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机事故责任三要素(论文文献综述)
燕亚楠[1](2021)在《论网约车司机的劳动权益保障》文中提出共享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在共享理念的引导和推动下,近年来我国的共享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网约车作为互联网与传统运输业融合发展的产物,自产生之初就凸显了比传统用工更具灵活性的特点,为网约车行业迅速占领市场提供了天然优势。但是网约车的用工模式表现出从属性弱化的特征,难以直接适用现行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司法实践中法律关系认定不一致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加大了劳动关系的认定难度,进而给司机的劳动权益保障带来了困难。随着网约车用工模式日益多元复杂,司机群体不断壮大,相关的劳动纠纷也渐呈上升之势。因此,网约车司机的劳动权益保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规范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研究网约车司机劳动权益保障问题。文章指出我国在网约车司机劳动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相关制度和司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完善网约车司机权益保障的建议。除引言和结语外,全文主要包括如下四个部分:首先是网约车用工概述。该部分分析了网约车的用工模式及特征,阐述了我国现行劳动关系的基本含义及认定标准,进而分析了网约车用工对劳动关系认定的挑战,以此为基础限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私家车模式”下网约车司机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其次为我国网约车司机劳动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从我国网约车司机劳动权益保障的现状出发,提出用工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司机面临劳动安全风险、劳动报酬难以保障等问题。进一步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为立法、司法、社会保障三部分,主要有劳动法体系不完善、用工法律关系不明确、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再次是国外网约车司机劳动权益保障制度的借鉴。既包括对英美法系下美国、英国司法实践案件的分析,也包括对大陆法系下德国、意大利、日本的制度借鉴。最后为我国网约车司机劳动权益保障制度的完善,它是全文的核心内容。针对前文提出的问题,借鉴国外经验,从立法、司法、保障措施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网约车司机权益保障的建议。在立法方面应建立中间类型劳动主体、明确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统一发布指导性司法意见;在司法方面应尊重当事人双方合意、注重实质从属性审查;在保障措施方面应强化平台企业的社会责任、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引导司机组织并加入工会。
赵雪峰[2](2020)在《H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安全监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机安全监理是顺应农业机械化潮流,应运而生的行业,主要是通过宣传教育、监督管理、安全生产检查整治等方式消除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的隐患,确保安全生产。在机构改革、职能整合的大背景下,为适应新形势,提升农机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增强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强化农业机械安全性能,预防和减少农机安全事故,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进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对H市当前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与比较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查阅大量资料和农机监理行业内部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 H市农机安全监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具体解决办法。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介绍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章介绍了 H市农机安全监理的现状、已采取措施、工作成效,第四章总结了国内外农机安全监理的先进经验,第五章对H市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提出多项建议,第六章结语。本文认为,农机安全监理事关农机化事业,农机监理需要为农机化发展营造领导重视、社会关注、部门参与的良好氛围。在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机安全监理在做好“规定动作”即做好常规业务工作的基础上,应该更加注重“自选动作”即监理执法和安全宣教,把工作重心向行政执法上转移。提出了要从宣传、服务、业务、人员等方面进行强化,全面提升农机安全监理水平,即要开拓宣传教育渠道,利用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平台、“农机安全生产月”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夯实农机监理业务,巩固牌证物资管理成果,不断推进变型拖拉机整治,在工作过程中注意留痕;做好惠民惠农服务,包括继续深入开展免费实地检验,加快推进农机政策性保险普惠,全面推广农机“双优”加油卡;打造专业执法队伍,对现有农机监理执法人员进行各项培训,吸引人才充实农机监理执法队伍,开展农机专项整治,以工作促进步,填补农机事故处理经验缺乏的短板。通过以上途径,力图为H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安全监理提供可行性改变方案,推动H市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
王慧娟[3](2019)在《滨州市农村交通安全综合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至2018年的三年时间里,山东省滨州市累计投入资金59.7亿元,完成县乡道改造1266公里。农村公路“三通”工程建设惠及农民群众280万人,改善了人民群众出行条件,农村道路通车里程、通行状况、路域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与此同时,机动车保有量也随之迅猛增长,给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就滨州市管辖区域而言,由于城乡公路线长面广,路况差,道路建设与车辆的增长速度不相适应,管理工作难度大,部分群众的法治观念淡薄、交通安全意识较差,加之道路基础设施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使我们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冲击和挑战,农村道路的交通安全问题已为人们所关注,加强农村道路的交通安全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本课题结合作者的工作实际,详细搜集、统计、研究了滨州市近年来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情况,从政府管理监督、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管理现状、村民交通意识等方面,系统分析、研究了滨州市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的问题和根源,以求寻找解决之策。文章最终得出结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涉及地方政府、交通、公路等多部门。因此建立政府牵头、多部门(公安、交通等)联合的综合治理机构,强化细化深化管理制度,把交通管理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抓好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工作。同时应加强管理创新,努力实现交通安全源头监管由突击检查向常态化管理转变,实现交通安全管理由单一部门和少数人向多部门联动、全民参与转变。从而从根本上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安全、有序、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
