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沙文学研究综述

陈白沙文学研究综述

一、陈白沙文学研究情况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李秋霞[1](2021)在《《岭南逸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岭南逸史》是清中叶广东地区的一部白话长篇小说,小说以才子黄逢玉与张贵儿、李小鬟、梅映雪等佳人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为线索,描述了明代岭南地区两瑶叛乱和盗贼作乱的历史,具有浓重的岭南文化特点。在才子佳人小说盛行的时代,该书在文体上有所创新,在展示岭南风情、传播岭南文化以及战争书写方面都别具一格,具有较高的历史与文学价值,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岭南逸史》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因袭与发展。才子佳人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重要的一种小说类型,纯正的才子佳人小说一般都有三个特征:小说主人公都是貌美才高、出身优越的才子和佳人;故事情节基本上都有“一见钟情-离别-团圆”三部曲;小说语言兼备“风雅”与“通俗”的美学风格。《岭南逸史》以才子佳人故事为基本框架,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模式设计以及美学风格上都有所因袭,但在爱情婚姻故事中糅杂了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以及神怪等题材,体现了才子佳人小说演变时期的一些特点,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为广阔,揭示的社会矛盾更为尖锐,关注的重心也从个人欲望上升为社会关怀。第二章,才子佳人故事框架下的岭南历史叙事。《岭南逸史》的才子佳人故事是在明代广东地区瑶乱和贼乱四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作者有明确的补史意图,在创作时大量参考了《明史》《永安县次志》《广东新语》等史书、方志中的记载,也吸收了一些民间故事,巧妙地运用黄逢玉、张贵儿二人作为线索人物,将战争与各方人物串联起来,敷衍成一个比较生动、曲折的故事。在才子佳人的故事框架下,小说比较全面、真实地展现了瑶民、官府、百姓和盗贼四者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描绘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岭南社会图景。在经世致用思潮与屈大均等先贤的影响下,作者借创作表达了他的民族融合意识和促进民族间和谐发展的治世方略。第三章,别具一格的战争书写。小说以鸦髻山、肇庆和磜头三大战役为中心,从宏观和微观多个角度呈现了战斗场面,描述了斗勇斗智斗法的多样化作战形式。在战争书写方面对《三国演义》多有借鉴,无论是在战争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塑造还是故事情节的设置方面,都能看到《三国演义》的印迹。在继承的同时也有创新,作者将笔墨重点放在女性身上,精心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民族特征突出的女英雄形象;在战争描写中善于结合岭南自然风貌以及兵器和人物等特点,展现出了具有浓郁岭南地域特色的战争画面。

孙伟鑫[2](2021)在《湛甘泉山水诗研究》文中认为湛甘泉是明代着名的思想家,在中国哲学史及思想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同朱熹、王阳明一样,学名过显,掩其文名。翻检整理湛甘泉的文集可知,其诗文作品丰富,尤其是以山水为题材的诗作最具有代表性,在其不同的人生阶段留下了数量可观的山水诗篇。通过梳理湛甘泉的山水诗,可以揭示湛甘泉理学家人生的不同面貌,探讨诗作背后的情怀、艺术特征以及人生经历,展现湛甘泉作为文人的另一种面貌。绪论部分是对选题的缘起进行阐释以及梳理目前学界对于湛甘泉的研究现状,通过整理可知,目前学界对于湛甘泉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哲学领域,在文学领域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开拓空间。第一章首先是对于山水诗的概念及定义进行界定,以图明晰研究范围,方便对湛甘泉所创作的山水诗进行分类整理。同时由于湛甘泉着作甚多,版本复杂,故而通过对湛甘泉着作的钩沉,可以正本清源,为论文的主体材料提供了可靠的文献支撑。第二章梳理了湛甘泉山水诗的创作历程,对其人生中的四个阶段:求学江门时期、北上京师时期、重入翰林时期、致仕归田时期的山水诗进行系年,并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湛甘泉山水诗所蕴含的情怀,阐释了湛甘泉山水诗中以隐逸山水的方式寻求对现实的超脱、山水诗中的交友与宴饮以及籍山水以说理的理趣境界,意图发掘其山水诗多层次的内涵。第四章通过驰骋想象、修辞妙用、诗画同构、以境映心的四个维度分析湛甘泉山水诗的艺术审美特征,意图对湛甘泉山水诗作中的创作倾向及艺术手法进行研究,对湛甘泉文学领域的开拓具有一定裨益。

