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阻隔性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研发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英,唐淑玮,吴正国,方家威,覃筱茜,韦岚升[1](2021)在《生物质基高阻隔复合膜的研究现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商业和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商品包装的需求量巨大,人们对包装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高阻隔膜材料因其优异的阻隔性能和对商品的有效保护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电子器件及军用品等领域。目前,高阻隔性膜材料主要来源于石油基塑料,而塑料不可降解,对环境造成了极大负担,因此亟需开发可降解的高阻隔性包装膜材料。生物质材料由于具有可降解性、可再生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以生物质为原料制备高阻隔性包装膜被广泛研究,有望在未来替代塑料包装。笔者从不同生物质材料(如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壳聚糖等)的角度出发,综述了近年来生物质基高阻隔复合膜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以生物质为基质或增强填料与其他物质复合制备高阻隔性包装膜的研究,分析了不同生物质对复合膜阻隔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生物质基高阻隔膜的阻隔性能和使用范围,旨在探讨生物质作为高阻隔性包装膜材料的应用价值和潜力,并为生物质基高阻隔复合膜的进一步研究开发以有效替代塑料包装膜提供理论参考。
林凤龙[2](2021)在《双向拉伸尼龙6/聚酮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双向拉伸尼龙薄膜(BOPA)是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塑料包装材料,广泛应用在食品包装、医药包装、日化包装、锂电池包装等领域。但是尼龙(PA6)薄膜的阻隔性能达不到高阻隔材料的水平,同时还具有尺寸稳定性差、不耐紫外老化、抗菌性能差、直线撕裂性能差等问题,使其在日常应用中往往受到限制。本论文采用同步拉伸工艺,以聚酮(PK)、氧化石墨烯(GO)、氧化铈(CeO2)、锌-铈负载二氧化硅和聚间二甲苯己二酰二胺(MXD6)为改性剂,制备出功能化的双向拉伸尼龙6/聚酮复合薄膜,从而改善了尼龙薄膜存在的上述问题。同时也探讨了拉伸取向对尼龙薄膜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因此本论文的工作能够为尼龙薄膜在绿色包装领域的应用提供新的选择和新的思路,从而保障包装产品的质量安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为了解决尼龙薄膜阻隔性能不足的缺陷,在尼龙基体中引入聚酮树脂,利用熔融共混并结合同步双向拉伸工艺制备了新型高阻隔性的双向拉伸PA6/PK复合薄膜。研究发现适量的PK即能够显着提升双向拉伸PA6/PK复合薄膜的阻隔性能、韧性,以及复合薄膜的尺寸稳定性。同时拉伸取向能够显着提高双向拉伸PA6/PK复合薄膜的结晶度,PA6晶体主要以α晶型存在。(2)为了进一步提高双向拉伸PA6/PK复合薄膜的阻隔性能,引入GO组分,并探讨了GO和拉伸取向对复合薄膜阻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O可以进一步提高双向拉伸PA6/PK/GO薄膜的阻隔性能。而拉伸取向具有诱导薄膜结晶作用从而提高复合薄膜的阻隔性能。同时GO对PA6/PK复合材料具有促进结晶作用。(3)为了克服尼龙6薄膜不耐紫外老化的缺陷,在PA6/PK体系中引入氧化铈组分,进而采用同步拉伸工艺制备得到双向拉伸PA6/PK/CeO2复合薄膜。结果表明,经过表面修饰的氧化铈均匀地分散在PA6/PK复合体系中,添加少量的氧化铈即可显着提高复合薄膜的抗紫外性能。同时氧化铈对PA6/PK复合体系具有异相成核的作用。(4)为了克服尼龙6薄膜抗菌性能不佳的缺陷,通过溶胶-凝胶工艺制备锌-铈负载二氧化硅粉体,并将其掺杂到双向拉伸尼龙6/聚酮复合薄膜,从而获得具有良好抗菌性能的复合薄膜。同时系统地研究了制备条件对粉体粒径,负载离子浓度对粉体抗菌性能的影响,并阐明了锌和铈抗菌离子存在的协同抗菌作用。(5)为了克服尼龙6薄膜直线撕裂性能不佳的问题,在PA6/PK体系中引入MXD6组分,通过熔融共混结合同步双向拉伸工艺制备出具有优异直线撕裂性能的双向拉伸PA6/PK/MXD6复合薄膜,系统地研究了MXD6对复合薄膜直线撕裂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
王飞杰[3](2021)在《快餐用包装纸板的防水防油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包装材料的性能会影响内装物的品质,防水防油纸板是一种阻隔性涂层纸材,可用于包装食品或保健品。传统上常采用淋膜石油基化合物或者涂布含氟化合物来提升纸材的阻隔性或双疏性,但存在废弃物难降解、有害单体迁移等问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安全要求不断提高,可降解、环保包装材料逐步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首先探究双层涂布工艺制备防水防油纸板的技术可行性;其次,制备两种羧甲基壳聚糖基涂布纸板,分别讨论透气度和极性对纸板防油性能的影响,同时制备改性聚乳酸基涂布纸板,探究其防水及其他包装性能。最后探究羧甲基壳聚糖与聚乳酸改性双涂层纸板的防水防油性能。首先,讨论将羧甲基壳聚糖(CMCS)和聚乳酸(PLA)采用双层涂布工艺制备防水防油纸板的技术可行性。结果表明:白卡纸经涂布后,在纸板的表层形成阻隔性较好的CMCS/PLA复合涂层。涂布3.06 g/m2 CMCS溶液的纸板,其防油性能明显改善,纸板的防油性已能满足防油包装纸的基本要求;PLA的涂布量为15.86 g/m2时,纸的防水性能较佳,接触角和Cobb值不再大幅变化。其次,对CMCS进行改性处理,分别讨论透气度和极性对防油性能的影响。将CMCS与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复配,制备CMCS/CMC涂布纸板,结果表明:降低透气度可改善涂布纸板的耐油脂性,CMCS/CMC涂布量继续增至6.12 g/m2时,涂布纸板防油等级达到9级。CMCS具有较高的极性,将其与极性相对较低的海藻酸钠(SA)复配,制备不同表面极性的涂布纸板。结果表明:CMCS含量越高,涂层防油性能越好,因为它们的极性组分含量更高,从而导致更高的耐油脂性,因此高极性涂层具有较佳的防油性能。将PLA与纳米氧化锌(ZnONPs)复配,讨论ZnONPs对涂层防水性及其他性能的影响。添加量达到4%时,Cobb值降低了44%,说明添加ZnONPs可以提升材料防水性,而且操作简单,便于实现工业化生产。然而在探究涂布纸板机械性能时,发现添加量为1%时,抗张强度最大,其原因是此时涂层结晶度最大,超过此数值结晶度遭到破坏,导致机械性能和热封强度降低。ZnONPs添加量对纸板的防油性能影响不大,但却对抗菌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添加量越大抗菌性越显着。CMCS与PLA基双涂层防水防油纸板在23℃/50RH环境下,与PLA涂层相比,CMCS/CMC+PLA涂层纸板氧气透过率降低了99%,对大豆油阻隔时间和水蒸气的阻隔性也提升了一倍,即使在38℃/90RH环境下,其水蒸气阻隔性也提升50%。与CMCS/CMC+PLA涂层相比,CMCS/CMC+PLA/ZnONPs涂层阻隔性进一步提升,随着ZnONPs添加量增多,阻隔性也在不断提升,当添加量达到1.5%时,涂层对氧气和庚烷蒸气的阻隔性能提升50%,对水蒸气阻隔性提升一倍,而且防油时间能达到20h。电晕处理虽能降低CMCS/CMC涂层的极性组分含量,导致复合涂层对庚烷的阻隔性略有降低,但仍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防油涂层。ZnONPs添加量为1.5%的涂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A)超过2,涂层的抑菌率超过99%。因此利用可降解材料制备双涂层纸板具有较好的商业前景。
