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当重视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序(论文文献综述)
刘聪[1](2021)在《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传承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从文化育人的视角审视教学,对数学的关注不止局限于其工具性价值,更倡导渗透文化的教学。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使“数学文化”成为备受教育界乃至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数学文化的背后蕴涵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切人类的文明与智慧,它不仅包含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蕴含整个人类世界的丰硕成果与文明。实施数学文化教学不仅能改变学生的数学观,认识到数学不止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也同样具有人文性,与此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教科书作为重要的知识载体,在向人们科学的呈现知识的同时,也承担着传承文化的重任,发挥文化的德育价值、智育价值以及美育价值等,使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得以延续与创新。因此,小学数学教科书的重要性就变得不言而喻,教科书中有关数学文化编排与呈现的合理性变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五四制)为研究对象,对整套教科书中所呈现出的数学文化进行统计分析,以传承作为本研究的切入点,主要从传承的形式与传承的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整体分析,在此基础上试图总结出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有关数学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以及提出相应的建议。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具体来说,采用文本分析法对青岛版教科书中所传承数学文化的形式(包括专题栏目、正文栏目、习题栏目和其他栏目四个方面)与内容(包括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美与数学应用四个方面)进行统计与详细分析,并基于此尝试总结出数学文化在教科书中传承存在的问题;采用访谈法是对所使用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五四制)的教师及学生围绕书中所呈现的数学文化相关内容及看法的调查。研究发现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传承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比如数学文化内容的选择过于强调应用价值、数学文化的呈现方式相对单一以及数学文化分布不均衡等。通过深入一线教学与教师、学生的访谈以及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存有这些问题的背后原因,可能是由于编者对数学文化传承的重视不够、缺少明确具体的标准要求、受教师教学观念以及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的影响等等。为了使数学文化在青岛版教科书中更好的传承,笔者针对所存在的问题,从教科书的编写与使用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教科书编写需要重视数学文化内容的选择,丰富数学文化内容的传承形式,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融为一体,合理规划数学四大学习领域中数学文化的比例等。对教科书的使用,首先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其次要正确对待数学文化内容,挖掘数学文化的价值;最后还要有效利用数学文化,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孙莹[2](2021)在《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红色文化传承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的重要见证,是新时期凝心聚力、砺行致远的深厚文化根基。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传承着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和锐意革新的思想观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机构成的红色文化,对个人、对社会,都作用独特。在多元文化交织、社会之风略显浮躁的当下,更是需要红色文化的正确引导。小学语文教科书,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编排质量直接作用于师生教学的效能。教科书中的红色文化传承,对于价值体系尚未建立的小学生别具意义,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所想、所为。2019年秋季,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与原人教版相比,红色文化传承在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动具体呈现在哪些方面,其意义何在,值得我们深入考虑。本研究以部编版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版教科书中的红色文化传承。研究者从传承形式、传承内容入手,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内容分析法、频数统计分析法、访谈法,对比分析两版教科书红色文化的传承现状。首先,研究者以选文系统、练习系统、助读系统3种传承形式为切入点,对两版教科书的红色文化传承进行比较分析。其次,研究者立足于“人”“物”“事”“魂”4种红色文化传承内容,比较分析两版教科书的红色文化传承。比较结果表明,就红色文化传承而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较人教版已有较多改进之处。这些改进不仅体现在传承形式上,也呈现于传承内容中。但是,部编版仍留存着原人教版的部分问题。比如,相对于人教版,部编版在传承形式方面,存在练习题人文性较弱、助读系统有待优化等问题;在传承内容方面,仍留存着人物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平凡人物事件有所忽视、时代性有待提升等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红色文化传承,研究者就两版教科书红色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举措。比如,在传承形式方面,科学统筹不同内涵的红色文化选文、合理规划不同板块的红色文化练习、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红色文化提示等;在传承内容方面,适当平衡红色人物性别比例、适度增加平凡人物红色事迹、有机融合不同时代红色文化内容等。基于此,使红色文化在未来教科书中实现更有效地传承,促使红色文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化作用,助益于小学生独立人格的培育、正确价值体系的建立。
李琪[3](2021)在《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宝贵财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民族自身状况,采取理性态度,发扬务实精神去创造中华民族的未来。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党和国家给予高度重视,出台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政策和文件。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具有“文以载道”的特点,语文教科书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要求教科书编写需融入中华传统文化。2019年9月,全国中小学生语文教科书统一使用部编版,总主编温儒敏也指出,这次教科书编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其中,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本研究以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为研究对象,进行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比较,基于教科书比较分析并结合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进行整体反思,得出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策略。本研究具体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传承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主要论述小学语文教科书传承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功能,同时梳理不同学者提出的传统文化分类,确定本研究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分类依据。第二部分是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形式的比较。主要采用频数统计、内容分析等方法,对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识字、选文、练习、习作和插图模块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形式的合理或可优化之处。第三部分是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比较。主要采用内容分析、频数统计等方法,从显性和隐性传统文化两部分着手比较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内容,具体为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语言文字、文学文化、历史文化、节日礼俗、艺术成就和科学技术等显性传统文化内容,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等隐性传统文化内容的比较分析,从而发现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合理或可优化之处。第四部分是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比较的整体反思。主要通过教科书比较分析并结合问卷法和访谈法,获得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部编版和人教版的实际体会,比较反思后,本研究认为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有难度也有过渡,传统文化内容更丰富且细致,更注重传统文化熏陶和感悟。