吴义雄[3](2021)在《20世纪学术发展脉络中的《岭南学报》——兼论基督教大学的学术本土化》文中研究指明1929—1951年发行的《岭南学报》是私立岭南大学的着名学术刊物,从学术角度反映了这所基督教大学的本土化进程。这份学术刊物承接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之潮流,致力于将西方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引入中国。她所刊发的社会调查与研究、中西比较文化研究、华南植物研究和地理研究等方面的群组文章,体现了现代学术多元发展的时代格局。占有最大分量的中国文史研究领域名作荟萃,中国思想史、文学史、政治与经济史、艺术史、历史文献学、汉语言与方言研究等学术方向的作品,体现了以经典释读和文献考证为基础的传统治学路径与现代社会科学的多学科方法相结合之显着特征。岭南文化研究则是该刊最具特色的学术领域。可以说,这份刊物为岭南大学乃至华南学界赢得了日益彰显的学术声誉。

俞汉群[4](2020)在《讨真心-唐一庵哲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中晚明王、湛两家学说并驾齐驱,身为湛甘泉及门弟子的唐一庵糅合了两家学说而别为一义,体现出鲜明的个人色彩,其思想值得研究,对于了解王、湛两家学说之间的异同及其影响等方面,也有一意义。目前学界关于唐一庵哲学思想的专门研究不多,既有研究虽在不同程度上触及其“讨真心”的思想,但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本文即以唐一庵“讨真心”的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具体从本体论的“何为真心”以及功夫论的“如何讨”这两个方面加以考察,力图呈现其哲学思想的系统性、丰富性和独特性。在本体论方面,唐一庵赋予“真心”以存有论和境界论的双重内涵,既吸纳了甘泉的“天理”观念,又糅合了阳明的“良知”思想。“真心”虽然在本质内容上与“天理”和“良知”无别,但甘泉的“天理”在唐一庵处更多地被转换成了“生理”,阳明的“良知”也拥有了新的表达形式。在功夫论方面,唐一庵的“讨”在本质内容上虽然与阳明的“致”以及甘泉的“体认”也无别,都是一种“本体功夫”、“道体功夫”、“自然功夫”,但唐一庵也有自己独特的发挥。唐一庵“讨真心”的思想既融合了王、湛学说,也兼综了佛、道思想。虽然与佛、道两家均有往来,但唐一庵始终以儒者自居。总体而言,唐一庵虽出身湛门,但其思想更倾向于王学。因此,本文将唐一庵“讨真心”的思想定位为“具有甘泉学背景的阳明后学”。

孟荣[5](2020)在《《三鱼堂文集》校注及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三鱼堂文集》包括陆陇其的《三鱼堂文集》与《三鱼堂外集》,整体分为研究与校注两部分,研究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为陆陇其生平与人物形象研究。陆陇其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少时以坐馆家教为生,四十六岁开始做官,几经沉浮,历官嘉定知县、灵寿知县、四川道监查御史,尤以在灵寿待的时间最长,也充分展现了他为官理政的才华,五十四到六十一岁为官灵寿期间,也是他理学思想的成熟期,写作了大量的优秀文章。陆陇其少时学习王阳明,“三十以来,始沉潜反覆乎朱子之书”,后专宗朱熹,排斥陆王。陆陇其是一位着名的循吏和理学家,他一生清廉、敢于为民请命、施行德政、重视教育及地方文化建设,在学术上,独尊程朱理学,有理学家的务实精神;同时品德高尚,他善良真实、一心为他人、知恩图报,为了感念三条鱼对曾祖的救命之恩,遂名其居为“三鱼堂”;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他并非完人,他没有同理心,不能体会他人的感受,一直在以己度人,偏执地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尊程朱,还可怜佛祖“生西土”,“未听尼山讲五伦”。第二章为《三鱼堂文集》版本研究。《三鱼堂文集》版本众多,《清人别集总目》着录有15个,《中国古籍总目》着录有7个,版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关于《三鱼堂文集》的版本情况,学界少有研究。今对其进行考辨,认为琴川书屋刻本、嘉会堂本与老扫叶山房刻本为同一版本;仅存在光绪版陆子全书刻本;《三鱼堂文集》(包括其选本《陆稼书集》)共有12个版本,包括刻本、稿本、抄本、石印本和排印本:琴川书屋刻本、四库全书本、同治七年杨昌濬武林刻本、柏经正堂刻本、光绪陆子全书刻本、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康熙正谊堂刻本、同治正谊堂刻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乾隆间平河赵氏清稿本、重庆抄本和日本抄本;《三鱼堂文集》包括文集12卷,外集6卷,附录1卷。第三章为《三鱼堂文集》诗歌研究。陆陇其《三鱼堂外集》6卷,包括诗歌1卷,32首。诗歌从题材上看,主要是实用性的赠答诗,从体裁上来看,大都是古体诗。诗歌的风格为浅白务实。孙奇逢与陆陇其都是明末清初的理学大家,他们都有诗歌传世,其中赠答诗所占的比例都很大。赠答的对象主要有亲人、朋友和方外人士三类,主题涉及赞赏、自述、安慰、告诫、明志等多个方面。他们都很注重赠答诗的交际功能而轻视其审美功能,都有说理的赠答诗,都有一定的慕陶情结,但由于所处环境及自身性格的差异,他们的赠答诗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第四章为《三鱼堂文集》散文研究。《三鱼堂文集》十二卷全都是散文,《三鱼堂外集》六卷中有五卷是散文,可见所占分量之重。其中《三鱼堂文集》有杂着68篇,书信125篇,序43篇,记11篇,墓志铭、祭文27篇。《外集》有奏疏、议、条陈8篇,表、策32篇,申请、公移31篇。