王悦[4](2021)在《生物降解地膜水蒸气阻隔性能改性研究及田间应用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地膜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物质资料之一,但传统聚乙烯(PE)地膜大量应用造成了残膜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物降解地膜有望成为绿色替代品。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成膜性能优良,是最适宜制备生物降解地膜的主流材料。然而PBAT的水蒸气阻隔性能较差,限制了其在农用地膜上的应用,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性研究。本文选取云母纳米填料复合法和聚碳酸亚内酯(PPC)高分子共混法两种改性途径来提高PBAT地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并利用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蜡(EVA蜡)解决云母在PBAT中分散性差的问题,制备两种改性生物降解地膜:PBAT/EVA-云母复合地膜、PBAT/PPC共混地膜。同时,对两种改性生物降解地膜进行矮生菜豆田间应用评价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改性云母(EVA-云母)的加入可以增强PBAT地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力学性能和抗老化性能。与其他粒径相比,1250目的EVA-云母对PBAT地膜的改性效果最佳。当1250目的EVA-云母含量为2%时,PBAT/EVA-云母地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最佳,该地膜编号为M2-2。M2-2地膜的水蒸气透过率为119.87 g/(m2·24h),比PBAT地膜低80.09%。M2-2地膜的拉伸负荷和直角撕裂负荷分别为20.00 N和5.10 N,分别比PBAT地膜高26.82%和2.24%。老化100小时后的M2-2地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拉伸负荷和直角撕裂负荷分别比老化100小时后的PBAT地膜高72.96%、34.51%、6.75%。EVA-云母呈单层片状,表面有EVA蜡包覆,其热稳定性可满足地膜生产的要求。EVA-云母在PBAT基体中的分散性优于云母,可形成更均匀的阻水片层;同时EVA-云母可起到异相成核作用促进结晶,提高阻水性较好的结晶区比例,进一步增强PBAT/EVA-云母地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与PBAT地膜相比,PBAT/EVA-云母地膜的微晶尺寸增加156.93%,结晶度提高20.22%。(2)当PPC含量为10%时,PBAT/PPC地膜的综合性能良好,该地膜编号为P2。P2地膜的水蒸气透过率为386.31 g/(m2·24h),比PBAT地膜低35.85%。P2地膜的拉伸负荷为11.85 N,直角撕裂负荷为3.55 N。老化100小时后的P2地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和直角撕裂负荷分别比老化100小时后的PBAT地膜高47.88%和21.33%。PPC呈球状相分布在PBAT/PPC地膜中,可延长水蒸气在地膜中的扩散路径;同时PPC与PBAT不能完全相容,起到异相成核作用促进结晶,提高阻水性较好的结晶区比例,进一步提高PBAT/PPC地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其中P2地膜的结晶度最高,比PBAT地膜高15.88%;其微晶尺寸比PBAT地膜高97.45%。(3)在矮生菜豆田间应用评价试验中,M2-2地膜和P2地膜的降解速度比PBAT地膜慢,其开始降解的时间分别比PBAT地膜延后10天和15天,达到2级降解的时间分别比PBAT地膜延后5天和20天。M2-2地膜和P2地膜在田间降解过程中的水蒸气阻隔性能和力学性能始终优于PBAT地膜,且力学性能的降低幅度更小。田间解铺膜后期的M2-2地膜和P2地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分别比PBAT地膜高35.08%和42.42%,其力学性能分别比PBAT地膜高77.38%和30.16%。田间铺膜后期的PBAT地膜、M2-2地膜和P2地膜的力学性能降低幅度分别为69.10%、47.91%和63.76%。M2-2地膜和P2地膜对耕层土壤的增温性能优于PBAT地膜,其土壤积温分别比PBAT地膜高2.42%和2.47%。与PBAT地膜覆盖相比,M2-2地膜和P2地膜覆盖的矮生菜豆幼苗期提前2天,抽蔓期提前9天。铺膜75天时M2-2地膜和P2地膜覆盖的矮生菜豆株高分别比PBAT地膜覆盖高6.13%和9.08%。M2-2地膜和P2地膜覆盖的矮生菜豆单荚重分别比PBAT地膜覆盖高5.65%和6.11%,单株荚数分别比PBAT地膜覆盖高8.11%和8.11%,总产量分别比PBAT地膜覆盖高10.57%和11.43%。与PBAT地膜相比,M2-2地膜和P2地膜可以更好地促进矮生菜豆的生长发育,加快其生育期进程,显着提高矮生菜豆的产量。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纳米填料复合法和高分子共混法制备并筛选得到两种水蒸气阻隔性能良好的改性生物降解地膜:PBAT/2%-1250目EVA-云母复合地膜和PBAT/10%-PPC共混地膜,其水蒸气阻隔性能分别比PBAT地膜高出80.09%和35.85%;阐明提高PBAT地膜水蒸气阻隔性能的改性机理为:分别加入EVA-云母和PPC可增加PBAT地膜中的疏水层并起到异相成核作用提高结晶度,进而降低PBAT地膜的水蒸气透过率;阐明改性生物降解地膜在田间应用中可促进矮生菜豆的生长发育并显着提高其产量。
张晨宇[5](2021)在《海藻酸钠基LDH-ZnO抗菌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当前,面对塑料包装材料带来的环境问题,绿色活性包装材料极具发展前景,国内外对该类材料的研发工作已成热点,本课题针对生物基复合材料存在的问题,以成膜性能良好的海藻酸钠和明胶作为成膜基材,通过添加具有特殊层状结构的新型无机功能材料水滑石和抗菌性能良好的纳米氧化锌,实现该复合材料预想的抗菌特性,在确定各成分的最优配比后通过流延工艺制备抗菌复合膜。将制备的抗菌复合膜应用于冷却肉保鲜试验,通过测定不同指标评估该抗菌复合膜对冷却肉货架期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以海藻酸钠、明胶为成膜基材,添加增塑剂甘油、交联剂无水氯化钙,在亚克力玻璃板上流延制备海藻酸钠-明胶基复合膜。利用单因素试验探究海藻酸钠含量、明胶含量、甘油含量、无水氯化钙含量、干燥温度等因素对复合膜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水蒸气透过率(WVP)、水溶性以及透光率的影响。通过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结合极差和方差分析,获得复合膜的最优制备工艺,即海藻酸钠与明胶的比例为3:1,甘油含量为25%(相对于海藻酸钠-明胶的质量分数),无水氯化钙含量为2%(相对于海藻酸钠-明胶的质量分数),干燥温度为60℃,此时复合膜的各项性能良好。(2)将无机抗菌剂纳米氧化锌与海藻酸钠-明胶共混制备海藻酸钠基纳米氧化锌抗菌复合膜,测定复合膜的各项性能,通过抑菌率试验探究复合膜的抗菌效果,使用FT-IR、SEM对复合膜进行表征,借助DSC分析复合膜的热稳定性。分析之后可知,当纳米氧化锌的含量为4%时,复合膜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抗菌性能,复合膜内部各成分之间结合紧密,热稳定性好。(3)将水滑石和纳米氧化锌结合生成增强抗菌结构与海藻酸钠-明胶共混制备海藻酸钠基LDH-Zn O抗菌复合膜,通过FT-IR、SEM、DSC对复合膜进行表征,采用抑菌率试验研究复合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利用接触角试验探究复合膜的表面性能。分析之后可知,当纳米氧化锌的含量为4%、水滑石的含量为10%时,复合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均超过了99%,表现出强抗菌性;复合膜内部各分子之间形成交联网络结构,热稳定性高;复合膜的表面性能提高,亲水性下降。(4)将没有添加抗菌剂的SA复合膜、添加10%水滑石-4%纳米氧化锌的抗菌复合膜和PE保鲜膜分别用于冷却肉的保鲜试验,通过对冷却肉的感官评价、色差、失重率、PH值、菌落总数、TVB-N含量等指标的分析,在试验周期内(约14天)对每种复合膜的保鲜效果进行评定。试验结果表明,抗菌复合膜对冷却肉的保鲜期限可以达到12~14天,SA膜对冷却肉的保鲜期限为6~8天,而PE膜对冷却肉的保鲜期限只有4~6天,即抗菌膜的保鲜效果最好,SA膜次之,PE膜最差,相较于PE膜,抗菌膜可将冷却肉的货架期延长6天左右。
