章首先对当前草原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估算,然后对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的实际成本与收益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最后论述了草原生态金融工程实施后的在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存在的正外部性。第五章在对产业资金工程体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草原生态建设的投融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设计出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的融资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草原生态金融工程面临的风险问题属于产业风险的范畴,因此,第六章在对产业风险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识别分析和度量,并最终提出有效、合理的控制和管理风险的措施。第七章关于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的实证研究。第八章是结论与政策建议。文章的创新之处体现于以下方面:第一,创造性的提出“草原生态金融工程”概念,为草原地区实现生态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第二,创造性的将金融工程相关理论运用到草原生态治理中,为后人在生态金融理论方面进行拓展和升华提供了一个案例。第三,宏观金融工程理论和产业金融工程理论都是比较新兴的研究方向,相关研究不是很多,本文在主体部分对这些理论在草原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拓展研究。
巴合提娜孜·比克什[9](2011)在《牧民定居与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关联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牧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草原畜牧业规模不断扩大,同时,牲畜头数增长与草原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草原畜牧业正在面临以草原退化和牧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为主要表现的发展危机,这样通过牧民定居来缓解牲畜与草原资源之间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谋求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并重多赢的发展道路,在政府力量的推动下,牧民定居作为草原生态保护、转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增加牧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内蒙古、新疆、西藏、甘肃等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草原生态脆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游牧区逐步实施。本文通过收集、阅读国内外大量的有关牧民定居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文献综述评析,在对新疆牧民定居的现状、牧民定居与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性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典型牧民定居与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历史经验,结合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以及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新形势,针对当前新疆牧民定居和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牧民定居工程,促进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共由六个部分组成:一、绪论,概括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并对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了解释;二、从游牧到定居的必然性,主要研究了游牧的形成与延续、新疆游牧民定居的原因、以及从游牧走向定居的历史必然性;三、国内外典型牧民定居的历史经验借鉴,在对哈萨克斯坦与甘肃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牧民定居经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加快新疆牧民定居步伐,推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四、新疆牧民定居的现状,分析评价了新疆牧民定居的现状、进程、模式及牧民定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五、牧民定居与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性分析,本章主要从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面临的问题出发,总结出牧民定居是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六、基于以上章节的分析,提出推进牧民定居工程,保护草原生态,促进新疆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李克梅,赵莉,孙红艳[10](2010)在《新疆苜蓿病害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苜蓿病害是限制新疆苜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健因之一,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围绕苜蓿病害进行了多方面研究。迄今,新疆已报道苜蓿病害24种,病原35种。其中仅对苜蓿黄萎病菌、苜蓿褐斑病菌、苜蓿立枯丝核菌、苜蓿霜霉病菌、苜蓿白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苜蓿褐斑病、苜蓿霜霉病、苜蓿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和影响因子做了部分研究,其余病害规律及病原特性尚缺乏研究。就新疆苜蓿病害的种类、病原及生物学特性、发病规律及防控措施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新疆苜蓿病害的研究前景。
二、新疆草业发展措施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草业发展措施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红星一牧场哈萨克牧民生计方式调适研究 ——一个环境人类学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述评 |
(一)关于生计方式的研究 |
(二)关于哈萨克牧民生计方式的研究 |
(三)关于环境人类学的研究 |
三、关键概念的界定与环境人类学的理论视野 |
(一)本文涉及的关键概念 |