共有散文345篇。诗歌的功能偏重于个人抒情,故陆陇其很少作诗,散文偏重于实用的社会功能,故所作较多。作为政治家,他要用散文来议政;作为理学家,他要用散文来论学;作为普通文人,他要用散文来交际。陆陇其的散文大都为论说文,少有记叙文和抒情文。陆陇其虽写作了类型不同的散文,但都以实用为主,语言朴实无华,理胜于情,因陆陇其不屑学习文艺,也造成了他不擅长表达与书写情感。总体看来,陆陇其的散文有两个特点:一是周密严谨,很有逻辑;二是质胜于文,表情不足。此次校注以琴川书屋初印本(即嘉会堂本,下同)为底本,通校以光绪陆子全书本,并参校其他众本及相关文献。校注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题解,包括写作时地、历史背景和题中涉及的人物,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二是注释,包括地名、诗文中涉及的人物、典故、僻词、持论措语之所自出等;三是校记。

王蕊[6](2020)在《杨慎诗学清代接受研究》文中认为明中后期,杨慎以其出众才学于当时文坛声震一方。凭借其渊博学识,杨慎创作出一套严密的诗学体系。这一诗学理论体系不仅在当时复古声势正炽的文坛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对于后世诗学理论的发展更具有深远影响。平心而论,杨慎诗学理论对前人及时人确有继承和借鉴之处,但其中更多是自己对于诗学的真知灼见,如从文体角度辨析“诗史”,以博学多才纠空疏学风,学习六朝初唐矫正复古模拟流弊,追本溯源考据文学作品,从文学内部规律区别对待“李杜”等,这些观点皆对后世诗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启迪作用。由明入清,诗论发生重大转折。面对此前各类诗学理论,具有浓厚正统封建意识的清人,将己身归纳求实精神与折衷辩证主义相结合,既综合前人又完善前人。有识之士一手握管,两眼观世,强烈呼吁文学批判现实、经世致用,希冀文学有益于世道。他们在继承前人优秀诗论的基础上,针对文坛现状提出补偏救弊的诗论观点,其中影响重大者有钱谦益、叶燮、沈德潜等。细究其诗学思想,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杨慎诗学思想的影响。明清之际,钱谦益呼应杨慎将诗歌源流上溯至《诗经》,认为历代诗歌生生不穷,新新相续。他论诗唐宋兼宗,反对独尊盛唐;作《钱注杜诗》参考各本时,于明代仅参考杨慎注解,对杨慎解杜之说或否或引,多有参考,足见钱氏对杨慎诗学思想的接受。清初,叶燮继承杨慎“合博约”思想,由杨慎“花果”之喻衍生出“枝叶”之说,教诲士人应首先学习《三百篇》,而后博学各朝,融贯各代,去芜存菁以作千古之诗。清中叶,叶燮弟子沈德潜继李东阳、杨慎注重“辨体”之后,论诗专讲格调,将格调派发展壮大成为清代四大诗派之一。在温柔敦厚思想指导下,沈德潜仰溯风雅,提倡使用比兴手法以使诗歌婉曲不露、含蓄蕴藉。他还接力杨慎,将律诗源头追溯至梁陈时期谢灵运、沈约等人。此外,《四库全书总目》中亦有多处论及杨慎。书中或直接评论杨慎或引杨慎之说以证己说,皆可看出《四库全书总目》对杨慎诗学思想的重视。四川学者李调元,在思想、创作等方面都有意追随杨慎,得到“绝似杨用修”的评价。文章从诗歌本质观、创作观、鉴赏观三方面展现李调元对杨慎诗学思想的接受。

魏丽君[7](2019)在《陈澧及其文学创作研究》文中指出陈澧是我国晚清时期岭南地区着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反映了晚清时期岭南地区的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对晚清岭南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然而,受到一些历史性和地域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陈澧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其诗歌和散文作品,还没有受到学术界的充分关注。本文主要从陈澧生活的时代背景和陈澧诗歌、散文作品出发,结合学术界各位前辈的研究成果,对陈澧的生平经历、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创作做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论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概述了陈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说明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价值。第一章主要从岭南文化的背景出发,阐述陈澧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学术成就与岭南文化的关系。第二章则是从陈澧的生平、交游和着述三个方面,对陈澧的一生做了全面详实的探究。陈澧一生仕途坎坷,六次会试不第之后绝意仕途,此后专注教书育人。在交游方面有张维屏、阮元、桂文耀等作家。其一生着述颇丰,大约有着作120余种。第三章主要论述陈澧的文学思想,其中包括他的诗学思想、词学观和散文理论。第四章阐述陈澧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陈澧诗歌内容中有体现时事,关注民生的作品,如《大水叹》《炮子谣》等,这类作品最能够突出反映陈澧诗歌中慷慨激昂的艺术风格。第五章集中论析了陈澧的《忆江南馆词》,词中的内容多为感叹时艰。