汪钰文[6](2021)在《高密度聚乙烯基功能性瓶盖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市场上的瓶盖功能单一,而随着消费者对内装饮料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发新型功能性瓶盖显得尤为迫切。本研究分别采用三种材料制备功能性瓶盖并开展了相关研究,三种材料分别为抗氧化复合材料、高阻隔复合材料和生物基复合材料。首先,通过将抗氧化剂丁基羟基茴香醚(BHA)或丁基羟基甲苯(BHT)以及白色色母粒与高密度聚乙烯(HDPE)共混,制备了抗氧化剂含量为0%、1%和2%的抗氧化塑料瓶盖。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抗氧化剂与HDPE以非共价键结合。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表明,抗氧化活性瓶盖的熔点和初始外推温度变化不显着。感官评价和扭矩测试验证了抗氧化活性塑料瓶盖在工业应用中的适用性。此外,随着BHA和BHT浓度越大,瓶盖的抗氧化活性越高,且与BHT瓶盖相比,BHA瓶盖的抗氧化活性更好(P<0.05)。迁移实验表明BHA和BHT的最大迁移量并没有超过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定的最大限量(<200mg/kg)。在4种食品模拟液中,塑料瓶盖中的抗氧化剂更容易释放到高脂肪食品和奶制品食品模拟液中。为提高塑料瓶盖的气体阻隔能力,以HDPE为基材、(0.5%、1%或2%)改性蒙脱土(MMT)为气体阻隔剂、2%的白色色母为着色剂,制备高阻隔HDPE薄膜和瓶盖。分析比较不同种类MMT及其添加量对薄膜及瓶盖的物理性能、气体阻隔性能、实际使用性能、色度、熔点等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与空白薄膜相比,添加MMT后所有的薄膜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添加医药改性MMT和油性改性MMT提升明显(P<0.05),而水性改性MMT的加入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提升不显着(P>0.05)。除2%水性改性MMT外,MMT的加入均能降低材料氧气透过系数。紫外光谱分析发现,MMT改善了HDPE对可见光的阻隔性。瓶盖测试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瓶盖大小尺寸、开盖扭矩、抗异味测试均在合格范围内,并且满足实际使用的要求。此外,为了缓解传统石油基材料带来的环境污染、研制可降解新型复合材料,以HDPE为基材,热塑性淀粉(TPS)为改性剂,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TPS质量分数为0%、10%、20%、30%和40%的复合片材,考察TPS含量对TPS/HDPE片材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TPS的加入降低了材料的韧性和塑性,增加了材料的刚性。当TPS质量分数达到40%时,拉伸强度较HDPE下降了52.3%,断裂伸长率减少了95%,而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分别提高了100.2%和70.5%。红外光谱分析显示在1200 cm-1处出现的新峰,说明TPS和HDPE之间形成了的刚性醚键,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刚性。DSC分析表明材料的熔融温度由136.1℃降低为132.7℃,表明TPS的加入使得HDPE的结晶度降低。而TPS质量分数达到40%时,复合材料的疏水性最好。
郭金强,王富玉,张玉霞[7](2021)在《高阻隔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高阻隔高分子材料的改性方法,包括共混与复配、多层复合、拉伸取向、表面处理和化学改性等,阐述了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聚偏二氯乙烯(PVDC)、聚酰亚胺(PA)以及聚乙烯醇(PVA)等的性能特点及针对其阻隔性能等的改性研究进展。
杨琰嘉[8](2021)在《石墨烯拓扑结构调控及其对涂层防腐性能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石墨烯是一种柔性极佳的二维材料,作为填料添加在涂层中时极易发生褶皱和折叠,这将大幅减小其用于阻碍渗透物质扩散的有效面积,降低填料效率。同时,高导电的石墨烯还具有较强的“腐蚀促进活性”,在涂层破损处容易引发石墨烯与被保护金属之间的微电偶腐蚀,加速金属基体的腐蚀失效。因此,本文从石墨烯纳米片的拓扑结构调控和“腐蚀促进活性”抑制两方面出发,提出了三种策略以实现对石墨烯纳米片的铺展和去褶皱,并分别研究了由此制备的铺展石墨烯对复合涂层防腐性能和“腐蚀促进活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二氧化硅包覆石墨烯纳米片(SiO2-rGOs)的铺展及其复合涂层防腐性能研究。采用软模板法对石墨烯进行包覆改性,通过控制包覆程度对复合材料的拓扑形貌进行调控,制备了具有不同拓扑形貌特征的SiO2-rGOs,将其加入水性环氧涂料中制备了一系列SiO2-rGO/水性环氧防腐涂层(SiO2-rGOc-x)。研究显示,SiO2-rGOs-10填料(GO:TEOS=0.3 g:10 m L)拥有理想的刚性铺展形貌;SiO2-rGOc-10试样的防腐性能较空白环氧涂层和石墨烯/环氧复合涂层分别提高了约99.5%和99.4%,且在3.5 wt.%Na Cl溶液中浸泡35天后依然能够有效保护金属基体不被腐蚀,表现出最佳的防护性能;划伤实验证明,SiO2的绝缘包覆能够有效抑制rGO的腐蚀促进活性。(2)镁铝双金属氢氧化物辅助石墨烯纳米片(LDH-rGOs)的铺展及其复合涂层防腐性能研究。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片状LDHs,通过静电吸附将氧化石墨烯(GO)负载在LDHs表面,实现了石墨烯在LDHs表面的铺展。通过控制石墨烯的尺寸对LDH-rGOs的拓扑形貌进行调控,将不同LDH-rGOs加入水性环氧涂料中制备了一系列LDH-rGO/水性环氧防腐涂层(LDH-rGO/WEPc),对其防腐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小尺寸石墨烯制备的LDH-rGO-Ss样品中,石墨烯具有更为理想的铺展形貌;LDH-rGO-S/WEPc试样的防腐性能较空白环氧提高了99.7%,相比rGO/WEPc试样也有99.5%的提高。划伤实验显示,LDH-rGOs具有与石墨烯材料类似的腐蚀促进活性,在涂层破损处易加速金属基体的腐蚀失效。(3)磺化聚苯胺改性石墨烯纳米片(SPANi-rGOs)的自铺展及其复合涂层防腐性能研究。刚性填料由于不可弯曲,在接近空气/涂层界面处容易刺破涂层造成涂层快速失效。利用磺化聚苯胺对rGO进行表面改性能够制备柔性的SPANi-rGOs,通过改性石墨烯层内和层间的强静电作用力实现石墨烯褶皱的铺展。将其混入水性环氧涂料中制备了不同填料载量的SPANi-rGOs/水性环氧复合涂层(SPANi-rGOc-x)。结果显示,加入SPANi-rGOs有效地提高了环氧涂层的防护性能,且随填料载量增大,复合涂层防腐性能先上升后下降;SPANi-rGOc-0.25涂层样品(SPANi-rGOs添加量为0.25 wt.%)表现出最优的防腐效果,其防腐效率较空白环氧涂层提高了99.9%,较rGOc试样提高了81.2%,是一种优异的防腐涂层。划伤实验显示,0.25 wt.%添加量下SPANi-rGOs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腐蚀促进活性。
张莉[9](2021)在《原花青素接枝壳聚糖负载GO功能包装膜的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食品包装材料主要是以纸、塑料和铝箔等柔性材料为基础材料经过复合加工而成的复合膜。随着我国森林覆盖面积的减少以及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能源短缺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纸质包装成型过程添加的添加剂及塑料复合过程中使用的粘合剂,易在食品包装过程中受热老化裂解释放有害物质到食品中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在回收利用过程中,纸质覆膜材料难以分离再利用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石油基塑料难以降解产生的“白色污染”,严重危害环境健康。此外,传统纸质和塑料包装的功能如抗氧化性能、抑菌性能等相对有限。因此,生产一种可以替代传统塑料的绿色环保的功能性包装材料十分重要。