(二)环境人类学的视野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红星一牧场社会、自然环境概况及其变化 |
一、历史沿革及人口 |
二、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概况及其变化 |
(一)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概况 |
(二)气候和草原生态环境的变化 |
小结 |
第二章 红星一牧场计划经济时期的游牧 |
一、由牧民到牧工 |
(一)红星一牧场牧工的来源 |
(二)兵团特色鲜明的红星一牧场 |
二、草场的集体管理 |
(一)红星一牧场的草场分布图及游牧路线 |
(二)红星一牧场的草场建设与保护 |
三、畜群结构及分群管理制度 |
(一)畜群结构及其变化 |
(二)牲畜的分群管理制度 |
四、一年中主要的牧业生产活动 |
(一)接羔、育羔 |
(二)剪毛 |
(三)抓膘 |
(四)配种 |
(五)转场 |
小结 |
第三章 牧民生计方式调适中的国家力量 |
一、牧业体制改革与牧民生计方式的调适 |
(一)红星一牧场的牧业体制改革 |
(二)牧业体制改革对牧业生产的影响 |
(三)牧民生计转型中贫富差距的扩大 |
二、定居政策与牧民生计方式的调适 |
(一) 红星一牧场牧民定居政策的实施背景 |
(二)当地牧民的定居状况及牧民对定居的适应 |
(三)定居推动了当地牧民生计方式的多样化进程 |
三、草原环境保护政策与牧民生计方式的调适 |
(一)红星一牧场草原环境保护政策的缘起 |
(二) 现有的草原环境保护措施 |
(三)草原环境保护政策与牧民生计方式的变化 |
小结 |
第四章 市场经济下牧民生计方式的调适 |
一、市场经济下的牧业生计 |
(一)牧业生产成本的提高 |
(二)陷入困境的牧业生计 |
二、市场经济下牧民的生计选择 |
(一)牧业发展方式的新尝试 |
(二)牧民生计方式的“去牧业化” |
三、市场经济下牧民观念的调适 |
(一)牧民自然观的转变 |
(二)日益多样的牧民生计观念 |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2)机械作业对旱作苜蓿土壤及生产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外苜蓿机械发展现状 |
1.2.3 平地技术的使用对土壤及苜蓿生产性状的影响 |
1.2.4 收获加工机械的应用对苜蓿产量性状的影响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自然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及调查指标与方法 |
2.3.1 平地镇压一体机平地处理试验 |
2.3.2 苜蓿干草收获加工技术的研究 |
2.3.3 机械与人工背负式牧草收割机的效率比较 |
2.4 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平地机平地处理对土壤及苜蓿产量性状的影响 |
3.1.1 平地机平地处理对土壤的温度、湿度和呼吸速率的影响 |
3.1.2 平地处理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3.1.3 平地机平地处理对苜蓿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
3.2 苜蓿干草收获加工技术的研究 |
3.2.1 不同刈割期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
3.2.2 不同刈割时期对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
3.2.3 适宜留茬高度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
3.2.4 刈割压扁处理技术对苜蓿加工贮藏的影响 |
3.2.5 压扁处理对苜蓿的茎叶比和叶片损失率的影响 |
3.2.6 压扁对苜蓿营养成分的影响 |
3.3 机械与人工作业效果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平地机平地处理 |
4.2 苜蓿干草收获加工技术 |
4.2.1 苜蓿适宜刈割时期、刈割高度 |
4.2.2 压扁处理苜蓿茎叶比、营养物质含量 |
4.3 机械与人工效果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苏丹草夏播、套播及优质干草、青贮调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不同处理对夏播、套播苏丹草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苏丹草优质干草物理调制方法研究 |
3.1 试验地概况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苏丹草优质青贮饲料调制方法研究 |
4.1 凋萎对苏丹草青贮质量的影响 |
4.2 混合比例对苏丹草与苜蓿混贮质量的影响 |
第5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附录1 饲料营养成分人工瘤胃降解率的测定方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阿勒泰地区畜牧业产业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2 畜牧业产业化相关理论基础 |
2.1 产业组织理论 |
2.2 制度创新理论 |
2.3 规模经济理论 |
2.4 循环经济理论 |
3 阿勒泰地区畜牧业发展现状 |
3.1 阿勒泰地区种植业与畜牧业发展现状 |
3.1.1 种植业 |
3.1.2 畜牧业 |
3.2 阿勒泰地区畜牧业产业化现状 |
3.2.1 基础与条件 |
3.2.2 形成和发展 |
4 阿勒泰地区畜牧业产业化SWOT分析 |
4.1 内部优势 |
4.1.1 资源优势 |
4.1.2 生产基础优势 |
4.2 内部劣势 |
4.2.1 畜牧业产业化机制不完善 |
4.2.2 生产基地建设滞后 |
4.2.3 市场营销不理想 |
4.3 外部机遇 |
4.3.1 畜牧业现代化优惠政策出台 |
4.3.2 对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增加 |
4.4 外部阻碍与挑战 |
4.4.1 草原生态环境恶化 |
4.4.2 周边地区竞争加剧 |
5 阿勒泰地区畜牧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
5.1 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大 |
5.2 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待加强 |
5.3 人工饲草业发展水平低 |
5.4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含量低 |
5.5 招商引资力度不高,政府扶持力不高 |
6 阿勒泰地区畜牧业产业化模式选择 |
6.1 国内外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比较 |
6.1.1 国外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主要模式 |
6.1.2 国内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主要模式 |
6.2 国内外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经验借鉴 |
6.3 阿勒泰地区畜牧业产业化模式选择 |
6.3.1 畜牧业产业化模式选择标准 |
6.3.2 阿勒泰地区畜牧业产业化模式选择的建议 |
7 阿勒泰地区畜牧业产业化模式实现的路径 |
7.1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引进和扶持力度 |
7.2 加强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
7.3 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 |