由于部编版教科书刚刚投入使用,有部分传统文化内容在教学中存在疑问。第五部分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策略。基于对两版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的比较分析以及相关调查结果,笔者从教师和学生层面提出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策略。从教师层面看,应加深认识与理解,挖掘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巧用传统文化元素插图并与实际教学有机结合,适当拓展经典传统文化内容并注重传统文化整合。从学生层面看,应注重诵读感知传统文化韵味,注重积累,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初步认知。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在当下仍有着强大的生命活力。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引起教科书编写者和使用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并促进教科书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梁仰[4](2021)在《白族传统家风的现代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风亦称“门风”,是指某一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作风与处世准则。家风内附于家训、家规、家谱、家书等文化载体之上,外化于衣、食、住、行等日常家庭生活与社会活动之中,是一个家庭的精神所在,对社会群体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培育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学界对家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氏族大家、帝王家风、伟人家风等方面,但就以某一民族为个案的研究比较少,在白族的研究方面主要涉及历史、考古、宗教、习俗、文艺等领域,关于白族家风的讨论不足。本研究从民族学的视角出发,以差序格局理论、社会角色等理论为指导基础,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等方法对白族传统家风的现代传承进行研究。本研究共计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对论文选题的缘起、研究意义、田野概论及学术前沿的梳理和介绍。第一章,从家谱、族谱等文献资料出发,对白族传统家风的内容与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了白族传统家风在内容上由三教合一的修身观、勤俭诚信的立命观、孝悌慈惠的齐家观、以及亲仁善邻的处世观等四个方面构成;特点主要有本土性、多样性、教育性与传承性。第二章,从内容出发对白族传统家风的作用与价值进行探讨。第三章,对白族传统家风现代传承的原则和内容进行讨论。第四章,重点讨论了白族传统家风现代传承过程中的载体和方式,将载体分为物质符号与意识符号两类载体来讨论。传承方式由原来的家庭与社会转变为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共同传承。最后部分是讨论,将白族传统家风分别与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社会角色进行讨论。通过本研究,发现白族传统家风有以下发现:一是白族传统家风在内容上呈现出一个由“己”向外推的一个“差序”。二是在白族社会中除了重视“父子轴”以外,同时还注重“兄弟轴”和“夫妻轴”。
覃宇德[5](2020)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研究》文中指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丰富的外在表现与丰厚的内在蕴涵,形成形象化、生活化的文化符号,是区域文化共同体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培育的文化特质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校社团作为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社团的学生源于个体主动自愿选择,社团成员之间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互尊互助,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团结协作精神与创造创新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依托学校社团开展传承是当前许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选择。通过实地调查及文献分析表明,学校社团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与可操作的经验借鉴,当前学校场域多以照搬传统师徒传承形式,其开展的实效性与传承预期尚有差距。鉴于此,本研究力图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学校社团传承的核心要素进行深入研究,以参与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将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深化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本质及规律的认识,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前期通过文献研究获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开展传承、协同创新与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资料,对当前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学校社团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分析;实地考察我国具有代表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依托学校开展传承的现状;通过分析文献资料,结合国内成功经验,运用协同创新理论,设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社团传承;运用个案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开展传承实践。主要研究结论:一,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传承途径的现实问题出发,阐明学校社团传承的必要性。社会快速变迁导致作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传承场域——家庭、社区文化传承场的作用锐减。学校社团传承其灵活、自主、开放、创新等特性有别于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及与其他成员、社区居民众交流协作的机会,对推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与助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积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价值。二,实地考察国内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探析学校传承的问题及成因。当前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人文教育价值的疏离、学校身份属性“去社区化”、社会与学校间的场域壁垒、传承形式单一、传承参与主体主动性不够、学校传承机制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青少年实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绵延的需求。三,协同创新理论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学校社团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是以学校为基点,协同相关利益主体,使因社会快速变迁而崩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系统由无序转变为有序结构。传承目标的设定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根本点,彰显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传承内容的选择要适宜学生成长,体现整体性与本真性。传承路径的规划需整合多方资源,融入多种活动,注重学生的传承体验。传承效果的评价要求主体多元、内容丰富与方法多样,凸显传承人员的主体地位。传承的保障措施应多维联动,实现政策、资金、人才等汇聚与优化。四,通过个案实践,传承效果明显。促进了学生对传承项目技术文化的掌握及德行培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探究意识,加深了学生的传承实践体验;提高了教师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经验水平,增进传承参与的主动性;增强了传承参与主体的深度协同与传承资源的有效汇聚,形成整体传承合力;提升了学校在地方的知名度,扩大传承的社会影响力。
邓艺鸣[6](2020)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孝文化传承研究 ——以部编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锤炼出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指引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向导。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传承优秀孝文化对个人、家庭、社会及国家都有着重要作用。在当今多元文化交织及浮躁功利的社会背景下,我国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渐淡化,更应提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孝美德,传承优秀孝文化,增进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提升孝文化在当代的认同感。教科书肩负着文化传承的责任。语文教科书作为孝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所呈现的孝文化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孝育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教科书中传递的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将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合理编排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孝文化内容,对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孝亲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孝文化传承进行探讨。