孙磊[4](2019)在《海安县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农业的核心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重要内容是农业安全。海安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比重大,农业经济贡献率高。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保有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存在着“人、机、环境”三个要素,农机事故的发生与驾驶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以人为本,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力度,提高农机的“上牌率、持证率、年检率”,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农机事故的发生,为农业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1)介绍本课题的来源和研究意义,简要分析说明农机安全监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背景以及国内外现状。(2)介绍我国农机安全监理体系的建设和作用,讨论农机安全监理的责任和义务,提到系统原理、人本原理、预防原则、强制性原则等相关理论。(3)详细说明海安县农机安全监理的日常工作流程和发展状况,结合自己在海安县农机安全监理所的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开展调查研究。(4)对海安县农机事故成因调查分析,发现驾驶人员要对农机事故负主要责任,进而对海安县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素质结构分析,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5)针对海安县农机“三率”定量分析。运用所学知识,结合马尔科夫链建立农机牌证管理数学模型,对海安县农机牌证管理变化趋势讨论分析,利用VB设计农机“三率”预测器,帮助预测农机“三率”。(6)对海安县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学习江苏省和有关部门的典型做法,借鉴各市安全生产大检查经验,得到对海安县“平安农机”创建的启发,优化和完善动态联合执法检查,创建农机安全动态监理体系,形成动态监理闭环反馈机制。本文通过分析海安县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现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调查农机事故成因和驾驶人员素质,对存在的问题给出对策,建立农机牌证管理数学模型,首次提出用马尔卡夫链来预测农机“三率”,设计农机“三率”预测管理系统,建立农机安全动态监理体系,为农机监理制定新目标。本研究为以后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黄霞[5](2019)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要素、绩效评价与培育政策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新时代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仅事关未来“谁种田、怎样种好田”、“中国人饭碗里要装中国粮食”,而且事关乡村振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等重要战略。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涉农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高度重视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强化示范引领、加大政策扶持、提供优质服务,有效推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然而,在实践中也暴露出“新型主体可行能力弱且活力不足”、“农地产权流转规范难、还权赋能不到位”、“社会化服务发展动能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等诸多问题。那么,现阶段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要素有哪些、绩效如何,加快培育新主体需要哪些制度创新,已成为当前亟需破解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基于此,本文从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的视角,运用脉络分析法梳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历程,考察新主体发展现状,并总结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透析生产要素对选择新主体发展的影响,运用AHP层次分析模型对其进行验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绩效评估体系,以湖北省和湖南省的218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样本数据为例,检验其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借鉴国内新型主体发展的有益经验,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制度创新建议。全文共八章,具体如下:第一章导论。提出选题缘由,梳理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理论分析。主要梳理农业规模经营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及其在学术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第三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演进轨迹与现状考察。主要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并提出了目前新主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要素实证分析。构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要素层次分析模型,并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对其实证检验,剖析发展家庭农场、多元化农村合作组织、公司型农场、生态农庄及农业科技示范园五种新型农业主体的在不同生产要素禀赋下的行为选择。第五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绩效评价。构建了新主体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运用湖北、湖南两省218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数据进行验证。第六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实践探索案例。深入分析农旅融合、农业产业化、生态旅游产业链、农业科技园以及生态农业画廊五种新型农业主体发展的实践案例,并分别总结其发展的模式。第七章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政策建议。结合前面章节的分析,本章提出了一揽子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第八章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总结全文,并提出研究不足及展望。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实证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要素。运用农业规模经营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等重点考察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剖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尝试构建了新主体发展的影响要素理论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生产要素配置下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行为选择,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理论研究成果。