壳聚糖是自然界存在的唯一的碱性多糖,其来源广泛,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抑菌性能、抗氧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因此采用绿色可降解的天然抗菌材料—壳聚糖制备包装材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能够解决环境与资源危机,将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以壳聚糖为原材料,采用TEMPO-漆酶氧化体系催化原花青素接枝壳聚糖,将氧化石墨烯负载到原花青素接枝壳聚糖膜,制成原花青素接枝壳聚糖负载氧化石墨烯功能性包装膜。原花青素的高抗氧化活性和特殊的pH响应性能、氧化石墨烯优良的阻隔性能能够极大地提高壳聚糖基抗菌保鲜膜的性能,拓宽了其应用领域,可以达到抗菌和延长食品保存期的目的。首先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了壳聚糖原花青素共混膜(C-CS-PC膜)。研究了不同原花青素添加量对膜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抗氧化性能、抑菌性能、阻隔性能和pH响应性能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与原花青素质量比为40:3时制备的C-CS-PC膜的综合性能最优。拉伸强度达到89.4 MPa,较CS-control膜提高了 29.9%。C-CS-PC-3膜的水蒸气透过量为728.68 g·m-2·d-1和氧气透过量为 1011 cm3·m-2·d-1·bar-1,较 CS-control 膜分别降低了 28.04%和 40.84%。C-CS-PC 膜对大肠杆菌和黑曲霉的抑菌效果较为明显,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对根霉的抑菌效果最差。C-CS-PC膜的DPPH清除率达到82.35%,比CS-control膜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提高了 49.90%,ABTS+自由基清除率提高了 51.11%,抗氧化性能提高。FT-IR分析结果表明,壳聚糖和原花青素二者在复合成膜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的基团,更多的是以分子间氢键交联。TG和DSC结果表明,C-CS-PC的热稳定性能提高。在不同的酸性或者碱性环境下,C-CS-PC膜的颜色发生明显改变,具有良好的pH响应性能。本文研究了 TEMPO-漆酶氧化体系催化壳聚糖C6位接枝原花青素的机理。对漆酶作用于原花青素的不同时间的中间产物进行了 HPLC-MS测试,确定最佳的加入时间为30-60 min。通过对接枝衍生物进行FT-IR和NMR测试,原花青素成功接枝到壳聚糖C6位,并且壳聚糖的抑菌结构单元(-NH3)得以保护。通过元素分析C/N,计算得出原花青素接枝壳聚糖衍生物(CS/PC-grafting)的取代度为35.67%。CS/PC-grafting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由8.2和6.7 mm提高至15.2和11.0 mm,抑菌活性提高约85.36%和64.18%。对黑曲霉的抑菌圈直径由7.6 mm提高至10.7 mm,抑菌活性提高约40.79%。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CS/PC-grafting对DPPH和ABTS+自由基具有显着的清除作用。CS/PC-grafting的DPPH 清除率达到 88.63%,较 CS-control 提高了 190.02%;G-CS/PC 的 ABTS+自由基清除率达到86.33%,提高了 156.55%。本文采用喷涂法成功将氧化石墨烯负载到原花青素接枝壳聚糖膜,制备了具有三明治结构的原花青素接枝壳聚糖负载氧化石墨烯功能性复合膜(GO-G-CS/PC膜)。通过对GO-G-CS/PC膜复合膜的物理性能、阻隔性能、抗氧化性能、抑菌性能以及pH响应性能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GO-G-CS/PC膜的透明度由壳聚糖纯膜的82.0%下降至28.8%,具有良好的阻光性能。GO-G-CS/PC膜较CS-control膜溶解度下降31.44%。GO-G-CS/PC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82.65 MPa和5.34%,具有较强的力学强度和柔韧性。GO-G-CS/PC膜的水蒸气透过量由CS-control膜的1011.67g·m-2·d-1 下降至 432.18 g·m-2·d-1,下降了 57.28%。GO-G-CS/PC 膜的氧气透过量为 563.64 cm3.m-2.d-1.bar-1,较 CS-control 膜下降了 68.51%。SEM 扫描结果表示GO-G-CS/PC膜中氧化石墨烯层与G-CS/PC层紧密结合,结构最为致密。GO-G-CS/PC膜复合膜热稳定性提高,GO-G-CS/PC膜最大失重速率温度提高至282℃,600℃时膜的残余重量为36.65%。氧化石墨烯和原花青素的协同作用,使得GO-G-CS/PC膜的抗氧化性能最好,其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达到了80.23%和85.65%。GO-G-CS/PC膜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黑曲霉的抑菌圈直径提高至15.3 mm、13.3 mm和15.5 mm,抑菌性能明显提高。GO-G-CS/PC膜具有肉眼看见的pH响应性能。本文以奶酪为包装对象,对一个储存周期(30天)内奶酪的感官评价、pH值、菌落总数、过氧化值和色度等指标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GO-G-CS/PC膜对奶酪的保鲜效果优于其他4种包装膜,感官评价最高。在储存第30天时,奶酪的过氧化值为1.65 meq/Kg,较PE膜包装的奶酪降低了 25.33%,低于CS-control膜24.65%,能够延缓奶酪的氧化变质。GO-G-C S/PC膜包装的奶酪的菌落总数较小,能够有效防止奶酪被微生物腐败。GO-G-CS/PC膜包装的奶酪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为P=1.22 e0.0095t(5℃)和P=1.757e0.0194t(25℃),较PE膜分别延长奶酪保存103天和43天。GO-G-CS/PC膜具有高抗氧化、阻隔和抑菌性能,可以作为一种优良的乳制品包装材料。
张雪,张红杰,程芸,刘晓菲,孙琴,张涛,黄培坤[10](2020)在《纸基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应用现状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纸基包装材料作为最具应用前景的绿色可持续材料之一,近年来相关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发展迅速。本文从我国新版"限塑令"下包装行业和造纸行业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的角度出发,系统性地探讨了纸基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特别是纸基包装材料中近年来的研究应用热点材料——纸基复合包装材料和纸浆模塑包装材料;重点阐述了纸基复合包装材料的复合工艺进展及分离回收利用技术、纸浆模塑制品在关键应用性能如表面性能和阻隔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纸浆模塑制品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拓展纸基包装材料的应用领域和开发功能化纸基包装材料的创新技术及产业化提供了研究方向和思路。
二、高阻隔性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研发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阻隔性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研发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质基高阻隔复合膜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纤维素基复合阻隔膜 |
1.1 纤维素复合膜 |
1.2 纳米纤维素基复合膜 |
1.2.1 纤维素纳米纤维复合膜 |
1.2.2 纤维素纳米晶复合膜 |
1.2.3 细菌纳米纤维素复合膜 |
2 木质素基复合阻隔膜 |
3 半纤维素基复合阻隔膜 |
4 壳聚糖基复合阻隔膜 |
5 结 语 |
(2)双向拉伸尼龙6/聚酮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尼龙6 的结构与性能 |
1.3 尼龙6 改性研究进展 |
1.3.1 PA6/纳米粘土复合材料 |
1.3.2 PA6/石墨烯复合材料 |