本文以传承方式和传承内容作为切入点,采用频数统计法和内容分析法统计分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孝文化传承现状。笔者对选文、习作、练习、口语交际和插图五种传承形式中体现的孝文化内容进行频数统计,梳理并阐述其分布情况,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教科书中涉及的不同层面的孝文化传承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孝文化传承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家庭与社会层面的孝文化呈现比例失调、孝情与孝行的传递失衡、不同学段中的孝文化编排缺乏衔接性、不同传承形式间的孝文化编排缺乏合理性等。分析其主要原因,包括中国“家文化”主流思想的影响、语文课程的情感性与人文性需要、教科书孝文化传承缺乏具体的衡量标准等。为加强教科书孝文化内容编排的逻辑性,笔者针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孝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包括教科书要合理分配不同层面的孝文化;教科书中应适当增添传递孝行的具体事例;教科书中不同学段的孝文化编排加强衔接性;不同传承形式间的孝文化编排增强合理性;教科书编者要提高对孝文化传承的关注度等,从而使孝文化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促使孝文化相关内容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价值和教化作用,这有助于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为小学生人格与身心的健全、健康发展发挥作用。
屈海倩[7](2020)在《昆明市G幼儿园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活动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期间是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萌芽阶段,这时期的经验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随着多元一体化理论的发展,民族地区拥有的文化语境逐渐成为幼儿园活动内容的根基,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教育实践具有深刻的影响。云南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一代人肩负的责任。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是在学校场域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树立文化自信,从而适应本民族、本地区幼儿发展需要的必要条件。所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融入民族文化势必成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本研究选取了将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效的G幼儿园为个案,以发展适宜性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观察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G幼儿园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活动进行分析研究。在系统了解G幼儿园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活动的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呈现出个案园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活动的现状,总结其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活动多年所取得的有益经验和成效。进一步探讨其发展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通过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建议和思考,以期对其他将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活动的幼儿园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综述以及研究设计;第二部分,主要从办园理念、师资情况及办园特色对G幼儿园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发展概况进行梳理;第三部分,从G幼儿园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原则、教育内容以及实施路径等方面对其现状调研进行具体分析;第四部分,以G幼儿园民族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为基础,总结了G幼儿园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活动形成的特色及取得的成效,并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部分,就民族地区城市幼儿园将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建议。
陈思妍[8](2020)在《京族独弦琴文化的学校传承研究 ——以东兴市J学校为个案》文中指出独弦琴是京族典型的传统乐器,伴随着京族历史发展进程的始终,不仅是京族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与京族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息息相关。自京族独弦琴艺术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了解与重视,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对独弦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为每个京族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民族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具有基础性、引领性和战略性意义。同时,对京族独弦琴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增强京族儿女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与了解,逐渐形成文化自信,从而提升对自身民族的认同感。为了更好地研究、保护、传承京族独弦琴文化,本研究以文化认同理论、民族认同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等研究方法,以东兴市J学校为研究对象,制定访谈提纲与调查问卷,深入东兴市J学校进行调查,了解该校传承独弦琴文化的具体情况及其成效,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揭示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以期为该校乃至京族地区民族中小学的独弦琴文化传承提供借鉴与参考。本研究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绪论部分,简要论述本研究的选题缘由,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文献法了解与本研究相关的已有文献资料,一是梳理了京族独弦琴的形制、源流的相关文献资料;二是梳理了有关京族独弦琴文化传承的模式、重要性、面临的困境及采取的措施的前人研究;三是梳理了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的意义、现实问题、路径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本研究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以文化认同理论、民族认同理论为基础,运用田野调查法、主客位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东兴市J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第一部分,阐述京族独弦琴的历史及价值。本文通过阐述京族、独弦琴的概况及独弦琴的历史演进诠释京族独弦琴文化蕴含的独特历史、文化、审美及教育价值。第二部分是对东兴市J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的现状调查。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点——东兴市J学校,从该校独弦琴文化传承的主体、目标、内容、策略等方面对其文化传承现状进行全方位调查,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所取得的成效,即:培养了一批擅长独弦琴演奏的特长学生;推进了京族独弦琴文化的普及与推广;提升了学生对独弦琴独特艺术的审美能力;促进了学生传承独弦琴文化的意识;推进由独弦琴文化传承引领的民族团结教育;形成了京族独弦琴文化为特色的学校品牌。第三部分,揭示该校独弦琴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本文通过深入调查发现该校独弦琴文化传承普遍存在学校独弦琴数量不够,独弦琴师资力量不足,独弦琴教授活动缺乏稳定性,缺乏独弦琴校本课程,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独弦琴文化普及面有限、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究其成因,主要是由民族文化传承经费不足,独弦琴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学校对独弦琴教学的重视度不够,缺乏相关专家的指导,学生和家长思想意识的影响等多方面原因所造成的。第四部分,针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优化京族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的策略。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转变学校管理层及教师群体的思想意识,二是加强和扩大独弦琴师资培训,三是开发独弦琴乡土教材,四是开设独弦琴校本课程,五是构建完善的独弦琴教学评价体系,六是创新独弦琴文化表演活动,七是拓展学生独弦琴学习的场域,八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独弦琴文化。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指出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陈冠融[9](2020)在《基于校企合作的民族技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琳琅满目、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民族技艺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技艺人才的培养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环节,也是目前民族文化传承中最大的挑战。