第六章论述陈澧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内容多反映兵燹之痛和科考之思,艺术特色方面多有复古的价值取向。最后总结了陈澧散文的文化与学术价值。结语部分归纳总结出了陈澧在晚清岭南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谢一丹[8](2019)在《王阳明传记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王阳明作为思想家以其心学而闻名,时至今日,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之説仍被人们广泛提及,阳明传记也不断被重写。本研究以明清王阳明传记为研究对象,1录、整理明清时期王阳明友人、弟子为其所撰行状、墓志铭、年谱,以及官、私史书中的阳明传记,分析其从明代到清代的书写问题,考辨阳明政治事迹、讲学活动,探究王阳明是如何被理解和接受的,为当下阳明及其他理学家传记的书写提供借鉴。论文第一章观照明代嘉靖、隆庆至崇祯、清代三个阶段阳明传记的书写问题。从明嘉靖七年至清代,阳明经历了殁后夺爵、复爵、从祀孔庙等事,传记书写者也因此面临着不同的书写问题。嘉靖年间的传记尚在辩论阳明是否阿附王琼、交通朱宸濠;隆庆至崇祯年间,书写者需要思考以哪篇传记为蓝本、王阳明应被归於“伯”类、心学家类,还是理学家类等问题;清代张廷玉《明史·王守仁》为这些问题做出了解答,阳明并未攀附王琼、勾结朱宸濠,阳明传记被置於名卿列传。阳明传记主要由事功、学説两部分组成,展现出阳明一生的仕宦讲学行迹。论文第二、三章考辨阳明政治事迹、讲学活动。阳明军功赫赫,扫南赣,平宁藩,定思恩,但阳明生前却屡遭政治打压,身後亦被夺恤典,停世袭爵位。考辨阳明疏劾刘瑾事件、献俘事件以及与朝臣王琼、杨廷和的关系,以此探索阳明屡遭困窘的原因。阳明门人弟子遍天下,讲学行迹遍布贵州、江西、浙江等地,但传记所载阳明在各地的讲学内容不一,讲学对象不明,论文第三章试图对此进行考辨,再现阳明心学的发生与发展。邹守益编着的《王阳明先生图谱》是众多阳明传记中的一篇,它是以《阳明先生年谱》为蓝本的“图传”。论文第四章探究《王阳明先生图谱》的图像来源、文字来源、图文关系。传神的图像,简明的图画,释以精炼的文字,满足了市井民众好图的审美需求,有助於扩大阳明其人其事其学的社会影响,改变阳明及阳明学在嘉靖年间备受官方冷遇的境况。

刘明才[9](2019)在《“中年变法”—徐渭书画造型世界的多重复合研究》文中指出徐渭作为明代中晚期艺术史上的杰出人物,其早岁曾积极参与抗倭斗争,并两度北上对明朝北部边关的防务大计表现出热切关注。他既是文学家、诗人,又是书法家、画家,入胡宗宪幕府的经历又令其展现出“知兵好奇计”的军事才能,多重复合的因素交织于一身,使我们很难仅仅以书画家的视角来界定其身份。因此,为了更深入地展开对徐渭书画艺术的再认识,论文通过六个章节的分析研究,分别对徐渭的心性、诗文、戏剧、书法、绘画及其时代背景下的典型性进行了相对独立的解析,并于其间穿插联系,关注这众多视角在复杂并置下对徐渭书画将带来什么样的深远影响,从而使我们得以进入徐渭众多文艺成就所营造出的精神世界,对多重复合视野下那个孤独而高傲的灵魂逐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论文第一章通过对徐渭思想性格形成的诸多方面的考察,令我们发现徐渭的身世遭遇同他的天性紧密混杂在一起。他建立在敏感、直率、急躁先天气质基础之上的心性特征,经由生命际遇中频繁挫折的淬炼逐渐形成猜妒、刚硬、孤傲、执拗倔强的性格。并对其这样的性格与自幼生长的心学环境的浸染关系,以及基于“畸人心理”,徐渭所展现出的畸与奇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二章与第三章分别对徐渭诗文和戏剧的研究,使我们发现,徐渭的人生若离开他所遭遇的坎坷与不幸,徐渭就不可能成其为徐渭。是生活决定了我们的选择,而不是选择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正是徐渭的生活苦境,历练出他那颗“诗性”心灵。使他的诗得意弃形,深于法而略于貌;他的文章“师心纵横、不傍门户”,直抒胸臆、崇简尚气;他的戏剧让我们察觉出他对现实世界的理想化重塑。在第四章与第五章关于徐渭书法和绘画的研究中,一方面对其书画的造型规律与特征,以及其绘画造型能力的获取与卓越书法才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另一方面通过联系其诗文、戏剧的创作实践,对其颇具“才、胆、识、力”的“文心”所造就先期成熟的高水准审美修养给予了充分的解读,并详细分析了他自评“书一、诗二、文三、画四”的排序可能蕴含的深意。论文第六章从其所处时代状貌入手,着重对明中叶时期浙东地区的人文环境,该时段明朝政府所面临的内忧外患,以及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所带来世俗风尚的转变进行考察,如果说徐渭是明中晚期,浙东地区人文环境下在野士人的典型代表,那么,作为个体,他身上所折射的正是那个时代众多现象的缩影。将徐渭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详加研讨,使我们追索出徐渭文艺创作之所以呈现出开阔宏大、奇诡悲怆的气象格局,与其身负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紧密相关。以45岁时杀妻入狱为分水岭,徐渭于“中岁变法”,人生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型。但他却能虽晚而优地开创出中国艺术史上水墨大写意的先河,使我们通过研究多重复合视野下的徐渭书画世界,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修为取径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张蕖[10](2018)在《儒道兼综:陈白沙的情志与士格》文中指出白沙素有“只对青山不着书”之语,绝意着述,多以门人收集辑录诗文、散篇传世。