(2)尝试构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从战略、运营和要素等三个层面,尝试构建了三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利用实际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判断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3)提出了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揽子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结合经济新常态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时代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要素和绩效评价指标入手,提出一揽子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政策建议,在实践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陈浩[6](2018)在《基于系统原理的西南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推广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一世纪是中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现有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影响了农业机械化成果推广和生产力的转化。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经历了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但西南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较低,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进入以农业“机器换人”为特征的新阶段,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快中国西南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推广,不仅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丘陵地区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此,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有关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快西南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以及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为相关概述,阐述了农业机械化相关概念以及系统原理的基本含义、主要特性及一般模型;第3章为西南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需求及推广环境分析,分析了该地区农业机械化的总体需求以及产业需求,并对西南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环境进行了分析;第4章为西南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的路径选择、目标与布局标,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的路径选择、技术路线、思路与目标以及区域布局;第5章为加快西南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与主要措施;第6章为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对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起到借鉴意义。
赵颖,王翀,齐健[7](2016)在《农用车交通事故致因、预测及防控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小城市,农用车借城市道路行驶的现象普遍存在,极易引发交通事故。针对当前农用车交通安全状况,分析交通事故致因,进行交通事故预测,科学构建事故防控机制,对于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率,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环境,保障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山东省聊城市农用车交通事故数据的基础上,对农用车交通事故致因进行分析,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未来几年农用车交通事故作出灰色预测,并构建农用车交通事故"三级防控机制"。为中小城市优化农用车管理、降低交通事故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姬明[8](2015)在《杨凌农用车交通事故预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用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条件之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工具。杨凌示范区作为国家农业技术产业开发区,农村的发展更是应该在全国范围内起到模范的作用。我区每年增加车辆6000余辆,驾驶员数量每年也新增10000余人。伴随着车辆的增加,杨凌地区农用车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严重困扰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找出当前我区农用车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提出减少农用车交通事故的办法,笔者在研究本课题期间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了解到,目前对交通事故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大多集中在轿车和国省主干线,而对农用车交通事故问题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农用车为对象,以实地案列的数据为依据,以文献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农村道路、农村交通事故、农用车交通安全等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检索梳理,为开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根据杨凌地区农用车交通事故案例记录的情况进行分类整理,获得客观地数据基础,再结合杨凌地区的区域特点,从而分析农用车交通事故发生原因,提出农用车交通事故预防的可参考性的建议与思路。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和全面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时期,杨凌农村经济发展对杨凌区实现小康社会和人民生活达到富裕程度有着非凡意义,农村地区主要交通工具是农用车,而农用车交通事故多发影响着农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所以解决好这一问题,是发展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保障。由此,笔者提出解决杨凌农用车交通安全问题的对策:1.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加强农村交通基础建设。2.实施交通安全教育社会化。多层次、多种方式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宣传,切实提高农民道路交通安全意识。3.进一步完善改进农用车管理制度,提出通过减免或者减低车辆购置税,完善强制保险制度,从源头上严把生产和检验关。4.充分发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其中包括加大农用车管理力度、加强路面监管、实施上门服务、加强基层经历建设和完善勤务机制,从而保证农用车出行安全,降低事故发生率,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丁聪[9](2013)在《浅谈拖拉机安全事故多发成因及解决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以及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深入推进,推动了广大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拖拉机逐步走进千家万户。但随着大量拖拉机的投入使用,农机安全事故也如影随形,成为当前重大交通安全隐患之一。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拖拉机引发农机安全事故多发原因进行简浅分析,对如何预防