传承民族技艺、培养民族传承人才,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履行自身文化职责与使命的应有之义。在民族技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模式,不仅仅限于民族技艺人才培养本身,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探讨民族技艺在职业教育中如何真正传承到民族技艺的精髓,以及探寻职业教育培养民族技艺人才的可行性,帮助拥有独特的民族技艺才能的培养对象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民族职业教育是民族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能够根据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及就业结构,对当地文化特点、传统工艺加以合理利用,系统、规范的培养民族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技术型人才,对民族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之一,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产学研结合以及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由于民族技艺与职业教育结合的时间较短,没有太多实践经验,因此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尤其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大的困惑。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有12个世居民族,还拥有者许多宝贵的民族文化,广西民族技艺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积极推动民族技艺职业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建设了数十个广西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本研究试图通过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田野考察法等研究方法,深入首批广西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对其20年民族技艺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找到其不足和提出改进建议,最终构建起基于校企合作的民族技艺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保障。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围绕关键词,提出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继而界定核心概念,并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再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的梳理,理清本文的研究思路,并确定本文要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基于校企合作的民族技艺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进行解读,分为理论基础和理论拓展两个部分,理论基础包括利益相关者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情境学习理论以及民族文化资本化理论;理论拓展主要是从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职业教育人才模式的主要特征,以及民族技艺人才的培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基础理论和拓展理论的解读,证实民族技艺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奠定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国内外典型模式分析,通过对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新加坡“教学工厂”、我国“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和我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分别从其产生背景、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我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并得出国内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以促进我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第四部分是通过田野研究和个案分析的方法,对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民族技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案进行研究,首先,详细描述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的概况和合作企业情况;其次,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内容、考核评价和培养机制五个方面分析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最后,从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培养对象的合作选择、培养内容的合作打造、培养途径的合作创新和就业考核的合作保障五个方面对其培养独特性进行探讨,得出其20年来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有效经验。第五部分是通过对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探讨基于校企合作的民族技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包括优势共享原则、市场需求导向原则、模式创新及可操作性原则。其次,模式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政府、民族技艺行业、企业和学校四个方面都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产生了影响。最后是培养模式的架构,主要包括重视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培养“一专多能”民族技艺人才;积极共商专业设置制度,助推特色人才服务区域经济;注重改革课程设置方式,强化民族技艺“产教融合”;不断优化更新课程体系,创新民族技艺教学内容;逐步完善和规范评价方式,强调民技人才“双证并重”;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机制,适应民族技艺学习特点等。第六个部分是基于案例分析,探讨民族技艺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主要从政府、企业和学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政府方面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设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质量监管部门,地方教育部门加大对校企合作院校的支持;企业方面要加强行业部门的引导,民族技艺企业要提升自身的文化价值,民族技艺企业要注重自我更新;学校方面要结合区域经济和地方文化定位特色民族技艺专业,培养培养对象的民族责任感和工匠精神,加强民族技艺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最后,指明了本论文还存在调查不深入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仍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测量和评估等不足,还需要日后进行深入的后续研究。
刘彦蔚[10](2020)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文化传承能力的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无论是在世界上、国内社会还是在学校教育中,都日益展现出自己的力量,做好文化传承成为文化发展的关键。最新发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更是明确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目标,该核心素养的要求亦是对学生文化传承能力的培养,其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日常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却难以寻觅对学生文化传承能力培养的踪迹。高中生作为民族未来的希望、国家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对其进行文化传承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文化传承能力的概念出发,选取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切入点,在实践中探寻当下高中生文化传承能力的现状。针对学生和老师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与数据统计分析,根据所发现的问题,结合课标以及相关阅读教学理论,探索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文化传承能力的真实可行的教学实施策略。第一章主要是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文化传承能力的关系以及培养文化传承能力合理性的探讨,阐释语文阅读教学与文化传承之间的联系,进而提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文化传承能力的必要性。第二章是对当下高中生文化传承能力的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笔者分别对学生和老师都进行了问卷调查,结合二者的数据分析,得出学生目前文化传承能力低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原因,从教与学两个层面找出阅读教学中有待改进的地方。第三章是依托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核心素养,探寻文化传承能力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培养原则,明确培养文化传承能力的语文学科特征与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第四章是针对调查问卷中所发现的问题,结合课标的要求以及相关阅读教学理论提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文化传承能力的培养策略。该策略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出发,接着是对阅读文本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梳理与探究,提出以选修教材作为学校文化型课程建设的构想,最后设计相关的教学案例并说明设计意图。结语部分进一步明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文化传承能力培养的意义,期望所提策略能够提升高中生的文化传承能力,总结反思在此次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寻求不断的完善。