于遗篇中可见情志,于情志中亦蕴士格。他既有道家情怀,又有儒家志向,有鉴于此,他的士人品格也无疑凸显了“儒道兼综”的特点。一方面,他的情之所在,是万化自然的道家情怀。这般情怀背后,不可忽视岭南的地缘因素(封闭与开放并存)和人文积淀(守旧与创新相佐)对他造成的相应影响。他乐于自然的生命旨趣也是道家思想在个体身上的投射:于情怀指向上,是“决意仕进、得趣山水”的洒脱;于为学指向上,则表征为“学宗自然、唯求自得”的独特。此外,白沙的一生,是逍遥的艺术人生,不仅文采风流,茅龙大笔书艺惊奇,开创“熙熙穆穆”的书风;无弦琴中“得鱼忘筌”的艺境也堪称雅乐不尽。另一方面,他的志之所趋,是典型的“内圣外王”式的儒家志向。内圣层次又或可分为学养层面与身修层面:于学养,他破朱子之藩篱(驱门户、去教条)、启阳明以大成(静养心、致良知);于身修,他“铢视轩冕,尘视金玉”、“自矜名节,不事权贵”、乞归奉母一事又可显见其“侍亲至孝”。外王层次,他“士不居官仍爱国”的名士风范,亦可从他雅重纲常强调“君与亲一”和“救民水火”的恤民理念中管窥一二。情循道,志依儒。出仕与归隐的绵延同一和诗文与人格的同步耦合构成了他“藏器于身”的隐士风范;养吾浩然的自我省思和忠君事亲的自我省思组建了他“独善其身”的君子理想;从祀孔庙的盖棺定论、以灯传灯的学脉延续和化育人文的不朽功业则勾勒出他“高风激远”的圣贤气象共同成就了白沙儒道兼综的“士格”。最后,白沙士格也与从古至今的时代精神息息相关。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思想钳制颇紧的朝代,明代士人也变得更加恭顺皇权,以求仕为正途。白沙也曾顺时而动,有四次求仕之举,但终究还是选择了归隐山林,在独立与主流社会之外,致力教育,由“立事功”转向“正风俗”。白沙作为明代一士人,同中有异,既被烙上时代印痕,又可谓活出了自我的“真生命”。此外,重视陈献章精神的当代发扬,对于实现当今国人的“诗意栖居”也将起到一定的帮助。

二、陈白沙文学研究情况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陈白沙文学研究情况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岭南逸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岭南逸史》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因袭与发展
    第一节 才子佳人小说模式及其发展
        一、才子佳人小说的外在形式
        二、才子佳人小说的精神内涵
        三、才子佳人小说的演变
    第二节 《岭南逸史》对才子佳人小说模式的继承
        一、才貌兼备的才子佳人形象
        二、三段式情节结构
        三、诗意语言下的才女气质
        四、佳人的才女气质与才子佳人积极的爱情观
    第三节 《岭南逸史》对才子佳人小说模式的突破
        一、文武双全、胆识有加的才子佳人形象
        二、杂糅了英雄传奇、神怪、历史演义等题材
        三、从个人欲望追求向社会问题关怀的深化
第二章 才子佳人故事框架下的岭南历史叙事
    第一节 史料来源与创作方法
        一、以正史为柱,搭建故事框架
        二、以方志见闻为梁,建构岭南时空
        三、以黄逢玉、张贵儿为牵线人,引出故事全貌
    第二节 展现明末岭南地区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
        一、岭南地区瑶民的内部矛盾
        二、官府与瑶民之间的矛盾
        三、盗匪同官府之间的矛盾
        四、底层百姓同官府、瑶民、盗匪之间的矛盾
    第三节 历史叙事中的民族意识
        一、《岭南逸史》中的历史叙事掠影
        二、经世致用思潮下作者的理想追求
        三、表现作者的民族融合意识与治世方略
第三章 别具一格的战争书写
    第一节 《岭南逸史》中的战争书写概况
        一、主要战事与战争对象
        二、斗勇斗智斗法的战争场面
    第二节 对《三国演义》的借鉴与创新
        一、对《三国演义》人物与战争情节的模仿
        二、对《三国演义》数字程序的方式组织结构的借鉴
        三、对性格鲜明的女英雄形象的塑造
    第三节 具有岭南特色的战争书写
        一、展示岭南地区的自然风貌
        二、穿插岭南歌谣、土语
        三、战争中的岭南器物与昆仑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湛甘泉山水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一)生平史料研究
        (二)哲学思想研究
        (三)教育思想与行为研究
        (四)文学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山水诗的界定及湛若水着作情况
    第一节 山水诗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湛若水着作文献情况
第二章 湛若水山水诗的创作历程
    第一节 求学江门,隐居西樵
    第二节 北上京师,再隐西樵
    第三节 重入翰林,游仕两京
    第四节 致仕归田,畅玩山水
第三章 山水审美中湛若水的情怀表达
    第一节 隐逸山水——对现实的超脱