1.3.3 其他PA6 纳米复合材料 |
1.3.4 尼龙/聚合物合金 |
1.4 双向拉伸尼龙薄膜的研究进展 |
1.4.1 不同的双向拉伸工艺 |
1.4.2 双向拉伸尼龙薄膜结构和性能研究进展 |
1.5 聚酮(PK) |
1.5.1 聚酮的结构 |
1.5.2 聚酮的物理性质 |
1.5.3 尼龙/聚酮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1.6 稀土化合物 |
1.7 聚间二甲苯己二酰二胺(MXD6) |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8.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8.2 研究内容 |
1.8.3 创新点 |
第二章 双向拉伸尼龙6/聚酮复合薄膜的制备和性能 |
2.1 前言 |
2.2 试验部分 |
2.2.1 试验原料 |
2.2.2 试验设备 |
2.2.3 双向拉伸尼龙/聚酮复合薄膜的制备 |
2.2.4 样品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A6 与PK相容性分析 |
2.3.2 双向拉伸PA6/PK复合薄膜的微观形貌观察 |
2.3.3 双向拉伸PA6/PK复合薄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
2.3.4 双向拉伸PA6/PK复合薄膜的熔融和结晶行为 |
2.3.5 双向拉伸PA6/PK复合薄膜的X射线衍射分析 |
2.3.6 双向拉伸PA6/PK复合薄膜的阻隔性能 |
2.3.7 双向拉伸PA6/PK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 |
2.3.8 双向拉伸PA6/PK复合薄膜的尺寸稳定性能 |
2.4 小结 |
第三章 双向拉伸尼龙6/聚酮/氧化石墨烯复合薄膜的制备和性能 |
3.1 前言 |
3.2 试验部分 |
3.2.1 原材料 |
3.2.2 试验设备 |
3.2.3 氧化石墨烯尼龙母粒(PA-GOMB)的制备 |
3.2.4 双向拉伸PA6/PK/GO薄膜的制备 |
3.2.5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2D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 |
3.3.2 DMA分析 |
3.3.3 非等温结晶和熔融行为 |
3.3.4 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 |
3.3.5 双向拉伸PA6/PK/GO薄膜的形貌观察 |
3.3.6 双向拉伸PA6/PK/GO薄膜的阻隔性能 |
3.3.7 双向拉伸PA6/PK/GO薄膜的机械性能 |
3.4 小结 |
第四章 氧化铈掺杂双向拉伸尼龙6/聚酮复合薄膜的制备和性能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氧化铈掺杂双向拉伸尼龙6/聚酮复合薄膜的制备 |
4.2.4 样品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氧化铈的结构表征 |
4.3.2 动态热机械分析(DMA) |
4.3.3 双向拉伸PA6/PK/CeO_2复合薄膜的微观形貌观察 |
4.3.4 双向拉伸PA6/PK/CeO_2复合薄膜的熔融与结晶行为 |
4.3.5 双向拉伸PA6/PK/CeO2 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 |
4.3.6 双向拉伸PA6/PK/CeO_2复合薄膜的抗紫外性能 |
4.4 小结 |
第五章 锌-铈负载二氧化硅掺杂双向拉伸尼龙 6/聚酮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验原料 |
5.2.2 试验仪器 |
5.2.3 锌-铈负载二氧化硅(Zn-Ce@SiO_2)的制备 |
5.2.4 锌-铈负载二氧化硅掺杂双向拉伸尼龙6/聚酮复合薄膜的制备 |
5.2.5 测试和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锌-铈负载二氧化硅的结构表征 |
5.3.2 制备条件对锌-铈负载二氧化硅形貌粒径的影响 |
5.3.3 抗菌离子的负载率测试 |
5.3.4 抗菌性能测试 |
5.3.5 BO-PA/PK/Zn-Ce@SiO_2复合薄膜的熔融和结晶行为 |
5.3.6 BO-PA/PK/Zn-Ce@SiO_2 复合薄膜的机械性能 |
5.4 小结 |
第六章 双向拉伸尼龙6/聚酮/MXD6 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
6.1 前言 |
6.2 试验部分 |
6.2.1 主要原材料 |
6.2.2 仪器及设备 |
6.2.3 制备与表征 |
6.3 结果分析 |
6.3.1 DSC分析 |
6.3.2 DMA分析 |
6.3.3 2D广角X射线衍射图 |
6.3.4 直线撕裂性能 |
6.3.5 力学性能 |
6.4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快餐用包装纸板的防水防油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防水防油纸概述 |
1.3 防油纸制备工艺 |
1.3.1 机内加工防油纸 |
1.3.2 后加工防油纸 |
1.3.3 构建粗糙结构 |
1.4 防水纸制备工艺 |
1.4.1 化学改性 |
1.4.2 物理处理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 |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羧甲基壳聚糖与聚乳酸涂布制备防水防油纸板的可行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试验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仪器 |
2.2.3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CMCS对涂布纸板的防水防油性能影响 |
2.3.2 CMCS对涂布纸板的水接触角影响 |
2.3.3 CMCS对涂布纸板的机械性能的影响 |
2.3.4 PLA对涂布纸板的防水防油性能影响 |
2.3.5 PLA对涂布纸板的水接触角的影响 |
2.3.6 PLA对涂布纸板的机械性能的影响 |
2.4 结论 |
第三章 羧甲基壳聚糖基涂层对食品包装纸板防油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试验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仪器 |
3.2.3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CMCS/CMC涂布纸板的透气度与防油性能 |
3.3.2 CMCS/CMC涂布纸板表面微观形态 |
3.3.3 CMCS/CMC涂布纸板表面润湿性 |
3.3.4 CMCS/CMC涂布纸板机械强度 |
3.3.5 CMCS/SA涂布纸板的极性组分与防油性能 |
3.3.6 CMCS/SA涂布纸板表面微观形态 |
3.3.7 CMCS/SA涂布纸板表面润湿性 |
3.3.8 CMCS/SA涂布纸板机械强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聚乳酸基涂层对食品包装纸板防水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试验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仪器 |
4.2.3 试验方法 |
4.2.4 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PLA/ZnONPs涂层的红外表征 |
4.3.2 PLA/ZnONPs涂层结晶度测试 |
4.3.3 PLA/ZnONPs涂布纸板的机械性能 |
4.3.4 PLA/ZnONPs涂布纸板的热封强度测试 |
4.3.5 PLA/ZnONPs涂布纸板的防油性能 |
4.3.6 PLA/ZnONPs涂布纸板的涂层厚度和表面粗糙度 |
4.3.7 PLA/ZnONPs涂布纸板的表面微观形态 |
4.3.8 PLA/ZnONPs涂层的热稳定性 |
4.3.9 PLA/ZnONPs涂布纸板的水接触角和Cobb值 |
4.3.10 PLA/ZnONPs涂布纸板的抗菌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羧甲基壳聚糖与聚乳酸基双涂层防水防油纸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溶液配制 |
5.2.3 试验仪器 |
5.2.4 试验方法和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双层涂布纸板的水蒸气透过率 |