7.4 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 |
7.5 加强宣传,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量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阿勒泰地区草地退化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相关概念界定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6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2章 阿勒泰地区草地资源利用及退化现状分析 |
2.1 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 |
2.2 草地资源分布情况 |
2.3 草地利用现状分析 |
2.4 草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5 草地退化现状分析 |
第3章 阿勒泰地区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
3.1 自然因素 |
3.2 人为因素 |
3.3 社会因素 |
3.4 基于AHP的不同因素对草地退化影响程度分析 |
第4章 牧民对草地退化治理政策认知情况的分析 |
4.1 调查目的 |
4.2 数据来源及调查内容 |
4.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阿勒泰地区防治草地退化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牧民认识水平 |
5.2 综合恢复和治理草地退化 |
5.3 积极推进草地利用方式的转变 |
5.4 建立和完善配套保障机制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新疆牧草种质资源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自然环境和牧草种质资源现状 |
1.1 新疆自然环境概况 |
1.2 牧草种质资源现状 |
1.3 牧草种质资源的丰富度 |
1.4 牧草种质资源的分布 |
1.5 存在问题 |
2 建议与前景展望 |
2.1 广泛收集牧草种质资源 |
2.2 建设牧草种资源圃, 对收集到的牧草种质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深入研究 |
2.3 积极创新和有效利用 |
2.4 预期目标和远景展望 |
(7)新疆农户人工牧草生产行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饲草料地建设中农户行为指标分析 |
1.1 草种选择行为 |
1.2 草地耕作制度决策行为 |
1.3 田间管理行为 |
1.4 饲草加工利用行为 |
2 新疆农户人工牧草生产行为研究展望 |
(8)中国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目标、方法与思路 |
第四节 本文的主要创新、不足及展望 |
第一章 相关问题的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
一、 概念研究 |
二、 理论根源研究 |
三、 指标体系研究 |
四、 草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
第二节 环境金融与生态融资的研究 |
一、 环境金融的研究 |
二、 生态融资的研究 |
三、 草原地区金融服务体系的研究 |
第三节 草原生态治理、牧民贫困化与生态补偿的研究 |
一、 草原生态治理的研究 |
二、 牧民贫困化的研究 |
三、 生态补偿的研究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
第二章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 |
一、 西方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 |
二、 生态经济学理论 |
三、 产业经济学理论 |
第二节 宏观金融工程的研究 |
一、 微观金融工程理论 |
二、 宏观金融工程理论 |
三、 金融工程分析方法 |
第三节 产业金融工程的研究 |
一、 产业金融的概念 |
二、 产业金融的产生与发展 |
三、 产业金融工程的概念 |
四、 产业金融工程的基本研究方法 |
第三章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的概述 |
一、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的提出与概念 |
二、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的主要思路与建设内容 |
第二节 草原生态产业链建设 |
一、 草原生态产业链工程建设 |
二、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基础设施建设 |
第四章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成本收益分析 |
第一节 草原生态破坏的收益损失 |
一、 用经济来衡量收益损失的方法 |
二、 估算草原退化的收益损失 |
三、 小结 |
第二节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的成本收益分析 |
一、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
二、 环境成本收益分析理论 |
三、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三节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的正外部性 |
一、 正外部性中的经济收益 |
二、 正外部性中的社会收益 |
三、 正外部性中的生态收益 |
第五章 草原生态融资及金融服务体系 |
第一节 产业资金工程体系研究 |
一、 产业资金工程平台建设 |
二、 产业资金工程系统运作模式 |
第二节 草原生态建设的投资现状 |
一、 草原生态建设的投融资现状概述 |
二、 草原生态建设发展的融资困境 |
三、 生态建设投资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 |
第三节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投融资体系设计 |
一、 发展多元化融资渠道 |
二、 充分利用相关金融工具 |
三、 建立专门的生态建设投融资部门 |
第四节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的金融服务体系设计 |
一、 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能 |
二、 平台运作思路与模式 |
第六章 草原生态风险控制体系设计 |
第一节 产业风险理论的研究 |
一、 产业风险的概述 |
二、 产业风险的度量 |
三、 产业风险的评估 |
第二节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的风险识别与度量 |
一、 外部风险 |
二、 内部风险 |
第三节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的风险控制 |
一、 风险控制方法 |
二、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的风险控制 |
第七章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成本收益的实证研究 |
一、 成本分析 |
二、 收益分析 |
第二节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的风险度量 |
一、 投入品风险分析 |
二、 产出品风险分析 |