洪文艺[10](2011)在《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世界饭店业迅猛发展的浪潮之下,有两大问题困扰着我国饭店业的未来发展:①饭店业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②饭店业的未来发展缺乏先进理论的支撑。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饭店与环境的协调问题一直被世界饭店业所关注;饭店业也在不断地寻找着新的支撑理论。在此过程中先后出现的环保饭店、节约饭店、绿色饭店、循环饭店、低碳饭店等,就是在解决上述问题中进行的有益探索。然而,近30年的实践证明,“绿色饭店”所依托的主体理论越来越表现出局限与不足;“循环饭店”的成功离不开国家层面强大的循环体系的支撑;“低碳饭店”的发展则离不开国家和国际层面的“碳”交易平台的支撑。因此,在现有条件之下,中国饭店业要想“突出重围”,必须走“生态饭店”之路。论文以生态学和现代饭店管理学理论为指导,对生态饭店的理论构建和实现途径进行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从饭店的产品、行业、功能、管理等饭店的属性变化,分析了中国饭店从业态形式到产品内涵的深刻变化,并通过饭店的本质属性、主体、功能、组成结构及特征的分析,对饭店的概念进行了再定义,即饭店是为人们提供住宿及相关环境和服务的公共系统。(2)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了饭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提出饭店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本性、复合性、消费性、污染性、依赖性、开放性和高度敏感性的特征,其中,消费(消耗)是饭店系统的生态本质。(3)通过对饭店自然、环境与生态问题的辨析,提出饭店生态系统中所有影响到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的稳定平衡、互惠共生的和谐关系问题都是饭店生态问题。饭店系统的生态问题具体表现在:饭店自身、饭店对人、人对饭店、饭店对环境和环境对饭店等5个方面的生态问题。(4)基于绿色饭店的分析,重新修订了生态饭店的概念,即生态饭店是一个基于生态学原理,在全面协调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互惠共生、稳定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效、安全健康、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四大本质功能而建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5)探讨了生态饭店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特征,指出人、饭店、环境三大因子共同组成了生态饭店的三元结构;普通饭店、环保饭店、绿色饭店、循环饭店、低碳饭店、生态饭店逐步递进的五个层次构成了生态饭店的金字塔结构;经济高效运行、安全健康舒适、环境友好持续和社会和谐稳定是生态饭店的四大功能;自然、经济和文化特征是生态饭店的本质特征;生态伦理的哲学思想和自然道德是协调饭店生态系统中人、饭店、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关系的道德准则。(6)提出了生态饭店实现途径的三要素:生态设计、系统管理和社会支撑,其中生态设计是关键,它解决的是生态饭店的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问题;系统管理是基础,它解决的是生态饭店的系统功能是否能够正常发挥的问题;社会支撑是保障,它解决的是各种环境为生态饭店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的问题。(7)以江西景德镇紫晶宾馆为案例,通过对宾馆室内外环境质量的检测,分析了紫晶宾馆的生态优势和生态问题;建立了生态饭店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饭店等级划分导向,评价结果表明紫晶宾馆属于EEE级(中级)生态宾馆;最后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提出了紫晶宾馆达到更高等级的生态宾馆的实现途径。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对饭店和生态饭店进行了再定义,饭店是为人们提供住宿及相关环境和服务的公共系统;生态饭店是一个基于生态学原理,在全面协调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互惠共生、稳定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效、安全健康、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四大本质功能而建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2)初步建立了生态饭店的理论体系,从生态饭店的组成、结构、功能角度提出“人、饭店、环境”的三元结构,“普通饭店、环保饭店、绿色饭店、循环饭店、低碳饭店、生态饭店”的金字塔结构,“经济高效运行、安全健康舒适、环境友好持续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四大功能。生态饭店具有自然、经济和文化的综合特征,而生态伦理的哲学思想和自然道德是协调生态饭店中人、饭店、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关系的道德准则。(3)提出了生态设计、系统管理和社会支撑是实现生态饭店三条途径,生态设计可解决生态饭店的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系统管理能满足生态饭店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社会支撑是维持生态饭店的稳定运行。(4)探索性地构建了生态饭店评价指标体系和等级划分导向,并以景德镇紫晶宾馆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我国饭店的生态化建设提供了借鉴。总之,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理论总结,运用生态学和现代饭店管理理论对生态饭店的理论体系和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生态饭店的理论体系与方法,研究成果将对我国生态饭店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二、农机事故责任三要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机事故责任三要素(论文提纲范文)
(1)论网约车司机的劳动权益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本文创新点 |
2 网约车用工概述 |
2.1 网约车的用工模式及特征 |
2.1.1 网约车的用工模式 |
2.1.2 网约车用工模式的特征 |
2.2 网约车用工劳动关系性质认定的理论分析 |
2.2.1 劳动关系的基本含义 |
2.2.2 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 |
2.2.3 网约车用工模式对劳动关系认定带来的挑战 |
3 我国网约车司机劳动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 我国网约车司机劳动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 |
3.1.1 网约用工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 |
3.1.2 网约车司机面临劳动安全风险 |
3.1.3 网约车司机劳动报酬难以保障 |
3.2 网约车司机劳动权益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 |
3.2.1 劳动法体系不完善 |
3.2.2 用工法律关系不明确 |
3.2.3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
4 国外网约车司机劳动权益保障制度的借鉴 |
4.1 英美法系劳动权益保障制度的借鉴 |
4.1.1 美国劳动关系认定标准 |
4.1.2 英国劳动关系认定标准 |
4.2 大陆法系劳动权益保障制度的借鉴 |
4.2.1 德国设立“类雇员” |
4.2.2 意大利设立“准从属性劳动者” |
4.2.3 日本扩大劳动者范围 |
5 我国网约车司机劳动权益保障制度的完善 |
5.1 健全劳动法体系 |
5.1.1 建立中间类型劳动主体 |
5.1.2 明确劳动关系认定标准 |
5.1.3 统一发布指导性司法意见 |
5.2 灵活认定用工双方法律关系 |
5.2.1 尊重当事人双方合意 |
5.2.2 注重实质从属性审查 |
5.3 完善网约车司机的保障措施 |
5.3.1 强化平台企业的社会责任 |
5.3.2 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 |