5.3.2 双层涂布纸板的氧气和庚烷蒸气透过率 |
5.3.3 电晕处理对双层涂布纸板的庚烷蒸气阻隔性影响 |
5.3.4 双层涂布纸板的防油效果比较 |
5.3.5 双层涂布纸板的抗菌性能比较 |
5.4 结论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4)生物降解地膜水蒸气阻隔性能改性研究及田间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PBAT地膜结构与水蒸气阻隔性能的关系 |
1.2.2 PBAT地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改性方法 |
1.2.3 云母、聚碳酸亚丙酯的应用进展 |
1.3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纳米填料复合法制备改性生物降解地膜 |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设备 |
2.2 EVA-云母制备 |
2.3 PBAT/EVA-云母地膜的制备 |
2.4 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
2.4.1 水蒸气透过率(WVP) |
2.4.2 力学性能 |
2.4.3 抗老化性能 |
2.4.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4.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4.6 X-射线衍射图谱(XRD) |
2.4.7 热重分析(TGA) |
2.4.8 示差量热扫描(DSC)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PBAT/EVA-云母地膜的性能测试 |
2.5.2 EVA-云母的微观结构 |
2.5.3 PBAT/EVA-云母地膜的微观结构 |
2.5.4 PBAT/EVA-云母地膜的热性能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分子共混法制备改性生物降解地膜 |
3.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设备 |
3.2 PBAT/PPC地膜的制备 |
3.3 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
3.3.1 水蒸气透过率(WVP) |
3.3.2 力学性能 |
3.3.3 抗老化性能 |
3.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3.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3.3.6 X-射线衍射图谱(XRD) |
3.3.7 热重分析(TGA) |
3.3.8 示差量热扫描(DSC)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PBAT/PPC地膜的性能测试 |
3.4.2 PBAT/PPC地膜的微观结构 |
3.4.3 PBAT/PPC地膜的热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性生物降解地膜的田间应用评价 |
4.1 试验设计与供试材料 |
4.2 观测指标与方法 |
4.2.1 田间地膜的降解行为 |
4.2.2 田间地膜的性能测试 |
4.2.3 田间地膜的结构表征 |
4.2.4 耕层土壤温度 |
4.2.5 矮生菜豆的生育时期和株高 |
4.2.6 矮生菜豆的产量 |
4.3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田间地膜的降解行为 |
4.4.2 田间地膜的性能 |
4.4.3 田间地膜的微观结构 |
4.4.4 生物降解地膜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4.4.5 生物降解地膜对矮生菜豆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讨论 |
5.2.1 改性云母对PBAT地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的影响 |
5.2.2 PPC对 PBAT地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的影响 |
5.2.3 改性生物降解地膜对矮生菜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
5.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5.4 研究的不足之处 |
5.5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海藻酸钠基LDH-ZnO抗菌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抗菌包装概述 |
1.2.1 抗菌包装简介 |
1.2.2 抗菌剂 |
1.2.3 抗菌包装研究进展 |
1.3 海藻酸钠概述 |
1.3.1 海藻酸钠简介 |
1.3.2 海藻酸钠研究进展 |
1.4 明胶概述 |
1.4.1 明胶简介 |
1.4.2 明胶研究进展 |
1.5 纳米氧化锌概述 |
1.5.1 纳米氧化锌简介 |
1.5.2 纳米氧化锌研究进展 |
1.6 水滑石概述 |
1.6.1 水滑石简介 |
1.6.2 水滑石研究进展 |
1.7 海藻酸钠基LDH-ZnO抗菌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1.8 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
1.8.1 课题研究意义 |
1.8.2 课题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海藻酸钠-明胶基复合膜的制备与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海藻酸钠-明胶基复合膜的制备 |
2.3.2 海藻酸钠-明胶基复合膜的单因素试验 |
2.3.3 海藻酸钠-明胶基复合膜的正交试验 |
2.3.4 海藻酸钠-明胶基复合膜的厚度测试 |
2.3.5 海藻酸钠-明胶基复合膜的机械性能测试 |
2.3.6 海藻酸钠-明胶基复合膜的水溶性测试 |
2.3.7 海藻酸钠-明胶基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测试 |
2.3.8 海藻酸钠-明胶基复合膜的透光率测试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海藻酸钠含量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
2.4.2 明胶含量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
2.4.3 甘油含量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
2.4.4 无水氯化钙含量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
2.4.5 干燥温度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
2.4.6 海藻酸钠-明胶基复合膜制备工艺条件优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藻酸钠基纳米氧化锌抗菌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仪器 |
3.3 试验方法 |
3.3.1 海藻酸钠基纳米氧化锌抗菌复合膜的制备 |
3.3.2 纳米氧化锌含量的确定 |
3.3.3 复合膜的厚度测定 |
3.3.4 复合膜的机械性能测定 |
3.3.5 复合膜的水溶性测定 |
3.3.6 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测定 |
3.3.7 复合膜的透光率测定 |
3.3.8 复合膜的抑菌率试验 |
3.3.9 复合膜的热稳定性测定 |
3.3.10 复合膜的红外光谱试验 |
3.3.11 复合膜的微观结构表征试验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纳米氧化锌含量对复合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
3.4.2 纳米氧化锌含量对复合膜WVP、水溶性、透光率的影响 |
3.4.3 复合膜的抑菌率试验分析 |
3.4.4 复合膜的热稳定性分析 |
3.4.5 复合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