第三节 草原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以内蒙古为例 |
一、 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 |
二、 草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
三、 草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方法 |
四、 实证分析 |
第八章 结论及相关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相关建议 |
一、 制度设计 |
二、 政策建议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附件 |
(9)牧民定居与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
一、国外研究述评 |
二、国内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重点 |
三、研究难点 |
四、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五节 主要概念界定 |
一、游牧 |
二、牧民定居 |
三、草原、草原畜牧业与牧区 |
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第二章 从游牧到定居的历史必然性 |
第一节 游牧的形成与延续 |
一、游牧的形成 |
二、游牧活动延续与游牧生态系统观点的诞生 |
第二节 新疆游牧民定居的原因分析 |
一、牧民定居的社会、经济、环境原因 |
二、新疆游牧民定居的紧迫性 |
第三节 新疆牧民从游牧走向定居的历史必然性 |
一、从游牧到定居是促进新疆牧区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
二、新疆牧民定居将会带来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
三、新疆牧民定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需要 |
第三章 国内外牧民定居的历史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典型国家牧民定居经验--以哈萨克斯坦为例 |
第二节 国内典型地区牧民定居经验—以甘肃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为例 |
第三节 借鉴国内外典型地区经验,发展新疆草原畜牧业 |
一、经验之一:必须改变游牧生产经营方式 |
二、经验之二:必须兴建兴牧工程和定居安置工程 |
三、经验之三:定居工程必须同当地的城镇化建设并举 |
第四章 新疆牧民定居的现状 |
第一节 新疆牧民定居进程 |
一、牧民定居的起步阶段 |
二、牧民定居的规范化发展阶段 |
三、牧民定居的规模化发展阶段 |
第二节 新疆牧民定居模式 |
一、定居模式 |
二、新疆牧民定居模式 |
第三节 对新疆牧民定居的基本评价 |
一、新疆牧民定居的过程评价 |
二、新疆牧民定居的综合性评价 |
第五章 牧民定居与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关联分析 |
第一节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草原资源和游牧民定居的内在关联分析 |
一、可持续发展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二、草原畜牧业和牧民定居 |
三、牧民定居和牧民收入水平的可持续增长 |
四、新疆草原资源的时空特点、草原畜牧业发展和牧民定居 |
第二节 新疆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
一、新疆草原资源总体情况 |
二、新疆草原畜牧业发展总体情况 |
三、新疆草原资源和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
四、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和畜牧业发展情况分析 |
第三节 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游牧民定居 |
一、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
二、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
三、游牧民定居是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
第六章 推进牧民定居工程,促进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草原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畜牧业与草原生态的和谐发展 |
二、加快推进定居兴牧水利工程建设,合理置换天然退化草场 |
三、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进程 |
四、要把牧民定居与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
五、加强草原监理和执法,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力度 |
六、大力推进牧民定居工程,使草原得以休养生息 |
七、处理好牧民定居与草原资源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新疆苜蓿病害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苜蓿病害的危害 |
2 新疆苜蓿病害种类及分布 |
3 新疆部分苜蓿病害病原特性研究 |
4 苜蓿种子带菌检测 |
5 苜蓿病害发病规律及影响因子研究 |
5.1 苜蓿褐斑病: |
5.2苜蓿霜霉病: |
5.3苜蓿白粉病: |
6 防治研究 |
6.1 抗病品种 |
6.2 加强健身栽培 |
6.3 加强种子检疫和检验 |
6.4 做好苜蓿制种田病情监测 |
7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四、新疆草业发展措施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红星一牧场哈萨克牧民生计方式调适研究 ——一个环境人类学的认识[D]. 孙荣垆.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2]机械作业对旱作苜蓿土壤及生产性状的影响[D]. 刘竹林. 宁夏大学, 2016(02)
- [3]苏丹草夏播、套播及优质干草、青贮调制研究[D]. 伊斯拉依·达吾提. 新疆农业大学, 2015(05)
- [4]阿勒泰地区畜牧业产业化模式研究[D]. 朱马别克·别肯. 新疆师范大学, 2015(03)
- [5]阿勒泰地区草地退化成因研究[D]. 何艳琳.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7)
- [6]新疆牧草种质资源现状及发展前景[J]. 张一弓,张荟荟,付爱良,杨刚,郑晓红,沙吾列. 草食家畜, 2012(02)
- [7]新疆农户人工牧草生产行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苗红萍. 草业与畜牧, 2012(04)
- [8]中国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研究[D]. 卢英. 武汉大学, 2012(07)
- [9]牧民定居与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关联研究[D]. 巴合提娜孜·比克什. 新疆财经大学, 2011(04)
- [10]新疆苜蓿病害研究现状与展望[J]. 李克梅,赵莉,孙红艳. 新疆农业科学,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