5.3.3 引导司机组建并加入工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2)H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安全监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机械 |
2.1.2 农机事故 |
2.1.3 农机安全监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事故致因理论 |
2.2.2 法治政府理论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3 H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安全监理现状分析 |
3.1 H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安全监理目前采取的措施与成效 |
3.1.1 所采取的措施 |
3.1.2 取得的成效 |
3.2 H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安全监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
3.2.1 农机监理宣传不到位 |
3.2.2 农机事故处理经验少 |
3.2.3 农机监理安全隐患多 |
3.2.4 农机监理人员执法难 |
3.3 H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安全监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分析 |
3.3.1 宣传形式固化缺乏创新 |
3.3.2 多头管理导致权责不明 |
3.3.3 农机安全监理阻力大 |
3.3.4 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健全 |
4 国外与国内其他地区农机安全监理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农机安全监理概况 |
4.1.1 美国:各司其职的安全管理模式 |
4.1.2 日本:严格执行检测鉴定制度 |
4.2 国内其他地区农机安全监理概况 |
4.2.1 盐城市:重视农机监理执法 |
4.2.2 保定市:定期开展农机事故应急演练 |
4.2.3 徐州市:重视农机安全宣教 |
4.3 经验借鉴 |
4.3.1 重视农机安全执法 |
4.3.2 加强农机事故处理 |
4.3.3 加强监理队伍建设 |
4.3.4 推进农机规范管理 |
5 加强H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安全监理的对策建议 |
5.1 拓宽宣教渠道加强农机安全宣教 |
5.1.1 借助主流媒体扩大社会影响 |
5.1.2 宣教方式搭上“互联网”列车 |
5.1.3 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 |
5.2 夯实基础业务突出农机规范管理 |
5.2.1 巩固农机牌证管理成果 |
5.2.2 推进变型拖拉机综合整治 |
5.2.3 全面推进痕迹化管理 |
5.3 做好为民服务打造惠民服务品牌 |
5.3.1 开展免费实地检验服务活动 |
5.3.2 加强推进农机政策性保险 |
5.3.3 推广使用农机双优加油卡 |
5.4 打造专业化农机监理执法队伍 |
5.4.1 组织执法人员培训 |
5.4.2 开展农机专项整治 |
5.4.3 提升农机事故处理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滨州市农村交通安全综合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理由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结构 |
1.4 基本概念界定 |
1.4.1 农村公路 |
1.4.2 道路交通安全 |
1.4.3 综合治理 |
1.5 综合治理理论基础 |
1.5.1 公共(物)品理论 |
1.5.2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章 滨州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现状 |
2.1 滨州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概况 |
2.2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主体架构 |
2.2.1 成立背景 |
2.2.2 工作职责 |
2.2.3 责任奖惩 |
2.3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目标要求 |
2.3.1 强化部门协作配合 |
2.3.2 完善基层网络建设 |
2.3.3 强化隐患排查治理 |
2.3.4 加强源头监管机制 |
2.3.5 完善秩序整治机制 |
2.3.6 强化安全宣教机制 |
第3章 滨州农村道路综合治理取得初步成果 |
3.1 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机制更加完善 |
3.2 基层交通安全管理网络逐步健全 |
3.3 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不断深化 |
3.4 道路交通安全源头监管力度持续增强 |
3.5 严重交通违法多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
3.6 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持续深入 |
第4章 滨州市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存在问题 |
4.1 农村道路通行条件差 |
4.2 工作执行存在缺失 |
4.2.1 农村交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推广不力 |
4.2.2 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
4.3 基层网络建设工作落实不到位 |
4.4 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不彻底 |
4.4.1 隐患排查治理水平不高 |
4.4.2 中央隔离护栏开口整治不规范 |
4.4.3 危险化学品和金属高温液体道路运输管理不到位 |
4.5 农村交通违法行为多发 |
4.5.1 农村“问题车”多 |
4.5.2 农民交通违法突出 |
4.6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不深入 |
第5章 影响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农村道路通行条件与现实需求矛盾突出 |
5.1.1 对农村道路建设投入有限 |
5.1.2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不配套 |
5.2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制度不够健全 |
5.2.1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薄弱 |
5.2.2 体制机制和手段方法相对滞后 |
5.3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执行落实难以到位 |
5.3.1 警力资源不足 |
5.3.2 农村地区交通安全宣传力度不够 |
5.4 道路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薄弱 |
5.4.1 驾驶人员素质不高 |
5.4.2 车主受利益驱动 |
5.4.3 农村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薄弱 |
第6章 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的建议 |
6.1 强化政府主导和部门日常监管 |
6.1.1 坚持政府领导 |
6.1.2 做强交警中队 |
6.1.3 突出乡镇政府管理职能 |
6.2 加强农村道路软硬件建设 |
6.3 完善综合治理机制 |
6.4 创新交通安全源头管理 |
6.4.1 落实源头监管 |
6.4.2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
6.5 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 |
6.5.1 严防农村道路交通事故 |
6.5.2 严整农村地区突出问题 |
6.6 深化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
6.6.1 健全社会化宣传教育体系 |
6.6.2 提高交通安全宣传社会化水平 |
6.6.3 倡导交通安全文化 |
6.7 积极引导全民参与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海安县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农机安全监理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农机安全监理研究现状 |