二、应当重视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当重视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序(论文提纲范文)
(1)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选题缘由 |
1.全球化背景下传承数学文化的需要 |
2.数学文化传承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3.数学文化在教科书中传承的必要性 |
(二)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教科书的已有研究 |
2.关于数学文化的已有研究 |
3.关于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已有研究 |
4.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小学数学教科书 |
2.数学文化 |
3.传承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目标 |
2.理论基础 |
3.研究方法 |
4.研究思路 |
5.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6.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
一、教科书中数学文化传承的依据及其教育价值 |
(一)教科书中数学文化传承的依据 |
1.国家弘扬传统文化相关政策、文件的规定 |
2.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文化传承的要求 |
(二)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 |
1.数学文化的德育价值 |
2.数学文化的智育价值 |
3.数学文化的美育价值 |
二、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传承现状分析 |
(一)数学文化的传承形式 |
1.专题栏目中数学文化的传承 |
2.正文栏目中数学文化的传承 |
3.习题栏目中数学文化的传承 |
4.其他栏目中数学文化的传承 |
(二)数学文化的传承内容 |
1.数学史的传承 |
2.数学思想方法的传承 |
3.数学美的传承 |
4.数学应用的传承 |
三、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传承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
1.数学文化的选择过于强调应用价值 |
2.数学文化的呈现方式相对单一 |
3.数学文化的分布不均衡 |
4.师生对数学文化传承的认知及使用上存在偏差 |
(二)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传承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编者对数学文化传承的重视不够 |
2.数学文化的传承缺少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标准 |
3.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造成教师对数学文化的不重视 |
4.受课堂时间分配影响,导致教师对数学文化教学的疏漏 |
四、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传承的建议 |
(一)教科书中数学文化传承的原则 |
1.数学文化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可读性和丰富性原则 |
2.数学文化内容的呈现应体现过程性原则 |
3.数学文化的传承形式要遵循多样化原则 |
4.数学文化编写应体现科学性与发展性原则 |
(二)给教科书编写者的建议 |
1.重视数学文化内容的选择 |
2.丰富数学文化内容的传承形式 |
3.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融为一体 |
4.合理规划数学四大学习领域中数学文化的比例 |
(三)给教科书使用者的建议 |
1.提升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
2.正确对待数学文化内容,挖掘数学文化的价值 |
3.有效利用数学文化,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红色文化传承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设计 |
(六)研究方法 |
一、红色文化概述 |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
(二)红色文化的基本特征 |
(三)代表性人物对传承红色文化的经典论述 |
二、部编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红色文化传承形式比较 |
(一)选文系统的比较 |
(二)练习系统的比较 |
(三)助读系统的比较 |
三、部编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红色文化传承内容比较 |
(一)红色文化传承中“人”的比较 |
(二)红色文化传承中“物”的比较 |
(三)红色文化传承中“事”的比较 |
(四)红色文化传承中“魂”的比较 |
四、对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红色文化传承比较的整体反思 |
(一)红色文化传承形式的整体反思 |
(二)红色文化传承内容的整体反思 |
五、小学语文教科书红色文化传承建议 |
(一)红色文化传承形式的建议 |
(二)红色文化传承内容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红色文化传承比较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3)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1.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
2.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
3.语文教科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
4.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使用范围广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1.小学语文教科书 |
2.中华传统文化 |
3.传承 |
(四)文献综述 |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比较研究法 |
3.内容分析法 |
4.频数统计法 |
5.调查法 |
(六)研究思路 |
(七)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 |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传承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 |
1.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原理 |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 |
1.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打好中国底色 |
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
(三)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分类依据 |
1.不同学者对传统文化的分类 |
2.不同学者对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分类 |
3.本研究对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分类 |
二、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形式的比较 |
(一)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识字模块传承传统文化的比较 |
(二)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模块传承传统文化的比较 |
(三)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练习模块传承传统文化的比较 |
1.课后练习 |
2.单元练习 |
(四)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习作模块传承传统文化的比较 |
(五)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模块传承传统文化的比较 |
1.封面插图 |
2.单元导语插图 |
3.课文插图 |
三、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比较 |
(一)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显性传统文化内容的比较 |
1.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语言文字内容的比较 |
2.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文学作品内容的比较 |
3.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历史文化内容的比较 |
4.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节日礼俗内容的比较 |
5.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艺术成就内容的比较 |
6.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科学技术内容的比较 |
(二)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隐性传统文化内容的比较 |
1.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家国情怀内容的比较 |
2.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社会关爱内容的比较 |
3.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人格修养内容的比较 |
四、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比较的整体反思 |
(一)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有难度也有过渡 |