    第二节 山水有情——诗中的交游与宴饮
    第三节 观览自然——“随处体认天理”的理趣意蕴
第四章 湛若水山水诗艺术特征
    第一节 驰骋想象
    第二节 修辞妙用
    第三节 诗画同体
    第四节 以境映心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3)20世纪学术发展脉络中的《岭南学报》——兼论基督教大学的学术本土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岭南学报》的创刊及相关情况
二、在西学东渐的脉络中
三、传统与现代方法交织的中国文史研究
    (一)中国思想史研究
    (二)中国文学史研究
    (三)中国政治与经济史研究
    (四)中国艺术史研究
    (五)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六)汉语言文字研究
四、岭南文化研究之重镇
五、结语

(4)讨真心-唐一庵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与王、湛两家关系的研究
        1.2.2 “讨真心”具体内涵的研究
        1.2.2.1 “真心”内涵的研究
        1.2.2.2 “讨”之内涵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基源问题研究法
        1.3.2 文献分析法
        1.3.3 概念分析法
        1.3.4 思想史的方法
2 何为真心——本体论
    2.1 真的双重意蕴
    2.2 真心即心体
        2.2.1 存有论意蕴
        2.2.2 境界论意蕴
        2.2.2.1 中无所着
        2.2.2.2 太虚无物
        2.2.2.3 空藏于心
    2.3 真心与习心
    2.4 真心即良知
        2.4.1 良知是活机
3 如何讨——功夫论
    3.1 讨之必要性
        3.1.1 真心被人自埋没
        3.1.2 人有昧于致之之义
    3.2 讨之解义
        3.2.1 自然义
        3.2.2 学思义
        3.2.2.1 存存不失之谓思
        3.2.2.2 以学为思才是真思
    3.3 讨之下手处
        3.3.1 在本体上下功夫
        3.3.2 定真种子
    3.4 直须自信
        3.4.1 须知得人身甚大
        3.4.1.1 人备五行之全
        3.4.1.2 人身与天地万物同体
        3.4.1.3 满宇宙都担在自家身上
        3.4.2 心之精神是为圣
    3.5 为学先须立志
        3.5.1 聚精神
        3.5.2 有悦处
        3.5.3 贵辨志
        3.5.3.1 真立志
        3.5.3.2 悦于学
    3.6 实察而实守
        3.6.1 自家认取
        3.6.2 自出义理
4 唐一庵哲学思想的源流与定位
    4.1 思想源流
        4.1.1 对于朱子思想的修正
        4.1.2 对于甘泉思想的汲取
        4.1.3 对于阳明思想的继承
        4.1.4 对于敬庵思想的影响
    4.2 总体定位
        4.2.1 真心本体的定位
        4.2.2 寻讨功夫的定位
        4.2.3 整体思想的定位
        4.2.3.1 儒家认同
        4.2.3.2 学派归属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Ⅰ:唐一庵先生画像
附录Ⅱ:唐一庵佚文摘略
附录Ⅲ:唐一庵门下名贤考略
作者简历

(5)《三鱼堂文集》校注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陆陇其
        (二)关于《三鱼堂文集》的版本
        (三)关于理学家的文学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陆陇其的生平、思想与品行
    第一节 陆陇其的生平
    第二节 陆陇其的思想与品行
第二章 《三鱼堂文集》版本考述
    第一节 《三鱼堂文集》的版本着录与研究概况
    第二节 部分版本辨析
    第三节 四库本、柏经正堂本、稿本、抄本
第三章 《三鱼堂文集》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
    第一节 总体内容及风格
    第二节 孙奇逢与陆陇其赠答诗之比较
第四章 《三鱼堂文集》散文内容及艺术风格
    第一节 散文基本内容
    第二节 周密质实的散文风格
结语
《三鱼堂文集》校注
参考文献
附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6)杨慎诗学清代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钱谦益对杨慎诗学的接受
    第一节 对唐宋诗观的接受
    第二节 对诗史观的接受
    小结
第二章 叶燮对杨慎诗学的接受
    第一节 叶燮对“合博约论”的发展
        一 杨慎的“合博约论”
        二 叶燮对“合博约论”的发展
    第二节 叶燮对“人人有诗,代代有诗”的发展
        一 学术观:人人有诗,代代有诗
        二 创作法:才胆识力交相为济
    小结
第三章 沈德潜对杨慎诗学的接受
    第一节 杨慎与沈德潜的格调说