1.2.2 我国农机安全监理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我国农机安全监理理论体系建设及作用 |
2.1 我国农机化发展概况 |
2.2 农机安全监理的责任 |
2.2.1 农机安全监理的定义 |
2.2.2 农机安全监理的义务 |
2.3 安全监理的相关理论 |
2.3.1 农机安全监理有关概念 |
2.3.2 安全监理的相关理论 |
2.4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
2.4.1 加强农机安全监理是防控农机事故,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迫切需要 |
2.4.2 加强农机安全监理是规范农机管理,促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障 |
2.5 本章小结 |
3 海安县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发展现状 |
3.1 海安县农机安全监理单位建设情况 |
3.1.1 海安县农机安全监理单位主要职能 |
3.1.2 农机安全监理所内部设置 |
3.1.3 农机监理队伍人员装备情况 |
3.1.4 海安县农机“三率”情况 |
3.2 海安县农机安全监理主要工作流程 |
3.2.1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申请流程 |
3.2.2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证核发流程 |
3.2.3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定期安全技术检验流程 |
3.2.4 农业机械安全检查流程 |
3.2.5 公告注销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证书牌照流程 |
3.2.6 行政处罚流程 |
3.2.7 对涉及人身安全、环境保护的农业机械进行备案管理 |
3.2.8 农机事故责任认定 |
3.2.9 农业机械报废认定 |
3.3 海安县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进展 |
3.3.1 海安县农机安全监理所取得的成果 |
3.3.2 海安县农机监理政策发展 |
3.3.3 海安县“平安农机”创建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4 海安县农机驾驶人员素质分析 |
4.1 海安县农机事故原因调查 |
4.2 海安县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现状分析 |
4.3 提出增强海安县农机驾驶人员素质的对策 |
4.4 本章小结 |
5 海安县农机牌证管理变化趋势分析 |
5.1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中结合马尔科夫链 |
5.2 马尔科夫链模型的理论基础 |
5.2.1 马尔科夫链的过程 |
5.2.2 齐次马尔科夫链、转移概率 |
5.3 齐次马尔卡夫链在农机牌证管理预测工作中的应用 |
5.3.1 模型假设 |
5.3.2 确定农机牌证管理状态空间 |
5.3.3 建立农机牌证管理流动状态的转移概率矩阵 |
5.4 马尔科夫链数学模型应用结论 |
5.5 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5.1 受政策影响较大 |
5.5.2 概率计算的精确度有待提高 |
5.6 设计农机“三率”预测器 |
5.7 本章小结 |
6 海安县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6.1 海安县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6.2 针对海安县农机监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
6.2.1 农机行业生产经营单位 |
6.2.2 农机行业从业人员 |
6.2.3 农机监理法律法规 |
6.2.4 政府及农机监理人员 |
6.3 本章小结 |
7 海安县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优化与完善 |
7.1 学习借鉴江苏省和有关部门的典型做法 |
7.1.1 江苏省农机安全监理的典型做法 |
7.1.2 学习借鉴江苏省各市安全生产大检查经验 |
7.1.3 公安交警部门对机动车安全监理的先进做法 |
7.2 海安县“平安农机”创建的启发 |
7.3 优化和完善农机安全动态监理 |
7.3.1 优化和完善动态联合执法检查机制 |
7.3.2 创建农机安全动态监理体系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不足和建议 |
8.2.1 不足 |
8.2.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附录B 实习报告 |
附录C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安全技术检验表 |
(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要素、绩效评价与培育政策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述评 |
(一)国外相关文献梳理 |
(二)国内相关文献梳理 |
(三)研究评述 |
三、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调研与实施 |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理论分析 |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涵 |
(一)政策文件中的阐述 |
(二)学术界的界定 |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类型 |
(一)家庭农场 |
(二)多元化的农村合作组织 |
(三)公司型农场 |
(四)生态农庄 |
(五)农业科技示范园 |
三、相关理论基础 |
(一)农业规模经营理论 |
(二)分工与协作理论 |
(三)生产要素差异禀赋理论 |
(四)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三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演进轨迹与现状考察 |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演进轨迹 |
(一)自给自足型经济体与传统小农经营户 |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农业小规模化生产 |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市场化小农户 |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规模化经营发展 |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现状考察 |
(一)新主体数量增长迅速 |
(二)规模化经营有较大发展 |
(三)农业新业态发展模式形势多样 |
(四)农业社会化生产服务逐渐改善 |
(五)带动农户增收的效果较为明显 |
(六)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农地流转亟需改善 |
(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有待改进 |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
(四)农业保险体系不完善 |
(五)现有支持政策的发展成效尚未完全彰显 |
第四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要素实证分析 |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要素理论模型建构 |
(一)影响要素的选取 |
(二)影响要素的模型建构 |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要素指标权重评价 |
(一)影响要素的指标权重 |
(二)影响要素的权重计算 |
(三)一致性检验 |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要素评价结果分析 |
(一)实证结果 |
(二)实证分析 |
第五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绩效评价 |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绩效评价指标选取 |
(一)战略层面 |
(二)运营层面 |
(三)要素层面 |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绩效评价指标验证 |
(一)样本数据来源和指标验证模型建构 |
(二)因子分析过程 |
(三)评价指标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实践探索案例 |
一、宜昌市军田坝村:农旅融合的经验借鉴 |
(一)基本情况 |
(二)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 |
(三)经验借鉴 |
二、宜昌市高峰村:高山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参考 |