1.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难度提升 |
2.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难度上有过渡 |
(二)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更丰富且细致 |
1.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更丰富 |
2.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编排更细致 |
(三)部编版较人教版更注重传统文化熏陶和感悟 |
1.部编版较人教版更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 |
2.部编版较人教版更注重传统文化的感悟 |
(四)部编版中有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存在疑问 |
五、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策略 |
(一)教师层面 |
1.加深认识与理解,挖掘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 |
2.巧用传统文化元素插图且与教学有机结合 |
3.适当拓展经典传统文化并注重整合 |
(二)学生层面 |
1.注重诵读感知传统文化韵味 |
2.注意积累并形成传统文化初步认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小学语文教科书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小学语文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4)白族传统家风的现代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传统家风内涵与价值的研究 |
二、传统家风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
三、传统家风功能与作用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田野概况与调查经过 |
一、田野点概况 |
二、调查经过 |
第六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白族传统家风的内容与特点 |
第一节 白族传统家风的内容 |
一、三教合一的修身观 |
二、勤俭诚信的立命观 |
三、孝悌慈惠的齐家观 |
四、亲仁善邻的处世观 |
第二节 白族传统家风的特点 |
一、本土性:扎根乡土的地域特色 |
二、多样性:多元互补的文化融合 |
三、教育性:形式多样的教化方式 |
四、传承性:一表一里的双轨濡化 |
第二章 白族传统家风的作用与价值 |
第一节 白族传统家风的作用 |
一、尊师重教、人才辈出的民族传统 |
二、家国一体、爱国守疆的文化精神 |
三、开放包容、多元一体的民族精神 |
四、士农工商、皆为正业的务实观念 |
第二节 白族传统家风的现代传承价值 |
一、塑造良好道德思想价值 |
二、文化价值 |
三、教育价值 |
四、资源价值 |
第三章 白族传统家风现代传承的原则与内容 |
第一节 白族传统家风现代传承的原则 |
一、坚持民族团结的根本原则 |
二、坚持应时而变的发展原则 |
第二节 白族传统家风现代传承的内容 |
一、仁而爱人的修身观 |
二、吃苦耐劳的立命观 |
三、和谐共议的齐家观 |
四、友好互助的处世观 |
第四章 白族传统家风现代传承的载体与方式 |
第一节 白族传统家风现代传承的载体 |
一、物质符号 |
二、意识符号 |
第二节 白族传统家风现代传承的方式 |
一、家庭传承 |
二、社会传承 |
三、学校传承 |
讨论 |
一、从白族传统家风看差序格局理论 |
二、从白族传统家风看社会角色理论 |
附录1 仪式中的家风传承与展现 |
附录2 仪式中的家风传承与展现 |
附录3 信仰场所中的家风传承与展现 |
附录4 信仰场所中的家风传承与展现 |
附录5 基于照壁、门头楹联等载体中家风传承与展现 |
附录6 基于照壁、门头楹联等载体中家风传承与展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4 文献综述 |
1.4.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研究 |
1.4.2 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研究 |
1.4.3 文化传承与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 |
1.4.4 学校社团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研究 |
1.4.5 文献评析 |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框架 |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创新 |
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价值追寻 |
2.1 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的价值 |
2.1.1 学校社团是培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重要基地 |
2.1.2 助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与创新 |
2.2 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
2.2.1 健体修身养性 |
2.2.2 思想道德濡化 |
2.3 对建设校园文化的价值 |
2.3.1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性 |
2.3.2 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
2.4 对凝聚民族精神的价值 |
2.4.1 促进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 |
2.4.2 提升青少年民族凝聚力 |
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的现状及问题 |
3.1 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 |
3.1.1 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形式、内容及评价 |
3.1.2 参加校内外活动的情况 |
3.1.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的实然保障状况 |
3.2 当前学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审视 |
3.2.1 人文教育价值的疏离 |
3.2.2 传承路径单一 |
3.2.3 学校传承的保障措施乏力 |
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理论基础 |
4.1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特征及原则 |
4.1.1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 |
4.1.2 协同创新的特征及基本原则 |
4.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与协同创新的联系 |
4.2.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实施前提 |
4.2.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达成原理 |
4.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内涵及特征 |
4.3.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内涵 |
4.3.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特征 |
4.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设计与实施的核心要素 |
4.4.1 统筹与合力 |
4.4.2 创造与创新 |
4.4.3 信任与沟通 |
5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设计 |
5.1 传承目标的设定 |
5.1.1 传承目标设置的依据 |
5.1.2 传承目标的内容 |
5.2 传承内容的选择 |
5.2.1 传承内容选择的原则 |
5.2.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具体内容 |
5.3 传承路径的规划 |
5.3.1 搭建传承平台 |
5.3.2 拓展传承面 |
5.3.3 协调传承参与主体间的关系 |
5.3.4 建设传承项目的特色校园文化 |
5.4 传承效果的评价 |
5.4.1 传承效果评价的主体 |
5.4.2 传承效果评价的内容 |
5.4.3 传承效果评价的方法 |
5.5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应然保障措施 |
5.5.1 建立健全资金支持制度 |
5.5.2 营造政策与人文环境 |
5.5.3 培养传承参与的主体,实现功能互补 |
6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实践 |
6.1 传承方案的制定 |
6.1.1 个案研究对象的选择 |
6.1.2 个案进入的方式与建立研究者的伙伴关系 |
6.1.3 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 |
6.1.4 研究效度与伦理 |
6.2 传承方案的实施 |
6.2.1 社团教学 |
6.2.2 社团活动 |
6.2.3 社团建设的保障措施 |
6.3 传承方案的实施效果 |
6.3.1 传承参与学生取得的成效 |
6.3.2 传承指导教师的收获 |
6.3.3 其他参与主体达成的效果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8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1 研究不足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孝文化传承研究 ——以部编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1.现代社会背景下孝文化认同的需求 |
2.基础教育课程中孝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
3.语文教科书是孝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1.孝文化 |
2.传承 |
3.小学语文教科书 |
(四)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4.研究思路 |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孝文化传承形式分析 |
(一)孝文化传承的具体形式 |
1.选文 |
2.习作 |
3.口语交际 |
4.练习 |
5.插图 |
(二)孝文化传承形式的综合分析 |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孝文化传承内容分析 |
(一)孝文化传承的具体内容 |
1.家庭层面的孝文化 |
2.社会层面的孝文化 |
(二)孝文化传承内容的综合分析 |
三、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孝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孝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