3.4.6 复合膜的微观结构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藻酸钠基LDH-ZnO抗菌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仪器 |
4.3 试验方法 |
4.3.1 海藻酸钠基LDH-ZnO抗菌复合膜的制备 |
4.3.2 水滑石含量的确定 |
4.3.3 复合膜的厚度测定 |
4.3.4 复合膜的机械性能测定 |
4.3.5 复合膜的水溶性测定 |
4.3.6 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测定 |
4.3.7 复合膜的透光率测定 |
4.3.8 复合膜的抑菌率试验 |
4.3.9 复合膜的热稳定性分析 |
4.3.10 复合膜的接触角试验 |
4.3.11 复合膜的红外光谱试验 |
4.3.12 复合膜的微观结构表征试验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水滑石含量对复合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
4.4.2 水滑石含量对复合膜WVP、水溶性、透光率的影响 |
4.4.3 复合膜抑菌率试验分析 |
4.4.4 复合膜热稳定性分析 |
4.4.5 复合膜接触角试验分析 |
4.4.6 复合膜红外光谱分析 |
4.4.7 复合膜微观结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藻酸钠基LDH-ZnO抗菌复合材料包装冷却肉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设备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仪器 |
5.3 试验方法 |
5.3.1 海藻酸钠基LDH-ZnO抗菌复合膜的制备 |
5.3.2 试验预处理 |
5.3.3 冷却肉感官评价方法 |
5.3.4 冷却肉色差测定 |
5.3.5 冷却肉失重率测定 |
5.3.6 冷却肉PH值测定 |
5.3.7 冷却肉菌落总数测定 |
5.3.8 冷却肉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测定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感官评价分析 |
5.4.2 色差分析 |
5.4.3 失重率分析 |
5.4.4 PH值分析 |
5.4.5 菌落总数分析 |
5.4.6 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6)高密度聚乙烯基功能性瓶盖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塑料瓶盖的研究进展 |
1.1.1 塑料防盗瓶盖的工艺 |
1.1.2 塑料防盗瓶盖的创新 |
1.2 抗氧化性复合材料 |
1.2.0 引言 |
1.2.1 抗氧化剂简介 |
1.2.2 抗氧化剂分类 |
1.2.3 抗氧化活性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 |
1.3 高阻隔性复合材料 |
1.3.1 引言 |
1.3.2 共混改性技术 |
1.3.3 多层复合材料 |
1.3.4 等离子处理技术 |
1.4 生物基复合材料 |
1.4.1 引言 |
1.4.2 TPS简介 |
1.4.3 TPS增强 |
1.4.4 TPS与生物降解材料的复合 |
1.5 课题来源 |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7.1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7.2 课题的创新点 |
第2章 抗氧化剂/HDPE瓶盖的制备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样品制备 |
2.2.4 性能表征 |
2.2.5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色度 |
2.3.2 热力学分析 |
2.3.3 红外光谱 |
2.3.4 力学性能 |
2.3.5 扭矩测试 |
2.3.6 感官评价 |
2.3.7 抗氧化性能 |
2.3.8 迁移实验 |
2.4 结语 |
第3章 纳米蒙脱土/HDPE瓶盖的制备与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样品制备 |
3.2.4 性能表征 |
3.2.5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扭矩测试 |
3.3.2 色度 |
3.3.3 DSC测试 |
3.3.4 力学性能 |
3.3.5 阻隔性 |
3.3.6 紫外光谱表征 |
3.4 结语 |
第4章 热塑性淀粉/HDPE瓶盖的制备与表征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样品制备 |
4.2.4 性能表征 |
4.2.5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力学性能 |
4.3.2 红外光谱 |
4.3.3 吸水性 |
4.3.4 接触角 |
4.3.5 DSC测定 |
4.3.6 SEM结果 |
4.3.7 瓶盖样品 |
4.4 结语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7)高阻隔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改性方法 |
1.1 共混与复配 |
1.1.1 共混改性 |
1.1.2 复配改性 |
1.2 多层复合 |
1.3 双向拉伸 |
1.4 表面改性 |
1.4.1 表面涂覆 |
1.4.2 表面处理 |
1.5 化学改性 |
2 EVOH的改性 |
2.1 共混与复配 |
2.2 多层复合 |
2.3 表面改性 |
2.4 化学改性 |
3 PVDC的改性 |
3.1 共混与复配 |
3.2 多层复合 |
3.3 化学改性 |
4 PA的改性 |
4.1 共混与复配 |
4.1.1 共混 |
4.1.2 复配 |
4.2 多层复合 |
4.3 拉伸取向 |
5 PVA的改性 |
5.1 共混与复配 |
5.2 拉伸取向 |
5.3 化学改性 |
6 结语 |
(8)石墨烯拓扑结构调控及其对涂层防腐性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防腐涂层及其研究现状 |
1.2.1 涂层的防腐机理 |
1.2.2 防腐涂料研究现状 |
1.3 防腐填料及其研究现状 |
1.3.1 填料防腐机理 |
1.3.2 传统防腐填料 |
1.3.3 二维纳米填料 |
1.4 石墨烯基材料及其防腐研究现状 |
1.4.1 石墨烯的结构与性质 |
1.4.2 石墨烯在防腐领域的研究 |
1.4.3 石墨烯增强防腐性能的影响因素 |
1.5 本文研究思路 |
2 二氧化硅/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防腐性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
2.2.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2.2.3 软模板法制备SiO_2-rGOs |
2.2.4 复合涂层的制备 |
2.2.5 材料表征 |
2.2.6 复合材料防腐性能测试 |
2.3 数值模拟 |
2.3.1 几何模型 |
2.3.2 物理方程 |
2.3.3 数值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制备材料的表征 |
2.4.2 复合涂层的防腐性能 |
2.4.3 不同填料增强涂层阻隔性能的机理 |
2.4.4 涂层“腐蚀促进活性”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LDH/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防腐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
3.2.2 MgAl-LDHs的制备 |
3.2.3 LDH-rGOs复合材料的制备 |
3.2.4 复合涂层的制备 |
3.2.5 材料表征 |
3.2.6 复合材料防腐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制备材料的表征 |
3.3.2 复合涂层的防腐性能 |
3.3.3 涂层“腐蚀促进活性”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磺化聚苯胺/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防腐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