(一)基本情况 |
(二)高山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
(三)实践参考 |
三、宜昌市富裕山: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发展的有益探索 |
(一)基本情况 |
(二)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发展模式 |
(三)有益探索 |
四、永州市伊塘镇: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的有益启示 |
(一)基本情况 |
(二)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发展模式 |
(三)有益启示 |
五、永州市接履桥街道:万亩生态农业画廊的实践探索 |
(一)基本情况 |
(二)生态农业画廊的发展模式 |
(三)实践探索 |
第七章 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政策建议 |
一、健全农地流转服务体系,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
(一)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
(二)建立有序的农地流转市场 |
(三)完善农地流转保障制度 |
二、构建多元化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提升新型主体的要素配置效率 |
(一)强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和条件建设 |
(二)建立农技推广协同创新机制 |
(三)优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 |
三、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多元化精准化服务 |
(一)培育和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 |
(二)加强政府对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支持力度 |
(三)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健康发展 |
四、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发展全方位“点对点”的信贷保险服务 |
(一)建立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 |
(二)加大互联网金融支持 |
(三)创新金融抵质押物 |
五、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造就一批多元化专业化乡村人才梯队 |
(一)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
(二)构建农业专业人才梯队 |
(三)培育壮大创新创业群体 |
六、推进支持政策创新,发挥政策对新型主体培育发展的引导作用 |
(一)制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精英项目扶持计划 |
(二)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评估体系 |
(三)完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但整体运行质量不高 |
(二)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瓶颈逐步凸显 |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模式需考量要素禀赋的差异性 |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
(五)搭建乡村创新创业平台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型升级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基于系统原理的西南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有关研究 |
1.2.2 国内有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系统原理与农业机械化 |
2.1 农业机械化 |
2.1.1 农业机械 |
2.1.2 农业机械化 |
2.2 系统原理 |
2.2.1 系统的基本含义 |
2.2.2 系统的主要特性 |
2.2.3 系统的一般模型 |
第3章 西南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需求整体性分析 |
3.1 总体需求 |
3.1.1 农业发展对农机装备技术需求 |
3.1.2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机装备技术需求 |
3.2 产业需求 |
3.2.1 粮油产业机械装备与技术 |
3.2.2 特色农业机械装备与技术 |
3.2.3 畜牧水产养殖业机械装备与技术 |
3.2.4 设施农业机械装备与技术 |
3.2.5 生态循环农业机械装备与技术 |
3.3 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推广环境 |
3.3.1 利于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推广的因素 |
3.3.2 阻碍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因素 |
第4章 西南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层次性分析 |
4.1 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的路径选择 |
4.1.1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 |
4.1.2 基础设施完善与农机创新研制相结合 |
4.1.3 轻便安全与节约环保相结合 |
4.1.4 创新发展机制与优化扶持政策相结合 |
4.2 西南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的技术路线 |
4.2.1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技术路线 |
4.2.2 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技术路线 |
4.3 西南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的思路与目标 |
4.3.1 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
4.3.2 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目标 |
4.4 区域布局 |
4.4.1 不同地域类型的农业机械化布局 |
4.4.2 适应优势农产品区域分布的农业机械化布局 |
第5章 西南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推广的目的性及适应性分析 |
5.1 西南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推广的建议 |
5.1.1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和丘陵地区农机化扶持政策 |
5.1.2 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项目的扶持力度 |
5.1.3 加快适应丘陵地区的农机装备研制开发 |
5.1.4 强化农机与农艺及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 |
5.2 保障措施 |
5.2.1 加强农田和道路基础设施条件建设 |
5.2.2 大力培育各类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 |
5.2.3 加快农业急需农机装备技术的示范推广 |
5.2.4 提升农机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农用车交通事故致因、预测及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农用车交通事故致因分析 |
1.1 农用车的概念 |
1.2 农用车交通事故致因 |
2 农用车交通事故GM(1,1)预测模型 |
3 三级防控机制的构建 |
3.1 一级防控———根源控制 |
3.2 二级防控———过程控制 |
3.3 三级防控———结果控制 |
4 结语 |
(8)杨凌农用车交通事故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现实依据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
2.1 农用车概念界定及特点 |
2.1.1 农用车的概念界定 |
2.1.2 农用车的特点 |
2.2 农用车交通事故相关理论 |
2.2.1 事故因果论 |
2.2.2 险情避让理论 |