    第二节 温柔敦厚的诗学原则
        一 温柔敦厚的主要内容——尊诗教,补世道
        二 温柔敦厚的表现方式——倡比兴,贵含蓄
    第三节 追本溯源的诗学方法
        一 律诗起源观
        二 律诗发展观
    小结
第四章 《四库全书总目》对杨慎诗学的接受
    第一节 《四库全书总目》对杨慎诗学博洽的肯定
        一 《四库全书总目》对杨慎诗学博洽的肯定
        二 杨慎诗学博洽之缘由
    第二节 《四库全书总目》对杨慎诗歌风格的评价
        一 《四库全书总目》之评
        二 杨慎雅正诗风的体现
    第三节 《四库全书总目》对杨慎考据诗学的评价
        一 《四库全书总目》对杨慎考据诗学的肯定
        二 《四库全书总目》对杨慎考据诗学的批评
    小结
第五章 李调元对杨慎诗学的接受
    第一节 诗道性情说
        一 李调元详解“诗道性情”
        二 以“性”为本之缘由
    第二节 治学博学观
    第三节 李杜优劣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陈澧及其文学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陈澧与岭南文化
    第一节 岭南文化概说
    第二节 陈澧与岭南学术
第二章 陈澧的生平、交游与着述
    第一节 陈澧的生平
        一、童年时光,才名初显
        二、应试远游,抒情怀乡
        三、屡试不第,绝意仕途
        四、着书立说,桃李芬芳
    第二节 陈澧的交游
        一、与官宦硕儒的交游
        二、与恩师张维屏的交游
        三、与挚友桂文耀的交游
        四、与其他岭南文人的交游
    第三节 陈澧的着述
第三章 陈澧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陈澧的诗学思想
    第二节 陈澧的词学观
    第三节 陈澧的散文理论
第四章 陈澧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陈澧诗歌的时代特色
    第二节 陈澧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纪写时事,关注民生
        二、寄情山水,抒写怀抱
        三、题画赠答,画意诗情
        四、叙写亲情,情深意重
        五、诗社吟诵,独占鳌头
    第三节 陈澧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悲慨激昂的艺术风格
        三、含蓄典雅的语言特点
        四、丰富多样的写作手法
        五、诗备众体的表现形式
第五章 陈澧《忆江南馆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忆江南馆词》的思想内容
        一、吟咏史迹
        二、感叹时艰
        三、抒写怀抱
    第二节 《忆江南馆词》的艺术特色
第六章 陈澧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一节 陈澧散文的思想内容
        一、兵燹之痛
        二、师友情深
        三、山水画卷
        四、咏物寄情
        五、科考忧思
    第二节 陈澧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复古的价值取向
        二、注重骈体的形式追求
        三、碑文、墓志铭的文化意义
    第三节 陈澧散文的学术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王阳明传记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第一章 从《阳明先生行状》到《明史·王守仁》:阳明传的书写
    第一节 嘉靖间阳明传的书写
    第二节 隆庆至崇祯间阳明传的书写
    第三节 清代阳明传的书写
第二章 传记中阳明事迹考
    第一节 阳明疏劾刘瑾考
    第二节 阳明献俘考
    第三节 阳明与王琼、杨廷和关系考
第三章 传记中的阳明讲学
    第一节 阳明讲学的书写
    第二节 京师、贵州讲学
    第三节 常德、滁州讲学
    第四节 虔台、越州讲学
第四章 《王阳明先生图谱》编纂意图
    第一节 《图谱》阳明肖像来源及特徵
    第二节 《图谱》传文来源及特徵
    第三节 《图谱》图文关系探究
结语
附录 明清王阳明传记资料辑录
    附录一 王阳明传记资料汇总表
    附录二 王阳明传记资料整理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中年变法”—徐渭书画造型世界的多重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问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吾谁与语?”——徐渭心性研究
    第一节 阳明心学与徐渭思想
        1、心学影响
        2、致“中”之选
    第二节 由“中”入“畸”而生“奇”
    小结
第二章 “细腻中有老刺,老刺中有娇丽”——徐渭诗文研究
    第一节 “如冷水浇背”之诗
        1、诗化人生
        2、“矜于昔而颓且放于今”
    第二节 “师心横纵,不傍门户”之文
        1、代文