4.2.2 聚苯胺的制备 |
4.2.3 磺化聚苯胺的制备 |
4.2.4 一步还原法制备SPANi-rGOs |
4.2.5 复合涂层的制备 |
4.2.6 材料表征 |
4.2.7 复合涂层防腐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制备材料的表征 |
4.3.2 复合涂层的防护性能 |
4.3.3 涂层“腐蚀促进活性”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原花青素接枝壳聚糖负载GO功能包装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壳聚糖 |
1.2.1 壳聚糖的分子结构 |
1.2.2 壳聚糖的性能 |
1.2.3 壳聚糖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
1.3 原花青素 |
1.3.1 原花青素分子结构 |
1.3.2 原花青素的性能 |
1.3.3 原花青素在食品保鲜中的作用 |
1.4 氧化石墨烯 |
1.4.1 氧化石墨烯的分子结构 |
1.4.2 氧化石墨烯的性能 |
1.4.3 氧化石墨烯在食品保鲜中的作用 |
1.5 壳聚糖的改性方法 |
1.5.1 化学法 |
1.5.2 物理法 |
1.5.3 生物法 |
1.6 多功能包装膜的成膜方式及应用 |
1.6.1 成膜方式 |
1.6.2 多功能膜的应用 |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7.1 目的和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1.7.3 技术路线 |
1.8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壳聚糖-原花青素高抗氧化抑菌共混膜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主要材料 |
2.2.2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壳聚糖-原花青素共混膜的制备 |
2.3.2 C-CS-PC膜的表征与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FT-IR分析 |
2.4.2 XRD分析 |
2.4.3 透光率和雾度分析 |
2.4.4 溶胀度和溶解度分析 |
2.4.5 力学性能分析 |
2.4.6 阻隔性能分析 |
2.4.7 热学性能分析 |
2.4.8 抑菌性能分析 |
2.4.9 抗氧化性能分析 |
2.4.10 pH响应性能分析 |
2.4.11 SEM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2.6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TEMPO-漆酶氧化体系催化原花青素接枝壳聚糖反应机理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材料与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漆酶作用于原花青素最佳时间及中间产物结构的确定 |
3.3.2 原花青素接枝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 |
3.3.3 原花青素接枝壳聚糖衍生物的表征与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漆酶改性原花青素中间产物表征和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 |
3.4.2 原花青素接枝壳聚糖衍生物结构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3.6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原花青素接枝壳聚糖负载氧化石墨烯多功能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材料与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原花青素接枝壳聚糖负载氧化石墨烯多功能膜(GO-G-CS/PC)的制备 |
4.3.2 GO-G-CS/PC的表征与测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物理性能分析 |
4.4.2 XRD分析 |
4.4.3 阻光性能 |
4.4.4 力学性能分析 |
4.4.5 阻隔性能分析 |
4.4.6 TG分析 |
4.4.7 抗氧化性分析 |
4.4.8 抑菌性能测试 |
4.4.9 pH响应性能 |
4.4.10 SEM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4.6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原花青素接枝壳聚糖负载GO功能膜在奶酪包装中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材料与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奶酪样品的预处理 |
5.3.2 感官评价测试 |
5.3.3 色度测试 |
5.3.4 pH值测定 |
5.3.5 过氧化值测试 |
5.3.6 菌落总数测试 |
5.3.7 货架寿命评价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感官评价 |
5.4.2 菌落总数测试 |
5.4.3 pH值测试 |
5.4.4 颜色测试 |
5.4.5 过氧化值测试 |
5.4.6 货架寿命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5.6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纸基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应用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纸基包装材料概述 |
2 纸基复合包装材料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
2.1 纸基复合包装材料概述 |
2.2 纸/铝/塑复合包装材料应用现状 |
2.3 纸/聚合物复合包装材料研究及应用进展 |
3 新型纸基包装材料:纸浆模塑制品 |
3.1 纸浆模塑制品应用领域及原料发展现状 |
3.2 纸浆模塑制品生产工艺及设备发展现状 |
3.3 纸浆模塑制品(纸基材料)表面性能研究进展 |
3.4 纸浆模塑制品(纸基材料)阻隔性能研究进展 |
3.5 纸浆模塑制品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4 展望 |
四、高阻隔性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研发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质基高阻隔复合膜的研究现状[J]. 王小英,唐淑玮,吴正国,方家威,覃筱茜,韦岚升. 林业工程学报, 2021(06)
- [2]双向拉伸尼龙6/聚酮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林凤龙. 湖南工业大学, 2021(01)
- [3]快餐用包装纸板的防水防油性能研究[D]. 王飞杰. 江南大学, 2021(01)
- [4]生物降解地膜水蒸气阻隔性能改性研究及田间应用评价[D]. 王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5]海藻酸钠基LDH-ZnO抗菌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晨宇. 江南大学, 2021(01)
- [6]高密度聚乙烯基功能性瓶盖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汪钰文. 武汉轻工大学, 2021
- [7]高阻隔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J]. 郭金强,王富玉,张玉霞. 中国塑料, 2021(05)
- [8]石墨烯拓扑结构调控及其对涂层防腐性能影响[D]. 杨琰嘉.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9]原花青素接枝壳聚糖负载GO功能包装膜的研究[D]. 张莉. 天津科技大学, 2021(08)
- [10]纸基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应用现状及展望[J]. 张雪,张红杰,程芸,刘晓菲,孙琴,张涛,黄培坤. 中国造纸, 2020(11)