2.2.3 信赖原则理论 |
第三章 杨凌农用车交通事故现状 |
3.1 杨凌道路建设基本情况 |
3.2 杨凌农用车数量增长情况 |
3.3 杨凌交通事故概况及农用车交通事故现状 |
3.3.1 事故总量的地域分布 |
3.3.2 农用车事故死亡人数的地域分布 |
3.3.3 平均事故率 |
第四章 杨凌农用车交通事故成因 |
4.1 交通参与者方面 |
4.1.1 法律意识淡薄 |
4.1.2 交通违法行为凸显 |
4.2 车辆方面 |
4.2.1 农用车生产经营混乱,安全技术状况令人堪忧 |
4.2.2 农用车随意改装、拼装,车况较差 |
4.3 道路方面 |
4.3.1 道路建设方面 |
4.3.2 道路养护方面 |
4.3.3 道路配套设施方面 |
4.4 政府职能和管理方面 |
4.4.1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 |
4.4.2 交通安全宣传 |
4.4.3 农村公共交通和社会保障 |
第五章 强化杨凌农用车交通事故预防的基本思路 |
5.1 发挥政府管理职能 |
5.1.1 建立综合治理机制 |
5.1.2 重视民生,加强农村交通基础建设 |
5.2 交通安全教育社会化 |
5.3 完善农用车管理制度 |
5.3.1 减免或降低购置税,完善保险制度 |
5.3.2 加强农用车生产和检验管理 |
5.4 充分发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 |
5.4.1 强化路面管控,加大违法查处力度 |
5.4.2 转变观念,实行交通管理部门上门服务 |
5.4.3 加强基层建设,合理调配警力,强化农村道路交通管理 |
5.4.4 完善勤务机制,提升农村交通安全管理水平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浅谈拖拉机安全事故多发成因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拖拉机农机安全事故多发原因 |
1. 拖拉机数量剧增。 |
2. 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
3. 监管力量不足, 管理分散, 客观造成对拖拉机监管不力。 |
4. 监管工作仍停留在部门行为层面上, 没有真正转变为政府行为。 |
5.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二、预防和遏制拖拉机农机安全事故的建议和对策 |
1. 强化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 |
2. 抓源头, 严把驾驶人入口关。 |
3. 强化部门配合, 形成监管合力。 |
4. 强化路面管控, 严查交通违法。 |
5. 强化宣传教育, 提高驾驶人安全意识和文明行车意识。 |
(10)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生态饭店的研究进展 |
1.2.2 饭店生态系统及管理研究 |
1.2.3 饭店环境管理研究进展 |
1.2.4 生态建筑研究进展 |
1.2.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3 生态饭店的理论支撑 |
1.3.1 基础生态学理论 |
1.3.2 应用生态学理论 |
1.3.3 现代饭店管理理论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2 饭店与饭店生态系统 |
2.1 饭店的属性变化与再定义 |
2.1.1 饭店的属性变化 |
2.1.2 饭店定义的再研究 |
2.2 饭店生态系统分析 |
2.2.1 饭店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
2.2.2 饭店生态系统的组成 |
2.2.3 饭店生态系统的结构 |
2.2.4 饭店生态系统的功能 |
2.2.5 饭店生态系统的特征 |
2.3 本章小结 3 饭店系统的生态问题 |
3.1 关于饭店自然、环境与生态问题的辨析 |
3.1.1 饭店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环境、生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
3.1.2 饭店环境管理理论将被饭店生态思想所取代 |
3.2 饭店生态问题的系统分析 |
3.2.1 饭店自身的生态问题 |
3.2.2 饭店对人的生态问题 |
3.2.3 人对饭店的生态问题 |
3.2.4 饭店对环境的生态问题 |
3.2.5 环境对饭店的生态问题 |
3.3 本章小结 4 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架 |
4.1 生态饭店的定义与内涵 |
4.1.1 绿色与生态的辨析 |
4.1.2 生态饭店的内涵理解 |
4.2 生态饭店的组成 |
4.2.1 生态饭店中人的因子 |
4.2.2 生态饭店中的环境因子 |
4.3 生态饭店的结构 |
4.3.1 生态饭店的三元结构 |
4.3.2 生态饭店的金字塔结构 |
4.4 生态饭店的功能 |
4.4.1 功能一:经济高效运行 |
4.4.2 功能二:安全健康舒适 |
4.4.3 功能三:环境友好持续 |
4.4.4 功能四:社会和谐稳定 |
4.5 生态饭店的特征 |
4.5.1 生态饭店的自然特征 |
4.5.2 生态饭店的经济特征 |
4.5.3 生态饭店的文化特征 |
4.6 生态饭店的生态伦理 |
4.6.1 人和饭店在系统中的道德规范 |
4.6.2 饭店"以人为本"的生态准则 |
4.6.3 鉴别饭店生态行为的基本原则 |
4.6.4 生态饭店产品的道德伦理尺度 |
4.6.5 环境责任与市场结合的饭店伦理 |
4.6.6 生态饭店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
4.7 生态饭店的分类 |
4.8 本章小结 5 生态饭店的实现途径 |
5.1 生态饭店实现途径的关键 |
5.1.1 传统环境措施的局限性 |
5.1.2 构建生态饭店的三要素 |
5.2 生态饭店的设计建设 |
5.2.1 饭店设计的生态化 |
5.2.2 饭店建设的生态化 |
5.2.3 饭店改扩建的生态化 |
5.3 生态饭店的系统管理 |
5.3.1 饭店系统管理理论的创新 |
5.3.2 生态饭店系统管理的优势 |
5.3.3 生态饭店系统管理的原则 |
5.3.4 生态饭店系统管理的内容 |
5.4 生态饭店的社会支撑 |
5.4.1 政策体制的支撑 |
5.4.2 生态技术的支撑 |
5.4.3 生态人才的支撑 |
5.5 本章小结 6 生态饭店的案例研究——江西景德镇市紫晶宾馆 |
6.1 景德镇与紫晶宾馆概况 |
6.1.1 作为案例研究的理由 |
6.1.2 景德镇市概况 |
6.1.3 紫晶宾馆简介 |
6.2 紫晶宾馆的生态现状分析 |
6.2.1 重要生态指标检测分析 |
6.2.2 紫晶宾馆的生态优势 |
6.2.3 紫晶宾馆的生态问题 |
6.3 紫晶宾馆的生态评价 |
6.3.1 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 |
6.3.2 指标筛选与权重确定 |
6.3.3 紫晶宾馆的生态评价 |
6.4 紫晶宾馆生态化的实现途径 |
6.4.1 硬件途径 |
6.4.2 软件途径 |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几点建议 |
7.4 尚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
四、农机事故责任三要素(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网约车司机的劳动权益保障[D]. 燕亚楠.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2]H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安全监理研究[D]. 赵雪峰.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3]滨州市农村交通安全综合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慧娟.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4]海安县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探究[D]. 孙磊.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要素、绩效评价与培育政策创新研究[D]. 黄霞.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6]基于系统原理的西南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推广研究[D]. 陈浩.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7]农用车交通事故致因、预测及防控研究[J]. 赵颖,王翀,齐健.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6(02)
- [8]杨凌农用车交通事故预防研究[D]. 姬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6)
- [9]浅谈拖拉机安全事故多发成因及解决对策[J]. 丁聪. 中国农机监理, 2013(04)
- [10]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D]. 洪文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