1.家庭与社会层面的孝文化呈现比例不协调 |
2.过于重视孝情,孝情与孝行的传递失衡 |
3.传统孝文化与现代孝文化选篇分布不均衡 |
4.不同学段中的孝文化编排缺乏衔接性与规律性 |
5.不同传承形式间的孝文化编排缺乏合理性与清晰性 |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孝文化传承问题的原因分析 |
1.中国“家文化”主流思想的影响 |
2.语文学科的情感性与人文性需要 |
3.传统孝观念与现代价值的冲突 |
4.编者对孝文化传承不够重视 |
5.教科书孝文化传承缺乏衡量标准 |
四、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孝文化传承的建议 |
(一)教科书要合理分配并适当延伸不同层面的孝 |
(二)教科书中适当增添传递孝行的具体事例 |
(三)教科书中融合传统孝文化与现代孝文化 |
(四)教科书编者提高对孝文化传承的关注度 |
(五)教科书中的孝文化编排要增强逻辑性 |
1.不同学段中的编排加强衔接性和规律性 |
2.不同传承形式间的编排加强科学性和清晰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昆明市G幼儿园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活动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幼儿园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活动必要性 |
二、G幼儿园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活动的经验可为其他幼儿园提供参考与借鉴 |
三、研究者自身研究兴趣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对民族文化的相关研究 |
二、不同教育要素及幼儿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相关研究 |
三、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融入民族文化的相关研究 |
四、相关研究小结 |
第四节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一、概念界定 |
三、理论基础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过程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G幼儿园概况 |
第一节 G幼儿园办园理念 |
一、做有眼光的民族文化幼教课程 |
二、办有民族文化教育特色的示范幼儿园 |
第二节 G幼儿园师资情况 |
一、园长 |
二、幼儿教师 |
第三节 G幼儿园办园特色 |
一、美丽花园的民族环境立美 |
二、民族品牌的规范管理立美 |
三、成长乐园的民族保教立美 |
第三章 G幼儿园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活动的现状 |
第一节 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和教育原则 |
一、促进幼儿发展与传承民族文化相适应的价值取向 |
二、尊重民族文化与遵循幼儿发展规律结合的原则 |
第二节 因地制宜选择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教育内容 |
一、G幼儿园民族文化内容的收集 |
二、选择融入 G 幼儿园民族文化教育内容的原则 |
三、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教育内容体系 |
第三节 G幼儿园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活动的多重路径 |
一、民族文化融入教学活动 |
二、民族文化融入游戏活动 |
三、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 |
第四章 G幼儿园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活动的特色、成效以及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G幼儿园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活动的特色 |
一、走出去:在实践中传承民族文化 |
二、引进来:在城市幼儿园中传承民族文化 |
第二节 G幼儿园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活动的成效 |
一、形成了以民族文化促进幼儿园发展的共识 |
二、营造了民族文化气息浓郁的氛围与环境 |
三、提升了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 |
四、构建和完善了民族文化课程体系 |
第三节 G幼儿园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教师理论基础薄弱导致融入教育活动的民族文化内容固化 |
二、教学任务重导致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活动陷入“流程式”教学 |
三、园内班额大,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
四、缺乏系统的民族文化课程评价体系 |
第五章 G幼儿园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活动的思考 |
第一节 幼儿教师民族文化素质的培养 |
一、民族文化教育视角下幼儿教师素质结构 |
二、民族文化教育视角下幼儿教师素质发展 |
第二节 幼儿园民族文化教育体系搭建 |
一、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与其他教学活动力求平衡 |
二、运用现代技术建立幼儿园民族文化资源库 |
三、建立健全幼儿园民族文化教育活动评价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类 |
三、硕博论文类 |
附录 |
附录A:活动观察记录表——区域活动:造纸坊 |
附录B:教学活动中融入民族文化的观察记录表 |
附录C:访谈提纲(园长)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京族独弦琴文化的学校传承研究 ——以东兴市J学校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1.保存、弘扬京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
2.传承独弦琴文化的重要性 |
3.个人机缘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观察法 |
(3)田野调查法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1.文化认同理论 |
2.民族认同理论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1.民族文化传承 |
2.民族学校 |
(六)文献综述 |
1.京族独弦琴的形制研究 |
2.独弦琴的源流研究 |
(1)中国起源说 |
(2)越南起源说 |
3.京族独弦琴文化传承的相关研究 |
(1)京族独弦琴文化传承的模式 |
(2)京族独弦琴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
(3)京族独弦琴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 |
(4)京族独弦琴文化传承的措施 |
4.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的相关研究 |
(1)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的意义 |
(2)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的现实问题 |
(3)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的路径与方法 |
一.京族独弦琴的历史及价值 |
(一)京族独弦琴概述 |
1.京族概况 |
2.独弦琴概况 |
(二)独弦琴的历史演进 |
1.独弦琴形制的历史演进 |
2.独弦琴创作曲目的增加 |
(三)独弦琴的独特价值 |
1.历史价值 |
(1)历史记忆的独特符号 |
(2)海洋民族的历史印证 |
2.文化价值 |
(1)京族人民生活的表达方式 |
(2)京族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 |
(3)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图腾 |
3.审美价值 |
(1)培育审美人格 |
(2)塑造民族精神 |
4.教育价值 |
(1)民族认同的价值 |
(2)民族文化传承的价值 |
(3)音乐艺术教育的价值 |
二.东兴市J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的现状调查 |
(一)东兴市J学校的概况 |
(二)东兴市J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的现状考察 |
1.传承的主体 |
(1)独弦琴特长学生 |
(2)普通学生 |
(3)专业独弦琴教师 |
2.传承的目标 |
3.传承的内容 |
(1)独弦琴演奏技巧 |
(2)独弦琴历史文化熏陶 |
4.传承的策略 |
(1)聘请民间艺人进校传艺 |
(2)开设独弦琴兴趣班教学 |
(3)开展融入式教学 |
(4)实施生生互助的“小班长制” |
(5)开展以独弦琴文化表演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活动 |
(6)创设特色校园文化 |
(三)东兴市J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所取得的成效 |
1.培养了一批擅长独弦琴演奏的特长学生 |
2.推进了京族独弦琴文化的普及与推广 |
3.提升了学生对独弦琴独特艺术的审美能力 |
4.促进了学生传承独弦琴文化的意识 |
5.推进由独弦琴文化传承引领的民族团结教育 |
6.形成了以京族独弦琴文化为特色的学校品牌 |
三.东兴市J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一)东兴市J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所存在的问题 |
1.学校独弦琴数量不够 |
2.独弦琴师资力量不足 |
3.独弦琴教授活动缺乏稳定性 |
4.缺乏独弦琴校本课程 |
5.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 |
6.独弦琴文化普及面有限,宣传力度不足 |
(二)东兴市J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1.民族文化传承经费不足 |
2.独弦琴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
3.学校对独弦琴教学的重视度不够 |
4.缺乏相关专家的指导 |
5.学生和家长思想意识的影响 |
四.优化京族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的策略 |
(一)转变学校管理层及教师群体的思想意识 |
(二)加强和扩大独弦琴师资培训 |
(三)开发独弦琴乡土教材 |
(四)开设独弦琴校本课程 |
(五)构建完善的独弦琴教学评价体系 |
(六)创新独弦琴文化表演活动 |
1.创新表演曲目 |
2.创新表演方式 |
3.拓宽学生独弦琴文化表演场域 |
(1)以当地旅游景点为依托 |
(2)以民族节庆活动为契机 |
(3)以参加公益活动为途径 |
(七)拓展学生独弦琴学习的场域 |
1.校外独弦琴传承基地 |
2.文体部门举办的独弦琴公益班培训 |