        2、为己之作
    第三节 诗文与绘画的情、形之辩
        1、意贯情、形
        2、求简尚气
    小结
第三章 “情之所钟,宁独在我辈?”徐渭杂剧研究
    第一节 猿鸣己声
        1、《玉禅师翠乡一梦》
        2、《狂鼓史渔阳三弄》
        3、《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凤得凰》
    第二节 《歌代啸》为谁而啸
    第三节 戏剧的矛盾冲突与书画的张力表现
    小结
第四章 “体辣格乖,人所不惬”——徐渭书法研究
    第一节 结字与个性
        1、结字特征分析
        2、比较中见个性
        3、结字与空间造型
    第二节 运笔和性情
        1、点线形态与笔势
        2、代表书作笔势分析
    第三节 章法与精神诉求
        1、章法的“第一印象”
        2、代表书作章法解析
        3、章法设计与书画立意
    小结
第五章 “谁解凡粧是白龙?”——徐渭绘画研究
    第一节 绘画中的戏剧
        1、空间铺陈中的造型对比
        2、时间延续中的书画关系
        3、扫抹写意中的文艺通感
    第二节 绘画中的诗文
        1、以象尽意
        2、外化“心志”
    第三节 “畸与奇”中的天、人关系
    小结
第六章 时代语境中“徐渭现象”再认识
    第一节 明中晚期浙东地区人文环境
        1、心学环境
        2、游幕
    第二节 明中晚期国内、国际形势
        1、边防之乱
        2、商业发展与社会风俗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儒道兼综:陈白沙的情志与士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学界研究的动态
        二、现代主流研究范式与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情之所在:万化自然的道家情怀
    第一节 情怀背后的岭南因素
        一、地缘因素:封闭与开放并存
        二、人文积淀:守旧与创新相佐
    第二节 自得之乐的生命旨趣
        一、决意仕进,得趣山水
        二、静坐入圣,唯求自得
    第三节 艺术观照下的逍遥境界
        一、“熙熙穆穆”的茅龙书风
        二、“得鱼忘筌”的无弦琴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志之所趋:内圣外王的儒家志向
    第一节 内圣
        一、学养层面
        二、身修层面
    第二节 外王
        一、雅重纲常:“爱国忧君”
        二、“救民水火”的恤民理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儒道兼综的士格旨析
    第一节 “藏器于身”的隐士风范
        一、出仕与归隐的绵延同一
        二、艺文与人格的同步耦合
    第二节 “独善其身”的君子理想
        一、养吾浩然的自我省思
        二、君与亲一的责任担当
    第三节 “高风激远”的圣贤气象
        一、以灯传灯的学脉延续
        二、化育人文的不朽功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沙士格与时代精神的同异性
    第一节 明代士格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白沙士格与明代特征的攸同性
    第三节 白沙士格与明代特征的歧异性
    第四节 白沙士格对当代的价值与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陈白沙文学研究情况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岭南逸史》研究[D]. 李秋霞.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2]湛甘泉山水诗研究[D]. 孙伟鑫.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3]20世纪学术发展脉络中的《岭南学报》——兼论基督教大学的学术本土化[J]. 吴义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2)
  • [4]讨真心-唐一庵哲学思想研究[D]. 俞汉群. 浙江大学, 2020(01)
  • [5]《三鱼堂文集》校注及研究[D]. 孟荣.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杨慎诗学清代接受研究[D]. 王蕊. 郑州大学, 2020(02)
  • [7]陈澧及其文学创作研究[D]. 魏丽君.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8]王阳明传记文献研究[D]. 谢一丹. 兰州大学, 2019(08)
  • [9]“中年变法”—徐渭书画造型世界的多重复合研究[D]. 刘明才. 中央美术学院, 2019(12)
  • [10]儒道兼综:陈白沙的情志与士格[D]. 张蕖.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陈白沙文学研究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