(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独弦琴文化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访谈提纲 |
1.独弦琴传承人访谈提纲 |
2.独弦琴教师访谈提纲 |
3.音乐教师访谈提纲 |
4.独弦琴特长学生访谈提纲 |
5.校领导访谈提纲 |
(二)学生调查问卷 |
东兴市京族学校独弦琴传承情况调查问卷(学生) |
(三)田野调查图片节选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基于校企合作的民族技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 问题提出 |
(二) 核心概念界定 |
1. 职业教育 |
2. 民族技艺人才 |
3. 校企合作 |
4. 人才培养模式 |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选题意义 |
(四) 文献综述 |
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2. 民族技艺研究 |
3. 民族技艺与职业教育关系的研究 |
(五)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思路 |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民族技艺人才培养模式理论解读 |
(一) 理论基础 |
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
3. 情境学习理论 |
4. 民族文化资本化理论 |
(二) 理论拓展 |
1. 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2.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
3. 民族技艺人才培养特征分析 |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国内外典型模式分析 |
(一) 国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典型模式 |
1. 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
2. 英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
3. 新加坡“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 |
(二) 国内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
1. 产学研合作教育 |
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
(三) 国内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启示 |
1. 国内外模式特征比较 |
2. 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启示 |
四、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产教融合”民族技艺人才培养模式个案研究 |
(一)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的概况 |
1. 发展历程 |
2. 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 |
3. 师资队伍 |
4. 实训基地 |
5. 管理制度 |
(二)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合作企业 |
1. 企业概况 |
2. 合作缘由 |
(三)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产教融合”民族技艺人才培养模式 |
1. 校企共议的培养目标 |
2.“产教融合”的培养过程 |
3.“产教融合”的培养内容 |
4.“产教融合”的考核评价 |
5.“产教融合”的培养机制 |
(四)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产教融合”民族技艺人才培养模式的独特性 |
1. 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 |
2. 培养对象的合作选择 |
3. 培养内容的合作打造 |
4. 培养途径的合作创新 |
5. 就业考核的合作保障 |
五、基于校企合作的民族技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一) 指导思想和原则 |
1. 优势共享原则 |
2. 市场需求导向原则 |
3. 模式创新及可操作性原则 |
(二) 基于案例研究的影响因素分析 |
1. 政府方面 |
2. 民族技艺行业方面 |
3. 企业方面 |
4. 学校方面 |
(三) 培养模式架构 |
1. 重视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培养“一专多能”民族技艺人才 |
2. 积极共商专业设置制度,助推特色人才服务区域经济 |
3. 注重改革课程设置方式,强化民族技艺“产教融合” |
4. 不断优化更新课程体系,创新民族技艺教学内容 |
5. 逐步完善和规范评价方式,强调民技人才“双证并重” |
6. 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机制,适应民族技艺学习特点 |
六、基于案例分析的民族技艺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
(一) 政府方面 |
1.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 |
2. 设立校企合作质量监管部门 |
3. 地方教育部门加大对校企合作院校的支持 |
(二) 企业方面 |
1. 加强行业部门的引导 |
2. 民族技艺企业要提升自身的文化价值 |
3. 民族技艺企业要注重自我更新 |
(三) 学校方面 |
1. 结合区域经济和地方文化定位特色民族技艺类专业 |
2. 提升培养对象的民族责任感和工匠精神 |
3. 加强民族技艺类“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10)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文化传承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境外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方法 |
(一) 历史文献分析法 |
(二) 问卷调查法 |
(三) 经验总结法 |
五、 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文化传承能力的关系及培养必要性 |
第一节 语文阅读教学与文化传承能力的关系 |
一、 文化传承能力的相关概念 |
二、 文化传承能力的特征与作用 |
三、 语文阅读教学与文化传承能力 |
第二节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文化传承能力的必要性 |
一、 时代环境发展对文化传承的需求 |
二、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文化传承能力培养的忽视 |
三、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文化传承能力培养的优势 |
第二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化传承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化传承能力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二、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二节 阅读教学中文化传承能力培养的困境 |
一、 文化传承意识淡薄 |
二、 教与学之间的空白 |
三、 文化传承能力培养与实际生活脱轨 |
四、 传统文化了解程度较低 |
第三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化传承能力培养的原则 |
第一节 语文核心素养与文化传承能力培养的关系 |
第二节 语言建构运用与文化传承能力 |
第三节 思维发展提升与文化传承能力 |
第四节 审美鉴赏创造与文化传承能力 |
第四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文化传承能力的培养策略 |
第一节 教师对学生文化传承能力培养的引导 |
一、 文化理解与传承的意识引导 |
二、 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有效引导 |
三、 引导学生对文化传承的再认识与发展 |
第二节 探索阅读文本中的文化内涵 |
一、 阅读文本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
二、 文本挖掘与审视 |
三、 填补文本的空白 |
第三节 建设文化型阅读课程 |
一、 选修课程与文化传承能力培养建构 |
二、 文化型阅读课程建设之参与文化 |
三、 文化型阅读课程之课外阅读教学拓展 |
第四节 基于文化传承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
一、 教学设计 |
二、 教学设计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学术论文 |
四、应当重视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序(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传承研究[D]. 刘聪.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红色文化传承比较研究[D]. 孙莹.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比较研究[D]. 李琪.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白族传统家风的现代传承研究[D]. 梁仰. 大理大学, 2021(08)
- [5]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研究[D]. 覃宇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6]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孝文化传承研究 ——以部编版为例[D]. 邓艺鸣.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昆明市G幼儿园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活动的个案研究[D]. 屈海倩.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8]京族独弦琴文化的学校传承研究 ——以东兴市J学校为个案[D]. 陈思妍.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基于校企合作的民族技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为例[D]. 陈冠融.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10]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文化传承能力的培养研究[D]. 刘彦蔚.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数学文化论文; 独弦琴论文; 数学论文; 京族论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